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歌朦胧美论文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4)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4)四、李商隐爱情诗朦胧美的成因李商隐爱情诗歌立意高超,寄托深远,他人望尘莫及,这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有很大关系。
我们知道,作为封建晚唐社会,已经走向日益衰落的时代。
特别是朋党之争,使当时的很多才子成为政权争夺的牺牲品。
而李商隐,作为这时代的读书人,他想通过自己的才华来诓世报国,但本身却陷入牛、李两党的旋涡,屡遭不幸,在仕途上一生不得志,所以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有很深的感触,从而培养了他过人的社会洞察力和批判现实的眼光。
在创作风格上,李商隐力求克服前代诗人过于平直,不够凝练,缺乏艺术情韵的短处,刻意追求诗歌朦胧含蓄的审美情趣,形成独特的意境,提高诗歌的艺术韵味。
在具体诗篇中,往往表现为意境曲折,扑塑迷离,主题深远,显而不露。
李商隐一生郁郁不得志,面对仕途、爱情、名利总是十分矛盾而难以偏舍,性格又有些软弱不争,难以作出杀伐决断,这种性格使得李商隐容易沉迷于爱情,在爱情的巢垒里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
但这样又使得其无法展示才华,于是李商隐深感人生的难苦,“古来才命两相妨”,他总是处于迷茫、矛盾、痛苦中,李诗中给人的感受也是迷惑不清的,“迷”的成分十分重。
从李诗中不难看出诗人对于爱情是十分崇尚、珍重的,诗中的哀婉、凄怨的风格很可能是作者对于爱情的体悟与痴迷。
尤其是一些表现缠绵爱情,倾吐相思苦痛的作品,表现了他极为复杂的内心世界,意蕴深远、含蓄委婉,再加上忧郁的感情基调,飘浮迷离的意境和富丽华艳的辞藻,使他的爱情诗呈现出一种朦胧之美。
诗是痛苦之后的沉淀。
在当时,文人才子受封建礼教禁,但也是不自觉的。
人们追求幸福和自由是矛盾、痛苦的,这种痛苦对于他们也是迷茫的,该诗给人也是一种迷茫的感受。
在这种环境下,人们追求自由、爱情、幸福时也有一种犯罪感,对于封建礼教叛逆的犯罪感。
当不敢或不能追求时,他们又是痛苦的,所以感情丰富的人总是生活在矛盾与痛苦之中。
在这种矛盾和痛苦之中,人们往往表现出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无奈。
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李商隐是唐代文学中一位重要的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浓郁的诗意和象征性,这些特点被称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朦胧美是一种文学风格,它强调意象和感觉的模糊性,使读者感到诗歌中的意义和美感是模糊而不清晰的。
李商隐的诗歌中常常有一些隐喻和暗示,读者需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去理解诗句中的隐含意义。
例如,李商隐的《锦瑟》中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种感情只能在回忆中留存,现在已经失去了。
但是,诗句中的“追忆”和“惘然”都是比喻,读者需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去理解这些词语的意义。
李商隐的诗歌中还常常有一些模糊的场景和情境,这些模糊的元素为诗歌增加了一种神秘感和诗意。
例如,《夜雨寄北》中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就是一种模糊的场景,读者需要通过想象力去构建这个场景的细节和氛围。
在李商隐的诗歌中,还有一种常见的朦胧美表现方式是通过音韵和语言的美感来表达情感和意义。
例如,《锦瑟》中的“清商遥记何年了,笙簧发声已三更”就是一种美妙的音韵表现,读者可以感受到音韵之美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总之,李商隐的诗歌中的朦胧美是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它强调意象和感觉的模糊性,使读者感到诗歌中的意义和美感是模糊而不清晰的。
这种朦胧美为李商隐的诗歌增添了一种神秘感和诗意,成为他
的文学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作者陈珍专业汉语言文学准考证号 1成绩工作单位郑州师范学院职称职务邮编 450044联系电话完成时间 2012年9月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陈珍内容摘要:李商隐是晚唐颇具特色和影响的一位诗人,其诗通过比兴、象征、隐喻、用典等多种表现手法,多角度多层次地对环境进行渲染烘托,塑造情感形象,创造出朦胧幽邃、含蓄隽永的诗风。
他灵动的笔触勾画出了一种意趣横生的朦胧之美,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和审美上再创造的余地,他的诗风在诗歌发展史上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李商隐;诗歌;朦胧美;成因;影响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人。
生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卒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一生经历了宪、穆、敬、文、武、宣六朝,正是史家所谓中晚唐时期。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盛唐已达到了顶峰,到了中晚唐时期鲜少有人超越,取得世人认可的成绩。
晚唐诗坛和当时的社会一样呈现出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衰落景象,诗歌艺术创新的空间已越来越小。
但李商隐却在充分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另辟蹊径,形成自己独有的含蓄蕴藉、绮丽绵密、扑朔迷离、富有伤感情调的朦胧诗风。
从而成为审美转向中“文以韵为主”、“境生于象外”及晚唐抒情诗走向的杰出代表。
尤其是他的无题诗,更是含蓄婉转,寄托深远,静谧深邃,耐人寻味,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
同时,李商隐的诗歌也是历来学者和专家评品争论的焦点。
戴叔伦曾曰:“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至于眉睫之前也”,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朦胧美在诗歌领域中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朦胧诗所营造出的意境犹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唤起读者丰富多彩的想象。
朦胧诗朦胧多义,旨蕴丰富,很多诗中的意象和感情处于可解不可解的交界处,给读者提供了多元阐释的可能,无限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歌则是公认苦调情深、晦涩多义的朦胧美的代表,金人元好问曾无限感慨地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一位有重要成就的杰出诗人,其诗现存约600首。
他的诗作立意高超、内容广博、含义深刻、寄托深远,其中尤以爱情诗最为后人传诵,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李商隐的爱情诗歌把朦胧意境作为一种美的诗歌境界来刻意追求,而且他那种缥缈朦胧的情思也确实适宜用这种意境来表现。
其爱情诗的朦胧美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意象的朦胧,意境的朦胧,意旨的朦胧。
其爱情诗的朦胧美在表现方法上有三方面的特征:象征比兴手法的创造性运用;多角度多层次地对环境进行渲染烘托,用暗示的方法处理意象塑出情感形象;大量用典特别是选用带有迷离浪漫色彩的有关神仙的典故。
一、李商隐及其爱情诗简介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一位有重要成就的杰出诗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
李商隐初学古文,受牛党令狐楚赏识,入其幕府,并从学文。
开成二年(837),以令狐之力中进士。
次年入属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王爱其才,以女妻之。
因此受牛党排挤,辗转于各藩镇幕府,终身不得志。
李商隐诗现存约600首。
他的诗歌渊源上可追溯到楚大夫屈原,下及盛唐的李、杜,并继承了中唐李贺开创的唯美派诗风,以精巧的构思、含蓄的意韵、华美的辞藻登上了唐诗抒情艺术新的高峰,代表了晚唐的最高成就。
李商隐是一位饱经仕途坎坷和生活磨难的诗人,因此,他的诗作内容广博、含义深刻,其中尤以爱情诗最为后人传诵,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李商隐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专事爱情诗创作的诗人,对同时代的温庭、韦庄及后世的西昆体诗人,婉约派词人都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许多描写爱情的佳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等已经成为抒发真挚情感的千古绝唱,而且,又因为这些诗句含蓄、多义的特点,使它们又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辖限,成为感悟人生的至理名言。
在唐诗丛香国中,爱情诗是一国芳别具的奇葩。
而李商隐的爱情诗,则是这国奇葩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朵。
试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试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李商隐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曾与“诗圣”杜甫比肩.。
他的诗以意蕴的深细婉曲和词采的典丽精工,开辟了朦胧诗美的新天地,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细品其诸多作品,总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有被淡淡的云雾笼罩之感,随处表现出朦胧的美感。
那么,在谈李商隐诗歌朦胧美之前,首先就要搞清楚什么是朦胧和朦胧美?朦胧:其本意是指月色不明貌,引申到文学评论领域是指行文不明了和通俗易懂。
而朦胧美是一种表现形态的美,它“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沈德潜《唐诗别裁》)。
其基本特征是通过某种朦胧的、模糊的形式,含蓄地表现出主观感受、对生活的理解认识以及外在特征、内在本质等,即:“象外之象,味外之味”(《朦胧诗浅谈》)。
使具备一定审美经验的欣赏者,通过创造性的想象,联想等活动,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得到审美享受。
由此,我们进一步来探讨为什么在李商隐的诗中会出现魂牵梦萦的朦胧美呢?联系诗人生活的悲剧时代,悲剧命运以及他自身忧郁悲伤的心理、艺术上执著的探索精神,是不难找到原因的。
那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体现在哪些地方?它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来偿试探讨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一李商隐诗歌朦胧美形成的原因从客观上来说,黑暗的社会政治和诗人悲剧性的生活境况,铸就了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客观现实在作者头脑中的反应。
而诗人是时代的产儿,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和面临的社会矛盾,对他的生活命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必然引起他对人生、国家命运、社会理想的思考,从而影响到他的审美意识和艺术追求,制约着他对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对生活现象的审美评价和艺术概括。
李商隐生活在日益衰弱的晚唐时期。
当时,朋党纷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社会动荡不安,政治十分黑暗,唐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而统治集团的内部又矛盾重重,危机四起。
在朋党纷争的夹缝里生存,不得不使李商隐时时留意,处处小心。
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李商隐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其朦胧美而著称。
本文将从诗歌意境、语言表现、形式结构等方面探讨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首先,李商隐的诗歌意境常常是含蓄、暧昧的,让读者感到一种朦胧的美感。
比如《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仅仅是描述了离别时的情感,但却蕴含了春花凋落、生命短暂等意象,给人一种不可言说的朦胧感。
其次,李商隐的语言表达常常是模糊、暗示性的,让读者感到一种神秘的美感。
比如《夜雨寄北》中的“红烛背飞蛾,白纱招落梅”,借用了飞蛾、落梅等意象之间的联想,创造出了一种模糊的、充满神秘感的诗境。
最后,李商隐的诗歌形式也常常是朦胧的,比如他善于运用典故、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结构和意义都更加含蓄、暗示。
比如《锦瑟》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借用了锦瑟和帝王失意的典故,通过寥寥数语表达出了深沉的情感和思考。
综上所述,李商隐诗的朦胧美主要体现在意境、语言表达、形式结构等方面,给人一种模糊而神秘的美感。
这种美感不仅表现出了李商隐深邃的思想和情感,也反映了唐代诗歌中一种独特的审美趣味。
- 1 -。
浅谈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
浅谈xxxx的朦胧xx李商隐是晚唐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诗人,他的诗以精巧的构思、含蓄的意蕴、华美的词藻登上了唐代抒情艺术新的高峰,代表了晚唐的最高成就。
尤其是以“无题”为代表的爱情诗,形象美丽、深情绵邈、意蕴含蓄,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广为后人传诵。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等已经成为抒发真挚情感的千古绝唱。
这些表现缠绵爱情、倾吐相思苦痛的作品,表现了他极为复杂的内心世界,意蕴深远,含蓄委婉,加上忧郁的感情基调、漂浮迷离的意境和富丽华艳的词藻,使他的爱情诗呈现出一种朦胧之美。
“朦胧”作为一种创作风格,表现在内涵的丰富性和主题的不确定性上,它包含了纷繁瑰丽的意象、变化跳跃的结构和浓丽华美的语言等方面,由此创造出朦胧迷人的意境,来表现心灵深处的情绪与感受,打动读者。
李商隐的爱情诗在创作上也具有这种朦胧美。
一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首先表现在内涵的丰富性和主题的多义性上。
他的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爱情诗均以“无题”或以首句头二字及句中任意二字命名。
这些“无题”诗,完全摆脱了题目对解读作品内涵的束缚,隐匿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没有原因,没有时间、地点和具体主人公的情况下,让读者在朦胧含蓄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感受力和联想力,通过自己的体验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情节,从而获得审美感受。
例如他的《无题》(凤尾香罗)一诗:xxxx薄几重,xx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音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柳,何处xx待好风。
这是一首爱情诗无疑,但对首联两句的诠释却可以把它理解为男女主人公各自的怀恋思绪。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既可以说是男主人公遥想所爱女孩深夜赶缝罗帐,通过这一情景深化相思之意,也可以设想成女子回忆往昔的情景,而叹惋此时此地的落寞之感。
由此,我们既可将尾联“斑骓只系垂杨柳,何处西南待好风”理解为男主人公在相会地点徘徊良久,苦苦地等待“断无消息”的情人,也可以看成是痴情女子企盼所爱之人快快跨上斑骓马,迎着西南风好来与她相见。
浅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感 时 伤 世 , 思 念 爱 人 , 叹惋 时光 流 逝 等 等 的真 情 。他 无 法 或 或 唱 出 李 白“ 城 如 画 里 , 晚望 晴空 ”1 (4 5 秋 登 宣 城 谢 眺 江 山 [ ]P 8 ( ( 北 楼 》 一 般 明 朗 豪 迈 的 句 子 , 只 能 吟 到 “ 阳 无 限 好 , 是 ) 却 夕 只 近 黄 昏”2 ( L3 乐 游 原 》 , [ ]P O ( ( ) 以抒 发 自 己对 国 家 , 人 生 无 限 对
深 深 挖 掘 下 去 , 发 现 许 多 言 已 尽 而 意无 穷 的地 方 。 会 李 商 隐 诗 歌 的 朦胧 美还 体 现 在 其 对 典 故 的运 用 上 。在 古 代 . 人 诗 歌 都 喜欢 用 典 故 。 别 是 唐 代 五 、 言 今 体 诗 的体 文 特 七 制 定 型 以后 , 种 风 气 犹 为 普 遍 。 李 商 隐 在 其 诗 歌 中 对 典故 这 而 的运 用 又 有 其 特 别 之 处 。 首 先 , 商 隐诗 歌 中典 故 运 用 的 量 是很 大 的 。 妨 我 们 先 李 不 来做个量上的统计 。 以李 商 隐 最 有 名 的 六 首 七律 无 题 诗 为 例 。 粗 略 地 统 计 一 下 , 郎蓬 山 、 氏窥 帘 、 妃 留 枕 、 愁 、 骓 、 刘 贾 宓 莫 班 小 姑 、 女 等用 典 近 十处 。而 仅 名 篇 《 瑟 》作 者便 在颔 颈 二 神 锦 , 联 中 连 用 了 庄 生 蝴 蝶 帝 杜 鹃 、 海 明 珠 、 田玉 生 烟 四 个 望 沧 蓝 典故 , 句 一典 , 人 有 应 接 不 暇 之感 。 此 例 子 不 再 多 举 。 一 让 在 典 故 用 得 多 ,必 然 增 加 了 读 者 阅读 理 解 的难 度 ,甚 至 给 人 一 种
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
!" 比兴、 象征的融合
" " 李商隐的诗歌, 由于在内容上侧重表达人生体验 万 方数据 与感受, 在艺术上追求心象与物象的统一, 所以借题抒
・ *"・ 杜兰香升天而去, 只是不久前的事, 来反衬圣女长期沦 谪不归的处境。追忆往昔玉郎助之登仙籍和天阶采芝 的情景, 与今相对比, 更突出了此时的怅惘落寞之情。 诗中三处用神话, 表面上意在突出圣女的心境, 实咏女 冠的生活遭遇。因为神话本身就引人产生奇特的想 象, 所以从诗中的 “ 沦谪迟归” , 不难想象这寄寓了作 者的人生感受。此句到底寄寓了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也只有随神话中的神仙忽此忽彼, 飘忽难定了。 ! ! 李商隐除了用神话来抒写生活中的难言之隐外, 还善于用典故来寓其情。在一首诗中, 他往往运用多 种典故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感情。这样, 作品理解的难 度更大了, 这也就更突出了李诗朦胧迷离的特色。如 “ 不须浪作篌山意, 湘琴秦箫自有情” ( 《 银河吹笙》 ) 。 短短两句诗, 作者动用了 “ 王子乔篌山骑鹤” “ 湘灵鼓 瑟” “ 秦女弄玉” 三个典故, 这就更增加了读者理解的 难度。 ! ! 七律 《 锦瑟》 的用典更令人叹为观止: ! !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 !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 ! 沧海明月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 !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 中间四句各用了一个典故: 第三句用 《 庄子・齐 物论》 中庄生梦蝶的故事, 呈现了一种人生的恍惚迷 惘; 第四句用 《 华阳国志》 中蜀王望帝化为杜鹃, 每到 春天便悲啼不止, 直至出血的故事, 包含了一种苦苦追 寻而又毫无结果的悲哀; 第五句用 《 博物志》 里海中鲛 人泣泪成珠的故事, 具有浓厚的感伤意味; 蓝田日暖、 良玉生烟, 虽不知出自何典, 也是着意形容一种可望而 不可即的朦胧虚幻美景。这样, 四句中四个典故便传 达了迷惘、 悲哀、 伤感、 虚幻的情绪体验, 并与开头两句 “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中的 “ 无端” , 末 尾两句 “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中的 “惘 然” 交相映衬, 构筑起全诗朦胧、 伤感地追忆华年的情 绪氛围。 ! ! 李商隐使用典故, 都经过精心的选择, 用这些典故 来点染他的哀愁、 彷徨、 伤感等感情。
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性
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性。
朦胧诗歌:专注芬芳中蕴藏的秘密
诗是人类精神遗产中最珍贵的成果,诗歌是其中最神秘、最具典雅的形式。
在
古代有《诗经》、《楚辞》等优秀的古典诗歌,而在宋代,一位突破传统诗歌模式的卓越诗人——李商隐,也是诗坛上的佼佼者。
李商隐的诗歌晦涩难懂,句句文字细密,却是对自然风物无限的吟咏。
李商隐
崇尚以芬芳抒情法,他善于用抒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情,将琐碎的生活状态抽丝剥茧,以此形成他独具一格的诗歌世界。
他亦极其擅长表达忧郁婉柔之情,其中蕴含深厚的情感令至今有久远的感召力。
李商隐较宋词家而言,情意较为淡淡,思想更深刻,他的诗为空中架设了一个
柔和的温馨的蓝图,其微妙的词韵和温润语气,撩起一缕缕淡淡的芬芳,仿佛童话,引你沉浸在芳香里,以至朦胧不明。
每一篇李商隐诗中,都模糊着某些柔婉的语句,令人细心去把它们一一还原,也许你会在每篇诗中发现某种秘密的芬芳,令你想象更多。
李商隐的诗歌更趋近玄灵,它们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联想宽广,诗句大胆
新创,表达的情思浩淼,朦胧中,又多了一份情趣气息,令至今影像犹存。
无论你多么喜欢李商隐,他的诗歌会陪你走过一路,捕捉芬芳中蕴藏的秘密。
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
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
李商隐无题诗的特色是:借艺术形象的整体来托寓某种抽象的感情、意绪。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流露的那种相思、追求、伤感,非常可能寄寓或渗透着作者政治上失意的精神苦闷以及明知志向难酬却仍不甘心沉灭的心理。
李商隐“无题诗”的这种艺术构思是对我国古代诗歌比兴寄托手法的继承与发展。
资料拓展
原文:
无题
李商隐〔唐代〕
相逢时难别亦容易,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恨云鬓改为,夜吟应法号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
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
春蚕结茧至死去时丝才调侃回去,蜡烛必须压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就可以几滴干活。
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容颜不再。
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蓬莱山离这儿算不上太远,却并无路可通,如欲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回去求见。
创作背景:
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改信道术。
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为被家人送至玉阳山学道。
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恋相识,但两人的感情却无法为外人所为,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流着无法遏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就可以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并使诗变得既深邃婉曲、又深情无穷。
李商隐写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大多就是抒发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
此诗即为其中一首。
浅析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成因
浅析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成因浅析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成因要:李商隐的无题诗由于其诗作本身的复杂性,历来都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
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一位有重要成就的杰出诗人,与杜牧齐名,被合称为“小李杜”。
他的诗无论是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还是在总结前代艺术经验加以开拓和创新方面,都卓然自成一家。
李商隐艺术素养深厚,他的诗以工面绮美见称。
他流传下来的诗歌约600首,在艺术上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但最为世人称道的还是以“无题”为中心的一系列抒情诗。
这类诗在李商隐所有的诗歌中占数不多,却是李商隐独特艺术风貌的代表。
而朦胧美是这类无题诗的基本风格,也是其最大的特征。
朦胧诗所创造的意境不是十分清晰,表达的思想内容也不是十分明确,如同隔雾看花。
但它却能强烈地激发读者的感情,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具有无比的生动性、丰富性和独特性,直指读者心灵。
正如清人叶燮所说:“秒在含蓄无限,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偬之境。
”这样的艺术境界,我们称之为朦胧美。
那么,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是怎样形成的呢,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无题”与朦胧美从系统论角度考虑,世界上一切现象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又无不自成系统,因而系统性是事物的固有属性。
无题诗当然也应自成系统。
按照邓聚龙的《灰色系统理论》,在结构中“含有确知(称为白的)和未知(称为黑的)或非确知(称为灰的)”三种信息。
那创作背景、作者的身世等外部条件可视为白的信息,“无标题”可视为黑的信息,诗中语言要素可视为灰的信息。
我们了解欣赏一首诗时,往往先从外部已确知的信息向作品输入: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倾向、身世、经历,以及与作品有关的人和事等。
我们认为,文学作品的标题,一般来说是作家心灵之窗的外射,不管是简明醒目式的还是艺术化的标题,都是通向外部的窗口。
像歌曲、乐曲的题目,就能为乐曲情绪的展现提供一定的线索和说明。
浅论李商隐爱情诗朦胧美的表现手法
浅论李商隐爱情诗朦胧美的表现手法摘要:李商隐的爱情诗具有共同的特点,即朦胧美。
这主要表现在其主题的多义性、意象、意境的朦胧和唯美诗风等方面。
而具体的表现手法则是埋没意绪、神仙典故的大量运用、曲折变化的章法。
这些朦胧美的表现技巧,使李商隐成为古代诗歌朦胧美的开拓者。
关键词:李商隐朦胧美表现手法李商隐,字玉山,号玉溪生,晚唐杰出诗人,现存诗歌600多首。
其诗风格不一,但最为后人爱不释手、且独树一帜的是其独创的朦胧诗。
而这种风格的作品又以爱情诗居多,占了他所写诗歌总量的五分之一,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无题》、《锦瑟》、《圣女祠》、《夜雨寄北》等。
这些爱情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朦胧美。
这主要表现在其主题的多义性、意象、意境的朦胧、和唯美诗风等方面,但是李商隐是如何使其诗歌具有了这样思深意远,情致缠绵的特点的呢?这就要深入探讨其爱情诗朦胧美的具体表现手法。
经过认真的研究,笔者认为表现手法有三,依次列之:(一)埋没意绪善于埋没意绪,是李商隐诗歌创作的特色之一。
清人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就已发现了李商隐诗歌的这一特点,他认为李诗“总因不肯吐一平直之语,幽咽迷离,或彼或此,忽断忽续,所谓善于埋没意绪者。
”善于埋没意绪也就是不直接吐露真情,敛抑情绪,感情内向,从而形成具有朦胧美的诗歌意境。
这类诗以《无题》为代表,而最为读者熟悉和欣赏的则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在唐代,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达诗歌的主题题目时,就以“无题”作为诗的标题,以埋没意绪掩其心意,李商隐一诗更是如此。
他不仅掩其主题,就是抒发感情的对象都深深隐藏起来,所以此诗所咏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说是怀念朋友的,有人说是写给心爱之人的,也有哀叹身世之说。
对于李商隐的其他“无题”诗,大家也总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够自圆其说的魅力,深深的吸引着每一个喜爱义山诗的读者。
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李商隐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在唐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诗歌以细腻、含蓄、柔美的风格著称,被誉为唐代诗歌的“小家碧玉”,而这种风格正是其诗歌的朦胧美的体现。
朦胧美是指在意象零碎、语言模糊、情感含蓄的特点下,诗歌所营造出的一种模糊而美好的感觉。
李商隐的诗歌正是在这种美感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暧昧、暗示、借代等修辞手法,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诗歌境界。
比如在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他借着夜雨的落下,表达了自己思念远方亲友的情感。
而在诗中,他并没有直接点明,而是通过一些隐晦的暗示,如“天涯地角有穷时”、“雨打梨花深闭门”等,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含蓄而微妙的情感。
另外,在李商隐的诗中,还有许多关于爱情的描写,而他更是将爱情的朦胧美发挥到了淋漓尽致。
例如《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等,都是在模糊而又细腻的情感中,表达出对爱情的思念和遗憾。
总之,李商隐的诗歌正是通过运用朦胧美这一特色,表达出了种种情感和意境,让人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
他的诗歌不仅在唐代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更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借鉴。
- 1 -。
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
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李商隐的无题诗在诗坛上独树一帜,其意境深远,诗意朦胧多重。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篇1李商隐是唐代有独特成就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诗人。
他与杜牧齐名,并称李杜,为了与李白、杜甫并称的李杜区别开来,又称小李杜。
无论是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还是在总结前代艺术经验加以开拓和创新方面,他都卓然自成大家。
李商隐艺术素养深厚,他的诗以工丽绮美见称。
他善于运用典故,组织语言,构成意境迷离、色彩斑斓、寄意深微的朦胧之美,具有鲜明独特的风格,在晚唐文坛上,甚至在中国古典诗歌整个发展过程中,李商隐的诗歌都独树一帜,自成流派,不但掀起了晚唐的最后一个诗歌高潮,还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
在李商隐诗中,朦胧是其诗歌的主要特色,而其诗歌、特别是他的爱情诗歌更为人们所称道,他那些著名的爱情诗,如《锦瑟》、《无题》等,都被后世男女作为表达爱情忠贞的最佳典范而历久不衰。
那么,人们为什么这么喜欢他的朦胧诗歌呢?他诗歌的朦胧美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本文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意象美诗人喜欢把自己的艺术构思锤炼得千回百转,一波三折。
李商隐爱好绣织丽字,镶嵌典故,细针密线,造成光怪陆离而又朦胧隐约的诗歌意象,如《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锦瑟》是李商隐诗集开篇的第一首。
历来有云:“一篇锦瑟解人难”,就是因为这首诗景象迷离,含义深邈,每一联都是朦胧的。
首联两句,聆锦瑟之繁弦,思年华之往事;音繁绪乱,惆怅难言,千重往事,九曲情肠,形成了诗的多层次朦胧的内蕴。
颔联由庄周梦蝶,写到杜宇化为鸟。
庄周在虚渺的梦境中,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还是蝴蝶之梦周,是一种朦胧的梦境。
杜宇号望帝,死后化为杜鹃,每年暮春三月啼鸣求偶,口中流血,声哀情苦,写的是一种空灵虚幻。
简论李商隐诗歌之美
简论李商隐诗歌之美简论李商隐诗歌之美诗人政治与人生的坎坷,情感的郁积和灵魂的无以聊赖,形成了李商隐悲叹感慨的心态。
李商隐的诗不受人、事、景、物之限,而是处处浸染着无端的悲思慨绪,隐含着一颗寥落、幽怨、缠绵悱恻而又似有某种追求的心理。
他的诗于朦胧中透出一丝光亮,感情的影子徘徊在诗行之中如烟似云,扑朔迷离,显露出他政治和人生追求上的失意和执意的矛盾心理。
(一)坎坷的人生经历十岁那年,李商隐之父卒于幕府,孤儿寡母“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虽在故乡,却如同外来的逃荒者。
家世的孤苦不幸,病弱的身体,形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的性格,同时也促使他谋求通过科举来振兴家道。
文宗大和三年(829),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不仅被聘入幕府,又帮他在开成二年(837)中进士。
同年底,令狐楚病逝。
李商隐于次年春入径原节度使王茂元幕。
王茂元爱商隐之才,将最小的女儿嫁给他。
当时朋党斗争激烈,党人的意见,孤介的个性,使得李商隐一直沉沦下僚,30年中有20年辗转于各处幕府,远离家室漂泊异地,不由自主陷入到朋党倾轧的漩涡之中,政治上受歧视,人格也受到诬毁,这巨大的精神压抑和心灵创伤使李商隐获得了刻骨铭心的悲剧体验,积郁了浓浓的一腔悲愤,也为其诗歌悲美意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早年的学道经历是李商隐诗歌呈现悲美意境的另一原因。
唐自高祖起就尊崇道家。
晚唐时期,学道崇道已成社会风气。
李商隐正出生和成长在那个崇道的年代,无可避免的受到当时风气影响。
在玉阳山学道时,他对道家经典《道藏》下过苦功,他还学会了道教中“秘诀隐文”的表达方法。
在学道过程中,有一个人对李商隐诗作甚至是爱情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就是李商隐一生爱着的女冠宋华阳。
但道门中宗派林立,教规森严,所以,李商隐和女冠宋华阳的恋爱自然又变成不合法的。
这是李商隐诗歌呈现悲美意境的根本原因。
时世、家世、身世多方面原因促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的内向型性格与心态。
禀赋的才情、悲剧性和内向型的性格,使他心灵善感,而且感情异常丰富细腻。
论文《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目录第一章绪论 (2)1.1作者简介 (2)1.2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人生际遇 (3)第二章李商隐诗歌艺术特色分析 (5)2.1 诗有真色,借物抒怀.............................................................................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回环用典,曲折尽意 (6)2.3 无题为首,蕴藉深婉 (7)第三章李商隐诗歌艺术的现实思考 (11)3.1 李商隐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2)3.2 李商隐诗歌艺术特色对后世的影响 (12)第四章结束语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第一章绪论古人说:富有诗书气自华。
诗歌给人带来的是不仅是知识的丰富,更是心灵上的升华。
唐朝是诗歌的国度,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化最璀璨的明珠,在唐诗的长廊里镶嵌着许多诗篇,或朴实无华,或绮丽典雅;或浅显易懂,或含蓄深婉。
翻开这些被历史尘封的诗篇,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学习它的美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义务。
细数起来,经典何其之多,诗歌经典太多,惟有几人当得上诗歌巨匠,晚唐的李商隐便是其中之一。
其诗以他深情、缠绵、绮丽、精巧的风格而被为人们广泛传诵。
记得王蒙曾经说:“我总觉得李商隐的诗中有一种唯美的成分。
它表达的情绪那样悲伤,那样颓唐,可他的用词又是那么华丽”。
李商隐文才卓绝,志向高远,是个很有政治理想抱负的知识分子,然而一生陷于牛李党争的漩涡之中,郁郁不得志。
“虚负凌云万丈长,一生襟袍未曾开”(崔钰《哭李商隐》)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
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也奠定了其诗歌沉郁、含蓄的基调,赋予其诗歌“深情绵邈”、“沉博绝丽”、“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本文结合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坎坷的人生际遇,从他的诗以言志,用典事意,还有无题诗这三个方面探讨了他诗歌的艺术特色,旨在更深层次的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领略其诗歌的美。
1.1作者简介唐朝是诗歌的王朝,百花齐放的时代,诗人之多,诗作之丰,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魅力--艺术理论论文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魅力--艺术理论论文论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魅力李商隐作为晚唐的著名诗人,爱情诗在其整个诗歌创作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他的爱情诗就犹似唐代万紫千红诗苑中一朵晚开的奇葩,以它无比的艺术魅力为千百年来的读者所倾倒。
尽管我们并不能完全识透他诗句的含意,但仍非常喜欢它,觉得它很美。
一、李商隐的爱情诗具有一种意境深邃的朦胧美李商隐的爱情诗十分注重创造一种怅惘迷离、冷峻含蓄的朦胧意境。
诗意含而不现,蕴意深广,从而引发读者无尽遐想,千回百转,回味无穷。
尤其是他独创的“无题”诗或类似的诗篇,寄托深邃高远,情致缠绵悱恻,篇章华丽细密,大都具有朦胧的意境。
如“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青鸟”是西王母的使者,这里即以蓬山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
此情此景,前途渺茫,与爱人会合无期,蓬山万里,青鸟难凭,但仍寄希望于使者――然而也深知这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罢了。
诗句就这样笼罩在一片迷离的色彩中,令人怅然若失,又凭空增添了几分神秘和朦胧。
又如《无题四首》之一: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诗中抒发一位男子对身处天涯海角的情人的思念之情。
首联说来已属空言,一去又成绝踪,待至梦醒后,已是月光斜照,五更钟鸣了。
远别经年,会合无缘,夜来入梦,两人忽得相见,一觉醒来,却踪迹杳然。
但见朦胧斜月空照楼阁,远处传来悠长而凄清的晓钟声。
梦醒后的空寂更证实了梦境的虚幻。
这里作者渲染出朦胧的意境,为主人公制造一种怀人思远空寂孤清的氛围。
接着写他追忆梦中的情景,啼哭难唤,梦醒后在强烈思念之情驱使下奋笔疾书的当时,是不会注意到墨的浓淡的,只见烛光半笼,室内若明若暗,恍然犹在梦中;麝香微淡,使人疑心爱人真的来过这里,还留下依稀的余香,上句是以实境为梦境,下句是疑梦境为实境,写恍惚迷离中一时的错觉与幻觉极为生动传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摘要:本文以李商隐无题诗和准无题诗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李商隐诗歌的意象、典故、语言、意境等的分析探讨了李商隐诗歌朦胧美的外在表现以及在结构上的表现,并且在此基础上,从诗人的生平、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等角度出发,对朦胧美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得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不仅是诗人精湛的艺术手法的产物,也是诗人的生活经历的产物,是时代的产物”这一结论。
关键词:李商隐;无题诗;意境;朦胧美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
在与晚唐逐渐衰败的运势一样渐趋寥落的诗坛中,李商隐无疑是最璀璨的一颗明星,对当时以及后世都有极为深广的影响。
在我看来,李商隐是个彻头彻尾的悲情诗人,无论是他的政治诗还是抒情诗,无不抒发了自己或怀才不遇,或感时伤世,或思念爱人,或叹惋时光流逝等等的真情。
他无法唱出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1](p485《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一般明朗豪迈的句子,却只能吟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2](p103《乐游原》),以抒发自己对国家,对人生无限的怅惋。
对于李商隐的艺术成就,历来的诗评家大多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清初吴乔云:“于李、杜后,能别开生路,自成一家者,唯李义山一人。
”[3](p561吴乔《围炉诗话》)除此之外,对于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人们多以情致深蕴为其根本特征。
刘熙载、张采田等历代诗评家在其作品中都曾对李商隐诗歌的这一特色进行过评论,对此大多都持欣赏的态度。
但对于李商隐诗歌晦涩难懂这一问题,也有许多诗评家提出了中肯的批评。
冯浩就曾评论说这样的晦涩难懂不免有埋没意绪,弄巧成拙之嫌。
而“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做郑笺”[4](p458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之类的评论更是层出不穷。
正因为李商隐诗歌难解,才使得人们对他的诗歌不断地探索追问,莫衷一是。
同时也因诗人的深情婉约、要言不尽,给人难以名状的朦胧之美。
朦胧美的外在表现李商隐在他的诗里有其偏爱描写的意象。
他爱写“雨”、“蜡烛”、“柳”、“风”、“蝴蝶”、“夜”等意象。
雨,飘飘洒洒,柳,寄托着离愁别绪,蜡烛,摇摇曳曳,忽明忽暗……诗人所选取的意象本身就带有朦胧感。
除此之外,诗人又借用一些特别的修饰,让这些意象变得轻盈、空灵,甚至难以感知起来。
以雨为例,诗人吟到“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2](p45《重过圣女祠》)、“小幌风烟人,高窗雾雨通”[2](p35《寄目》)、“封来江渺渺,信去雨冥冥”[2](p26《寄令狐郎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2](p43《夜雨寄北》)、“水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2](p13《回中牡丹为雨所败·其一》)。
诗人所描写的雨多是细雨、暮雨、冷雨。
形容雨细,诗人用了“雾”、“烟”、“梦”这一系列的词,“雾”、“烟”、“梦”不仅细而且迷朦,再加上“暮”、“夜”、“寒”,这样的雨天,在诗人的笔下,整个气氛变得更加沉晦起来。
李商隐在他的七律无题诗和准无题诗里依然延续了他的这种喜好。
在这些诗里,诗人写到了风,写到了柳,写到了雨,写到了蜡烛,写到了月夜,也写到了梦境。
在诗人的笔下,这些普通的意象却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感觉。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里,东风是无力的,就像恋人分别时的无奈,月光是寒冷的,寒冷的月光给夜晚的独自低吟增添了几分凄凉;《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里,诗人用了一个“清”字和“细细长”一词来形容夜晚,“清”字代表了清闲、清净、清苦……很好地突出了女子的孤独,而“细细长”一词更是能表现出夜晚的漫长,以及长夜的寂寞。
由上可见,诗人的措辞精准,所体现的氛围是为全诗服务的,是与整首诗的意境相吻合的。
除了诗中画面的朦胧之外,诗人对人物心理的描写也常常能带给我们思索。
诗人在诗中常写“难”、“愁”、“叹”,这些“困难”、“哀愁”、“叹息”本就是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前因后果更是难以推知。
“相见时难别亦难”里,相见难,为何难,而分别又难在何处?“晓镜但愁云鬓改”里的“愁”又包含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原因呢?是担心青丝不知什么时候会变成白发,还是为了那已经花白的发鬓而忧伤呢?诗人的潜词造句精妙,深深挖掘下去,会发现许多言已尽而意无穷的地方。
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还体现在其对典故的运用上。
在古代,文人诗歌都喜欢用典故,特别是唐代五、七言今体诗的体制定型以后,这种风气犹为普遍。
而李商隐在其诗歌中对典故的运用又有其特别之处。
首先,李商隐诗歌中典故运用的量是很大的。
不妨我们先来做个量上的统计。
以李商隐最有名的六首七律无题诗为例。
粗略地统计一下,刘郎蓬山、贾氏窥帘、宓妃留枕、莫愁、班骓、小姑、神女等用典近十处。
而仅名篇《锦瑟》,作者便在颔颈二联中连用了庄生蝴蝶、望帝杜鹃、沧海明珠、蓝田玉生烟四个典故,一句一典,让人有应接不暇之感。
在此例子不再多举。
典故用得多,必然增加了读者阅读理解的难度,甚至给人一种“若其用事深僻,语虽工而意不及,自是其短”[5](p400宋·蔡居厚《蔡宽夫诗话》)之感。
我们不能完全排除这样的可能,但在大多数的作品中,诗人用典的精当,词句的优美巧妙,很好解决了这一问题。
典故的运用,必须以广博的文化知识为基础。
而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要达到诗人那样广博的知识面是很困难的,由于文化程度不同,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首诗歌,以及读者的理解和诗人自身想要表达的意旨可能是大相径庭的。
但李商隐诗歌中典故本身的色彩感和形式美却能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一矛盾,并且产生出朦胧的美感来。
以《锦瑟》一诗为例。
先假设我们不了解诗中的这四个典故,单以表面的意象来分析这首诗,看看我们能否可以解释得通。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无端,现代汉语中也有使用,即平白无故、无来由的意思。
锦瑟是一种乐器,为什么平白无故地有五十根弦呢?而每一弦每一柱都让人想起了过去的美好时光。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如果说不了解这两个典故,这颔联就有点让人反迷糊了。
先抛开这两个典故的原义,且先从字面义入手。
庄生的梦中出现了蝴蝶,翩翩起舞。
望帝将春心寄托在杜鹃的身上。
杜鹃在中国民间文学中本来就是一种悲鸟,望帝将自己的春心寄托在杜鹃的身上,人们自然会有一种悲伤的感觉。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苍茫辽阔的大海上,明月高悬,珍珠在流泪。
蓝色的田野上艳阳高照,美玉化成了缕缕青烟,缥缥缈缈,随风而逝。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种感情现在虽然还能回忆,但是当时的那份情意已经惘然消失了。
诗人用典,绝不是无用的堆砌排比,而是将其化为诗歌语言的一部分,以《无题》(重帏深下)为例,第一句中“莫愁”即是一个典故,但人们读到这一句诗的时候,除了联想到这个典故的本义以外,还会联想到“莫愁”的另一个指代义,指代佳人,以及它的字面意义,即,即不要愁。
那么这时,几幅画面重叠在一起,似乎让我们看到了重帏之下,一位佳人独坐帐内,面带愁容。
但这些都是出现在读者脑中的一幅朦胧的画面,而诗人仅用了一个精当的典故便道出了这一切。
仔细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李商隐诗歌中有许多的言外之义,画外之画。
李商隐诗歌朦胧美的外在表现主要体现在诗歌的字句和典故中。
而这种朦胧美并不等于令人费解,不是不可知,而是可以感知的。
但是这种朦胧美是可感却又不能尽感的。
这正是李商隐诗歌朦胧美外在体现的最主要特征。
朦胧美在结构上的表现一般情况下,一首诗歌围绕着一个中心内容,或描写一时一事,或描写一人一景,进而借此抒发诗人的思念、不满、忧愤或者颓丧的思想感情。
而诗人结构一首诗歌,则通常有一条比较明晰的线索。
有的描写一件事,于是诗内对场景或动作的描写则都围绕着主题进行。
例如:“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6](p364王维《渭城曲》)此诗写送别,无论是分飞的细雨或是青青的柳色,无不是为这一送别的场景增添了一份离愁别绪。
也有的诗以时间为顺序。
例如崔护的《题都门南庄》,此诗以时间顺序结构全诗,线索非常清晰。
但还有一些诗,结构不太明晰,没有特定的时间空间或事情的发展的顺序,但仔细读来,我们依然能找到一条比较明确的线索。
一般来说,无论是顺叙、倒叙、插叙,还是记叙、议论、抒情,或者是对比、烘托、反衬,结构诗歌的手法,也大致不离其宗。
李商隐的一部分诗歌也是如此,但李商隐的另一部分诗,尤其是他所开创的无题诗和以句首两字为题的准无题诗,结构就非常的特别。
王蒙曾经这样评价道:“那么有没有结构扑朔迷离,无线无序,令人捉摸不透的诗呢?有,其最精彩的范本就是李商隐的无题诗和准无题诗。
”[7]但李商隐的诗歌真的是无线无序的吗?我们先以《无题》中的两首为例来做个简要的分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本诗以起兴开头,首联在文字上表现了相见与分别“两难”,但实则强调“别亦难”。
分别是那样的困难,就连周围的环境也为这次的分别奠定了忧伤的基调。
尽管昨夜狂风大作吹落了一地残花,而今天,东风都带着怜悯,不忍打断这对执手相看泪眼的男女。
前两句写离情别景,无须多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显然不是实写,尽管先人曾唱到:“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9](( 上)p75无名氏《作蚕丝》),但却没有李商隐“春蚕到死”、“蜡炬成灰”来得沉痛执着。
出句言“丝尽”,对句言“泪干”,而着眼在“丝(思)不尽”、“泪不干”,以抒写虽后会无期,而相思之情永在的信念。
既然是写信念,那么春蚕,蜡炬自然是诗人心理活动的物化形式。
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这时的思维又从至死不渝的信念转到了对方的身上,诗人似乎出现了一种幻境,仿佛看到恋人也在思念自己的情景。
晨起梳妆,看到自己两鬓已花白,对月吟诗,只觉得寂寞孤独。
末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诗人的思维又再一次被拉了回来,在分别之后,诗人心里暗暗祈祷,愿托言青鸟,以慰藉相思之苦。
整首诗仅一句言事,一句写景,后几句皆是心理活动的描写,有物象、有幻境、有希冀,心理不停地转变,有点让人难以捉摸。
再举一例: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首联写景,东风飒飒,阵阵细雨随风飘散纷飞,荷花塘外的那边,传来了声声轻雷。
开头从眼前景致说起,雷声将我们的思绪带向了远方,想到了恋人离自己的距离是那么的可望而不可及。
颔联写物,有锁钮的金蟾香炉,香烟缭绕飘逸,状似玉虎的辘轳,牵引绳索汲井水。
颈联连用了贾氏窥帘、宓妃留枕两个典故。
末联诗人发出了感慨:莫让春心如春花般怒放,越是相思,越是失落和痛苦。
本诗一联写景,一联写物,一联写典故,一联写诗人的感慨,似乎联与联之间的联系一点也不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