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雁”“燕”意象比较

合集下载

古典诗词中的燕子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燕子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燕子意象展开全文古典诗词中的燕子意象一、春天的信使晏殊《破阵子·春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这是一首清新活泼的词作,具有淳朴的乡间泥土芬芳。

上片写自然景物。

“燕子”、“梨花”、“碧苔”、“黄鹂”、“飞絮”,五色杂陈,秀美明丽,写足春色之娇娆媚人。

下片写人物。

撷取烂熳春色中一位年轻村姑之天真形象和幼稚心态进行表现。

这首词以轻淡的笔触,描写了古代少女们春天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段,展示了一副情趣盎然的初春图画。

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是一首描写春景的清新婉丽之作,表现了词人对春光流逝的叹息,以及自已的情感不为人知的烦恼。

上阕写春光易逝带来的伤感,“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绿水环绕着一户人家,描绘出一幅美丽而生动的春天画面。

下阕写得遇佳人却无缘一晤,自己多情却遭到无情对待的悲哀。

全词真实地反映了词人的一段心理历程,于清新中蕴涵哀怨,于婉丽中透出伤情,意境朦胧,韵味无穷。

二、爱情与思念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此词写作者与恋人别后故地重游,抒发对恋人的无限怀念和挚爱之情。

上片描写人去楼空的寂寞景象,以及年年伤春伤别的凄凉怀抱。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落花”示伤春之感,“燕双飞”寓缱绻之情,用“双燕”反衬词人的孤寂之感。

下片追忆初见小蘋温馨动人的一幕,表现作者对往日情事的回忆及明月依旧、人事全非的怅惘之情。

冯延巳《清平乐》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

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

古诗中的“燕”和“雁”

古诗中的“燕”和“雁”
联想到春 天的无 限生机 。 而 宴殊 的“ 可 奈 何 花 落 去 , 曾相 识 燕 归 来 ” 有 惜 无 似 更 春伤 时之 意 , 人产 生无 尽 的遐 思 。 无可 奈 何 似 曾相 识 ” 让 “
此外 , 据说 大雁还 能够传 递书信 。史载 , 武帝时 出使匈 汉 奴 的苏武 被反 复无常 的单于扣 留达 1 9年之久 。昭 帝即位后 ,
改换做 巢的地 点 , 给人 的感觉 如守 约 的老友 。它们 在 人眼 皮 下生活 , 雄雌 之 间的卿 卿我我 , 年鸟对 幼 的关 爱 , 不与 人 成 莫 类 相似 。 自居 易在 《 诗示 刘 叟》 燕 中有 非 常细致 的描 写 。如 :
“ 梁上 有双燕 , 翩翩雄 与雌 。 衔泥 两椽 间, 一巢 生 四儿 。四儿 日 夜 长, 索食声孜孜 。 虫不 易捕 , 口无饱 期 。 青 黄 觜爪虽欲 敝 , 心
燕 子是秋 来南征 , 来北 往 的候 鸟 。常 在人 家屋 内或 屋 春 檐 下用泥做 巢居住 , 食 昆虫 , 捕 对农 作物有 益 。并且 它不轻 易
“ 燕雀 处堂 ‘ 尔新婚 劳燕双 飞 ” 。而“ 燕 ‘ 等 思为双 飞燕 , 泥 衔
巢 君屋 ‘ 落花 人 独立 , 雨燕双 飞 ” 徽 等诗 句 更让 人 把燕 子 幻 化成 人 , 寄寓 了渴望 比翼双飞 的思念 , 及对 纯贞 爱情 的向往 。 大雁 , 也是 一种候鸟 , 却常在 秋 日的高空成 队 出现 。队 它 形一 丝不苟 , 以秋天 的萧瑟气 氛 , 衬 愈显一种 苍凉 的壮美 。正 是 大雁 这种 本 能 的流 露 , 含 了人世 间的 悲欢 离 合 , 容 易 暗 更 牵动 诗人 的羁旅 之思 , 引起对 家 乡及亲 人 的思念 。在初 中语

燕与雁在古诗中的区别

燕与雁在古诗中的区别

燕与雁在古诗中的区别
1.表示的季节不同
①古诗中燕是春天的信使,因此“新燕”是早春常见的意象。

如: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释义: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②由于大雁入秋南徙,因此雁是秋景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如:宋·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释义: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2.表示的情感不同
①燕在古诗中主要作为春天的标志,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或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如: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释义: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

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

②雁在在古诗中主要表达作者的思念之情,如寄托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友人的思念等。

如:唐·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释义: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3.表示的延申意思不同
当燕读作“yān”时,通常做地名。

雁无此用法。

如:唐·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释义: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关于古诗词中燕子意象拾零

关于古诗词中燕子意象拾零

关于古诗词中燕子意象拾零燕子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尤其在诗词中被广泛使用。

燕子是一种美丽的鸟类,它的飞行速度极快,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能穿越天空抵达千里之外的地方,它的优雅和自由、英勇和潇洒,更是深得人心。

下面我们就来从古诗词中拾取燕子意象,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内涵。

1.《大风歌》:“梁甫吟秋,方士停舟。

燕子自南飞来,回翔雁阵中。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

“燕子自南飞来,回翔雁阵中。

”是对中国南北交通之便的描绘。

燕子主要栖息在南方,但在南方过冬不适宜,随着移动的季节不停地在南北两地穿梭,因此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信使。

2.《相见欢》:“岁岁平安,常常君怀念。

似此星辰,非昨夜燕来。

”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这首诗描绘了人们离别多年之后的团聚,和燕子的飞行密切相关。

燕子返巢的时候,会回到它曾经的住所,与伴侣团聚,重新建造它的家。

相见欢的情感,也与燕子夫妇相似,缠绵悱恻。

3.《蝶恋花·杨柳千条拂面绿》:“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空教心碎影成双。

”李清照是唐宋八大女诗人之一,她的这首《蝶恋花》悲凉婉转,唱出了一个深陷爱情中的女子在燕子楼上孤独的情景。

这里的燕子,似乎成为了现在的那些留守着的女子的表征。

4.《临江仙·滟滟随波千万里》:“深院静,只疑花雨送残红。

飞声摇曙岸,嘶色入寒江。

烟生莽苍苍。

燕子飞来,音信无憀。

”黄妖是明代著名曲家之一,这首《临江仙》以渔家之女对东床忆寻的怀恋与思念为主题,意境优美。

在描述红妆被东床忆寻攫去后,芳心所托反而是春夜燕归,寄予了燕子相伴到天涯海角的崇高希望。

5.《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病中涟漪浩渺。

”这首开篇的“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就是很好的燕子意象的运用。

这里燕子的边界被置于阶梯的顶端,对应的是诗人的心理边界,他则被排在阶梯的底端,处于物质的束缚当中,因此出无一人的容颜,而遗憾交织在岁月里。

古诗词“燕”“雁”意象对比:同是秋去春回,燕总双飞,雁却孤鸣

古诗词“燕”“雁”意象对比:同是秋去春回,燕总双飞,雁却孤鸣

古诗词“燕”“雁”意象对比:同是秋去春回,燕总双飞,雁却孤鸣所谓“意象”,“意”为内,而“象”在外。

前者为诗人的主观情志,而后者为客观存在的物象,二者相结合,才成其为诗词中的意象。

诗词之中,同一意象可有不同的寓意,不同意象也可有同样的寄托。

在众多的意象之中,有两种意象尤其值得关注,它们作为自然物象而客观存在,有着非常显著的共性,同为候鸟,同样秋去春归。

它们便是燕子和大雁。

“燕”与“雁”作为意象出现在诗词中时,既有相类之处,却也有不同的寄寓。

燕子一、“燕”“雁”意象起源燕子作为一种常见的候鸟,每到春来,便成双成对地出现在百姓屋檐下,衔草啄泥筑巢。

作为传统鸟类,燕子在诗歌史上很早就已出现,最早可追溯至《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玄鸟”被奉为商族图腾,据考证就是燕子。

除“玄鸟”之外,燕子还有其他别称,在诗词中所看到的“乌衣”“玄乙”“社客”等都是它。

从最开始的图腾、神鸟,到后来的诗词中,燕子渐渐化身为与人亲近的平民之鸟。

《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里有“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以燕儿筑巢传达对爱情的寄托。

到中晚唐时,诗人大量在诗中使用燕子意象,尤以杜甫、刘禹锡、李商隐、杜牧等诗人最常使用,其中杜甫与刘禹锡两者均有30余首诗歌作品中用到燕子意象。

这与燕子意象的文化内涵以及时代特性均有密切联系。

大雁作为一种大型候鸟,每到秋季便结伴飞回南方故巢,直到春季始回,秋高气爽,雁字南飞。

它在诗歌中的意象起源同样可追溯至《诗经》:“鸿雁于飞,肃肃其羽。

之子于征,劬劳于野。

”在这里,鸿雁虽用于起兴,但已经与在外服役、四处奔走、居无定所的征夫流民的情思有所关联了。

大雁飞汉时,在汉武帝刘彻笔下,大雁则与秋风有了联系:“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雁与秋,共时。

至唐代,大雁意象大量入诗,与不同诗人主观相结合,生发了更丰富的情感寄托,以及多重文化内涵。

二、古诗词中“燕”“雁”意象的相同寄托燕子与大雁都是候鸟,在秋时飞往南方,而春时北归,“绿暗红稀春已暮,燕子衔泥,飞入垂杨处”写燕子春回,《吕氏春秋》中则有“孟春之月鸿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

古典诗词中“雁”“燕”意象比较

古典诗词中“雁”“燕”意象比较

古典诗词中“雁”“燕”意象比较古典诗词中的“雁”和“燕”是两种常见的鸟类意象,它们不仅具有美丽的形态和独特的鸣叫声,还寄托着人们对自由、温馨和友谊的向往与赞美。

在古诗词中,雁燕常被用来描绘季节变换、离别相思、家国情怀、友情深情等主题,它们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文化意义。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比较雁燕两者的意象。

一、雁和燕的鸟类特征雁和燕是属于不同种类的鸟类,其形态和特征有所不同。

雁是大型涉禽,翅膀宽阔,姿态优美,通常形成“千里候,长空雁阵”,既能飞行又能游泳,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生命力,因此雁也被称为“飞禽中的精英”。

在古代诗词中,常常用雁群来比喻人群和集体的凝聚力,如“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默契和和谐。

燕是小型飞禽,翅膀短而尖,飞速敏捷,身体轻盈,嘴巴尖细,常被称为“空中艺术家”。

燕子有很高的飞行技能和空间感知能力,能够在瞬间改变飞行的方向和高度,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在古诗词中常用燕子来比喻聪敏和机智,如“记得韶华,常逐几杯,一声燕子去来,天长地久。

”,体现了人们对智慧和灵巧的推崇和赞美。

二、雁和燕的季节特征雁和燕都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它们的变化与季节的交替密不可分。

雁通常在秋天开始南迁,春天北返,成群结队地飞行,排列有序,形成了独特的雁阵飞行。

在古诗词中,常用雁形容离愁别绪,如“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燕台一别音容在,莫向金门深拍鞭。

”,表现了离别的伤感和不舍。

燕则常在春秋两季出现,它们的繁殖期和孵化期都在这个时候,春季燕子常飞到人家屋檐下筑巢,而秋季则再次飞返南方越冬。

在古诗词中,燕子被用来表现家庭温馨和美好,如“蜜蜂虽小,其劳亦大,牛虽重大,其食亦均。

”,“燕子安知鸿鹄之志哉?”等,表示了人们对生活中幸福和安定的向往和追求。

三、雁和燕的人文意义雁和燕都被视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人文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雁和燕都被赋予了吉祥和美好寓意,例如,“雁过留声,人留余恨”,“燕子衔泥,谁家不盖房”,常被用来象征友谊和家庭幸福。

注意“雁”和“燕”的区别

注意“雁”和“燕”的区别

注意“雁”和“燕"的区别学生在默写古诗的时候。

经常把“燕"和“雁”搞混。

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在背诵的时候是死记硬背,在写的时候不经思考的写;二是学生对语言文化常识太缺乏,不能理解两个字的文化内涵.下面就来比较一下这两个字.雁,《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鸟类的一属,形状略像鹅,颈和翼较长,足和尾较短,羽毛淡紫褐色.善于游泳和飞行。

雁属候鸟,在历史悠久的华夏之邦,是古人较为常见的禽类.因而古人物我相亲的过程中,赋予雁许多人格化的象征意义,使之成为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文学意象雁在在古诗中主要有两种意象:一是寄托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异”字领起全文,写出边疆秋来,景色与家乡苏州的差异,从而引起了世人对故乡的思念。

雁朝衡阳飞去了,而诗人却只能长留边疆苦思家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夜晚因思念家乡而难以入睡。

”毕竟这么多年了,雁儿都回南方去了,自己什么时候能像雁儿一样回归呢?这种意象还有:王维《使至塞上》中“归雁入胡天”.二是,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如杜甫的《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写此诗时,诗人带着家人离开成都,滞留夔州.晚年多病,朋友失散零落,处境艰难,心里充满痛苦心情.自己就像这只孤雁一样,离群落单,和家人离开故地,与友人分散。

诗人通过描写孤雁,和那念群的叫声,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

这种意象还有: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韦应物《闻雁》中“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等。

由于大雁入秋南徙,因此雁是秋景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比如:韦应物《闻雁》中“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李白“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等等燕,有两个读音,一个念yān,一个念yàn.读yàn时,《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鸟类的一科,翅膀尖而长,尾巴分开像剪刀。

燕与雁在古诗中的区别

燕与雁在古诗中的区别

燕和雁在古诗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

1. 季节:燕子是春天的象征,而大雁是秋天的象征。

因此,在古诗中,燕子常常与春天联系在一起,而大雁则常常与秋天联系在一起。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诗中的“春风吹又生”表达了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而“晴翠接荒城”则描绘了春草接连不断,充满了生机和希望的景象。

同时,诗中的“王孙”也可能是指春天归来的人,暗示着春天的到来,人们也回到了故乡。

2. 情感:燕子和雁在古诗中表达的情感也不同。

燕子通常被用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命的珍惜,而大雁则被用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团圆的渴望。

例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北戴河》中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诗中的“山不在高”、“水不在深”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简单生活的赞美,同时也暗示着作者不追求功名利禄,只注重内心的修养和品德。

燕和雁在古诗中代表着不同的季节和情感。

燕子常常与春天联系在一起,表达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故乡的思念;而大雁则常常与秋天联系在一起,表达对团圆的渴望和对时间的感慨。

同时,它们的象征意义也反映了古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古诗文鸟的意象

古诗文鸟的意象

古代很多诗词大家,常常以鸟类为意象,来渲染离愁别绪、新怨旧恨,增强艺术的感染力。

古诗中常见的“鸟”的意象有以下几种。

一、鸿雁作为常见的意象,在古诗词中,鸿雁文化内涵丰富。

1.思乡怀亲秋天,大雁乘着长风,奋力飞往南方越冬。

这种情景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还家。

思乡之情含蓄而又婉转。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赵嘏《寒塘》),客子心中蕴积的愁情,因秋一触即发,化作无边乡愁。

一雁归巢,雁归人留,孤独清冷之意跃然纸上,思乡怀亲之情人木三分。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人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珍》),夜里,从远方飞来的归雁的叫声,勾起诗人对故乡的无尽思念,面对新年又至、物华更新,不免要感慨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感情真挚,寓意深刻。

2.羁旅愁苦诗人由鸿雁引发思乡之情进而表达羁旅愁苦,在古诗词中也较常见。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刘禹锡《秋风引》),诗人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引出耳听萧萧风声、目见随风而来的雁群,表达作者长期遭贬而产生的强烈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秋望》),残星数点,天色微明,大雁横空飞过关塞,点化出晚秋破晓时的冷清安静;在这静谧之中,陡然一声长笛,划破长空,显得那样清越凄厉,循声望去,只见一人危楼独倚。

羁旅愁苦透过大雁、笛音已人心底。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羁旅之愁的万端感慨倾泻而出。

3.哀鸿遍野哀鸿,即哀鸣的鸿雁,比喻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灾民。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古从军行》),胡雁哀鸣,胡儿夜哭,荒凉凄惨,不忍目睹。

诗人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于诗语之中。

雁与燕在古诗文中的文化内涵

雁与燕在古诗文中的文化内涵

雁与燕在古诗文中的文化内涵在古诗文中,雁与燕是两种常见的鸟类形象,它们以其特有的习性和行为方式,寄托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符号。

雁与燕的形象在文化中被赋予了极为深刻的意义,既有着古人对大自然的观察与感悟,也体现出人们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与追求。

雁,是一种候鸟,常在季节交替时分迁徙,因此被赋予了团结协作、命运与荣耀的寓意。

古人通过观察雁群飞行的方式,将雁群看作团队合作的典范。

雁飞行时,通常会排成人字形或者V字形,飞行捧空气阻力,使得飞行更加省力,这种飞行方式体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也是古人所崇尚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具体应用。

古人常用“雁过留声”来形容别离之情,这个成语正是从雁鸟的迁徙习性中得来,指的是人们在忧伤、悲痛的时候,留下的呼喊或者歌声,在耳边久久回响。

这种意象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离别,往往是令人痛苦的,而那留给我们的仅仅是回忆,因此珍惜眼前的人与事,尽量避免离别的伤感,是我们应该追求和珍惜的。

而燕,则是另一种常见的鸟类形象,在古诗文中常以燕子为代表。

燕子喜欢筑巢,巧妙地选择在居高临下的悬崖峭壁、屋檐或者其他安全隐蔽的地方,来打造温馨的家园。

因此,燕子也被赋予了安稳、忠诚和家庭价值观的象征。

在古人眼中,燕子的筑巢行为展现了一个家庭的和谐,让人们对家庭生活产生了向往。

燕子筑巢让我们明白,建设一个温暖和乐的家庭需要我们一起努力,凝聚家人的智慧和力量。

燕子对自己家园的忠诚以及对伴侣的执着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了人们默默守护家庭的情感,这意味着我们应该珍惜和呵护身边的家人,守护我们共同的幸福。

雁与燕在古诗文中以鸟类形象的特点和行为方式,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雁的团结协作和燕的家庭忠诚来看,这些形象对我们提供了一种道德的指引,让人们懂得团结合作、坚持不懈、珍惜眼前的幸福。

它们也启示我们,要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为了共同的幸福付出努力和坚持,同时也应该关注自然,保护生态环境,让这些美丽的生物继续在诗文中绽放光彩。

古代诗歌中燕子与大雁意象比较分析

古代诗歌中燕子与大雁意象比较分析
《 汉书 ・ 苏武 传 》 中写 道 : “ 昭帝 即位 数 年 , 匈 奴 与汉 和 亲 。汉 求 武 等 , 匈 奴诡 言武 死 。后 汉使
元好 问《 摸鱼儿 ・ 雁丘词》 序言 中写道 : 乙
丑 岁 赴试 并 州 , 道逢捕雁者云 : ‘ 今旦获一雁 , 杀 之矣 。其脱 网者 悲 鸣不 能 去 , 竞 自投 于地 而
作 此 诗 系 于 燕 足 。时 任 宗 在 荆 州 , 燕 忽 泊 其
年年, 如社燕, 飘流瀚海, 来 寄修 椽 。 且 莫
思 身外 , 长近尊 前 。憔悴 江 南倦容 , 不堪听、 急
管繁 弦 。歌 筵畔 , 先安 枕簟 , 容我 醉 时眠 。
肩, 见足系 书 , 解视 之 , 乃妻 所寄 , 感 泣而 归。
人在旅 途 的 失意和 无奈 。

二、 表现代 人传 书 。 幽诉 离情之 苦
由于燕 子 与 大 雁 每 年 都 南 来 北 往 , 因此 ,
词 中都可 以表 现羁 旅 之愁 , 形 容 人 的 漂泊 流 浪 之苦 , 勾起 游子 的思 乡怀 人之情 。
满 庭芳 ・ 夏 日溧水 无 想山作
死。 ’ 予 因买得 之 , 葬之 汾 水 之上 , 垒石 为 识 , 号
日‘ 雁丘 ’ 。 ” 并写下 了《 摸鱼儿 ・ 雁丘词》 : “ 问 世 间情是 何物 , 直 教 生 死相 许 ? 天南 地 北 双 飞
客, 老翅几 回寒 暑 。欢 乐 趣 , 离别苦 , 就 中更 有
痴儿 女 。君应 有语 , 渺万里层云 , 千 山暮雪 , 只 影 向谁 去 ? ”“ 问世 间情 是 何 物, 直 教 生 死 相 许? ” 就是 指大雁 。所 Hale Waihona Puke , 大雁 又 象 征忠 贞 不 渝

杜甫诗中的雁意象和咏雁诗

杜甫诗中的雁意象和咏雁诗

杜甫诗中的雁意象和咏雁诗
杜甫的咏雁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他使用了大量的雁意象来表达思想情感。

雁意象可以分为“活雁”和“迁徙雁”两种。

“活雁”意象是一种通过描写雁群飞翔、叫声、觅食、拥抱等情景来表达自然现象和人间情怀的意象,主要用于表达伤感、悲凉情绪,反映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与牵挂。

例如:“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迁徙雁”意象则是一种通过描写雁群迁徙的情景,以及雁群穿越天际、飞出远方的景象,来表达人们对流浪的想法和对远方的思念的意象。

例如:“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古诗中“燕”和“雁”之辨

古诗中“燕”和“雁”之辨

古诗中“燕”和“雁”之辨我们在阅读古代诗文时常会见到“燕”和“雁”两个字,二者在文化内涵上有很大的差别。

燕和雁都是随着季节冷暖,南北迁徙的鸟类,冬去春来,它们按时往返,给人以诚信之感;雁和燕都是众多鸟类中相对温和的动物,形状、羽色上是这样,鸣叫声也是如此,这和中国古代文人的儒雅是相符的;雁在秋日高空成队飞翔时,队形一丝不苟,衬以秋日肃杀气氛,愈显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壮美;燕子,特别是家燕,一般不轻易改换做巢地点,给人感觉如守约的老朋友;还是燕子,在人家里做巢,在人眼皮下面生活,雄雌之间的卿卿我我,成年鸟对幼鸟的关爱,莫不与人类似。

正是雁和燕自身本能的表露,暗合了人的悲欢离合与亲情友情,所以自古以来人类赋予它们特别的关注和寄托,构成中国古诗词中极重要的吟咏对象。

燕有两个读音,一个念yān;一个念yàn。

读yàn时,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

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一、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

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

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极妍尽态,形神俱似。

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雁在古诗词中的内涵

雁在古诗词中的内涵

雁在古诗词中的内涵雁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中的重要符号,它在古诗词中的内涵十分丰富,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和象征。

1.愁思。

雁是候鸟,代表着离别和相思。

古代诗人常用“雁阵”、“孤雁”、“飞雁”等词汇来表达思乡之情和离别之苦。

例如唐朝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临風而立,轉從容。

問誰與談處,雙雁西飛去。

”2.忠诚。

雁是一种忠诚的鸟类,它们通常会形成一字形或V字形的队列,在长途飞行中互相鼓舞和帮助。

因此,雁也成为了忠诚、团结和坚定的象征。

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句子“孤雁南飞雁列北,归帆西绕海棠西”,就表达了革命志士对家乡的忠诚感。

3.自由。

雁是自由的鸟类,在飞行时能展翅高飞,代表着自由、独立和不受拘束。

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绕绣楼。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神秘。

雁被认为是神秘的动物,因为它们有着通灵和神奇的力量。

在古代,人们相信雁能够预示天气、预示战争、预示灾难等。

如唐代诗人杜甫的《赠卫八处士》:“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雁来音信如故至,不觉关情转凄清。

”综上所述,雁在古诗词中代表着思乡之情、忠诚、自由和神秘等多种内涵。

它既是文学形象的载体,也是文化象征的象征,为古代文学和文化的丰富内涵贡献了一份独特的力量和色彩。

大雁和燕子这两个意象表达的情感区别

大雁和燕子这两个意象表达的情感区别

大雁和燕子这两个意象表达的情感区别大雁的身体构造很像小船,一双带蹼的脚,像是两把船桨。

扁平的嘴有锯齿状的缺口,便于切断植物的嫩叶、幼茎和淘食水生植物的块根和种子。

而燕子体型很小,和大雁的体型区别很大,那么古诗文中大雁和燕子这两个意象表达的情感有何区别1、燕子喜筑巢于人家屋檐下,且秋去春回,不忘旧巢。

故诗人游园时会看到似曾相识的燕子,并借此抒发世事变迁之感。

因此是似曾相识“燕”归来;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雁阵乘风,奋力飞往南方越冬。

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在古诗词中,文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而燕子秋去时悄无声息,不如雁阵能引起人的关注。

所以诗人更常用大雁寄寓思乡念亲之情。

故用归“雁”洛阳边。

2、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

故古诗词中常用这一意象表达以下情感: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或身世浮沉,或相见又别,或时时相隔。

如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3、大雁在古诗中常见的感情象征有以下几点:1)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或托鸿雁传书,抒思乡怀亲之情。

如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古诗词中的大雁意象

古诗词中的大雁意象

古诗词中的大雁意象
一是代表书信,俗话说鱼雁传书,或称雁足系书。

西汉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在匈奴牧羊十九年。

后来,汉朝的使者到了匈奴,说天子在上林苑打猎,猎到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捆着一封书信。

说的正是苏武被扣押的事,这匈奴王才把苏武给放了回来。

大雁因为南北往来非常准时,就引发了人们鸿雁传书的想象。

二是由于大雁南来北往,往返故乡,日夜飞行,不辞辛苦。

所以又成为游子漂泊羁旅,思念家乡的象征。

三是由于大雁成群飞行,而掉队的孤雁,又成为一种凄苦无依的象征。

四是由于大雁常于秋季迁徙,秋是万物萧瑟的季节,很容易就成为一种哀伤、肃杀、凄苦的象征。

五是碧天之下,高空之中,晚霞尽燃,大雁在空中排队掠过,会给人一种壮阔豪迈之美,带有沧桑之感。

古代诗歌中的雁

古代诗歌中的雁

古代诗歌中的雁
在古代诗歌中,雁是一个常见的意象,通常具有以下几种象征意义:
1.书信和思念:雁是一种候鸟,每年都会季节性地迁徙。

因此,古人常将雁作为书信和思念的象征。

例如,“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2.离别和悲伤:由于雁的迁徙习性,它们往往离开一个地方前往另一个地方。

因此,雁也常被用来表达离别和悲伤的情感。

例如,“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李颀《送魏万之京》)
3.羁旅和漂泊:雁的迁徙也可以象征着羁旅和漂泊的生活。

诗人常借雁来表达自己在异乡漂泊的孤独和苦闷。

例如,“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杜甫《月夜忆舍弟》)
4.时令和季节:雁的迁徙与季节变化相关,因此在古代诗歌中也常被用来表示时令和季节的变迁。

例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总之,雁在古代诗歌中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它可以表达思念、离别、漂泊等多种情感,同时也与季节和时令相关联。

通过对雁的描写,诗人能够更加生动地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燕”与“雁”意象之异同

“燕”与“雁”意象之异同

“燕”与“雁”意象之异同翻开中国古典诗卷,自《诗经》开始,花鸟虫鱼就和诗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我们所熟悉的意象。

纵观唐诗宋词,“燕”和“雁”则是唐宋词人在创作时使用得较为频繁的两种意象。

燕与雁同属候鸟,也都承载和表现了某种情感,如伤春、悲秋、感怀时事、寄意相思等情感,它们有着诸多的相同点。

然而不同的因素可能造成不同的特征,相同的因素又会造成不同的特征。

故而这两个意象所表现的内涵与意境以及在唐诗宋词中的作用却同中有异。

一、异:燕伤春,雁悲秋燕子和大雁是忠实的候鸟,秋冬时节飞向南方,开春之后又往北飞。

在这春去秋来、南来北往的迁徙中,燕和雁充当了季节的使者,因此暗示了季节的变迁。

然而同为候鸟,我们又不难发现燕和雁所表征的季节却不尽相同,春习惯了燕的呢喃,而秋则放任了大雁的悲啼。

“燕”出现的词作大多是描写春景的,而有关“大雁”意象的词则通常写秋景。

如:燕子呢喃,景色乍长春昼。

(宋祁《锦缠道》)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二、异:传情慰思痛离恨作为传信的工具,燕子和大雁在天空中飞翔的双翅,开启了文人浮想联翩的思维空间,成为他们寄托感情的基点,是他们喜用的意象。

如贺铸的《点绛唇》有:“风留住,绿杨归路,燕子西飞去。

”《声声慢》云:“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

”寄怀乡之意。

然而与“燕子”意象不同的是,作为传信的使者,“大雁”又似乎不仅限于传达儿女私情,使人沉浸在你侬我侬的温乡中,而奔向了纵怀古今、悲慨忠愤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绪中,其承载的情感力量更大。

如张元幹《贺新郎》:“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清天怀古今,肯儿曹恩怨相尔汝。

”雁来到衡阳却得不到消息,叹别离之苦,然痛别之中是胸怀天下、心系国事的伟大理想和抱负,更加开阔了词的意境。

三、异:羁旅愁思感飘零在这一点上,燕和雁似乎走向了一致,只是雁更多的是把飘零带到了苍凉荒萧的边塞之境,越发勾起了词人的沧桑凄凉之感。

四、异:物是人非叹兴亡晚唐至两宋期间,在经历了盛极一时的大唐灿烂光辉之后,慢慢走向下坡,安史之乱、农民起义、内忧外患……此时,文人们经常喜欢选取“花”“鸟”“虫”“鱼”等意象入诗,以此寄托并表达这种情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中“雁”“燕”意象比较
作者:张琳
来源:《语文建设》2015年第02期
胡应麟在《诗薮》中曾提到:“古诗之妙,专求意象。

”一篇成功的诗作,往往具有独创性的意象。

飞禽走兽,莫不入文人笔下,花鸟虫鱼,无不显诗人才情。

因而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与鉴赏的核心,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也是最基本的艺术符号。

鱼传尺素,蝉寄高远,这些意象无不寄寓了诗人无限的情思,也留给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它使古诗词更生动形象,更具审美价值。

在古典诗词众多的意象当中,有两个意象为古典诗人所格外关注,频频用于诗歌创作中,寄托诗人无限的情思和独特的感受。

它们便是雁和燕。

雁和燕都是随着季节冷暖南北迁徙的鸟类,冬去春来,它们按时往返;雁和燕又都是相对温和的鸟类,羽色温润,叫声也较为柔和,这些特点都与中国古代文人的诚信、儒雅很相似,难怪它们会成为古代诗人笔下的精灵。

早在《诗经》中就有了它们的踪迹:“鸿雁于飞,肃肃其羽。

之子于征,劬劳于野。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丁野。


同样作为诗词中的意象,它们却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首先,同样代表季节的更替,它们却代表了不同的季节,蕴含着不同的情感。

由于大雁人秋南徙,因此雁是秋景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雁”的出现常与秋日的来临、时间的流逝等内容紧密相连。

在很多情况下,鸿雁都是以悲秋伤怀的形象出现在文人墨客笔下,“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有谁能像陆睿那样愁绪之凝重,“湿云粘雁影,望征路愁迷,离绪难整”;虽然雁让人不免产生悲秋伤怀之感,但是每当看到鸿雁组成整齐的行列,布阵南征,有时也会让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

鸿雁擅长长途迁徙,在天空中飞翔时队列整齐,雄健有力,能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如“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如果说雁是秋口的代言者,那么燕就是春天的象征。

在众多的古典诗词中,燕子都以它轻盈的姿态穿梭于春日的诗句中。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晏殊《破阵子》中就写道:“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古人将燕视为“司春之官”、春归之兆,而春又是自然中最有活力充满生机的季节,因此诗人经常选择燕的形象来寄托对自然的亲近、喜爱和展现内心深处纯真的情怀。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H艮,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诗人骑着马欣赏西湖早春的旖旎春光,湖面春水、白沙堤、白云连成一片,好一个生机勃勃的画面。

归来的燕子开始啄泥筑巢,充满活力与生机的燕子,创造出春色喜人、生意盎然的意境。

此时此刻让人感受到的只有眼中的美丽早春风光和内心的恬静闲适自得。

就连以沉郁顿挫诗风闻名于世的大诗人杜甫也曾写下这样欢快的诗句:“细雨
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燕子轻柔的躯体,在春风的吹拂下,倾斜着掠过水蒙蒙的天空……诗人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燕子的动态,其意在托物寄兴,轻盈的燕子,这抒写的不正是诗人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吗?
其次,同样可以表达思念,雁和燕却有着不同的意蕴。

大雁每当季节交替的时候,仿佛都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特性往往唤起的是人们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

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常常借雁抒怀,寄寓自己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和悲欢离合的亲情。

范仲淹的《渔家傲》就写道:“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也说:“疆场征战,物换星移,雁能归家,人几时回?”张可久的《清江引·秋怀》则更加直白:“夜深人静,思乡情切,秋雁无情,为何啼断人肠?”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除了羁旅在外的游子借归雁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外,还有很多诗人词人借雁的意向来表现望穿秋水,泣断肝肠的思妇形象。

比如李清照笔下苦苦等待的佳人:“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同时,月满西楼。

”李煜笔下的空虚惆怅思妇:“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还有张可久曲中日渐憔悴的美人:“天边白雁写寒云,镜里青鸾瘦玉人。


雁有年年迁徙的习性,而且准确无误,我国有句谚语: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总来。

因此古人把它视为音讯的“使者”,也就有诗人以雁来指代书信,历史上就有“鸿雁传书”的故事。

后来,人们便把传递信件的使者称为“鸿雁”。

如杜甫的《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又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乡音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在这些诗中,秋雁都无一例外地成为书信的代名词,寄托着诗人真切的思念和美好的期盼。

燕子,在人家里做巢,在人眼皮下面生活,雄雌之间的卿卿我我,成双成对,这就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

在古典诗词中经常用燕来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诗经·谷风》中就有“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这样的诗句。

今天的人们依然用“新婚燕尔”这个成语来形容新婚夫妻的恩爱,书写爱情的甜蜜。

当然燕子秋去春来,同归旧巢,诗人们就抓住它的这一特点,尽情抒发心中对时事变迁、昔盛今衰、人世无常、自然永恒的感慨。

刘禹锡的《乌衣巷》就是最著名的一首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另外还有晏殊的《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文天祥的《金陵驿》:“山河风景元兀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燕子无心,却见证了国破家亡的苦难和人世的无常,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抒发了作者兀限的感慨。

雁和燕,已不仅仅是普通的鸟类,它们的凡常性、习见性、同处共生性,让人们油然而生一种相知共怜之感,也正是雁和燕自身本能的表露,暗合了人们的相聚离别、喜怒哀乐,因此自古以来诗人们赋予它们特别的关注和寄托,它们也成为中国古诗词中极重要的吟咏对象。

作为古典诗歌的常见意象,它们早已融人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生活和记忆甚至是血液中,它们早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