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胡人种考
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的中国人种
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的中国⼈种这⾥所讲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系指夏、商、周三代。
这段时间正是以华夏族中为中⼼的我国古代各民族发展、壮⼤、融合的第⼀个⾼峰期,这⼀特点可以很清楚地从古⼈种学资料中观察出来。
在新⽯器时代,虽然某些居民的体质特征中也可能包含有⼀种体质因素,例如在属于东南亚类型的居民中表现出某些接近南亚⼈种的因素,或者在属于南亚蒙古⼈种类型的居民中含有某些似乎接近⾚道⼈种的因素。
但是,⼀般来说,我们并不倾向于将其视做⼈种混杂的结果,⽽是倾向于将那些个别的类似南亚⼈种或⾚道⼈种的因素,作为⼀种从旧⽯器时代祖先那⾥承袭下来的性状来看待。
因为,在旧⽯器时代⼈类的⾻骼上,此类特征是普遍存在着的。
然⽽,从青铜时代开始,⼈种混杂现象的特征是普遍存在的。
这种⼈种上的混杂,不仅表现为同⼀个体上可以反映出两种以上不同种族类型的体质因素,⽽且还表现为在同⼀群体中便有可能出现两种差异很⼤的,属于不同种族类型的个体。
此类现象在我国新⽯器时代的⼈类学资料中⾄今尚未发现,从⽽说明伴随着青铜器⽂明的诞⽣,⼈类群体之间的迁徙和赖合在规模上已远远超过了史前时代。
黄河流域是华夏族的摇篮,构成上古时期华砷族成员的三个主要来源——夏⼈、商⼈和周⼈及其祖先都⽣活在这⽚⼟地上。
在此,我们⾸先着重介绍⼀下在该地区发现的,可能与夏⼈、商⼈、周⼈的种族类型有关的古⼈种学资料。
关于夏⼈的⼈种类型问题,⽬前还没有确凿⽆疑的⼈类学资料来加以证实。
⼀⽅⾯是由于有关遗址中的⼈类学资料尚未见报道,另⼀⽅⾯还由于究竟何为夏⼈遗存的问题如今在考古学界尚未有定论。
⽬前,唯⼀的⼀份可能与砷⼈有关的⼈类学资料出⼟于⼭西省襄汾县的陶寺遗址。
虽然对陶寺遗存的年代问题还存在着争议,但许多学者均认为其年代显然已跨⼊了夏代纪年。
由于陶寺遗址所处的晋西南地区据⽂献记载历来有夏墟”之称,故有⼈指出陶寺遗存⾼度发达的⽂化⾯貌表明其可能就是夏⼈的遗存。
根据对陶寺遗址出⼟的⼈类头⾻的初步观察,其形态特下⼤致可概括为:偏长的中颅型,头⾼值普遍较⼤,⾯⾼中等,⾯部较宽,眶型偏低和中⿐型。
鲜卑族源考_不可信
2007年10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Oct.2007第33卷 第5期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S ocial Sciences) Vol.33No.5鲜卑族源考Ξ额尔德木图(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43) 〔摘 要〕国内有些学者历来把鲜卑与乌桓说成是“东胡”,并把他们从匈奴分离出去,单独列为一个民族系统。
这种观点不合乎历史事实。
匈奴、鲜卑、乌桓等名称是不同时代的史学家对中国北方蒙古高原蒙古语种族的不同的称谓。
本文参考诸多有关史籍,并以蒙古语为研究的突破点,进行推理和演绎,力求树立“蒙古高原诸多民族均为蒙古语种族的先民”之观点。
〔关键词〕东胡;鲜卑;乌桓;乌桓山〔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215(2007)05-0013-06 “鲜卑”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春秋末年左丘明所著的《国语・晋语》卷八上:“昔[周]成王盟于歧阳,楚为荆蛮,与鲜卑守燎”。
对此记载,有的学者持怀疑态度:“歧阳即歧山之阳,歧山在今陕西歧山县东北,周成王(约公元前1115—1079年在位)时,活动在今蒙古高原东北角的鲜卑,何能往西远至今陕西省为周守燎?”因此,将在这里出现的“鲜卑”判决为“鲜牟”之讹而予以否定。
这位先生把“逐水草而游牧”的鲜卑人看成“定居务农的农民”而进行了错误的判断。
〔1〕据《后汉书》卷九十《鲜卑传》称:“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
……汉初,为冒顿所破,远窜辽东塞外,与乌桓相接,未常通中国焉。
……(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鲜卑始通驿使”。
《三国志・魏志》卷三十《鲜卑传》斐注引王沈《魏书》亦称:“鲜卑亦东胡之余也,别保鲜卑山,因号焉。
……鲜卑自为冒顿所破,远窜辽东塞外,不与余国争衡,未有名通于汉,而自与乌桓相接。
至光武时,南北单于更相攻伐,匈奴损耗,而鲜卑遂盛”。
2025年中考历史5年真题汇编复习专题12 中国古代史(大题汇编)(学生版)
2025年中考历史5年真题汇编复习 专题12 中国古代史(大题汇编)1.(2024·广东·中考真题)书藏古今,传承文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下文物展示了部分承载文字的中国古代书写材料。
材料二 古代书目是指图书分类目录,一个时代书目的多寡,与图书事业的盛衰密切相关。
——摘编自曹之《中国印刷术的起源》材料三 下表是明清时期编撰的部分科技类图书信息。
书名作(译)者简介《天工开物》宋应星全面总结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
后传到国外,被译为日文、英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本草纲目拾遗》赵学敏 收录了《本草纲目》未载的多种药物,以及当时传入的西医药资料。
《几何原本》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译自古希腊数学著作,“点”“线”“三角形”等术语就是在这个译本里定下来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书写材料的共同局限,以及突破该局限的中国古代重大发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图书事业兴盛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科技类图书的新特点。
2.(2021·广东·中考真题)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部充满互动与交融、从多元到-体的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胡之名,初本专指匈奴,后为北族通称,以其形貌相同,不可无以为别,故以方位冠之。
乌丸、鲜卑之先,称为东胡是也。
其后循是例,施诸西北,则曰西胡,曰西域胡……其居地可以屡迁,俗尚亦易融合,惟形貌之异,卒不可泯,故匈奴、乌丸、鲜卑等,入中国后,胡名遂隐,惟西域人则始终蒙是称焉。
——摘编自吕思勉《读史札记·胡考》(1)根据材料一,指出称“胡”的民族具体有哪些?分析“胡”由北族通称变成仅指西域人的原因。
材料二(2)提取材料二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材料三沙陀族建立的后唐、后晋与后汉王朝,并未带来严重的种族歧视与压迫,反而历经摸爬滚打促成了各民族的融汇。
恰恰在这一时期之后,所谓“蕃兵胡将”问题,河北、河东地区的“胡化”问题,不再成为纳入士大夫视野的严重问题。
蒙古有三种起源说法,只有一种最靠谱
蒙古有三种起源说法,只有一种最靠谱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是人类一直探究的问题。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族源,由于太过古老,没有文字记载,追溯到人们认知的尽头,所有的民族在认知上出奇的一致,那就是神话起源。
其实从侧面反应出人类对自然的敬畏。
汉族人对民族的起源于“女娲造人”。
女娲用黄土捏制泥人,而后施法,把泥人变成血肉之躯。
因此汉族人有了像泥土一样的黄色皮肤。
由于捏制泥人过程较慢,于是女娲用树枝沾泥水洒于地上,变化为人形,大大提升了造人速度。
女娲亲手制作的人由于受仙气较多,变为了富人,而用树叶制作的人变为了穷了,这也是为什么穷人多富人的原因。
后来女娲所造的人分为了炎帝的姜姓部落,和黄帝的轩辕氏部落,因此汉族人也自称为炎黄子孙。
蒙古人也有自己的民族起源史,全世界研究蒙古史的学者众多,在其著作中对蒙古人的起源都有所记载。
归纳起来,无外乎以下三种。
印藏起源《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及《大蒙古根本黄金史》所描述的蒙古人为印藏起源,其中最具特点是认为蒙古人和藏人为同源,认为藏人和蒙古人为同宗起源,都源于印度。
《蒙古黄金史》和《蒙古源流》在记录蒙古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蒙古地宣传藏教。
因此蒙古人的先祖“勃尔帖赤那”被说成是藏地止贡赞普的儿子,从藏地出发去统治蒙古地。
蒙古人尤其是东蒙古主要为东胡人种,藏族为唐兀特人,两者相差十万八千里。
因此印藏起源有些牵强附会,同时也有很多谬误!上述三本著作均为蒙古人所著,为什么会出现印藏起源的传说?笔者认为,三部书的作者均为清代人,清政府对蒙古人的统治的手段之一就是在蒙古地大力宣传藏传佛教,以佛教来控制蒙古人的思想,弱化蒙古人的好战的心性。
此时的蒙古学著作也是政治宣传的一个途径。
“苍狼白鹿”起源《蒙古秘史》是蒙古人的第一部历史著作,普遍认为作者为蒙古帝国的大断事官,成吉思汗的义弟——失吉忽秃忽。
《蒙古秘史》中提到“蒙古人的先祖是天地所生的孛儿帖赤那和豁埃马阑勒。
” 孛儿帖赤那是男子,“孛儿帖”是突厥语“狼”的意思,“赤那”是蒙古语“qone”也是“狼”的意思。
鲜卑人基因特征
鲜卑人基因特征一偏长的中颅型、高颅型和狭颅型,较窄的面宽,较陡直的前额,较阔的鼻形和颇大的上面部扁平度。
在这些特征中,除上面部扁平度一项与东亚类型差距显著以及鼻形略宽些之外,其余诸项特征均与东亚类型十分相似,而颇为扁平的面部和较阔的鼻形恰恰是北亚蒙古人种通常具有的特征。
鲜卑乃东胡后裔,因此,当人们对鲜卑族种系成分的渊源进行探索的时候,就不能不联想到东胡人种族类型的问题。
尽管目前学术界尚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但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意见认为,以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为其中心分布区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当属东胡遗存。
相关信息:在鲜卑共同体内部又包括有许多不同的部别,大体可区分为北部鲜卑和东部鲜卑两大类。
北部鲜卑又称拓跋鲜单,东部鲜卑则包括慕容、宇文、段氏等部。
在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期间,鲜卑各部先后建立了众多的地方政权,尤其是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王朝,在统一中国北方,促进当时封建社会政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等方面都产生过积极的作用。
隋唐以来,鲜卑族已不再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鲜卑人逐渐融合到其他民族之中。
目前已发表的鲜卑族或被认为属鲜卑族祖先的人类学资料,共计4批,即完工、扎赉诺尔、南杨家营子和平洋墓葬的人骨标本。
二鲜卑族后裔特征是有偏长的中颅型、高颅型和狭颅型,较窄的面宽,较陡直的前额,较阔的鼻形和颇大的上面部扁平度。
并具有北亚蒙古人种通常具有的面部特征。
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兴起于大兴安岭,属东胡族群,蒙古语族,是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
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均以山名作族名,形成乌桓和鲜卑,受匈奴统治,所以鲜卑一些风俗习惯与乌桓、匈奴相似。
能否从人种学的角度研究一下中国人跟苏美尔人
能否从人种学的角度研究一下中国人跟苏美尔人四川跟云南很多人的面孔长得像苏美尔人的雕像,能否从人种学的角度研究一下中国人跟苏美尔人的关系第二次出非洲的人群被称为中东部落(F-M89),其中的一支演化为欧亚部落(K-M9),其余进化成地中海-高加索人种,属于暗白人种。
欧亚部落的原始人种属于未分离的黄白人种,又演化成好几支。
其中一支形成东亚部落(NO-M214),被称为黄种人(又称华夏-芬兰人种),另有一支形成中亚部落(P*),属于早期的白种人。
东亚部落的黄种人又分离为两支,一支是芬兰人,部分北亚人的直系祖先(N-M231),另一支则形成中国人、东南亚人的直系祖先(O-M175)。
而中亚部落也分化为两支,一支是印第安人和他们的北亚祖先(Q-P36),一支是主流欧洲人和印度雅利安人的祖先(R-M207)。
其中进入欧洲的白种人是后来的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的主要祖先(当然这些民族还有少部分其他来源)。
人类有23对46条染色体,其中22对44条为常染色体,另外一对为性染色体,XY组合的为男性,XX组合的为女性。
因为Y染色体只能父子相传且无重组,所以根据Y染色体,可以研究小到家族大到民族、全人类的父系关系。
经过研究,分子生物学者得出了全人类父系谱系。
这里揭示的另一个不同于过去通俗认知的科学事实就是:汉族人主流父系与欧洲人主流父系相对更近,汉族人主流父系与亚太人主流父系相对更远,暂以目前的时间推拟讲:任何一个O型父系的汉族人与任何一个R型父系的日耳曼人35000年前便是一家(同室兄弟)。
另外,汉族的母系在汉族成型以后,也很纯粹。
北方汉族的母系就是古代汉族女人,南方汉族的母系也基本是古代汉族女人,南方汉族母系包括20%的少数民族母系,全部来自南方少数民族,绝不是北方少数民族母系。
历史上的匈奴、突厥、柔然、女真、蒙古、满洲都没有在汉族父系、母系留下任何痕迹。
中国历史上的王室皇族(胡汉)的YDNA单倍群表商朝王室子O2a-M95周朝王室姬O3a2c1a-M117项羽项O3a3b*-M7汉朝皇室刘O3a1c-002611曹魏皇室曹O2*-M268(xM95)孙吴皇室孙O3*-M122(xM324)晋朝皇室司马O2*-M268(xM95) 慕容王室慕容O2a-M95前秦王室苻推测为D3 齐梁皇室萧O3a1c-002611北齐皇室高O3*-M122(xM324)隋朝皇室杨O3a2c1a-M117唐朝皇室李O3a3*-P201(xM7,M134) 吴越王室钱O1a1*-P203王审知王O3a3b*-M7柴荣柴O3*-M122(xM324) 契丹王室耶律O2a-M95 宋朝皇室赵O1a1*-P203 西夏王室李O3e*-M134 大理王室段O3e*-M134 女真王室完颜O2b*-P49 蒙古王室孛儿只斤C3c(M48)明朝皇室朱O2*-M268(xM95) 清朝皇室爱新觉罗C3b2b1*-M401 这几年,鲜卑族成了电视剧的大热门,那么,从考古学、基因学的角度来探讨探讨。
《世界古代民族》东胡人
《世界古代民族》东胡人东胡人曾是活动在滦河中上游及其东北部一个较大的部落联盟,它包括了许多族属相同而名东胡族号不一的大小部落,和匈奴一样,同属北方游牧民族。
东胡,并非东胡族人自命之名,因匈奴人自称胡人,所以中原人便把活动在匈奴之东的部族,皆称为“东胡”。
由此代代沿传,东胡便成为活动在那个地区的部族之名了。
在历史演进中,东胡族有其由弱渐强的曲折历史过程,也曾有为本族的利益东拼西杀,南侵北伐的辉煌时期。
(一)、东胡祖源东胡族的祖先为何许人,一直是史学界尚存争议之题。
东胡起源于风姓东蒙豕韦,东夷蒙国豕韦被商汤所灭后北迁与武庚建立的北殷胡人融合。
有人则说东胡族人是商末周初箕子东赴朝鲜时留下的遗民;有人提出东胡族系殷商之后裔;还有人认为东胡族来自东北土著氏族部落,但无可靠的史证。
东胡族的祖先源自殷商氏族较为可信。
据《诗经·商颂·玄鸟》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有方将,帝立子生商”。
说的是简狄吞食玄鸟之卵而生契。
古代女性与异性感应而生子的传说虽不可信,但它反映了两个历史内容:一是商族在简狄和契时,还处在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阶段。
简狄时还是母系氏族社会,人们知母而不知父,所以只好以“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神话解释契的出生。
契以后商族世系都是父子相承,商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二是商族是一个以玄鸟为图腾的部落。
契,是商族先祖,在禅让时代,契曾佐禹治水有功,舜封之于商,赐姓子氏,并任命他为司徒掌教化。
这个以玄鸟为图腾的部落,最初居住在燕山以北的广阔地域。
《荀子·成相篇》载: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
”《史记·殷本纪》称:“成汤,自契王至汤八迁,汤始居东胡族亳,从先王居,作《帝诰》”。
《世本·居篇》更把商族居住地指明:“契居蕃(亳),昭明居砥石”,蕃(亳)和砥石,即今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是殷商氏族兴起之地。
而这个地域正是后来东胡族活动的地区。
《中国史叙论》
《中国史叙论》中国史叙论(1901)梁启超(著)史也者。
记述人间过去之事实者也。
虽然。
自世界学术日进。
故近世史家之本分。
与前者史家有异。
前者史家。
不过记载事实。
近世史家。
必说明其事实之关系。
与其原因结果。
前者史家。
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
虽名为史。
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
近世史家。
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
即国民全部之经历。
及其相互之关系。
以此论之。
虽谓中国前者未尝有史。
殆非为过。
法国名士波留氏。
尝著俄国通志。
其言曰。
俄罗斯无历史。
非无历史也。
盖其历史非国民自作之历史。
乃受之自他者也。
非自动者而他动者也。
其主动力所发。
或自外。
或自上。
或自异国。
或自本国。
要之。
皆由外部之支配。
而非由内部之涨生。
宛如镜光云影。
空过於人民之头上。
故只有王公年代记。
不有国民发达史。
是俄国与西欧诸国所以异也。
云云。
今吾中国之前史。
正坐此患。
吾当讲此史时。
不胜惭愤者在於是。
吾当著此史时。
无限困难者在於是。
德国哲学家埃猛埒济氏曰。
人间之发达凡有五种相。
一曰智力。
[理学及智识之进步皆归此门]二曰产业。
三曰美术。
[凡高等技术之进步皆归此门]四曰宗教。
五曰政治。
凡作史读史者。
於此五端。
忽一不可焉。
今中国前史以一书而备具此五德者。
固渺不可见。
即专详一端者。
亦几无之。
所陈陈相因者。
惟第五项之政治耳。
然所谓政治史。
又实为纪一姓之势力圈。
不足以为政治之真相。
故今者欲著中国史。
非惟无成书之可沿袭。
即搜求材料於古籍之中。
亦复片鳞残甲。
大不易易。
第二节中国史之范围(甲)中国史与世界史今世之著世界史者。
必以泰西各国为中心点。
虽日本俄罗斯之史家。
[凡著世界史者日本俄罗斯皆摈不录]亦无异议焉。
盖以过去现在之间。
能推衍文明之力以左右世界者。
实惟泰西民族。
而他族莫能与争也。
虽然。
西人论世界文明最初发生之地有五。
一曰小亚细亚之文明。
二曰埃及之文明。
三曰中国之文明。
四曰印度之文明。
五曰中亚美利加之文明。
而每两文明地之相遇。
则其文明力愈发现。
今者左右世界之泰西文明。
古室韦国文化历史考[修改版]
第一篇:古室韦国文化历史考室韦源出东胡。
东胡族系的个民族多以狩猎和游牧为主,他们最好活动与东北地区的西部草原,因居匈奴以东因称东胡……自北魏时期起,室韦各部开始与中原王朝通贡。
突厥汗廷统治蒙古高原之后,室韦人成了突厥臣属……唐朝初年,室韦人还处在典型的原始公社阶段,,“其国无君长”,“无赋额”。
部落首领称为“莫贺弗”……室韦之名始见与北魏史籍。
据《旧唐书.室韦传》栽“东至黑水,西接突厥,南接契丹,北至于海”……《室韦国师南宫氏墓志》,出土于胜州逢岗,题为“室韦故国师□□南宫煌墓志并序……可见其不仅为室韦建立了文字、历法、度量衡,更被室韦人尊称为”仙人“……南宫煌为汉人,来自”蜀山“(经考据为今四川西南部),精通剑术,文武全才……不规则卵形,有五官面目,背后有翅膀,颈部饰有宝珠。
墓葬中间时发现有同样造型的玉器、石器、陶器等十余件,表情各异,絮絮如生,此形象为同时期墓葬仅见,也无相关文献记载,可见并非室韦族原始崇拜图腾,应该是与国师南宫煌有密切关联之物……《古室韦国文化历史考》辅仁大学历史系1997年宋史论文第二篇:古村落历史文化研究二.根据综合特色分类法划分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类型和特征?1.建筑遗产型特征:典型运用我国传统的选址和规划布局理论并形成一定规模格局,较完整地保留了一个或几个时期积淀下来的传统建筑群的村镇实例:同里镇、周庄镇、乌镇2.民族特色型特征:能集中反映某一地区民族特色和风情的传统建筑的村镇实例:田螺坑村、肇兴侗寨3.革命历史型特征:在历史上因发生过重大政治事件或战役的村镇实例:古田镇4.传统文化型特征:能在一定历史时期地域传统文化或在历史上曾以文化教育著称的村镇实例:宏村、张谷英村5.环境景观型特征:自然生态环境的形成或改变对村镇特色起决定性作用的村镇实例:西湾村、俞源村6.商贸交通型特征:历史上曾以商贸交通作为主要职能,并对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的村镇实例:爨底下村、鸡鸣驿第三篇: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2011年11月07日08:58:43来源:北京日报■深化改革,是为了努力把我国从一个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建设成文化强国今天,我们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在中国和平崛起于世界的大背景之下作出的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
“乌桓之先”与“东胡”及“通古斯”名号考
“乌桓之先”与“东胡”及“通古斯”名号考作者:李焕青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李焕青(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 710016)摘要:本文通过史料考辩论证了“东胡”与“通古斯”名号的关系,证明了古代历史上的“东胡”名号即是中国北方东部之“胡”之意,而“通古斯”是与“东胡”所不同的;“通古斯”名号与历史上的“特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东胡;特勒;通古斯中图分类号:K8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6-0019-03一、“东胡”的记载与“通古斯”名号的出现《史记·匈奴传》曰:“燕北有东胡、山戎。
”《汉书音义》曰:“乌丸,或云鲜卑。
”《史记索隐》曰:服虔云:“东胡,乌丸之先,后为鲜卑。
在匈奴东,故曰东胡。
”案:《续汉书》曰:“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桓山,以为号。
俗随水草,居无常处。
桓以之名,乌号为姓。
父子男女悉髡头为轻便也。
”《汉书·地理志》载:“上谷至辽东,地广民希,数被胡寇,俗与赵、代相类,有鱼盐枣栗之饶。
北隙乌丸、夫余,东贾真番之利。
”《汉书注》载:“如淳曰:‘有怨隙也。
或曰:隙,际也。
’师古曰:‘训际是也。
乌丸,本东胡也,为冒顿所灭,余类保乌丸山,因以为号。
夫余在长城之北,去玄菟千里。
夫,读曰扶。
’”《后汉书》载:“乌桓者,本东胡也。
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桓山,因以为号焉。
俗善骑射,弋猎禽兽为事。
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
以穹庐为舍,东开向日。
食肉饮酪,以毛毳为衣。
贵少而贱老,其性悍塞。
”《三国志》引《魏书》曰:“乌丸者,东胡也。
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丸山,因以为号焉。
俗善骑射,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宅,皆东向。
日弋猎禽兽,食肉饮酪,以毛毳为衣。
贵少贱老,其性悍骜,怒则杀父兄,而终不害其母,以母有族类,父兄以已为种,无复报者故也。
常推募勇健能理决斗讼相侵者为大人,邑落各有小帅,不世继也。
东胡系各族发式考辨
作者: 张久和[1];傅宁[2]
作者机构: [1]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2]内蒙古博物馆
出版物刊名: 内蒙古社会科学
页码: 71-75页
主题词: 发式;东胡系各族;鲜卑后裔;室韦;柔然;辫发;乌桓;契丹;考辨;鲜卑人
摘要: <正>东胡系各族,是指东胡、乌桓,鲜卑、柔然、契丹、室韦和蒙古。
一方面,东胡系各族的发式常作为各自习俗的一部分见载史籍,考古图象资料也清晰地反映了部分部族的发式;另方面,有关的文献资料既有矛盾之处,又嫌零星分散、笼统片面。
许多相关的考古资料还不全面或尚未经见;一些研究者的见解或有偏颇和不当之处。
所以,甄别史书记载的正误,还东胡系各族的发式以历史面目,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根据文献记载,结合考古资料,对东胡系各族的发式这一在一定程度上表现民族特征的习俗做一简略考辨,就此求正于方家。
人类分类研究人种、种族、语言、地域
印欧语系
曼岛语
威尔士语
布列塔尼语
布立吞亚支
康瓦尔语
希腊语族
阿尔巴尼亚语族
亚美尼亚语族 (现代土耳其人的基因)
巴尔干三族
立陶宛语 拉脱维亚语
波罗的语族 (最接近斯拉夫语支)
梵蒂冈 古罗马
古典拉丁语
通俗拉丁语(原始罗曼语)
意大利语族(拉丁语)
罗马尼亚语
东罗曼语
南欧
意大利语(不属于意大利语族) 法语
罗曼语族/拉丁语族(拉丁人)
嘉戎语
藏语支
门巴语
羌语
普米语
木雅语(弥药)
尔龚语(道孚语)
扎语(扎巴语)
却隅语
现存语言
桂琼语(鱼通语)
尔苏语(粟苏语、多续语)
纳木依语
羌语支
史兴语
拉坞戎语 党项语(西夏语)
文献语言
藏缅语族
缅甸语
载佤语
缅语支
阿昌语
彝语 傈僳族
大汉藏语系
哈尼语 拉祜(hu)语
彝语支
纳西语
白语
景颇语支
土家语
怒语 独龙语
其他
巴拿语
帕科语 克木语
孟-高棉语族
赛当语
越南人 中国京族
越南语 徕语
越芒语
扪达语 桑塔利语
蒙达语族
南亚语系
塞芒语 雅昆语
马六甲语族
阿卡德语
东部语支(消亡)
尼科巴语
尼科巴语族 尼日尔-刚果语系
阿拉伯语等 欧罗巴-地中海人 伊斯兰教 欧洲称为萨拉森人
犹太人
希伯来语
南部语支
闪语族(闪米特) 闪米特人不是单一民族,母语属性关联的群体民 族
东部裕固语 土族语
五分钟了解《东胡》东北汉族东胡、濊貊、肃慎为古代东北四大民族
五分钟了解《东胡》东北汉族东胡、濊貊、肃慎为古代东北四大民族概述东胡是中国东北的古老游牧民族。
自商代初年到西汉,东胡存在大约1300年。
东北汉族、东胡、濊貊、肃慎被称为古代东北四大民族。
东胡语言属阿尔泰语系。
东胡是一个部落联盟,包括了当时族属相同而名号不一的大小部落。
历史在商朝(约公元前十六—十一世纪),就有东胡的活动记载。
“东胡”一名最早见于成书年代可能是先秦的《逸周书》,《逸周书·王会篇》提到“东胡黄罴山戎戎菽”,据近人考证认为,早在商初东胡就活动在商王朝的北方。
在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流域发掘的东胡人墓葬被认为是对上述说法的旁证。
据《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东胡从有史记载以来,和中原的燕国和赵国的接触比较频繁。
春秋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北部和中原的燕国和赵国的接触比较频繁。
燕国的东北从上谷(河北怀来县一带)至辽东一带,经常遭受东胡的侵扰。
东胡和赵国也是战事频繁。
战国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和赵国北部,这个时期东胡最为强盛,号称“控弦之士二十万”。
燕国曾大败过东胡,使东胡向后退却一千余里。
燕国便从今河北怀来直到辽宁的辽阳一带修筑了长城,以防东胡。
并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用以防御东胡的南下。
赵国的大将李牧在击败匈奴的同时,又一次战败东胡。
秦汉之际,东胡逐渐衰落。
匈奴刚刚兴起时,也受东胡的敲诈勒索。
匈奴的冒顿单于刚即位时,东胡恃强向匈奴索要宝马、美女,冒顿单于采用麻痹敌人的做法,对东胡的要求一一满足。
冒顿单于趁东胡王轻敌之际,向东胡发动进攻,大破东胡。
从此东胡部落联盟瓦解,东胡各部成为匈奴的种族奴隶。
当然,东胡各族并未就此消亡,如后来退居乌桓山的乌桓族和退居鲜卑山的鲜卑族,就是东胡主要的部落集团。
从此东胡的名字从历史上消失。
1820年代的法国汉学家连萨认为东胡即是通古斯语族,英国人巴克尔与法国人沙畹也有此说法,亦说通古斯民族起源于东胡。
据《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在春秋战国时,主要活动在当时燕国(现北京一带)的北部和东北部,也就是西辽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
东胡、匈奴、突厥、室韦、柔然、乌桓都是怎么回事
东胡、匈奴、突厥、室韦、柔然、乌桓都是怎么回事匈奴、东胡、突厥、回鹘、室韦、鲜卑、柔然、……这些游牧民族,你可能甚至发音都不会读~但是它们会不停的出现在你面前,所以下面的介绍,绝对值得你收藏!从商周时代开始,匈奴和东胡就存在了,他们的位置大概是这样的:秦汉之际,东胡逐渐衰落。
匈奴刚刚兴起时,也受东胡的敲诈勒索。
匈奴的冒顿单于刚即位时,东胡恃强向匈奴索要宝马、美女,冒顿单于采用麻痹敌人的做法,对东胡的要求一一满足。
冒顿单于趁东胡王轻敌之际,向东胡发动进攻,大破东胡。
从此东胡部落联盟瓦解,东胡各部成为匈奴的种族奴隶。
当然,东胡各族并未就此消亡由于遭受匈奴的打击,变得分裂,分裂成了两部分,鲜卑和乌桓,此外它还有其他后裔,由鲜卑分化出的慕容、宇文、段部、拓跋、乞伏、秃发、吐谷浑各部,此外还有柔然、库莫奚、契丹、室韦、蒙古西汉前期,匈奴到了鼎盛时期终于,强大的汉王朝还击了!结果就成了这样: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北匈奴从漠北西迁河西走廊,中间经历了约三百年。
东汉桓帝时,檀石槐趁机统一鲜卑各部,分地为三:右北平以东为东部,右北平到上谷为中部,上谷以西为西部。
三部各置大人管理,都直属檀石槐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破东胡后,迁至乌桓山(又曰乌丸山),遂以山名为族号,大约活动于今西拉木伦河两岸及归喇里河西南地区。
公元49年,乌桓又从五郡塞外南迁至塞内的辽东、渔阳及朔方边缘十郡。
乌桓在两汉时先后两次南迁,逐渐发展壮大,但受汉护乌桓校尉管辖,分成若干部落,各自为政,一直没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西晋建立后,对周边鲜卑各部采取安抚政策,并授予某些部落首领官职称号,加强统治。
虽然鲜卑时有反叛(比如慕容涉归、慕容廆父子俩侵扰边境,秃发树机能的反晋等),但总体来说,西晋和鲜卑保持着良好的隶属关系。
但在八王之乱开始后,西晋王朝内部混乱不堪,国力衰弱,天下大乱,各少数民族纷纷南下,逐鹿中原。
此时的鲜卑,特别是辽西鲜卑各部也趁机分一杯羹,段部、拓跋部两部投靠西晋边疆重臣,参与中原纷争拓跋鲜卑是鲜卑的一支,亦称别部鲜卑,其实就是北鲜卑。
鲜卑族人也美发?河北省的这条河,让今天的人们记住了他们的形象
鲜卑人也会美发?河北省的这条河,让今天的人们记住了他们的形象鲜卑人长的什么样?与契丹的长相颇为一致,低颅、阔面,还会美发在河北省承德市的隆化和滦平两县,有一条河,如今人们叫它伊逊河,发源于河北省围场县哈里哈乡,至承德市滦河镇汇入滦河,全长195公里。
在魏晋南北朝时,伊逊河叫“索头水”,因鲜卑族“索头部”居于河两岸而得。
关于“索头”,是一种自立名号,胡三省注为“辫发”,后世研究者又将其阐释为“编发”、“索发”,更是错上加错。
但也有研究者称,与“索头部”关系密切的乌洛侯人的先民可能来自西域,出于粟特,“索头”即是“粟特”的另一种译写。
我们无法找到“索头”即是“粟特”另一种译写的的历史依据,只能在史籍里隐约看到,所谓乌洛侯人是在一些鲜卑离开大兴安岭后,有另一个部落不仅延续并发展了鲜卑民族的渔猎文化,还在大兴安岭脚下建立了中原帝国的附属国——乌洛侯国。
这个乌洛侯国最早见于《魏书·乌洛侯传》中说,“其土下湿,多雾气而寒,民冬则穿地为室”,“夏则随原阜畜牧。
多豕,有谷麦。
”意思是这些人居住的地方乌洛气候寒冷,土地湿润,人们冬天会住进“地窝子”,夏天会去放牧,还养了不少猪,能种谷麦。
可见,他们的生活方式与经济形态,主要以狩猎业、畜牧业为主,并兼营农业。
这些似乎很难让人们把“索头”与“粟特”联系在一起,由承德北上至内蒙古赤峰,再北上至林西县,在这里有一个叫“井沟子”的文化遗址,2002年5—7月、2003年8—9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对该遗址西区墓群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58座,其年代约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前后,其文化性质为赤峰地区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
井沟子墓葬人骨的发现与研究使人们在探寻东胡遗存的问题上看到了一丝曙光。
该组居民所拥有的北亚蒙古人种性状与鲜卑、契丹颇为一致,加之井沟子遗存所反映出的浓郁的游牧文化气息以及依据文献对“东胡”地望的考订,考古学家们认为,如果把该遗存的族属推定为“东胡”的话,至少在人种学方面可以得到支持。
知行两相难:史禄国云南调查事件探析
知行两相难:史禄国云南调查事件探析摘要:俄国人类学家史禄国在中国早期人类学史上充当了要角。
1928年,他奉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合派,率队赴云南调查罗罗。
这是中国首次有组织的人类学田野调查,但史禄国惧险,仅留在昆明作体质人类学和语言学调查,其表现引起中山大学同人的不满与质问,从而放弃了对他的聘作,因此他改为由中央研究院单独聘任。
此事牵涉的并非仅仅是人事纠葛问题,更揭示了民国学人当时对诸如民俗学、人类学等新学科的认识存在个体差异。
尽管许多学人的治学观念已有所转变,但在具体实行时,仍然难以摆脱自身固有知识的牵绊,导致学术认知与实作两难的境况。
关键词:史禄国;云南调查;田野调查王国维曾谓:“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
且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
”傅斯年也说:“这学问断不以国别成逻辑的分别,不过是因地域的方便成分工。
”这表露了两代学人力图冲破中西学畛域的观念。
清末民初,西方学术分科概念影响中国,中国固有学术体系解构,一些纯西方学科移植中国,渐成后来居上之势,譬如人类学。
人类学源于16世纪的欧洲,19世纪中叶成为独立学科,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人中国。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中国人类学从附属于史学、社会学的地位,成长为一门独立学科,俄国人类学家史禄国(s.M.shirkogoroff)在其中担当了要角。
史禄国早年在法国巴黎大学和俄国圣彼得堡大学读研究生,这两所大学乃欧洲学术文化重镇,人类学、民族学、汉学研究堪称世界一流。
史禄国受到良好教育,加之天资聪慧,迅即脱颖而出。
1912~1917年,他多次在西伯利亚和中国东北蒙古一带调查北方通古斯和满族。
历任俄国彼得堡科学院人类学部主任、俄国民族学人类学博物馆研究员。
十月革命后,他开始了政治流亡生涯。
1918~1921年,他担任海参崴远东大学人类学教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绘画作品中 ,曾经有过生动的描绘 。当然 ,在辽 代契丹族的人骨标本中 ,尤其是那些辽代晚期 的标本中 ,也存在着一些颅型比较高狭的标 本 ,与东亚或东北亚人种呈现出某种程度上的 相似性 。这些人种因素的存在 ,可能是辽代契 丹人与其他民族通婚 、混血的结果 。
喇嘛洞组的人类学特征也不同于其他鲜 卑人 ,他们具有高颅 、短颅和褊狭的中颅型 ,与 颅型低阔的其他鲜卑族居民判然有别 ,其原因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陈山对喇嘛洞墓地出土的 三燕时期人骨进行了初步研究 ,认为该批古代 居民“在种族类型上与现代东亚蒙古人种最为
* 本文得到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 、吉林大学“985 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 新基地经费资助 。
研究》《, 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二) ,中国大百科 全书出版社 ,1992 年 。 [ 6] 郑丽慧 、朱泓 、陈靓《内蒙古七郎山魏晋时期鲜卑 墓葬人骨研究》《, 内蒙古文物考古》2003 年第 1 期。 [ 7] 陈靓 、朱泓 、郑丽慧《内蒙古东大井东汉时期鲜卑 墓葬人骨研究》《, 内蒙古文物考古》2003 年第 1 期。 [ 8] 张全超 、周蜜《内蒙古兴和县叭沟墓地汉魏时期 鲜卑族人骨研究》《, 边疆考古研究》(四) ,科学出 版社 ,2005 年 。 [ 9] 朱泓《朝阳魏晋时期鲜卑墓葬人骨研究》《, 辽海 文物学刊》1996 年第 2 期 。 [ 10] 陈山《喇嘛洞墓地颅骨种族类型初探》《, 边疆考 古研究》(一) ,科学出版社 ,2002 年 。 [ 11] 朱泓《吉林省大安县渔场墓地汉晋时期人骨研 究》《, 边疆考古研究》(二) ,科学出版社 ,2003 年。 [ 12] 张振标 、宁立新《大同北魏时期墓葬人骨的种族 特征》《, 文物季刊》1995 年第 3 期 。 [ 13] 朱泓《中国东北地区的古代种族》《, 文物季刊》 1998 年第 1 期 。 [ 14] 陈靓《匈奴 、鲜卑和契丹的人种学考察》,吉林大 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 年 10 月 。 [ 15] 同[ 10] 。 [ 16] 同[ 12] 。 [ 17] 韩巍《山西大同北魏时期居民的种系类型分
有关鲜卑族的古人种学资料 ,目前已经发 表的共计 11 批 ,分别出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 的完工墓地 、扎赉诺尔墓地 、赤峰市巴林左旗 的南杨家营子遗址 [4 ]、乌兰察布盟的三道湾 [5 ]、
七狼山 [6 ]、东大井 [7 ]、叭沟墓地 [8 ] ,辽宁省朝阳市 的十二台营子 [9 ]、喇嘛洞墓地 [10 ] , 吉林省大安 县的渔场墓地 [11 ]和山西省大同市南郊的北魏 墓地 [12 ]。这些墓葬的年代大致为东汉至北魏时 期。
我们对采集自该遗址的可供观察和测量 的 20 具成年个体颅骨标本进行了种族类型的 考察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井沟子居民具有低 颅 、阔面 、面部扁平度很大等西伯利亚蒙古人 种性状 ,与已知的鲜卑人 、契丹人 、蒙古人的种 族特征十分接近 。这是中国东北地区目前所确 定的年代最早的一批西伯利亚人种类型的居 民。
上述古人骨资料中 ,除了完工组 、喇嘛洞 组和大同组以外 ,其余 8 组体现出明显的一致 性 ,他们都拥有低颅 、短颅和阔颅 ,以及高而宽 阔的面形和很大的面部扁平度 ,应该属于西伯 利亚蒙古人种的范畴 。
完工组的体质特征与其他鲜卑族头骨有 着较大的差异 ,他们具有高而偏长的颅型 ,配 合以较阔的面形 ,这种高颅阔面类型的人类 , 在先秦时期的中国东北地区广有分布 ,笔者称 之为“古东北类型”[13 ] ,与其他鲜卑族头骨所代 表的低颅阔面的西伯利亚人种明显有别 。所 以 ,陈靓提出 :“我们有理由怀疑 ,完工遗址并 非鲜卑人的遗存 。”[14 ]
由此可见 ,据文献记载同属“东胡后裔”的 上述 3 个族群中 ,无论是汉晋时期的鲜卑人 、辽 代的契丹人还是元代或近代的蒙古人 ,在种族 人类学特征上的确是颇为一致的 ,均属于低颅 阔面的西伯利亚蒙古人种 。有了这样一个人种 学坐标 ,我们就可以从种族遗传学的角度来讨 论“东胡”的人种问题了 。从郑家洼子青铜短剑 墓等遗存的人类学资料来看 ,东北系曲刃青铜 短剑墓葬的墓主人 ,均为高颅阔面的古东北类 型居民 [23 ] ,与鲜卑人 、契丹人 、蒙古人属于不同 的种系类型 ,很难与东胡相联系 。
由于井沟子居民的人种类型与文献所记 载的东胡后裔 ———鲜卑人 、契丹人 、蒙古人相 同 ,在经济生活方式 、生存年代 、地理分布等方 面 ,也与文献记载中的东胡颇为近似 ,因此 ,我 们似乎有理由认为 ,他们或许就是学者们探寻 已久的东胡 。
[ 1] 朱贵《辽宁朝阳十二台营子青铜短剑墓》《, 考古
考虑到考古学文化与居民的人种学类型 等多方面因素 ,林 在《东胡与山戎的考古探 索》中提出 “: 在燕长城以南夏家店上层文化和 战国燕文化之间的间歇期 ,正预示着一批确确 实实的东胡遗存有待发现和研究 。”[25 ]
2002 至 2003 年度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 中心与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 ,对内蒙古 赤峰市林西县井沟子遗址西区的一批墓葬进 行了发掘 ,共清理墓葬 58 座 ,其年代初步判断 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从文化性质上分析 , 这批墓葬代表了赤峰地区一种新的考古学文 化类型 。井沟子西区墓葬的用牲现象很普遍 , 在后期破坏较轻的 28 座墓中 ,有 25 座出现牲 骨 ,用牲墓葬的比例高达 89129 % 。所用牲畜主 要是适合于放养的马 、牛 、羊 、驴 、骡 ,尤以马的 数量最多 。墓内也未发现任何农业生产工具或 者农产品 。由此可见 ,畜牧业在当时的经济生 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26 ]。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除完工 、喇 嘛洞 、大同 3 组存在争议的资料之外 ,其他汉 、 晋时期鲜卑族居民的人种类型 ,均应属于低颅 高面类型的西伯利亚蒙古人种 。
近年来 ,在辽宁省西部和内蒙古东部 、中 南部地区 ,陆续采集到 8 批契丹族的人类学资 料 ,其中包括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察右前旗豪欠 营辽墓人骨 [18 ]、商都县前海子辽墓人骨 、锡林 郭勒盟东山辽墓人骨 、正蓝旗卧牛石辽墓人 骨 、赤峰市宁城县山嘴子辽墓人骨 [19 ]、阿鲁科 尔沁旗耶律羽之家族墓地人骨 [20 ] ,以及辽宁省 法库县叶茂台一号辽墓 、阜新县关山辽墓的辽 代萧氏后族人骨 [21 ]。这些墓葬的年代贯穿了辽 代早 、中 、晚期 。
·75 ·
文物 ·2 0 0 6 年 第 8 期
接近”[15 ] ,暗示出喇嘛洞三燕时期居民在种系 构成方面 ,与大多数鲜卑族居民差别较大 。
关于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北魏墓地出土人 骨的种系类型问题 ,目前学术界有两种认识 。 张振标和宁立新认为 ,该批古代居民的种族特 征 ,与华北地区以北的古代或近代的居民关系 最为密切 ,基本上属同一个种族类型 。这个类 型以蒙古人种的东北亚类型为主体 ,同时又与 带有欧洲人种特征的乌孙人类型存在着某些 联系 ,明显有别于汉族的颅骨特征 ,因此 ,大同 北魏墓群的族属应是鲜卑人 [16 ]。韩巍则认为 , 大同北魏组居民与现代东亚蒙古人种支系在 颅面部形态特征上 ,表现出更多的相似性 ,在 古代对比组中 ,与殷墟中小墓 ②组之间关系最 为密切 ,属于“古中原类型”居民 。其主要种系 成分与目前已知的பைடு நூலகம்卑人群之间存在着显著 的遗传学距离 ,故韩巍推测 ,其族属来源应以 汉族为主 ,但在其体质特征的形成过程中 ,或 许也受到过鲜卑人的影响 [17 ]。
东胡人种考
学报》1960 年第 1 期 。 [ 2] 靳枫毅《夏家店上层文化及其族属问题》,1987 年
第 2期。 [ 3] 林 《东胡与山戎的考古探索》《, 环渤海考古国
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知识出版社 ,1995 年 。 [ 4] 潘其风 、韩康信《东汉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人骨的
研究》《, 考古学报》1982 年第 1 期 。 [ 5] 朱泓《察右后旗三道湾汉代鲜卑族颅骨的人种学
关于古代蒙古族的人种学资料 ,目前还鲜 有刊布 。近年来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元 上都城址周围及较远的旗县 ,发现了十多处埋 葬较为集中的元代墓地 。已进行过考古发掘的 墓地有 9 处 ,其中 ,位于元上都城址周围 35 公 里范围内的墓地有多伦县砧子山 、正蓝旗卧牛 石 、一棵树和羊群庙等 4 处墓地 ,此外还有距元 上都 100 公里左右的正镶白旗三面井 、伊松敖 包 、镶黄旗乌兰沟和博克敖包山 、锡林浩特市 贝力克等 5 处墓地 [22 ]。以上元代墓地的族属比 较复杂 ,据发掘者的意见 ,其中既有蒙古人的 墓葬 ,也有汉人 、色目人的遗存 。出土人骨的人 类学特征 ,也可证明其种系来源包括了北亚蒙 古人种 、东亚蒙古人种 、欧罗巴人种等诸多成 分 。但是 ,从正镶白旗三面井组的颅骨资料来 看 ,它与现代西伯利亚蒙古人种之间存在着明 显的联系 ,在古代对比组中 ,与三道湾鲜卑组 最为接近 ,在近代对比组中 ,与蒙古现代组最 为接近 。
美术史》,第 130
页 ,图 24 ,吉川弘文馆 ,1983 年 。
[ 18] 郭物《中国祆教艺术中的鱼马兽》《, 新世纪的中
国考古学 ———王仲殊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
集》,第 667~680 页 ,科学出版社 ,2005 年 。
析》《, 边疆考古研究》( 四) ,科学出版社 , 2005 年。 [ 18] 朱泓《契丹人种初窥》《, 辽海文物学刊》1990 年 第 2期。
(下转第 84 页)
·77 ·
文物 ·2 0 0 6 年 第 8 期
究》5 , 第 199~ 222 页 , 中山大学出版社 , 2003
年。
[ 14] (晋) 范宁集解 、(唐) 杨士勋疏 ,夏先培整理《春
东胡人种考 *
朱 泓(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教 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