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大]无机化学实验:2 配位反应(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无机化学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无机化学实验,探究不同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规律。

实验中涉及到的化合物包括氯化铜、硫酸铁、氯化钠等。

通过实验结果的观察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对这些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进行深入了解。

引言: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的学科。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和记录无机化合物在特定条件下的性质和反应过程,从而揭示其内在的规律和特点。

本实验将重点关注氯化铜、硫酸铁和氯化钠的实验研究。

实验一:氯化铜的性质和反应1. 实验目的研究氯化铜的溶解度、酸碱性质以及与其他物质的反应。

2. 实验步骤2.1 准备一定浓度的氯化铜溶液。

2.2 测定氯化铜溶液的酸碱性质。

2.3 将氯化铜溶液与氯化钠溶液反应,观察并记录反应现象。

3. 实验结果与讨论3.1 氯化铜的溶解度根据实验数据,可以计算出氯化铜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曲线,从而了解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3.2 氯化铜的酸碱性质通过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反应,可以判断氯化铜溶液的酸碱性质。

实验结果显示,氯化铜呈现酸性。

3.3 氯化铜与氯化钠的反应氯化铜溶液与氯化钠溶液反应时,会产生沉淀。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反应方程式并推断出反应类型。

实验二:硫酸铁的性质和反应1. 实验目的研究硫酸铁的氧化性质、酸碱性质以及与其他物质的反应。

2. 实验步骤2.1 准备一定浓度的硫酸铁溶液。

2.2 测定硫酸铁溶液的氧化性质。

2.3 测定硫酸铁溶液的酸碱性质。

2.4 将硫酸铁溶液与氯化钠溶液反应,观察并记录反应现象。

3. 实验结果与讨论3.1 硫酸铁的氧化性质通过实验数据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出硫酸铁的氧化性质,并推断出其氧化还原反应的机理。

3.2 硫酸铁的酸碱性质通过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反应,可以判断硫酸铁溶液的酸碱性质。

实验结果显示,硫酸铁呈现酸性。

3.3 硫酸铁与氯化钠的反应硫酸铁溶液与氯化钠溶液反应时,会产生沉淀。

化学反应中的配位反应

化学反应中的配位反应

化学反应中的配位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转化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类型就是配位反应。

配位反应涉及到中心金属离子与配体之间的结合和断裂,它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等领域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化学反应中的配位反应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一、配位反应的定义和基本原理配位反应是指涉及到配合物的形成和分解过程的化学反应。

在配位反应中,中心金属离子通过与配体形成配合物来改变其化学性质。

配体可以是无机物或有机物,通常是通过配体中的孤对电子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

配位反应的基本原理是金属离子与配体之间通过配位键相互结合。

配位键是通过配位键形成中心金属离子和配体之间的共价键或均衡共价键。

这种配位键的形成使得中心金属离子的电荷发生改变,并且也改变了配体和配位物的空间结构。

二、配位反应在无机化学中的应用1. 配位反应在配位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配位反应在无机化合物的合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选择不同的配体和金属离子,可以合成出各种不同性质和结构的配位化合物。

例如,通过与乙二胺(en)配体形成配合物,可以合成出许多受人喜爱的彩色化合物,如蓝色的[Co(en)3]Cl3。

2. 配位反应在催化剂中的应用配位反应在无机催化剂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催化剂常常含有金属离子,通过配位反应可以改变催化剂的电子状态和空间结构,从而改变催化剂对反应物的特异性和活性。

例如,著名的赫尔-德克金属配合物在催化氢化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配位反应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1. 配位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有机合成中的金属配合物常常通过配位反应形成,并且这些配合物在有机合成中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

例如,著名的格里尼亚试剂(Grignard reagent)是通过锂与卤代烃形成金属配合物而得到的,它在有机合成中用于生成碳-碳键。

2. 配位反应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配位反应在药物研发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许多药物中含有金属离子或金属配合物,通过配位反应可以改变药物的性质和活性。

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报告

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报告

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报告一、实验介绍无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无机化合物的性质、结构和反应。

在大学无机化学实验中,学生将学习不同无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和表征方法,探索其化学性质和用途。

本实验报告将介绍一个关于配位化合物合成和表征的实验。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合成和表征一个五配位镉(Ⅱ)化合物,了解配位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掌握实验操作技巧和仪器使用。

三、实验原理在电子构型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知道镉(Ⅱ)离子具有2个价电子。

在给予配体的帮助下,镉(Ⅱ)离子将形成五配位的配合物。

本实验中,我们选择β-二羰基乙酮酯配体,通过与镉(Ⅱ)离子形成配合物。

四、实验步骤1. 将β-二羰基乙酮酯配体溶解在少量的醇溶剂中。

2. 加入镉(Ⅱ)盐溶液,产生沉淀。

3. 将产物沉淀过滤,并用冷醇洗涤。

4. 将湿沉淀转移到玻璃器皿中,利用乙腈等非极性溶剂进行结晶。

5. 得到纯净的五配位镉(Ⅱ)配合物。

五、实验结果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元素分析等技术,我们可以对合成的配合物进行表征。

红外光谱显示出较强的C=O伸缩振动吸收峰,证明了β-二羰基乙酮酯配体的存在。

核磁共振谱显示出镉(Ⅱ)离子的存在,并给出配合物的结构确认。

元素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的组成符合理论预期。

六、实验讨论在本实验中,我们成功合成了五配位镉(Ⅱ)化合物,并得到了其结构和组成的表征结果。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学习了实验室中一些重要技术和操作方法,如溶液的制备、沉淀的分离和结晶等。

然而,我们也面临了一些挑战。

首先,在实验操作中需要注意控制反应条件,如温度、pH值等,以确保合成反应的成功和高纯度的产物。

其次,由于实验中使用的化学物质可能对人体有害,所以必须遵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确保人身安全。

此外,本实验对于无机化学的进一步研究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通过合成和表征配合物,在了解其结构和性质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其催化性质、生物活性和材料应用等方面,为无机化学的发展和应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化学反应中的配位反应

化学反应中的配位反应

化学反应中的配位反应配位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中,一个或多个配体与一个中心金属离子或原子形成配合物的过程。

这种反应在化学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理解化学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配位反应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机理,并举例说明其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一、配位反应的基本概念配位反应是在溶液体系中进行的一类反应,其反应物通常由金属离子或原子和非金属配体组成。

金属离子或原子在反应中通过配位键与配体中的一个或多个配位位点形成配合物。

在这个过程中,金属离子充当电子受体,而配位体则充当电子给体。

配位反应常常伴随着配合物的结构变化和性质的变化。

二、配位反应的分类配位反应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从反应的速度上看,配位反应可以分为快速反应和慢速反应两种。

快速反应通常发生在配合物稳定性较高的情况下,反应速率较快。

而慢速反应发生在配合物稳定性较低的情况下,需要较长的反应时间。

从反应机理上看,配位反应可以分为静态配位反应和动态配位反应两种。

静态配位反应是指配体与金属离子或原子之间的化学反应,而动态配位反应则是指在盐析反应中,配体与金属离子或原子之间的配位-脱配反应。

三、配位反应的机理配位反应的机理可以通过不同的理论进行解释。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半反应和配位键理论。

半反应理论认为配位反应是由两个或多个半反应所组成的,其中一个半反应是配体提供电子对,该半反应通常由配体的配位键裂解而引起;另一个半反应则是金属离子或原子接受配体提供的电子对,从而形成新的配位键。

配位键理论则认为,在配位反应中,金属离子或原子的空轨道和配体的配对电子轨道之间形成新的配位键。

四、配位反应的应用配位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生物学领域,配位反应被用于研究重金属离子在生物体内的传输和储存方式,以及与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和核酸)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医学领域,许多抗癌药物和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也与配位反应相关。

此外,配位反应还在工业催化、材料科学、环境保护等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

化学实验无机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无机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无机化学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4月10日实验地点:化学实验室实验者:[姓名]一、实验目的1. 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

2. 熟悉常用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

3. 学习无机化合物的制备、性质和鉴别方法。

4. 培养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以无机化学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学习无机化合物的制备、性质和鉴别方法。

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无机化合物的制备:通过化学反应制备特定的无机化合物。

2. 无机化合物的性质:观察和分析无机化合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3. 无机化合物的鉴别:通过实验方法鉴别不同的无机化合物。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1. 实验器材:- 烧杯- 烧瓶- 试管- 滴管- 铁架台- 酒精灯- 玻璃棒- 玻璃片- 镜子- 移液管- 实验桌- 实验椅2. 试剂:- 硫酸铜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硫酸锌溶液- 氯化钠溶液- 氢氧化钠固体- 硫酸锌固体- 氯化钠固体- 铁粉- 硫粉- 氢氧化钠晶体四、实验步骤1. 无机化合物的制备:(1)取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放入烧杯中。

(2)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搅拌均匀。

(3)观察沉淀的形成,记录沉淀的颜色、形状和溶解性。

2. 无机化合物的性质:(1)取一定量的硫酸锌溶液放入试管中。

(2)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沉淀的形成。

(3)观察沉淀的颜色、形状和溶解性。

3. 无机化合物的鉴别:(1)取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放入试管中。

(2)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沉淀的形成。

(3)将沉淀过滤,用酒精灯加热,观察沉淀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无机化合物的制备:实验中,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沉淀为蓝色絮状,不溶于水。

2. 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实验中,硫酸锌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氢氧化锌沉淀。

沉淀为白色絮状,不溶于水。

3. 无机化合物的鉴别:实验中,氯化钠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氢氧化钠沉淀。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无机化学实验报告导言:无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无机物质的性质、合成方法和应用等方面。

实验是无机化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无机化学的理论知识。

本文将介绍一次无机化学实验的过程、结果和分析。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合成一种无机化合物,并通过实验数据和分析,了解该化合物的性质和结构。

实验原理:本次实验采用了一种常见的合成反应,即氯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铜沉淀的反应。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NaCl + CuSO4 → CuCl2↓ + Na2SO4实验步骤:1. 准备试剂和仪器:氯化钠、硫酸铜溶液、试管、移液管等。

2. 将一定量的氯化钠溶解于适量的蒸馏水中,制备出一定浓度的氯化钠溶液。

3. 取一定体积的硫酸铜溶液倒入试管中。

4. 用移液管将氯化钠溶液滴加入试管中的硫酸铜溶液中,同时观察溶液的变化。

5. 当观察到溶液中出现深蓝色沉淀时,停止滴加。

6. 将试管放置一段时间,观察沉淀的形态和颜色变化。

7. 将试管倾斜,用吸水纸吸去上层溶液。

8. 将试管加热,观察沉淀的变化。

实验结果:在滴加氯化钠溶液的过程中,试管中的硫酸铜溶液逐渐由无色变为浅蓝色,最终出现了深蓝色沉淀。

沉淀的形态呈现颗粒状,颜色鲜艳。

在加热试管后,沉淀逐渐变为浅绿色,并逐渐溶解于溶液中。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氯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了氯化铜沉淀。

氯化钠中的钠离子与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离子发生了置换反应,生成了氯化铜沉淀和硫酸钠。

2. 氯化铜沉淀的颜色和形态变化说明了其性质的变化。

初始时沉淀为深蓝色,颗粒状,加热后变为浅绿色,并逐渐溶解于溶液中。

这表明氯化铜沉淀是一种可逆反应,其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合成了氯化铜沉淀,并对其性质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无机化学实验是理论知识的重要补充和验证手段,通过实际操作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无机化学的知识。

化学配位反应

化学配位反应

化学配位反应化学配位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它涉及到配位化合物的形成和解离过程。

在这类反应中,金属离子与酸碱配体结合形成配位化合物,或者配位化合物经过解离反应分解为金属离子和酸碱配体。

本文将介绍化学配位反应的机理、影响因素和相关应用。

一、化学配位反应的机理化学配位反应的机理主要涉及配体与金属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化学配位反应中,金属离子充当中心原子,配体则通过给予或接受电子形成配位键与金属离子结合。

一般而言,配体通过它们的配位原子与金属离子形成共价键或离子键。

常见的配位键包括配体的氧、氮、硫等原子。

化学配位反应可以分为配位反应(配体与金属离子结合)和配位化合物解离反应(配位化合物分解为金属离子和配体)两个过程。

配位反应的平衡常数被称为配位化学常数,它反映了配合物形成的稳定性。

而配位化合物的解离反应常数则反映了配位键的强度。

二、影响化学配位反应的因素1. 配体性质:配体的性质对化学配位反应至关重要。

常见的配体包括氨、水、羰基、羧酸、胺等。

配体的配位数、配位原子的电子性质、立体效应等都会影响配位反应的速率和平衡。

例如,切换配体可以改变配位化合物的性质,如Fe(NH3)6Cl2与Fe(en)3(ClO4)2分别是无色和蓝色的配位化合物。

2. 金属离子性质:金属离子的性质也会影响化学配位反应。

金属离子的电荷、原子半径、价态等都会影响配位反应的速率和平衡。

例如,一些过渡金属离子具有多个氧化态,不同氧化态的金属离子可能与不同的配体发生配位反应,并形成不同的配位化合物。

3. 反应条件:化学配位反应的速率和平衡也受反应条件的影响。

温度、溶剂、pH 值等都会影响配位反应的进行。

例如,提高反应温度可以加快配位反应速率;改变溶剂可以调节配位反应平衡。

三、化学配位反应的应用1. 催化剂:许多化学反应都需要催化剂来加速反应速率。

在催化剂中,配位反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配位催化剂能够提供额外的键合位点,以便催化反应的进行。

2. 药物研究:配位反应在药物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

无机化学II实验

无机化学II实验

(6)(5)实验一银氨配离子配位数及稳定常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 应用配位平衡和沉淀平衡等知识测定银氨配离子[Ag(NH 3)n+的配位数n 及稳定常数。

二、实验前应思考的问题1. 测定银氨配离子配位数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如何利用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2. 在滴定时,以产生AgBr 浑浊不再消失为终点,怎样避免KBr 过量?若已发现KBr 少量过量,能否在此实验基础上加以补救?3. 实验中所用的锥形瓶开始时是否必须是干燥的?在滴定过程中,是否需用蒸馏水洗锥形瓶内壁?为什么?三、实验原理在AgNO 3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即生成稳定的[Ag(NH 3)n ]+。

Ag ++nNH 3—[Ag(NH 3)n ]+"(1)K f =[Ag(NH 3)n ]+/[Ag +][NHj n再往溶液中加入KBr 溶液,直到刚刚出现Br 沉淀(浑浊)为止,这是混合溶液中同时存在着以下的配位平衡和沉淀平衡:Ag ++Br -二AgBr(s)(2)[Ag +][Br -]=K sq 0反应(1)-反应(2)得AgBr(s)+nNH 3・・[Ag(NH 3)n ]++Br -[Ag(NH )+][Br -][NH]nf3K 0-[NH ]n[Br -]=f 亠[Ag(NH)+]3n 式中[Br -],[NH 3],[Ag(NH 3)n ]+都是相应物质平衡时的浓度(单位:mol ・L -i ),它们可以近视地按以下方法计算。

设每份混合溶液最初取用的AgNO 3溶液的体积为V(Ag +)(各份相同),浓度分别为[Ag +]0,每份中所加入过量氨水和KBr 溶液的体积分别为V(NH 3)和V(Br -),其浓度分别为[NHJ 0和[Br -]0,混合液总体积为V 总,则混合后并达到平衡时: V [Br -]=[Br -]x 0V总V[Ag(NH)+]=[Ag +]x 警3n 0V将式(5)~(7)带入(4)并整理得K 0-V n -([N 3]0)nfNH 3V V=总Br -[Ag +]-V [Br -]VV 总总V =K 'V nBr-NH 3lgV 二n lg V +lgK'Br -NH 3以lgV(Br -)为纵坐标,nlgV(NH 3)为横坐标作图,所得直线斜率即为[Ag(NH 3)」+的配位数n 。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掌握合成稳定化合物的方法2.理解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3.探索无机化学反应的特性和规律实验原理1. 合成稳定化合物的原理稳定化合物是指在常温下能够长时间保持其化学成分和性质不发生变化的化合物。

合成稳定化合物的方法包括化学合成、物理合成和生物合成等。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采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合成稳定化合物。

2. 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无机化学实验是研究无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规律的一种方法。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控制反应条件,包括温度、时间和溶液浓度,以确保反应能够发生。

实验中常用的操作技巧包括: - 溶液的配制和混合 - 反应容器的选择和处理 - 试剂的称量和保存 - 溶液的过滤和洗涤 - 产物的分离和收集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所需的试剂和装备材料:试剂A、试剂B、试剂C,量筒、烧杯、实验管等。

2.按照一定比例将试剂A、试剂B和试剂C溶解在适量的溶剂中。

3.将试剂溶液倒入烧杯中,加热至适当温度。

4.加入适量的试剂A,观察反应过程的变化。

5.调整反应条件,如温度、浓度等,以促进反应的进行。

6.反应结束后,将产物过滤和洗涤。

7.将产物转移到称量瓶中,并对产物进行测量和分析。

8.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步骤所述方法进行实验后,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试剂A和试剂B的溶液混合后发生了颜色变化,由无色变为蓝色。

2.在加热的过程中,试剂C逐渐溶解,溶液呈红色。

3.加入试剂A后,溶液迅速变为绿色,并放出气体。

4.经过反应后,产物呈黄色固体。

5.分析产物后发现,其化学成分为ABCD。

数据分析与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试剂A和试剂B的反应生成了蓝色的络合物,这一反应是可逆的。

2.试剂C的加热溶解和生成红色溶液的过程可能涉及到溶解热和溶剂的选择等因素。

3.试剂A与试剂B的反应是一个气体的生成反应,气体的释放可能是由于反应放热产生的。

4.产物的化学成分为ABCD,这表明试剂A、试剂B、试剂C经过反应后发生了化学变化。

[北科大]无机化学实验

[北科大]无机化学实验

[北科大]无机化学实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无机化学实验,让学生掌握和理解无机化学基本实验操作和技术,并通过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加深对无机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实验原理本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实验操作和技术: 1. 酸碱滴定:利用酸碱滴定法测定溶液中酸碱度的方法,通过滴定剂与被测溶液中物质的化学反应,达到酸碱中和的终点。

2. 沉淀反应:利用溶液中的离子产生的沉淀反应,通过观察沉淀的形态和数量,判断离子的种类及其浓度。

3. 晶体生长:通过溶液中溶质的逐渐减少和晶体的逐渐增长,形成晶体。

4. 颜色反应:某些无机化合物溶液具有特殊的颜色反应,可以通过颜色对比、测定光的吸收等方法,定量分析物质的浓度。

实验器材和试剂•器材:–酸碱滴定管、量筒、均质机、烧杯、玻璃棒、滴管等•试剂:–氢氧化钠(NaOH)、硫酸(H2SO4)、碳酸银(Ag2CO3)、氯化钡(BaCl2)、硝酸银(AgNO3)等。

实验步骤以下是本实验的具体步骤: 1. 实验前准备: - 清洗实验器材,并确保器材干净无残留物。

- 准备所需试剂,并按照要求标注好试剂瓶的名称和浓度。

- 确认实验室安全,佩戴好实验室必须的防护设备。

2.实验操作:–第一步:进行酸碱滴定实验。

将待测溶液取一定量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指示剂,然后滴加滴定剂,直至溶液的颜色发生明显变化,记录滴定剂的用量。

–第二步:进行沉淀反应实验。

将待测溶液与特定的试剂混合,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并记录下沉淀的颜色和形态。

–第三步:进行晶体生长实验。

将指定的溶质逐渐加入溶剂中,并搅拌均匀,直至溶液中出现晶体的生长。

–第四步:进行颜色反应实验。

将待测溶液置于特定的光源下,观察溶液的颜色和反应情况,并使用相应的仪器测定光的吸收度。

3.数据处理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出所需的参数值或者浓度值。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结论。

4.实验报告:–按照实验要求,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结果和分析等内容。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
目录
1. 实验名称
1.1 实验目的
1.2 实验原理
1.3 实验步骤
1.4 实验结果
1.5 实验结论
2. 实验器材
2.1 化学试剂
2.2 实验装置
3. 实验操作
3.1 实验前准备
3.2 实验操作步骤
4. 实验数据记录
4.1 观察现象记录
4.2 数据记录
5. 实验结果分析
6. 实验误差及改进
7. 参考资料
1. 实验名称
1.1 实验目的
在此部分详细介绍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1.2 实验原理
说明本次实验所涉及的反应原理和化学知识,包括相关的方程式等。

1.3 实验步骤
描述本次实验的具体步骤,包括所需的操作和操作顺序。

1.4 实验结果
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数据。

1.5 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的结论。

2. 实验器材
2.1 化学试剂
列出本次实验所使用的化学试剂和其性质。

2.2 实验装置
描述本次实验所需要的实验装置和仪器。

3. 实验操作
3.1 实验前准备
包括实验室准备、试剂准备等。

3.2 实验操作步骤
具体描述实验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

4. 实验数据记录
4.1 观察现象记录
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4.2 数据记录
记录实验所得的数据。

5. 实验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

6. 实验误差及改进
分析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并提出改进方法。

7. 参考资料
列出实验中所参考的相关资料。

无机化学实验实训报告

无机化学实验实训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

2. 了解实验原理,培养实验思维能力。

3.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实验原理本次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原理:1. 氧化还原反应:通过氧化剂和还原剂的作用,实现物质氧化还原反应。

2. 配位化合物:金属离子与配位体形成配位化合物的过程。

3. 沉淀反应:通过加入沉淀剂,使溶液中的离子生成不溶性沉淀。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1. 仪器:试管、烧杯、量筒、玻璃棒、滴定管、锥形瓶、漏斗、滤纸等。

2. 药品:氯化钠、硝酸银、硫酸铜、氢氧化钠、稀盐酸、稀硝酸、氢氧化钠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1)取一支试管,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

(2)加入适量的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

(3)滴加稀硝酸,观察现象。

2. 配位化合物实验:(1)取一支试管,加入适量的硫酸铜溶液。

(2)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3)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3. 沉淀反应实验:(1)取一支试管,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

(2)加入适量的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

(3)过滤,观察沉淀。

五、实验现象1.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加入硝酸银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滴加稀硝酸后,沉淀溶解。

2. 配位化合物实验: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产生蓝色沉淀;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沉淀溶解,溶液变为深蓝色。

3. 沉淀反应实验:加入硝酸银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观察到白色沉淀。

六、实验结果与讨论1.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该实验表明,氯化钠与硝酸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加入稀硝酸后,沉淀溶解,说明氯化银与硝酸反应生成可溶性物质。

2. 配位化合物实验:该实验表明,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发生配位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沉淀溶解,说明氢氧化铜与氢氧化钠形成配位化合物。

3. 沉淀反应实验:该实验表明,氯化钠与硝酸银发生沉淀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过滤后,观察到白色沉淀,说明氯化银不溶于水。

配位化合物的生成和性质实验报告

配位化合物的生成和性质实验报告

配位化合物的生成和性质实验报告配位化合物的生成和性质实验报告引言:配位化合物是由中心金属离子与周围的配体通过配位键结合而形成的化合物。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通过一系列实验步骤,探究配位化合物的生成过程以及其性质。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在实验开始之前,我们需要准备所需的实验材料和设备。

这包括中心金属离子溶液、配体溶液、溶剂、试管、移液器等。

2. 配位反应的观察:我们首先将中心金属离子溶液与配体溶液混合,并观察反应过程中的变化。

配位反应通常伴随着颜色的变化,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3. 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分析:为了进一步了解配位化合物的结构,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分析方法,如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

通过这些分析方法,我们可以确定配体与中心金属离子之间的配位键结构以及配位化合物的结构。

4. 配位化合物的性质测试:配位化合物的性质包括热稳定性、溶解性、光谱性质等。

我们可以通过热重分析仪来测试配位化合物的热稳定性,通过溶解度实验来测试其溶解性,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来测试其吸收光谱等。

实验结果与讨论:1. 配位反应的观察结果: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多个配位反应的颜色变化。

例如,当我们将铁离子溶液与硫氰酸钠溶液混合时,溶液从无色变为红色,这表明配位反应发生了。

2. 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分析结果: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等分析方法,我们确定了配位化合物中配体与中心金属离子之间的配位键结构。

例如,通过红外光谱,我们观察到了特定的峰位,表明配体与中心金属离子之间形成了配位键。

3. 配位化合物的性质测试结果:我们对配位化合物进行了热重分析、溶解度实验和紫外-可见光谱测试。

实验结果显示,配位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能够在高温下保持其结构稳定性。

此外,配位化合物在溶剂中具有较高的溶解度,并且在紫外-可见光谱中显示出特定的吸收峰。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配位化合物的生成过程和性质。

配位化合物的生成是通过中心金属离子与配体之间的配位键结合而形成的。

大学无机化学实训报告

大学无机化学实训报告

无机化学作为化学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是培养化学专业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重要课程。

为了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我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化学专业组织了无机化学实训课程。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加深对无机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实训目的1. 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3. 加深对无机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三、实训内容本次实训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实验原理与仪器操作- 实验室安全规则及注意事项- 常用化学仪器的使用与维护- 常用化学试剂的配制与保存2. 基础实验操作- 溶液的配制与滴定- 沉淀反应与溶解度测定- 酸碱滴定实验3. 综合实验-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制备与性质- 离子交换树脂的制备与性能- 电化学实验1. 实验原理与仪器操作-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实验室安全规则及注意事项,了解了常用化学仪器的使用与维护方法。

- 通过实验操作,掌握了常用化学试剂的配制与保存方法。

2. 基础实验操作- 在实验过程中,学习了溶液的配制与滴定方法,掌握了沉淀反应与溶解度测定的基本操作。

- 通过酸碱滴定实验,加深了对酸碱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

3. 综合实验- 在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制备与性质实验中,了解了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其性质。

- 在离子交换树脂的制备与性能实验中,掌握了离子交换树脂的制备方法及其性能测试方法。

- 在电化学实验中,学习了电化学基本原理,掌握了电极制备、电化学测量方法等。

五、实训成果1. 掌握了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3. 加深了对无机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配位反应实验报告答案

配位反应实验报告答案

#### 一、实验目的1. 理解配位反应的基本原理。

2. 学习合成和表征配位化合物的实验方法。

3. 掌握配位化合物性质的观察和记录。

4. 通过实验加深对配位平衡、配位数的理解。

#### 二、实验原理配位反应是指中心金属离子与配体分子或离子通过配位键结合形成配位化合物的过程。

在配位反应中,中心金属离子提供空轨道,配体提供孤对电子,从而形成稳定的配位化合物。

####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仪器:烧杯、试管、酒精灯、电子天平、滴定管、移液管、pH计、磁力搅拌器等。

2. 试剂:硝酸铜溶液、氨水、氢氧化钠溶液、EDTA溶液、盐酸溶液、锌离子溶液、指示剂等。

#### 四、实验步骤1. 合成配位化合物:- 取一定量的硝酸铜溶液于烧杯中。

- 滴加氨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直至溶液变为深蓝色,形成[Cu(NH3)4]2+配位离子。

- 将溶液煮沸,以驱除未反应的氨气。

2. 配位化合物性质的观察:- 将生成的[Cu(NH3)4]2+溶液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有无蓝色沉淀生成。

- 将蓝色沉淀过滤,用盐酸溶液洗涤沉淀,观察沉淀是否溶解。

3. 配位平衡的移动:- 取一定量的EDTA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锌离子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 加入少量丙酮,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以验证配位平衡的移动。

4. 配位数的确定:- 根据实验数据和反应方程式,计算配合物的配位数。

####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合成配位化合物:- 在滴加氨水的过程中,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深蓝色,说明形成了[Cu(NH3)4]2+配位离子。

2. 配位化合物性质的观察:- 将[Cu(NH3)4]2+溶液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蓝色沉淀生成,证明配位化合物[Cu(NH3)4]2+的存在。

- 洗涤沉淀后,加入盐酸溶液,沉淀溶解,说明氢氧化钠与[Cu(NH3)4]2+发生了反应。

3. 配位平衡的移动:- 滴加锌离子溶液后,溶液颜色变为无色,说明锌离子与EDTA形成了稳定的配位化合物。

【精品】实验2配位化合物形成和性质

【精品】实验2配位化合物形成和性质

【精品】实验2配位化合物形成和性质本实验主要探究配位化合物的形成和性质。

配位化合物是由中心金属原子与周围配体形成的化合物,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尝试通过反应合成二氯四卤合铁(III)配位化合物,并使用不同的实验手段分析其性质。

实验材料:- 氯化铁(III):1 g- 氯化钠:1 g- 苯:20 ml- 氯仿:20 ml- 乙醇:10 ml- 氨水:适量- 沸水:适量- 氨水溶液:5% 氨水溶液- 离心管:2ml 离心管若干- 吸附管:10cm*1 cm 吸附管若干- 醋酸纸:若干实验步骤:1.制备二氯四卤合铁(III)取 1 g 氯化铁(III) 与 1 g 氯化钠混合均匀,加入少量乙醇搅拌至完全溶解。

取另一玻璃瓶加入 20 ml 苯和 20 ml 氯仿,倒入上述溶液,加热反应20 min。

取出反应溶液,用水洗涤几次至无氯离子,过滤沥干,干燥得深红色固体,保存备用。

2.测试配合物的溶解性将制备好的二氯四卤合铁(III)配位化合物,分别加入离心管中,分别加入水、乙醇、氯仿、苯等溶剂,观察配合物的溶解性质。

结果:二氯四卤合铁(III)配位化合物在水中几乎不溶,在乙醇中微溶,在氯仿和苯中都易溶。

结果:二氯四卤合铁(III)配位化合物在氨水的作用下,溶解度增加,表明具有一定的碱性。

在浓盐酸的作用下,配合物的颜色变浅,表明具有一定的酸性。

在测试配合物的氧化还原性质前,首先需要制备 FeCl3 溶液和 KSCN 溶液。

制备 FeCl3 溶液的方法:将 0.5 g 氯化铁(III) 溶于 50 ml 水中,调节 pH 值至2.0。

结果:加入 FeCl3 溶液后,配合物的颜色由深红色变为浅红色,表明配合物被氧化,Fe3+ 被还原为 Fe2+。

加入 KSCN 溶液后,配合物的颜色由深红色变为橙黄色,表明配合物被还原,Fe2+ 被氧化为 Fe3+。

结果:当配合物溶液通过吸附管时,醋酸纸由白色变为深红色,表明配合物对吸附剂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质。

化学配位反应实验报告

化学配位反应实验报告

化学配位反应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探究化学配位反应的特性和影响因素。

实验原理:化学配位反应是指配体与中心金属离子之间形成配合物的过程。

配体通常是能够提供一个或多个孤对电子给中心金属离子的分子或离子。

实验中常用的配位反应包括配位溶剂置换反应、配位酸溶液的中和反应以及配位物的光化学反应等。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a. 准备所需实验器材和试剂,包括中心金属离子溶液、配体溶液和溶剂等。

b. 清洗实验器材,确保干净无杂质。

c. 安全操作,佩戴实验手套和护目镜。

2. 配位溶剂置换反应:a. 取一定量的中心金属离子溶液,加入适量的溶剂中,形成溶液A。

b. 倒入配体溶液,并进行搅拌。

c. 观察反应过程中的颜色变化和沉淀的生成情况。

d. 记录实验现象和观察结果。

3. 配位酸溶液的中和反应:a. 取一定量的配位酸溶液,加入适量的碱溶液中。

b. 搅拌反应溶液,观察溶液的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

c. 根据颜色变化确定反应的终点。

d. 记录实验现象和观察结果。

4. 配位物的光化学反应:a. 准备一定浓度的配位物溶液。

b. 将溶液置于光源下,照射一定时间。

c. 观察反应后配位物的颜色变化。

d. 记录实验现象和观察结果。

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现象和观察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 配位溶剂置换反应中,不同配体对中心金属离子的影响不同。

一些配体能够形成稳定的配合物,而其他配体可能无法与中心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

- 配位酸溶液的中和反应中,酸碱指示剂的变化可以用来判断反应的终点。

颜色变化的出现表明化学反应已经完成。

- 配位物的光化学反应中,光照可以导致配位物电子能级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其颜色。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进行,我们深入了解了化学配位反应的性质和影响因素。

这对于研究配位化学以及设计新型功能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配位化学实验

配位化学实验

配位化学实验配位化学是无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质中金属离子与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化学性质。

通过配位化学实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配位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结构与性质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介绍两个典型的配位化学实验:配位溶剂的选择和配位反应的观察。

实验一:配位溶剂的选择材料:- 金属离子溶液(如Cu2+溶液)- 不同溶剂(如水、甲醇、乙醇、乙醚、氨水等)步骤:1. 取一系列试管,分别加入相同量的金属离子溶液。

2. 分别加入不同的溶剂,并观察其颜色变化和溶解度变化。

3. 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分析。

结果与讨论:在不同的溶剂中,金属离子会与配体形成配位化合物。

观察结果显示,溶剂的选择对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有重要影响。

水作为常见的配位溶剂,可以与大部分金属离子形成水合物配位化合物。

甲醇、乙醇等有机溶剂则更倾向于与金属离子形成配醇化合物。

而乙醚、氨水等溶剂则可以形成其他类型的配位化合物。

这些结果说明,不同的配位溶剂可以改变配体的配位方式,从而影响配位化合物的性质。

实验二:配位反应的观察材料:- 金属离子溶液(如Fe3+溶液)- 配体(如CN-溶液)步骤:1. 取一定量的金属离子溶液,加入适量的配体溶液。

2. 观察反应过程中的颜色变化以及气体生成等现象。

3. 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分析。

结果与讨论:在配位反应中,金属离子与配体结合形成配位化合物。

观察结果显示,不同的金属离子与不同的配体会产生不同的配位反应。

例如,当Fe3+溶液与CN-溶液反应时,生成的氰合铁离子具有强烈的血红色。

这是由于氰配体与铁离子之间形成了强配位键,并导致配合物颜色的变化。

同时,观察到反应过程中生成了气体,这可能是由于反应产物的不稳定性导致的。

结论:通过上述两个实验,我们可以通过配位化学实验了解到配位溶剂的选择以及配位反应的观察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配位化学涉及到金属离子与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合适的配位溶剂和配体,可以合成出具有不同结构和性质的配位化合物。

化学配位反应实验报告

化学配位反应实验报告

化学配位反应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配位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掌握配位反应的实验操作和现象观察。

3、学会通过实验数据计算配位化合物的稳定常数。

二、实验原理配位反应是指中心离子(或原子)与一定数目的配体通过配位键形成配合物的过程。

在配位反应中,中心离子提供空轨道,配体提供孤对电子,二者形成配位键。

常见的配体有氨、水、卤素离子等。

配合物的稳定性可以用稳定常数来表示。

稳定常数越大,配合物越稳定。

本实验通过测定不同浓度下配位反应的平衡浓度,计算出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三、实验仪器和试剂1、仪器分光光度计容量瓶(50 mL、100 mL)移液管(1 mL、5 mL、10 mL)比色皿玻璃棒烧杯(50 mL、100 mL)2、试剂硫酸铜溶液(01 mol/L)氨水(2 mol/L)氯化铵溶液(1 mol/L)四、实验步骤1、配制溶液配制 01 mol/L 的硫酸铜溶液 100 mL。

配制 2 mol/L 的氨水 50 mL。

配制 1 mol/L 的氯化铵溶液 50 mL。

2、测定吸光度取 5 支 50 mL 容量瓶,分别编号为 1、2、3、4、5。

向 1 号容量瓶中加入 1000 mL 01 mol/L 的硫酸铜溶液,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此为标准溶液,测定其在一定波长下的吸光度,作为对照。

向 2 号容量瓶中加入 1000 mL 01 mol/L 的硫酸铜溶液,再加入 500 mL 2 mol/L 的氨水,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向 3 号容量瓶中加入 1000 mL 01 mol/L 的硫酸铜溶液,再加入1000 mL 2 mol/L 的氨水,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向 4 号容量瓶中加入 1000 mL 01 mol/L 的硫酸铜溶液,再加入1500 mL 2 mol/L 的氨水,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向 5 号容量瓶中加入 1000 mL 01 mol/L 的硫酸铜溶液,再加入2000 mL 2 mol/L 的氨水,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反应加合而成。
(4)配离子生成平衡与弱酸解离平衡组成的多重平衡

Mg(CO3)22-(aq) + 2H+(aq) === MgCO3(s) + CO2(g) + H20
根据多重平衡原理,多重平衡的平衡常数等于加合该多重平衡的各分平衡的
平衡常数的积。

MLn + nL’=== MLn’ + nL

Kθ=Kθf(MLn’)/ Kθf(MLn)
NaCl(0.1mol/L);Na2S203(0.1 mol/L、饱和);淀粉溶液(0.5%); K3[Fe(CN)6] (0.1mol/L);K4[Fe(CN)6] (0.1mol/L);I2(水);(NH4)2Fe(SO4)2 (0.1mol/L)。
四、实验内容
1.一般实验 (1)[HgI4]2-配离子的生成 取 1-2 滴饱和 HgCl2溶液,逐滴加入 KI(0.1mol/L), 观察现象,继续滴加 KI(0.1mol/L),至沉淀消失。 写出有关的反应方程式,并解释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注: HgI2 是难溶化合物,呈橘红色。 (2)[Cu(NH3)4]2+离子的解离 ①在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加 1 滴 CusO4(0.1mol/L)溶液,在上述一支试管中加 1 滴 NaOH(0.1mol/L),另一支试管中加 1 滴 BaCl2(0.1mol/L),第三支中加 1 滴 Na2S (0.1mol/L),观察实验现象。 ②在试管中加 10 滴 CuSO4(0.1 mol/L)溶液,逐滴加入 NH3·H2O (2mol/L),注 意观察蓝色 Cu2(OH)2SO4,沉淀的生成,再继续滴加 NH3·H2O (6mol/L)至沉淀完全 溶解,并过量数滴。观察溶液的颜色(思考:加人过量氨水目的是什么?)。 ③用滴管吸取此溶液滴于三个试管中各 3 滴,再分别向这三个试管中加入 NaOH(0.1mol/L)、BaCl2(0.1mol/L)、Na2S(0.1mol/L)溶液各一滴。观察实验现象。 将①和③实验的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判别③发生了哪些反应,解释反应发生 的原因。 (3)Fe3+(aq)的配离子间的转化 ①取 2 滴 Fe2(SO4)3(0.1mol/L)溶液,加入 HCl(浓),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判 断发生了什么反应。再加 2 滴 KSCN(0.1mol/L),观察溶液的颜色,判断发生了什 么反应。 ②取 2 滴 Fe2(SO4)3(0.1mol/L)溶液,加 2 滴 KSCN (0.1mol/L),观察溶液的颜 色。再滴加 NaF(0.2mol/L),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在溶液中加 F-,使之与 Fe3+生成 配离子,这是分析中常用的掩蔽 Fe3+的方法)。 查出相应的 Kθ解释上述现象发生的原因。 (4)Fe3+、Fe2+和 Cu2+的特征反应 ①取 4 滴 Fe2(SO4)3(0.1mol/L)溶液,加 2 滴 K4[Fe(CN)6] (0.1mol/L)观察现 象。这是鉴定 Fe3+的特征反应。 ②取 4 滴(NH4)2Fe(SO4)2 (0.1mol/L)溶液,加 2 滴 K3[Fe(CN)6] (0.1mol/L)观 察现象。这是鉴定 Fe2+的特征反应。 ③取 4 滴 CuSO4 (0.1mol/L)溶液,加 2 滴 K4[Fe(CN)6] (0.1mol/L),观察现象。 这是鉴定 Cu2+的特征反应。 (5)AgBr 与[Ag(NH3)2]+的互相转换 取数滴 AgNO3(0.1mol/L)溶液,逐滴加入 过量的 NH3·H2O(2mol/L)至澄清,再加人数滴 KBr(0.1mol/L)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取 1 滴 AgNO3(0.1mol/L)溶液,加入 1 滴 KBr(0.1mol/L)溶液,再滴加氨水 (6mol/L) 2mL。振荡观察 AgBr(s)溶解情况。 计算反应 AgBr(s) + 2NH3 === [Ag(NH3)2]+(aq) + Br-(aq)的 Kθ,根据 Kθ的数 值解释所得的实验现象,解释为使 AgBr 更好溶解,为何不用浓度为 2mol/L 的 NH3(aq),而要用 6mol/L 的 NH3(aq) ?
有如 NH3、SO42-这些原子团的化学行为。但由于存在平衡,在水溶液中毕竟还存在
着少量的水合离子,在某些情况下仍可表现出中心离子的化学行为。配离子参与 的各种多重平衡就是由于少量的中心离子存在之故。配离子参与的多重平衡有以 下几种。
(1)配离子间的转化
MLn + nL’=== MLn’ + nL
{[Cu(NH3)4]SO4},四氨合铜(Ⅱ)离子([Cu(NH3)4]2+)是内界,硫酸根离子(SO42-)
是外界。配盐如同普通的盐,在水溶液中可完全解离成内界、外界两部分。如
[Cu(NH3)4]SO4 在水溶液中完全解离成[Cu(NH3)4]2+ (aq)和 SO42- (aq)。内界也称 为配离子,它由中心原子或离子和配位体组成。如[Cu(NH3)4]2+是由中心离子 Cu2+
这种配离子的生成反应也存在平衡,其平衡常数称配离子的生成常数,记作 Kθf。 配离子的生成是逐级进行的,有一系列的平衡存在。如[Cu(NH3)4]2+:
Cu2+ + NH3 === [Cu(NH3)]2+ Kθf1 [Cu(NH3)]2+ + NH3 === [Cu(NH3)2]2+ Kθf2 [Cu(NH3)2]2+ + NH3 === [Cu(NH3)3]2+ Kθf3 [Cu(NH3)3]2+ + NH3 === [Cu(NH3)4]2+ Kθf4 常用的是总平衡反应,其相应的平衡常数称生成常数 Kθf,也可称为累积生成 常数。
(6)生成配离子对氧化还原性的影响 ①试验 Fe2(SO4)3(0.1mol/L)与 KI(0.1mol/L)的作用。 K3[Fe(CN)6] (0.1mol/L);与 KI(0.1mol/L)的作用。 为判别是否有 I2 生成,可加 0.5%淀粉溶液。若溶液变蓝说明有 I2 生成;若溶 液不变蓝则说明没有 I2 生成。 ②再试验 K4[Fe(CN)6] (0.1mol/L)与 I2 水的作用。 (NH4)2Fe(SO4)2 (0.1mol/L)与 I2 水的作用。 若溶液中含 Fe(Ⅱ)的物种能还原 I2 生成 I-(aq),则 I2 的淀粉溶液应从蓝色退 至无色,呈现出反应中氧化产物的颜色,注意试剂加入顺序。 上课前写出实验步骤,课上记录实验现象,从现象总结规律。 2.设计实验 (1)利用给定的试剂,试验 AgCl 沉淀与[Ag(NH3)2]+能否相互转换[参照一般实 验(5)] 给定试剂: AgNO3(0.1mol/L);NaCl(0.1mol/L);NH3·H2O (0.1mol/L、 2mol/L、 浓) 设计前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计算 AgCl(s) + 2NH3(aq) === [Ag(NH3)2]+(aq) + C1-(aq)的 Kθ值,判别正 向、逆向反应的难易。 ②进行粗略平衡计算,判断由 AgC1 转化为[Ag(NH3)2]+的关键试剂是什么?其 浓度和用量应怎样选择(参看第二章实验条件的设计原理)? (2)利用给定的试剂,试验[Ag(S203)2]3-与 Ag2S 的相互转换 给定试剂: AgNO3(0.1mol/L);Na2S(0.1mol/L);Na2S203(0.1 mol/L、饱和); NaCl(0.1mol/L) 设计前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计算 2[Ag(S203)2]3-(aq) + S2-(aq) === Ag2S(s) + 4S2032-(aq)反应的 Kθ。 ②根据 Kθ的数值,判断反应是否可能向逆方向进行。 提示:为显示已制备了[Ag(S203)2]3-离子,可用 AgNO3 与 NaCl 作用,再加 Na2S203 使 AgCl 溶解。 3.选做实验 (1) [FeFn]3-n(aq)转化成[Fe(C204)n]3-2n(aq)。取 2-3 滴 Fe2(SO4)3(0.1mol/L)溶 液,加 NaF(1mol/L)2-3 滴,微热,使溶液呈无色,加入少量(NH4)2C2O4(s),微热,观 察溶液颜色变化,查出相应的 Kθf,解释上述现象发生的原因。 (2)利用给定的试剂,试验 AgBr 与[Ag(S203)2]3-的相互转换。 给定试剂: AgNO3(0.1mol/L);KBr(0.1mol/L、0.5mol/L);Na2S203(0.1 mol/L、 饱和)。 (3)利用给定的试剂,试验 AgI 与[Ag(S203)2]3-的相互转换。 给定试剂: AgNO3(0.1mol/L);KI(0.1mol/L);Na2S203(0.1 mol/L、饱和)。
又如
MA(s) +nL(aq) === MLn(aq) + A(aq)

Kθ=Kθsp(MA)/ Kθf(MLn)
根据多重平衡的 Kθ,可判断该反应的方向。若 K 数值很大,表示反应向正方向
进行的程度大。反之,若 Kθ数值很小,表示该反应向逆向进行的程度大。
要指出的一点是,有的配位反应的反应速率是比较慢的,所以为达其平衡状
式中, L、L’是能与中心离子 M 形成配离子的两种配位体。
上述的多重平衡可视为 MLn 的解离与 MLn’的生成加合而成。
MLn === M + nL
M + nL’=== MLn’
(2)配离子参与的沉淀反应
MA(s) +nL(aq) === MLn(aq) + A(aq)
该反应可看作由
MA(s) === M(aq) + A(aq) (沉淀的溶解)
与配位体 NH3 组成的。
在水溶液中某种配离子的形成实质上是该种配位体取代了水合离子(是水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