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李商隐诗歌中的雨

合集下载

雨与李商隐诗歌的意境美

雨与李商隐诗歌的意境美

肠, 或许也是 如雨般浪漫 的夜里 。正像余光中《 等你在 雨 中》 述 : 所
等你 , 在雨中, 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 蛙声升 起, 一池红莲如红焰, 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 一样 , 竟感 觉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 昏, 隔着这样的细雨。
雨 虽然隔断双方 , 隔不 断真 挚的爱恋 , 却 而是产生
而走进李商隐的晚唐意境。
关键词 i ; ; 雨 意境 李商隐; 朦胧 ; 象征
中图分类号 : 09 H5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i0 1 862 o)5 O2— 3 10 —73 (0 60 —09 0


心象融铸物象 的晚唐传统
雨意是李商 隐用 自然物象表现复杂内心的典 型角 色 。雨像是懂得人 间 的精 灵 , 融入 了诗人 的内心情感
纭, 比较难解 。正似黄周 星所 说 : ‘ 雨 “灵 风 ’ 可 “梦 犹 解, 梦雨何 以常飘瓦 , 灵风何 以不满旗 , 殊觉 难解也 , 然
亦何必其解乎 。他指 出了文学尤 其是诗歌 的魅 力在 于 ”
这种可解与不可解之 间 的多义 性 , 而意 象 的魅 力在 于

92 —
维普资讯
想本身透 露 诗人 潜在 意 志 由眼 前雨 帘联 想 到珠 帘灯 影, 想到灯前的幽欢蜜月 , 只有在李商 隐笔下才这样 雨 的凄美。其次 , 隔断 了双方 的居所 , 细雨 里 , 楼 雨 在 红
显得那样 模糊 , 样相 望 而不 相 即, 雨 生 起 的迷雾 那 在
和思绪 。有时它是凄凉心境的缘起 , 雨生而愁生 , 雨生 而情涨 , 此种传统 由《 诗经》 :风雨凄凄 , 鸣喈喈 。 起 “ 鸡 ” 风雨变为复杂心境 的渲 染者 , 在风雨 中诗 人总是 多愁

李商隐《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全诗赏析

李商隐《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全诗赏析

李商隐《回中牡丹为雨所败》全诗赏析李商隐《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全诗赏析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商隐《回中牡丹为雨所败》全诗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之二》李商隐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阳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赏析:这是一首咏牡丹的诗,咏的是被风雨吹损的残花。

花容折损,不堪入目,诗人不忍写,落笔于赏花人的惜花之情。

诗以强烈的对比起句,未曾提及牡丹,却将更艳的石榴花拿来作比:请不要嘲笑石榴花开赶不上春天,牡丹虽然在春季怒放,她过早凋落不更惹人生愁吗?颔联两句进一步描绘赏花人与落花的情牵意连:那点点水珠滴满花冠,如同泪洒玉盘,令人伤感;那萧萧风雨阵阵袭来,好似锦瑟哀弦,惊人睡梦。

春雨啊春雨,你声声落在花上,就像敲在赏花人的心上!腹联转成无限怜惜的哀叹:衰红满地的园圃笼罩着重重阴霾,今非昔比,一年一年的蓬勃生机化为尘埃,万事皆空。

诗的结尾挽住惜花主旨,表现赏花人对残红的留恋:珍惜眼前的残春烟景吧!当风雨和落红都不复存在的时候,你再回想起今朝泥中粉蕊的娇态,便觉得她竟是那么可爱!《前溪》是指南朝时江南一带流行的一种歌舞,其中唱道:“花落随流去,何见逐流还?”诗人想象牡丹纷纷陨落的情景如同舞蹈一般,“《前溪》舞罢”即是牡丹花落、随流散尽的意思。

李商隐咏花,以细腻传神、用事不着痕迹而著称。

他尤爱牡丹,曾以“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来形容牡丹的浓艳和异香,写得意境流走,神采飞动。

谁料春意未尽,牡丹却先期凋落,诗人更增添了惋怜惆怅。

他用同样细致的笔触,描摹赏花人这种内心纤细而敏感的颤动。

诗人采用“折射”的方法,先避开对落花的直接描写,仅用“先期凋落”四字交代事由,接着又避开对眼前残败景象的直接描绘,而用“玉盘”、“锦瑟”等典故渲染风雨摧残娇花的气氛,再由暴雨惊梦想到牡丹的凋谢,使人惨不忍睹。

《风雨》李商隐 读后感

《风雨》李商隐 读后感

《风雨》李商隐读后感
李商隐的《风雨》是一首充满情感张力和强烈意境的诗歌。

整首诗笔法简练又富于意象,通过对风雨的描绘来表达人生沧桑和变迁,以及人类面对环境挑战的自我反思与思考。

首先,诗歌开篇是“梧桐树,三更雨”,凭借着细腻质朴的语言以及对雨中树木纤细的描绘,诗人使梧桐树在雨中按照本来的形态荡漾搓动,传递出一种纷乱的感觉。

笔者认为,这种纷乱是指生命的波澜、纷乱和多姿多彩。

接着,诗人如愿地在“到黄昏,点点滴滴”中描绘出了雨后树的景象,使得整首诗的气质更趋于沉静而平和。

这种巨变之中所处的平和意识,使得我们对险恶环境中生命的韧性有了更深的感受。

其次,诗歌通过“秋天的雨,一年中最寂寞的季节”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人类传统生活方式的思考。

在传统生活方式中我们没有太多的选择,往往会经历许多人生的起伏,这与大自然的变化一脉相承。

然而这也磨练了我们的意志,让我们能够以最稳定的心态,在变幻不断的环境中保持坚实的持久执着。

总之,李商隐的《风雨》所表达的人生观并不是一味地去要求人们追逐梦想和寻求自由,而是在面对大自然的沉浮变化中,能够
保持一颗平静坚定的心态,接受环境的考验,并且在危机中逆流而上。

通过文化、传统、自然、现实等各种元素的信息交流,把“生命”的世界全面呈现出来。

李商隐《春雨》唐诗译文《春雨》古诗鉴赏详解

李商隐《春雨》唐诗译文《春雨》古诗鉴赏详解

李商隐《春雨》唐诗译文《春雨》古诗鉴赏详解《春雨》由李商隐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一首情诗。

春雨潇潇,情丝缭绕。

这首诗是借助飘洒迷的春雨,抒发怅念远方恋人的情绪。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唐诗吧。

《春雨》作者:李商隐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春雨》【注解】1. 白袷衣:即白夹衣,唐人以白衫为闲居便服。

2. 白门:指今江苏南京市。

3. 云罗:像螺纹般的云片。

4. 红楼:华美的楼房,多指女子的住处。

5. 珠箔:珠帘,此处比喻春雨细密。

6. 晼晚:夕阳西下的光景,此处还蕴涵年复一年、人老珠黄之意。

7. 玉珰:耳环。

《春雨》【翻译】“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新春时节,我穿着白夹衣,怅然地卧在床上;白门寂寞,令我心中万分感伤。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隔着蒙蒙细雨凝视着那座红楼,只觉得凄冷茫茫,我只好顶着珠帘般的细雨,在依稀闪烁的灯光中黯然归来。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凄楚的暮春,遥远的路途,哪里可以寄托我的悲凄伤感?缠绵的思绪,化做空泛的梦,在残宵的梦中依稀与你相见。

“玉铛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有玉珰一双作为信物,怎么样才可以送达;我只有寄希望于万里长空中,那一只刚刚飞来的鸿雁。

《春雨》【韵译】新春,我穿着白夹衣怅然地卧床;幽会的白门冷落了,我心中惘然。

隔着雨丝凝视红楼,我倍觉冷寂;珠箔般雨滴飘打灯笼,独自归返。

你在远路,到春晚应更悲凄伤感?只有残宵能梦中聚首,依稀空泛。

耳环情书已备好,怎么才能送达;我寄希望于万里云中,那只孤雁。

《春雨》【评析】《春雨》是一篇怀人之作。

诗人在一个雨夜或一个飘雨而尚未入夜的晚上,回想自己曾经去一个地方找寻一名牵挂自己许多情思的女子,然而,鹤去楼空佳人不在。

首联上句用“怅”为全诗定下基调:淡淡的哀伤,淡淡的忧郁。

下句复以“寥落”之事相衬并完成时空的转移。

中国古典诗歌里的雨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里的雨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里的雨意象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名作,诗中有意重复“巴山夜雨”四字,将实有与虚拟之景绾合在一起:雨既是作客他乡的诗人写作时的现实环境,又是诗人设想将来回到故乡、与妻子灯下相对时谈论的话题。

短短二十八字,既展现了客途霖雨、归期无定的凄凉,又暗含着夜雨剪烛、西窗共话的温馨。

而这两种迥然不同的场景与情绪,恰恰构成中国古典诗歌中“雨”意象的基本内涵。

战国晚期诗人屈原以“雷填填兮雨冥冥,猨(yuán即猿)啾啾兮狖(yòu猿的一种)夜鸣”的阴冷环境,映衬美丽忧伤的巫山神女形象(《九歌·山鬼》),以“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涉江》),极言放逐之地的凄凉,都收到了情景交融、相得益彰的效果。

但是这种以雨景烘托气氛的诗句在接下来的汉魏时期并不多见,直到南朝诗人何逊写出“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临行与故游夜别》)的名句,通过对挑灯长谈、静听夜雨滴在台阶段之上的情景的描写,表现离别的依依不舍、黯然神伤之情。

可以说,何逊发现了雨意象的细腻情味,并以清丽传神的笔调加以表现。

从此以后,作为自然现象的雨在诗词中几乎固定地用于渲染凄清的氛围,表现寂寞的情感,经常与离别、漂泊、孤独这类主题联系在一起。

虽然现实中的离别未必发生在雨中,但是以雨为背景的诗歌显然更具艺术魅力: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江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雨霖铃》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一夜寒雨之后的黎明舟中送客,骤雨初歇的傍晚与情人分别,雨不仅带来自然的寒意,更增添心理上的凄凉,而在晚钟中迎着微雨送人登舟,那打湿衣衫的,不知是分别的泪水,还是绵绵的雨丝。

离别之后是彼此无尽的思念,尤其是当长夜耿耿,冷雨敲窗,辗转难寐之际: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

李商隐《风雨》古诗鉴赏《风雨》古诗赏析

李商隐《风雨》古诗鉴赏《风雨》古诗赏析

李商隐《风雨》古诗鉴赏《风雨》古诗赏析《风雨》由李商隐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首诗是作者自伤沦落漂泊无所建树的诗,是一曲慷慨不平的悲歌。

这首诗以“风雨”为题,“凄凉”开首,是表露羁泊异乡,因目接凄风苦雨而引起的身世之感。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风雨》作者:李商隐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又几千。

《风雨》【注解】1.此诗张《笺》编于大中十一年(857),云:"'新知遭薄俗'谓郑亚李回辈;'旧好隔良缘'谓子直(令狐绹)不能久居京师,翻使穷年羁泊。

自断此生已无郭震、马周之奇遇,诗之所以叹也。

味其意致,似在游江东时。

2.《宝剑篇》:张说《郭代公行状》:"公少倜傥,廓落有大志,十八擢进士第,判入高等,授梓州通泉尉。

则天闻其名,驿征引见,令录旧文,上《古剑篇》,览而喜之。

"郭忠恕《汗简》云:"《郭元振文集序》:'昔于故邺城下得异剑,上有古文四字云:请俟薛烛。

因作《古剑歌》。

'"按《古剑歌》借古剑尘埋寓怀才不遇之意,有句云:"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飘沦古狱边。

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杜甫《过郭代公故宅》:"高咏《宝剑篇》,神交付冥漠。

"商隐此引郭元振事,自叹怀才不遇。

3.羁泊欲穷年:卢思道《为高仆射与司马消难书》:"羁泊水乡,无乃穷悴。

"庾信《哀江南赋》:"下亭飘泊,高桥羁旅。

"穷年:终生。

4.黄叶句:自喻飘零如风雨中的黄叶。

5.青楼:富贵人家。

6.新知两句:冯注:"新知谓婚于王氏,旧好指令狐。

遭薄俗者,世风浇薄,乃有朋党之分,而怒及我矣。

"7.心断句:《旧唐书·马周传》:"西游长安,宿于新丰逆旅,主人唯供诸商贩,而不顾待周。

关于春雨的古诗有哪些(春雨的古诗有哪些)

关于春雨的古诗有哪些(春雨的古诗有哪些)

关于春雨的古诗有哪些(春雨的古诗有哪些)1、《春雨》宋·叶绍翁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2、雨过江南草青青,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唐·韦庄《台城》)3、《春雨后》唐·李商隐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解释:孩子们在春雨之中,尽情地玩耍,一会儿落在柳树上,一会儿落在花儿上,一会儿落在花儿上。

4、细雨如丝恰似春姑细雨,滴在河滩上,平静的水面泛起粼粼的波纹。

机灵的鱼儿跃出水面,仿佛要去那晶莹的水珠。

枝条绽出一串串珍珠,一串串闪光的水珠像珍珠洒落在玉盘里,溅起好几颗小小的珍珠。

春雨落到哪里,哪里就响起哪里?春雨落到哪里,哪里就响起哪里。

滴水、水是一声声歌唱,水是一声声歌唱,一切是一首首欢乐的歌,一切是一首首欢乐的歌。

5、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___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6、春雨,它就像一个小姑娘,带着春天的祝福,悄悄的来,又悄悄的走。

7、春雨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在大地上跳跃着,到处是一片春意!8、春雨像是来到了仙境一样。

她给世间万物披上一件淡粉色的轻纱。

9、细雨如丝,透过绵柔的雨丝织就成一张无边无际的网,仍织出一片轻纱。

10、小雨就是这样悄悄地落下来了,像烟一样轻柔。

不,这是不是小雨不大?它就像一层薄薄的丝绸一样,轻轻飘在我的眼前,我听到轻柔的雨声,雨滴就像离弦的一样“飞”出了一道道的美丽。

11、小雨点落在池塘里,溅起一朵朵水花,小雨点落在池塘里,溅起一朵朵水花。

12、春雨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总是不肯出来比我们还傻。

13、雨,洒在鱼鳞上,平静的水面泛起粼粼波纹。

机灵的鱼儿跃出水面,仿佛要去那晶莹的水珠。

14、我一会儿躲进一只小蜜蜂,它从花瓣中探出头来。

我一会儿躲进一个小花盆,一会儿又从花蕊底下钻出来。

我最喜欢的是它那一身嫩黄的绒毛,像个小月亮一样,它好像是一个头帽子的胖老头。

15、春雨来了,细细的春雨还在飘,像线一样的在空中随处可见。

试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试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试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李商隐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曾与“诗圣”杜甫比肩.。

他的诗以意蕴的深细婉曲和词采的典丽精工,开辟了朦胧诗美的新天地,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细品其诸多作品,总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有被淡淡的云雾笼罩之感,随处表现出朦胧的美感。

那么,在谈李商隐诗歌朦胧美之前,首先就要搞清楚什么是朦胧和朦胧美?朦胧:其本意是指月色不明貌,引申到文学评论领域是指行文不明了和通俗易懂。

而朦胧美是一种表现形态的美,它“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沈德潜《唐诗别裁》)。

其基本特征是通过某种朦胧的、模糊的形式,含蓄地表现出主观感受、对生活的理解认识以及外在特征、内在本质等,即:“象外之象,味外之味”(《朦胧诗浅谈》)。

使具备一定审美经验的欣赏者,通过创造性的想象,联想等活动,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得到审美享受。

由此,我们进一步来探讨为什么在李商隐的诗中会出现魂牵梦萦的朦胧美呢?联系诗人生活的悲剧时代,悲剧命运以及他自身忧郁悲伤的心理、艺术上执著的探索精神,是不难找到原因的。

那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体现在哪些地方?它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来偿试探讨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一李商隐诗歌朦胧美形成的原因从客观上来说,黑暗的社会政治和诗人悲剧性的生活境况,铸就了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客观现实在作者头脑中的反应。

而诗人是时代的产儿,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和面临的社会矛盾,对他的生活命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必然引起他对人生、国家命运、社会理想的思考,从而影响到他的审美意识和艺术追求,制约着他对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对生活现象的审美评价和艺术概括。

李商隐生活在日益衰弱的晚唐时期。

当时,朋党纷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社会动荡不安,政治十分黑暗,唐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而统治集团的内部又矛盾重重,危机四起。

在朋党纷争的夹缝里生存,不得不使李商隐时时留意,处处小心。

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情感深邃的夜雨思愁诗

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情感深邃的夜雨思愁诗

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情感深邃的夜雨思愁诗《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短诗。

这首诗是作者身居异乡巴蜀时,以诗的形式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的复信,表达了深切的思念之情和羁旅之苦。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还没有确定日期,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已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2、注释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

可译为“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却话:回头说,追述。

三、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滞留巴蜀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

从诗歌的内容和所表现的情感来看,被怀念的当是与作者关系非常亲密的人。

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王晏媄的。

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晏媄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

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似乎更确切些。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此诗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

古诗《夜雨寄北》(作者李商隐)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古诗《夜雨寄北》(作者李商隐)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标签思念、写景、唐诗三百首、初中古诗、爱情、高中古诗、写雨译文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注释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

可译为“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却话:回头说,追述。

赏析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

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

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

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

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

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

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

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

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

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

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

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论李商隐诗歌中的“雨”意象

论李商隐诗歌中的“雨”意象

试论李商隐诗歌中的“雨”意象杨长英内容提要中国古典诗词中雨是个非常经典的意象,诗人们借它来传达离别悲苦、世事伤感等等复杂而又难以言说的情感。

李商隐存诗549首,其中涉及到雨意象的有73处。

这些雨意象与一些常见的意象结合,构成了五彩缤纷的复合审美意象。

关键词李商隐雨意象翻开中国的古典诗词,“雨”是个让历代诗人涵咏不尽的经典意象。

从《诗经》到清词,读者都能从其中听到绵绵不绝的“雨”声。

雨这一自然现象何来如此大的魅力吸引诗人关注的目光?雨自身多变的特点切合人心复杂心绪的起伏,晶莹剔透的品质又充满诗情画意。

李商隐笔下的“雨”多达73处,这些姿态各异的“雨”或能展示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或能饱含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再或是承载了的中国文学传统里的特定信息。

一、客观物象中的“雨”雨这种自然现象,本身有大、小、急、缓的形貌之殊。

它的出现因自身特点和周围环境的差别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环境的明与暗、阔与狭、闹与喧都会影响到诗人的主观感受。

李商隐以雨为题的诗很多,如《雨》、《微雨》、《细雨》、《春雨》、《滞雨》、《风雨》等。

《微雨》诗日:“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微雨初起时,随着树林上的雾气的浮动悄然飘洒,浑然一体,几乎莫辨。

渐渐地,它才和夜间的凉气有了区分。

入夜以后,觉凉气侵肤,开始时只以为是夜凉,久而方觉其为微雨。

窗户虽离室内的人尚远,却隐隐感到一股寒凉之气侵入户内,使孤灯明灭闪烁,透出冷意。

庭空夜静,依稀可以听到近处水面的细微浙沥声。

这首诗写微雨避免了直接的刻画,主要从周围环境和有关事物着笔,写出静夜中变得细致锐敏的触觉感受和听觉感受,以传微雨之神。

一二句写薄暮时视觉之浑然莫辨到入夜后触觉之由不辨到辨,“初”、“稍”二字表现体物的过程。

三句写触觉的细微感受,因窗迥灯冷而得;四句写听觉的细微感受,因庭空人静而闻,都能紧扣静夜特点。

另一首《雨》诗曰:“摵摵度瓜园,依依傍竹轩。

秋池不自冷,风叶共成喧。

¨雨"意象在唐诗流变中的作用——以王维、杜甫和李商隐“雨”意象诗歌为例

¨雨"意象在唐诗流变中的作用——以王维、杜甫和李商隐“雨”意象诗歌为例
— —
以王维 、杜 甫和李 商隐“ 意象诗 歌为例 雨” 伍 燕闽 , 李 想
( 西大学 文学院, 广 南宁 5 00 ) 30 1
摘 要: 雨这一 自 然事物到 了 唐代 已成为诗人钟 爱的抒 情意 象, 折射 出 唐人 的 内心世界和精神 面貌 。不 同时代诗 人笔下
的 雨亦是风格迥异 , 体现 了一定的 时代特征 。本文通过分 析王 维、杜 甫和李 商 隐笔 下 “ 意象 的不 同特 点 , 雨” 以窥见唐

场清新灵动的雨 , 使诗境清 澄透 明, 玲珑剔透 , 宛如

泓秋水 。诗中的雨犹如一位丹青 妙手, 向我们呈现
了一幅空灵 明媚、 幽静娴雅 的山水画 。
收 稿 日期 :0 1— 6—1 21 0 1
1 ・ 8
盛唐山水 田园诗的大量 出现 , 与隐逸 之风盛行有
材和作者生活的时代 背景密不 可分 。安史之乱后 , 唐
别是在诗歌 繁荣 的唐朝 , 成 为 了诗 人抒 发情 感 的 雨 常见载体 , 千姿百态 、饱 含深情地呈 现在读者 面前 。
“ 雨洗新秋出” 春 夜喜 雨” 雨 夜 怀人 ” 等使 、“ 、“ 等
又 ,秋夜独坐》 :雨中山果落 , 《 云 “ 灯下草虫鸣。 , ” 潇潇
整首诗 的诗境别样悠远深邃 。《 全唐诗》 中收 录的雨
直接关系。这一时期 的诗人 , 或长或短 的隐居经 王朝逐渐走 向下坡路 , 多有 从其写雨诗我们 能够深切的感 历, 有些诗人即便身在仕途也 向往归隐山林 , 有一种隐 受到诗人对时局 的隐忧 。作 为盛唐最后一位诗人 , 杜
居情结 , 王维就是一位“ 亦官亦 隐” 的诗人 。盛唐诗人 隐居不 是 消极遁 世 为 隐居 而 隐居 的纯 粹 隐 者 , 们 有 他 的以隐居作为步24 途 的终南捷径 , 的将归隐作为 ,= . J - 有 净化心灵、提升 品格 的方式 , 显然王维属于后 一种 。 甫把 目光聚焦到现实题材上 , 用浓墨重彩反映时事 , 是 杜诗异于盛唐诗 的地方 , 中唐写实诗歌做 了榜样 。 为 3李商隐笔下的 与 自我心灵的写照相交融 . 雨” 晚唐大家李商 隐 以“ ” 雨 为题 的诗 有 1 2首 , 而诗

结合作品试论李商隐的诗歌艺术特色

结合作品试论李商隐的诗歌艺术特色

结合作品试论李商隐的诗歌艺术特色原文:《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一、衍生注释:“锦瑟”:装饰华美的瑟。

瑟,拨弦乐器,通常二十五弦。

“无端”:无缘无故,生来就如此。

“五十弦”:传说古瑟本有五十弦,后泛指瑟。

“庄生晓梦迷蝴蝶”:典出《庄子·齐物论》,庄子梦见自己化为蝴蝶,逍遥自在,不知是自己化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化成了自己。

“望帝春心托杜鹃”:传说望帝死后化为杜鹃,暮春啼鸣,声音凄切。

“沧海月明珠有泪”:南海鲛人哭泣时眼泪化为珍珠。

“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的美玉在阳光下升腾起烟霭。

二、赏析:这首诗以锦瑟起兴,用庄生梦蝶、望帝啼鹃、鲛人泣珠、良玉生烟等典故,营造出迷离、凄迷的意境。

诗人追忆往昔,感慨岁月流逝,情感复杂而深沉。

全诗辞藻华美,对仗工整,用典巧妙,意境朦胧,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空间。

三、作者介绍: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著名诗人。

他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

但由于其身处晚唐的政治环境中,一生不得志,其诗作往往带有一种隐晦、迷离的色彩。

四、运用片段:在一个寂静的夜晚,我独自坐在窗前,望着那一轮明月,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了远方。

我想起了李商隐的《锦瑟》,那“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意境,不正如同我此刻孤独而又迷茫的心吗?我仿佛置身于那片苍茫的大海之上,明月高悬,鲛人落泪成珠,而我心中的悲伤,又有谁能懂?原文:《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一、衍生注释:“东风无力百花残”:点明暮春时节,春风柔弱,百花凋零。

“春蚕到死丝方尽”:春蚕吐丝,直到死才停止,比喻对爱情的至死不渝。

“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燃烧完,烛泪才流干,象征相思之苦无尽。

论李商隐诗歌对齐梁诗歌的继承与创新

论李商隐诗歌对齐梁诗歌的继承与创新

李商隐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在唐诗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

他的诗歌不仅有对齐梁诗歌的继承,还有对齐梁诗歌的创新。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李商隐诗歌对齐梁诗歌的继承与创新。

一、李商隐诗歌对齐梁诗歌的继承李商隐的诗歌语言优美,富有韵律感,这与齐梁诗歌的特点是相似的。

例如,他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的语言优美,韵律感强,与齐梁诗歌的语言风格相似。

此外,李商隐的诗歌中也有一些意象和表现手法,如“相思”等,这些都是从齐梁诗歌中继承下来的。

二、李商隐诗歌对齐梁诗歌的创新李商隐的诗歌不仅有对齐梁诗歌的继承,还有对齐梁诗歌的创新。

他的诗歌在表现手法、意象运用等方面都有所创新。

例如,他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首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表现了浓郁的离愁情感,这是齐梁诗歌中所没有的。

此外,李商隐的诗歌中还有一些新的意象,如“蝴蝶”、“燕子”等,这些都是他通过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创新而得到的。

三、李商隐诗歌对齐梁诗歌的发展李商隐的诗歌不仅有对齐梁诗歌的继承和创新,还有对齐梁诗歌的发展。

他的诗歌在思想、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对齐梁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例如,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中表达了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这是齐梁诗歌中所没有的。

此外,李商隐的诗歌中还注重对意境的创造和情感的表达,这些都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李商隐诗歌对齐梁诗歌的继承与创新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

他的诗歌在语言、表现手法、意象运用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色,不仅有对齐梁诗歌的继承,还有对齐梁诗歌的创新和发展。

他的诗歌在唐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雨的意象赏析

雨的意象赏析

诗歌中的“雨”的意象赏析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ziyuan/sucai/20063404812.asp[摘要]:意象作为诗词意境的构成单位,在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

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意象,首先必须是具体的物象,其次必须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意。

一句话,意象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结合的产物。

雨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经过唐宋诗人独特的人文和宗教体验与刻意营造,具有了丰富的人生意蕴。

本文试从建构类型上将唐宋诗词中的“雨”意象分为喜雨、苦雨、雅雨、禅雨四类,并就其各自蕴含的人生意义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雨意象;唐宋诗词;建构类型;人生意蕴打开唐宋诗词作品,到处听得到雨声。

雨中多愁,因而雨中多诗。

以杜甫和李商隐为例:杜诗中“雨”意象出现了246次,比“睛”的36次多了六倍;李商隐诗中有关“雨”的意象出现了73次,而“睛”只有10次。

[1]雨作为一种轻柔流动的物象,更是常常出现在词人的笔下,成了词人抒发个人感慨的有效载体。

雨从一种不带有任何主观情意的自然现象到被刻意营造成中国文学中传统的抒情意象,其中融注了作者特有的感受、体验、情绪和心态,具有了丰富的人生意蕴和审美价值。

下面我们将从四个方面谈谈“雨”意象的建构类型及其人生意蕴。

一、喜雨——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喜雨往往与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联系在一起。

韦应物《幽居》诗:“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就是人们赞赏的佳句。

“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确描绘,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这里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也有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诗人幽居的宁静和心情的喜悦可见一斑。

苏轼《浣溪沙》词:“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一场透雨过后,原野青青,景色格外清新可爱,走马于平沙芳草地上,自是一尘不染,只觉满眼青翠,内心喜悦可以想见。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两句,诗人极为生动细腻地描绘了鱼和燕子在微风细雨中的动态。

鱼的欢欣,燕子的轻盈,引起了诗人喜悦的心理反应,这不正可以使我们感受到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吗?我们再来看一首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赞美春雨的诗句古诗

赞美春雨的诗句古诗

赞美春雨的诗句古诗春雨顾名思义就是春天下的雨,在古代诗歌中有哪一些古诗是赞美了春雨的呢?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赞美春雨的诗句古诗,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赞美春雨的古诗(一)绮罗香·咏春雨宋代:史达祖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

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

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

最妨它、佳约风流,钿车不到杜陵路。

沉沉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

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

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

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

赏析春雨绵绵,怀人不见,伤如之何?“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两句承上进一步写词人之愁。

春雨磁润,新绿遍生,花儿却受到摧残,脱离枝叶,带着愁意,随着流水飘向远处。

言下之意,春雨隔人,除了相思,别无他法。

犹如春雨摧残下的花儿,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带将愁去”。

无可奈何之情,溢于言表。

其愁思之深长,读来真有“一江春水向东流”之感。

最后两句以回想从前之事作结,依然不离雨景。

“记当日门掩梨花”,化用李重元《忆王孙》词:“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剪灯深夜语”,则脱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对”诗句。

两句回忆往事:也是这样的春日,雨打梨花,院门深闭,自己和心爱的女子欢聚一起,剪着灯花促膝夜语。

史词两句的意境,却是作者已经经历过的,是回忆的产物。

作者化用前人诗词,灵活通脱,不仅不离咏雨及思人的本旨,而且还借此更为真切地反映了自己的心情。

李商隐之诗本系悬想,是想象将来欢聚,而史达祖却用以忆昔,伤叹欢聚长叙已成往事,眼前他只是孤身一人,怅对沉沉大江,绵绵春雨。

经过如此组合化用,形成新的境界,和全词所要传达的情绪契合无间,浑然一体。

这样用事,达到古人所谓“浑化无迹”的地步。

赞美春雨的古诗(二)春雨唐代:李商隐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李商隐《碧城三首》赏析《碧城三首》译文参考

李商隐《碧城三首》赏析《碧城三首》译文参考

李商隐《碧城三首》赏析《碧城三首》译文参考《碧城三首》是由李商隐所创作的,作者于文宗大和三年至五年(827-829年)学仙玉阳山,与女冠(或即宋华阳氏)有一段恋情,这组诗即写于这一时期。

《碧城三首》反映的是唐代一些地位、身份特殊的年轻女子的生活。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碧城三首》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碧城三首》唐代:李商隐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

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

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

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晶盘。

对影闻声已可怜,玉池荷叶正田田。

不逢萧史休回首,莫见洪崖又拍肩。

紫凤放娇衔楚佩,赤鳞狂舞拨湘弦。

鄂君怅望舟中夜,绣被焚香独自眠。

七夕来时先有期,洞房帘箔至今垂。

玉轮顾兔初生魄,铁网珊瑚未有枝。

检与神方教驻景,收将凤纸写相思。

武皇内传分明在,莫道人间总不知。

《碧城三首》译文你住在碧霞城中十二楼,楼中的阑干曲曲又弯弯。

犀角簪明明亮亮一尘不染,身上的玉佩能保暖驱寒。

阆苑仙山的仙子们,传送书信多用仙鹤。

多情的女床山上,树上都栖宿着凤鸾。

我们抬头望着窗外,星沉海底令人心寒。

一阵雨云飘过银河,我们只能隔河相看。

啊,你这颗晶莹的露珠,如果能像珍珠一样不被硒干,那么,我这一生和你不分离,我将永远爱着水晶盘。

多么可爱啊,你的倩影,还有你娇美的声音。

你像出水的芙蓉,田田荷叶鲜美娇嫩。

你像我的情侣弄玉,不逢萧史,你决不回首赐情。

你决不会轻佻随便,见了洪崖,又去爱上别的风流男人。

你像紫凤热烈奔放,衔住了佩玉不放;我像赤龙奔腾放纵,疯狂地拨动你的琴弦。

如今,我像孤独的鄂君,只是在船上面对夜空;只有我独自一人面对着薰香和绣被。

我们的幽欢都预约日期,就像那七夕之夜的牛郎织女。

如今,她的洞房的门帘珠箔,总是下垂,使洞房更神秘。

一轮圆圆的明月,中间长起了小兔的影子。

绞起铁网本想收获珊瑚,珊瑚已经打掉,收不到珊瑚枝。

选择一个神仙的药方,让她服了,永葆青春。

辜情已败露,无法幽会,暂时停止靠凤纸传达相思。

李商隐诗歌意象分析

李商隐诗歌意象分析

李商隐诗歌意象分析杨帆【摘要】从李商隐诗歌中常见的雨、月亮、灯烛等意象中,捕捉其诗歌的清冷感.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与个人遭际、性格心态,分析这种清冷感产生的原因,并说明李商隐诗歌清冷感中其实蕴含着执着的深情,这份痴情与深情既是他的宿命,也是他的救赎.【期刊名称】《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7(033)002【总页数】4页(P10-13)【关键词】李商隐;诗歌意象;清冷;深情【作者】杨帆【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歌美感的诗人。

他擅长诗歌写作,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被人们广为传诵。

李商隐诗歌绮密瑰妍、朦胧多义,走进他的诗境,如同雾里看花,似乎很难明晰诗歌具体表达的意思。

漫步在李商隐诗歌绮丽斑斓的意象中,又分明感受到诗歌字里行间透出的清凉与寒意。

秋阴霜飞,残荷听雨;清宵细长,月露桂香;孤月当空,金烬寂灭;空床素秋,书远梦长;东南细雨,相思成灰;银河吹笙,残烛清霜。

在李商隐的笔下,这些意象的清冷情韵愈发深刻突出,成为诗人心境的最佳代言。

这种清冷感,也是成就李商隐诗歌独特美感的元素之一。

朱光潜在《诗论》中说道:“诗的境界是情趣和意象的融合。

情趣是感受来的,起于自我的,可经历而不可描绘的;意象是观照得来的,起于外物的,有形象可描绘的。

”[1]李商隐诗歌具有明显的个人烙印,对心灵世界、感性世界深幽细微的感知和缠绵委曲的表达,是其诗歌最鲜明的特色。

李商隐对意象的选取有独特的偏好,在他诗歌中,找不到惊涛骇浪、烈日骄阳等阳刚阔大的自然景观,没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样的壮美气象。

他写帘外的细雨、高悬的月亮、枝上的寒蝉、滴泪的蜡烛,这些都具有明显的阴柔气质。

李商隐诗词《春雨》的诗意赏析

李商隐诗词《春雨》的诗意赏析

李商隐诗词《春雨》的诗意赏析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春雨》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一首情诗。

春雨潇潇,情丝缭绕。

这首诗是借助飘洒迷朦的春雨,抒发怅念远方恋人的情绪。

开头先点明时令,再写旧地重寻之凄怆,继而写隔雨望楼,寻访落空之迷茫,终而只有相思相梦,缄札寄情。

一步紧逼一步,怅念之情恰似雨丝不绝如缕。

诗的意境、感情、色调、气氛都是十分清晰明丽,优美动人。

诗借助于飘洒迷濛的春雨,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烘托别离的寥落,思念的真挚,构成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李商隐的诗歌擅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意象来展示诗人心灵中最美丽的东西。

这首《春雨》也隐喻着诗人难言的感情,抒发着诗人哀伤的情愫,并且具有相当的美感。

《春雨》李商隐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玉铛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作者】: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谿(xi)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因受牛李党争排挤,潦倒终身。

他的诗长于律、绝,富于文采,风格色彩浓丽,多用典,意旨比较隐晦,以《无题》组诗最为著名。

有《李义山诗集》。

【注释】:白门:今江苏省南京市。

红楼:华美的楼房,多指女子的住处。

珠泊:珠帘,此处比喻雨丝。

晼晚:夕阳西下的光景,此处还蕴涵年复一年、人老珠黄之意。

玉珰:耳珠。

云罗:像罗纹般的云片。

【赏析】:这是一首情诗。

春雨潇潇,情丝缭绕。

春雨中望着对方居住过的经红楼,对伊人思念之情宛若雨丝,飘飘袅袅。

而引发出许多怀思的情愫,有追思、有梦境、有挚情、有画意,极尽情思之苦,最后连情书都无法寄出,更可知这种思念的无奈而又无尽。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李商隐《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译文及赏析

李商隐《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译文及赏析

李商隐《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译文及赏析《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是由李商隐所创作的,这两首诗是李商隐众多咏物诗中的优秀作品。

其格调比《安定城楼》更为凄凉、哀婉,与后期创作的大部分作品风格一致。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唐代:李商隐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忽相期。

水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

舞蝶殷勤收落蕊,有人惆怅卧遥帷。

章台街里芳菲伴,且问宫腰损几枝?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译文其一在曲江林苑往年不可回忆,在西州今天忽然相互盼望。

水边亭台幕天大雨春寒之气还存在,丝罗褥子春天散香虽温暖让人没感知。

飞舞的蝴蝶专注采收落花之粉,美人在远处忧愁地卧在帷幕中。

长安章台街里还有其他花朵为伴,暂且问您牡丹花如楚宫女的细腰在风雨后又减损多少枝?其二不要笑石榴花盛开迟而赶不上芳春,牡丹春过早地凋落更是愁人。

它那花冠如洁白的玉盘,泪珠飞溅,伤心屡屡;无情风雨像急奏的锦瑟,繁弦促柱,破梦频频。

万里阴云密布,已不是过去花圃,一年美好生机,早付与污泥流尘。

在前溪舞歇歌残后您若再回头看看,定会感觉到今朝风雨里牡丹的娇美姿容正奇新。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注释回中:回中有二,一为汧之回中,在今陕西省陇县西北;一为安定之回中,在今甘肃固原县。

诗题所称回中,指后者。

牡丹,富贵花,阴历二、三月开。

下苑:指汉代的宜春下苑。

唐时称曲江池。

追:回忆。

西州:地名,指安定郡。

相期:期待;相约。

水亭:临水的亭子。

罗荐:丝绸褥子。

殷勤:情意恳切。

章台:战国时秦宫中台名。

宫腰:语出《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浪笑:漫笑。

榴花:石榴花。

先期:约定日期之前;在事情发生或进行之前。

零落:凋谢。

玉盘:指牡丹花冠。

似为白牡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李商隐诗歌中的“雨”意象杨长英内容提要中国古典诗词中雨是个非常经典的意象,诗人们借它来传达离别悲苦、世事伤感等等复杂而又难以言说的情感。

李商隐存诗549首,其中涉及到雨意象的有73处。

这些雨意象与一些常见的意象结合,构成了五彩缤纷的复合审美意象。

关键词李商隐雨意象翻开中国的古典诗词,“雨”是个让历代诗人涵咏不尽的经典意象。

从《诗经》到清词,读者都能从其中听到绵绵不绝的“雨”声。

雨这一自然现象何来如此大的魅力吸引诗人关注的目光?雨自身多变的特点切合人心复杂心绪的起伏,晶莹剔透的品质又充满诗情画意。

李商隐笔下的“雨”多达73处,这些姿态各异的“雨”或能展示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或能饱含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再或是承载了的中国文学传统里的特定信息。

一、客观物象中的“雨”雨这种自然现象,本身有大、小、急、缓的形貌之殊。

它的出现因自身特点和周围环境的差别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环境的明与暗、阔与狭、闹与喧都会影响到诗人的主观感受。

李商隐以雨为题的诗很多,如《雨》、《微雨》、《细雨》、《春雨》、《滞雨》、《风雨》等。

《微雨》诗日:“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微雨初起时,随着树林上的雾气的浮动悄然飘洒,浑然一体,几乎莫辨。

渐渐地,它才和夜间的凉气有了区分。

入夜以后,觉凉气侵肤,开始时只以为是夜凉,久而方觉其为微雨。

窗户虽离室内的人尚远,却隐隐感到一股寒凉之气侵入户内,使孤灯明灭闪烁,透出冷意。

庭空夜静,依稀可以听到近处水面的细微浙沥声。

这首诗写微雨避免了直接的刻画,主要从周围环境和有关事物着笔,写出静夜中变得细致锐敏的触觉感受和听觉感受,以传微雨之神。

一二句写薄暮时视觉之浑然莫辨到入夜后触觉之由不辨到辨,“初”、“稍”二字表现体物的过程。

三句写触觉的细微感受,因窗迥灯冷而得;四句写听觉的细微感受,因庭空人静而闻,都能紧扣静夜特点。

另一首《雨》诗曰:“摵摵度瓜园,依依傍竹轩。

秋池不自冷,风叶共成喧。

窗迥有时见,檐高相续翻。

侵宵送书雁,应为稻粱恩。

”这是诗人身居幕府时咏雨抒怀之作。

首联分别从听觉、视觉描写雨声雨态。

吕本中很欣赏这一联,说:“此不待说雨,自然知是雨也。

……作咏物诗不待分明说尽,只仿佛形容,便见妙处”(《吕氏童蒙训》)。

其实这首诗真正写得精彩的是领联,它不但细致入微地写出了秋雨落在池塘、洒在风叶上时所带来的凄冷气氛和萧瑟秋声,而且透露了诗人凄寒悲凉的心境,融视、听、触、感诸觉为一体,笔意也极空灵蕴籍。

李商隐也有直接描写雨的诗句,如“虹收青嶂雨,鸟没夕阳天”(《河清与赵氏昆季宴集得拟杜工部》),雨后初晴,彩虹高悬于青嶂之上,给人以彩虹收尽青嶂残雨的感觉;雨雾日出,飞鸟展翅远去,渐没于夕阳辉映的遥天之中。

何焯评其“清而丽”,宋宗元说:“晚晴入画。

”(《网师园唐诗笺》)宋人词作中多次提到的《燕台诗》中《夏》、《秋》、《冬》三首均有涉及到雨的地方,如《夏》之“前阁雨帘愁不卷,后堂芳树阴阴见”,两句写初夏雨景,前阁外丝雨如帘,终日不卷,令人惆怅;后堂外芳树阴阴,隐约可见。

初夏小雨丝丝清凉,芳树因雨的冲洗浸润而格外翠绿可人,两句诗润得几乎能挤出水来。

再如“一树浓姿独看来,秋庭暮雨类轻埃”(《临发崇让宅紫薇》),紫薇的花期从四五月到八九月,至秋仍风姿卓越,秋天傍晚的雨若有若无,轻似尘埃,紫薇暮雨相得益彰。

诗句化用谢眺《观朝雨》“散漫似轻埃”写暮雨,自然灵动,如同己出。

二、主观情感下的“雨”一种意象的审美特征,是由主体把握的对象的某一特征同主体对应的心理体验相契合而构成的。

自然界中的各种存在和变化,如果没有人的审美观照,也就没有美可言。

人透过自然对自己的情感进行审美。

无怪乎维特根斯坦说:“人类的凝视具有一种力量,它赋予事物以价值,但也提高它们的价格。

”古往今来的诗人对同一物象的长久凝视,体现在文学作品里就是特定审美意象的形成,这些审美意象可以传达情意、烘托氛围、寓含象征、营造意境。

总言之它们都深深刻上了作者的情感印迹。

雨这种轻柔流动的物象在李商隐诗中更多体现为心灵化、主观化的感性形象。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为历来评论家所称道,关于这两句诗的解释众说纷纭,能结合整首诗的意境自圆其说就好。

诗人夜宿骆氏亭,欣赏其环境的清幽而不乐天气的阴霾,等到听风荷之声如雨,伴自己度过寂寥长夜,转而又觉赖秋阴延长霜期,方能如此。

转折推想,思绪绵绵,极有情味。

这里听到的“雨声”也许已不是自然界真实的雨的声音,“听”只是一种象征性的动作,并非真正有雨从天而降。

“雨声盖虚拟,因日睹秋阴不散,故夜闻风荷之声而疑为雨。

”这两句暗藏的“永夜不寐”,将怀念之情和冷落的身世之感融成一片,“雨声”承载了诗人厚重深刻的生命体验。

李商隐所写的“雨”在烘托氛围上起了很好的效果。

如《端居》诗日:“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这是一篇客中闲居思家之作。

远书久疏,归梦难成,故益感客居秋夜的寂寥冷落。

三四句移情人景,说屋外阶前的青苔红树,在寂寥的秋夜,似乎也呈现出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

“雨中”、“月中”当非一夕,二者错举,将眼前实景与回忆中景色交织在一起,暗示念远怀人已非一夕。

诗人不直言心绪,而以雨中月中的青苔红树曲折表达,迷蒙飘远的气氛正应和“远书归梦两悠悠”的感叹。

再如《屏风》诗日:“六曲连环接翠帷,高楼半夜酒醒时。

掩灯遮雾密如此,雨落月明两不知。

”旧注多以为有寓托,且以“蔽明塞聪”、“深憾壅闭”为解。

其实此诗所写当是一时感触印象。

高楼酣饮,弄睡翠帷,半夜酒醒,但见床横六曲屏风,掩灯遮雾,不知身处何所,亦不知室外雨落或月明。

诗人所要表现的正是朦胧状态中对高楼翠帷间幽绝境界的诗意感受,此外未必更有深旨。

“雨落”、“月明”经过诗人的生花妙笔,不再只是单纯的自然景观,更营造出了词一般幽微境界。

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巴山、夜、雨、秋、池这一系列包含着寂寥、凄清、绵长、萧瑟意味的物象,用一“涨”字绾结,构成极富包蕴的抒情氛围,客居异地的孤寂凄寒,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以及郁积心底的种种愁思,似乎都随着单调的雨声暗暗涨满秋池。

诗语浅情深,曲折含蓄而不失清新流畅,回环往复中极富风调美。

“雨”有时在李诗中不仅指纷纷扰扰的实际物象,更多的是形象地传达出作者心中起伏的波澜。

《哭刘蕡》一诗对刘蕡衔冤被贬、身死异乡深表悲恸,对黑暗的政治环境表示了强烈的抗议。

额联“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从去年的生离写到今年的死别,生离的思念更衬出死别的悲恸。

“秋雨翻”不但自然点明时令,而且使诗人当时激动悲恸与凄凉哀伤交织的情怀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形象。

“秋雨”一词还出现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此诗为作者身体多病,闲居洛阳时所作。

“旧宾客”、“病相如”的身世落寞之意如同绵绵秋雨悠然不绝,令人难以释怀。

雨和泪同为液体,在古典诗歌中常常组合起来表达悲伤的感情。

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李商隐《燕台诗》之《秋》最后两句诗曰:“歌唇一世衔雨看,可惜馨香手中故。

”此处的“雨”即指泪雨,女主人公将歌唇含着泪雨,永世把玩定情信物尺素双珰,可惜信中的温馨气息已经随着时光的流逝逐渐淡薄以至消失了。

三、暗示象征性的“雨”李商隐《重过圣女祠》诗中“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一联在很多诗话中都有品评。

宋吕本中《紫薇诗话》载:“东莱公尝言少时作诗未有以异于众人,后得李义山诗,熟读规摹之,始觉有异。

东莱公深爱义山‘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之句,以为有不尽之意。

”王若虚《滹南诗话》引萧闲语云:“盖雨之至细若有若无者,谓之梦。

”梦雨不单是对春天细雨形态神韵的描绘,且因暗用巫山神女的故事而融入爱情遇合方面的内容。

宋玉《高唐赋》:“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玉日:‘昔者先王,尝临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由此中国传统文学里“云”和“雨”的特定组合暗示象征男女之间的欢爱。

李商隐的这两句诗着意渲染圣女祠幽缈迷蒙的环境气氛。

如梦似幻的细雨轻轻飘洒在屋瓦上,境界既带有朦胧的希望,又透出虚无缥缈的气息,令人想见圣女爱情上的期待、追求和遇合正像这飘忽迷蒙、若有若无的梦雨,而轻柔得吹不满神旗的灵风又暗透好风不来的遗憾。

李诗中所及“雨”之处还有很多这类特定暗示,如“淡云轻雨拂高唐,玉殿秋来夜正长”(《席上作》)、“峡中寻觅常逢雨,月里依稀更有人”(《题二首后重有感戏赠任秀才》)、“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中元作》)、“岂知为雨为云处,只有高唐十二峰”(《深宫》)、“朝云暮雨长相接,犹自君王恨见稀”(《楚宫》)。

李诗中另一类“雨”则是人生挫折磨难的象征,通常以“风雨”的意象出现。

如《风雨》诗曰:“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清潘德舆评:“老杜诗法得其全者无一人,若得其一节以名世者,亦有之矣,唐之义山,宋之山谷皆是也。

……李义山‘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亦有杜意……”(《养一斋诗话》)。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一联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想到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风雨”在诗中既是兴感之由,又是压抑摧残才智之士的冷酷社会现实的象征。

诗中对风雨着墨无多,但透过诗人凄凉、孤孑、苦闷、愤郁等心理感受的折光,却分明可感到全诗中笼罩着一层冰冷的人间风雨的帷幕。

再看另一首诗:“簾外辛夷定已开,开时莫放艳阳回。

年华若到经风雨,便是胡僧话劫灰”(《寄恼韩同年时韩住萧洞二首》),清冯浩云:“此必韩初娶王氏女,未成新居,寓居萧洞,故戏恼之”(《玉谿生诗集笺注》),所说很对。

这首诗说少年新婚如春花绽放,切莫等闲辜负,若到年老身衰,便索然寡欢了。

虽然完全是戏谑新成婚人的话,但诗中“风雨”却着实揭示出人生年华衰老、青春不再的无奈与悲哀。

又如“莫因风雨罢团扇,此曲断肠惟此声”(《河内诗右一曲湖中》),《旧唐书·音乐志》:“团扇,晋中书令王珉与嫂婢有情,爱好甚笃。

嫂捶挞婢过苦,婢素善歌,而珉好捉白团扇,故云,‘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遮面。

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

’”“风雨罢团扇”亦暗用班婕妤《怨歌行》:“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意。

这两句诗说莫要弃置不顾,致使羞于相见。

“风雨”的打击摧毁人生许多美好的境遇,这一意象也带上凄苦的意味。

注释:[1] 维特根斯坦,《文化与价值》.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