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法”在《高等代数》教学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论发现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论发现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论发现法在教学中的运用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学生的需求。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许多教师开始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其中,论发现法是一种备受关注的教学方法之一。

论发现法是一种以学生发现和探索为核心的教学方法。

它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中运用论发现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效果。

论发现法的核心思想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实践活动,主动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扮演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是充当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实践,帮助他们逐步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规律。

在论发现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技巧和方法。

首先,教师需要设定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他们要学什么和为什么要学。

其次,教师需要提供适当的学习材料和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和找到解决方法。

论发现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

通过探索和实践,学生可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

当然,在教学中运用论发现法也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论发现法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和素质。

教师需要熟悉和掌握教学内容,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和组织。

其次,论发现法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资源支持。

学生需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实践,教师也需要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和资源。

尽管存在一些挑战,但论发现法在教学中的运用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适当运用论发现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浅谈“发现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

浅谈“发现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

运用这 种教学方 法需要做到 以下三 点 : ( 1 ) 结合 日常教学 ,
预期 的教学效果 ; ( 3 ) 把教学过 程变 成教 师 自编 、 自导 、 自演 ( 少 营 造一个 ” 问题” 环境 , 让学生知 道 问什么 , 怎么 问?在 问题 环 数学 生当群众 演员 ) 的教案剧 。 境的设 计 中, 教师不要 总带着学 生去解决 问题 , 而要设 法揭示 笔 者认为 : 在初 中数学课 堂教 学 中 , 并 没有完 全实现 以学 解 决 问题 的过程是 怎样的 ; ( 2 ) 利 用学生提 出的问题 , 引导 学生
用 发现法教 学数学 , 能培 养学 生的探 究能力 , 激发 学生的探 究欲 望。
【 关键词 】 探究 能力 数学 “ 发现 法” 采取 措施
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最有效的学科之一 ,数学课 师生 间的距离 ; 其 次要 鼓励每 一个学生 。在 教学 中 , 不 对学 生
堂 中必 须培养学 生的 “ 三创” ( 创新意识 、创新精 神 、创新 能 说什 么“ 一不能 , 二不 准 , 三禁 止 ” 等 等规 定之类 的话 语 , 而是 力) 。创 造力离不 开主动学 习和质疑 , 质 疑就要提 出问题 。分 允许学 生互相交 流 , 争 议辩论 , 鼓励学 生畅所欲 言 , 各抒 己见 。 析、 解 决 问题 要有 一个 前提 , 那就 是发现 与提 出 问题 , 并且 要 在教学 中 , 鼓 励学生 大胆探 索 , 标新立 异 , 引发 学生 的探 究 活 在很 正常的情况 下发现 问题 , 这才 是学 习的最高境界 , 要 登上 动 , 并及 时捕 捉学生 “ 智 慧的火花 ” 与“ 灵感 ” , 对学 生在学 习探 这个境 界 , 首先而 且必须要具 有的是 问题意识 。

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发现法教学

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发现法教学

龙源期刊网
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发现法教学
作者:李香玲武小云
来源:《职业时空》2008年第06期
发现法是由美国“结构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布鲁纳提出来的。

布鲁纳认为,最前沿的科学家的工作与学生的学习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发现学习就是要模仿科学家发明的过程,把发现过程从教育的角度加以再编制,让学生分步进行学习并实现再发现。

发现法可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提高自学和钻研能力。

事实上发现法就是在整体的知识结构上实行启发式教学。

作为教材,一般在编写过程中为了简练和严密性,常为“定义——定理——例题”三步曲,掩盖了知识本身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

发现法教学的一般步骤为:提出问题——归纳数学模型——讨论所需知识(包括相关定义、定理等)——进一步解决问题。

数学教学中应注重运用应用这一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研究能力。

“发现法”在《高等代数》教学中的应用

“发现法”在《高等代数》教学中的应用

“发现法”在《高等代数》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本文通过《高等代数》教学实践,探索发现教学法的应用。

通过行列式计算,矩阵逆的求法,矩阵正定性的判定以及hdrmite 矩阵的若干等价命题的证明说明发现教学法对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发现教学法;高等代数;创新精神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123-02发现教学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现代启发式或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知识传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根据教师和教材提供的课题、资料,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1]。

发现教学法[2]是近年来倍受重视并得到推行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充分发挥学生认识事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经常伴有猜想、惊讶和困惑,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求理由和证明。

这种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智能的一种有效方法。

下面就《高等代数》教学如何应用发现教学法作初步探索。

一、发现教学法的核心是发现发现教学法不同于注入式,因此教师应创造一种环境,让学生猜想一下,归纳一下。

例如,在讲解矩阵行列式的性质时,教师不必急于给出公式,可以让学生先计算一个3阶矩阵行列式:设a=1 8 908 50 2 5,求3a。

学生会得出:算法(1)因为a=30,所以3a=3a=90;算法(2)因为3a=3 24 270 24 150 6 15,所以3a=3 24 270 24 150 6 5=810;对得出的矛盾,学生很感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然后让学生分析两种不同答案之间有何联系,引导学生发现:矩阵的数乘之行列式与一个数和行列式相乘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所算出来的结果当然不同。

算法(1)之所以错误,是因为3a ≠3a。

正确答案为(2)。

当然,除算法(2)之外,还可考虑应用性质:设a为n阶矩阵,则ka=kna。

浅谈发现教学法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浅谈发现教学法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浅谈发现教学法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董永红内容摘要:发现教学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已发现知道和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要创设情境,明确目标,掌握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不断地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发现知识、激发兴趣,发展思维,了解其中的规律并掌握其规律。

关键词:发现知识发展思维认识事物掌握规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人类在全部生活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会亲自发现事物、认识事物。

这是发现教学法的倡导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观点。

发现教学法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发现知识和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且较充分地体现了教与学这对矛盾在发展中辩证统一的关系。

学生学习的动机来源于诸多方面:检测中获得了好成绩;同学之间的比、学、赶、帮;对学习的兴趣;在学校受到老师的奖励等等。

但是,最好的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某种事物有新发现的成功感。

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发现新事物,(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引导学生掌握其规律并能灵活的运用。

)引导学生实现其成为发现者的愿望。

下面仅就发现教学法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谈几点体会:一、创设情境,精心设计复习题,为新内容作铺垫,激发学习兴趣。

二、明确探究的目的,通过动手操作,相互讨论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发表不同的见解,提出可能的答案。

三、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得出共同的结论,使知识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系统。

四、通过反馈和讲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控教学。

在运用发现法时也要注意,首先是在学生发现探索时,教师要善于等待,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再就是应该选择小学生有可能发现也有必要发现并且适合小学生容易发现的教材作为发现的类容。

其次就是教师要熟悉本学科整个教材内容,了解所要发现原理的大致过程,掌握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及认知规律。

一、初步感知,形成表象教例:乘法分配律1、口算(7+3)×8 7×8+3×8(5+12)×3 3×5+12×32、口算得数,并用线连接34×4 70×2+5×29×23 30×4+4×475×5 9×20+9×3(通过计算发现,虽然两个算式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初步感知了乘法分配律。

发现法在中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中的运用

发现法在中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中的运用

二、 发现法在中学数 学探究性学 习中的运用
1 . 归 纳 发 现 法在 中 学数 学 探 究 性 学 习 中 的 运 用
归纳 法 的 主 要 论 据就 是 看 似 是 最 简 单 的 关 系 也 就 是 最 具 有 大 众 性 的 形 , 找 出最 终 的答 案 , 这 时教 师 还 可 以提 出 以两 个 直 角 边 为 直 径 的 两 个 半 关系, 而 在 中学 数 学 归 纳 法 中 , 其 主 要 步 骤 就 是 根 据 某 一 特 定 部 分 来 倒 推 圆 的面 积 总 和 是 不 是 也 等 于 以斜 边 为 直 径 的 半 圆 的 面 积 , 这 些 问 题 的 提

猜测另一个数学对象是不是也有这种相同的性质的一种解题方法。 比如 。 中学数学教 师在讲勾 股定理 时, 为 了能够吸 引学生们 上课 听讲

探 究 性 学 习的 简 述
“ 探究性学习” 主要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教 师要 引导学生们 。 通过 鼓励学 的 注 意 力 , 可 以选 择 从 面 积 的角 度 去 讲 解 。 可 以这 样 描 述 : 以 某 一 直 角 三 角 生们不 断进行尝试 、 体验以及亲身实践 , 培 养学生们善于发现 问题 、 分 析问 形 的两 个 直 角 边 为一 边 , 然 后分 别 画 出 两 个 相 等 的 正 方 形 。 然 后 再 以 该 直 题、 解决 问题的能力 , 从而在最 大程度上发挥 出学生们的潜力 , 对提 高学生 角 三 角 形 的斜 边 为一 边 画 出一 个 正 方 形 , 那 么 前 两 个 正 方 形 面 积 的 总 和 就
◆ ◆ ◆ ◆
发现法在 中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中的运用
◆ 于永锋
(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泉湖中学)

发现式教学法在代数人门教学中的应用

发现式教学法在代数人门教学中的应用

发现式教学法在代数人门教学中的应用中学数学课是从学习代数开始的。

初中代数与小学数学相比,更多地反映出数学本身的特点:高度的抽象概括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在表述知识时,代数更多地采用了形象化的语言。

为了叙述精练和表达完美,教材中几乎全部隐去了知识的产生和发现过程。

这就给学生的代数入门学习带来了困难,以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数学学习陷入被动,成绩下降。

多年教学实践表明,采用学生易懂的语言表述知识,运用发现式教学法授课,可解决上述问题。

我们知道,发现式教学法又称间题教学法。

它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于本世纪50年代首先倡导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是从青少年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出发,提出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演示,解答问题等手段,引导学生像当初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去发现知识,以便培养他们进行探讨和创造的能力。

运用这一方法再现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使学生轻轻松松学到了知识,又学到了科学的思想方法.运用这一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间题的能力。

下面以《有理数加法》为例,谈谈发现式教学法在代数入门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设发现情境例1:一个数从原点出发,先向右移动2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如图:由图上可看出,到达的终点是表示十5的点。

练习1,仿例1,画图表示:一个点,从数轴上的原点开始,按下列条件移动两次后,到达的终点,并说明它是表示什么数的点?1.向右移动4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2.向右移动2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3个单位长度;3.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5个单位长度,4.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3个单位长度,5.向左移动5个单位长度,再向左(右)移动。

个单位长度。

例2我们规定:一个数从数轴上的原点开始移动,向右为正,向左为负。

例I中两次移动的最终结果可以用加法表示为:(+2)+(+3)=+5练习2仿例2将练习1中的结果分别用算式表示出来。

发现导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发现导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的一般 性 。
二、 引导 发现 法
研究特例运动的速度 v t = V 0+ a t
研究 产 品的成 本 Mx=M 0+a l
通过 以上例子有难 概括抽象 出的一次 函数 F
( X )= a x+b
在几何教 学 中, 让 学生例 举 出几何形 体 的面 积、 体积计算公式。通过对公式 的研究讨论 、 引导
●寿翩 蝴
发现 导学 法在 数学 教学 中的运 用
寿 宁县 第四 中学

郑 烈平
要 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 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成为学校教育的 目 标, 数学是 一项基础性 学科 , 数学
学科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 提 高学生在课 堂中的参与度。发现法教 学是数学教学 中
高。这样 , 此公式不仅适用于梯形 面积和 台体体积
的计算 , 而且也适用于计算拟柱体和球体 的体积。
用 概括发 现法 教 学 , 教 师 的数 学 问题 要 精 心 设
在 数学教 学 中 , 让学 生讨论 如下 例子 :
计, 有组织学 习, 特别适 用复习课教 学。教学 步骤 是: 1 、 布置学生复习相关内容 , 按要求例举出数学问 题; 2 、 讨论、 找出共性东西; 3 、 概括抽象 出数学问题
k 为何值时分式方程会产生增根?从而使学生
对 化分 式 方程 为整 式 方 程 的基 本 方 法 及 判 断 增 根
中了解 分式 方程 的解题 步骤 , 提高分 析概括 能力 。
( 二) 一个 发现 过程 中 的教 学步骤 。
的方法有关更深入认识 , 使学生初步获得 了知识迁
移 的能 力 。
学生作概括性总结 , 不难发 : 梯形 的面积公式适

发现法及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研究

发现法及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研究

发现法及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研究作者:许翔许京锋来源:《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2018年第01期[摘要] 发现法对于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参与的情绪、学习兴趣、好奇心的激发具备特有的力量,不仅如此,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质疑以及数学应用能力的提升因为发现法的有效实施都能获得有效的改观.[关键词] 高中数学;发现法;应用研究;学习策略很多学者和专家把发现法称为探索法或者研究法,也有的称其为现代启发法,不管其称谓如何,发现法的精髓都在于学生在老师的预设的课题、资料研究中进行独立探究并因此自行发现、掌握研究对象所蕴含的原理与理论.学习策略发现法在课堂学习中大体有以下策略可以应用:1. 设置问题情境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应围绕学习目标、依据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并力争情境更为生动而有趣.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一系列问题或者活动内容是学生学习在进行问题情境学习中惯常运用的形式,旨在引导学生在问题刺激下进行主动的探索,使得学生的思维在不断发现与探索中逐步深入. 学习情境能够应用的素材很多,一些概念的实例、学生熟悉的自然或实验现象、数学知识原理、数学判定案例、语言表达与交流的场景等等都是学生学习时能够运用的素材.2. 学习主体的探究活动学生在探究中的思维与操作是主体探究活动所指的具体内容,学生进行独立的活动与操作并在实际操作中进行探索与思考是发现法所必须具备的,因此学生在进行探究与操作活动时应保障学生有充裕的时间与空间.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内部思维层面上进行活动的能力还是比较欠缺的,因此,学生在亲自试验与计算等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和讨论,使得学生在不同心理体验的感受中不断激发探究的欲望. 学生交流与讨论时教师的激励性语言也是重要的方面,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度、课堂氛围的融洽度往往会因为教师的鼓舞而掀起高潮,一些意想不到的怪问题也可能因此产生,这正是学生学习时的良好契机,是学生发挥巨大潜能的最佳时刻,学生的主体探究活动就会更加异彩纷呈.3. 多向合作交流发现法提倡学生的独立活动,个体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并不会因此而显得多余. 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水平、知识结构在成长过程中自然会显现出一定的水平落差,由此带来的思维、认知情绪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学生自身知识结构欠缺的修补与完善必然得依赖他们相互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学生运用独立探索中所得的感受与体验进行讨论与交流往往使得他们在活动研究中兴趣倍增,对问题的深入理解更是非同一般,学生的集体观念与团结协作精神、师生之间的心理差距以及情感效应等也会获得较大的改观.发现法的实际应用案例——正弦定理教学片段1. 教材分析正弦定理的应用价值极为广泛,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拓展延伸内容在三角形的计算问题、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那么,正弦定理的研究意义究竟如何?究竟是怎样发现正弦定理的呢?其证明方法又是如何发现的呢?有其他方法证明吗?学生所关心的这些问题在教材中并没有具体的答案.正弦定理的第一课时应该是对正弦定理的引入与证明,属于定理学习的课型,因此,正弦定理的学习的有效性不仅能使原有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复习,还能使学生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对联系、发展等辩证观点产生深刻的体验与感受,学生在定理的探究中还会领略数学发现与创造的历程,并因此激发出自身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习惯.2. 学情分析直角三角形的内容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就接触过的,高中必修内容中又涵盖了三角函数的基础知识与平面向量的内容,这所有的内容所形成的知识框架对于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数以及平面向量等问题的解决具备积极的意义,正弦定理在关于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定理中都是极为重要的,有关于定理的探究及其运用是《课程标准》一直重视并强调的,学生因此在思想上更加重视正弦定理的学习与探究.3. 正弦定理导入实录(1)设置情境投影展示:如图1是一条两岸平行的河流,河宽d=1 km. 码头A处囤积着很多重要的物资,上游特大洪水暴发,A处物资和留守人员须尽快转移至对岸B或C处,B,C之间相距1 km,转移方案怎样设计最为合理?已知水流速度、船于静水中的速度分别为3 km/h、5 km/h.数学起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在这个问题中明显展露了出来,学生的思想意识也因此得到了一定的培养,正弦定理的研究也因为情境问题的图形与解题思路的展现得到了最好的铺垫.(2)提出问题同学们设身处地地将问题考虑周全,小组讨论后将问题汇总给组长:①船开向B,C中的哪一处更合理?②船从A开向B,C两处各需多久?③船从A开向B,C两处各有多少千米?④船从A开向B,C两处时的速度各是多少?⑤船从A开向B,C两处应保持什么方向才能保证沿途路线是直线?小组交流是学生进行研究学习和情感交流最好的平台,学生的合作能力往往在小组交流中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因学生交流与感受而产生的诸多问题使得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倍增,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因此得到彰显,而最终学生讨论的问题又是小组讨论产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典型性,对于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哪位同学来试试,表述一下上述问题究竟应该如何解决?同学们还记得之前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吗?平行四边形法则能够运用于此题的探究吗?请尝试作图,并明确已知、求问以及问题解决方法.将问题转化为如图2、图3所示的两个数学模型,如此一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以及数学意识都得到了有意义的发展. 同时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两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求解呢?图2、图3中三角形的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是题中已经明确的,另一边的对角以及第三边是我们所要解决的. 图2中△ADE为直角三角形,图3中△ADE则不是,利用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求解不可行.图3中出现的情形可否转化一下,最终通过直角三角形来解决问题呢?问题的出现使得学生的化归思想意识得到培养,后续正弦定理的研究与证明正弦定理也因此得到了较好的铺垫,整节课的学习也就基本完成了.学生学会学习与探究并因此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是高中新课改的主要任务. 由认知主体进行知识的主动建构正是建构主义观点的精髓. 从学习的角度来讲,知识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中运用已有经验并结合他人合作进行主动建构而获得的,学生是学习的中心这一观点一直是建构主义模式所强调的,学生进行知识意义的构建要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完成.。

发现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施建华

发现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施建华

发现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施建华【原创实用版】目录1.引言2.发现教学法的定义和特点3.发现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4.发现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优势5.发现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局限性6.结论正文1.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

发现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已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探讨发现教学法的应用情况。

2.发现教学法的定义和特点发现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索和发现,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注重知识的发现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发现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发现教学法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数学概念的教学、数学方法的教学、数学问题的解决以及数学思维的培养。

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发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在数学方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发现和总结数学方法;在数学问题的解决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和思考,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数学思维的培养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思维训练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4.发现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优势发现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5.发现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局限性发现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素养;二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学习素养;三是教学过程的控制难度较大,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调控能力。

发现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施建华

发现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施建华

发现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施建华摘要:一、引言1.教学方法的背景介绍2.发现教学法的基本概念二、发现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4.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三、发现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实施步骤1.设计教学目标和计划2.创设问题情境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4.组织课堂讨论和交流5.总结和反馈四、发现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案例1.案例介绍2.案例分析3.案例启示五、发现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挑战与对策1.挑战概述2.应对策略六、结论1.发现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价值2.推广与应用的建议正文:发现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和发现。

在数学教学中,发现教学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发现教学法的概念、应用、实施步骤、实践案例、挑战与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数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尝试将发现教学法融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

发现教学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发展。

二、发现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发现教学法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产生自主探究的动力,从而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发现教学法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助手。

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教学法强调将学生置于问题的中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

这种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发现教学法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敢于创新,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中,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锻炼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促进思维发展。

发现教学法在极值教学中的应用-2019年教育文档

发现教学法在极值教学中的应用-2019年教育文档

发现教学法在极值教学中的应用【基金项目】东华理工大学校级教改课题――《线性代数》在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研究(1310100027)。

发现教学法是在学习过程中不将学习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问题和实例,让学生积极思考,自行发现并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1]。

当今国内高等教育处于普及型教育、素质教育的时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上就不能直接给学生灌输知识点,而是应该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参与思考,对知识感兴趣,提高学习能力[2-3]。

《高等数学》是我国大学生的重要基础课之一,是学生踏入大学校园就开始接触的课程,因此在高等数学中就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自我学习可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高等数学内容丰富,公式定理多,逻辑严密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较难掌握,容易厌学,这对教学方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时将发现教学法引入教学中就很有优势。

本文主要讨论极值教学中如何实施发现教学法。

1.引入观察高等数学中经常对函数的局部性质进行讨论,比如某点处的极限、单调区间、凹凸区间等等。

由此引出最大值最小值概念也可以在某邻域内讨论,并给出图1让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观察在x1的某邻域内,x1处取到最小值,同理观察到在x2的某邻域内函数取到最大值,学生自然会发现在x4,x5,x6,处有同样的性质,对这种性质我们引入极值概念:定义[4] 设函数f(x)在区间(a,b)内有定义x0∈(a,b),如果在x0的某一区间邻域内有f(x)f(x0)),则称f(x0)是函数f(x)的一个极大值(极小值)。

函数的极大值与极小值统称为函数的极值,使函数取得极值的点称为极值点。

2.发现探索在图中学生可以自己观察到除x4,x7外,其余点处均可导,则可分可导点,不可导点两类对极值点进行讨论。

第一类可导点处x1,x2,x5,x6取到极值且容易观察这些点处导数为零,由此引入费马引理:引理[4] 设函数f(x)在点x0处可导,且在x0处取得极值,那么这函数在x0处的导数为零即f'(x0)=0。

高等代数下册教学设计

高等代数下册教学设计

高等代数下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高等代数下册的核心概念与理论;2.掌握高等代数下册中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提高学生对高等代数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内容1. 矩阵论1.1 矩阵的乘法和逆矩阵1.2 行列式和行列式性质1.3 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2. 线性方程组2.1 向量空间与线性变换2.2 齐次线性方程组和非齐次线性方程组2.3 矩阵的秩及其意义三、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老师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高等代数下册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参与讨论,从而提高其抽象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课堂练习老师会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的练习,通过解题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解题技巧。

同时老师也会及时给出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3. 课外作业通过课外作业的布置,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思考,同时老师也会及时批改和指导,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4. 实际应用在讲解知识点时,老师会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点,提高学习兴趣和信心。

四、教学评估1.课堂问答:通过课堂问答以及抽查的方式,测试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课后练习:布置适量的课后练习,及时批改和给出建议,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点。

3.期中/期末考试:在学期结束时进行考试,测试学生在整个学期内的学习成果,为后期的教学提供反馈和调整。

五、教学资源1.标准教材:高等代数下册;2.电子教案:为学生提供相关学习资源,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3.实验室:提供计算机和相关软件,方便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学习。

六、教学总结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高等代数下册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从而掌握其核心概念和技能,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同时也希望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实际应用,不断提高抽象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发现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发现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发现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作者:耿兆刚来源:《读与写·教师版》2018年第09期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要求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有效突出学生教学主体地位。

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发现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开展积极的思考,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因此,本文对发现法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了发现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发现法;高中数学教学;应用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9-0249-01前言:发现法作为教学方法中的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将其应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的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在教学中自主开展探究。

通过发现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更好的融合到高中数学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真正促进高中数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1.发现法内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学要求明确提出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现法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有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真正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

通过发现法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在教学中充分挥发自身能力,解决问题,学生通过积极探究掌握知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1]。

通过发想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学生可以快速的掌握方法与原理,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有效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真正理解知识与掌握知识,真正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发现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将发现法应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遵循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教师要对高中数学知识进行充分认识,从而有效将发现法应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其中具体的教学策略从以下方式开展。

发现式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发现式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发现式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作者:张宏鹏来源:《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2016年第01期摘要:发现式学习法是布鲁纳倡导的,其目的在于用科学家的培养模式来组织教学,学生在课堂上不是接受知识,而是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这样的教学理念与新课程相符合,与当今社会对创造性人才的需要相符合.关键词:发现式学习;数学教学;创造高中数学“发现式”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是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的“再发现”,虽然说发现和解决的都是数学知识体系中的老问题,但对学生而言,这些知识和问题都是“新”的,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思维活动;虽然“再发现”与严格意义上的创造有较大的差别,但是笔者认为只有学生的“再发现”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促进创造性思维发生质变,最终达到发明、创造的水平和高度. 本文首先谈一谈发现式高中数学学习的流程,接着结合具体的实例就环节设置进行分析.[⇩] 发现式高中数学学习的流程有序的课堂才能催生出高效,发现式高中数学学习在课堂组织上有如下几个流程.[⇩] 发现式高中数学学习的环节设置1. 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是学习和思考的起点. 每节课都有特定的教学目标,我们应该紧绕教学目标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如从现实生活中取材整合教学资源,或者利用教具、媒体创设形象化的问题情境,或是布置一定的活动任务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提出问题,基于学生生成的问题,选择改造有价值的问题作为课堂的生长点.2. 组织学生活动问题情境的创设旨在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调控学生思维走向,帮助其形成整体思路,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实施对比、联想、观察、归纳等具体活动,通过具体的活动抽象、概括出有价值的、可转换的、操作的、具体的假设,为接下来的引导探究发现环节打下基础.例如,“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教学,设置了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活动,促进问题的生成,完成导入.情境1:借助于PPT展示“嫦娥一号”卫星运行的椭圆形地球同步运行轨道;情境2:将一只水杯倾斜投影出水的边界的形状.借助于情境1和情境2,学生观察后发现“椭圆”,那么,生活中还有哪些椭圆的例子呢.情境3:用PPT展示手机按键,椭圆形果盘、图章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椭圆.借助于情境3,学生发现生活中“椭圆”无处不在.3. 引导探究发现以生为本的课堂学习过程应该是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的过程.在发现式学习模式下,引导探究发现的环节,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或组间交流讨论,教师充当好学生探究过程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促进每个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进步.例如,“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教学中对于“椭圆的定义”,笔者引导学生完成如下探究发现活动.教师演示:笔者借助于一根粗线绳、一个白色泡沫板、两个图钉,给学生演示画椭圆.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演示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体验亲自画椭圆的过程,再借助于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1:同学们在画图的过程中同时注意观察椭圆上的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将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问题2:你能描述出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是椭圆吗?设计意图:问题1、问题2引导学生得到并不完整的“椭圆的定义”.问题3:尝试着将绳子缩短一点,看一看能够得到什么图形?如果继续再短一点呢?会有什么发现?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椭圆越来越扁.问题4:当绳子短到什么情况下,你就无法画出椭圆?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当绳子的长度等于两个图钉点间的距离的时候.问题5:这时你看一看能够得到什么图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以图钉所在点为端点的线段.问题6:假设绳长比两图钉间的距离小,则点的轨迹会是什么样的?设计意图:此时轨迹不存在.将上述几个问题的发现结果进行总结,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步步深入,最终得到椭圆完整的定义.4. 构建数学理论构建数学理论是在前面发现基础上的抽象与概括,当然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我们教师通过问题的引领构建数学理论.例如,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构建数学理论呢?笔者进行了如下的尝试.问题1:求曲线的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联系已有认知,得出建系→设点→列式→化简→证明.问题2:怎样建立直角坐标系才能使运算和方程更简便?设计意图:通过问题2的引领,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互动、交流,最后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展示,一般学生能够探究得到如下几种成果(见表1):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画图操作能更深地理解建系的原则,效果比由教师直接告诉他们如何建系好很多.学生同时也理解了焦点在x轴上和焦点在y轴上的标准方程的区别.同时新的问题生成:上述结论能不能表示成比较整齐对称、简洁的方程形式呢?发现1:学生讨论后认为(a2-c2)x2+a2y2=a2b2较为简洁.这个时候学生要想再有新的发现需要教师的引导:如果我们令b2=a2-c2,那么,我们能够得到什么方程呢?发现2:学生自主探究,可以得到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1(a>b>0);根据对称性发现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1(a>b>0).5. 尝试数学应用数学应用是我们教师选择具体的例题引导学生在解决例题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内化和方法的沉淀. “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新授课在学生完成上述发现后,笔者设计了如下几个例题.例1 判断下列椭圆的焦点在x轴上还是y轴上,并写出焦点坐标.例2 已知椭圆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为(-4,0),(4,0),椭圆上一点P到两焦点的距离的和等于10,求这个椭圆的标准方程.例3 已知椭圆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为(0,-2),(0,2),且椭圆经过点-,,求这个椭圆的标准方程.例4 已知B,C 是两个定点,BC=6,△ABC的周长等于16,求顶点A的轨迹方程.设计意图:通过上述4个例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运用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进行问题的解决,提高应用数学知识和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6. 总结回顾反思笔者在用发现式学习组织高中数学课堂时,最后总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回顾和反思. 反思自己在问题情境设置的难易程度是否合适,教学资源的选取是否具有趣味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能否有效激活学生的情感,学生在课堂探究过程中是否有探究的强烈欲望.具体到本节课,笔者反思和回顾如下:(1)本节课在引导学生学习椭圆的定义时,设计了让学生切身体验椭圆的形成过程的活动. 通过把绳子的长度缩短,学生画出了的不同的图形,让学生自己发现开始给出的定义的不完整,在作图的过程中不断地把定义补充完整,实质上这就是发现法. 这样发现的结果会使学生形成深刻的记忆.(2)在推导椭圆方程的过程中,文科生的思维缺点和解决问题能力上的欠缺便会暴露出来. 文科学生学习的依赖性较强,满足于按部就班的训练. 一旦让他们自己选择建系方法,并求出含有两个参数的曲线方程,会让他们中的一部分学生觉得很困难,这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否则会加重他们的焦虑.(3)采用发现教学法在时间上耗费较大. 本节课在规定的40分钟课堂教学时间并没有进行完预先设计的全部教学内容. 在今后的教学中若采用发现教学法,要注意内容与实践的调整,可以进行部分发现或者讲授法与发现法相结合以提高课堂效率.。

发现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的应用

发现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的应用

发现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的应用毕亮亮◆摘要:发现式教学法又称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在教师事先精心设计、周密组织安排的一系列学习活动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像数学家那样去自己发现数学事实、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这和发现式教学法的思想是一致的,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研究发现式教学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发现法;课堂教学一、研究的背景从2022年9月开始,我步入了老师的行列,在这十几年里我发现:有时候自己认为讲了无数遍的概念、公式、题目,学生转眼就忘;有时候我盯着他们完成的一些题目到了第二天换个面孔出现他们又不会了,他们到底怎么了?利用课余时间我也找过一些同学谈心了解情况,我发现: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学习数学的方法仍习惯于上课不停地做笔记,只要能把我的板书一字不漏的抄到笔记本上去就算完成任务,而且已经算很有收获了。

到做作业时,同笔记上的内容进行对照,甚至一一模仿,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自己的归纳与总结。

一旦遇上一些富有拓展性或是研究性的问题就显得力不从心、无从下手了,于是越来越多的同学对数学充满着畏惧,最终放弃者居多,这一现象,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学生在系统知识的运用能力上还比较欠缺;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学生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还不够积极。

尤其是我带了文科班之后,这一体会就更加深刻了。

老师上课上的非常辛苦,而学生呢也学的怨声载道。

那么如何使大家都能从这样的一种现状中摆脱出来呢?由世界著名教学教育权威弗赖登塔尔提出的“再创造”理论,据说目前已被视为数学教学方法的核心。

其实质就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并解决问题,甚至总结和归纳出各种运算法则和各种定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现法”在《高等代数》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杨兴东,昝立博,涂媛媛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20期
摘要:本文通过《高等代数》教学实践,探索发现教学法的应用。

通过行列式计算,矩阵逆的求法,矩阵正定性的判定以及Hdrmite矩阵的若干等价命题的证明说明发现教学法对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发现教学法;高等代数;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123-02
发现教学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现代启发式或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知识传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根据教师和教材提供的课题、资料,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1]。

发现教学法[2]是近年来倍受重视并得到推行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充分发挥学生认识事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经常伴有猜想、惊讶和困惑,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求理由和证明。

这种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智能的一种有效方法。

下面就《高等代数》教学如何应用发现教学法作初步探索。

一、发现教学法的核心是发现
发现教学法不同于注入式,因此教师应创造一种环境,让学生猜想一下,归纳一下。

例如,在讲解矩阵行列式的性质时,教师不必急于给出公式,可以让学生先计算一个3阶矩阵行列式:设A=1 8 90 8 50 2 5,求3A。

学生会得出:算法(1)因为A=30,所以3A=3A=90;算法(2)因为3A=3 24 270 24 150 6 15,所以3A=3 24 270 24 150 6 5=810;对得出的矛盾,学生很感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然后让学生分析两种不同答案之间有何联系,引导学生发现:矩阵的数乘之行列式与一个数和行列式相乘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所算出来的结果当然不同。

算法(1)之所以错误,是因为3A≠3A。

正确答案为(2)。

当然,除算法(2)之外,还可考虑应用性质:设A为n阶矩阵,则kA=knA。

于是3A=33A=27×30=810。

这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实际上完成了探索真理的全过程。

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不仅掌握了矩阵数乘概念及行列式基本性质,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发现教学法的重点是突出知识的纵横联系、内部规律
“发现法”教学离不开迁移规律[3],而迁移的产生又是建筑在知识的纵横联系、整体结构、内部规律之上的。

因而《高等代数》教学运用“发现法”的重点应该是突出知识的纵横联系、内部规律。

在联系中促成发现,在串线中有所发现。

为此,教师要完整地、系统地把握教材的内
容。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各章各节的内容及时地系统地进行概括、总结,必要时列出系统表(有时可以让学生来进行这项工作),从而促成发现。

比如在应用矩阵的初等变换[4]求矩阵方程的解时,教师不必急于给出求解方法,可以通过矩阵的初等变换求逆为例:首先,将增广矩阵(A┇E)作初等行变换,当把A变成单位矩阵时,单位矩阵E就变为A-1,即(A┇E)■…■(E┇A-1)。

由“左行右列,首尾为主”[4]原则,有P1…PlA=EP1…PlE=A-1。

据此可以导出求解矩阵方程AX=B的初等变换法:由AX=B?圯X=A-1B?圯P1…PlA=EP1…PlB=X,从而启发学生构造一个应用矩阵的初等变换求解矩阵方程的简便方法:(A┇B)■…■(E┇A-1B),如此即得矩阵方程AX=B的解X=A-1B。

这样通过找出矩阵求逆的内部规律,联系到求解矩阵方程的求解方法,即将矩阵求逆的内部规律迁移到求解矩阵方程上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采用“发现法”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在教材表面未明确提出但隐藏在某些知识的相互联系中或出现在习题中的知识
这些知识往往容易被学生忽略,或因某些习惯的偏见而产生某些错误的印象。

如果这些问题不提出,不认真加以分析、研究,将对教材的某些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技巧的本来面貌有所损伤或曲解。

例如,在介绍完二次型概念及基本性质之后,学生已经了解矩阵正定的一些性质,这时可以引导学生由矩阵正定的一系列性质来分析对照,从中发现其内在联系。

首先根据定义与讲授的简单性质,我们有,f(x)=xTAx正定[5]?圳?坌0≠x∈Rn,f(x)
=xTAx>0?圳A为n阶实对称矩阵,且与单位矩阵合同。

进而得到,若n阶实对称矩阵A正定,则A与n阶单位矩阵合同,即存在n阶可逆矩阵P使得PTAP=E?圯A=(P-1)TP-1,记P-1=B,则A=BTB;反之,若存在可逆实矩阵B,使得A=BTB,则?坌0≠x∈Rn,有f(x)=xTAx=xTBTBx=(Bx)T(Bx)>0,从而A正定。

这样,我们有关系:f(x)=xTAx正定?圳?坌0≠x∈Rn,f(x)=xTAx>0?圳A为n阶实对称矩阵,且与n阶单位矩阵合同?圳存在可逆实矩阵B使得A=BTB。

依次类推,可获得一系列等价条件:f(x)=xTAx正定?圳?坌0≠x∈Rn,f(x)=xTAx>0?圳A为n阶实对称矩阵,且与单位矩阵合同?圳存在n阶可逆实矩阵B,使得A=BTB?圳存在n阶可逆的实对称矩阵G,使得,A=G2?圳A为n阶实对称矩阵,且A的所有特征值全大于零?圳f(x)=xTAx的矩阵A的各阶顺序主子式>0。

这样,通过揭示隐藏在“正定”之内的知识,让学生明白知识的相互联系,达到巩固知识,掌握方法,熟悉技巧,训练能力的目的。

四、在例题教学中采用“发现法”,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要精选例题,由易到难,使学生在解题中有所发现。

例如,一般《高等代数》教材中都有这样一个题目[4],设 A∈Cn×n,则AHA=O?圳A=O,这里AH表示复矩阵A的共轭转置。

在介绍矩阵迹的基本概念与性质之后,我们自然猜想如下命题是否正确?即命题“tr (BBH)=0?圳B=O”是否正确?回答是肯定的。

事实上,若B=O,则显然有tr(BBH)=0。

反之,由tr(BBH)=0?圯tr(BBH)=■?姿i(BBH)=0。

注意?姿i(BBH)≥0,
(i=1,…,n),所以,?姿i(BBH)=0(i=1,…,n)?圯BBH=O?圯B=O。

进而引发学生思考:若取B=A-AH,会有什么结果?这时自然而然得到如下结论:tr(A-AH)(A-AH)
H=0?圳A=AH。

由于tr(AHA)=tr(AAH),tr(AH)2=tr(A2)H=tr(A2),所以tr(A-AH)(A-AH)H=tr(A-AH)(AH-A)=2tr(A2)-2tr(AAH)。

这样,A=AH?圳tr(A-AH)(A-AH)H=0?圳tr(A2)=tr(AAH)。

显然当 A2=AAH时,tr(A2)=tr(AAH);而当tr(A2)=tr(AAH)时,A=AH,由此导出A2=AAH。

于是有,A2=AAH?圳tr(A2)=tr(AAH)。

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很容易得出下面逐条是等价的:(1)A=AH;(2)tr (A2)=tr(AAH);(3)A2=AAH。

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在由浅入深的探索中有所发现,并惊讶于意想不到的奇妙结果,实践曲径之通幽,达到别有洞天之境界。

通过上面数例教学实践,采用“发现法”教学使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到不枯燥且有趣;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入手,逐渐展开发现新内容,使学生感到不抽象且易懂,体现了数学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

要运用好“发现法”,首先,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比较得心应手地启发、指导学生;教师只有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抓住学生的思维活动,调动他们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其次,必须建立师生的密切往来,教师应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学生在和教师的交往中,感到教师对他各方面的关心,他们将以极大的学习热情来回报。

参考文献:
[1]肖燕鹏,彭望祥.发现教学法[J].数学通讯,2003,(11):8-11.
[2]布鲁纳.教育过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3]洪波.教育心理学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
[4]张禾瑞,郝炳新.高等代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戴华.矩阵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基金项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教改提升工程一般项目(课题号:N18850120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