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歌朦胧美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摘要:本文以李商隐无题诗和准无题诗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李商隐诗歌的意象、典故、语言、意境等的分析探讨了李商隐诗歌朦胧美的外在表现以及在结构上的表现,并且在此基础上,从诗人的生平、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等角度出发,对朦胧美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得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不仅是诗人精湛的艺术手法的产物,也是诗人的生活经历的产物,是时代的产物”这一结论。

关键词:李商隐;无题诗;意境;朦胧美

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在与晚唐逐渐衰败的运势一样渐趋寥落的诗坛中,李商隐无疑是最璀璨的一颗明星,对当时以及后世都有极为深广的影响。在我看来,李商隐是个彻头彻尾的悲情诗人,无论是他的政治诗还是抒情诗,无不抒发了自己或怀才不遇,或感时伤世,或思念爱人,或叹惋时光流逝等等的真情。他无法唱出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1](p485《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一般明朗豪迈的句子,却只能吟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2](p103《乐游原》),以抒发自己对国家,对人生无限的怅惋。

对于李商隐的艺术成就,历来的诗评家大多给出了很高的评价。清初吴乔云:“于李、杜后,能别开生路,自成一家者,唯李义山一人。”[3](p561吴乔《围炉诗话》)除此之外,对于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人们多以情致深蕴为其根本特征。刘熙载、张采田等历代诗评家在其作品中都曾对李商隐诗歌的这一特色进行过

评论,对此大多都持欣赏的态度。但对于李商隐诗歌晦涩难懂这一问题,也有许多诗评家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冯浩就曾评论说这样的晦涩难懂不免有埋没意绪,弄巧成拙之嫌。而“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做郑笺”[4](p458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之类的评论更是层出不穷。正因为李商隐诗歌难解,才使得人们对他的诗歌不断地探索追问,莫衷一是。同时也因诗人的深情婉约、要言不尽,给人难以名状的朦胧之美。

朦胧美的外在表现

李商隐在他的诗里有其偏爱描写的意象。他爱写“雨”、“蜡烛”、“柳”、“风”、“蝴蝶”、“夜”等意象。雨,飘飘洒洒,柳,寄托着离愁别绪,蜡烛,摇摇曳曳,忽明忽暗……诗人所选取的意象本身就带有朦胧感。除此之外,诗人又借用一些特别的修饰,让这些意象变得轻盈、空灵,甚至难以感知起来。以雨为例,诗人吟到“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2](p45《重过圣女祠》)、“小幌风烟人,高窗雾雨通”[2](p35《寄目》)、“封来江渺渺,信去雨冥冥”[2](p26《寄令狐郎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2](p43《夜雨寄北》)、“水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2](p13《回中牡丹为雨所败·其一》)。诗人所描写的雨多是细雨、暮雨、冷雨。形容雨细,诗人用了“雾”、“烟”、“梦”这一系列的词,“雾”、“烟”、“梦”不仅细而且迷朦,再加上“暮”、“夜”、“寒”,这样的雨天,在诗人的笔下,整个气氛变得更加沉晦起来。

李商隐在他的七律无题诗和准无题诗里依然延续了他的这种喜好。在这些诗里,诗人写到了风,写到了柳,写到了雨,写到了蜡烛,写到了月夜,也写到了梦境。在诗人的笔下,这些普通的意象却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感觉。《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里,东风是无力的,就像恋人分别时的无奈,月光是寒冷的,寒冷的月光给夜晚的独自低吟增添了几分凄凉;《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里,诗人用了一个“清”字和“细细长”一词来形容夜晚,“清”字代表了清闲、清净、清苦……很好地突出了女子的孤独,而“细细长”一词更是能表现出夜晚的漫长,以及长夜的寂寞。由上可见,诗人的措辞精准,所体现的氛围是为全诗服务的,是与整首诗的意境相吻合的。

除了诗中画面的朦胧之外,诗人对人物心理的描写也常常能带给我们思索。诗人在诗中常写“难”、“愁”、“叹”,这些“困难”、“哀愁”、“叹息”本就是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前因后果更是难以推知。“相见时难别亦难”里,相见难,为何难,而分别又难在何处?“晓镜但愁云鬓改”里的“愁”又包含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原因呢?是担心青丝不知什么时候会变成白发,还是为了那已经花白的发鬓而忧伤呢?诗人的潜词造句精妙,深深挖掘下去,会发现许多言已尽而意无穷的地方。

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还体现在其对典故的运用上。在古代,文人诗歌都喜欢用典故,特别是唐代五、七言今体诗的体制定型以后,这种风气犹为普遍。而李商隐在其诗歌中对典故的运用又有其特别

之处。

首先,李商隐诗歌中典故运用的量是很大的。不妨我们先来做个量上的统计。以李商隐最有名的六首七律无题诗为例。粗略地统计一下,刘郎蓬山、贾氏窥帘、宓妃留枕、莫愁、班骓、小姑、神女等用典近十处。而仅名篇《锦瑟》,作者便在颔颈二联中连用了庄生蝴蝶、望帝杜鹃、沧海明珠、蓝田玉生烟四个典故,一句一典,让人有应接不暇之感。在此例子不再多举。典故用得多,必然增加了读者阅读理解的难度,甚至给人一种“若其用事深僻,语虽工而意不及,自是其短”[5](p400宋·蔡居厚《蔡宽夫诗话》)之感。我们不能完全排除这样的可能,但在大多数的作品中,诗人用典的精当,词句的优美巧妙,很好解决了这一问题。

典故的运用,必须以广博的文化知识为基础。而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要达到诗人那样广博的知识面是很困难的,由于文化程度不同,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首诗歌,以及读者的理解和诗人自身想要表达的意旨可能是大相径庭的。但李商隐诗歌中典故本身的色彩感和形式美却能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一矛盾,并且产生出朦胧的美感来。以《锦瑟》一诗为例。先假设我们不了解诗中的这四个典故,单以表面的意象来分析这首诗,看看我们能否可以解释得通。“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无端,现代汉语中也有使用,即平白无故、无来由的意思。锦瑟是一种乐器,为什么平白无故地有五十根弦呢?而每一弦每一柱都让人想起了过去的美好时光。“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如果说不了解这两个典故,这颔

联就有点让人反迷糊了。先抛开这两个典故的原义,且先从字面义入手。庄生的梦中出现了蝴蝶,翩翩起舞。望帝将春心寄托在杜鹃的身上。杜鹃在中国民间文学中本来就是一种悲鸟,望帝将自己的春心寄托在杜鹃的身上,人们自然会有一种悲伤的感觉。“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苍茫辽阔的大海上,明月高悬,珍珠在流泪。蓝色的田野上艳阳高照,美玉化成了缕缕青烟,缥缥缈缈,随风而逝。“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这种感情现在虽然还能回忆,但是当时的那份情意已经惘然消失了。

诗人用典,绝不是无用的堆砌排比,而是将其化为诗歌语言的一部分,以《无题》(重帏深下)为例,第一句中“莫愁”即是一个典故,但人们读到这一句诗的时候,除了联想到这个典故的本义以外,还会联想到“莫愁”的另一个指代义,指代佳人,以及它的字面意义,即,即不要愁。那么这时,几幅画面重叠在一起,似乎让我们看到了重帏之下,一位佳人独坐帐内,面带愁容。但这些都是出现在读者脑中的一幅朦胧的画面,而诗人仅用了一个精当的典故便道出了这一切。仔细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李商隐诗歌中有许多的言外之义,画外之画。

李商隐诗歌朦胧美的外在表现主要体现在诗歌的字句和典故中。而这种朦胧美并不等于令人费解,不是不可知,而是可以感知的。但是这种朦胧美是可感却又不能尽感的。这正是李商隐诗歌朦胧美外在体现的最主要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