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反思与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合集下载

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现代经济信息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李 帅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摘要:新文化运动,是由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陈独秀、李大钊等发起的,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的思想启蒙运动。

新文化运动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主要提倡“德先生”、“赛先生”,以民众的思想解放为主要目的。

后期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带入中国。

新文化运动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社会空前的思想文化启蒙运动,对当时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冲破了社会封建思想的禁锢,为中国转变当时落后的社会面貌,寻求一条更适合中国社会的道路和制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中国想要真正富强,仅仅依靠改革是行不通的,改革的起点一定是思想的转变。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G12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21-0370-02一、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概述(一)新文化启蒙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1898年,戊戌运动的失败,启发人们:中国社会想要得到进一步发展,固步自封是万万不可的,推翻封建专制,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仅仅依靠自上而下的改良是不可能完成的。

1.政治上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极度混乱的历史时期。

辛亥革命后,胜利果实却被袁世凯所窃取。

一方面,袁世凯加紧搜刮中国百姓,另一方面北洋军阀割据,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分裂、相当不稳定的政治局面当中。

孙中山等一批革命派,为挽救中国社会在做着不懈努力,但没有实权的孙中山等人,还是以失败告终。

2.经济上在中国近代史上,这一时期,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稳定发展的 重要历史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方面的操纵,侵略活动有所减少,中国一批仁人志士开始谋求经济的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缓慢发展,迎来了短暂的春天。

同时,封建残余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严重阻碍了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新文化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现代性与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现代性与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现代性与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一、概述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和发展与中国的社会历史背景紧密相连。

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封建制度的腐朽与西方列强的侵略,使得国家民族危机深重。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启蒙主义文学思潮应运而生,它旨在通过文学的力量,唤醒民众的觉悟,推动社会的进步。

启蒙主义文学思潮强调理性、科学和人道主义,以批判封建专制、提倡民主自由为核心价值。

它借鉴了西方启蒙运动的思想资源,同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文学理念和创作方法。

在这一思潮的影响下,一批批文学家以文学为武器,展开了对封建文化的猛烈批判,呼唤着新时代的到来。

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它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从早期的维新派文学到后来的“五四”文学,再到30年代的左翼文学,这些文学流派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现象。

它不仅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而且为中国的社会变革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持。

在今天看来,启蒙主义文学思潮依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批判精神,为实现更加公正、自由、平等的社会而不断努力。

1. 现代性的定义与内涵现代性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概念,涵盖了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从广义上讲,现代性指的是自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社会在思想、文化、科技等方面所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革,这些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在现代性的语境下,人们开始追求理性、自由、民主、科学等价值,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个体的解放。

在文学领域,现代性表现为对传统文学观念、审美标准、创作方法的质疑和超越。

启蒙主义文学思潮作为现代性在文学领域的重要表现之一,强调文学应服务于社会现实,关注人类的生存境遇,通过文学作品来启迪民智、推动社会进步。

关于现代性的困境与启蒙理性

关于现代性的困境与启蒙理性

关于现代性的困境与启蒙理性论文关键词:新启蒙理性意识哲学范式现代性主体间性交往理性范式论文摘要:现代性的困境就是统一性规范的缺失,而造成这一困境的深刻的根源就是启蒙理性二元对立的逻辑,也就是以主体性原则为中心的意识哲学范式。

要在深层解决现代性与启蒙理性的纠缠关系,一方面启蒙理性导致了现代性的困境,而另一方面也正是启蒙理性为现代性困境的解决提供了出路。

现代性面i临的最大困境,就是统一性规范的缺失,亦即弱化了标准的选择存在主义的焦虑。

现代性这一困境的根源在于启蒙理性,因为启蒙在破除了神圣权威的同时造成了现代性的分裂,因此现代性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就是确立一个统一性的规范,弥合分裂。

但这背后隐藏着另一个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即怎么对待启蒙,因为启蒙一方面使现代性陷入了困境,我们本应该抛弃它;但是另一方面,在哈贝马斯看来,启蒙自身又给我们提供了一条走出现代性困境的道路,那么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这条道路是否合理呢?一、现代性的自我分裂与现代性的困境哈贝马斯认为黑格尔是对现代性进行哲学反思的第一人,“现代必须在自身内部发生分裂的前提下巩固自己的地位”m,也就是说,现代性之所以有高度敏感的“自我意识”并且努力地进行“自我确证”,是因为自身发生了分裂。

那么现代性是如何发生分裂,为什么发生分裂就造成了现代性的困境呢?在黑格尔看来,康德哲学是现代性的标准的自我阐释,即现代性的本质精神就是启蒙理性的主体性。

这种主体性原则的确立始于笛卡尔,而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则进一步促进了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并确定了主体至高无上的地位。

但是在黑格尔看来,康德哲学仅仅停留在这一步,他没有意识到理性内部的分化、文化形态的划分和所有这些领域的分离就意味着分裂。

康德没有认识到现代性的自我分裂,从而拒绝把分离的主体性统一起来。

主体的分离就是现代性的分裂,而弥合分裂就需要现代性为自己创制新的规范。

问题在于,如何创制规范?现代性作为一种新的时代意识,它谋求与过去(传统)的决裂,并将这种决裂作为自己的起点。

启蒙辩证法对现代性的反思困境

启蒙辩证法对现代性的反思困境

维普资讯
陷后的无所适 从 , 因为主体性 形而上 学与传 统异 化逻辑 的 二元模式崩 溃的产 物就 是启蒙辩 证法 , 实质性 矛盾就 是 其 抽 象与具体 的矛盾 。 蒙辩 证法仍 没 有摆脱 抽 象, 向具 启 走 体。 社会 生活确 定性 在理性 中的退却 导致 的只是科 技对 现
教 只能在脱离 生产关 系的抽 象范 式 中讨论 , 资本主义 生产 关系作 为人 的历史命运 之表 达 的当代社 会形 式 , 与现代 性
的关联仍 不 为思想家们 所重 视 。 传统 形而 上学 所追求 的确 定性 转换成 了工具理 性奴役 人 的现实性 , 形而 上学 与生活
的张力消失必然导致现代性理论 的乌 托邦形式 。
证法应运而生的历史逻辑 。
支撑物 , 也就是新 的时代精神 。 因而 , 它所喻示 的就 只能是

种张力 消失之 后无 所适从 的悲 观主 义立场 。 种立场 在 这
实践 中必 然导致 无所 作为 , 至还 与实践保 持 了一段认 识 甚
论的距离 , 从一 开始就偏离 了马克思 所倚 重的实践理性 。 其 结果就正 如JreL r i 言 :“ og ar n所 a 阿多诺和霍 克海姆理 论 的 意识形态 的一面 :它 那顽 固的悲观 主义使政 治改革 活动松 懈和瘫痪 。 … ”
S p2 0 e .0 6 No5 .
启蒙辩证法对现代性 的反思 困境
夏 林
( 中山大学 教育学院 , 广东 广州 5 0 7 ) 12 5

要 :启蒙辩证法作 为对现代性 的总体性 反思 , 然没有超 出现代 性 的发 生场上学 与传 统异 化逻 辑的二 元对立 正是启 蒙辩证 法的精 神实质 , 也是 现代 性的异 化逻辑 的表 现。启 蒙辩证 法 未 必具 备 自身标榜 的 总体 认知 能力 , 也未 必具备 对现代 性 的总体 性批 判潜力 。它仍然 没有摆 脱现代 性 的初始 矛 盾——抽 象和具 体的矛盾 , 单纯理性 的反 思最终 必然导 向理论 的乌托邦形式。 关键词 :启蒙辩证法 ;现代性 ;悲观主义;乌托邦 中图分 类号 :B 0 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4 320 )50 0 -4 0 1 0 (0 60 .0 50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摘要:从我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来看,中国共产党人非常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研究与应用,成为引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将中国现代化建构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进行有效衔接,既可以化解我国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困境,又可以联系实际,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健康发展。

因此,着眼于当前发展课题,了解中国现代性追求的历史溯源,通过历史方位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切入点,明确中国现代性建构思路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现代性建构;具体策略引言: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来讲,既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发展,也使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快速迎接发展挑战,使中国现代性构建与相关理念的优化达到了相互统一的状态。

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结合我国现代性追求曲折的发展历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重要驱动力,研究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因此,本文在探讨过程中,主要结合现代思想启蒙等相关内容,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基本发展动向,从而明确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基本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的理论概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中国现代性建构的研究内容,深入研究各项切入点,是十分必要的。

主要对以下内容进行有效研究: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分析从历史进程研究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可以充分顺应中国现代化发展,可以在追赶现代化、优化现代化发展路径的同时,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历史一同联系起来。

在对现代思想和观念进行变革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起点任务方向的明确,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曲折性。

因此,要对我国现代性观念和历史方位进行全面反思,更好的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作为核心任务,完善最新成果的巩固,从而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更加科学全面。

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与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与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与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建构摘要:作为一个彻底的辨证论者,马克思在肯定现代性在世界历史的形成和人的本质自由而全面发展中奠定重要前提的同时,也指出现代性所造成的殖民统治及其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

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深刻地阐释了世界历史和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客观过程,并揭示了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为人们辩证地审视现代性问题和全面把握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境遇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构建提供了积极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现代性;现代化作为现代化历程的亲历者,马克思所生活的年代恰恰是现代化在西欧迅猛发展时期。

虽然马克思并没有明确提出“现代化”这一概念,但他看到了现代工业的兴起所引发的巨大社会变革,且系统地阐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相关的世界历史理论。

马克思把当时的19世纪称为现代,并频繁地使用“现代”这一概念,如“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代资本家阶级”、“现代的工人”、“现代工业”等等。

现代一词并非是当时的泛称,而是指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即资产阶级时代,现代社会特指资本主义社会。

一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历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革,机器化大生产的采用和社会分工的广泛推进,这一系列的生产方式引起了社会政治经济的重大变化。

从中世纪手工业者到“现代工人”,从历史上自然形成的等级资本到“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从中世纪国家到“现代国家”,资产阶级时代最终得以确立下来并首次开创了现代社会的历史。

工业革命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时期,并宣布人类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即现代时期。

首先,在现代社会中,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由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原有的封建的或行会的工业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市场的需求,工场手工业代替了这种传统的经营方式。

随着世界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和产业革命的不断升级,现代大工业又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现代资产阶级逐渐代替了工业的中间等级。

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描述的那样:“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反省与中国新现代性建构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反省与中国新现代性建构

为, 现代性 的宏 大叙 事 并不 像 它所 声 称那 样 具 有 “ 普遍
性 ”“ 性王国” ,理 的价 值 理 想 承 诺 也 不 像 它所 宣 称 的 那 样 纯 净 和透 明 。在 现 代 性 宏 大 叙 事 的 普 遍 主 义 承 诺 背 后 , 深 深蕴 含 着 一 种 特 殊 主 义 的 、 理 性 的 权 力 关 系 , 体 现 的 非 它
马 克 思 对 现 代 性 的 反 省 与 中 国 新 现 代 性 建 构
陈 士 兵
( 共 泰安 市委 党校 , 东 泰 安 中 山 2 10 ) 70 0
【 摘
要 ] 对 现代 性 的 理 解 、 省 和批 判 构 成 了马 克 思 毕 生的 理 论 主 题 。 马 克 思 正 是 在 对 资 本 全 球 化 社 反
性的狭隘视域 , 指明了人类解放的必然归宿 。


马 克思现代 性视域 的 出场
任何思想都是时代 的思想 。马克 思 的现 代性 视域 首
先 是 其 出场 的历 史 语 境 使 然 。 马 克 思 的 现 代 性 视 域 出场 的历 史 语 境 和 出场 路 径 都 是 “ 代 社 会 ” 即资 本 全 球 化 的 现 , 社 会 。资 本 全 球 化 正 是 马 克 思批 判 性 反思 主要 指 向 的 “ 现 代 社 会 ” 也 正 是 在 这 一 反 思 性 批 判 中 , 克 思 得 到 了关 于 , 马 现 代 性 的深 刻 理 解 , 马 克 思 的 现 代 性 视 域 出 场 。 他 认 使
了不断膨胀和扩 张的 冲动 , 它力求 冲破各 种地 域 的限 制 , 为 自己的生存 和发展 寻求更大 的空 问。这样 就使得 资本
不断 越 出本 国 范 围 , 开 辟 世 界 市 场 。 因 此 , 球 化 乃 是 去 全 资 本 自发 运 动 的必 然 逻 辑 结 论 。 在 此 基 础 上 , 克 思 提 出 马 了他 的世 界 历 史 理 论 。 他 认 为 , 是 凭 借 资 本 运 动 和 世 界 正

启蒙与反思:梁启超思想中的现代性意蕴

启蒙与反思:梁启超思想中的现代性意蕴

En i h e m e t a d Re e to f t e M o e n t l tn g n n f c i n o h l d r iy
M e nn f I NG ・h oST o g t a igo A L Qi a ’ h u hs c
CHEN en W
Ke r s LA G Q—h o o ent; ni tn e t i c le ywod : I N i a ;m dri e l he m n ;d u i c y g i f ts
关 于 现 代 性 的 讨 论 ,是 近 十 年 来 中 国思 想

史 研 究 中 的热 门话 题 。 对 于 中 国 社 会 而 言 ,现
t i k a o ts me p o l ms,i cud n h ea in h p b t e r d t n a d mo e iy,rfe t n n hn b u o rbe n l i g t e r l t s i ewe n ta ii n d r t o o n e ci s o l o

梁 启超 思想 中的现代 性启 蒙
代 性 是一 个 艰 难 探 索 的过 程 ,从 晚 清 的康 有 为 、
梁 启 超 、严 复 、章 太 炎 开 始 ,这 些 知 识 分 子 所 做 的 工 作 都 是 一 种 现 代 性 的 探 索 。而 现 代 性 的
梁启 超 是 中 国近代 史 上 著 名 的维 新 立 宪派 领
( e a m n f do g a adPli l ec i , y U i r t,Wui a 5 3 0 hn ) D pr e t el i l n ot a T ahn Wui nv sy t oI oc ic g ei y hn3 40 ,C ia s

现代性的建构与反思

现代性的建构与反思

现代性的建构与反思一、现代性视域下的文化研究一部儿童文学史,不仅要有翔实的史料陈列,而且要有“见”与“识”,要有“一以贯之”的史观。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论》中所谓的儿童文学史的“识”与“论”即为作者的儿童文学史观:儿童文学史是什么?儿童文学什么?儿童是什么?这一切在儿童文学现代性发轫之后,是如何被建构出来的?这三者之间又有着怎样的依存关系?这些问题形成了一串逻辑严密、互相关联的问题流。

为解决这些问题,使得这部儿童文学史论得以有效操作,作者将自己的研究方法定位为“文化研究”。

采用文化研究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将整个社会文化视为一个巨大的“文本”,它的出发点和归宿旨在揭示文本的意识形态蕴涵和文本所隐含的权力关系。

而关于文学现代性的反省与思考则是文化研究的基础命题之一,作者敏锐地抓住文化研究这一独特而新颖的理论切入视角,将整个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放置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之中进行考察。

在“现代性”视域中,围绕着儿童文学审美话语与政治话语的交锋这一线索,沿着晚清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中的现代性发轫——五四时期文化冲突中的儿童想象——儿童文学的实践话语——民族共同体话语中的儿童身份这一流脉进行梳理,作者在充分肯定“一部儿童文学史,从根本上说就是成年人(创作主体)“儿童观”演变的历史”的基础上,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之“儿童观”的演变历史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深度开掘。

同时开始思考:知识分子/儿童文学作家如何通过儿童文学的创作来实现自己的话语权及对儿童的建构;儿童作为成人世界的文化他者身份;政治话语的霸权地位如何左右现代儿童文学的创作,导致从晚清到五四到三四十年代,儿童身份由“小国民”、“小野蛮”到“小英雄”、“小主人”转变。

并由此得出以下结论:儿童文学是建构儿童意义的成人的自觉书写,儿童文学作家作为知识分子正是通过对“儿童”的立法来争夺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及未来时代的话语权。

二、立法者与他者现代儿童的发现发轫于晚清民初,此时儿童由封建时代“父之子”身份实现了近代“未来之国民”的角色转换。

现代性与新时期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现代性与新时期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革命古典主义的文学典型:样板戏
• 样板戏人物总而言之就是三突出、高大全的钢铸铁浇 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形象。他们在精神上无限高尚、高大 ,但是却不是普通人,不具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因此他 们是一群现实中不存在的理想主义色彩十分浓郁的英雄。 是按照神话中塑造神的手段加以塑造出来的。
新时期启蒙主义对革命古典主义的反拨表现
• (五)新时期启蒙文学的历史意义
• 第一,新时期启蒙主义文学终结了革命古典主义; • 第二,新时期启蒙主义文学恢复了“五四”文学传统,使中国重 新向世界文学开放,融入了世界文学的大潮; • 第三,启动了文学现代性,成为中国文学现代发展的新起点; • 新时期文学带有多种文学思潮的因子,特别是新时期后期和后新 时期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新写实和现实主义的冲击波)、现 代主义(后朦胧诗、先锋文学)等; • 第四、新时期启蒙主义文学史新启蒙运动的一部分,发挥了推动 改革开放,促进现代建设的历史作用。
• 四、现代性与新时期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 (一)新时期启蒙主义发生的历史条件
• 由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任务的急迫性,革命取代了启蒙, 启蒙主义文学思潮在“五四”以后中断了,但是在20世纪80 年代得以恢复,形成了新时期启蒙主义思潮,是思想解放和改 革开放背景下的心启蒙运动,是“五四”文学思潮的回归。 • 1、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 2、新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发生、发展与传统文学制度的松弛 ,其中以朦胧诗文学思潮为标志; • 3、民间发起的一场新启蒙运动。
• (二)新时期文学主潮的启蒙主义性质
• 新时期文学的思想倾向是争取现代性,这一点就确定了它 的启蒙主义性质。 • 1、“左”的思潮受到批判; • 2、“伤痕文学”:蒙昧与文明的冲突 • 3、朦胧诗:不仅表现对社会的关怀,更表达了自我实现 的追求,是启蒙立场的积极表现; • 4、“反思文学”进一步挖掘“文革”及“左”的思潮的 历史根源。

新世纪中国当代文学

新世纪中国当代文学

新世纪中国当代文学新世纪之初,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歧变得越来越严重,文学的经典化和历史化无法完成,文学的核心价值被扭曲,文学批评失去了正面建构文学史的能力,这一切都导致了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否定与质疑。

如何客观评价当代文学,如何重新确立对当代文学以及当代文学批评的信心,是摆在当代文学研究界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

新世纪以初,市场经济、全球化以及大众传媒的合谋使得中国文学的境遇变得越来越复杂。

虽然一年一千部的长篇小说以及上万部的中、短篇小说足以支撑繁荣、发展的表象,但是大众文学期待的降低、文学接受和传播方式的变化、作家身份与形象的改变、当代文学史的滞后以及当代文学评价标准的混乱,等等,都造成了中国当代文学面貌的被“改写”和当代文学地位无可奈何的衰落。

与这种状况相呼应,当代文学的研究也面临种种困境与问题,表现为:其一,中国当代文学缺乏一个令人信服的评价体系,极端的、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的文学判断再次“复活”,批评界无力让全社会在当代文学问题上形成普遍的共识;其二,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跟不上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节奏,这是成千上万的文学作品被视为“无物”或“垃圾”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三,文学评价环境的混乱导致了文学生态的恶化,畸型的社会心理、“暴力”化的文学话语方式的流行使得正常的文学批评已经无法展开。

这些或隐或显的困境与问题,在2007年终于因为德国汉学家顾彬那个耸人听闻的关于“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的访谈而日益尖锐地暴露出来①。

一、中国当代文学究竟有没有“经典”,应不应该“经典化”?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轻视和贬低,其实早在顾彬之前就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

对于20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文学,学界因为其受到了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过度”影响而否定其文学性;对80年代以后以先锋小说为代表的“纯文学”,学界又因其对西方文学的“过度模仿”、缺乏“原创性”而质疑其价值;对新时期的“伤痕文学”、“寻根文学”等等,早有学者以所谓“新时期文学危机论”予以全面否定;而对于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缺乏精神高度”、“价值混乱”、“没有大师”、“没有经典”的指责也不绝于耳。

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一)

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一)

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一)论文关键词:现代性启蒙断裂反思理想的现代性论文摘要:“现代性”是20世纪后期西方哲学所广泛关注的概念,对于“现代性”的界定,学术界至今未能达成统一的认识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引入“现代性”这一概念时,即是为了实现启蒙国民,救亡图存的目的;然而,由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与西方相差甚远,以至于“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在“文革”之后,人们开始了一系列的反思,以求在中国实现理想的现代性。

关于“现代性”,吉登斯曾言简意赅地提出:“现代性之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的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这影响…”。

而法国学者伊夫·瓦岱从反面意义上对现代性进行了定义:“现代性可定义为那种主要特征与传统文化特征相对立的文化状态”。

这种宽泛而概括的定义方式对众说纷纭的现代性来说,是一种比较客观而折中的界定。

在中国文献中,“现代性”一词最早在1918年《新青年》中出现。

周作人在一篇译文中首次把“modernity”译成“现代性”。

20世纪9O年代初,“现代性”概念开始进入中国文学批评领域。

概言之,现代性是在欧洲社会母体中孕育出来的以科学和理性为代表的一种社会文化形式。

因为“现代性”在产生之初即有启蒙的性质,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引人“现代性”这一概念时,即是为了实现启蒙国民,救亡图存的目的;然而,由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与西方相差甚远.以至于“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在“文革”之后,人们开始了一系列的反思,以求在中国实现理想的现代性。

一、启蒙“现代性”走进中国,已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事情。

其时,当西方诸国已迈着现代化的步伐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却依然沉浸在“泱泱大国”的骄傲与自大里,固执地守候在自给自足的落后的农业文明里。

一大批有识之士,在目睹了自身的落后、屈辱和西方的先进后,决定在中国开始“现代性”,用“现代性”唤醒围人的意识,以期达到救亡图存,救国救民的目的。

现代性与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及重构

现代性与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及重构

现代性与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及重构赵剑英干春松内容提要中国人面对近代以来政治社会巨大变革导致的文化认同危机作出的不同反应与艰辛探索,既揭示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方式必然受制于自身的历史传统,又证明了不能简单地回归本土思想资源,必须立足于全球问题背景,以构造性的态度综合创新,才能成功地回应现代性引发的文化认同危机的挑战。

一、现代性与认同危机的发生中国的现代性(注:现代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

我们在本文中强调制度变迁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是接受了吉登斯的概念,即:“它首先指在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

‘现代性’大略地等同于‘工业化世界’;现代性的第二个维度是资本主义,它意指包含竞争性的产品市场和劳动力的商品化过程中的商品生产体系。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16页)有人批评吉登斯的现代性描述忽视了文化问题,“吉登斯不认真对待文化问题,……认为不探讨从目前有关文化的政治、文化资本、文化差异、文化同质性和异质性、族群性、民族主义、种族、性别等等争论中产生的问题,人们也可以合理地说明当代的世界,这整个想法就令人难以臵信。

”(罗兰·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7页)本文的展开或许是参考了这种批评,但始终认为制度的变迁是中国文化认同危机出现的根本的和首要的因素。

)的历史发展是以追求现代化作为重要动力的。

在近代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中,现代化的努力最直接的体现,是对于西方技术的吸收和制度的模仿。

与此同时,科举制的废除和作为数千年来民族文化价值秩序象征的皇权的崩溃,导致了制度层面的巨大断层,即以民族—国家的模式取代传统中国的“天下”模式(注:关于近代中国人对于自我形象的认识是由“文化主义”向“民族主义”转变的详细讨论,可参阅金光耀:《中国的民族主义》,载《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73—211页。

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发展思考

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发展思考

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发展思考作者:张旭婧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5年第27期摘要:现代性是现代化运动的产物,现代性的生成开启了世界历史性进程,极大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由于其过度强调个人利益得失,导致社会片面发展。

现代性是发展中国家进行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新起点。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善于发挥制度优势和后优势,必须在吸取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与教训,促进当代中国的现代性建构的发展。

文章主要从我国的角度谈论现代性建构的方式。

关键词: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发展迅速,各行各业蓬勃发展。

现代性在生成过程中要加紧步伐,铸造现代化建设、现代性建构。

但是在社会发展中也不能一味的片面强调现代性,对于西方现代性消极影响应该摒弃,我们应该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生成过程中总结经验与教训,取其精华,去其槽粕。

我国现代性的建构必须实现西方国家现代性构建之路的扬弃与超越,构建更加合理的现代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协调发展。

一、现代性概括现代性是现代化的产物,它与资本化密切相关。

它是在人类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等向现代化变迁的一个复杂过程,是在近百年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的。

现代性起源于西方,它是指启蒙时代依赖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是一种持续进步的、合作目的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形势。

现代性推动社会发展,形成民族国家的政治观念和法制关观念,有利于创建一个自由、民主的法治国家。

那么到底什么是现代性呢?目前理论界仍然没有统一的概念,现代性是与传统性相对而言的话题,它大体上是指在西方现代化进程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传统社会发展有着本质区别的一种发展形式,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一种表现和趋势。

现代社会发展的标志就是现代性。

总之,现代性不仅是一种社会趋势,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和意识象征,而且它在经济社会表现为一种特殊的制度形式和社会组织。

有些西方学者认为,现代性是对一种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组织形式的一种总称,它首先发生在欧洲国家,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扩展至其他国家,进而影响着世界其他国家社会发展形式,他们认为现代性必须从制度层面进行考虑。

启蒙重思的四个维度

启蒙重思的四个维度

启蒙重思的四个维度刘森林【摘要】伴随着启蒙探究从唱衰到重审的转变,为了更好地推进启蒙,需要在四个维度上对启蒙进行反思总结:第一,启蒙的关注中心从理性的运用转向建构一种人的科学,这种新的科学是以哲学为根基并跨越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群;第二,区分启蒙与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往往是对启蒙的运动化推广,“启蒙”或是未经历政治-经济-社会推广、局限于人文范围内的思考,或是对运动化启蒙的反思(分积极推进与否定性地重归人文思考两种路向);第三,启蒙的本土化与世界化,通过比较鉴别探寻启蒙的世界境遇和中国境遇,确立中国新启蒙的目标和任务;第四,把启蒙视为批判与建构的统一、理性启蒙与德性启蒙的统一,自斯密经康德到马克思一直如此,启蒙不但求真也求善,不仅力求确立合理科学的崇高价值,更保持对基本价值的确信。

启蒙事业不可否定,只能审慎地反思、总结、推进和完善。

【关键词】启蒙;重思;启蒙运动;本土化;德性启蒙中图分类号:B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3)01-0019-09作者简介:刘森林,山东昌乐人,哲学博士,(济南250100)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虚无主义思想史与批判史”(19AZX00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拓展性研究”(19ZDA019)近代以来,不管在中国还是在整个世界,“启蒙”都是最受关注的观念之一。

有学者指出,国际学界已经历了从上世纪末唱衰启蒙到如今重申启蒙的转变,而国内学界似乎还没完成这种转变。

①其实,徐贲列举的否定启蒙的例子,如甘阳提醒中国的启蒙话语里有对西方的迷信、许纪霖强调传统启蒙逻辑中包含的先知先觉、后知后觉逻辑在网络互动时代需要重新认识、冯克利力主习惯大于启蒙,这些观点在笔者看来都属于启蒙的内在反思,而不是对启蒙进行外在否定。

他们分别是在提醒注意启蒙的中国内涵、网络时代启蒙路径的变化,以及极端启蒙对礼法习俗、德性的否定并非标准的启蒙立场。

启蒙的困境——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反思

启蒙的困境——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反思
沟通。 而造成两者无法沟通的 , 除了当时国民文化素质普遍低 下之外 , 更重要 、 更根本的一个因素 , 来 自启蒙者 , 也就是知识
强的排他性。 无论是 五四时期的思想启蒙 , 还是革命文学时期 的革命启蒙 , 都有这样的特征 。 五四时期启 蒙的排他性主要体 现在对传统文学和通俗文学的排斥 上。 对传统文学的批判 , 代
分子本身。 在“ 启蒙——被启蒙” 的框架里 , 启蒙者和被启蒙者 始终处在一种不平等 的地位关系 中,启蒙者总是 以一种居高
临下 的姿态 面对 自己启蒙的对象 , 而把 自己当成是 “ 先 知” 和 方面导致了启蒙达不到理想 的效果 ,另一方面也 影响到了知
“ 救 世者 ” , 与被启蒙的对象形成 了对立 的关系。 这样的状况一 都 曾对此有过犀利的言辞 。 在新文学的统摄之下 , 文学想要实 识分子 自身 , 引发了他们 的痛苦和迷茫 。 功利性 , 尤其是政治功利性。这种 现实 功利性 , 在五四时期 的 典 型表现 , 就是李泽厚那个著名的论 断 : “ 救亡压倒启蒙” 。由
表宣言如 陈独秀的“ 三大主义” , 以及胡适 的“ 八事” 等等 , 对古 代文学进行 了全方位 的否定 。 对通俗文学 的排斥 , 主要体现在 对“ 黑幕派” 和鸳鸯 蝴蝶 派的批判 上 , 周作人 、 沈雁 冰 、 鲁迅 等 现多元化 的发展是非常困难 的事。 而在“ 左翼” 文学时期 , 甘当
活力 , 变得单调乏味。
第二 , 中国现代的启蒙运动最显著的特 点 , 就是它的现实 易使文学工具化走 向极端 , 这一点是大家有 目共睹的 , 它对文
思想启 蒙和革命 启蒙 是 中国现代启蒙 运动进 程 中的主
运动更加沉重的历史使命 , “ 这种源于殖 民化危机的寻求富强 流 , 但这并不代表中国现代文学中没有人性的启蒙 。 比如人情 的救亡式现代化诉求 , 成为五 四启蒙 的特定历史语境 ” , 这 种 小说 、 世情小说等的风行 , 就是人性解放 的表现 。 再 比如 , 周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性” 的问题 学界 有着 见 仁见 智 的多种 回答 , 对 于 但
“ 理性精神” 在现 代性 之 中的核心地 位 , 则可 以说有着 相 当广泛的共识 。在西方 文化 “ 出 中世 纪” 走 的过程 中, 正 是 由于理性精神 的挺立 , 方位地 改变 了人 的基 本存 在 全 形态。在终极 关怀层 面 , 它强 调要摆 脱 中世 纪 以来神 对
类的“ 现代 之后 ” 后现代” 即“ 的道路 。正是在这一过程 中, 他们提 出了“ 出现 代性 ” 主张。在 后现 代思 想 家 看 走 的
来 ,如 果 说 后 现 代 主 义 这 一 词 汇 在 使 用 时 可 以 从 不 同 方 “ 面找 到 共 同之 处 的 话 , 就 是 , 指 的 是 一 种 … … 认 为 人 那 它
在这样 的语境 中, 当代 中 国的“ 蒙反 思” 启 就具 有 了
重要 的时代 意义 。概括 而言 , 可以说 是代表 了一 种力 它 图在充分吸纳 西方 现代文 化之优 长 的基础 上 , 分突 显 充
给人类社会带来 了深重 的问题乃至 危机。随着现代 化运
动 的不断推进 , 人类 固然享受 到了前所未有 的文明成就 , 但资源衰竭 、 环境污染 、 生态 的破坏 、 个人 与社会的对立 、
展 乃 至 生存 。正 是 在 这 样 的 背 景 之下 , 2 世 纪 中 叶起 , 从 0
就中文字面意思而言 ,启蒙” “ 就是 “ 除蒙昧” 即脱 去 ,
在西方兴起 了后现代 主义 思潮 , 其最 基本 的理论 特质 就 是立足于现 时代而 重新 审视现 代化历 程 , 图通 过对 作 力 为现代化之精 神结 晶的“ 现代 性” 的批 判性 反省 , 探寻 人
人 的笼 罩 而 让 人 自我 做 主 。在 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 方 面 , 从
类可 以而且必须超越现代 的情绪” 。因为尽管直 至最近 , “ 现代” 还几乎总是 被用作赞誉 之词 , 随着 时问的推移 , 但 “ 人们不再把 现代性 看作是 所有 历史 一直 苦苦寻 求 以及
所有社会都 应遵 守 的人 类社 会 的规 范 , 而越来 越视 之为
离懵憧无知 的状态。而这一意涵也 恰恰与作 为现代西方 之重要历史事件的“ 启蒙 运动” 相适切 。正如康 德所指 出 的 ,启蒙” “ 就是使人们脱离 未成熟状态 , 把人们从 迷信或
偏见 中解放 出来 。要达 到这 一 目标 , 理性 精神 的挺立 显
然是 不 可 或 缺 的 。 进 而 言 之 , 是 “ 性 精 神 的 突 显 ” 正 理 构 成 了西 方现 代 性 的 核 心 内 容 。 尽 管 迄 今 为 止 对 于 “ 渭 何
们及地球 上的大多数 生命都将难 以逃脱毁灭 的命运 。② ” 而由于启蒙 理性 不仅构 成 了现代性 的基础 , 而且西方 现
代化过程中的成就与 问题 可 以说均 与启蒙理性有 着千丝
万缕的内在联 系, 由此 ,走出现代性 ” “ 的主张 内在地包 含
要改变过去一 部分人 奴役 另一部 分人 的状况 , 仅使社 不
启 蒙反思( 笔谈 )
启 蒙反 思 与 当代 中 国现代 性 的建 构
李 翔海
在一定意 义上 , 启蒙反 思” “ 在今 天可 以说是 一个全
球性的话题 , 而之所 以如 此 , 又是 与人们对 于“ 现代性 ” 的
批 判 性 反 思 紧 密相 联 的 。
国家与国家之 问的战争 以至人生意义 的迷失等也 给人类 造成 了空前 的问题 与危 机 , 重地 威胁 到当代人 类 的发 严
家曾经满怀希望地把寻求价值理性 与工具理性 的统一看 作现代化的理想 目标 , 但是 , 正如马 克斯 ・ 韦伯所指 出的 , 现代化 的实际进程却又恰恰 是工具理性 “ 死” 杀 了价值理
慧’ 追求为 人类一 大错误 , 这种 智慧 的意义是 , 一种凌 驾

切之上 的知识系统可一劳永逸 地为道德 和政治思考 设
定条件 。 因此 ,西方文化今 日须 要 以其先 前使 自身非 神 ” “ 学化 的同样方式来使 自身非科学 化。⑧ ”
性而呈独大之 势。 由此 , 正如 世界 现代历 史所 已经表 明
的, 在西方文化精 神 主导下 的“ 现代化 ” 成为一 柄不折 不 扣 的“ 双刃剑” 它在取得 了巨大的历史性成 就的 同时, , 也
中国文化 自身的民族特 质 , 过面 向未来 的“ 通 综合创造 ” ,
在实现中国文 化 由传 统 向现代转 化 的同时 , 又超 胜 于 而
西方 , 成就一 个与“ 传统 ” 相对应 的, 为合 理 、 时 、 宜 更 合 合
德・ 罗蒂做 了有代表性 的论述 。在 他看来 , 要彻底摒 弃在 柏拉图时代就 已经 奠定基 础的 “ 式哲 学 就 必须真 正 镜 ” , 拒斥 由启蒙运动而大为 昌盛 的理性 中心主义 。借助 于海 德格尔与杜威 的有关观点 , 罗蒂 明确指 出 ,希腊 人的 ‘ “ 智
现了现代西方的 内在精神。 然而, 历史 的吊诡 正在于 , 尽管早 期的西方启蒙思想
会的公 民能够 明确 地意识 到 自己作为 一个公 民的权力 , 而且有 能力 自主地行使这些权 力 , 因而可 以 自我做 主 , 从 而最终成就 了民主的社 会架 构。由此 , 蒙精 神对 于 西 启 方的现代发展产 生 了根本 性的作 用 , 一个 侧面集 中体 从
了对于启 蒙精 神的批 判性反 思。对此 , 国哲学 家理 查 美

种畸变” 。因此 ,人们越来越 强烈地感觉到 , 须 这样做 , 否则 , 我
过去人是 自然的奴隶 、 自然看作 有魅力 的神秘对 象 , 把 转 向把 自然看作 完全 是机械 的物体 , 因而使得 人成 为具 有 主宰 自然 、 统治 自然之能力 的“ 主人 ” 。在人与 人之间 , 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