伊迪斯华顿《纯真年代》中的新女性形象

合集下载

伊迪丝·华顿《纯真年代》的女性主义叙事评析

伊迪丝·华顿《纯真年代》的女性主义叙事评析

yuwenjianshe001@59伊迪丝・华顿《纯真年代》的女性主义叙事评析集宁师范学院外语系 刘至美摘要:伊迪斯・华顿是一位享誉美国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纯真年代》主题深邃,整体结构清晰精巧、文笔流畅优雅,作品中蕴含了作者饱满的情感体验。

作品中对女性主义以及叙事艺术和象征意义作了较为突出表现,也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知名文学评论家。

大多数评论家很少涉及作品中的女性主义叙事手法以及文本的艺术表现手法。

本文就文学大家鲜少关注的领域进行探讨,以《纯真年代》的女性主义叙事手法为基础,对其进行叙事层面的深入探析,体验作品深层次的文学魅力和个性化特点。

关键词:《纯真年代》 女性主义 文学创作 叙事视角引言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作家,伊迪丝・华顿对当时所处的纽约社会进行了详细的深入观察,以其独特的角度和准确细腻的文笔对当时的社会现状进行了真实的描绘和反映。

《纯真年代》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大众的广泛好评和喜爱,并于1921年获得普利策奖。

这部作品的成功为华顿今后的文坛发展奠定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1]除了《纯真年代》以外,华顿先后创作了40余部作品,体裁涉猎广泛,包括自传、游记、小说、随笔等,另外华顿还对室内装饰颇感兴趣,在此领域也先后创作了多部作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反映老纽约社会现状的《纯真年代》,这也是华顿文学创作过程中不可磨灭的里程碑。

梅和埃伦是小说的主人公,两人性格差异较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梅是当时纽约上流社会“贤妻”形象的典型代表,她年轻漂亮,性格温和安静。

而埃伦与梅相比则显得格外的热情外向,成熟且不受传统规则的约束。

两个女主人公的描述定位都与18、19世纪文学作品中对传统女性的设定有着颠覆性的差异。

[2]传统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往往是对立的,一方代表正义、一方代表邪恶。

作品出版以后立即受到了世界文学评论家的广泛关注,但是更多的评论家偏向对作品的主题以及创作风格和人物描述的评论,却较少关注小说形式结构与内容构建。

伊迪丝-华顿《纯真年代》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伊迪丝-华顿《纯真年代》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伊迪丝-华顿《纯真年代》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伊迪丝-华顿《纯真年代》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导语】:《纯真年代》是伊迪丝·华顿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其中有一些经典的人物形象,本店铺来给大家介绍分享一下。

从双性同体视角解析《纯真年代》

从双性同体视角解析《纯真年代》

从双性同体视角解析《纯真年代》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和奴隶制度的废除,美国经济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

然而,美国在习俗、文化等方面仍然是一个相对保守的国家。

“老纽约人”的社会背景就是对美国的一个真实写照。

虽然老纽约的经济发展飞速,妇女的低位却仍然处于较低的位置。

妇女所扮演的传统角色也已经深入到她们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中。

她们本身也接受这种地位。

与此同时,传统的婚姻道德规范也阻碍了妇女寻求自身的解放。

看似文明礼貌的社会交际实际上是把妇女困在家庭这个“牢笼”中。

因此,当面对这种在传统父权意识下形成的压迫时,一些进步女性就开始深入思考限制妇女自由与解放的原因。

这种压迫也促使了新女性的出现。

伊迪斯·华顿是一名典型的社会风俗小说家,同时,她也是新女性的代表。

华顿从小生活在富足的生活环境中,所以对于上流社会的风俗驾轻就熟,这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真实的时代背景和依据。

华顿擅长以上流社会作为她小说的背景,并且对小说主人公精雕细刻、细腻分析。

同时,她也从新女性角度表达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纯真年代》是华顿最成功的小说之一,也使华顿成为第一位获得普利策文学奖的女性作家。

所以,《纯真年代》已经从很多角度被人们广泛讨论和分析。

双性同体这一观点是由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首先提出的,主要分析男性体内具有的女性特质和女性体内具有的男性特质。

论文从双性同体这一重要小说分析视角出发,分析小说男女主人公的双性同体性格以及他们的自我实现。

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作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是正文,由三章组成。

第一章从三个方面介绍双性同体。

首先介绍双性同体的概念,分别介绍双性同体的具体概念,身体的概念以及两性的概念;然后介绍双性同体的神话思维,论文通过对上帝之父,潘多拉神话以及太阳神和酒神的双性同体传说的描述,论述了双性同体的存在意义和神话意义,同时也为双性同体奠定了事实基础;最后论述双性同体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通过论述双性同体和生物学、教育学以及当代社会的联系与对比,证明双性同体的研究价值和存在意义。

选择抑或是被选择——浅析伊迪斯·华顿的小说《纯真年代》

选择抑或是被选择——浅析伊迪斯·华顿的小说《纯真年代》

各种虚伪 的社会 礼仪 和传 统习俗小 心翼翼地生 活着 ,穿衣 打 扮 、 言 谈 举 止 都 要 十 分 讲 究 , 任 何 违 背 这 些 规 定 与 标 准 的行为都将 会被这个 社会所谴 责 。 “ 实际上他们 都生活在 种 符 号 世 界 里 ,在 那 里 , 人 们 从 来 不 说 、不 做 , 甚 至 也
濡 染 ,华 顿 以其 真 实 的 亲 身 经 历 和 感 受 成 功 地 刻 画 了 一 个 发 生 在 1世 纪 末 至 2 世 纪 初 纽 约 上 流 社 会 的 故 事 。主 人 翁 9 O 纽兰 ・ 阿切 尔 是 一位 思 想进 步 、开 放 的贵 族 青年 ,在 社 会 习 俗 和 家 庭 传 统 的 规 定 下 , 与 同样 出 身 于 上 流 社 会 的梅 ・韦
承担个人 的责任 ,被迫放 弃一些与社 会道德相 冲突的个 人
自 由和 追 求 。


自我与超我的冲突
小 说 的 叙 述 者 , 即 男 主 人 翁 纽 兰 ・ 切 尔 是 一 名思 想 阿 不 拘 一 格 的 律 师 。在 他 生 活 的 纽 约 上 流 社 会 里 , 人 们 按 照
立 奔 放 和 追 求 自由 的 性 格 深 深 地 吸 引 了 纽 兰 ・阿 切 尔 。在 社会 传 统 道 德 与 自 由爱 情 的 痛 苦 挣 扎 下 ,纽 兰 放 弃 了获 得 真 正 爱 情 的 权 力 , 在 家 庭 责 任 和 社 会 道 德 的 束 缚 下 , 与 梅 平静 地 共 度 一 生 。
夫 人 的 出现 打 破 了这 个 和 谐 的 “ 会 ” 。埃 伦所 特 有 的 独 社
循 那些他 内心深处十 分反感和 厌恶 的繁 文缛节 ,按 照这个 社 会的潜规 则 “ 体面 ”地生活 着。然而 , 内心无意 识的本 我 使 他 常 常 和 这 个 社 会 发 生 冲 突 和 矛 盾 。 因 为 他 “ 能 比 可 他 们 当 中任 何 一 个 都 读 得 多 , 想得 多 ,甚 至 见 过 的世 面 也

《纯真年代》中梅·韦兰的希伯来主义寓意

《纯真年代》中梅·韦兰的希伯来主义寓意

《纯真年代》中梅·韦兰的希伯来主义寓意作者:张芬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11期[摘要] 伊迪丝·华顿的《纯真年代》真实地展现了19世纪老纽约上流社会,女性沦陷在男权主义社会,婚姻无法自由做主,经济需要依赖男性,个人必须循规蹈矩、遵循社会习俗、听从大家长——“上帝”意愿,才能更好地在老纽约求生存的受压迫和受束缚现状。

本文通过对女主人公梅·韦兰的细致分析,来阐释其所蕴含的希伯来主义思想。

[关键词] 忍耐顺从;自我奉献;自我压制一、拥护家族元老的监督基督教过去式犹太教的一个分支,经历了很长且很曲折的发展过程,最终才发展成一个新的独立宗教。

“西方文化的另一个主要根源,就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古希伯来人”。

(阿尔伯特,1992:147)希伯来基督教中的爱,很明显不是古希腊似的对原始欲望的放纵,而是通过理性加以约束。

希伯来主义的最终目的不过是遵守精神惩戒,也就是对人的救赎。

美国人能够假装说,他们不相信基督OK方生活中,基督教在某种程度上为提供精神支持和信仰扮演着重要角色。

希伯来主义的至高思想就是顺从,没有什么有能力能把起不可磨灭的意义吞噬掉,希伯来主义与他们自己的身体和欲望做斗争,大大约束他们以本能的方式做事情。

19世纪老纽约的“上帝”就是“四百大户”,顺从是上流社会交际圈的根本理念,人们需要遵从的规矩很大程度上与希伯来主义的要求不谋而合。

然而,在小说中间,当梅决定迫使埃伦远离阿切尔时,“戴安娜重新修订了她对自由的需求与渴望的想法并答应提早订婚”。

(汉森,1991:53)梅天真、单纯,与纽兰·阿切尔的联姻是老纽约最令人艳羡的一对。

对于如此一个美丽又有美德,无论从哪个方面都毫无瑕疵,双方均受祝福恩赐,又如此得体。

阿切尔有责任向梅坦白他的过去,但是梅似乎对阿切尔没有可以隐瞒的东西——这个女孩是这等的透明,她还被悄悄地视为一张等待着阿切尔去书写的白纸。

女性主义发展的积极影响——以《纯真年代》中的艾伦为例

女性主义发展的积极影响——以《纯真年代》中的艾伦为例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女性主义发展的积极影响——以《纯真年代》中的艾伦为例冯坦 西南交通大学摘 要: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女性运动发展的发展,伊迪丝•华顿逐渐展露才华。

华顿不是女性主义者,但是在作品中描写了当时女性的束缚和悲惨命运,表达了对女性的同情,反映了女性意识的逐渐觉醒。

女性运动的兴起对于女性有很大的影响,不仅是对于华顿,也在她的作品《纯真年代》中的艾伦有所反映。

关键词:华顿;女性运动;觉醒;艾伦作者简介:冯坦(1990-),女,汉族,重庆人,硕士,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语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100-011、引言女性主义是维护妇女平等的运动。

两次世界大战颠覆了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原始男性主导传统。

战争爆发时,大量男性参与战争,男性和女性的原有固有社会角色被打破。

在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20年代,女性试图拥有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

然而,父权专制的社会氛围并没有改变,女性仍然是一个附庸,在家扮演天使。

但女性开始选择自己的社会取向和渴望自我发展。

华顿与女权主义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复杂而矛盾的关系。

一方面,她关注女性的处境,在小说中探讨女性在那个时代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她对社会和政治女权运动持保守态度。

她在作品中展现出一批具有女性特色的女性形象,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纯真年代,华顿对女性问题的态度体现在她对新女性艾伦的刻画上,在小说中揭露自己的态度。

2、女性主义运动对华顿的影响根据女权主义批评家艾琳•沃尔特的女性文学舞台的分工,华顿的创作属于第二阶段:反叛时期,女性有自我意识并开始抵制父权制专制时期。

女性意识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女性经验,并唤醒她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

在华顿的生活中,女人只是男人的配饰,她们没有独立思考,没有独立的地位。

社会不能给予妇女平等机会和地位。

因此在华顿的许多作品中,她描述了女人地位低下和被压迫者的悲惨命运,并对当时的女人表示同情。

婚姻牢笼中的个性自由——从精神分析看伊迪斯·华顿的《纯真年代》

婚姻牢笼中的个性自由——从精神分析看伊迪斯·华顿的《纯真年代》
的 重 要 作 品 。 作 为 地 域 作 家 的 代 表 之 一 , 华 顿 像 亨 利 ・詹 姆 斯 一 样 , “熟 识 上 层 社 会 , 常 常 批 评
贵 族 的虚 伪 与 自私 ,但 对 下 层 人 民 了 解 不 多 。 … 她 的 小 说 题 材 广 泛 ,尤 其 以 描 写 美 国 上 流 社 会 ”
角 切 人 进 行 研 究 还 是 从 其 他 视 角 切 入 进 行 研 究 , 都 离 不 开 对 小 说 中 埃 伦 ・奥 兰 斯 卡 这 一 形 象 身 上 所 具 有 的 独 立 女 性 的 自 由 精 神 的 探 讨 。 而 通 过 研 读 文 本 , 我 们 发 现 在 文 本 中 人 物 心 理 的 刻 画 尤 其 生 动 , 而 伊 迪 斯 ・华 顿 又 “善 于 用 隽 永 的 语 言 和 细 密 的 文 笔 把 事 件 、 人 物 及 人 物 的 心 理 活 动 刻 画 得 栩 栩 如 生 ”, 并 且 “刻 意 追 求 细 腻 地 展 示 人 物 的 内 心 世 界 ”, 由 此 可 看 出 她 深 受 亨 利 ・
婚 姻 牢笼 中 的个 性 自 由
— —
从精 神分 析看 伊 迪 斯 ・华顿 的 《 真 年代 》 纯
胡雪梅
【 摘
要 】《 纯真年代》 是 美 国女作 家伊 迪斯 ・ 华顿 的一部 获得普利 策 奖的重要作 品。 它展
示 了 当耐 老 纽 约社 会 的婚 姻 观 及 价 值 取 向 。在 作 品 中所 塑 造 的 埃 伦 ・奥 兰斯 卡 夫 人被 认 为 是
约 上 流 社 会 婚 姻 观 念 的 陈 腐 及 对 以 埃 伦 ・奥 兰 斯 卡 为 代 表 的 追 求 婚 姻 自 由 的 极 力 压 制 , 体 现 华

《纯真年代》的女性主义解读

《纯真年代》的女性主义解读

鼎盛期是2 世纪6 年代末期。女权主义 自诞生 O 0 之 日起就如 同一股强劲 的飓风 , 猛烈地横扫为 男性所统治 的话语 阵地 。在文学领域 中, 它要 求 以女性视角重新 阅读经典文本 , 以揭露男性 文学 中被歪 曲的女性形象 : 积极探索不同于男 性传统的女 f文学传统 , 生 重新书写文学正史 ; 努 力 追 寻文学 中的女性 意识 。第 一 次世 界大 战彻 底地推翻了原有的男性 占统治地位 的西方传统 文化价值观念。战后的女性紧紧抓住这个历史
迫 的 悲惨 命 运 , 表达 了她 对 3 时妇 女 的 同情 , 时也 揭 示 了传 统 观 念 对 于人 性 的 束 缚 。这 些 作 - ' 同
品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反 映 出受 压 迫女 性 的反 抗 声音 和 日益 觉醒 的 女 性 意 识 。在 2 世 纪6 和7 年 代 0 0 0 妇 女 解 放 运 动 以及 女 性 主 义 文 学批 评 兴 起 的 时候 . 迪 丝 ・ 顿 再 次 成 为 评 论 界 关 注 的 焦 点 伊 华 伊 迪 丝 ・ 顿在 她 的创 作 中关 注女 性 命 运 和 生 活 。她 突 出强 调 了女 性 受 男权 社 会 压 迫 和 束 缚 华 的 悲惨 命 运 。这 些 妇 女 永远 处 于被 控 制 、 奴 役 的 地 位 , 被 无论 是 在 精 神 上 还 是 经 济 上 都 处 于劣
女人与女人之间也会因为各自的利益而相互竞争相互伤害纯真年代这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纽兰?阿切尔与两位女人之问的爱情故事
《 纯真年代》 的女性主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读
屈荣英 ( 辽宁师范大学 9国语学院 , 1 、 辽宁 大连 l 62 ) 109

要 : 迪 丝 ・ 顿 并 不 是女 性 主 义 作 家 , 她 在很 多作 品 中描 述 了妇 女 的低 下 身份 和 被 压 伊 华 但

矛盾与抗争——解读《纯真年代》中的梅·韦兰

矛盾与抗争——解读《纯真年代》中的梅·韦兰

V0 l _ 3 7
N O. 4, 2 Ol 7
矛盾 与抗 争
解读《 纯真年代 》 中 的梅 ・ 韦 兰
陈丽 纯
( 湖北 工业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湖北 武汉 4 3 0 0 6 4 )
( 摘 要 ) 美 国女 作 家伊 迪 丝 ・ 华 顿《 纯 真 年代 》 成 功 塑造 了两 位 互 为 对 照 的 女 性 角 色 : 梅 ・韦 兰 和 艾 伦
( 关 键 词 ) 梅 ・韦 兰 ; 矛盾 ; 对 比; 纯 真年 代 ( 中圈 分 类 号 ] 1 1 0 9 . 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 章 编 号] 2 0 9 6 — 3 1 3 0 ( 2 0 1 7 ) 0 4 — 0 0 3 9 — 0 5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m 2 O 9 6 —3 1 3 0 . 2 0 1 7 . 0 4 . 0 0 7
无情 趣 , 两人 没 有 共 同语 言 。于 是 , 华 顿 以创 作
来 排 遣 苦 闷 。 在 经 历 了 二 十 多 年 不 幸 的婚 姻 后 , 离婚并 定 居 巴 黎 , 全身 心 投 入 文 学 创 作 。1 9 3 7 年华 顿 去世 。她一 生发 表 了 1 9部 中 篇 和 长 篇 小 说 , 1 1部 短 篇 小 说 集 以 及 诗 歌 、 评 论 。她 的 主 要 作 品 包 括 《欢 乐 之 家 》( Th e Ho u s e o f Mi r t h, 1 9 0 5 ) 、 《 伊 坦 ・弗 洛 美 》 ( Eh t a n Fr o me ,1 9 1 1 ) 等, 其中 1 9 2 0年 的 《 纯真 年 代 》 ( Th e Ag e o f I n - n o c e n c e ) 被 认 为是 华 顿 最 成 熟 和 最 优 秀 的 一 部

《名利场》与《纯真年代》中的女性形象比较

《名利场》与《纯真年代》中的女性形象比较

《名利场》与《纯真年代》中的女性形象比较作者:魏玮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2期摘 ;要:萨克雷是英国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名利场》是他的成名作品,书中两位不同的女性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伊迪丝·华顿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在小说《纯真年代》中华顿描写了两位性格截然不同的女性的生存状态。

《名利场》和《纯真年代》这两部作品中塑造了两类女性:传统女性和叛逆女性。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男女作家在刻画女性时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关键词:萨克雷;伊迪丝·华顿;《名利场》;《纯真年代》;男权思想;女性意识作者简介:魏玮,性别:女,出生年月:1982年9月19日,职称:助教,单位:成都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国际教育学院。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2-0-02在《名利场》与《纯真年代》这两部小说中,两位作者分别刻画了两类女性。

一类属于当时社会的传统女性,另一类属于当时社会的叛逆女性。

但是两个文本中的传统女性和叛逆女性又不尽相同,她们在人生追求、做事方法上都存在着差异。

1、艾米利亚与梅1.1艾米利亚与梅的相似之处《名利场》中的艾米利亚和《纯真年代》中的梅有着相似的地方。

她们是当时封建势力和父权文化崇尚的传统女性,完全服从当时社会的规范。

正如王先霈所说的那样:“她们富有教养,多才多艺,但却不是独立的个人,而是男性的陪衬,她们逆来顺受,富有自我牺牲精神,却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1。

首先,艾米利亚和梅都拥有父权社会要求女性的一切装饰性特征。

在《名利场》里,萨克雷对艾米利亚的美貌做了以下描述:“她的脸色红扑扑的,显得非常健康,嘴唇也红红的,挂着甜甜的笑容,一双水灵灵的眼睛亮闪闪的……”。

2在《纯真年代》中,华顿也多次描写了梅的美丽外表,并经常把她和古罗马神话中的狄安娜女神联系在一起。

其次,艾米利亚和梅都多才多艺。

在《名利场》中,艾米利亚凭借自己的才艺受到了大家的欢迎:“艾米利亚唱歌宛如百灵鸟……3”在《纯真年代》中,梅也因此而赢得了纽兰的喜爱:“他喜爱未婚妻光彩照人的容貌、健康的身体、娴熟的骑术……”。

从《纯真年代》人物塑造解读伊迪丝?华顿的女性意识

从《纯真年代》人物塑造解读伊迪丝?华顿的女性意识

鲜 明逼 真 的纽 约上 流社 会 的风 俗画 。与她 的大 多 数
末2 O世纪 初 的一位 重要 的女 作 家 ,一 生 笔耕不 辍 , 堪 称 高产作 家 。 1 9 2 0年发 表 的 《 纯 真年 代 》是华 顿 最 重 要 的长 篇 小说 ,为她 赢得 了 1 9 2 1年普利 策 小说 奖 。这 一年 正是 美 国妇 女 获得 选 举权 的 一年 。伊 迪
于 东部 上层 社 会 。华 顿热 爱 读书 ,很年 轻 的 时候就 开 始 了文 学创 作 ,然 而她 的父母 更 希望 自己的女 儿
循 规蹈 矩 , 即嫁人 为 妇 、生 儿育 女 ,担 负起 其 阶层
女 性所 应 承担 的义务 。这是 当 时 的主 导社 会文 化 所

纽兰 ・ 阿切 尔— —华顿 男性 的 自 己
丝 ・ 华顿 对 美 国文 学 的发 展做 出了重 要 贡献 。她 在 当代 评 论 界享有 极 高 的声 誉 ,并 得 到 了女权 主 义评
作 品一样 ,《 纯真 年代 》是 一个 有关 婚恋 的故 事 , 、 讲 述 了 男主 人公 纽兰 ・ 阿 切 尔与 两位 女 人之 间 的爱 情 故 事 。在 男主 人 公纽 兰 ・ 阿 切尔 与梅 ・ 韦 兰订婚 之 前, 梅 的表姐 艾伦 ・ 奥兰 斯卡 为 了逃 避一 段 不幸 的婚 姻 从 欧洲 回到 了纽约 。散 发着 成 熟魅 力 和 自由精 神 的艾伦 逐 渐使 阿切 尔 倾心 而 无法 自拔 。但 工于心 计 的梅 与 她 所 代 表 的社 会 合 力 拆 散 了两 人 的 精 神 同 盟 。作 品可 以清 晰地 看 出作 者在 女性 意 识 下塑造 了
第3 1 卷 第 4期
、 , o l _ 3 l NO. 4

从女性意识角度探析《纯真年代》中两个女主人公

从女性意识角度探析《纯真年代》中两个女主人公

从女性意识角度探析《纯真年代》中两个女主人公作者:郭雷熊毓红冯小岩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5期摘要:《纯真年代》是美国著名女作家伊迪丝·华顿的一部重要作品。

本文从女性意识出发,分析比较小说中两个女主人公:和艾伦,对于父权社会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与行动,以及两人不同的命运,进而窥探到渗透在该部作品中的强烈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女性意识;《纯真年代》;原型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072-01伊迪丝·华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21 年她以《纯真年代》获得了普利策奖,奠定了她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华顿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强烈的女性意识,她最为关注的是女性(尤其是上流社会女性) 在以男性为主导的传统社会中所经历的遭遇。

在《纯真年代》中,她塑造了两个互为对照的女性形象:梅和埃伦。

前者年轻貌美、平静、安详、甜蜜,完全符合上流社会的“贤妻”标准;后者则成熟、热情、神秘、无拘无束。

众所周知,维多利亚小说中常会出现对立的女性形象:一方面是贤良淑德、安分守己的“家中的天使”。

在《纯真年代》中,梅显然是“家中天使”的代表——她时时刻刻以维护老纽约的既有价值观念为己任;埃伦则是一个游离于社会常规之外的边缘女性,她历经坎坷却仍保有纯真的爱心。

华顿将两位女性形象对立起来加以塑造,而且她明显地站在埃伦的一方。

在她的笔下,“家中的天使”成为被嘲弄和批判的对象,而“女妖”则象征了自由完整的人格和人生。

可以说,通过埃伦,华顿突破了欧洲文学传统中对女性的刻意歪曲,成功地实现了将社会边缘女性主体化、将主流女性边缘化的目的。

小说中的梅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美丽纯真的梅在传统人们的眼中是个好女孩、好妻子。

但事实上,她只是她所生活的“社会制度的令人惊叹的产物” ,就连她的“坦率和天真也只不过是人为的产物” 。

她从不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没有自己的思想,也缺乏独立判断的能力。

伊迪丝·华顿的《纯真年代》中的女性意识

伊迪丝·华顿的《纯真年代》中的女性意识

伊迪丝·华顿的《纯真年代》中的女性意识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1862-1937)是美国著名的女作家。

在漫长的写作生涯中,华顿留下了许多的作品,包括19部中长篇小说和11本短篇小说集。

《欢乐之家》、《风土人情》和《纯真年代》被认为是她的三部长篇代表作。

华顿的大部分小说都是以她所熟悉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老纽约”上流社会为背景,并对其社会传统、习俗,道德和价值观作了细致入微的描绘。

作为美国普利策奖的获奖小说,出版于1920年的《纯真年代》代表了华顿小说创作的高峰,并获得评论界的高度评价和不断关注。

在小说中,华顿从独特的女性视角出发,描述了一个新鲜的,完全不同的“老纽约”社会。

本文在对文本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的基础上,阐释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存在。

同时,本文还结合作家本人的生活和创作经历来进一步说明:女性意识不仅体现
在小说中,而且还贯穿于华顿的生活和写作生涯中。

所谓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

对于男权社会,其表现为拒绝接受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以及对男性权力
的质疑和颠覆;同时,又表现为关注女性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验。

本文是从三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的:老纽约社会中男性权威的解构;小说
中新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华顿个人生活和写作生涯中所体现出的女性意识。

《纯真年代》中的新女性形象

《纯真年代》中的新女性形象

《纯真年代》中的新女性形象
简洁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学术版)》
【年(卷),期】2011(000)013
【摘要】伊迪丝·沃顿(1862-1937)是美国20世纪较早获得国际声誉的女作家。

出版于1920年的《纯真年代》为她赢得了美国普利策文学奖,为读者展示了栩栩
如生的上流社会生活图。

本文通过对小说两位女主人翁详细的分析,揭示沃顿笔下
的新女性形象,反映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即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
【总页数】3页(P220-222)
【作者】简洁
【作者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云南丽江674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97.1
【相关文献】
1.《纯真年代》中的新女性形象 [J], 简洁
2.绚丽的火百合——评《纯真年代》中的女性形象 [J], 张晓青
3.对新女性存在的言说与思考--比较分析《打出幽灵塔》与《雷雨》中的新女性形象 [J], 杨志艳;关杨
4.美国社会转型期小说中女性的价值取向
——凯特·肖班《觉醒》与伊迪斯·华顿《纯真年代》之"新女性"比较研究 [J], 宋

5.美国社会转型期小说中女性的价值取向——凯特·肖班《觉醒》与伊迪斯·华顿《纯真年代》之“新女性”比较研究 [J], 宋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透过《纯真年代》看伊迪丝·华顿的女性意识

透过《纯真年代》看伊迪丝·华顿的女性意识

透过《纯真年代》看伊迪丝·华顿的女性意识作者:湛霞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3年第6期湛霞(长春工程学院外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要:在伊迪丝·华顿的《纯真年代》里,华顿以其独特的视角,描写了一个新鲜又独特的老纽约社会,并揭示了美国上流社会在商品经济冲击下的道德危机和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为自己的保守和虚伪所付出的沉重代价。

她在《纯真年代》中塑造了不同于传统价值取向和世俗道德标准的新形象——纽兰·阿切尔和埃伦·奥斯兰卡,他们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觉醒的倾向。

本文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老纽约上流社会的背景,通过对女性意识中双重个性的解读分析他们的性格和行为所体现出的“女性主义先知”伊迪丝·华顿的女性自我意识,从中探索华顿对理想社会秩序和理想新女性的探求。

关键词:伊迪丝·华顿;纽兰·阿切尔;埃伦·奥斯兰卡;女性自我意识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7-0-02伊迪丝·华顿是20世纪初第一位获得国际声誉的美国女作家,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她出生成长的“老纽约”为创作背景。

华顿结合对上流社会的洞察力以及自身聪颖幽默的天赋,著有小说及85部短篇,作品诙谐且深刻。

伊迪丝·华顿自1905年第一部获得成功的小说《欢乐之家》后就开始引起了评论家的注意。

1920 年出版《纯真年代》,华顿到达了其文学生涯的最高峰获美国“普利策奖”,使她成为第一个获得该奖的女性。

这部小说的主要情节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纽约上流社会,她将那一时代的纽约上流社会比作一个小小的金字塔,很难在上面取得立足之地,作品里的男女主人公都表现了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倾向,所以他们向桎梏思想的男权社会的旧传统发起了冲击。

华顿的许多作品都具有微妙的“舞台讽刺”的特性。

《纯真年代》中女性身份的重构

《纯真年代》中女性身份的重构

《纯真年代》中女性身份的重构
伊迪丝·华顿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在《纯真年代》中诠释了人物命运的变化与女性的悲惨命。

同时作者所刻画的新女性展现了妇女在压迫和歧视下,挑战社会习俗,勇敢生活。

伊迪丝·华顿的创作特色与她的女性身份有一定的关联,其作品中都体现出比较明显的与男权社会抗衡的女性意识。

《纯真年代》中的社会环境、叙事和人物刻画重构了女性身份。

本文简要评介作者的生平、小说艺术成就与小说中女性身份特征与建构,并指明本文研究对象;概述国内外对于小说《纯真年代》的研究和评论,阐述本文的理论依据即女性主义、身份认同;详述传统女性是如何塑造的,特别是传统社会秩序和男权主义对女性的压迫,揭示了当时社会女性身份的定位,以此来表达重构女性身份的目的。

论文从叙事方法、叙事视角、叙事修辞三方面来探讨作者是如何重构女性身份以及对重构女性身份的意义,并且针对小说中人物刻画进行了分析。

身为女性作家,华顿将女性主义渗透到角色中,在保守的文化传统中成功建构出不同于当时社会女性身份的新女性形象,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对女性身份、阶级身份、文化身份等的独到看法。

伊迪丝·华顿通过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女性身份的认同,在这部作品中重构了女性身份。

从《纯真年代》的叙事看华顿的女性意识

从《纯真年代》的叙事看华顿的女性意识

从《纯真年代》的叙事看华顿的女性意识伊迪斯·华顿是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著名女作家,出生于纽约上流社会。

她的作品大多描述上流社会人物悲惨的遭遇和命运以及他们在环境的压力下艰难的抉择。

《纯真年代》写于1920年是华顿“老纽约”的代表作,文笔优美细腻、结构精巧,在当时社会受到高度评价,1921年获得普利策文学奖。

随着国内对华顿作品的翻译,文稿资料的不断发掘和完善,华顿的研究在学术界也逐渐升温,评论界从多元的角度、更深更广的领域对她的小说进行研究。

本论文重点运用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中“声音”的概念,对《纯真年代》文本中的声音进行解读,分析隐含于其中的女性声音,试图对华顿的研究做一点补白。

小说凝聚了华顿深刻的思索和深切的情感体悟,塑造了作者心目中理想女性的形象,同时探讨了女性的出路问题。

但华顿没有充分意识到女性解放的基础是经济的独立,一个经济上未独立的女性在精神上终究难以自立,也终究难以获得女性真正的自我解放。

论文主体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纯真年代》的小说叙述重心,总结小说中情节和人物的特征;第二部分《纯》的小说叙事技巧,分析作者在争取女性权威所采取的叙述手段,包括对男性理性化话语的模仿和选取男性人物聚焦整个文本以及文本中“自由间接引语”模式的运用;第三部分《纯》的小说叙事声音,通过失语的女性声音的分析,挖掘潜藏在文本背后作者的声音。

作为一位具有女性自觉创作意识的作家,华顿表面上披了男性的伪装,表现出对男权社会的顺从与妥协,实质上想要争取更多女性的话语权力,试图建构一种男女和谐平等的理想状态。

“老纽约”中的“新女性”

“老纽约”中的“新女性”

“老纽约”中的“新女性”
伊迪斯?华顿是19世纪末美国文坛上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一位女作家。

她的作品数目繁多,风格各异,从小说,诗歌,自传到文学批评,游记,室内装饰等。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华顿对女性在以男性为主导的传统社会中的遭遇以及女性的解放也进行了深度的思考。

这种思考在她的经典作品《纯真年代》中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表现在她刻画的“新女性”—女主角艾伦的身上。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加上奴隶制度的废除和西部的开发运动的推进,美国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

然而,在政治和文化上,美国依然是个相对保守的社会,“老纽约”的社会背景特点便是当时美国的真实写照。

尽管“老纽约”的经济发展迅速,然而,妇女依然处于第二性的地位。

女性的传统角色极大的影响了她们的身心的发展;同时,传统的婚姻道德也约束了女性对自身自由的寻求;而且,看似体现礼貌的社交风俗实质上也是变相的将女性进一步囚禁于家庭的牢笼。

因此,面对着这些“老纽约”传统中父权制意识形态的压迫,进步的女性开始对这些约束压抑女性自由与解放的因素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而促进了“新女性”的出现。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角重新解读《纯真年代》中的女主角艾伦,通过将其置于传统型的父权制社会—“老纽约”的大背景下,挖掘出她对“老纽约”传统的女性角色,传统的双重标准的婚姻道德观及社交圈中纷繁复杂的陈规旧习的大胆挑战,从而证明艾伦是“老纽约”一位敢于解放自己,敢于追求自由的“新女性”。

父权制下扭曲的人性—伊迪丝·华顿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和男性形象研究

父权制下扭曲的人性—伊迪丝·华顿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和男性形象研究

父权制下扭曲的人性—伊迪丝·华顿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和男性形象研究伊迪丝·华顿是20世纪初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

她创作的《纯真年代》被世人所熟知。

因为她创作的女性形象栩栩如生,所以许多批评家大多关注她的女性形象的生活状态和感情世界。

她也被看做是一名女性主义者。

然而,华顿不但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更注意男性的可悲命运。

这篇论文试图在《欢乐之家》,《纯真年代》和《伊坦·弗洛美》三篇小说中探讨女性和男性都是父权制度下的受害者和奴隶。

这篇论文共有五个部分。

第一章主要是介绍伊迪丝·华顿的生平,写作背景,作品的文学评论和相关的性别理论研究。

第二章首先分析了女性的相同的特征然后又各自说明了她们各自的命运。

来自中产阶级的莉莉成为了男性的附属品。

上流社会的梅和埃伦是社会制度的受害者。

而下层社会的细娜和玛提更有着可悲的人生。

第三章讨论了男性的命运。

虽然表面上他们是父权制度下的统治者,实际上他们也是隐形的奴隶。

赛尔登是中产阶级的代表,被所谓的共和精神毒害。

表面上纽兰是父权制的捍卫者,实际上他也是受害者,为此他失去了真爱。

伊坦是完完全全失败的人,受到了生活困境和父权制的双重压迫。

第四章论述了造成女性和男性扭曲人性的原因。

在父权制度下,所有的规定和制度都强迫女性和男性过着可悲的命运。

所以两性要联合起来去推翻父权制。

最后一章总结了先前的分析并且指出父权制不但压制女性也迫害着男性。

两性应该和谐相处,克服所有的困难和障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过着理想的生活状态。

析伊迪丝丶华顿《纯真年代》的象征艺术华顿纯真年代pdf百度云

析伊迪丝丶华顿《纯真年代》的象征艺术华顿纯真年代pdf百度云

析伊迪丝丶华顿《纯真年代》的象征艺术华顿纯真年代pdf百度云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1862―1937)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实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之一。

在其写作生涯中共发表了19部长篇与中篇小说、11部短篇小说集以及诗歌、评论等。

她于1920年出版的《纯真年代》被许多评论家视为其最优秀的作品,并于1921年获得了普利策小说奖。

《纯真年代》讲述的是主人公纽兰・阿切尔(Newland Archer)与两位女人之间的爱情故事。

一位是成为他妻子但他却不爱的梅・韦兰(May Welland),另一位是他所深深爱着的却是他妻子的表姐――埃伦・奥兰斯卡(Ellen Olenska)伯爵夫人。

阿切尔在这两个女人之间无法抉择,无法摆脱他所处社会地位的制约,不得已放弃了他所真正爱着的埃伦,娶了他并不爱的梅,最终他随波逐流、了却余生。

细读原作不难看出:作者对于陷入困境之中的人的那种无奈挣扎及乖戾心理的描绘令人唏嘘不已,而作品中笔触简约的现实主义细节,以及充满象征意义的意象使《纯真年代》成为表现人生挫折与绝望的成功之作。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该作品中的意象及象征手法,来进一步领略这部文学名著的思想价值与艺术特色。

一背景象征背景,是叙事作品环境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可指社会背景,即故事发生的时代和特定的文化氛围;也可指具体背景,即文学作品中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地点和条件。

一般说来,背景的作用只是为人物的存在和活动提供舞台,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依据。

在《纯真年代》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背景(在本文中主要指社会背景)不仅具有上述功能,而且极富象征性。

《纯真年代》描绘了老纽约的上流社会风俗,故事背景设在19世纪70年代后期至20世纪初。

华顿笔下的纽约社会是一个由风俗、礼仪、习惯等传统文化的各个侧面交织在一起的社会网络,是一个用“符号表示的小天地”。

作者在小说中把那个时代的纽约上流社会比作一个“小小的金字塔”,它又尖又滑,很难在上面取得立足之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工业小说"《玛丽•巴顿》的宗教解析2 论中美广告中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差异3 广告翻译中的模因传播4 浅析儿童自然英语教学法的心理学优势5 应对写作逻辑乱象的对策6 从迷茫的玛尔特的悲剧看女性存在的社会价值7 中美文化视阈中的商务谈判风格8 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和融合9 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研究蔑视女性的词汇表达法10 《警察与赞美诗》与《二十年后》中的警察形象比较分析11 中西方家庭教育对比研究——从《傅雷家书》和《致儿家书》的对比12 浅析英美电影片名的翻译原则和技巧13 中西方语言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14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爱与恨的分析15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浅析网络书店的营销策略—以当当网为例16 修辞手法在TED演讲中的运用17 A Semantic Analysis of the Written Errors Committed by Chinese English Majors18 反思任务型教学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19 The Analysis of the Narrative Style i n Toni Morrison’s Beloved20 分析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的悲剧意识21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22 浅谈商务英语广告的翻译23 王熙凤和斯嘉丽的比较24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论人性与兽性25 The Narrative Strategies of O. Henry’s Short Stories26 从女性主义解读《芒果街上的小屋》27 原罪论与赎罪观对西方文化的影响28 用批评性语言分析中美主要矛盾29 从《简爱》和《藻海无边》看罗切斯特对女性和婚姻的态度变化30 浅论中文商标的翻译31 外交辞令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32 从目的论的角度浅析美国电影字幕翻译33 英语新词汉译原则研究3435 论考琳•麦卡洛《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36 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文体分析37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38 绝望而不言败的抗争——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39 谭恩美《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文化解读40 家庭生活中的瑞普凡温克尔41 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分析E.M.福斯特笔下的女性意识42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新闻翻译43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主要人物44 论英汉植物词语的文化附加义45 中英数字词语文化内涵对比研究46 《高老头》主人公人物性格分析47 运用目的论对比分析爱伦•坡《黑猫》的两篇中文译本48 高中英语“后进生”产生的原因以及补差方法研究49 论中美商务谈判中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冲突及对策50 情感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理论和实践51 《喜福会》中母爱主题的文化阐释52 英语动物习语的研究及翻译53 论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英文化妆品说明书翻译54 论关联理论对旅游资料英译的指导意义55 On the Anti-traditional Factors of Feminism Translation56 英语新闻的互文性研究57 功能对等理论在新闻英语翻译中的应用58 查尔斯•弗雷泽《冷山》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59 《永别了,武器》一书所体现的海明威的写作风格60 《鲁宾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形象分析61 从女性主义角度对《简爱》和《红字》中女主人公的比较研究62 Comparative Study of Love-Tragedy Between Romeo and Juliet and The Butterfly Lovers63 超越和世俗——对《月亮和六便士》中Strickland和Stroeve的对比分析64 中西方鬼怪比较研究65 学生写作中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及其改进方式66 词汇的语义关系及其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67 对《儿子与情人》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的研究68 《当幸福来敲门》的人际功能文本分析69 美国吸血鬼小说中女性形象研究——以《吸血鬼编年史》、《暮光之城》和《吸血鬼日记》为例70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71 佩克拉的忧伤--解读《最蓝的眼睛》72 从英语中性别歧视词看西方女性社会地位之变化73 宗教对英汉语言的影响74 浅议提高英语阅读速度的方法75 Feminism in Eileen Chang's works76 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的使用77 外语教学中的折中主义思想研究78 论“美国梦”对美国文学的影响79 论《红字》中的清教主义思想80 Jane Austen’s Opinion towards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81 英语幽默语的语用研究82 探析中国电影英译的几个误区83 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84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达尔形象解析85 浅析《呼啸山庄》的叙事特色86 国际商务合同的用词特点及翻译87 从文化差异角度研究商标翻译88 凯瑟琳与苔丝悲剧命运的比较89 英国历险小说《所罗门王的宝藏》90 从《丧钟为谁而鸣》看海明威的生死观91 《蝴蝶梦》中女主角吕蓓卡的人物形象分析92 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93 次贷危机对广东珠三角出口贸易的影响9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95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Anne of Green Gab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al Aesthetics96 An Analysis of American Dream--A Case Study of The Great Gatsby97 从文化角度分析《穿普拉达的恶魔》所反映的职业观98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破灭99 中国奢侈品的营销之道100 网络热词来源及翻译策略研究101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102 On Paul’s Self-development in Sons and Lovers103104 英汉谚语特征对比分析105 浅析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的象征艺术106 英语动物习语的研究及翻译107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108 Culture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Classrooms109 On Social Function of English Euphemism Expression110 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角度论网络流行语的可译与不可译111 从目的论看英文小说书名的翻译112113 对爱伦坡侦探小说犯罪心理的分析114 A Study of Pragmatic Functions of English Euphemisms115 归化、异化翻译策略比较研究:以《简•爱》两个汉译本为例116 浅析叶芝诗歌中的象征主义特征117 《呼啸山庄》和《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的对比118 从电影《吸血鬼日记》分析现代西方人们新的价值取向119 《八月之光》里的悲剧艺术——基于尼采审美理论的分析120 《荒原》中的神话溯源121 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122 英汉新词形成因素研究123 浅谈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124 论中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教学125 On Wordsworth’s and Emerson’s Conceptions of Nature126 从玛氏公司看英美文化对广告的影响127 《德伯家的苔丝》中亚雷形象分析128 对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中简爱的女性主义分析129 浅析王尔德《快乐王子》中基督教救赎的表现形式130 论中美日常交际的文化差异131 浅析英语原版影视欣赏和英语学习132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及对策133 欲望与死亡——对马丁伊登的精神分析134 浅谈体态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135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对比分析136 浅谈网络聊天中的英语缩略语137 困境重生—《鲁宾逊漂流记》中鲁宾逊性格浅析138 A Feminist Narrat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Tess of t he D’Urbervilles139 论中西方交际方式的差异140 目的论与外国汽车商标的汉译141 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谈判中的语用功能142 从《蜘蛛侠》系列看美国的英雄主义143 A Study on the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Memory Efficiency in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144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和达西关系的转变145 试论用英语电影进行英语文化教学146 浅谈中西体态语的差异147 从《肖申克的救赎》和《当幸福来敲门》看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148 从饮食角度透析中西方文化差异149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Martial Arts and Western Boxing 150 自然观的演变——《自然》与《走出去思考》之对比分析151 法律英语词汇特点及其翻译152 初中生英语学习内在动机的激发153 The Self-image of Charles Dickens in David Copperfield154 An Analysis of Language Features of Desperate Housewives155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英语中的言语幽默156 试论爱伦•坡的哥特式风格——以《厄舍古屋的倒塌》为例157 On the Gender Differences in Speech Act158 浅析托妮•莫里森《恩惠》中的母爱159 美国黑人英语在电影中的应用研究160 现代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的比较研究161 浅析《远大前程》中主人公皮普性格发展的形成因素162 从旅游看中美核心文化差异163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主要人物性格164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165 An Analysis of Dick Diver’s Tragedy in Tender Is the Night Based on Adler’s Individual Psychology166 孤独的神秘与永恒的自由追求——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167 雪莉•杰克逊《抽彩》中矛盾的体现168169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汉语数字成语英译策略研究170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Color Red Between The Scarlet Letter 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171 试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172 从服饰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173 功能对等与商务信函翻译174 试论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75 《边城》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河流的比较研究176 从用餐礼仪看中美核心价值观差异177 On the Absurdity in Waiting for Godot178 消极商务信函写作策略179 论狄更斯《雾都孤儿》中南希的人物性格180 国际商务谈判及其谈判风格181 高中生对语法态度的研究182 对《傲慢与偏见》中贝内特太太及其女儿们的人物评论183 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以《阿Q正传》的两个译本为例184 浅谈《鲁滨逊漂流记》中现实主义元素185 浅析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语用功能186 英语中源于希腊罗马神话主要神祇姓名词汇的认知探索187 图式理论与初中英语写作教学188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189 美国情景喜剧字幕翻译的归化策略--以《生活大爆炸》为例190 口译者心理环境的适应研究191 论《双城记》中的爱情192 论《红字》中的道德观193 On Michael Moore's Fahrenheit / From the Rhetoric Perspective 194 分析《玫瑰色茶杯》中的女性主义195 透过七夕和情人节看中西文化差异196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97 论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的父权意识198 《小王子》中的象征意蕴的分析199200 从第二十二条军规看美国的黑色幽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