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利君八年级地理下册3教案

合集下载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欧洲西部》说课稿3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欧洲西部》说课稿3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欧洲西部》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欧洲西部》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欧洲地理知识的拓展和加深,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欧洲西部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欧洲的基本地理知识,对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欧洲西部的具体特点、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学生了解欧洲西部的自然和人文特征为主,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经济、文化等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资料查询、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欧洲西部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地理、探索地理的热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经济、文化等特点。

2.难点:欧洲西部的经济和文化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地图观察、资料查询、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欧洲西部的特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视频等手段,生动展示欧洲西部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欧洲西部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图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欧洲西部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个整体的认识。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欧洲西部的经济和文化特点,使学生了解经济和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地图和资料,探讨欧洲西部的地理差异和特色。

5.总结提升:对欧洲西部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6.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黄土高原,这是地理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黄土高原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它的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提高对黄土高原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中国的地理区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黄土高原的特殊地貌特征、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并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黄土高原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的特点,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黄土高原的特殊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的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直观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黄土高原的特点。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课件。

2.教学素材:准备黄土高原的相关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学素材。

3.学习任务单:制定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 欧洲西部》教学设计4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 欧洲西部》教学设计4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欧洲西部》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欧洲西部》这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文字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欧洲西部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理空间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欧洲西部这一节内容较为复杂,涉及的地形、气候、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较为丰富,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经济和文化等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资料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欧洲西部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经济和文化等特点。

2.难点:欧洲西部的地形、气候和经济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活和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法:通过观察欧洲西部的地图,使学生了解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资料分析法:通过分析欧洲西部的气候、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该地区。

3.案例教学法:通过介绍欧洲西部的典型国家或地区,使学生了解其地理特点和人文风情。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欧洲西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

2.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资料。

3.准备案例教学所需的典型国家或地区的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欧洲西部的美丽风景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和多媒体资料,呈现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经济和文化等特点,使学生对欧洲西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通过地图观察和资料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欧洲西部的地形、气候和经济特点。

可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八年级地理下册中东教案中图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中东教案中图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中东教案(中图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

(2)掌握中东地区的民族矛盾、宗教纠纷、领土争端等问题。

(3)了解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分析,掌握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和重要城市。

(2)运用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中东地区的民族矛盾、宗教纠纷和领土争端。

(3)利用数据资料,分析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东地区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增强国际视野。

(2)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和宗教信仰,倡导和平共处。

(3)培养学生关注全球能源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

(2)中东地区的民族矛盾、宗教纠纷、领土争端等问题。

(3)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中东地区民族矛盾、宗教纠纷和领土争端的复杂性。

(2)中东地区石油资源的分布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1)教材《八年级地理下册》中有关中东地区的章节。

(2)中东地区地图、图片等教学素材。

(3)相关案例分析资料和数据资料。

2. 教学设施:(1)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2)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提问:你们知道哪些中东地区的国家?2. 教学内容与活动:(1)通过地图分析,让学生了解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和重要城市。

(2)运用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中东地区的民族矛盾、宗教纠纷和领土争端。

(3)利用数据资料,分析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3.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整理笔记。

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中东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3. 思考:如何看待中东地区的民族矛盾、宗教纠纷和领土争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六、教学内容与活动1. 探讨中东地区的文化多样性:(1)分析中东地区的宗教文化特点,如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等。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 欧洲西部》教学设计1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 欧洲西部》教学设计1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欧洲西部》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欧洲西部》教材从宏观角度介绍了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教材内容包括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经济、旅游资源等。

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欧洲西部的地理特点,培养学生对欧洲西部地区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不同大洲的地理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欧洲西部的认识相对较浅,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欧洲西部的了解。

此外,学生对于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观察、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经济、旅游资源等地理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通过分析欧洲西部的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欧洲西部地区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经济、旅游资源等地理特征。

2.难点:欧洲西部的地形、气候对经济和旅游资源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欧洲西部的图片、地图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欧洲西部的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欧洲西部的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料。

2.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欧洲西部的美丽风景,引导学生关注欧洲西部的地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欧洲西部的地图,展示欧洲西部的地形、气候、经济、旅游资源等地理特征,让学生对欧洲西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节黄土高原地理教案范文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节黄土高原地理教案范文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节黄土高原地理教案范文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节黄土高原地理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节黄土高原地理教案1黄土高原(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

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

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有960万 km2的陆地面积。

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

下面我们看一段电视片断(播放黄土高原的电视片)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讲授新课]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

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欧洲西部》说课稿2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欧洲西部》说课稿2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欧洲西部》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欧洲西部》这一节主要介绍了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这部分内容是地理学科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欧洲西部的特点和优势,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世界,拓宽视野。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形、气候、经济等方面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欧洲西部是一个涉及内容较多的地区,学生需要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欧洲西部的具体情况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学习来丰富他们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特点,了解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学生能够学会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提高他们的地理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欧洲西部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激发他们对世界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特点,以及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优势。

2.教学难点:对于欧洲西部具体情况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料,以及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欧洲西部的美丽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欧洲西部的特点。

2.知识讲解:利用地图、视频等资料,详细讲解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特点,以及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优势。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欧洲西部的具体情况,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互相学习和交流。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东北三省》教学设计3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东北三省》教学设计3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东北三省》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东北三省”的内容主要包括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状况、经济发展以及民俗文化等。

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东北地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教材通过文字、图片、地图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示了东北三省的风土人情和发展现状。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地理概况有一定的了解。

但东北地区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其特点和民俗文化还需通过教学进行深入挖掘。

此外,学生对地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状况、经济发展和民俗文化;学会阅读和分析地图,提高地理观察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地理国情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状况、经济发展和民俗文化。

2.难点:东北地区的地理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和民俗文化。

2.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实例分析东北地区的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

4.地图教学法:运用地图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相关内容。

2.东北三省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

4.分组讨论所需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东北三省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简要介绍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东北地区会有这样的自然环境和民俗文化。

2.呈现(10分钟)展示东北三省地图,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地图,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部编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与特点;2.掌握我国农业的发展情况与特点;3.了解农业现代化的含义和现状。

教学内容1.农业的基本概念与特点;2.我国农业的发展情况与特点;3.农业现代化的含义和现状。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农田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农业的兴趣和好奇,激发学生思考问题。

新知呈现(15分钟)1.依次介绍农业的基本概念与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农业的含义和农业的特征;2.通过图表和数据展示我国农业的发展情况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的重要性和发展状况;3.分析农业现代化的含义和现状,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现代化对农业发展的意义和影响。

讲解与讨论(20分钟)1.教师对农业的基本概念与特点进行讲解,并与学生进行互动,澄清学生对农业的理解;2.教师梳理我国农业的发展情况与特点,并与学生进行讨论,提醒学生关注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3.教师介绍农业现代化的含义和现状,记录学生提问和疑惑,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深化与拓展(15分钟)1.提出问题:农业现代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和意义是什么?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思考;3.学生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展示不同观点和见解。

练习与巩固(15分钟)1.教师分发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2.教师检查学生练习成果,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互动;2.教师检查学生的练习成果,评价学生对于农业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农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情况与特点,以及分析农业现代化的含义和现状,帮助学生形成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提出问题和观点,表现出较好的学习态度。

下节课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并进行相关案例分析和讨论,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4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4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的第三节黄土高原。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特点和可持续发展策略,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形、气候等基本地理知识,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但对于黄土高原的成因、特点和可持续发展等较复杂问题,学生可能较难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黄土高原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环保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

四. 教学重难点1.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2.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入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情境。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黄土高原治理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讨论题目和案例分析题。

3.准备好黄土高原相关知识的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地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黄土高原的基本情况。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观看关于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的视频,引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2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2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黄土地理的一部分,介绍了黄土高原的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问题。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和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问题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讨来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探讨的方式掌握黄土高原的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2.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3.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黄土高原的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发现黄土高原的特征。

2.探讨法: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案例,使学生了解治理的方法和效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黄土高原的地貌图片,用于观察。

2.准备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案例,用于讨论。

3.准备相关的教学视频,用于引导学生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黄土高原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呈现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问题,让学生对黄土高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巩固(10分钟)分析具体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案例,使学生了解治理的方法和效果。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家乡的实际情况,思考如何治理生态环境问题。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黄土高原的治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部编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第三单元教学设计.txt部编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国际旅游的意义和特点掌握国际旅游的发展与影响因素了解中国的国际旅游情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教学准备部编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材教学课件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国内外旅游景点的特色学生练习册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国际旅游的兴趣。

新课讲解(20分钟)1.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国际旅游的意义和特点。

2.通过图片或视频素材,介绍一些国内外著名的旅游景点,并讨论其特色和吸引力。

3.讲解国际旅游的发展与影响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4.介绍中国的国际旅游情况,包括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的情况,以及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案例学习(15分钟)1.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深入研究,了解该地区的国际旅游情况。

2.要求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包括该地区的旅游景点、旅游业发展情况、旅游政策等,并进行整理和展示。

3.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享自己对该地区国际旅游的见解和感想。

拓展练习(15分钟)1.配发学生练习册,让学生做相关练习题,巩固对国际旅游的理解。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进行个别指导和辅导。

总结(5分钟)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课堂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案例学习的内容,写一篇关于所选国家或地区的国际旅游情况的小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国际旅游的意义和特点、国际旅游的发展与影响因素,以及中国的国际旅游情况,达到了教学目标。

在案例学习环节,学生通过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旅游情况,培养了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拓展练习和课堂作业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总结环节,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了总结和回顾,提高了学习效果。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3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3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第三节内容,主要介绍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自然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环境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描述,使学生能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自然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黄土高原的特殊地貌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和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自然特征,掌握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黄土高原特殊地貌和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自然特征,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环境的影响。

2.难点:黄土高原的特殊地貌形成的原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创设黄土高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区,分析其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自然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辅: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材,相关教辅资料。

2.媒体资源: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特殊地貌和生态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介绍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自然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环境的影响。

优品课件之八年级下册地理第三周表格式教案

优品课件之八年级下册地理第三周表格式教案

八年级下册地理第三周表格式教案八年级下册地理第三周表格式教案周次第3周周课时共2课时年级、科目八年级地理教师王xx 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主要的产业第四节交通运输业二次备课记录教案设计与学法指导第一章中国主要的产业第四节交通运输业●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交通运输业的作用,掌握几种主要运输方式的特点,学会按客运、货运的性质和需要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

2.通过了解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理解我国大力加强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必要性。

3.了解中国铁路建设的成就,记住主要的南北铁路干线和东西铁路干线,以及主要铁路枢纽。

4.了解我国内河航运及主要航道、近海航线、远洋航线、重要的海港。

5.了解我国航空运输的成就,记住我国主要的国际航空港。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交通图和统计图表的能力,并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巨大成就,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 1.了解我国内河航运及主要航道、近海航线、远洋航线、重要的海港。

2.了解中国铁路建设的成就,记住主要的南北铁路干线和东西铁路干线,以及主要铁路枢纽。

●教学重点: 1.了解交通运输业的作用,掌握几种主要运输方式的特点,学会按客运、货运的性质和需要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

2.了解中国铁路建设的成就,记住主要的南北铁路干线和东西铁路干线,以及主要铁路枢纽。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用具:《中国公路交通地图》、《中国铁路交通地图》●教学模式: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设疑自探: 1.处理作业,导入新课。

2.引导学生设疑,梳理归纳自探题: 1.交通运输业的作用? 2.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3.下列表述是否正确?请在正确表述后的括号内填上“√ ”,错误表述后的括号内填上“× ”。

●我国东部地区地势相对平缓,有利于发展铁路运输。

()●我国西部地区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内河运输。

[配套K12]八年级地理下册 6.2 东北三省(第3课时)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配套K12]八年级地理下册 6.2 东北三省(第3课时)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东北三省》(第3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特色,并从资源和交通两方面说出其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2)明确东北三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资料、图文思考,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运用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加深学生对东北三省工业发展的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观念。

【教学重点】东北三省的工业地位与发展条件。

【教学难点】工业发展与地理环境优势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讲述法。

【课前准备】制作教学课件、准备上课用图、划分学习小组【课时安排】共3课时,第3课时【教学过程】环节一:情境导入展示东北工业基地发展历程的图片,制作怀旧相册,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谈谈感想。

环节二:新知学习学习任务1:优越的条件教师:展示东北三省工业分布图,引导学生读图。

问题1.找到哈尔滨、长春、沈阳,说出它们位于哪条铁路沿线。

学生:哈尔滨:京哈线、滨洲-滨绥线;长春:京哈线;沈阳:京哈线、沈大线。

教师点拨:东北三省的城市大多沿铁路线分布。

拓展延伸京哈铁路京哈铁路,南起首都北京市,北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途径河北、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四省二直辖市。

京哈铁路是一条担负着中外交往的交通纽带。

它联络我国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把首都北京和哈尔滨市连成一线的铁路干线,也是中国和俄罗斯联运旅客列车通往莫斯科的的通道之一。

教师:展示东北三省工业分布图,提出问题:2.找到大庆、鞍山,说出它们的主要矿产。

3.上述城市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这些工业大多属于重工业还是轻工业?学生:读图回答:大庆——石油,鞍山——铁矿;大庆的石油化学工业,鞍山的钢铁工业等多属于重工业。

教师:展示景观图片认识大庆的石油工业、鞍山的钢铁工业、沈阳的机械工业、长春的汽车工业、大连的造船工业等部门,认识主要的工业城市。

拓展延伸“北国春城”长春,吉林省省会,中国东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完成地理填充图册地4页 四、师课堂评价、小结:
师:四大地理区域是体现我国宏观地理差异的一级区划,每个大的 地理区域范围都很大,所以,其内部的地理差异仍然明显,可以进一步 划分为不同的地区。例如:北方地区还可以划分为东北地区、华北地 区、黄土高原等。
生:同桌相互在地图上指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
板书设计
合?确定这条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生:看图回答,地势第一级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大致吻合,确定的
主导因素是地势和地形。 三、活动与巩固练习
1、讲述:四大地理区域虽然是一种综合的区划,但是,确定某一条 界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可能只是一种或两种。
2、学生将教材图5.5与5.1对照,依次讨论图5.5中A、B、C三条界线 的确定所考虑的主导因素,完成“活动”
(学生观看图片,熟悉南方地区的风景,并思考并回答这些地区是 南方地区。这些景观是自然景观。)
(一)气候与土壤 首先,我们观察南方地区地图,回顾一下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填 写海陆位置: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临东海,南临南 海。 (学生观察中国四大区域分布图,结合之前所学的四大区域,填写 海陆位置。) 地理位置除了包括海陆位置还包括纬度位置,南方地区的纬度位置 到底如何?其北部边界秦岭淮河的纬度大致是多少呢?多媒体展示,请 学生说出南方地区的纬度范围。 (学生通过了解南方地区的北部边界秦岭淮河的纬度,说出南方地 区的纬度范围是位于我国北纬34度以南地区。) 南方地区的纬度位置和其他区域相比,比较高还是比较低?低,这 对气候有什么影响呢?气温高那么海陆位置对气候又产生什么影响呢? 降水多 (学生通过与其他地区的比较,加深南方地区为纬度较低的认识。 再通过其纬度低引起气温高、海陆影响降水,认识到位置与气候的联 系。) 这种气温高降水多的特点导致我们南方地区形成了什么气候类型 呢?播放中国气候类型图。主要是哪一种呢?另一种气候的位置在哪里 呢? (学生看图回答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思考并回答亚热 带季风气候占主要地位。看图回答,在南部。) 那么这两种气候类型下的主要气候特 征如何呢?以广州为例,播放 广州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图,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其气候特征。请大家用 两个字来概括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请选择:干、湿、冷、热 (学生观察气温曲线和降水量图,说出广州的气候特征。学生用两 个字概括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湿热。) 湿热气候下,土壤又有什么特征呢?播放图片香格里拉,引导学生
2、 新授 地理差异显著(板书)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在阅读的基础上,提醒学生抓住关
键表述: “无论选择哪个方向”和“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
2、将学生分成三组,通过阅读图5.1,分别讨论我国自南向北的气 温变化及其景观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的降水变化及其景观差 异、自西向东的地势变化及其景观差异。
3、指导学生完成“活动”,让学生归纳四大地理区域在气温、降 水、地形方面的突出特点和相互的差异。
界线A大致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确定界线A考虑的主导因素是降水(水分) 界线B大致与1月1℃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 界线B大致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确定界线B考虑的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热量和水分) 界线C与地势的第一阶梯的边界线基本吻合 确定界线C考虑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板书设计:
第5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一)
地理差异显著:自然环境 人类活动
重要界线:秦岭——淮河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地理区域划分的不同依据及相应的区域类型。 2、知道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原因。3、初步了解四大地理区 域的自然地理差异。
能力目标: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 区的位置和范围。在图上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对家乡自然地理的了解增强学生热爱家 乡、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 2、宏观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3、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地理区域的不同划分类型。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讲解法、提问法、读图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地理图册、填充图册、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二)
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 自然特
征与农业》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南方地区的范围、气候和地形等自然特点。 2.掌握南方地区主要农作物和农产品的种类,熟悉其主要农作物和 农产品的分布。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借助地图,分析区域内各地理要素的联系,并学会归纳区域地理 的特征。 2.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曲线图、地形图,分析气候、地形的特 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南方地区的学习,加深学生对南方地区的认识,增强学生 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2.通过对南方地区自然风貌、农业特色的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到 南国风光的独特韵味,增强学生对南方地区的热爱。
教学重点
1.南方地区的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环境。 2.南方地区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影响。 3.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
教学难点
南方地区个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影响。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比较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首先上课之前先播放几组南方地区的风景图片,让学生说出风景名 称,并提示是哪些省份的?这些省份属于哪个地区?打出标题“南方地 区”这些景观是自然还是人文景观?南方地区除了自然景观还有什么? 我们来看这些水果,这些水果都是什么地区的水果呢?(播放水果图 片)为什么南方地区会有这么多迷人的风景和美味的水果呢?这就是我 们今天所要了解的内容——自然特征与农业。板书标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组织教学创设情景培养兴趣和自信心
1、学生活动:学生地理知识演讲及自己旅游到过的地方。学生点 评同学的演讲。
2、课件展示我国东、南、西、北不同地区的景观图片,由学生说 出差异。
3、知识检测———引出本课内容 师:请同学回顾上学期的内容 生一、生二:(略) 师:大家对上学期的内容掌握很好,那么作为地理区域划分与那些 事物有关?下面就是本节学习研究的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对家乡自然地理的了解增强学生热爱家 乡、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 2、宏观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3、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地理区域的不同划分类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表现在自然环境 和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一些高大绵长的山脉往往成为区别地理差异和 划分地理区域的自然界线,你能说说我国最典型的事那一条吗?
八年级地理3课时 董利君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地理区域划分的不同依据及相应的区域类型。 2、知道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原因。3、初步了解四大地理区 域的自然地理差异。
能力目标: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 区的位置和范围。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 理意义。
观察裸露土壤的颜色,并提问:为什么土壤会变成红色?根据学生思考 情况给出提示,土壤当中含有铁,再请大家思考。
(学生思考或者讨论,铁在湿热的环境下生锈氧化变成红色,土壤 也发育成了红色。)
小结:因为南方地区的土壤主要是红壤,所以南方地区被称为红土 地。
请大家观察地理图册南方地区红色土 壤分布区,找出其主要分布的 地形区。
(二)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大家已经了解了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了,在自然特征的位置气候以 及地形的影响下,南方适宜发展什么农业呢?如果你是农业部长,你觉 得南方地区应该如何发展农业?平原、丘陵山地分别是什么农业? 其 中最主要的是什么农业呢?水田农业,因为南方地区主要发展水田农 业,所以成为了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学生角色扮演,加深他们对此问题的思考。) 平原地区的有利条件 大家思考水田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形上?平原为什么平原地区主要发 展水田农业呢?平原地区的优势条件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让学 生从地形、气候、水源三方面着手归纳总结。 (学生思考并相互讨论平原地区的有利条件,最后归纳总结。) 还有少量水田是分布在什么地形上呢?丘陵山地。这是自然特征的 那个庸俗决定的呢?地形这说明农业发展的时候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呢? (思考并回答农业的发展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主要的农产品 我们水田农业主要生产的粮食作物是 什么呢?水稻,请大家找出水 稻主要分布的地区。 (学生农作物分布图,找出水稻分布的主要地形区的长江中下游地 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还分布了什么经济作物?提问油菜是什么作物,油
(学生结合地形图和红壤分布图,归纳出南方地区红壤分布的地 形,分别是云贵高原和东南丘陵。)
以巫山雪峰山为界,请同学观察东西两侧的地形有何差别?引导学 生回答。
(学生观察思考之后回答。西部海拔 高,处于第二级阶梯,东部海 拔低,处于第三级阶梯。西高东低。学生齐声回答,西部是高原盆地, 东部是平原和丘陵,种类很多。)
3、总结: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4、讲述:植被是自然景观的组成要素,并具有指示自然环境特点 的作用。提问:按照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变化规律,我国自然植被 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课件展示反应典型景观的植被) 得出结论:我国自南向北植被呈现雨林、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 林、针叶林的有规律变化;北部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依次分布着森 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类型。 5、总结:我国自然环境差异显著,并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6、讲述:在那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 异。提问:同学们能说出我国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分布的特点 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怎样的分布规律?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归纳。 7、提问:地理环境对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大家能否举例 说一说? 学生阅读教材图5.2和阅读材料,并补充其他方面的案例。 8、讲述: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既反映在自然环境方面,也体现在 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有些自然事物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提问: 作为我国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自然事物,同学们能说出哪些?(秦岭、 阴山、贺兰山等) 9、在这些可以作为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地理事物中,“秦岭—淮 河”一线则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 引导学生对比教材图5.3和图5.4,提示他们从农田类型、主要农作 物、作物熟制、居民特点、传统交通方式等方面加以比较。 10、讲述:“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理意义, 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加以认识和理解。 三、活动巩固 1、引导学生完成“活动”第1题,归纳“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 区和以南地区的地理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