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琵琶行〈并序〉》说课设计附点评

合集下载

《琵琶行(并序)》说课稿(通用6篇)

《琵琶行(并序)》说课稿(通用6篇)

《琵琶行(并序)》说课稿《琵琶行(并序)》说课稿(通用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琵琶行(并序)》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琵琶行(并序)》说课稿篇1说课程:《琵琶行》是一首抒情性、叙事性都很强的诗歌,语言形象生动,抒情真挚细腻。

作者着力描写了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艺,并把音乐与琵琶女的身世、作者坎坷的仕途生活融合在了一起,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据此,本课应着重突出作品中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应重点分析对琵琶女演奏技艺的描绘。

而第二个重点也理应成为本课的难点。

在本单元后所附的《其它背诵篇章》中有一首《李凭箜篌引》,可与本诗相对照阅读理解。

说学情:学生属于涉世未深的少年,对于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可能不够深透;但学生对于音乐,可谓是情有独钟。

但听音乐、欣赏音乐与描写音乐是两码事,所以第二个重点是颇有难度的。

所以,本节课致在使学生赏析并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

而两个班的学生自学精神都较好,上课主动性较强,所以如果诱导得法,学生还是能够解决这个难题的。

至于诗中的疑难词句,学生已经过了较充分的预习,故而不用花费太多时间。

说设计理念:诱思探究理论强调“教学系统的主体是惟一的,那就是学生”,教师应善于运用自己的认知结构,在与学生一起开发、创造课程的过程中,启发诱导学生通过探索性的学习,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由教师启发诱导,由学生主动探究,真正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说目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特别是古今异义词;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赏析诗中描写音乐的方法,并学以致用;发展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探究的能力。

说流程:一、导入新课。

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

然后,利用知音传说,引入新课——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琵琶行(并序)》 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琵琶行(并序)》 课程教学设计

《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白居易一、教材分析: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文章。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 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 腻,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 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二、学情分析: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

《琵琶行》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如琵琶女的人生遭遇这些都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本课语言通俗易懂(稍微有点难度的可结合文下注释)。

琵琶行》是一篇情感充沛的美文,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学导学案的方法,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为理解诗人的感情做准备。

音乐是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创设意境,导入课文,通过问题的回顾思考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三、核心素养:语言:1.整体感知,品味诗歌意境,把握作者思想感情2.精析第二段,感受音乐意象所关联的感情。

审美:1.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领悟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2.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文学趣味,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健康心理。

四、教学重点:音乐描写技巧,体会主旨句的内涵五、教学难点:音乐艺术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以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

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高山流水》的琵琶乐曲,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在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在浔阳江畔相遇,琵琶女用琵琶演奏出人生的起伏和世间的冷暖,因为音乐,他们演奏出一曲千古传诵的知音曲,今天我们一起踏着诗人白居易的诗行,去聆听感受悦耳动听的音乐。

二、关于行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是一种具有铺叙性质的歌辞。

三、回顾思考(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琵琶行〈并序〉》说课设计附点评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琵琶行〈并序〉》说课设计附点评

琵琶行〈并序〉一、教学内容分析《琵琶行》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著名诗篇,对此篇的教学主要是达到理出本诗的叙事线索,抓住音乐的精彩片断描写,及体会人物情感和声情并茂的朗读等教育功能。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本篇课文安排在必修(3),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诗歌的鉴赏,可以说学生对诗歌鉴赏的认知有一定基础,但我校的学生素质属中低水平,因此要让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还需要教师继续引导。

例如:怎样把作者对琵琶曲的描写与琵琶女的情感,以及作者的身世联系起来,还有如何鉴赏音乐描写的高超艺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很难理解到位。

三、教学设计思想1.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充分体现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精神和指导思想,力求做到“三个有利于”。

即有利于学生把握书本内容,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课内外的联系。

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念,力求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2.特拟本文的教学方法为:理思路-赏音乐-析情感。

学生的课前预习为疏通文意,理出诗歌的叙事结构。

四、教学目标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背诵本段。

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并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琵琶行并序》说课稿.docx

《琵琶行并序》说课稿.docx

《琵琶行并序》说课稿摘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还应注意什么?一、教材分析《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鉴赏唐诗”。

《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

这首诗记叙了诗人谪居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和琵琶女两个“天涯沦落人”偶然相遇的经过。

诗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琵琶女,另一个就是诗人自己。

诗歌在音乐描写、环境渲染、情感表达、结构安排等方面,均有独特之处,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

《琵琶行(并序)》就是一篇音乐与文字、与作者感情自然融合的好文章。

二.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根据新课标和单元教学要求,结合本课特点和学情,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2、过程和方法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鉴赏诗中第二节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体会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和怜悯,陶冶诗人情操里流露出的人性美;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此册的学生,对这首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现实不甚了解,概括能力还有待加强,不能从诗歌中完整地归纳出作者与琵琶女之间相同的身世遭遇。

因此,我把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而本文最大的成功之处是通过听者的感受来摹写音乐,并将乐曲情调和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因此,鉴赏诗中第二节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6(精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6(精品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案教学目标:1.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贡献。

2.理解《琵琶行》的内容和诗人深沉的感情。

3.了解和掌握描摹音乐的手法。

教学设计:1.两课时。

2.借助诵读和音乐,感受诗情。

3.借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深沉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1.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2.《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现存诗近三千首。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

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谏官”(即左拾遗);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

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三、简析诗前小序:1.注意几个字词: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贬官。

明年:第二年。

今指今年下一年。

委身:托身。

嫁的意思。

命酒:叫(手下人)摆酒。

命,叫;酒,名词作动词。

因:于是;为:作,写。

命:命名,取名。

2.小序有何作用?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2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说课稿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2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说课稿

说教材1、课文在教材中的作用和地位《琵琶行》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感受与共鸣(唐宋诗)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鉴赏的重点: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景,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同时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诗文,并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琵琶行》一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

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描摹音乐。

同时,也通过音乐向我们演绎了一段高山流水般的知音故事。

因此,音乐语言的鉴赏、白居易与琵琶女的同感沦落成了教学的重点。

2、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所提出的必修课程的阅读与鉴赏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欣赏品味作者通过比喻描摹出的优美、精彩、形象的音乐语言。

(2)、了解诗歌中环境渲染、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借助诵读与音乐,感受诗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2)、领悟诗中的情感与意境,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3、教学重点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只有给学生传授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与鉴赏能力。

对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主要是对音乐多角度、多方法、多层次的描摹技巧。

(高中以来,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描写音乐的文章学生接触甚少,学习这种技巧是重点。

)(2)、在疏通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让学生领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4、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音乐是付诸于感官的,学生还能感知,但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摹写的。

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并将两者融为一体是文章的难点。

《琵琶行》(并序)说课稿

《琵琶行》(并序)说课稿

《琵琶行》(并序)说课稿《琵琶行》(并序)说课稿恭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鞠躬)我是语文组*号考生。

下面我将谈一谈我对课文《琵琶行》(并序)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其次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风格多样的唐代诗歌,可以通过文章领略古人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世界。

本篇课文是一首抒情性、叙事性都很强的诗歌,语言形象生动,抒情真挚细腻。

作者着力描写了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艺,并把音乐与琵琶女的身世、作者崎岖的仕途生活融合在了一起,发出了"同是天际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营造了无尽的愁思、悲凉的氛围。

二、说学情老师不仅要对教材举行分析,还要对同学的状况有清楚明白的控制,这样才干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我所面向的同学对诗歌的观赏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理解课文内容已不是难题。

但文中用文字来描写音乐的办法同学们很少见到,理解起来也较为困难,因此我会着重带领同学们赏析并学习描写音乐的办法。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从课程标准中"提高同学语文素质'的基本理念动身,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1.学问与能力: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办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索的方式,初步学习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体味文中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确立了教学目标,我的重难点也就自不待言了。

我把学习诗人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高明写作技巧作为本次教学的重点,而体味文中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

则是本次教学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德国训练学家第斯多慧说过:"差的老师只会奉送真理,好的老师则教给同学如何发觉真理。

'在指导同学的学习办法和培养同学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实行以下办法朗读法、研究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第8课《琵琶行(并序)》说课稿

第8课《琵琶行(并序)》说课稿

《琵琶行(并序)》说课说教材(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琵琶行(并序)》是高中部编版语文教材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中的第三篇课文,前两篇分别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杜甫的《登高》。

根据新教材的单元提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本课选入他们的经典之作,重在引导学生体会几首诗不同的体式、不同的情感与创作手法。

《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叙事长诗,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

作为长篇乐府诗,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

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诗中音乐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可以训练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使他们认识到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让学生感悟诗人的精神世界并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科核心素养,我制定了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1.能明确并分析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如比喻、对比等艺术手法;2.能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来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能利用联想和想象鉴赏人物形象并评析诗歌主旨,能品鉴诗歌的艺术境界,并阐释诗歌的艺术价值;3.能写诗歌短评,尝试创作乐府诗以增强文化自觉。

(三)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品鉴作者描写音乐的段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传授知识点,也要能引导学生对诗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审美体系,提升对古典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学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听音悟情”,音乐是无形的,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摹写的。

本篇的精彩之处,恰在于音乐是由文字来展现的。

听音:若是从前,只能全靠想象,毕竟听过琵琶演奏的人也不多。

但在今天,教育信息化科技化的时代,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完成这个任务。

我们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播放音乐或演奏音乐来制造学习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体会“声中之情”与“文中之情”的自如转换。

《琵琶行》说课

《琵琶行》说课

《琵琶行(并序)》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为唐代诗歌,鉴赏目标是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描写音乐形象。

同时也向我们演绎了一段伤感动人的知音故事。

是个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依据新课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个维度,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1)欣赏并学习诗人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叙事抒情的表现手法,增加诗歌语言的积累。

(2)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品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2.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主要是对音乐多角度、多方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3.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二、教法与学法我们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的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文知识积累,因此对生字词的学习以及字句的疏通可以预习完成。

如何让学生在短啊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因此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1.教法我确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朗读法、讨论探究法、情景教学法、视听结合法,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3(精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3(精品教学设计)

琵琶行(并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领悟作者的艺术特色,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

3,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诗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德育目标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凶残,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害的下层妇女的崇高精神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诗歌的第二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时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方法诵读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反复诵读,正音释意后了解故事概况2鉴赏诗歌的结构和主旨。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在烟波浩淼的历史长河中我们记住了不少人,也遗忘了不少人。

当我们提到让我们引以为豪的唐朝时可能想到的首先是那时的才子佳人。

那么有这样一位才子,在他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李忱写了这样一首诗悼念他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请问:你们知道他写的是谁吗?对这就是白居易。

为什么?因为,他有两篇传世名作一首叫作《长恨歌》,一首叫作《琵琶行》。

今天我们就来翻开这一篇文学奇葩,让我们循声而去!二,解题1,白居易简介2,白居易诗歌理论(1)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指导思想。

综合儒、释、道三家思想(2)他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3)他继承了《诗经》的比兴美刺的传统诗论,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同上)强调诗歌批评社会政治的功能。

3,作品类别讽谕——《卖炭翁》闲适——人生何所欲, 所欲唯两端.中人爱富贵, 高士慕神仙.(归田三首)感伤——《长恨歌》、《琵琶行》杂律——《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琵琶行〈并序〉》说课设计附点评一、教学内容分析《琵琶行》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著名诗篇,对此篇的教学主要是达到理出本诗的叙事线索,抓住音乐的精彩片断描写,及体会人物情感和声情并茂的朗读等教育功能。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本篇课文安排在必修(3),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诗歌的鉴赏,可以说学生对诗歌鉴赏的认知有一定基础,但我校的学生素质属中低水平,因此要让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还需要教师继续引导。

例如:怎样把作者对琵琶曲的描写与琵琶女的情感,以及作者的身世联系起来,还有如何鉴赏音乐描写的高超艺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很难理解到位。

三、教学设计思想1.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充分体现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精神和指导思想,力求做到“三个有利于”。

即有利于学生把握书本内容,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课内外的联系。

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念,力求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2.特拟本文的教学方法为:理思路-赏音乐-析情感。

学生的课前预习为疏通文意,理出诗歌的叙事结构。

四、教学目标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背诵本段。

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并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六、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1.理清全文思路,分析本诗结构特点。

2.鉴赏高超的音乐描写(二)过程设计:一.导语设计教师播放名曲《高山流水》(学生沉醉其中)教师:刚才同学们都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那么哪位同学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呢?(学生们各抒已见,有的说轻快、流畅;有的说悲伤、忧郁;有的说激扬动听等等,很多同学觉得难以表达出来)教师小结:从同学们表达的感受可以看出,用语言来表达音乐的感受可以说是比较难的事,大家知道音乐并不是实实在在,可感的、可触摸到的实物,它是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的。

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就更罕见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白居易是怎样描写乐曲的。

首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出示多媒体投影:内容为白居易简介,新乐府运动,“行”体介绍及创作背景介绍(略)。

二.整体感知,纠正字音,学生朗读全诗。

三.在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叙事结构,鉴赏整齐兼变化的结构美。

1.《琵琶行》以人物为线索,形成明暗对称又交织汇聚的双线结构,这种结构既严谨缜密,又错落有致,显现出对称的整齐美,交织汇聚的变化美,明线是琵琶女的人生遭遇,暗线是诗人的感受,两线重点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句子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出诗文如下的结构(多媒体展示),即板书设计(附在后文)。

2.请学生认真读诗歌的“序”部分,理出“序”与正文的关系。

本诗的序文交代了写作原因,内容上与正文前后照应。

例如:序文的第二句与诗的第一段呼应;第三四五句与诗的第二三段呼应;第六七句与诗的第四段呼应。

四.鉴赏诗歌中的音乐描写(琵琶女总共有三次演奏,重点欣赏第二次演奏)。

1.请学生找出诗歌中详细描绘琵琶曲的段落(学生能够很快找出第二段)。

2.请学生集体朗读第二段,再请一位同学朗读(此时学生的朗读感情无甚变化)。

教师点拨:乐曲是有节奏感的,是起伏变化的,大家刚才没有读出乐曲的起伏变化,可能是大家还没有体会到乐曲的情感变化,接下来我们仔细地来品读这段琵琶曲的描写。

课前我们探讨过,音乐是无形的抽象的,用文字来表达是很困难的,但我们发现白居易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来使大家感受到音乐的美?(学生顿时领悟是用了一连串的比喻)。

3.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形象美,让学生想象“大弦”“如急雨”,“小弦如私语”等这些句子模拟的声音,再让学生揣摩琵琶女用这些声音表达的情感,这样学生不仅获得“粗重繁密”、“细幽柔宛”“清脆圆润”等音响上的认识,也体味到人物情感的变化。

4.师生合作探究:是否能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从诗中找出相关内容。

教师点拨:“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大珠小珠落玉盘”,此时琵琶声欢快明朗,清脆悦耳,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春时代。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年轻的她色艺超群,名噪京华;“间关莺语花底滑”至“此时无声胜有声”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动乱,“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银瓶乍破水浆迸”至“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高涨,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轻别离”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也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的愤怒控诉!5.学生通过琵琶女身世情感的变化再次朗读,感情有了起伏变化。

6.教师播放名家示范朗读,让学生跟读。

7.学生探讨:白居易在谈诗歌创作时说:“事物牵于外,情感动于内,随感遇而形成于咏叹。

”(《与元九书》)这首诗就是因事兴感之作。

阅读诗序,说说琵琶女的琴声为什么会引起诗人的强烈共鸣?教师点拨:诗人是通过琵琶女弹奏琵琶和听她诉说身世了解琵琶女的经历的。

诗人借助琵琶曲这一媒介听出了琵琶女的“平生不得志”,感觉到她心中的“无限事”,听其诉说则更是直接了解到她昔日的风光和今天的落魄。

琵琶女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说和诗人有共同点。

从序中可读出诗人在长安期间,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参与朝政,忧国忧民,不顾身计,结果落得远谪僻地,无所事事的下场,所以诗人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可以说诗人对琵琶曲的描绘正是自身身世的倾诉。

8.学生再次朗读,并尝试背诵,结束全课。

【附】诵读指导:“大弦”以下四句应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9.作业布置:(1)延伸阅读韩愈《听颖师弹琴》(多媒体显示)。

(2)让学生课后试着去找一些琵琶曲来听,加深体会乐曲节奏的变化。

第二课时(一)教学要点1.复习音乐描写艺术2.引导学生探析人物命运,感受人物的情感,鉴赏人物美(二)过程设计1.让学生试着说说自己听过的琵琶曲,当然很少学生会熟悉,教师可以把琵琶名曲《十面埋伏》播放给学生听,并结合课文的乐曲部分一齐感受。

2.请学生根据乐曲节奏变化填图(多媒体展示),附在后文,也可让学生自己绘制出来。

3.请学生评析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4.引导学生在诵读感知的基础上品味景物描写和人物情感,鉴赏诗歌意境。

首先,让学生含情颂读,在学生有了第一感觉时,让他们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品味这些句子的意境,因为诗中写景的句子是具体可感的,学生大多数可以找出这些句子,此时教师让他们将自己找出来的句子进行想象勾画,用更丰富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例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句叙写江边送客的句子,有位学生把它丰富为:“秋风瑟瑟,浔阳江头伫立着两个神情黯然的人,他们都无语凝噎,木然注视着茫茫江水中的那轮寒月,他们沉重的心绪如枫叶荻花飘转在寒风中一样”。

应该说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将有限的文字恰到好处地描绘了一幅凄美的画面,非常契合诗歌的意境。

显然学生在鉴赏诗人笔下景物的时候,已经调动了个人的情感(悲情),已经做到了意(情感)与境(画面、景物)的结合。

诗中写景的句子还很多,这些句子或景中藏情,或情景并茂,都可以让学生发掘美的素材,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惨、空、绕、寒、悄无言,秋月白”等关键词,让学生联系叙事感触人物在此景下的心情。

当然以我校学生的素质都能象前面那位同学描绘得如此有文采,是很少的,但至少他们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与景物相结合就相当不错了。

5.引导学生探析人物命运,感受人物的情感,鉴赏人物美(1)引导学生再创造琵琶女形象引导学生再创造的目的,不只是要学生具体地描摹她的美貌,还要求学生能依托文字材料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审美体验。

教师让学生找出描写琵琶女形象的语句,加以揣摩,想象。

例如:“千呼万唤”、“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些名句,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如“千、万、始、半遮面”来揣摩,大部分学生能够体会到琵琶女害羞的神态及复杂沉重的心理。

学生还会通过琵琶女自述身世的段落去理解琵琶女不幸的人生遭遇,且在上节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还能够通过具体可感的音乐去理解琵琶女的心境,以及她如何在乐曲中倾注自己的感情。

(2)引导学生再创造诗人形象诗人在“序”里的自述是进行再创造的主要材料,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概括出诗人政治失意,无辜遭贬,漂泊江湖,郁闷孤苦的仕人形象。

再让学生结合“醉不成欢惨将别”“同是天涯沦落人”“江洲司马青衫湿”等句子感受诗人心境与情感。

他的心境凄楚而悲凉,他的情感怨愤而又富有柔情,他能从琵琶女的不幸遭遇与自己的失意人生中找到情感的相通点,并能将这种情感的共鸣升华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达出社会变乱,政治衰败带给人民深重灾难的深刻主题。

6.学生再次朗读全诗(此时学生很有感情地朗读)。

7.课文总结音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然而诗人白居易用比喻的手法将乐曲的美妙表现的淋漓尽致,更可贵的是诗人使用双线结构,一虚一实,虚实相生,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为我们绘制出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难怪“文章已满行人耳”,胡儿能唱《琵琶篇》。

8.作业布置:(1)听一首你喜欢的乐曲,然后用形象的语言写出你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2)背诵全诗。

七、教学反思1.对新教材及课程标准地认识。

对本诗的教学,一般是在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先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鉴赏,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最后归纳诗歌的主旨。

本设计旨在突破此模式,设置带有独特视点和角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本设计由鉴赏琵琶曲入手,在分析音乐描写技巧的同时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和人物身世的再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