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加工处理对机采秋季绿茶品质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不同干燥方式对薮北种绿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不同干燥方式对薮北种绿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不同干燥方式对薮北种绿茶感官品质的影响“薮北茶”是日本的优良茶树品种,占日本国内茶叶种植面积的3/4以上,其特点是长势好、产量高、品质优、抗病能力强,目前在国内河南、浙江等地均有种植[1-2]。

绿茶的加工方法主要包括“杀青→揉捻→干燥”,干燥作为绿茶加工的最后一步,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巨大。

合理的干燥技术不仅可以去除茶叶中的水分,便于储藏,还可提高茶叶品质。

研究发现,在干燥过程中,茶叶中的一些不溶物质发生裂解和异构化作用,对增进滋味醇和与发展纯正香气有很好的提质效果。

炒干和烘干是绿茶加工中较常使用的干燥方式。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微波干燥、真空冷冻干燥、远红外干燥等技术相继应用于茶叶生产。

不同干燥方式的失水原理和失水方式各不相同,对应的干燥工艺和设备亦不相同。

因此,不同的干燥方式会对茶叶风味物质产生明显影响,具体表现即对茶叶感官品质的影响[3-4]。

本项目主要利用不同干燥方式,包括手工炒干、微波干燥、真空冷冻干燥和鼓风干燥四种干燥方式,对薮北种绿茶进行干燥处理,通过感官品质评审,评价不同干燥方式对薮北种绿茶的感官品质影响,为该种茶叶的生产及优化推广提供一些参考。

1 材料與方法1.1 试验材料1.1.1 原料选择薮北种绿茶鲜叶作为原料。

试样由绍兴御茶村有限公司提供,采于浙江省绍兴市富盛镇御茶村,2016年5月末手工采摘,采摘当天运送至实验室,所选鲜叶均为一芽二叶或一芽三叶,生长较一致,无病虫害。

1.1.2 设备茶叶电炒锅、电热鼓风烘箱、微波炉、真空冷冻干燥机、评审茶具(天平、样茶盘、审评杯、审评碗、叶底盘、电热水壶、计时钟)等。

1.2 试验设计薮北种绿茶鲜叶5kg,进行相同的“摊放→杀青→揉捻”三步工艺的处理,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干燥。

1.2.1 传统手工翻炒干燥取杀青叶500g,由经验丰富的炒茶工利用电炒锅手工翻炒,直至干燥。

1.2.2 微波干燥取杀青叶1500g,平均分成3份,每份500g,利用微波干燥,条件分别为中火(550W)、中高火(700W)、高火(1000W)。

不同加工工艺对贵州绿茶干茶色泽及品质成分的影响分析

不同加工工艺对贵州绿茶干茶色泽及品质成分的影响分析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Research 有机化学研究, 2023, 11(1), 26-35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jocr https:///10.12677/jocr.2023.111004不同加工工艺对贵州绿茶干茶色泽及品质成分的影响分析陈璐瑶1,李 琴2,尹 杰1,张 拓2,罗学尹2,戴宇樵2,杨 婷1,2,冉乾松2,方仕茂2, 刘忠英2,潘 科2*1贵州大学茶学院,贵州 贵阳 2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贵州 贵阳收稿日期:2023年3月2日;录用日期:2023年3月20日;发布日期:2023年3月31日摘 要目的:为探究不同加工工艺对贵州绿茶干茶色泽及品质成分的影响,本实验以福鼎大白品种为原料制作贵州绿茶,采取轻揉捻和重揉捻两种揉捻程度、不同提香温度和不同提香时间进行正交试验,通过检测干茶L*、a*、b*值,计算b*/a*值等色泽指标,及茶多酚、儿茶素、游离氨基酸等品质成分,比较不同加工工艺下各指标差异,结合感官审评分析探明干茶色泽及品质最优的加工工艺。

结果:结果表明,通过轻度揉捻后60℃烘至足干、65℃下提香30 min 的绿茶其感官评价得分最高,外形翠绿且润,滋味鲜醇,明显优于其他处理的茶样,其明亮度(L*)、绿色值(−a*)和b*/a*值皆最高,鲜味氨基酸和甜味氨基酸含量最高,茶多酚含量及儿茶素含量均较低,其滋味品质鲜醇、浓而不涩。

结论:感官评价结合理化指标分析得出,在轻揉捻、60℃烘至足干、65℃下提香30 min 的绿茶其干茶色泽及品质均为最好。

关键词贵州绿茶,加工工艺,色泽,色度值,色差仪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Processing Techniques on the Color of Dry Tea and Quality Components of Guizhou Green TeaLuyao Chen 1, Qin Li 2, Jie Yin 1, Tuo Zhang 2, Xueyin Luo 2, Yuqiao Dai 2, Ting Yang 1,2, Qiansong Ran 2, Shimao Fang 2, Zhongying Liu 2, Ke Pan 2**通讯作者。

不同干燥技术对绿茶品质影响的研究

不同干燥技术对绿茶品质影响的研究

MR=e-∥,of
which,.=
一・6303+o.3997JP-o・0436P‘.N=0.2483+0.2455P.0.0469P2.It
was proved that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predicted date and experimental date were nearly accordant and these models could be uesd for describing the
干燥是绿茶初加工中的一道关键工序本项目将热风干燥微波干燥真空干燥及微波真空干燥等4燥技术应用于绿茶干燥深入研究不同干燥技术对绿茶的干燥特性建立绿茶不同干燥技术的干燥动力学模型量化了温度或微波功率与干燥时间失水量之间的关系并研究了不同干燥技术对绿茶品质特性的影响确定了绿茶的最佳干燥工艺为实现高品质绿茶的可控制化生产及连续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change
of moisture in green tea during the
processes of hot-air drying,microwave drying,vacuum drying
and microwave
vacuum drying.
3. Effects of drying methods
其中,.=eo’2836-O.0142T+0.0003T2,N=O.3314 4-O.0041乃绿茶微波真空干燥的
动力学模型满足Page方程:MR=e‘∥,其中,.=eo・6303+o・3997P-o・0436∥,Ⅳ=
0.2483
4-0.2455P.0。0469P2。经试验证明,用模型求得的水分比,其预测值
green tea were established.For hot—air drying,the drying

不同分级处理对机采绿茶品质的影响

不同分级处理对机采绿茶品质的影响

不同分级处理对机采绿茶品质的影响叶飞;龚自明;高士伟;王胜鹏;王雪萍;郑鹏程;滕靖;郑琳;刘盼盼【摘要】以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 O.Kuntze]机采鲜叶为原料,比较不同鲜叶分级机处理效果,进而比较鲜叶分级、加工过程分级(包括杀青分级、二青分级、三青分级)和精制分级对机采绿茶的机械组成、感官品质得分和内合成分的影响.结果发现湘丰滚筛机对鲜叶分级的效果相对较好,但鲜叶分级和加工过程分级对机采绿茶的感官品质得分并无明显改善作用;精制分级后,机采绿茶的品质获得了明显改善,精制分级得到的绿茶(一级茶和二级茶)的感官品质明显高于对照.比较三级茶到一级茶的内合成分变化趋势,发现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显著升高,可溶性糖和粗纤维含量显著降低,内合成分变化趋势与感官品质得分的趋势一致.说明精制分级处理对机采茶品质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试验结果为机采绿茶生产加工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6(055)020【总页数】5页(P5266-5270)【关键词】绿茶;机采鲜叶;分级;品质【作者】叶飞;龚自明;高士伟;王胜鹏;王雪萍;郑鹏程;滕靖;郑琳;刘盼盼【作者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武汉430209;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8;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武汉430209;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果茶分中心,武汉430209;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武汉430209;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果茶分中心,武汉430209;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武汉430209;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武汉430209;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果茶分中心,武汉430209;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武汉430209;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武汉430209;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武汉430209;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武汉4302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72.5+1.3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向工业、城镇转移加快,茶叶采摘用工日趋短缺、成本加大,影响了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不同干燥技术对绿茶品质影响的研究

不同干燥技术对绿茶品质影响的研究

不同干燥技术对绿茶品质影响的研究摘要:本文简述了干燥技术对绿茶品质的影响,并就新式的设备与技术在茶叶干燥环节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几点其应用的主要创新优势,希望能为后续绿茶品质的提升与产量的增加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干燥技术;绿茶品质;新式设备茶叶最早源于中国,后传至世界,其产业链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渐成熟。

其中,绿茶作为一种常见茶叶类型,其占到了总茶叶消费量的7成,出口量也常年居高不下。

因此,关注绿茶生产细节并持续提升绿茶品质极其重要,这也是保证绿茶在国内外市场份额与信誉值的核心内容。

若在此种情况下仍然不积极寻求绿茶生产技术的发展思路用以持续拓宽绿茶市场,不仅市场份额会逐渐下降,其在国内外的信誉值也会受到极大损伤。

1绿茶产区存在的常见问题影响绿茶产量以及其最终产茶品质的因素有很多,当下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没有对绿茶种植区域周围环境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盲目引进茶树品种大大降低了绿茶产量;二是所在的绿茶种植区域,其小气候环境不利于产业中各类主要成分的合成过程;三是在对茶叶进行验收时随意性较大;四是在加工工序方面对技术的组合没有完整的认识,操作生涩从而影响产品质量的稳定性[1]。

其中,尤以干燥技术对绿茶品质的影响最为关键,这也是寻求新式干燥技术的主要原因。

2干燥技术对绿茶品质的影响绿茶干燥虽然看似简单,但由于其决定了茶叶中的水分含量与过程中的茶叶本身的变化方向,因此极为关键。

在这一干燥环节中,首先应建立起绿茶具有艺术美观特征的外形,随后使得揉捻叶逐步向着优质绿茶的目标进行成分转化,最终才能形成符合优质绿茶标准的茶叶产品。

2、1干燥目的一是能够在高温的作用下最大程度的降低揉捻叶中的残余酶活性,从而避免其中的多酚类残余酶发生催化氧化反应,并保留对于茶叶风味影响较为重要的叶绿素;二是消除在沸点较低情况下出现的令人感到不悦的气味,继而凸显出高沸点下的芳香气味,增强绿茶香气[2];三是将茶叶中的水分占比降至6%左右,继而延长其保质期,便于将其运送到世界各地;四是更易塑形,使其通过后续的塑造过程具有艺术美观的外形特征。

机采鲜叶分级对加工不同绿茶产品质量的影响探究

机采鲜叶分级对加工不同绿茶产品质量的影响探究

机采鲜叶分级对加工不同绿茶产品质量的影响探究作者:余立平来源:《种子科技》2018年第09期摘; ;要:为了提高机采鲜茶叶的品质,采用恩施振动分级设备将鲜叶分为两个档次,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后,笔者通过自己平时的调查和积累,再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试验证实自己的观点,得出的结论是:分级鲜叶对绿茶产品的质量影响不显著。

通过详细的论述说明了分级鲜叶对绿茶产品质量影响不显著的原因,以期在实际的绿茶加工中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机采鲜叶;分级加工;绿茶;产品质量;影响目前,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为了生存就业,很多农村的劳动力选择到城市谋求新的出路。

茶叶种植、采集等工作本身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由于经济建设的加速发展,茶叶种植、采集、加工、生产等方面出现严重的劳动力不足现象,为此,不得不采用先进的技术、自动化的生产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茶叶品质的追求也越來越高,如何才能既高效采集又保证茶叶质量的生产,已成为目前茶叶种植最迫在眉睫的问题。

1; ;材料与方法1.1; ;选取材料选取的茶叶品种是舒茶早。

其形态为小乔木型,中叶,植株高大,分枝较密,叶片色泽浅绿,发芽早。

该种绿叶适应性较广,适合加工的茶有“毛毛月” “剑毫”等,适宜生产品质较好的绿茶。

1.2; ;设备准备本文研究论述的是鲜叶分级对加工绿茶品质的影响,因此选取的设备是恩施振动分级机、杀青设备、揉捻设备、烘焙设备等。

1.3; ;加工程序绿茶在加工中具有严格程序:在机采鲜叶采集好之后进行摊青,把采好的鲜叶均匀地摊放在竹制的器件中,使其自然晾干,注意要掌握好摊青的时间,这个需要视情况而定,时间太短不利于后面的制作,时间太长又会导致茶叶变质。

其次是杀青,通过高温处理,破坏和减少鲜叶中富含的活性酶,以防茶叶中失掉过多的水分使茶叶变软。

再次是揉捻,杀青就是为了给揉捻作准备。

接下来就是二青,即再次将茶叶晾干。

然后理条,也是为了能更好地去除茶叶表面的水分,为后面成品作准备。

不同干燥方式对安康绿茶品质的影响

不同干燥方式对安康绿茶品质的影响

分析梁山霾日数的年际变化趋势原因,由以下几个方面
造成的。一是由于霾天气的识别标准在近几年有所变化,导
致中后期霾日数较多。二是由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快
速发展,城市人口快速增加,梁山县县城周边新建了水泥厂、
造纸厂、化肥厂等环境污染型企业,特别是为了给水泥厂提
供原料,开山采石。受制于一些企业的环保意识差,造成了
1.3 试验方法 在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进行实地考察,采 三者中最低,89.8 分,热风干燥则处于这两者之间,为 91.7 分。 摘一芽二叶的鲜叶,经过摊放后,分别按照如下 3 种方式进 2.2 不同干燥方式下绿茶中所含成分含量 采用不同干燥方
行干燥:(1)热风干燥,杀青→揉捻→热风干燥;(2)瓶 式制备的绿茶,其内含成分如表 2 所示。
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HH-2 数显恒温水浴锅(上海乔 果显示,半烘半炒工艺的绿茶外形绿、紧细,汤色绿、明亮,
跃电子有限公司);UV-1800PC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 香气清香略带栗香,滋味醇厚鲜爽,叶底绿亮,得分为三者中
青华科技有限公司)。
最高,92.3 分,而采用瓶式炒干机工艺制备的绿茶品质得分为
安康绿茶在不同干燥条件下的品质差异,以提高安康绿茶的 茶叶内含成分含量和和茶叶感官审评得分均为 3 次重复的平
生产品质,优化其生产加工过程。
均值。
1 材料与方法
1.4 数 据 分 析 通 过 运 用 Microsoft Excel 2010 和 IBM
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试验材料为在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SPSS 18.0 软件分别对试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整理, 采摘的一芽二叶的鲜绿茶叶片,主要试剂为浓硫酸、磷酸二 表中数据均为 3 次重复的平均值。

不同干燥方法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不同干燥方法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不同干燥方法对绿茶品质的影响徐建国;徐刚;顾震;张森旺【摘要】为提高烘干绿茶的品质、优化生产过程,本文研究了热泵干燥、热风干燥、热泵-热风联合干燥3种干燥方法对绿茶品质的影响,重点比较、讨论了3种干燥方法对绿茶有效(营养成分)茶多酚、维生素C、叶绿素含量以及成品绿茶外形、汤色、香气等方面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干燥过程显著影响绿茶叶绿素、茶多酚以及维生素C含量的变化(p≤0.05)。

低温55℃热风干燥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茶多酚总量;热泵干燥、低温55℃热风干燥以及联合干燥可以高保留维生素C含量,三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热泵-热风联合干燥与75℃热风干燥绿茶的叶绿素含量最高,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

从成品绿茶感官品质来看,40℃热泵干燥绿茶外形灰绿,香气低且带青气;高温95℃热风干燥绿茶外形紧结、颜色呈墨绿色,香气持久,符合传统绿茶品质特征;联合干燥绿茶的外形、色泽、汤色比传统热风干燥工艺有明显改善,香气、滋味比单一热泵干燥明显提高。

【期刊名称】《生物化工》【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4页(P4-7)【关键词】绿茶;干燥;绿茶品质;联合干燥【作者】徐建国;徐刚;顾震;张森旺【作者单位】江西省科学院食品工程创新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72.51茶叶是世界上消费最为广泛的饮料之一。

根据发酵程度差异,茶叶分为不发酵茶(绿茶)、部分发酵茶(黄茶、白茶、乌龙茶等)以及发酵茶(黑茶、红茶等)。

我国是第一大绿茶出口国,绿茶出口量占国际市场份额80%以上[1]。

干燥是绿茶初制的关键工序,这个过程可以促使绿茶发生各种程度的生化变化,形成茶叶不同感官品质,同时能够将绿茶的含水率降至不易发生质变的要求,以便贮存[2]。

目前,我国绿茶干燥通常采用热风干燥,其优点是投资少、能耗低、产量高、物料易于装卸;不足之处是茶叶在热风烘干过程中高强度的湿热作用,使茶叶中的叶绿素大幅度降解。

不同干燥方法对江西绿茶品质的影响

不同干燥方法对江西绿茶品质的影响

Oct. 2023 CHINA FOOD SAFETY127工艺技术后下降速度趋缓;至第18天时,热风干燥绿茶的叶绿素和维生素C 含量均已接近其初始值的60%,而热泵干燥与联合干燥绿茶样品则分别在第24天和第21天才达到各自初始值的60%左右,且其绝对值均高于强化贮藏第18天的热风干燥绿茶样品,这说明热泵干燥和热泵-热风联合干燥制作绿茶均比传统的热风干燥方式制作的绿茶具有更好的贮藏性能和更长的货架期。

3 结论通过实验比较了3种干燥方式对绿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泵-热风联合干燥制作的绿茶在感官上接近传统的热风干燥制作的绿茶;在贮藏性能上,热泵-热风联合干燥制作的绿茶与纯热泵干燥绿茶相近。

热风-热泵联合干燥技术适宜在绿茶表1 不同干燥方式茶叶审评结果处理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总分/分处理A 条索紧实、较卷曲、色较绿黄绿较亮香气较好,有花香醇和、有回甘绿黄明亮94处理B 条索紧实、卷曲、色深绿黄绿较亮香气一般,稍有花香醇和、稍有青涩味绿黄明亮83处理C条索紧实、卷曲、色深绿黄绿较亮香气较好,有花香醇和、稍有回甘绿黄明亮92贮藏时间/d叶绿素含量/(m g ·d -1)图2 茶叶叶绿素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变化贮藏时间/d维生素C 含量/(m g /100 g )图3 茶叶维生素C 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变化制作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1]徐建国,徐刚,顾震,等.不同干燥方法对绿茶品质的影响[J].生物化工,2016,2(4):4-7.[2]林燕萍,黄毅彪,郭雅玲.白茶优异品质成因分析与品鉴要领[J].武夷学院学报,2021,40(2):75-82.[3]游丽媛,曹藩荣.不同摊青方法对客家炒绿茶感官品质的影响[J].广东茶业,2022(3):6-11.[4]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抗坏血酸的测定:GB 5009.86—201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5]张惠.抹茶加工贮藏期品质变化及货架期预测[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9.工艺技术甜味油茶的开发和工艺优化陈 丹1,2,邓秀蝶1,黄水雯1,黄修莲1,黄 傲1*(1.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管理学院,广西南宁 530225;2.华南农业大学 食品学院,广东广州 510641)摘 要:以茶叶、姜和白砂糖的添加量为考察因素,以感官评分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甜味油茶的最佳配方。

杀青方式对机采绿茶理化品质的影响

杀青方式对机采绿茶理化品质的影响

杀青方式对机采绿茶理化品质的影响作者:叶飞桂安辉龚自明高士伟王雪萍郑鹏程来源:《热带作物学报》2019年第02期摘; 要; 为了提高茶树机采绿茶杀青品质,以机采鲜叶为原料,比较微波、汽热、电热滚筒和电磁滚筒耦合热风4种杀青方式所制机采绿茶的感官品质、茶叶内含成分、色泽和香气。

结果显示:电磁滚筒耦合热风杀青所制绿茶的感官得分(89分)最高,所制干茶的色相值(a/b)相对更绿(p<0.01),酚氨比较低(p<0.05),非酯型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总量也相对较低(p<0.01);电磁滚筒杀青所制绿茶的栗香型成分含量较高,如藏红花醛、癸醛、β-环柠檬醛、庚醛和3,7-二甲基-2,6-二辛烯醛等高级醛类,香叶基丙酮、β-紫罗酮和1-戊烯-3-酮,反式-2-辛烯醇、芳樟醇、反式-橙花叔醇等,以及二甲硫、2-甲基呋喃和1-乙基吡咯等杂环化合物,说明电磁滚筒耦合热风杀青集成了不同工艺特点,所制机采绿茶滋味鲜爽,栗香明显,该工艺有利于提高机采绿茶品质,对实际生产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 杀青;机采鲜叶;绿茶;加工;品质中图分类号; TS272.4; ; ; 文献标识码; A机采绿茶是以茶树机采鲜叶所制,因其鲜叶原料长短不一、老嫩混杂,加工过程中容易造成绿茶杀青不匀并降低茶叶品质。

杀青是绿茶加工的关键工艺,目前大生产中主要有微波杀青、滚筒杀青、汽热杀青和高热风杀青等[1-9]。

相关研究者相继提出了组合式杀青工艺,如潘科等[10]研究了绿茶微波远红外辅助杀青技术;朱德文等[11-12]提出了微波远红外耦合杀青技术、以及蒸汽-热风联合杀青技术,都减少了杀青能耗,提高了茶叶品质;葛庆丰等[13]以多酚氧化酶活性和失水率为指标,优化了微波-热风联合杀青技术,加工后的杀青叶颜色黄绿、自然卷曲、质地柔软、香气良好,达到了绿茶杀青的品质要求;谭书德等[14]以滚筒杀青为对照,优化提出了滚筒-微波联合杀青技术,消除了滚筒杀青所产生轻微烟气,杀青效果和茶叶品质均高于滚筒杀青处理;叶飞等[15]提出并优化了汽热-滚筒联合杀青技术,提高了产能和热效率,降低了能耗成本,也提高了茶叶品质。

不同做形加工方式对烘青绿茶品质的影响

不同做形加工方式对烘青绿茶品质的影响


2 6・




2 0 1 5 , 4 3 卷
1 . 4 感 官 审 评 方 法
2 . 3 之间, 以红 叶 1 号 氨基 酸含量 最高 。氨基 酸呈
鲜甜味, 主要 影 响茶 叶品质 的香气 和滋 味 , 是 茶叶 中 重 要 的品质 物质 , 与茶 叶 原 料 的嫩 度 息 息相 关 。一
贵州茶 叶
2 0 1 5 , 4 3 ( 3 ) : 2 5 ~2 7
Gu i z ho u Te a
囫目困
不 同做形加工 方式对烘 青绿 茶 品质 的影 响
赖 兆 祥 ,王秋 霜 ,孙 世 利 ,李 波
( 广 东 省 农 业 科 学 院饮 用 植 物研 究 所 , 广东 广 州 5 1 0 6 4 0 )
上 。综合 品 质 结果认 为 , 碾压加 工方 式在 茶 叶 外 形 上优 于传 统 揉 捻 加 工 方 式 , 内 在 品 质 与 传 统 揉 捻 方 式 相
当。
[ 关 键词 ]做 形 方 式 ;碾压 ;烘青 绿茶 ;品质
刖 吾
1 . 2 茶 叶 加 工 方 法
众所周 知, 绿 茶 是 我 国六 大茶 类 之 一 , 其 中烘 青 绿 茶属 于绿 茶 中 的一 种 。茶 树 鲜 叶经 过 杀 青 、 揉
性糖含量 ; 采用 G B / T 8 3 1 2 —2 0 0 8 { 茶 咖啡碱 测 定 》 测
定咖啡碱含 量 ; 采用 G B / T 8 3 1 3 -2 0 0 8 ( { 茶 叶 中茶 多 酚
和儿茶 素类 含量 的检测方法 》 测 定茶多酚含 量 。
1 材 料 与 方 法

制茶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分析

制茶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分析

制茶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分析茶叶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以绿茶为例,自唐朝以来就开始利用蒸青团法加工绿茶,后来到宋代改为蒸青散茶,明代那么采用炒青法。

在茶叶加工过程中,应对各道工序进行严格掌握,否那么会影响茶叶品质。

现将以绿茶为例,说明制茶工艺对绿茶色泽、滋味、香气等品质的影响。

1制茶工艺对茶叶色泽的影响色泽是茶叶品质的外观表现,绿茶的色泽主要由叶绿素、花青素、类胡萝卜素、叶黄素和茶多酚等多种物质氧化形成的有色物质所决定的,而加工工艺对该氧化反响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不同的加工工艺将对茶叶的色泽产生较大的影响。

例如,高山茶摊青时间可适当延长;高档名优茶采用机械杀青效果较好,揉捻反而不利于保持茶叶的色泽。

而温度对色泽的影响更是较为严格,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色泽的保持,滚筒杀青机温度控制在220~250℃色泽较好,做形阶段那么应控制在60~80℃,枯燥阶段控制在70~80℃有利于色泽的保持。

2制茶工艺对茶叶滋味的影响滋味是茶叶品质种最为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对于绿茶而言,其滋味的主要来源是鲜叶高温杀青后,抑制了酶的活性,使鲜叶汇总固有的品质成分得以保存从而形成绿茶的滋味。

绿茶一般味感浓厚,回味甘甜。

绿茶外形多样,不同品种可以加工成同一外形的绿茶,同一品种也可以加工成不同形状的绿茶,而不同工艺所得的茶叶品质差异较大。

不揉捻或轻揉捻时,茶叶组织受到的损害较小,热作用时间短的制茶工艺更有利于鲜叶原料品质的发挥。

对同一品种的茶叶加工成不同形状的成品茶时,品质差异不大。

如对福云6号鲜叶进行加工时,一芽二叶的原料加工而成的品质最正确的为眉型茶,其次是毛峰,卷曲型最次;而用一芽三叶的鲜叶为原料进行加工时,品质最正确的仍为眉型,然后是卷曲型,最后是毛峰型。

除加工形状工艺对滋味会产生影响外,其他加工工艺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做形温度、投叶量、杀青方式以及杀青仪器等。

以做形温度和投叶量为例,投叶量增加时,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但叶绿素却呈下降趋势;低温和高温状态下做形可有助于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的积累,但会破坏茶叶的色泽和香味的高火味,结合两方面的影响,可将做形温度控制在70~90℃,投叶量控制在100~150g/槽较为适宜。

不同加工工艺对名优绿茶品质的影响

不同加工工艺对名优绿茶品质的影响

名优茶优良品质的形成主要取决于鲜叶质量 和加工工艺,如何选择适宜的制茶工艺以提高名 优茶品质和经济效益,对实现我国茶叶生产“优 质高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讨不同加工 工艺对名优绿茶品质有何影响,我们在本校茶厂 采用相同鲜叶原料进行了不同加工工艺的对比试 验。现将试验情况和结果归纳总结如下。
感官审评。各处理试验工艺如下: 扁形 (龙井制法) :杀青叶摊凉后用多功能 机进行理条做形,时间 !#056,两次加棒,第一 次加轻棒"056,第二次加重棒"056,出叶干度为
!"# 方法 !2"2! 工艺试验
采用相同的鲜叶原料,统一杀青,用 %&’()
*# 型滚筒杀青机,在筒温 !$#3 左右杀青,时间 为 !4!2.056,杀青程度为含水率达 .78 左右。摊 放后分别按.种外形的名优茶加工工艺设置%个处
理加工成成品茶样。各处理分别取样磨碎,装入 茶筒内密封,供生化成分分析。同时留取茶样供
#"! 本次实验结果仅供参考,其他地区可根据当
地鲜叶等情况采用适合的制茶工艺,适当调整工 艺参数,提高制茶品质。 致谢:本试验过程得到了李立祥、严俊、徐 国谦等老师的帮助,茶样由王同和老师和华再欣 老师审评。詹国鸣、张亚智、田连启、赖克 曰 文等 同学参加了试验,在此一并致谢!
"#"#"
不同形状名优茶氨基酸含量分析 众所周知,较高级绿茶在初制加工中氨基酸
含量都有增加,通过杀青,五级以上有上升趋 势。上升率达!$%&$ ,辉锅后上升率达 ’$%($ , 由表 " 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加工工艺的不同,其 氨基酸的含量也是不同的。条形茶由于经过揉捻 后,直接烘干,部分水解的氨基酸在干燥的热过 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脱羧、缩合、水解反应,由 于温度高、时间短,不利于氨基酸的积累,因而 氨基酸含量偏低。而扁形茶、尖形茶、针形茶、 卷曲形茶都经过一个较长的热加工造形过程,有 利于氨基酸的形成和积累,因此含量较高。由于 具体的加工工艺不同,氨基酸的含量也有所不 同。从表 " 可以看出卷曲形茶、扁形茶和针形茶

五种不同杀青方式加工的绿茶对比分析

五种不同杀青方式加工的绿茶对比分析

五种不同杀青方式加工的绿茶对比分析在绿茶加工过程中,杀青对绿茶外形和品质有决定性作用,通过高温杀青,鲜叶中酶活性被破坏,制止了多酚类物质氧化,以保持绿茶清汤绿叶的特征。

从目前已有的杀青方式来看,主要有锅炒、滚筒、蒸汽杀青,当然也有微波杀青以及蒸汽-热风组合杀青。

那么,不同的杀青方式对茶叶感官品质及内含物质有哪些影响呢?有相关研究者以同样的茶树品种、同样的鲜叶标准、摊放同样的时间后,以不同的杀青方式进行了实验,发现在感官审评及内含物质上有如下区别。

不同杀青方式对绿茶感官品质的影响从干茶外形色泽来看,微波杀青的绿茶干茶紧实,色泽翠绿稍深,得分最高,主要是微波杀青时间短、升温快、杀青较均匀,叶绿素破坏少;而热风杀青干茶尚紧,色泽绿润,得分最低,说明热风杀青可能不利于形成干茶的外形和色泽。

从汤色来看,微波、蒸汽和蒸汽-热风组合杀青的绿茶,汤色均符合绿茶“三绿”的要求,其中依然是微波杀青得分最高,而锅炒杀青和热风杀青汤色略逊。

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是微波、蒸汽和蒸汽-热风杀青速度快、杀青均匀,能迅速破坏酶活性,保留更多叶绿素,因而汤色清澈明亮。

香气上,微波杀青出现了高火味和糊味,香气得分较低,同样是因为微波杀青过于迅速,过快地抑制了茶叶内含成分的变化,使得香气未能充分发挥。

而蒸汽-热风组合杀青的香气得分最高,香气高香鲜嫩。

滋味上,蒸汽和蒸汽-热风组合杀青的绿茶滋味更好,鲜爽醇和。

而微波杀青的滋味在鲜醇之外,有高火和焦味,大大影响了绿茶的滋味。

叶底方面,微波杀青和蒸汽-热风组合杀青做出的绿茶叶底较好,嫩绿明亮。

而锅炒杀青做出的叶底欠匀,略有红边。

从总体感官审评来看,蒸汽-热风组合杀青绿茶的感官品质得分最高,其次是微波和蒸汽杀青,最低的是锅炒杀青,但由于锅炒杀青香气较好,所以不少企业仍使用锅炒杀青方法。

不同杀青方式对绿茶内含物质的影响从表2能看出,微波杀青的绿茶,咖啡碱保留量更高,而蒸汽杀青和热风杀青对鲜叶中咖啡碱影响较大。

茶叶采制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茶叶采制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茶叶采制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茶叶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饮品,它的品质不仅受到茶树品种、生长环境等因素影响,还受到茶叶采制工艺的影响。

茶叶采制工艺是指从采摘到成品的整个过程,涉及到采摘、处理、烘干等环节。

本文将探讨茶叶采制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并给出一些改善茶叶品质的建议。

一、采摘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茶叶的采摘时间和方式对茶叶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嫩叶含有较高的茶氨酸和咖啡碱等有益物质,采摘时应选择嫩叶为主。

同时,采摘时间应尽量避免雨后或霜前,以免茶叶受到污染或受冻而影响品质。

此外,采摘的方式也要注意,应采用手工采摘,避免机械采摘造成茶叶破损或氧化过度。

二、处理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茶叶的处理工艺包括揉捻、发酵和杀青等环节,这些步骤对茶叶的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

首先,揉捻是将采摘下来的茶叶经过揉捻机械处理,使茶叶叶片破碎,促进茶汁与空气接触,利于发酵。

揉捻的程度和时间会直接影响茶叶的味道和香气。

其次,发酵是将揉捻后的茶叶摊放一段时间,茶叶中的酶与空气接触,发生发酵反应。

发酵的时间和温度控制不当会导致茶叶过发酵或发酵不足,影响茶叶口感和香气的形成。

最后,杀青是将发酵后的茶叶加热,停止酶的活性,同时保留茶叶中的有益成分。

杀青的时间和温度也要精确控制,过度杀青或不足杀青都会对茶叶的品质造成负面影响。

三、烘干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烘干工艺是将杀青后的茶叶进行烘干,降低茶叶的水分含量,防止茶叶霉变和氧化。

烘干的温度和时间对茶叶的品质影响较大。

若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茶叶可能被过度烘干,丧失原有的活性物质,导致茶叶口感变差。

相反,如果温度不足或时间不够,茶叶水分含量过高,容易霉变或氧化,影响茶叶的保存期和品质。

四、改善茶叶品质的建议为了提高茶叶的品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选择适宜的采摘时间和方式,避免茶叶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和损伤。

2.严格控制处理工艺的每个环节,确保揉捻、发酵和杀青的时间、温度恰到好处。

不同加工处理对机采秋季绿茶品质的影响研究

不同加工处理对机采秋季绿茶品质的影响研究
Ke r s y wo d Auu n r e ta; s r a n u de c nr le tmp rt r a d umi i t m g e n e p e dig n r o told e e au e n h dt y; lg t ih
r tt oa i ng;s n o v l to e s r e auain;p y ia n h m ia n lss y h sc la d c e c la a y i
Qu lyo tmntala ai f t Auu e f e
W ANG i一 , GONG h yng Hu Sui h

LI Le ,AO n U i Cu
( . eatet f e c neo hj n ie i ; . g cl rl ueuo hnxn onyo hj n rvne 1 D pr n o aS i c f eagUn r t 2 A r ut a B ra f agi cu t f eagpoi ; m T e Z i v sy i u C g Z i c
中图 分 类 号 :S7 T 2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5 78 2 (0 1 0 -0 -5 07 — 1 2 1 ) l 60 9 0
I fue c fpr c s i g t e t e t n e n a n l n e o o e sn r a m n s o Gr e Te


Jun l f e 2 1 ,7 1 : 0 o ra o T a 0 13 ( ) 6~1
不 同加 工处 理 对机 采秋 季 绿茶 品质 的 影 响研 究

(. 1浙江大学茶学系
辉 龚淑英 ,
刘 蕾' 敖

影响绿茶品质的因素分析

影响绿茶品质的因素分析
of Anqiu City, Anqiu 262100, China)

Abstract: Green tea is the main kind of tea produced in 悦hina. It has a high yield, and many kinds of products, and is very popular with consumer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green tea, including, planting environment, harvesting season, processing technology,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Green tea is a kind of non-fermented tea. It mainly passivates the activity of enzymes and maintains the quality of green leaves in clear soup through the process of killing green tea.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influence of processing technology on the formation of its quality, including the methods of killing green tea, rolling tea and drying tea. Key words: Green tea; influencing factors; quality; processing technology
植环境、采制时间、加工工艺等。绿茶是不发酵茶,主要通过杀青来钝化酶的活性,保持其清汤绿叶的品相,因此,本文

影响绿茶品质之因素及初制技术

影响绿茶品质之因素及初制技术

影响绿茶品质之因素及初制技术绿茶之一般鉴定方法暨优良绿茶与劣变绿茶之特征已如前述,然则影响绿茶品质之因素究竟如何?各该因素对于绿茶之品质究有如何之影响?影响绿茶之品质之因素,概言之约有下列四项:(1)原料,(2)初制(3)精制(4)贮运。

绿茶品质之优劣,泰半决定于原料之优劣,没有优良之原料,无论制造技术如何优良,均无法得到优良品质之绿茶。

影响茶菁原料品质优劣之因素,计有下列数项:(1)品种:对于茶叶之形状,色泽,香气,滋味,水色,叶底,以及宜制茶之种类,暨制造之方法,均有深切之影响。

(2)气候:包括温度,湿度,雨量,风及风向,日照,云雾等项。

对于成茶之成分暨香味,均有影响,即对宜制茶之种类,与制造方法,亦有相当关系。

(3)采摘:包括采摘之时期,方法,标准,气候,时间诸项,对成茶品质影响最大。

(4)土壤:对于成茶之戌分及香味,形状,均有影响。

(5) 肥料。

(6)茶园之管理。

(7)病虫害。

(8)遮荫。

(9) 海拔及地势。

(10)树龄。

(11)季节。

(12)采后之处理。

绿茶品质之决定,除原枓外,当以初制关系至大,绿茶初制之过程虽因茶类而异,然大体言之,不外下列诸过程:(1)活叶处理(2)杀菁,(3)揉捻,(4)解块,(5)静置,(6)烘焙,(7)覆炒(8)再干与整形。

兹将各初制过程对于绿茶品质之影响略述如下:(1)活叶处理:活叶处理,直接影响萎雕之程度及水分减少率,间接影响于杀青程度之调节。

活叶处理过度,尤足以使茶叶过分萎雕,以致水色黄浊,甚至红变,如环境不良,气候过热,甚至变成虀艹,成为废物,活叶处理适当,对于茶香之培养,尤有决定性之作用。

(2)杀菁:杀菁对于绿茶品质关系最大,杀菁未至适度,对于绿茶之形状与色泽均有不良之影响,杀菁之温度对于绿茶之香气与滋味,尤有决定性,即对于水色及叶底,亦有相当关系。

杀菁机揽拌手之回转率,对于茶条之形状,及温度时间之调节,均有影响:经过优良之杀菁,茶叶在以后各过程,即不易劣变,杀菁不良,每易使茶叶焦变或烟臭或酦酵而劣变。

不同杀青方式对夏秋茶品质的影响研究

不同杀青方式对夏秋茶品质的影响研究

处理
外形色泽 评语 得分
处理 I 尚润稍绿 85
表 1 不同杀青方法对干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香气
汤色
滋味
评语 得分 评语 得分 评语 得分
叶底 评语 得分
纯和 84 浅绿 81 平和 84 绿黄欠亮 82
处理 II 尚润稍绿 84 欠清,略熟闷 80 尚绿明亮 82 欠醇和 81 黄绿明亮 86
处理 III 尚绿稍暗 83 尚纯和 83 浅黄 80 淡薄 81 黄绿欠亮 85
2013 年第 6 期 蚕桑茶叶通讯
·25·
的外形色泽。 滚筒杀青在正常情况下,干茶色泽也 表现较好,蒸汽杀青干茶色泽稍暗。
干茶形状一般与揉捻工序和原料的嫩度有关, 但在实验中不同的杀青方式,干茶条索的紧结度也
不同,蒸汽杀青 +炒二青条索最好,微波杀青次之, 滚筒杀青最差,这可能是因为杀青后鲜叶的含水量 不同对揉捻成条的影响。
2.15. 对干茶总体品质的影响
从审评结果可以看出,微波杀青配套使用炒二 青工艺加工的绿茶,感官品质总体得分最高,分值为 86.8,其次是微波和滚筒杀青, 分值分别为 86 和 83.7,微波 +炒二青在干茶外形和汤色方面得比微 波杀青得分略低,但在香气和滋味方面的得分高于 微波杀青,而且这两者在总分中的加权重比不一样, 所以总分高于微波杀青,这说明,通过工艺改进的微 波杀青在绿茶加工中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所生产的 绿茶产品更能适应目前市场的消费习惯。 2.2 不同杀青方式对夏秋茶理化指标的影响
处理 IV 润绿 88 清香尚纯 87 嫩绿明亮 86 尚醇 83 嫰绿明亮 88
处理 V 尚绿润 87 清香纯和 89 嫩绿尚亮 85 醇和 8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尚绿亮 87
总分

绿茶加工研究报告

绿茶加工研究报告

绿茶加工研究报告报告题目:绿茶加工研究报告摘要:绿茶是一种受欢迎的茶叶品种,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本研究旨在探讨绿茶的加工方法,包括采摘、杀青、揉捻、干燥等关键步骤。

通过对不同加工方法的比较和分析,得出了一套优化的绿茶加工流程,并评估了其对绿茶质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合理的加工方法能够改善绿茶的品质和口感。

本研究为绿茶加工工艺提供了实用的参考。

1. 引言在茶叶中,绿茶因其天然的色泽、香气和口感备受消费者青睐。

然而,绿茶的加工过程对其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研究绿茶的加工方法对于生产高品质的绿茶具有重要意义。

2. 方法2.1 茶叶的采摘绿茶的采摘时间和茶叶的品质密切相关。

本研究对不同采摘时间的茶叶进行了比较,以确定最佳的采摘时间点。

2.2 茶叶的杀青杀青是绿茶加工的关键步骤之一。

本研究通过比较蒸青、烘青和炒青三种杀青方法,评估了不同杀青方法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2.3 茶叶的揉捻揉捻是为了破坏茶叶细胞结构,促进茶叶内部汁液的释放。

本研究比较了手揉捻和机器揉捻两种方法,并评估其对绿茶口感的影响。

2.4 茶叶的干燥干燥是为了避免茶叶霉变和延长茶叶的保存期限。

本研究比较了晾晒、烘干和石碾三种干燥方法,并评估了不同干燥方法对绿茶质量的影响。

3. 结果与讨论通过对不同加工方法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一套优化的绿茶加工流程:春季采摘、蒸青、手揉捻和烘干。

与其他加工方法相比,这套加工流程能够产生具有更好品质和口感的绿茶。

4. 结论本研究对绿茶加工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出了一套优化的加工流程。

这些结果对于茶叶生产厂商和消费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为绿茶加工工艺的改进提供了实用的参考。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索绿茶加工过程中的其他关键因素,并优化加工流程以提高绿茶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加工处理对机采秋季绿茶品质的影响王辉1, 2龚淑英1刘蕾1, 3敖存1(1.浙江大学茶学系310029;2.浙江省长兴县农业局313100;3.山东省崂山区农林局)摘要以秋季机采叶为原料,采用不同加工处理,制作微波固样和毛茶,对其进行感官审评和理化分析,探讨不同加工技术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对于不同调温调湿摊青处理,以轻摇加重而次数较少者效果为佳;在晒青失水率5%、摊青温度18~20℃、湿度76~80%、时间14h、轻摇三次并共计360s 加工条件下,机采秋季绿茶的香气和滋味品质最好。

关键词机采秋季绿茶;调温调湿摊青;轻摇;感官审评;理化分析茶树生长的季节性使得茶叶生产具有高度集中性,夏秋季原料采制难度极大[1-3]也加剧了生产不平衡格局。

茶叶传统生产为劳动密集型行业[4, 5],被视为茶业“四化”之一的茶叶机械化采摘及其加工已成为我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瓶颈性难题。

因劳动力缺乏春季芽叶不能及时下树的现象相当普遍,与手工采茶相比,机采具有降低成本、提高工效和发展规模经营等优势[6, 7],一些茶区还组建了机采专业服务队[8]。

大宗绿茶和低档工夫红茶的机采虽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属数量型经济[9],乌龙茶机采对于晒青等后续工序的推进和品质的改善颇具实践意义[10, 11],名优茶的机采也日益备受关注[12-14],例如标准芽叶达75.0%~84.9%为机采适期和春茶机采间隔期约在20天等。

茶叶机采及其配套加工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还有助于改进工艺和开发新产品,如机采蒸青茶曾大量外销日本[15]。

本研究探讨了不同加工处理对机采秋季绿茶的试验效果,旨在为高效利用夏秋茶资源和积极研发茶叶新产品提供可行性参考。

1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供试原料为德清新嘉盛茶厂秋季机采叶,鸠坑品种,由对夹三四叶和少量单片构成,采制于2008年9月。

1.2 试验设备调温调湿室(采用空调和除湿机以降低温度和湿度)、DH-588D湿王牌除湿机(深圳市柯兰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温湿度表、摊青架、竹匾、G8023YSL-V3格兰仕微波炉、6CWS-100型液化气滚筒杀青机、6CR-40茶叶揉捻机、6CHX-70烘焙提香机等。

1.3 制样过程加工处理:试验一和二原料进厂后,将其分为两组,一组置于室内进行自然摊放(CK),另一组放在调温调湿室摊青,并设置不同的轻摇处理(强度如表2所示),中间均不固样,摊青结束后均进行微波固样和制成毛茶,具体条件见表1。

试验三和四除CK外,实验组在调温调湿摊青(根据试验一和二的结果选定最佳轻摇强度)之前引入晒青工序(晒青失水率为5%左右),试验三每隔3.5h固样,试验四为试验三的重复,选取毛茶。

取样与编号:试验一和二包括CK和实验组(试验一中未摇、一摇、二摇和三摇者依次为处理一至四,试验二中轻三摇、重三摇和四摇者为处理一至三);试验三原料为CK1,自然摊放后固样为CK2,晒青后茶样为1,实验组每隔3.5h固样,分别为茶样2至6,共摊青17.5h;试验四原料为CK1,自然摊放的毛茶为CK2,实验组的毛茶为T。

制样方法:固样按照微波杀青(投叶量为20~25g/次,时间60~70s)→摊凉→初烘(15~20min)→复烘至足干的流程进行固定,毛茶则通过滚筒杀青→揉捻→初烘→复烘的工艺获取。

表1 秋季机采叶摊青温度和湿度批次气温(℃)空气湿度(%)CK 实验组CK 实验组试验一25~30 18~20 78~80 75~80试验二25~31 19~20 76~80 70~80 注:试验三和四摊青温度和湿度与试验一和二接近,不再列出。

表2 秋季机采叶轻摇强度批次处理轻摇次数总计时间(s)试验一CK 0 0处理一0 0处理二 1 60处理三 2 150处理四 3 210试验二CK 0 0处理一 3 300处理二 3 360处理三 4 3601.4 评定方法感官审评:称取3g茶样,150ml沸水冲泡5min,通过评语和评分对6批茶样进行审评,评分法中满分为100分。

理化测定:固样经粉碎过20~28目圆筛,装入密封袋后置于冰柜待测。

生化成分测定分别参照文献[16-20],数据结果采用SAS 9.1版本分析。

2 结果和分析2.1 机采秋茶不同加工处理2.1.1机采秋茶不同加工处理的感官审评从试验一固样香气情况(见表3)看,处理一得分最低,其次为CK,处理二至四分数较CK高4~5分。

CK表现为“粗”气,可能与原料较为粗老有关。

处理一可能造成摊青叶青草气散发不充分,与“粗”气构成茶叶香气弊病。

经过轻摇后,调温调湿摊青叶虽保留了少量“粗”气,但青草气组分挥发比较充分,还引起花香物质的释放,故形成“略粗,微带花香”的特征,但这种香气风格的增进并不与轻摇次数的增加和强度的提高完全保持一致。

滋味变化与香气大体相同,粗老的原料使得CK往往呈现“粗淡”味,处理一在CK基础上增加了青草味导致品质更差。

轻摇可改善茶汤的浓度,使“淡”向“尚醇和”转变。

从处理三和四的结果看,微量的花香成分可能因水溶性差而不易保留,茶汤中少许的青气味显现。

试验一毛茶感官审评结果与其固样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处理三和四在改善内质上的效果均较好,为深入比较二者的优次和寻求最佳的轻摇强度需进一步实施试验二。

表3 试验一和二微波固样和毛茶香气和滋味审评结果批摇青微波固样毛茶试验一CK 粗80 粗淡80 略粗,火工足80 粗淡,火工足80 处理一粗带青78 粗青淡76 粗青80 粗淡,略青78处理二略粗,微带花香83 尚醇和,微粗82 略粗82略粗,微有生青味82 处理三略粗,微带花香85 有青味82尚纯,略有花香85尚醇和,微带花香85 处理四略粗,微带花香84 有青味83尚纯,略有花香85尚醇和,微带花香86试验二CK 粗,略青80 和淡,偏青80 粗老80 粗淡80 处理一微粗,略有花香86尚醇和,略有花香,微粗83尚纯,略有花香86尚醇和,略有花香83 处理二微粗,略有花香85尚醇和,略有花香,微粗84尚纯,略有花香87尚醇和,略有花香84 处理三微粗,略有花香83尚醇和,略有花香,微粗83尚纯,略有花香86尚醇和,略有花香83 试验二固样结果表明,较CK而言,处理一至三没有青草气,保留微量粗气,但新增了花香;滋味由CK的“和淡,偏青”变为“尚醇和,略有花香,微粗”,还出现了CK未呈的“微粗”,这可能与轻摇加重引起含量升高的粗气成分在茶汤中的溶解度增加有关。

从毛茶香气情况看,处理一至三较CK得分要高6 7分,而且在滋味上不再具有CK的粗味。

综合分析认为,处理二效果较处理三效果更佳。

2.1.2 机采秋茶不同加工处理的理化分析从表4和图1结果看,处理四多酚和儿茶素含量低于CK,处理一至四氨基酸含量随着摇青强度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但均高于CK,酚氨比值较CK偏小;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大于CK,并伴随摇青强度增加而增大。

由此推知,调温调湿下适度轻摇可降低多酚、儿茶素总量和酚氨比值并提高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和氨基酸含量,这对机采秋季绿茶生产具有现实意义。

处理一至四花青素较CK要高,轻摇引起花青素骤增的机理有待阐明。

表5和图2表明,在轻摇强度总体增加后,处理三水浸出物含量开始低于CK,处理一至三多酚和氨基酸继续下降,而酚氨比又有回升趋势,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逐渐回落至CK水平。

此外,儿茶素、简单儿茶素和酯型儿茶素均低于CK,处理三和处理二相比除了后者黄酮较低外其它成分相差不大。

虽然在调温调湿摊青条件下增加轻摇强度在调控茶叶滋味组分上的效果是有限的,但寻求温、湿度与轻摇强度的最佳搭配仍不失为机采茶摊青技术发展的方向之一。

毛茶与固样情况稍有不同。

表6显示,随着轻摇次数的增加多酚呈先减后增的变化。

处理一和二氨基酸高于CK,轻摇更易促使蛋白质等大分子水解得到的氨基酸的积累,摇青过重反而导致氨基酸氧化降解加剧。

处理一至四儿茶素高于CK,这与处理固样情况相反,原因可能是在轻微破损前提下机采叶儿茶素的酶性氧化受到滚筒高温的抑制。

从表7还发现,处理二和三咖啡碱较处理一和CK要高,咖啡碱含量可能伴随摇青加重而增加。

2.2 机采秋茶摊青历程表8 试验三固样香气和滋味审评结果茶样香气滋味CK1 略粗80 粗青781 略粗80 略粗淡802 略粗81 略粗淡803 略粗81 偏青804 略粗,有霉味79 尚醇,略粗825 有花香85 尚醇,略粗846 -- 84 偏青82 CK2 -- 80 略粗81表9 试验四毛茶香气和滋味审评结果茶样香气滋味CK1 略粗80 粗淡78 T 有花香82 略粗,欠爽78 CK2 粗青78 略粗涩,偏青77注:--表明感官品质无明显特征。

由表8得知,CK1在香气上表现为“略粗”,茶样5“有花香”,且得分较CK1高5分,之后稍微下降;而CK2分数与CK1接近,却比茶样5低得多。

在整个调温调湿摊青过程中,滋味得分经历了先升后降的变化,并以茶样5为最高者,较CK1高6分,由“粗青”变得“尚醇”起来,茶样6滋味品质却逐渐下降;CK2虽然比CK1高3分,但粗味尚在,比茶样5低3分。

结合香气和滋味情况,我们一致认为,固样以调温调湿摊青14h品质最佳。

试验四是试验三的重复,在既定的后续加工条件下,通过对毛茶进行感官审评进一步论证调温调湿摊青和轻摇技术的有效性。

表9显示,毛茶T呈现“有花香”,比“略粗”的CK1高2分,比“粗青”的CK2高4分;但三者的滋味得分相差不大,仅以CK2较差,除了粗味外,还夹带“涩”、“青”等杂味。

3 小结和展望机采是茶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存在对原料选择性和完整性差、采摘批次下降、新梢密度上升、芽叶变小和对夹叶增多等缺陷[21]。

基于原料杂乱和破损等问题,机采叶制作需遵循“先分级,后加工”原则[22]。

此外,机采对茶树还有如蓬面平整、发芽整齐等[23]特定要求。

本研究认为,对于不同调温调湿摊青处理,通过感官审评和理化分析,以轻摇加重而次数较少的效果为佳;一套较好的秋季机采叶加工关键技术参数如下:晒青失水率为5%,摊青温、湿度分别为18~20℃和76~80%,轻摇三次并共计360s,摊青14h,绿茶香气和滋味品质最好。

从世界范围看,日本、阿根廷和台湾茶叶已基本实现机采,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正在积极推广。

茶叶机采的现实意义远不局限于原料采收本身,还将力促无性系良种茶园发展、中低产茶树改造、茶园集约化管理、茶厂规模化经营以及耕作、修剪、采茶机械进步等[24]。

茶叶生产是多环节的系统工程,通过消弱原料的影响或结合夏秋机采叶的特性创新加工技术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1孙曼曼. 抓好夏秋茶生产的技术措施及途径[J]. 茶业通报, 2007, 29 (1): 32~332 毕彩虹. 夏秋绿茶的发展及前景探讨[J]. 茶业通报, 2007, 29(3): 109~1133 陈旭东, 庄雷栋, 夏小欢. 提高绍兴市夏秋茶资源利用水平的对策思考[J]. 中国茶业, 2007, (6): 20~214温正军, 姜林朋. 机械化采茶试验简报[J]. 茶叶, 2002, 28 (2): 100~1015杨如兴. 浅谈提高闽东茶叶品质与效益的技术途径[J]. 福建农业科技, 1999, (6): 22~236 郭小云, 丁水君, 姜顺明, 金小华, 章燕萍. 关于长垅村机械化采茶的试点及思考[J]. 茶叶, 2000, 26 (3):1587 刘司祝. 机械采茶的推广与应用[J]. 农产品加工, 2004, (3): 27, 298 沈岳明, 苏洪生. 机采服务队的作用及效益[J]. 中国茶业, 2001, (6): 34~359叶久生, 刘金根. 机械化采茶的几点经验和思考[J]. 茶业通报, 1999, 21 (3): 1610伍少明. 论提高密植机采乌龙茶品质的技术措施及效果[J]. 广东茶业, 2004, (3): 14~1511林伟秋. 饶平茶园生产机械化采摘势在必行[J]. 广东茶业, 2007, (5): 11~1312毛祖法, 陆德彪. 论名优茶的机械化采摘[J]. 中国茶业, 2006, (3): 4~513 骆耀平, 唐萌, 蔡维秩, 文冬华, 温正军. 名优茶机采适期的研究[J]. 茶叶科学, 2008, 28 (1): 9~1314石元值, 徐献辉. 名优茶机械化采摘注意事项[J]. 中国茶业, 2006, (3): 28~2915冯启华. 日本薮北茶的栽培管理[J]. 中国茶业, 2008, (6): 27~2816 GB/T 8305-2002. 茶水浸出物测定17 GB/T 8313-2002. 茶茶多酚测定18 叶俭慧, 金晶, 梁慧玲, 梁月荣. 茶梗木质纤维素对儿茶素类吸附动力学研究[J]. 茶叶科学, 2008,28(5): 313~31819 GB/T 8314-2002. 茶氨基酸测定20 黄意欢. 茶学实验技术[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 125~12621郑文佳, 刘红梅. 机采与手采的有机结合是茶叶采摘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J]. 茶叶科学技术, 2007, (4): 22~2322 李中林, 胡翔, 陆锦时, 姚永宏. 机械化采茶效果浅析[J]. 西南园艺, 2000, 28 (2): 4723 罗列万, 钱晓东, 孙利育, 金银永, 苏国崇, 徐金城. 茶树良种无性系栽培及机械化采茶技术总结[J]. 中国茶业, 2002, 24(5): 29~3124 方青. 江苏下蜀茶场机械化采茶技术经济分析[J]. 福建茶叶, 2003, (1): 26~27481216儿茶素总量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儿茶素类型 T ypes of catechin儿茶素含量 (% )C o n t e n t o f c a t e c h i n sCK处理一处理二处理三处理四图1 试验一处理固样儿茶素含量及组成48121620儿茶素总量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儿茶素类型Types of catechin儿茶素含量 (% )C o n t e n t o f c a t e c h i n s i图2 试验二处理固样儿茶素含量及组成48121620儿茶素总量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儿茶素类型 T ypes of catechin儿茶素含量 (% )C o n t e n t o f c a t e c h i n sCK 处理一处理二处理三处理四图3 试验一毛茶儿茶素含量及组成48121620儿茶素总量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儿茶素类型 T ypes of catechin茶样儿茶素含量 (% )C o n t e n t o f c a t e c h i n sCK处理一处理二处理三图4 试验二毛茶儿茶素含量及组成注:小写和大写字母分别表示差异显著和极显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