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种绢蒿属植物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研究

合集下载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核型进化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核型进化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2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2014年 科研热词 结构特征 细胞凋亡 系统进化 生物学功能 凋亡抑制蛋白 推荐指数 1 1 1 1 1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核型 3 进化 2 棉铃虫多核衣壳型多角体病毒 2 核型分析 2 染色体数目 2 染色体 2 序列分析 2 麂属 1 颗粒体病毒 1 野生苜蓿 1 野桐属 1 进化距离 1 进化起源 1 蜕皮甾体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基转移酶 1 葱属 1 荧光原位杂交定位 1 草棉 1 组织蛋白酶基因(v-cath) 1 紫胶虫 1 猪毛菜属 1 核型近似系数 1 核型多角体病毒 1 染色体串联融合 1 杆状病毒பைடு நூலகம்1 拔地拉 1 引进苜蓿 1 崖城割手密11号 1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1 大戟科 1 基于荧光原位杂交的核型 1 卫星dna 1 rdan进化 1 gish-nor 1 fp25k基因 1
1 1 1 1
2011年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核型 7 染色体 3 进化 2 黄花木属 1 青藏高原 1 野生二粒小麦 1 远缘杂交 1 进化趋势 1 豹子花属 1 系统发育 1 类型 1 百合属 1 玉米 1 焦点企业 1 次缢痕 1 棘豆属 1 核型集群创新网络 1 核型进化 1 染色体数目 1 枣 1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1 川纹笛鲷lutjanus sebae 1 居群 1 大刍草 1 复杂适应系统 1 基因 1 回声模型 1 同源性 1 叶籽银杏 1 二倍体野燕麦 1 不对称系数ai 1 c基因型 1 c-带 1 ai值 1 ag-nors 1

绢蒿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概况论文

绢蒿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概况论文

绢蒿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概况【摘要】绢蒿属植物为菊科蒿自然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属植物具有驱虫、抗过敏、酶抑制、抗炎、抗突变、抗癌、抗病毒、抗氧化及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镇静作用等。

本文旨在概述绢蒿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情况。

【关键词】绢蒿属;活性成分【中图分类号】r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102-01绢蒿属[seriphidium(hook.)fourr]隶属菊科(compositae)春黄菊族(trib. anthemideae),全世界约有130种,我国有31种3变种,主要植物有伊利绢蒿、西北绢蒿、白茎绢蒿、沙漠绢蒿等[1]。

绢蒿属植物具有抗菌、平喘、祛痰之功效[2,3],本文就绢蒿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情况作以综述。

结合近年来绢蒿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情况表明,该属植物化学成分主要有挥发油、生物碱、三萜类、酚类、黄酮类、甾体及有机酸等。

1 挥发油成分马雁鸣等人采用gc-ms技术提取伊犁绢蒿中的挥发油,从检出的30个成分中鉴定出其中的28个,其主要成分有:α-苎酮(78.74%)、樟脑(6.17%)、桧烯醇乙酸酯(1.94%)、β-苎酮(1.47%)等[2]。

邓雁如等利用gc-ms技术从沙漠绢蒿挥发油中分离出52个成分并鉴定出其中的34个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其主要成分为3,7-二甲基-1,6-辛二烯基-3-醇(10.30%)、3,7,11-三甲基-1,6,10-十二碳三烯基-3-醇(6.06%)、5,5-二甲基-1-乙基-1,3-环戊二烯(5.19%)、十氢-1,1,7-三甲基-4-亚甲基-[lar-(1a.α, 4a.α, 7.β, 7a. β, 7b. α)]-1h-环丙基奥-7-醇(4.68%)、樟脑(3.89%)等[3]。

刘小兰等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冷蒿中的挥发油,经毛细管色谱共分离出106个化合物,其化学成分主要有二甲基-甲撑基环庚醇(17.674%)、3,3,6-三甲基-1,5-庚二烯醇-2(16.402%)、3,3,6-三甲基-1,4-庚二烯醇-6(8.552%)、桉树脑(5.565%)、3,7-二甲基-2,6-辛二烯醇-1(3.852%)等[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核型公式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核型公式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2

科研热词 核型分析 核型 染色体 风毛菊属 染色体核型 染色体数目 减数分裂 麝香百合 香蕉 青藏高原 雌核发育 长穗偃麦草 锦鲤 针苞菊属 遗传育种 遗传多样性 进化 菊科 花粉母细胞 芍药 自然三倍体 脑细胞系 胡卢巴 细胞色素p4501a 细胞学 红花 种质资源 着丝粒指数 百合属 白花 洞庭湖水系 河谷 横断山区 核型不对称系数 柱茎风毛菊 枣 昆明长虫山 接骨草 性别决定机制 形态特征 形态学 帚菊属 尖苞雪莲 天牛 天山雪莲 多星韭 基因组类型 剑尾鱼 分类地位 光苞紫菊 体细胞 中华沙塘鳢
推荐指数 10 9 4 4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核型 8 染色体组型 3 染色体 3 形态特征 3 黄颡鱼 2 进化 2 洞庭湖水系 2 黄花木属 1 长须黄颡鱼 1 野生二粒小麦 1 远缘杂交 1 蔗茅 1 菘蓝 1 荧光原位杂交 1 端粒 1 甘蔗 1 澧水 1 洞庭湖水系:沅水和澧水 1 河南 1 沅水和澧水 1 沅水 1 枣 1 日本三角涡虫 1 川纹笛鲷lutjanus sebae 1 居群 1 基因组原位杂交 1 光泽黄颡鱼 1 二倍体野燕麦 1 三斑石斑鱼 1 rdna 1 f1子代 1 c-带 1 ag-nors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核型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3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核型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31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老年居民 翼蓼属 羊水细胞 罗布麻 绵羊胎儿成纤维细胞 结肠腺瘤样息肉蛋白(apc)基因 细胞程序性死亡 细胞形态学 细胞学 细胞周期蛋白质类 细胞周期 细胞分选 细胞分化 细胞凋亡 组织蛋白酶基因(v-cath) 线粒体 繁殖方式 紫菀族 紫胶虫 系统研究 端粒长度 端粒酶催化亚基 端粒酶 端粒植入 空心莓组 稀土 移植 碱性磷酸酶 研究进展 白血病干细胞 白血病,髓样,慢性 癞蝗科 癌,鳞状细胞 甲状腺细胞 生物学特性 生物学 生活史 甘蔗 甘蓝 环孢菌素a 猿猴病毒40t 牙髓干细胞 激素耐药 滋养层细胞 滋养层 渐近正态性 涡虫纲 流产,自然 泌尿生殖器异常 永生细胞系 水稻条纹病毒 水曲柳 毛乳头细胞 正常核型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伊犁绢蒿的生态学特性及利用和保护研究进展

伊犁绢蒿的生态学特性及利用和保护研究进展

伊犁绢蒿的生态学特性及利用和保护研究进展郑伟【摘要】Seriphidium transiliense is the member in the genus of Seriphidium ,Compositae family. Its life form is perennial and super xerophytic sagebrush. It mainly distributes from alluvial-diluvial and gravel plains to low mountains in northern Xinjiang. It is the constructive species,dominant species or main companion species in 9 grassland types,7 grassland groups,3 grassland subclasses and 2 grassland classes in Xinjiang. The research results in terms of anatomicalstructure,microstructure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phys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dicated that the resistance to drought, heat and grazing is strong. Its seeds perform excellent water absorption and retention. The speed and rate of seed germination are high which provide the sub-stanial foundation of the population generation. The ecological strategy of S. transiliense population is the stress tolerance based on related research work. The population regeneration is affected by the comprehensive factors including grazing,climatic changes,scale of space etc. The growth rhythm is same to the middle Asian deserts plants which has two peaks of yield in spring and autumn,respectively. The grassland yield is closely related to soil water content. The S. transiliense grassland is the buffer area between summer pasture and the winter pasture. Th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S. transiliense grassland was discussed.%伊犁绢蒿是菊科绢蒿属多年生超旱生半灌木,主要分布在北疆各山地山前砂砾质冲积平原、洪积扇到前山、低山丘陵区中,在新疆各类草地中有2个草地类、3个草地亚类、7个草地组和9个草地型,面积约600万hm2,是这些草地的建群种、优势种或主要伴生种.伊犁绢蒿解剖结构、电镜扫描结构、生理生态特性及种群遗传多样性均表明其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耐旱、耐热)和耐牧性;种子具有极强的吸水、保水性能,萌发迅速,发芽率较高.伊犁绢蒿构件特征、种群分布格局、幼苗分布格局、土壤种子库和繁殖分配格局的研究结果表明,其种群采取的是胁迫耐受对策,种群更新受到放牧、气候变化和空间尺度等因素的影响.伊犁绢蒿具有明显的中亚荒漠植物生长发育的节律性,与土壤水分密切相关,春秋2季形成产量高峰,夏季休眠,在利用上成为连接夏、冬牧场的时间与空间纽带.针对伊犁绢蒿草地退化严重的现状,从合理利用和生态恢复2个方面探讨其可持续管理的对策.【期刊名称】《草原与草坪》【年(卷),期】2013(033)001【总页数】9页(P68-75,83)【关键词】伊犁绢蒿;生态学特性;利用【作者】郑伟【作者单位】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草地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新疆乌鲁木齐830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2.8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是菊科(Compositae)绢蒿属(Seriphidium)多年生超旱生半灌木[1,2],广泛分布于中亚大陆干旱地区荒漠、荒漠草原[3,4],在群落中处于建群种或共建种的地位[3,5],海拔500~1 250m的低山丘陵、山前洪积扇以及绿洲的田边、地埂和宅旁等[6,7];具有根系发达、抗旱性和适应性强、耐牧、寿命长、产量高及冬、春、秋季适口性好等特点,是用于防风固沙、水土流失和控制荒漠化的优良牧草,特别是冷季草地生长的重要饲草之一[6],对畜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绢蒿属Seriphidium(Bess.)Poljak.16种植物花粉形态研究

中国绢蒿属Seriphidium(Bess.)Poljak.16种植物花粉形态研究

道 [9,而有关 其超 微结 构 的报道 尚未见 到. 8] .
鉴 于 上述背 景 ,再 加 上近 年 对 艾 蒿 类 野 生植 物 资 源药 用 、饲用 及 生态 价 值 开 发 步伐 的加 快 ,对 绢 蒿 属进 行进 一 步 的深 入研 究 ,订 正 和 补 充其 分 类 学 资 料 ,完善 其 分类 系统 就 成 为 急需 解 决 的 问题. 本
蒿 属植 物的分 类 系统 主 要 也是 利 用 宏 观形 态 性 状 建
是前 苏 联学 者 P l k v于 1 6 年 从原 蒿 属 Are — oj o a 91 t mi s . i L 中划 分 出来 的 一个 具 有 同形 两 性 花 的 头状 花 a 序 属. 该属 主 要 分 布 于 中亚 及 我 国 西 北 干 旱 地 区 , 北 美洲 西部 和 中部 次之 ,欧洲 中东 部 以南 至 非 洲北
1 北 农 林 科 技 大 学 生 命 科 学 学 院 , 凌 7 2 0 ; .河 北 大 学 生 命 科 学 学 院 , 定 0 1 0 .西 杨 110 2 保 702
摘 要
为 了探 讨 绢蒿属 S rp i im ( es )P l k ei hd u B s. o a .植 物 系统位 置及 该 属植 物物 种 间的 系统演 j
弧状 ;外壁纹 饰在 光 镜 下 多 呈表 面 粗 糙 或颗 粒状 ,扫 描 电子 显 微镜 下 以颗 粒 状一 状 复合 纹 饰 为 剌 主. 因此 ,绢蒿属 植 物花粉 形 态特 征具 有 较 高 一致 性 ,种 间表 现 出的特 异 性 为 绢 蒿属 的 系统 分 类
提供 了有 价值 的信 息.
关键 词 花粉粒 花粉形态 绢蒿属 中国
绢 蒿属 S rp i im( es )P l k 全 世 界约 ei hd u B s. oj . a 有 1 0种 ,《 3 中国植 物志 》记 载我 国有 3 1种 3变种 , 蒿属 中[ ] 5 .

蒲公英染色体变异的生态遗传研究

蒲公英染色体变异的生态遗传研究

蒲公英染色体变异的生态遗传研究蒲公英是一种常见的野草,它的染色体变异现象一直备受生态遗传学家的关注。

这些变异可能对蒲公英在不同生境中的适应能力和生存竞争力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本文将就蒲公英染色体变异的生态遗传研究进行探讨。

一、染色体变异的类型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的结构或数量发生变化。

在蒲公英中,染色体变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整倍体性染色体变异整倍体性染色体变异是指整个染色体组的数量发生变化。

在蒲公英中,常见的有二倍体、四倍体和八倍体等,其中四倍体是最为常见的。

2. 数量型染色体变异数量型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的数量发生变化。

在蒲公英中,常见的有多倍体和少倍体。

3. 结构型染色体变异结构型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的结构发生变化,包括倒位、易位、染色体段缺失和重复等。

在蒲公英中,这种变异比较常见。

二、染色体变异的生态遗传机制1. 适应性进化染色体变异可以使蒲公英在不同环境中具备更好的适应能力。

例如,在干旱环境下,四倍体和八倍体蒲公英比二倍体蒲公英更具有抗旱性和适应性,因为它们有更多的基因和较高的基因副本数。

这使得四倍体和八倍体蒲公英具有更高的生存竞争力,从而更有利于征服干旱环境的压力。

2. 繁殖隔离染色体变异还可能导致蒲公英之间的生殖隔离,进而促进种群分化和物种形成。

例如,在不同的生境中,蒲公英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倍性变异,这些变异也会导致不同倍性的蒲公英之间无法杂交繁殖。

三、染色体变异在环境污染中的应用在现代城市中,环境污染已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蒲公英作为一种常见的城市野草,可以被用作环境污染的指示物种。

染色体变异可以作为评价城市环境污染程度和指示生态环境变化的指标。

例如,某些重金属元素对蒲公英的染色体有明显的损伤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染色体的变异类型和频率可以用作评价这种污染对蒲公英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此外,染色体变异的频率和类型还可以用于评估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适应能力和生存状态。

中国主要植物染色体研究

中国主要植物染色体研究

中国主要植物染色体研究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科技奖励》
【年(卷),期】2004(000)011
【摘要】@@ 南开大学陈瑞阳教授等完成的"中国主要植物染色体研究"获2003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 979年天津市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2001年度天津
市自然科学二等奖.该项目自1978年开始,历经25年,对我国95科331属2834
种(含种下分类单位)植物染色体数目进行了报道,完成了1045种植物进行了核型分析.通过对染色体基础数据的科学积累,对我国10种主要栽培植物的分类、起源、
进化提出了新认识,并新发现了191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多倍体,确定我国木兰科、竹亚科、苹果属、三脉紫菀、芦苇为多倍体复合体.首次报道了我国银杏、芦笋的
性别机制为ZW型和XY型.发表论著255篇(部),被引用共1355次(含自引177次).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植物基因组染色体图谱(共四册,2781页,1389幅图版),本
研究创建了我国植物染色体研究信息平台,对我国植物染色体研究的发展做出了开
创性和奠基性的贡献,带动了我国植物染色体及其相关领域的发展,使我国植物染色
体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总页数】2页(P44-4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山茶属植物染色体数目研究 [J], 李光涛;吴荣
2.中国苹果属植物染色体研究 [J], 梁国鲁;李晓林
3.中国薏苡属植物染色体核型的研究 [J], 杜维俊;李贵全
4.中国苹果属植物小孢子减数分裂染色体系统研究 [J], 梁国鲁;李育农
5.中国东北地区越桔属植物染色体数目研究 [J], 曲路平;李亚东;郝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华本草》艾叶条目下7种植物的形态学与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中华本草》艾叶条目下7种植物的形态学与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中华本草》艾叶条目下7种植物的形态学与化学成分比较
研究
丁曼旎
【期刊名称】《吉林中医药》
【年(卷),期】2015(035)005
【摘要】目的探究《中华本草》艾叶条目下7种蒿属艾组植物,即艾、蒙古蒿、魁蒿、五月艾、野艾蒿、红足蒿与北艾均可作为“艾”使用的主要原因.方法利用文献学方法对上述7种植物的形态学与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这7种蒿属植物的形态特征无明显差异,主要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也相似.结论由于仅凭人的主观感受很难以从形态、气味与治疗效果上对上述七种蒿属艾组植物进行准确分类,故长期以来上述7种植物均被作为“艾”来使用并被收集于《中华本草》之中.
【总页数】3页(P515-517)
【作者】丁曼旎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4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1.3
【相关文献】
1.《中华本草》植物药条目分析 [J], 赖新梅;林端宜;周常恩;杨雪梅
2.中华条颈龟胚胎发育的形态学观察 [J], 杨志兵;杨佩佩;贺斌;傅丽容;史海涛;魏朝军;陈美玲
3.《中华本草》化学成分命名法 [J], 詹秀琴;丁绪亮
4.艾叶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和植物资源 [J], 周峰;秦路平
5.抗疫植物艾的本草考证及艾叶化学成分与抗菌抗病毒最新研究 [J], 耿文慧;陈良华;耿雪梅;林河通;明艳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藏高原7种嵩草遗传多样性AFLP研究

青藏高原7种嵩草遗传多样性AFLP研究

青藏高原7种嵩草遗传多样性AFLP研究郑红梅;呼天明;王俭珍;张国云;宋江湖【期刊名称】《中国农业科学》【年(卷),期】2008(041)009【摘要】[目的]从分子水平研究嵩草品种资源之间的遗传多样性,为综合评价青藏高原嵩草种质资源提供依据.[方法]用筛选出的4对E+3/M+3引物对11份嵩草基因组DNA进行AFLP扩增.[结果]共得到164条清晰可辨条带,多态性条带154条,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93.96%,嵩草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430,Shannon's多样性指数为0.4012,表明嵩草种质问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通过UPGMA聚类分析,将11个嵩草居群划分为5类.[结论]嵩草的11个自然居群存在丰富遗传多样性,嵩草居群的遣传相似系数与海拔之问没有相关性,嵩草居群的生境的异质性影响遗传分化.【总页数】6页(P2820-2825)【作者】郑红梅;呼天明;王俭珍;张国云;宋江湖【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相关文献】1.青藏高原东南部四川嵩草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J], 李巧峡;赵庆芳;崔艳;马世荣2.青藏高原东部矮生嵩草遗传多样性的RAPD研究 [J], 赵庆芳;李巧峡;马世荣;崔燕;王刚3.青藏高原重要牧草高山嵩草的研究现状 [J], 李雄;胡向阳;杨永平4.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嵩草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J], 李巧峡;赵庆芳5.青藏高原那曲和当雄区域高山草甸藏嵩草营养价值比较研究 [J], 鲍宇红;王文博;原现军;普布卓玛;罗增;参木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绢蒿属植物细胞学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绢蒿属植物细胞学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4. According to the longitude and latitude of 6 species in Seriphidium, we made the distribution maps by Arcview gis 3.2. Synthesizing the information of cytologic characteristic, the orientation of evolution of 6 species, from ancestral to advanced, is: S. kaschgaricum , S.
1. There are 20 species and 1 variety of Seriphidium in Hebei university herbarium concluded by consulting literatures and specimens. 7 Ser. 18 species and 1 variety are contained in Sect. Seriphidium, Sect. Minchünensa and Sect. Juncea included 1 Ser. 1 speci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between Sect. by way of the morphology characters of leaf and lobelet, meanwhile, synthesize the relevant characters of leaf, stem and capitulum can differentiate between Ser. of Sect. Seriphidium.
III
第一章 文献综述

青藏高原六种棘豆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报道

青藏高原六种棘豆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报道

青藏高原六种棘豆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报道*刘亚辉1,2,孟 盈1,杨永红2,杨永平1**(1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昆明部,云南昆明 650201;2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 650201)摘要:对6种棘豆属植物(Oxytropis)的13个居群样进行细胞学研究,其中黄花棘豆(O.ochrocephala)㊁绢毛棘豆(O.tatarica)㊁甘肃棘豆(O.kansuensis)和铺地棘豆(O.humifusa)为首次报道染色体数目(2n=16)和核型;在胀果棘豆(O.stracheyana)中(2n=48)首次发现B染色体㊂现有的细胞学资料表明:棘豆属植物中多倍体占总报道数的58%,这说明多倍化在本属植物的进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青藏高原仅有一种植物发现多倍体,多倍化并不占主导地位,而主要表现为二倍体水平上的结构变异,即核型不对称性的变化㊂关键词:棘豆属;青藏高原;染色体数目;核型;AI值中图分类号:Q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45(2011)04-423-09 Chromosome Numbers and Karyotypes of Six Oxytropis Species(Fabaceae)from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ChinaLIU Ya⁃Hui1,2,MENG Ying1,YANG Yong⁃Hong2,YANG Yong⁃Ping1** (1Institute of Tibetan Plateau Research at Kunming,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Kunming650201,China;2Key Laboratory for Plant Pathology of Yunnan Province,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unming650201,China)Abstract:Chromosome numbers and karyotypes of13populations of six Oxytropis species(Fabaceae)from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China,were presented.The chromosome numbers and karyotypes in O.ochrocephala,O. tatarica,O.kansuensis and O.humifusa(2n=16)were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B⁃chromosomes were found from O.stracheyana(2n=48).The basic chromosome number of x=8is confirmed for the genus.The available chromo⁃somal data indicate that polyploidy may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genus,with the inci⁃dence of polyploidy in the genus reaching58%.However,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mong the populations here ex⁃amined only one was a hexaploid with2n=48.Such a chromosomal pattern indicates that the karyotypic repatterning at the diploid level seems to be the predominant feature of chromosomal evolution in the Oxytropis species from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and that sympatric speciation via hybridization and polyploidization has played a minor role in the species diversification of the genus from this area.Key words:Oxytropis;Qinghai⁃Tibetan Plateau;Chromosome number;Karyotype;AI value 棘豆属(Oxytropis)隶属于豆科(Fabaceae)山羊豆族(Galegeae),广布于北温带,全球约有310余种,我国约有133种,其中内蒙古㊁新疆以及青藏高原是它们的分化中心,约有100余种分布于这三个地区(赵一之和刘丽,1997;Zhu和Ohashi,2000;吴玉虎,2008)㊂分子与形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2011,33(4):423~431Plant Diversity and Resources DOI:10.3724/SP.J.1143.2011.1020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9302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070192)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E⁃mail:yangyp@收稿日期:2010-11-22,2011-02-13接受发表作者简介:刘亚辉(1985-)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物细胞地理学研究㊂E⁃mail:yahui.liu2010@态学证据均表明它与黄耆属(Astragalus)的亲缘关系最近(Sanderson和Liston,1995;Zhu和Ohashi,2000;Kang等,2003;Wojciechowski, 2005),两属间的形态差异仅在于前者的龙骨瓣先端有喙,荚果的腹缝线向内延伸成隔膜,荚果沿腹缝开裂,而黄耆属的龙骨瓣先端不具喙㊁荚果的背缝线向内延伸成隔膜,荚果沿背缝开裂㊂全世界已有染色体报道的棘豆属植物有121种,其中我国仅有21种(表1)㊂张寿洲等(1994)报道了产自内蒙古的14种棘豆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产自西藏的仅有3种见报道(王丽等,1994),新疆有2种,上述研究发现我国的棘豆属植物以二倍体为主㊂据最新资料,青藏高原有棘豆属植物74种(吴玉虎, 2008),但大部分种类的染色体资料未见报道㊂本文报道了6种13个居群的棘豆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㊂1 材料和方法实验材料采自青藏高原,采集地点见表2,凭证标本藏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KUN)㊂成熟种子于24℃恒温箱中发芽,待根尖生长至0.5~1.5cm 时,取下根尖,于室温下置于0.002mol㊃L-1的8-羟基喹啉溶液中预处理4~5h,蒸馏水冲洗根尖,用卡诺氏固定液(冰醋酸∶乙醇=1∶3)于4℃条件下固定1h,固定后的材料经水洗,用解离液(1mol㊃L-1HCL∶45%冰醋酸=1∶1)于60℃水浴中解离1~2min,1%醋酸地衣红染色㊂按常规方法压片镜检㊂经镜检挑选染色体分散良好的细胞,中性树胶封片,拍照㊂统计30~50个细胞,以其中85%以上细胞具有的恒定一致的染色体数作为该材料的染色体数㊂间期核和前期染色体的形态划分按Tanaka(1971, 1977,1987)的标准,染色体类型按Levan等(1964)的方法分析,核型不对称性分别采用了Stebbins(1971)以及Paszko(2006)新提出的更为精确的AI值㊂AI=CV CL ×CV CI/100,AI值反映了染色体长度(CV CL)和着丝点变化(CV CI)之间的关系㊂2 结果与分析2.1 黄花棘豆(O.ochrocephala Bunge)黄花棘豆的染色体数目是2n=16,核型公式为2n=2x=16=2M+12m+2sm,不对称性核型为1A(图1:C;图2:1;表3),其染色体长度的变化范围为1.54~2.14m m,不对称系数AI= 0.97(表3)㊂2.2 小叶棘豆(O.microphylla(Pall.)DC.)小叶棘豆的三个居群样中,采自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和那曲地区聂荣县的居群核型类别都属于1A,核型公式分别为2n=2x=16=2M+14m (图1:D;图2:2;表3)和2n=2x=16=4M+12m (图1:F;图2:4;表3),其AI分别为0.97和0.69(表3)㊂而来自西藏那曲县的居群则表现为2A的核型类别,其核型公式是2n=2x=16=10m+ 6sm(图1:E;图2:3;表3),AI=0.79(表3)㊂2.3 绢毛棘豆(O.tatarica Camb ex Bunge)绢毛棘豆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属首次报道㊂两个居群的核型都属于2A㊂两者的核型很相似,西藏噶尔县的居群核型公式为2n=2x=16 =2M+12m+2sm(图1:G;图2:5;表3),西藏革吉县居群的核型公式是2n=2x=16=12m+4sm (图1:H;图2:6;表3)㊂2.4 铺地棘豆(O.humifusa Kar.et Kir.)铺地棘豆(O.humifusa)两居群分别来自西藏聂荣县和尼玛县双湖特别行政区,两个居群的核型不同㊂前者的核型公式为2n=2x=16=6M+ 10m,属于1A(图1:I;图2:7;表3),而后者的核型公式是2n=2x=16=12m+4sm,属于2A (图1:J;图2:8;表3)㊂两个居群的AI分别为1.28和2.41(表3)㊂2.5 胀果棘豆(O.stracheyana Bunge)胀果棘豆的核型公式为2n=6x=48=2M+ 42m+4sm+3B(图1:K;图2:9;表3),核型类型属于2A,AI=0.98(表3),其染色体数目和前人报道一致(王丽等,1994)㊂但本研究中,我们首次发现有3条B染色体㊂2.6 甘肃棘豆(O.kansuensis Bunge)四个居群的核型都是1A,但核型公式和不对称性指数不尽相同㊂四川康定县居群的核型公式为2n=2x=16=2M+14m,AI=0.97(图1:L;图2:10;表3);四川理塘县的两个居群核型公式均为2n=2x=16=2M+12m+2sm,但AI值不同,分别为AI=1.12(图1:M;图2:11;表3)和AI=1.38(图1:N;图2:12;表3);四川九龙县居群的核型公式是2n=2x=16=14m+2sm, AI=0.54(图1:O;图2:13;表3)㊂424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第33卷4期 刘亚辉等:青藏高原六种棘豆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报道 524624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第33卷4期 刘亚辉等:青藏高原六种棘豆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报道 724图1 六种棘豆属植物有丝分裂细胞图A.间期;B.前期;C.黄花棘豆;D.小叶棘豆(西藏噶尔县);E.小叶棘豆(西藏那曲县);F.小叶棘豆(西藏聂荣县);G.绢毛棘豆(西藏噶尔县);H.绢毛棘豆(西藏革吉县);I.铺地棘豆(西藏聂荣县);J.铺地棘豆(西藏双湖特别行政区);K.胀果棘豆,箭头所示为B 染色体;L.甘肃棘豆(四川康定县);M.甘肃棘豆(四川理塘县);N.甘肃棘豆(四川理塘县);O.甘肃棘豆(四川九龙县)㊂比例尺=4μmFig.1 Mitotic nuclei and metaphase chromosomes of six Oxytropis speciesA.Resting nucleus;B.Prophase;C.Oxytropis ochrocephala ;D.O.microphylla (Nyerong Tibet);E.O.microphylla (Nagqu Ti⁃bet);F.O.microphylla (Nyerong Tibet);G.O.tatarica (Gar Tibet);H.O.tatarica (Gakyi Tibet);I.O.humifusa (NyerongTibet);J.O.humifusa (Shunghu Tibet);K.O.stracheyana ,B.chromosomes (arrow);L.O.kansuensis (Kangding Sichuan);M.O.kansuensis (Litang Sichuan);N.O.kansuensis (Litang Sichuan);O.O.kansuensis (Jiulong Sichuan).Scale bars =4μm824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第33卷图2 六种棘豆属植物的染色体图1.黄花棘豆;2.小叶棘豆(西藏噶尔县);3.小叶棘豆(西藏那曲县);4.小叶棘豆(西藏聂荣县);5.绢毛棘豆(西藏噶尔县);6.绢毛棘豆(西藏革吉县);7.铺地棘豆(西藏聂荣县);8.铺地棘豆(西藏双湖特别行政区);9.胀果棘豆,箭头所示为B染色体;10.甘肃棘豆(四川康定县);11.甘肃棘豆(四川理塘县);12.甘肃棘豆(四川理塘县);13.甘肃棘豆(四川九龙县)㊂比例尺=4μmFig.2 Ideograms of somatic metaphase chromosomes of Oxytropis1.Oxytropis ochrocephala;2.O.microphylla(Nyerong Tibet);3.O.microphylla(Nagqu Tibet);4.O.microphylla(Nyerong Ti⁃bet);5.O.tatarica(Gar Tibet);6.O.tatarica(Gakyi Tibet);7.O.humifusa(Nyerong Tibet);8.O.humifusa(Shunghu Ti⁃bet);9.O.stracheyana;10.O.kansuensis(Kangding Sichuan);11.O.kansuensis(Litang Sichuan);12.O.kansuensis(Litang Sichuan);13.O.kansuensis(Jiulong Sichuan).Scale bars=4μm 9244期 刘亚辉等:青藏高原六种棘豆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报道 4 讨论本文报道了来自青藏高原13个居群6种棘豆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其中4种(黄花棘豆㊁绢毛棘豆㊁甘肃棘豆㊁铺地棘豆)为首次报道㊂结果表明:除胀果棘豆为2n=48以外,其它所有居群均为2n=16㊂通过对现有染色体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表1):2n=16是棘豆属植物中最普遍的染色体数目,占42%,本研究结果支持x=8为本属的染色体基数,x=8也是山羊豆族中最常见的染色体基数(Goldblatt,1977;Jahan,1994;Nie等,2002;杨德奎,2002; Kong,2003;Zhu,2004;Masoud,2008)㊂棘豆属植物的染色体核型报道相对较少,本研究发现染色体由正中部㊁中部和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组成,另外,还发现胀果棘豆中存在3条B染色体,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张寿洲等, 1994;顾志建和孙航,1996)㊂Paszko(2006)认为Stebbins的核型不对称性很难准确地反映染色体的不对称性,因此提出了更为精确的不对称性量化参数AI值,该参数综合考虑了染色体长短及着丝粒位置的变异情况,即AI值越高,不对称性越强㊂本文引用了AI值来表述该属植物的染色体不对称性,从表3中可以看出,产自青藏高原腹地双湖特别行政区居群的AI值(2.41)最高,而四川九龙居群的AI值(0.54)最低,通常认为核型不对称性的进化方向是由对称性向不对称性发展的(Stebbins,1980),因此这可能表明处于青藏高原腹地的类群比边缘地区的类群更进化,当然这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㊂对全世界棘豆属植物染色体资料统计发现,该属具二倍体㊁三倍体㊁四倍体㊁六倍体㊁八倍体㊁十倍体和十二倍体等多个倍性,多倍体占已报道种的比例达到了58%,其中高倍性的居群多见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及欧洲(表1),这些地区在第四纪发生冰期和间冰期交替,高倍性的产生可能是因为反复迁移多次加倍的结果(Bro⁃chmann等,2004),这说明了多倍体在棘豆属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㊂但在青藏高原,本研究中13个居群仅在胀果棘豆中出现六倍体,其它居群均为二倍体,这可能是由于在末次冰期青藏高原存在广泛的避难所,二倍体得到很好保存,冰期对它们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多倍化并不明显㊂在青藏高原及横断山区很多植物类群的研究中也发现类似的结果,如垂头菊属(Cremanthodium)(Liu等,2001)㊁橐吾属(Ligu⁃laria)(Liu,2004)㊁高山豆属(Tibetia)(Nie等, 2002)㊁翠雀属(Delphinium)(Yuan和Yang, 2008)㊂另外,Nie等(2005)对552种横断山区的被子植物统计分析的结果也表明多倍体仅占22%㊂但是目前对于本属植物在青藏高原的染色体资料还很少,要真正理解棘豆属植物在本地区的染色体进化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㊂致谢 感谢昆明植物研究所陈家辉博士在种子采集及标本签定方面提供的帮助,张春玲女士在染色体实验工作中的指导㊂〔参 考 文 献〕吴玉虎,2008.青藏高原维管植物及其生态地理分布[M].北京:科学出版社,506 515Brochmann C,Brysting AK,Alsos IG et al.,2004.Polyploidy in arc⁃tic plants[J].Bi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82: 521 536Goldblatt P,Davidse G,1977.Chromosome numbers in legumes [J].Annals of the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64:121 128 Gu ZJ(顾志建),Sun H(孙航),1996.A cytological study of some plants from Qinghai⁃Xizang Plateau[A].In:Zhang AL(张敖罗),Wu SG(武素功)eds.Flor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Diver⁃sity of East Asian Plants,84 85Jahan B,Vahidy AA,Ali SI,1994.Chromosome numbers in some taxa of Fabaceae mostly native to Pakistan[J].Annals of the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81:792 799Kang Y,Zhang ML,Chen ZD,2003.A Preliminary Phylogenetic Study of the Subgenus Pogonophace(Astragalus)in China Based on ITS Sequence Data[J].Acta Botanica Sinica,45(2):140 145Kong H(孔红),Chen Q(陈荃),Jiao CJ(焦成谨)et al.,2003.A study on karyotypes of2species in Glycyrrhiza[J].Acta Bo⁃tanica Boreali⁃Occidentalia Sinia(西北植物学报),23(6): 1014 1016Levan A,Fredga K,Sandberg AA,1964.Nomenclature for centro⁃meric position on chromosomes[J].Hereditas,52:201 220 Liu JQ,2004.Uniformity of karyotypes in Ligularia(Asteraceae:Se⁃necioneae),a highly diversified genus of the ea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highlands and adjacent areas[J].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144(3):329 342Liu JQ,Liu SW,Ho TN et al.,2001.Karyological studies on the Si⁃no⁃Himalayan genus,Cremanthodiurn(Asteraceae:Senecione⁃034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第33卷ae)[J].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135(2): 107 112Masoud S,Shokooh I,Roya K et al.,2008.Cyto⁃morphological stud⁃ies of the genus Glycyrrhiza in Iran[J].Cytologia,73:333 339Nie ZL,Gu ZJ,Sun H,2002.Cytological study of genus Tibetia (Fabaceae)in the Hengduan Mountains Region,China[J].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115(1):17 22Nie ZL,Wen J,Gu ZJ et al.,2005.Polyploidy in the flora of the Hengduan Mountains hotspot,southwestern China[J].Annals of the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92:275 306 Paszko B,2006.A critical review and a new proposal of karyotype asymmetry indices[J].Plant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258: 39 48Sanderson MJ,Liston A,1995.Molecular phylogenetic systematic of Galegeae,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Astragalus[A].In:Crisp M,Doyle JJ eds.Advances in legume systematics7:Phylogeny [M].UK:Royal Botanical Gardens,Kew,331 350 Stebbins GL,1971.Chromosomal Evolution in Higher Plants[M]. London:Edward Arnold LtdStebbins GL,1980.Polyploidy in plants:unsolved problems and prospects[A].In:Lewis WH ed.Polyploidy,Biological Rele⁃vance[M].New York:Plenum Press,495 520 Tanaka R,1971.Types of resting nuclei in Orchidaceae[J].Bot Mag Tokyo,84:118 122Tanaka R,1977.Recent karyotype studies[A].In:Ogawa K, Koike S,Kurosumi I et al.eds.Plant Cytology[M].Tokyo: Asakura,293 326Tanaka R,1987.The karyotype theory and wide crossing as an exam⁃ple in Orchidaceae[A].In:Hong DY ed.Plant Chromosome Research.Proceedings of the Sino⁃Japanese Symposium on Plant Chromosomes[M].Hiroshima:Nishiki Print Co.,437 Wang L(王丽),Gu ZJ(顾志建),Sun H(孙航),1994.Prelimi⁃nary karyomorphological study on the plants in genera Oxytropis and Astragalus from Qinghai⁃Xizang Plateau[J].Acta Botani⁃ca Yunnanica(云南植物研究),16(1):53 59 Wojciechowski MF,2005.Astragalus(Fabaceae):a molecular phy⁃logenetic perspective[J].Brittonia,57:382 396 Yang DK(杨德奎),2002.The karyotype analysis of Gueldenstaedtia from Shandong[J].Guihaia(广西植物),22(4):349 351Yuan Q,Yang QE,2008.Low incidence of polyploids and high uni⁃formity of karyotypes displayed by Delphinium(Ranunculaceae) in the Hengduan Mountains region of south⁃west China[J].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158(1):172 188Zhang SZ(张寿洲),Ma YC(马毓泉),Li MX(李懋学),1994. Cytotaxonomical studies on14species of Oxytropis DC.from In⁃ner Mongolia[J].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is Nei Mongol(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5:64 72 Zhao YZ(赵一之),Liu L(刘丽),1997.Ecological geographic distributions specificity of Flora of Oxytropis in Inner Mongolia [J].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NeiMongol(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8(2):200 212 Zhu XY,2004.A taxonomic revision of Tibetia[J].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148:475 488Zhu XY,Ohashi H,2000.Systematics of Chinese Oxytropis DC. [J].Cathaya,11-12:1 2181344期 刘亚辉等:青藏高原六种棘豆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报道 。

国产毛茛属植物五种一变种国产毛茛属植物五种一变种的核型

国产毛茛属植物五种一变种国产毛茛属植物五种一变种的核型

聂谷华1,2,廖亮方亮2,徐玲玲2,史军伟2,向其柏1 (1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37;2九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江西九江332000)摘要:对国产6种毛茛属(Ranunculus)植物进行了核型研究。

它们的核型公式分别为:扇叶毛茛2n=4x=32=12m+20sm,云生毛茛2n=4x=32=16m+10sm+6st,曲升毛茛2n=4x=32=14m+16sm+2st及2n=5x=40=18m+16sm+4st+2T,西南毛茛2n=2x=16=12m+2sm+2st,匍枝毛茛2n=2x=16=8m+8st及2n=4x=32=12m+4sm+14st+2t,棱喙毛茛2n=2x=16=6m+6sm+4st。

并结合形态及孢粉的资料就毛茛属植物核型不对称系数对分类的意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毛茛属;染色体数目;核型中图分类号:Q9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3-2700(2007)03-316-07NIE Gu-Hua1,2,LIAO Liang2**,FANG Liang2,XU Ling-Ling2,SHI Jun-Wei2,XIANG Qi-Bai1(1College of Forest Resourc es and Environment,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210037,China;2College of Life Science of Jiujiang University,Jiujiang332000,China)The somatic chromosome numbers and detailed chromoso me morphology have been studied in five species and one variety of the genus Ranunculus from China.Their numbers and karyotype formulas are:R.felixii,2n=4x=32=12m+20sm;R.nephelogenes,2n=4x=32=16m+10sm+6st;R.nephelogenes var.geniculatus,2n=4x=32=14m+16sm+2st or2n=5x=40=18m+16sm+4st+2T;R.ficariifolius,2n=2x=16=12m+2sm+2st;R.repens,2n=2x=16=8m+8st or2n=4x=32=12m+4sm+14st+2t;and R.trigonus,2n=2x=16=6m+6sm+4st,respec-tively.The chromosome number of R.ne phelogenes var.geniculatus and the karyotype of R.nephelogenes var.nephelogenes are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In combination with data from morphology and pollen,the taxonomic implications of the indi-ces of karyological asymmetry in Ranunculus are analysed.Ranunculus;Chro mosome number;Karyotype毛茛属(Ranunculus L.)约有600种(Tu-mura,1967),广布世界各大洲。

中国植物志第五卷2分册科属简介

中国植物志第五卷2分册科属简介

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中等大小或小形陆生植物。

根状茎短而直立或斜升,具簇生叶,或横走具散生或近生叶,连同叶柄(至少下部)密被鳞片,内部放射状结构,有高度发育的网状中柱;鳞片狭披针形至卵形,基部着生,棕色或黑色,质厚,边缘多少具锯齿或睫毛,无单细胞或多细胞的针状硬毛。

叶簇生或散生,有柄;叶柄横切面具4-7个或更多的维管束,上面有纵沟,多少被鳞片;叶片一至五回羽状,极少单叶,纸质或革质,干后淡绿色,光滑,或叶轴、各回羽轴和主脉下面多少被披针形或钻形鳞片(鳞片有时呈球圆形或基部呈口袋形),如为二回以上的羽状复叶,则小羽片或为上先出(如在Arachniodes属)或除基部1对羽片的一回小羽片为上先出外,其余各回小羽片为下先出(如在Dryopteris 属);各回小羽轴和主脉下面圆而隆起,上面具纵沟,并在着生处开向下一回小羽轴上面的纵沟,基部下侧下延,光滑无毛(偶有淡灰白色的单细胞柔毛,如在Leptorumohra 属);羽片和各回小羽片基部对称或不对称(即上侧多少呈耳状凸起,下侧斜切楔形),叶边通常有锯齿或有触痛感的芒刺。

叶脉通常分离(在Cyrtomium属为网状),上先出或下先出,小脉单一或二叉,不达叶边,顶端往往膨大呈球秆状的小囊。

孢子囊群小,圆,顶生或背生于小脉,有盖(偶无盖);盖厚膜质,圆肾形,以深缺刻着生,或圆形,盾状着生,少为椭圆形,草质,近黑色,以外侧边中部凹点着生于囊托,成熟时开向主脉,内侧边缘1-2浅裂(如在Lithostegia属)。

孢子两面形、卵圆形,具薄壁。

约14属,1200余种,分布于世界各洲,但主要集中于北半球温带和亚热带高山地带,中国有13属,共472种,分布全国各地,尤以长江以南最为丰富,从海岸起向西达4500米的高山冰川附近。

鳞毛蕨科与三叉蕨科Tectaridaceae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主要区别在于本科叶通常为纸质或革质,干后淡绿色,小羽轴和主脉上面具纵沟,光滑,不具有多细胞的腊肠形的毛(Ctenitis-hairs)。

绢毛匍匐委陵菜染色体加倍及其应用价值研究

绢毛匍匐委陵菜染色体加倍及其应用价值研究

绢毛匍匐委陵菜染色体加倍及其应用价值研究绢毛匐匐委陵菜(reptans vaE.Sericophylla.)为匍匐性多年生野生草本植物,其生态适应性广泛,须根发达,成坪速度快,是江河源头植被恢复及草坪业的首选材料,是值得深入研究并加以利用的园林绿化好材料。

在前人对绢毛匍匐委陵菜形态特征、生长特性、生态习性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针对绢毛匍匐委陵菜加倍的种子处理法、幼苗处理法、脱脂棉覆盖法以及加倍成功后植株的观赏特性、抗逆特性、园林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使绢毛匍匐委陵菜这一优良的地被植物资源得以开发利用,为应用绢毛匍匐委陵菜绿化美化城市环境奠定基础。

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通过三种方法利用秋水仙素对绢毛匍匐委陵菜染色体进行加倍。

实体诱导中,秋水仙素处理种子,在浓度0.1%和处理时间32 h时,诱导变异率最高为18%;秋水仙素幼苗处理法,在浓度0.2%和处理时间8 h时,诱变率最高,为20%。

离体组织诱导中,秋水仙素在浓度0.1%和处理时间4h时,诱变率最高,达到10%。

比较并分析以上三种方法,幼苗处理时,用秋水仙素浸渍叶芽,获得了较高的诱导率,是一种适用于绢毛匍匐委陵菜染色体加倍且简便经济的方法。

(2)通过植株形态特征观察,分析数据得出,多倍体植株比正常植株表现出更加优良的观赏性状,有叶片变大,叶片变厚,叶色加深有光泽,花径变大且色泽鲜艳,具有较高的园林观赏价值。

(3)通过对绢毛匍匐委陵菜的抗逆性研究证实,发生变异的委陵菜植株,在生理生化特性上也发生相应变化,保卫细胞增大,气孔密度变小,第1、2代四倍体植株的SOD活性、POD活性和CAT活性均比二倍体植株有大幅度的提高,可见,四倍体绢毛匐匐委陵莱具有较强的抗寒、抗旱、抗涝能力,生态适应性增强,并且具有较强的耐践踏能力。

(4)经加倍的绢毛匍匐委陵菜的叶片大,叶墨绿,有光泽,花色泽亮丽,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并且绢毛匐匐委陵菜具有蓄水保墒、防风固沙的作用,因此多倍体绢毛匍匐委陵菜具有非常广阔的园林应用前景。

几种药用植物染色体数目观察

几种药用植物染色体数目观察

几种药用植物染色体数目观察
程尧楚;刘本坤
【期刊名称】《湖南农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1(017)002
【摘要】观察了产于湖南省的绞股兰等16种中草药材的染色体数目及其形态,其中有绞股兰Gynostemmapentaphyllum和金钱草Desmodium styracifolium Merr的染色体数目在国内外未见报道。

【总页数】5页(P166-170)
【作者】程尧楚;刘本坤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67.01
【相关文献】
1.几种药用植物的染色体数目 [J], 图力古尔;包海鹰
2.药用植物灵菊七愈伤组织诱导及其染色体数目稳定性研究 [J], 范三微;董丽辉;凌庆枝;屠晓玮;柯吴琦;高莉莉;魏兆军
3.烟草与药用植物的科间杂种染色体数目变化与性状变异 [J], 魏治中
4.山东地区药用植物染色体数目的观察(Ⅱ) [J], 葛传吉;李岩坤
5.16种药用植物染色体的数目 [J], 张芝玉;翁若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5种溲疏属植物的核型分析

5种溲疏属植物的核型分析

5种溲疏属植物的核型分析在教育的大舞台上,核型分析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参赛者需要具备强大的耐力和精准的判断力,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有人说,核型分析是植物分类学的基石,它关系到植物的遗传和进化;也有人说,它是植物保护的利器,为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那么,如何让核型分析在实践中发挥最大的价值?我们又该如何思考和探索?首先,让我们以一场马拉松比赛来比喻核型分析的重要性。

在这场马拉松比赛中,参赛者需要具备强大的耐力和精准的判断力,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同样,核型分析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科研素养和实验技能,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这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参赛者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力。

核型分析,为植物分类学和植物保护提供了动力和方向。

其次,核型分析应注重多样性和系统性。

这就像一场音乐会,不同的乐器演奏出不同的旋律。

核型分析应紧密结合不同植物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和流程,同时关注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

这就像一场思想的盛宴,核型分析为植物分类学和植物保护提供了多样化的路径。

再者,核型分析面临着诸多挑战。

这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参赛者需要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到达终点。

核型分析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实验技术的改进、数据分析的方法、植物遗传和进化的理解等。

这就像一场挑战自我的过程,需要我们勇敢面对并克服困难。

核型分析,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推动其发展。

然而,面对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核型分析在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多挑战。

一方面,核型分析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而这些经验和知识的获取并不容易;另一方面,核型分析还需要解决实际问题,如实验技术的改进、数据分析的方法等。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应对?首先,我们需要加强核型分析的培训和教育。

这就像为一场比赛提供优质的训练设施,确保参赛者能够发挥出最佳水平。

我们可以通过组织专业培训、开展案例分析等方式,提升核型分析人员的教育素养和能力。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核型分析的实际应用。

杜鹃花属马银花亚属一些种类染色体数目报道

杜鹃花属马银花亚属一些种类染色体数目报道

杜鹃花属马银花亚属一些种类染色体数目报道
高连明;张长芹;李德铢;吴丁
【期刊名称】《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年(卷),期】2005(027)004
【摘要】对杜鹃花属马银花亚属中的马银花组和长蕊杜鹃组7种1变种的染色体数目进行了观察,其中6种1变种的染色体数目为首次报道,仅薄叶马银花(Rhododendron leptothrium Balf.f.& Forrest)的染色体数目以前有过报道.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马银花亚属所观察种类的染色体数目相同,均为2n=26.
【总页数】4页(P433-436)
【作者】高连明;张长芹;李德铢;吴丁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4;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4;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4;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3
【相关文献】
1.广西广义山蚂蝗属部分种类的核型及染色体数目报道 [J], 高成芝;邹琦丽
2.国产杜鹃花属马银花亚属(杜鹃花科)五个新异名 [J], 高连明;李德铢
3.基于ITS序列探讨杜鹃花属马银花组的系统发育 [J], 高连明;李德铢;张长芹
4.杜鹃花属红马银花的快速繁殖探讨 [J], 张雪梅;张敬丽;张巧玲;刘巧;王有国
5.锦鸡儿属植物一些种类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研究 [J], 常朝阳;黎斌;石福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藏高原菊科特有属绢毛菊属核型的补充报道

青藏高原菊科特有属绢毛菊属核型的补充报道

青藏高原菊科特有属绢毛菊属核型的补充报道杨慧娴;苏富明;任艳;孙文光;张永洪;李志敏【期刊名称】《植物学研究》【年(卷),期】2017(006)001【摘要】菊科(Asteraceae)绢毛菊属(Soroseris)是青藏高原地区的特有类群,本文对采自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6种绢毛菊属植物的种子进行核型研究。

利用常规压片法通过实验可以确定:绢毛菊属植物染色体基数都为8,除皱叶绢毛菊(S.hookeriana)为四倍体外其余5种都为二倍体,结果如下:金沙绢毛菊(S. gillii):2n = 2x = 16 = 14 m + 2 sm。

;绢毛菊(S. glomerata) 2n = 2x = 16 = 14 m + 2 sm;空桶参(S. erysimoides) 2n = 2x = 16 = 14 m + 2 sm;肉菊(S. umbrella):2n = 2x = 16 = 16 m;羽裂绢毛菊(S. hirsuta):2n = 2x = 16 = 14 m + 2 sm;皱叶绢毛菊(S.hookeriana):2n = 4x = 32 = 32 m。

核型分析结果表明,除绢毛菊(S. glomerata)和皱叶绢毛菊(S.hookeriana)为1A型外其余都为2A型。

以上结果表明,绢毛菊属植染色体基数非常一致(x = 8),该属植物物种分化的主要途径可能是二倍体水平的染色体结构变异及多倍化。

【总页数】9页(P17-24)【作者】杨慧娴;苏富明;任艳;孙文光;张永洪;李志敏【作者单位】[1]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南昆明;;[1]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南昆明;;[1]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南昆明;;[2]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南昆明;;[1]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南昆明;;[1]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南昆明【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相关文献】1.青藏高原东缘4种风毛菊属植物的核型研究 [J], 王一峰;王转莉;巩红冬;郭怀清;梁万福2.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风毛菊属4个优势种的核型研究 [J], 王一峰;高素芳;巩红冬;刘静3.青藏高原东缘3种风毛菊属植物的核型研究 [J], 高天鹏;王转莉;郭怀清;王一峰;方向文4.青藏高原东缘风毛菊属中两种植物的核型报道 [J], 王一峰;沙洁;王转莉;周生荟;杨宗邦5.青藏高原东缘2种风毛菊属植物的核型研究 [J], 李淮;王转莉;巩红冬;王一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