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情境创设应突出“四性”
凸显“四性”,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凸显“四性”,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所谓数学问题情境,就是在数学学习中,创设与教学目的(大多数情况下为课堂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教学环境。
课堂创设的情境,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思考的凭借,也是引导学生进入探究和自主学习的桥梁。
布卢姆曾经说过:“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只要给他提供适当的前提和学习条件。
”课堂上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提升教学效率。
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让创设的问题情境更为有效呢?我认为应该凸显“四性”。
一、凸显“趣味性”,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想让学生生发强烈的学习主动性,就必须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通过激发兴趣来引导学生萌发参与意识,进而主动进入到自主学习的状态。
对于小学生而言,激发学习兴趣往往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以事激趣利用学生对故事的喜爱,在教学中以讲解故事来导入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故事的类型选择,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的逐年递增,由卡通动画故事逐渐向生活故事转变。
巧妙的故事情境导入,不仅能对新知学习起到铺垫作用,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同学们,今天的课,我首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著名的科学家――爱迪生。
爱迪生曾经有个助手,名叫阿普顿,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他就常讥笑爱迪生是个只会瞎摆弄的‘莽汉’。
为了让阿普顿谦虚些,一天,爱迪生把一只有孔的废玻璃灯泡交给阿普顿,让他算算灯泡的容积。
阿普顿拿尺子上下量了量灯泡,并按灯泡画了张草图,然后列出了一大堆密密麻麻的算式。
可几个小时过去了,还是有没有能够算出来。
爱迪生拿过灯泡,一下沉到洗脸池中,让灯泡灌满了水,然后把灯泡里的水倒入量筒里,很快便量出了灯泡的容积。
”教师拿出空心的圆锥体和圆柱体各一个。
“同学们,我们今天也来学学爱迪生,借助以前学过的圆柱体,学着如何测量圆锥体的体积。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应把握“四性”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应把握“四性”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应把握“四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性是综合实践课的首要任务。
数学是一门需要动手操作的学科,只有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方法。
在综合实践课上,老师可以设计各种生动有趣的数学实践游戏和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通过动手操作来感受数学知识的乐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实践性是综合实践课的重要特点。
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与实际生活和实际工作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综合实践课上,老师可以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数学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数学知识,比如在市场上购物、测量实验等活动中,让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真正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
交流性是综合实践课的重要环节。
数学学习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过程,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家长之间都需要进行有效的交流。
在综合实践课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之间的合作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精神。
老师还应该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数学学习中的表现,共同关心和帮助孩子的数学学习。
创新性是综合实践课的重要特点。
数学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在综合实践课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数学实践项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创新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应该把握“四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性、实践性、交流性和创新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希望各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重视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充分发挥“四性”的作用,让更多的学生受益,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2000字】第二篇示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应把握“四性”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以其清新活泼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数学态度和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有效情境创设应注意“四性”
数学有效情境创设应注意“四性”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
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由于处理不当,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往往“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我认为有效情境的创设要注意以下“四性”:1.情境创设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数学情境的创设必须有明确的、具体的目的性,数学情境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服务于学生的认知,必须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及教学目标的实现。
我们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不能让创设的情境游离于教学内容,而使创设的情境和教学内容成为“两层皮”。
同时,创设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将学生的兴趣引领到数学活动本身,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用数学的眼光去探索、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
过多的、难以控制的非数学信息的刺激,会将学生的兴趣引向数学活动之外。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慎重地运用数学视角“构造”出数学问题情境,防止学生在情境中“流连忘返”,或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2.情境创设要有高度的相关性所谓相关性,简言之,就是判定事物间是否存在关联关系的意识。
教学活动具有特定的教育对象、教学计划、教学目的等,并非随手拈来。
我认为情境创设的相关性至少应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情境的创设要与教学内容相关。
按照情境认知理论,任何数学理论都是与情境相关的,数学知识是根植于情境脉络之中的。
所以,密切联系教学内容是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要求,合理创设情境,精心挑选与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的情境素材,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与此同时,恰当的情境是课堂的润滑剂,一方面能够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能够促进教学活动更生动有趣。
值得一提的是,与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的情境更可能是学生复习功课、回忆学习过程和知识点的有效参照物。
二是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认知水平匹配。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陈惯莲)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四”性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四”性创设德庆县实验小学陈惯莲 2015年6月【内容摘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应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以及不同教学内容去思考:教学情境的故事性、操作性、生活性和问题性。
【关键词】教学情境故事性操作性生活性问题性数学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
同一个教学内容让不同的教师来讲,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案,会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
要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就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应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以及不同教学内容去思考:教学情境的故事性、操作性、生活性和问题性。
一、创设教学情境的故事性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
创设故事性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路子。
而导入新课又是授课的首要环节,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好“开讲”课,一开始就充满趣味,让学生兴趣盎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中跨进知识的大门。
例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编了一段这样的小故事:今天是小松鼠的生日,小牛和小山羊约好,一起到森林里给小松鼠庆祝生日。
去森林要坐公共汽车,他们一大早就到车站,买好车票。
小牛的座位号是5,小山羊的座位号是比4大3。
过了一会儿,小猴司机开着中巴车来了。
小猴司机想考一考小牛和小山羊,给他们说,谁的座位号数大谁就先上车。
小牛和小山羊都还没有学过比较数的大小,你看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怎么办。
他们想回去问问小狗,可时间又来不及了。
小朋友,你们能帮帮小牛和小山羊吗?教师再提出分角色扮演小动物,此时,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扮演小动物来帮助小牛和小山羊。
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地学会了比较数大小的方法。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操作性主体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起一个主导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应突出“四性”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18【摘要】良好、适当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有意义地理解数学”大有裨益.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数学情境应突出趣味性、可探性、开放性、实践性等四个特性的意义和做法,对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认知,拓展思维和培养应用意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思维拓展在教学工作中,有的教师忽略了情境创设的目的性,一味地追求数学的生活味,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既脱离教学内容又游离于学习目标之外的情境;有的教师为了出奇制胜,过分追求情境的标新立异,忽略了情境的挑战性;有的教师片面追求情境的趣味性,忽略了情境的负面干扰,影响了新知识的学习,降低了课堂效率.成功的数学情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而创设成功的“数学情境”,应该特别注意所创设的情境必须是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并且是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来学习的“数学情境”.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应该突出“四性”:一、突出情境的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求教师能创造一个欢乐和生动的教学环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融声、图、文于一体的优势,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点燃他们心中探求新知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如教学“平移和旋转”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演示创设充满趣味的“二老相争”的故事:一天,平静的湖面上有一只小船在向前行驶,黄老汉站在船头,李老汉站在船尾,两老汉在不断争吵着.黄老汉说:“我在船头,我经过的路程比你长.”李老汉说:“我在船尾,我经过的路程比你长.”……谁也不服输.在学生们被生动的画面和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时我顺势追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谁经过的路程长呢?你有什么办法比较出谁经过的路程长呢?假如不用尺,现在给你们一张格子图,有办法比较出谁经过的路程长吗?由此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猜想、操作、观察、思考、交流、验证,最后揭示出物体平移的特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二、突出情境的可探性,有利于深化学生认知探究是数学的生命.数学教学应该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为学生制造探究的环境,提供探究的机会,是探究活动得以进行的重要前提条件,因为任何高于或低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探究要求,都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升.在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之前,我们首先要找准学生的认知基础、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能力水平,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值得去探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应用,在探究中创造,在探究中升华.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条形统计图”时,首先课件播放红星路口各种车子五分钟内来往情况录像(小轿车35辆、面包车18辆、货车20辆、客车12辆).收集数据后,每名学生进行整理数据并填入统计表.然后制作统计图.我先出示一张有10格的统计图.然后让学生讨论:如果按上学期我们学的每1格表示1辆汽车,这张图够画吗?怎么办呢?谁来帮老师想办法呢?此时,学生兴趣十足,张开想象的翅膀,说出自己的办法.通过大家讨论后得出结论:用1个□表示5辆车比较合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很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学生获得了探索知识的方法,深化了认知,促进了思考,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三、突出情境的开放性,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小学数学情境的创设要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联系起来,在生活中捕捉精彩镜头,再配置有特定数学信息的生活原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在引导学生探索元、角、分之间的进率中,先出示价钱是1元的实物转笔刀,每人发给一定数目的样币,接着提问:如果买一个转笔刀,要付多少钱呢?请你拿一块钱给售货员.让学生试着拿一拿,并在小组内交流,比一比哪组拿法多.创设了这样一个开放性情境后,鼓励学生用不同的付款方式,以小组合作为单位进行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马上进入了状态,兴致勃勃地按自己的生活经验拿出1元钱,接着全班一起讨论付款的结果.在汇报结果的过程中,学生展示他们不同的拿法,有的付10张1角,有的付5张2角,有的说我不用那么麻烦付2张5角就可以,还有部分同学说我有更简单的付法直接付一张1元,等等.根据学生的付法,我适时提问:为什么这么付,能说说理由吗?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元与角的进率,1元=10角.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实践,于是自然地从感性上领会了不同付款方式的共同点,帮助学生理解10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角,并由此联想到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在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及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四、突出情境的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应用意识让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在操作活动中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从而获得基础的数学知识和基本的数学技能.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观察粉笔盒、香烟盒、书柜等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长方体实物,让学生通过感知实物,初步获得长方体的感性认识.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让学生说说周围哪些物体是属于长方体的,学生就加深了认识,说出了如书本、文具盒、橡皮擦、冰箱、茶几等物品,将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了.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更要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应突出“四性”◎银爱星(广西宜州市庆远镇苏村小学546300). All Rights Reserved.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18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既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如学习“米、厘米的认识”后,我组织学生量一量桌子有多高,学生自己身高有多少,回家后量一量自己睡的床的长有多少厘米,等等.努力提供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他们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去,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其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乐趣.总之,情境只在为教学服务的时候才能叫作好情境.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尽可能地集趣味性、可探性、开放性、实践性于一体,让学生在情境中经历数学的起源,体验数学的价值,探索数学的规律,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全面的发展.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使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参考文献】[1]叶柱.用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指导小学数学教学[J ].内蒙古教育,2003(1):33-34.[2]黄翔,李开慧.关于数学课程的情境化设计[J ].课程·教材·教法,2006(9):41-45.【摘要】数感是人的基本数学素养,建立数感对学生学习数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教学中应当结合数学活动内容,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关键词】运算;实践;体验;数感1.在运算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数的运算知识占了很大的比例,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知识,而数的运算对学生数感的建立又极其重要.新教材将数的运算和具体的情境相结合,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数的运算.而在数的运算解决问题中,方法的多样性有助于学生数感的建立,教学中应当提倡算法多样化,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选择恰当的、最优化的算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如教学“乘法运算律”时,我设计了:朱老师昨天晚上到欧尚超市买水果,苹果和梨子都是每千克5元,朱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和2千克梨子一共需要多少钱?有的学生这样列式:5×3+5×2,也有的学生这样列式:(3+2)×5.我适时引导学生理解这两种算法的数量关系,同时又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了沟通,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切实了解了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乘法分配律,体会到运用乘法分配律的简便之处.通过方法多样性的运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让学生亲身参与操作实践的知识,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而且不易遗忘.学生动手操作时,眼、耳、口、手、脑多种感官参与,有助于他们深刻地感知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通过直观感知和实践操作,有助于学生获得数感.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在做中学,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数”就在自己身边,感受到“数”的价值,从而对数产生亲切感.如在教学“公顷的认识”时,我设计了以下操作活动:(1)量一量:我把学生带到学校操场,先让学生测量出一个边长10米的正方形,再让学生量一量我们操场的长和宽(长120米,宽80米).(2)算一算:让学生很快口算出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米.(3)估一估:让学生估一估我们的操场大概有多少个100平方米.(4)教学公顷和平方米的关系.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知识,体验到“1公顷”的实际大小,获得了亲身感受,感受到数学原来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并借助100平方米与1公顷之间有关系感受体会到1公顷究竟有多大,从而利用这一直接经验认识到1公顷等于10000平方米,培养了学生的数感,有助于学生概念的直观理解.3.在感悟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离开了生活,将会枯燥乏味,而“数感”的形成不是靠教师单方的传授就能得到培养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估算、猜测、验证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对于贴近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的知识内容,学生就容易形成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内化知识,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形成数感.如在教学“认识整万数”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身边的现实材料,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和体验.让学生说一说你在生活中见到的比较大的数字,估计一个自己学校操场大约有多少平方米,我们镇大约有多少人,我们市有多少人.看一段我们市的变化的视频,感受其中的一些数据.我们学校一共有25个班,每个班有40个人,一共有多少学生,多少个我们这样的学校是一万人.让学生感受这样一些我们身边的、具体的数据,可以使学生对较大的数形成一个鲜明直观的表象,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具体、直观的参照物?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都能感受到数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形成数感.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朱学军(江苏省丹阳市陵口中心小学212300)(接上页).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要突出“四性”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要突出“四性”作者:罗梅英来源:《教师·下》2017年第03期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变枯燥的数学知识为生动,变抽象的数学知识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所以一直受到教师们的青睐。
那么,怎样创设情境才能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呢?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情境创设要突出“目标性”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要发挥所创设情境的作用,让学生从情境中挖掘出所蕴含的数学知识,更要突出教学目标。
如我在设计“认识分数”一课时,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秋游分食为背景来创设情境的:“小华与爷爷、妹妹一起去游玩,妈妈为小华准备了9片面包,3个苹果。
如果你是小华,你会怎么分给大家才比较好呢?”将9片面包和3个苹果分给3个人,这种情况学生完成会用已经学过的整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
在学生回答出这个问题后,我又说道:“小华把最大个的苹果分给爷爷,爷爷说他吃不完要和妹妹一起分,一人一半。
这时又该怎么分呢?”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却巧妙地将平均分从整数过渡到分数,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二、情境创设要突出“信息性”图文并茂是现在数学教科书的一个亮点,几乎每个例题都配有情境图或主题图,这些图包含着大量的信息,在情境创设时要充分挖掘并加以利用。
如我在备“数学广角——集合”一课时,吃透教材编者意图,充分挖掘主题图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化静态图为动态。
上课伊始,我先在班上进行了现场调查,调查本班级一个小组的学生有多少人喜欢语文学科、有多少人喜欢数学学科,再让学生口头列式算出喜欢这两个学科一共有多少人。
当学生得出总人数后,我故作惊讶地问:“这个小组有这么多人吗?我们一起来点一点。
”这让学生思维产生冲突,急需找出问题的原因。
此时,我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学生发现:有的同学只喜欢语文学科,有的同学只喜欢数学学科,还有的同学既喜欢语文科学,又喜欢数学学科。
正是这部分同学两科都喜欢,使得在计算时被重复算了一次,才造成计算出的人数与本组实际人数不符。
浅论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四性”
浅论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四性”数学在科学、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渗透,决定了数学教育不再是单一的一般教育,而是融科学、技术、社会为一体的,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教育。
在如今信息时代,数学不仅继续与其他学科并肩前进,而且与新的信息科学、经济科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可以说,社会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社会。
数学对社会有着特殊的贡献,因而也为当今数学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就是必须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而敏捷、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对数学科学和渴求以及对数学教育的新的要求决定了数学教育的改革。
这种改革必须使小学数学教学真正做到教师的主导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的民主性和培养学生能力中的创造性融为一体。
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四性”进行简单阐述。
一、教师的主导性在新的教育理念中,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源泉,是学生获取知识主导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通过在教学活动中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并至力于学生提供主体地位的广阔天地,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来实现的。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有当教师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占据课堂空间,拥有课堂时间,从台下走到台上,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体现。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好自己“主导”作用,关键抓住一个“导”字,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讲台让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也要从台前退到幕后。
教师不应当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书本的讲授者,而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指导者,解决数学难题的关键点的拨者,数学课外读物的选择的参考者;教师还应是数学知识的输出者,学生自主学习的辅导者。
教学中,作为数学老师应该有容天下难容之事的胸怀,允许学生对相同问题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对老师的判断进行反驳。
论数学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四性”
论数学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四性”长期在农村担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笔者认为:作为小学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实际出发,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探索和创新。
1 创设活动情景,训练思维的创造性思维从动作开始。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使思维受到束缚。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确立“活动教学”的新理念,多创造手脑活动机会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实践多动手,手脑并用,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克服思维定势领域,在“做中学”、“玩中学”,既学到了新的知识,以提高了思维的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新课内容一字不提,只是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进行操作探究: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和圆锥形容器,分别进行装沙试验,用圆锥形容器盛沙装进圆形柱形容器,或是用圆柱形容器装满沙后倒进圆锥形容器里,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实验后,让各小组交流总结出“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发现了“圆锥形容器的容积是圆柱形容器的三分之一”、“圆柱形容器的容积是圆锥形容器的三倍”。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两个容器,发现了它们“等底等高”这一重要特点,总结出较严密的结论:“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的三倍”。
在这一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轻松地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sh,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
2 创设语言情景,训练思维的完整性人们的思维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
两者均处于动态机制里,互为表里。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外壳,是实现思维、巩固思维、传达思维成果的载体。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丰富的数学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学认为,人们借助语言把获得的感觉、知觉、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判断,而进行推理。
通过语言表达还有助于调节自己零散的思维活动,使之逐步条理和完整。
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就要创设语言情景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而教师要了解学生这些思维活动的情况,也需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然后对学生思维的过程给予肯定或纠正。
创设教学情境要注重“四性”
创设教学情境要注重“四性”〔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学情境;真实性;趣味性;目的性;启发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
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帮助学生轻松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那么,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应注意什么呢?一、创设的情境应具有真实性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实情感和态度。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尊重生活实际,即使是一些虚拟的情境(比如童话故事一类的情境)也应该属于真实的范畴,而不是教师为创设情境而创设的“人为编造”。
因为这样的情境即使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不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比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境,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
许多学生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生活中小鸡不可能跑得最快,小狗也不会跑得最慢。
显然“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二、创设的情境应具有趣味性教学情境的创设要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将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用一个个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展现出来,进而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比如,教学“观察物体”时,教师给学生讲述了一个笑话:有两只蚂蚁在争论牛的大小,一只蚂蚁爬到了牛的蹄子上说:“牛比碗大不了多少。
”另一只爬到牛角上的蚂蚁说:“不对,不对,牛弯弯的,长短和黄瓜差不多。
”学生们笑了,说它们说得都不对。
通过讲述这个类似于瞎子摸象且带有主观性判断的小笑话,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同时还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全面观察物体的必要性,进而引起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应把握“四性”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应把握“四性”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好机会。
为了让数学综合实践课达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应该把握“四性”,即“情境性、探究性、操作性和趣味性”。
情境性是指在数学综合实践课中,要给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生活化的情境。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数学知识。
我们可以通过使用故事、游戏、实验等形式来创设情境,让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真实应用。
探究性是指在数学综合实践课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学生应该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观察分析、总结结论等科学方法,主动探究数学现象背后的规律和原理。
通过探究,学生可以巩固和拓展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操作性是指在数学综合实践课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
学生应该通过实际操作、计算、模拟等方式,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运用能力。
趣味性是指在数学综合实践课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数学综合实践课可以通过设置有趣的游戏、竞赛、拓展活动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当学生对数学感兴趣时,他们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在实施数学综合实践课时,我们应该注重“四性”的统一,不能片面追求其中某一性,而忽视其他性。
只有将“四性”合理地融入到数学综合实践课程中,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提高数学素养。
我们应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探究精神,提高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增强他们的数学综合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应把握“四性”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应把握“四性”
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握“四性”,即实践性、趣味性、启发
性和综合性,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首先,实践性是指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实践和观察来理解和
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授有关长方体体积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实际测量长方形的长、宽、高,并计算其体积,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概念。
其次,趣味性是指教学内容应该富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
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可以设计一些趣味的数学游戏来让学生学习数学,例如数独、数学
拼图等。
第三,启发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欲望,让他们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授几何图形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
不同几何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培养他们对数学的主动探索精神。
最后,综合性是指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教授数学中的单位换算时,可以引入化学物质计量单位的概念,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单位制,同时也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化学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应该注重“四性”,让学生通过实践和观察,富有趣
味性的学习数学知识,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欲望,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
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应把握“四性”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应把握“四性”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是近年来教育领域中越来越重视的一项教育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实践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在开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四性”,才能做到综合性、创新性和趣味性,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一、“四性”是什么?“四性”指的是思维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践性。
其中,思维性和启发性是数学课堂中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素质,而趣味性和实践性则是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课程的特殊之处。
二、怎样把握“四性”?1.思维性思维性是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中最基础的一个方面,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例如,在数学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教学研讨等方式,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创造性思考,使学生在思维上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提高。
2.启发性启发性是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重要方面之一,它要求教师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数学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启发性问题、启发性教学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会到知识的乐趣与美好,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信心。
3.趣味性趣味性是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独特之处,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数学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趣味化的教学内容和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感受到课堂的生动和有趣。
比如,在学习数学游戏或解谜题的过程中,学生既能够获得乐趣,又能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4.实践性三、小结在开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过程中,把握“四性”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掌握数学知识,打造富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注重实践和应用,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够真正地体验到数学的美妙与实用,从而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能。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应把握“四性”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应把握“四性”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课程,对学生的数学学习
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质量,教师应该把握“四性”,即灵活性、严谨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来设计和组织数学综合实践课,使学生在实
践中体验数学,提高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灵活性是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重要特点之一。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
爱好,设计具有灵活性的实践任务和活动,灌注灵活的思维,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
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变化的实际情境问题,让学
生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灵活思维和创造力。
严谨性是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
严谨和认真对待数学实践任务,注重观察、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的严密思维和辨证能力。
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学生严密思维、精确计算的实践任务,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严谨性,提高解决问题的精确性和准确性。
趣味性是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重要特点之一。
教师应该注重在实践任务和活动中增
加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愉快地学习数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
可以设计一些富有情趣和趣味的数学游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愉快地
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小学数学教学应突出“四性”-文档资料
小学数学教学应突出“四性”我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中认为,小学数学教学应突出以下“四性”。
一、小学数学教学应增强探究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化为“重现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由于多媒体技术逐步引入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也为增强教学的探究性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色差对比、字体变形、闪烁提示等功能显示事物的动态,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直接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
数学课的探究性,更多的应表现为从“己知”向“未知”的转化,教师应抓住各种教育时机,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
如在教学“甲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采用课件演示与学具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由“已知”探“新知”:将甲行四边形图形经过变化,转化为三角形或长方形(三角形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已经学过),“新知”便自学而成。
数学教学应成为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天地,这就需要展现学习的过程。
虽然学生还小,但是仍应重视探索精神的启蒙。
教师应该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创造条件,鼓励探究,允许失误,增强自信。
教师应该更多的提供探究的情境,促使学生增强探究的意识,尝试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的快乐,培养探究的能力,这是十分有价值的。
二、小学数学教学应增强形象性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设计形象有趣的教学过程,引导小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究。
其中,特别有必要强调直观原则,将抽象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材中安排了关于“克、千克和吨”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重量单位,知道 1 克、 1 千克大约的重量,会进行相邻重量单位之间的化聚。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分这样几步进行教学:(1)以实物直观的方式引导学生感觉 1 克、 1 千克的重量。
学生在亲自掂一掂的过程中,对克与千克的重量单位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2)在直观的基础上,引进 1000 克 =1 千克的进率关系,并且在大量实例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有效情景创设“四要”
小学数学情景创设“四要”为了构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我们总会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成数学教学的重头戏,“创设情境”成为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有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狭隘的教学情境,淡化了激趣教学的初衷,降低了数学教学的实效。
究竟如何来创设有效的情境呢?我结合实践总结小学数学情境设必备“四要”,即:要有趣味的吸引力,要有贴切的数学味,要有发思维的发展性,要有生活的真实性。
一、创设情境要有趣味的吸引力。
我们不能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
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
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
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平移》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小老鼠吃奶酪”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老鼠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奶酪”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小老鼠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
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
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
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创设情境要有贴切的数学味。
《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
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应把握“四性”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应把握“四性”【摘要】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应该充分把握“四性”,即实践性、交叉性、探究性和学习性。
在实践性方面,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交叉性则提倡把数学与其他学科进行结合,促进综合素养的提升。
探究性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善于思考和探讨,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性是指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参与、积极学习,不断提高数学水平。
启发性则强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实践性、交叉性、探究性、学习性是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重要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四性、实践性、交叉性、探究性、学习性、启发性、重要特点1. 引言1.1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应把握“四性”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应把握“四性”,即实践性、交叉性、探究性和学习性,这是数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小学阶段,数学综合实践课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通过实践性,学生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交叉性则是指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探究性是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发现问题的方法来学习数学,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性是指数学综合实践课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
启发性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去,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实践性、交叉性、探究性和学习性是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重要特点,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通过不断强调和实践这“四性”,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数学,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正文2.1 实践性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实践性是指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实践性的教学中,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数学的应用和实际意义,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应把握“四性”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应把握“四性”数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逻辑思维、空间想象、抽象推理等多种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应该把握“四性”,即“活性、趣性、真实性、综合性”。
一、活性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第一个要素是“活性”。
活性是指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参与让学习变得有趣和生动。
教师在设计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时候,要注重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方式,去感受数学的魅力,促使他们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发展。
在学习数学几何知识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些关于立体的制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立体模型,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三维空间的概念。
在学习数学测量知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体验一些测量的实践活动,比如用尺子测量教室的长宽,用容器测量水的体积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和智慧。
二、趣性除了活性,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还需要注重趣性。
趣性是指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在学习数学算术知识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比如数学趣味竞赛、数学趣味小游戏等,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学习数学应用题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一些有趣的应用问题,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和实用性。
三、真实性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第三个要素是真实性。
真实性是指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际经验相联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师在设计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时候,要注重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在学习数学的分数知识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比如购物打折、分食物、分玩具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分数的意义和运用。
在学习数学的图形知识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图形,比如街道的交通标志、建筑物的结构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知识的真实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情境创设应突出“四性”
摘要:章通过具体教学实例揭示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数学情境应突出趣味性、可探性、开放性、实践性等四个特性的意义和做法,对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认知、拓展思维和培养应用意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思维拓展中图分类号:G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08)06-0105-02创设教学情境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有效地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认识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是广大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的重要环节。
成功的数学情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建立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不重人文精神培养的弊端。
而创设成功的“数学情境”,应该特别注意所创设的情境必须是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并且是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来学习的“数学情境”。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该突出“四性”:一、突出情境的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新课标中关于课程目标明确地指出,让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求教师能创造一个欢乐和生动的教学环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融声、图、文于一体的优势,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点燃他们心中探求新知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
例如,北师版二年级上册《可爱的小青蛙》是一节练习课,学生面对已经学过的的知识,觉得枯燥无味,容易失去兴趣。
教师如果充分利用课本主题图,把课本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一系列简短的有关小青蛙的童话故事情境,就能使单一、机械、沉
闷的练习课变为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很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
又如教学《平移和旋转》时,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演示创设充满趣味的“二鸟相争”的故事:一天,平静的湖面上有一只小船在向前行驶,黄鸟站在船头,青鸟站在船尾,两只小鸟在不断争吵着。
黄鸟说:“我在船头,我经过的路程比你长。
”青鸟说:“我在船尾,我经过的路程比你长。
”……谁也不服输。
教师在学生们被生动的画面和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时顺势追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谁经过的路程长呢?你有什么办法比较出谁经过的路程长呢?假如不用尺,现在给你们一张格子图,有办法比较出谁经过的路程长吗?由此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猜想、操作、观察、思考、交流、验证,最后揭示出物体平移的特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突出情境的可探性,有利于深化学生认知探究是数学的生命。
数学教学应该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为学生制造探究的环境,提供探究的机会。
是探究活动得以进行的重要前提条件,因为任何高于或低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探究要求,都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升。
在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之前,我们首先要找准学生的认知基础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能力水平,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值得去探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应用,在探究中创造,在探究中升华。
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新课前创设这样的情境:“同学们,今天老师来当一回学生,现在,请你们出题给老师做,写出一个你想写的多位数,并偷偷的计算一下这个数是不是能被3整除。
然后报出你写的多位数,老师不需要动笔就能判断你写的数是否能被3整除,同学们相信吗?”谁先来考考老师……经过几次试验,学生被老师的“快速抢答”吸引住,学生眼里尽充满疑惑,心想:老师到底用了什么绝招呢?于是一种急于揭谜的心理油然而生,这样,学生的一股创新探究的火花被激发出来。
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沉浸在这种浓烈的探究活动之中,加深
了对知识的认识。
又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初步认识,引导学生从实物感知图形后,要求学生用这四种图形组拼各种各样的图案,比一比谁拼的图案最多而且最美。
此时,学生兴趣十足,张开想象的翅膀,动手创造出如机器人、凉亭、小船、椅子等一幅幅美丽、新颖的图案。
这些富有挑战性、可探性的情境,使学生获得了探索知识的方法,深化了认知,促进了思考,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
三、突出情境的开放性,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荷兰数学家、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提出“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等理念。
这说明了数学课堂应该具备开放性,即:开放的教学环境、开放的教学内容、开放的思维方式。
这决定了小学数学情境的创设要应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联系起来,在生活中捕捉精彩镜头,再配置有特定数学信息的生活原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在引导学生探索元、角、分之间的进率中,先出示价钱是1元的实物转笔刀,每人发给一定数目的样币,接着提问:如果买一个转笔刀,要付多少钱呢?请你拿一块钱给售货员?让学生试着拿一拿,并在小组内交流,比一比哪组拿法多。
创设了这样一个开放性情境后,鼓励学生用不同的付款方式,以小组合作为单位进行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马上进入了状态,兴致勃勃地按自己的生活经验拿出1元钱,接着全班一起讨论付款的结果。
在汇报结果的过程中,学生展示他们不同的拿法,有的付10张1角;有的付5张2角;有的说我不用那么麻烦付2张5角就可以;还有部分同学说我有更简单的付法直接付一张1元等等。
根据学生的付法,我适时提问:为什么这么付,能说说理由吗?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元与角的进率,1元=10角。
学生通过自
己亲自动手实践,于是自然地从感性上领会了不同付款方式的共同点,帮助学生理解10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角,并由此联想到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在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及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四、突出情境的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应用意识新课标强调动手实践。
怎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起来呢?我们的情境创设就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充满着观察、分析、操作、模拟、推断、迁移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举动,让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在操作活动中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从而获得基础的数学知识和基本的数学技能。
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观察粉笔盒、香烟盒、书柜等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长方体实物,让学生通过感知实物,初步获得长方体的感性认识。
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最后,让学生说说周围哪些事物是属于长方体的?学生就加深了认识,说出了如书本、文具盒、橡皮擦、教室上面的小广播箱、冰箱、茶几等物品,将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更要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既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如学习《米、厘米的认识》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量一量桌子有多高?学生自己身高有多少?教室有多大?教师应努力提供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他们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去,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其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乐趣。
总之,情境只在为教学服务的时候才能叫做好情境。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尽可能地将趣味性、可探性、开放性、实践性于一体,让学生在情境中经历数学的起源,体验数学的价值,探索数学的规律,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全面的发
展,理性思考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价值取向,形成切实有效的实践策略,让数学教学情境发挥积极的作用。
【作者简介】魏小静,福建省大田县城关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