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学内涵--------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符号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与意义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与意义一、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符号与意义。
这些符号既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也是我们文化的根基。
通过了解这些符号与意义,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内涵。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几个代表性的符号,并解析它们所蕴含的意义。
二、龙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符号之一。
在中国古代,龙被视为神圣的象征,代表着君主的权威和国家的繁荣。
龙的形象常出现在古代建筑、绘画和文物中。
龙的形象通常是长身蛇首,有鳞甲,四爪,能够飞行。
龙的形象不仅仅是一种虚构的生物,更是人们对于力量、智慧和神秘的追求。
三、凤凰凤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符号。
凤凰被视为吉祥和幸福的象征,代表着美好的未来和繁荣的景象。
凤凰的形象常出现在古代建筑、绘画和传统服饰中。
凤凰的形象通常是鸟身人面,有五彩羽毛,能够飞行。
凤凰的形象不仅仅是一种虚构的生物,更是人们对于和平、和谐和美丽的追求。
四、八卦八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符号之一。
八卦是一种由八个卦象组成的图形,每个卦象代表着不同的自然现象和道德观念。
八卦的形象常出现在古代建筑、书法和传统艺术中。
八卦的形象不仅仅是一种图形,更是人们对于宇宙和人生哲学的思考和体悟。
通过研究八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五、孔子像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形象被奉为圣人。
孔子像常常出现在中国的学校、庙宇和纪念馆中。
孔子像的形象通常是一个头发花白、面带微笑的老者,他手持书卷,目光深邃。
孔子的形象不仅仅是对他本人的纪念,更是人们对于知识、智慧和教育的崇尚。
通过了解孔子像,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教育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
六、结语通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与意义,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度和内涵。
龙、凤凰、八卦和孔子像等符号都代表着中国人民对于力量、智慧、和谐和教育的追求。
这些符号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这些符号,让它们继续发挥作用,为我们的文化增添独特的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哲学意蕴及启示
2 0 1 3 年 第 5期 ( 总第 9 8 期)
福建 省社会 主义学 院学 报
中 图分 类 号 :G1 2 0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8 — 8 5 6 3 ( 2 0 1 3 ) 0 5 — 0 0 5 8 — 0 5
中 国传 统 文化 中的各 种 形态 , 尤 其 是 春秋 战 国 时期 的各 流 派 , 如儒 、 法、 墨、 道, 尽管 各 有 其独 立 的
境 重要 价 值 的新 的认识 基 础 上重 新 审视 自然与 人 、
生 态环 境 与政 治 关系 的新 型政 治 。I 1 l 在我国 , 生态
政 治 意识 , 早 在古 文化 中就 已有萌 生 。儒 家 、 墨家 、 道 家等 思 想流 派 ,都 内含 着 丰 富的生 态 政 治意 识 。
从 中不难 发 现 , “ 恒 ” 的范 畴 即生 态 观 的范 畴 。 “ 恒 常” 、 “ 恒事” 、 “ 恒位 ” 、 “ 恒道 ” 、 “ 恒度 ” ,正是 一 个从
、
传统 文化 的生态 政治观 及启 示
生 态 政 治 是 自2 0 世纪6 O 年代 起 在 西方 国家 兴
起 的 旨在 解决 生态环 境危 机 的一 种新 型政 治 。生态
的认 识 泥淖 , 而要努 力 去认 识 和掌 握 客观 事 物 的普
践中, 形 成 了独特 的生 态 文 化 价值 观 , 可 被 我们 去 认 识 和发 掘 , 在 当今建 构 以人 与 自然 和 谐统 一 为 主 要 特征 的现代 新 型生 态文 明社 会 的进 程 中 , 古 文 化 之 生态 观 对我 们 的哲 理性 启示 , 是一 笔 重要 的理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及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及表现作者:林丽琼黄丹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05期摘要:本文从儒、道、佛三个对我们影响较大的中国传统文化流派出发,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及表现,旨在探讨在当前形势下,如何用古老的生态智慧指导职业院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生态文明;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蕴含着炎黄子孙最丰富的生态智慧,其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对生态文明建设、学生人文素养培养都有着极强的借鉴价值。
因此,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及表现,是我们有效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它本身即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三个方面的概念,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多种理解,有的学者从地域划分,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本土创造的文化;有的学者从时间划分,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近现代文化之前的文化。
不管哪种看法,大家都一致认可中国传统文化在各自时代土壤下产生,并经历了历史的积累和沉淀后流传下来的涵盖了政治、经济、道德等方面的精神成果。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博大精深,从内容延展性上说,它包含了政治、哲學、艺术等;从思想继承性上说,它以儒家为主导,辅以百家争鸣,和谐共生;从时间跨度上说,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近2000年的封建社会,可谓上下五千年,纵横百万里。
因此,我们很难用一条单一的脉络去将中国传统文化梳理清楚,本文主要以儒、道、佛三个对我们影响比较大的中国传统文化流派出发,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及表现。
二、生态文明的含义对于“生态文明”概念的界定,专家学者也是众说纷纭,有的学者从社会形态划分,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第三种社会形态;有的学者从国家总布局来说,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种文明;还有的学者认为生态文明与“野蛮”相对,指人类用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拒绝为了满足个人欲望,破坏生态环境。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学内涵--------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符号
天生万物,各有其性命,而其中优异者,乃成神灵之物也。
观乎生命之世界:海天辽阔,大地广博,山河之壮,江湖之美,日月所照,风雨施惠,寒暑变化,刚柔相胜,云雷之动摇,沼泽之孕育,如此荡荡乾坤,万物兴矣,天下生态之情状可见矣。
森林草原,泉石幽谷,各有其能;草木鱼虫,飞禽走兽,各有其宜。
然而,面对繁茂复杂的生命现象,如何才能把握其要领呢?中国传统文化是饱含生命气息的文化。
本文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察予以探讨,并阐述其思想主张和精神宗旨。
古人对生命的观察有自己的特点:全面总结生命的现象,扼要提炼出生命的符号,揭示生命的内涵,探讨生命的意义,完善人生的境界。
她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生态学和生命科学研究方面的特殊成就。
古人注重“天象”、“气象”和“物象”的观察,而“物象”则以生物学现象为主。
《周易》讲:“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象也者,像此者也”、“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周易系辞传》)。
对“物象”的观察结果表示为文字符号,如“阴阳”、“八卦”、“龙凤”等。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物象”是生命的符号,是从特殊的角度观察生命的结果,就象《周易》中的“卦象”,具有模型和示范的科学意义。
这些生命的符号揭示了生命的奥秘。
我们将讨论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对生命现象的整体把握;2、对植物界的把握;3、对动物界的把握;4、对微生物的把握;5、对人体的把握;6、对生理现象的把握;7、对心理现象的把握;8、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把握;9、对生活环境的选择和改造;10、对天地宇宙的把握。
一、木——生命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征。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科学的基本模式。
以“生死观”来考察生命定位:生为阳,死为阴;生命现象属阳,非生命现象属阴。
具体分析地球生态系统的主要生态因子,形成了阴阳五行学说:按“五行相生”的顺序排列是“水”、“木”、“火”、“土”、“金”,其中“木”是生物因子,其余都是非生物因子。
问题是:为什么在“五行学说”中要用“木”来代表地球上的生物?汉字“木”的本义是草木发芽的状态,用她来表示生命的基本性质和生物的基本状态是一个独到的见识。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意义与象征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意义与象征的传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符号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具有丰富的意义和象征。
这些符号不仅仅是文字、图案或者符号本身,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象征。
通过对传统文化符号意义与象征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对于传统价值观的传承。
一、龙的象征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特别重要的符号,被视为祥瑞和繁荣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龙被认为是最神圣的生物,与皇权和权威联系在一起。
龙一直被用来象征皇权和君主的威严。
此外,龙也被视为天的化身,被认为能调动云雨、控制气象,所以龙也象征着自然力量和灾难的掌控。
龙的形象多种多样,有时候是恢弘巨大的,有时候又是细腻精致的,从而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关于龙的不同意象。
二、凤的意义凤是中国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符号,被赋予了尊贵和美丽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凤是吉祥和美德的象征,它代表着善良、智慧和高尚的品质。
凤在古代被视为皇后的象征,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权力。
另外,凤还被用来象征着女性的美丽和优雅,所以在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中,凤经常被描绘为带着美丽羽毛的仙鸟。
三、四季花鸟画的含义中国传统绘画中,四季花鸟画也是一种经典的艺术形式。
四季花鸟画通过描绘不同季节中的花鸟,将自然景色与人们的情感相结合,深深地寓意着丰收、希望、生机和美好。
在这些画作中,每一种花鸟都有自己特定的含义和象征,比如雀 represents 美好和吉祥,梅花代表坚强和纯洁。
四季花鸟画的文化内涵既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四、八卦的意义八卦是另一个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以卦和爻的形式呈现。
八卦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出于对宇宙和人生的理解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思维模式,通过阐述对立和和谐的关系来揭示世界的构造和变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八卦被视为一种智慧的象征,也是道家哲学和易经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卦形式的象征与意义为人们提供了思考人生和处理现实问题的方法。
五、红色的象征意义在中国文化中,红色具有特别的象征意义,代表着喜庆和繁荣。
传统文化生态(传统文化生态伦理思想有助于人们树立节约资源)
传统文化生态(传统文化生态伦理思想有助于人们树立节约资源)今天给各位分享传统文化生态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传统文化生态伦理思想有助于人们树立节约资源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与生态美有关系?2、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意识的体现包括哪些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的体现包括4、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与生态美有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包含强烈的生态意识。
第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生”(创造生命)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因此,生就是“仁”,生就是“善”。
第二,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人与万物一体,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
因此,人与万物是同类,是平等的。
人没有权利把自己当作万物的主宰,“屈物之性以适吾性”,而应该对天地万物心心爱念,使万物都能按照它们的自然本性得以生存和发展,这就叫“各适其天”。
第三,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类在内),都包含有活泼泼的生命和生意,这是最值得观赏的。
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
这就是“仁者”的“乐”。
第四,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学艺术作品,充满了对天地间一切生命的爱,表明人与万物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生死与共,休戚相关。
这就是“生态美”,也就是“人与万物一体”之美。
以上四点,大致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其中包含了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和生态美学的内容。
这些内容,体现了当今全人类的普遍价值观念,极富现代意蕴。
这些内容,既是民族的,又是全人类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意识的体现包括哪些中国传统文化包含强烈的生态意识。
第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生”(创造生命)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因此,生就是“仁”,生就是“善”。
第二,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人与万物一体,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
因此,人与万物是同类,是平等的。
人没有权利把自己当作万物的主宰,“屈物之性以适吾性”,而应该对天地万物心心爱念,使万物都能按照它们的自然本性得以生存和发展,这就叫“各适其天”。
中华文化中的符号和象征意义
中华文化中的符号和象征意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多彩的符号和象征意义,它们不仅体现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演变,更是人们对于世界和生命的深刻思考和精神追求的表达。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带你一起探索中华文化中一些典型的符号和象征意义。
龙和凤龙和凤是中华文化中最为经典和重要的符号之一,它们代表着权力、尊贵、吉祥和繁荣。
相传,龙是中国的守护神龙,其形象骁勇善战,能够为人们带来平安和好运。
而凤则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鸟,拥有美丽的羽毛和高贵的气质,代表着吉祥和美好的未来。
龙和凤常常被用来代表帝王和皇室家族,在古代文化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射箭射箭在中华文化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符号,其意义代表了文明和精神力量的象征。
古代的汉族商人和儒士常常使用弓箭助手去保卫他们的家族和领地,而中国的乐器箭琴上也有许多与弓箭有关的图案,代表着勇气和力量。
同时,在中国的诗歌、歌谣和戏曲中也有很多与射箭有关的表现,如《射雕英雄传》这部经典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了射箭在中华文化中的深刻内涵。
青花瓷青花瓷是中国非常有特色的一种陶瓷制品,它在现代设计和装饰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青花瓷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从那时起,瓷器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便日渐上升。
青花瓷融合了中华文化中传统的美学内涵,代表着和谐、优雅和文化之美。
在现代,青花瓷成为了我们传统文化的象征,它带给我们深深的审美享受和文化归属感。
八卦和阴阳八卦和阴阳是中华文化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象征和概念,代表了宇宙万物的运行和万事万物的起源。
八卦由三个阴或阳的变化而来,代表了自然界的变化和演化。
而阴阳是一个具有对比性的概念,代表了宇宙中各种事物的对立和和谐。
在中华文化中,八卦和阴阳代表了理性思考和哲学探索的进程,对现代的科学和文明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结语中华文化中的符号和象征意义是中华文化中最为具有代表性和意义的元素之一。
它们不仅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厚性,更是体现了人类对世界和生命的深刻思考和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
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一、生态美学概念的引入生态美学是对生态环境与美的关系进行探讨和研究的学科,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美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和呼吁。
二、生态美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1. 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这种观念下,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种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美学思想。
2. 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传统园林艺术中,自然山水与建筑艺术相结合,营造出独特的生态美学景观。
例如,苏州的古典园林以其精致的布局和自然的景观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和谐的追求。
3. 尊重自然的伦理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观强调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古代文人墨客常以自然景色为题材,表达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4. 传统农耕文化的生态价值观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注重与自然的交融。
古代农民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决定农事活动,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
这种生态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醒人们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的意义1. 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呼唤人们重新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弘扬传统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的理念可以激发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热情。
通过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美学思想,人们可以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3. 推动可持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的价值观念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契合。
通过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美学,可以推动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意义的论述
所有分数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意义的论述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符号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国传统符号具有崇高的精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曾被称为“礼仪之邦”,其中的符号崇尚礼仪、和谐和美德。
比如,和谐符号表达了“和谐友爱、团结一致”的理念,象征着团结协作的美德。
另外,“福”字代表着“福利、幸福”的吉祥意义,象征着传统文化中追求美好生活的理念。
其次,中国传统符号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符号,大多源自远古的历史,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比如,“龙”符号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贵、兴旺、吉祥”的概念,象征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光辉历史。
另外,“山水”符号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自然与和谐的理念,象征着中国文化中自然与和谐的融洽关系。
最后,中国传统符号具有象征性的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符号,不仅仅是单纯的符号,更多的是象征性的文化意义。
比如,“八卦”符号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宇宙万物皆有极端”的概念,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万物有极”的理念。
另外,“四象”符号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地人和”的理念,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具有重要的精神意义、历史意义和象征性的文化意义,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是指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对于自然世界和人类生活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根据这种观点,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界的生命,并且应该以谨慎的态度对待自然界的资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界的规律是由天地、阴阳、五行等概念所描述的。
天地是指宇宙的两大主要部分,阴阳是指万物的两种基本属性,五行是指五大自然元素——木、火、土、金、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认为,人类的生活应该与自然界的规律相协调,不能违背自然界的规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还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界的生命,并且应该以谨慎的态度对待自然界的资源。
例如,在古代中国,人们尊重动物,并且尽量减少对自然界的破坏。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注重节约资源,强调节约能源和资源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加剧,保护自然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在这方面可以提供借鉴和启发,帮助人们重新认识自然界的价值,并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建立做出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哲理。
中华文化起源于诸子百家深刻的见解,主要以和、仁等思想为突出代表,蕴含着令人深思的哲理和智慧,例如,其所包含的生态智慧,在当今社会对于我们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依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智慧的核心(一)天人合一的生态学智慧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里面所包含的生态智慧无不蕴藏着“德性”二字,将修身养性、礼乐教化等理念贯穿于人本主义与环境改造之间的良性互动,其中天人合一的理念是指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形成良好的和谐发展关系。
天人合一可以说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中,是中华传统文化区别于他国的典型特色,蕴含着独特的民族特色及智慧。
在传统文化中所主张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思想,主要强调的是人的活动应该建立在天道之上,顺应天道,与自然相统一。
并且主张人是自然中的一部分,人的生命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万事应以自然界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条件。
在实践中要想取得成功,必须顺应天道,也就是遵循自然规律,只有“与天地参”才能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取得成功。
(二) 中和位育的思想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体现为将自身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遵循自然规律办事,还体现在非常注重和谐,注重取舍有度的中庸之道。
例如,“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突出强调中和二字,认为“和”是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古代学者将“和”的思想进一步发展,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用对比的方式将君子与小人的本质区别凸显出来,认为君子既讲和谐,又保持独立,而小人的和谐则是盲目的附和,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性。
可以看出“和”体现的就是在差异性的基础上实现既独立又统一的和谐状态,此后,又提出的“和为贵”思想,充分体现了“和”的价值追求,它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观念和思维方式。
“和”放在人与人的相处时,代表了求同存异;“和”放在生态环境中,体现的就是万事万物要把握一个度,保持一个和谐和平衡的 状态。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思想,如道家和儒家的自然哲学。
这些哲学思想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调节的关系,因此人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平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伦理思想体现在许多方面,如佛教的慈悲怜悯之心、道教的自然哲学、儒家的礼仪伦理、书法艺术中的自然造型等。
例如,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人应该对动物和自然界的生命有同情心。
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应该保持自然界的平衡。
儒家的礼仪伦理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也认为人应该尊重自然界,不能破坏自然界的平衡。
当代,生态伦理思想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日益加剧,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已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
生态伦理思想提醒我们,人类不应该放纵自己的欲望,而应该谨慎对待自然界,尊重生命的尊严,保护生态环境在当代,生态伦理思想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环境保护、动物保护、可持续发展等。
例如,在环境保护方面,生态伦理思想告诉我们,人类应该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不能滥用自然资源,不能破坏生态环境。
在动物保护方面,生态伦理思想告诉我们,人类应该尊重动物的生命,不能滥杀、滥捕动物,应该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生态伦理思想告诉我们,人类的发展应该与自然界和谐共存,不能牺牲自然界的利益,应该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生命,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代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生命,还提醒我们要认真思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寻找出路。
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日益加剧,生态伦理思想提醒我们要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保护地球家园。
同时,生态伦理思想也提醒我们,人类不能以牺牲自然界的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应该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生态伦理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还提醒我们要尊重动物的生命,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
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等知识
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历史内涵。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以期帮助读者更全面地认识与理解这一主题。
一、中华文化符号的深层内涵1. 历史渊源中华文化符号源远流长,其内涵深厚,承载着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
从古代的龙、凤、祥云到现代的国花牡丹、国树国画等,这些符号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2. 文化象征中华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与标志,代表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认同。
这些符号在我国传统绘画、雕刻、建筑等传统艺术形式中得到了充分表现,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
3. 价值观念中华文化符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如传统的孔孟之道理念、儒家文化、礼仪之邦等,这些文化符号对中华民族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多样表现1. 传统服饰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如汉服、蒙古服饰、藏服等,不仅是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重要元素,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这些服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传统和历史沿革,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多彩风情和独特魅力。
2. 艺术表达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在传统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形式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如国画中的山水、花鸟、人物等形象,展现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视觉文化。
民间工艺品、剪纸、刺绣等也是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重要表现形式。
3. 当代传播在当代社会,中华民族的视觉形象在电影、电视剧、广告等传媒中得到了广泛传播。
一些经典形象及符号不断被呈现在大众视野中,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
三、我的个人观点与理解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瑰宝,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当传承和弘扬这些文化符号与视觉形象,让其焕发新的活力,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
古代文化的符号解读
古代文化的符号解读在古代文化中,符号是一种重要的传达方式,通过符号可以传递出丰富的信息和意义。
这些符号不仅仅是一种图形或文字,更是一种深刻的表达方式,反映了当时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特征。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化中的一些常见符号,并尝试对其进行解读,以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的内涵。
一、龙的象征意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龙是一种重要的符号,被视为祥瑞和权威的象征。
龙被描绘为一种神秘而强大的生物,具有超凡的力量和智慧。
在古代文化中,龙常常被用来代表君主的权威和地位,因为君主被视为天子,具有神圣的地位,而龙则是天神的象征。
此外,龙还被视为水的象征,因为龙常常与水相关联。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被视为生命的源泉,象征着活力和繁荣。
因此,龙也被视为带来雨水的象征,代表着丰收和幸运。
二、太极的哲学思想太极是一种古老的哲学概念,源于中国古代文化。
太极图形由一个黑白相间的圆圈组成,圆圈内有两个相互交错的半圆,分别为黑色和白色。
太极图形代表了阴阳哲学的核心思想。
在阴阳哲学中,阴阳是一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对立面。
阴代表着阴暗、柔软和消极的力量,而阳则代表着明亮、坚硬和积极的力量。
太极图形的黑白相间代表了阴阳的平衡和和谐,表达了宇宙万物的统一和平衡。
太极图形还有一层更深的含义,它代表了变化和流动。
太极图形中的黑白两个半圆可以相互转化,象征着事物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太极图形的中心点也代表了无限的潜力和可能性,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和追求。
三、莲花的象征意义莲花在古代文化中被视为纯洁和美丽的象征。
莲花是一种生长在污泥中的花朵,但它却能够保持清洁和高贵的形象。
因此,莲花常常被用来代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莲花还有一种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代表了生命的重生和转变。
莲花的生长过程非常特殊,它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成长过程,最终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这象征着人们在困境中追求进步和转变,通过努力和坚持,最终能够获得成功和幸福。
除此之外,莲花在佛教文化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是中华文化的起源,以儒家思想为突出代表的诸子百家,包含着丰富而深邃的生态智慧。
在全社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儒家思想传统来源看,它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来自于父系氏族的宗教社会传统和夏、商、周三代的血缘宗法礼俗制度。
儒家的生态智慧是德性的智慧,通过修身实践,礼乐教化,尽心知性而知天,表达了人文主体与自然环境之间互动的观念。
天人合一是儒家生态思想的核心。
天人合一,中和位育所谓天人合一,一般是指人与自然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天人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与西方文化相比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东方智慧。
“天”与“人”合一。
儒家持一种“上下与天地同流”、“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观点,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认为人的一切活动和机制,都应当顺应“天道”、不违逆自然。
“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告诫人们必须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分子,应当自觉地遵循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与天地参”,才能取得成功。
儒家的天人观来源于三代,尤其是殷周。
《周易·序卦》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这是以类比自然现象的秩序来为人类社会的等级制度作论证。
“天地之大德曰生”,就是天地生生不息创造万物、哺育万物成长的本性。
天地的本性是符合道德的,天地之德是使万物不断地生长。
人之命在天,人的生命乃自然界的一个有机部分,并以自然界的存在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
人对天地万物不能采取一种征服和剥削的态度,而应当抱有一种敬畏、感恩之情,负有共生共育的责任和义务。
从价值观上说,天人合一主张人和自然界的地位是平等的,自然界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
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内涵、特征与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内涵、特征与当代启示徐东黎 杨明芳 李娅楠(塔里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塔里木 843300)【收稿日期】2023-08-03【作者简介】徐东黎(1998-),男,山东临沂人,塔里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杨明芳(1971-),女,四川资阳人,法学博士,塔里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娅楠(1998-),女,山东潍坊人,塔里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兵团社科基金项目“共建共享模式下兵团南疆团场人的现代化素质研究”(项目编号:20YB28)的阶段性成果。
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并无现代意义上的“生态”一词,但这并不代表中华传统文化中没有生态文明意识和环境保护观念。
事实上,周秦时期的先哲就开始思考天人关系,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延续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更是闪熠着生态智慧的光芒。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重要元素,其中“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就包含在内,呈现了传统文化中有机整体的生态世界观,凸显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厚文化底蕴。
深入挖掘和探究传统生态智慧,对于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实现社会发展与生态和谐共赢、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具有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
一、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内涵中华民族在数千年传承和发展中孕育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稳固的文化基因,当中蕴藏的“天人合一”“民胞物与”“敬畏生命”“虞衡制度”“取用有节”等优秀思想,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产生与发展夯实深厚文化根基,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向前推进的内源性动力。
(一)“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所谓“天”,即宇宙自然,“天人合一”即是人与自然合一,两者为息息相通的一体。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最早来源于《周易·序卦》所记载的“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认为世间万物都涵盖在天地之中。
浅析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及理论体系构建
浅析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及理论体系构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为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中国,中国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念,并将其上升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
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和理论体系构建成为了当代中国理论界和政策制定者们关注的热点。
本文将对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进行简要分析,并探讨其理论体系的构建。
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生态文明理念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生态文明还借鉴了西方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等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观。
在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下,中国提出了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宏伟目标。
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文明强调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往往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这种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用。
生态文明提倡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推动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相互促进。
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了生物多样性减少、水源枯竭、土地沙化等问题,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
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加大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投入,推动立法、执法和行政管理等全方位的环境治理工作,构建健全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
生态文明强调全民参与的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只有全民参与,才能形成共同的环保意识,推动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普及,实现生态文明理念的落地生根。
理论体系构建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体系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理论成果,形成体系化的理论框架。
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突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中国文化研究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中国文化研究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古老和丰富的文化之一。
但是,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里,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如何在文化多元化的环境中发展,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因此,对于中国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尤其是从文化生态学角度来看待中国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文化生态学文化生态学是一个重要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它关注的是人类文化和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该学科主张文化是一种生态系统,不仅受到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影响,还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
文化生态学的核心理念是“文化适应性”,即文化与任何环境因素相适应。
这种适应性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随着环境发生变化而不断演变。
文化生态学从独特的视角看待文化问题,是一种全新的思想方法,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
文化生态学关注文化和环境的相互影响,这样就可以更加生动地看待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变化。
二、中国文化生态中国文化是一个极具生命力的文化,先秦时期,诸子百家迸发出丰富多彩的思想,这是中国文化蓬勃发展的开端;汉唐时期,诗词歌赋达到了巅峰,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宋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实施和科技的进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得中国的文化极为繁荣。
但是,近现代以来的西方文化冲击、国家动荡和社会转型,都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同时,中国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信息化的发展、移民政策的实施又给中国文化产生了难以挽回的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以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来探讨中国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
三、文化生态学下的中国文化研究1. 文化遗产与文化保护中国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趋势下,中国古老的城市和传统的建筑物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保护和维护这些文化遗产,让它们得以延续下去。
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我们付出很大的努力,需要政府、个人、社会机构的共同参与,重要的是要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同和支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在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是生态本体论,中和位育的方法论是生态功夫论和实践论,民胞物与的价值观是生态实践所达到的精神境界,这三个方面构成中国生态哲学的大纲。
现代科学把物作为纯客观存在,主张情感中立才能得出关于对象的客观结论。
其实,物与人为一体的存在方式同样是客观的,研究这样的物同样可以得到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
这是毋须置疑的。
关键是科学需要提升,达到能够统摄物我的新水平,形成新科学,而不是把人与物分离开来。
谈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第一个让我们感到惊异的地方是,它的内容不仅不贫乏,反而异乎寻常的丰富,对于动物、植物、土地、山脉、河流等自然现象都有系统的生态哲学认识。
事实上,不少当代西方生态哲学流派和哲学家或者明确地吸收了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智慧,或者独立地得出了中国哲学已有的结论。
如生态女性主义吸收了道家的生态智慧,深生态学吸收了《中庸》的生态哲学思想;而罗尔斯顿的“人是大地的意识”则可谓儒家“人者天地之心”的当代版。
为什么会是这样?难道中国有生态哲学?这怎么可能?生态哲学不是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产物吗?怎么可能在农业文明中产生?这是传统生态智慧第二个让我们惊异的地方。
的确,传统社会是农业社会,但农业社会的常识是要想收成好,就必须要善待土地,让土地完善地发挥其生长万物的性能;越是善待土地,越有好收成。
在农业社会中,人的生存以自然的生长性能为基础,这在客观上要求把自然作为一个具有自我本性、能够自我生长的有机体对待,所以,恰恰是农业社会产生出并保持着对自然敬畏的态度和感激的情感。
敬畏和善待自然的态度孕育了中国传统生态智慧。
中国传统哲学本质上是生态哲学,这个结论在学术上已经得到确证。
中国生态智慧让我们感到惊异的第三个地方是儒家、道家、道教、佛教的生态思想都丰富,而以儒家最为系统和条理化。
长期以来,大家都知道儒家是一种修齐治平的学问,讲究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处理的是人和人的关系;而生态属于人和自然的关系,不会是儒家关注的重点。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涵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涵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交流已经有数千年,相信很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都很了解吧。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指世代传承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
而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广阔,文化是宇宙自然规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软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渊源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据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中统计,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有160多种。
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生万物,各有其性命,而其中优异者,乃成神灵之物也。
观乎生命之世界:海天辽阔,大地广博,山河之壮,江湖之美,日月所照,风雨施惠,寒暑变化,刚柔相胜,云雷之动摇,沼泽之孕育,如此荡荡乾坤,万物兴矣,天下生态之情状可见矣。
森林草原,泉石幽谷,各有其能;草木鱼虫,飞禽走兽,各有其宜。
然而,面对繁茂复杂的生命现象,如何才能把握其要领呢?中国传统文化是饱含生命气息的文化。
本文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察予以探讨,并阐述其思想主张和精神宗旨。
古人对生命的观察有自己的特点:全面总结生命的现象,扼要提炼出生命的符号,揭示生命的内涵,探讨生命的意义,完善人生的境界。
她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生态学和生命科学研究方面的特殊成就。
古人注重“天象”、“气象”和“物象”的观察,而“物象”则以生物学现象为主。
《周易》讲:“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象也者,像此者也”、“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周易系辞传》)。
对“物象”的观察结果表示为文字符号,如“阴阳”、“八卦”、“龙凤”等。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物象”是生命的符号,是从特殊的角度观察生命的结果,就象《周易》中的“卦象”,具有模型和示范的科学意义。
这些生命的符号揭示了生命的奥秘。
我们将讨论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对生命现象的整体把握;2、对植物界的把握;3、对动物界的把握;4、对微生物的把握;5、对人体的把握;6、对生理现象的把握;7、对心理现象的把握;8、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把握;9、对生活环境的选择和改造;10、对天地宇宙的把握。
一、木——生命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征。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科学的基本模式。
以“生死观”来考察生命定位:生为阳,死为阴;生命现象属阳,非生命现象属阴。
具体分析地球生态系统的主要生态因子,形成了阴阳五行学说:按“五行相生”的顺序排列是“水”、“木”、“火”、“土”、“金”,其中“木”是生物因子,其余都是非生物因子。
问题是:为什么在“五行学说”中要用“木”来代表地球上的生物?汉字“木”的本义是草木发芽的状态,用她来表示生命的基本性质和生物的基本状态是一个独到的见识。
“水”是五行之源,“火”是五行之化,“木”是五行之德。
水生木,木生火,很能反映出生命的起源和性质。
“生命”是有“性情”的自然现象:以“木”来说,其“性”为“曲直”(适应性),其“情”则“条达”(灵活性),反映了遗传变异和代谢活动的基本特征。
二、芝草花木、瓜果蔬菜、五谷食粮。
人类的衣、食、住、行,大多依赖于植物:五谷为养,瓜果蔬菜为辅,芝草花木为药,是人生之必需也。
(注:灵芝、菌菇寄生于植物,放在植物类讨论)。
米、麦、谷、粟、稷、黍、豆(菽)等概念中,谷和稷为重要,而代表国家的“社稷”(“社”为宗庙,属于精神文化;“稷”为粮食,代表物质生活)就非常有意思,为什么只有植物(稷)而没有动物呢?如果我们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特殊意义的植物列举出来,看看说明了什么问题。
桑、麻、棉,为衣裳;“人参”入药是珍宝。
“瓜果”是两类植物的分类,桃、梨、李、杏、枣等众多果类中,“桃”的文化意义最为特殊,为什么?“投桃报梨”、“琼瑶木瓜”、“寿桃”、“仙桃”……说明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偏爱。
“灵芝”是仙草的杰出代表,为什么古人那么钟爱她呢?中国古代花木观赏有“四君子”:梅、兰、菊、竹四类植物特殊的生态习性和生命气息为君子修身养性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启示。
松、柏、桂、梧桐都是有“仙气”的树木,松、柏象征长寿,桂花荣登月宫,凤凰“非梧桐不落”。
至于春、夏、秋、冬四季的象征花卉:“桃”、“荷”、“菊”、“梅”各以其性成为“四时之花”。
另外,花王“牡丹”以雍容华贵的气质出名,而“茶花”、“月季”、“海棠”、“蔷薇”、“杜鹃花”……瓜果类有葡萄、枳、柚、枸杞、枇杷……木本植物杨、柳、枫、榆、槐、檀、樟、榕、棕、桦、桧、檬……三、“四灵”、“六畜”与“十二生肖”。
与古人生活有关的动物种类不计其数,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却有一种独特选择。
十二生肖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其中猪、狗、鸡、牛、羊、马为“六畜”,是六种主要家畜。
十二生肖中除“六畜”以外就是野生动物的六个代表:鼠、猴、虎、兔、龙、蛇。
根据十二种常见动物(惟有“龙”是一个例外)的典型生态习性来形容“十二地支”所描述的天象特征(年、月、日、时),这是一项重要的创造发明。
十二生肖中唯一的“虚拟”动物是“龙”,是“四灵”之一。
“四灵”是“龙”、“凤”、“龟”、“麟”(《礼记礼运》),是“四象”,又称为“四方神”,象征“四方”和“四时”(四季)。
东方为“青龙”,南方为“朱雀”(凤),西方为“白虎”(麒麟),北方为“玄龟”(《三辅黄图》)。
奇怪的是“四灵”中有三种动物是“虚拟”的,只有“龟”是真实的爬行纲动物。
从“四神”到“四灵”的演变关系中,我们发现“朱雀”与“凤凰”的关系(《周易参同契》:“朱雀为火精”。
《春秋演孔图》:“凤,火之精也”。
是为证),“白虎”与“麒麟”的关系(同为兽类,具有哺乳动物之共同特征),另外阴含着“蛇”与“龙”的关系(形似而性相通,《黄帝阴符经》有“龙蛇起陆”之说为证)。
所有这些动物中最尊贵的是“龙”和“凤”,这决定了“龙凤呈祥”的普遍信仰。
当然,“龙”有是最受崇敬的,中国人号称“龙的传人”,把“龙”演化为变幻莫测、至高无上的神圣象征。
“龙”是一切动物生态习性的集中体现,也是自然现象的集中体现,是高度抽象的超自然的“神灵”。
就自然现象而言,“龙”是山、水、云、电的象征。
“龙”集中体现了许多动物的优异特征:牛头(牛耳)、马面(马脸)、蛇身(蛇鳞)、鱼尾、鹿角、虾须、兔眼、狮鼻、虎掌、鹰爪……腾云驾雾,隐显无常,无所不为,又无所不能,或在九天之上,或在大海之中,有水龙、火龙、土龙、云龙、鱼龙、马龙……把大自然的无穷力量和所有动物的优异性能都集中到一起而塑造出“龙”的神圣形象,这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创造之一。
其次为“凤”,有君子之德,是呈现吉祥的神圣之鸟:《韩诗外传》中说,黄帝“未见凤凰,惟思其象”,问天老“凤象何如”,天老答曰:“夫凤象,鸿前麟后,蛇颈而鱼尾,鹳颡而鸳思,龙文而龟背,燕颔而鸡啄,戴德负仁,抱忠扶义;小音金,大音鼓,延颈奋翼,五彩备明,举动八风,气应时雨;食有质,饮有仪;往即文治,来即嘉成。
惟凤能通天祉,应地灵,律五音,览九德。
天下有道,得凤象之一,则凤过之;得凤象之二,则凤翔之;得凤象之三,则凤集之;得凤象之四,则凤春秋下之;得凤象之五,则凤没身居之。
”(吾撰此文,至“览九德”处,突然有一鸟飞来,落于窗口,“有凤来仪”?)。
另外,“四灵”有成对搭配的现象:龙和蛇、凤和凰、麒和麟、龟和鳖以及更抽象意义的龙凤搭配。
“龙”和“凤”的配对颇有意思,是一个奇妙的设想,意义深远。
动物中还有鸿鹄(天鹅、大雁)、仙鹤、青蛙(蟾蜍)、猿、猩猩、大象、熊、罴、猫、蝙蝠、狐狸、豺、狼、狈、豹以及众多昆虫,不一而足。
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某些动物种类的特殊偏爱,我们不但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性格,而且可以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特殊视野中发现生态学和生命科学的奥妙。
四、关于天人关系、心身关系、形神关系、灵魂与肉体的关系、生理与心理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些关系的思考中探究生命的奥秘、意识的奥妙以及形态学、生态学、生理学和心理学规律。
由于观察角度特殊,就有了特殊的发现。
探索是从不同方面进行的,研究是从不同层次展开的,这就涉及到概念的转换问题,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含义有严格区别。
受“阴阳学说”的影响,汉语概念中的“词语对”现象非常普遍,也非常重要。
如:身体(身躯和四肢)、头脑(头面和脑髓)、骨肉(骨骼与肌肉)、手足、首尾、肢体、腰领、腹背、脏腑(实脏空腑)、皮肉、筋骨、肌肤、发肤、骨髓、脑海、肠胃、气血(“气”为能量活动,“血”为物质营养)、呼吸、心神(“心”为结构,“神”为功能)、精神(“精”是生理之基础,“神”为心理之现象)、鬼神(鬼恶神善)、性情(性静情动、意识与无意识)、魂魄(魂美而魄丑)、意志(意识与潜意识)、心意、心思、思想……每一个“词语对”都是由两个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汉字所构成,这是一种认识模式,也是一种思维框架,非常清楚地揭示了人体生命现象的结构特征和功能关系。
尤其是在心身关系和形神关系方面的见解有非常独到之处,如;我们在说明心理活动和描述心理素质时所常用的词语:耳聪目明、心明眼亮、神情气爽、心旷神怡、心平气和、心甘情愿、心高气傲、趾高气扬、眉开眼笑、眉飞色舞、心领神会、心灵手巧、头痛脑热、丧心病狂、心慌气短、触目惊心、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聚精会神、心得体会、心满意足、雄心壮志、悬心吊胆、惊心动魄、心直口快、赏心悦目、感人肺腑、沁人心脾、情真意切、情投意合、意气相投、意气风发、眼神、眼光、眼力、目光、心境、心量、胆量、肚量、胸怀、胸襟、骨气、脾气、性格……仔细比较,认真研究,生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精神结构特征与心理活动规律,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先天与后天的关系,五、中国古代的生态学观察。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也就是说“人”应该与“天”保持一致,只有实现了“天”与“人”之间的协调、平衡,人才能够顺利取得成功。
可是,“天意”难测,“天心”无状,“天命”难违,人们“知天无术”,只好“望天兴叹”!然而,不知天则何以为人?是不是就无所适从了呢?古人从生态学观察中得到了窍门:了解“天性”!由“天性”推测“天心”和“天意”,由“天性”而知“天命”和“天道”。
那么,什么是“天性”呢?探讨“天性”是自然科学和生态学的使命:“天性”就在“物性”之中,“物性”就是“天性”!汉字“物”的本义是生物,生物的“适应性”和生态特征反映了“天”的性质和规律,自然规律(天命)在生物活动中的体现就是“物性”,生物的适应性就是“天性”。
因此,通过生态学观察和生物学研究来认识“物性”,通过“物性”来揭示“天性”,这就产生了古代的生命科学和生态学。
林奈的“双名法”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奠定了生物学的基础。
“双名法”是汉语对“事物”进行命名的基本法则,如草、木、竹、鱼、虫、鸟、兽、牛、马、羊、豕、犬、鹿、象、鼠……生物分类的有效方法通过这些特殊的汉字符号生动形象地建立起来,这是多么美妙的发明!“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是《物种起源》建立“进化论”的核心概念。
取代“造物主”的“神创论”,是“进化论”彻底改变西方世界思想观念的“科学革命”,对于近代自然科学的推动力是不可估量的!然而,“进化论”的基本思想在中国是古已有之的。
“天生万物”在中国是上古以来始终一贯的基本信念,因为“天生万物”,所以“天性”决定“物性”,就是说,“物性”是适应“天性”的结果,物竞天择,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不就是“适者生存”吗?《周易》主张“顺天休命”(《大象传》),《乾卦》讲:“天德不可为首”,《坤卦》讲:“万物资生,乃顺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