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行测:常识判断高频考点之经济

合集下载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笔记经济篇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笔记经济篇

经济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不利于债权人;有利于利润收入者和浮动收入者, 不利于固定收入者;有利于实物财富所有者,不利于货币财富持有者。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宏观调控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2、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3、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俭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5、作为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而且必须要用于交换。

6、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7、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具有价值,是商品。

8、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取决于:1 待售商品的总量②商品的价格水平③货币的流通速度9、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全部待售商品的价值总额除以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

11、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1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3、价值规律的作用:①自发调节资源配置;2 刺激生产技术改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3 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

14、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存在。

15、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不是简单再生产而是扩大再生产。

16、资本积累: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转化为了资本。

17、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1 购买阶段(货币资本)②生产阶段(生产资本)③销售阶段(商品资本)注意:第①③阶段属于流通过程、第②阶段属于生产过程。

18、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①资本的周转时间②生产资本的构成19、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绝量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20、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21、剩余价值即剩余价值的产生及其增殖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22、登是剩余价值在现实社会中的实际表现形式。

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常见的经济常识

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常见的经济常识

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常见的经济常识经济常识在中属于必考内容,既直接出现于常识部分,也会出现于资料分析部分。

了解掌握常见的经济常识概念,无疑对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率有巨大的帮助。

下面,文都网校公务员频道小编就给考生普及中常出现的经济常识。

一、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为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距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二、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消费品支出总额×100%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一个家庭收入越多,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越少。

同理,一个国家越穷,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国家越富,比例越小。

三、国民生产总值(GNP)与国内生产总值(GDP)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两者可简单区别如下:一个在美国工作的中国公民所创造的价值计入中国的GNP,但不计入中国的GDP,而是计入美国的GDP。

对常见的经济常识有一定的了解,考生在面对特别是资料分析题目的时候,就不会因为陌生而手忙脚乱了。

四、理性人假设与社会人假设理性人假设:做经济决策的主体是完全理性的,在经济活动中主体所追求的唯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该假设的前提一是主体具有完备的知识体系,二是主体能够计算出各种选择的结果。

社会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认为社会活动中的员工都是作为群体的一员而存在,人具有社会性的需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对组织的归属感比经济报酬更能激励人的行为,“社会人”既有追求收入的动机和需求,又有对友谊、安全、尊重和归属等的需求。

五、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

行测—经济常识

行测—经济常识

知识点睛与解题技巧(注:黑色字体为原来的复习大纲,彩色为自行添加的内容)1.西方经济学理论简介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

(1)古典经济学(17世纪中期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包括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①、李嘉图②、西尼尔、穆勒③、马尔萨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④。

这一阶段以亚当·斯密①为代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被称为经济学上的第一次革命,建立了以自由主义为中心的经济学体系,这标志着经济学的诞生。

在《国富论》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是被广为接受的:①分工论。

斯密以制针业为例,说明了分工的重要性,他说,按照目前的情形,普通人要单独制针是毫无效率的,但是分工组织在工厂内成立的话,一人一份的生产量将可达240倍以至4800倍,由此揭开了近代社会的生产力蓬勃发展的原因。

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他的绝对优势理论第一次从生产领域揭示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揭示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能够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其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解释发达国家之间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不能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

②价值规律的初阐述与“看不见的手”。

斯密提出了市场价格(商品价格)围绕自然价格(商品价值)上下波动的规律,斯密实质已对价值规律做了初步的阐述,只不过是概念有所偏差而已。

③资本积累。

斯密认为,节省剩余价值而量行投资,就是资本积累,这被视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始机能。

④自由贸易主义。

斯密认为重商主义的奖出限进政策,是一种独占殖民地贸易的政策,其主要目的在于借贸易差额从国外获得金银货币,因此其主张实行自由贸易。

李嘉图②是英国资产阶级最杰出的代表和完成者,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最后的伟大的代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是他在经济理论方面的主要代表作。

李嘉图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国际贸易方面,他是自由贸易的倡导者,并且在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成本说,也就是比较优势理论。

行测常识之经济篇

行测常识之经济篇

A.挖掘业
B.房地产
C.物流
D.教育培训
参考答案及解析:
1.A【解析】生产全球化改变了国际分工的内容,即使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发展为以现代工艺和技术为基础的分工,使垂直型国际分工发展为水平型国际分工。

2.A【解析】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靠固定工资收入的人会因为物价上涨而降低生活水平。

3.D【解析】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本题中小明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没有滞后,属于流通手段。

4.A【解析】选.西方经济理论将开放经济体的国内产品分为贸易品和非贸易品,非贸易品的价格基本不受国际市场影响,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非贸易品包括金融服务、运输等。

根据经典汇率决定理论,本币汇率是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之间的相对价格。

在国际市场贸易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本币升值会负向影响到国内市场贸易品价格,非贸易品部门取得相对价格优势,从而使生产要素向非贸易品部门聚集,非贸易品部门得到更快发展。

5.A【解析】第三产业:服务部门、流通部门、提高科技水平和居民素质的部门、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房地产业不同于单纯的建筑行业,涉及服务和流通各个部门,属于第三产业。

挖掘业是第二产业。

国家公务员行测考试题型

国家公务员行测考试题型

国家公务员行测考试题型国家公务员行测考试题型1、常识判断这一部分主要考查的就是应知应会的内容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判断的基本能力,重点测查对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基本素质等,涉及了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方面。

2、言语理解与表达这一部分主要考查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

具体的内容包括了:主旨归纳、下文推断、细节理解、词句理解、语句排序、态度观点、词句填空、实词填空、虚词填空、成语填空以及篇章阅读题。

3、数量关系主要测查报考者理解、把握事物间量化关系和解决数量关系问题的能力。

具体包括了:初等数学、工程问题、行程问题、经济利润问题、排列组合、概率、容斥问题、几何问题、最值问题、溶液问题、牛吃草问题、钟表问题、杂题以及数学推理。

4、判断推理主要考查对各种事物关系的分析推理能力,涉及对图形、语词概念、事物关系和文字材料的理解、比较、组合、演绎和归纳等。

主要包括了:图形推理、图形规律(样式、数量、属性规律)、立体图形、定义判断、类比推理、逻辑判断(翻译推理、真假判断)、论证结构及方法以及分析与归纳。

5、资料分析主要考查报考者对各种形式的文字、图表等资料的综合理解与分析加工能力,这部分内容通常由统计性的图表、数字及文字材料构成。

主要内容有:统计数据、结构阅读、奇技速算以及其他的一些高频考点等。

公务员申论考试题型1、阅读理解要求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2、综合分析要求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做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

3、提出和解决问题要求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资料理解并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做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

4、文字表达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运用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

行测常识大全

行测常识大全

行测常识大全一、行测常识的概述行测常识是指在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中所需掌握的各种与社会常识相关的知识点和技巧。

在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中,行测常识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对行测常识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考生的成绩。

本文将从常见的行测常识考点入手,帮助考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提高行测成绩。

二、行测常识知识点2.1 政治常识政治常识是指与政治体制、政府组织、政治文化等方面相关的知识。

在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中,政治常识的考点包括宪法、法律、政府机关等。

比较常见的政治常识考点有:•国家机关的组织结构和职能分工;•宪法修订和法律生效的程序;•联合国及其相关机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要决策部署等。

2.2 经济常识经济常识是指与宏观经济、微观经济、金融等方面相关的知识。

在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中,经济常识的考点包括经济基本概念、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等。

比较常见的经济常识考点有:•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方法和意义;•货币供给的调控和货币政策的执行;•金融市场的基本特征和分类;•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挑战等。

2.3 法律常识法律常识是指与法律法规、法律制度、法治理念等方面相关的知识。

在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中,法律常识的考点包括法律知识的基本原则、法律制度和法律程序等。

比较常见的法律常识考点有:•刑法、民法和行政法等法律领域的基本概念和规定;•内外国际法律法规的适用和执行;•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和治安管理等。

2.4 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是指与文化传统、文化艺术、文化产业等方面相关的知识。

在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中,文化常识的考点包括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观、文化艺术的发展动态、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等。

比较常见的文化常识考点有:•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影响;•戏曲、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文化产业的分类和发展趋势等。

2.5 社会常识社会常识是指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福利等方面相关的知识。

公务员行测必备经济学常考常识

公务员行测必备经济学常考常识

公务员行测必备经济学常考常识一、供需关系与市场价格供求关系是经济学核心概念之一,理解供求关系对于解读市场价格变动至关重要。

供应量与需求量的平衡决定了市场价格的走势。

在市场经济中,供需关系是由市场参与者决定的。

如果供应量大于需求量,价格就会下跌,而如果需求量超过供应量,价格就会上涨。

市场经济的作用就是通过供需关系的调节来实现价格的合理变动。

二、生产要素与生产成本生产要素是指参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中所必须的资源。

主要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和创新能力。

这些要素的合理配置对于提高生产效率至关重要。

生产成本是指生产过程中所需的资源投入造成的费用。

生产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个方面。

固定成本是指与产品生产数量无关的费用,如租金、折旧等。

变动成本则随着生产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如原材料采购、人工工资等。

三、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市场无法有效分配资源的情况。

市场失灵可能由于外部性、公共产品、垄断等原因引起。

而政府干预是为了修正市场失灵的现象。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补贴、价格管制等手段进行干预。

政府的干预旨在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市场效率,同时保护消费者权益。

四、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对整个经济体系进行调控的政策。

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

货币政策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体的流动性和利率,从而对经济活动产生调控作用。

财政政策则通过调整政府的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运行。

产业政策则是通过支持和引导特定产业的发展来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长期以来呈现的波动变化。

经济周期一般分为繁荣期、衰退期、萎缩期和复苏期,这些周期性变动与宏观经济政策密切相关。

五、国际贸易与全球化国际贸易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换。

国际贸易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优势,同时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全球化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

国考常识备考之十大经济常识

国考常识备考之十大经济常识

国考常识备考之十大经济常识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行测职业能力测验》包括五大部分内容: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断和资料分析,主要考察考生是否具有从事公务员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潜在能力。

河北华图教育精心整理了国家公务员行测真题及其他公务员笔试资料供考生备考学习。

一年一度国考即将来临,面对常识,考生往往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

原因其实很简单,在如此宽泛的考试范围下,我们似乎感觉面对常识,再宽的知识面都是不够的。

其实,面对国考常识,我们其实并不需要深入掌握知识点,只需要了解,明白就可以了。

因此,我们将国考常识中涉及较多的经济常识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的备考国考。

一、商品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自然属性;价值是社会属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

商品生产者要想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消费者要想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价值。

二、货币商品、货币、纸币的区别与联系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引起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普遍上涨的现象。

反之为通货紧缩。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我国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五、三大产业第一产业: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

【国民经济的基础】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包括采掘、制造、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第三产业:服务部门、流通部门、提高科技水平和居民素质的部门、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六、宏观调控1.含义:国家利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2.原因:市场经济有自身的弱点: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3.主要任务:促进经济总量平衡,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持平。

公务员行测复习经济学常识

公务员行测复习经济学常识

公务员行测复习经济学常识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公务员行测复习经济学常识,期望对您有所帮助!公务员行测复习经济学常识1.长尾理论:是指只要产品的储备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乃至更大,即众多小市场汇聚成可产生与主流相匹敌的市场能量。

“长尾理论”被认为是对“二八定律”的彻底叛逆。

2.隧道效应:是指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早期阶段,收入差距会快速拉大,但全部社会可能对此持相当宽容的态度,由于大部分人预期在不久的将来自身也能从经济发展中获益。

3.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运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

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应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4.二八定律:又称为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则或不安稳原则。

80%的收获来自20%的努力;其他80%的力气只带来20%的结果。

5.棘轮效应:也叫制轮作用,其指人一旦形成某种消费习惯就具有不可逆性,而且很容易向上调剂。

司马光《训俭示康》:“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6.“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指由于对信息不充分的和缺少了解,投资者很难对市场未来的不肯定性作出公道的预期,常常是通过视察周围人群的行动而提取信息,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许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的从众行动。

“羊群效应”是由个人理性行动导致的集体的非理性行动的一种非线性机制。

7.搭便车效应:是指个人支付本钱获得的收益被集体中的其他成员免费分享的现象。

由于个人支付全部本钱而只享受较少的收益份额,因此集体中的理性个人没有动力去提供公共物品。

并且组织规模越大,公共物品越是供货给缺少。

8.挤出效应:是指一个市场里,由于供应、需求有新的变化,导致部分资金从本来的预支中基础,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

行测常识知识点汇总

行测常识知识点汇总

行测常识知识点汇总一、政治常识1.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重要会议及其决议- 党的重要理论和政策2. 国家机构和法律体系- 国家机构的组织结构- 宪法和主要法律的基本原则3. 时事政治- 国内外重要政治事件- 国家政策的变动和解读二、经济常识1. 基本经济概念-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 经济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2. 中国经济概况-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主要经济政策和发展规划3. 国际贸易与金融- 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和组织- 金融市场的基本概念三、历史常识1. 中国历史- 各个朝代的更迭和重要事件- 历史人物和文化遗产2. 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的重要时期和事件- 国际关系的发展四、地理常识1. 中国地理- 地形、地貌和自然资源- 行政区划和人口分布2. 世界地理-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 - 重要的地理现象和环境保护五、科技常识1. 科学技术发展史- 历史上的重大科技发明- 当代科技的发展趋势2. 基础科学知识- 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科学概念 - 科学实验和研究方法3. 高新技术及其应用- 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 - 科技伦理和科技政策六、社会文化常识1. 中国文化- 传统文学艺术- 传统节日和习俗2. 世界文化-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点- 世界文化遗产3. 社会问题- 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 社会治理和公共政策七、法律常识1. 宪法和行政法- 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行政法规和行政诉讼法2. 刑法和民法- 刑法的基本原则和常见罪名- 民法的基本原则和合同法3. 其他法律知识- 经济法、劳动法、环保法等- 法律援助和维权途径八、行测考试技巧1. 时间管理- 如何合理安排考试时间- 快速阅读和答题技巧2. 答题策略- 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判断题和简答题的答题技巧3. 心理准备- 考试焦虑的应对策略- 保持良好心态的方法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实际的行测常识知识点汇总应根据最新的考试大纲和时事政治进行更新和调整。

公务员公基高频知识(一)经济学重要指数

公务员公基高频知识(一)经济学重要指数

公共基础知识(公基)单项高频考点+练习题(一)经济学重要指数公基知识涉及面广,知识点泛,重在平时积累点滴,水滴成河非一夜之间,考公、考事业单位,要想上岸非一夕之功,还须各位久久为功,相信各位会在小编的知识框架下能顺利考上事业单位或者公务员。

考点一GDP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是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点拨:1、关于“一定时期内”。

例如:2018年中国GDP必须是2016年,不能2015年的计算在2018年里面。

通常以当年GDP 的“当年”为准。

2、关于“一个国家”。

如:2019年中国GDP,必须是在中国领域内的所有生产活动的最终产品或成果,不能把“当年意大利人在意大利生产的成果计算在当年中国GDP里”。

但可以是“当年意大利人在中国领域内生产的最终成果算在当年中国GDP”。

即:我的领域我做主啊!!3、关于“最终产品”。

“最终”指目前的产品须处于产业链的终端,可以直接给消费者使用。

若还需进一步加工的话,则它的价值会算在下一个加工环节里,所以此时不需要进行计算,以免重复了。

简单地记忆:最终产品算入GDP,中间产品不算入GDP。

考点二GNP国民生产总值指的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所有者,所占有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点拨两个概念:1、一定时期内。

与“GNP”所点拨的同样道理。

2、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所有者:指的是本国的国民。

即主要必须是本国国籍的国民,不管身在何国,这个人所在其他国家生产所占有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都归在当年的GNP里。

区别:GDP与GNP(怎么考?)1、直接考名称:GDP国内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

(得熟记)2、直接考基本概念:GDP - 地域名词-“我的领域,我当家做主”,GNP - 国籍-名词-我的家属我来管。

3、要熟记:地产交易、二手交易、黑市、自给自足的产品、家务劳动、股票交易、地下交易都不能计算在GDP里。

2021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题解读:经济常识

2021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题解读:经济常识

2021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题解读:经济常识1(2005·中央)作为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重要经济杠杆,提升税率通常将()。

A碧岣哒府的财政收入B币种仆蹲剩有利于防止经济过热C贝碳は费D碧岣咚笆展芾淼男率【答案】B【解析】此题借助拉弗曲线来实行说明,如果当前税率处在拉弗曲线的40%以下的某处,则提升税率,可增加税收;相反,如果当前税率处在拉弗曲线的40%以上的某处,则降低税率,可增加税收。

所以A 和D错误。

C项税率过高只会抵制消费,所以准确答案为B。

2(2005·湖南)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要“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到2003年底,我国有3468家由重点企业改制形成的股份制企业,国家投入资本7710亿元,但全部注册资本却达到了13304亿元。

这表明了推行股份制()。

A蹦芄环糯蠊有资本功能,增加国有经济的控制力B辈焕于国有资本流动重组,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C彼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D笔瞧笠涤得市场竞争优势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的运营方式【答案】A【解析】公有资本通过控股、参股等形式与其他性质的资本组合或融合,不但能有效克服纯国有制、纯公有制存有的上述体制缺陷,而且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其一,通过国有或公有企业吸收外资和国内民间资本进入,推动公有产权的流动和重组,能够优化公有资本配置,提升公有资本运营效率;其二,通过国有或公有企业吸纳其他性质的资本或公有资本进入其他性质企业等交叉持股的方式,改善国有或公有企业的产权结构,从而有利于国有或公有企业在产权多元化的基础上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并真正落实国有或公有资本权益;其三,公有资本参股其他性质的企业,能够依托多元产权架构和富有活力的运营机制增长自身利益,即做到所谓“搭车快行”、“借鸡生蛋”;其四,公有资本和其他性质的资本的融合并以适当形式处于实质性控制地位,有利于凝聚和推动更多的社会资本,从而有效放大公有资本特别是国有资本的辐射功能,提升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提升整个公有经济的竞争力。

公务员考试经济学知识

公务员考试经济学知识

公务员考试经济学知识国家公务员考试,简称“国考”,指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是国家部、委、署、总局招考在中央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的一种方式。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公务员考试经济学知识,期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公务员备考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是二十世纪40 年代后期,在西方国家逐渐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经济学分支学科,它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美三洲广大地区的殖民地和附属国纷纭走向独立,经济上各自挑选不同的道路和方式谋求发展,世界上显现了众多的发展中国家。

于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显现了对发展问题较有研究的经济学家,发达国家也有一些激进经济学家试图去说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这就产生了发展经济学。

在二十世纪40 年代末期至60 年代,发展经济学主要强调资本积存的重要性;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

强调资本积存的重要性的经济学家有刘易斯、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和罗斯托等人。

强调资本积存的理论,从两方面发展。

一方面,切纳里等逐渐认识到,障碍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不只是投资规模的大小,还有必须用来购买进口的原料、中间产品和机器设备的外汇储备的多少。

他们提出了两缺口模式,即国内储备的不足需用国外资本的流入来弥补。

另一方面,舒尔茨等人从智力开发作用的分析,认为增进经济发展的并非只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必须遭到足够的重视。

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的发展经济学家,有伯根、刘易斯、罗森斯坦·罗丹和切纳里等人,这种看法产生的原因是:单纯的市场作用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所必须的结构变化;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成绩给与了人们深入的印象;先进的运算程序和高速的电子运算机的显现,使比较复杂的模式的建立和运算成为可能。

切纳里等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价格常常不能反应出真正的稀缺价值,主张使用“会计价格”或“影子价格”去校订市场价格对稀缺程度的偏离。

他们还从社会边际生产率的观点动身,在最优化的一样均衡体系中去研究计划和资源配置问题,在一些特定的假定上建立起模式,在数学的意义上求出完善的解答。

行测常识必背知识点2024

行测常识必背知识点2024

行测常识必背知识点2024一、政治常识。

1. 时政热点。

- 国内外重大事件,如重要国际会议(如G20峰会等)的成果、意义。

- 我国的重大政策举措,如乡村振兴战略的最新进展、成果和发展方向等。

2. 党的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如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

二、经济常识。

1. 宏观经济。

- 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增加就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和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

-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和影响。

2. 微观经济。

- 市场机制(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的作用。

- 企业经营的相关知识,如企业的成本、利润、市场竞争策略等。

三、法律常识。

1. 宪法。

- 我国的国家制度,包括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

-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自由等权利。

2. 民法。

- 民事主体(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的相关规定。

-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有效、无效、可撤销等)。

3. 刑法。

- 犯罪的构成要件(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客观方面)。

- 常见的罪名,如盗窃、抢劫、贪污等罪名的认定和量刑标准。

四、历史常识。

1. 中国古代史。

- 朝代更替的顺序、重大历史事件(如商鞅变法、贞观之治等)和历史人物(秦始皇、汉武帝等)。

- 古代的政治制度(如三省六部制等)、经济发展(如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文化成就(如四大发明等)。

2. 中国近代史。

- 中国人民的抗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和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

3. 世界史。

- 古代世界文明(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等)。

- 近代世界的重大事件,如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等。

五、文化常识。

1. 中国传统文化。

- 传统思想文化,如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的主要观点。

国家公务员行测常识判断(经济常识)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国家公务员行测常识判断(经济常识)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国家公务员行测常识判断(经济常识)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常识判断常识判断请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1.下列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GDP的计算包含了伴随经济增长而来的生态与环境变化的影响B.G20峰会的宗旨是推动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C.“金砖国家”指的是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五个国家D.东盟是指东亚五国为致力于经济一体化建设而建立的区域性国家联盟正确答案:C解析:通常对GDP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

其计算并未包括对生态与环境变化的影响。

绿色GDP的计算才包含了伴随经济增长而来的生态与环境变化的影响,故A项错误。

G20峰会的宗旨是:推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

“金砖国家”是指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将它们的英文起首字母组合起来为BRICS。

D项东盟是东南亚国家区域联盟,不包括东亚五国。

知识模块:经济常识2.在国际金融问题上进行协商与协作,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纠正国际收支的失调,而不采取危害本国或国际繁荣的措施.缩短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时间,减轻不平衡的程度。

以上是下列哪个国际组织的主要职能?( )A.世界贸易组织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世界银行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正确答案:B解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是监督汇率和政策协调,提供资金融通。

其宗旨是作为一个常设机构在国际金融问题上进行协商与协作,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促进和保持成员国的就业,生产资源的发展和实际收入的高水平;促进国际汇兑的稳定,在成员国之间保持有秩序的汇价安排,防止竞争性的货币贬值;协助成员国在经常项目交易中建立多边支付制度,使其纠正国际收支的失调,而不采取危害本国或国际繁荣的措施,缩短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时间,减轻不平衡的程度。

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36大高频考点全汇总

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36大高频考点全汇总

考试常识判断36大高频考点全汇总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又可以表述为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第二个是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一种是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独立于人类与自然界之外的“客观精神”作为世界万物的本原,世界万物都是这种客观精神本体的派生物;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意识当作世界万物的本原,世界万物都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三、物质和意识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正确的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甚至荒诞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四、质量互变规律质是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本质所固有的可以用数量形式表示的规定性,包括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等。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量的区间。

量变是事物的量的规定性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原有发展过程的延续和渐进。

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事物延续和渐进过程的中断。

事物的变化有没有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两种状态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五、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方面之间及各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积累:常见的经济术语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积累:常见的经济术语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积累:常见的经济术语1.沉没成本是指以往发生的,但与当前决策无关的费用。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

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2.信息不对称指交易中的各人拥有的信息不同。

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一些成员拥有其他成员无法拥有的信息,由此造成信息的不对称。

3.搭便车搭便车效应是指在利益群体内,某个成员为了本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团内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则由这个人承担。

4.需求曲线需求曲线表示在每一价格下所需求的商品数量。

需求曲线是显示价格与需求量关系的曲线,是指其他条件相同时,在每一价格水平上买主愿意购买的商品量的表或曲线。

其中需求量是不能被观测的。

需求曲线可以以任何形状出现,符合需求定理的需求曲线只可以是向右下倾斜的。

5.洛伦兹曲线洛伦兹曲线,也译为“劳伦兹曲线”。

就是指在一个总体(国家、地区)内,以“最贫穷的人口计算起一直到最富有人口”的人口百分比对应各个人口百分比的收入百分比的点组成的曲线。

洛伦兹曲线用以比较和分析一个国家在不同时代或者不同国家在同一时代的财富不平等,该曲线作为一个总结收入和财富分配信息的便利的图形方法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洛伦兹曲线,可以直观地看到一个国家收入分配平等或不平等的状况。

6.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7.LM曲线LM曲线是一条用来描述在货币市场均衡状态下国民收入和利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LM曲线是使得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的收入与均衡利息率的不同组合描述出来的一条曲线。

换一句话说,在LM曲线上,每一点都表示收入与利息率的组合,这些组合点恰好使得货币市场处于均衡。

公务员中的常见经济学知识点解析

公务员中的常见经济学知识点解析

公务员中的常见经济学知识点解析公务员作为国家政府机构中的重要一支,承担着保障国家稳定发展的职责,对于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也需要有一定了解。

本文将就公务员中常见的经济学知识点进行解析,以帮助公务员更好地履行职责。

一、供需关系供需关系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市场上商品供应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供需关系的平衡决定了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

公务员在履行职责时,需要了解供需关系,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维护市场稳定。

二、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出现的偏差或者无法实现最优分配的情况。

公务员需要了解市场失灵的原因和类型,例如外部性、不完全竞争市场、信息不对称等,以便及时采取政府干预措施,修正市场失灵的情况,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财政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公务员需要熟悉的常见经济学知识点。

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运行,达到稳定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就业等目标。

货币政策则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控制经济的流动性,维护金融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平衡。

四、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总量在一定时期内不断波动的现象。

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包括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

公务员需要了解经济周期的原因和特征,及时调整政策以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

五、收入分配收入分配是指经济中收入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分配情况。

公务员需要了解不同的收入分配方式和不同政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积极参与和推动收入分配的调整,以维护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六、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和发展是公务员需要关注和推动的重点。

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而经济发展则更侧重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公务员需要了解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各种政策和措施,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七、国际贸易与全球化国际贸易与全球化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公务员需要了解国际贸易的原则和规则,推动国际合作和经济交流,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地位。

通过对公务员中常见的经济学知识点的解析,可以帮助公务员更好地履行职责,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推动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经济常识命题趋势分析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经济常识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和国际经济的相关知识,具体内容主要涉及:需求理论、利率理论、产业经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国际经济组织、汇率和外汇储备等等。

通过对历年真题的分析,中公教育总结出经济常识命题具有以下趋势:1.命题方式以对经济理论的记忆和运用为主,但逐渐倾向考查运用的能力2011年只考查了一道关于汇率变动对一国经济影响的题目;2010年,既有对国际组织和国家经济总量指标的记忆性题目,也有对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的运用型题目。

例题1:(2011年)汇率变动会对一国对外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假如某国货币升值,则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不利于出口贸易B.有利于公民出境旅游C.会导致热钱流入D.有利于消除贸易逆差【答案】D。

解析:货币升值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又现实的问题,是一把双刃剑。

针对某国而言,货币升值的有利影响有:(1)有利于继续推进汇率制度乃至金融体系的改革;(2)有利于降低进口商品的价格,增加进口贸易;(3)有利于降低本国公民出境旅游的成本,促使更多的国民走出国门;(4)有利于促使国内企业努力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5)有利于减少国外资金对国内的购房需求,减少房地产泡沫。

可知,B、C项正确。

货币升值的不利影响有:(1)将在一定时期内降低企业的盈利空间,使竞争力和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下降,导致出口贸易减少;(2)将加剧某些国内领域的竞争,可能造成某些领域的生产相对过剩;(3)将加剧就业压力,特别是会导致许多农民工失去工作。

可知A项正确。

贸易逆差,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贸易总值小于进口贸易总值。

货币升值有利于本国的进口贸易,而不利于出口贸易,所以本国货币升值是加大了贸易逆差,故D项错误。

【分析】此题属于国际经济的重要知识点:汇率问题。

但既没有考查汇率的定义,也没有考查汇率的分类,而是要分析汇率变动对一国经济的影响,这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运用的能力。

解决此类问题,只靠死记硬背,在短暂的考试时间内,是行不通的,必须在平时复习的过程中把握住考试命题的特点,有重点地掌握。

例题2:(2009年)下列对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认识正确的是:A.CPI反映一定时期内居民所购生活消费品的价格程度的绝对数B.CPI用来分析消费品非零售价对居民生活费用支出的影响程度C.CPI反映居民所购生活消费品的价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D.CPI是采用指数商品加权平均的方法算出来的【答案】C。

解析: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分析】CPI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名词,此题单纯考查对CPI概念的理解,属于对理论知识较低层次的考查。

其实即使非经济学专业的考生对这个概念也并不陌生,在物价持续不断上涨的今天,人们对它越来越关注,并且每天都在盼望着它能低一点再低一点。

2.命题背景多与时事相结合,以时事为切入点经济学上的新名词,中央的重大经济政策及对经济政策的重新阐述,以及重大经济事件等,都会成为命题的背景。

比如:2009年的第3题,背景是中央对“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的阐述,以及“提低、扩中、调高、打非、保困”这一新提法;第14题是以经济危机的起因次贷危机为切入点;2010年的第120题考查的是扩大内需。

例题3:(2010年)在经济衰退时期,有利于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是:A.降低税率 B.提高利率C.缩减财政支出 D.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答案】A。

解析:经济衰退时一般应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并配合扩张性货币政策,即减少税收(降低税率)、增加财政支出、降低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等。

【分析】2009年是我国实施四万亿扩大内需政策的第一年,扩大内需被提高到了国家经济生活的重要地位,也成为当年的热点话题。

当然近三年来扩大内需政策仍然适用。

此题即根据当年的重大经济政策来设置题目,以考查考生对国家经济生活的关注程度。

例题4:(2009年)美国次贷危机中的“次”是指:A.贷款人的第二次贷款B.贷款人的收入较低,信用等级较低C.贷款机构的实力和规模较小D.贷款机构的信用等级较低【答案】B。

解析:次级贷危机,全称为“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其中的“次”是相对于“优”而言,意思是贷款人的收入少,信用较低。

【分析】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我国也未能幸免。

网络、电视和报纸关于此次金融危机的报道扑天盖地,如果考生多留心国家社会大事,增强时事敏感度,做答这类题目并不困难。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家公务员考试经济常识类试题非常注重对我国当前重大经济政策和措施的考查,这与近几年的中央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是密切相关的。

因而,关注中央重大会议,了解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动态是考生备考过程中必做的功课。

二、经济常识考点预测(一)需求及其相关理论◎需求规律:商品价格上涨,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就会下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这一规律就是需求规律。

◎影响需求的因素: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不只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还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消费者的偏好;(2)替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3)互补品的数量和价格;(4)消费者的收入;(5)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国民经济“三驾马车”是指投资、消费和出口,它们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投资和消费合称为内需,出口称为外需。

◎所谓扩大内需政策,就是在生产相对过剩的情况下,调整经济结构(包括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培育消费热点,以拉动经济的增长。

简言之,就是通过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

扩大内需必须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正确的消费政策。

(二)财政政策◎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满足公共支出的需要,依法通过国家财政集中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实物收入。

财政收入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税、利、债、费。

其中税收是指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通过税收工具强制地、无偿地征参与国民收入和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政府支出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涉及各种项目,包括购买军需品、警察装备用品、政府机关办公用品、付给政府雇员的酬金、各种公共工程项目的支出等。

◎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的社会福利等支出,如卫生保健支出、收入保障支出、退伍军人福利、失业救济和各种补贴等方面的支出,它是一种不以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为目的而作的货币性支付。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当社会总支出水平过低,人们的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进入衰退,失业率提高时,按照凯恩斯的理论,需要增加社会的总支出。

这种政府主动增加总需求的政策即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具体做法即:增加政府支出和转移支付;减少税收。

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做法则相反,即:即减少政府支出和转移支付;增加税收。

(三)货币政策◎利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本金的比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其计算公式是利息率=利息量/本金;利息率的高低,决定着一定数量的借贷资本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利息的多少。

◎按借贷主体不同可划分为:中央银行利率,包括再贴现、再贷款利率等;商业银行利率,包括存款利率、贷款利率、贴现率等;非银行利率,包括债券利率、企业利率、金融利率等。

◎利率政策是西方宏观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政府为了干预经济,可通过变动利息率的办法来间接调节通货膨胀。

在萧条时期,降低利息率,扩大货币供应量,刺激经济发展。

在膨胀时期,提高利息率,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经济的恶性发展。

◎紧缩的货币政策,即中央银行实行抽紧银根政策,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量的办法以提高货币购买力,减轻通货膨胀压力。

中央银行一般采取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出售政府债券,这是公开市场业务的一种方法。

提高贴现率和再贴现率。

提高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

直接提高利率,紧缩信贷。

(四)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货币需求量而引起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普遍和持续上涨。

◇它指的是一般价格水平的普遍和持续的上升,而部分、个别商品的涨价、季节性的价格调整、暂时性的物价上涨,都不能算作通货膨胀。

◇它不是指物价水平一时的上升,而指持续一定时期的物价上涨。

◇物价的上涨幅度必须相当大,才能判定发生了通货膨胀。

◇它是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上涨,而不是指其他物品的价格上涨,如有价证券等价格上涨不归此类。

◇货币过多是通货膨胀的总体特征,所以,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又称生活费用指数,是衡量通货膨胀率的三种价格指数之一,指通过计算城市居民日常的社会用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到的指数。

一定时期消费者价格指数=本期价格指数/基期价格指数×100%。

当一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上升时,表明该国的通货膨胀率上升.(五)汇率◎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调节杠杆。

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

◎汇率的直接标价法,又叫应付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1、100、1000或10000)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出多少单位本国货币。

就相当于计算购买一定单位外币所应付多少本币,所以就叫应付标价法。

在国际外汇市场上,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目前都采用直接标价法。

◎在直接标价法下,若一定单位的外币折合的本币数额多于前期,则说明外币币值上升或本币币值下跌,叫做外汇汇率上升;反之,如果要用比原来少的本币即能兑换到同一数额的外币,这说明外币币值下跌或本币币值上升,叫做外汇汇率下跌,即外币的价值与汇率的涨跌成正比。

◎汇率变动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汇率与进出口:一般来说,本币汇率下降,即本币对外的币值贬低,能起到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若本币汇率上升,即本币对外的币值上升,则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

◇汇率与物价:从进口消费品和原材料来看,汇率的下降要引起进口商品在国内的价格上涨。

至于它对物价总指数影响的程度则取决于进口商品和原材料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反之,本币升值,其他条件不变,进口品的价格有可能降低,从而可以起到抑制物价总水平的作用。

(六)世界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WTO),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莱蒙湖畔。

1996年1月1日,它正式取代前身——关贸总协定。

世贸组织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

2011年是中国入世10周年。

◎欧洲联盟欧洲联盟,简称EU,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其实质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具有世界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