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考察家对甘南藏区环境的考察
论甘南藏区传统民居的类型、演化及其保护
论甘南藏区传统民居的类型、演 * 化及其保护
汪永臻
摘要:传统民居是指按照传统方式建造的具有地域 性或民族性特征,供家庭或家族居住使用的民间建筑。以 清朝至民国时期甘南藏区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 的梳理、比较、分析认为:甘南藏区传统民居在其发展过 程中,先后有帐篷、板屋、碉房、土木平房、土木二层楼 房等多种形制的建筑风格;甘南藏区的居民由于不同的生 产、生活方式使其在发展演变中表现出传统型、混合型以 及商业型3种模式;藏族传统民居具有地域适用性强、多功 能的土平屋顶、建材多就地取材、民居内部格局深受风俗 习惯的彩响等特征。
关键词:甘南藏区;传统民居;类型;模式;保护
Abstract: Traditional residence is a kind offolk architecture with regional or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built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way, which is used by Emilies or femiEes. Taking the traditional folk houses in Gannan Tibetan area fiom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systematical carding,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traditional folk houses in Gannan Tibetan area in the course of their development, there have been tents, board houses, blockhouses, civil bungalows, civil two—storey buildings and other forms of architectural style; Because of the difierent production and life style, the residents in Gannan Tibetan area have three types: traditional, mixed and commercial The traditional Tibetan houses have such characteristics as multi-functional Tsuchihira roofi, multi—local materials, and the internal pattern of the houses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customs and habits.
浅谈民国时期入西康考察之国人的类型及其原因-论文
浅谈民国时期入西康考察之国人的类型及其原因- 论文关键字:国人调查西藏研究法师民国四川考察年月考察团曹春梅(作者简介:曹春梅(1980—),女,四川省南溪县人,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旅游学院研究生。
)在古代、近代社会,中国地方辽阔,兼之交通工具极不发达,所以对于边疆情形就隔阂甚深,甚至有些时候声气不通,消息全断。
到了民国肇兴时,又是军阀割据,各霸一方,都只顾一己之私利,致使外蒙被人强食,新疆、西藏成分割之局,西康、青海几乎成为无主之地。
这样的边患危机,必定会唤起一些国人的觉醒,引起他们对边疆的注意。
而本文主要将对民国时期进入西康考察的国人作一简略分析。
一西康地处西南交通要道,进可为西藏后援,退可为四川屏障,左右则能与青、滇策应。
早在明、清时期,该地就已经是中央政府控制藏、彝等少数民族的军事战略要地。
无论是清末时期的筹设川滇边区,还是北京临时执政府1925年2月设立的西康特别行政区以及后来国民政府1939年1月的西康建省都充分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西康的重视。
当然,它也受到外来势力的关注。
特别是民国时期,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变化,西康更成为了全国的焦点,各界人士纷纷涌入西康,去了解这一神秘地带。
如果对民国时期的入康国人作一分类的话,大致有四类:其一,政府官员的取道西康或者奉命入康处理政务。
如赵一清,刘曼卿,唐柯三,黄慕松,马鹤天。
赵一清于1914-1915年任康定县长兼镇守使署秘书,著有《西康日记》,这是其任期内的日记,共七百余日,二十万字。
刘曼卿生于拉萨,通晓藏文。
1929年及1932年她两度奉命入藏,以为国民政府与达赖喇嘛之间的联络人,致力于汉藏修好,民族团结之事业。
在1929年7月,刘曼卿持古应芬给达赖喇嘛的信件和应带的礼物,取道康地入藏。
终于在1930年2月上旬到达拉萨。
其间由于一些原因,她在西康停留数月,对康地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后著有《康藏轺征》,此书是藏人记藏事,自然真切,对藏地风俗琐闻之记述,极具有趣味性。
1931-1945年国人对甘青藏区经济的调查研究——以杂志报刊资料为中心
二 、局部 抗战时期甘青藏 区经济 的调 查研究(1 931— 1 937)
局部抗战时期是甘青藏区研究的起步阶段 ,对于经济 内容 的调查多体现出概述性特点 ,考察家多结合 自 己 的见 闻 ,汇 录成 文字 ,有 些 文章 还节 选 了部 分政 府 的统计 数 据 ,比较 珍 贵 。另外 ,该 时期 调查 研究 的 特点 是 对藏区开发的讨论 ,这一特点的出现与西北开发呼声的高涨有密切关系。以下就主要 内容做一概述 :
史 志 学 刊
Jour nal of History and Chorography
N0_3.2018 Serial NO.21
爱 国知识 分 子 自发组 织 起来 ,创 办报 纸 、杂 志 ,从 事西 北 边疆 问题 研究 。一 时 间 ,“西北 开发 ”之 声高 唱人 云 。在 “西北开发”浪潮 的直接推动下 ,到西北地 区的考察家规模空前。宋子文所说“中央的人 ,纷纷到了西北 ,社会 的领袖也纷纷到了西北,‘到西北 ’已经成为一种 ‘国是 ’了。”【 西北研究一时蔚然成风。甘青藏区地处西北 , 随着西北调查研究 的步步壮大 ,大批考察家来 到甘肃的拉 卜愣 、卓尼等藏 区,青海的玉树 、果洛等藏区 ,对其 见 闻进行 记 述 ,或汇 录成 册 ,结集 出版 ,或发 表 于 国内各 报刊 杂 志 。以前 鲜少 有人 踏 足 的甘 青 藏 区 ,逐 渐成 为 国人关注的重点对象 。甘青藏区研究在危机 中逐渐起步与发展 。
作者简介 :张福 强(1991一 ),男,甘肃永登人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 学与社会 学学院博士研 究生 ,研究方向为近代 西北民族 史。 【1】周宪文.东北与西北U】.新 中华(上海),1933,(11). f2]顾执 中,陆诒.到青海-L-[M].中国青年 出版社 ,2012.
甘南考察报告
考察报告——领略甘南的风采2012年10月10日的早晨,对于我们09级美术学专业的同学来说是个让人激动不已的时刻,早上6点多全班学生在教学楼下集合,整装待发,踏上了甘南考察之旅。
沿途路上风景各异,从繁华都市,到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本次考察路线较长,所到的地方也很多,先是到天水而后转到甘南藏区,不同的地域给我留下了不同的感受。
麦积山石窟我们离开了河南,进入到了甘肃省,来到了天水,来到天水麦积山。
第一次知道有天水这个地方,还了解到天水得名于“天河注水”的传说,是历史文化名城,人文始祖伏羲氏诞生于此;新石器时代的大地湾氏族在此创造了中国最古老的新陶文明;秦朝的先祖非子在此为周孝王牧马有功,被赐姓为嬴,封地为秦,天水成了秦国的开业基地,后遂有“秦州”之称,汉武帝时建置天水郡,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沿着天水城区向东南行进大约三十五公里,便到麦积山风景区入口了。
一拔地而起的形如场院中的麦垛的孤峰在苍松翠柏、野花茂草中犹如鹤立鸡群,内心不禁一阵激动,我们已经来到了中外闻名的麦积山石窟的脚下了。
麦积山远景麦积山,因其形状像堆积起来的麦垛而得名。
远远的便可看到那凿在石壁上的佛像和半山腰回廊上小如黑豆的人影。
到得近前,更是生动宏伟,不得不叹先人手艺的精湛。
所有的石像、石窟均开凿在一座形如麦垛的山头上,因为这座山,也便有了好多好多美好的民间传说故事和文人骚客的千古佳句,所以自古以来,这儿的人文之气就很浓厚.麦积山是沉积岩的山体,并不适合雕凿佛像,但古人的聪明才智不是我们可以企及的,在一个条件并不好的山体上开凿了数千座佛像。
看到了久仰的艺术品,北魏的刀枪铁骑,隋唐的温婉笑容,两宋的衣袂飘飞,似乎历史一下子倒转。
麦积山高142米,石窟多凌空凿于20-80米的悬崖峭壁上,由崖阁、摩崖龛、山楼、走廊、小洞组成,栈道“凌空穿云”,其惊险陡峻为世罕见,洞窟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
游人攀登上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栈道,不禁惊心动魄。
为长征红军让道放粮的卓尼土司杨积庆
文史春秋史海钩沉贡献。
但杨积庆的作为引起国民党当局的强烈不满,于是利用土司内部矛盾,挑拨其手下反叛,杀害了杨积庆及其亲人、眷属一家7口,在当地引起巨大轰动,此事件被称为“博峪事变”。
雪中送炭显珍贵1935年9月中旬,由军委纵队和红一方面军主力改编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以彼时,陕甘支队的右前方,文县、武都至天水一带是胡宗南的大部队;正前方临洮至岷县的洮河一带,由军阀鲁大昌手下的新编十四师驻守,左侧则由卓尼土司杨积庆率领的地方势力把守。
杨积庆是蒋介石亲封的洮岷路保安司令,他管辖的地区在当时自然也属于国民党势力范围。
红军想要摆脱敌军,有3条路可以选择:第一是从胡宗南方向突围,第二是绕道青海,第三是直接北上。
如果选择第一条路,精疲文史春秋之路上设置封锁线,施行“坚壁清野”政策;同时下令胡宗南部驰援腊子口,务必将陕甘支队一举歼灭。
如果3支部队实现合围,红军势必会陷入四面楚歌的险境。
可是,蒋介石千算万算,却算错了一个人,这人便是杨积庆。
杨积庆是卓尼第19代土司,也是国民党政府委任的洮岷路保安司令,其家族势力对甘南地区的政治、经济、道,长征前部队东凑西凑,作为先锋部队的红一军团每人也只分得2.5~3公斤粮食,红三军团每人只有2~2.5公斤粮食。
腊子口战斗成了红军战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蒋介石企图阻挠红军北上的阴谋彻底破产。
夺下腊子口后,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委员萧华曾题诗:“绝壁巉岩挡不住,神兵飞下文史春秋史海钩沉置,是统治者给各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
土司的职位世袭罔替,代替中原王朝镇守一方,在当地有着很大的权力。
明朝永乐年间,甘南卓尼地区出现了一位少数民族首领,在卓尼一带开疆扩土,永乐皇帝为了招抚卓尼百姓,将这位少数民族首领封为武德将军,让他担任卓尼第1任土司;到了明朝正德年间,因为卓尼土司抵御外敌有功,获赐“杨”姓。
杨积庆生于1889年,是管辖卓尼的第19代土司。
杨积庆从小聪慧好学,爱好摄影,书中,惊叹于杨积庆见多识广,“汉文汉语皆甚通畅”;喜摄影,“非泛泛之辈所能望其项背”;爱读报,“对国内政局、中日关系事件,知之甚详”,因此惊叹:“此边陲荒蛮之中,竟有此摩登人物。
试论民国时期卓尼藏区洮岷路保安司令部的设置及作用
试论民国时期卓尼藏区洮岷路保安司令部的设置及作用摘要:在民国时期,甘南藏区土匪猖獗,军阀作乱,使这一地区的局面动荡不安,而该地区最为重要的统治制度——封建世袭土司制,在国民政府下令改土归流的推动下,逐渐演化为新型的管理机构,洮岷路保安司令部便是这一演化的产物,卓尼土司被洮岷路保安司令部所取代。
本文就以洮岷路保安司令部的设置以及其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做一简要论述。
关键词:民国时期,卓尼藏区,土司制度,保安司令部Abstract: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Gannan Tibetan rampant bandits, warlords rebelled, make this one area situation turbulent, and the region’s most important rule -- feudal hereditary chieftain system, the government ordered but drive below, and gradually evolved into the new management mechanism, assimilation road security command is the evolution of the product, Zhuoni Tusi was assimilation road security command is replaced b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ssimilation road security command settings as well as at the time the role of a brief.Key words: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Zhuoni Tibetan, Tusi system, security command洮岷路保安司令部的形成背景民国时期,卓尼藏区成立了洮岷路保安司令部,管理着当时的卓尼地区的行政及军事,而它的形成与土司制度及国民政府当时在该地区实行的改土归流政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民国时期甘南的藏族文化发展活动——以拉卜楞藏民文化促进会为中心的考察
2015年第5期第26卷总第130期民族教育研究Journal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No.5,2015Vol.26General No.130[收稿日期]2015-03-08[作者简介]蒋超(1982-),男,甘肃临泽人,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中国史专业2014级博士研究生,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
夏泉(1966-),男,湖南临澧人,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①涉及拉卜楞藏民文化促进会的相关研究可参见仁庆扎西、陈庆英论文:《大革命时期拉卜楞藏族地区的革命斗争》(《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朱解琳论文:《五世嘉木样丹白坚参与拉卜楞文化教育》(《西北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87年第4期);孟庆华论文:《中共甘肃特支支持甘边藏族人民反对封建军阀斗争始末》(《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李静、戴宁宁论文:《五世嘉木样丹贝坚活佛教育思想及实践评述》(《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陈改玲论文:《民族精英与近代甘南藏区教育变革》(《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储竞争论文:《民族国家建设下的边疆教育及其困境———以国民政府时期夏河县教育为例》(《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等。
·民族教育史研究·民国时期甘南的藏族文化发展活动———以拉卜楞藏民文化促进会为中心的考察蒋超夏泉(暨南大学文学院,广州510632)[摘要]民国时期,随着宁海镇守马麒等军阀势力在甘南的崛起,甘南地区本已十分复杂的民族矛盾更加尖锐。
为谋求生存、争取权利,五世嘉木样及其兄洛桑泽旺在国民军第七方面军总指挥部政治处党务特派员、共产党员宣侠父及社会进步人士的支持下,成立了藏民文化促进会,以促进会为中心开展有利于本民族生存发展的活动,创办学校、设置图书馆、刊发杂志、推行教育等,客观上促进了藏族文化的发展。
甘南藏族自治州考察游记
62旅游管理研究2013年03月下半月刊在古文碑石摩刻中,不乏文人墨客为“游”传记以抒胸怀。
今天,作一游记虽名为“游”实则效法古人考察研究以备创作之需。
即使车轨的撞击声声刺耳。
”(藏族歌谣)“西藏人民视歌舞如同阳光,空气,净水一样重要,如同酥油,糌粑一样不可缺少,这样的价值观取向和审美观念渗透到高原生活的一切方面,铸就藏族独特的生存方式,他们把音律的,语言的,形象的种种元素糅合到并不丰富的物质生活中,极大地丰富了生活本身。
在这里艺术就是生活,艺术的创造伴随着生命的全过程。
民间绘画是心灵的歌舞,在静态的表现中显露出活生生的民族魂魄!”笔者的第一个目的地是拉卜楞寺,它是藏传佛教中黄教的六大宗主寺院之一,它的影响范围在藏区很广泛!其中,拉卜楞寺的寺庙建筑群,壁画,雕塑,佛塔和灵塔,唐卡等都是非常丰富的。
当然,对于旅行者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尊重此地的佛教礼仪和民族风俗。
步入我眼帘的是磕长头的朝拜者(在藏民的一生中,至少有一次磕长头的经历),当在书中所看到的变成现实之后。
第一感觉就是震惊接下来应该是崇敬吧!我的考察之路就在这一串串的长头中拉开了序幕。
同时,高原反应也悄悄地来到了我的周围。
伴随着“方便面的胀包”我们来到了拉卜楞寺所在的夏河县,放眼望去这里满街的僧人。
听当地的百姓说“拉卜楞寺的佛学院在藏民的心中好比北京的清华北大!”红色的僧衣,湛蓝的天空,静静的流水一切好似天成是那样的和谐。
藏族人生活艰苦,但是他们却喜乐的活着。
他们在物质上缺少“色彩”,但是又为自己创造着生活的色彩“精神的乐园”。
我也是一次次陷入沉思,他们是如何面对生活?难道恰如老师说的,艺术就是生活,艺术就是涂抹而不是“金钱”?拉卜楞寺的佛像被供奉在一座座庙宇里面不准拍照,但是那种精致细腻的感受却久久的将人陶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日必做的朝拜。
就像树的年轮一样,一圈圈的重复。
在今天当代艺术圈正在苦苦批判生命的“重复”要追寻生命的意义之时。
当我看到藏族同胞这每日必修的功课,也令我陷入了思考!!重复是错吗?藏族同胞这种近乎原始的崇拜,虽然在重复但是他们内心喜乐,满足!接下来我要去的就是有东方瑞士之称的“郎木寺”和美丽的“诺尔盖草原”。
蒲培文对甘南人的评价
蒲培文对甘南人的评价
摘要:
1.引言
2.蒲培文简介
3.甘南人特点
4.蒲培文对甘南人的评价
5.评价的具体内容
6.总结
正文:
蒲培文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长期关注和研究我国各地区的社会文化现象。
在众多地区中,他对甘南人的评价颇具特色。
甘南地区位于我国甘肃省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主要包括藏族、回族、汉族等民族。
甘南人以其勤劳、朴实、热情、豪爽的性格特点,赢得了蒲培文的赞誉。
蒲培文认为,甘南人具有以下优点:
首先,甘南人勤劳务实。
他们以农业为主,依靠辛勤劳作,努力发展生产,为自己和家庭创造美好生活。
蒲培文认为这种勤劳精神是值得其他地区人民学习的。
其次,甘南人朴实无华。
他们生活简朴,不追求奢华,注重家庭和谐,人际关系融洽。
这种朴实的生活态度,让甘南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再者,甘南人热情好客。
他们对待客人真诚、热情,愿意分享自己有限的资源,以示尊重和友好。
蒲培文认为这种热情好客的品质,体现了甘南人优良的民族传统和道德风貌。
最后,甘南人豪爽大气。
他们不拘小节,善于交际,讲义气,重感情。
这种豪爽的性格特点,使得甘南人在人际交往中,能够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综上所述,蒲培文对甘南人的评价极高。
他认为甘南人具有勤劳、朴实、热情、豪爽等优秀品质,是我国各地区人民学习的榜样。
民国时期拉卜楞寺僧侣制度与甘南藏区环境初探
民国时期拉卜楞寺僧侣制度与甘南藏区环境初探
邹志伟;侯甬坚
【期刊名称】《西北人口》
【年(卷),期】2012(033)002
【摘要】从历史地理学角度探讨人口与环境承载力问题,是历史环境复原研究的一项主要内容.对民国时期拉卜楞寺僧侣制度及甘南藏区部落人口的地理分布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对当时甘南地区人口与环境关系有种清晰的认识,而且也可以为我们当今西北民族地区开发提供一份历史借鉴.
【总页数】6页(P93-97,102)
【作者】邹志伟;侯甬坚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西安710062;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西安71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8.6
【相关文献】
1.民国时期新疆刑法制度近代化初探 [J], 伏阳
2.民国时期律师公费制度初探 [J], 李艳君
3.民国时期甘肃土司制度变迁研究--以卓尼杨土司、拉卜楞寺土司群为例 [J], 刘继华
4.民国时期公司法中优先股制度及理论初探 [J], 韩业斌
5.拉卜楞寺院僧侣等级制度及文化现象述论 [J], 昂巴[1];伦珠旺姆[2]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甘南黄河险游记
甘南黄河险游记那时1997年的仲夏,我应挚友张毅之邀,去了天下黄河第一弯的玛曲即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玛曲县。
甘南的玛曲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的,因是黄河盘旋了433的湿地,曾一度被美誉亚洲最优质的天然牧场。
那时,那片上万平方公里的县土上,只生活着3万余人。
那方辽阔而宁静的草原,至今有方圆百里找不到塑料纸的草坪,也没有骚扰生活的现代化的杂音,有的只是苍莽的美和远古的美。
所以,1992年前跟我一样靠写作混饭吃的张毅,当了玛曲的县官后,就心好谊长地约我到那片原始洪荒的草地,去领略外界难寻的、天地深处的大自然景观。
张毅不单是我的密友,而且也是位知友。
我写了多少年的文章,得到了多少诗人、作家、学者的空衔,拿了多少一点也改变不了命运的奖,却仍在“人也没认下,钱也没挣下”的下苦场合里穷混。
这也是张毅特别关切地请我去玛曲散心———散生活的烦恼,散闷闷不乐的空悲切,去流放背时的沉重心情。
一个风和日丽的假日,我们准备了野炊食具,张毅借了县公安局的吉普车,约上我的文友陈拓等出发。
出县城过黄河大桥,再逆流而上,山水秀美,绿野如画,小车放开奔驰,约行30公里,至预谋的旷野黄河岸边。
那儿,黄河两岸牧草碧波万倾,缓缓而流的黄河,宁静且温柔,几乎缠缠绵绵在无际的草原怀里;而千多米宽的河心又有闻名于玛曲的大鸟岛(黄河上游小鸟岛很多)。
主要那儿还是玛曲渔场的一个小捕鱼点,有个河南的小青年在那儿捕鱼为生,若遭风雨,我们可钻他的小账房。
下车后,大家忙着拾干牛粪烧茶等活计,说说笑笑,非常开心。
放下干不完工作,放下无尽头事业,放下所有的追求,放下没完没了家务,出游那令人感动倾倒的胜景,对我来说确是件心花怒放的兴事。
可因同步的心友偶机步入政界,当了县官,能在那上万平方公里的世上呼风唤雨;文友陈拓虽没有县官那样虎生生的言行,但也是一家单位的一把手,且文学与史学上都出过著作,混得阔,活得旺。
唯有我这个书呆子过得很背善,虽怀有胜举,却均因“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而穷困落怜。
视察松潘草地日记(续)
视察松潘草地日记(续)
郭学成;曾珍
【期刊名称】《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35)004
【摘要】《视察松潘草地日记》为民国中期四川西北“松理懋茂汶屯殖督办公署”总务处长谢培筠在公务之余所编《川西边事辑览》之辑选,而本文选自第七篇.该篇
叙述谢培筠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6月至10月期间从四川南充出发,前往考察四川省西北的松潘草原地带,与甘肃省政府派员协同处理拉卜楞寺属寺与“川属上中阿坝”之间关于宗教、土地、民众管理权限之争的“墨拉夷案”之事.该篇记载前因
后果较详,此外,这一勘察边地之旅文字,对于当时川边概况、藏族部落情况的记载,也颇为珍贵.
【总页数】9页(P65-73)
【作者】郭学成;曾珍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610068;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
化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81.4
【相关文献】
1.依法强化草地管理保障草地资源永续利用--积石山县草地资源保护、建设和利用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J], 张天昌
2.视察松潘草地日记 [J], 谢培筠;郭学成;曾珍
3.松潘县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初探 [J], 常吉塔
4.松潘县天然草地生物围栏技术简介 [J], 马良玺;白勇;张晓华
5.松潘草地部落的历史考察 [J], 马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国时期汉地旅行者书写中的甘南藏区风俗
作者: 李稳稳 韩海蛟
作者机构: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兰州730000
出版物刊名: 边疆经济与文化
页码: 174-175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1期
主题词: 汉地旅行者 甘南藏区 旅行者
摘要:民国时期大批汉地旅行者来到甘南藏区,并留下了大量的旅行书写。
甘南藏区长期以来是处于汉地旅行者的视野之外,与内地的差异较大,故汉地旅行者来到这一地区之后感受最为强烈的就是藏区的风俗,而这又构成了汉地旅行者对于甘南藏区认识的一部分,以便我们能够重建完整而真实的近代甘南藏区社会影像。
民国时期甘南藏区鸦片泛滥原因
民国时期甘南藏区鸦片泛滥原因
董洪全
【期刊名称】《陇东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27)006
【摘要】近代以来,中国毒品问题日益严重.民国时期,甘南藏区鸦片种植、吸食尤为泛滥成灾,牵涉甚广,影响甚巨.推究其因,部分边民及地方官员重视力度不够;地理状况较为复杂,查禁工作难度较大;政策措施有失偏颇以及不法分子的煽动等.作为其主要原因,近代以来中国农村的破败及农民的贫困实则为中国毒品难以禁绝的根本.在甘南藏区这种边远地区,中央权力的薄弱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总页数】4页(P56-59)
【作者】董洪全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8.9;K26
【相关文献】
1.浅析民国时期绥远地区鸦片泛滥下的农业危机 [J], 全四虎
2.民国时期甘南藏区毒品种植原因试探 [J], 尚季芳
3.民国时期涪陵鸦片泛滥的成因与影响 [J], 屈杨杨
4.民国时期西南地区鸦片泛滥原因考 [J], 王飞
5.鸦片在近代中国泛滥的原因探析 [J], 蔡艳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国时期甘南藏区毒品种植原因试探_尚季芳
[收稿日期]2008-11-20[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近代西北民族地区毒品危害及禁毒研究”(项目批准号:08JC770020)与西北师范大学知识与科技创新工程项目“西北边疆民族与生态变迁研究”(项目编号:NWNU -KJCXGC -03-2)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尚季芳(1976—),甘肃张家川人,在读博士后,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
民国时期甘南藏区毒品种植原因试探尚季芳(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关键词]民国;甘南藏区;毒品种植;原因[摘 要]民国时期,甘南藏区毒品种植、贩运猖狂,成为甘肃省乃至西部地区毒品泛滥的重灾区,影响地方社会甚巨。
推究其因,藏民族大多以游牧为生,有尚武习气,鸦片成为其与外界交换武器的重要媒介;回、汉族莠民潜入藏区种烟贩烟,刺激了该地鸦片的产销;地方统治者囿于鸦片的高利润,强迫怂恿民众种植鸦片;地方政府在禁烟上配合不力,土匪莠民趁机偷种不已。
在禁毒上,甘南藏区地处边缘,插花飞地众多,成为明显的“三不管”地带;地方武装薄弱,不堪一击;加之各种势力交织,县府、省府都无能为力。
质言之,甘南藏区毒品泛滥是政府统治权力缺失,此地长期处于一种失控状态下的表征。
[中图分类号]K28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003(2009)03-036-09 本文所言民国时期甘南藏区为甘肃南部临潭、夏河、岷县、卓尼和西固(今舟曲)等县,境内以藏族为主,土司制度和寺院宗教势力是这里的主要统治形式。
1931年国民政府宣布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度,实施保甲制度,然则“虽经改土归流,而其部落制度,仍存余痕”。
[1]甘南部分地区仍是土司当权,新任官吏难有施展空间。
且藏族笃信宗教,寺院宗教势力占有绝对权威。
换言之,要在这里开始一套新的统治方式,推行前所未有的政令,必要费一番周折。
正由于此,“歧异份子或少数民族在此等地区的半自治状态往往使政府难以干涉此等地区罂粟的种植。
民国时期甘南藏区保甲编组中的利益冲突与调适——以夏河县“尕旦拉哈和小坞”之争为中心
作者: 柳德军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93
出版物刊名: 求索
页码: 60-63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5期
主题词: 民国时期;甘南藏区;保甲编组
摘要:夏河县地居甘肃西南边陲,西连青海,南接川康,藏民约占全县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1930年代国民政府将试行于豫鄂皖的保甲制度令行全国.鉴于夏河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甘肃省政府直至1943年才将保甲制度于此地推行。
然而.保甲制度引发的各种冲突却在夏河这块特殊地域接踵而至。
火日藏与甘家对“尕旦拉哈和小坞”的争夺。
不仅起因于火日藏观音沟保长的恶劣行为,而且深隐于战乱年代繁重的钱粮摊派和极端贫困的甘肃边地农村经济。
甘肃省政府处理这一事件的谨慎态度不仅出自于对夏河藏区宗教情感的考虑,更顾忌于拉卜楞寺及黄正清在这一地区的特殊影响。
夏河县与黄正清对这一事件的协同解决。
不仅体现了甘肃省政府与黄氏地方势力之间相互借重、互为制衡的既冲突又合作的关系。
同时也隐现出国家权力向甘南藏区的逐步渗透及其对藏民行为的有效约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使行署参赞的名义对甘青藏区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考察, ( 著( 甘青藏边区考察记》 。考察期间, 马先生于
收稿 日期 :0 1 0- 0 2 1 - 5 2
作者简介 : 陈改玲 , , 女 汉族 , 河南长垣人, 西北 民族大学马克 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 主要研究方向为甘青地方史。
陈改玲: 民国考察 家对甘南藏 区环境北 地 区进 行 了不 同形式 的考 察 , 南藏 区也成 为考 察 的重点 。1 甘 [ 考察 内容
涉及政治、 经济、 历史、 社会 、 家庭、 文化、 宗教等各个方面。考察家深刻剖析了西北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 , 环境问题是其中之一 。 本文从浩繁的史料中耙梳这一时期考察家对甘南环境的考察, 嘲 希望能初步廓清 民
13 95年春 到 拉 卜 , 楞 留住 三 月有余 。 ( ( 藏边 区考 察记》 甘青 第一 编“ 边拉 卜 ”对 拉 卜 的 自然 、 林牧 甘 楞 , 楞 农 业、 民族 风俗 、 宗教等进 行 了较 为详细 的记述 。 13 9 6年周 映 昌著成 《 t 拉 - 楞之 森林》 详细记 述 了拉 卜 的森 林 分布 状况 和材 积情 况 , , 楞 并附有 其 测绘 的拉 卜 楞东南 山坡 3 亩云杉 林表 。从 表 中可 知 , 卜 的林 木 , 径六至 十公分 的 占百分 之三十 八 ,二 0公 拉 楞 直 _ 十公分 以上 的成材 林仅 占百 分之 二十 八 , 木较 少 , 为小材 。仅 有 的这些 森林 对拉 卜 环境 十分 重要 。 大 多 楞 “ 郁郁 青 葱, 为该 地木材 所 资给野牲 所栖 息之 一利薮 也 。 ”[ 3 ] 13 年 , 9 7 顾颉 刚先 生受管 理 中英庚款 董事会 和 西北移 垦促进 会 的委托 , 作为考 察 团团长 , 西北 民族 对 地 区进行 了为期一 年 的考 察 , 著有 ( 北 考察 日记》 98年 5 洒 。13 ~6月 间 , 先 后对 临潭 、 尼 、 他 卓 夏河 、 黑错 ( 合作 市) 今 等地 进行 了考 察 。 顾先 生关 心藏 区环境 , 在考 察 中留下 了不少 赞美甘 南美 景 的诗 作 。 :到处 如 “ 有 山便 有花 , 蓝红黄 紫遍 天涯 。东方 故 旧如 相 问 , 上行人 不忆 家 。 ‘ 马 榴红照 眼忆 乡关 , 已染 胡尘 不欲还 。 五 月寻芳 飞乱蝶 , 马兰紫 遍卓 尼 山。 [ 同考察 的王树 民先 生著 有 《 ”] 4 随 陇游 日记》 《 。陇游 日记》 不少地 方论 及 当地 的环 境和森林 破坏 的情 况 。王先 生特 别深 入 到卓尼 大峪 沟和 拉 力沟 , 当地 的资源 、 对 环境 、 民生进 行 了考 察 , 眼 目睹 了森 林破 坏 的惨 状 。 亲 人文 地理 学家李 式金先 生于 13 9 9年应黄 正清 的邀 请到 拉 卜 进行 调查 , 楞 以撰 写拉 卜 楞地理 志 。 对 他 拉 t - 楞进 行 了多次地 理调 查和 民族 学 的考 察 , 获得 了大量 的珍 贵资 料 。其 中 《 卜 拉 楞之 地文 志 略》 《 卜 、拉 楞 在西 北地位 的重 要性》 婀 曲— — 中 国一极有 希望之 牧 区》 最为重 要 。 者 是关于 拉 卜 地 区通 论性 、 等 前 楞 的简 明地理 志 。“ 首先分 析 了拉 t 、 - 保拉寺 ( 甘南 藏族 自治州境 的博拉寺 ) 欧拉牧 地 等 的气 候条 件 与 楞 今 、 季 节变 化 , 然后分 草地地 形 、 少年 山地 、 少年 河谷 、 段地 形 、 阶 扇状 地形 及冲积 地 之混合 地 形几节 记述 了这 些地 区 的地 形概貌 , 后描述 了主 要 的山脉与 河流 , 白石 山脉 、 最 即 西倾 山脉 和黄河 。,他 的 婀 曲—— 中国 ' [ s
摘要 : 民国时期众多的考察家对甘 南藏 区的环境状况进行 了考察, 出了甘南环境恶化 的事实, 出 指 提
了开发 甘 南、 保护 环境 的诸 多措施 , 对甘 南环境保 护 和社会 发展 意 义重 大 。
关键词: 民国: 考察家; 甘南; 环境
中图分 类号 : 2 文 献标 识码 : x3 A 文 章编 号 :0 5 53 (0 10— 1— 6 10 — 7 82 1 )2 0 1 0
第2 6卷 第 2 期
21年 1 01 1月
西藏大学学报( 自然科 学版 )
J OURN ' B T UNI RST ALOF 1 E 7 VE I Y
Vo .6 No2 J . 2 No . 0 1 v 2 1
民国考察家对甘 南藏 区环境 的考察
陈改玲
( 西北民族 大学马克 思主 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 0 3 ) 300
曾为 著名 学者 竺 可桢 先 生 的得 意 门生 , 国近 代地 理 学 教育 的开拓 者之 一 , 我 国立 中央大 学地 理学 系 教授 张其 昀先 生 , 13 秋至 13 于 95年 96年夏 , 行考 察 了西 北各 省 区 , 旅 获得 了大量 有 关 自然 和人 文地 理 的 第 一手 资料 。期 间受夏 河县 县长 邓隆邀 请 , 他于 13 9 5年来 到拉 卜 , 楞 经过对 拉 卜 楞大 量 的实地 考察 , 著有 《 河 县 志》 《 西 区 域 调查 简 报》 。前 者 是 拉 卜 地 区较 早 的为数 不 多 的汉 文 志 书之 一 , 1 , 夏 和 洮 等 楞 共 0卷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 的基础, 具有延缓或加速社会发展的作用 。 恶劣的生态环境, 是制约民族地区 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甘南藏区是一个 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 环境的变迁对各族人 民的生产生 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甘南历史上, 环境破坏最为严重的时期为明清和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开发大潮席卷 而来, 加之军阀割据, 社会动荡, 甘南的环境不断恶化 。 正在此时, 更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关注甘南的环境 问
13 0 分地理、 50 字, 地形、 水系、 气候、 生物、 林业、 畜牧等, 是研究拉 卜 楞一带环境的珍贵资料 。 b 西区域调
查简报》 则对洮西地区的民族状况、 国防重要性和发展要点进行 了论述 , 其发展要点中最为重要的是森林
保存 问题 、 畜牧改 良问题 。 马鹤天先生关心边区建设, 在同年, 受蒙藏委员会委派, 有机会以护送班禅回藏
国时期甘南的环境状况、 考察家对当地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建议 , 以资今天甘南藏区的进一步发展。
1民国 时期关 注甘南 环境 的 考察 家
民国时期考察家对甘南藏区考察的形式多种多样, 时问长短不一。 考察的内容虽各有侧重 , 但都程度 不同地涉及到了环境问题 。特别是一些畜牧业专家、 林业专家、 历史地理学家的考察, 意义尤为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