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学者评论中国教育

合集下载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_问题与趋势_刘尧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_问题与趋势_刘尧
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有1000多所学校主要是普通高等学校也有一些成人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合并调整为300多所高等学校通过合并调整改变了单科性高等学校过多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大学的问题同时促进了高等学校布局的调整提高了高等学校的办学效益
第 1 期[ 总第 90 期] 2009 年 3 月
教育与现代化 Education and Modernization
20 世纪 90 年代末以来 , 我国高等教育呈 现稳步发展的态势 , 突出表现在高等学校招生 规模的不断扩大 , 以及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显著 提升 。 在 1999 年之后 , 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了 数量和规模 扩张的黄金时期 , 很快 实现了由 “ 精英化” 向“ 大众化” 的转变 。 然而 , 我国经济
· 64 ·
刘 尧 ·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 、问题与趋势
主体” , 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 充分
生了深刻变化 。 从层次结构看 , 专科比例逐渐
提高 , 本专比例趋于合理 。 普通本 、专科在校 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 发挥教师的主动性 , [ 3] 生比例由扩招前的 2 : 1 变为 2005 年的 1 . 02 : 让全体教师都积极参与到改革的实践中来 。 1; 扩招以来 , 专科增长幅度一直高于本科 , 自 2002 年起 , 专科招生数量开始 超过本科 。 科 类结构方面 , 基础学科的规模及比例呈下降趋 势 , 而一些实用性以及与经济社会关系密切的 应用性学科的规模及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 ; 人 文社会学科的 比重进一步提高 。 1998 年 , 理 科和文科的比例是 1 . 64 : 1 , 而到 2005 年 , 这 一比例为 0 . 99 : 1 , 文理科规模基本持平 。 从 布局结构来看 , 一方面高等学校设置向西部和 地级城市倾斜与延伸 , 打破了高等学校主要集 中于东部和大中城市的格局 , 地区之间差距正

高等教育学学科属性新探——兼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转向

高等教育学学科属性新探——兼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转向


要: 类认 识世界指 向的不 同, 人 形成 了不 同类别的人 类文化形式 : 人文 学问、 自然科 学
和社会 学科 。高等教 育学作 为一门新 兴的学科 , 于社 会 学科 , 以在 高等教 育学的研究 属 所
中 , 该 重视 人 的研 究 、 史 的研 究 和 个性 的研 究 。 应 历
rlt eyn w icpie i a s ca ce c. Hih re u a in rsa c eai l e ds il s o ils in e v n g e d c t e e rh,te eo e h ud o h rf r ,s o l
p y mo e t nint h t d f u n b i s h s r n d iu l h rce a r t t t e u y ma e g , i o ya d i i d a c a a t ̄ a e o O s o h n t n v
维普资讯
第1 [ 期 总第 8 期 ] 6
20 0 8年 3月
教 育与现代 化
Edu a i n a o e niato c to nd M d r z i n
No 1 .
M a ., 00 r 2 8

蓉 论 申 画 窗2 0 一① 08
Ke r s u n t s ce c ;h g e d c t n r s a c y wo d :h ma ii ;s in e i h r e u a i e e r h e o
( 一)
化 创 造人 的过程 。
所 以说 , 凡是 人类 有意识 地作 用于 自然 与

文化 是一个 相 当复杂 的多义 性概念 , 要想 社 会 的一切 活 动及 其 结 果 , 是 文化 , 都 文化 是 给其 一个 清晰 的 、 泛适用 的界定 几乎是 不 可 与人类 社会 共始 终 的。 广

中教通[2009]286号

中教通[2009]286号

中教通[2009]286号
关于公布“中小学毕业典礼方案及
毕业致辞”征文评选结果的通知
各镇区教科文卫办(教办),市直属学校及有关民办学校:市教育局开展的“中小学毕业典礼方案及毕业致辞”征集活动已经结束,部分优秀作品已于7月10日结集为《流淌的记忆》一书出版。

现把征文评选结果通知如下。

本次征文活动,从学校领导到任课教师,投稿都十分踊跃。

教育局共收到毕业典礼策划方案218个,中小学校长毕业致辞178篇,班主任致辞309篇,少先大队辅导员致辞109篇,中学团委书记致辞52篇。

共有61个毕业典礼策划方案、172篇致辞获奖。

参加征文的教师,以质朴的语言显示了身为人师的教育情怀,精心雕琢的细节安排体现了关爱生命的教育信念。

希望各中小学以《流淌的记忆》中的作品为蓝本,认真策划好学校的
1
开学、毕业典礼,把学校“典礼文化”活动开展得丰富多采。

附件:获奖名单
二○○九年九月七日
主题词:毕业方案致辞评选通知
中山市教育局办公室 2009年9月8日印
(共印2份)
2
附件:获奖名单
中小学毕业典礼方案获奖名单
3
中小学校长毕业典礼致辞获奖名单
5
6
小学大队辅导员毕业典礼致辞获奖名单
7
8
中学团委书记毕业典礼致辞获奖名单
9
10
中小学班主任毕业典礼致辞获奖名单
11
12
13
14
15。

关于中国教育的一些看法

关于中国教育的一些看法

关于中国教育的一些看法某指导老师刘燕关于教育的讨论成为近几年来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

事实上,从近两年的发展趋势来看,这些讨论没有什么结果,更不会改变中国教育的现状。

甚至可以说,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偏离正确的轨道。

但是我还是想站在一个中国人的角度,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高度,去谈一谈我对中国教育的一些看法。

其实什么是中国教育?中国教育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教育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教育是传统的,我不是很想应和这样的大道理。

没错中国教育很大,所以依我个人来看对中国教育是看不全的,那我就简单来谈谈,中国教育对当代人的一些影响,和我对中国教育中存在问题的看法。

文化积淀是教育有利的土壤,当然对于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来说,拥有这样厚重的文化底蕴是无可厚非的,其实这正为教育提供了非常良好的土壤。

我们从过去中提炼教训,从教训中成长,谁能说这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

但是为何当下的中国教育却如此令人担忧呢?现在的我们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好的养分,也与时俱进的接纳了西方外来文化的熏陶,如此中西合并式的教育模式应该是优秀的,可是为什么中国教育事业却停留在“高考”模式止步不前?其实我们忘记了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摒弃,历史中有成就也会有教训,我们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养分的同时,也吸入了传统文化中的病毒。

“十年寒窗,一朝中榜”的科举制度是我们现代教育所批判的,但是我们又在另一个角度继承了它,“中考”“高考”成为多少莘莘学子和家长的成功梦。

现代教育解放了“八股文”,也解放了学者的头脑和双手,我们把世界观从局部放大到整体,把理论联系上实际。

但是“考分”又开始决定一个学者的前途与命运,这无疑又用一根无形的绳子将学者的大脑与双手,绑回了书桌前课本上。

此番阐述我并非完全否定了“高考”对中国教育事业的意义,只是什么扭曲了原本教育的初衷?当今社会已不是过去,物质世界日益庞大的今天,物欲横流。

当然人终究是人,是人就有人性的弱点,功利所指之处人心所向。

不是教育体系变质了,而是我们的世界变了,我们参与教育的人变质了。

外国对中国应试教育研究的看法

外国对中国应试教育研究的看法

外国对中国应试教育研究的看法近年来,中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备受国际关注。

外国学者对中国应试教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外国学者对中国应试教育的看法。

一些外国学者认为中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

他们认为,中国的应试教育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应试能力培养,使得中国学生在国际学术竞争中表现出色。

中国学生在国际数学、科学和语言等学科的竞赛中屡获佳绩,这被认为是应试教育模式的成功体现。

然而,也有一些外国学者对中国的应试教育提出了批评。

他们认为,应试教育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被迫背诵大量知识,缺乏实际应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种教育模式可能导致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培养创造性人才来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些外国学者认为,中国的应试教育模式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需要面对频繁的考试和竞争,这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

一些学生为了追求好成绩而牺牲了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甚至出现了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引起了外国学者的关注,他们认为应试教育模式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一些外国学者提出了改革应试教育的建议。

他们认为,应试教育模式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项目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

评价体系也应该更加多样化,不仅仅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还要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发展。

外国学者对中国应试教育持有不同的看法。

一方面,他们认为应试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应试能力方面取得了成功;另一方面,他们也对应试教育模式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学生创造力和身心健康问题提出了批评。

外国学者建议改革应试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这些观点为中国应试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中国学者关于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观点

中国学者关于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观点

我国学者对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观点1. 介绍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德育一直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对学生品德和行为的培养,更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将德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一直是学者们关注和探讨的焦点。

2. 渗透德育的意义(1)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国传统教育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而渗透德育正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秉持正确的价值观念,做一个有道德和责任心的公民。

(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不仅仅是道德品质的培养,还包括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修养等方面。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和高尚情操。

3. 渗透德育的方式(1)教师示范教师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榜样,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影响深远。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成为德育的引导者和示范者,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

(2)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涉及道德、伦理、公民责任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接受良好的思想熏陶和教育。

(3)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德育渗透至关重要。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等方式,让学生在学校中自觉地接受教育和熏陶。

4. 学者观点(1)蔡元培蔡元培先生曾说:“治理天下者,正其德而后能治。

”他强调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将德育融入到教学、管理和评价中,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2)陶行知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育的三位一体”理论,强调了德育在教育中的地位。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为人为本,德育应该贯穿其中,成为教育的核心。

(3)钱学森钱学森先生在教育问题上也有自己的见解,他指出:“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他认为,德育渗透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国外对于中国语文教育的研究文献

国外对于中国语文教育的研究文献

一、概述我国语文教育一直是国内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而国外对于我国语文教育的研究文献同样备受关注。

国外学者对于我国语文教育的研究既有宏观的政策分析,也有微观的教学实践探讨,这些文献对于我们理解和改进我国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国外对我国语文教育的政策研究文献1. 外国学者对于我国语文教育政策的分析通常从历史演变和当前形势出发,对我国语文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深入剖析。

其中,美国、英国等国的学者在研究我国语文教育政策时,多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出发,指出我国语文教育在跨国比较中的特点和优势。

而一些发展我国家的学者则更多关注我国语文教育政策在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2. 这些研究文献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让我们可以站在国际视野下审视我国语文教育政策,吸收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的语文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三、国外对我国语文教育的教学研究文献1. 国外学者对我国语文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材编写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从跨文化交际、语言认知心理学等方面出发,对我国语文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新颖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为我国语文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2. 一些国外学者还对我国传统文学的教学和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从外部观察者的角度,对我国古典文学的精髓和艺术特点进行了研究和解读,不仅拓宽了我们的学术视野,也为我们的语文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国外对我国语文教育的评估研究文献1. 国外学者对我国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进行了多方面的评估研究,他们从学生学习成绩、专业能力培养、教师教学水平等方面出发,对我国语文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剖析,指出了教育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2. 他们以客观的数据和科学的方法,评估了我国语文教育的成就和不足,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这些文献的出现,不仅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了我国语文教育的现实状况,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改进方向和实践路径。

五、结语国外学者对于我国语文教育的研究文献丰富多彩,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迪和实践指导。

谈中国教育的几个问题——教育学者杨东平谈教育

谈中国教育的几个问题——教育学者杨东平谈教育

谈中国教育的几个问题——教育学者杨东平谈教育导读:本文是关于谈中国教育的几个问题——教育学者杨东平谈教育,希望能帮助到您!中国的教育,我个人的看法,最近几年是发展最好的时期。

但是,在老百姓的感受中,却是最负面的,成了“众矢之的”。

据有关统计,在价格投诉中,教育是仅次于医疗和房地产的。

基础教育:改变“应试教育”从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起,希望通过教育实现富国强兵———这可以叫做百年中国“教育救国梦”。

这个梦,我们今天仍然在做着。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教育的问题主要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叫做“片面追求升学率”;到了九十年代,终于发现了问题的实质,原来是搞的“应试教育”。

产生应试教育的原因,有以下三点:首先是对义务教育基本原则的违背。

集中表现在教育行政部门“制造差距,扶助重点”。

在客观上,形成了教育利益集团。

其实,差距是客观存在的,问题的关键是教育行政部门是在缩小还是增大这种差距。

二是愈演愈烈的择校热、奥校热。

各种学校都纷纷举办难度非常高的奥数班,甚至连学龄前的小孩子都上这班那班。

三是出口不畅———高等教育是个“瓶颈”。

现在,15%的大学毛入学率,是扩招前大约3%的5倍。

全国的高考升学率,已经提升到60%以上了,北京、上海甚至在到了70%以上。

但从整体上看“供求关系”的矛盾、优质高教资源的短缺,使应试教育的局面难有根本改观。

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首先是教育中人文价值的阙如。

工具理性的无限扩张、对现下功利性的无限追求、教育整体上的强烈的功利主义,都是这种后果的表现。

其次是教育质量整体的低下。

农村教育:被忽视的“角落”有两句话,叫做“基础教育不基础,义务教育不义务”。

第一句是说基础教育讲解的知识,偏深偏难。

中国小学生,即使是学习成绩差的,到了日本、美国,都是成绩非常好的,因为同样年级甚至高年级的知识他都学过。

第二句,义务教育不义务。

“义务教育”中的“义务”,首先和主要的是国家的义务。

其含义,一是强制的———作为公民,必须接受这些教育;二是免费的———既然你强制他必须接受教育,就应该免费。

论教育的民主化_石中英

论教育的民主化_石中英

+ $ ’ ! ) $ !
, ! + ! % , $ -
教育科学研究 !""!#$
在只承认自己是人而不承认别人是人的狭隘态度 的基础上,那么这个国家的教育就不是民主的教 育,孩子们在这样的学校里不可能受到真正民主 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机会均等也就不满足教育民 主化的要求。因此,教育机会均等只是教育民主 化的必要条件,而不是教育民主化的充分条件。 教育民主化也不完全等同于民主教育。从目 的上说,教育民主化与民主教育是同样的,都是 为了培养民主社会的公民。但是,从实施的内容 或范围上而言,教育民主化比民主教育要广泛得 多,涉及到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如前所述,民 主教育只是整个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学生 进行以民主为主题的政治教育;而教育民主化却 涉及到了政治教育以外的其他所有教育内容,涉 及到了学校的日常生活和管理,甚至涉及到了教 师的教育观念和学生的学习观念。因此,如果说 民主教育是一种直接的培养民主公民的活动的 话,那么意在创造 “ 民主的教育”或 “ 民主的学 “ 相对的平等”,而不是一种 “ 绝对的平等”。 绝对的平等就是人们常说的 “ 平均主义”,要求 在任何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上,每一个人都得 到同样的份额,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实际上,这 种绝对的平等是做不到的,因为一方面我们缺乏 衡量绝对平等的合适尺度,另一方面确实存在着 “ 自然的”和 “ 社会的”不平等的事实 % & ’ 。人们 没有任何可以站得住脚的理由来改变自然的不平 等;就是社会的不平等,如果不是出于滥用职权 而形成,也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加以谴责。由于这 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不平等,要想通过政策行为使 每一个人在教育方面都享受绝对多的资源或权 益,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合理的,甚至是一 种制度的暴行。因此,教育民主化所遵循的平等 原则,只能是相对的平等,即 “ 最大可能地减少 由于自然和社会的不平等所带来的教育机会及人 际关系上的不平等,同时给予不同的儿童以同样 的成功的机会或可能。”将平等原则看成是相对 的平等,而不是绝对的平等,就意味着教育平等 是一种历史的过程,一个总的方向,而不是某种 一蹴而就的任务,某种有待实现的终极目标。不 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制度中,教育平等原则所要 解决的问题和所要达成的目标,都是不同的。教 育平等的理想,也应该根植于教育的历史与实践 之中。 #" 参与原则 教育民主化的参与原则是指,在教育实践的 各 个 环 节 —— — 决策、咨询、制定目标、课程改 革、教学组织、发展评价、学校管理等方面,最 大限度地调动各个社会机构、组织、家庭以及个 人的积极性,使更多的人成为教育改革、发展和 评价的主体,改变传统教育教学和管理权力过于 集中的现象,使教育事业真正成为一种由绝大多 数人民所参与的公共事业。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所说的那样, “ 教育民主化不仅要把更多的教 育给予更多的人,也要有更多的人参加教育管 理,传统教育已不能适应大量增加学生人数的需 要,教育必须重新建立。但是,谁来重建这种学 校呢?不是教育的管理人员和官员,而是人民, 全体人民。……这就是说, 我们必须把各阶层的人 民组织起来, 或者毋宁说发动起来, 进行关于教育 与教学的讨论。 让教育的民主化从真正的民主行动

新世纪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新世纪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i he t e i. n t h s s
- yW rs e etr ;o ua z i ; i o g e d c t nq ai [ e od ] nw cnuy p p l i t n teve f ih reuai u ly K r ao h w h o t
为 了 迎 接 知 识 经 济 的 挑 战 , 现 “ 教 兴 国 ” 略 , 强 实 科 战 增 国 家 的综 合 国 力 和 国 际 竞 争 力 , 足 人 民群 众 日益 增 长 的 接 满 受高 等教育的需要 , 中央、 党 国务 院作 出 了到 2 1 0 0年 高 等 教 育 进 入 大 众 化 阶 段 的 战 略 决 策 , 采 取 行 政 措 施 , 续 几 年 并 连 扩 大 招 生 规 模 。在 今 后 若 干 年 中 , 等教 育 还 要 保 持 一 个 比 高
e c i al y plys a i p t t nsr tng ol.Doe e e i g ole a ir e n d a i du aton qu i a n m oran i tuc i r e t s nt rn c lge e se m a e uc ton qua iy o e ? lt p or r Doe lt uc i it i he c s eieed aton ex s n t our e ofp s opulrz ton? W hy s ou we s t up h de uhidu a i al y? a ia i h d e t e i a ofm e c ton qu i t
2 Qig a ie st fS in ea d Te h oo y, n d o 2 6 4 , ia . n d o Unv r i o ce c n c n lg Qig a 6 0 2 Chn ) y

论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的本质:一种比较的观点

论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的本质:一种比较的观点

而完 全 能 够服 务 其 成员 和 环境 。 l 3 教育全球化 和教育市场化 的背景下面临着新 的 到 的理 想 , 在 转型 的需要 , 育转 型 问题是教 育发 展 的一大 法格林德 和 萨 哈则 指 出 : 整 个 社 会 思 想 史 教 难题 , 困扰着世界各 国。 国当前 正在制订 中 中 , L我 1 发展一 直是 指 朝着 一定 理 想方 向 的变 革 。
文 章编 号 :1 0 —0 1 2 0 ) 40 7 —6 0 73 5 (0 9 0 —0 50
论 国 家 教 育 发 展 规 划 的本 质 : 种 比 较 的 观 点 一
程 晋 宽
( 京 师 范 大 学教 育科 学 学 院 , 苏 南 京 2 09 ) 南 江 1 0 7

要 : 育发展规 划是 5 教 0多年 来许 多国 家发展教 育事业 的常 用方法 , 它与社 会发展 规
( nigNoma Unv ri , nig Ja g u2 0 9 ) Na j r 1 iest Na j , in s 1 0 7 n y n
Ab ta t d c t n d v lp n l n i g h s b e d p e y ma y c u tis f r mo e s r c :E u a i e eo me t p a n n a e n a o td b n o n re o r o t a 0 e r n co e e a in wi h i s ca e eo me t ln i g Ths p a n n h n 5 y a s i l s r l t t t er o i l d v l p n p a n n . o h i ln ig e c mp s e a g o y o o il p i cp e ,s ca o ms s ca u c i n ,f a u e f n o a s s a lr e b d f s ca rn i ls o il f r , o i lf n t s e t r s o o h ma a a iy n a h o so d vd a n o i l h n e . I s e c ,i p o t st e u n c p ct ,a d f s i n fi i i u l d s ca a g s n e s n e t r mo e h n a c

杜威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影响评析

杜威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影响评析
e u a i n i b iu e n o k t t e wa i e e i s i t n fh g e e r i g a e d c to o v o s wh n o e lo s a h y Ch n s n t u i s o i h r la nn r s t o r n,h w e c i g a d r s a c r a re u t e e h w i h r e u a i n p o i e u o t a h n n e e r h a e c r id o t h r , o h g e d c to r v d s s r ie o o it e v c s f r s ce y,a d wh t k n f p o l e v s u ie st d n s r t r . A u l n a i d o e p e s r e a n v r i a mi it a o s y fl u d r t n ig o h mp c f De y S p a ma i d c t n c n e t o i aS mo e n e s a d n f t e i a t o we ’ r g tc e u a i o c p n Ch n ’ o dm h g e d c t n i i p ra t f r g a p n h r n f r a in a d d v lp n fCh n ’ i h re u a i s m o t n o r s i g t e ta so m t n e eo me to i a S o o h g e d c t n i h re u a i . o Ke r s y wo d :De y mo e n h g e d c t m n l e c we d r i h re u a i o if n e u

中国学者的教育格言

中国学者的教育格言

《中国学者的教育格言》说起中国学者的教育格言,那可真是智慧满满,就像一把把神奇的钥匙,能开启我们对教育认知的大门。

我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老师,那可是个十足的老学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学者的名言警句那叫一个痴迷。

有一次,他在课堂上给我们讲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格言。

老师站在讲台上,推了推他那厚厚的眼镜,清了清嗓子说:“陶行知先生讲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你们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同学们都面面相觑,这时候,班上的调皮鬼小明举手了,他笑嘻嘻地说:“老师,是不是说光读书不行,还得学会在生活里玩耍?” 老师被他逗笑了,说:“小明啊,你这理解有点偏了。

”老师接着说:“我给你们讲个事儿吧。

我有个老同学,以前在一所学校教书,刚开始的时候,就只注重给学生灌输课本知识,每天让学生背课文、做习题,学生们都苦不堪言,学习效果也不好。

后来,他去参加了一个教育研讨会,听到了陶行知先生的这句格言,深受触动。

”“回来后,他就改变了教学方法。

他组织学生们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去养老院看望老人,去孤儿院陪小朋友们玩耍。

在养老院里,学生们要学会和老人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有的学生给老人讲故事,有的学生帮老人打扫房间。

刚开始,这些学生都很羞涩,不知道怎么和老人相处,但是慢慢地,他们学会了尊重长辈,学会了关心他人。

”“在孤儿院,他们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教小朋友们读书写字。

有个学生,以前特别自私,自己的东西从来不让别人碰。

可是在和孤儿院的小朋友相处过程中,他看到那些小朋友虽然没有父母陪伴,但是依然乐观开朗,还懂得分享仅有的玩具。

他深受感动,开始改变自己,主动把自己的文具和同学们分享。

”“这就是陶行知先生这句话的意义,教育不仅仅是在教室里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 老师讲完后,教室里安静了一会儿,大家都在思考。

这时候,学习委员小美发言了:“老师,我明白了,就像我们在学校里,除了学习课本知识,还要学会和同学们友好相处,互相帮助,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名师点评中国教育面临的最尖锐的问题是什么

名师点评中国教育面临的最尖锐的问题是什么

⏹掌握NE5000E/80E/40E产品的体系结构⏹掌握NE5000E/80E/40E的单板构成⏹掌握NE5000E/80E/40E换板操作⏹了解NE5000E/80E/40E升级操作中国教育面临的最尖锐的问题是什么?--学校、市场和政府的重新定位周天勇2006年06月14日08:27 【字号大中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内容提要:目前中国教育体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和行政垄断的色彩,由于学校之间没有竞争,教育效率低下、成本奇高,导致受教育者和家庭的教育负担越来越重,如不予以改革和控制,上学将是未来中国人的一大难事。

教育改革的出路在于:扩大学校的教育自主权,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改变目前“应该管好的事情没有管好,不应该管的事情管了不少”的出力不讨好的局面;教育社会化,放开让社会办学,让社会力量参与和联合办学,甚至与国外教育力量联合办学,扩大教育的供给能力,降低教育价格;政府的责任是制定教育发展战略,投入足够的教育资金,特别是财政应当列支足够的义务教育资金,做好教育督学和仲裁工作,制定教育游戏规则,动员社会力量和动用政府资金帮助困难学生就学。

教育体制自1977年以来,进行了恢复高考制度、高校调整和合并、推行素质教育、学校后勤社会化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效果。

但是,教育体制仍然弊端很多,是群众意见较大和较集中的行业之一。

提出的比较尖锐问题是:各级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收费越来越高,如果收费水平再继续涨下去,广大工薪群众的收入无法供养子女上学,中等和高等教育将会成为有钱人享受的领域;考入高考分数线后,子女家长求学心切,而招生也发生了一些寻租等腐败问题,而且寻租办法越来越隐蔽;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将加快,但是,进城务工的农民的子女因户口等制约,不能顺利地上学,要么要付出高于城市子女的费用,要么专门为这个阶层所办的学校,得不到政府教育部门的承认,教育对这部分群众实行不平等的歧视性政策;城市中因城市改造和工作的地点变动等,人口的居住地点也流动化,但是中小学生却不能在社区间择校上学,群众也不能选择学校的优劣。

中国古代学者论教育

中国古代学者论教育

中国古代学者论教育孔子论教育性、习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阳货》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阳货》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雍也》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宪问》子曰:“莫我知也夫。

”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也!”--《宪问》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季氏》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礼、仁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八佾yì》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泰伯》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八佾》樊迟向仁。

子曰:“爱人。

”--《颜渊》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无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颜渊》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勿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颜渊》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之曰:“何谓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里仁》子贡问曰:“有一言而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外国评价中国教育

外国评价中国教育

外国评价中国教育中国教育系统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和观察家的关注与评价。

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和国力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关注中国教育,并对其进行评估与思考。

尽管中国教育面临一系列挑战,但外国评价普遍认为中国教育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并给予了积极评价。

首先,外国评价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其教育的普及和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

中国政府将教育列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致力于提供普及而高质量的教育。

这不仅使中国实现了基本的义务教育普及,还使中国的基础教育获得了显著的发展。

外国评价认为,中国教育系统在保证全体学生接受教育的同时,也注重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其次,外国评价中国教育的另一个方面是其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视和成果的显著提升。

中国教育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还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精神。

外国评价认为,中国教育系统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表现出色,让学生具备了在全球化时代成功竞争的能力。

此外,外国评价还提到了中国教育的一些特点和创新。

中国教育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创新。

例如,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日益完善,各类高水平大学不断涌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此外,中国还致力于推动创新教育,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究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外国评价认为,这些特点和创新为中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为培养未来的全球人才作出了贡献。

然而,外国评价也指出了中国教育面临的一些挑战。

其中包括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应试教育倾向以及教育制度的僵化等问题。

尽管中国教育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成就,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改革和改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经济需求。

综上所述,外国评价普遍认为中国教育在普及教育、学生能力培养和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国教育系统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展现出独特的特点与创新。

然而,中国教育面临一些挑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应试教育倾向和教育制度的僵化等。

解读十六大对教育方针的新表述

解读十六大对教育方针的新表述

解读十六大对教育方针的新表述
徐志伟
【期刊名称】《《研究生教育研究》》
【年(卷),期】2004(000)001
【摘要】“百名学者评论中国教育”专栏属常设性的 ,2 0 0 2年 1月开始并且常
年接受稿件。

诚请各位同仁在百忙中赐教赐稿!来稿时注明作者姓名、性别、年龄、学位、职称、单位、职务、邮政编码、通讯地址、E -mail地址等。

稿件寄下列电子信箱 :zjjh_ly @163.
【总页数】2页(P73-74)
【作者】徐志伟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教育局浙江绍兴 3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20
【相关文献】
1.党的十六大教育方针解读 [J], 高丹;赵岩;苏畅
2.解读十六大对教育方针的新表述 [J], 徐志伟
3.准确表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在教育方针座谈会上的讲话 [J], 张承先
4.也谈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兼评张承先等同志的教育方针表述方案 [J], 萧宗六
5.党的性质与“三个代表”思想——论十六大党章修正案对党的性质的新表述 [J], 赵大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教育学者对教育的认识

中国教育学者对教育的认识

中国教育学者对教育的认识
中国教育学者对教育的认识多种多样,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观点:
1.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中国教育学者普遍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可以提升个体的知识水平、技能和素养,为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打下基础。

2. 教育是社会公平的关键因素:中国教育学者普遍强调教育的公平性,认为教育应该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不论其出身背景或社会地位,都有权接受良好的教育。

3.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教育学者认为,教育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

4. 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基石:中国教育学者强调教育的终身性,认为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阶段,而是一个贯穿整个人生的过程。

人们应该持续学习和进修,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5. 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教育学者认为,教育应该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道德、身体、美感等各个方面。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观点并不代表所有中国教育学者的意见,
仅代表一部分常见的观点。

不同的教育学者可能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

教育--国家的崛起的根本

教育--国家的崛起的根本

国家的崛起―――教育一、前言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人就在悄悄地谈论“中国崛起”,在大洋的另一边自然也也不甘寂寞,同唱一气。

不仅能体现在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的惊世之作《大国的兴衰》,更被解读在美国前国务卿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

经济方面的造势自然也毫不吝惜,美国经济学家欧文·克拉维斯提出以购买力来衡量中国的经济规模,估算的结果是中国1990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世界银行的数字370美元高出整整7倍!这就难怪世界银行行长詹姆斯.沃尔芬森于1995年在中国访问时说:“我们的统计数字表明,中国在2010年以前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强国”。

就连一向保守的世界经合组织也认为到2025年中国经济规模能与美国平齐!据国外媒体报道,2003年11月24日,胡锦涛主持的中共政治局进行了第九次集体学习。

学习内容是“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历史考察”,由中国两位专家系统讲述15世纪以来世界上九个曾经和现存大国的兴衰史。

中国高层要求各级党政部门都要学习这段历史,随后中国中央电视台近日推出的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

分析人士指出,《大国崛起》的目的是为了打开国民视野,为中国加速崛起进行必要的精神准备。

也有有媒体认为这个片子同上世纪80年代引发争论的《河觞》一样,是在为中共十七大后重启政治改革造势。

否则,你如何解释在市场化的今天,央视为了一部没有商业价值的政论片而愿意耗费如此大的人力、物力?!何等的震撼!何等的刺激!二、《大国崛起》引发的火爆反映用9个小时来解释近500年来世界上发生的变故、尤其是做有一定思想厚度自然不会像想象的那么容易。

尽管里面中外一百多位学者、专家、前国家政要的学术智慧都有所体现,但主要反映的还是深藏不露的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们和社科院世界史研究所的专家们所代表的“中国精英对世界的认识”,更使得这部电视纪录片更具“魅力”!随便用google一搜,《大国崛起》的关联文献竟达2,840,000条之巨!中国的精英们纷纷撰文力挺此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名学者评论中国教育2006-④嘉宾主持人:刘尧浙江师大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教授本期特邀嘉宾:杨小峻西藏民族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胡钦晓曲阜师范大学科研处副处长[编者按]“百名学者评论中国教育”专栏属常设性的,2002年1月开始并且常年接受稿件。

诚请各位同仁在百忙中赐教赐稿!来稿时注明作者姓名、性别、年龄、学位、职称、单位、职务、邮政编码、通讯地址、E-mail 地址等。

稿件寄下列电子信箱:zjjh_ly@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发展评析胡钦晓(曲阜师范大学科研处,山东曲阜 273165)摘要:回顾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发现,在学科创设之初,由于依附普通教育学体系、定量研究不足、外域研究欠缺而表现出研究方法上的贫乏。

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由本土拓向外域,由单一学科体系的模仿转向多学科方法的借鉴,由当下高等教育实践的经验描述转向其历史发展的学理层面分析,但方法借鉴仍存在若干缺憾。

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采取定性与定量、本土与外域以及多学科方法的整合,将是其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中图分类号: G521 文献标识码: AA Review of Developments i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MethodologyHU Qin-xiao(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Shandong 273165)Abstract:China has been weak in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higher education and studi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foreign countries. Despite the broadened horizons since the 1990s where more investigations have been conducted into higher education overseas, multiple disciplines,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re is still a great deal to be desired in research methodology. To upgrade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more studies will be needed that are of a qualitative, quantitative, domestically-oriented, overseas-oriented, and/or multi-disciplinary nature.Key words: :study of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methodology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就开始了以构建学科体系为指向的高等教育研究。

经过近30年的发展,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队伍与专业机构日益壮大,学科理论体系逐步健全,研究成果不断丰富。

但是,高等教育学“至今还不是一个成熟的独立学科”, ①这一论断已经成为国内外学界的共识。

构建科学的研究方法论,无疑是使高等教育学走向成熟的关键环节。

基于此,本文回顾了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并对其发展走向进行了评析,以期对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有所裨益。

一、方法贫乏——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初创时的主要特点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可视为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初创时期。

1984年潘懋元先生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正式出版,标志着在我国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

这一段时期“由于缺少学科基本理论研究以及建构学科体系所必须的基础,所形成的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带有明显的模仿特征。

” ②事实上,在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上,也存在着这种明显的模仿现象。

就研究专著而言,带有明显的模仿普通教育学学科体系的特征。

1993年,潘懋元教授曾提到“现时以‘高等教育学’或‘高等教育学概论’题名出版的专书,我手头就有7部,其中6部,包括我所主编的第一部《高等教育学》,基本上是从教育学移植过来的知识体系,只是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和问题,有所增删,如增加大学教学方法、科研工作、研究生教育等等,并尽可能写得便于自学。

” ③高等教育专著模仿教育学体系构建而成本身就显示出在学科创设之初研究方法的贫乏。

此外,研究方法贫乏还反映在当时的学术论文中。

我们通过对1986年发表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杂志上的有关高等教育研究的117篇论文研究统计发现:①定性研究在整个高等教育研究中占有重要的成分,定量研究明显不足。

在117篇论文中,定性研究的文章108篇,占据论文总数的92.3%;定量研究的文章9篇,占论文总数的7.7%。

并且,定性研究的文章往往表现为感想式研究、指令性研究、介绍式研究等特点,往往只停留在制定试行工作方案、总结试点经验、制订“目标体系”条文上。

从发表的论文题目上来看,往往带有“应当”“如何”“建议”等词汇。

少数的定量研究则往往是堆砌数据资料,机械套用数学公式,缺乏必要的学理层面的分析。

②对外域的高等教育研究不足,从比较角度研究高等教育匮乏。

在117篇论文中,外国高等教育研究文章为12篇,占论文总数的10.3%;而从比较的角度进行高等教育研究的仅为2篇,占论文总数的1.7%。

并且,在外国高等教育研究的12篇文章中,全部是对国外高等教育发展动向、管理措施、目前现状的陈述性描述,没有对这些发展动向、管理措施等做出深层次的剖析。

③大部分研究成果缺乏必要的学术规范,没有注意到研究成果的继承和积累。

在117篇论文中,有107篇文章没有必要的注释或参考文献,占论文总数的91.5%;仅有10篇文章带有注释或参考文献,占论文总数的8.5%。

概言之,在当时的高等教育研究者所撰写的学术论文中,“有创见的太少,有理论深度(包括应用研究上有深度)的更少。

有些经验总结写得单薄,干瘪或是材料堆砌,缺乏新鲜的内容。

通常是孤立地写某项工作或某个单项改革试验的介绍,缺少论证。

有的文章并不能真正吸取现代科学思维成果,只是套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以及新技术革命一类的名词、术语,内容贫乏空洞。

”④正如潘懋元先生所说,在一门学科建立之初,我们不可能对其研究方法求全责备。

因为作为一门学科,最基本的根据还是在于独特的、不可代替的研究对象,以及其特殊的基本规律。

⑤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研究方法是决定一个学科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

研究方法贫乏的学科只能够在低水平徘徊。

因此,作为“后发”学科的高等教育学,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借鉴本学科外域的研究方法,就成为强化自身学科研究方法的必由之路。

二、方法借鉴——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发展的必要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专业队伍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成果不断丰富,学者们日益注重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借鉴其他领域的研究方法,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理论水平。

这主要表现为,研究者在研究方法上,开始将研究的视野由本土转向外域;由对当下高等教育实践的描述总结转向历史发展的学理分析;由模仿普通教育学学科方法的研究转向借鉴多学科方法的研究。

由本土转向外域主要表现为,国内学者开始大量翻译和引介国外的高等教育研究学术成果。

虽然在此之前,国内学者也曾翻译过一些高等教育名著,但是真正形成翻译热潮还是应该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

王承绪等总编的《汉译世界高等教育名著译丛》(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顾明远总编的《比较教育译丛》(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等相继出版,使伯顿·克拉克、布鲁贝克、阿特巴赫等成为国内学者耳熟能详的名字,使“学术权力”、“学术责任”、“中心与边缘”等高等教育研究范式开始为国内学者所关注。

由当下高等教育实践转向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国内学者不再满足于就事论事的感性层面上的描述性陈述,而是走进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的长河,理性探寻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

这段时期,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断代史、国别史、国别断代史等学术著作不断涌现。

由黄福涛主编的《外国高等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和贺国庆等著的《外国高等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的出版,则填补了我国外国高等教育通史的研究空白。

由普通教育学学科方法转向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主要表现为,研究者开始有意识地借鉴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管理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来阐释高等教育的现象和问题。

潘懋元先生在借鉴伯顿·克拉克主编的《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方法论基础上,结合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理念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实践经验,组织编写了一本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著作——《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该书既可视为国内学者借鉴外域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一个典型案例,也可视为国内学者摆脱依附普通教育学研究方法的一次重要尝试,这种多学科方法研究高等教育的思路对中国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我们通过对1996年发表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杂志上的有关高等教育研究的141篇论文研究统计,也可发现,经过十年的研究探索,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比1986年有了明显的发展,主要表现为:①定性研究虽然在研究中占有较大比重,但是相对于1986年定量研究的论文数量和比例明显增加。

在141篇论文中,定性研究的论文113篇,占论文总数的80.1%;定量研究的论文28篇,占论文总数的19.9%。

定性研究的文章不再是感想式研究、指令性研究、介绍式研究等,而是侧重于学理层分析、体系构建、历史探寻、比较研究等。

表现在文章题目上,往往带有“试论”、“研究”、“分析”等词汇。

②逐步加强对外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同时,注重从比较的角度研究我国高等教育问题,同时开始重视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研究。

在141篇论文中,比较高等教育研究(含外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文章为33篇,占论文总数的23.4%;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研究的文章16篇,占论文总数的11.3%。

在外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文章中,不再是单纯地进行陈述性描述,而是述评相伴,史论结合。

③研究成果已经注意到了必要的学术规范。

在141篇论文中,带有注释或参考文献的101篇,占论文总数的71.6%,其中直接引用外文文献的文章28篇,占论文总数的19.9%。

在没有注释或参考文献的40篇论文中,大多是学者笔谈、会议综述、研究报告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