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启五集邮美文:收藏鞭策
郑启五美食美文欣赏:捡来的盛宴
郑启五美食美文欣赏:捡来的盛宴这绝对是我今生今世吃过的一餐最盛大最丰富最可口最好玩的宴席:厦门14家最负盛名的大酒家,派出42位最强力的厨子,烹饪出28道最拿手的大菜,然后由旗袍小姐恭恭敬敬一一端到你的面前,你可别以为是在拍什么清宫大戏,可那场面绝对比什么大戏都还要来得热闹,来得豪华,来得真材实料,来得鲜美可口!你可能以为我花了不少银两,我老实坦白:分文未花。
不但分文未花,而且还分得了一件喜庆的T恤,还收受了一个信封的红包,当然红包里不是钞票,哪能那么俗气呢?是与钱不相上下的东东——餐饮卷,也就是说,等你肚子里的28道大菜消化完毕之后,好好回味一下,然后隔它十天半载的凭卷再吃它一通!你可能认为我靠了什么名气,那么我还得告诉你,我可是隐名埋姓凭身份证号码出席,唯一的头衔就是“厦门市民”,你也拥有的同样的号码同样的头衔,绝对平凡,但拿出你尝试的勇气,它有时也还有一点沉甸甸的分量!那天我养好自己的博客,然后随意浏览了一下厦门网,发现有思明区鹭江街道为庆祝“九·八”而举办“美食大比拼”,邀请20位市民作为“大众评委”网上报名。
我也曾在各种场合当过各种评委,但心仪的“美食评委”我还是不曾领略过,每每看见电视上的烹饪大赛评委享尽人生美味,我就想什么时候自己也尝试它一回。
尽管浏览这条大比拼告示的人成千上万,但我一报名就相信自己会当选的,因为厦门这个城市的市民向来比较矜持,民心中也多有“出头鸟”的担忧,看热闹可以,上前亲身体验还得瞻前顾后犹犹豫豫考虑再三。
果不其然,电话来了,我就去了,领了红色的“鹭江缤纷”T 恤套上,再拿一个双色的牌子,就入座“大众评委席”准备开吃!左邻右舍都是清一色的红衣美女,我弱弱地左右各问一声,原来她们也都是在网上报名的市民“美食爱好者”,大家谁也不认识谁,这就更放心了,这就更开心了,在美食世界里,其实是“巾帼不让须眉”,美女爱美食,美食爱美女,本来就天经地义,没什么好大惊小怪!而老男如我爱美食更是理所当然,梁实秋在《雅舍谈吃》里曾动情地说,什么是美食家,一个男人不停地吃了50年,他就是美食家!“美食大比拼”开始,彭一万先生率5名国家级的烹饪大师组成“专家评审团”入席前排,我等“大众评委”屈居二排。
郑启五集邮美文:遥寄肖郎
遥寄肖郎
郑启五
地灵人杰景色迷离的湘西武陵源中,有一位才华横溢敢爱敢恨的集邮家肖高键先生。
我与他虽然不曾谋面,却神交已久,在邮报邮刊上两人的文章常常挤在一起,心中时时为对方喝彩,平时相互亦有封片往来。
今年正月初六,是肖郎60岁的生日,也是其集邮50年的纪念。
身为远在厦门的邮友,我真想有所表示。
寄上一枚生肖虎的贺年封吧?好是好,就是难以尽兴尽意;汇上一笔祝寿礼金吧?实惠是实惠,但又与邮之雅趣不尽相符……左思右想,突然想起肖郎曾赠玉照一张,那是他在北京雪景中的留影:只见皑皑白雪间肖郎精神抖擞,脸有红光,气宇不凡,于是这一英姿刹那间融化了我冻结多年的诗情,“六十减五十,集邮使君年轻十岁。
五十加六十,方寸令您坐拥两个世纪。
”
写完之后,我大摇头,备感此诗有顺口溜的样子,文化档
次不够,写出的也只是肖郎的“表面现象”,远没有展示出他多彩多姿的集邮人生。
特别是他断然提前退休后,为自己赢得了展翅翱翔的万里晴空,洒脱的文章和传神的摄影走俏大江南北,深得邮友们的好评。
于是乎,我的脑海里冒出了一幅漫画:肖郎顶着一个大脑瓜(表示其乃“精神富翁”),左手抓笔,右手抓照相机,正驾驶着“双桅船”在邮海中乘风破浪,蓝天有鸿雁相伴,水中有鱿鱼(邮鱼)相随……可惜我画笔不济,只好再磨秃笔,写顺口溜一曲表达此情此景此意此画于万一:“湘西有条虎,集邮擂大鼓。
妙笔加彩卷,邮坛写春秋。
”
嘿嘿,好人一生平安,祝肖郎一帆风顺!
1998年1月8日。
郑启五集邮美文:天地沙鸥
天地“海鸥”郑启五1967年夏天,厦大武斗枪林弹雨,我们一家四口草草打点了行装,躲到了鼓浪屿的朋友家避难。
我背着一书包心爱的邮票,在这个相对平静的小岛上开始了更为寂寞的生活。
我们暂居的住所是临海的旧日本领事馆,窗外时时传来海鸥不甘寂寞的叫声。
“文革”伊始,我的一册外邮集就毫无进展,日复一日翻看着“老面孔”,那种无奈与渴望交织的心绪是很难用笔墨表示出来的。
有时我会久久呆视着天花板,希望会突然裂开,飘落下几枚外国邮票来……机会肯定存在。
即便在最封闭的年代,侨汇依旧滋润着这个岛上人家的生活。
尽管“红海洋”汹涌澎湃,鼓浪屿仍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东南亚一带悄然保持着书信往来。
但想从垃圾堆中寻觅到外国邮票,几乎无异于旧日本领事馆的天花板上会“落下馅饼”的美梦。
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岁月里,大家都情愿把阅后的外国来信处理得干干净净,以免招来“里通外国”的灭顶之灾。
一天,有位不愿参加“文革”的大学女生来探望我妈妈。
我从她的口音中听出她是印尼归侨,一种企盼中的可能驱使我坐在一旁“认真”翻看起那一册外国邮票来。
这位阿姨善解人意,一眼就看透了我的心思,说:“我父母那边钱一直寄来,可信却很少写了。
”我像被泼了一盆冷水,失望的痛苦无以复加:连妈妈的学生都如此“小气”,更何况他人!然而几天后,妈妈突然拿给我一枚外国邮票,是新加坡的,画面上是一只展翅的海鸥,正高高地飞翔在海天之间,是她的那位女学生送来的!三十年后,当我执笔回味这一尾突如其来闯入眼帘的“海鸥”时,依然能感觉到当时周身兴奋的颤抖。
也许今天你就是送我一册新加坡邮票,也引不起我那样的惊喜。
什么“柳暗花明”、“如获至宝”乃至“死灰复燃”都不足以描写当时那幸福的喘息。
那是一颗火热而痴情的爱邮之心被活活禁锢和冻结了二十余月后的第一次复活!我甚至认定那一只从蔚蓝的海天之中飞翔而来的海鸥是为我专程进行的一次救苦救难的飞翔!随后数日我完全沉浸在这枚方寸之中,并由此坚信蔚蓝色的天空和海洋决不会因为暂时的阴霾而失去它明朗的原色!到了1970年代初,“文革”尚未结束,但禁锢的大狱已非密不透风。
郑启五集邮美文:一片娇巧
一片娇巧
郑启五
打开信箱,信报一堆,其中夹着一枚娇巧的“马踏飞燕”,是广东蕉岭的邮友汤东康发来的。
我的漳州邮友邹求栋主集明信片中的这类“小不点”,于是我的“马踏飞燕”大多劳燕分飞,翩翩飞入了老邹的“燕窝”。
但今天飞临的这一尾令我突生爱怜,竟不舍割爱。
原因并不在它的卡图,那幅父子打电脑的电信广告几分做作,且毫无新意。
我爱那卡上的邮戳,“博物馆”的“临”字电子邮戳,并附有“庆祝蕉岭集邮协会20周年”的宣传戳,一圆一方,两戳并列,蓝墨清晰,端正可人。
我也爱那卡上硬笔书法,寄卡人一笔娟秀的字迹,布局精巧,干净利落,看得出是一个富有文化涵养的爱美之人。
我还爱“蕉岭”这个邮戳上的地名,两个字美得像一幅山地水墨的大写意,尽管不曾去过,但40年前的上山下乡,我曾把我的青春足迹留在了与它紧邻的武平十方……
戳好字俏,让“马踏飞燕”平添风采;短小精悍,身材健美像一枚绿色环保的名片;往事悠悠,如一帧久远的年历饱含沧桑……
2008/2/28。
郑启五美食美文 无醋不欢
郑启五美食美文无醋不欢
每每赴宴,侍者询问“醋还是酱油”,我总是斩钉截铁地说“醋、醋、醋!”可见决心和钟情。
因为最爱吃海鲜,无论是螃蟹还是斑节虾,沾了醋之后,大快朵颐,当然还有水姜丝;而海鱼海螺海蜇头更甚,特别再佐以蒜末。
不仅海鲜,喜欢面食也离不开醋,面汤里洒点醋,面条、面片更可口;而饺子和醋,堪称舌尖上的珠联璧合。
即便面对早晨一碗粥,我也离不开醋,最是生腌萝卜,酱油和醋上演双簧,呱呱叫,那味道滑顺得稀里哗啦。
到了土耳其常年工作,才发现那里没有醋。
得天独厚的小亚细亚半岛:黑海、地中海、爱琴海,海鱼多多,土人烹鱼,一概干煎,食前撒点盐和胡椒粉,再拧一点柠檬汁,味道也异常鲜美,可见以酸味去腥提味是世界共同的趋势。
后来又到了塞浦路斯的一个小山村生活了几个月,发现那里也没有醋,但家家户户的庭院里都有一株结满硕果的柠檬树。
我觉得老外们大概是把柠檬当醋,但那顶多只是白醋,就我的中国胃而言,白醋的滋味度比黑醋低了好几个档次。
如今我常常在想,要是当初土耳其也有中国黑醋的话,我会不会乐不思蜀,那里黑海里的野生醍鱼,多得可以当饭吃。
海外无醋的日子度日如年,天天三餐总是若有所失,回国后我就更爱醋了。
我到了永春醋厂参观了三次,开心又开胃;到了山西旅游两次,餐餐有醋相伴。
永春老醋、镇江香醋、山西老陈醋,四大名醋我常年有三,但要问我几款名醋的区别,我还真的一点都说不上来,但觉得凡是正宗中国醋,我都爱,无醋不欢啊!。
郑启五集邮美文:心惊肉跳
心惊肉跳
郑启五
署名“中国花卉协会茶花分会”的游慕贤邮友,寄来《茶花》特种明信片“大朱砂”与“鸳鸯凤冠”两枚,分别销有“2003年中国金华国际茶花大会暨国际茶花节”、“中国花卉文化园”纪念邮戳,并配套盖出“浙江金华竹马”的邮政日戳。
纪念邮戳销在邮资图案上,邮政日戳盖在邮资片可供留言的空白处,十分规整、醒目,而且油墨浓淡相宜,戳记图文清晰。
可以说,在慕贤邮友和金华邮政当局的共同努力下,娇艳的《茶花》特种邮资片首日从原地完美出发!
问题出在我们厦门的落地邮戳上,红墨的邮政滚筒日戳落在了极为光亮的茶花图一面,而极为光亮的茶花图根本就不吃墨,于是滚筒滚出的波纹和圆戳成了心惊肉跳的“不干戳”,四下沾染,把好端端的茶花图搞得“血迹斑斑”!而更为恼人的是稍不留神,两片的接触和手指的拿捏,红色墨迹又沾染到了白洁的正面,使原本完美的一面烙下了大小斑点和半截指纹,成了邮迷永远的心疼!
问题至此并没有结束,在那明信片光亮的画面上,残留的落地戳迹似乎一直处在一种“保鲜”状态,一有摩擦,它还会污染到左邻右舍……
落地戳啊落地戳,你为什么不能落在邮资片的正面!
2003/3/09。
郑启五集邮散论 关于集邮文献的四点新思考
关于集邮文献的四点新思考郑启五(关键词:文献封面文献上网文献写作、文献集藏)一、“一书双衣”,不宜提倡尹林和阴法正主编的《山东集邮文献图录》一本书有两个不同的封面,我将其简称为“一书双衣”,两种封面都设计和印制得赏心悦目,外人看上去还以为是两本不同的图录,作为操刀者乃至拥有者们,恐怕多少都有些一石二鸟的沾沾自喜,但身为读者的我却难免有点“表里不一”的所思所想。
无独有偶,苏州的民刊《东吴邮学杂志》每期也都有两款不同的封面,其中一款是特供作者珍藏的,所以我每每在该刊发稿,大多会同时收到两本同期的杂志但封面迥然各异。
收到“作者特供”,肯定让作者心生自豪,或许还有点“特供”的小小优越感。
但作者毕竟区区几人,我以为“一刊双封”制作的目的与“一书双衣”大致是相同的,更主要是为了增加或挑起文献集邮爱好者集藏“量少”的情趣和追逐。
偶然为之,把玩赏析,或许无可厚非,但持之以恒,或争相效法,恐怕就很值得商榷。
在集邮这个大园地里,相形其他集邮如传统集邮、专题集邮、航空航天集邮等等,文献集邮具有很多优势,最是文化教义简明清晰,图文并茂,书香幽幽,“惠我邮票,不如惠我邮识”;还有诸如门槛低、上手快、易选择、容易形成规模或特色、花费较少等等特点,所以集邮文献收藏群体一直有增无减,很多老集邮者如我也爱屋及乌或“爱乌及屋”,大都有一些集邮文献的集藏,乃至案头的必备,毕竟集邮归根结底是一个文化的嗜好。
但文献集邮也有劣势,就是藏品的占地面积大,而“一书双衣”(下面含“一刊两封”)客观上加大了这样的劣势,增扩了收藏的负担。
其次,从文献的文化积累来分析,“一书双衣”这种人为和刻意的重复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也明显地有别于版本的研究,与毛边本的收藏也不尽相同。
表面上看“一书双衣”行同邮票加字小型张,似乎能增加藏趣,但内里的完全相同,则显然有浪费的故意。
如果从环境保护的角度,那就更糟糕了,加大了社会用纸无谓的消耗。
总之“一书双衣”是一个利小弊大缺乏通盘思考的做法,不宜提倡,最好是能忍痛割爱。
郑启五集邮研究:一张老明信片的三次亮相
一张老明信片的三次亮相郑启五(一)2002年9月13日,老集邮家翁如泉先生送来一枚老旧的实寄明信片,引发了我的邮思与感慨,并在当日的《郑启五集邮日记》一书中有如下记录:年近古稀的老集邮家翁如泉先生寄来一信,说是有一张明信片要请我帮助翻译,称其已是三度无功而返:一是福建省集邮学术年会召开时,我出差北京缺席了,他只好把带去的明信片又悄悄地带回。
二是厦门市集邮学术委员会研讨活动,我出差昆明,他再度落空。
而第三回逢“JP109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首发式,我出差福州,他又失望而归。
翁先生自称只有高小文化,但他多年来撰写邮文锲而不舍的精神本身就给我上了一课,他已经成就的篇篇厦门邮史钩沉无一不是这种锲而不舍精神的结晶!随信附来的是一枚清朝末年从上海寄至厦门鼓浪屿的明信片,为李光前先生写给英华学院的院长。
李后来成为陈嘉庚先生的女婿,也是南洋华侨的著名侨领,曾为福建侨乡和厦门大学的建设贡献良多。
此明信片显然是文物级的邮品,非同寻常。
老翁说明信片上的英文手书潦草,别人辨认不出,非得要我出马辨认。
可见言重了,可见他迷信于我,可见有时不谙英文有多为难!但毕竟是华人,书写的英文再潦草,也大多不可能像英人拿捏鹅毛笔的鬼画符。
况且李的英文书写得飘逸而清晰,也十分规范,一目了然,我不敢贪功,因为实在谈不上什么“辨认”的。
文中内容翻译如下:亲爱的I-YOK:多谢你亲切的来信,此信我几天前收到。
您近来生活好吗?当我的明信片送抵您处,您一定会谅解我久久没有回音。
我很快会给你写信的。
最美好的问候你的李光前遵嘱将中英文对照稿打印出来,并即刻寄出,已经让他老人家期待得太久了!这枚近一个世纪前实寄的明信片让我感兴趣的首先是所贴“大清国邮政”的“蟠龙”邮票面值为1分,而我记得在厦大鲁迅纪念馆,有一枚1926年鲁迅从厦门寄往广州的明信片贴的民国“帆船”邮票面值也是1分。
从清朝到民国,改朝换代,邮资一分不变,还是此1分非彼1分!其次,邮戳和手书里的“鼓浪屿”的“屿”字英语字母的拼法有差异,分别为“KULANGSU”和“KULANGSOO”,但发音皆为“苏”,是闽南语“酷龙苏”的发音。
郑启五集邮美文:三个点子
三个点子
郑启五
福建省大中专集邮联开会,当家的农林大学王书记在工作总结还比较实在,也没有照本宣科,真话难得。
我也就敞开心扉,提了三条建议作为回应:一乃建立“福建大中专集邮联”的网页,可以寄居蟹般地依附在省教育厅或省农林大学的网站上。
各校上网方兴未艾,“网络恢恢,疏而不漏”,可有效地网罗各校的邮协,校园邮迷也随时随地有了向组织靠拢的平台,我等爱邮的网民,也有一个“灌水”的菜园子。
二是平时印发简报邮资明信片,不在其多,寄发各位理事,上情下达,下情上传,交流经验,并形成一套记录活动的文献资料。
万事开头难,不妨把本次理事会的简况,形成言简意赅的第一片。
再附上“稿约”,争取一季一片。
如果实在太麻烦,就半年一片也是很好的,反正醉翁之意不在酒。
三在原定准备结集出版的学生《一文一邮》的文集中,增加“教师邮文选”,这样既可以提高书的档次,在全国同类文集中脱颖而出;又可增加书的指导性,更符合“大中专”师生两
部的构成。
这三点不敢讲就是什么“金点子”,但点点都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花钱花力不会太“劳官伤财”,而一旦动作,则成效显著。
但百点千点,关键一点是要有实施的人,特别是正副秘书长肯不肯出点血流点汗了!
有道是“看人挑水不吃力”,我自然心知肚明,可还有“在其位谋其政”之类的,不是吗?!
2003/3/08。
芙蓉湖随笔:郑启五入选文集书目
郑启五入选文集书目1、《丰碑颂》厦门大学学报编印1977年版收入长诗《诗的花圈》2、《闽潮录——福建杂文选》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收入随笔《我上电视》3、《台湾研究十年》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收入论作《海峡两岸用语差异初探》4、《八闽邮文精选》人民邮电出版社1994年版收入集邮散文《天山留戳》等8题5、《第一次亮相》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收入微型小说《餐厅里》等4题6、《爱情的旋涡》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收入译作《他出海去了》7、《厦门优秀作品选》(五卷)鹭江出版社1996年版收入小说《保姆颂》、散文《帽村客店》等4篇8、《青史流芳话港归》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收入论作《香港邮票百年分析》9、《鹭岛梦》厦门大学鼓浪文学社1988年版收入散文《老影迷的浪漫史》10、《同祖同根远源流长》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收入论作《海峡两岸用语差异再探》11、《山茶花》闽西日报副刊部1996年编印收入散文《冷水温馨》12、《沧桑人生》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收入散文《帽村客店》13、《老知青写真》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收入散文《冷水温馨》14、《岁月留痕》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收入散文《一个知青邮迷的奇闻奇遇》15、《告诉后代》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收入散文《武平四题》16、《福建知青散文选》海潮出版社1999年版收入散文《那一夜,我在厕所度过》17、《中国集邮学术论文选1994—1997》人民邮电出版社1998年版收入论作《香港邮票的内涵特性浅析》18、《中国1999年国际集邮学术论文选》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年版收入论作《关于当前集邮文献收藏的几点思考》19、《老小吃老味道》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收入随笔《扬州牛肉汤》、《江米甑糕》20、《正气歌》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收入长诗《大兵营·大工地·大花园》21、《鹭岛公交采珠》厦门公共交通总公司1998年编印收入随笔《一个轮渡客的感觉》22、《震撼与反响》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收入散文《我当过三年炊事员》等4题23、《厦门文史资料22期》厦门政协文史委2001年版收入史料《留下的疤痕》24、《梁野风》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版收入散文《共同的家》等3题25、《当代福建作家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收入随笔《幽默的幽默》26、《获奖论文集》福建人口学会2001年编印收入论作《福建婴儿性比例的失调与对策》27、《中国当代少儿报刊百卷文库》同心出版社1997年版收入报告文学《七色光之歌》28、《开拓者风采》厦门市总工会1994年版收入报告文学《治厂之星经营之神》29、《邮苑》信息日报1997年版收入集邮随笔《信箱观邮》等4题30、《福建文学50年作品选》(散文卷)海峡文艺出版社1999版收入散文《好马还需配好鞍》31、《我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收入短评《情感的爆光文字的显影》32、《杏橘传芳》香港闽南人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版收入随笔《常饮佳茗一生健康》33、《我看泉州》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版收入随笔《泉州有个戴泉明》34、《新媒体散文选·精致的耳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收入散文《尊容保卫战》等8题35、《台湾地方邮政一百年纪念专辑》台盟福州市委1988年编印收入论作《试论台湾邮票上的“国名”问题》36、《厦大校友通讯第二辑》厦门大学校友总会1998年编印收入散文《香江的水哟,回归的酒》37、《厦大校友通讯第三辑》厦门大学校友总会2000年编印收入散文《一个厦大“土著”的回忆》38、《特区的交响》厦门湖里区文化局2001年12月编印收入长诗《大兵营·大工地·大花园》39、《回顾:我就是我》(三卷)天马图书公司2001年版收入散文《春池是副扑克牌》等三题40、《鄱阳湖文选》永修集邮协会2002年印刷收入邮文《从茶果说起》等三篇41、《中国集邮文选(2000——2001)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版收入邮文〈关于三枚一套邮票设置的美学思考〉42、《20年亲历记》厦门晚报2001年编印收入散文《20年20倍》43、《邮之旅》集邮报2002年编印收入散文《白鹭女神的故事》44、《厦大校友通讯第5集》厦门大学校友总会2002年编印收入散文《夜访大成殿》45、《中国茶叶艺文丛书·茶情雅致》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4月版收入散文《开门七件事》46、《八闽邮文精选》(二)海潮美术出版社2003年10月版收入邮论《三枚一套的美学思考》等三篇47、《邮坛剪影》香港天马图书公司2003年10月版收入随笔《遥祝肖郎》等三题。
郑启五:巴斯过足集邮瘾
78巴斯是我这次英格兰之旅的最后一站,在距离伦敦一百英里的巴斯这样的“洗澡之城”,荡涤旅尘,激情的心渐渐归于平淡,准备归程的行装,惜别这个让人感觉丰盈的国度。
说来遗憾,爱邮一生,却不清楚世界文化遗产的巴斯古城居然还是英国邮政史上的重镇,这样的无知反倒令我十分意外地在这里过足了集邮瘾,似乎有一双看不见的大手在牵引着我踏入一个奇妙的邮票殿堂,好酒沉缸底,让老夫几乎大醉酩酊!从巨石阵抵达巴斯后不久,我们就被安排到一家中餐厅用自助餐,鬼使神差,我居然一眼就发现了在中餐厅斜对面的一座老楼的水泥门廊上有Post Office字样,其中的 t和e两个字母已经几乎被岁月所磨蚀无影,似乎是一个遥远的喑哑之音在嘶声召唤,我似乎预感到了什么,于是心跳加快。
这一餐中式自助餐我吃得心不在焉,如果现在问我吃了什么,我肯定是除了冰激凌其余的都忘得一干二净了,因为我是匆匆含着半个冰激凌第一个结束用巴斯过足集邮瘾■ 福建 郑启五餐的,然后飞快地奔向对街的老楼。
不过老楼似乎是已经另有它途,不是时尚的衣物,就是烫金镀银的饰品,并没有邮政的影子。
我默默看着脚下老旧的地板花砖,想像着百年的邮政沧桑,往昔有多少男女手持家书,进进出出。
只要传统的信函还存在,邮局就一定在!我信心满满地探头探脑,果不其然,在老楼右边开了一扇侧门,大楼出租了,但留下一间继续从事邮政业务,一进门,就有一条非常亲切的文字冲着你含笑微微:“欢迎光临您的邮局,我们在这里恭候”,进而在下面标出“金融”、“旅游”、“通讯”和“商业”等四大业务,传统的信函和包裹仅仅是“通讯”中的一项而已。
邮局与时俱进,承担了现代社会的许多新的功能。
奇迹就在我转眼的刹那间出现了,原来这家邮局还有一个地下室,延着光鲜的手扶木梯而下,下面居然是一家博物馆—巴斯邮政博物馆!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三枚“黑便士”邮票实寄封就有两枚出自巴斯,我可以轻而易举地在这个邮政博物馆里见到这样的镇馆之宝(图1),据称不久前在洛阳举办的世界集邮展览上,曾有万人争睹黑便士最早实寄封的盛况,队伍排得老长。
郑启五集邮美文:积压邮品
积压邮品
郑启五
常有积压的邮品成为我们接受的奖品,这样无可奈何的事是越发地增多了!多年前我痛斥过的披金戴银之流的邮品开发“一粒田螺九碗汤”的现象是越演越烈了。
当时有人就劝我,“你何必与人家邮票公司过不去,大不了你不买就是了。
”我当然不会去买的,买的人大多是一些“邮盲”。
不过从此类“邮品”的大量积压而言,固然主要是因为邮市的落败,但与“邮盲”的“脱盲率”恐怕也有一定的干系。
于是最直接的效果之一,这些很多水分很多汤的“泡沫邮品”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变成了肥大的奖品来奖励我们这些曾经痛骂过它们的干瘦邮迷,成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黑色幽默。
也不是所有这类的邮品都是“一粒田螺九碗汤”,“八碗”、“五碗”的也是有的。
今天奖励到我头上的这本北京邮票公司开发的《第21届全国最佳邮票评选颁奖活动纪念·北京》可谓“两粒田螺一碗汤”,多少还有一点邮味:六页厚纸板上装配了《君子兰》的邮票一套和小全张一枚,以及一枚“评选纪念张”。
可无论怎么宽松地安排,“小俩口”住了这么一个大套房,
空荡荡的令人心酸。
那闲置的三页,一页大红大绿的涂抹,大概是绿叶红花的暗喻;一页大蓝大黄的交织,以期形成龙年的幻影;而中央的一页以粗黑的三号字,标明《君子兰》的邮票资料。
面对这多少还有一点邮味的邮品开发,我是庆幸还是悲哀?在那一次次邮品开发的后面,有多少大树轰然倒下……
2003/3/03。
郑启五集邮美文:网络集邮的酒后真言
“网络集邮”的酒后真言郑启五五一节无事,网上闲逛,正在自己的易网邮箱查邮件,突然发现有文高兄在深圳招呼聊天的约请函。
老实讲尽管我博客玩得还顺手,可QQ我还不会,但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文高兄给我的邮件里有个东东一点击,我就“被QQ”了,也算是缘分啊,第一次QQ就是“网络集邮”,于是就这么与文高会长你一句我一句谈邮论网。
谈着谈着他老兄突然话锋一转,告知下个月是“网络集邮研究会”的生日,随即约稿一篇,尽管相隔万水千山,我愣是“在劫难逃”,你说网络神奇不神奇。
写什么好呢?无非是给“网络集邮”唱赞歌嘛。
但我这个人,天生就有反骨,目前孤身一人在安那托里亚高原的山城安卡拉,集邮唯有网络这“华山一条路”,在尽享网络种种好处的同时,依旧对“网络集邮”满腹狐疑。
其实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尽管它有方便集邮者相互沟通的神奇和快捷,但也给传统邮政带来灭顶之灾,正是由于网络导致电子邮件的迅速普及,让书信文化急速萎缩,使我们的邮票日渐失去传统邮政丰沃的土壤。
所以说,对于网络这个现代化的神女,我们老集邮者的感情是很复杂的,可谓爱恨交加。
老夫在风驰电掣的网络数码时代里,频频回头,对往昔传统书信充满思恋和回味,但心里很明白:老日子可是再也回不去了,识时务者为俊杰,唯有向前看,尽可能利用网络的长处来享受集邮的美味,新瓶装老酒,一口一口畅饮之,在网络的邮香里喝他一个酩酊大醉,再来“酒后吐真言”。
于是在网络上与文高会长一席谈后,我又醉醺醺马不停蹄,在“起点中文网”再度上线了我的一部新的集邮书稿,取名《郑启五集邮新概念》,这是我的第25部网络图书,哈哈,出书如此便捷,也一举省去了出版社的钱眼和编辑的白眼,何其痛快!我行我素,且将此书献给我们“网络集邮研究会”,作为一份生日的薄礼,敬请笑纳。
书在网上,书就置于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图书馆里,一任世界读者随点随阅!网络给老集邮以新活力,网络集邮者是新世纪集邮活动与时具进的轻骑兵。
2010/5/2。
郑启五集邮美文 从纸书到网书
2016从纸书到网书
郑启五
我把1998年1月8日到2002年12月31日写的集邮随笔150多篇汇聚一册,取名《郑启五集邮日记》交由中国文联出版社于2003年7月正式出版。
因为考虑到销量,所以只印了800册,结果供不应求。
邮友读者的热情极大鼓舞了我笔耕的欲望,从2003年到2016年,我在《集邮报》《福建邮花》等报刊陆续开了专栏,又写了上千篇的随笔。
最近有读者告知,他在“读秀”知识栏搜索“郑启五”,发现了《郑启五集邮日记》的上百个词条,我连忙一查,果不其然,居然该书的每一篇文字都逐一单独出现,给检索和阅读都提供了空前的方便。
我琢磨了好久,才发现端倪,原来当时出版社的编辑在每一个页码的页眉,都标出了“郑启五集邮日记”字样,原本起的是装饰作用,不料却契合了“读秀”的搜索原理,无心插柳,却行行新绿。
由此纸书变成了网书,不胫而走!
但近来我发现,从纸本到网书,还有比“读秀”更上一层楼的,这就是安徽出版集团的“时光流影”,我把我新的书稿输入它的栏框里,就可以自动生成一部图文并茂的电子书,该书可以在网上阅读,也可以用手机扫一下该书的二维码,那么整部电子书就尽收手机里,手指划划,便可一览无余,而且这些全都是免费的。
如果觉得电子书不过瘾,那么还可以花钱打印成纸质本,让它从网上走下来,质量完全可以和新华书店的新书相媲美,价格也不贵。
目前我正在把我的《集邮日记》一年整理一本,再续前缘!
在互联网+的时代,真是日新月异,2016我实现了从纸书到网书的跨越!
361005厦门大学101信箱郑启五。
郑启五集邮美文欣赏金橘的滋味
郑启五集邮美文欣赏金橘的滋味第一篇:郑启五集邮美文欣赏金橘的滋味郑启五集邮美文欣赏金橘的滋味四年前的金秋,逢“朱熹诞生880周年”纪念邮票首发式组委会的邀请,我得以到朱熹故里——尤溪一游,十分尽兴,美邮、美景、美食样样美不胜收,事后就着三镜头:红柚、红茶、红酒,写了抒情散记《尤溪三红》,以文感恩。
该文先发在《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2011年第5期,后收入我的茶文选《茶言茶语》(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版),虽然文字平俗俏皮,却深得茶友和邮友的赏识,情趣的分享尽在其中。
尤溪邮协的林新样读后告知,尤溪的金橘也很不错,乃至尤溪被授予“中国金柑之乡”的金字招牌,进而即将登上首套水果邮票,希望我能再前往尤溪捧场。
发行水果邮票,我可是多年的鼓吹者,没想到的是我们福建的尤溪拔得头筹,一个山区小县,五年里两涉新邮,成为人杰地灵最好的注脚。
金橘邮票首发式之后,我收到了老林从首发式现场邮寄的首日封,满心欢喜,一下沉浸到水果邮票的芳香里,老实讲,这套邮票设计难度最大的就是这枚金橘了,金橘一旦与苹果、桃子和石榴排排坐的时候,在大小比例的参照下,如果设计成原小,难以体现金橘皮薄色艳的风姿,如果设计大了,则金橘娇巧的果体难免有被膨胀的疑似,但设计人以“果串”的聚合形态,基本化解了果体的比例难题。
这回金橘邮票的首发式,我没有接到邀请,我表示理解;首发式轰轰烈烈,劳民伤财,往往多为伪邮迷的狂欢,我们老邮人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其实稍有成本核算的常识,接待一位异地“首发嘉宾”,吃、喝、行、住、拿,这需要吸走我们果农多少夜以继日辛苦耕耘的血汗,又需要耗费我们一线邮政职工多少起早贪黑的尽忠职守,如今渐渐风正气顺,对于首发式的“瘦身”我就已经不是什么“理解”,而是发自内心大声喝彩!我在电视里特别关注了这次首发式的新闻,发现有福州的集邮者专程自费赶到尤溪寄发首日封,这才是真正的邮迷,不邀自到,不请自来,金橘的果色才特别养眼,金橘的果汁才特别甘美,金橘的邮票才插上邮政的双飞翼自由自在地远走五湖四海!2014/7/28第二篇:郑启五集邮美文:心惊肉跳心惊肉跳郑启五署名“中国花卉协会茶花分会”的游慕贤邮友,寄来《茶花》特种明信片“大朱砂”与“鸳鸯凤冠”两枚,分别销有“2003年中国金华国际茶花大会暨国际茶花节”、“中国花卉文化园”纪念邮戳,并配套盖出“浙江金华竹马”的邮政日戳。
遗珠之憾 望能补上
遗珠之憾望能补上
郑启五
【期刊名称】《上海集邮》
【年(卷),期】1998(000)003
【摘要】《中国集邮大辞典》在第十部分“集邮文献”中共收入“集邮图书”辞条249条,实乃蔚为大观。
我随意浏览了一下,发现至少有5本较为重要的图书被疏漏。
在介绍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的3个辞条中,共介绍与涉及了1957年版和1960年版的2部单色图谱,以及1991年版至1994年版的4部彩色图谱。
这就难免给读者留下一个错觉——1961至1990年的30年间,新中国邮票的年度目录出现了一个漫长的空缺。
【总页数】2页(P19-20)
【作者】郑启五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94
【相关文献】
1.假作真时真亦假--试评电影《十面埋伏》的遗珠之憾 [J], 罗坚
2.遗珠之憾\r——档案征集过程中一点思考 [J], 甘肃老姜
3.遗珠之憾——档案征集过程中一点思考 [J], 王晓丽
4.补上三大短板振兴农村经济 [J], 肖凯旋
5.补上三大短板振兴农村经济 [J], 肖凯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阵营消失 方寸留痕
阵营消失方寸留痕
郑启五
【期刊名称】《上海集邮》
【年(卷),期】1998(000)008
【摘要】我自小就生活在厦门大学的校园里。
父亲教的是政治经济,母亲讲授的是世界历史。
耳濡目染,我从小就对国际时事特有兴趣。
而我痴迷集邮,竟然也同政治拉上了关系。
【总页数】2页(P18-19)
【作者】郑启五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94
【相关文献】
1.花痕·伤痕·武士留痕 [J], 康有金;秦雯
2.镜花水月影过留痕--从镜像理论看《花月痕》 [J], 李静
3.初探踏痕推断留痕人的年龄 [J], 曹合强
4.苍茫乾坤日起东方天地有道岁月留痕天地痕——津商文化的奇葩 [J],
5.镜花水月影过留痕——从镜像理论看《花月痕》 [J], 李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看信函邮资上调
我看信函邮资上调
郑启五
【期刊名称】《经济论坛》
【年(卷),期】1999(000)010
【摘要】邮政和电信分营之后,邮政亏损的问题越发突出,邮政资费终于又一次全面变动。
在邮政的各种业务当中,亏损最多的信函业务属垄断性经营,信函业务的亏损究竟是由于目前用邮人的资费缴纳不足,还是信函业务收支计算的失真,或邮政管理不善,跑冒滴漏比比皆是?笔者从一个普...
【总页数】1页(P21)
【作者】郑启五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618.9
【相关文献】
1.邮资上调,调出"一地鸡毛" [J], 杨文浩
2.邮政历史类展集——《中华邮政国内信函邮资(1945-1949)》 [J],
3.《中华邮政国际信函邮资》邮集编组体会 [J], 谢宇
4.《中华邮政国际信函邮资1939-1949》邮集前言 [J],
5.平信邮资1000元时期各类信函实寄封 [J], 李国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请示与批复作业与批复
请示与批复作业与批复作业与批复郑启五我的《基础集邮学》选修课开始要学生交作业了,根据几年经历与变迁,现在作业都要求从网上走,结果出现了诸如《集邮是兴趣还是文化?》的力作,文章写得不错,特摘录几行以公示我的“不错”之评介。
该文写道:“小时候曾经集过邮,但我一直认为我…初中班级班规细则自尊,自律,自强————做文明少年,建良好班风【21世纪的人才标准里面,有这样几条:“是否具有团队精神”;“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是否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换句话说,一个人能否快速掌握新知识,在集体中与他人团结合作,拥有良…江苏省徐州市2022-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数学(理)试题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题5分,共计70分.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1.抛物线y2?4x的焦点坐标是.2.命题“?x?R,x2+1?0”的否…郑启五我的《基础集邮学》选修课开始要学生交作业了,根据几年经历与变迁,现在作业都要求从网上走,结果出现了诸如《集邮是兴趣还是文化?》的力作,文章写得不错,特摘录几行以公示我的“不错”之评介。
该文写道:“小时候曾经集过邮,但我一直认为我不是集邮爱好者。
在我的观念中,我认为集邮爱好者是喜欢搜集邮票,搜罗感兴趣的邮票,对集邮如痴如狂。
而我仅仅是收集邮票,把觉得好看的邮票收集起来,放入精美的邮册中,在闲得无聊的时候翻出来看看,跟朋友炫耀一下这些精美的图片,仅此而已。
所以,我想我还算不上爱好者。
”理解这种反常的表现。
仅仅是一张小图片,何以这样痴狂至极,性情为之所牵,人生为之所动?或许这就是邮票的魅力吧!虽然只有方寸大,却能陶冶人的情操,牵乎人的性情。
集邮爱好者皆称集邮,人生一大乐事也!究竟其中滋味如何,我想身为外行人的我们还不能体会,只有去亲身体会,融入集邮的热潮中才能有所感悟吧!”由此看来,我讲课中声嘶力竭的集邮激情对学生是有所感染的。
“既然集邮关乎性情,我想那就不仅仅止于兴趣吧!兴趣仅仅是一种爱好,喜欢做某件事,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有所改变:而不会为之情牵一线,痴迷一生!而只有文化,才会根深蒂固,终伴一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藏鞭策
郑启五
一下收到两封“表扬信”。
第一封信写在贺卡型有奖明信片里,寄者有这样的文字:“在《集邮报》当总编时,非常欣赏您的文章和才气;如今,当我也以读者的目光关注报纸的时候,仍然非常关注您新作的涌现……”先是吃惊,进而是感动加感慨,最后则备感笔重千斤,因为拙文被注视的目光里居然还有这么独特的一双热眼!程惠平当主编时,我们曾在福州的“全国最佳邮票颁奖会”期间有过一面之交,淡淡的。
现在他另有高就,却写来如此一信(他给我的第一封信),让我感受话的真诚与热乎!我们的思维应该有很大的不同,但相同的是对《集邮报》的感情。
第二封表扬信写在明信片上,是上海不曾交往的邮友朱骅先生。
明信片上贴了5·6元的邮票,是“高鼻羚羊”加“羊生肖”两枚,“羊气十足”;不但挂号,而且还附了回音卡,可谓慎重之至!付言中有“拜读一篇,思之一片”的褒扬,也有“正启吾也”的高看,令我感动!
表扬信都在邮品中,集鞭策与收藏为一身,幸哉,妙哉!但沾沾自喜不可取,惟有“更上一层楼”才对得起读者的厚爱!
20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