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设备的维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液压设备的维护
液压设备的维护
4.1油液清洁度的控制
油液的污染是导致液压系统出现故障的主要原因。

油液的污染,造成元件故障占系统总故障率的70%~80%。

它给设备造成的危害是严重的。

因此,液压系统的污染控制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实践证明:提高系统油液清洁度是提高系统工作可靠性的重要途径,必须认真做好。

4.1.1 污染物的来源与危害
液压系统中的污染物,指在油液中对系统可靠性和元件寿命有害的各种物质。

主要有以下几类:固体颗粒、水、空气、化学物质、微生物和能量污染物等。

不同的污染物会给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见表7)。

4.1.2 控制污染物的措施
针对各类污染物的来源采取相应的措施是很有必要的,对系统残留的污染物主要以预防为主。

生成的污染物主要靠滤油过程加以清除。

详细控制污染的措施见表8。

表7 污染物的种类、来源与危害
表8 控制污染的措施
4.1.3 油液的过滤
在防止污染物侵入油液的基础上,对系统残留和生成的污染物进行强制性清除非常重要。

而对油液进行过滤是清除油液中污杂物最有效的方法。

过滤器可根据系统和元件的要求,可分别安装在系统不同位置上,如泵吸油管、压力油管、回油管、伺服阀的进油口及系统循环冷却支路上。

控制油液中颗粒污染物的数量,是确保系统性能可靠、工作稳定,延长使用寿命最有效的措施,选择过滤器时,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过滤精度应保证系统油液能达到所需的污染度等级。

2)油液通过过滤器所引起的压力损失应尽可能小。

3)过滤器应具有一定纳污容量,防止频繁更换滤芯。

4.2 液压系统泄漏的控制
液压系统泄漏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主要与振动、温升、压差、间隙和设计、制造、安装及维护不当有关。

泄漏可分为外泄漏和内泄漏两种。

外泄漏是指油液从元器件或管件接口内部向外部泄漏;内泄漏是指元器件内部由于间隙、磨损等原因有少量油液从高压腔流到低压腔。

外泄漏会造成能源浪费,污染环境,危及人身安全或造成火灾。

内泄漏能引起系统性能不稳定,如:使压力、流量不正常,严重时会造成停产事故。

为控制内泄漏量,国家对制造元件厂家生产的各类元件颁布了元件出厂试验标准,标准中对元件的内泄漏量做出了详细评等规定。

控制外泄漏,常以提高几何精度、表面粗糙度和合理的设计,正确的使用密封件来防止和解决漏油问题。

液压系统外泄漏的主要部位及原因可归纳以下几种:
1)管接头和油塞在液压系统中使用较多,在漏油事故中所占的比例也很高,可达30%~40%以上。

管接头漏油大多数发生在与其它零件联接处,如集成块、阀底板、管式元件等与管接头联接部位上,当管接头采用公制螺纹连接,螺孔中心线不垂直密封平面,即螺孔的几何精度和加工尺寸精度不符合要求时,会造成组合垫圈密封不严而泄漏。

当管接头采用锥管螺纹连接时,由于锥管螺纹与螺堵之间不能完全吻合密封,如螺纹孔加工尺寸、加工精度超差,极易产生漏油。

以上两种情况一旦发生很难根治,只能借助液态密封胶或聚四氟乙烯生料带进行填充密封。

管接头组件螺母处漏油,一般都与加工质量有关,如密封槽加工超差,加工精度不够,密封部位的磕碰、划伤都可造成泄漏。

必须经过认真处理,消除存在的问题,才能达
到密封效果。

2)元件等接合面的泄漏也是常见的,如:板式阀、叠加阀、阀盖板、方法兰等均属此类密封形式。

接合面间的漏油主要是由几方面问题所造成:与O形圈接触的安装平面加工粗糙、有磕碰、划伤现象、O型圈沟槽直径、深度超差,造成密封圈压缩量不足;沟槽底平面粗糙度低、同一底平面上各沟槽深浅不一致、安装螺钉长、强度不够或孔位超差,都会造成密封面不严,产生漏油。

解决办法:针对以上问题分别进行处理,对O形圈沟槽进行补充加工,严格控制深度尺寸,提高沟槽底平面及安装平面的粗糙度、清洁度,消除密封面不严的现象。

3)轴向滑动表面的漏油,是较难解决的。

造成液压缸漏油的原因较多,如活塞杆表面粘附粉尘泥水、盐雾、密封沟槽尺寸超差、表面的磕碰、划伤、加工粗糙、密封件的低温硬化、偏载等原因都会造成密封损伤、失效引起漏油。

解决的办法可从设计、制造、使用几方面进行,如选耐粉尘、耐磨、耐低温性能好的密封件并保证密封沟槽的尺寸及精度,正确选择滑动表面的粗糙度,设置防尘伸缩套,尽量不要使液压缸承受偏载,经常擦除活塞杆上的粉尘,注意避免磕碰、划伤,搞好液压油的清洁度管理。

4)泵、马达旋转轴处的漏油主要与油封内径过盈量太小,油封座尺寸超差,转速过高,油温高,背压大,轴表面粗糙度差,轴的偏心量大,密封件与介质的相容性差及不合理的安装等因素造成。

解决方法可从设计、制造、使用几方面进行预防,控制泄漏的产生。

如设计中考虑合适的油封内径过盈量,保证油封座尺寸精度,装配时油封座可注入密封胶。

设计时可根据泵的转速、油温及介质,选用适合的密封材料加工的油封,提高与油封接触表面的粗糙度及装配质量等。

5)温升发热往往会造成液压系统较严重的泄漏现象,它可使油液粘度下降或变质,使内泄漏增大;温度继续增高,会造成密封材料受热后膨胀增大了摩擦力,使磨损加快,使轴向转动或滑动部位很快产生泄漏。

密封部位中的O形圈也由于温度高、加大了膨胀和变形造成热老化,冷却后已不能恢复原状,使密封圈失去弹性,因压缩量不足而失效,逐渐产生渗漏。

因此控制温升,对液压系统非常重要。

造成温升的原因较多,如机械摩擦引起的温升,压力及容积损失引起的温升,散热条件差引起的温升等。

为了减少温升发热所引起的泄漏,首先应从液压系统优化设计的角度出发,设计出传动效率高的节能回路,提高液压件的加工和装配质量,减少内泄漏造成的能量损失。

采用粘-温特性好的工作介质,减少内泄漏。

隔构外界热源对系统的影响,加大油箱散热面积,必要时设置冷却器,使系统油温严格控制在25~50℃之间。

液压系统防漏与治漏的主要措施如下:
1)尽量减少油路管接头及法兰的数量,在设计中广泛选用叠加阀、插装阀、板式阀,采用集成块组合的形式,减少管路泄漏点,是防漏的有效措施之一。

2)将液压系统中的液压阀台安装在与执行元件较近的地方,可以大大缩短液压管路的总长度,从而减少管接头的数量。

3)液压冲击和机械振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系统,造成管路接头松动,产生泄漏。

液压冲击往往是由于快速换向所造成的。

因此在工况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延长换向时间,即阀芯上设有缓冲槽、缓冲锥体结构或在阀内装有延长换向时间的控制阀。

液压系统应远离外界振源,管路应合理设置管夹,泵源可采用减振器,高压胶管、补偿接管或装上脉动吸收器来消除压力脉动,减少振动。

4)定期检查、定期维护、及时处理是防止泄漏、减少故障最基本保障。

4.3 液压系统噪声的控制
噪声是公害,它不仅使人感到烦躁,也使大脑产生疲劳,降低工作效率,还会因未及时听清报警信号而造成工伤事故。

液压系统产生的噪声对系统本身的工作性能影响较大,它往往与振动同时发生,会造成较严重的压力振摆,致使系统无法正常工作,降低零件的使用寿命。

液压系统产生噪声的因素较多,如冲击噪声、压力脉动噪声、气穴噪声、元件噪声等。

在液压系统噪声中,70%左右是由液压泵引起的。

液压泵输出功率越大,转速越高或泵内的空气量吸入越多,噪声就越大;液压换向冲击产生的噪声也往往会引起管路振动及油箱的共鸣。

采取如下措施可降低液压系统的噪声:
1)设计中选用低噪声泵及元件,降低泵的转速。

2)采用上置式油箱、改善泵吸油阻力,排除系统空气,设置泄压回路,延长阀的换向时间,使换向阀芯
带缓冲锥度或切槽,采用滤波器,加大管径,设置蓄能器等。

3)采用立式电动机将液压泵侵入油液中,泵进出口采用橡胶软管,泵组下设置减振器,管路中使用管夹,采用隔声、吸声等措施控制噪声的传播。

4.4 液压系统的检查和维护
在液压设备中,很多设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外界伤害,如风吹、雨淋、烟尘、高热等。

为了充分保障和发挥这些设备的工作效能,减少故障,延长使用寿命,必须加强设备的定期检查和维护,使设备始终保持在良好的工作状态下。

液压系统检查和维护要求见表9。

表9 液压系统检查维护要求
4.5 检修液压系统时的注意事项
1)系统工作时及停机未泄压时或未切断控制电源时,禁止对系统进行检修,防止发生人身伤亡事故。

2)检修现场一定要保持清洁,拆除元件或松开管件前应清除其外表面污物,检修过程中要及时用清洁的护盖把所有暴露的通道口封好,防止污染物浸入系统,不允许在检修现场进行打磨,施工及焊接作业。

3)检修或更换元器件时必须保持清洁,不得有砂粒、污垢、焊渣等,可以先漂洗一下,再进行安装。

4)更换密封件时,不允许用锐利的工具,注意不得碰伤密封件或工作表面。

5)拆卸、分解液压元件时要注意零部件拆卸时的方向和顺序并妥善保存,不得丢失,不要将其精加工表面碰伤。

元件装配时,各零部件必须清洗干净。

6)安装元件时,拧紧力要均匀适当,防止造成阀体变形,阀芯卡死或接合部位漏油。

7)油箱内工作液的更换或补充,必须将新油通过高精度滤油车过滤后注入油箱。

工作液牌号必须符合要求。

8)不允许在蓄能器壳体上进行焊接和加工,维修不当可以造成严重事故。

如发现问题应及时送回制造厂修理。

9)检修完成后,需对检修部位进行确认。

无误后,按液压系统调试一节内容进行调整,并观察检修部位,
确认正常后,可投入运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