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教案 高中历史 精品
《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教案(一)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知识与能力(1)基础知识:清朝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兴中会、同盟会与三民主义,武昌起义。
《临时约法》、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2)能力:○1从文本、视频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依据史实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过程:教师利用视频资料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方法:①通过对“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的探究,学习分析背景、原因的方法。
②通过对“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的探究,学习历史事件评价的基本思路。
○3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寻找资料,探究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辛亥烈士的鲜血、孙中山愈挫愈奋的精神,是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极好教材。
《临时约法》的制定体现了“法为国根,民为邦本”的理念。
(二)教学重点:爆发原因,《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教学难点: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在寻找救国救民道路上进行了哪些探索?结果如何?2、活动一:情境:播放视频资料《辛亥革命的准备》。
任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探究问题1:“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要求作记录。
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背景、原因分析的方法指导。
3、活动二:情境:播放视频资料《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学生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史实,教师补充讲解这一史实。
4、合作探究题2: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要求学生先开展讨论,后进行辩论。
老师对学生的辩论情况及时给予评价。
指导学生学习对历史事件评价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5、教师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力量不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教师引导:“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场伟大的革命——辛亥革命爆发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场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1)武昌起义:介绍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4.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识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民族觉醒,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理解为国家、民族利益奋斗的仁人志士的崇高品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
练习内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2.练习形式:选择题、简答题等。
3.学生完成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4.课堂反馈: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反馈,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方法:采用教师讲解、学生互动等方式,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4.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1)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有哪些?
(2)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3)你认为辛亥革命时期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辛亥革命后的历史发展,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切勿抄袭。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析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能力。
279279279高中历史第12课 辛亥革命 教案
1.政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涨是这一时期的主流。
1911年武昌起义的爆发,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1912年开始,北洋军阀逐步建立起专制独裁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一系列不懈的斗争,但都以失败告终。
中国处于寻找新革命道路的十字路口。
2.经济:这一时期,特殊的内外环境使民族资本主义获得短暂发展的机会,民族工业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和产业工人队伍迅速壮大。
3.思想文化:这一时期,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民主科学、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潮风起云涌,激荡全国。
其中,以五四运动为界,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经历了由宣传民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折,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
第12课辛亥革命课程标准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2.经过(1)1901年实行“新政”。
①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②结果:腐败无能的权贵掌握政权,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2)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推进立宪运动。
清末“新政”及立宪的意义“新政”改革,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军事、思想、经济)条件;立宪改革客观上顺应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潮流。
(3)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4)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
(5)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清末“新政”及立宪失败的原因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立宪改革以维护满洲贵族专制统治为目的,实际上是一场骗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3课 辛亥革命教案(5)
高一辛亥革命教案【篇一:辛亥革命教案人民版】辛亥革命(人民版)【教学目标】㈠知识与能力目标:知识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有关孙中山创建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性质,认识大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和措施对中国近代社会的积极影响。
3.剖析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过程,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辛亥革命能力目标: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㈡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课堂讨论,通过历史材料、多媒体课件演示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问题,探究问题。
2.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历史辩论等方式,来分析辛亥革命的最终结局受成功还是失败。
3.通过讲述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过程中革命性和软弱性的表现,培养学生学会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1)武昌起义的爆发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2)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与临时约法的评价。
(3)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处理方法: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辅以图片材料等,运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了解武昌起义的爆发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再由教师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掌握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与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的评价。
这样,学生能从感知到认知,从认识到理论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⑴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⑵使学生理解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造成失败的根本原因;处理方法:通过在讲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内部官职的组成部分以及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两块知识来使学生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以及理解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造成失败的根本原因【课时安排】1课时。
【教法】问题法【学法】自主探究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ppt上打出电影辛亥革命的剧照师:同学们,大家好。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3.分享交流: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可进行补充或质疑。
(四)课堂练习
1.列出辛亥革命的重大事件,并简要描述其影响。
2.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3.比较辛亥革命与其他国家革命的不同之处,如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等。
4.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分析辛亥革命未能彻底解决民族问题、民主制度不完善等局限性,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事件。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辛亥革命的背景有哪些?
b.辛亥革命的过程是怎样的?
c.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
d.辛亥革命对现代中国有哪些影响?
3.主题探讨法:围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局限性等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他们从多元视角进行思考,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4.情境体验法: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氛围,增强其对历史事件的共鸣,提高学习兴趣。
5.课后拓展法: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撰写辛亥革命相关论文或心得体会,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3.口头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与家人分享所学内容,向家人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增进家人对中国历史的了解。
4.视频观看:推荐学生观看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如《辛亥革命》、《孙中山先生》等,让学生在视觉影像中进一步感受历史氛围,加深对辛亥革命的理解。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以下书籍或文章,以拓宽视野,提高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3.帮助学生掌握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
4.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资料的来源和价值,培养他们独立搜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总结,使他们对革命的过程和结果有更深刻的认识。
2.强调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让学生认识到革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旨在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发生、发展及其历史意义,通过分析革命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将重点讲解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社会矛盾、革命过程和历史意义等方面,全面了解辛亥革命,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同时,结合课程内容,我将运用丰富的历史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以及革命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关注辛亥革命中的关键问题,如革命的目标、动力、阻力等,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探讨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及革命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
人教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增强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品质。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条件。
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辛亥革命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做好铺垫。
2.新课导入讲述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分析清政府腐败、民族危机加深等原因。
讲述辛亥革命的经过,包括武昌起义、各省响应、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等。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辛亥革命的影响,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4.内容讲解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强调其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新篇章。
讲解辛亥革命的影响,包括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民族觉醒,为后来的革命奠定了基础。
5.案例分析通过讲述辛亥革命中的英雄人物,如孙中山、黄兴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7.课堂作业布置关于辛亥革命的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他们对历史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2.辛亥革命相关图片、视频3.辛亥革命历史资料六、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情况,了解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程度。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情感态度,了解他们对历史的热爱程度。
级高中历史 3.2 辛亥革命教案 人民版必修1
第一课辛亥革命一、课标要求(1)、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二、教材分析19世纪末,孙中山成立兴中会,首倡民主革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发动武装起义,促使革命形势不断高涨,革命时机日益成熟。
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各省纷纷响应。
在此基础上,中华民国成立。
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利用革命派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和各自的弱点,逼迫清帝退位,并当选为中华民因伤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进步。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本课的主要知识有: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讲述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过程中革命性和软弱性的表现,培养学生学会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2)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3)通过学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历史教案)人教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通过学习本课,使同学把握孙中山创立革命党、提出三民主义及武昌起义等历史学问;使同学生疏到辛亥革命的宏大意义。
一起看看人教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欢送查阅!人教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1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使同学把握孙中山创立革命党、提出三民主义及武昌起义等历史学问;使同学生疏到辛亥革命的宏大意义。
二、重点难点本课主要介绍孙中山创立革命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及在这一过程中取得的。
它的重点是同盟会的建立及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的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观看法、提问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年是纪念辛亥革命的多少周年吗(答:100周年)老师:对,是100周年。
那同学们知道胡锦涛同志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所穿的服装,请问他所穿的是什么服装由谁设计的(答:是由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老师:没错,它是由孙中山设计的。
对于孙中山,同学们了解吗他一生又为中国做了些什么奉献(同学答复:)老师: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重温历史,倾听孙中山先生对民主共和的阐述,重新走进那风云激荡的年月。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8课辛亥革命(二)叙述:老师:前节课我们已学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状况,请问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是什么(同学答复)1、背景:(1)社会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同盟会。
(3)军事根底: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2、创立革命党:(1)兴中会:时间:1894年地点:檀香山(2)同盟会: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2)组织根底: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如兴中会、民国,平均地权〞。
后阐发为“三民主义〞。
提问:请问“鞑虏〞是指什么(答:指满族统治者)。
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提问:为什么说它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答:有机关刊物、有领导机构、有革命纲领。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1第13课辛亥革命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通过学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重点难点:重点分析:武昌起义的爆发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临时约法的评价。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难点分析: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师:同学们,人们对孙中山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毛泽东说:“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晚年有个伟大转变”。
鲁迅说:“中山先生,生来[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
”在先生诞辰140年的时候,社会各界都举办了纪念活动,先生毕生从事民主革命,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先行者]。
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师:欲学习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缅怀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就必须了解先生的革命事迹。
【教学方案】辛亥革命精品教案
一、教案简介【教学方案】辛亥革命精品教案旨在通过十五个章节的安排,全面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经过、影响以及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教案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辛亥革命为主线,通过生动的案例、丰富的图片和深入的讨论,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经过;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认识到革命事业的艰巨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辛亥革命的主要经过;辛亥革命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与当时社会矛盾的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的深入理解。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小组讨论法:讨论辛亥革命的意义和价值。
六、教学内容与步骤1. 教学内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清朝的衰落、民族矛盾的加剧;辛亥革命的主要经过:武昌起义、各省响应、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辛亥革命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推翻封建帝制、开启民主革命时代。
2.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导学生了解清朝的衰落和民族矛盾的加剧,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埋下伏笔;第二步:讲解武昌起义的经过,强调其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第三步:分析各省响应武昌起义的背景和过程,展示辛亥革命的影响力;第四步:引导学生探讨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第五步:总结辛亥革命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历史意义。
学生对辛亥革命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的掌握程度;学生对辛亥革命相关案例的分析能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和思考深度。
八、教学资源历史资料:关于辛亥革命的相关书籍、文章、图片等;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网络资源:获取更多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资料和学术研究。
高中历史必修第15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5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民国的建立以及革命的历史意义;了解武昌起义的爆发以及袁世凯篡权等史实;学会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之处。
(2) 过程与方法:提前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预习;分析图片、史料等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武昌起义的过程;利用材料分析并结合课本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主要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革命党人“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奋斗精神,坚定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1) 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中华民国的建立及革命的历史意义。
(2) 难点:全面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分析】本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比较重视,使得上高一的学生能提出一些问题,而且他们性格较为活跃,课堂上能积极回答问题,由于内容多,时间紧,因此宜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即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探究、讨论,得出结论,需要注意的是基本概念要了解清楚,以免考试混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设计】【导入】展示中国近代四个时期国旗的变化由此引出国旗背后的故事即政权的变更,吸引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大清帝国的国旗——铁血十八星旗——五色旗——中华帝国的国旗)【课标解读】:知道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大致的过程,认识革命带来的历史意义。
【预习检查】:让学生纵向把握这节课所出现的标志性事件,形成总体的印象。
【概念把握】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指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一系列的努力。
[板书]:一、背景[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分析中国面临的问题,用材料证明此时的清王朝已丧失民心,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并结合课本讲述革命党人的探索,加深学生的印象,理解革命党人的奋斗精神。
辛亥革命高中历史教案
辛亥革命高中历史教案【篇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李丽雯】13课辛亥革命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直到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设计案例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内容分析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是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秋民主的潮流”中的内容,本课分为三个小标题,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主进程的丰碑。
19世纪末,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岌岌可危,孙中山首倡民主革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分分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着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发动武装起义,促使革命形势不断高涨。
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各省纷纷响应。
在此基础上,中华民国成立。
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利用革命派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逼迫清帝退位,自己当选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在此期间,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权分立,限制总统权力,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三次巨变之一,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完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学生进一步了解学习将倾的清政府,为导出革命活动作铺垫。
学生虽然在初中阶段学过本课,但高中阶段他们对于革命类型的课程理解、归纳能力比较弱,历史认知能力有待提高,教学中,要注意史论结合,以史实导出结论,提高学生总结归纳能力以及学会分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课程内容的乏味,在教学中可创设情景,采用讨论法,引用故事等,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清帝退位。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那么怎么设计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呢?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5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一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选自川教版教材第二学习主题《近代化的起步》第3课《辛亥革命》。
本学习主题主要体现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中为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一系列抗争与探索,从而使中国一步步走向近代化的历程。
其中辛亥革命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课共分有三目:革命的酝酿,武昌起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因此我们这节课的线索就是革命的背景——爆发——结果——意义。
学情分析:本次教学是历史学科在导学案教学模式下的一种尝试,试图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充分分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合作中,活动的参于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初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思维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所以本课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能力,在导学案设计中,通过课前预习,完成知识层面的掌握,通过小组交流探讨,师生互动,进一步理解本课的重难点问题。
同时初中学生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学习中兴趣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音像资料,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氛围。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记住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名称,建立时间及建立者,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概况,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知道辛亥革命发生的过程及相关事件,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及概况,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第一篇: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从课标要求我们可以把握教学重点,对三民主义应该详细解读,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进行分析。
二、教材解析《辛亥革命》是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第19课,分为三部分:第一子目“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主要讲述革命产生的背景——清政府新政自救、孙中山等革命派人士的活动、预备立宪等;第二子目“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主要讲述与革命历程及结果相关的重大事件——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等;第三部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主要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与局限性。
本课课文编写有承上启下之意:辛亥革命是内忧外患下资产阶级救亡图存的延续,承接前几课的民族危机与救亡抗争;下一节课讲述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民国相较清朝有“变”与“不变”——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又因其历史局限,不能解决近代中国社会根本问题,民国时期帝国主义势力依旧猖獗、封建残余大量存在、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说明资产阶级革命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引出下文无产阶级的斗争。
三、学情分析知识基础: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等历史概念有一定印象,对辛亥革命的结果与评价有所理解,前面已学习晚清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对辛亥革命的背景有所了解;但对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保路运动等概念较为陌生,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理解不够深刻。
方法基础:学生对于课本阅读理解和史实记忆基本不成问题,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探讨问题能力方面下功夫,对标高考。
思维基础:高中生抽象思维与直观思维并举,教师应该把直观材料展示与抽象概念讲解结合。
第18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案例背景
“第18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是我根据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内容,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的。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四、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历史知识,如戊戌变法、洋务运动等,提问清朝末年的社会状况和民族危机。
2.视频导入:播放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影片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历史氛围。
3.历史图片展示:利用多媒体展示辛亥革命时期的图片、地图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
1.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进行总结,梳理自己的学习收获。
2.让学生通过撰写心得体会、绘制思维导图等方式,对辛亥革命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3.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对辛亥革命的理解。
4.采用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在辛亥革命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2.引导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培养他们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3.通过对辛亥革命过程中英雄人物的宣传和赞美,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4.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增强他们对民主、法治、平等、自由的价值观的认同。
4.作业讲评:在课堂上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评,让学生相互借鉴、学习,提高历史学科能力。
5.作业跟进:关注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问题,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作业。
陕西省澄城县寺前中学高中历史 辛亥革命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2)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3)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资料收集、讨论、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2)运用比较法,分析辛亥革命与以往农民起义的区别和联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辛亥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2)认识革命斗争的曲折性和艰巨性,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辛亥革命的过程;(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1)辛亥革命成功与不足之处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辛亥革命的相关视频资料,引起学生兴趣;(2)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知识讲解:(1)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过程,重点突出关键事件和人物;(2)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邀请学生代表进行展示,分享各自观点。
4. 比较分析:(1)运用比较法,分析辛亥革命与以往农民起义的区别和联系;(2)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历史事件,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引导学生认识到革命斗争的曲折性和艰巨性,激发其历史责任感。
四、课后作业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六、课堂活动1.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辛亥革命中的关键人物,如孙中山、黄兴等,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2. 辩论赛:以“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公共演讲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和辩论赛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13课辛亥革命的教案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1、条件:
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使革 命知识分子队伍迅速壮大
2、思想武器: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3、两个中心: 上海、东 4、三个思想家: 京 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发
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
(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
(3)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客观促进) (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甲 午战争后登上了历史舞台(戊戌变法等)
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发
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
(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
(2)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 (3)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5)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条件、 武器、中心、代表)
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 发
1、背景与条件(……)
2、革命爆发( 1911.10.10 )
说明了
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 发
1、背景与条件
2、革命爆发( 1911.10.10 )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革命的高 潮
1、中华民国的成立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时间: 1912年1月1日 总统: 孙中山 国旗: 五色旗 国都: 南 京 纪元: 公 历,民国纪年
3、辛亥革命的失败
1)表现: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资 2)原因: 主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和镇压
3、辛亥革命的失败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第一篇: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第17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历史意义。
结合时代背景综合认识“三民主义”。
2.过程与方法: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运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具有的伟大历史意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革命成果来之不易,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预习思考1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
2概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酝酿到高潮的过程。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有哪些?为什么说约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4.作为封建官僚的袁世凯为什么能成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说明了什么?5.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重难诠释1.三民主义及其评价①三民主义包含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部分。
A.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有两层意思:一是反满,即推翻清政府。
反满不是“排满”,是指反对清朝统治者及其特权,非所有满洲人。
二是独立,即推翻作为帝国主义走狗的清王朝,建立“民族的国家”,暗寓了反帝的意愿。
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前提,其提出是民族矛盾的反映,它在客观上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广大爱国者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
但是,反帝旗帜不鲜明,只把对帝国主义的仇恨集中于其代理人满族统治者身上,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B.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
有三层含义:一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
二是建立资产阶级议会共和国。
三是防止帝制复辟。
这一主张不仅批判了保皇派君主立宪的谬论,也打破了推翻清王朝后重建汉人君主政体的观念。
民权主义是阶级矛盾尖锐的反映,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实现民主、自由、平等的愿望。
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它与民族主义紧密相联,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学习形成性评价
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及意义。
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知识的形成性评价
辛亥革命爆发的过程,中华民国建立的史实及意义。认识辛亥革命在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师教学反思性评价
教学过程当中,如何使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并能简单的叙述其史实,学习了辛亥革命之后,学生掌握了如何对一件历史史实进行评价。
(二)在整本书的地位
近代中国的发展呈现出两条鲜明的主线。1、帝国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主线2、中国近代化地主线,即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国家的发展和富强的主线。两条主线相互交叉,但在不同时期,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和阶级力量的对比变化,历史的发展又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本课辛亥革命的学习应帮助学生加深对第二条主线的理解。
导出世界潮流的三大表现: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文化科学化。
进而引入本课主题:探索中国政治民主化道路。
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更容易进入教学情境。
施教部分
5分钟
孙中山的名言。世界潮流三大表现
辛亥革命前的社会背景。
中国同盟会成立。
三民主义内容。
林觉民的《与妻书》展示图《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辛亥革命的概念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分析其内容与精神,彰显仁人志士的牺牲奉献精神,引出革命运动,黄花岗等。展示图《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2、“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指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耕者有其田”。
通过之前的这些准备,革命者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其中有最大的一次黄花岗起义,接下来我们就学习其相关内容。
介绍黄花岗起义的内容,引入《与妻书》。
知识与技能
1、帮助学生了解兴中会等革命团体,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理解中国
同盟会的成立、纲领和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历史资料以及辩证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向学生展示武昌起义形势图,使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得到训练,组织学
生阅读关于辛亥革命的史料,以培养阅读史料和提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对三民主义
和辛亥革命的评价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形成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正确思维。
2、结合地图,引导学生学会图文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成败,使学生掌握此类题的分析途径;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通过分析本课与前后相关内容的内在联系,掌握广泛联系的历史学习方法。
教与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三维目标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
学
目
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根据以上对教材地位和目标的分析,结合对教学方法的探讨,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是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引导学生从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否推动社会进步的高度来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再结合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确立本课的重点:
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纲领;三民主义
二、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本课所涉及到的一些抽象词汇,如主义、革命较难
理解,应给与恰当形象的解释,另外,涉及到的一些历史学习方法(怎样衡量辛亥
革命的意义),应帮助学生归纳和掌握。
武昌起义发动的原因。(文字)武昌起义爆发经过
(一)辛亥革命前的社会背景
1、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统治腐败反动
2、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3、民主革命思潮兴起
4、革命团体建立
(1)讲解兴中会和同盟会的成立,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2)讲解三民主义。
1、“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指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长春市希望高中课时教案、操作技能案
总课时(第)15节 周课时15周1节2011_年12月19日 星期一授课班级学科教学
授课题目
第13课辛亥革命
课型
新授课
学
科知识及教学目标分析
本课在知识体系中整体地位及模块目标
1、地位
(一)在历史学科体系中的地位
中国近代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化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等逐渐形成的历史。本科的学习应帮助学生理解,民族为极限、仁人志士自强图存的行为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要正确诠释难点,一是主义强调知识的系统化,二是注意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具体解决方式将在教学过程中予以注明。
知识框架关键词
辛亥革命的过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知识切入方式与切入点选择
切入方式:情景导入,情感价值观的感染,史料分析,归纳总结
切入点的选择:根据高一学生有了一定的历史学积淀,但抽象思维仍不如直观思维,大部分知识的切入都是从形象思维切入。
(三)在本单元中的地位
第四单元的大标题为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其主题展现里帝国主义列强加深侵略和仁人志士奋起救国间的冲突,本课正是民族危机下资产阶级发动民主革命、奋起救国的表现。
2、模块目标
依据普通高中最新历史课程标准,由于本课是在历史必修一的第四单元的第十三课,属于模块中的政治部分。我们把模块目标定为:了解中国近代史上为了挽救民族危机的一些仁人志士,如孙中山等;了解中国近代史上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发动的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本课是辛亥革命;了解近代史上资产阶级建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并探讨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思维设计(思维教学)
教学实施过程目标
时间
课件
教学
教师活动及目的
(内容教学、教学目标落实的教学策略、方法)
学生活动及预期效果
导入部分
30秒
4分30秒
辛亥革命100周年宣传海报
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通过今年上映的一部电影《辛亥革命》导入。
过程和方法目标(一)民主之酝酿
解读孙中山的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