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与绩效研究述评
高校教育资源配置与效益的优化研究
高校教育资源配置与效益的优化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在当今时代,高等教育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高校教育资源的配置与效益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并提高效益,对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高校教育资源配置与效益优化的相关问题。
一、资源配置的意义及现状分析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是指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包括财政投入、师资、设施等)分配给各个高校以满足其教学及科研工作的需求,以及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合理的资源配置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
目前,高校教育资源的配置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资源分配不均衡。
一些高水平大学拥有更多的资源,而一些地区性、专业性大学则面临资源匮乏的困境。
这种不平衡的资源配置使得高校间的教育质量差距进一步扩大。
其次,资源配置与需求不匹配。
很多高校在某些领域资源过剩,而在其他领域则出现资源不足的情况,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益低下。
另外,资源配置的透明度不高,存在财务不透明等问题,影响了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效率。
二、优化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的策略为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益,高校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促进资源共享与合作。
高校之间可以建立合作机制,共享资源。
例如,通过建立跨校课程合作,共享教材资源,减少资源浪费。
同时,可以促进高校间的合作研究项目,实现研究资源的共享,提高研究成果的转化效益。
2. 强化高校内部资源配置的科学性。
高校可以通过对现有资源的评估,了解各个部门或学科的资源需求情况,制定科学的资源分配方案。
同时,要加强对资源使用情况的监测与管理,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
3. 建立公平透明的资源配置机制。
高校应该建立健全的资源配置制度和审核机制,确保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和效率性。
透明的资源配置机制将有助于避免人为的利益输送和不透明的财务行为。
4. 加强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定量分析与评估。
高校可以通过利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工具,对资源配置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估。
基于数据的分析结果可以为高校决策者提供科学参考,优化资源配置策略。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与绩效研究述评
等 教育 资源 分配 到 高 等 教育 的各 个 组 成 部 分 中去 ,
保 证教 育正 常运 行和 教育 资源 得 到最 有效 的配置 和
使用 , 以满 足人们 对 高等 教育 的不 同需 要 , 包括个 体 发 展 以及经 济和 社会 发展 对各 类人 才 与合 格劳 动者
【 摘 要 】从 资 源 配 置 模 式 与绩 效这 对 关 系 人 手 , 讨 基 于 绩 效 目标 的 高 等 教 育 资 源 配 置 模 式 和 行 动 策 略 , 教 育 探 是
经 济 学 研 究 的 重 点 和核 心 。 既有 研 究 或 是 集 中 于 资 源 配 置 模 式 的探 讨 , 是 侧 重 于 绩 效 的 研 究 , 遍 缺 乏 基 于 二 或 普 者 关 系 的 内 在 作 用 机 理 、 则 的 过 程 观 察 以 及 相 应 的 实证 分 析 ; 究 视 角 比较 单 一 ; 乏 运 用 质 的 研 究 方 法 考 察 内 规 研 缺 在 规 律 ; 外 , 科 学 测 算 学 生 培 养 成 本 以及 高 校绩 效 等 方 面仍 然 是 弱 项 , 须 未 来 研 究 着 力 解 决 。 另 在 亟 【 键 词 】高 等 教 育 ; 源 配 置 ; 式 ; 效 ; 评 关 资 模 绩 述
第 3 期 21 0 1年 9月
评
价
与
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理
Vo1 N o .9 .3 Se 2O1 p. l
Ev la in 8 a a e n au t LM n g me t o
高 算 教 胄 姿 源 配 置 檩 式 与 绩 效研 夯 述 i 平
王敬 红 李 文 长。
(. 1 国家教 育行政 学 院思政 部 ;. 家教 育行政 学院院 办 , 京 1 2 7 ) 2国 北 0 6 1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分析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分析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进行分析,并探讨一些相关的问题和挑战。
一、资源配置的现状目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最主要的问题是资源不均衡的分布,导致一些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过剩,而另一些地区则严重匮乏。
这种不均衡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和效率性。
二、影响资源配置的因素1. 经济发展水平:较为发达的地区往往能够拥有更多的高等教育资源,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可能面临资源短缺的问题。
2. 政策导向: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和政策导向也会直接影响资源的配置。
一些政府可能更加关注大城市的高等教育发展,而忽视了农村地区的需求。
3. 人口分布: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也与人口分布有关。
人口较多的地区需要更多的教育资源来满足需求。
三、资源配置的挑战1. 公平性问题:不均衡的资源配置导致一些学生无法获得公平和优质的教育机会。
这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2. 教育质量问题:资源过剩的地区可能出现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的问题,而资源匮乏的地区则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导致高等教育水平整体下降。
3. 人才流失问题:由于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一些优秀的学生可能被迫选择离家远的地区接受教育,导致人才流失的问题。
四、资源配置的对策和建议1. 增加投入:政府应当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资源的适度配置。
同时,要加大对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缩小资源差距。
2. 深化教育改革:通过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提高高等教育的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民间资本的参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3. 加强合作与交流:不同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应加强合作与交流,共享资源,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优势互补。
4. 关注人才培养和需求:资源配置应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产业发展和就业形势,合理配置不同专业和学科的教育资源。
大学里如何改善教育资源配置和使用的效率和效益
大学里如何改善教育资源配置和使用的效率和效益如何优化大学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使用大学是教育资源的聚集地,如何优化大学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使用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但是,当前大学教育资源配置和使用存在一些问题,如资源浪费、使用不充分、重视形式而忽视实质等。
因此,有必要探讨一下如何优化大学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一、建立科学的资源分配机制大学教育资源的分配应该基于科学的原则和规律,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为不同学科、学院和个人提供合理、公正的资源配置和使用。
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有:1. 优先考虑教学需求教学是大学的首要任务,因此在资源配置上应优先考虑教学的需求,确保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为了落实这一原则,大学应该加强对教学需求的调研,建立科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能和水平。
2. 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建立科学公正的绩效评估机制是科学配置和使用资源的重要方面之一。
大学可以通过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合理确定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等各类人员的绩效指标,实现资源配置和使用效果的定量衡量。
这将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提升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3. 建立科学的资源共享机制在部分高校的教学资源分配方面,个人或学科的需求优先考虑,但是这种做法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和重复使用。
因此,建立科学的资源共享机制势在必行。
二、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随着信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学教育资源配置和使用的方式和模式也出现了很大变化。
网络教育、远程教育、视频学习、在线答疑等新兴教育方式,成为大学探索资源配置和使用的新途径。
通过这些方式,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而且能满足学生对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习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三、加强管理和监督资源配置和使用的效率和效益,最终取决于管理和监督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大学应该建立完善的监督和管理机制,确保资源配置和使用实现质量、安全、合理、透明等标准。
此外,大学还应该加强对教师、学生参与资源配置和使用的培训和指导工作,提高管理和使用水平。
以绩效为导向的高校资源配置模式研究
以绩效为导向的高校资源配置模式研究摘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高校来说,如何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提高绩效,是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高校绩效评价体系、资源配置模式和优化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以绩效为导向的高校资源配置模式。
关键词:绩效评价;资源配置;高校;优化路径一、引言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指高校对于师资、资金、设施、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分配和配置。
在当前社会经济转型和高等教育体系改革的背景下,高校资源配置问题日益凸显。
传统的资源配置模式往往以行政命令为主导,缺乏科学性和灵活性,难以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
以绩效为导向的高校资源配置模式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从高校绩效评价体系、资源配置模式和优化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以绩效为导向的高校资源配置模式。
二、绩效评价体系高校绩效评价体系是指对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绩效进行定量化评价和考核的体系。
绩效评价体系对于高校资源配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资源配置的基础和依据。
目前,国内外高校绩效评价体系主要包括指标体系、权重结构和评价方法等方面。
1.指标体系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对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绩效的定量化指标。
国内外学者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上主要包括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两个方面。
过程指标包括教学效果、科研活动、学术影响等,结果指标包括学生就业率、科研成果转化率、社会服务效果等。
不同的高校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定位构建不同的指标体系,以便更好地评价高校的绩效。
2.权重结构高校绩效评价体系的权重结构是指不同指标在绩效评价中所占的比重。
权重结构的设计直接影响到高校资源的配置,因为不同的指标会对资源配置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般来说,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核心任务,因此在权重结构中应该占据重要地位。
权重结构的设计需要考虑到高校的实际情况和战略目标,不能简单地依据模板来设计。
3.评价方法高校绩效评价体系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两种。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研究评述
教育资源是一种具有外部性的私人产 品; 高等教育 资 源 基本 上属 于 一 种公 共 产 品 ; 等 教育 资 源是 一 高 种 混合 公共 产 品L。 4 J 2关 于 高等教 育资 源配 置 主体 的讨 论 。经 济体 . 制的转型 , 引发了理论界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主体 的 关注 。高等教 育 的主体 与高 等 教育 资源 配置 主体 是 两个 不 同 的范 畴 。有 学 者认 为 , 转 型 时 期 的高 在 等 教 育 资 源 配 置 上 , 场 可 以大 部 分 替 代 政 府 功 市 能, 学校 、 业 、 企 个人 可 以 自主决 定 原 来 由政府 代 办 的 事 情 , 场 起 着 高 等 教 育 资 源 配 置 的 基 础 性 作 市 用I 。 s 而有论 者从 强调 政府 的 公共 责任 角度 , 为政 ] 认 府 依 然是 高 等 教育 资 源配 置 的 主 体 , 因为这 无 论 从 理 论 还是 实践 上讲都 是 有益 的 。另有研 究 从高等 学 校与 资 源提 供 者 的外 部关 系视 角 , 出建 立 以高 校 提 为 主角 、 市场 为 中介 、 企业 为供 需 方 、 府 为调 节 方 政 的相 互作 用 的 客观 模型 , 从而 绕 开 了 高 等教 育 资 源 配 置 的政府 一市 场“ 二元论 ”6 L。还 有 学者 从 区分 高 ]
逐步 深入 , 实践 领 域不断 拓 展 。文献 表 明 , 内人士 业
就 高等 教 育资 源 的概 念 及属 性 、 等教 育 资 源 配置 高 的主 体 、 式 、 方 效率 等 问题仍 存在分 歧 。 1关 于高 等教 育资 源概 念及 其属性 的争 论 。对 . 高等 教育 资 源配 置 影 响最 大 的理 论 当属 新 古 典 经
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与效率研究
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与效率研究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与效率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如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高校教育资源优化与效率进行研究,探讨优化资源配置的方法和手段,以提升高校教育水平,满足社会需求。
一、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的背景与重要性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直接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
资源配置合理与否决定了高校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水平。
因此,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和效率提升对于高校和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与问题目前,高校教育资源配置存在以下问题:资源分配不公平、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高校教育的发展和提升。
1. 资源分配不公平一些高校资源相对集中,而一些地区的高校资源相对匮乏,导致了高校之间的差距。
一方面,资源相对集中的高校在教育和科研方面更具竞争力,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另一方面,资源相对匮乏的高校在教育质量和科研能力上相对较弱。
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制约了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2. 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目前,高校的资源利用率较低,部分原因是由于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
有些高校某些专业或实验室设备闲置率较高,而其他高校却因为资源不足而无法开展一些教学和科研工作。
这种低效率的资源利用使得教育资源的价值无法最大化。
3.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资源配置也存在问题。
一些专业的人才过剩,却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而另一些专业的人才供不应求。
这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现象使得高校教育资源的投入和产出失去了平衡。
三、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方法与手段为了解决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1. 提升资源配置公平性高校可以通过调整教育资源分配机制,加大对资源相对匮乏地区的倾斜力度,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公平合理。
同时,可以通过加大对优质高校的支持力度,提高其资源配置比例,进一步推动高校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高校教育资源配置与效益分析
高校教育资源配置与效益分析高校教育资源是指在高等教育领域中,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进行配置和利用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财务资源等。
高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财务资源三个方面对高校教育资源的配置与效益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人力资源是高校教育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
高校需要具备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学队伍。
然而,在当前背景下,人才短缺已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
因此,高校应该优化教师队伍内部的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首要任务是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强调优质师资的引进与培养,加强教学能力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同时,高校还应该注重选拔和培养行业领域的专业人才,以满足不同专业需求。
只有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高校才能够提供高品质的教育资源。
其次,物质资源是高校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质资源包括教学设施、实验室设备、图书馆资源等。
物质资源的配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高校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高校应当注重对教学设施的改善和投入,提高实验室设备的现代化水平。
此外,高校图书馆资源的丰富程度也是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方面。
高校图书馆应该根据师生需求,不断完善图书馆资源的选购和管理体系,确保师生能够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支持学习和研究。
最后,财务资源是高校教育资源的重要支撑。
财务资源的配置和使用要满足高校教育的发展需求,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高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需要财政部门增加高校财政投入,增加教育经费的支持力度,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同时,高校也应该加强内部财务管理,提高效益的监控和评估水平,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
高校应该探索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寻求来自社会各界的资源支持,促进教育资源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
总结起来,高校教育资源配置与效益分析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涉及到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财务资源等多个方面。
高校应该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注重对教学设施、实验室设备和图书馆资源的改善和投入;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提高财务资源的使用效益。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研究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研究在当今时代,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和挑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高等教育资源指的是包括教师、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在内的各种教育资源。
然而,在当前的情况下,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衡。
一些地区的高校资源较为丰富,教育质量较高,而一些偏远地区的资源匮乏,无法满足当地学生的需求。
这种不均衡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公平,也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其次,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
有些高校资源闲置,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同时,高校之间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一些地区的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重叠,资源浪费严重。
这种状况下,高等教育系统无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也浪费了宝贵的资源。
二、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面临的挑战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面临着一些挑战,这些挑战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
首先,高校扩招的压力增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高校扩招的需求日益增长。
然而,高等教育资源有限,如何扩大招生规模,并保证教育质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提高。
随着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高等教育需要面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需求。
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更加多元化和灵活性。
再次,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高校需要面对信息化教育的需求。
这就需要高等教育资源的配备具备先进的信息技术设施,以支持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发展。
三、解决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方案为了解决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需要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机制。
这包括完善高校评估制度,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同时,还需要加强高校间的合作与交流,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
基于资源配置视角的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探讨
基于资源配置视角的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探讨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是指通过合理配置资源来达到理想的绩效目标。
这种管理方法旨在平衡高校的资源投入与产出,确保每一项资源都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以取得最佳的绩效。
资源配置是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是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资源配置视角的高校预算绩效管理,首先要明确高校的资源包括什么,如人力资源、财政资源、教学资源、科研资源等。
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高校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各类资源,确保高校的日常运作和长期发展能够得到保障。
一、人力资源在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高校需要通过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来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效率。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不仅包括聘请合格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还包括激励和培训员工,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水平。
高校还需要根据不同岗位的需求,灵活调整人员结构,确保各项工作都能得到有效实施。
二、财政资源财政资源是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支撑。
高校需要通过合理配置财政资源来支持教学、科研和学生发展工作。
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高校需要充分考虑各项支出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优先保障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高校还需要统筹规划长期发展和应急预案,确保财政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稳健增长。
三、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高校的核心资源之一,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
高校需要通过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
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高校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需求,合理配置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设施,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高校还需要加强教学设备的更新和维护,以适应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四、科研资源科研资源是高校的重要资源之一,直接关系到科研成果和学术声誉。
高校需要通过合理配置科研资源来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高校需要鼓励教师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加强科研实验室和科研仪器的建设,提高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管理水平。
高校还需要积极培育科研团队和人才,提供优质的科研环境和条件,确保科研工作的持续发展。
高校教育资源配置与效率评价研究
高校教育资源配置与效率评价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高校教育资源配置与效率评价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旨在研究高校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效率评价,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高校教育资源的配置是指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给不同的教育领域以实现最优的效果。
高校作为教育机构,应该确保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学术研究等资源的优化分配。
资源配置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也是为了促进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发展。
资源配置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财政资源的投入。
高校需要获得足够的财政支持,以确保教学设施的维护和更新、师资力量的培养和招聘,以及研究项目的开展。
其次是师资力量的配置。
高校需要拥有优秀的教师队伍,他们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具备创新精神和教学能力。
此外,教学设施和设备的配备也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方面。
高校需要提供现代化的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等设施,以支持学生的学习和研究。
高校教育资源的配置与效率评价密切相关。
效率评价是对资源配置方案进行评估和衡量的过程。
高校的教育资源配置需要考虑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使用效率指的是在有限的资源下取得最大产出的能力,经济效益则是指资源配置的成本与效果之间的比较。
高校可以通过评估教学效果、科研成果、人才培养等指标来衡量资源配置的效果。
高校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效率评价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研究。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数据包络分析(DEA)。
DEA是一种无需先验知识和特定函数形式的评价方法,可以用于测度高校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
另外,高校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来获取资源配置和效率评价的数据。
通过统计分析和建模,可以分析资源分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高校教育资源配置与效率评价的研究对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合理的资源配置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高效的资源利用可以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学效果。
对于高校来说,资源配置和效率评价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教育部门、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共同参与和努力。
教育资源配置与学校绩效
教育资源配置与学校绩效近年来,教育资源配置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
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合理地分配给不同学校,以实现教育公平和提高学校绩效已成为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方向。
本文将从教师配备、教育设施和教育经费等方面探讨教育资源配置与学校绩效的关系。
首先,教师配备是影响学校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
然而,在教师配备方面存在很多不平衡现象。
一些城市和富裕地区的学校能够聘请到一流的教师,而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校则面临教师缺乏的困境。
这种不平衡的教师配备导致了学校之间的绩效差距。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学校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教师培训和激励政策,吸引优秀的教师前往这些地区从教。
同时,还应该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整个教育体系的水平。
其次,教育设施也是影响学校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校的教育设施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环境。
然而,一些学校在教育设施上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些高校和富裕地区的学校配备了先进的教育设备和良好的校园环境,而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校则面临设施简陋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学校的资金投入,改善学校的教育设施。
同时,鼓励社会各界提供捐赠和赞助,为学校改善教育设施提供支持。
最后,教育经费也是影响学校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充足的教育经费能够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行和教学质量。
然而,目前我国学校的教育经费总量相对不足,而且在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存在不平衡。
一些富裕地区的学校可以获得更多的教育经费,而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校则面临经费不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育部门应该制定公平合理的教育经费分配机制,确保每个学校都能够获得足够的经费支持。
同时,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监管和使用情况的评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另外,还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学校的资金投入,缩小不同学校之间的经费差距。
综上所述,教育资源配置与学校绩效密切相关。
教育资源配置与学校绩效关系调研调研报告
教育资源配置与学校绩效关系调研调研报告一、引言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学校绩效密切相关。
为了深入了解教育资源配置与学校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次调研以我国某市为例,通过对教育资源分配情况、学校绩效评估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得出一些结论和建议,以期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以覆盖尽可能多的学校,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数据和信息。
共选取了10所学校作为样本,并根据学校性质和规模进行了合理的抽样。
三、教育资源配置情况1. 资金投入通过调查发现,教育资源配置中资金投入是一个关键因素。
绝大多数学校反映,受到教育经费的限制,教学资源无法顺利配置和更新。
部分学校存在师资紧缺、设施陈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校绩效的提高。
2. 教师配备在教育资源中,教师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本次调研发现,部分学校教师数量不足,且教师素质差异大。
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能够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绩效的提高。
3. 教育设施调研显示,学校的教育设施与学校绩效密切相关。
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图书馆、实验室等教育设施的学校,通常能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进而带动学校绩效的提升。
四、学校绩效评估对于学校绩效评估,本次调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1. 学生综合素质学生综合素质包括学业成绩、道德素养、身心健康等方面。
调查发现,教育资源充足的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较高,这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直接相关。
2. 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学校绩效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
本次调研发现,拥有高水平教师队伍和良好教育设施的学校,教学质量普遍较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相应较好。
3. 社会评价学校的绩效还可以通过社会评价得以反映。
社会评价包括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教育质量的认同度等。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发现,教育资源配置合理的学校,其社会评价也普遍较好。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对教育资源配置与学校绩效关系的调研与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加大资金投入。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与质量评估研究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与质量评估研究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为了确保高等教育的有效运行和持续发展,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质量的评估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和质量评估的研究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一、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指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分配给不同高等教育机构和项目的过程。
合理的资源配置可以确保高等教育机构在教学、科研和服务方面得到充分的支持,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1 资金资源的配置资金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资源之一。
在资金配置方面,应根据高等教育机构的规模、办学定位和需求进行合理分配。
政府应制定和实施公平、透明的资金分配政策,确保资源的公平分配和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2 师资力量的配置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在师资力量的配置方面,高等教育机构应注重引进和培养优秀教师,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此外,要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激发教师的学术热情和创新潜力。
1.3 教学设施和实验条件的配置教学设施和实验条件是高等教育教学的基础设施。
高等教育机构应根据教学需求和发展规划,合理配置教学设施和实验条件,并加强设施的维护和更新,提高教学质量。
二、高等教育质量评估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是对高等教育机构和教育项目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
通过质量评估,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提供改进的建议,促进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
2.1 教学质量评估教学质量评估是对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的过程。
评估指标可以包括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成果、教学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
高等教育机构应建立健全的评估制度,根据评估结果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
2.2 科研成果评估科研成果评估是对高等教育机构的科研工作进行评价的过程。
评估指标可以包括科研项目数量、科研成果质量、科研团队水平等方面。
高等教育机构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提高科研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
2.3 社会服务评估高等教育机构应承担社会服务的责任,满足社会需求。
教育资源配置与效益研究
教育资源配置与效益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教育资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教育资源的配置与效益研究,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一、教育资源的定义和分类教育资源是指可以用于教育活动的各种资源,包括财政投入、人力资源、教育设施、教材、信息技术等。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教育资源可以分为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等。
正确把握教育资源的定义和分类是进行后续研究的基础。
二、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和问题1. 优质资源分配不均衡:在我国教育资源的分配中存在城乡差距、地区差异和阶层差别等问题,优质资源更加集中于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而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2. 义务教育资源结构不合理:义务教育是每个孩子都应该享有的权利,然而目前我国义务教育资源的结构存在不合理的情况,一些地区小学过剩,而中学相对不足,导致学生在升学问题上存在困难。
3. 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低效利用:虽然我国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一些资源却没有得到合理利用。
例如,一些学校的图书馆设施较为先进,但是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教学用书也没有得到充分的更新。
三、教育资源配置与学生发展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均衡的教育资源配置可以缩小不同地区、家庭背景差异所带来的教育机会不均衡问题,促进教育公平,减少贫困地区和弱势学生的教育差距。
四、教育资源配置与教师发展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也对于教师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提高学校教师的工作条件,例如提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多样化的课程资源等,从而有效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和满意度。
同时,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还能为教师提供进修学习和专业发展的机会,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以绩效为导向的高校资源配置模式研究
以绩效为导向的高校资源配置模式研究绩效为导向的高校资源配置模式是指根据教师和学校的绩效水平来合理配置资源的一种管理方式。
在这种模式下,高校会根据教师的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和学术影响力等方面的表现,以及学校的整体发展目标,来确定资源的分配方式和比例。
绩效为导向的高校资源配置模式的研究是为了进一步完善高校管理体制,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模式的核心是以绩效为导向,将资源分配与绩效挂钩,激发教师和学校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绩效为导向的高校资源配置模式能够更加公平地分配资源。
在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中,资源往往通过行政命令或者内部关系来决定,很容易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不公平分配。
而绩效为导向的模式则可以根据教师的绩效水平来进行评估和奖励,使资源更加公平地分配给表现优秀的教师和学校,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绩效为导向的高校资源配置模式还可以提高教师和学校的竞争力。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和学校的绩效优势将成为吸引学生和社会资源的重要因素,从而增强了教师和学校的竞争力。
这种竞争力的提高可以促使教师和学校不断改进和创新,提高自身的绩效水平,进而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绩效为导向的高校资源配置模式的研究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如何科学地评价教师和学校的绩效,建立起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如何合理地提供资源奖励,激励教师和学校更好地发挥其潜力,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如何保证资源的透明和有效分配,防止资源的滥用和浪费,还需要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
绩效为导向的高校资源配置模式是一种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教学和科研水平提高的管理方式。
通过以绩效为导向,可以更加公平地分配资源,提高教学和科研的质量,增强教师和学校的竞争力。
该模式的实施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以绩效为导向的高校资源配置模式研究
以绩效为导向的高校资源配置模式研究
绩效为导向的高校资源配置模式是一种以实现高校绩效为核心目标的资源配置理念,它以科研成果、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绩效指标为主要衡量标准,通过合理配置高校的物质和人力资源,提升和保障高校的绩效水平,进而实现高质量的教育和科研成果的创造。
在此模式下,高校的资源配置需要围绕绩效指标展开,注重对教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和鼓励,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新力,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丰硕、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社会贡献的增强,不断提升高校的整体水平和声誉。
针对这一模式,高校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各项考核机制,从教师的科研成果、教学质量、社会服务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和奖惩,确保其工作能够得到充分肯定和有效激励。
同时,高校还需建立健全的资源分配机制,对科研基地、研究设备、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投入和支持,切实提高高校的绩效水平。
此外,高校在落实绩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模式时,还需要注重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和交流,提高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和服务水平,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绩效为导向的高校资源配置模式是一种科学管理理念和操作模式,可以有效提升高校的绩效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创造更多优质的教育和科研成果。
高校应不断完善和强化此模式的建设和运用,使其真正成为促进高校发展的有力保障。
以绩效为导向的高校资源配置模式研究
以绩效为导向的高校资源配置模式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竞争的加剧和社会的发展,高校资源配置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传统的高校资源配置模式通常是按照学科门类和学生人数来分配预算和资源,而在这种模式下,往往不能有效地提高高校的绩效。
为了更好地提升高校的绩效,以绩效为导向的高校资源配置模式逐渐受到了学术界和实践界的重视。
以绩效为导向的高校资源配置模式是指以高校的绩效作为资源分配的标准,将资源分配到最需要的部门和领域以提高整体的绩效。
该模式要求高校必须制定明确的战略规划和目标,并将其与资源分配相结合,从而实现最佳的绩效提升。
该模式的实施有以下的优点和意义:
其次,该模式可以有效实现高校内部资源的公平分配。
高校内部每个部门的绩效表现不尽相同,有些部门在某些研究领域具有优势,有些部门则没有。
以绩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模式可以通过对各个部门的表现开展评估,从而保证资源的公平分配,促进整个高校的和谐发展。
再次,这种模式可以促进高校各部门之间的合作。
通过对各个部门的评估和资源分配可以促进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实现绩效的共同提升。
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也推动社会发展,增加学校的社会价值。
然而,还有一些难点需要克服。
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建立一个以绩效为导向的评估体系,考核的数据来源和严谨性都是需要考虑的。
因此,只有高校建立了合理的评估和改进机制,才能真正从中受益。
总的来说,以绩效为导向的高校资源配置模式有着很多优点,可以更好地实现高校的发展和完善。
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和引入该模式,探索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来提高高校的整体绩效水平。
试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与利用绩效评估
试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与利用绩效评估
王成端
【期刊名称】《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3
【摘要】要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必须要抓好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与管理,
解决高等教育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促进高校走以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与利用绩效评估的法律法规,缺乏高校之间不同规格学生的教育资源配置标准,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尽合理。
因此,要加强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与改革,深入开展教育资源配置与利用绩效评估的理论研究,进一步规范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深入研究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享体制与机制。
要科学、高效、务实地开展绩效评估,除了深入研究高等教育资源利用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外,还应做好建立高等教育资源利用绩效评估专家库,建立高等教育资源利用绩效定期评估制度,深入研究高等教育资源利用绩效数据处理技术,充分利用高等教育资源绩效评估结果。
【总页数】6页(P25-30)
【作者】王成端
【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四川自贡64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0
【相关文献】
1.试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与优化资源配置的互动影响 [J], 张丽
2.试论地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 [J], 马昊;罗光强
3.试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与利用绩效评估 [J], 王成端;
4.试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非市场性 [J], 金中;
5.试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在市场经济中的变革及抉择 [J], 江小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与绩效研究述评摘要:从资源配置模式与绩效这对关系入手,探讨基于绩效目标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和行动策略,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和核心。
既有研究或是集中于资源配置模式的探讨,或是侧重于绩效的研究,普遍缺乏基于二者关系的内在作用机理、规则的过程观察以及相应的实证分析;研究视角比较单一;缺乏运用质的研究方法考察内在规律;另外,在科学测算学生培养成本以及高校绩效等方面仍然是弱项,亟须未来研究着力解决。
关键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绩效;述评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办学规模的扩大,资源短缺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在受国家经济水平制约不可能大幅度增加资源投入的情况下,如何从制度上优化资源配置模式,使资源的流向更趋科学合理从而确保高等教育绩效提升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也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职责。
本文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与绩效这对关系入手,对相关成果进行整合述评,旨在为新的理论创新奠定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指社会对高等教育事业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各种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
它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总体教育资源如何分配于不同的地区或学校,即宏观层次配置。
这主要通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高校数量和布局的调整、高等教育市场的调控、教育投资渠道的拓宽等方法来进行。
二是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既定的条件下,一个地区或高校如何组织并利用这些资源,即微观层次的配置。
这主要是高校自身通过扩大招生规模、调整学科结构、提高管理效能、更新教育内容、提高设备利用率等来实现的[1]。
也即,宏观层次的资源配置强调分配,微观层次的资源配置强调使用。
也有学者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给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作出界定,认为广义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指一切用于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的配置;狭义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指高等教育的财力资源配置,即国家对高等教育领域的资金投入(俗称办学经费)[2]。
本综述所指的高等教育资源主要是狭义上的经费资源。
所谓模式,是指遵从某种规则或规律反复出现的思维方式或表现,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是指以一定方式方法将高等教育资源分配到高等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中去,保证教育正常运行和教育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和使用,以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不同需要,包括个体发展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与合格劳动者培养的需要[3]。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是资源配置方式方法的统称,体现了资源分配的基本逻辑。
关于绩效内涵的表述很多,代表性的观点有:绩效体现了效率、产品与服务质量及数量、机构所做的贡献与质量,含有节约、效益和效率的含义[4]。
绩效是一项活动实施的结果,既包括实施这项活动所投入资源与获得效果的对比关系,也包括投入资源的合理性和结果的有效性等等[5]。
虽然对绩效内涵表述的视角不同,但大多研究者都认同:绩效是实施一项活动基于预期目标的有效性。
按照达到这种有效性的过程,绩效的内涵包括:投入是否满足经济性要求,运作是否合规和合理,行为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产出与投入相比是否有效率。
按照预期目标所涉及的范围,绩效的内涵包括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绩效的本质是质量和效率的统一。
在概念运用上,绩效和效率、效益经常被裹挟在一起出现界定不清的情况。
理论上讲,绩效往往代表整体概念,效率或效益则属于局部概念;绩效表达着效率和效益的含义,但在内涵上又比之更宽泛、更丰富,除了效率、效益这些关键标准之外,公平、公正和社会公众的反映等往往也是绩效关注的重要标准。
在现实中,由于使用上的习惯以及绩效所涉及的很多定性因素难以准确测量,很多学者往往用泛化的“效率”取代“绩效”,虽然不够精准,但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二、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对绩效的影响研究在学者们进行的大量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研究中,普遍认识到了其对高等教育绩效的重要影响,体会到了研究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的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正如larry所言:“发挥指导、管理和领导作用的人的最后‘管理工具’是钱。
领导人和管理者分配、管理财政资源的方式可以决定目标实现的效率。
有经验的高等教育观察者知道,对领导层和管理层目的的真正测试是其资金配置模式。
”[6]这一段话清晰表达了资源配置模式的“政治”意蕴及其对组织效率高低的决定性影响。
(一)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对绩效影响的宏观研究1. 转型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的研究。
大部分研究者认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有政府和市场两种模式,基于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以及当前所处的转型期,决定了当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必须也只能是“微观上以市场方式为主,宏观上以政府调控为主”的政府和市场两种模式的混合体。
虽然也有不同的声音,如克拉克、康宁等认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市场、政府和学术三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总体上都认同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是多种模式的“混合体”而非“单一体”,其中政府和市场是两种最基本的配置模式,并对两种模式的性质、适用范围及其合理性、必要性进行了探讨[7-8]。
关于两种模式力量的对比关系,曾加荣、杨冬丽等强调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和在当前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条件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应在原有基础上扩大市场模式发挥作用的边界,发挥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杠杆作用,用市场力量推动资源配置绩效的提升[9-10]。
此外,樊继轩、杨雅清、许丽英等人对市场机制与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关系也做了深刻的论述[11-13]。
这些研究强调了转型期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但对于市场和计划二者的力量对比仅作了理论性的应然探讨,缺乏量化、实质性的分析。
康宁、夏丽萍等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计划模式向市场模式转型的程度作出深入研究,尤其是康宁量化了这种转型程度,对于我们深刻认识计划和市场两种模式发挥作用的边界、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提供了依据,具有启示意义[14-15]。
2. 拨款模式研究。
拨款模式指资金分配所遵循的方式方法。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拨款普遍采用的是“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方式,与以前采用的“基数加发展”方式相比,扩大了各院校使用经费的自主权,操作简单,在透明度和公正性方面都有所进步。
但是,这种模式的政策参数单一及其对规模的刺激和对产出或绩效因素的忽视,加剧了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以及地方院校之间的教育财政不平衡等,也招致了无数的诟病。
基于此,学者们就拨款模式提出了改革建议。
王善迈认为:高等学校经费拨款,应采用多重目标合理组合的拨款标准。
包括公平目标、效率目标、效益目标和政策目标。
将四种目标合理组合为量化的、客观的、可操作的拨款公式,并且定期调整,其中根据公平目标形成标准拨款基金,根据效率目标、效益目标和政策目标形成浮动基金[16]。
李福华认为将王善迈教授提出的多重目标合理组合的拨款标准数量化是构建新拨款制度的较好选择。
其中,由于效益目标的难以衡量性以及学校声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校的科技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并且学校声誉评价或排行榜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做法,我们可以用学校声誉代替效益目标。
某校拨款数额=公平拨款+效率拨款+声誉拨 款+政策拨款[17]。
侯瑞山、杨树林提出了“基本拨款加专项基金”的拨款方式。
该方式在对拨款要素分类的基础上,在职工工资要素中引入了反映效率的指标如生师比、学生与教辅人员比、学生与行政人员比、学生与后勤人员比等[18]。
刘黎莉提出实行基金制,认为这是对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制度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改革[19]。
总之,将产出或绩效因素纳入拨款公式中,以此推动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是学者们改革当前资源配置模式的共同价值取向。
由于受到实践的阻滞,这些研究目前还仅限于理论上的探讨,没有直接推动资源配置模式的转换,但相信其会为未来拨款模式改革提供理念指导和决策依据。
3.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实证研究及制度归因。
有学者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大样本印证了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由于配置不合理造成的低效现象。
如闵维方借用经济学的资源配置不均衡理论对全国616所高校(1995年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我国高校在资源总量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资源配置的效率并不高,存在着程度不一的“木桶现象”,认为应该通过调整结构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20]。
李福华采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国1 000余所高校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利用效率进行了统计分析,提出:我国高等学校资源利用效率的整体水平不高,并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地区高等学校的资源利用效率均存在较大差异,现行拨款制度不利于提高高等学校资源利用效率等结论[21]。
周炜利用香港学者李崇高和武凝珠构建的一个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的研究框架,以53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高等教育资源在高校间分配的不合理是造成高等教育资源效率损失的最主要原因,并主张通过改进高等教育拨款和预算制度以及促进资源在高校间的流动来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22]。
这些研究从宏观角度描述了由于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的低效现象,实证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与绩效之间的相关性,给我们提供了有说服力的数据,但缺乏深层次的原因分析。
对于我国当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带来的绩效不高的现状,很多学者采用跨学科的视角比如管理学、社会学、新制度经济学等予以解释,其中新制度经济学开辟了研究的新视野,具有深远影响。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绩效不高的原因在于制度本身,因而把提升绩效的希望寄托于制度创新。
杨秀芹指出我国目前教育资源的结构性短缺问题,只有通过制度完善及市场、政府的调节、调控使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提高利用效率才能够得以缓解。
要通过在修正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基础上保障政府主导教育制度变迁的地位,以弥补教育制度缺失;通过教育制度变迁方式的转变、重构政府与高等学校之间的关系以及改善委托代理关系的激励与约束来提高教育制度创新能力,减少低效的教育制度供给;通过激励机制和非正式教育制度对于教育行为个体的干预来协调教育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化解因此带来的教育资源利用低效率[23]。
范先佐认为,教育的低效率主要由于教育的权利与责任安排的不合理,也可谓是产权与职能的错位,进而提出理顺教育产权关系,实现教育产权变革这一提高效率的对策思路[24]。
胡赤弟把大学制度看做是教育资源产权主体之间的契约集,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学制度构建理论。
同时,通过对教育产权性质、特点及其运行机制的系统研究,创造性地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重构了大学办学主体,提出了利益相关者大学的“主导与合作”治理模式,并设计出利益相关者大学法人的内外部治理结构[25]。
孙天华把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作分析工具,从体制成本、决策成本和执行成本组成大学运行成本的观点出发,揭示我国公立大学现行制度结构与大学组织绩效低下的关系,提出公立大学该如何节约运行成本的政策建议[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