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分析——以专业技术岗位为例

合集下载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办法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办法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办法摘要:事业单位是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技术岗位是事业单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岗位。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制定了《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办法》。

1. 引言事业单位作为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责。

专业技术岗位作为事业单位中快速发展并蓬勃壮大的岗位,其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介绍《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办法》,从而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的管理提供指导。

2.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办法》概述《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办法》是根据国家和地方政策法规的要求,结合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的管理办法。

它旨在通过建立科学的选拔、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提高专业技术岗位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推动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的发展。

3. 管理办法的内容3.1 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立和管理在事业单位中设立专业技术岗位需要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审批程序。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办法》明确了设立专业技术岗位的必要条件和程序,并规定了岗位的分类和职责。

3.2 专业技术岗位人员的选拔和聘任《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办法》对专业技术岗位人员的选拔和聘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包括制定选拔标准和程序、开展面试或考核等,并规定了聘任期限和职务晋升的条件。

3.3 专业技术岗位人员的培养和教育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人员的培养和教育是提高他们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办法》规定了培养和教育的内容、方式和程序,包括开展岗位培训、组织学习交流、鼓励自主学习等。

3.4 专业技术岗位人员的考核和评价《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办法》对专业技术岗位人员的考核和评价提出了具体要求。

包括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定期进行考核和评估、制定奖惩措施等,以激励和引导岗位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业绩。

3.5 专业技术岗位人员的激励和保障为了激励和保障专业技术岗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办法》规定了相应的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创新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创新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创新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国家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在管理体制上,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仍面临许多挑战和困境。

为了促进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的创新,提高其工作效能和绩效,需要探讨和推行一系列管理创新措施。

一、建立灵活的管理制度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创新的核心是建立一套符合现代管理要求的灵活制度。

当前,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他们具备更全面的综合素质。

因此,管理制度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人员的不同需求,采取个性化的管理模式,提供更加灵活的工作环境。

比如,可以实行弹性工作制度,允许专业技术人员在工作时间和地点上更具自主性,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加强人才培养和培训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

因此,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人才培养和培训。

事业单位可以建立自己的培训机构或者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开展各类培训课程和学术交流活动,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通过培养和培训,专业技术人员能够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和技能,为单位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三、激励机制的创新激励是推动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工作的重要因素。

传统的薪酬福利制度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因此需要创新激励机制,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和创造力。

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设置绩效考核奖励制度、建立技术贡献评价体系、提供职业发展空间等。

这些激励措施可以帮助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投身工作,并提供更好的服务。

四、加强沟通与协作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一般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工作内容复杂多样,需要与其他部门和人员进行密切的沟通与协作。

为了推动管理创新,应加强沟通与协作机制的建设。

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促进内外部的信息交流,建立部门间的协同工作机制,提高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和交流效果。

同时,也需要提供良好的团队建设和协作环境,鼓励知识共享和团队合作。

《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是为了规范事业单位内岗位的设置、职责、权限、考核和晋升等方面的规定,旨在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一、岗位的设置和职责事业单位应该根据岗位需要和工作内容,合理设置岗位,并明确各岗位的职责。

岗位的设置应该根据事业单位的业务特点和工作需要来确定,确保每一个岗位都能够合理分工,协调工作。

各岗位的职责应当明确,避免岗位之间职责界定不清、工作交叉等问题。

二、权限和责任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应当规定各个岗位的权限范围,明确岗位内所担负的责任。

岗位的权限应该与岗位的职责相匹配,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

岗位的责任应当明确到位,避免岗位之间存在责任推诿、权责不对等问题。

三、考核和晋升机制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应当明确岗位工作的考核标准和方法。

考核应该客观公正,既注重岗位内部的业绩考核,也要注重个人素质、能力的评价。

只有通过科学的考核机制,才能够激发事业单位各个岗位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此外,岗位管理制度还应当规定事业单位员工的晋升机制,明确晋升的条件和程序。

通过晋升机制的设立,能够鼓励员工的进取心和创新性,提高整个事业单位的竞争力。

四、奖惩机制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应当规定奖惩机制,明确对岗位工作的表现给予奖励的方式和标准,以及对工作不到位的责任人予以惩罚的方式和标准。

奖惩机制的设立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以及提高整个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五、培训和发展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应当规定培训和发展机制,明确对员工的培训和提升进行规划和安排。

这样既能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也能够满足事业单位各个岗位的发展需求。

通过培训和发展,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水平,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六、制度落地和监督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的制定不仅仅是为了规范管理,更为了实施执行。

因此,岗位管理制度必须制度落地,保证每一个岗位的工作按照制度进行。

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对岗位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动态管理策略探析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动态管理策略探析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动态管理策略探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的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

专业技术岗位是事业单位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社会变革的不断发展和专业技术的不断更新,专业技术岗位的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专业技术岗位工作效率,探索专业技术岗位动态管理策略成为了当务之急。

本文会从专业技术岗位的定义、特点出发,分析现有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动态管理策略。

一、专业技术岗位的定义和特点我们需要明确专业技术岗位的定义和特点。

专业技术岗位是指事业单位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岗位,通常涵盖了工程、信息技术、医疗、教育等各个领域。

专业技术岗位与一般岗位相比,更加侧重于技术、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技术含量。

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复杂的专业操作和决策,并且通常需要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和考核。

专业技术岗位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专业技术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专业技术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可能会随时发生改变,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技术和要求。

专业技术岗位通常需要与外部环境进行密切的互动,与其他单位或者个人进行合作,这也增加了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不确定性。

二、现有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方面,过去的管理模式更加注重规章制度和层级管理,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的提升缺乏有效的激励和引导。

专业技术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要求经常发生变化,传统的管理模式往往难以及时调整和适应。

专业技术岗位与外部环境的关联性较高,传统的管理模式难以有效地保障与外部单位的合作和与市场需求的衔接,缺乏对外部环境的有效预判和应对机制。

传统的管理模式往往对员工的管理过于僵化,在日常工作中过于重视程序和流程的执行,较少关注员工的工作动态和创新能力的激发,这不利于专业技术岗位员工的个人成长和团队协作。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动态管理策略探析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动态管理策略探析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动态管理策略探析事业单位是中国公共服务领域的一种组织形式,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和经济运作等功能,发展壮大已成为中国公共服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事业单位中,专业技术岗位是承担重要技术任务和服务任务的核心层级,对于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管理专业技术岗位,事业单位需要采取一种科学、有效的动态管理策略。

首先,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动态管理可以确保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与素质不断提升。

事业单位中的专业技术人才,只有不断提升能力和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变化的工作环境。

因此,事业单位要实现自主、自主开放和自主引进等多种方式,根据专业技术人才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建立其硬性和软性技术和职业发展机制,以切实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动态管理可以增强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和管理效能。

只有在事业单位中,专业技术岗位的工作能够实现规划、管理和协调等各方面的优化和协同,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工作绩效的作用。

事业单位在运作过程中,要严格把关专业技术岗位的人员招聘、培训、绩效考核等各个环节,确保专业技术人才能够在工作中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技术和业务能力,从而增强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和管理效能。

最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动态管理可以促进事业单位自身体制和机制的完善。

只有在事业单位中,专业技术岗位的管理和运作得到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落实,才能够逐步完善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进一步提升事业单位的整体水平和竞争能力。

因此,事业单位需要采取一种科学、有效的动态管理策略,来提升专业技术岗位的管理水平和运作效能。

事业单位需要采取一种科学、有效的动态管理策略,来提升专业技术岗位的管理水平和运作效能。

下面,笔者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人才梯队和绩效考核机制。

针对事业单位中的专业技术人才,建立健全的人才梯队和工作考核机制。

人才梯队包括招聘、培训、聘用、奖惩等多个环节,要建立人员分类、分层次与分管理的梯队机制,合理设置职称晋升制度和逐级晋升制度。

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一、岗位管理的目的和原则:为了更好地组织、协调和管理事业单位的各个岗位,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效益的提升,特制定岗位管理制度。

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岗位管理,确保岗位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有序化。

在执行过程中,必须遵循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

二、岗位设置:1.岗位设置应按照单位业务的需要,岗位的性质和任务以及岗位的职能要求进行合理设置。

2.岗位设置应遵循职业发展的原则,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

3.岗位设置应注重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的合理配置,以实现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三、岗位招聘与选拔:1.通过招聘和选拔,选拔出具有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能适应岗位需求的人员。

2.招聘和选拔人员应公开、公平、公正,以保证择优录取最适合岗位要求的人员。

3.在招聘和选拔过程中,应坚守激励原则,通过给予合理的薪酬和晋升机会来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四、岗位职责与权限:1.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应明确,以确保工作的有序进行。

2.岗位职责是岗位工作的基本要求和依据,员工应按照职责履行职务。

3.岗位权限应与职责相匹配,不得超越职责范围以避免岗位权限混乱和工作纠纷。

五、岗位考核与评价:1.岗位考核应针对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进行,以科学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来评估岗位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2.岗位考核应公平公正,员工在评价过程中有权了解自己的考核结果,并针对评价结果进行合理的申诉。

3.岗位考核为员工的绩效评价提供依据,根据岗位工作情况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晋升机会。

六、岗位培训与提升:1.岗位培训是提高员工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事业单位应定期进行岗位培训,提供必要的培训资源和机会。

2.员工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提出培训需求,单位应根据需要提供合适的培训与发展机会。

3.通过岗位培训和提升,员工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工作水平和绩效。

七、岗位调整与流动:1.岗位调整是维护和优化组织结构,适应工作变化的重要手段。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动态管理策略探析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动态管理策略探析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动态管理策略探析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事业单位的理念、管理模式、人事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的动态管理策略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围绕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的动态管理策略进行探析。

事业单位是指依照法律、法规设立,依据公益性、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性、行政管理性等特点,从事公共服务的组织机构,包括政府机关、事业组织、事业机构、社会组织等。

专业技术岗位则是指在事业单位内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岗位,通常具有较高的学历和专业素质,是事业单位中的核心力量。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的管理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岗位层次高、岗位职责重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通常是单位中技术、科研等方面的核心岗位,担负着技术研发、项目管理、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重要职责。

(二)专业素质要求高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的从业人员通常具有较高的学历和专业素质,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最新的技术、知识和理论。

(三)职业前景广阔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的从业人员通常有较广的职业前景,可以通过继续深造、拓展业务等方式实现自身职业发展。

(四)知识更新速度快(一)采取市场化薪酬机制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拥有较高的职业前景和专业素质,因此需要采取市场化的薪酬机制来吸引和留住人才。

(二)加强绩效评估通过制定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促使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的从业人员发挥更好的工作业绩,推动单位的发展。

(三)加强培训和发展机制(四)加强人才引进和流动机制通过加强人才引进和流动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提升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的工作质量和水平。

四、结语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是事业单位中的核心力量,如何进行动态管理,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策略,才能更好地激发从业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促进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

浅析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及其管理中注意的问题[共5篇]

浅析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及其管理中注意的问题[共5篇]

浅析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及其管理中注意的问题[共5篇]第一篇:浅析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及其管理中注意的问题浅析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及其管理中注意的问题摘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中存在因人设岗、岗位聘用资格条件过低等问题;在管理中存在考核管理走过场等现象。

文章针对这些进行了阐述,提出了相对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问题一、因人设岗问题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关系着事业单位长远的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队伍建设等问题,最终关系到事业单位因岗位设置利弊,利用和发挥人才效率上决定着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因人设岗的短期效益因人设岗即根据现有人员职称评定状况,按照下达的职数和设置比例设置岗位等级,通过聘任,能够满足和激励聘任到相应岗位人员的积极性;具有增强工作活力,起到推进单位工作,发挥短期效益的作用。

缺点和不足:不利于选拔优秀人员,或对突出的优秀人员进行低职高档聘任或有晋升空间机会。

从短期效益看,因人设岗能够激励和推进现有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若预留空间不足,因人设岗会阻碍优秀人才的产生。

(二)因人设岗的长期效益因人设岗如果对预期长远目标考虑不到位,会导致其设岗的短期效益好,而长远效益降低,不利于单位长远发展。

要保证因人设岗符合长远利益目标,因人设岗应该预留或超设岗位,目的为保证或满足优秀人员的发展或引进突出的优秀人员,留有发展机会和空间。

在现有岗位比例固定下,无法满足预留或超设岗位,需要增加岗位比例才能实现预留或超设。

现实操作中,岗位比例已被控制情况下,增加比例实现预留或超设空间非常难,需要主管部门核批或增加编制职数。

因为主管部门受到整个地区、地方的影响,很难增加编制职数。

因此,现实状况是:事业单位因人设岗的短期行为是主要选择,而长期选择行为几乎不存在。

这种情况不利于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与发展。

二、设置岗位聘用条件过低过高问题(一)设置岗位聘用条件过低问题为了照顾相应职称评定人员享受到高档等级待遇,一般都将岗位聘用的资格条件设置过低,以便于相应职称评定人员符合并直接聘用到高档。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动态管理策略探析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动态管理策略探析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动态管理策略探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当前我国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如人才流失、人才培养不足、人才使用不合理等。

为了更好地管理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我们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制定一系列动态管理策略。

一、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人才是事业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是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动态管理的首要任务。

在人才培养方面,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通过各种方式如职业技能培训、学历学位提升等,为专业技术岗位员工提供持续的学习和培训机会,帮助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

事业单位还应该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引进一些技术和管理领域的专家来提升整体岗位水平和科研能力。

二、建立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管理人才的有效手段,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多层次的激励机制,包括薪酬激励、岗位晋升、职业发展机会等方面的激励措施。

还可以设置一些专业技术岗位的技能竞赛和项目竞赛,以激发员工的学习和工作热情,营造竞争激励的氛围。

三、绩效考核和评价绩效考核和评价是动态管理的重要环节,能够客观地评价员工的工作绩效和贡献,为员工的晋升和职业发展提供依据。

事业单位应该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和评价体系,设定合理的指标和标准,通过定期的绩效考核,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激励优秀员工,提高整体工作绩效。

四、建立人性化管理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的员工大多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因此在管理上应该采取更具人性化的方式。

在工作安排上,可以根据员工的特长和兴趣分配任务,激发员工的潜能和创造力;在团队建设上,可以鼓励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在薪酬激励上,可以根据员工的工作绩效和贡献给予相应的回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归属感。

五、推行灵活的岗位管理随着社会的快速变化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也需要不断适应和调整,因此推行灵活的岗位管理至关重要。

关于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工作的思考

关于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工作的思考

关于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工作的思考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工作是指对事业单位的各个岗位进行全面管理和调度的工作。

岗位管理是事业单位内部组织体制的基本管理形式之一,它关系到事业单位的运转效率、工作质量和员工的积极性。

下面从岗位设置、岗位职责、人员配备和绩效评价等方面对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工作进行思考。

岗位设置是事业单位岗位管理的起点和基础。

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应该根据单位的职能和工作需要以及岗位间的相互关系和协作需求来进行合理的设置。

岗位设置应该注重优化单位的组织架构,避免出现职能重复和职责模糊的情况。

岗位设置也要考虑到员工的个人成长和发展需求,为员工提供良好的晋升通道和发展空间,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岗位职责是事业单位岗位管理的核心内容。

岗位职责的明确性和详细性直接决定了岗位工作的进行。

事业单位应该对每个岗位的职责进行详细的规定,并及时向员工进行明确和解读。

岗位职责规定要具体、明确,使员工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

岗位职责还要与岗位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相匹配,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人员配备是事业单位岗位管理的重要方面。

事业单位应根据岗位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科学地制定人员配备的标准和比例。

不同岗位的人员配备要根据不同的工作内容和要求来确定,应该避免人员过多或过少的情况。

在人员配备上,应注重培养和选拔优秀的人才,既要注重人员的专业素质,也要注重人员的综合能力和沟通能力。

事业单位还应该重视员工的培训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晋升机会,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绩效评价是事业单位岗位管理的有效手段。

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对员工的工作业绩和工作态度进行全面、客观和公正的评价。

绩效评价要以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为依据,定期进行,将绩效评价结果与工资晋升、职务晋升和奖励考核等挂钩,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探析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探析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探析事业单位是指依法设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具有自主管理权、自负盈亏的经营单位。

事业单位是国家在公共服务领域设立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在教育、医疗、科研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事业单位中,岗位的设置和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单位的运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本文将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进行探析,以期能够更好地推动事业单位的发展。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合理性是十分重要的。

在事业单位中,岗位的设置必须符合单位的实际需求,既要满足单位的发展目标,又要兼顾员工的需求,确保能够有效地发挥人才的作用。

在进行岗位设置时,需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以确保岗位的设置符合实际需求。

岗位的设置还需要考虑到单位的规模和特点,不能盲目地进行设置,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设置。

事业单位岗位的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岗位管理涉及到岗位的职责、权限、工作流程等方面,它直接关系到单位的运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在事业单位中,岗位管理需要做到科学、规范、公平、透明,确保员工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职责和权利,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作用。

岗位管理还需要注重激励机制的建立,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励员工积极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管理还需要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

在事业单位中,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只有充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才能不断提升单位的综合实力。

在岗位设置和管理中,需要注重人才的留用和激励,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单位,同时通过培训和发展,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单位的发展需要。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管理还需要注重制度建设。

制度是组织运作的重要保障,它规范了单位的运作流程和行为准则,保障了单位的正常运作。

在事业单位中,岗位设置和管理的制度建设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同时还要注重与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能一味地照搬照抄,而是要根据单位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制度建设,确保制度能够真正起到规范和保障作用。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探析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探析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探析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单位)是指由国家、地方政府或其他依法设立的法人组织,主要为公共利益而生产或提供公共服务。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对公共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事业单位的规模和数量也在不断扩大。

而岗位设置管理对于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和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岗位设置是事业单位管理的基本环节之一,它直接关系着单位的效率和成果。

岗位设置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实践性是衡量一个单位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

在岗位设置中,各个岗位应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进行设置,保证职能清晰,任务明确,职责明确,岗位权责匹配。

同时,还需要考虑岗位之间的关系,避免重复、交叉和不协调等问题,以保证工作的顺畅进行。

合理的岗位设置还要兼顾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不仅要满足现有的工作需要,还要为未来的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

岗位管理是事业单位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包括对员工的考核、晋升、培训等方面的管理。

岗位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绩效和物质待遇。

在岗位管理中,应根据员工的实际表现,科学地制定考核标准,公平地评价员工的工作表现,营造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

此外,还要注重员工的培训和晋升,让员工有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工作积极性。

岗位设置管理是对岗位设置和岗位管理两者的综合管理。

岗位设置管理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包括单位的实际需求、市场环境、员工能力等多个因素,以达到最佳的组织效果。

首先,需要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根据职能要求和工作难度等因素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实际需要适时调整。

其次,要完善岗位设施和工作流程,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工作质量。

最后,需要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岗位管理制度,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在整个过程中,还需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根据员工表现科学制定晋升和奖励政策,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管理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职业潜能,提高单位的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探析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探析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探析事业单位是指由国家、地方、团体或者其他社会组织依法设立并依照事业单位管理的相关制度进行管理和运营的组织。

在事业单位中,岗位设置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人员配置、工作流程等诸多方面。

合理的岗位设置可以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对于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进行探析,以期为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岗位设置的基本原则在制定和调整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以保障组织的正常运转和员工的合理利益。

岗位设置应该遵循科学性原则,即岗位设置应该基于实际工作需求和组织发展规划,科学地确定各项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岗位设置应该遵循合理性原则,即岗位设置应该符合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合理分工,避免职能交叉和工作重复。

岗位设置应该遵循激励性原则,即岗位设置应该能够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岗位设置应该遵循公平性原则,即岗位设置应该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地考虑各个岗位的权益和发展空间,让员工有机会实现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社会价值。

二、岗位设置的管理方法在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过程中,需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各项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并且根据组织的需求和发展状况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

为此,可以采取以下管理方法。

实行适度分工。

根据事业单位的规模和职能特点,对各项岗位进行适度的分工,使得每个岗位既有自己的特色和职责,又能够与其他岗位协调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实行灵活调整。

随着事业单位的发展和变化,对岗位设置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新的工作要求和发展方向。

实行公开公平。

在岗位设置过程中,需要实行公开透明的原则,让员工了解和参与到组织结构和岗位设置的决策过程中,增强员工的工作归属感和参与感。

实行动态管理。

对于岗位设置和管理工作,需要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岗位设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践及效果探析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践及效果探析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践及效果探析作者:肖楠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9年第20期摘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政策的施行在医院岗位管理意识的形成、拓宽专业技术人员晋升渠道和绩效薪酬激励机制的建立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从医院的实践来看,仍存在岗位管理行政化,与职称职务、编制身份挂钩过于紧密,专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

因此,建议将岗位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模块结合,按照“岗位规划分析—岗位设置—岗位竞聘—岗位考核—岗位薪酬激励”的流程进行动态的岗位管理,建立科学完善的岗位管理机制。

关键词:事业单位;医院;岗位设置;岗位管理中图分类号:F243;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0-0083-03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组织形式,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国家通过编制管理实现对事业单位人员的配置和调控。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编制身份为核心的用人制度逐渐无法满足事业单位发展的需求,用人管理行政化、身份终身制、用人机制不灵活的弊端日益突出。

为了建立起科学规范、机制灵活的用人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国家人社部从2006年开始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推动事业单位用人管理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发布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发[2006]70号)及实施意见(国人部发87号),为事业单位进行岗位管理提供政策指导。

在试点几年后,广东省2009年开始在全省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實施工作,省人社部门印发了《广东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粤人发[2008]275号文),并制定了科学研究、卫生、教育等10个行业的岗位设置指导意见。

按照”先入轨、后完善”的原则,全省绝大部分事业单位在2011年左右完成了岗位设置首次入轨工作,经过8年时间,事业单位是否已经建立起完善的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岗位设置管理对事业单位激活用人机制,改进人事管理制度的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本文以广东某公立专科医院为例,总结其自2011年岗位设置入轨至今历次的岗位聘用情况,对其岗位管理取得的效果和存在问题进行剖析,并探讨相应对策,为公立医院的岗位管理提出建议。

事业单位岗位职责分析

事业单位岗位职责分析

事业单位岗位职责分析事业单位作为我国公共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公益性质和社会责任,承担着为公众提供优质服务的职责。

不同岗位在事业单位中有着不同的职责和任务,本文将对事业单位岗位职责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各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职责要求。

一、行政管理类岗位行政管理类岗位是事业单位中最基础的岗位之一,承担着协调、管理和执行组织内部事务的责任。

在行政管理类岗位中,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负责日常行政管理工作,包括拟定和组织实施内部管理制度、规章和规程,协助上级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预算等;2. 负责岗位人员的招聘、培训、考核和绩效管理工作,确保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3. 承担行政事务的处理和协调,包括文件归档、会议组织和会务安排等,保证各项行政工作有序进行;4. 进行行政法规和政策的研究和分析,提供法律法规咨询和风险评估,确保组织的合法合规运行;5. 负责事业单位资产和设备的管理、维护和更新,保障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财务管理类岗位财务管理类岗位在事业单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负责组织内部财务收支的管理和监督,确保组织财务的稳定和高效运转。

具体职责如下:1. 负责编制和执行组织的财务预算,协助领导层进行财务决策和资金调度;2. 进行财务核算和报表编制,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3. 组织开展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工作,包括资金结算、资金调度和投资收益管理等;4. 监督和审核组织内部财务制度和财务业务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5. 协助相关部门进行项目经济评估和财务分析,为组织规划和决策提供可靠的财务依据。

三、人力资源管理类岗位人力资源管理类岗位是负责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能,其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研究和拟定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和政策,制定并执行员工招聘、培训、评价和激励等方面的制度;2. 进行招聘和录用工作,包括岗位需求分析、招聘渠道的选择、人才选拔和录用程序的制定等;3. 组织和实施组织内部的培训和发展计划,包括员工岗前培训、职业素质提升培训和管理技能培训等;4. 进行员工绩效管理和奖惩制度的执行,包括目标设定、绩效评估和员工激励政策的制定;5. 负责员工关系管理工作,包括员工的劳动合同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和劳动纠纷的处理等。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动态管理策略探析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动态管理策略探析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动态管理策略探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岗位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些岗位的管理与发展,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的运转和发展,动态管理策略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针对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动态管理策略进行探析,探讨如何科学合理地管理和发展专业技术岗位,以推动事业单位的进步和发展。

一、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特点我们需要了解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特点,才能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

1.高技术含量:专业技术岗位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以适应行业的发展和变化。

2.职业发展路径清晰:一般来说,专业技术岗位有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例如工程师、主管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员工可以通过培训和学习逐步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职业地位。

3.需求较为稳定: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专业技术岗位的需求是相对稳定的,因为他们的技能和知识是事业单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上三点是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特点,我们需要充分了解这些特点,并拟定相关的管理策略,以促进专业技术岗位的管理和发展。

二、专业技术岗位动态管理策略1.培养、激励和留住人才专业技术岗位的员工一般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他们是事业单位的宝贵资源,单位需要通过培养、激励和留住人才,以保证其稳定发展。

事业单位可以通过不断提供学习和培训机会,帮助专业技术岗位的员工保持专业技能的领先优势。

通过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培训、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员工可以积累新知识、学习新技术,保持专业竞争力。

事业单位可以采取激励机制,给予专业技术岗位的员工一定的薪酬激励或职称评定等福利,以激发其工作热情和斗志,提高其工作积极性,这有利于员工的个人职业发展和单位整体业绩的提升。

对于那些成绩突出且有发展潜力的员工,事业单位还可以采取留用和晋升策略,例如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或者为其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等,以留住这些人才,为单位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2.建立专业技术岗位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了激发专业技术岗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事业单位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事业单位优化岗位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优化岗位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优化岗位管理制度一、引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事业单位面临着新的发展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优化岗位管理制度成为了当务之急。

本文将从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的意义、目标、原则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事业单位的岗位管理制度进行优化提升。

二、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的意义事业单位作为我国公共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岗位管理制度的优化对于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一方面,优化岗位管理制度可以更好地规范事业单位的人员工作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优化岗位管理制度可以更好地保障事业单位员工的权益,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整体工作效能。

三、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的目标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的优化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 提高工作效率。

优化岗位管理制度可以更好地规范岗位职责,明确工作任务和要求,提高工作效率。

2. 优化人才配置。

通过优化岗位管理制度可以更好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质量和效能。

3. 加强员工培训。

通过建立健全的岗位管理制度,可以更好地规范员工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

4. 提高服务质量。

通过优化岗位管理制度可以更好地规范事业单位员工的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满意度。

四、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的原则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的优化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 公平公正原则。

岗位管理制度要保证每位员工的权益,不偏不倚地处理各项工作。

2. 透明公开原则。

岗位管理制度要做到公开透明,员工的任职任用和工作评定都应当公开、公平。

3. 激励鼓励原则。

岗位管理制度要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能。

4. 创新发展原则。

岗位管理制度要保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创新。

五、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的方法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的优化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 完善制度规范。

建立完善的岗位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专业与精细

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专业与精细

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专业与精细在现代社会中,事业单位承担着许多重要的公共事务,并且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为了保证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和高效管理,专业与精细的管理制度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专业性和精细性,并分析它们对事业单位的影响。

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专业性是指通过制度化的规范和程序,确保事业单位的运营和管理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并能够实现其自身目标。

专业的管理制度应该涵盖组织结构、岗位职责、考核评估、员工培训等方面的内容,以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首先,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专业性体现在其合理的组织结构和分工。

通过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可以实现工作的高效协作和资源优化配置。

例如,一个拥有尖端科研设备的研究院需要有科研团队、设备维护团队、资金管理团队等各个专业部门共同协作,才能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专业性还表现在对员工的培训和发展上。

通过建立科学的岗位培训计划,事业单位能够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增强其对专业工作的理解和把控能力。

这不仅有利于提升事业单位整体的工作质量,也有助于员工的个人职业发展。

除了专业性,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精细性同样至关重要。

精细的管理制度包括了细致入微的规章制度、准确的绩效评估以及科学的财务管理等方面。

以下是对精细管理制度的几个方面的更详细讨论:1. 规章制度:制定明确而细致的规章制度可以确保员工在工作中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和制度,确保组织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例如,事业单位可以制定离职程序规定,包括申请和审批流程,以及相关离职事项的处理等。

这样一来,员工在离职时会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避免了不必要的纠纷和损失。

2. 绩效评估:精细的绩效评估制度可以客观评估员工的工作表现,有效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通过设定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指标,以及规定绩效考核的周期和流程,事业单位能够及时发现并奖励优秀员工,同时对表现不佳者进行适当的激励或指导,提高整体绩效水平。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动态管理策略探析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动态管理策略探析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动态管理策略探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增加,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的动态管理成为了必要的措施。

特别是在信息时代,技术更新换代迅速,对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制定适合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的动态管理策略,对于提高单位的综合竞争力和保持发展的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事业单位应建立完善的技术人才管理制度。

这包括岗位分类、职业能力评估、专业技能培训等方面。

通过建立岗位分类,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要求,以便进行合理的人才选拔和配置。

职业能力评估是对专业技术人才综合能力的评价和等级划分,可以帮助单位了解员工的实际水平,为其提供相应的培训和发展机会。

专业技能培训是针对具体的岗位需求,组织员工进行相关领域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

事业单位应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激励机制建设。

通过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晋升机制和奖惩办法,激励员工积极进取、提高绩效。

在薪酬制度方面,可以根据员工的工作业绩和技术水平进行差异化的薪资设定,既能够体现个人贡献,又能够保证公平合理。

在晋升机制方面,应明确晋升的标准和程序,通过公平竞争,选拔出具备高级技术职称和职务的人才。

对于技术创新和重大贡献,单位应设立相应的奖励制度,激励员工积极投入到创新工作中。

事业单位应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培养方面,单位可以通过内部培训、外出学习和项目经验积累等方式,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知识储备。

还应加强对员工的发展规划和职业指导,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并努力实现。

在引进方面,可以通过开放招聘、引才计划等措施,吸引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加入。

还可以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引进他们的科研成果和人才资源。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探析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探析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探析
事业单位是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设立的,承担着为公众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能单位,
包括各级政府机关、公共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

岗位设置是事业单位运行管理的重要环节,合理的岗位设置能够有效地提高单位的工作效率和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下面将从岗位
设置的目的、原则和管理方面进行探析。

岗位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事业单位的职能和任务。

岗位设置应该根据单位的业务特点,科学地划分和确定各个岗位的职责范围、权限和责任。

岗位设置应该紧密结合单位的
工作需要和发展规划,确保各个岗位的职责与单位的核心职能相匹配,从而为单位的正常
运转提供保障。

岗位设置的原则是科学、合理和公平。

科学的岗位设置应该建立在对单位业务特点和
工作流程的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避免出现职责重叠或职责不清的情况。

合理的岗位设置应
该考虑到单位的人力资源情况和人员的素质,合理配置各个岗位之间的关系,确保工作的
顺畅进行。

公平的岗位设置应该根据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发展潜力,进行综合评价,确保员
工在岗位分配上的公平性。

岗位设置的管理是为了保障岗位工作的顺利进行。

岗位设置的管理包括岗位描述、配
备和衔职制度的制定和落实。

岗位描述应该详细、准确地描述岗位的具体职责和工作要求,为员工提供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发展方向。

配备制度应该根据单位的工作需求和人力资源情况,合理分配人员到各个岗位,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潜力。

衔职制度应该根据员工的工作
能力和职位发展需求,实行科学、公平和有序的晋升和升迁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
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分析——以专业技术岗位为例□ 孙彦玲一、引言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组织的重要构成之一,主要分布在教育、卫生、科技等重要行业领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各类事业单位集聚了2200多万专业技术人才,约占全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30%,成为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力量。

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激发事业单位创新活力,2006年人事部先后印发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以下简称《试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岗位管理制度正式在事业单位实行。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统计,全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完成率已超过90%[1],岗位管理制度在推动事业单位用人机制从传统的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在调动事业单位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但是从实践中看,许多事业单位仍未实现因事设岗、人岗相适、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管理目标,事业单位岗位管理中仍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亟待突破。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简政放权、扩大用人单位自主权、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职称制度改革等与事业单位相关的岗位管理制度是事业单位的基本管理制度之一。

但实践中,一些事业单位仍未实现因事设岗、人岗相适、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管理目标,岗位管理制度的有效性有待提高。

以专业技术岗位为例,从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制度的执行、制度的自我更新性三个方面看,岗位管理制度存在制度的外生性、岗位设置偏离实际需要、岗位聘用难以落实、岗位管理缺乏弹性等问题。

在制度有效性视角下,完善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制度,应创新政府管理方式,促进岗位管理制度由外生性制度向内生性制度转变;从输入控制向过程监督和结果考核转变;根据事业单位的发展定位和业务特点细分岗位类别,完善岗位管理要素;实行动态管理,激发事业单位的组织运行活力;合理界定各项相关管理制度的定位和相互关系,协同推进各项制度的改革。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岗位管理 人事管理 专业技术岗位[中图分类号] D03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5761(2019)02-0034-10 [摘 要]各项改革在不断推进,与此同时,随着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总量不断增长,专业技术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原有的岗位管理目标和管理措施已无法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事业单位岗位管理模式亟须改进,以为事业单位的人员聘用、职业管理、收入分配等提供有效依据。

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已有部分研究对特定行业或某一事业单位岗位管理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探讨[2][3][4],但缺少对全国总体情况的调研分析。

从研究方法看,多是对现象进行分析,缺少深入的理论探讨。

制度理论认为,制度的有效性可以从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制度执行的可还原性、制度的自我更新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其中,制度构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是制度存在的根本,但制度本身并不等同于制度的执行或遵守[5],制度执行确保制度得以贯彻落实,制度的自我更新性则要求制度与所在环境相匹配,可以随环境变化而自我完善。

为深入了解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中存在的普遍性、突出性问题,本研究以人才资源密集的专业技术岗位为例展开分析。

一方面,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收集整理部分省市、行业、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数据和在岗人员数据,通过量化数据揭示专业技术岗位管理状况。

另一方面,聚焦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分别选取东部(浙江、江苏、福建)、中部(湖北、河南、湖南)、西部(重庆、宁夏)、东北(辽宁)的代表性地区进行实地调研。

调研对象涵盖教育、卫生、科技、农林、文博等多个行业,综合采取会议座谈、单独访谈、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参与座谈、访谈的人员既有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人、人事主管部门负责人,也有事业单位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

调研内容不仅包括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还对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改革探索情况展开讨论分析。

二、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制度设计的合理性评估(一)岗位管理制度设计主体的外生性合理性内化于制度的有效性,是制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6]。

制度的产生可源于外部主体的设计实施,也可基于组织自身的发展需求,因而有外生性制度与内生性制度。

岗位设置是实现岗位用人的前提。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企业根据战略定位和业务发展,设置相关部门与岗位,并随组织实际发展情况动态调整,于企业而言,岗位管理制度是内生性制度。

根据《试行办法》和《实施意见》,事业单位的岗位分为管理、专业技术和工勤三大类,“对岗位实行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控制”“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为1∶3∶6”,同时规定了高、中、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的结构比例控制目标。

由此,政府人事主管部门成为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的设计主体,规定了岗位总量、岗位类别、岗位等级结构等内容。

于事业单位而言,岗位管理制度属于外生性制度。

岗位管理是组织内部的一项具体的、基础性工作,当制度设计主体从用人单位上移到人事主管部门后,宏观的制度设计与微观的管理需求之间难免出现错位。

(二)岗位设置与实际需求不匹配从岗位数量和结构比例设置看,宏观数据表明,2014年全国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达到11∶36∶53[7];2015年农业部事业单位实际聘用人员中,高、中、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 4∶4∶2[8];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2015年全国事业单位高、中、初级专业技术岗位实际在岗人员的分布比例为1.5∶4.4∶4.1,均超出1∶3∶6的总体控制目标。

调研情况表明,事业单位相对静态的岗位供给与动态的岗位需求不相适。

许多事业单位承担的工作职责和任务量在不断发生变动,对岗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而编制、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的设置相对静态,难以满足组织的动态发展需求。

突出表现在岗位总量偏少,高级岗位和中级岗位紧缺而初级岗位过剩。

目前多数政府主管部门以核定的人员编制为依据设岗,导致岗位供求矛盾。

从岗位等级设置看,专业技术岗位共分13个等级,其中1~7级属于高级岗位,初级和中级岗位共有6个等级,高级岗位等级数占比最高而结构比例设置最低,大多数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发展路径被限定在8~13级,导致职业发展空间较小。

一些人事主管部门表示,各地区各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人才集聚程度、总量、结构各不相同,目前岗位管理过细过死,“一把尺子量到底”,设置同样的结构比例标准,不仅无法有效指导事业单位岗位管理,甚至成为有效用人的“紧箍咒”。

从岗位分级分类看,无论是央属事业单位还是基层事业单位,大到上千人的科研机构,小到不足十人的基层事业单位,都要按照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置岗位。

对于规模大的单位而言,三类岗位划分不够细,不能有效指导组织的管理实践;对于小单位而言,人员混岗使用是常态,岗位分类分级有名无实,因而难以真正契合每个事业单位的需求。

总体来看,事业单位岗位管理程序复杂、岗位设置依据不科学等问题削弱了岗位管理制度的合理性。

而由于用人单位在日常管理实践中缺少自主权,导致其责任主体意识淡化,改革创新的积极性不足。

三、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制度的执行问题制度的执行可以理解为,众多执行主体在资源和结构依赖中发生冲突和讨价还价的行动,执行主体包括负责执行制度或负责监督制度执行的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及组织、个人等[9]。

具体到岗位管理制度,其执行主体为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但岗位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又有赖于与相关制度的协调沟通。

(一)岗位聘任制未得到有效落实从岗位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来看,调研情况显示,除部分改革试点单位和央属科研院所外,多数事业单位仍未摆脱传统的身份观念,普遍存在专业技术人员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问题,岗位聘任制演变为实际终身聘任制。

在采取评聘分开的单位,许多评上职称的人员多年聘不上,未聘人员过多导致员工心中有积怨,单位内部矛盾加大,影响人才成长和工作积极性发挥。

在采取评聘合一的单位,岗位聘用变成先到先得,很多单位由于高级岗位没有空缺,导致年轻人没有发展空间,影响了年轻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

评上职称聘到岗位的人员工作动力不足,甚至有单位反映,“晋升一个高级岗,就减少了一份科研教学的力量,就减少了一个独当一面的工作骨干”。

一些年轻有为、能干想干的人或消极懈怠,或辞职走人。

尽管多数事业单位建立了竞聘上岗办法和考核办法,但因对事业单位岗位管理的激励不足和监督不力同时并存,导致很多用人单位的责任主体意识不足,岗位考核执行难、按岗取酬难,岗位聘任难以真正执行。

(二)岗位管理各模块的改革未同步推进岗位管理具有完整的管理链条,包括岗位设计、岗位分析与评价、岗位绩效考核、绩效工资分配等。

岗位管理制度的有效推行,需要各环节统筹推进。

脱离绩效考核的“指挥棒”和薪酬激励的有效回馈,岗位管理制度无法真正落地。

从实际情况看,人事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多将精力投注在岗位设置方面,岗位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分配未同步推进。

岗位绩效考核方面,很多事业单位未建立基于岗位职责的绩效考核体系,或者年终岗位绩效考核走过场、搞内部平衡,或者将岗位晋级考核与职称评价相混淆。

岗位绩效工资方面,实施情况在实践中仍存在较大差异。

一是改革进展不一。

例如,资金来源多样化的高校大部分已经实施绩效工资制度;一些主要靠财政拨款的科研院所,仍严格执行国家的分配制度,绩效工资未有效推行;在一些基层事业单位,岗位晋级甚至成为专业技术人员改善薪酬待遇的唯一渠道。

二是改革效果不尽如人意。

调研中许多事业单位表示,现行的岗位绩效工资并未真正体现岗位绩效与贡献,实际已经演变为新的“大锅饭”。

(三)事业单位管理主体间的权力博弈削弱制度效用事业单位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编制管理、职称管理、岗位管理、工资福利、养老保险等政府相关部门。

制度是权力博弈的结果,反映了部门间的权力分配情况,制度的出台则是在特定时点实现了部门权力的相对均衡[10]。

而制度执行是一个过程,部门间的权力均衡在执行过程中可能被打破。

由此,相关主管部门之间的权力博弈、相关制度之间的配套衔接必然影响岗位管理制度的执行。

《实施意见》提出,“使事业单位现有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按照现聘职务或岗位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该意见并未明确编制与岗位的关系。

2011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在审批编制内设岗;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备案编制内设岗”。

根据该意见,编制成为岗位设置的前提条件。

由于编制与岗位之间关系模糊,各地各单位做法不一。

有的地区严格“在编制内设岗”,有的地区根据实际需要核定岗位[11];有的单位按照实际岗位总量核定各岗位等级的数量,有的单位按照核定岗位总量(一般高于实际岗位数量)确立各岗位等级的数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