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中方鸿渐围城人生的原因
《围城》主题——人生的困境
——关于《围城》的主题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以其独特的结构、精妙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吸引了一辈又一辈的读者。
以前也读《围城》,却只是为了消遣,只注意到书中精彩绝伦的比喻和主人公事事不顺的悲惨人生,如今再读,尝试理解它的深奥内涵,许是年岁增长的缘故,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关于《围城》的主题,自该书出版以来,历史反映论、婚姻围城论、人生困境论,众说纷纭。
我更倾向于人生困境论。
主人公方鸿渐从一踏上阔别四年的故土,就陷入了各种困境之中,而各种困境即为各重“围城”。
第一重“围城”,是教育的浑噩。
方鸿渐在北平上大学期间,从学不了的土木工程系转到社会学系,后来是哲学系,最后选择了中国文学系而勉强毕业。
学中文的去留洋“深造”本就滑稽,偏偏他又“兴趣颇广,但心得全无,除了夸夸其谈外,一无所有”,临回国时,在父亲和丈人的威逼下,为了搪塞才挖空心思地买了“美国克莱登大学”的博士文凭。
第二重“围城”,是爱情的失败。
先是在回国的船上被鲍小姐吸引,后来发现自己不过是被鲍小姐戏弄。
回国后寄宿在挂名岳父岳母家,热烈地追求唐晓芙却未能如愿,反倒和不爱的苏小姐纠缠不清,斡旋于爱的人和不爱的人之间,还被人当做情敌讥讽,最后终于被一场刻意制造的阴谋夺去爱情。
第三重“围城”,是事业的潦倒。
一路辗转来到曾经一心向往的三闾大学,却发现这里并不是他施展才干大干事业的场所,他总是担心假文凭被人识破,也不善于心计之斗,最后不仅在几十个知识分子的勾心斗角中被排挤出来,还莫名其妙的卷入一场婚姻。
第四重“围城“,是家庭的解体。
情场上的失意和事业上的失败,使得方鸿渐试图在婚姻中寻找温暖和慰藉,可是婚后的生活不是那般理想,夫妻双方大家庭亲人的误解和二人本身性格的不合,使得他的小家庭争吵不断,最终导致了家庭的破裂。
纵览整个故事,似乎主人公方鸿渐就没有一天平静日子可过,真可谓是“趋避道穷、动与祸会、事故乖违”。
而其实小说也正是通过备述主人公在教育、爱情、事业和婚姻这些人生阶段中的种种境遇,一次次地让主人公陷入僵局,一步步地揭示主人公和社会环境的种种矛盾冲突,从而得出人生是一个“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这样发人深省的结论。
试论《围城》中方鸿渐的悲剧性格
摘要:《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是旧中国一个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高级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作为书中的男主角,方鸿渐自然是这本书的灵魂人物,引领这本书的走势,勾画出这围城内外的一番番令人感觉真实又虚幻的景象。
方鸿渐是一个悲剧形象,现实世界的虚伪丑恶,荒唐无聊是导致他悲剧的重要原因;但其自身性格的缺点却是造成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
本文分别从方鸿渐造成悲剧命运的自身因素:消极被动,逃避退却的处世态度;软弱无能、优柔寡断的本性;盲目懵懂,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变形的自尊,缺乏自省意识以及形成悲剧性格的社会根源等方面作一个浅显而粗陋的剖析。
关键词:方鸿渐悲剧性格社会根源《围城》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以无与伦比的讽刺艺术魅力,透辟的解析旧中国都市知识分子怯懦人格根源及现实主义魅力而获得了“现代《儒林外史》”的美称,至今仍葆有一种常读常新的人生感受,它以深厚丰富的思想内涵给读者以深刻的人生启迪。
作为《围城》一书中的一号男主角--方鸿渐自然是这本书的灵魂人物,引领这本书的走势,勾画出这围墙内外的一番番令人感觉真实又虚幻的景象。
“性格决定命运” ,人物自身性格的缺点常常成为造成悲剧的原因之一。
性格决定人生的态度,态度决定生活的风格。
而人生的态度和风格会直接影响生活的效果。
所谓“命运”就是对生活效果的总结和概括。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都是因性格的缺点造成的,李尔王的轻信和暴躁,哈姆雷特的多疑和寡断,都成了他们致死的原因。
方鸿渐也是如此,他同样无法逃避因性格缺陷而导致悲剧命运的定律。
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方鸿渐的主要性格特点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方鸿渐性格中的最大特点是“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常常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发自本性的怯懦,迷茫和盲动性。
”正如任何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一样。
人们也不能选择自己出生就被包围着的,被感染着的传统文化。
方鸿渐出生于传统士族文化家庭,父亲是前清举人,幼承家教,“国文曾得老子指教,在中学会考考过第一。
《围城》主人公方鸿渐的悲剧分析
2016.07围城是心灵的枷锁,我们都想试图打开这把锁冲向外面呼吸自由的空间,但是枷锁太沉重让我们只能在围城内游离。
方鸿渐无法打开围城的枷锁,负重前行使他无法顺利自由行走。
方鸿渐在现实中苦苦挣扎但数次探索后都以失败而告终,最终他被现实的无情逼迫到麻木,从而渐渐失去了梦想,失去了自己的价值。
1、封建时代的牺牲品方鸿渐出生于封建贵族阶层,优越的家庭条件使他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
在生活起居上。
由于封建时代具有严重的家族等级观念,方鸿渐作为家中的嫡长子,自然拥有最大的权利也受到更多的尊重和爱戴。
由于外国侵略者的入侵,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在中国的沿海地区广泛地传播,当时在沿海地区流行起了“出国热”,同时从当时的社会风气看,能够出国意味着家族在社会中的极高声望,因而有些名门望族为了显示家庭的社会地位也送自己的孩子出国留学。
方鸿渐的父母遵循着当时根深蒂固的“门当户对”的思想以及周经理的巨额家产所以为方鸿渐早早地包办了婚礼以巩固自己家族的地位。
被岳父周经理优先安排出国留学,方鸿渐远离了中国来到了英国,由于在家中养尊处优的生活,到了英国后方鸿渐完全没有自理能力,他的生活过的一塌糊涂,因此招致了众多留学生的嘲笑,使得他的生活和学习异常艰难。
由于自身的懒惰他对土木工程专业学不下去,因而转向了经济系学习经济学,但没过多久他又因适应不了经济学的复杂和高难度又转向了哲学系。
就这样转来转去,方鸿渐在英国的学习无果而终。
由于父母对方鸿渐过分地宠爱使得他过于自负,性格中存在一定的缺陷。
过于自负的方鸿渐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又从伦敦转向巴黎、柏林等地进行深造,但都因为他无法坚持而放弃。
最终,家族为了面子只能给他花巨资买来了假文凭。
由此可见,方鸿渐是封建时代下的缩影,由于封建时代严重的家族等级观念以及嫡长子继承制等腐朽的社会制度使得方鸿渐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他的生存是依赖着自己的家庭。
2、逃不掉家庭的围城方鸿渐的悲剧命运是封建时代和个人性格综合作用的结果。
浅谈《围城》中方鸿渐的围城人生
汉语研究Study on Chinese2018年第28期浅谈《围城》中方鸿渐的围城人生李志航(山东省滨州市滨州实验中学,山东 滨州 256600)【摘要】《围城》是钱锺书先生一生中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其意蕴深厚且耐人寻味。
小说主要围绕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经历,详细论述了“围城”这一意向。
本文通过对《围城》这篇小说写作背景的分析,从学业围城、爱情围城、事业围城以及婚姻围城四个方面入手,对《围城》中主人公方鸿渐的围城人生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那个时代中西文化交流背景下畸形的社会特征。
【关键词】《围城》;围城人生;钱锺书;精神困惑【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围城》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现代文学作品,作为钱锺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围城》可以被称为一个人基本生存状况的真实写照。
该小说主要以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经历展开论述,通过对方鸿渐学业、事业、爱情、婚姻的描写,细致刻画了方鸿渐的围城人生。
与此同时,钱钟书先生借助对主人公重压下精神受阻的着重描写,揭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与生存困境。
一、《围城》背景概述钱锺书先生是著名的现代文学作家,被吴宓先生称为“人中之龙”,其代表作品《围城》是一部长篇小说,是对旧时代社会真实生活的讽刺与感伤,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
有人曾经评价《围城》比中国古代任何古典讽刺小说都要优秀,虽然此话有夸大的成分在,但是《围城》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堪称伟大。
《围城》这篇小说主要围绕主人公方鸿渐的一生展开描写,通过对主人公围城人生的刻画,完美呈现出了当时时代背景下的“人间困境”。
在当时的社会,不论是爱情还是事业,甚至是婚姻,整个人生都好像被困在一个围城之中,有的人想要挣脱围城的磨砺与束缚,但最终只是重复的上演着“城外的人想进来,城内的人要冲出来”的围城人生。
二、《围城》中方鸿渐的围城人生(一)学业围城《围城》中主人公方鸿渐的学业围城,主要体现在方鸿渐的出国留学阶段。
浅析《围城》中的方鸿渐形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围城》中的方鸿渐形象样文内容摘要首先本文给方鸿渐定性,他是位正直善良,聪明幽默,但意志薄弱,优柔寡断,即缺乏明确坚定的人生信念,又不懂得人情世态的炎凉,所以他极易受环境支配,被他人牵制,常常陷入尴尬境地,本文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由于他的意志薄弱,优柔寡断和幼稚,他被鲍小姐引诱然后抛弃,被苏文纨羁绊然后报复,被孙柔嘉诓骗,然后驾奴,饱尝感情的折磨,其次,好心买假文凭,在事业上屡遭同事暗算,卷进各种莫名其妙的派系斗争和扯不清的恩怨纠葛中,饱受炎凉世态的折磨,这就是方鸿渐形象所凝结的人生思考。
关键词:软弱尴尬空虚目录一、方鸿渐在事业遭遇到的尴尬与表现出的软弱 (4)二、方鸿渐婚姻和感情上的无奈与失败 (5)三、方鸿渐形象的意义 (6)参考文献 (7)浅析《围城》中的方鸿渐形象《围城》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讽刺小说,是一个流浪汉的喜剧旅程。
在书中钱钟书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有知识分子、有名媛淑女、亦有商贾政客。
钱先生对这些人有的浓墨重刻,有的轻描淡写。
但无论采取何种手法,都生动绘出了他们各异的特征:或鄙俗、或勾心斗角、或虚与委蛇。
他以深刻的现实主义笔触成功塑造了一群现代新儒的典型,其中方鸿渐的形象是最丰满的一个。
《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是旧中国一个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高级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这位江南的绅士之子,在北平上大学期间,因为学不了他们家乡很看重的土木工程,于是转到社会学系,最后又转到中国文学系而勉强毕业。
由于一个偶然因素的出现(未来丈人的帮助)便毫无心理准备地走上了留学之路,学中文的人出洋“深造”不免有些滑稽,但是他“到了欧洲,既不抄敦煌卷子,也不访《永乐大典》,也找不到太平天国的文献,四年中先后在伦敦、巴黎、柏林读了三所大学。
随便听了几门功课,兴趣甚广但心得全无,除了夸夸其谈外,一无所有,临回国时,在父亲和丈人的威逼之下,为了搪塞才挖空心思的买了“美国克莱登大学”的博士文凭。
《围城》方鸿渐婚姻围城中的困惑与挣扎
《围城》方鸿渐婚姻围城中的困惑与挣扎在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方鸿渐的婚姻历程犹如一场充满困惑与挣扎的悲剧。
他在婚姻的围城中徘徊、迷茫,试图寻找出路却始终深陷其中。
方鸿渐的性格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在婚姻中的困境。
他是一个有些懦弱、缺乏主见的人。
在面对生活中的重大抉择时,总是犹豫不决,无法坚定地做出自己的选择。
这种性格使得他在婚姻中也显得优柔寡断,无法有效地处理与妻子之间的矛盾。
方鸿渐与孙柔嘉的婚姻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不确定性。
孙柔嘉看似柔弱,实则有着自己的心思和盘算。
方鸿渐在并不完全了解孙柔嘉的情况下,稀里糊涂地走进了婚姻。
起初,或许他们还对未来的生活有着一些美好的憧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实的琐碎和生活的压力逐渐暴露了他们之间的问题。
经济问题是他们婚姻中的一大困扰。
方鸿渐的事业一直不顺,收入微薄,无法满足家庭的开支。
孙柔嘉对此颇有怨言,时常因为钱财的事情与方鸿渐发生争吵。
在这种情况下,方鸿渐感到无比的压力和无奈。
他想要努力改变现状,却又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只能在妻子的埋怨声中愈发消沉。
家庭关系的复杂也让方鸿渐感到疲惫不堪。
孙柔嘉的姑母对他们的生活指手画脚,这让方鸿渐感到十分反感。
而方鸿渐的家人也对孙柔嘉有着诸多不满,双方家庭的介入使得他们的婚姻更加混乱。
方鸿渐在中间左右为难,既要安抚妻子的情绪,又要应对家人的责难,身心俱疲。
性格上的差异也是导致他们婚姻矛盾的重要原因。
孙柔嘉性格较为强势,而方鸿渐则相对软弱。
在处理问题时,孙柔嘉往往采取较为激进的方式,而方鸿渐则选择逃避或者妥协。
这种性格上的不匹配使得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无法形成有效的合力,反而相互指责、相互伤害。
在婚姻中,方鸿渐的困惑不仅仅来自于外部的压力,更来自于他内心的迷茫。
他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样的婚姻生活,也不知道该如何去经营一段婚姻。
他在婚姻的围城中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
例如,当孙柔嘉因为一些小事发脾气时,方鸿渐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哄她开心,而是选择沉默或者争吵。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方鸿渐是《围城》中的主人公之一,他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通过对他的描写和言行,可以看出他的一些特点和性格。
首先,方鸿渐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
他一直处于自卑的状态中,总是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关注。
他的自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为了自己的前途不惜牺牲他人的忠诚。
在小说中,他先后背叛了自己的恩师陈察院、朋友唐温贞,将他们出卖给了敌对势力。
另一方面,他为了自己的幸福,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追求着自己的爱情。
他始终困惑于选择陈岚和沈从文之间,不愿意做出妥协,以至于最终失去了两个女人。
方鸿渐的这种自私也使他成为了一个软弱的人。
其次,方鸿渐是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
他总是推卸责任,对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不愿意承担责任。
在与陈岚分手后,他怨恨陈岚对自己的背叛,却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负责任和不成熟。
在与沈从文分手后,他也不愿意为自己的自私和优柔寡断负责。
他总是将自己的不幸归咎于别人,对自己的错误从不反思。
这种缺乏责任感让他失去了很多机会和幸福。
此外,方鸿渐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
他往往在做决策时犹豫不决,在面对抉择时往往左右为难。
他的优柔寡断在两个爱情故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他对陈岚和沈从文之间的选择一直犹豫不决,而且在面对感情的问题时总是不敢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他缺乏对自己的坚持和自我定位,总是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迷失自己。
这种优柔寡断使得他在人生的拐点上错失了很多机会。
总的来说,方鸿渐是一个自私、缺乏责任感和优柔寡断的人。
他经常被社会和他人的期待所影响,从而迷失了自我。
他在人生的重要选择面前往往犹豫不决,缺乏勇气和决心去面对自己内心的声音。
他的这种性格和态度使得他无法脱离围城,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最后,通过对方鸿渐形象的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这种形象也可以代表了当时的一批知识分子。
他们由于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往往面临着各种的选择和困惑。
他们常常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中,难以做出决断。
正因为如此,《围城》中关于方鸿渐的描写也一直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论《围城》中的人物方鸿渐
论《围城》中的人物方鸿渐摘要:《围城》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长篇小说之一。
小说中主人公方鸿渐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方鸿渐是一个性格善良正直的知识分子。
他有极强的面子观及其自身的矛盾性和懦弱性。
由于中西方文化错位结合造成的畸形文化环境,使他在尴尬的东西方文化夹缝中苦苦挣扎,性格得不到健全的发展。
以致恋爱、职业、婚姻这些曾给方鸿渐这个凡夫俗子产生过无数热切希望的东西,最后无一例外的离他而去。
他成为人生角斗场的真正落败者。
关键词:钱钟书;《围城》;方鸿渐;落败;懦弱《围城》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长篇小说之一。
它被广大读者深深喜爱,还被众多的专家、学者大加推崇。
自1990年初,它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更是家喻户晓。
它总是使读者读着读着就自然地大笑。
对于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方鸿渐,评论界众说纷纭,如何评价方鸿渐这一人物形象,每个人如何理解看后可能有不同感受。
一、善良、正直的人。
《三字经》道:“人之初,性本善。
”钱钟书在这部小说的《序》中强调,他是想写某一类人的“基本根性”,可见,“善”就是人类的“基本根性”之一,这也是钱先生想在作品中重点突出的地方。
方鸿渐的善良、专一的性格主要是通过他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及行为表现出来的。
尽管在作品中他曾与四位女性发生过感情纠葛,但面对婚姻这一围城,他却是十分认真、谨慎的。
留学期间,他虽然与周家小姐订了婚,但他俩却从未见过面,所谓的“婚约”不过是受“父母之命”而已,并非他所愿。
可为了不伤害两家父母,他只能违心顺从。
在回国的法国邮船上,他结识了娇艳妩媚的鲍小姐,鲍小姐“看方鸿渐是坐二等舱的,人还过得去,不失为旅行中消遣的伴侣”,便阴谋诱惑他,虽然他未能抵挡住鲍小姐的引诱,但“只觉得自己耍耍鲍小姐,并不爱她”。
因为“他把‘爱’字看得太尊贵和严重,不肯随便应用在女人身上”。
所以,一路上,他从未对鲍小姐说过一个“爱”字。
至于古板拘谨、娇柔造作的女博士苏文纨,方鸿渐更是从未动过心,与她的交往只是出于一种面子上的应付和敷衍,由于不忍心让她感到失望,方鸿渐不得不参加她主持的各种活动,听从她的安排,并且有时还得违心奉承她的才华,让她欢心。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2009-06-06 10:36摘要:《围城》是一部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深厚的人性开掘和广泛的世态讽刺的文学作品。
首先,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方鸿渐这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演绎了他发人深思的悲剧人生,展示了他的懦弱性格,暴露了他的消极被动、虚无悲观的人生态度,从而揭示了他的悲剧性格与其悲剧命运的因果关系。
方鸿渐的人生悲剧蕴涵着深刻而丰富的人生启迪。
《围城》作为一部“讽刺小说”,其特点不仅表现在讽刺的广度、深度,更重要的是这部讽刺作品体现出作家对于讽刺艺术的不懈探索,显现出了幽闭人、有别于其他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
关键词:方鸿渐;性格特征;讽刺艺术一、关于《围城》的人物形象典型的人物形象,是一部小说取得成功的必要因素。
方鸿渐作为《围城》的主人公,也是唯一一个贯穿全篇的人物,当然就应该是研究《围城》人物形象的最佳切入点。
对于方鸿渐这一艺术形象的把握和评价,《围城》评论者们看法不一,有的说方鸿渐是一个被作者嘲讽的对象,是一个中国式的‘多余人’”,是“一个连牢骚也懒得发的玩世不恭的怠惰者”;有的说他是被作者同情的对象,是“一个处于中国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带有浓厚‘过渡’色彩的知识分子典型”.应当说,这些观点都有相当水平的见地,甚至有的已基本上走进了“围城”,观察和探寻到了其艺术的真谛。
但是,笔者认为,就作品中的基调而言还不是对方鸿渐一味讽刺,方鸿渐还不完全是作者“嘲讽的对象”,而是同情多于讽刺。
至于以“多余人”来对照方鸿渐也未免有点牵强,尽管称他是“中国式的”,因为方鸿渐毕竟还是“这一个”艺术形象。
再者,说方鸿渐“玩世不恭”,也没有抓到这一形象主旨,还没有观察出作者描写他陷入人生的“围城”中奋力挣扎的情景,更没触及到他在人生的“围城”中被围困被折磨的痛苦心境,毕竟他是困苦的,是在不断挣扎的,而不是一味的“玩世不恭”。
至于用“过渡色彩”来模模糊糊地概括方鸿渐,就更不能准确评价这一艺术形象了。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2009-06-06 10:36摘要:《围城》是一部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深厚的人性开掘和广泛的世态讽刺的文学作品。
首先,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方鸿渐这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演绎了他发人深思的悲剧人生,展示了他的懦弱性格,暴露了他的消极被动、虚无悲观的人生态度,从而揭示了他的悲剧性格与其悲剧命运的因果关系。
方鸿渐的人生悲剧蕴涵着深刻而丰富的人生启迪。
《围城》作为一部“讽刺小说”,其特点不仅表现在讽刺的广度、深度,更重要的是这部讽刺作品体现出作家对于讽刺艺术的不懈探索,显现出了幽闭人、有别于其他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
关键词:方鸿渐;性格特征;讽刺艺术一、关于《围城》的人物形象典型的人物形象,是一部小说取得成功的必要因素。
方鸿渐作为《围城》的主人公,也是唯一一个贯穿全篇的人物,当然就应该是研究《围城》人物形象的最佳切入点。
对于方鸿渐这一艺术形象的把握和评价,《围城》评论者们看法不一,有的说方鸿渐是一个被作者嘲讽的对象,是一个中国式的‘多余人’ ”,是“一个连牢骚也懒得发的玩世不恭的怠惰者”;有的说他是被作者同情的对象,是“一个处于中国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带有浓厚‘过渡’色彩的知识分子典型”.应当说,这些观点都有相当水平的见地,甚至有的已基本上走进了“围城”,观察和探寻到了其艺术的真谛。
但是,笔者认为,就作品中的基调而言还不是对方鸿渐一味讽刺,方鸿渐还不完全是作者“嘲讽的对象”,而是同情多于讽刺。
至于以“多余人”来对照方鸿渐也未免有点牵强,尽管称他是“中国式的”,因为方鸿渐毕竟还是“这一个”艺术形象。
再者,说方鸿渐“玩世不恭”,也没有抓到这一形象主旨,还没有观察出作者描写他陷入人生的“围城”中奋力挣扎的情景,更没触及到他在人生的“围城”中被围困被折磨的痛苦心境,毕竟他是困苦的,是在不断挣扎的,而不是一味的“玩世不恭”。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_方鸿渐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2009-06-06 10:36摘要:《围城》是一部具有丰富的人文涵,深厚的人性开掘和广泛的世态讽刺的文学作品。
首先,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方鸿渐这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演绎了他发人深思的悲剧人生,展示了他的懦弱性格,暴露了他的消极被动、虚无悲观的人生态度,从而揭示了他的悲剧性格与其悲剧命运的因果关系。
方鸿渐的人生悲剧蕴涵着深刻而丰富的人生启迪。
《围城》作为一部“讽刺小说”,其特点不仅表现在讽刺的广度、深度,更重要的是这部讽刺作品体现出作家对于讽刺艺术的不懈探索,显现出了幽闭人、有别于其他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
关键词:方鸿渐;性格特征;讽刺艺术一、关于《围城》的人物形象典型的人物形象,是一部小说取得成功的必要因素。
方鸿渐作为《围城》的主人公,也是唯一一个贯穿全篇的人物,当然就应该是研究《围城》人物形象的最佳切入点。
对于方鸿渐这一艺术形象的把握和评价,《围城》评论者们看法不一,有的说方鸿渐是一个被作者嘲讽的对象,是一个中国式的‘多余人’ ”,是“一个连牢骚也懒得发的玩世不恭的怠惰者”;有的说他是被作者同情的对象,是“一个处于中国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带有浓厚‘过渡’色彩的知识分子典型”.应当说,这些观点都有相当水平的见地,甚至有的已基本上走进了“围城”,观察和探寻到了其艺术的真谛。
但是,笔者认为,就作品中的基调而言还不是对方鸿渐一味讽刺,方鸿渐还不完全是作者“嘲讽的对象”,而是同情多于讽刺。
至于以“多余人”来对照方鸿渐也未免有点牵强,尽管称他是“中国式的”,因为方鸿渐毕竟还是“这一个”艺术形象。
再者,说方鸿渐“玩世不恭”,也没有抓到这一形象主旨,还没有观察出作者描写他陷入人生的“围城”中奋力挣扎的情景,更没触及到他在人生的“围城”中被围困被折磨的痛苦心境,毕竟他是困苦的,是在不断挣扎的,而不是一味的“玩世不恭”。
至于用“过渡色彩”来模模糊糊地概括方鸿渐,就更不能准确评价这一艺术形象了。
围城小说方鸿渐人物解析
围城小说方鸿渐人物解析本文是关于围城小说方鸿渐人物解析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方鸿渐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小说《围城》的主人公,对于他这个人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看看下面的解析吧。
【围城小说方鸿渐人物解析一】人物介绍:方鸿渐出生于江南水乡的一个乡绅家庭,父亲是个前清举人。
他是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
有点小聪明,口才好,富有正义感,对于人生、事业和爱情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触,他善于讨女孩子欢心。
但同时又爱面子、懒惰、软弱、遇事犹豫不决。
电影《围城》里,陈道明把这个人物表演的非常好。
家庭:方鸿渐出身乡绅家庭,父亲是个前清举人,因此身上有着中国士大夫的清高品性,对于市侩心理的小市民有着极强的抵制心理。
但身边却永远围绕着类似的任务。
从自己父母亲、周家夫妇、身边的亲戚到学校同事李梅亭,再到自己的老婆孙柔佳,或多或少都有着小市民的习气和作风。
方鸿渐被动地和这些人打交道,并具有讽刺意味地被自己所抵触的人和事控制掌握着命运,最终被家庭琐事折磨致死。
师门:方鸿渐是个海归,在欧洲学习的几年兴趣颇广,但心得全无,没有读成学位。
回国之前怕对长辈无法交代,设法弄了个假文凭,谎称自己获得“克莱登大学”博士学位。
也正因为这个假文凭,使得他总是不够自信,总是不敢直接面对,而是一味的回避。
也正因为他是海归,所以他总是瞧不起小市民,总以为自己喝了那么多的墨水,讲面子,自视很高,是一个十足的眼高手低的家伙。
大众舆论:“任何悲剧冲突,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现实的社会矛盾的反映“方鸿渐也不例外。
他生存的环境,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社会、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侵略与反侵略、、、中国被卷进了时代的漩涡。
他是不由自主的走进了这个漩涡,但也只是漩涡中毫不起眼的一个小角色而已,由此可见,钱钟书先生眼光毒辣。
在此,我再套用一句老话结尾:婚姻是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围城小说方鸿渐人物解析二】方鸿渐是个其有复杂性格的人,他上复杂的思想性格情感生活.一方面他在追求纯真的朴实的爱,讨厌爱情生活中的世俗气.一方面他胆小怯弱.他的矛盾状态中为爱情几经追求,失爱.再追求爱.最后成为情场上的失败者.方鸿渐复杂的思想性格其次表现在家庭生活上.一方面,他希望过真诚愉快自由的家庭生活,一方面,他又软弱无能,摆脱不开旧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压力.致使刚成立的小家庭陷于破裂的危机.方鸿渐的思想复杂的思想性格其次表现在事业生活上.在事业上,方鸿渐虽然有一定的主义感,对生活中的坏现象有着不平的愤怒,也进行挣扎,但有时抱有幻想,常常屈于环境的压迫总是处于尴尬的境地.在他身上有着封建次序的绝望.也有着古老生活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有着20世纪资本主义文明的熏陶,也有着对西洋文化的鄙夷.他当然说不上是英雄.但也不是个坏人他身上有些善良正直的品行和民族灵魂.但那样的社会不仅造成了他的矛盾思想性格也注定了他不会有焕发光彩的生活道路【围城小说方鸿渐人物解析三】性格决定人生的态度,态度决定生活的风格。
钱钟书《围城》中方鸿渐的“围城人生”探析
钱钟书《围城》中方鸿渐的“围城人生”探析作者:牛皇丁来源:《东方教育》2016年第03期【摘要】《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历经两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
在小说中,钱钟书先生以讽刺等手法塑造了一个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方鸿渐,并以方鸿渐的“围城人生”,对当时社会中的中国知识分子进行了深入剖析,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意蕴。
本文就钱钟书《围城》中方鸿渐的“围城人生”进行了思索探析。
【关键词】钱钟书;《围城》;方鸿渐;“围城人生”前言:钱钟书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其创作的小说《围城》,是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其中的主人公方鸿渐形象的塑造,更是当时社会中知识分子群体的缩影。
整部小说揭示了中西方文化压力下,整个旧时代生活中人们“围城”般的人生和精神上的危机,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形象的展现出了当时的社会问题。
一鸿渐流离方鸿渐是钱钟书先生所著《围城》中的经典主人公形象。
其名字由来于《易经》[1]。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也对“鸿渐”一词作了解释,即不断飞翔却始终无落脚之地的鸟。
而《围城》中的方鸿渐,便是这样一只飞不出围城的鸟,用钱钟书先生的话,也可以形容为“无毛两足动物”,代表着一类急迫想要冲出“围城”,却又不断冲入到另一个“围城”的精神流浪汉。
方鸿渐的一生完全可以用“流离”一词概括。
其既善良又软弱、既聪明又无能、既老实又不切实际、既博闻又无主见,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精神的依附,然而,却只能在一个又一个“围城”中颠沛流离。
二围困于城的人生(一)围困于城的求学历程方鸿渐的求学经历可以说是他迈入围城的第一步。
其求学过程,辗转了伦敦、巴黎、柏林三座城市,换了三所大学。
然而也仅仅是“随便听几门功课”,“心得全无”[2]。
虽然他本人认为文凭和头衔都是虚无的表象,但是最终还是无法逃脱中国传统教育中“轻过程,重结果”的思想观念,在收到周经理和方老先生的信件后,忽然意识到文凭的重要性,从而用金钱从爱尔兰人那里换取了一张假文凭。
这张文凭虽假,却实实在在的给方鸿渐带来了不少好处,不仅给了他上报纸的机会,也使他成为了当地的名人,算是达到了光宗耀祖的目的。
《围城》中方鸿渐形象的解读
病因 — 传统的生存结构
• 中国的传统生存结构——家族本位制内部的明争 暗斗及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也是导致方鸿渐悲剧 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使得方鸿渐摆脱不了家庭的 纷繁复杂的家庭关系,在新家与老家之间争不得 一个安宁的容身之地,走不出家庭的围城。
时代背景
方鸿渐生存的环境,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社会、 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侵 略与反侵略„„中国被卷进了时代的旋涡。现实 世界的虚伪丑恶,荒唐无聊也是导致他悲剧的重 要原因。
人 生 围 城
人生的困境
• 第一,围城代表了 • 第二,围城代表了 人的心理的困境, 人的社会关系的困 这是畏缩和欲望妥 境,即理想与现实 协的产物。 的摩擦与矛盾。
病根 — 传统文化的影响
方鸿渐生活的年代,道家文化已经根植于中 国人的国民意识中,道家的柔弱胜强﹑宁静﹑少 私寡欲等观念,业已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人的处 世方式,它成为人们“全身选择”的法宝,也是 形成人民懦弱﹑无能﹑无力抗挣等性格的重要遗 传因素,使每一个接受传统教育的人,在潜意识 中留下痕迹,这是文化对人的制约性,而对于传 统文化有着深厚了解的方鸿渐,这种制约性就愈 加强烈。
方鸿渐的罗曼史
与苏文纨应酬
诊断2:
• 情感上:明知自己与苏文纨是两条平行的直线, 但却在苏文纨的恩威并重,软硬兼施中迟迟不敢 表明自己的心。还有在唐晓芙知道他的一切生气 时,他丝毫没有力挽狂澜积极争取解释的勇气, 而是轻率地走了,失去了把握爱情的机会。 • 生活上:为逃避感情创伤去三闾大学任教,最后 却被三闾大学解聘时,他并没有去积极争取或反 抗(毕竟高松年曾答应他下学期升职教授)
诊断3:
• 情感上:与孙柔嘉感情冲突不断,时常争吵 • 生活上:方鸿渐的老家旧规矩繁多,纷繁吵闹, 使孙柔嘉厌恶这样的家庭环境,而方家又觉得这 样是对家里不尊,方家的两个媳妇儿还去方鸿渐 家里试探孙柔嘉的家当,使孙不高兴;而反过来, 方鸿渐也不喜欢孙柔嘉的姑妈那样的性格,却在 生活上曾依靠过她。这样两人在新家与老家之间 矛盾不断。
《围城》方鸿渐: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平庸的?
△ 封面图片来自电影《死亡诗社》高一时,我慕名买回一本《围城》,但只读了两三页,便觉索然无味,没再读下去。
去年我又读《围城》,读了个开头竟觉得十分有趣,并且很快把它读完了。
读完后我不免感叹:年少读不懂《围城》,读懂已是城中人。
还记得刚读完时,我打了个冷战,因为我仿佛在方鸿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着他的前途陷入晦暗,我似乎洞悉了一个关于人生的预言。
最近我又重读了《围城》,但这次我能够比较理性地去理解这个故事,不再向其中投射太多个人情感。
这次阅读时,我一直在思考:导致方鸿渐人生失意的原因是什么?他是如何走上人生下坡路的?走向平庸的大好青年方鸿渐是《围城》的主人公,他的父亲是前清举人,在江南一个小县城做大绅士,算得上一乡之望。
方鸿渐高中时就由父母做主订下一门亲事,未婚妻是在上海开小银行的一位同乡的女儿。
原本他大学毕业就该结婚,但未婚妻却在他读大四时过世,这桩婚事因而不了了之。
不过前岳父待他不薄,资助了两万块钱给他出国留学。
故事开始时他已经27岁,刚刚留洋归来;虽然在国外待了四年,辗转了伦敦、巴黎、柏林几个城市,进过不少大学,学过不少功课,但他却无一专长,博士学位也没有。
为了给父亲和岳父一个交代,他索性买了一个假学位。
最初,买假学位让他良心不安,但他是“学过哲学”的人,知道“撒谎欺骗有时并非不道德”。
有了“哲学的思维”,他对买假学位让长辈开心这事也就心安理得了。
不过方鸿渐也是有廉耻感的,当他回乡后发现岳父将自己得学位的事登了报,一想到内行人看到这则消息不知会怎么嘲笑他,他就羞愧得无地自容。
《围城》的故事情节特别简单:方鸿渐留学归国后被大学同学苏文纨看上,但他喜欢的是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由于他举止不当和其它误会,唐晓芙拒绝了方鸿渐的追求;失恋的方鸿渐阴差阳错下被聘为一所国立大学的教授,后因能力不足以及办公室斗争失利而被辞;大学任教期间,他结识了孙柔嘉,稀里糊涂地与她结了婚,却不堪忍受婚后生活的一地鸡毛。
《围城》人物分析之方鸿渐
《围城》人物分析之方鸿渐篇孙永晖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驶往香港的法国邮船上坐着各式各样的人,犹如鱼的腹中的五脏一样俱全。
法国人、德国流亡的犹太人、印度人、安南人且不用说是有中国人的,世界上的各个角落若是没有中国人的面孔就如同沙拉中缺少蔬菜一样的不新鲜。
更让人新鲜的是船上坐着一批新鲜的人,其中包括留德回国的方鸿渐博士。
下面笔者就其新鲜可人之处一一道来。
一,半生半熟的青柿子。
方鸿渐的初次出场是在法国邮船甲板上与鲍小姐的青涩暧昧,当苏小姐心有不舍地催促着方鸿渐去鲍小姐处时,方鸿渐顿时不好意思地红着脸撇下苏小姐。
苏小姐曾说方鸿渐是他们学校的“函数表”,随着女同学的接近脸上骤然升温仿佛高挂枝头的熟透了的红柿子。
但这时的方鸿渐只是一个尚未成熟的青柿子。
回国的路上与鲍小姐的暧昧关系逐渐使他生长渐至成熟,方鸿渐是有未婚妻的而鲍小姐也是有未婚夫的,两人的相遇就如阴霾的天空,晦暗而恐慌。
正如一切没有恋爱史的青年一样,方鸿渐把爱看得太贵和严重,不肯随便施舍与人,更不肯把爱献给任何女性。
方鲍二人的关系如雨后春笋般疯狂地生长,可就在下船的那一刻方鸿渐心碎似地如释重负。
顿时觉得又恼又恨,怪自己不该对她那么好。
方鸿渐的情人一去不返,他这颗青柿子还在枝头等待下一雨后将它打落在地。
二、学无实才的纨绔子弟。
方鸿渐凭借岳丈周经理的资助游学欧洲,虽说四年来换了四个学校,可并未学得真才。
又因父亲和丈人的书信说,方老先生乃是前清举人,作为儿子有义务“子承父业”得个博士回国以光彩门户,岳丈更不用说,出了钱总要有点儿回报的。
经过这样几番思索,终于明白了文凭的重要作用,文凭好似亚当夏娃身下那片遮羞包丑的树叶树叶的功效。
可是此时的方鸿渐就连这样一片树叶都没有怎能不感到羞耻呢。
可是回国在即,短时间内又无法正常博得一纸文凭,只好作罢。
回到国内当地教育机构请他为本校学生做一次演讲,只得点灯夜读准备演讲稿。
演讲当天众乡绅学子群聚恭听,不了听到讲演内容无不义愤填膺,想堂堂留学生竟公开提倡抽烟携妓。
论《围城》中方鸿渐悲剧人生的成因
性格决定命运 。“ 一个 人的性格好 与坏 ,在很 大程度 上对其事业 成
功与否 、家庭生活幸 福与否 、人 际关 系 良好 与否起 了决定 性Fra bibliotek的作用 。 ”
『 ] 方 鸿 渐 也 没 有 逃 脱 因性 格 缺 陷而 导 致 悲 剧 人 生 的 定律 。 5
暧昧关系。而苏文纨误 以为方鸿渐中意 自己,就对他越来 越亲密。可苏 文纨的青 睐却让方鸿渐恐慌起来 ,只是他没有快刀斩乱麻 的勇气 ,怯懦
和没有原则性 的性格使他在与苏文纨纠缠不 清的情感 “ 围城” 中迷失
自己 。 直 到 唐 晓 芙 的 出 现 ,方 鸿 渐 的情 感 才 有 了 方 向 。 方 鸿 渐 和 唐 晓 芙 两
个人都对对方怀有真诚的感 情 ,而且 他们都是有 个人 自主权 的现代 人。 由于他 的没有原则性 地结交苏 文纨毁 了他和唐晓芙原本真挚 的感 情。方 鸿渐遭到 了苏文纨的报复—— 挑唆他和唐晓芙的关系 ,导致 了唐 晓芙的 谴责乃至离弃 。而方鸿渐对 这一切毫无力挽狂澜的勇气 ,面对唐 晓芙的 谴 责 ,只是讷讷地说 “ 你说 的对。我是个骗子 ,我不敢再争辩 。 以后绝 不来讨厌 了。 说完站起来 就走了。在这把 握幸福 的关键时刻 ,方鸿渐 ” 不是积极 主动地去解释和争取 ,而是选择 了绝望地离开 ,放弃了 曾经触 摸到的幸福。因为假文凭事件是他的一块心病 ,一 直困扰着他 。尽管方 鸿渐 自己不愿提及 ,他 “ 在大地方 已经 玩世不恭 。 看淡 一切 ,但无 法 ” 阻止别人有意无 意地用这 个来伤 害他 ,使 他无 法理 直气壮 地为 自己辩 护 ,只能忍气吞声地 承受着别人 的嘲讽 。方鸿渐是如此的不 自信 ,不 敢
浅析方鸿渐的人生困境
浅析方鸿渐的人生困境姓名:聂桥玲班级:12级学号:12520305132内容摘要:方鸿渐是《围城》中塑造得最典型,人物形象最丰满的一位知识青年。
其性格懦弱、单纯而不失真诚,自卑、自守而不失善良,其行为怯懦、盲目,没有主见,但有良知,这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合体。
在恋情、事业、家庭方面处处碰壁,始终没有自我,与外界格格不入,陷入自己的“个人天地”,一如无进口,一如无出口,使我们看到不仅是方鸿渐这位鲜活的人物形象,还代表了三四十年代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从中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由此而产生的人生忧患。
关键词:人物形象懦弱真诚自卑没有主见一、方鸿渐的人生困境(一)迷失自我—求学上的困境出国留学可算是方鸿渐的第一个人生驿站亦可称为“学业围城”。
方鸿渐在传统的江南乡绅家庭下长大,虽然他的国文“曾受老子指教,在中学会考考过第二”,但是他对死板的经史典籍还是反感的,所以他也“看《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那些不合教育原理的儿童读物的。
”因此,读书不专这个习惯伴随着方鸿渐的整个读书生涯,以至于他在学业方面没有出色的表现。
到北平读大学,虽然他自己后来说在课上“有闻必录”,但是“他是个无用之人,学不了土木工程,在大学里从社会学系转哲学系,最后转入中国文学系毕业。
”大学毕业后,他为追赶时髦,出洋“深造”,而作为一个“学国文的人出洋‘深造’,本来就有些滑稽”,国学的锻炼熔炉无疑应在国内。
因此,他的留洋不是为深化过去的所学,而是想到国外“镀金”。
在他看来,“国文是国货土产,还需外国招牌,方可维护地位”。
事实亦如此,方鸿渐在欧洲,“既不抄敦煌卷子,又不访永乐大典,也不找太平天国文献,更不学蒙古文、西藏文或梵文”,“生活尤其懒散”。
整天只是在欧洲各国游荡,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游学生”了。
四年时间过去,专业一无所获。
为了搪塞父亲和岳父,方鸿渐又不得不买一张子虚乌有的“克莱登”大学的假博士文凭。
他在教育的围城中冲进冲出,失去了自我,而又不得不接受围城人生的现实。
《围城》中方鸿渐围城人生的原因
《围城》中方鸿渐围城人生的原因作者:汪涛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12期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因此社会环境总会对人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造成方鸿渐围城人生的原因,除了其自身性格特点之外,更是当时社会环境长期影响和积存的结果。
造成方鸿渐的围城人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
《围城》写的是1937年7月至1939年末的人和事。
这一时期社会极度动荡,“七七事变”,“上海失守”,“南京大屠杀”等事件相继发生,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国人民之间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此起彼伏。
作品未对这一时代环境作正面描绘,但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却交待得十分清楚,开篇即加上了“兵戈之象”的点白,方鸿渐等人赴职途中困在吉安的原因是“日本人进攻,长沙形势危机”,“长沙烧成白地”,这样就展示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时空。
首先,在政治上,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内忧外患的中国社会,处处败象丛生,疮痍满目。
方鸿渐归国是怀着宏图大志的,“谈到外患内乱的祖国,都恨不得立刻回去为它服务”。
但是战时的上海宛如围城,时局的动荡和社会的动乱使他在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只得暂时寄身于岳父的点金银行。
抗战时期方鸿渐到内地,作者对他路途所经历的描述,生动地展示了社会的凄凉景象:崎岖不平的公路,久历风尘,像害了疟疾一样浑身颤抖的破旧的汽车,一再光顾的日本的空袭飞机,蚤虱云集的“欧亚大旅社”和时有妓女、大兵出没的鹰潭小饭店,构成了大后方社会一幅斑驳陆离的图画,预示着方鸿渐将进入另一座围城。
在三闾大学,我们还看到了抗战初期国统区高等教育的黑暗腐败:校长高松年用小政客手段办教育,把办大学作为个人进身的阶梯,系主任、教授们大都是不学无术、荒淫无耻之辈,或用假文凭行骗,或钻营职位升迁,或制造传播流言。
尤其是国民党教育部颁布的导师制“规程”,更加强了对人们的铁桶式统治,这项制度要求导师随时调查、矫正,向当局汇报学生思想,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如有犯罪行为,也要导师负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城》中方鸿渐围城人生的原因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因此社会环境总会对人产生或多或少的
影响。
造成方鸿渐围城人生的原因,除了其自身性格特点之外,更是当时社会环境长期影响和积存的结果。
造成方鸿渐的围城人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
《围城》写的是1937年7月至1939年末的人和事。
这一时期社会极度动荡,“七七事变”,“上海失守”,“南京大屠杀”等事件相继发生,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国人民之间的侵略与反侵略的
战争此起彼伏。
作品未对这一时代环境作正面描绘,但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却交待得十分清楚,开篇即加上了“兵戈之象”的点白,方鸿渐等人赴职途中困在吉安的原因是“日本人进攻,长沙形势危机”,“长沙烧成白地”,这样就展示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时空。
首先,在政治上,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内忧外患的中国社会,处处败象丛生,疮痍满目。
方鸿渐归国是怀着宏图大志的,“谈到外患内乱的祖国,都恨不得立刻回去为它服务”。
但是战时的上海宛如围城,时局的动荡和社会的动乱使他在社会中找
不到自己的归宿,只得暂时寄身于岳父的点金银行。
抗战时期方鸿渐到内地,作者对他路途所经历的描述,生动地展示了社
会的凄凉景象:崎岖不平的公路,久历风尘,像害了疟疾一样浑身颤抖的破旧的汽车,一再光顾的日本的空袭飞机,蚤虱云集的“欧亚大旅社”和时有妓女、大兵出没的鹰潭小饭店,构成了大后方社会一幅斑驳陆离的图画,预示着方鸿渐将进入另一座围城。
在三闾大学,我们还看到了抗战初期国统区高等教育的黑暗腐败:校长高松年用小政客手段办教育,把办大学作为个人进身的阶梯,系主任、教授们大都是不学无术、荒淫无耻之辈,或用假文凭行骗,或钻营职位升迁,或制造传播流言。
尤其是国民党教育部颁布的导师制“规程”,更加强了对人们的铁桶式统治,这项制度要求导师随时调查、矫正,向当局汇报学生思想,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如有犯罪行为,也要导师负责。
对此方鸿渐惊骇地说:“好家伙,我在德国见过的纳粹党的教育制度也没有这样厉害!”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方鸿渐不能继续生存下去,只得逃离围城,另谋生路,回到上海。
而一本小册子《共产主义论》,则直接导致方鸿渐的失业,也使得他走出三闾大学这座围城。
而在上海租界,“政治性的恐怖事件几乎天天发生,有志之士被压迫得慢慢像西洋大都市的交通路线,向地下发展……鼓吹中日和平的报纸,每天发表参加的同志名单,而这些‘和奸’往往同时在另外的报纸上声明‘不问政治’”。
“约翰牛”与“山姆大叔”以中立为名,“只求在中国有立足之地,此外全让给日本人”。
上海即将沦陷使方鸿渐失去了工作,他只得又离开上海这座围城。
在这些内乱外患
的典型的社会环境中,读者不难见微知著,窥一斑而见全豹。
这种畸形的社会环境必定造就畸形的人们,方鸿渐就是这种
社会的产物。
在这种政治环境中,方鸿渐不得不受政治左右,
而在人生的围城中冲进逃出,陷入人生的困境。
战争使交通阻隔,教育萎缩乃至瘫痪,导致本来就不景气
的中国经济更加萧条。
“物价像吹断了线的风筝,也像得道成仙,平地飞升。
公用事业的工人一再罢工,电车和汽车只恨不
能像戏院和旅馆挂牌客满。
铜元镍币全搜括完了,邮票有了新用处,暂作辅币,可惜人不能当信寄,否则挤车的困难可以避免。
生存竞争渐渐脱去文饰和面具,露出原始的狠毒,廉耻并不廉,
许多人维持它不起,发国难财和破产的人同时增加,各不相犯……贫民区逐渐蔓延,像市容上生的一块癣。
”作者把上海
孤岛时期通货膨胀的严重经济后果,发国难财的“英雄们”的不知廉耻,社会斗争的空前激化,鲜明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即
便在表现“春光尽情发泄”的写景文字中,作者也注视着各种社会陋习:“春来了只向人的身心里寄寓,添了疾病和传染,添
了奸情和酗酒打架的案件,添了孕妇”。
作者虽然只在主人公
人生旅行的叙述中,间或透露出社会经济生活的鳞鳞爪爪,却
深挖出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社会经济混乱,物价飞涨,通货
膨胀;人民生活困苦,食不裹腹,衣不遮体。
这样萧条的社会经
济生活势必会波及到家庭、个人的经济生活。
日本人的入侵,使方家江河日下,乡下的田产、房产被洗劫一空,方家的景况
远远小于孙家的期望值,方家的困窘引起了孙家的轻视。
而孙家也不是什么腰缠万贯的大亨,他们甚至买不起孙柔嘉的陪嫁品,这也导致被方家瞧不起。
在这种复杂的家庭关系中,孙柔嘉同大家庭的矛盾不断恶化。
再则,由于方鸿渐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不能补贴家用,这使得他在大家庭中的亲合力下降,与大家庭的矛盾也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得不走出大家庭这座围城。
在小家庭中,方鸿渐又处在另一座围城之中,方鸿渐与孙柔嘉的经济收入悬殊,他的收入还不及孙柔嘉的一半,经济收入的差别总是方、孙二人爆发战争的导火线,矛盾的加剧,终致小家庭的解体。
可见,大家庭的分裂以及小家庭的离析归根结底都是经济生活的困顿。
在思想文化上,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浸染和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文化的历史遗存,使方鸿渐的身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生存模式:一种是资本主义的生存模式,方鸿渐在国内受过高等教育,又留学欧洲,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影响,他追求个性解放,要求自由恋爱,要求解除老式的婚约。
另一种是封建主义生存模式,他尽管受过现代的教育,但其家学渊源颇深,即使在上海那样的地方,照例还是要请算命先生来支配儿女婚姻,举人父亲方老先生还是以“重名教”作为教子的良方,给新添的孙儿起名字,也“把举人书袋底的积年陈货全掏出来了”。
在这样的封建“书香门第”、科举世家的环境下长大,自然会耳濡目染。
这两种生存模式是根本对立的,方鸿
渐有且仅有这两种生存模式,这就注定了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是资本主义生存模式,要么是封建主义生存模式。
但究竟选择哪一种生存模式,方鸿渐自己也不太明确,因此,他不断在这两者之间做出选择。
在恋爱上,他既想自由恋爱,要求解除与周家小姐的婚约,又要恪守封建道德,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婚姻家庭中,方鸿渐既要满足妻子孙柔嘉较为现代的生活方式,又要符合父亲唯上是从、唯俗是从的古训。
选择了其中的一种生存模式,就意味着对另一种生存模式的否定。
用围城来解释就是,他逃出一座围城就意味着又进入了另一座围城。
政治的腐败黑暗、经济的困顿以及文化思想的影响,使人不能过上正常的生活,也不能按照自己的目标正常发展,而是随着社会的动荡,过着摇摆不定的生活,对于方鸿渐来说,就是冲进逃出的围城生活。
汪涛,湖北广水市育才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