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初中化学知识归纳三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中考总复习 专题3 身边的化学物质 含答案及解析
专题三身边的化学物质专题提升演练1.实验室有四个药品橱,已存放如下药品,实验室新购进的活性炭,应将它存放在()A.①B.②C.③D.④解析:活性炭属于非金属单质。
四个药品橱中,①橱是酸,②橱是碱,③橱是非金属单质,④橱是金属单质,故活性炭应该放于③橱中。
答案:C2.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有关说法及分析不正确的是()A.烘干的木炭粉末与CuO粉末需混合均匀B.网罩的作用是集中火焰,提高温度C.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产生的气体一定没有CO解析:为使反应充分,木炭粉末与CuO粉末需混合均匀,故A正确;酒精灯网罩的作用是提高温度,故B正确;木炭粉末与CuO粉末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C正确;木炭粉末与CuO粉末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当木炭粉末过量时可能会产生一氧化碳,故D不正确。
答案:D3.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对应关系错误的是()金刚石做玻璃刀石墨做电池电极不锈钢做水壶钛合金制造船舶设备金刚石硬度大石墨很软不锈钢有导热性钛合金抗腐蚀性强解析:石墨做电池电极是由于石墨具有导电性,故B错误。
答案:B4.(2022四川凉山州中考)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及方法正确的是()答案:B5.下列是分析久置于空气中的NaOH固体成分的相关实验(不考虑水分),其中合理的是()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因此向样品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若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证明氢氧化钠变质,故①正确;向样品固体中,加入石灰水,生成白色沉淀,确定有碳酸钠,过滤后再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显红色,由于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故无法确定样品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故②错误;取a g样品与足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由于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因此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得到m g固体,由碳酸钡的质量可求出碳酸钠的质量,进而求出纯度,故③正确;取固体,加水溶解,滴加氯化钙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后溶液中有新杂质氯化钠,故④错误。
初三的化学基本知识点归纳
初三的化学基本知识点归纳初中化学只开设九年级一年,它既是化学学科的启蒙教育,又是初中毕业与升学的必考科目,那么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初三的化学基本知识点归纳篇11、八大沉淀:白色沉淀:氯化银、硫酸钡、碳酸钙、碳酸钡、碳酸银、氢氧化镁;蓝色沉淀:氢氧化铜;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2、常见产生气体的离子:阳离子:氢离子(H+)、铵离子(NH4+);阴离子:碳酸根离子(CO32-)、碳酸氢根离子(HCO3-)、亚硫酸根离子(HSO3-);3、酸碱盐推断题中常见的一些离子的颜色归纳:(1)无色离子:钠离子、镁离子、钙离子、钡离子、铵离子、银离子、锌离子;(2)有色离子:二价亚铁为绿色,二价铜为蓝色,三价铁为黄色;4、气体与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的显色:石蕊遇酸变红色,遇碱变蓝色;酚酞遇酸变蓝色,遇碱变红色;5、化学框图推断中常见的酸性气体和碱性气体:碱性气体∶氨气;酸性气体∶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检验通常用澄清石灰水)。
初三的化学基本知识点归纳篇21.化学(Chemistry)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用途、制法,以及物质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如:冰化成水、水变成水蒸气、木刻成舟;化学变化:有生成新物质。
如:燃烧、食物腐败。
3.前20号元素:1H氢2He氦3Li锂4Be铍5B硼6C碳7N氮8O氧9F氟10Ne 氖11Na钠Mg镁13Al铝14Si硅15P磷16S硫17Cl氯18Ar氩19K 钾20Ca钙4.空气的组成我们每天呼吸着的空气,它的组分也是我们化学研究的对象。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5.基础化学实验1)药品的使用要做到“三不”分别是: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初三化学知识点
初三化学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在初中化学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基本的化学概念、化学元素和化学反应等内容。
下面将详细介绍初三化学的知识点。
一、化学基本概念1. 物质: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单位,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种。
纯物质是由相同种类的基本微粒组成,具有固定的化学组成和性质;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基本微粒组成,其组成和性质可变。
2. 元素: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它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3.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经过化学反应而形成的纯物质,具有固定的化学组成和性质。
4. 分子和离子: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电中性粒子;而离子是由失去或获得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
5. 反应物和生成物:化学反应中,参与反应的物质称为反应物,而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称为生成物。
6. 氧化和还原: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或增加氧原子的过程,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或减少氧原子的过程。
二、化学元素1.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将化学元素按照其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排列而成的表格。
它包含了118种已知元素,按照一定规律分为周期和族。
2.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而电子则以能级(壳层)的形式存在。
原子的质子数等于其原子序数,电子数等于质子数时,原子是电中性的。
3. 元素符号和周期表中的排列:每个化学元素都有自己的元素符号,由一个或两个字母组成。
在周期表中,元素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排列,且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规律。
4. 同位素:同位素是指原子核中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种元素。
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可能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5. 典型元素和过渡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可以分为典型元素和过渡元素两类。
典型元素位于周期表的A族,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规律;而过渡元素位于B族,具有复杂的电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三、化学反应1.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信息。
初中科学--化学部分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一、概念剖析:1、 酸定义: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H +的化合物。
电离: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离解成自由移动阴阳离子的过程。
组成——氢离子+酸根离子种类:三大强酸--盐酸、硫酸、硝酸。
注:HCl 只能表明氯化氢这种气体或盐酸溶液中的溶质,而不能表示盐酸溶液。
2、 碱定义:碱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 -的化合物。
组成——金属离子(铵根离子)+氢氧根离子种类:强碱:KOH 、NaOH ,中强碱:Ca(OH)2,弱碱:NH 3·H 2O3、 盐定义:指一类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NH 4+)与酸根离子或非金属离子结合的化合物组成 金属离子(铵根离子)+酸根离子酸根离子:某种酸电离产生的阴离子种类:正盐:NaCl 酸式盐:NH 4HSO 4 碱式盐:Cu 2(OH)2CO 34、 复分解反应定义: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
即:AB+CD=AD+CB范围:酸、碱、盐、金属氧化物四大类物质之间特例: 中和反应——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同向拓展: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外一种物质的反应。
(转化率最高的反应)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称为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化合价一定发生变化的反应)复分解反应:(化合价一定不发生变化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含氧化合物中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如:CuO +CO ∆====Cu+CO 2------“四不像”关系图:5、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辨析酸性氧化物:指能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酸性氧化物。
如CO2、SO2,除NO、CO等不成盐的氧化物,也有一些金属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如:Mn2O7。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笔记优秀5篇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笔记优秀5篇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笔记篇一1、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溶液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为黄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2、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溶质可以有多种,溶剂只能有一种。
溶质和溶剂的判断:①液态的为溶剂,固态或气态的为溶质;②都为液态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③有水时,水一定是溶剂,其它的为溶质;④不知道量的多少时可以根据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前面的为溶质,后面的为溶剂。
3、乳浊液:不溶性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4、乳化:由于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使本来不能混合到一起的两种液体能够混到一起的现象称为乳化现象,具有乳化作用的表面活性剂称为乳化剂。
5、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6、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继续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溶液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7、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① 溶解的过程:a、扩散吸热;b、水合放热;两个过程共同决定溶解时是吸热还是放热;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③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九年级化学必背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必背知识点总结化学初三知识点总结归纳篇一化学反应1、置换反应:(1)金属单质+酸→盐+氢气;(2)金属单质+盐(溶液)→另一种金属+另一种盐;(3)金属氧化物+木炭或氢气→金属+二氧化碳或水。
2、复分解反应:①碱性氧化物+酸→盐+水;②碱+酸→盐+水;③酸+盐→新盐+新酸;④盐1+盐2→新盐1+新盐2;⑤盐+碱→新盐+新碱。
必背化合价口诀(1)常见元素化合价口诀: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五氮磷三价铝;铜汞一二铁二三;二、四、六硫四价碳;许多元素有变价,条件不同价不同。
(2)常见原子团(根)化学价口诀:一价硝酸氢氧根;二价硫酸碳酸根;三价常见磷酸根;通常负价除铵根。
(3)熟练默写常见元素的常用的化合价+1价:K+、Na+、H+、Ag+、NH4+;+2价:Ca2+、Ba2+、Mg2+、Zn2+、Cu2+、Hg2+、亚Fe2+;+3价::Fe3+,Al3+;-1价:Cl-、OH-、NO3-;-2价::O2-、S2-、CO32-、SO42-;-3价::PO43-。
初三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1、奇偶配平法(1)找出化学方程式左右两端原子数最多的某一只出现一次的元素,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将此最小公倍数分别除以左右两边原来的原子数,所得之商值,就分别是它们所在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
(3)依据已确定的物质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推导并求出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直至将化学方程式配平为止。
2、归一法(1)找到化学方程式中关键的化学式,定其化学式前计量数为1,然后根据关键化学式去配平其他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
(2)若出现计量数为分数,再将各计量数同乘以同一整数,化分数为整数。
3、观察法(1)从化学式较复杂的一种生成物推算有关各反应物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和该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
(2)根据求得的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再找出其他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直至配平。
4、最小公倍数法(1)找出原子个数较多,且在反应式两边各出现一次的原子,求它的最小公倍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6、元素符号的书写:记住常用元素的元素符号。
7、元素的分类
(1)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常温下基本全部为固态,Hg常温下为液态。
(2)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常温下有液态、固态、气态三种状态。
(3)稀有气体元素:组成的物质常温下都为气态。
8、元素周期表:七个周期,十六个族。同个周期电子层数相同;同个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也相似。
3、元素、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
原子
概念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分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意义。
既讲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使用范围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举例
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即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妙
一、分子
1、定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特征:
(1)分子的质量பைடு நூலகம்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做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就越快。
(3)分子间有间隔。气态分子间的间隔较大。
二、原子
1、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无数多个同种分子构成物质,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几种?(三种:分子、原子、离子)
三、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核(带+电荷)包括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和中子(不带电)
九年级化学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九年级化学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九年级化学必背知识点总结化学式和化合价(1)化学式的意义①宏观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②微观意义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③量的意义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①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a.金属单质。
如:钾K 铜Cu 银Ag 等;b.固态非金属。
如:碳C 硫S 磷P 等c.稀有气体。
如: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等②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
第1页共8页如: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式为O2 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O2(氧气)、N2(氮气) 、H2(氢气) F2(氟气)、Cl2(氯气)、Br2(液态溴)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臭氧O3等(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如: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 MgSO4(硫酸镁)、CaCO3(碳酸钙)(4)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①判断元素化合价的依据是: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②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步骤:a.按元素化合价正左负右写出元素符号并标出化合价;b.看元素化合价是否有约数,并约成最简比;c.交叉对调把已约成最简比的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九年级化学必背知识点归纳一、分子和原子、元素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离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分子的特点: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分子间有间隔,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大。
物质三态的改变是分子间隔变化的结果,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间有间隔,温度越高原子间隔越大。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篇一」一、物质的学名、俗名及化学式⑴金刚石、石墨:C⑵水银、汞:Hg(3)生石灰、氧化钙:CaO(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5)盐酸、氢氯酸:HCl(6)亚硫酸:H2SO3(7)氢硫酸:H2S(8)熟石灰、消石灰:Ca(OH)2(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10)纯碱:Na2CO3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NaHCO3(也叫小苏打)(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13)铜绿、孔雀石:Cu2(OH)2CO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14)甲醇:CH3OH有毒、失明、死亡(15)酒精、乙醇:C2H5OH(16)醋酸、乙酸(16.6℃冰醋酸)CH3COOH(CH3COO-醋酸根离子)具有酸的通性(17)氨气:NH3(碱性气体)(18)氨水、一水合氨:NH3·H2O(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属离子的碱)(19)亚硝酸钠:NaNO2(工业用盐、有毒)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1、白色固体:MgO、P2O5、CaO、NaOH、Ca(OH)、KClO3、KCl、Na2CO、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3、红色固体:Cu、Fe2O3、HgO、红磷▲硫:淡黄色▲Cu2(OH)2CO3为绿色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不无色。
(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等②碱:蓝色↓:Cu(OH)2红褐色↓:Fe(OH)3白色↓:其余碱。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一、分子和原子。
1. 分子。
- 分子就像一个个超级小的小精灵,小到你用肉眼根本看不见它们。
比如说,你能闻到花香,这就是因为有香味的分子在空气中跑来跑去,然后钻进了你的鼻子里。
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就像一群调皮的孩子,永不停歇。
- 分子之间还有间隔呢。
你看,50毫升水和50毫升酒精混合在一起,总体积可不是100毫升,而是小于100毫升,这就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互相钻进了对方的间隔里。
-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特别小。
如果把一个水分子放大到像乒乓球那么大,按照相同比例,乒乓球就得变得像地球那么大,你说分子得多小啊。
2. 原子。
-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可以把原子想象成分子的小零件,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比如水分子(H₂O)就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 原子也在不停地运动,不过原子可不像分子那样能随便组合或者拆分(在化学变化中),它就像一个很稳定的小积木块。
- 原子的结构也很有趣。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就像原子的心脏,很小但很重,而且带正电;核外电子就像在原子核周围飞舞的小蜜蜂,带负电。
- 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就像男生和女生人数一样多的时候,这个班级就没有性别偏向啦。
二、原子的结构。
1. 原子核。
- 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它里面有质子和中子(氢原子比较特殊,一般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它们紧紧地挤在原子核这个小天地里。
- 质子数决定了原子的种类,不同的原子质子数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质子数为1的就是氢原子,质子数为8的就是氧原子。
2. 核外电子。
- 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分层排布,就像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
第一层最多能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能容纳8个电子(这是初中阶段要掌握的)。
- 原子的化学性质和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可大了。
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就像一个慷慨的人把自己的东西送出去;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就像一个贪心的小财迷想多拿点东西;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的原子,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就像一个已经很满足的人,不想再和别人交换东西了。
九年级化学必背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必背知识点九年级化学必背知识点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
物理和化学的共同点: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5、绿色粉末碱式碳酸铜加热后,①绿色粉末变成黑色,②管口出现小水滴,③石灰水变浑浊。
Cu2(OH)2CO3—6、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空气)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水)1、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
淡水资源却不充裕,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1%,而且分布很不均匀。
2、水的污染来自于①工厂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②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③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九年级上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年级上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一)固体的颜色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5、淡黄色固体:硫磺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二)液体的颜色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三)气体的颜色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18、黄绿色气体:氯气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二、初中化学之三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2)高锰酸钾(KMnO4)是由钾元素、锰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3)一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注意:不能反过来说一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水分子,因为多个氢原子和多个氧原子才能构成一个水分子)。
九年级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汇编总结整理归纳
九年级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汇编总结整理归纳以下是九年级初三化学全册的知识点汇编总结:一、物质与能量的关系:1. 物质的分类和性质:纯物质和混合物,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性质(可燃性、可溶性等)。
2. 能量的分类:动能、势能、热能、化学能等。
二、化学元素和化合物:1. 原子和分子:分子的概念,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2. 元素的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特点,元素周期表上元素的分类和性质。
3. 化合物的命名:离子式命名和共有键式命名。
三、化学反应:1. 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的表示和方程式的平衡法则。
2. 反应速率: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
3. 酸碱反应:酸碱的定义、性质和常见的酸碱反应。
四、溶液和离子方程式:1. 溶液的概念和性质:溶质和溶剂,溶解度和饱和度等。
2. 离子方程式:化学反应中的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的平衡法则。
五、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2. 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定义、性质和判断。
3. 金属活动性:金属的活动性序列和相关反应。
六、电化学:1. 电解和电解质:电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分。
2. 电化学方程式:电化学反应的方程式表示和平衡法则。
3. 电池和电解槽:干电池、原电池和电解槽的概念和原理。
七、有机化学:1. 碳的特殊性质和碳的化合物。
2. 烃类和它们的命名:烷烃、烯烃、炔烃的特点和命名规则。
3. 单质和化合物的燃烧:烃类的燃烧反应和产物。
以上是初三化学全册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供你参考。
请注意,这只是一个整理的汇编,具体的知识点和细节请参考教材。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重要知识点梳理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1.分子(1)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能保持物理性质。
如冰、水、水蒸气的构成粒子都是H2O分子,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相同。
(2)性质:①分子很小(质量小、体积小);②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能量越大,分子运动越快);③分子间有间隔[其他条件相同时,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大(热胀冷缩的原因);压强越大分子间隔越小]。
物质挥发、扩散、溶解等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酒精与水混合后的总体积比两者体积之和略小、气体易被压缩等现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3)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描述具体分子的构成时原子要具体化。
如果指明一个(或每个)分子,则后面原子也要根据化学式说明相应原子的个数)。
如水(H2O)可以描述为:“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或“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过氧化氢(H2O2)可以描述为:“过氧化氢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或“每个过氧化氢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
(4)应用: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如冰水共存物都是由H2O分子构成的,是纯净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如空气是由氮分子、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构成的,是混合物)。
2.原子(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变化(即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即元素守恒),但分子的种类一定发生改变(生成新物质)。
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的过程为:分子(3)结构:①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有一种氢原子没有中子)。
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②相对原子质量:以1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单位为1。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精华版)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精华版)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完整版)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创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群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群化学反应)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别可浮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璀璨)、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讲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索普通步骤:提出咨询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办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能够直截了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别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别能用来加热,别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普通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普通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微粒的性质一、微粒的性质(1) 构成物质的微粒极小、肉眼看不见。
构成物质的微粒极小、肉眼看不见。
(2) 不论气体、液体还是固体,构成物质的微粒都在不停地运动。
不论气体、液体还是固体,构成物质的微粒都在不停地运动。
微粒的运动速率受温度影响,温度越高,微粒运动速率越快。
微粒的运动速率受温度影响,温度越高,微粒运动速率越快。
(3) 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都有一定的空隙。
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都有一定的空隙。
微粒间空隙大小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微粒间空隙越大;微粒间空隙大小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微粒间空隙越大;气体物质的微粒间空隙较大,因而受压强的影响,压强越大,微粒间空隙越小,气体体积变小;固体、液体微粒间空隙本身较小,难被压缩。
小,气体体积变小;固体、液体微粒间空隙本身较小,难被压缩。
※注意:1.温度对微粒的运动速率与微粒间的空隙大小都产生影响。
在分析时,可根据具体现象回答主要影响。
可根据具体现象回答主要影响。
2.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物体随温度的“三态”变化都可以用温度改变时,微粒间空隙大小改变来解释。
间空隙大小改变来解释。
二、构成物质的微粒(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①由原子构成的物质①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如铁、铜、镁等,金属中除了金属原子,还有金属离子和电子;金属,如铁、铜、镁等,金属中除了金属原子,还有金属离子和电子; 稀有气体,如氦气、氖气、氩气等;稀有气体,如氦气、氖气、氩气等;少数固态非金属,如:金刚石、石墨、硅等。
少数固态非金属,如:金刚石、石墨、硅等。
②由分子构成的物质②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大多数非金属单质,如氢气、氧气、氮气、硫、磷等;大多数非金属单质,如氢气、氧气、氮气、硫、磷等; 由非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氨气、氯化氢、酒精等。
氢、酒精等。
③由离子构成的物质③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氯化钠、活泼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镁、氧化钙等氯化钠、活泼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镁、氧化钙等(2)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或最小微粒)就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如下:
1. 元素的周期表:了解元素的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包括元素周期表的行、列以及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2. 原子结构: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原子中的位置和性质。
3. 原子序数和元素符号:掌握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符号的意义以及如何确定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符号。
4. 元素的性质:了解元素的性质,包括金属、非金属和半金属的区分,以及一些常见元素的性质和用途。
5. 原子团和离子:了解原子团和离子的概念和性质,包括原子团的形成、离子的电荷以及离子的命名规则。
6. 元素的化合物:了解元素的化合物的概念和性质,包括化合物的组成、化合物的命名规则以及化合物的化学式的确定方法。
7. 化学式的计算:掌握化合物化学式的计算方法,包括离子的化学式计算和一些常见化合物的化学式的确定。
8. 原子量和摩尔质量:了解原子量和摩尔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包括原子量的单位和计算方法以及摩尔质量的单位和计算方法。
9. 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了解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包括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和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以上为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总结
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基本性质是:分子的体积、质量都很小;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当它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当发生化学变化时,它的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
水蒸发和水结冰过程中,水分子不变,因而属于物理变化,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可以分解,属于化学变化,反应前后,水分子发生改变,原子没有变。
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
3、分子、原子是微观粒子,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粒子构成的。
讨论分子的构成时,所有的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原子可构成分子,有些原子可直接构成物质。
如:汞、金刚石等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能保持它化学性质的粒子是它的分子。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能保持它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它的原子。
4、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果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就是纯净物。
如:冰水混合物。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就是混合物。
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液态空气、净化后的空气、海水、雪碧饮料、矿泉水、汽水、糖水、过氧化氢溶液、澄清石灰水、医用酒精……5、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每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每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和中子(中子不带电)构成。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这样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带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而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注意: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普通氢原子核中无中子)6、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叫做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符号为Ar)它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它只是某原子的实际质量(kg)标准碳原子的质量(kg)×1/127、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决定相对原子质量大小的是质子数和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初中九年级化学所有知识点
初中九年级化学所有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初中九年级化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下面将逐一介绍。
一、物质与化学变化1.物质的分类:我们常见的物质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两大类。
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而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物质。
2.化学反应:当物质之间发生组成、结构或性质上的改变时,就发生了化学反应。
化学方程式可以用来描述化学反应的过程和产物。
二、有机化合物1.有机化合物的特征: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和氢元素组成,常含有氧、氮、硫等元素。
它们多为分子组成,具有较为复杂的结构。
2.烃的分类:烃是一类仅由碳和氢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
根据碳原子间的化学键类型,烃可以分为烷烃、烯烃和炔烃。
三、酸碱中和反应1.酸碱的定义:酸是指在水溶液中具有酸性的物质,能放氢离子(H+)。
碱是指在水溶液中具有碱性的物质,能放氢氧根离子(OH-)。
2.中和反应:当酸和碱按一定的摩尔比例混合时,会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四、化学能的转化1.化学能的概念:化学能是物质因其内部结构而储存的能量。
化学能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光能等。
2.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化学能一部分转化为产物的化学能,另一部分以其他形式的能量释放出来。
五、金属与非金属1.金属的特点:金属是一类具有光泽、导电、导热和延展性等性质的物质,常见的金属有铁、铜等。
2.非金属的特点:与金属相反,非金属通常没有光泽,不导电、不导热,脆而易碎。
常见的非金属有氧、氮等。
六、化学式和化合价1.化学式:化学式用于表示化学物质中各种元素的种类和数量。
分子式表示分子中各种元素的原子数,而离子式表示化合物中的离子组成。
2.化合价:化合价是指元素在化合物中的一次化合中与其他元素结合的能力。
化合价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元素之间的化学键类型和数量。
七、离子和离子键1.离子:离子是在化学反应中失去或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而带电的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化学中考复习知识归纳之三六、化学中的“一定”与“不一定”1、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金属常温下不一定都是固体(如Hg是液态的),非金属不一定都是气体或固体(如Br2是液态的)注意:金属、非金属是指单质,不能与物质组成元素混淆3、原子团一定是带电荷的离子,但原子团不一定是酸根(如NH4+、OH-);--叫氢氯酸根)酸根也不一定是原子团..........(如Cl4、缓慢氧化不一定会引起自燃。
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5、原子核中不一定都会有中子(如H原子就无中子)。
6、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不能说“分子大,原子小”)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7、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
8、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也可能是阳离子或阴离子。
9、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8。
(第一层为最外层2个电子)10、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因为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而元素不包括多原子所构成的分子或原子团)只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单核粒子....(一个原子一个核)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1)含10个质子,10个电子的粒子:Ne、HF、H2O、NH3、CH4(2)含18个质子,18个电子的粒子:Ar、HCl、H2S、F2、CH3OH(3)含10个电子的粒子:Ne、HF、H2O、NH3、CH4、O2-、F-、Na+、Mg2+、Al3+、OH-、NH4+(4)质子数相同的分子和离子:O不一定不一定与S2- SO3与SO2-质子数相同的离子:Fe2+与Fe3+OH-与F- Na+与NH4+(5)最外层电子数与电子层数相等的原子:H、Be、Al 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两倍的原子:He、C、S(1)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对不同溶质而言)11、(2)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因为温度没确定,如同温度则一定)(3)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某物质的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降温后不一定有晶体析出。
(4)一定温度下,任何物质的溶解度数值一定大于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数值,即S.一定大...于.C.。
12、⑴能溶于水的物质,其水溶液不一定能导电(如蔗糖、酒精)只有能电离的物质才能导电。
酸碱盐的水溶液都能导电...........⑵物质溶于水所得溶液能导电,并不一定都是该物质本身电离的原因(如K2O、Na2O、SO3溶于水,是它们的水合物发生电离从而使溶液导电)13、有单质和化合物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就是置换反应。
但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14、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中不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复分解反应中一定没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注意: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失高氧、得低还15、单质一定不会发生分解反应。
16、同种元素在同一化合物中不一定显示一种化合价。
如NH4NO3(前面的N为-3价,后面的N为+5价)17、盐的组成中不一定有金属元素,如NH4+是阳离子,具有金属离子的性质,但不是金属离子。
18、阳离子不一定是金属离子。
如H+、NH4+。
19、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的组成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氧化物和碱;不一定(可能)含氧元素的是酸和盐;一定含有氢元素的是酸和碱;不一定含氢元素的是盐和氧化物;盐和碱组成中不一定含金属元素,(如NH4NO3、NH3·H2O);酸组成可能含金属元素(如:HMnO4叫高锰酸),但所有物质组成中都一定含非金属元素.................。
20、盐溶液不一定呈中性。
如Na2CO3溶液显碱性。
21、酸式盐的溶液不一定显酸性(即PH不一定小于7),如NaHCO3溶液显碱性。
但硫酸氢钠溶液显酸性(NaHSO4 =Na++H+ +SO42-),所以能电离出氢离子的物质不一定是酸。
22、酸溶液一定为酸性溶液,但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如:H2SO4、NaHSO4溶液都显酸性,而NaHSO4属盐。
(酸溶液就是酸的水溶液,酸性溶液就是指含H+的溶液)23、碱溶液一定为碱性溶液,但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
如:NaOH、Na2CO3、NaHCO3溶液都显碱性,而Na2CO3、NaHCO3为盐。
(碱溶液就是碱的水溶液,碱性溶液就是指含OH-的溶液)24、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如Mn2O7是金属氧化物,但它是酸氧化物,其对应的酸是高锰酸,即HMnO4);记住:碱性氧化物中只K2O、Na2O、BaO、CaO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碱。
25、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H2O、CO、NO)。
★常见的酸性氧化物:CO2、SO2、SO3、P2O5、SiO2 等,酸性氧化物大多数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记住二氧化硅(SiO2)不溶于水。
26、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27、所有化学反应并不一定都属基本反应类型,不属基本反应的有:①CO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②酸性氧化物与碱的反应;③有机物的燃烧。
28、凡是单质铁参加的置换反应(铁与酸、盐的反应),反应后铁一定显+2价(即生成亚铁盐)。
29、凡金属与酸发生的置换反应,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加。
凡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判断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变化,只要看参加反应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大小与生成的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
“大换小增重,小换大减重”30、凡是同质量同价态的金属与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产生氢气的质量就越少。
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质量的计算公式:产生氢气的质量=31、凡常温下能与水反应的金属(如K、Ca、Na),就一定不能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但它们与酸反应是最为激烈的。
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是:2Na+2H2O =2NaOH+H2↑;2NaOH+CuSO4如Na加入到CuSO4=Cu(OH)2↓+Na2SO4。
31、凡是排空气法(无论向上还是向下),都一定要将导气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32、制备气体的发生装置,在装药品前一定要检查气密性。
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之前一定要检验纯度.33、书写化学式时,正价元素不一定都写在左边。
如NH3、CH434、5g某物质放入95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等于5%。
可能等于5%,如NaCl、KNO3等;也可能大于5%,如K2O、Na2O、BaO、SO3等;也可能小于5%,如结晶水合物以及Ca(OH)2、CaO 等。
◆相同条件下,CaO 或Ca(OH)2 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小七、化学中的一些“规律”1、跟Ba2+反应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的一定是SO42-,沉淀为BaSO4.2、跟Ag+反应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的一定是Cl-,沉淀为AgCl。
3、跟盐酸反应产生能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一定是CO32-(也可能为HCO3-离子,但一般不予以考虑)◆凡碳酸盐与酸都能反应产生CO2气体4、跟碱反应能产生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NH3)的,一定为NH4+(即为铵盐)。
●溶于水显碱性的气体只有NH3(NH3+H2O=NH3·H2O)5、SO42- 与Cl-同时存在,若要检验时,则必须先用Ba(NO3)2溶液检验并除尽SO42-,然后再用AgNO3溶液检验Cl- .6、可溶性的碱加热不能分解,只有不溶性碱受热才能分解。
Cu(OH)2△CuO+H2O7、可溶性的碳酸盐加热不能分解,只有不溶性碳酸盐受热才能分解。
CaCO3=CaO+CO2↑(酸式碳酸盐也不稳定,受热易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8、凡用固体加热制取气体的都选用制O2装置(固固加热型);凡用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加热制气体的都选用制H2装置(固液不加热型)。
9、凡是给试管固体加热,试管口都应略向下倾斜。
(注意:给试管里物质加热时)10、题目给出某温度下的S,求该温度时将一定质量的某物质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求C%。
解题时要先根据水的质量判断是否全部溶解。
11、反应后生成物溶液质量=反应前所有加入物质的总质量—气体—沉淀—不反应的(包括过量的不能溶解反应物)12、同种溶质不同质量分数的溶液混合(假设C1<C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C,则C1<C<C2,若两种溶液等质量则C=13、同温下,不同质量的同溶质的饱和溶液蒸发等质量的水,则析出晶体质量相等。
14、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在某温度下,若加入ag该物质或蒸发bg水均可饱和,则该温度上该物质的溶解度:S=(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分成两等份,在某温度下,若一份加入ag该物质,另一份蒸发bg水均可饱和,该温度上该物质的溶解度:S=15、饱和溶液蒸发溶剂或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仍是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升高温度(S增大)后。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都不改变。
16、某饱和溶液加入该种溶质晶体后,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溶质的S溶剂的质量,加入晶体质量等都不会改变。
(注意:CuSO4饱和溶液中加CuSO4粉末,以及饱和石灰水中加入CaO,则情况不同。
而饱和硫酸铜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晶体,则与规律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