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中峰乡育才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30 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

合集下载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诗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朗读诗歌。

2.掌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及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诗五首》诗歌的朗读。

2.《诗五首》中的语言特点及修辞手法的学习。

三、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并朗读《诗五首》诗歌。

2.学生能够辨别并运用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及修辞手法。

四、教学准备1.课本《语文七年级上册》。

2.教学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幅美丽的风景图片,并引导学生谈论、描绘画面中的景色。

然后,教师提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其他一些方式可以表达出美丽的景色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告诉学生,我们可以用诗歌来表达美丽的景色。

第二步:朗读《诗五首》(15分钟)教师先朗读一遍《诗五首》,然后让学生跟读。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进行朗读。

在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语调、语速和停顿等方面的表达。

第三步:诗歌的语言特点分析(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诗五首》中的语言特点。

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学生可以依次介绍一首诗的语言特点。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学生的观点,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修辞手法。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出示相关的诗句,帮助学生理解。

第四步:修辞手法学习(30分钟)教师针对《诗五首》中出现的修辞手法进行讲解,如比喻、拟人等等。

教师可以用学生熟悉的例子进行解释,并引导学生在诗中找出其他的修辞手法。

第五步:诗歌鉴赏(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进行鉴赏。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种方式来进行鉴赏,如小组成员轮流朗读、合唱等。

学生可以结合诗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发表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六、巩固与拓展在课堂结束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整体的复习,让学生回顾整个诗歌学习的过程。

同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其他的诗歌材料,让学生继续发展他们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七、课后作业1.练习朗读《诗五首》中的任意一首诗。

诗五首(教案)

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30课诗五首[幻灯片1:题目](等待上课时用)[学习目标]1、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真,感悟哲理的蕴义深。

3、改写诗句,抒情写意。

[活动形式]查找资料、知识竞赛、讨论、改写诗句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幻灯片2)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巅峰之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五千年博大精深文化的积淀。

她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

她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学习古诗词,可以穿越时空和古代圣贤对话,陶冶性情,提高文化素养。

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歌,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借景阐理写意人生的手法。

二、展示学习目标(幻灯片3)1、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真,感悟哲理的蕴义深。

3、改写诗句,抒情写意。

三、各显其能猜作者请大家根据幻灯片上的图象和提示语猜出本文五首诗歌的作者。

(幻灯片4——幻灯片9)1.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想像丰富,构思新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

曾给幼小时的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的《静夜思》。

2.他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后人称之为“诗圣”。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他的诗《春夜喜雨》中的名句。

3.他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和诗人。

在他们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4.他是唐代晚期著名诗人,被后人称为“小杜”。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他的诗《清明》的句子。

5.他是江西临川人,宋朝的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宋神宗时积极推行改革,后遭保守派的攻击而失败。

四、七嘴八舌话背景请大家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说出五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幻灯片10——幻灯片15)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据《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

语文 -30 诗词五首_七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 -30 诗词五首_七年级语文教案
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和文字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有思想、有意境、有韵律,尤其是本课所选的五首诗词更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同学们应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词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龟虽寿
曹操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全诗,教师订正或强调“骥””枥”的读法。
3.第三句中哪个词是传神之笔?请说说它的妙处。
明确:“寂莫”者,非梧桐深院。乃人也:被“锁”。非“深秋”。亦入也。人间秋色,无所不在。如何能锁住!这一个“锁”字,是传神之笔。是词中小人”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所产生的主观印象。被锁于深院主之人悲愁无尽。只有“清秋”相对,怎能不深感寂寞。
以上三句是词的上阕。指导学生自读,背诵上阕,体会景中愁情。
4.下阕与上阕相比。在抒情方式上有没有不同?
明确:上阕寓情于景,下阕借助比喻直抒离愁。
5.“离愁”是抽象,难以言状的.为何词人能将它写得如此真切、深刻?
明确:以“剪不断。理还乱”为喻,是形象地描绘离愁的绝妙之笔。因“丝”与”思”谐音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四、小结:这是广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前2句写景,后2句议论。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景。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景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多方面的人生启迪。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诗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诗五首》中的五首诗的内容和基本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朗读、品味和欣赏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对美的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过程1.导入(时间:5分钟)教师以《诗五首》为题,分享即兴创作的一首小诗,并向学生展示。

随后,引导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第一印象。

2.呈现(时间:30分钟)教师以诗歌《悯农》为例,分别介绍诗词的读音、词义及作品背景。

然后,进行朗读训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引导学生读取其他四首诗歌,分成小组进行欣赏和对比。

通过对比,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差异性和独特之处。

3.探究(时间:20分钟)分组合作,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并分析诗歌的意义、抒情,找出核心要点和重要词句。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互相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并进行交流与讨论。

4.拓展(时间:10分钟)教师给学生展示其他优秀的诗歌作品,让学生从中感受不同诗人的写作风格和创造力。

学生可尝试自己撰写一首小诗,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所见、所闻或所想进行创作。

5.总结归纳(时间: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鼓励学生多阅读诗歌,培养对诗歌的兴趣。

三、教学反思《诗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个重要知识点,通过对五首不同风格和主题的诗歌的欣赏和分析,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朗读、品味和欣赏诗歌,逐渐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拓展环节,学生还有机会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小诗,激发了他们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想象力。

通过此教学设计,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充满了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时间:5分钟)教师以《诗五首》为题,向学生展示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小诗,并向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过程和感受。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0《诗五首》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0《诗五首》

30.诗五首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课文2.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3.体会诗中景物描写带给人的审美感受。

教学设想古诗节奏明快,很适合朗读,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各种朗读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把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诗意的品味融合在朗读过程中。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观沧海》《江南春》《登飞来峰》一、导入以古诗文背诵比赛入题二、诵读赏析1.结合自己的了解,谈谈对曹操的评价补充说明:曹操,字孟德,汉魏之际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利用汉末混乱的局面,“挟天子以令诸侯”,在维护汉王朝的旗号下,统一了中国的北方,成为魏王朝的实际创建人。

2.补充材料碣石地理位置及相关资料介绍3.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互读等形式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决。

4.出示习题,检验理解程度。

1)诗中写景的句子是,它描写的具体景物是它们具有的特点。

2)表现诗人想象的诗句是使用了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5.讨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示:海上波涛起伏,动荡的情景,激发了诗人的信心和豪情,大海的博大,象征了诗人的胸怀,抒发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6.共同朗读,总结赏析写景抒情类诗歌的基本方法。

基本方法:朗读(初步感知)——想象(身临其境)——联想(体会诗人之情)——品味(诗的意境、语言)三、根据《观沧海》的学习体会,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自学《江南春》《飞来峰》1.自学指导:应主要分析诗歌描绘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2.学生进行朗读品味,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互相读,互相提出改进的意见。

3.自学检测1)《江南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2)《飞来峰》抒发了作者胸怀的诗句是阐述了什么样的哲学思想。

提示:只有站得高,才不会被“浮云”等事物遮住视线,才能看得远,看得清。

4.品味语言四、作业1.背诵2.充分发挥想象,将诗中的意境描绘成一幅图画。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习《望岳》《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检查背诵,最后由《飞来峰》导入《飞来峰》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临飞来峰时的所见所感,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这首《望岳》则是写诗人由望岳而想象的将来登岳的情景。

七年级语文上册30诗五首教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30诗五首教案语文版

30.诗五首教学目标1. 学习古代诗歌的朗读技巧。

2. 理解诗歌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3. 熟读成诵,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谐美。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谐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篇时隔久远光彩万丈的佳作,好像是一面带着绿斑的铜镜,细细擦拭,你不仅会看到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盛唐的溪水,宋代的江山;更重要的是翻开书本,透过纸墨,你可以聆听到穿越千载破空而来的声音,触摸到千百年前作者带着余温的心跳。

这节课,让我们走近中国古代文人的作品,去感受他们内心或恬淡或睿智或达观的情感。

二、创设意境,指导朗读五首诗1.播放古筝曲(或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教师范读诗五首。

2.学生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轻声朗读五首诗,直到能顺畅朗读。

①注意读准下列字音:岱( )宗青未了( ) 决眦( ) 碣( )石澹( )澹竦峙( )( )②注意诗句停顿,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岳》为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岳杨花/落尽/子规啼,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闻道/龙标/过五溪。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我寄/愁心/与明月,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随风/直到/夜郎西。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指名朗读五首诗,教师注意给学生正音,并在停顿、重音、节律方面作指导。

4.再次播放古筝曲,学生轻声自由朗读。

三、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练习一朗读课文,想想这五首诗各写了什么内容,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并选一两首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兼写时令。

写景则专取杨花,寓意为“漂泊无定”;而子规鸣叫,是用其“不如归去”的谐音。

这种写法,既合事理,又能表现出李白当时的心情:对王昌龄被贬谪一事的悲哀和同情。

于是第二句便直书原因——“闻道龙标过五溪”。

五溪,即雄溪、樠溪、酉溪、沅溪和辰溪,均在湖南境内。

七年级语文上册 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

30.诗五首一、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二、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三、教学难点体悟诗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四、教法设计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五、学法指导:诵读、讨论、自主探究六、教具使用:常规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板书设计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2、解题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3、研习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30课《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30课《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

诗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真,感悟哲理的蕴义深。

3、改写诗句,抒情写意。

[活动形式]查找资料、知识竞赛、讨论、改写诗句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巅峰之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五千年博大精深文化的积淀。

她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

她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学习古诗词,可以穿越时空和古代圣贤对话,陶冶性情,提高文化素养。

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歌,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借景阐理写意人生的手法。

二、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真,感悟哲理的蕴义深。

3、改写诗句,抒情写意。

三、各显其能猜作者请大家根据幻灯片上的图象和提示语猜出本文五首诗歌的作者。

1.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想像丰富,构思新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

曾给幼小时的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的《静夜思》。

2.他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后人称之为“诗圣”。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他的诗《春夜喜雨》中的名句。

3.他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和诗人。

在他们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4.他是唐代晚期著名诗人,被后人称为“小杜”。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他的诗《清明》的句子。

5.他是江西临川人,宋朝的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宋神宗时积极推行改革,后遭保守派的攻击而失败。

四、七嘴八舌话背景请大家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说出五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据《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

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诗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五首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现代诗;2.能够鉴赏现代诗,了解韵律、语言、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点;3.能够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4.能够自主创作一首简单的现代诗。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五首诗的题材和意境;2.掌握诗中的韵律、语言和情感表达。

难点1.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2.创作一首符合语言规范和诗歌特点的现代诗。

三、教学过程1. 自学学生自行阅读《诗五首》一文,并记录下自己的阅读体验,包括喜欢的句子、不理解的句子等内容。

2. 导入这一环节可以通过引入一篇现代诗,或者通过一些诗歌知识的问答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3. 阅读与鉴赏1.这时,让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负责鉴赏其中一首诗,并通过小组讨论让组员对五篇诗都有所了解。

2.学生要写下自己的鉴赏体会,包括理解的意境和情感表达等内容。

4. 创作1.鉴赏完五首诗后,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一首自己的现代诗;2.教师可引导学生分阶段创作,逐步完善自己的作品。

5. 演讲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和体会,向全班同学朗读自己的作品,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四、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鉴赏体会;2.学生自己的创作;3.学生对于他人的创作的评价;4.课后继续完成课堂创作,并再次进行演讲。

五、教学反思1.对于现代诗的理解和鉴赏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在教学中需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2.创作作品需要提前准备,如果时间不够充足,可以考虑将创作环节移到后面的课堂进行;3.演讲和交流环节要充分发挥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分享自己的作品,还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

七年级语文上册 30《诗五首》教学案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30《诗五首》教学案 语文版

30.诗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作者、背诵、古诗常识过程与方法赏析交流展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诗表达作者的情感,提高赏析诗歌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背诵2、赏析诗歌【导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了解诗体知识:古体诗和近体诗2.诗歌写景的目的:寓情于景,为抒情铺垫3.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4.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

5.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一、导入新课导语:唐诗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诗歌是唐代文学艺术的代表形式。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期。

唐代诗人众多,仅传下姓名的诗人就有2300多,仅《全唐诗》中收入的唐诗就有48900多首,一个人每天背一首,得用130多年。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诉说悲欢离合,歌唱远大理想,揭露社会黑暗,赞美大好河山,总之,唐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诗,领略一下唐诗那醉人的风采。

二、走进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亚碎叶,李白便出生于那里。

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因以自号青莲居士。

早年读书学剑,游览名胜,写过许多才华横溢的诗篇。

25岁时,出蜀漫游。

42岁时,因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召入京都,供奉翰林。

因蔑视权贵,放诞不羁,不到二年离开了长安,从此过着长期漫游的生活。

“安史之乱”时,李白曾参与永王幕府,但被唐肃宗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今贵州省桐梓县一带)。

他走到四川奉节时,得到赦免。

最后他病死在安徽当涂(今安徽省当涂县),终年62岁。

李白与杜甫齐名(比杜甫稍长),世称“李杜”。

他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他的诗歌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善于向乐府学习,形成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

他的诗歌具有豪迈奔放、想象丰富、色彩绚丽等特点,对后代诗歌的影响很大。

广西中峰乡育才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30 诗五首课件 语文版

广西中峰乡育才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30 诗五首课件 语文版

曹操此篇,选自组诗《步出夏门行》(又称《陇 西行》)属古乐府《相和歌•瑟调曲》。诗开头有“艳” 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 同》、《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建安十二年 (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东汉末年,军阀逐鹿中原之时,辽西一带的乌桓强 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严重边患。建安十年 (205),曹操打败了袁绍,袁绍死,其子袁谭、袁尚逃 到乌桓,勾结乌桓多次入塞为害。曹操于建安十二年夏 率师北征。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 《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诗中描写 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 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名句赏析: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两句景、情、理交融。写景:高山之巅, 浮云重重;抒情:云层再厚,困难重重, 决不畏惧,穿云远望,抒发开阔之情; 明理:形象地揭示了“站得高就能看得 远”的道理。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 并不为一时的艰难所忧虑。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常建,唐代诗人。开元十五 年(727)进士,与王昌龄 同榜。仕宦不得意,来往山 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 的漫游生活。他的诗以田园、 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 王维、孟浩然一派。他善于 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 出清寂幽邃的意境。这类诗 中往往流露出“淡泊”襟怀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行不息的日月,星光灿烂的银河, 竟包孕于沧海之中,意境多么壮阔! 这里写沧海其实也是写作者自己。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全诗的结尾,抒发了作者极其喜悦 的心情。这是合乐时所加,与正文 无关。

七年级语文上册 30.诗五首教案 课件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30.诗五首教案 课件 语文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老朋 友处境的同情和关切之情。首句 写景兼点时令,景中见情。次句 直叙其事,见迁谪之荒远,道路 之艰难,自生悲痛之意。后两句 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 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 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 龙标。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将诗人 的感情色彩投射到客观景物上, 起到了很好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汹涌的大海
坚定的山岛
丰茂的树木
灿烂的日月星辰
雄伟壮丽
生机勃发
吞吐日月
包蕴万千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临:登上。 沧海:大海。 何:诗中是“多么” 的意 思。 萧瑟:形容风吹草木 的声音。 次:动词,停泊。 造化:天地,大自然。 决眦:决,裂开。眦, 眼眶。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作者简介 -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宗室,凉武昭王 九世孙,号青莲居士。二十五岁“仗剑去国,辞亲 远游”,后寓居安陆。 初到长安,贺知章见其文惊为“谪仙人”,称 其诗可“泣鬼神”,而誉满京师,言于玄宗,召见 金銮殿,论当世事,天宝元年(七四二),玉真公 主荐翰林,受到玄宗特殊礼遇。不到两年,因忤杨 贵妃,赐金放还。此后漂泊流浪,客当涂令李阳冰 所。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 白诗纵横变化,凌轹百代,所谓天授,非人可 及。集中“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洲”二 语,惟太白足以当之。王贻上谓:七言歌行子美似 《史记》,太白似《庄子》。供奉断句尤妙绝古今, 别有天地。子美每饭不忘君国,太白亦然,特天性 不羁,故放浪于诗酒间,其忧时伤乱之心,实与少 陵无异也。安得徒以诗人目之? 白天才横溢,乃五七绝圣手,和王昌龄的七绝, 为有唐三百年典范。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之 艺术特点。李是继屈原而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广西中峰乡育才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30 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

广西中峰乡育才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30 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项目设计内容备注课时第 1 课时课型讲读课文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态度与情感这五首诗富于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

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重点熟读、背诵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教学手段方法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诗歌的语言特点以及其蕴含的深刻情感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或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可由唐诗及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导入。

2.运用抢答的形式,简介作者:在黑板上写出曹操、李白、王安石、杜甫四位诗人的姓名。

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讲述中抢答。

①他,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想像丰富,构思新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

代表作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李白)②他,曾是宋朝的一个臣相,唐宋八大家之一,江西临川人。

我们在上一个单元学过他的一篇文章(王安石)③他,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我们学过的诗有《舂夜喜雨》《绝句》(杜甫)1、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积累,踊跃作答。

2、了解写作背景激发兴趣,导出新知素有“诗仙”之称。

3.精读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明确:首句写景兼写时令。

写景则专取杨花,寓意为“漂泊无定”;而子规鸣叫,是用其“不如归去”的谐音。

这种写法,既合事理,又能表现出李白当时的心情:对王昌龄被贬谪一事的悲哀和同情。

第二句直书原因——“闻道龙标过五溪”。

五溪,即雄溪、樠溪、酉溪、沅溪和辰溪,均在湖南境内。

这两句虽然未写悲痛之情,而悲痛之情白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教师提问:我要把我的思念托付给明月,随着风伴随您奔赴到夜郎之西。

朋友远去,不是应该亲自相送吗?为什么李白要让明月相送呢?)明确:一去久别,论朋友情意本当相送,无奈相隔千山万水,无以为力,只好相托与高悬穹宇的明月伴送,一直送你到被贬谪之地。

语文教案-30 诗词五首(精选)-初一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30 诗词五首(精选)-初一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30 诗词五首(精选)-初一语文教案教学设想理解诗中语句,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背诵五首诗词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采取读读、议议、背背的方法教学。

阅读强调整体感知,字面上的意思给予答题解惑,不必逐字逐句讲解;学生看不出的精妙之处要给予点拨,点到为止,不必深挖。

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发挥想象,作再创作,可以画成图画或扩展成一个故事进行口述。

还要注意各首诗词的写法。

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和文字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有思想、有意境、有韵律,尤其是本课所选的五首诗词更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同学们应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词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龟虽寿曹操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全诗,教师订正或强调“骥””枥”的读法。

2.指名解释下列词语。

竟时烈士暮年不已盈缩之期养怡之福二、简介背景。

这首诗是《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写作时间比《观沧海》稍晚,写在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

曹操以统—天下为己任。

他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既有过胜利的喜悦,也尝过失败的痛苦。

但他从不消极,总是主动进取,虽屈暮年,还是老当益壮,不失雄心壮志。

这是他写这首诗的思想基础。

三、品味、理解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写法。

1.齐读课文。

2.讨论以下问题。

①全诗的核心句是哪几句表现厂诗人怎样的精神和气概明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表现了诗人为统一中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

教师补充:诗人写这诗时53岁。

故以“老骥”自称,又称“暮年”,但他还要继续奋斗,所以又说“志在千里”“壮心不已”。

他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

他认为统—全国符合历史的需要,所以决心为此奋斗终生。

②学生自读、背诵这四句诗,本诗主要写自己’的雄心壮志,为什么要写到“神龟”“腾蛇”明确:作者先以神龟、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

这四句诗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龟、腾蛇这样的神物都不能不受到自然规律的限制,更何况人诗人这样说,用意是积极的,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30课诗五首之望岳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30课诗五首之望岳教学设计

《望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3.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4.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点:1.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

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3.古诗五步教学法。

《望岳》采用这种教法,从知诗起,经历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等四个阶段,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

4.诗歌境界教学法。

教读《春望》,打算采用这种教法,引导学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设计(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设计(二)多媒体显示: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二首诗《望岳》二、杜甫简介多媒体显示“杜甫画像”,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

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30课诗五首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30课诗五首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了解诗人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贬官的不幸消息,便题诗抒怀,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遥寄给远方的友人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3.能根据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4.通过品悟、诵读,了解内容,体会古诗描述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读题,介绍背景,解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

左迁:贬谪,降职。

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非常荒远的地方。

2.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3.精读课文理解古诗分组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与小组交流。

解决不了的可动笔记一记,以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4.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杨花落尽了,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叫,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5.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拓展延伸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也有目送友人乘舟而去的情形:“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站在高高的黄鹤楼上,远眺孤舟,写的是远景。

而王维捕捉的是船夫荡桨的细节,写的是近景。

同样写送行,李白之潇洒与王维之细腻,可见一斑。

配套练习二套七年级语文考试试题一、积累运用(共3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2分)A. 选聘.(pìn)挚.友(zhì)气氛.(fēn)气冲斗.牛(dòu )鲜.为人知(xiān)B. 校.对(xiào)哺.育(pǔ) 哀悼.(dào)沥.尽心血(lì)锲.而不舍(qiè)C. 字帖.(tiè)亘.古(gèn)愧怍.(zuò)热情澎湃.(pài )深恶.痛绝(wù)D. 取缔.(tì)诘.问(jié)默契.(qì)至死不懈.(xiè)人声鼎.沸(dǐng)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2分)A. 竹杆烦琐烦躁来势汹汹人迹罕至B. 山颠狂澜辫子妇孺皆知目不窥园C. 屏障抱歉迭起可歌可泣锋芒毕露D. 斑斓祈祷卓越大庭广众鞠躬尽萃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2分)A. 小玲上课时一副心.不在焉...无精打采的样子,像是有什么心事。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诗五首》教案2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诗五首》教案2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诗五首》教案2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五首》的背景及作者简介;2.能够理解并朗读全诗;3.能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诗句的表达方式;4.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意境和诗句表达方式,读准并感受诗歌语言的美;2.教学难点: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以及诗句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诗五首》的兴趣,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学习基础。

2. 课文讲解(15分钟)利用课件、黑板、PPT 等教具,向学生讲解《诗五首》的背景、作者简介和全诗意思,特别是要讲解诗句中的生字和生词。

3. 诗歌鉴赏(15分钟)让学生分组,模拟诗歌朗诵比赛。

指导学生如何朗诵诗歌,让学生根据诗歌的意境,情感和感悟等进行创意朗诵。

同时要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蕴和诗句的表达方式,帮助学生领悟诗歌之美,提高审美能力。

4. 分组讨论(20分钟)让学生分组,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课堂讨论。

老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讨论的方向,给予学生启发和引导,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思维。

5. 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课后作业1.背诵全诗,并写下自己的感悟;2.分析自己所背诵的诗歌中最喜欢的一个诗句,并写下评论;3.完成课堂布置的相关习题。

五、板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诗五首》的背景及作者简介理解诗歌意境和诗句表达方式,读准并感受诗歌语言的美分析诗歌的意境以及诗句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六、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诗五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诗歌的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将更加热爱和欣赏诗歌,并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收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释义:不怕被漂浮的云彩遮挡住远望的双眼,只是因为自己处在(山)的最高处。
哲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
4.主题:诗歌通过描写登飞来峰时的所见所感,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的情怀。
5.名句赏析: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项目
设计内容
备注
课时
第 1课时
课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讲读课文
教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态度与情感
这五首 诗富于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1他,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想像丰富,构思新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代表作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 》《赠汪伦》(李白)
2他,曾是宋朝的一个臣相,唐宋八大家之一,江西临川人。我们在上一个单元学过他的一篇文章(王安石)
3他,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我们学过的诗有《舂夜喜雨》《绝句》(杜甫)
2.了解作者:
李白,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3.精读赏析:
赏析:两句景、情、理交融。写景:高山之巅,浮云重重;抒情:云层再厚,困难重重,决不畏惧,穿云远望,抒发开阔之情;明理:形象地揭示了“站得高就能看得远”的道理。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并不为一时的艰难所忧虑。
五、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
1.题解: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朝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也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抒发了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整首诗以“静”字贯之。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明确:首句写景兼写时令。写景则专取杨花,寓意为“漂泊无定”;而子规鸣叫,是用其“不如归去”的谐音。这种写法,既合事理,又能表现出李白当时的心情:对王昌龄被贬谪一事的悲哀和同情。
第二句直书原因——“闻道龙标过五溪”。五溪,即雄溪、樠溪、酉溪、沅溪和辰溪,均在湖南境内。这两句虽然未写悲痛之情,而悲痛之情白见。
登飞来峰志向远大
不畏云遮眼——站得高、望的远
议论身在最高层——语意双关哲理
首联:入古寺见高林——点名时间,烘托气氛
颔联:踏幽静进禅房——景物独特,幽深寂静清幽脱俗
题破山寺后禅院颈联:悦鸟性空人心——以动写静,因景生情寄情山水
尾联:万籁寂钟磬音——景致感受,巧妙融合
首联:远望之色——连绵不绝
望岳颔联:近望之景——巍峨高大泰山高大雄奇
2.了解作者:
常建,唐代诗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与王昌龄同榜。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他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他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这类诗中往往流露出“淡泊”襟怀。
3.精读赏析: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2.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宋神宗时,他致力于政治改革,表现了他勇于革新,不畏众议的精神。
3.精读赏析: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释义:飞来峰上的应天塔高入云端。听说在上面可听见天鸡破晓,看见太阳初升。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塔的高峻。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重点
熟读、背诵
难点
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教学手段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诗歌的语言特点以及其蕴含的深刻情感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或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可由唐诗及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导入。
2.运用抢答的形式,简介作者:在黑板上写出曹操、李白、王安石、杜甫四位诗人的姓名。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讲述中抢答。
颈联:细望之景——气象万千诗人志向高远
尾联:极望之情——放眼四望
俯瞰水、岛(全景)
实景近看木、草(静景)壮丽景象气吞山河
观沧海远眺风、波(动静)建功立业
虚景日月出其中博大胸襟
星汉出其 里
理清思路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教师提问:我要把我 的思念托付给明月,随着风伴随您奔赴到夜郎之西。朋友远去,不是应该亲自相送吗?为什么李白要让明月相送呢?)
明确:一去久别,论朋友情意本当相送,无奈相隔千山万水,无以为力,只好相托与高悬穹宇的明月伴送,一直送你到被贬谪之地。一时间分不出谁是李白谁是明月,明月已成李白的化身,一直在形影相随地送老朋友流徙于贬谪地。
4.小结 :第一句以起兴开篇,点明时令,融情入景;第二句叙事,用跋涉五溪简述路途的遥远与艰辛;第三四句运用拟人手法,直抒胸臆,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友人奔赴远方。
5.主题:这首诗写在暮春时节闻听友人被贬远离时,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同情、思念和关切之情。
6.名句赏析: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解析:清晨时分,诗人登山入寺,旭日东升,照耀着高山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之地为“丛林”,“高”字体现出诗人的称颂之意,此联既点题,又点明了时间、地点,烘托出一个“静”的氛围。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 花木深
解析:“曲径”已含“静”意,通往的又是幽深的后院,禅房则坐落在花丛树林的深处,这是何等的幽深静谧的环 境。诗人惊叹、陶醉、艳羡之情跃然纸上。
解析:“静”到了极致,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山静,林静,寺静,潭静,万物静,人心静,大自然和人世间的一切声响仿佛都沉寂了,只有这悠扬悦耳的佛音慰藉着人的心灵,引导人们进入清静愉悦的境界。
4.主题:通过写游破山寺后禅院的观感,再现了寺院的清幽与洁净,抒发了寄情山水、心向佛门的隐逸情怀。
5.名句赏析: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
通过研读课文,让学生领悟诗歌特点
课堂小结
启发学生思考总结
学会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同学之间相互品评,修改。
培养语文能力
作业
抄写诗五首
完成作业
巩固知识
板书设计
写景点时令——飘零之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叙事表惊闻——迁谪之远同情与关切
抒情表牵挂——情深意长
写景千寻之塔——极言其高铺垫
鸡鸣见日——衬塔高耸
4曹操由学生点评,要肯定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积累,踊跃作答。
2、了解写作背景
激发兴趣,导出新知
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1、掌握作者。课前收集信息,一位代表发言
2、朗读课文,弄清课文文章思路。
举手发表意见。
巩固基础
弄清文章脉络
研读课文
一、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题解:
王昌龄是他曾因不拘生活小节,两次被贬,天宝年间他被贬为龙标尉。李白听到他的不幸遭遇,写下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王昌龄和李白都是唐时著名的诗人,两人是很要好的朋友。李白写这首诗的缘由,从诗题可以直接知道:李白听到好朋友王昌龄被贬谪(左迁)到荒远的龙标去的消息,遥对着朋友所在的方向,写下这首诗寄给他。
赏析:两句不仅再现了诗人踏过曲径,穿过深幽的花草树木,走过禅院的情景,而且道出了某种审美光照中的体验,艺术地表现了华夏文化对曲折美、摇曳美的追求。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赏析诗人以动写静,以鸟儿衬托山谷的幽静,正所谓“鸟鸣山更幽”。这里写山写鸟,实则写人。诗人赋予鸟儿以人的感情,借助鸟儿 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
赏析:运用拟人手法,要明月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被贬的朋友。这一奇特的想象,既包含着对友人的无限同情,将相思情意托付同照两地的明月带给对方,又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真挚友情的深情歌咏,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四、赏析《登飞来峰》
1.题解: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在浙江杭州的灵隐山上。相传可以看到沧海日出。这首诗是王安石在鄞(yín)县任上所作。这是他出仕以来,初显才能,胸怀抱负的时期。王安石登上飞来峰,踌躇满志的写下了这首热情洋溢,富有气魄的诗章。抒发自己作为政治改革的豪情壮志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伟大抱负。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解析:青山映着朝阳的色彩 ,使鸟儿欢跃不已,放声歌唱。幽谷清潭令人摈弃了尘世的喧嚣和世俗杂念。诗人以动写静,以鸟儿衬托山谷的幽静,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鸟儿人的情感。抒写自己的内心感受,此联承接上联,又递进一步,如此幽静的环境净化了人心,物我合一。
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 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