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病原鳗利斯顿氏菌生物学特性

合集下载

河蟹的养殖

河蟹的养殖

动增强,活动范围较大,常因抢食相互格斗,往往使
弱蟹受伤或死亡。软壳蟹因失去御敌和吃食能力,容 易遭受侵害,导致死亡
§2 中华绒螯蟹的人工育苗
天然海水工厂化育苗 人工半咸水育苗 天然海水土池育苗
一、场址选择:水源、交通、供电
二、育苗场的主要设施
1、供水系统 1、供水系统 包括淡水和海水两大部分 2、加温系统 3、充气系统 淡水系统一般打深井,配备水泥池 4、饵料培育系统 5、育苗系统
盲管,略弯曲,略向下倾 斜10~20度;深20~80 cm, 有时可达1m以上;洞口扁 圆形,大小与蟹体相适应
2、感觉和运动
感觉灵敏。具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复眼、 平衡器) 适于横行,有较强的攀爬能力 喜弱光、畏强光、有趋弱光性
3、呼吸和泡沫
呼吸:鳃呼吸。第一至第三对颚足也是组成呼吸系 统的一部分(其内肢可关闭入水孔,使河蟹在离水 时不容易失水) 泡沫:是河蟹暂时离水后呼吸产生的(它需要借助 残留在鳃腔里的水进行呼吸,此时空气混入鳃腔, 与残留的水一起喷出来形成了泡沫)
大眼幼体 幼蟹
6个月 10个月
幼蟹(扣蟹)2~15 g 商品蟹80~200 g
六、繁殖习性
几个术语和定义
蚤状幼体(zoea):虾、蟹等动物刚孵出的幼 体,外形略似水蚤 ,具趋光性和溯水性,依 靠颚足的划动和腹部的伸展来游泳。食性较 杂,捕食单细胞藻、轮虫、浮游甲壳类
大眼幼体(megalopa):又称蟹苗,由Ⅴ期 蚤状幼体蜕皮变态而成,因其复眼大而黑, 非常显眼,故名。强趋光性和溯水性,对淡 水敏感,后期有趋淡水性,已能适应在淡水 中生活。杂食性,凶猛贪食。七日龄大眼幼 体规格为(16~18)×104只/kg
四、食性
杂食性: 偏爱动物性食物,如小鱼、虾、螺、蚌、 蚬、蠕虫等也摄食腐烂的动物尸体。天然水体中, 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可得性)

中华绒螯蟹

中华绒螯蟹

CHONGQING FISHERIES 中华绒螯蟹薛洋(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重庆江北400020)[品种名称]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seitsis)【品种来源】长江水系野生河蟹或人工选育的河蟹。

[特征特性】中华绒螯蟹(以下简称河蟹)肉味鲜美细嫩,蟹黄更是独具风味,蟹壳可提取甲壳素、壳聚糖和氨基葡萄糖盐酸盐等高新技术产品。

河蟹喜栖息在水质清新、水草丰盛的湖泊、江河水域,营穴居生活。

它食性很广,嗜食鱼、虾等动物尸体和蠕虫、螺、蚌、昆虫及其幼虫。

由于水体中植物性食在蟹胃中岸边植物和水生植物常占主要组成部分。

食饵缺少时还会相互捕食,河蟹生殖泪游的习性,在长江流域,每年9-1()月份其性腺趋向成熟,开始降河泪游,顺水流由湖至江,再由江至浅海区域交配产卵,海水是交配产卵的必要条件。

每年12月至翌年3月为交配产卵盛期。

刚产出的卵在雌蟹腹部内肢的刚毛上进行抱卵孵化,其胚胎发育缓慢,孵化时间长达3-4个月。

河蟹幼体发育过程中,有显著变态和增长都要经过蜕皮,整个幼体期分为瀏士幼体、大眼幼体(即蟹苗)和幼蟹三个阶段.在自然界潘状幼体至大眼幼体需30-40天。

年初投放蟹种60()-1()0()只/W,年底产量表现为:池塘养殖50-75千克/亩,湖泊网围养殖2()-25千克/亩,河沟30-35千克/亩。

湖泊、水库增殖可达1-5千克/亩。

[健康养殖技术】1.池塘养殖河蟹池塘面积以10-30亩为宜,池深1.2-1.5米,坡度1:2-3。

池塘四周环沟宽2米、深1.8-2.()米。

水草的覆盖面积应占池塘面积的40%-60%,适宜的水草为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等。

采用生石灰干法清塘消毒,用量一般为100-125千克/亩。

防逃墙可采用钙塑板、铝板、石棉板或勋逃网等作为防逃墙材料。

清明前每亩投放活螺#200-250千克,扣蟹放养规格以80-160只/千克为宜,放养密度一般为6()-1()0()只/亩。

河蟹饲养前期和后期,以动物性饲料为主,占6()%-70%,植物性饲料占3()%-40%,每天傍晚投喂1次中可。

中华绒螯蟹弧菌病及病原检验

中华绒螯蟹弧菌病及病原检验

鳗 利斯顿 氏 菌 (i n l agi r 所 引起 的 病 害。对从 病 ( ) 肝胰 腺 中分 离 做纯 培 养 的 6株 菌 L t ea nu lu s l o l m) a 死 蟹 ( F1521 H 002-) H 002.至 F 1526 进行了形态特征 、 主要理化特性等方面的鉴定 ; 同时, 选择代表菌株 ( F152 H 002 -
维普资讯
河北科技师 范学 院学报 第 2 2卷第 2期 ,0 8年 6月 20
J u a fHe e oma iest fS in e& T c n lg 12 o 2 J n 0 8 o rl o b iN r lUnvri o ce c n y e h oo yVo. 2 N . u e2 0
1 对健康蟹进行 了人工感染试验 , ) 结果显示 出较强 的致病作用 ; 另外 , 测定了 H 00 2 - 菌株 的 1Sr N F 15 21 6 A基 R
因序列 、 了系统发育树 ; 构建 选用 3 种抗菌类药物对 3 7 株菌做药敏试验 , 结果均表现对头孢噻肟等 3 种药物 1 呈现敏感或高度敏感 、 对头孢拉 啶低度敏感、 对青霉素 G等 5 种耐药 。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 弧菌病 ; 病原 ; 检验
害严重 。
20 年 , 0 1 河北某水产养殖场所养殖的一年生中华绒螯蟹发生病害, 经做病原学检验 , 表明其为 由鳗 利斯顿氏菌( 原鳗弧菌) 所引起的“ 弧菌病” 。本研究报告了该病例的发病情况、 病理变化及相应病原鳗 利斯顿氏菌的形态特征、 主要理化性状、 系统发育学及病原学意义、 药物敏感性等方面的研究结果 , 以期 为 该病 的有 效检 验与 防治及对 相应病 原菌 的进 一步研究 提供理 论依据 。

中华绒螯蟹常见疾病综述

中华绒螯蟹常见疾病综述

配, 多样化。 ③夏季加深塘水 , 降低水温 , 换水。 ④发
病季节用 0 g .m / 4 L溴氯海因进行水体消毒。 ⑤定期 泼洒生石灰 , 维持水 中的弱碱环境。
2 细 菌 病
河蟹 细菌 性病 害 的 主要病 原 是 副溶血 弧 菌 、 气
王 文等 将 血淋 巴接 种鸡 胚 卯黄囊 , 着取 囊液 过 滤 接 除 菌接 种 MI D培养 基 ,分 离得 到一 类 似立 克 次 一种
单胞菌、 嗜水气单胞菌 、 哈维氏弧菌等。 河蟹受寄生 虫侵 蚀或 机械 损 伤后 ,极 易 受到 病 菌感染 而 引发 ,
通常还 伴有 真 菌感 染 。此类疾病 在养 殖过程 中极 易 发生 而且造 成危 害最 为严重 。
21 水 肿病 .
体 的病 原 微生 物 ,最 终 借 助 电镜技 术 和对 1s 6 rN R A的基 因序列 分 析 证 实 该 病 病原 为螺 原 体
(prpam ) S i ls a ,并且 螺 原 体 在染 病 蟹 的血 细胞 、 o 肌 肉 、 和结缔 组织 中广 泛存 在 。 神经 病 蟹 临 床症状 及 病理 变化 主 要表 现 为 : 应 迟 反 钝 、 动缓 慢 、 行 蜕壳 困难 、 食 量 减 少 以至不 摄 食 ; 摄 鳃 排列 不 攀齐 、 浅棕 色 , 数甚 至呈 黑 色 ; 晕 少 血淋 巴
采 取 “ 料 为 主 , 以动 物 下 脚 料 ” 精 辅 的投 喂 方 式 , 以配 合 饲料 为 主 的情 况 下 , 当投 喂 一 些 动 在 适
根据不同的季节 、 生长发育期和水质变化等情
况采 取 针对性 预防措 施 。通 过采 用 水体 消毒 、 喂 投
物性饲料 , 如蚌 肉、 鲢鱼 肉、 动物 内脏等 , 对于加强

鳗鲡细菌性疾病的研究概况

鳗鲡细菌性疾病的研究概况
1 败血 症 .
樊海平等报道 了由鲁 氏不动杆菌引起的欧洲鳗鲡红
头病,发病鳗鲡 出现头部、腹部、胸鳍和臀鳍充血,肝 脏肿大出血,肠道发炎。该病流行于4 月,水温2 ~ —8 5 2 ℃。主要危害黑仔鳗及幼鳗 ,传染迅速 ,严重时2 8 ~
3 内达死亡高峰。 天
二、爱德华氏菌病
主要 由嗜水气单胞菌 、温和气单胞菌和豚 鼠气单胞 菌引起 。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皮肤脱粘和败血症 ,体表
出现脱粘斑 ,一般从头顶后 部开始 ,严重 时溃 烂 。肝 脏 、肾脏形成坏死病灶区,有时见肠 、胃发炎,肠粘膜
据报道,迟钝爱德华 氏菌病呈世界性分布,在 日本 和 台湾该菌对鳗鲡的危害最大。迟钝爱德华氏菌是广泛 存在于水体中的条件致病菌,是 目前在水产养殖中有极
大危害的病原菌,该菌能引起鳗鲡 的肝肾病。在我国大

l月,通常睛况下 ,每年因该病的流行造成的经济损 1
2 肝 肾病 .
失约为1% 0。
生,但 以2  ̄ 8 C左右为发病高峰期 。
3 烂 鳃 病 .
国内外常见有关爱德华氏菌 引起 日本鳗鲡疾病的报 道。据调查, 日本鳗鲡迟钝爱德华氏菌病是经鉴定为鳗败血性假单胞菌 。引起鳗鲡疾病 的假 单胞菌主要是鳗败皿 l假单胞菌和柱状屈桡杆菌 。鳗败 生 血性假单胞菌是一种对养殖鱼类最主要的致病菌。早在 17年 日本就报道过鳗败血 I假单胞菌是红点病的病原 92 生 菌 ,该病 能导致池 塘养殖 的 日本鳗鲕大面积死亡 。此
层坏死 、脱落 ,心肌部分坏死 ,鳃溃烂 。体表腹部皮肤 出血,腹腔积血液,肝脏苍白色,肾脏、脾脏肿大,卡 他性肠 炎,鳃溃烂。脱粘症主要见于 欧洲鳗鲡 ,常并发 败血病 ,败血症则在欧洲鳗鲡 、美洲鳗鲡、 日本鳗鲡 中

中华绒螯蟹养殖水质要求

中华绒螯蟹养殖水质要求

中华绒螯蟹养殖水质要求
养蟹的池塘水质,应符合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和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的规定。

在此基础上,考虑到河蟹的生长适宜条件,水体的主要指标溶解氧不低于5毫克/升,水温范围为15~30℃,最佳22~25℃。

酸碱度指标pH7.0~8.6,氨氮不高于5×0.0001毫克/升,亚硝酸态氮小于0.1毫克/升。

透明度适宜30厘米以上,硫化氢不能检出。

淤泥厚度小于10厘米。

中华绒螯蟹属变温动物,其生长适宜水温通常是18~28℃,超过这个范围或短时间水温发生剧变,往往会影响到其生长,从而导致抗病力降低,甚至会造成大量死亡。

中华绒螯蟹耐低氧能力较差,一般要求溶氧在4~5毫克/升或以上,低于3毫克/升时,就会影响摄食与生长,体质下降,抗病力降低。

中华绒螯蟹的生长对池水的pH值也有一定要求,通常在pH7~8的中性或弱碱性水体较适宜,当pH值低于6或高于9时,会使病原体大量繁殖或使中华绒螯蟹幼体活动受到抑制,影响其正常生长。

中华绒螯蟹生长期要求水质清新,池水透明度较高,当水质严重恶化、透明度降低时,表明水质过肥,有机质含量升高,氨氮、亚硝酸氮含量超过正常指标,水质恶化往往极易引起蟹的疾病而导致死亡。

- 1 -。

鳗鲡的生物学特性2006

鳗鲡的生物学特性2006

鳗鲡的生物学特性
1、分类地位与分布
鳗鲡隶属鳗鲡目,鳗鲡科,鳗鲡属。

分布于太平洋西部的沿海诸国,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台湾等省市
2、形态特征
鳗鲡呈蛇形,前部近圆筒状,后部稍侧扁。

头部似略平扁钝锥形,吻突出稍园。

眼小,口大,端位,齿小尖锐,呈带状排列在上、下颌及犁骨上。

鳃孔小,位于胸鳍基部前方。

鳞细小埋于皮内。

背鳍、臀鳍低矮而延长,与尾鳍相连,无腹鳍。

体背部灰黑色,腹部白色。

3、生活习性
鳗鲡适宜生活的水温为10~30度,春季当水温上升到12时,开始摄食,在水温24~30度的夏、秋季节,食欲旺盛,生长速度快;进入冬季,水温降至10度以下时停食。

欧鳗适宜水温为14~28度,最适水温为24~26度,在水温8~10度开食,38度致死温度。

当日温度大于3度即引起摄食失常,从高温到低温比从低温到高温对鳗鲡影响更大。

鳗鲡有一特殊的辅助呼吸器官即皮肤。

对水中低溶氧有较大的耐受能力。

池塘溶氧量3~5mg/L时0.7mg/L 时开始浮头,降至0.15mg/L,便窒息死亡。

为广盐性鱼类,可在盐度0~30.3的水中生活。

当Ph为7.0~7.5时,最适合鳗鲡的生长,一般适宜的范围在6.8~8.0。

水中游离氨超过0.01mg/L,或NH4+—N、NO+2—N超过1.0mg/L时摄食将受影响,会降低饲料的转化率,阻碍呼吸功能,导致鳗鱼生长缓慢。

鳗苗种类鉴别。

中华绒螯蟹细菌性疾病的防控

中华绒螯蟹细菌性疾病的防控

炎病 ,该 菌 引起 中华绒 螯蟹 肠炎 的发病 机 理可 能是 :点
状产 气单 胞 菌在肠 道 内大量 生长 增殖 后侵 入肠壁 血管 ,
通 过 血 液 循 环 遍 布 至 肝 胰 腺 , 同 时 产 生 毒 力 因 子 , 导 致 肝 胰腺和 肠 道 出现病变 ,引起 中华绒 螯蟹 死亡 。另外 , 投 喂 饲 料 不 清 洁 、 变 质 、 霉 变 , 或 投 喂 不 均 也 会 引 发 肠
剂 量 组 ,表 明 两 种 多 糖 可 能 都 属 于 双 向f 亢 进 和 抑 制 的均 衡调整1 免疫调节剂 。
3 细 菌性疾病 及其 防控 的研 究方向
蟹 类属 于低等 动物 ,缺 乏特 异性 免疫 ,体 内不 能产
生 免 疫 球 蛋 白 , 需 通 过 非 特 异 性 免 疫 识 别 清 除 入 侵 异 物 , 保 护 机 体 健 康 。 而 且 蟹 类 本 身 具 有 一 套 以血 淋 巴细
3 . 4 工作环境 差 ,人 员少 ,任 务重
全 区8 0 %以上 的畜
2 推 广经 费偏 少 近年 来 ,虽然 各级财政 不断加大对
畜牧科技 推广方 面 的投入 ,但 相对 于现代 畜牧业 发展 的
需 求 仍 然 偏 低 。 对 新 技 术 、 新 品种 、 新 设 备 的 引 进 、试
鳃 丝变 成褐 色或 淡褐 色 ,病 情 严重者 鳃丝 缺损 ,排 列不
整齐 。 1 . 4 腹 水 病 主 要 症 状 为 :病 蟹 腹 腔 内 出 现 大 量 腹 水 , 同时药 敏试 验 结果表 明,嗜水 气单 胞菌 和拟态 弧 菌对环
的影 响 ,结果发 现可 以提 高中华绒 螯蟹 的抗氧 化能 力和 部分 免疫 能力 ,而且 刘寄 奴效果 优于 杜仲 。2 0 1 5 年 李思

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细菌性疾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细菌性疾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 J 】 . 中国兽 医学报 , 2 0 0 2 , 2 2 ( 2 ) : 1 3 7 — 1 3 9
【 l 1 】 J i l l E C l a r r i d g e I l 1 . I mp a c t o f 1 6 S r R N A g e n e s e q u e n c e




3 4卷
导致 疾 病 的发生 。水 温剧 变 、 水 质 恶化 、 缺氧 、 密 饲
版) 『 M 1 . 北京 : 科 学 出版 社 , 1 9 8 4 : 4 8 2
及 运输 紧迫 等 各 种 不 良环 境 因素 则 是 促 使 气 单 胞
【 5 】东秀珠 , 蔡妙 英. 常见细 茵系统鉴 定手7 1 g - [ M] . 北京 : 科学 出
【 6 】 吴 同垒 , 单晓枫 , 盂庆峰 , 等. 框镜鲤 维氏气单胞茵 C Y 0 8 0 6
株 气溶素基 因的生物信息 学分析及 原核 表达f J 1 . 中国预防兽
医学报 , 2 0 1 1 , 3 3 ( 1 1 ) : 8 6 6 — 8 6 9 [ 7 】 沈锦 玉, 陈月华 , 沈智华 , 等. 浙 江养 殖鱼类暴发性流行病
1 R- E . 布坎 南 , N . E . 吉本斯. 伯 杰细 菌鉴 定手 册( 中文版 第八
I s o l a t i o n a n d I d e n t i ic f a t i o n 0 f t h e b a c t e r i a l p a t h o g e n s i n
【 l 2 1 傅 君芬 , 卢美萍 , 尚世 强 , 等. 1 6 S 一 2 3 S r R N A基 因 区间细

中华绒螯蟹常见病原的分离鉴定、致病及免疫机制研究

中华绒螯蟹常见病原的分离鉴定、致病及免疫机制研究

中华绒螯蟹常见病原的分离鉴定、致病及免疫机制研究对患弧菌病的中华绒螯蟹进行了细菌性病原的分离和鉴定,从病蟹体内分离到三株病原菌,其生理生化特性、菌株形态及菌落形态均一致,经鉴定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

人工注射感染健康蟹,2d内均发生死亡,死亡率100%,并且症状同自然发病症状相似,证实副溶血弧菌为中华绒螯蟹弧菌病的病原菌。

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表明,此病原菌对链霉素、利福平、卡那霉素、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氟哌酸、四环素、氟嗪酸、复达欣、菌必治、萘啶酸等药物高度敏感。

分离菌株培养物经离心、(NH<sub>4</sub>)<sub>2</sub>SO<sub>4</sub>沉淀、透析、浓缩及过滤除菌获得的ECP蛋白具有明胶酶、几丁质酶、淀粉酶、酪蛋白酶、脂酶、磷脂酶等多种酶活性及溶血活性,但不具有脲酶活性,对中华绒螯蟹具有明显的致病作用。

利用硫酸铵盐析、Sephadex G-100凝胶层析和DEAE-Cellulose离子交换柱层析等方法,从其胞外产物中分离纯化出了2种胞外蛋白酶,用SDS-PAGE电泳测得两种蛋白酶的分子量分别为39.6kD和20kD。

39.6kD蛋白酶活性在50℃~60℃范围内热稳定性最好,最适pH为9,而20kD蛋白酶的最适温度为50℃,最适pH为8。

EDTA可抑制39.6kD蛋白酶的酶活性,金属离子Cu<sup>2+</sup>、Mg<sup>2+</sup>、Fe<sup>2+</sup>对39.6kD蛋白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Ca<sup>2+</sup>对酶有一定程度的激活作用,因此39.6kD蛋白酶是一种金属蛋白酶;PMSF可抑制20kD蛋白酶的酶活性,说明该酶属于丝氨酸蛋白酶类。

水产经济动物: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养殖

水产经济动物: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养殖

我国河蟹养殖的分布
河蟹原产于亚洲东部地区,主要分布区以中国为中心, 目前欧洲一些河流也有河蟹的踪迹
在我国,北起辽河、南至闽江的通海江河与湖泊沿 岸均有河蟹的存在;以长江水系河蟹资源量最大、 生长速度最快、品质最优
主要集中于江苏、安徽、湖北、江西、浙江、上海 等省市的长江中下游两岸附属湖泊,其中以江苏的 养殖面积为最大
三、生活习性
1、栖息习性 喜栖息在水质清新,水草丰盛、底栖饵料丰富的淡
水水域(江河、湖、沟渠、稻田等);底栖穴居
卵:在母体腹部附肢上孵化 蚤状幼体:咸淡水中,浮游生活 大眼幼体(蟹苗):能游善爬、登陆,开始适应淡水生活 幼蟹~成蟹:淡水水域,底栖穴居,或隐匿石砾间和水草
丛中 亲蟹:淡水→河口区的咸淡水,繁殖后代
幼蟹(扣蟹)( young carb ):仔蟹经过120~150 d饲养, 培育成100~200只/kg左右的性腺未成熟的幼蟹
黄蟹:生殖洄游前,个体较小,性腺尚未发育成熟;壳色 浅黄,雌蟹腹部尚未长足,仍近似三角形
绿蟹:黄蟹最后一次蜕壳后, 个体增大,背甲变为墨绿色; 雄蟹螯足上绒毛粗长发达; 雌蟹腹部变宽,覆盖住整个 头胸部的腹面,且周缘密生 短而黑的绒毛
河蟹养殖已成为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高效渔 业的一项新型产业,并逐步向无公害养殖、生态养殖、 绿色养殖的深层次发展
河蟹产量现状
时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4年
产量
12万吨 15万吨 20万吨 23万吨 33万吨
05年全国河蟹产量突破40万吨,08年52.8万吨,10年60万吨
20世纪90年代以前150 g/只以上的河蟹 占70%,而近年仅占30%左右
养殖环境恶化,病害日趋严重

鱼类病原鳗弧菌致病相关因子及分子生物学

鱼类病原鳗弧菌致病相关因子及分子生物学

鱼类病原鳗弧菌致病相关因子及分子生物学
鱼类病原鳗弧菌是一种常见的水生病原菌,能够引起鱼类水产养殖中的严重疾病。

其致病相关因子主要包括外膜蛋白、切割酶、蛋白酶、脂多糖等。

这些因子能够使菌体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从而引起病变。

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研究者一般采用PCR等技术检测鳗弧菌的致病基因,如ompW、tlyC、vapA、tdh等。

同时,也研究了一些鳗弧菌的质粒,如pEIB1、pEIB2等,这些质粒能够编码一些毒力因子和耐药基因,对鳗弧菌的致病性有一定影响。

研究发现,不同的鳗弧菌菌株具有不同的毒力和耐药性,这与其不同的致病因子和质粒有关。

因此,在鳗弧菌的防治过程中,需要进行病原鉴定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保障水产养殖的健康发展。

特种水产养殖技术—鳗鲡疾病防治

特种水产养殖技术—鳗鲡疾病防治

• 肝肾混合型则同时呈现上述两种症状。
发病规律
本病在温室养鳗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露天养鳗池则以夏季 为流行盛期。白仔鳗在饲料诱食后约1周,易造成急性流行。本病 发生后,易继发红鳍病。
防治方法
发病池应用含氯消毒剂遍洒,再内服药物:用土霉素和四环素添 加在饲料中投喂,每吨鳗每天用药50克,连续6天。
• 症状:本病主要分为肝脏型和肾脏型两种, 也有肝肾混合型。
• 肝脏型: • 病鱼的前腹部肿大,充血,腹壁肌肉坏
死而致体表软化,严重时,坏死部位穿 孔,可见肝脏,剖腹观察,肝脏明显肿 大,有1个到数个不等的溃疡病灶型:
• 病鱼则表现为肛门区体部红肿, 肛门红肿,红肿部位肌肉坏死, 皮肤、鳍条充血,挤压腹部,有 脓血流出。剖腹观察,脾脏、肾 脏肿胀,有小脓疡病灶。
疾病防治
• (一)鳗红鳍病
病原: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
症状: 病鳗胸鳍、臀鳍、尾鳍充血,腹部头腹面有 出血斑,肛门红肿,严重时腹部全部充血; 肝、脾肿胀、淤血,胃、肠发炎、充血,并 有粘性脓液。
(二)鳗爱德华氏菌病
• 病原:
• 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 • 福建爱德华氏菌(E.fujianensis)
发病规律
此病大多发生于水中含盐度较高的鳗场。水温15-20℃是流行期, 30℃以上即可缓解或终止流行。
• 防治方法
• 预防除了严格养鳗的饲养管理和消毒措施外,尽量控制水的盐度, 养殖水温适当升高到28℃以上。发病鱼同样需外用内服结合进行 治疗。
(三)鳗红点病
病原:鳗败血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nguilliseptica).
症状:
病鱼体表各处出现点状出血,以下颌、 鳃盖、胸鳍和鱼体胸、腹部尤为显著, 严重时出血点密布全身,合成血斑。 剖腹可见腹膜有点状出血,肝、脾、 肾脏均显肿胀,呈暗红色,并有网状 血 丝。肠壁充血,胃松驰。

中华绒螯蟹

中华绒螯蟹

农资荟萃安锦1号(XPD024-2015,见第24页图3)由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和麻阳苗族自治县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联合选育。

3月中旬气温12℃以上时就开始萌动,3月底至4月初展叶后进入快速生长期,6月下旬块根开始膨大,7~10月为块根快速膨大期。

每年冬季第2次霜降后开始落叶,采收期在落叶后至第2年春季萌芽之前。

生长势较强,叶片长20厘米、宽21厘米,藤蔓粗壮,藤叶繁茂性好。

地下块根生长较快,每株1~2个块根,平均长度可达40厘米,直径10~15厘米,单个块根重1.4~2.5公斤,块根形态好,一年生块根呈纺锤形的占比80%左右。

一年生块根淀粉含量35%,粉质细滑,粗纤维含量少。

综合抗逆性较强。

多点试验每667平方米鲜葛产量1700公斤(不插竿栽培)。

栽培技术要点:单行起垅宽约120厘米,两边沟宽30厘米;双行起垅宽200厘米,沟宽50厘米。

定植点的距离以株距50厘米为佳,一垅栽双行的宜呈三角形栽植,每667平方米栽植550~700株。

及时抹芽(大面积栽培的不抹芽),视情况每隔15~20天喷施高钾专用叶面肥,全年喷施6~8次。

葛之星1号(XPD025-2015)由湖南省强生药业有限公司和湖南省农业生物资源利用研究所联合选育。

4月上旬移栽,全生育期240天左右。

多年生藤本,长可达10米,全株被黄褐色粗毛。

藤茎基部粗壮,从根颈部开始着生侧蔓,叶互生,具长柄。

三出复叶,顶端小叶的柄较长,叶片盾形,裂口数为2,先端急尖,基部较圆,两面均被白色伏生短柔毛。

侧生小叶较小,偏椭圆形或盾形,裂口较小。

块根肥厚,多数为圆筒型,表皮浅黄褐色、有条纹。

1~3年生植株不开花结果。

块根淀粉含量16.7%,喜光、耐肥,田间生长表现抗性好。

多点试验每667平方米鲜葛平均产量2170.2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土壤深翻后按行距1~1.1米的规格要求开挖种植沟,沟深50~60厘米,沟宽50~60厘米。

3月下旬至4月上旬移栽,成活后用尿素提苗1次。

第二十四章 细菌性疾病病理

第二十四章 细菌性疾病病理

第二十四章细菌性疾病病理第四节弧菌病一、鳗弧菌病该病是由鳗弧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主要危害鳗鲡健康养殖的常见细菌性传染病。

1917年意大利亚得里海沿岸的坎曼乔湖发现的鳗鲡“红疫”是首例由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引起的疾病,此后报道的“盐水疖疥病”、“疥子病”、“溃疡病”、“瘟病”,是对鳗弧菌引起鱼类疾病的描述。

鳗弧菌是弧菌病最重要的病原之一,除了感染鳗鲡,也可感染其它鱼类引起发病,不同的鱼感染鳗弧菌后会出现不同症状,但一般以体表或内脏器官出血为主。

【病原】鳗弧菌是弧菌属(Vibrio)的一种,革兰氏显色为阴性菌,呈短杆状,稍弯曲,两端圆形,0.5~0.7μm×1~2μm,以单极生鞭毛运动,无荚膜、无芽孢,氧化酶阳性,在2216E 培养24hr 菌落形态圆形,在TCBS培养基上易生长,呈黄色菌落,发酵葡萄糖产酸。

生长温度为10~35℃,最适生长温度为25℃左右。

生长盐度(NaCl)为0.5%~6.0%,甚至7.0%,最适生长盐度为1.0%左右。

生长pH范围6.0~9.0,最适生长pH值为8。

鳗弧菌( Vibrio anguillarum )又称为鳗利斯顿氏菌(Listonella anguillarum),5S rRNA序列分析发现其与利斯顿氏菌属(Listonella spp.)的细菌同源性很高,因而第九版《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将其归为利斯顿氏菌属。

最近有学者研究认为,Listonella spp.是Vibrio spp.在近代的一种变型,建议使用鳗弧菌这一名称(Thompson,2011)。

【致病机制】鳗弧菌的致病特征与许多侵袭性病原的致病特征相似,其致病性取决于细菌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但细菌的内在因素起主导作用。

鳗弧菌的致病过程包括黏附、侵袭、体内增殖及产生毒素等系列过程,而这些过程又与细菌产生的各种致病因子有关。

目前鳗弧菌细胞内在化的机制不清楚,Wang 等人(1998)的研究发现侵袭性鳗弧菌首先黏附在宿主细胞表面,然后通过激发宿主内细胞微丝和微管重排而进入到细胞内。

中华绒螯蟹生活史

中华绒螯蟹生活史

中华绒螯蟹生活史
长江流域的中华绒螯蟹一般在江河湖泊生长至2龄,自9月下旬蜕壳为绿蟹起性腺开始迅速发育。

至10月中下旬,大部分性腺已发育进入第Ⅳ期,遂离开江河湖泊向长江口作生殖洄游。

长江中华绒螯蟹的生殖洄游在每年9~12月间。

每年10月至次年1月为亲蟹汛期,全汛可捕捞时间通常为60~70天。

上海河口区汛期发生较晚,在11月~1月。

10月中下旬已有少量中华绒螯蟹亲体陆续到达河口区产卵场。

河口区亲蟹高峰期在11月下旬。

到了11月底,亲蟹群集于河口浅海交汇处的半咸水域,开始交配繁殖。

雌蟹一般在交配后7~16小时内产卵。

受精卵附着在雌蟹腹肢的刚毛上。

并向咸度更高的水域聚集,至第二年年初,亲蟹蟹汛基本结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oo i l h rcei t no /o e aa g /o i gc aa t z i f s n / n uU mm oa dfo C a E i h i s es . l ac r ao Lt / i lt m rb( r ce n ni L ) s e r o ri s
维普资讯
k c ( 泊科 学 ) 20 , 8 3 :9 Si 湖 . , 0 6 1 ( )2 3—28 9 ht: w .l e.r.Ema : l e@ ng sa.n t / w j ksog - i j ks i a.ec p /w a l a l
@ 20 yJun lfL k c ne 0 6b ora a e i cs o Se

陈翠珍 , 房 海, 张晓君 , 葛慕 湘 , 秀云 , 晓敏 王 靳
06 O 66 O)
(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动物科学系 ,秦皇岛

要: 从一起 自 然发病 的中华绒螫蟹 ( r ce nniH M l .d a s 肝胰腺 中, Ei his es . i eE w r ) o ri s n d 分离做纯培养 的6株 ( Q 15 6 . H 0 0 1A 1
至 HQ 15 6 6 0 0 1A-)鳗利斯顿氏菌( /oe t nul rm)进行 了形态特征 、 Ls nl a g iau , t h l 主要理化特性等方面 的检验 .同时择代表菌 株( 0 0 1A-) HQ 15 6 1 测定了 1 Sr N 6 R A基因序 列 、 建了系统发育树.另外 , 构 以代表菌株 ( 0 0 1 A.) HQ 15 6 1 对健康 蟹进行了人 工感染试验 , 结果表 明了该菌株在所检病例 的病原学意义 ; 3 用 7种抗菌类 药物对 3株菌所做 的药敏试验 , 结果均表 现对 头孢噻肟 等 2 9种药物呈现敏感或高度敏感( 菌圈直径在 1 4 n 、 抑 6— 0I m) 对头孢 唑啉等 3种药物呈低度敏感 ( 抑菌圈直径 在1 O~1 2mm) 对青霉素 G等 5种药物耐药( 、 无抑 菌圈形 成) . 关键词 : 中华绒螫蟹 ; 利斯 顿氏菌 ; 鳗 生物学特性
C E uze ,A G H iZ A G X ajn G xag WA GX uu H N C i n F N a, H N i u , E Mui , N iy n& JN Xam n h o n I i i o
( eat etfA ia c ne ee N r a n e i c nea d Tcn l y Qnu n doO6 O P R Dp r n o nm l i ,H bi om lU i r t o Si n ehoo , ih ag a 6 60, . m Se c v syf e c g
gn nld gefai ee a. i ee o tezns fn iio a 6— 0m et ic i e t m t (Da tr f h e h t nws1 4 m) w r sg te si s un ox 1 m o oi bi , ee l h niv t 3 i s te o ae t ic d gcfzl t . Da e r fh oe fn iio a 0—1 n) eers tn t 5aet g n l i e oi e a ( im t eznso h t nw s1 sn u n a n 1 eot i bi 2t i ,w r eia to ns o s g ic dn eiii G e a ( eew sn oe f niio ) n l i pnc l t 1 T r a ozns hbtn . u g ln .h oi i
le f aual i et rb( r ce nni L )w scnu t nl igtemo hlg a caatr ts i r t l fc dca El his es . a od c dic dn r o il hrc i i , v o n r yn e o ri s e u h p o c e sc m i p yil c n i hmi hrc r t s 1Sr N eesq ec a e c dadpy gn t n y an hs o a a dbo e c caat s c , 6 A gn eu ne s t t n hl eecaa - o gl i c l a e i i R w d ee o i l s a os utd ntesBet e rf i et nepr n f ersn tes a ( Q 15 6 一 )t i w scnt ce.I l i ,at c i ci xe met peet i t i H 0 0 1A 1 o s r h a m i a n il f o i or a v rn
h at y c a a o d ce e h r w s c n u td,te r s l h we or s o dn ah g n c t o h t i . T e tss o t i t l b h e u t s o d c re p n i g p to e ii f te sr n s y a h e t f a i o i n b c s n i v t o t i st s d 3 t c o i g n ss o e h t lsri sw r e s ieo ih s n i v 9 a e s ii f s a n u e 7 a i r ba a e t h w d t a t n e e s n i v rh g e s ie t 2 - t y 3 r o n mi l l a a t t o
Ci hn a)
A s at E a nt no n ul rm ( t isHQ 15 6 - t H 0 0 1A 6 hc eei le rm bt c : xmi i f ag iau 6s a : 0 0 1 A 1 o Q 15 6 - )w i w r s a d f r ao L l rn h ot 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