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转学案设计

合集下载

《地球自转》教案13篇

《地球自转》教案13篇

《地球自转》教案13篇《地球自转》教案1【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设悬导入法。

引用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设置疑问】“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明明每天见到的事物、所在的地点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诗里写错了呢?其实我们每天坐在这里读书学习其实并非“不动”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共同来探究下我们究竟是怎么“运动”的。

环节二:新课教学【展示活动用具】地球仪【问题】(1)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地球仪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2)该地球仪是否是固定不动的?【教师活动】拨动地球仪中的地球使其转动【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1)分别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轴及一个小地球组成;(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转动的。

【师生共同总结】其实生活中,我们的地球也并非固定不动的,它就像我们的地球仪一样是会转动的。

【教师活动】可是它究竟是怎样进行转动的呢?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旋转这个地球仪,观看两位同学是否出现错误。

【学生活动】实验,自主思考,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地球仪上的地球是围绕固定轴进行旋转的,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同样也有一根地轴,地球也无时无刻不在绕着地轴进行旋转运动,旋转时分为两个方向,而正确方向则是自西向东不断旋转。

【展示活动道具】手电筒及地球仪【实验活动】请两个同学上台,一个同学手持手电筒,打开手电筒照射小地球的一面,关闭后再次打开,另一个同学旋转地球仪中的小地球。

【问题】小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

当有光源照射在地球上时,小地球仪被照射的一面变亮而另一面则为暗。

【教师总结】地球表面也有光源照射,就是太阳光。

同时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正是因为它不能被阳光穿透因此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黑夜。

而区分白昼和黑夜的那一个圆圈所在的界限则是晨昏线。

【问题】(1)地球是不断旋转的,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2)地球的自转会对白昼和黑夜有什么影响?(3)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时间,比如纽约时间、北京时间、伦敦时间等,这又是为什么?(4)两个极点(北极点、南极点)是否产生“运动”?【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回答【师生共同总结】(1)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且由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因此太阳东升西落(3)地球上不同经线所经历的白天黑夜不同,因此出现了不同地区时间差异(4)两个极点进行旋转运动。

2024年《地球自转》教案(精选

2024年《地球自转》教案(精选

2024年《地球自转》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地理》教材第三章地球运动的内容,主要围绕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其影响进行详细讲解。

具体包括:地球自转的定义、自转速度、自转周期、地理意义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了解地球自转的速度、周期等特征。

2. 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时间差异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球自转知识解释生活中地理现象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自转速度的划分及计算,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定义、自转周期,地球自转对昼夜更替、时间差异等地理现象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地球仪、手电筒、时钟、计算器、地理图册、黑板、粉笔、随堂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速度、周期等,配合地球仪演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自转的特点。

3. 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时间差异等,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地球自转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5. 例题讲解:讲解地球自转速度的计算、时间差异的计算等典型例题。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地球自转的概念、速度、周期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时间差异3. 地球自转速度的计算、时间差异的计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球自转的概念、速度、周期。

(2)解释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时间差异等地理现象。

①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②假设A地位于东经120度,B地位于西经60度,两地的时差是多少?2. 答案:(1)地球自转: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的运动。

速度:地球自转线速度约为1670公里/小时;角速度约为15度/小时。

周期: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3小时56分4秒。

《地球的自转作业设计方案》

《地球的自转作业设计方案》

《地球的自转》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掌握地球自转的原理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珍爱环境、珍爱地球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自转观点及原理。

2. 地球自转的特点和影响。

3. 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干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视频或图片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为什么会出现昼夜交替。

2. 观点讲解:讲解地球的自转观点及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

3.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旋转实验器等工具模拟地球自转的过程,观察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地球自转的特点和影响,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

5.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地球自转对生物、气候等方面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的重要性。

6.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与户外活动,观察太阳的运动并与地球自转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地球自转的理解。

四、教学评判:1. 教室表现:通过教室讨论、实验表现等方式评判学生对地球自转知识的掌握情况。

2. 作业评定:安置相关作业,包括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等形式,评判学生对地球自转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评判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视频资料:播放地球自转的视频,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地球自转的过程。

2. 实验器械:准备旋转实验器等实验工具,让学生亲自参与地球自转的模拟实验。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地球的自转现象,培养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认识。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珍爱我们的地球。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自转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自转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自转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等。

3. 能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地球自转的动画或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动画或视频展示地球自转的过程。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等。

3. 引导学生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

三、课堂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提供一个地球仪。

2. 学生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并观察昼夜交替和地方时的变化。

3. 学生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观察结果。

四、练习与讨论(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解答与地球自转相关的问题。

2. 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答问题。

3.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让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时间差异、旅行等。

教学延伸:1. 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区别和联系。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应用,如航空、航海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动画、视频和地球仪的演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课堂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练习和讨论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地球的自转学案(配套课堂练习,带答案)

地球的自转学案(配套课堂练习,带答案)

课标要求:本节教材相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自学导引:1、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定义:地球围绕自向旋转。

方向:,从北极上空看,呈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时针方向旋转3.周期:由于度量的参照物不同,有恒星日和太阳日之分。

以恒星为参照物,周期为1个恒星日,时间长度为,转过角度为;以太阳为参照物,周期为1个太阳日,时间长度为小时,转过角度为。

速度: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地球表面除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同,为;自转线速度由于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2、地球自转的意义①导致昼夜交替现象②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地转偏向力:使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力。

该力始终于物体的水平运动方向,随物体水平运动速度的增加而,随纬度增高而加大偏向规律:北半球向偏,南半球向偏,赤道上影响:对河流,北半球岸冲刷,岸沉积;南半球岸冲刷,岸沉积对气流、对洋流都有一定的影响③为我们度量时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尺度23时56分4秒360°24 360°59′南北两极点15°/小时三【图表解读】教材图1—12 太阳日与恒星日示意,据图分析(1)地球从E1位置运行到E2位置,地球自转了这表示一个日。

(2)地球从E1位置运行到E3位置,地球自转了这表示一个日。

(3)从E1到E3,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公转了。

(4)太阳日比恒星日长的原因是什么?四【活动探究】①教材16—17页活动1、答案用一个小的球体进行模拟,以太阳为参照物时,地球自转一周,实际上是大于360°(约为360°59')。

如果以太阳以外的恒星为参照物,地球自转360°就完成一个自转周期。

其演示方法和原理如图所示:当地球位于E1时,太阳、某恒星(☆)、地心、某地点(P)位于同一直线上。

当地球位于E2时,地球已自转360°, P又位于同一恒星和地心的连线上。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讲课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讲课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讲课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征。

2. 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征。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课件展示地球自转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的概念。

2. 提问:地球自转是什么?它是怎样进行的?二、新课讲授(15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征,如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等。

2. 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等。

3. 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自转的特点。

三、课堂互动(15分钟)1. 提问: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它是怎样进行的?2. 提问:地球自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它们是如何产生的?3. 小组讨论:地球自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地球自转的概念、特征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提问: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3. 拓展活动: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思考地球自转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地球仪和PPT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征,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在课堂互动环节,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总结与拓展环节,通过总结和拓展活动,使学生对地球自转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观察和思考地球自转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同时,注重知识点的讲解,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地球自转的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更多的教学方法,如引入实地观测、开展实验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地球自转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注重知识点的深入讲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地球的自转导学案》

《地球的自转导学案》

《地球的自转》导学案
一、进修目标:
1. 了解地球自转的观点和原理;
2. 掌握地球自转的影响和意义;
3. 能够诠释为什么地球会自转;
4. 能够描述地球自转的速度和方向。

二、进修内容:
1. 地球自转的观点;
2. 地球自转的原理;
3. 地球自转的影响和意义;
4. 地球自转的速度和方向。

三、进修过程:
1. 导入:通过观察日出日落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的原因。

2. 进修地球自转的观点和原理,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身的轴线旋转的运动。

3. 分组讨论地球自转的影响和意义,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4. 展示视频资料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速度和方向。

5. 小组合作,完成相关练习题,稳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教室内容,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地球自转的速度是多少?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地球自转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
四、课后作业:
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地球自转的更多知识;
2. 完成一道与地球自转相关的思考题;
3. 思考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五、拓展延伸:
1. 可以观察星空,了解地球自转对星座运动的影响;
2. 可以进行实验,模拟地球自转的运动过程;
3. 可以钻研地球自转对气候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地球自转的观点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加深了对地球运动规律的认识。

同时,学生也了解到地球自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意义,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地球自转的奥秘,提高他们的进修兴趣和能力。

1.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学案(含答案)

1.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学案(含答案)

1.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案(含答案)第一节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1.结合相关示意图,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2.结合相关示意图,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

3.理解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一.地球的自转1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2运动特点特点自转轴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北半球纬度越高,北极星相对地平线的高度越高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周期太阳日24时恒星日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速度角速度约为15/h,除极点外都相等线速度由赤道至两极递减判断1我们所说的一天就是一个恒星日。

2纬度越低,自转速度越快。

二.地球的公转1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1回归年为365日5时48分46秒;1恒星年为365日6时9分10秒,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4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5速度位置时间速度A点近日点1月初线速度较快,角速度较快B点远日点7月初线速度较慢,角速度较慢思考北半球夏半年的日数是186天,冬半年的日数是179天。

造成这种日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北半球夏半年,地球运动至离太阳较远的位置,地球公转速度较慢,天数较多;北半球冬半年,地球运动至离太阳较近的位置,地球公转速度较快,天数较少。

三.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概念1赤道平面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

2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

3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叫黄赤交角,目前是2326。

2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1移动规律北半球2周期1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判断1黄赤交角的度数决定了回归线的度数。

2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3夏至日时,我们感觉天气较热,是因为此时地球距太阳较近。

探究点一地球自转的特点毛泽东同志一生共创作了100多首诗词,“关注人民群众生活,以人民为主体”是毛泽东诗词的核心理念。

探究地球的自转运动教案设计

探究地球的自转运动教案设计

探究地球的自转运动教案设计探究地球的自转运动授课目标:1.了解地球的自转运动2.掌握地球自转带来的自然现象3.加深对地球自转运动的认识课前准备:1.PPT课件2.示范工具:球体3.学生作业本一、导入环节(5分钟)在黑板上画出地球示意图,向学生简单介绍地球的两种运动方式:公转、自转,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产生了哪些自然现象?二、理论知识传授(10分钟)1.什么是地球的自转?讲解地球的自转定义,强调地球自转的速度和方向;2.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如日出日落、昼夜交替、地球的地理时、日晷等。

三、工具示范(15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球体跟灯光的结合来模拟太阳对地球的照射,来演示日出、日落的原理。

让学生自己用球体来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并模拟出昼夜交替的情景,通过观察来体验地球的自转。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基于观察和体验,老师让学生总结自己的体验,画出自己绘制的地球自转示意图。

2.老师出示地球图片,让学生结合所学自转概念,解释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和昼夜交替的现象。

五、探究扩展(15分钟)1.将全球各地不同时区的时钟搜集起来,老师根据时区差异,解释出全球各地的时间差异产生的原因。

2.将常见的昼夜动物展示给学生,介绍它们的特点,并讲解为什么它们会昼夜活动。

六、课堂总结(5分钟)1.通过问题的引导,老师帮助学生总结地球自转的基本原理,概括地球自转运动的重要性;2.小结所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回顾,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习地球自转还可以做什么。

七、课后作业1.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述地球的自转运动原理;2.发挥想象,选择一个昼夜动物,画出它昼夜作息的行动表,解释其昼夜活动原理。

1.3《地球的自转》学案 湘教版必修1

1.3《地球的自转》学案 湘教版必修1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 地球的自转[学习目标]1.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运动,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角速度、线速度的变化。

2.结合实例,理解昼夜更替和时差产生的原因并说明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产生的影响。

3.尝试从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培养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预习案一、地球的自转1.自转概况(1)概念和方向:地球围绕地轴自______向______旋转,称为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空看呈______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______________旋转。

(2)周期: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就是地球自转的周期。

由于选取参照物不同自转周期不同,自转的真正周期是一个____日,它是某地经线连续两次通过同一恒星与地心连线的时间间隔,地球自转了____,所用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____日是某地经线连续两次与日地中心连续相交的时间间隔,地球自转了360°59′,所用时间为___小时。

(3)速度:自转角速度除_________外,其他各地_______ ,都为______;自转线速度则由于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从赤道向两极_____________。

2.自转的地理意义(1)导致______________现象,其周期为24小时,使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2)使地球上__________运动的物体受到地球____________的作用产生偏向。

该力只作用于________运动的物体,始终__________于物体的水平运动方向,并随着物体水平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加大。

北半球______偏,南半球________偏,沿________运动的物体,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为我们度量时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尺度。

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

二、地方时、区时、时区与日界线1.地方时 :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时的时间为_________时,将连续两个12时之间等分为________小时,这样形成的时间系统,称为地方时;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个小时,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地球的自转教案地球概论

地球的自转教案地球概论

地球的自转教案地球概论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旋转。

2. 地球自转的特点:速度不变,周期为一天。

3.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的解释。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指示,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 讲解法:通过讲解地球自转的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对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结合地球仪,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3. 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4. 观察与实践: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出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的规律。

5. 分组讨论:让学生讨论地球自转对生活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分组讨论的成果,评价学生对地球自转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活动:通过播放地球自转的动画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2. 主体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发现地球自转的规律,理解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的原因。

3. 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观察并解释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七、教学资源准备1. 地球仪:用于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

2. 动画视频:展示地球自转的过程。

3. 简易地球仪制作材料:让学生动手制作地球仪。

4. 相关图片和图表:辅助讲解地球自转的原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第3-4课时: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3课地球自转学案

第3课地球自转学案

课堂学案(五)第一单元地球第3课地球自转【预习生成】★学习目标(重点知识都在这里哦)(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交替。

(3)通过实例认识区时和日界线,并学会简单计算时区差、时间、日期的能力。

★预习导航学案(走进去,眼前一道美丽的风景)考点扫描考点1 昼夜更替(1)地球是一个的球体,任何时候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

被照亮的部分称半球,未被照亮的部分称半球。

(2)随着地球不停的转,地球表面便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

考点2 自转的方向和周期(1)地球绕________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________向________。

我们看到的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是地球的结果。

(2)自转的周期是________小时,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________现象。

考点3 时间的差异(1)由于地球自转,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

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日出,这样是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

(2)在东西方向上由于经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时刻,称为。

考点4 区时和日界线(选学)(1)国际上规定,每隔经度度划分1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个时区。

(2)0o经线所在时区为时区,向东、向西分别叫做时区和时区。

每个时区均采用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这便是该地区的。

(3)我国统一使用的“北京时间”,是北京所在的的区时,即东经1200的地方时。

(4)国际上以度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叫做,简称。

(5)日界线西侧的东十二区与东侧的西十二区时刻相同,日期相差天,当人们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一天,反之,日期要一天。

【合作展示】〔互动研学课堂〕(合作讨论,顺利走进合作学习的快车道)【检测反馈】一、选择题1、正确拨动地球仪的方法是:()A、自北向南B、自南向北C、自东向西D、自西向东2、下列地理现象中,由地球自转原因产生的是:()A、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B、四季变化C、昼夜长短的变化D、昼夜交替现象3、我们日常生活与地球自转息息相关,如:在以下现象中离不开地球自转的是()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②我们吃早餐时,给美国的朋友打电话要说“晚上好!”③每天大家都读书看报学习知识④北京人到新疆去开始很不适应,原因很多,比如:在北京吃晚餐时,新疆太阳还老高,大家都还要工作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4、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准确说法是()A、顺时针方向B、逆时针方向C、自东向西D、自西向东5、地球上下列现象中,不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现象是()A、昼夜更替B、东早西晚C、有昼夜半球之分D、早上太阳低,正午太阳高6、开罗位于东经300附近,它的时刻比伦敦:()A、早2小时B、晚2小时C、早3小时D、晚1小时7、北京时间2004年1月2日19点小明在济宁给在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35°S、 59°W)工作的父亲打电话,语言表达正确的是()A、爸爸好,注意防寒,晚上好B、爸爸好,注意防暑,早上好C、爸爸好,注意防风,早上好D、爸爸好,注意保暖,晚上好8、济宁的学生通常要比乌鲁木齐的学生上学要早是因为()A、济宁的学生比乌鲁木齐的学生勤奋B、两地的气候不同C、地球自转造成的两地季节差异D、地球自转造成的两地时间差异9、假设地球不自转,可能产生的现象是()A、没有以24小时为周期的昼夜交替的现象产生B、地球上没有昼夜之分C、全球将出现一半是黑夜,一半是白昼D、仍然有以24小时为周期的昼夜交替现象1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适用于哪个地区()A、极地地区B、赤道地区C、回归线附近D、极圈附近二、综合题11、读右图判断,回答下列问题。

《地球的自转作业设计方案》

《地球的自转作业设计方案》

《地球的自转》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心旋转的运动,了解地球自转的影响和意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珍爱地球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的自转是什么,自转对地球的影响。

2. 难点:理解地球自转的观点及其意义。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械、实验指导书等。

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准备笔记本、实验记录表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介绍地球的自转现象,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观点。

2. 知识讲解(20分钟):教师讲解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心旋转的运动,讲解自转对地球的影响,如白昼黑夜的变化等。

3. 实验设计(30分钟):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探究地球的自转对物体的影响,如自转造成的离心力等。

4. 实验操作(4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5. 实验讨论(20分钟):学生展示实验结果,进行实验讨论,分享实验心得,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6. 总结反思(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激发学生对地球自转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的意义。

五、作业安置:1. 完成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标、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及结论等。

2. 阅读相关资料: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地球自转的知识。

3. 提出问题: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进行探究和钻研。

六、评判方式:1. 实验报告评分:根据实验报告的内容、结构和表达进行评分。

2. 参与度评判:评判学生在教室中的积极性和表现。

3. 思维深度评判:评判学生对地球自转问题的理解和思考深度。

七、延伸拓展:1. 观察星空:学生可以观察星空,了解地球自转对星空的影响。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过程;2. 掌握地球自转的影响地理意义;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地球自转的过程及其影响;2. 学生如何观察和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活动一:引入1.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有哪些运动?2. 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太阳的日出日落现象。

活动二:概念解释和讨论1.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自转是指地球沿着地轴自西向东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地球自转是地球的基本运动之一,它使得地球上的昼夜变换,造成了日出和日落的现象。

2. 让学生讨论地球自转的影响:地理意义是指地球自转对地理现象和地貌的影响。

活动三:观察和实验1. 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地球自转对地球上昼夜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地球自转对气候和季节有何影响?3. 进行实验,观察地球自转对昼夜长度、气候和季节的影响。

活动四:分析和总结1. 收集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观察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2. 引导学生发现:地球自转是地理现象的基础,如日出和日落、昼夜的变换、气候和季节的变化等都与地球自转密切相关。

活动五:拓展学习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气温和季节相反?2. 探究地球自转对地球自转对气温和季节的影响。

四、教学反馈:1. 针对学生观察和实验的结果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释;2. 检查学生的笔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课堂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和实验结果,写一篇关于地球自转地理意义的总结;2. 准备相关素材,为下节课的展示做准备。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下面是我为大家预备以下的学校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盼望对你们有所关心,学校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理解黄赤交角的成因及其重要性,把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3.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力量。

4.培育同学喜爱科学和勇于探究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建议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建议关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老师可向同学介绍开普勒三定律,由此引入地球公转内容的讲授。

在课堂教学中,除利用课本中《地球公转的轨道示意图》和表1.2《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进行讲解外,老师还可以利用本期的图片素材,或者自己制作动画进行演示,将地球公转运动中近、远日点(到达时间和日地距离),公转方向,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特点,公转周期等学问点直观地展现出来。

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是一个重点内容。

老师可引导同学读《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示意图》(数据库中媒体素材有相应的动画),分析得出地球公转的两个重要特点:①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保持66°34ˊ的交角;②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

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教学建议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也可以通过动画),让同学从赤道和南、北极投影的角度,观看地球的自转运动。

特殊是在南、北极投影图上,要训练同学识别地球的自转方向。

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的教学建议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其结果就是形成黄赤交角。

在教学中,老师要使同学搞清地轴、赤道平面、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三者之间的角度关系,利用《黄赤交角示意图》进行讲解,形成同学的空间概念。

这部分学问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关于地球自转周期的教学建议同学对于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学习,是本节的难点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利用《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讲解地球自转周期,也可以通过与同学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向同学演示他们的区分。

地球的自转教案

地球的自转教案

地球的自转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地理》教材第二章地球的运动,第一节地球的自转。

详细内容包括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的周期、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等基本知识。

2. 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影响。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地图、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地球为什么会自转?地球自转有什么地理意义?2. 知识讲解(1)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23小时56分。

(4)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 例题讲解(1)解释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原因。

(2)说明地球自转对时间的影响。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地球自转的方向。

(2)计算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地球自转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纠正错误。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自转定义: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约23小时56分。

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2)解释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原因。

(3)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对时间的影响。

2. 答案(1)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的运动。

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约为23小时56分。

(2)地球自转使地球表面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当某个地区处于地球自转方向与太阳之间的半球时,该地区为白天;当该地区处于地球自转方向背离太阳的半球时,该地区为夜晚。

地球自转学案

地球自转学案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导学案一、考试说明要求: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二、知识梳理方向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周期:一个角速度:速度线速度:由向递减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产生原因:地球是、的球体。

昼夜分界线(圈):线(圈)。

原因:地球不停的。

1.产生昼夜更替周期:小时(太阳日)。

昼夜更替意义:制约人类的起居作息;地球表面变化不大,生命有机体得以生存和发展。

时间的确定:根据同一纬度地区各地看到太阳的迟早而定。

概念:因而异的时刻。

经度相差15。

,地方时相差小时。

经度与地方时的对应关系经度相差1。

,地方时相差分钟。

划分的目的:避免世界各地使用地方时带来的不便。

国际标准:全球共分时区,每个时区跨,东西十二时区,2.地方时区时各跨经度合为一个时区。

计时方法:以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

区时计算:相邻两个时区,区时相差小时;较东的时区,区时较。

国际日界线向东过日界线天,向西过日界线北半球偏南半球偏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偏三、巩固练习1.(2011·山东泰安)下列有关地球自转方向的图示,正确的是()2 .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图表示以南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B.图中A点的地理纬度是南纬23°26′C.A在B的东南方向D.A比B的自转角速度稍大3.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及海拔高度关联图,根据图中a、b、c、d各点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a点和b点的线速度相同,因此它们的纬度一定相等B.c点的线速度最大,故其纬度一定最高C.同纬度的两地,海拔越低的地点,其自转线速度就越大D.海拔高度相同,低纬度地区自转线速度大于高纬度地区A.纽约——4月29日清晨B.新加坡——4月30日上午C.伦敦——4月30日中午D.巴西利亚——4月29日下午4.[2010·黄冈模拟]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平直河段的剖面示意图,由此判断,此河段河流流向为( )A.自西向东B.自东向西C.自东南向西北D.自东北向西南5.读地球光照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球自转》教案

《地球自转》教案

《地球自转》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2. 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2.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的差异。

2.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的解释。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自转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形象直观地展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和现象。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地球仪。

3. 相关地图和图片。

4. 小组讨论材料。

六、地球自转的定义及特点1. 地球自转的定义。

2.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 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

七、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1. 昼夜交替:地球自转导致地球表面不断经历白天和黑夜。

2. 时间差异:地球自转引起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

八、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 地球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2. 地球自转对气候的影响。

九、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区别1. 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定义。

2. 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方向。

3. 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周期。

十、地球自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 地球自转与日出日落的关系。

2. 地球自转与时间计算的关系。

十一、地球自转与地球仪1. 地球仪的介绍。

2. 地球仪上表示地球自转的符号和表示方法。

十二、地球自转与地理导航1. 地球自转对地理导航的影响。

2. 地球自转在地理导航中的应用。

十三、地球自转与地球科学1. 地球自转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2. 地球自转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

十四、地球自转与人类活动1. 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人类活动对地球自转的影响。

十五、总结与评价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地球自转的特点和产生的现象。

2. 评价学生在地球自转相关知识方面的掌握程度。

地理地球自转的教案

地理地球自转的教案

地理地球自转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课件、地球自转动画。

2.学具:地图、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让学生初步感受地球自转的现象。

2.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地球自转的周期:24小时。

3.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某一地点的太阳辐射强度发生变化,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时区差异:地球自转导致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形成时区差异。

科里奥利力:地球自转产生的科里奥利力影响风向,使得北半球的风向向右偏转,南半球的风向向左偏转。

4.案例分析利用地球自转动画,展示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时区差异等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动画,分析地球自转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5.小组讨论1.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对生活有哪些影响?2.时区差异给国际交流带来哪些便利和困扰?3.科里奥利力对风向的影响有哪些实际应用?强调地球自转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

7.课后作业请学生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标注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地球仪、动画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自转的现象。

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自转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

3.小组讨论环节,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思考地球自转的影响。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学生对地球自转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天安门广场的五星红旗与旭日同升,那春分日的升旗时刻是:()
A.北京时间6点B.北京的地方时6点
C.此时伦敦时间为前一天的22点D.此时东京时间为7点。
4、当太阳直射某地时:()
A.该地此刻的区时为正午12点B.该日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
C.该日是全年气温最高的一天D.该地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5、在下图中的绘出晨昏线,并用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
2011——2012学年度临汾市县底中学
高二年级地理学科导学案设计
备课组:
地理
主备人:
赵蕾艳梁杰
审核人:
张素琴
班级:日期:ຫໍສະໝຸດ 编号:必103复课题:
地球自转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能力目标
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情感目标
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1、看图解释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与速度
2、什么是晨昏线?如何判定是晨线还是昏线?
3、画图
(1)北极上空俯视图中标出东西经0°,45°,90°,135°,180°
(2)南极上空俯视图中标出东西经0°,45°,90°,135°,180°
4、什么是地方时?如何计算?
合作交流
从图中找出特殊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A、B、M、N
拓展练习
1、9月23日,当飞机飞到135°E上空时,在舷窗边的乘客看到了海上日出。这时北
京时间可能是()
A.接近7时B.5时多C.不到5时D.7时多
2、下面四幅地球自转位置示意图中,表示北京时间为上午10点整的是:()
A.图①B.图②C.图③D.图④
6、读某时刻光照图,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回答有关问题。(江苏高考模拟题)
(1)该图是日的光照图。
(2)此时,晨昏线圈与某一经线圈相重合,其中
晨线的经度是,昏线的经度是。
(3)此时,太阳直射点在P、Q两点中的点,
其经纬度为。
(4)这一天南京昼长,
此时北京时间是。
归纳总结
学习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