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烘干玉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烘干玉米

背景:玉米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5%,东北地区是我国玉米主产区之一,年产量占全国总量的35%,且属于晚熟品种,收获入库时水分在30%左右,收购入库时玉米水分也在25%左右,东北冬季气候原因不利于玉米自然风干晾晒,主要依靠烘干方式使玉米水分降至14%以下,以便于安全储藏。

一、烘干玉米工艺—热风干燥

首先通过热风带走谷物表面的水份后,然后经过缓苏将谷物内部的水份移到表面,再次通过热风带走水份,依次循环作业,直至降低到所需的谷物水份。

玉米等作物谷粒本身最高受热温度低于55℃,为了保证稻谷烘后品质,减少爆腰率,必须采用较低的介质温度(风温),通常干燥机气流的输入风温≤60℃。

二、如何鉴别烘干玉米?

1.从形态颜色:风干玉米颜色鲜亮,有光泽,籽粒饱满;

烘干玉米颜色灰白,无光泽,籽粒瘪,颖皮(所谓的衣)易脱落

2.从表皮及容重:烘干玉米表皮起皱,甚至能剥开外层表皮,且容重相对低。

三、烘干玉米营养价值如何?

研究表明,烘干玉米发芽率较低,脂肪酸值升高。烘干过程如局部温度过高时易发生美拉德反应,导致氨基酸含量降低,同时高温会产生抗性淀粉,消化能值降低。一般来说,玉米出烘干机温度在50℃以上就会影响玉米的色泽和香味,烘干玉米的品质均有所下降,据不完全统计,80%烘干玉米的品质有出现降低一等的情况,属于“不宜存”粮食之列。

验收烘干玉米过程中最明显的特征出现糊焦粒,一般我们验收时标准是糊粒≤2%(此数据仅供参考)。

四、烘干玉米的储存注意

1.尽量与风干玉米分仓储存

2.烘干玉米储存时间预计超过一个月时,要将烘干水分降至

14.5%以下。

五、烘干玉米的使用

烘干玉米一般不用于开口料等乳猪颗粒料中,建议使用到中大猪粉料和禽料中,水分不得高于14.5%;当天使用与颗粒料的烘干玉米水分不得高于15%。

当然,并非所有烘干玉米质量都不好,质量好的烘干玉米与正常风干玉米无大区别。

新玉米作为饲料原料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随着新玉米的上市,在饲料中的应用比例逐渐提高。但新玉米在开始使用的一段时间常常碰到诸如畜禽拉稀、饲料报酬偏高等一些问题。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些问题?又有该怎么去解决呢?下面我们讨论一下新玉米在饲料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一、新玉米的品质

1、玉米水分:新收获的玉米水分在华北地区一般为

15%-20%,在东北和内蒙地区一般为20%-30%。高水分会破坏日粮中维生素等活性成分、降低日粮中代谢能水平和粗蛋白水平、打破日粮中各营养素间的平衡关系等,所以最好通过收购合格品质的玉米来解决,或根据水分差异的影响,调整日粮营养水平(陈朝江,2007)。

2、不完善粒:生霉粒是不完善粒的一种,多数养殖户认为玉米霉变只发生在玉米贮存过程中,但实际上玉米霉菌分为仓储霉菌和田间霉菌。谷物在采收前后约25%已受到霉菌的污染,霉菌的潜在性及霉菌毒素的存在给饲料品控提高了难度,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固然是个办法,但关键还是高度重视霉菌污染的问题,加大监控力度把生霉粒控制在1%范围内。不完善粒除了生霉粒,还包括热损伤粒、生芽、病斑、破损及虫蚀和杂质。烘干玉米的热损伤粒、破损粒应引起重视。新玉米本身的呼吸强度大,不完善粒的存在致使短期贮藏发热霉变风险依然很大,同时饲用价值降低,收购时应加强监控。

3、产地的影响:不同产地的玉米质量如容重、营养值等是有差异的,这可能和各地无霜期及生长期等自然气候的不同有关,因此不同产地的玉米使用应合理过渡。

4、抗性淀粉:玉米是后熟生理作物,新玉米中的抗性淀粉含量最高,储存一段时间(5-6周)含量逐渐降低。烘干干燥的新玉米,由于淀粉变性,直链淀粉增多,也一定程度上影响消化率。不同饲料原料抗性淀粉含量存在差异,见下表。

表几种原料中抗性淀粉与非抗性淀粉含量(%)(张平等,2004)

样品干物质抗性淀粉非抗性淀粉

米 89.7 6.42±0.0658.75±0.

85

麦 89.8 0.40±0.1356.90±0 .72

麦 89.6 0.64±0.1170.93±0 .10

米89.4 0.21±0.2075.65±1 .10

麦 90.7 0.75±0.0664.15±0.

42

米 92.4 0.60±0.3180.84±0.

61

抗性淀粉作为一种新型膳食纤维在食品中研究较多,由于不消化不吸收,不会给人体增加热量,可增加饱腹感,减少能量摄入,有利于减轻体重、促进脂肪氧化、增加脂肪排出。以上作用对人体减轻体重有益,但对于动物生产却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可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软便、饲料报酬高等症状。

针对以上新玉米本身存在的这些因素,解决方案如下:

第一,可以使用合理配比的针对性强的复合酶制剂。北京华美源公司研发部已就此与一些养殖企业共同进行了针对性的有益探索,到目前为止取得了较为理想的试验结果(数据待发表)。

第二,适度陈化,时间需在一个月以上。

第三,可通过与高品质陈玉米逐步混用过渡,过渡期半个月以上。

第四,寻求玉米替代产品如小麦及其副产品、稻米、米糠、棕榈仁粕等,减少此阶段玉米的用量。

(1)小麦可以作为家禽的主要能量饲料,在猪日粮中部分或全部代替玉米喂猪也能取得很好的饲养效果和经济效益。小麦中非淀粉多糖消化率很低,需添加相应的酶制剂解决与改善;小麦中总的生物素含量比玉米高,但利用率较低,饲喂小麦日粮必

须注意生物素的添加;小麦的色素含量仅为玉米的11%,所以需要考虑玉米蛋白粉、苜蓿草粉、着色剂等的合适搭配合使用。

(2)棕榈仁粕因粗脂肪含量高,通常将其归为能量饲料使用,可按1:1替代玉米或麸皮。棕榈仁粕在肉雏鸡料和成年肉鸡料中添加时不会产生有害影响,而且采食量通常高于饲喂玉米基础日粮的鸡的采食量(金灵等,2009)。但棕榈仁粕中非淀粉多糖78%是直链甘露聚糖,精氨酸与赖氨酸不平衡,粗纤维含量较高,大量使用时要配合甘露聚糖酶等酶制剂使用,同时添加赖氨酸,效果才更保证,同时棕榈粕对制粒产能存在不利作用,对环模磨损也较大,要从生产实际考虑适宜替代量。

二、养殖场生物环境变化

玉米的整体收割,使老鼠、蚊蝇的生存环境和食物来源受到影响,此时养殖场中的老鼠、蚊蝇数量比平时多数倍或数十倍,这也许成为这个阶段很多养殖场畜群或禽群不稳定的一个重要诱因。

老鼠、蚊蝇是很多疾病的中间宿主或传播媒介,引发或传播猪的弓形虫病、附红细胞体病、禽的白冠病、沙门氏菌病等。疾病的发生、隐形感染或群体的亚健康状态无疑会影响饲料效果的发挥,加之老鼠繁殖能力强、周期短,对饲料的消耗量也是非常之大,最终影响饲料报酬。因此改善措施务必做好灭鼠工作,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