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而活着(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理解作者对人生所持的态度和看法。

2.揣摩本文准确而生动的语言,理解含义丰富的句子。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品位,增强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3.教学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方法:1.朗读法;2.研讨点拨法;3.问答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目的?这个问题既是人类长期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一个人存在于世不能回避的问题。

英国作家罗素用富有哲理的文字给予了回答,读一读这篇文章,看看罗素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教学新课:1.走近作者:罗素(1872——1970),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还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他的一生就像一部丰富多彩的长篇巨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矿藏。

今天我们就来阅读他的散文《我为什么而活着》,看看这部巨著中作者的思想火花。

2.学生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

3.请学生复述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5.研读与赏析:本文思路清晰,行文流畅,且富有力度和美感。

作者对三个理由的叙述不是并列展开的,而是逐层深入,环环相扣的。

请思考作者对这三个理由的叙述是怎样一层深入的?三个理由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为什么前两个理由不能合到第三个理由中?为什么罗素在文章开头不直接点明自己的活法?请学生讨论后回答。

6.学生再读课文。

体会文章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可让学生找出一些例子并加以评说。

7.学生质疑并讨论。

8.教师小结:对于“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答案可能因人而异,但作者用富有哲理的文字给予了回答。

作者把苦难看成通向真理和幸福的必经之路,只要坚持不懈才能找到通向幸福和真理的道路。

作者用坦诚的态度表明自己内心的爱和追求以及对人类的深深的爱感召着读者,撞击着读者的灵魂。

我为什么而活着 优秀教案(推荐文档)

我为什么而活着  优秀教案(推荐文档)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3.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2.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都说生命美好,“好死不如赖活着”。

苏格拉底说“未经思索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

同学们,你们想过自己到底为什么而活着吗?我们先来看看英国著名作家罗素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

遏è制飓jù风俯瞰kàn 濒bīn临多音字颤抖chàn 秘鲁bì呼号háo颤栗zhàn 神秘mì号外hào2.重点字词死寂:没有一丝生气;形容极其安静,死沉沉的。

遏制:制止,控制。

濒临:紧接,靠近。

俯瞰:俯视。

飓风:气象学上旧指12级风。

3.作者简介伯特兰·罗素(英国):罗素是当代西方最知名和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最为我国读者所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之一。

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

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

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

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三)整体感知: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短文,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文章结构。

1.理清文章思路: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

第二部分(2—4)作者对其人生的三大追求进行具体阐述。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1【知识目标】:理解__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__的结构。

【能力目标】: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作者崇高的品质和博大的胸襟。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__的学习,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教学难点】本课必须突出学生的活动,通过活动,深入作者内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诱导、探究式教学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一、运用网络查阅有关作者伯特兰罗素的资料,如作者简介、作品风格、有关图片及评价性的__等。

二、疏通字词,做到熟读成诵。

三、让学生思考:你有怎样的人生设想?你的人生目标又是什么?【教学思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熟读全文,并让学生畅谈读完这篇思想随笔的诸多感受,从整体上感知这篇__的行文思路和__主旨。

通过课堂活动拓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深入思考小说的主旨,理解其中所折射出的时代信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导入新课,引出课题“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类何止这样千百次地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又简单又复杂。

托尔斯泰说:“为自己的幸福活着的人,低劣;为别人的幸福活着的人,渺小;为大多数人的幸福活着的人,高尚.”但丁说:“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余华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三问自己:一问:人从何而来?二问:人为何而生?三问:人死后又会如何?(学生讨论思考,作答后老师亮出史铁生的经典名句)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她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剩下的就是怎么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就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身边的魔鬼或恋人。

我为什么而活着(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我为什么而活着罗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作者思想,品位文章的结构及语言特色过程与方法:文本研习和探究式教学为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罗素博大的胸襟和高洁的情怀,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重点:总体把握作者观点,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1.导入: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

-----史铁生《我与地坛》2.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而活着”,学生发言(概括学生活着目的,暂不作评价),引导学生阅读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

3.作者介绍: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现当代思想文化巨人,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在多个领域(哲学、数学、政治、伦理、教育、文学、社会学)均有著述,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家”。

1918年反对一战入狱,1955年起草禁核声明送各国科学家签名,1958年组织核裁军运动。

晚年致力禁核运动,创立和平基金会。

“我为何而生”,罗素以其一生的探索和实践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最单纯而又最强烈的回答。

本文即是他写的一篇思想随笔。

二..整体把握请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思考如下内容: 1.概括说出作者生活的三个目标2.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3.指出作者追求知识和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这三个问题比较简单,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指导学生从文章结构上把握内容。

三.品味语言,试分析寓意深刻的句子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教案标题: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思考人生意义和目标,并理解个人的存在和意义。

2. 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探索能力。

3. 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和价值观培养。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思考和表达个人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2. 学生能够探索和发展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或白板。

2. 学生笔记本和纸张。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主题:“我为什么而活着?”2. 提出问题:“你认为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步骤二:思考与讨论(15分钟)1. 分成小组,让学生互相讨论问题,并记录下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并进行适当的讨论和辩论。

步骤三:个人探索(15分钟)1.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写下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2. 鼓励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我希望对他人和世界有何影响?- 我的价值观和信念是什么?步骤四:分享和总结(15分钟)1.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思考和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的观点和理由,以及他们如何将这些理念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3. 总结讨论的要点,并强调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人生意义和目标。

步骤五:拓展活动(10分钟)1. 邀请学生选择一个名人或者角色,探索他们的人生目标和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2. 学生可以用演讲、海报、短文等形式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步骤六:作业(5分钟)1. 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他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个人的人生目标。

2.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并列出一些行动计划。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有关人生意义和目标的书籍或文章,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思考。

2. 组织学生参观社会公益机构或与志愿者一起参与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为他人和社会做贡献的意义。

评估方法:1. 学生对问题的讨论和参与程度。

2. 学生对个人探索的理解和表达。

3. 学生短文的内容和思考深度。

备注:教案中的时间仅供参考,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调整。

苏教版高二必修我们为什么而活着(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必修我们为什么而活着(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必修我们为什么而活着(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我们为什么而活着泉州实验中学高希玲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感情。

品味文章的结构及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首先总体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作者崇高的品质和博大的胸襟。

采用探究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总体把握作者的观点,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2、教学难点本课型必须突出学生的活动,但怎样看待作者的这些观点,尤其是“对爱情的渴望”观点的把握,允许学生探讨但不宜渲染。

讨论是必要的,但现在这一代的孩子,处在知识大爆炸时期,各种思想、观念充斥他们的大脑,要注意避免学生乱讲,必须给予有力的引导,让他们正确认知自己为何而生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猴子是因为思考这个问题变成人的吗?什么情况下时候可爱的动物们会在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呢?在童话世界中。

当所有的动物具备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并且语言相通的时候。

当然童话是不存在的,所以这个问题我们不能问与我们共存与世的其他生命,虽然它们都在以自己最大的努力保持生命的存在和传承,但他们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这样的问题只能由人类来回答。

不仅因为语言的隔膜,更因为只有人类会深入思考的生命,而且会一直思考下去。

记得帕斯卡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幻灯片:人不过是一根芦苇,在自然界中最脆弱,但它却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法)帕斯卡(Pascal)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在于仅懂生存--亚里斯多德(Aristotle)人是一棵会思考的芦苇。

面对浩瀚无垠的宇宙,人类是多么渺小柔弱,但人却不断地追寻存在的意义,总是会一直思考三个问题,“我从何而来,我为何而生,我去往何处?”只要人类的生命不息,这样的追问就不会停止。

这三个问题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就是这份思考的心灵的光芒,让我们可以超越死亡,与永恒的宇宙对话。

你们能说出先哲们的一些关于生命思考的答案吗?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第二个生的问题问题。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目标:1、了解著名思想家对人生价值的看法,理解文章表达的人生追求。

2、了解文章的结构,揣摩文章的语言。

3、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1、领悟文章的主旨。

2、深刻体会并正确认识人生的意义。

教学方法:1、读文章2、听歌曲3、悟道理4、小节仿写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人从何而来?人为何而生?人死后又会如何?——这是困扰着哲学界的三大命题。

出生已经成为过去,死亡又是将来的事,那么你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现在——我为什么而活着?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在寻求着答案。

传说中夸父是为了追日而生,精卫是为了填海而生,愚公是为了移山而生,历史中,孔子是为了“仁”而生,孟子是为了“义”而生;而现代的人呢?周恩来总理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有的人碌碌一生,未来得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冥思苦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

从而导入课文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二、作者介绍伯特兰·罗素,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抚养长大。

他在哲学、数学、伦理,宗教,文学,政治和社会学等几乎各个领域都有极大的建树。

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三、整体感知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思考:本文的结构形式?明确:总-分-总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我为什么活着?面对这个人类自身永恒追问的哲学命题,作者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直白地做出回答: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

第二部分是第2—4自然段,作者对其人生的三大追求进行具体阐述。

第三部分是第5自然段,作者总结上文:“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它值得活。

”(议论写作可以借鉴)四、深层探究,理解作者思想感情(1)明确三大追求的原因:渴望爱情:带来狂喜、摆脱孤独爱的结合见到天堂的缩影追求知识:了解人类的心灵(人类)、知道星星为何发光(自然)、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社会)同情苦难: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孤苦无依的老人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2)把握三种追求的关系明确:同情人类苦难是作者渴望爱情,追求知识的真正动力。

《我为什么而活着》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设计

基础教育教学工作流动现场会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把握文章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写结合的方法对人生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命题产生自己的思考。

教学难点:通过品读,体会关键语句,品味语言的感召力。

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比较阅读材料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一个拷问过无数智者心灵的命题。

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请大家想想苍茫浩瀚的宇宙中,想想十几年的青春岁月里,你为什么而活?
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为什么而活,今天让我们来看看英国哲学家罗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1.板书课题
2.展示学习目标
3.作者简介(检查预习)
二、自主学习,个性指导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完成下列三个思考题
1.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
2.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3.指出作者追求知识和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三、合作释疑,互助研讨:
1. 第2-4自然段能否调换顺序?
2作者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精心点拨,启发引导:
品味语言
五、巩固训练,整理提高
1.比较阅读
2.写作练笔
六、结束语:
(课件展示教师寄语)
七、布置作业:
将练笔整理上交。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并探究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观。

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意义。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包括思辨问题、相关图片和引导学生思考的提示。

2.材料准备:包括《我为什么而活着》的阅读材料、纸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用自己的话简单解释“人生的意义”这个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2.引入《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主题,让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意义。

二、阅读和讨论(15分钟)1.学生独立阅读《我为什么而活着》这篇文章。

2.学生与同桌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班讨论,询问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生的意义”有什么看法,帮助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三、思辨问题(15分钟)1.教师提出一些思辨问题,如:“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成功与否如何衡量?”、“是追求物质财富还是精神富足更重要?”等等。

2.学生小组讨论问题,记录每个小组的观点。

3.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观点,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辩论。

四、写作任务(30分钟)1.学生根据之前的讨论和思辨问题的观点,撰写一篇关于自己人生目标和意义的短文。

2.学生可以参考提供的写作框架进行写作,但鼓励他们自由发挥,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和思考。

3.学生可以在纸上先列出思路和提纲,然后展开写作。

五、展示和分享(20分钟)1.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互评和指导。

2.选取几篇优秀的作文请学生朗读或分享自己的观点。

3.学生归纳总结他们在本次讨论和写作中的收获和感悟。

六、课堂小结与提醒(5分钟)1.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学生在这一节课中的重要收获。

2.提醒学生继续思考和探索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意义,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用行动去实践。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学生在思辨问题和写作任务中得到了锻炼,并且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观点。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探讨“我为什么而活着”,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中发现他的人格魅力。

教学方法:1,指导学生朗读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巡回点拨法:老师巡回走动,解答个别学生的一些疑问,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点拨,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

3,讨论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针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可以让课堂气氛活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4,谈话法:师生之间加强谈话,可以更加了解学生的一些真实想法,使课堂教学更加有序地进行。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曾经不止一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

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奥妙。

今天就让我们来聆听罗素的声音,看看他是怎么解答这个问题的。

二,作者简介:师:哪位同学起来介绍一下罗素?(让学生起来介绍)师:我做以下补充,(出示屏幕,让学生起来读)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后来成长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代表作有《幸福之路》、《自由之路》《婚姻与道德》等。

他被称为:1,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 2,未来时代的先知 3,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 4,百科全书式文学家三,朗读:爱因斯坦说过:“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

”(出示屏幕)1,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把文章默读一遍。

(读完后让学生对有疑问的生字词进行互寻)2,下面我们请同学来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课文(让2—3名学生朗读课文),并从字音感情上进行纠正指导。

遏(è)制孤寂(j ì)战栗(lì)边缘(yuán)微薄(bó)赐(cì)予四,分析课文,回答问题:1.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不可遏止的同情心。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我们为什么而活着教案2苏教版必修52017041326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我们为什么而活着教案2苏教版必修52017041326

《我们为什么而活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感情。

品味文章的结构及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首先总体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作者崇高的品质和博大的胸襟。

采用探究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生活有所思考。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总体把握作者的观点,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2、教学难点本课型必须突出学生的活动,但怎样看待作者的这些观点,必须给予有力的引导,让他们正确认知自己为何而生的问题。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诵读,以探究学习为主。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学生:疏通字词,做到熟读成诵。

布置练笔,你有什么样的人生设想?你的人生目标又是什么?老师:准备让人感动的图片,以幻灯片形式展示来打动学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类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

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

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皓首穷经,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

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我们今天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2、作者简介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社会活动家和政论家。

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罗素一生著书71种,论文及其他文章甚多。

他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追求真理广泛涉猎各科知识,在哲学、数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和社会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几乎各个领域,都有极大的建树,被西方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家”。

二、研读课文,探究学习。

“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

”——爱因斯坦1、找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做朗读指导。

诵读时要注意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体验,应读得从容、激昂,读出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读出一个哲学家的大度来。

《我为什么而活着》之二(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之二(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之二(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我为什么而活着》之二(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在阅读中领悟文章的主旨,认识和感悟人生意义。

2、使学生能够正确分析文章构造,体会作品中作者表现出来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展探讨。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听首歌曲,2、想个问题,3、读篇文章,4、写段感想,5、悟点道理教学过程一、在歌曲《为了谁》中进入课堂气氛,导入:请问刚刚那首歌的名字是什么?(《为了谁》)是啊,为了谁,人活着到底是为了谁?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

我们终究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

有的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的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

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我们今天来看看当代思想文化巨人罗素是怎么答复这个问题的…… (板书课题:《我为什么而活着》)(我为什么而活着?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在寻找着答案。

传说中夸父是为追日而生,精卫是为填海而生;历史中孔子是为“仁”而生,孟子是为“义”而生;当代的人呢?或曰为“中华崛起“而奋斗,或曰为”祖国繁荣兴盛“而努力……)下面让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作者罗素:……请大家翻到第二教材P…页二、作者介绍伯特兰罗素(英国):罗素是是当代西方最知名和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最为我国读者所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之一。

本文读来令人感奋不已。

值得每一位善良、正义、向往美好人生的青年去阅读,去品味。

爱因斯坦说过:“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

”(教师做朗读指导。

)朗读这篇文章时要注意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应读出他的沉着、激昂和无奈,读出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读出他对人类苦难者的漠大关心,读出一个哲学家的大度来。

高二语文教案-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在阅读中领悟文章的主旨,认识和感悟人生意义。

2、使学生能够正确分析文章结构,体会作品中作者表现出来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难点】领悟文章的主旨,深刻体会并正确认识人生意义。

【教学方法】1、讲个故事,2、读篇文章,3、听首歌曲,4、写段感想,5、悟点道理【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人从何而来?人为何而生?人死后又会如何?——困扰着哲学界的三大命题一、从伦理学意义上来说,我当然是我母亲生下来的;从生理学意义上来说,我当然是由一个受精卵经过283天的时间发育而成! 而当我们把自身个体放到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中时,再次为我之生感到迷惑与震憾——如果从一个人一生下来往上推,他之所以存在,他的父母必须存在(2个个体生命),他的父母的父母必须存在(4个个体生命)……以此类推,人类出现在300万年前,仅以以计算,二十年一代,15万次。

最起码是以2的15万次方的生命个体为基数而产生的;再往下推理的话,在整个宇宙产生的一刹那间便决定了在140亿年后的你的生命的开始。

140亿年间有其它各种各样的天灾与人祸,只要在此间中任何一个环节,至少是2的15万次方的个体生命中有一个出了差池,那么这个人的生命都不可能于现今出现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的根源就是一个原子或是一粒尘埃或本就虚无,我的生命来源于虚无!my god!怎么会有这样一个结论!二、人有生必须死,那么死亡的人将去向何处?是不是真的会以另一种形式而继续存在呢?还是真正的彻底的消失,归于虚无呢?谁又能够真正的知道?生不可能知死之滋味,因为他没有死;死亦不知死之滋味,因为他既然死了,就不可能再活过来,如何知道?既然出生已成为过去,死亡又是将来的事,那么人们更为关注的就应是现在----我为什么而活着?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在寻找着答案。

传说中夸父是为追日而生,精卫是为填海而生;历史中孔子是为“仁”而生,孟子是为“义”而生;当代的人呢?或曰为“中华崛起“而奋斗,或曰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努力;…… 有的人碌碌一生,未来得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教案主题:探索生活的意义-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思考和探索生活的意义和目的。

2.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目标和价值观念。

3.鼓励学生寻找属于自己的无私价值和使命感。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入话题:“你认为一个人为什么而活着?”请学生思考一会儿,然后鼓励他们与同桌分享自己的想法。

第二步: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提供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

-你认为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你觉得每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生活目标吗?为什么?-你们是否认为人类生活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幸福,还是追求对社会的贡献?-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观念是否因个人的信仰和文化而有所不同?第三步:小组报告(10分钟)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报告他们的讨论结果。

教师可以逐个小组请他们分享讨论过程中的观点和结论。

第四步:阅读材料(1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有关生活意义和道德价值的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并回答一些问题。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英文水平选择合适的材料,以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思考其中的概念。

第五步:个人反思(10分钟)要求学生完成一份个人反思作业,回答以下问题:-你对生活的意义有什么新的理解?-你的生活目标和价值观念是否与他人有所不同?为什么?-你认为自己的生活有什么价值和意义?第六步:学生展示(15分钟)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他们的个人反思作业。

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和意见交流。

第七步:总结(5分钟)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和讨论结果,并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思考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提醒学生每个人都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并且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无私价值和使命感。

拓展活动:要求学生通过采访家人、朋友或社区中的其他人来了解他人对生活的意义和目的的看法。

要求学生整理和总结采访结果,并分享给全班。

评估方法:1.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报告表现。

2.学生的个人反思作业。

3. 学生在展示中的参与度和对他人观点的回应程度。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3、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重难点1、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生命的精彩在于人生没有唯一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来度过这一生。

上一节课严文井向我们阐述了永久的生命,那么今天让我们倾听另一位大师关于生存意义的思考,看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这篇文章就是:我为什么而活着2、作者简介罗素(1872--1970),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

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和“百科全书式的文学家”,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95岁高龄完成了《罗素自传》的写作。

1964年,他卖掉古书,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3、朗读课文老师领读,学生评议。

4、课文解读(1)作者为什么而活着?(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2)作者为什么会为爱情的渴望、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而活呢?(3)作者的这三种情感,哪一种是令他无能为力并且深受其害的?5、观看组图,交流感想说的很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生活在和平盛世,可是在世界的某些角落依然处在水深火热的境地,我们可以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他们,让自己生命的价值,存在的意义体现出来。

四、作业布置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配套练习的基础部分可以做一做了,下一节课我们再进行句子主旨的解析。

五、板书设计我?而活着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总—分---总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我为什么而活着 高二教案(网友来稿)教案-教学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 高二教案(网友来稿)教案-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2、教学难点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

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

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

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我们今天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三、“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

”——爱因斯坦指一名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做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注意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应读出他的从容、激昂和无奈,读出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读出他对人类苦难者的漠大关心,读出一个哲学家的大度来。

四、全体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思考本文思路是如何安排的?明确结构:总--分--总。

后附板书设计五、快速浏览课文。

布置学生画出自己难以理解句子。

然后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探讨解答。

难以理解的句子可能包括以下一些:○1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的)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深不可测的深渊。

②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曾两次被监禁:一次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素因反对英国参战,被控反战宣传罪而判刑6个月;另一次是在1961年他89岁时,因反战静坐示威,与他的妻子被判两个月监禁。

)○3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解析:使用的是比喻修辞;这种修辞特点生动形象;创设的情景是我象茫茫大海上一只浮萍被狂风吹来吹去;这一情景的具体特点是上面是强劲猛烈的风;下面是深不可测、令人胆战心惊的无底深渊;我完全不能自拔;我将近丧失了希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为什么而活着(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在阅读中领悟文章的主旨,认识和感悟人生意义。

2、使学生能够正确分析文章结构,体会作品中作者表现出来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难点】
领悟文章的主旨,深刻体会并正确认识人生意义。

【教学方法】1、讲个故事,2、读篇文章,3、听首歌曲,4、写段感想,5、悟点道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从何而来?
人为何而生?
人死后又会如何?
——困扰着哲学界的三大命题
一、从伦理学意义上来说,我当然是我母亲生下来的;从生理学意义上来说,我当然是由一个受精卵经过283天的时间发育而成! 而当我们把自身个体放到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中时,再次为我之生感到迷惑与震憾——如果从一个人一生下来往上推,他之所以存在,他的父母必须存在(2个个体生命),他的父母的父母必须存在(4个个体生命)……以此类推,人类出现在300万年前,仅以以计算,二十年一代,15万次。

最起码是以2的15万次方的生命个体为基数而产生的;再往下推理的话,在整个宇宙产生的一刹那间便决定了在140亿年后的你的生命的开始。

140亿年间有其它各种各样的天灾与人祸,只要在此间中任何一个环节,至少是2的15万次方的个体生命中有一个出了差池,那么这个人的生命都不可能于现今出现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的根源就是一个原子或是一粒尘埃或本就虚无,我的生命来源于虚无!MY GOD!怎么会有这样一个结论!
二、人有生必须死,那么死亡的人将去向何处?是不是真的会以另一种形式而继续存在呢?还是真正的彻底的消失,归于虚无呢?谁又能够真正的知道?生不可能知死之滋味,因为他没有死;死亦不知死之滋味,因为他既然死了,就不可能再活过来,如何知道?
既然出生已成为过去,死亡又是将来的事,那么人们更为关注的就应是现在----我为什么而活着?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在寻找着答案。

传说中夸父是为追日而生,精卫是为填海而生;历史中孔子是为“仁”而生,孟子是为“义”而生;当代的人呢?或曰为“中华崛起“而奋斗,或曰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努力;…… 有的人碌碌一生,未来得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

三、作者介绍
伯特兰·罗素(英国):罗素是是当代西方最知名和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最为我国读者所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之一。

本文读来令人感奋不已。

值得每一位善良、正义、向往美好人生的青年去阅读,去品味。

爱因斯坦曾说:读罗素的书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我佩服罗素能把深刻的哲理讲得那么简单,而且又不失风趣,他知道的东西之多让人怀疑那是不是一个人能知的,而最最让人惊奇的是他的作品中折射出的人性和理性之光.
四、读篇文章,阅读分析文章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出各个段落之间的差异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2、板书文章结构:
(渴望)爱情爱情带来狂喜爱情摆脱孤独爱的结合见到天堂的缩影
(追求)知识了解人类的心灵(人类)知道星星为何发光(自然)
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社会)
(同情)苦难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孤苦无依的老人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2、分析文章主题意义
(渴望)爱情:传统意义上对爱情的理解------古今中外的爱情故事。

广义上对爱情的理解-----爱---人间大爱,情---世间真情。

举例:人民总理---周恩来他离开我们也已经29年。

作为在这个世界上走了一遭的伟人,他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有形的东西,但是他的身影却时时在我们身边,至今,许多人仍是一提总理双泪流,一谈国事就念总理。

20多年了人们悟出了一个理:总理六有,六无。

一无是死不留灰二无是生而无后三无是官而不显四无是党而不私五无是劳而无怨六无是死不留言有大智、大勇、大才、大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着理解人间大爱懂得世间真情。

(追求)知识:例举有关名言
举例:罗素一生追求知识。

11岁时就学习欧几里得几何学,18岁考人剑桥大学,大学前三年,他攻读数学,第四年转攻哲学。

罗素一生著书71种,论文几千篇,涉及哲学、数学、科学、社会学、政治、历史、宗教等诸方面,享有“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之称。

作为数学家,他提出了“数学与逻辑是同一的”命题,这具有划时代意义,推动了数理逻辑的发展。

作为哲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在数理逻辑方面。

他建立逻辑原子论与新实在论,成为现代分析哲学创始人之一。

罗素从80岁起写小说, 1950年,罗素获诺贝尔文学奖。

(同情)苦难:举例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举例:与通常纯学者不同,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终其一生热衷于政治活动和社会事物、并且撰写了大量关于政治和社会方向的著作。

“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使得他坚决反对导致人类灾难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素因反对英国参战,被控反战宣传罪而判刑6个月;1961年,因反战静坐示威,89岁的罗素与他的妻子被判两个月监禁。

他支持希腊与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运动,反动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发表声明抗议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直到1970年(98岁)初逝世前还抗议以色列发动的中东战争。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当他临终的时候就可以骄傲的说,我已将我的全部精力和生命都献给了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哲人有哲人的思考,普通人也应有普通人的思考,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为什么活着进行思考。

五、听首歌曲,陈百强的《一生何求》『义不容情』电视剧主题曲曲:王文清词:潘伟源编曲:苏德华冷暖哪可休回头多少个秋寻遍了却偏失去未盼却在手我得到没有没法解释得失错漏刚刚听到望到便更改不知哪里追究一生何求常判决放弃与拥有耗尽我这一生触不到已跑开一生何求迷惘里永远看不透没料到我所失的竟已是我的所有一生何求曾妥协也试过苦斗梦内每点缤纷一消散哪可收一生何求谁计较赞美与诅咒没料到我所失的竟已是我的所有
六、写段感想(每人写100字的阅读感想)请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
七、悟点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