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辽河地区工具类玉器的使用与史前社会的发展

合集下载

完善理论 求实创新——对西辽河地区史前科技发展水平研究的思考

完善理论 求实创新——对西辽河地区史前科技发展水平研究的思考

了大规模的文物普查 , 找到 了新石器时代许多有重
大价 值 的古文化 遗址 , 特别 是辽西 地 区牛河 梁 坛庙 冢 的发 现 ,使 红 山文 化 把 中华 文 明史 提前 了一 千
年。
2提 出 中华文 明 的满天 星 斗说 的理 论 , 而在 . 尽
西亚传播进来的。 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伦敦大学的 拉古别里 、 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 、 日本考古学家红 l后遗址发掘者滨 田耕作等人 , J J 这些人的学术观点
供 了基 础 , 以燕 山南 北 长城 地 带 为重 心 的北 方 ( 或
为辽西古 文化 区)考古学事业也取得 了辉煌 的成
就。
二 、 论指导 下 的西辽 河地 区 古代 科学 技 术水 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平 研 究
使中国考古学体系的建立有了坚实的基础。
3中 国文 明产生 的模 式 。在 他 的理论 指 导下 , . 全 国各 地积极 开展 区系类 型理 论 的研究 , 初步 建 并
柱都 将起 到积极 的推 动作 用 。 今天 的史学 、 社会 学 、 考 古学 、 学者 们在 他的理 论指 导 下 , 断完 善 , 人类 不
是, 考证结果却与这一论点大相径庭 : 中国商代青 铜器铸造用的复合范( 模子 )与西方文化古 国( , 包 括印度 ) 采用的失蜡法 , 完全是不同的传统。 而且商 代文化还有个独有的特点 , 即殷代玉石雕刻是别个

代宗 师 苏秉 琦 先生 生 前所 创 造 的考古 学 理
中国文 明产 生 的 因素是 原 生 因素 为 主还 是外 来 因 素 为主 。在这 场讨论 中, 先生依 据 中 国地理 环境 ’ 苏
的特征 , 出中华 文 明根植 于本 土的 观点 : 中国新 提 “

西辽河史前玉器与中华礼制文明

西辽河史前玉器与中华礼制文明
g o g u t r .h n s a u tu n x l o e rv ra e n i a Et u te Ci i z to . ln wa c lu e o g h n c lr e i i a h i e r a d Ch n i e t vl a in i a q i
前 西辽 河 地 区 兴 隆 洼 文 化 和 红 山 文 化 玉 器 群 与 中 华 礼 制 文 明 的 内在 关 系 问 题值 得 关 注 。
关键词 : 辽 河 ; 前 玉 器 ; 制 文 明 西 史 礼
中圈分类号 : 868 K 7.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0 1 5 ( 0 6 0 — 1 60 10 —7 1 20 )40 1—4

要: 近年 来 的 考古 新 发 现 材 料 表 明 . 国 古 代 源 远 流 长 的 尚 玉传 统 , 根 溯 源 . 中 追 与史 前 东 北 地 区西 辽 河 流
域 的 考 古 学 文 化 密切 相 关 . 山 文化 的 玉 器 . 兴 隆 洼 文 化 玉 器 一 样 . 是 当 时 社 会 政 教 礼 仪 生 活 的产 物 . 红 与 都 史
的差 异 , 以看作是 兴 隆洼文化 在 不 同 时段 、 同地 可 不
Abta tRe e ty h e f u do rh e lgcig e in ss o .t ewo s i f a eta io na ce tChn srltdt sr c : c n l .t en w o n f c a o i n rde t h ws h rhpo d rdt ni n in iai eae O a o j i t eac a oo yc l r fxl o erv ra e h rh e lg ut eo ia h ie ra.t ejd r a n fHo g h n c l r ,a l a l go g ut r .i h u i h a e o n me to n s a ut e swel s xn ln wac lue st e u

辽西地区史前时期匕形器研究

辽西地区史前时期匕形器研究

辽西地区史前时期匕形器研究作者:张宇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2期张宇(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辽西地区主要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赤峰市和通辽市)以及辽宁西部地区。

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与谱系相对完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

在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等考古学文化出土器物中,常见一类用玉、石、骨等为质地的匕形器。

探究辽西地区史前时期匕形器的产生、功能、制作工艺及其内涵特征,对研究史前时期玉器的功能与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红山文化;辽西地区;骨匕;玉匕;功能中图分类号:K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2-0017-04辽西地区主要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赤峰市和通辽市)以及辽宁西部地区。

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与谱系相对完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

在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等考古学文化遗址出土器物中常见一类用玉、石、骨等为质地的匕形器。

本文旨在通过对辽西地区不同时期出土的史前时期匕形器(即骨匕、玉匕)形制、出土位置的研究,在学术界前期成果基础上,结合其他地域出土匕形器对辽西地区史前时期匕形器产生、功能、制作工艺及其内涵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一、辽西地区骨匕、玉匕出土情况(一)骨匕“匕”一字在《说文解字》中就有过记载:“匕,亦所以用比取饭,一名栖。

凡匕之属皆从匕。

”近年来全国各地相继有匕形器出土,尤其以辽西地区出土较多,出土骨质匕形器数量较多,种类齐全。

196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在赤峰市蜘蛛山遗址进行发掘,出土骨质匕形器3件,完整的两件,长条形。

其中一件可能是骨铲残断后改制而成,长13.5厘米,一端钻孔、磨光;另一件长9厘米,一端磨刃,这两件均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

人教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课件】

人教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课件】

二、先民家园
(二)仰韶文化的代表——半坡
仰韶文化时期是原始氏族社会的大发展时期。
• 仰韶文化发现了多处公共墓地,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无显著 差别,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阶级分化。
河 南
河南灵宝西 坡遗址的大

房子,可能

是氏族首领
西
居住或处理

事务的场所。

址 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发现的大房子复原图
(一)稻作农业的代表——河姆渡
原始畜牧业
出土的陶猪
遗址中出土的猪下颌骨、狗面骨
刻有猪纹的陶盆
二、先民家园
(一)稻作农业的代表——河姆渡
原始手工业
玉器
陶器
漆碗
骨哨
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
二、先民家园
(二)仰韶文化的代表——半坡
根据教材第12页,完成表格
距今约6000年 黄河流域陕西西安 半地穴式圆型房屋
饰品,甚至还有透雕刻花的骨梳和象
牙雕筒等工艺品。它们与葬在同一墓
地而几乎一无所有的墓葬形成鲜明的
对比……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所处时间 距今约6300-4500年 分布区域 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
和淮河中下游地区 主要特征 制作出较为精致陶器
大汶口文化 涡纹彩陶壶
大汶口文化云 雷纹彩陶釡
三、满天星斗
3.
陶猪
有了固定
4. 的食物、
用品来源
陶罐
陶灶
定居生活
聚落发展
开始制作使用陶器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 发明。远古先民在生活中发
现泥土有可塑性,经过火烧后 会变得坚硬。于是,他们把用 泥捏成的容器放在火堆中烧,
最早的陶器出现了。陶器的 制作和使用,对人类的生 活有重要意义。

从石峁到喇家——史前西部玉器新发现的文化史意义

从石峁到喇家——史前西部玉器新发现的文化史意义

从石峁到喇家——史前西部玉器新发现的文化史意义作者:来源:《丝绸之路》 2013年第19期文图/叶舒宪关于华夏文明的远古辉煌,过去的国学研究是紧跟着文献记载亦步亦趋——先看孔孟等圣人留下的经典是怎么说的,再看左丘明和司马迁等早期史官又是怎样记述的。

如今世风大变,我们处在一个考古大发现层出不穷且日新月异的时代,古史研究者需要以高度的敏感紧紧跟随新发掘的遗址及文物,展开前沿式的追踪探索。

唯文献马首是瞻的学问格局就此走向终结,而“格物致知”式的古老问学方式获得重新理解和再造的契机。

近年来,笔者曾先后两次到青海民和喇家遗址,三次到陕西神木石峁遗址调研,为的是解开一个文献知识中根本没有涉及的难题:史前玉文化的传播是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完成对中国多数地区的覆盖?换言之,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玉器出现,到4000年前玉礼器的生产和使用波及到河西走廊地区和广东珠江流域,中国版图的大半已经被玉文化及其崇拜观念率先统一了。

现在需要梳理和求证的是具体的过程:5000年前先覆盖中国北方西辽河地区、南方长江下游地区的史前玉文化,是怎样随后覆盖到中原地区,又最后覆盖到黄河上游地区及珠江流域的?今年5月去广东韶关考察石峡文化,7月再去青海考察喇家遗址,对这个问题有了初步的推测性答案:玉文化传播大体沿着河流行进,河水流向一方面充当着史前部落迁徙的指路标记;河水的流动又能担当起水陆运输玉石原料的交通功能。

对于中原地区最早出现的玉礼器生产而言,山西芮城清凉寺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墓地是在约5000年前率先揭开中原玉文化序幕之地,该地南距黄河不远;随后是山西襄汾陶寺文化,在4500年前继承着晋南玉文化发展,并且出现王城规模的大聚落,该地虽然不在黄河边,却也西距黄河不远。

较难辨识的是从晋南陶寺玉器到西北地区齐家文化玉器的传播路径,这也相当于中原玉文化拓展到西北玉文化的传播过程。

陕北石峁遗址龙山文化城池和玉器的新发现,恰好填补了这个文化传播轨迹的空白点:原来中原玉文化是从河东先到河西,再沿着黄河北上河套地区,在距今4300年之际催生出史前中国北方最大的石城和建城用玉器的现象。

211093961_西辽河流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

211093961_西辽河流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

文 图/宋晋 李波 王泽 张璇 邢浩为了研究西辽河流域的史前聚落遗址,在与赤峰和朝阳两市文物局、敖汉旗史前文化博物馆、建平县博物馆等单位接洽后,我们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团队于2019年4月赴内蒙古赤峰市和辽宁朝阳市等地开展了为期20余天的田野考古调查。

尽管团队成员均为建筑学(设计)专业背景,与考古学可谓“隔行如隔山”。

但若从聚落形态、聚落考古学的角度来看,两者都是研究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实体(遗存)及其背后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学科,均讲究所谓“透物见人”,其区别仅在于研究时段的早晚和视角、方法的差异。

因此,两者之间存在极强的共通性与相互借鉴意义。

区域概况西辽河流域在距今8500—3000年间的全新世大暖期,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较现今优越,孕育了发达的史前文化,是中国早期文明孕育和发展的重要源头之一。

这一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有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富河、小河沿文化,以及属于青铜时代的夏家店下层和夏家店上层文化,历时6000余年,经历了从采集狩猎为主、农业为辅,到两者并重,再到农业为主和游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以相对清晰、连续的文化发展序列,呈现出不断复杂的发展趋势和持续进步的演进规律。

各史前文化之间有共性也有特色,有传承也有变异,在不断碰撞、交融与互动之中将西辽河流域的史前文明推向高潮。

本次田野考古调查的史前城址年代主要在距今4000—3500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

这一时期聚落遗址的数量与密度达到了西辽河流域的最高峰。

根据1999—2007年间开展的中美赤峰国际联合考古调查项目的成果,仅赤峰西南部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一处此时期遗址。

整体上看,遗址多位于台地、丘陵及河谷漫滩地带,通常以大型聚落为中心,形成控制一定地域范围、组合形式多样、相互呼应的聚落群体。

特别是出现了一大批注重防御的土、石城址和建在山梁顶部的祭祀性遗址。

同时,房屋建造技艺与施工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以石块、土坯等为主要建筑材料,实现了由半地下穴居向地面式房屋的过渡。

古代玉器的形制及特征

古代玉器的形制及特征

古代玉器的形制及特征----明阳中国的玉器刚刚出现之时,只是作为一种生产工具来使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先民们在其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对美的追求,玉器逐渐被赋予了人性化和神化, 玉器开始在原始生产工具单一形制的基础上,演变并发展了原始的神器和佩饰用器。

原始社会产生了贫富分化后,导致了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出现,慢慢地这种产量稀少,美丽耐久的玉器就成为统治阶级专门享有的器物,并产生了更多的功能,赋予了更特殊的意义。

玉器从简单的生产工具到作为美化生活的装饰品, 到代表政治等级,融进各种礼制内容、伦理道德,成为财富的象征,宗教图腾的崇拜等,其形制也变得更加丰富。

中国玉器发展史已有数千年,各朝各代在对玉器工艺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发展了迥然不同的器具形制,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玉器多为工具器、佩饰器等。

距今七、八千年以前,辽河的兴隆洼文化,沈阳地区的新乐文化,大连地区的长海广鹿岛小珠山(下层)文化,阜新查海原始村落文化等。

在这些原始文化中已经出现了玉制的斧、凿、匕等生产工具和玉玦类佩饰器。

它们是玉器创作初期的代表作。

辽河地区是我国最早的用玉地区之一,它对距今五、六千年以前的红山文化及其相同发展阶段的文化产生了承袭关系。

红山文化玉器在此基础上得到发展,处于原始玉雕的成熟阶段,并首创了宗教用器。

工具类器形增多,如锛、铲、勾形器等。

佩饰用器种类发展为以现实题材的鸟兽动物为主题,如鸟、燕、枭、鹰、蝉、鱼、龟、猪等,并增加了如勾云形佩、马蹄形箍、二、三联璧、双兽首(或人首)三孔玉饰等形制。

首创的宗教用器如玉C形龙和玉兽形(猪龙)玦、玉兽面丫形器、高冠的玉凤首、玉兽形佩等,都属于模拟幻想中的玉雕神灵,反映出红山文化部族的原始宗教图腾崇拜。

红山文化玉器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点。

红山文化玉器的形制对相同发展阶段的各种文化玉器以及晚期各种文化玉器都产生过影响,直至商代晚期玉器形制中,仍然有红山文化玉器的影子,如商代的卷体龙、勾形器等,显示出红山文化玉器很强的延续性。

中国·赤峰第二届红山文化国际高峰论坛会议纪要

中国·赤峰第二届红山文化国际高峰论坛会议纪要

内蒙古文物考古2008年第1期中国赤峰“第二届红山文化国际高峰论坛"会议纪要张国强王瑞金孙永刚黄文博2007年8月17日——18日,由赤峰市人民政府主办,赤峰学院、赤峰市文化局承办的“中国赤峰第二届红山文化国际高峰论坛”在赤峰学院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故宫博物院、中央民族大学、辽宁省博物馆、辽宁师范大学、朝阳师专、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香港、韩国的专家、学者30余人对红山诸文化玉器制作工艺、社会性质、经济模式、科技水平、文明起源等诸多问题进行了研讨。

会议取得了两项重大成果,一是广泛深入地进行了学术研讨和交流,二是发表了《红山文化赤峰宣言》。

中央、内蒙、赤峰等各新闻媒体分别对会议进行了详实报道,产生了强烈地反响。

1.关于红山诸文化社会性质、科技发展水平、经济模式、文明起源等方面的研究席永杰(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教授)通过西辽河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物对西辽河地区史前社会的科技发展水平进行了阐释。

首先,他对兴隆洼文化兴隆沟遗址出土的一个头骨进行了分析,在上面发现一对有着明显打洞医疗痕迹的牙齿。

席永杰认为,打洞医牙不但需要止血、消炎,还需要麻醉,这说明8000年前兴隆洼文化地区的医疗水平已经相当不俗,很可能已经有了专业牙医。

接着,席永杰对一支骨笛照片进行了分析,骨笛的材料是一节骨头,上面有规律地钻了几个小孔。

他说:“并非拿一节骨头随便钻几个小孔就能吹出声音。

要做骨笛,每个小孔的位置以及孔与孔之间的距离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他认为,这支骨笛的出土说明早在兴隆洼文化时期(距今8200—7200年),人们对乐理、乐器的制作工艺就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

另外,席永杰从一支长30厘米的吹火筒、几幅雕刻着不同图案的岩画、印有不同布纹的陶罐对西辽河时期的冶金、绘画、纺织进行了推想,认为西辽河地区史前社会的科技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于建设(赤峰市文化局研究员)对红山文化的社会性质进行了全新的阐释。

[资料]夏商周时期玉器 - 高古中古玉器琉璃 - 玉器珠宝翡翠玛瑙 - 盛世收藏论坛

[资料]夏商周时期玉器 - 高古中古玉器琉璃 - 玉器珠宝翡翠玛瑙 - 盛世收藏论坛

[资料]夏商周时期玉器- 高古中古玉器琉璃- 玉器珠宝翡翠玛瑙- 盛世收藏论坛(转载)夏商周时期玉器二里头文化玉器为代表的夏代玉器近几十年以来,随着考古发掘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人们对中国古史中的夏文化的认识,才有了实物的依据,对夏代历史的研究也有了新的突破。

二里头文化的考古发现分为四期,目前考古界有两种意见:一是主张该文化的四期都是夏文化遗存;一是主张一、二期为夏文化,而三、四期则为商代早期的文化。

值得指出的是,迄今所发现的考古资料说明,该文化的三、四期发现有玉器,而一、二期尚无玉器。

据此,若按上述第一种说法,则夏文化晚期已发现玉器;若按后一种说法,则夏文化未发现玉器,所发现的玉器属商文化早期物。

笔者认为,迄今所知材料说明,前一说是可信的。

我们可视二里头文化即是夏文化。

二里头文化发现的玉器品种有钺、戚、牙璋、刀、戈、矛、圭、柄形器、珠、管、坠等。

其用途或作佩饰,或作仪仗。

其中仪仗器是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在造型上并无多大的变化,只是器形较宽,有的还饰有纹图,侧边有若干个齿状脊牙,玉钺刃边作多角等,而与此前玉器略有差别。

二里头文化玉器中,数量较多且为首次出现的是所谓“柄形器”。

鉴于此类器物前有榫,考古界推测其可能作某种器之柄而定为“柄形器”。

最近十年以来,因此类器从未发现其榫端有器物,故对其定名又提出怀疑,有的称其为刀具,有的称其为死去祖先的牌位。

笔者发现,这类物曾数次见到其榫前端有数十块小玉片等组成的某形体物,且制作精美,甚至有下面嵌托黄金片者。

出土时,有的置于棺椁内和盖上,有的置于墓葬周壁问的墓道口,显然有某种特殊作用和意义,可能是一种辟邪压胜物。

二里头文化玉器的饰纹,亦有新的发现,一件柄形器上的花瓣纹、人面纹、双钩饰纹和人面纹上的“臣”字形目等最引人注意。

红山文化玉器研究述略

红山文化玉器研究述略

红山文化玉器研究述略吕昕娱;李亭霖【摘要】红山文化是我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

近年来,随着大量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成果的不断出现,不仅向世人充分展示了红山文化丰富的内涵,而且对我们进一步深刻认识红山文化、探讨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也提供了宝贵资料。

红山文化玉器是我国史前时期一个独立的玉器系统,是红山文化丰富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红山文化玉器认识与研究的状况进行分析与总结,将有助于我们对红山文化玉器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展开,进而解决红山文化的社会发展阶段等较深层次的问题。

%Hongshan culture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neolithic culture in north-east area.In recent years, with a large number of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excavation results appear constantly, not only fully demonstrates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Hongshan cul-ture to the world, but also provides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us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hongshan culture, probe the position of hongshan culture in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Hongshan culture jade is an independent system of jade in prehistoric tim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Hongshan culture.The analysis and summary about jade research of Hongshan culture will contribute to the further research of Hongshan culture jade, then solve deeper problem about social development stage of Hongshan culture.【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7【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红山文化;玉器研究;考古发掘;扩展;深入【作者】吕昕娱;李亭霖【作者单位】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3红山文化是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中最早被认识的一种文化,其年代距今约6500~5000年。

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原始农业的兴起、标志及意义,知道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以及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相关知识。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地图、分析考古文物等方式,提高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看视频、研读史料、合作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不同自然环境对原始农耕文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为人类文明起源作出了重要贡献,从而增强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感受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2.教学难点农业的兴起与定居生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展示原始人类采集、狩猎的图片,提问: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有什么特点?他们面临着哪些生存困境?明确:原始人类主要依靠采集和狩猎为生,生活方式简单,面临着食物来源不稳定、野兽威胁等困境。

2.引导学生思考: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原始人类可能会采取什么措施?明确:他们可能会尝试寻找更稳定的食物来源,从而促使农业的产生和发展。

(二)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1.生产工具的改进展示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的图片,提问:这两种石器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属于哪个时代?明确:打制石器粗糙、笨重,属于旧石器时代;磨制石器更加精细,属于新石器时代。

讲解史前时期的概念,即人类有文字记载之前的历史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2.农业的起源及意义展示材料一“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

——《管子》” 和材料二“考古发现:非洲稻最早起源于尼日利亚,追溯到 3500 年前,亚洲的印度稻最早距今 6000 - 4000 年,而中国稻距今约 10000 年前”,提问:结合这些材料,思考原始农业是如何兴起的?明确:距今约 2 万年前我国先民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帮助这些植物更好生长;距今约 1 万年前,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中国玉器的基本知识及文化内涵论文

中国玉器的基本知识及文化内涵论文

中国玉器的基本知识及文化内涵论文关于《中国玉器的基本知识及文化内涵论文》,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玉器一.初期玉器,新石器时代,当时玉器处在原始文化状态,距今有5000一6000年的时间,分为北方的红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1.北方的红山文化,距今5500年到6000年,在今内蒙的赤峰市,出土的玉器多种造型,最重要的有勾云形器和玉猪龙两种.勾云形器有玉龟.玉鹊,猪龙有C形墨玉玉猪龙.2.南方的良渚文化,距今4300年到5000年,在今江苏的吴县,武进,浙江的佘反山,瑶山等地,主要的玉器有,琮.壁.符.镯.佩.环,还有蝉.鸟等动物.3.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大部分是祭祀天地和随葬用品,另外还有小部分是辟邪.财富和地位的象征等物品.早期玉器,夏商周三代.公元前2070年.1.夏商周三代玉器种类有,王室专用的玉圭,玉璋,玉琮,玉柄等.装饰用的玉珠,玉镯,玉管,玉兽面纹牌等,兵器用的玉戈,玉刀,玉戎,玉剑等.2.夏商周三代玉器的艺术特征,在继承原始社会玉器主要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发展.在玉器制作中,采用夸大局部,不求形似,突出神韵的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使玉器更富有观赏性和装饰性.时代风格表现为崇尚自然,追求真实.富有流畅婉转的韵律感.在商周玉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3.此时玉器的南北之分已经消失,玉器制作艺术,长时间磨和统一,夏商周三代玉器文化的重要特色就是,逐步形成了统一格调的礼玉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玉文化公元前770一221年中国的玉器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有了标准,这就是玉为君子的德玉文化.孔子曰,玉有五德,仁.义.勇.智.洁.这五德.这一时期玉器有1.主流纹饰,龙首纹,谷纹,内钩卷云纹,蓠纹,2.主流线条,兽面和谷组合纹,谷纹加斜格线的蒲纹,星纹,鱼鳞状的龙纹.3.主流型器,组合佩,双龙佩,带钩,玉剑饰,活连环等.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不仅数量多玉质上乘,并且创新了不少新器型,线条运用娴熟,纹饰审美含量增加,刀工遒劲,风格清新潇洒,最著名的玉器就是和氏壁汉代的玉器文化.汉代是国大一统的盛世,玉器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古代玉器发展前期的最高水平.1.汉代出现了玉衣.玉握.玉枕.玉剑,佩玉中有了玉鹰.玉熊.玉仙人.玉辟邪.玉鸠首仗.有了九窍玉塞,这时的玉壁不再是圆形的也有其他形状.2.玉器的材质也多样化了,当地的石材和新疆和田玉同时使用,不仅使玉器的数量大大增加,从质量上也有了根本的提高.3.汉代的玉器要求写实,一反平面雕刻,代之以立体圆雕,雕琢手法突出的是汉八刀和双沟碾法,反映了汉代玉雕的简洁明快,最著名的有玉仙人奔马.魏晋南北朝和隋朝的玉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纷纷,玉文化的发展受到抑制,魏文帝曾下令禁用玉衣等大型玉器,民间的玉器用才由玉改为用白石,黄花石,玉器工艺萧条,传世玉器作品也寥落晨星.做工朴素,精工者极少,主要的三类用途1.生活用品有玉杯.玉带钩.玉印.2.装饰用的有玉衍及其它佩.3.鉴赏用的有玉辟邪.玉瑞兽.魏晋南北朝玉器的风格特点,是简单,用途简单化,装饰简化,作为时代的特点.有玉杯玉带钩,器型一般较小,钩首多做龙首,变厚变宽,玉衍是当时流行的玉佩,多做如意云头状,玉器总体风格以素面为主.隋朝的历史很短,不足40年.在玉器史上确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隋朝在玉器制作工艺上不曾有什么独特建树,却为另一个新的玉器时代拉开序幕.最著名的是镶金边的白玉杯.。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华文明的起源设计说明中华文明有着5 000多年的历史。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当时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了解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尧、舜、禹的禅让,对学生感知和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要使用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入图片、神话传说等,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观察清晰准确的历史地图,使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直观印象,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同时在引导学生思考民族交融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知识,培养其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1.了解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2.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认识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体会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3.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重点难点重点: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早期国家和中华文明起源、禅让制。

难点: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与早期国家和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史料研读法、合作探究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中国简史》(书目)。

2.影视作品:《中华上下五千年》(纪录片)。

(二)工具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教师首先让学生根据他们看过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如《中华上下五千年》中的相关片段,说一说他们了解的炎黄传说,然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史料实物中认识历史,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预习检查1.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什么?2.说说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的地点、年代、流域。

3.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谁?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讲述盘古开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远古传说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的讲述,了解远古的传说。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够带着疑问学习新课,主动了解并思考本课的主要内容。

《2024年哈民忙哈遗址出土玉器及相关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哈民忙哈遗址出土玉器及相关问题研究》范文

《哈民忙哈遗址出土玉器及相关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哈民忙哈遗址,位于我国辽阔的东北大地上,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考古发现。

该遗址的发掘,为我们揭示了古代人类的生活状态、文化特征以及工艺技术。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遗址出土的玉器,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丰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将就哈民忙哈遗址出土的玉器进行详细研究,探讨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以及技术等相关问题。

二、哈民忙哈遗址及其出土玉器概述哈民忙哈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其发掘过程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以及玉器等。

其中,玉器的数量和种类尤为引人注目。

这些玉器包括玉璧、玉琮、玉簋等,形态各异,工艺精湛。

这些玉器的出现,表明了当时人们对于玉石的重视和珍视,也反映了当时工艺技术的发展水平。

三、玉器的历史文化研究1. 玉器的文化内涵哈民忙哈遗址出土的玉器,不仅仅是工艺品的代表,更是当时文化的载体。

从这些玉器的形状、纹饰等方面,我们可以窥见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宗教信仰以及社会制度等信息。

例如,玉璧和玉琮等器物,在古代被视为通天达地的神器,具有神圣的意义。

2. 玉器的历史价值这些玉器的出现,将古代人类对玉石的认知和使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通过对这些玉器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状态、文化特征以及技术发展水平。

同时,这些玉器也为我们研究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传承、社会制度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四、玉器制作工艺及相关技术问题研究1. 玉器制作工艺哈民忙哈遗址出土的玉器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当时工艺技术的高度发展。

从选材、切割、打磨到雕刻、抛光等环节,都需要高超的技艺和经验。

这些工艺的掌握和应用,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玉石的深刻理解和独特审美。

2. 相关技术问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与玉器制作相关的技术问题。

例如,当时人们是如何获取和选择玉石原料的?又是如何掌握和运用各种工具和设备的?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燕辽地区出土史前玉璧浅析

燕辽地区出土史前玉璧浅析
1. 单孔壁 数量最多,是玉璧中最常见的形制, 根据璧的形状可分为圆璧、方璧、牙璧三类。
(1)圆璧 有的器形比较圆,有些并不十分规整, 但是基本为圆形、水滴形、不规则菱形等,其他不规 则形状的璧基本不见。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和夏家 店下层文化中都比较常见。圆璧根据璧面大小,可分 为两型:
A 型 器体小于 5 厘米。器体小,与珠大小接近, 但是器身扁平,有些外缘磨薄,有些璧面厚薄均匀。 牛河梁遗址、大甸子、辽宁北票丰下等遗址皆有出土 (图一,6、7)。
丰下遗址 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北票县丰下村。 1972 年进行了小范围发掘,清理房址 18 座,窖穴 12 座,墓葬 1 座,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晚期遗存。出土 玉器 18 件,其中墓葬内出土 1 件玉璧 !6。从简报材 料看,玉璧的直径只有 2.5 厘米左右。
二、燕辽地区出土玉璧型式分析
燕辽地区出土玉璧根据璧的中孔数量,可分为单 孔璧、联璧两类:
形,璧面较直,中孔位于正中,璧面正中近外缘处钻
有一个小孔。边长 9.4 ~ 9.9、孔径 3.8 ~ 4.1 厘米(图一,
燕辽地区的玉璧主要出现在红山文化晚期,在小
5)。多数方璧为方圆形,如牛河梁 N2Z1M21,璧面 河沿文化中仍有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中基本衰落。
中央较鼓,内外缘磨薄似刃状。璧面近外缘处钻 3 个 根据考古学文化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草原文物》2020 年 2 期
太规整,中孔较大,内外缘磨薄(图一,1)。
(2)三联璧 三璧相连,与双联璧形制相近。胡
(2)方璧 器形方圆,是红山文化有特色的一种 头沟、牛河梁等遗址都有发现(图一,9)。
器类。璧面一般都有钻孔,可能为绑系或缝缀之用。
有些边缘方直,如敖汉旗草帽山遗址出土方璧,近方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知识点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知识点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壹我国境内的古人类1. 我国人类遗址的发现: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些古人类遗址遍布全国各地。

2. 具有代表性的早期人类(1)元谋人: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距今约170万年。

考古学家在云南元谋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

(2)蓝田人:发现于陕西蓝田,一个完整的头骨化石,距今约160万年。

(3)郧县人:发现于湖北郧阳,目前发掘出3个头骨化石,距今约100万年。

3. 发现意义: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

贰北京人1.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2. 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3. 体貌特征: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4. 生产状况①采集狩猎②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学会用火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

)③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5. 地位①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②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叁山顶洞人1. 发现地点: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3万年;2. 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3. 生产工具:①掌握钻孔技术和磨光技术;②人工取火。

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壹农业起源: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1. 发展过程(1)距今约2万年,对野生植物进行管理(2)距今约1万年,南北方同时出现人工栽培农作物2. 贡献(1)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2)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贰定居生活1. 背景: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人类开始定居生活。

2. 生活状况: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3. 影响: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4. 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叁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1. 时间地点:距今约7000年,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2. 房屋样式:干栏式建筑3. 木结构水井: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之一。

人教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业和史前社会(课件)

人教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业和史前社会(课件)

半坡人面网纹 彩陶盆
石锛 骨箭头 骨渔叉 陶埙 陶纺轮 半坡遗址出土的器具
半坡遗址的菜籽和粟 的朽粒
问题探究:一、我们能从河姆渡遗址与半坡遗址的出土文物中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半坡遗址的菜籽和粟的朽粒
河姆渡遗址出 土的带藤条残
木柄骨耜
骨 耜 复 原 图 半坡遗址出土的石锛
已人工栽培农作物 能够制作磨制石器、骨器
河姆渡人的干栏式 建筑复原图
半坡遗址出土 的石锛
半坡人面网纹 彩陶盆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 猪纹陶钵
3.知识拓展: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指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新石器时代:指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二 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 ——1.河姆渡原始居民
氏族成员之间没有明显的贫富分化
同一群体内部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
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
四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居住区
壕沟
原始农业、家庭饲养
定居 聚落
村落
聚落: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村落:指大的聚落或多个聚落形成的群体
陶窑
墓葬区
半坡村落遗址 中的瓮棺葬
半坡陶器上刻画的符号
人 面 鱼 纹 陶 盆
半 坡 出 土 的
人们制作陶器的时候, 在泥坯表面用矿物颜料绘出 图案,经过烧制,陶器表面 就留下了彩色纹样,称为 “彩陶”。
仰韶文化彩陶分布广泛, 主要在黄河中游地区,影响 范围可达黄河上游、下游, 以及长江流域和西辽河流域。
2.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大汶
口遗址而得名。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和淮河中 下游地区,距今约5900-4400年。大汶口文化晚期,制技术 有较大发展,人们能够制作较为精致的陶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辽河地区工具类玉器的使用与史前社会的发展张国强(赤峰学院历史系,内蒙古赤峰024000)Vol.29No.2Mar.2008第29卷第2期2008年3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 eng University(S oc.Sci)西辽河地区史前玉器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对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中国礼制系统的形成有着重大意义,在东北亚地区史前玉器的发展中占有中心位置。

本地区玉器自新时期时代中期至早期青铜时代长达4000余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经过长足的发展,在种类和数量及组合关系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包含着深层的社会涵义。

有学者在综合研究东北地区出土玉器时,大体将其分成四个不同种类。

[1]其中一类为工具类,器体与遗址中出土的石质类工具近似或相同,从已经公布的考古发掘玉器资料分析,本文以西辽河地区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工具类玉器在不同考古学文化发展阶段中反映出的现象,谈谈工具类玉器的使用与史前社会发展的轨迹,请同行批评指正。

一在距今8200—7600年左右,该地区发掘确认的玉器以兴隆洼文化为代表。

主要出土玉器地点有敖汉兴隆洼、阜新查海、林西白音长汗、巴林右旗那斯台、锡本包愣等。

此时期出土玉器类型偏少,以工具类和装饰类为主。

工具类玉器均出土于遗址、房址内的堆积层和居住面上,不见墓葬内出土。

器形为斧、锛、凿,其形制与石质类器物相近,通体磨光,刃部锋利,个别器物侧面或顶部有明显的制作工艺痕迹,如切割、琢制、磨制痕迹。

兴隆洼遗址已经发表的工具类玉器有7件:玉斧3件,玉锛3件,玉凿件。

其中一件玉斧(F 3②:),是兴隆洼遗址也是兴隆洼文化目前所知最大的一件出土玉器,长6厘米,宽5厘米,厚5厘米。

顶端较窄略薄,刃部较宽,顶端一侧有明显的打击琢制痕迹,玉斧两面中部有一周纵向切割沟槽。

錛形器,平面呈不规则梯形,玉质浅绿色或绿色,弧顶,斜直刃,两面略弧,磨光,一侧或两侧留有纵向切割痕。

兴隆沟遗址采集玉锛1件,平面呈梯形,两侧斜直,两面较平,一面靠一侧有一道纵向切割痕,顶部略平,单面平直刃,长3.3厘米,上宽2.4厘米,刃宽2.8厘米。

[2]阜新查海遗址出土工具类玉器斧、锛,个体均较小,一般长3~5厘米,刃宽1~2厘米,器身两侧面常见切割痕,顶部也多崩疤,刃部锋利,刃尖多残断。

玉斧(T0607②:2,图一),绿色,扁方体,两侧存切割平棱,正锋直刃,顶部崩残,残长5.2厘米,厚0.8厘米,刃宽2.1厘米。

二距今6500~5000年红山文化时期,此时期红山文化玉器是在承袭兴隆洼文化玉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处于繁荣鼎盛时期,在自身文化系统中玉礼制初步完善。

从墓葬和遗址中出土的玉器均占一定比例,出土数量大增,造型题材增加,工具类玉器也有新的类型增加,器体比例接近于石质同类器。

[3]经过调查或发掘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主要地点有辽宁建平、凌源两县交界的牛河梁、阜新胡头沟、喀左东山嘴、巴林右旗那斯台等,牛河梁和那斯台是出土玉器数量最摘要:西辽河地区工具类玉器是东北地区玉器主要种类之一,从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到早期青铜时代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工具类玉器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其社会功用也不断变化———从兴隆洼文化早期的使用功能发展到红山时期以祭祀、敬神功能为主,再到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以装饰为主要功用,通过工具类玉器的发展轨迹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西辽河地区;工具类玉器;社会发展中图分类号:K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08)02A-0007-04图一兴隆洼文化工具类玉器玉斧(T0707②:2查海遗址出土)DOI:10.13398/ki.issn1673-2596.2008.03.02911727.2.18 1.47多的两个地点。

那斯台遗址出土工具类玉器3件,其中玉斧1件(图二,1),平面呈长方形,两面微鼓,两侧竖直,顶端和刃端均外弧,长13.4厘米,宽6-4.8厘米,厚1.7厘米;纺瓜2件,呈桂叶形1件(图二,2),两面微鼓,中间较粗,两端渐细,体侧有一周凹槽,长4.59厘米,宽1.6厘米,厚1.2厘米。

另一件呈扁椭圆形(图二,3),周边有凹槽,中部有一对钻孔,长1.5厘米,宽1.1厘米,厚0.8厘米。

其他遗址出土的工具类玉器多为玉斧、钺、锛、凿等。

如敖汉旗长胜镇北泡子沿遗址出土玉斧1件(图二,4),平面近梯形,体略扁,顶端呈圆弧状略窄薄,中部横截面呈椭圆形,圆弧刃,有明显的使用痕,长19厘米,宽17厘米;敖汉旗牛古吐乡千斤营子遗址出土玉斧1件(图二,5),通体修长,略呈梯形,两侧圆滑略外弧,顶端略窄呈圆弧状,扁薄,中部横截面呈椭圆形,弧刃,长25厘米,刃宽7.1厘米,柄宽4厘米;克什克腾旗好鲁库遗址出土玉斧1件(图二,6),平面近梯形,两侧斜弧,体略扁,柄端较窄略呈圆弧状,中部横截面呈椭圆形,斜弧刃,刃部略残,长7.7厘米,宽1.4-2.8厘米,厚0.8厘米;阿鲁科尔沁旗巴彦塔拉苏木巴彦诺尔出土玉斧1件(图二,8),平面呈梯形,两侧斜弧,两面微鼓,柄端较窄平直,中部横截面呈梯形刃部略弧,长8.5厘米,宽2.5-5厘米、厚1.5厘米;阿鲁科尔沁旗天山镇出土玉斧1件(图二,7),平面呈梯形,两侧斜弧,两面微鼓,顶端圆弧扁薄,中部横截面呈椭圆形,圆弧刃,长21厘米,宽6-9厘米;翁牛特旗广德公小洼子出土玉斧1件,平面近长方形,通体磨光,两面微鼓,两侧斜弧,其中一侧有一道纵向切割痕,圆弧顶,中部横截面呈椭圆形,圆弧刃,长13.6厘米,宽3.7-5.2厘米,厚2厘米;林西县大营子乡土庙子村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玉锛1件(图二:9)平面呈长方形,两侧平直,其中一侧留有纵向切割痕,两面较平,顶部略呈圆弧状,单面平直刃,长6.8厘米,宽2.4-3.9厘米,厚1厘米。

[4]三在距今4500~4000年左右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是继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之后活跃在辽西地区、燕山地区的一支充满活力的主导性文化,由此一支繁荣强盛的文化把本地区带入了早期青铜时代。

有关夏家店下层文化出土玉器资料大多见于墓葬,以大甸子墓地出土玉器为代表,共出土玉器94件,分布在49座墓葬内。

典型工具类玉器出土18件,玉斧7件,(图三,1-4)通体修长,整体扁薄,制作精细,平面呈长方形或近似梯形,平直刃或外凸弧刃,多数器体上有一个或两个钻孔,与兴隆洼文化玉斧的造型区别明显。

兴隆洼文化玉器中的锛、凿,在大甸子玉器中未见。

大甸子遗址出土钺1件,平面呈梯形,刃端较宽,两侧斜直,顶端和刃端均呈外凸弧形,器体中部偏上有一较大的圆形钻孔;直条形器6件(图三,5-7),器体扁平,呈长条形,近一端有一钻孔;圆柱形器3件,(图三8-10),呈长柱状,横截面近似圆形,端面光平或尖圆形;钩形器1件(图三,11),柄、身分界处有两道凸棱,柄部略窄,近长方形,靠近顶端渐薄,有一圆形钻孔,身部呈弯钩状,两侧边缘磨薄,中部琢磨出相应走向的浅凹槽纹络。

以上工具类玉器分别出在座墓葬内,即为一墓随葬件,且没有两件工具类玉器组合的现象。

[5]结语1.玉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是随着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而发展的,玉器所承载的考古信息间接地透出一支考古学文化发展轨迹。

兴隆洼文化出土的玉器代表着玉器起源和发展的初创阶段。

兴隆洼文化出土的工具类玉器,均系在遗址中的房址堆积层和居住面上,出土数量较少,其个体小于同类石质器,与装饰类玉器在个体上分别不大。

这些现象的存在与其社会组织结构和经济形态有着紧密的关系。

狩猎———采集是兴隆洼文化的主导经济,由此制约着其他产业的发展,以目前所见兴隆洼文化工具类玉器都有人工使用的痕迹,工具类玉器的出土信息反映,兴隆洼文化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期望能有向玉一样坚硬锋利的工具,使其在狩猎、采集活动中获取更多的生活资料。

2.以红山文化为代表,辽西地区开始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红山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直接继承和发展了本地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诸多因素,同时受周边文化的强烈影响,接受先进的农耕文化,开始了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的新型社会,社会内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围绕农业生产和自身繁衍生息,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

玉器的出现使祭祀更加神秘。

红山文化出土的工具类玉器以斧、锛、凿为主,在个体上与同类石质实用器相同或相近,据单一个体上留下的使用痕观察并不能确定为实用器;在选材加工上与同类石质实用器相比是要耗费一定的精力才能完成的,由此也不是简单的对石器工具的模仿,有着更深的社会含义,红山文化玉器更多是用于祭祀敬神的器物,而不是实用工具。

3.夏家店下层文化是辽西地区早期青铜时代文化的代表,摈弃了本地区考古学文化流行几千年的筒形罐,吸纳了本地区发达的文化精华。

从大甸子墓地出土的玉器看,在个别玉器造型上是完全传承了红山文化的精髓,如箍形器、勾云形器、曲面牌饰等。

在雕琢和使用玉器上已经超过了红山文化,随葬遗物组合已呈现出严重的等级分化。

斧、钺类工具在随葬时为一墓一件,斧或钺再与其他遗物组合,并且均出在男性墓里,斧、钺等少数器物仍作为礼器使用,但玉礼制系统消失,此时的工具类玉器主要功能是装饰性。

由于社会生产发展的进步,随葬品出现了陶质鬶爵以及绘有兽面、徽帜等彩色图案的陶礼器组合为主的礼器群,玉器随葬同红山文化时期相比明显减少,同时在少数的墓葬中,开始随葬金、青铜、铅等装饰品,不见容器,表明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礼仪制度及社会的进步。

———————————————————注释:〔1〕刘国祥.东北文物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4.〔2〕杨虎,刘国祥.兴隆洼文化玉器的发展及其意义.中国文物报,1995.〔3〕席永杰,张国强.红山文化玉器造型艺术分析.于明.如玉人生.科学出版社,2006.〔4〕于建设.红山玉器.远方出版社,2004.〔5〕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与墓地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6(责任编辑孙国军)18 1. 199.8图二红山文化工具类玉器1,4—8,玉斧(1,那斯台遗址采集;4,敖汉旗北泡子遗址出土;5,敖汉旗千斤营子遗址出土;6,克旗好鲁库遗址出土;7,阿鲁科尔沁旗天山镇粮库征集;8,阿鲁科尔沁旗巴彦诺尔大队征集;2,3,纺瓜,那斯台遗址出土;9,玉锛,林西县大营子乡,土庙子村遗址出土。

)9图三夏家店下层文化工具类玉器1—4,玉斧,5—7直条形玉器,8—10,圆柱形玉器,9,钩形器(均出土大甸子墓地)。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