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1)

合集下载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设计(通用)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设计(通用)
教师是否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
教师是否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 的问题?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受和需求。
倾听与理解
父母需要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 受,理解孩子的需求和情绪,给予 积极的反馈和支持。
身体接触
身体接触是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之 一,父母可以通过拥抱、亲吻、抚 摸等方式来增强与孩子的情感联系 。
培养孩子对父母的理解与尊重
角色扮演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孩子了解 父母的期望和责任,理解父母的 辛苦和付出,从而培养孩子的感
父爱通常表现为深沉、严格和有距离 感,父亲通常会对孩子提出高标准和 期望,帮助孩子建立自律和责任感。
母爱的特点 母爱通常表现为温柔、细致和无微不 至的关怀,母亲通常会给予孩子更多 的情感支持和安全感,帮助孩子建立 自信心和情感表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情感表达
父母需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爱和支持, 同时也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
详细描述:学生观察并记录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分析爱的表现形式和影响,培养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作业四:分享家庭中的爱的小故事
01
总结词:口头表达
02
详细描述:学生分享家庭中关于 爱的温馨小故事,提高口头表达 能力,增强家庭情感联系。
06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反思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是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匹配?
教学用具
黑板
用于书写重要知识点和总结。
投影仪
播放PPT和其他教学资料。
教学软件
提供在线测试和互动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 识。
04 教学过程
导入
故事导入 讲述一个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1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1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探讨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解读论述类文章的方法。

2.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感知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3.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辩证的思考。

教学方法:情境引导,提问点拨,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课前播放短片《父亲母亲》让学生感悟父母之爱的伟大,勾起回忆。

一、梳理课文内容,将整篇课文分成三大部分母爱部分(1-6段)讲重点句。

我选择了两个句子,既是难理解的,又恰好反映了母爱的消极面和积极面。

在解读句子时教给学生文段阅读的方法:“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同时可以相机点拨母爱的两方面。

父爱部分(6-7)设计了一组问题,逐步深入环环相扣,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的同时,紧扣文本。

这一环节旨在教给学生阅读的另一个方法:“尊重作者,敢于质疑”,同时在上一环节自主学习后自然过渡到了合作探究,水到渠成。

孩子成为一个成熟的人应具备的条件(8-10)这一部分略讲。

二、重点探讨几个句子1.①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

②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

③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

这个句群由三个句子组成,先让学生从第二三句分析起。

联系生活,探讨母爱的特点。

②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

③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

生:这说明母亲一定会爱自己的孩子。

一生下来就爱,没有理由。

生:母爱是祝福,是和平,而不是成功与竞争,不需要争取,只是付出不求回报让人感觉温馨美好。

师赞扬引导:母爱是无私的。

让我们回忆一下生活中母亲的点滴片段。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情景引入。

学生讲诉感人生活片段。

生:每天晚自习回家,不管白天工作多忙,妈妈总是会准备宵夜。

生:冬天天不亮妈妈就骑着电动车送我上学。

生:生病时妈妈一直陪在身边,嘘寒问暖。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秀教案(优秀5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秀教案(优秀5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秀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可爱的编辑给大家整编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秀教案(优秀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公开课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人的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养育自己付出的辛劳,知道孝敬父母,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学会理解亲子之间的“爱的冲突”2、教学过程和方法通过“探究园”中的“八重奏:亲子之间”活动,展示在亲子之间的各种表现,体会父母的关爱,正确认识与父母之间的矛盾。

通过“探究园”中的“节日的礼物”活动,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关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爱,学会理解,学会感恩。

要爱自己的父母,理解他们,尽自己的能力孝敬父母和其他长辈。

教学重点体验父母的爱教学难点理解“爱的冲突”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提问导入)老师:是谁赋予我们生命,是谁把我们抚养至今,是谁每天为我们准备可口的饭菜,是谁将我们成堆的衣服清洗干净,是谁对我们嘘寒问暖,关心备至,又是谁在我们每晚挑灯夜读时陪在我们身边?学生异口同声:父母活动一:爱的清单思考1:父母除了赋予我们生命外,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还为我们做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①教我们说话走路②为我们生活奔波忙碌,提供物质保障③为我们学习操心④教我们怎样做人┄┄思考2:将“爱的清单”另一半完成,回忆一下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我为父母做了些什么呢?学生讨论回答:在父母生病的时候照顾他们,帮父母干家务等老师:世界上较伟大无私的爱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故事)一、《天亮了》的创作背景二、唐山的地震中以对父母为救自己的儿子而牺牲自己的生命三、《青春的童话中》莫南和妈妈的故事父母对我们的爱河我们对父母的爱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那将是不平衡的,父母为我们做得太多太多,而我们为父母做的又太少太少我们要永远记得父母的恩情活动二:观看书本“探究园”中的“八重奏”,哪些表现了亲子之间的“相互关爱”,哪些表现了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爱的冲突”老师:小时候,我们无论是衣食还是精神上都完全依赖父母,那时候感觉父母就是自己的天和地。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5个生字,认识9个生字。

读写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文,理解有关妈妈的爱的句子,体会感受妈妈的爱。

教育学生也要像妈妈那样,去爱我们的妈妈,爱我们的祖国。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有关妈妈的爱的句子。

教学难点:体会感受妈妈的爱,教育学生也要像妈妈那样,去爱我们的妈妈。

课前准备:课件、课文录音带、歌曲碟。

教学过程:一、抓住字眼谈话导入。

导入新课:师板书“爱”字,提问: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些什么?指名回答(爸爸妈妈的爱、老师对学生的爱、同学之间的友爱、爱劳动、爱祖国)教师小结:在这么多的爱中,有一种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那就是妈妈的爱。

今天,让我们走进爱的话题,学习第二单元第一课《妈妈的爱》,补充板书,并齐读课题。

(评价:学生在导入时融情入境,谈到爱的话题,无人不感到心里温暖。

增长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理解课文培养情感(一)初步感知激发情感1.播放课文配乐录音,激发情感,让学生初步体会书中从哪几件事描写了妈妈的爱。

2.学生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新词和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3.划出课文中的生字,用已经掌握的方法识字。

(评价: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得能力,鼓励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记字、认字,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促进学生间的合作。

)(二)检查学情及时反馈1.开火车认读生字并组词带读。

2.自由读全文,分小组讨论:课文把妈妈的爱比作什么?3.指名说一说,引出并板书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滴落的泪遮雨的伞责备的目光亲切的教诲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一)再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中写的是什么事把妈妈的爱比作清凉的风、滴落的泪、遮雨的伞、责备的目光、亲切的教诲?(二)你们从小长这么大,你觉得那件事使你亲身感受到妈妈的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设计教案设计: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一种无私、深沉的情感,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并理解文章中的细节和信息,加深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理解和认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提高学生对家庭、父母的关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对文章进行理解和解读,了解故事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提高学生的情感教育。

三、教学准备1.教材:爱的故事或文章(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幻灯片、音乐。

3.教具:活动卡片。

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关于亲情的视频,让学生关注其中的细节,感受父母对孩子的深沉爱意。

2.导入(10分钟)教师以问题形式开展导入:-你认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是什么样的?-父母为什么会无私地爱孩子?-你在生活中有没有体验过父母对你的爱?3.展示教学材料(15分钟)教师适当选择一篇爱的故事或文章,并进行朗读或让学生自行阅读。

4.深入理解(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要求学生从故事中找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的表现,并进行分享和总结。

5.情感教育(15分钟)教师展示多张父母与孩子之间展现爱的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并谈谈自己最感动的一幕,以及为什么感动。

6.活动设计(20分钟)教师提供活动卡片,上面写着一些家庭活动,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并和父母一起完成。

7.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和梳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六、课后作业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文章,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并通过阅读与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含义。

同时,通过活动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合作能力。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目标:1.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重要性。

2.掌握表达爱的方式和方法。

3.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态度。

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1.教师出示一张有关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密合照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认知。

2.教师提问:你觉得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有多重要?请简单阐述你的观点。

二、学习与探讨(30分钟)1.学生听取教师讲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重要性,包括建立亲密的感情、培养自信心等。

2.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探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3.学生小组讨论:你认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应该如何表达?请给出你的建议。

三、角色扮演(20分钟)1.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扮演孩子和父母的角色,进行对话练习,表达爱的方式和方法。

2.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创设不同场景,例如:生日会、节日庆祝等。

四、案例分析(30分钟)1.学生分组,共同研究一个真实案例,分析案例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表达方式和方法。

2.学生讨论:你认为,该案例中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是否得当?为什么?五、个人反思(10分钟)1.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并进行反思:a)在本节课中,你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有了什么新的认知?b)你在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中,有没有找到适合你家庭的表达方式和方法?c)你在今后的生活中,你打算如何更好地表达对父母与孩子的爱?六、总结与展望(10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强调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一种互动的感情,需要通过行动来表达。

2.学生展望未来,计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表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教学资源:1.父母与孩子亲密合照图片。

2.相关材料和案例分析资料。

评估方式:1.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时的参与情况;2.个人反思中的回答是否有深度思考和富有创意;3.案例分析中对案例的合理分析和建议。

拓展延伸:1.学生可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表达方式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写一篇个人感悟或心得体会。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六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六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六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理解父爱的本质和母爱的本质,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需要父爱与母爱的综合的观点。

2、情感与价值目标: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感恩,激发学生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的激情。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清__的思路,对__进行结构分析,品味关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__的内涵。

这是教学重点(2)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让学生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产生共鸣,受到教育。

这是教学难点教学思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__是伦理学方面的随笔,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学生阅读理解有一定困难。

而父爱、母爱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孩子都是在父爱与母爱的笼罩下成长起来的。

所以,这篇__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一些小故事来消除理论著作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由浅入深,由对生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哲理的理性认识。

主要教学方法按品读感知、对话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倡导由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

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加深对于__的理解,体会__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信息整合包括阅读时使用精读法、略读法、跳读法,同时还动笔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及时收集整合信息,形成对整个__的思路)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教学资源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导题音乐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课时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共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冰心的小诗里说:“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在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高中语文必修4《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4《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理解父爱的本质和母爱的本质,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掌握阅读论述类文章的方法,即理性分析的解读方法。

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理解、探究和评价作者对父爱与母爱本质的思考以及对于理想人格的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进行结构分析,品味关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及部分关键语句。

【教学方法】1. 引导、朗读、讨论、点拨2.点拨法、问题探究法、比较阅读法(课堂上重点使用的是前两种,尤其是问题探究法,课下运用比较阅读法指导学生完成作业)【课型】展示反馈课【教具准备】CAI课件纸质学案【课时安排】2课时【备课时间】2011年05月05日教案(教学过程)一、知识结构年龄段特征刚出生阶段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婴儿期)8岁以下有被爱的意识,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幼儿期)8—10岁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童年期)少年时期通过努力去唤起爱(克服自我中心阶段)和学习爱别人(成长期)成熟时期爱别人,创造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成熟期)二、点拨精讲(例题精析)①根据最后两段内容,成熟的人具有哪些特点?【释疑解惑】独立、温和;自信、理智。

前两点来自母亲,后两点来自父亲。

②最后两段的有些内容看似矛盾,你怎么理解?例如:A.“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和“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矛盾吗?B.“在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和“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矛盾吗?C.“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和“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矛盾吗?【释疑解惑】均不矛盾。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1)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1)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寻找关键句来快速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

2.探讨哲学家眼中父爱母爱和孩子之爱的最高境界。

【过程与方法】1.披情入理,问题探究,合作交流。

2.由理激情,联系自我,感悟生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领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2.理性认识父母之爱,学会爱父母的艺术,培养自己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教学重点: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联系实际,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及部分关键语句。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短片《父亲母亲》)刚才我们看到了以个关于父爱母爱的短片,都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母爱温暖了我们的心灵,父爱照亮了我们的人生。

母爱和父爱是人间唱不完的歌,道不尽的情。

这些,都是我们对于母爱和父爱的感情的认识。

这种爱又该如何理性的看待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看看他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板书课题)二、作者及作品简介艾•弗罗姆(1900~1980),20世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社会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对精神分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代表作有《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寻》《爱的艺术》《健全的社会》《禅与心理分析》《心理分析之危机》《在幻想锁链的彼岸》等。

在这些著作中,弗罗姆表现出他独特的世界观和思想,他把自己具体的世界观称为规范的人本主义。

他对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贡献也就在于他对人的问题的研究,他论述最多的也是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问题。

《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

这部著作自1956年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仅英文版就发行一百五十万册以上,这在西文——就理论性专著而言——是罕见的。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2.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3.品味父爱、母爱的区别,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教学重点:1.《预习案》和《探究案》的编制。

落实学生的课前预习,有效地组织课堂小组讨论。

2. 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3. 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的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父母、爱他人。

教学难点:用信息筛选、整合的方法,从一些关键句子入手,了解作者的观点,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一、营造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听韩红的《天亮了》,让学生了解这动人的歌声背后隐藏的催人泪下的故事: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一辆缆车正缓缓驶向山顶平台,到达目的地后,工作人员正准备让车厢里的人走出来。

就在这一瞬间,意外地事故发生了,缆车不可思议地迅速往下滑去,惊慌失措的人们尖叫声连成一片。

缆车迅速滑行30米后,便箭一般地向山下坠去,一声巨响后重重地撞在110米下的山谷中。

可是,一个年仅两岁半的小孩居然活了下来。

原来在缆车坠落的那一刹那,小孩的父母不约而同地使劲将儿子高高举起。

结果,这个名叫潘子灏的孩子只是嘴唇受了点轻伤,而他的双亲却永远却离开了人世。

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可见在我们生长过程中,父母之爱温暖而执着,当然这是对父母之爱的感性认识,那么我们又如何理性看待父母之爱在我们成长之路上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美国哲学家弗罗姆写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在预习的基础上给学生1分钟的时间完善预习案的内容。

第一部分(1~3段):爱的能力的发展。

第二部分(4~7段):爱的对象的发展。

第三部分(8~10段):总结全文,构建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2020必修四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2020必修四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

2、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3、父爱与母爱的比较。

4、区分“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委我爱你”。

能力目标:1、比较法,通过对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重新审视爱。

2、问题探究法,以时间和逻辑顺序分析“爱是一种能力。

”3、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2、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教学难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的分析。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进入今天的主题之前,给大家说两个真实的事例。

举秦怡和史铁生母亲的例子。

(略)可怜天下父母心,在我们成长的风风雨雨中,父母的付出永远是无怨无悔的。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美国作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倾听他是如何理性地审视人间最真最浓的情!二、弗罗姆及《爱的艺术》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

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

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使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

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集体朗读)三、知识积累,预习检查1、给下面划横线的字注音罪孽秩序刹那咄咄逼人惶恐休戚相关归根结蒂2、解释下面的词语。

爱情:(狭义)男女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广义)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同性恋等)节外生枝:本不应该生枝的地方生枝。

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问题。

多指故意设置障碍,使问题不能顺利解决。

归根结蒂:蒂,花或瓜果连接枝茎的部分。

归结到根本上。

咄咄逼人:咄咄:使人惊奇的声音。

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

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四、推进新课。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关于爱的分类、作用、发展和本质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评价和写作关于爱的能力,以及对文章中深刻思想的理解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培养良好的家庭伦理观念,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分类、作用和发展过程,深入探讨爱的本质。

2.教学难点: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学会分析、评价和写作爱的相关文章。

三、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通过观看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爱是具体的、细微的、无私的。

2.背景介绍:从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等角度,简要介绍爱的分类、作用、发展和本质。

3.课文讲解:通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爱的阶段和表现形式,以及爱的缺失和过剩所带来的影响。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爱,分享爱的故事,探讨爱的本质和发展。

5.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从自身经历出发,写一篇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文章。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传统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和写作练习等。

2.现代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等。

3.技术手段:PPT演示、互动平台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练习设计:要求学生用课堂所学知识完成一些与爱相关的课堂练习,如爱的分类、爱的名言等。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文章,要求真实感人,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3.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等情况进行评价,主要标准包括知识理解、应用能力和情感态度等。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材:《语文》必修四教材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

2.教辅:配套的《语文教学参考资料》等。

3.技术设备:多媒体设备、网络教学平台等。

七、结论本次教学围绕《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一主题展开,通过深入探讨爱的分类、作用、发展和本质等方面,让学生理解到爱是一种无私、细微的情感,是家庭伦理的核心。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1】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1】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过程【知识积累,预习检查】1给下面划横线的字注音罪孽秩序刹那咄咄逼人惶恐休戚相关归根结蒂2解释下面的词语爱情:(狭义)男女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广义)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同性恋等)节外生枝:本不应该生枝的地方生枝。

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问题。

多指故意设置障碍,使问题不能顺利解决。

归根结蒂:蒂,花或瓜果连接枝茎的部分。

归结到根本上。

咄咄逼人:咄咄:使人惊奇的声音。

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

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诵读文本,感知文脉】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给学生5分钟时间整体把握全文,自己尝试编写全文结构提纲。

“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全文按照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来叙述母爱与父爱在他构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中的作用。

明确如下:第一部分(第1~3段):自恋阶段被人爱阶段成长过程被人爱—爱别人—创造爱第二部分(第4~7段):情感对象现象:先理解母爱,再认识父爱原因:母爱无条件,父爱有条件第三部分(第8~10段):总结全文构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通过以上的阅读归纳,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爱不是与生俱来的!爱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大胆质疑,筛选信息】鼓励学生积极质疑,可在阅读过程中画出难以理解,一知半解的语句来。

预设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备学生):预设1文章第一句双重假设,说明孩童在幼儿期无意识,自然无爱的意识。

预设2母亲的爱真的是无条件的吗?也不完全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预设3马克斯,韦伯方式是什么?理想典型,理想中设定的模样。

假定孩子是大有作为的,便无可附加给与孩子大量的爱!预设4爱是能力问题?爱不与生俱来的,爱是一种与人相处的能力,它与人的成熟程度有很大关系。

预设5“无论儿童还是成年都牢牢地保留着对母爱的渴求”怎么理解?因为母爱是有原则无条件的,不是通过努力赢取的,通过换取的爱往往叫人生疑,而母爱是纯粹的不含任何杂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_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_1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弗罗姆)知识与能力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

2、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3、父爱与母爱的比较。

4、区分“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委我爱你”。

过程与方法1、比较法,通过对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重新审视爱。

2、问题探究法,以时间和逻辑顺序分析“爱是一种能力。

”3、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2、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进入今天的主题之前,给大家说两个真实的事例。

举秦怡和史铁生母亲的例子。

(略)可怜天下父母心,在我们成长的风风雨雨中,父母的付出永远是无怨无悔的。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美国作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倾听他是如何理性地审视人间最真最浓的情!二、弗罗姆及《爱的艺术》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

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

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使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

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集体朗读)三、推进新课(一)解题,理清脉络对象:母亲、母亲、孩子内容:爱层次:母爱、父爱、孩子明确:1、体验母爱(1-3)2、感受父爱(4-7)3、完善自身(8-10)(二)阅读一、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一:母爱与父爱分别有那些特点?问题二:母爱与父爱有哪些不同?问题三:母爱与父爱有哪些积极性与消极性?学生自主解决,主要是寻找关键语句。

明确:特点与区别母爱①无条件。

祝福、和平,不用为此努力。

②自然世界。

故乡。

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父爱①有条件,需要努力,顺从是最大的道德。

②思想世界。

法律、秩序、纪律等。

优缺点母爱①伟大,渴求。

②不需努力,无需赢得。

父爱①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

②必须努力,否则会失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弗罗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

2.掌握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二、能力目标
1.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以及行文特点。

2.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3.区分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

三、情感目标
1.感受母爱和父爱的无私、博大与精深,体会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与伟大。

2.由父母之爱联系周围其他多种形式的爱,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培养自己博爱、仁义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举例分析说明。

2.父母对自己世界的影响。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让同学们看多媒体屏幕上的图片,思考一下,这两幅图片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议论回答,老师最后总结:
一个幸福的家庭:父亲、母亲与孩子,孩子在父母的搀扶下学步,在父母的关爱、呵护中成长着。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在父母的关爱中成长,如果让你们来形容父爱和母爱,想必同学们心中一定有很多话要说,那么老师就先出一道题让大家做一做。

多媒体展示题目:
母爱是,。

父爱是,无论,他总是。

明确后教师导入新课:
世上有一部永远也写不完的书,那便是父母;让家充满爱与温馨的,那也是父母。

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学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写的文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二、解题并介绍文章涉及的文化常识(知识目标)
1.多媒体或者幻灯片展示
艾·弗罗姆,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新弗洛伊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生于德国,1934年流亡美国。

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撰写了大量著作,主要有《爱的艺术》《基督教义的发展》《逃避自由》《心理分析和伦理学》《让人占优势》《为自己的人》等。

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等。

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著有《梦的解析》《超越愉快原则》等。

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著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等。

荣格(1875—1961)瑞士精神病学家,著有《无意识过程心理学》等。

2.本文节选自《爱的艺术》一书。

《爱的艺术》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各种形式的爱—母爱、兄弟之间的爱等等—基本要素有四个方面:关心、责备、尊重和了解。

母爱是无条件的,而父爱是有条件的等等。

课前已经让大家阅读了这篇文章,现在可否告诉我这篇文章写了什么?
提示:看课文标题
(提示学生标题的作用:交代写作内容、明确写作对象、设置悬念、行文的线索等等)
文章标题可否换为:“父母对孩子的爱”?为什么?
“与”强调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应该是双向的、相互的。

文章通过论说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母爱和父爱,阐明了母爱和父爱的本质;同时指出父母应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而孩子应综合父母的良知,培养自己的仁义、理智和责任,使自己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人。

三、学生速读全文,提出问题(知识及能力目标)
1.划出生字词或者重要词语,自查字典解决,扫请文字障碍。

2.根据文章内容,将全篇划分为三大部分,并总结大意。

(三分钟后)
(1)让两位同学起来说出所找词语以及解决的结果,根据情况,教师明确如下:
孤立无援:不能得到同情和帮助。

休戚相关:欢乐和忧愁一起分享,有利和不利的遭遇一起经历。

节外生枝:比喻在问题之外有岔出了新的问题。

归根结蒂:归结在根本上。

惶恐:惊慌害怕。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2)让两位同学起来说出文章结构划分情况,教师指导明确,并在黑板上形成提纲:(利用多媒体展示)
第一部分(1、2、3):论述人从婴儿到童年时期感受和体验母爱的能力的发展。

第二部分(4、5、6、7):阐述父爱的性质,以及父爱与母爱的根本区别。

第三部分(8、9\10):指出一个成熟的人最终回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和父亲的权威,他达到综合,成为自己的父母。

由此看出,本文的思路是:
按事物发展的顺序,即人的成长成熟过程,层层深入,阐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性质极其发展变化的。

孩子从以母亲为中心转到以父亲为中心,然后最终与他们分离,并在自己心中同时拥有父母两个世界,从而达到奠定灵魂健康和成熟的基础。

1、细读第一部分内容,从文本中筛选信息,认识成长过程中人对爱的情感变化情况。

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对爱情感变化特征表(多媒体显示)
通过以上的阅读归纳,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爱不是与生俱来的!爱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本质上:
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的,是祝福,是和平。

父爱是有条件的,它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象。

人生关系上:
母亲代表自然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父亲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作用上: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信心。

2.母爱和父爱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母爱:
积极面: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母爱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父爱:
积极面:父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四、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说说父亲母亲这两个世界带给你哪些影响,你是怎样不自觉地同时拥有这两个世界的。

(能力情感目标)
思考讨论两分钟,学生起来发表看法,老师适当引申,培养学生爱心,增加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五、阅读两则材料
感受母爱与父爱的伟大,学会感恩父母、爱父母、爱他人。

(见多媒体课件,此处略)
六、总结
当一个孩子让自己的爱综合了母爱与父爱,既发扬了母亲的良知,又发扬了父亲的良知,既有母亲爱的祝福,又有父亲爱的原则,并将这份爱施予自然,回报父母,感恩社会,那就真的成熟了。

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爱?课后思考。

七、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阅读毕淑敏的文章《孩子,我为什么要打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