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学习活动中知识建构的过程与规律研究

合集下载

有效备课—知识建构型视野下的备课问题与对策

有效备课—知识建构型视野下的备课问题与对策

有效备课—知识建构型视野下的备课问题与对策有效教学研究范式,应该由“知识接受型”教学范式向“学习共同体”教学范式转变。

基于上述理解,笔者认为,“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创建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关注单位时间内提高学习绩效,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学习过程。

“有效教学”不仅是一个教学活动,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的合作学习过程。

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先学后教,全面发展”。

“有效教学”的最终衡量标准就是“学生成长”,这一概念主要包含以下几层含义:一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教学的目的就是关注全体学生的进步,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是教师增强为服务学生发展的“对象”意识,教学不再“唱独脚戏”,而是与学生创建学习共同体,追求“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是关注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益和质量。

教师要有时间意识和效益观念,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策略性、智慧型指导,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单位时间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落实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课程开发,明确三维教学目标,通过全面评价,达成三维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业成就。

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策略,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创新,积累经验,历练智慧,提高有效教学能力,使教师专业得到持续发展。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主线,以评价为主要手段的问题教学模式。

教学行动过程主要分课前问题评价、课中问题评价和课后问题评价三个阶段,使教师和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通过交往和对话来解决问题,下课后教师和学生仍然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使“问题”在不断的评价过程中得到提升和解决。

这种“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法,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又能养成良好的问题思考习惯与品质,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阐述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基本解释、教学原则及结合学科的具体例子说明建构主义的典型的教学策略

阐述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基本解释、教学原则及结合学科的具体例子说明建构主义的典型的教学策略

阐述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基本解释、教学原则及结合学科的具体例子说明建构主义的典型的教学策略一、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基本解释。

可从“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1、关于学习的含义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获取知识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

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

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图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

由以上所述的“学习”的含义可知,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

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建构主义课程研究

建构主义课程研究

建构主义课程研究一、概述建构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对现代教育和课程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核心思想在于,知识并非外部世界的简单映射,而是学习者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基于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主动建构的产物。

建构主义课程研究,正是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对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的领域。

建构主义课程研究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认为课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课程设计注重创设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促进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

同时,建构主义课程研究也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多元智能,提倡个性化教学和合作学习,以促进每个学习者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在建构主义课程实施中,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和促进者。

他们需要帮助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学习者在探究和合作中建构知识。

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习者不断调整和优化自身的学习策略。

建构主义课程评价也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过程性。

它不仅仅关注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关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等。

建构主义课程评价通常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档案袋评价等,以全面反映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建构主义课程研究致力于构建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知识建构过程和个体差异的课程模式。

它通过创设真实、复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促进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

同时,它也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帮助学习者实现最大程度的发展。

在当今知识爆炸、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建构主义课程研究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加符合时代要求、更加关注学习者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的课程理念和实践模式。

知识的建构

知识的建构

知识的建构张建伟摘要:知识建构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

在此过程中,学习者的广泛而丰富的知识背景会参与到这种相互作用中来,影响到知识的建构。

根据新信息的来源的不同,知识建构可以有三种不同的途径:活动性学习、观察性学习和符号性学习,而这三种学习都是通过新、旧经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同化和顺应的统一就是知识建构的具体机制。

关键词:知识建构,建构主义,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这种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反复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陈琦、张建伟,1998a)。

那这种相互作用到底是怎样进行的呢?它的具体形式和途径是怎样的?本文就来谈一谈我对知识建构的一些理解。

一、影响新知识获得的知识背景学习新知识总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这是每个教师都知道的常识,然而,影响新知识形成的知识经验背景并不这么简单,它有更丰富、更广泛的含义。

首先,它既包括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直接的知识基础,也包括相关领域的知识以及更一般的经验背景。

为学习新知识,学习者需要具备与此相应的基础知识,即准备性知识,加涅主张在设计教学时要进行任务分析,逐级找到各个知识点的基础和前提,这实际上主要就是针对这种知识基础而言的。

但是,不仅这些直接的基础知识会影响到新知识的学习,而且,学习者的相关领域的知识、乃至更一般的经验背景都会对新知识的形成产生影响,比如,学习者解决数学问题的经验很可能会影响到他对物理问题的解决,学习者的生活经验以及语文知识都会影响到他们对数学应用题的学习,等等。

其次,这种知识背景不仅包括学习者在学校学习的正式知识,也包括他们的日常直觉经验。

学生在学校中所学习的课本知识固然会影响到新知识的获得,而学生的日常经验也常常会对此产生重要影响。

比如,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多少、相等的观念是他们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学生对水、动、植物以及各种机械的观察经验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学习。

问题导向教学法-教学方式有哪些

问题导向教学法-教学方式有哪些

问题导向教学法-教学方式有哪些问题导向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引导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研究和知识建构。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问题导向教学的方式:1. 问题解决式教学:教师通过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收集信息、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验证。

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项目式教学:教师通过设计项目或任务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

学生需要通过实际项目的实施来研究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探究式教学:教师通过提出探究性问题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等方式,主动参与研究过程,从中发现问题的规律和知识的本质。

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4. 案例分析教学:教师通过引入真实或虚拟的案例进行教学。

学生需要分析案例中的问题、挑战、冲突等,并提出解决方案。

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5. 合作研究: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来实施教学。

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分析问题、交流思想、合作解决问题。

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这些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师在实施问题导向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并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知识建构: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知识建构: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03
课程评价与知识建构的整合
01 形成性评价:教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和学习进步
02 综合性评价:教师综合考虑学生的各方面表现,评价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和综合素质
03
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结果、方法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05
知识建构与教师专业发展
02
教育研究:教师进行教育研究,探讨知识建构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研究能力
03 反思实践: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知识建构能力
教师如何利用教育资源支持学生知识建构
利用教材资源: 教师充分利用 教材资源,引 导学生学习新 知识、技能、
态度
01
利用网络资源: 教师引导学生 利用网络资源, 拓宽学习视野, 丰富学习内容
• PBL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反思等活动解 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 问题: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真实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动机
• 合作: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 神和沟通能力
• 交流:学生在小组内和全班范围内交流观点、想法、信息,提 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 反思: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方法进行思考和评价,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项目式学习(PL)在知识建构中 的作用
• PL是一种以项目为核心,学生通过实践、研究、讨论等活动实 现知识建构的教学方法
• 项目:具有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新知识、技能、态度
• 实践:学生通过亲身参与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 践能力
• 研究:学生在项目中进行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 学研究能力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国内外研究趋势分析1、课题研究的背景(1)基于我校数学教师及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我校是一所3年的新学校,数学教师16个,其中5名特岗教师,且是初、高中教师,4名选聘中学教师,数学教师平均年龄32岁。

总体年轻化,学历高,有较好的专业理论,但不能将理论很好地运用于课堂;小学教材不熟、小学课堂教学经验不足,所以学校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是:一节课用十几个乃至几十个“小问题”串讲,“师问生答,一问一答,碎问、碎答、碎讲”,课堂是“问答串讲的讲堂”,呈现出“线性”课堂结构,因此借学生之口进行灌输的现象还是较为普遍的;创设的问题情境缺乏数学思考的价值;小组讨论时,或者没有经过学生独立思考而开始的热闹讨论,或者以教师的“越俎代庖”结束----课堂上,学生的“学”最终处于被动地接受,而教师的“教”仍处于课堂的中心,所能教的还只是知识与技能。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问题解决”方面的落实“问题解决”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中数学课程总目标中四个方面之一,具体表述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的“经历、体验、探索、尝试、反思……”等动词,都伴随着问题解决,问题解决应渗透在每一个知识领域,渗透在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选择“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作为课题研究,从“课堂问题设计、提出及解决策略的研究”作为切入点进行实践研究。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堂中的问题贯穿于整节课,教师的“问”与学生的“答”紧密联系,选择“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课堂问题设计、提出及解决策略的研究作为研究课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问题解决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问题解决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问题解决能力1. 简介建构主义学习理念是一种关注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教育理论,强调通过积极参与和实践来促进深层次的学习。

本文将探讨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问题解决能力为重点。

2. 建构主义学习理念概述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个体基于现有经验和观察逐步构建起来的,而非被passively 接收。

它倡导个体通过积极参与、互动交流和实践活动来构建新知识,并将之融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基于这一理念,教师作为引导者和促进者,设法创造出适合学生发展的环境。

3. 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个体选择、计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

它培养了个体对于知识独立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使学生具有持续学习和自我发展的动力。

自主学习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为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打下基础。

4. 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在建构主义教学中,教师以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提供适当的教育资源、设计情境任务和促进合作交流。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建构主义教学策略:•项目化学习:鼓励学生参与实践项目,通过实际问题解决来获得知识。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合作,在小组讨论与合作中共同建构知识。

•主动探究: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等方式主动探索新知识。

•反思与分享:倡导对于所得知识进行反思,并与他人分享交流。

5. 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使其具备针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创新和解决的能力。

以下是几个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情境化教学: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面对复杂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提供挑战性任务:给予学生一定程度的挑战,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解决方式。

•培养批判性思维:教育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并提出独立、有根据的观点。

•促进合作交流:鼓励合作学习,通过交流和协作来激发集体智慧。

6. 结论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问题解决能力。

理论建构的方法与策略

理论建构的方法与策略

理论建构的方法与策略引言理论建构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对于推动学科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很多研究者在进行理论建构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惑和挑战。

本文旨在介绍一些理论建构的常用方法和策略,帮助研究者们更好地进行理论建构工作。

第一部分理论建构的基本概念在开始介绍理论建构的方法和策略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理论建构的基本概念。

1.1 理论建构的定义理论建构是指通过对事物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形成一种有关事物性质、规律和关系的抽象概念体系的过程。

它旨在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行规律,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1.2 理论建构的重要性理论建构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理论建构是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它可以推动学科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善和深化。

•理论建构可以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指导实践工作的开展。

•理论建构有助于拓宽学科的研究领域,推动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发展。

第二部分理论建构的方法在进行理论建构的过程中,不同的研究者可能采用不同的方法。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常用的理论建构方法。

2.1 归纳法归纳法是一种从具体事实中总结规律和抽象概念的方法。

在理论建构过程中,研究者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具体的实例,逐步总结和归纳出一般规律和概念。

2.2 演绎法演绎法是一种从一般规律推导出具体结论的方法。

在理论建构过程中,研究者可以根据已有的理论和规律,通过逻辑推理和思维分析,推导出新的结论和理论。

2.3 实证法实证法是一种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和发展理论的方法。

在理论建构过程中,研究者可以通过设计实证研究,收集和分析实证数据,从而验证和修正已有的理论,并提出新的理论。

2.4 比较法比较法是一种通过对不同事物进行比较和对比,揭示事物之间的共性和差异的方法。

在理论建构过程中,研究者可以通过比较不同事物的特点和规律,总结出一般规律和概念。

第三部分理论建构的策略除了选择合适的理论建构方法外,还需要采取一些策略来提高理论建构的效果。

“问题教学法”探讨

“问题教学法”探讨

“问题教学法”探讨“问题教学法”即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

二、理论依据1.杜威的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论要求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活动,然而一切创造“始于问题”,这就明显看出杜威的教育哲学和现代教学为我们的课题提供了哲学基础。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因此,科学的学习必须通过对话、沟通的方式,大家提出不同看法以刺激个体反省思考,在交互质疑辩证的过程中,以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澄清所生的疑虑,逐渐完成知识的建构,形成正式的科学知识。

3.哲学家波普尔曾说过:“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

”波普尔认为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从各种问题开始的,科学家探索的逻辑起点应该是问题。

波普尔提出的科学进化公式“P1(问题)→TT(假说)→EE(否认)→P2(问题)”就是以问题作为科学活动的起点和终点。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

可见问题在科学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如果能培养学生自觉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具有重大的意义。

4.问题解决法也是探究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真正系统地提出问题解决教学法的则是前苏联科学院院士M·N·马赫穆托夫。

他认为问题解决教学法的关键是如何提出问题,并把问题解决分成三个阶段: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

5.《新课程标准》最突出的一个亮点就是突出了“过程性目标”要学生“经历、体验、探索”。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让学生主动探索的切入口。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问题的质量,让问题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并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才能真正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学生适应经济时代和未来社会的需要。

问题—探究—问题—“探究—建构”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问题—“探究—建构”教学模式
教学 模式 1 教 学 目标 ( ) 成 台 理 的 认 知 结 构 和 完 善 的 能 力 结 构 ; 2 1形 lI 具 有 自 觉 的 学 习 志 度 和 自 主 学 习 的 能 力 ;3 能 在 熟 悉 ()

的 问题 情 境 中 发现 和提 出 问 题 . 在新 的 问 题 情 景 中 能 寻求解 决 问题 的方 法 ;4 掌 握 学 科 思 想 , 终 生 学 习 () 为 打 下 基础 :5 彤 成 良好 的 个性 品质 , () 发展 健 全 的人 格 。 2 课 堂 教 学模 式
教 师 活动 :留下 富有 启 发性 和 开放 性 的思 考 刷题 ; 给学 生 以极 大 的思 考 余地 和 广 阔 的探索 空 间 。 3 教 学 流 程 学 生 活 动 :对 课 堂 遗 留 的 开 放 性 问 题 继 续 予 以 探 蒋 一 段 疑 。 前 预 习 , 现 问 题 这 个 阶 段 是 寻 课 发 索 ; 自 身 认 知 活 动 进 行 反 思 ( 认 知 】 对 元 。 由环境 刺 激 , 起探 究 的系 列 心理 活动 。 引 4 .教 学反 馈 二靳 段 示疑 。 设情 境 , 创 提示 问 题 。 发 学生 的 激
维普资讯


辫 一 饕 一秘 臻
— —
“ 究一 建 构 ” 学 模 式 探 教
0 王培 德 【 天津市第四中学)
好 奇 欲望 、 索 欲 望 、 造 欲望 、 争欲 望 的 阶段 。 探 创 竞 教 师 活 动 : 有 目的 的 引 入 或 创 设 具 有 一 定 情 境 色 彩 的 、以 形 象 为 主 题 的 生 动 课 堂 氛 围 : 以 问 题 为 诱 因 , 创 设 问题 情境 学 生 活 动 : 用 问 题 提 币 自 己 认 识 卜的 矛 盾 , 自 利 对 己的心理 智力 产生 刺 激 ; 进 知识 建构 的递进 一 促 第三 阶段 疑 梅 () 入课堂 , 1深 抓住 问题 。这 足 由 疑难 或不 确 定 的 情境 到 确 定 的情境 : 教 师 活动 : 学 生 呈 现一 个具 有 困惑 性 的问 题 ; 给 利 用一 定诱 因 ,使 学 生 的学 习 动 机 由潜 伏 状 志进 入 活跃 状态 ; 由独探 到 共 探 , 学生 思维 达 到应 有 的深 度 使 学 生 活 动 :对 创设 腈境 中 的 问题 反 复 地持 续地 探 究 , 在 搛 究 过 程 中 产 生 许 多 主 意 和 可 能 解 决 问 题 的 方 法 ( 探 ) 把 所 有 的 主 意 和 方 法 排 列 出 来 . 各 种 解 决 独 ; 从 问题 方法 中选优 , 析 和预 测它 的 可行 性 ( 探 ) 初 步 分 共 ; 建立 起 知识 结构 () 散 思维 , 出问 题 。 维 的定 向或 指 导 阶段 一 2发 提 思 教 师 活 动 : 以 民 主 的 志 度 支 持 学 生 发 表 不 同 的 意 见 ,鼓 励他 们探 索 尝试 , 不 寻常 的方 法 理解 事物 ;使 用 学 生真 正体 验 到 心 理安 全 ” 心理 自由” 和“ 。 学 生活 动 : 连 续不 断 地从 不 同方 向 、 同 角度进 要 不 行 质 疑 ;在 掌握 陈 述性 知 识 和过 程 性 知 识 基础 上 产 生 深 层次 疑 问 ; 失时 机地 抓 住思 维 的“ 闲念 ” 不 一 。 第 四 阶 段 疑 析 (} 1 点拨 迷 津 , 发 问题 。 学生 在探 究 过程 中形 成 肩 同化学 或顺 应 学 习 : 教 师 活动 : 据 问题性 质 、 根 难易 和综 合 程度 给 以启 发 性 点拨 ; 引导 学 生从 各 个 角度进 一步探 索 分 析 , 一 进 步 激 发 求 异 动 机 点 拨 要 恰 当 、得 体 ,给 学 生 留有 思 考 余地= 学 生 活 动 : 宽 橙 气 氛 中 , A由 地 做 出 反 应 ;力 图 在 在 多 种 解 决 问题 的策 略 思 路 中选 择 一 条 适合 自己情 况 的路 线 ;在教 师点 拨 下 找 出思 维 障 碍 , 析其 原 因 . 出 走 困境 。 f ) 惑 答 疑 , 决 问 题 。 学 生 形 成 初 步 的认 知 结 2 释 解 构 , 一种 情 境 迁移 到 另一 种情 境 。 从 教 师 活动 : 过 讲解 进 一 步调 动学 生 探 究欲 望 ; 通 和 学 生一 道共 同寻 求 问题 的解 决 方 法 ;对 选 择 的 方法 周 密评 判 , 把选 定 的方 法 精 致化 。 学 生 活 动 : 知 觉 到 的 新 鲜 刺 激 融 人 原 有 的 认 知 把 结 构 ; 变 原 有 认 知 结 构 甚 至 建 立 一 个 新 的认 知 结 构 。 改 镰 五 阶 段 疑 。思 考 遗 留 问 题 = 这 个 阶 段 学 生 将 留 自己当 作认 知 客体 不 断进 行反 思 评价 ,自我 认 识 ,自我

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全)

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全)

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教材习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2.D、3.B、4.C、5.D二、填空题: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3.学与教所涉及的要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三、简答题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答: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1)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2)学习心理(3)教学心理(4)评定与测量(5)个别差异(6)课堂管理(7)教师心理2.请简述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答: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2章:中小学心理发展与教育一、选择题:1.A、2.D、3.B、4.B、5.D 6.B 7.C二、填空题:1.成熟;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成熟和学习;3.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4.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青春期5. 掌握型、理解型、人际型、自我表达型三、简答题1.什么是关键期?答:关键期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关键期”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2.最邻近发展区?最邻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答: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水平之间的差异。

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是:最近发展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教育者不仅要看到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还要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和正在发展的过程。

教育学中的建构主义理论

教育学中的建构主义理论

教育学中的建构主义理论教育学中的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强调学生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和个人构建知识,以此推动其认知与学习的发展。

本文将从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核心原则和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和意义。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建构主义理论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雅杰提出,他认为学生是通过主动参与、实践和互动,通过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来学习的。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学生被视为主动的知识创造者,教育者的角色是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构建和个性化意义的理解。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原则1. 学习者主动参与: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主、主动参与的过程,学生通过思考、实践和互动来主动构建知识。

教师应该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主动参与意识。

2. 知识共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共同构建的。

学生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和分享,共同建构知识和解决问题。

教育者应该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集体智慧的体现。

3. 情境贴近: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活动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情境,让学习具有意义和相关性。

教育者应该通过设计具体情境和情境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三、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1. 引导式探究: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问题解决的导师角色,引导学生思考和构建知识。

2. 合作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倡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通过与他人分享和交流,共同建构知识。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项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3. 情境化教学: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活动必须贴近实际生活和情境,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情境任务、实践活动等,让学习具有意义和相关性。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结合实际情境设置学习环境和任务。

建构主义思维知识的建构与主观意义

建构主义思维知识的建构与主观意义

建构主义思维知识的建构与主观意义在教育领域中,建构主义思维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教学理论,其核心观点是学习者通过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的经验相结合,主动地建构新的理解和知识。

本文将探讨建构主义思维的知识建构过程以及与主观意义之间的关系。

一、建构主义思维的知识建构过程建构主义思维强调学习者是活跃的知识建构者,他们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互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根据自身的经验、背景和知识结构去理解和解释新的信息。

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学习者首先会面临一个新的学习任务或问题。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他们进行主动的探索和实践,以发现和理解问题背后的规律和原理。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不仅需要将新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还需要不断地调整和重构自己的思维模式和知识结构,以适应新的情境和需求。

知识建构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探索的过程。

学习者可能会面临认知冲突、矛盾和困惑,但通过积极的探索和合作,他们能够逐渐解决问题并构建起新的知识和理解。

二、建构主义思维的主观意义建构主义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学习的主观性。

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背景、兴趣和思维方式,因此对于同样的学习任务,不同的学习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决方法。

主观意义在建构主义思维中有两个方面。

首先,学习的主观意义体现在个体对于学习任务的主动参与和建构过程中的个体能动性。

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来进行学习,他们主动地选择学习资源、参与学习活动,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进行知识建构。

其次,主观意义还表现在不同学习者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性。

由于每个学习者的背景和经验都不同,他们对于同样的学习任务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决方法。

这种多样性反映了个体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主观意义和主动性,同时也为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三、建构主义思维的教育应用建构主义思维在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主观意义和能动性,通过创设情境、提供资源和引导问题,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主动性。

贴近学习过程 有效建构新知

贴近学习过程  有效建构新知

贴近学习过程有效建构新知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9-0030-02一、立足教材内涵,理清数量关系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利用教材中鲜活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知具体的数学表象,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出发,在数学的表象中观察、分析、捕捉数学信息,掌握信息与信息之间的联系,明确信息间反映的各种数量关系,个性化地提出数学问题,运用数学语言对数学问题进行数学化处理,理清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探索运用有效数学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策略,接受数学思想方法,提炼和建构了数学模型。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加减法运算”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出示教材中的两幅主题图,这是小明跟着妈妈到商场购买东西的情景图,两幅图之间内容紧密联系。

学生观察主题图后,教师提出:“小明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生1:妈妈买了一套135元的运动服,买了一双48元的运动鞋。

生2:妈妈付给售货员200元,售货员给妈妈找回了17元。

生3:小明在一旁一直思考,售货员找给妈妈的钱到底对不对?教师对学生提出数学信息给予肯定,同时提出: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从中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4: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生5:妈妈付给售货员200元,应找回多少元?生6:买一套运动服比买一双运动鞋贵多少元?生7:买一双运动鞋比买一套运动服少多少元?教师把生4和生5提出的数学问题呈现在屏幕上,先组织学生讨论、解决生4提出的问题,并对这一问题进行列式计算:135+48=183(元)1 3 5+ 4 81 8 3学生对列式计算结果进行观察、分析,提出:“这样的计算到底对不对呢?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学生在小组里经过一番探究:生1:用总共要付的钱数减去运动服的钱数就是运动鞋的钱数,如果不是运动鞋的钱数,说明前面的加法计算错了。

生2:用总共要付的钱数减去运动鞋的钱数就是运动服的钱数,如果不是运动服的钱数,说明前面的加法计算错了。

借助问题驱动 促进深度学习——小学科学教学中“问题导向”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研究

借助问题驱动 促进深度学习——小学科学教学中“问题导向”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研究

‘问题导向”教学样式发现追求提出问题课堂实施(情境创设、独 立思^•、小组合作、班级 交流、总结评价)解决问题,发现结论(本质、规律、原因、思想、方 法、价值等)推进过程课后巩固(应用与反思)预评估激活原有认知新旧知识联系批判性分析知识建构知识转化借助问题驱动促进深度学习-小学P 学教学中“问题导向”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研究潘伟锋,李玲玲(浙江省余姚市梨洲小学)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深度学习逐渐成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新方向。

深度学 习以问题为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导向”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在问题 情境中,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一导”“两线”,制定“问题导向”的学习 活动模式;基于教材,选取“问题导向”学习活动内容;以生为本,探索“问题导向”学习活动的教学 策略。

关键词:问题驱动;问题导向;深度学习;教学策略深度学习与传统教学方式的不同之处是不把科学 概念提供给学生,而是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心理 为出发点,在教师引领下,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使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活动中自发地凸显思 维品质。

基于对这样的学习方式的理解,我们需要重 视问题环节的研究和实施,这是提高学习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为此,我们经过实践与探索,提炼出了以“问 题导向”为主要活动方式的深度学习模式与教学策略。

-、“一导”“两线”:制定“问题导向”学习活动模式基于对学科本质和深度学习的理解,我们结合 “一个导向”“两条基本线”确定了以下具体的课堂实 施活动样式。

(如图1)图1 “一导”“两线”学习活动模式图作者简介:潘伟锋,浙江省余姚市梨洲小学高级教师。

李玲玲,浙江省余姚市梨洲小学一级教师(产生新问题51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活动的核心是基于目标 来设计问题,通过问题设计、课堂教授、解疑答惑、研 讨交流来主导教与学。

我们根据“一个导向”“两条 基本线”,初步总结了“问题导向”学习活动模式,其 基本流程为“提出问题,课堂实施,解决问题,巩固应 用,产生新疑。

“情境探究—知识建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情境探究—知识建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铺 垫 设 疑 源自数学新课程改 革要求数学教 师要结合数学 学科特点 , 遵 循 学 生 学 习 数学 规 律 , 积极 优 化 课 堂 教 学模 式 , 高 课 堂 授 课 提 质 量 。铺 垫 设 疑 是 “ 境 探 究一 知识 建构 ” 学 模 式 的 第 一 环 情 教 节 , 是 指 教 师 为 学 生 创 设 问 题 探 究 的情 境 , 组 织 教 学 活 动 就 在 时 . 要 学 习 的 数 学 内 容 放 到 问 题情 境 中 , 将 以质 疑 的方 式 让 学 生 去 思 考 . 生 的 注 意 力 就 会 不 知 不 觉地 被 问题 情 境 所 吸引 , 学 就 会 兴 致极 高地 、 动 地 参 与 学 习 , 图解 决 问题 。如 我 在 教 主 试 学 《 次 函数 》 一 章 节 时 , 一 这 在课 堂 上创 设 了这 样 的 问题 情 境 : 两 摞 相 同规 格 的饭 碗 整 齐 地 叠 放 在 桌 面 上 ,其 中 四个 碗 叠 放 的 高 度 为 1厘 米 ,个 碗 叠 放 的 高度 为 1厘 米 。 O 7 5
三 讨 论 建 构
x 饭 碗 数 ) 间 的一 次 函数 关 系式 。 ( 之 ( ) 果 在 桌 面 上 再 整 齐 地 叠 放 一 摞碗 , 中碗 有 1 个 , 2如 其 0 你 能求 出它 们 的高 度 吗 ? ( ) 果 现 在 在 叠 放 的 每 摞 碗 上 都 放 上 一 个 1 厘 米 的 碟 3如 . 2 子 。 的 高 度 会 不会 发 生 变 化 ? 它 在 这 样 的铺 垫 设 疑 情 境 中 , 生 全 身心 地 投 入 , 我 的 引 学 在 导 下 , 趣 盎 然 地 自学 本 节 课 知 识 , 对 解 决 上 述 问 题 信 心 兴 并

教案设计中的知识结构与课程内容安排

教案设计中的知识结构与课程内容安排

教案设计中的知识结构与课程内容安排教案设计是教师备课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的知识结构与课程内容安排,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本文将从教案设计中的知识结构和课程内容安排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知识结构在教案设计中,知识结构是教师对所教学科或学习领域的知识进行组织和分类的方式。

恰当地构建知识结构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学科思维方式,有助于知识的长期记忆和应用。

以下是构建知识结构的几种常见方式:1. 顺序结构:按照知识的发展脉络和学科领域的内在逻辑进行组织。

通过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 分类结构:将知识按照共性或差异性进行分类,有助于学生建立整体观念和形成概括性思维。

例如,化学中的元素周期表就是将元素按照一定规律分类,使学生能够快速了解和记忆各种元素。

3. 网络结构:将知识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呈现,强调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结构理解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规律。

无论采用何种知识结构方式,都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进行选择。

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够使学生形成系统化的学习思维,提升学习效果。

二、课程内容安排在教案设计中,课程内容安排是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组织的过程。

恰当的课程内容安排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课程内容安排方式:1. 故事情节:以故事、案例或生活化的例子引入和展示课程内容。

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或者描述具体的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2. 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实验或者场地考察等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记忆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

3.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或者团队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深度。

4. 多媒体辅助:运用多媒体技术,如幻灯片、视频、音频等来展示和呈现课程内容。

大班幼儿建构游戏中问题解决的教师指导研究

大班幼儿建构游戏中问题解决的教师指导研究

大班幼儿建构游戏中问题解决的教师指导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幼儿教育的深入发展,建构游戏作为一种富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教育形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大班幼儿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社交技能都在这个阶段得到快速的提升。

因此,如何通过建构游戏来培养大班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成为了当前幼儿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大班幼儿建构游戏中,教师如何有效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指导。

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观察,分析当前大班幼儿建构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探讨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指导策略以及影响指导效果的因素。

结合实践案例,总结教师在指导大班幼儿建构游戏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以期为提升大班幼儿问题解决能力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方面能够丰富和完善幼儿建构游戏的理论体系,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实证研究,为一线教师在指导大班幼儿建构游戏时提供具体的操作建议和方法,促进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理论框架与文献综述本研究以问题解决理论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框架,探讨大班幼儿在建构游戏中问题解决的过程及教师在其中的指导作用。

问题解决理论强调个体在面对问题时,通过思考、分析、实践等步骤,最终找到解决方案的过程。

在建构游戏中,幼儿需要面对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如何搭建稳定的结构等一系列问题,这一过程与问题解决理论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则认为,学习是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

在建构游戏中,幼儿通过亲手操作材料,与同伴交流合作,不断探索和尝试,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是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帮助幼儿更好地完成知识的建构。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发现大班幼儿在建构游戏中表现出的问题解决能力与其认知发展、社会交往等多方面能力密切相关。

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建构游戏时,需要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发展水平,提供适当的材料和环境,鼓励幼儿进行探索和尝试。

探索式学习与知识建构的关系研究

探索式学习与知识建构的关系研究

探索式学习与知识建构的关系研究探索式学习与知识建构之间的关系是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探索式学习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发现,知识建构则关注学生如何在学习过程中组织和内化新知识。

这两者在教育实践中有着密切的联系,影响着教育理论和教学策略的发展。

探索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强调通过实践和探索来获取知识。

这种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环境中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在过程中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式学习更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学生在这种学习环境中,不再只是被动接收信息,而是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索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知识建构理论,尤其是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与环境和社会互动来建构自己的知识。

这一理论由让-皮亚杰和列夫·维果斯基等教育心理学家提出,强调个体在认知过程中如何根据自身的经验和先前知识来建构新知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在社会互动中,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合作和讨论,能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将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探索式学习与知识建构的关系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探索式学习为知识建构提供了一个动态的实践平台。

在探索过程中,学生面对真实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常常没有固定的答案,要求学生运用现有知识和技能去探索解决方案。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验证和应用已有的知识,还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知识,进而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认知体系中。

这种过程符合知识建构的基本理念,即学习者通过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来建构新的知识。

其次,探索式学习强调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有助于深化知识建构。

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主要是被动接受信息。

而在探索式学习中,学生需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

这种主动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使他们能够更有效地建构新知识。

自主探究和反思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内化知识,从而使知识建构的过程更加深刻和全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解决学习活动中知识建构的过程与规律研究作者:马志强来源:《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第01期[摘要]知识建构是问题解决学习活动的核心目标。

通过分析问题解决中知识建构的过程,可以帮助研究者剖析活动中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调整优化活动设计方案。

本研究利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了问题解决活动中学习者进行知识建构的会话特征、具体过程和互动结构等,得出了三个结论。

1.问题解决知识建构的会话数量随着知识建构层次的升高而减少,更多的会话集中于信息分享层级,在理解层级以上的会话数量偏低。

2.在问题空间构建阶段主要的知识建构过程是对信息的分析和加工;问题解决策略选择阶段是对信息进行新情境下的分析、综合,并不断评估解决方案。

3.问题解决学习活动的互动结构总体可以分为信息加工、建构观点和方案、提炼或浓缩观点与方案三个大的意义单元。

[关键词]问题解决;知识建构;在线协作学习;在线学习活动[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 A一、引言问题解决在线学习活动通常是围绕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结构不良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法的学习活动。

其强调将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个人或小组协作的方式解决问题。

[1]根据上述界定,结合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研究,可以进一步将问题解决在线学习活动定义为将学习目标设置到特定的问题情境中,根据问题解决的教学序列来设计学习任务,通过引导学习者扮演不同的问题解决角色,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学习活动,活动最终的目的是帮助学习者构建问题相关的知识结构,并提高在线学习效果。

问题解决学习活动的核心目标是帮助学习者建立特定知识领域的认知结构。

[2]这个过程与知识建构密不可分。

通过分析问题解决中知识建构的过程与规律,可以帮助设计者制定活动设计方案,提高活动设计的效果。

本研究利用了三种CSCL研究中知识建构的分析框架,剖析了问题解决学习活动过程中知识建构的过程和规律,试图为此类学习活动设计提供参照。

二、问题解决学习活动中知识建构的分析框架本研究选取了CSCL活动过程会话原型、问题解决知识建构的互动过程模型、话语分析框架等三种分析工具,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三个层面对问题解决学习活动中的知识建构过程进行分析。

见表1。

(一)CSCL活动过程会话原型[3][4]问题解决学习活动主要的知识建构过程是学习者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会话,探索对于问题空间和问题解决方案的理解。

本研究利用CSCL活动过程会话原型来分析小组成员知识建构的会话特征。

(二)问题解决知识建构的互动过程模型甘永成提出了一套用于学习论坛知识建构分类的编码系统,为分析知识建构提供了很好的工具。

该模型实际上是一套研究论坛知识建构话语结构及意义的工具。

[5]王陆教授结合上述框架提出了一个虚拟学习社区中小组问题解决知识建构的意义单元分类框架,包含“提问—响应、阐释—澄清、冲突—辩论、综合—共识、评估—反思、情感(人际交流)”六种议题单元。

[6]由于该框架是针对虚拟学习社区而设计的,笔者针对问题解决学习活动的需求,对此议题单元进行微调,形成了分析问题解决学习活动中知识建构的互动过程模型。

该模型包含6个意义互动的单元:提问—解释、引用—解释、冲突—辩护、阐释—分析、综合—共识、评估—反思。

提问—解释指一位学习者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另一位学习者利用资料或观点回答问题。

引用—解释指学习者引用一段材料或观点,并在后续分析解释该材料。

冲突—辩护是指一位学习者提出对观点的不同意见,另一位学习者表示赞同或否定意见。

阐释—分析指学习者对提出的观点进行进一步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认识。

综合—共识表示学习者综合观点,另一部分学习者表示赞同,从而达成对某项观点的共识。

评估—反思指学习者对观点进行评估,反思其适宜程度。

(三)话语分析框架上述工具主要针对知识建构的会话特征及互动过程进行分析,其不足在于可能会割裂某一议题的意义,不能够完整反应小组成员知识发展的过程。

话语分析工具可以针对上述缺点,进行有效补充,有助于从微观的层面,分析小组成员针对某一议题形成和发展知识的过程。

柴少明依据CSCL中协作意义建构的特点,确定话语分析的框架主要包括情境、结构、功能、意义和中介工具等要素。

[7]本研究选取情境、结构和功能等三个要素进行分析。

情境主要指支撑学习者进行协作学习活动的社会文化环境。

结构主要指话语的语法或语篇结构,如陈述自己的意见、反驳对方观点的句子结构以及句子之间或者语义之间的衔接、连贯等。

这里主要是指6个意义的互动过程。

功能,即话语所实现的具体功能,话语实现的具体作用。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案例涉及的数据主要采用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的具体方法。

按照RobertK.Yin的观点,案例研究适于对一些既有现象进行解释,分析现象的形成和运行状况,也适合对现象作出纵深描述。

[8]本研究试图使用案例来进行描述性研究,描述问题解决活动中知识建构的过程及特征。

内容分析的方法是以测量变量为目的,采用系统、客观、量化的方式研究和分析传播行为的方法。

[9]在本研究的内容分析引用中需要注意的是选择文本分析单位。

文本分析单位一般有五种,包括帖子、句子、段落、意义单位、语内表现行为。

[10]本研究需要处理在线实时和非实时两类交互文本。

在线实时交互的文本主要以句子或段落的形式呈现,而非实时文本主要以帖子形式呈现。

上述两类文本的结构相差比较大。

根据上述情况,本研究统一选取意义单位作为文本分析的基本单位。

这里的意义单位是指讨论某个观点的主题。

例如:“一提到远程教育,首先要说的就是师生分离。

我认为,面对远程教育师生分离的状况,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必然发生改变。

”这一段话就可以理解一个意义单位,这个意义单位论述了远程师生分离带来的角色变化。

(一)研究问题1.问题解决学习活动中围绕问题进行知识建构的会话特征是什么;2.在问题空间构建和策略形成阶段,知识建构的具体过程是什么;3.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小组学习者进行知识建构的互动结构是什么。

(二)研究案例本研究所采用的网络学习环境为安博网络教学平台。

该平台具有使用简便、维护方便、易于管理等特点,可以为教师提供活动内容及资料呈现,具有学习路径追踪、交互数据导出等功能,便于教师分析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数据。

(三)问题解决在线活动设计本研究所采用的问题解决学习活动结构如图2所示,主要构成要素分为问题情境、问题解决角色、任务、资源与工具等四个部分。

学习活动主要引导学习者对问题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批判,分为构建问题空间和形成问题的解决方案两个阶段。

1.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可以理解为问题发生的环境或背景,是承载问题结构和内容的载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呈现真实问题发生的背景,如时间、空间、环境特征,主要负责创设真实的问题解决环境;二是提供问题解决应当考虑的限制性条件或线索,如问题解决的资源、条件限制、问题相关信息的来源等;三是提供学习者提取领域知识的相关线索。

2.问题解决角色问题解决学习活动的角色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角色可以维系小组协作的社会性关系,促进小组成员进行集体的协作和知识建构;另一方面,小组角色规定了学习者围绕问题解决任务进行的认知操作。

3.任务任务是学习者参与活动具体的操作步骤,是学习者应完成的具体事务。

问题解决中的任务主要包含两个步骤:构建问题空间、生成解决方案。

4.资源与工具四、数据分析(一)问题解决学习活动过程会话分析1.活动过程会话层级分析从各层级会话所占的比重进行分析,信息交换层次的会话最多,约占总体的63%。

在这一会话层级中,学习者主要根据资料或综合信息形成对问题的基本认识。

其次是理解信息层级。

在此层级中,学习者针对信息交换层级收集的资料,进行解释和引申,体现了学习者对资料的加工与整合。

值得注意的是理解信息层次的会话一般在信息交换之后,两者比例约为1∶3,此数据说明有接近60%的信息处在简单分享的层级,并未进行达成深入加工。

应用分析层级的会话约占7%,这个层次的会话是学习者在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问题情境对知识进行整合和重组。

综合信息约占6%。

在该会话层次中,学习者一般利用活动提供的绘图工具,用概念图或思维导图的形式,辅之以文字说明来提炼总结信息。

评价层级约占3%。

这一层级主要是学习者在新的情境下应用知识,形成方案或报告方案实施的成效。

从问题解决学习活动各层级会话所占比例来看,会话的数量随着知识加工层次的升高而降低,其中约60%以上的会话停留在信息分享的层次,理解信息以上层级的会话在总量中所占比例偏低。

见表2、图3。

2.问题解决在线学习活动知识建构核心阶段的会话分析综上所述,结合两阶段会话内容可知,问题空间构建阶段的主要知识建构过程在于对信息的分析和加工,而问题解决策略选择阶段着重于对信息进行新情境下的分析、综合,并不断评估解决方案。

(二)问题解决学习活动小组互动结构分析1.知识建构的互动过程根据问题解决知识建构的互动过程模型,本研究选择三个小组问题解决过程中产生的论坛信息、实时讨论信息作为分析对象,提炼了小组成员围绕问题讨论的互动结构。

第一组的学习活动讨论主要是在实时讨论区中进行的。

该小组问题空间构建的认知加工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习者对问题情境信息的分析与讨论,小组成员结合资料信息,不断从情境信息中提取线索,构建问题空间。

这个过程主要包含提问—解释、引用—解释、解释—澄清等三种对话结构。

小组成员不断整理可用信息,构建基本的问题空间。

第二阶段,学习者对形成的问题空间进行评估和反思,组内随即产生了不同的观点,组员之间进行冲突和辩论。

这个阶段主要包含评估—反思和冲突—辩护两个认知过程,学习者对不同的问题空间进行甄别筛选,并就不一致的观点达成共识。

第三阶段,小组成员形成对问题空间基本一致的认识,主要包含综合—共识。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小组均会对问题空间达成共识,是否达成共识会直接影响后续的策略形成。

问题解决策略形成的过程主要包含两个子阶段:第一阶段是引用观点并加以分析,形成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主要包括引用—解释、解释—澄清两种对话结构;第二阶段是对策略进行反思和评估,综合观点,选择适宜的策略,主要包含评估—反思、综合—共识两种结构。

从知识建构的特点来看,第一小组70%以上的互动内容集中在社会性和信息交换的层次,其主要的知识建构活动是基于对信息分析和筛选,这个结果可能与小组大部分活动在实时讨论区中完成有关,更多进行的是信息层面的互动,难于对信息进行充分的归纳和整理。

第二组参与的构建问题空间可以分为两个子阶段。

由于学习者对此次活动主题比较陌生,因此大家第一阶段主要对活动所提供材料进行分析,分析的目标是为构建问题空间提供依据。

小组互动过程经历了提问—解释、引用—解释、解释—澄清、引用—解释等一系列对资料分析的循环,但上述循环并没有评估信息,也没有总结达成共识,学习者只是充分理解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