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唐之韵》解说词第十九集朦胧诗人(李商隐)

合集下载

《唐之韵》解说词

《唐之韵》解说词

大型电视系列片《唐之韵》解说词第一集:千古唐诗这是陕西醴泉县的昭陵,埋在这里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这个少年英雄,十九岁起兵反隋,骑着这昭陵六骏,手握风雷,驰骋华夏,“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大的唐王朝。

二十九岁时,他从父亲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杖,中国历史上于是开始了令后人无限向往的贞观之治。

李氏家庭虽属汉族,但祖籍陇西,从四世纪初起就一直被少数民族所统治,到唐王朝建立,已经四百年了。

四百年,要改变一个家庭思想感情的遗传基因是绰绰有余的。

因而李氏家族成了一个深度胡化的家族。

他们又自认是古代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后裔,所以对老庄道家十分推崇。

对魏晋南北朝以来兴盛的佛教,他们也不存任何芥蒂。

有了这样一个不带成见、不存偏见的政治核心,加上国力强大,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了小家社会的最高水平,于是唐朝人信心十足,对什么都敢用微笑来接纳。

在李氏集团统治的二百九十年内,没有因文字触犯忌讳而被判罪的,更没有被杀头的,即便是讽刺了皇帝,揭了皇帝的短,也都只算小事一桩。

在封建制度下,这是唯一一个政治气氛如此宽松大度的朝代。

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

唐诗,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

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

而且由于唐代刻版印刷术刚刚发明,印书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谁知道有多少诗歌流失了!盛唐重要诗人王之涣,就只剩下了六首诗。

那么,整个唐诗流失的数字,又有谁能统计出来?唐代实行科举,进士科尤其受人重视。

考进士要考诗赋,诗做的好就有飞黄腾达的可能,读书人谁不想到这擂台上一试身手。

流风所及,连和尚、道士、妓女等有些文化修养的人,都敢大大方方站出来赋诗一首,有不少人甚至还留有诗集。

唐代,连政治、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诗歌时代。

《唐 之 韵》解说词

《唐 之 韵》解说词

《唐之韵》解说词第一集千古唐诗这是陕西醴泉县的昭陵,埋在这里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这个少年英雄,十九岁起兵反隋,骑着这昭陵六骏,手握风雷,驰骋华夏,“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大的唐王朝。

二十九岁时,他从父亲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柄,中国历史上于是开始了令后人无限向往的贞观之治。

李氏家庭虽属汉族,但祖籍陇西,从四世纪初起就一直为少数民族所统治,到唐王朝建立,已经四百年了。

四百年,要改变一个家庭思想感情的遗传基因是绰绰有余的。

因而李氏家族成了一个深度胡化的家族。

他们又自认是古代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后裔,因而对老庄道家十分推崇。

对魏晋南北朝以来勃兴的佛教,他们也不存任何芥蒂。

有了这样一个不带成见不存偏见的政治核心,加上国力强大,生产力的发展也达到了小农社会的最高水平,于是唐朝人信心十足,对什么都敢用微笑来接纳。

在李氏集团统治的二百九十年内,没有因文字触犯忌讳而被判罪的,更没有被杀头的,即便是讽刺了皇帝,揭了皇帝的短,也就只算小事一桩。

在封建制度下,这是唯一一个政治气氛如此宽松大度的朝代。

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黄河,以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

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

而且由于唐代刻版印刷术刚刚发明,印书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谁知道有多少诗歌流失了呢!盛唐重要诗人王之涣,就只剩下了六首诗,那么,整个唐代流失的数字,又有谁能统计出来呢?唐代实行科举,进士一科尤其受人重视。

考进士要考诗赋,诗做得好就有飞黄腾达的可能,读书人谁不想到这擂台上一试身手?流风所及,连和尚、道士、妓女等稍有些文化修养的人,都敢大大方方站出来赋诗一首,有不少人甚至还留有诗集。

唐代,连政治连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诗歌时代。

《唐之韵》解说

《唐之韵》解说

唐之韵有哪个王朝当得起“诗的王朝”之名呢?无论是帝王与布衣,文人雅士与贩夫走卒,抑或闺中女子与沙场男儿,都或嘹亮或低沉地歌唱着,只有唐朝才拉得出这么一支庞大的诗人队伍。

就连盗贼遇上了诗人,也礼让三分。

居然连唐朝的盗贼都是这么风雅?到今天虽然曾经伫立在长安的雄伟宫殿已然烟消云散,但这个王朝的诗却并未终结。

在今天校园里的读书声,在孩童呀呀学语的声音中,在人们悠扬的诵读声中,它们一直在延续……(图片一)让我们跟着唐诗的脚步,探寻她的踪迹。

唐代的诗歌大致分为四个时期,那就是(图片二)一、余韵唐初的诗坛,仍有着六朝时的锦色。

华丽的词藻,清婉的声韵,娇媚而又轻柔。

诗中不乏的,是华丽的高阁,满园的花树,艳妆的美人。

这是宫体诗的特点,又称“齐梁之风”。

(图片三)二、初成唐初的宫廷诗,上官仪把它发挥到了极致,甚至自成一体——上官体,这是唐朝第一个以诗人命名的诗体。

上官仪成就了宫廷诗,却也为宫廷所累,他被卷入了政治漩涡之中,成了政治的牺牲品。

(图片四)(图片五)于是,四个天才少年意气风发地走来了。

他们的诗…………让我们带着崇敬,欣赏其中的两首代表性的诗篇(图片六、七)几十年后杜甫仍怀想着“初唐四杰”。

(图片八)……天才似乎生来就是为了经受磨难的洗礼,而四杰又格外地饱受磨难。

四人中,王勃渡海堕水,惊悸而死;卢照邻不堪忍受病痛折磨,投水而逝;骆宾王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不知下落;只有杨炯得善终。

有了四杰树起的孤高一代的旗帜,唐诗终于告别了六朝文风,真正地踏上了自己慷慨激昂的道路。

(图片九)真正廓清梁陈诗风影响的,是武后时期的陈子昂。

他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抵制浮靡诗风。

诗如其人,在陈子昂栩栩如生的动人诗篇中,喷薄出一片忧国忧民之心。

凛然站在幽州台上的他,迎风而立,不加雕琢地吟唱出一首《登幽州台歌》,使后世的文人志士们,随之泪下,随之感慨,更为之唏嘘。

唐诗之成熟,还表现在这时产生了一种新体——律诗。

这就不能不提宋之问、沈佺期和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他们的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但他们其他题材诗中,也有一些佳作。

唐之韵1—20集解说词全集

唐之韵1—20集解说词全集

唐之韵1—20集解说词全集(最新版)目录1.唐之韵——唐诗系列片的简介2.第一集《千古唐诗》解说词3.第十七集《一代诗豪》解说词4.第十六集别调独弹的诗人:柳宗元和刘禹锡5.第十九集《朦胧诗人》解说词:李商隐正文唐之韵——唐诗系列片是一部由陕西醴泉县的昭陵开始的大型文化系列片。

在这里,埋葬着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在十九岁时起兵反隋,骑着昭陵六骏,手握风雷,驰骋华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大的唐王朝。

这个王朝不仅政治强大,文化也极度繁荣,尤其是诗歌,成为了唐代文化的代表。

在唐之韵的第一集中,讲述了千古唐诗的传奇故事。

而在第十七集中,介绍了一代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贬到朗州时,是三十四岁,他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因此,他的诗歌风格独树一帜,成为了唐代著名的诗人。

在第十六集中,讲述了别调独弹的诗人柳宗元和刘禹锡。

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中坚,与韩愈齐名,世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有杰出成就。

而刘禹锡则因为参加了政治革新而长期被贬谪,但他的诗歌风格却与柳宗元大不一样,更为豪放和奔放。

在第十九集中,介绍了朦胧诗人李商隐。

李商隐是唐代有独特成就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诗人。

他与杜牧齐名,并称李杜”,为了与李白、杜甫并称的李杜区别开来,又称小李杜”。

李商隐最突出的贡献,是进一步扩大了七言诗的表现力。

他的七律诗句紧缩凝练,气势开合动荡,音调雄浑响亮,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1页共1页。

《唐之韵》解说词(芙蓉搜集)

《唐之韵》解说词(芙蓉搜集)

电视片《唐之韵》解说词第一集千古唐诗这是陕西醴泉县的昭陵,埋在这里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这个少年英雄,十九岁起兵反隋,骑着这昭陵六骏,手握风雷,驰骋华夏,“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大的唐王朝。

二十九岁时,他从父亲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柄,中国历史上于是开始了令后人无限向往的贞观之治。

李氏家庭虽属汉族,但祖籍陇西,从四世纪初起就一直为少数民族所统治,到唐王朝建立,已经四百年了。

四百年,要改变一个家庭思想感情的遗传基因是绰绰有余的。

因而李氏家族成了一个深度胡化的家族。

他们又自认是古代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后裔,因而对老庄道家十分推崇。

对魏晋南北朝以来勃兴的佛教,他们也不存任何芥蒂。

有了这样一个不带成见不存偏见的政治核心,加上国力强大,生产力的发展也达到了小家社会的最高水平,于是唐朝人信心十足,对什么都敢用微笑来接纳。

在李氏集团统治的二百九十年内,没有因文字触犯忌讳而被判罪的,更没有被杀头的,即便是讽刺了皇帝,揭了皇帝的短,也都只算小事一桩。

在封建制度下,这是唯一一个政治气氛如此宽松大度的朝代。

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

唐诗,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

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

而且由于唐代刻版印刷术刚刚发明,印书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谁知道有多少诗歌流失了!盛唐重要诗人王之涣,就只剩下了六首诗。

那么,整个唐诗流失的数字,又有谁能统计出来?唐代实行科举,进士一科尤其受人重视。

考进士要考诗赋,诗作的好就有飞黄腾达的可能,读书人谁不想到这擂台上一试身手。

流风所及,和尚、道士、妓女等有些文化修养的人,都敢大大方方站出来赋诗一首,有不少人甚至还留有诗集。

唐代,连政治连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诗歌时代。

唐代的诗坛,不仅诗人多,而且还挺立着一队令后人肃然起敬的巨人,像李白、像杜甫、像韩愈、像白居易、等等,“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之韵》解说词

《唐之韵》解说词

《唐之韵》解说词第一集千古唐诗这是陕西醴泉县的昭陵,埋在这里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这个少年英雄,十九岁起兵反隋,骑着这昭陵六骏,手握风雷,驰骋华夏,“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大的唐王朝。

二十九岁时,他从父亲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柄,中国历史上于是开始了令后人无限向往的贞观之治。

李氏家庭虽属汉族,但祖籍陇西,从四世纪初起就一直这少数民族所统治,到唐王朝建立,已经西百年了。

西百年,要改变一个家庭思想感情的遗传基因是绰绰有余的。

因而李氏家族成了一个深度胡化的家族。

他们又自认是古代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后裔,因而对老庄道家十分推崇。

对魏晋南北朝以来勃兴的佛教,他们也不存任何芥蒂。

有了这样一个不带成见不存偏见的政治核心,加上国力强大,生产力的发展也达到了小家社会的最高水平,于是唐朝人信心十足,对什么都敢用微笑来接纳。

在李氏集团统治的二百九十年内,没有因文字触犯忌讳而被判罪的,更没有被杀头的,即便是讽刺了皇帝,揭了皇帝的短,也都只算小事一桩。

在封建制度下,这是唯一一个政治气氛如此宽松大度的朝代。

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

唐诗,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

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

而且由于唐代刻版印刷术刚刚发明,印书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谁知道有多少诗歌流失了!盛唐重要诗人王之涣,就只剩下了六首诗。

那么,整个唐诗流失的数字,又有谁能统计出来?唐代实行科举,进士一科尤其受人重视。

考进士要考诗赋,诗做的好就有飞黄腾达的可能,读书人谁不想到这擂台上一试身手。

流风所及,过和尚、道士、妓女等有些文化修养的人,都敢大大方方站出来赋诗一首,有不少人甚至还留有诗集。

唐代,连政治连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诗歌时代。

唐代的诗坛,不仅诗人多,而且还挺立着一队令后人肃然起敬的巨人,像李白、像杜甫、像韩愈、像白居易、等等等等,“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 之 韵》解说词

《唐 之 韵》解说词

《唐之韵》解说词第一集千古唐诗这是陕西醴泉县的昭陵,埋在这里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这个少年英雄,十九岁起兵反隋,骑着这昭陵六骏,手握风雷,驰骋华夏,“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大的唐王朝。

二十九岁时,他从父亲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柄,中国历史上于是开始了令后人无限向往的贞观之治。

李氏家庭虽属汉族,但祖籍陇西,从四世纪初起就一直为少数民族所统治,到唐王朝建立,已经四百年了。

四百年,要改变一个家庭思想感情的遗传基因是绰绰有余的。

因而李氏家族成了一个深度胡化的家族。

他们又自认是古代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后裔,因而对老庄道家十分推崇。

对魏晋南北朝以来勃兴的佛教,他们也不存任何芥蒂。

有了这样一个不带成见不存偏见的政治核心,加上国力强大,生产力的发展也达到了小农社会的最高水平,于是唐朝人信心十足,对什么都敢用微笑来接纳。

在李氏集团统治的二百九十年内,没有因文字触犯忌讳而被判罪的,更没有被杀头的,即便是讽刺了皇帝,揭了皇帝的短,也就只算小事一桩。

在封建制度下,这是唯一一个政治气氛如此宽松大度的朝代。

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黄河,以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

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

而且由于唐代刻版印刷术刚刚发明,印书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谁知道有多少诗歌流失了呢!盛唐重要诗人王之涣,就只剩下了六首诗,那么,整个唐代流失的数字,又有谁能统计出来呢?唐代实行科举,进士一科尤其受人重视。

考进士要考诗赋,诗做得好就有飞黄腾达的可能,读书人谁不想到这擂台上一试身手?流风所及,连和尚、道士、妓女等稍有些文化修养的人,都敢大大方方站出来赋诗一首,有不少人甚至还留有诗集。

唐代,连政治连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诗歌时代。

唐之韵解说词_演讲稿

唐之韵解说词_演讲稿

唐之韵解说词本文是关于演讲稿的唐之韵解说词,感谢您的阅读!唐之韵解说词(一)从九世纪二十年代末到十世纪初唐朝灭亡这八十年,文学史上称为晚唐时期。

这时,宦官的势力越来越大,把持朝政;官僚的党争也愈演愈烈,【誓不两立;】而藩镇对抗则逐渐向军阀割据过渡,终于把唐王朝灭了。

晚唐诗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诗人心中都好像压着一道王朝末世的阴影,往往流露出莫名其妙的感伤情绪。

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李商隐的“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苑》),虽然这时离唐王朝灭亡还有半个世纪,但都有一种大厦将倾,狂澜已倒的惊惶。

这种情绪越往后就越浓。

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

所著《通典》是我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

这种家庭环境,使杜牧不容选择地要把自己放在高起点上来安排人生道路。

他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意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这显然是把自己当出将入相的政治家来要求。

他写过政治军事论文,还注释过《孙子兵法》,很以这方面的才能自负。

像他的《赤壁》,就以军事家的眼光来看待这次战争。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字面的意思是说,六百多年后的诗人还在赤壁找到没有锈蚀尽的断戟,可见赤壁之战的激烈。

当年周瑜若不是东南风帮忙,用火攻侥幸击败曹操,恐怕东吴的两个美女大乔和小乔,也会被曹操捉到铜雀台去。

显然,在杜牧看来,战争的胜败决不像历史记载的那样带有必然性。

也可以推想到,这里面有他自负的傲气;【要是有我精通兵法的杜牧在,我就能从容不迫的击败曹操,用不着靠东南风帮忙来侥幸取胜了。

】在《题乌江亭》这首诗中,他也以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目光来看待项羽的垓下之败。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垓下决战全军覆没后,自杀是项羽唯一的选择。

唐之韵解说词

唐之韵解说词

唐之韵解说词从九世纪二十年代末到十世纪初唐朝灭亡这八十年,文学史上称为晚唐阶段。

这时,宦官的势力越来越大,把持朝政;官僚的党争也愈演愈烈,【誓别两立;】而藩镇对抗则逐渐向军阀割据过渡,终于把唐王朝灭了。

晚唐诗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诗人心中都看起来压着一道王朝末世的阴影,往往流露出莫名其妙的感伤情绪。

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纱[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别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李商隐的“向晚意别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不过近黄昏”(《乐游苑》),尽管这时离唐王朝灭亡还有半个世纪,但都有一种大厦将倾,狂澜已倒的惊惶。

这种情绪越往后就越浓。

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闻名的历史学家。

所著《通典》是我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有特别高的学术价值。

这种家庭环境,使杜牧别容挑选地要把自己放在高起点上来安排人一辈子道路。

他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意[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这显然是把自己当出将入相的政治家来要求。

他写过政治军事论文,还注释过《孙子兵法》,很以这方面的才干自负。

像他的《赤壁》,就以军事家的眼光来看待这次战争。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别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字面的意思是说,六百多年后的诗人还在赤壁寻到没有锈蚀尽的断戟,可见赤壁之战的激烈。

当年周瑜若别是东南风帮忙,用火攻侥幸击败曹操,估计东吴的两个美女大乔和小乔,也会被曹操捉到铜雀台去。

显然,在杜牧看来,战争的胜败决别像历史记载的那样带有必定性。

也能够推想到,这个地方面有他自负的傲气;【要是有我精通兵法的杜牧在,我就能从容别迫的击败曹操,用别着靠东南风帮忙来侥幸取胜了。

】在《题乌江亭》这首诗中,他也以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目光来看待项羽的垓下之败。

胜败兵家事别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垓下决战全军覆没后,自杀是项羽唯一的挑选。

这一点杜牧别可能疑惑。

他之因此出语惊人,认为项羽应当“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并别是确信项羽有这种能力,只只是从军事家的角度来看,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别能打个败仗就完全认输算了(安徽和县霸王祠)。

高一诵读篇目之《唐之韵》解说词

高一诵读篇目之《唐之韵》解说词

高一诵读篇目之二——《唐之韵——唐诗》解说词第一集千古唐诗这是陕西醴泉县的昭陵,埋在这里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这个少年英雄,十九岁起兵反隋,骑着这昭陵六骏,手握风雷,驰骋华夏,“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大的唐王朝。

二十九岁时,他从父亲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柄,中国历史上于是开始了令后人无限向往的贞观之治。

李氏家庭虽属汉族,但祖籍陇西,从四世纪初起就一直为少数民族所统治,到唐王朝建立,已经四百年了。

四百年,要改变一个家庭思想感情的遗传基因是绰绰有余的。

因而李氏家族成了一个深度胡化的家族。

他们又自认是古代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后裔,因而对老庄道家十分推崇。

对魏晋南北朝以来勃兴的佛教,他们也不存任何芥蒂。

有了这样一个不带成见不存偏见的政治核心,加上国力强大,生产力的发展也达到了小农社会的最高水平,于是唐朝人信心十足,对什么都敢用微笑来接纳。

在李氏集团统治的二百九十年内,没有因文字触犯忌讳而被判罪的,更没有被杀头的,即便是讽刺了皇帝,揭了皇帝的短,也就只算小事一桩。

在封建制度下,这是唯一一个政治气氛如此宽松大度的朝代。

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黄河,以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

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

而且由于唐代刻版印刷术刚刚发明,印书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谁知道有多少诗歌流失了呢!盛唐重要诗人王之涣,就只剩下了六首诗,那么,整个唐代流失的数字,又有谁能统计出来呢?唐代实行科举,进士一科尤其受人重视。

考进士要考诗赋,诗做得好就有飞黄腾达的可能,读书人谁不想到这擂台上一试身手?流风所及,连和尚、道士、妓女等稍有些文化修养的人,都敢大大方方站出来赋诗一首,有不少人甚至还留有诗集。

唐代,连政治连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诗歌时代。

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上篇)

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上篇)

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上篇)李商隐是唐代晚期杰出的诗人,是最擅长写朦胧诗的人,他写了大量的朦胧诗,运用婉曲的艺术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

诗人以隐遁客观事实的方法,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以象征隐喻的暗示,生动识读、描摹、叙述生活;用象征性的物象来暗示主题,暗示其他特指的事物,把直觉、幻觉、想象、回忆甚至梦境与现实融为一体,使诗人的意识活动具有意象意境的朦胧美,充分显示了他在朦胧诗方面的的艺术成就。

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朦胧美的诗歌,有其悠久的历史与优良传统,屈原的《离骚》,阮籍的《咏怀》,郭璞的《游仙》,庚信的《拟咏怀》,陈子昂、张九龄的《感遇》,李白的《古风》、《拟古》等,这类饱含讽托兴寄的诗,都具有程度不等的朦胧美。

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对朦胧美作了一些有意识的追求,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因此,具有朦胧美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这类诗尽管流露出的感情思绪不好把握,但却能紧紧地扣住读者的心弦,味之弥深,钻之愈坚,吸引你仔细揣摩作者微露的情思,寻寻觅觅,经过仔细的探求,似乎理解了作者的心境,体味到诗的真正意蕴,但又不能清晰地说出来或者把诗的意蕴一语道尽。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他可以说是写朦胧诗的圣手。

在整个唐诗中,一提到朦胧诗,我们立刻就会想到李商隐,想到李商隐的“无题诗”。

李商隐的朦胧诗,“总因不肯吐一平直之语,幽咽迷离,或此或彼,忽断忽续,所谓善于埋没意绪者”。

[1]他不直接吐露感情,有意埋没意绪,敛抑情绪。

李商隐的这类诗举不胜举,如《锦瑟》、《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大家熟知的《贾生》、《华清宫》、《汉宫词》,其诗意朦胧,诗旨含蓄不露。

他的诗绝少见到直抒胸臆、疏朗明快之作,而大多以独具匠心的构思,在短小的篇幅之内,实现诗意的千回百转,且通过意象的创造与组合暗示情境,寄托情思,使诗的意蕴显得极为婉曲。

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像丰富,格律严整,风格婉转缠绵。

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诗歌史上,他在朦胧美诗歌方面的成就是空前绝后的。

《唐 之 韵》解说词

《唐 之 韵》解说词

《唐之韵》解说词《唐之韵》解说词第一章绪论一、背景介绍《唐之韵》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文献,以唐诗为主要研究对象。

本文旨在对《唐之韵》进行详细解说,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学之宝。

二、《唐之韵》的起源《唐之韵》最早是由唐代文人编纂,记录了当时唐诗的韵文特点及其用法。

后世的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整理和研究,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版本。

此书对于研究唐代诗歌的音韵体系、韵律规则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本文的结构本文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分别是《唐之韵》的主要内容解读、韵律规则解说和研究成果总结。

第二章《唐之韵》的主要内容解读一、总体概述本节对《唐之韵》的总体内容进行概述,包括韵书的篇目、作者、编纂方法等。

还将介绍每个章节的具体内容简介,以便读者能够对《唐之韵》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二、各个章节的详细解读在本节中,将详细解读《唐之韵》中每个章节的内容,如韵书的各个部分、诗歌韵律的分类和解释等。

对于特定章节中的重要内容,将进行重点阐述和分析。

第三章韵律规则解说一、唐代诗歌的韵律规律本节将重点介绍唐代诗歌的韵律规律,包括平仄、声调、韵脚等要素的解释和运用规则。

通过对《唐之韵》的解读,读者将更加深入地了解唐诗的音韵特点和构成规则。

二、韵律规则在唐代诗歌中的应用在本节中,将通过具体的诗歌例子,解析《唐之韵》中的韵律规则在唐代诗歌中的应用。

包括不同韵律规则的变化和合理运用,以及其对诗歌的音韵美感的影响。

第四章研究成果总结一、对《唐之韵》的实证研究本节将对近年来针对《唐之韵》进行的实证研究进行总结,包括对韵书主要内容的验证、对唐代诗歌韵律规则的深入分析等。

通过总结研究成果,读者将了解到关于《唐之韵》的最新研究动态。

二、对《唐之韵》的评价和启示本节将对《唐之韵》的价值和作用进行评价,同时探讨《唐之韵》对后世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的启示。

通过对该文献的深入研究,对读者的文学素养和研究能力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结束语本文档涉及附件:附件1《唐之韵》完整文本。

《唐之韵》解说词(11——20集)

《唐之韵》解说词(11——20集)

《唐之韵》解说词(11——20集)《唐之韵》解说词(11——20集)第十一集大历诗人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安史之乱爆发了。

这次延续了八年的战乱,使充满浪漫气质和理想主义的盛唐精神一扫而光。

叛乱虽然最后被平息下去了,但唐王朝也从此一蹶不振,公元八世纪下半叶,即大历,贞元年间的这批诗人,都是在盛唐时期度过青少年的。

正当他们乐观自信,洋溢这豪迈的气概走向生活时,却突然之间天崩地裂,日月无光。

时代绷出一脸的严峻,从社会的各个缝隙里再也找不到迎接他们的微笑了。

于是他们不得不背负着沉重的失落感,在冷漠的人情世态中,无可奈何地去寻找自己无从把握的归宿。

刘长卿算得是大历诗人中重要的名家,他的诗多半写个人生活上的寂寞与孤独,以及对自然景物的欣喜。

笔墨简淡,耐人寻味。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听弹琴》)。

偶然听到弹奏古琴曲《风入松》》,因为现今人认为这是过时的曲调,不爱弹奏了,所以听了很感动,但诗人敞开思想,避实就虚,只用像劲风吹过松林发出带寒意的声音来描绘琴声,就嘎然而止,此外一切经历都给读者去想象。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是至今仍然活着的诗句。

日幕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写的非常简练的诗,标题叫〈〈逢雪宿芙容山住人〉〉。

写诗人在风雪之夜找人家借宿的一次经历。

妙就妙在诗人不说在这种风雪之夜。

碰到有借宿的地方感到如何高兴。

而把自己想象成远行的游子,终于到了家,日幕天寒,风狂雪大,远行人由小路指引着,走在大山中。

人生不就是这样永远在奔波着么!大历诗人中能自成一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是韦应物。

他有这样一首诗。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芒愧俸钱。

闻到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这是唐诗选的名篇,这首诗有几点值的注意,第一是语言浅切,娓娓到来明白如话。

第二诗的意境恬淡平和,说明诗人是名利比较淡薄的人。

第三从身多疾病想回家隐居又舍不下俸钱,可是拿着俸钱而自己管辖的地方内百姓还在流亡又不能不敢到惭愧,可是看的出诗人是个有良心的地方官。

唐之韵解说词教学教材

唐之韵解说词教学教材

唐之韵解说词龙益得老师有一个想法:就是将《唐之韵》二十集刻成DVD光盘,然后将解说词印成书,一起分发给上《唐诗宋词元曲》的语文老师。

《唐之韵》刚好可以放十个课时,这比老师自己上课好多了。

首先在顺德区试用,可以的话再想办法发行。

唐之韵目录第一集千古唐诗第二集独振新风第三集吴中四士第四集边塞诗人(上)第五集边塞诗人(下)第六集山水诗人第七集一代诗仙(上)第八集一代诗仙(下) 第九集千秋史圣(上)第十集千秋诗圣(下)第十一集大历诗人第十二集韩孟诗派第十三集新乐府派(上)第十四集新乐府派(中)第十五集新乐府派(下)第十六集别调独弹第十七集一代诗豪第十八集风流才子第十九集朦胧诗人第二十集唐末余音第一集千古唐诗这是陕西醴泉县的昭陵,埋在这里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这个少年英雄,十九岁起兵反隋,骑着这昭陵六骏,手握风雷,驰骋华夏,“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大的唐王朝。

二十九岁时,他从父亲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柄,中国历史上于是开始了令后人无限向往的贞观之治。

李氏家庭虽属汉族,但祖籍陇西,从四世纪初起就一直这少数民族所统治,到唐王朝建立,已经四百年了。

四百年,要改变一个家庭思想感情的遗传基因是绰绰有余的。

因而李氏家族成了一个深度胡化的家族。

他们又自认是古代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后裔,因而对老庄道家十分推崇。

对魏晋南北朝以来勃兴的佛教,他们也不存任何芥蒂。

有了这样一个不带成见不存偏见的政治核心,加上国力强大,生产力的发展也达到了小农社会的最高水平,于是唐朝人信心十足,对什么都敢用微笑来接纳。

在李氏集团统治的二百九十年内,没有因文字触犯忌讳而被判罪的,更没有被杀头的,即便是讽刺了皇帝,揭了皇帝的短,也都只算小事一桩。

在封建制度下,这是唯一一个政治气氛如此宽松大度的朝代。

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

唐诗,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李商隐的诗歌为什么有朦胧和深邃的诗境呢?

李商隐的诗歌为什么有朦胧和深邃的诗境呢?

李商隐的诗歌为什么有朦胧和深邃的诗境呢?李商隐的许多富于艺术独创性的诗歌既有幻象营造出的幻境,又有象征手法和象征意蕴,是幻象与象征的完美结合用幻象来象征,无疑更有利于营造朦胧、深邃的诗境。

例如《乱石》:“虎踞龙蹲纵复横,星光渐减雨痕生。

不须并碍东西路,哭杀厨头阮步兵。

”奇形怪状的乱石纵横塞路,在暗夜朦胧中,诗人幻觉它们好像“虎踞龙蹲”,这四字展现出乱石狰狞可怖的情状诗人进而又幻想它们是陨石,并设想它们坠地后光芒渐灭,雨蚀之痕渐生读者由此可见夜空阴霾密布,昏惨欲雨。

可谓幻中有幻,外有象。

联系诗的后二句抒写阮籍穷途痛哭、悲愤难已的情景,这一乱石幻象,既影射那些抑塞贤路的顽固政治势力,更象征了晚唐整个黑暗的政治环境。

诗境可谓新奇、朦胧、深邃。

幻境在那些以取自大自然和现实生活的实象构成通篇象征的诗中,李商隐也时常巧妙地插入幻象诗的象征意蕴更曲折、深厚、隽永。

例如七律《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其二)借牡丹在风雨中零落的不幸遭遇,寓托诗人应博学宏词试被权势贬斥,又隐喻当时恶劣的社会环境对美好事物的摧残。

诗中颔联:“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用玉盘进泪的幻象,形容牡丹花冠上雨珠飞溅,好像牡丹因风雨摧残而伤心进泪;又借锦瑟急奏,弦多柱促,其声令人心惊梦破,比喻狂风骤雨打击牡丹,象征诗人的希望成空。

浪漫的幻想夸张与现实的精细刻画相结合,创造出这两个新奇生动的幻象,使象征意蕴更强烈也更沉郁。

可见,以幻象作为象征性意象,可以避免象征性意象的陈熟老化,在缥缈朦胧中给读者留下较广阔的想象空间,唤起“一座灵魂的海市蜃楼”。

牡丹已故的诗论家梁宗岱先生在比较屈原的《山鬼》和《橘颂》时,说《橘颂》寓言,《山鬼》是象征正是因为《橘颂》以作为象征性意象,它的自然特性与它所暗示的人的品格,二者的相似性太直接太明显太固定,从而限制了人们的想象;而《山鬼》诗中那种凄艳迷离的幻象和幻境,更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李商隐的象征诗多以幻象幻境,造成诗意隐秀曲折、迷离恍惚,给读者带来顿悟和美感的魅力。

《唐之韵——唐诗》解说词

《唐之韵——唐诗》解说词

二十集大型文化系列片《唐之韵——唐诗》解说词撰稿人樊修章核对说明:该文本经与电视片逐集核对,从很大限度上减少了网上流传的原稿文本的遗漏错讹——当然,也包括电视片中的个别缺憾。

文本中,原稿有而片中无者以【】标示,片中误漏或疑似误漏者(有的是版本不同之故)以[ ]补正。

2004年3月第一集千古唐诗这是陕西醴泉县的昭陵,埋在这里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这个少年英雄,十九岁起兵反隋,骑着这昭陵六骏,手握风雷,驰骋华夏,“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大的唐王朝。

二十九岁时,他从父亲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柄,中国历史上于是开始了令后人无限向往的贞观之治。

李氏家庭虽属汉族,但祖籍陇西,从四世纪初起就一直为少数民族所统治,到唐王朝建立,已经四百年了。

四百年,要改变一个家庭思想感情的遗传基因是绰绰有余的。

因而李氏家族成了一个深度胡化的家族。

他们又自认是古代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后裔,因而对老庄道家十分推崇。

对魏晋南北朝以来勃兴的佛教,他们也不存任何芥蒂。

有了这样一个不带成见不存偏见的政治核心,加上国力强大,生产力的发展也达到了小农社会的最高水平,于是唐朝人信心十足,对什么都敢用微笑来接纳。

在李氏集团统治的二百九十年内,没有因文字触犯忌讳而被判罪的,更没有因此而被杀头的,即便是讽刺了皇帝,揭了皇帝的短,也就只算小事一桩。

在封建制度下,这是唯一一个政治气氛如此宽松大度的朝代。

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黄河,以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诗歌的国土。

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

而且由于唐代刻版印刷术刚刚发明,印书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谁知道有多少诗歌流失了呢!盛唐重要诗人王之涣,就只剩下了六首诗,那么,整个唐代流失的数字,又有谁能统计出来呢?唐代实行科举,进士一科尤其受人重视。

《唐 之 韵》解说词

《唐 之 韵》解说词

唐之韵解说词唐之韵的诞生唐之韵是一部闪耀着中国古典文化光芒的诗集,它的诞生源于盛唐时期的灿烂文化氛围。

在盛唐时期,文化的繁荣和交流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文学的兴盛。

大批的文人墨客为了追求艺术的卓越,他们追寻着最纯粹的诗意,创作出了一系列气势磅礴、有情有景的诗篇。

而唐之韵就是这个时代的缩影和代表。

唐之韵的特色唐之韵以其卓越的艺术水准和独特的风格,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瑰宝。

,唐之韵的特色之一在于其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这部诗集以深远的思想和精妙的表达方式,展现了唐代文人的才情和智慧,让读者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滋养。

,唐之韵的特色还在于其独具一格的诗歌风格。

无论是细腻婉转的词牌,还是奇崛俊逸的骈文体,诗集中的每一首诗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不同的文人通过各自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将自己的思想与感情融入诗歌,给读者带来了无穷的艺术享受。

唐之韵的传承与发展唐之韵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它对后世文人的影响深远,也为后世传统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之韵的传承与发展在于对古典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通过对唐诗的学习和研究,后世文人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使得唐诗的传统延续并有所发展。

他们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当代的思想和情感,使得文学作品更贴近现实生活。

唐之韵的传承与发展还在于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和挖掘。

通过对古代文学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唐代文人的思考和创作方式,进一步丰富我们对古代文学的认知。

唐之韵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诗集,它记录了盛唐时期文人的智慧和才华,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唐之韵的研究和传承,我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更好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唐之韵似一束青花豪杰,永远闪耀着艺术的光芒,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显得古朴而珍贵。

让我们珍惜这份传承的文化宝藏,将其传承下去,流传千秋!。

初三语文 冲刺 第26-27讲 【古诗词】李商隐的朦胧诗意

初三语文 冲刺 第26-27讲 【古诗词】李商隐的朦胧诗意

第26讲【古诗词】李商隐的朦胧诗意诗人简介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

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无人能解,无人不解”——朦胧多义的诗风如何读李商隐意象是解读李商隐的一把钥匙故事是解读李商隐的另一把钥匙诗无达诂,不求甚解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朦胧诗意的背后不仅仅是一时一地的情感,更是一种超越一时一地情感之后的普遍的生命体验。

金题精讲关于下面这首诗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教育选轻轻·家长更放心页1A.这首诗用想象穿越时空,表达了作者的思念。

B.这首诗是作者在雨夜思念北方亲人所作。

C.写这首诗的时候,作者与亲人已经团聚。

D.作者想象自己与亲人团聚后,还会聊起此时的思念。

小结收获第27讲【古诗词】众说纷纭话《锦瑟》据说这是李商隐晚年所作的最后一首诗但在李商隐的诗集中,李商隐把它放在了第一首的位置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是写什么的?写给亡妻的悼亡诗?写给一个侍女的爱情诗?描写音乐的咏物诗?追忆青春的咏怀诗?排遣抑郁的言志诗?影射李唐的政治诗?教人作诗的理论诗?……你怎样看《锦瑟》?教育选轻轻·家长更放心页2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金题精讲《锦瑟》一诗中多次用典,请选择其中一个典故,说说这个典故的使用可能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朦胧诗人——李商隐ppt

朦胧诗人——李商隐ppt

欣赏: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 感受一下《锦瑟》里面的 哀思吧!
• 喜欢用典,但又只是用来制造 气氛,牵引情调,就是知道了典 故的出处,也还是很难搞清他到 底想说什么
• 《嫦娥》 ——嫦娥奔月的 故事你我熟知,却在 义山的诗中流露出不 同凡响的深刻意境
• 意象华美,属对精 工,缠绵婉转,意味 深长,叫人感到不容 易读懂而又总觉得像 是读出来了一点什么 新意
朦胧诗人 ——李商隐
李商隐是唐代有独特成就 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诗人。 他与杜牧齐名, 并称李杜,为 了与李白、杜 甫并称的李杜 区别开来,又 称小李杜。

环往复的咏叹来渲染 某种情绪,而很少讲 述具体的事实,叫人 难于把捉
பைடு நூலகம்
• 《锦瑟》 ——情绪哀伤的诗里 到底是在诉说什么,叫人 摸不着头脑。于是后人纷 纷猜测,或说是写爱情, 或说是悼亡,或说是自伤 身世
谢谢观赏!
03级汉语言文学(2)班 黄宇丹 03816423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歌德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莎士比亚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列宁 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 ---别林斯基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马克思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 ---雨果 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孟德斯鸠 如果我阅读得和别人一样多,我就知道得和别人一样少。 ---霍伯斯[英国作家] 读书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 ---克尼雅日宁[俄国剧作家・诗人] 要学会读书,必须首先读的非常慢,直到最后值得你精读的一本书,还是应该很慢地读。 ---法奇(法国科学家) 了解一页书,胜于匆促地阅读一卷书。 ---麦考利[英国作家] 读书而不回想,犹如食物而不消化。 ---伯克[美国想思家] 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书等于废纸。 ---华盛顿(美国政治家) 书籍使一些人博学多识,但也使一些食而不化的人疯疯颠颠。 ---彼特拉克[意大利诗人] 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 ---高尔基 读书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虚。 ---雪莱(英国诗人) 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我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赌博或任何一种恶劣的游戏;而我对于事业的勤劳,仍是按照必要,不倦不厌。 ---富兰克林 书读的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 ---伏尔泰(法国哲学家、文学家)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顾炎武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朱熹 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鲁迅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煮 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 ---胡居仁[明] 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 ---吴晗 看书不能信仰而无思考,要大胆地提出问题,勤于摘录资料,分析资料,找出其中的相互关系,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顾颉刚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郑板桥 知古不知今,谓之落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王充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郑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之韵》解说词:第十九集-朦胧诗人(李商隐)
《唐之韵》解说词:第十九集-朦胧诗人(李商隐)
李商隐是唐代有独特成就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诗人。

他与杜牧齐名,并称李杜,为了与李白、杜甫并称的李杜区别开来,又称小李杜。

李商隐最突出的贡献,是进一步扩大了七言诗的表现力。

七律自初唐定型以后,一直被用作应酬手段,往往都内容贫乏。

到杜甫才把这种诗型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上。

杜甫的七律诗句紧缩凝练,气势开合动荡,音调雄浑响亮。

后人学杜甫,主要就是学他的七律。

李商隐的七律则用回环往复的咏叹来渲染某种情绪,而很少讲述具体的事实,叫人难于把捉。

他喜欢用典故,但又只是用来制造气氛,牵引情调,就是知道了典故的出处,也还是很难搞清他到底想说什么。

他这种律诗意象华美,属对精工,缠绵婉转,意味深长,叫人感到不容易读懂而又总觉得像是读出来了一点什么新意。

李商隐步入仕途时,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斗争激烈,几乎势不两立。

李商隐先受到李党的赏识,二十五岁就考中了进士。

第二年,他不知利害,冒冒失失又做了李党的女婿。

牛党得势后,认为他是忘恩负义的小人,因而看不起他,使他一辈子沉沦下僚,四十六岁就心情抑郁地死了。

李商隐的诗题材相当广泛,政治诗和咏史诗都有很高的成就。

当然,既是朦胧诗人,写的诗就都会有几分朦胧,如这首《瑶池》: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据《穆天子传》说,周穆王驾着八匹骏马,一天能走三万里。

他去打猎时,看见百姓在风雪中挨饿受冻,就写了一首《黄竹》诗表示哀怜。

他到瑶池去会见西王母,临别时,西王母约他三年后再来。

这首诗看字面的意思是说,老百姓挨饿受冻,到处发出哀歌的时候,瑶池西王母正打开华美的门窗,准备迎接周穆王的到来。

既然周穆王的八骏一天能走三万里,又为什么不来赴约呢?到此为止,这首诗我们还没读懂。

接下来,我们得进行一点逻辑推理,“穆王何事不重来”呢?很简单,他早已经死了。

周穆王既然能会见西王母,自然是神仙一流的人物,他也会死,就说明什么人都得死,谁也逃不过这一关。

原来这是讽刺晚唐一些皇帝服丹药,求长生的。

皇帝掌握着绝对的权利,都舍不得撒手,于是就叫方士炼丹,想吃了能长生不老。

结果却事与愿违,往往一吃就死。

这首诗说,老百姓在受苦受难时,皇帝却在服食丹药求长生。

可是就连周穆王这样的神仙皇帝,不是也死了吗?绕个大弯才知道,原来这是政治讽刺诗。

这自然是朦胧诗。

不过,最能够代表他的风格,最令后人击节叹赏的,还是他那些无题诗。

那些七律,也可能是写爱情的,也可能是感叹身世的,也可能是兼而有之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难于捉摸,叫人怎么读也不敢说完全读懂了。

他最难读懂的诗大概就数《锦瑟》吧: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用第一句的头两个字做标题,实际上还是无题诗。

诗中用了四个典故:“庄生晓梦迷蝴蝶”,用庄周做梦变为蝴蝶的故事,“望帝春心托杜鹃”,用古代蜀国国王望帝变成杜鹃,每到春天就悲啼,直到嘴里流血为止的故事,“沧海月明珠有泪”,用海中鲛人哭泣时眼泪化为珍珠的故事,“蓝田日暖玉生烟”,用蓝田出产美玉的故事。

典故好说,一查就查清了,但诗人在这首情绪哀伤的诗里到底是在诉说什么,却还是叫人摸不着头脑。

于是后人纷纷猜测,或说是写爱情,或说是悼亡,或说是自伤身世,等等,等等,但怎么说也有说不圆的地方。

这里最棘手的,就是“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一句。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赏析,都难过这一关。

看来这应当是悼亡诗。

妻子死时,李商隐三十九岁,正在长安做官。

从其他诗里看得出来,他妻子是在长安死的。

当时长安埋葬死人,都是在终南山,而终南山的余脉就是蓝田山。

因此他妻子必定是埋在终南山,甚至可能就是蓝田山。

这是夏秋之间的事。

这年冬,他就到四川去给人当幕僚。

这首诗,就是第二年春在四川怀念亡妻时写的。

锦瑟应当是他妻子弹奏过的,如今人亡物在,睹物思人,因此借以起兴。

锦瑟为什么是二十五根弦,二十五个弦柱呢?这五十弦柱妻子都曾摸过,都会使人想起逝去的美好年华。

然而,夫妻相处的岁月像庄子说的蝴蝶梦一样短暂而又空虚。

如今诗人远在四川,寄人篱下,身世凄凉,只能像望帝化作杜鹃那样惨叫,却无法回到长安去守着妻子的坟墓。

由于自己不得志,总是东奔西走,不能和妻子长年相守,致使妻子经常对月伤心哭泣,泪珠儿流成沧海,终于抑郁地死去,像一块玉一样埋在蓝田山,终究会化作烟尘。

这种伤感的心情,岂是死别以后去回忆时才产生的,当年生离之时就早已存在了。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亿,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中反复咏叹那一腔无法派遣的伤感,却不点明究竟是为了什么。

所用的四个典故,与抒情主人公那种无法捉摸的伤感也若即若离,无从实指。

读了几遍,也只是觉得好像是读通了。

他的另一首《无题》诗,虽然也曲折幽微,意境朦胧,但比较起来要好懂多了: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一二句写“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暮春有情人极为难得地偶然一见,随即又难舍难分地离开。

三四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写有情人誓死相爱,永不变心。

五六句“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设想女方会忧愁容光易老而相见无期,会夜里起来对月叹息也会感到月夜的凄冷。

最后两句写女方的住处虽然并不远,却又像神话中的蓬山一样可望而不可即,无法相见,只有企盼传递信息的神鸟去打听到一点消息。

这首诗情绪灰暗,调子低沉,意像朦胧,意境悲凉,渲染出一种极为凄苦的氛围。

春蚕吐丝,蜡炬化灰,本来是极普通的现象,但一经诗人拈出,用运实入虚的手法组织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传达出一种苦苦追求、至死不渝的深情,因而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这两句虽然本意是写对爱情的执著,但由于已醇化成一种哲理,因而涵盖面远远地超出了它的本意。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首诗知道的人很多。

大概李商隐的本意,是感慨夕阳西下时红霞满天的美景虽好,但
转眼就会消逝,也就是说,美好的东西与他没多少缘分。

不过读者却有权认为,轰轰烈烈二百多年的唐王朝,这个红太阳终于要落山了。

当时与李商隐齐名的温庭筠,虽然被并称温李,诗歌的成就其实远不及李商隐。

温庭筠是个才思敏捷的才子,私生活浪漫,爱讥讽权贵,因此落下个文人无行的坏名声,一辈子不得志。

他极受称许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把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和霜六种意像并列,不用动词联系,显得特别紧凑。

意思是旅行者夜宿简陋的茅店,月亮未落、雄鸡刚叫时就起来赶路,从凝霜的板桥上走过,留下一路足迹。

这么多的内容,诗人只用了十个字就概括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他的《赠少年》说:“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这首诗反映了唐代文士年轻时漫游四方的风气。

唐代考进士试卷不糊名,因而要想顺利考中,就得到处拜访达官名流,求他们说好话以提高知名度。

这种漫游很浪漫,有时也很屈辱。

“酒酣夜别淮阴市”——离开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淮阴市,说明漫游并不顺利,但“月照高楼一曲歌”,慷慨高歌,意气风发,对前途仍然充满了自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