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礼记》二则同步测练 新人教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测试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测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考试须知: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1 . 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A.吾欲之南海(之:到)B.西蜀之去南海(去:到,往)C.贫者语于富者(语:对....说,告诉)D.蜀之鄙有二僧(鄙:边境)2 . 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A.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纪昀)翻译: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周敦颐)翻译:对于菊花的喜爱,(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刘禹锡)翻译:这是简陋的房子,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D.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卖油翁》欧阳修)翻译:老翁说:“我也没有别的办法,只不过是手法技艺比你熟练。
”3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奔:飞奔的马B.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鱼我所欲也》)辟:精辟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狱:案件D.媵人持汤沃灌(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汤:热水4 . 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拼音正确的一项是()我之看雪,是看它的银白空濛,于无色中想象有色,于无形中揣测有形,于无生命中体味凛然的生命力,思维的雪橇悄然划向岁月的深处,去领略世界的无涯与多姿。
古人常从孤寒寂寞之中酝酿出一种生命的诗情。
或许,只有雪天的凄冷,方能反衬人心的温热;只有雪野的旷远,方能凸显生命的充实。
A.chuǎi qiāo liàng kuàngB.chuāi qiāo niàng guǎngC.chuāi qiǎo liàng guǎngD.chuǎi qiǎo niàng kuàng5 . 与其他三句含义不同的是()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 第6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6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考试须知: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1 . 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择其善者而从之B.弗食,不知其旨也C.其此之谓乎D.弗学,不知其善也2 . 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二、字词书写3 . (题文)给加点字写拼音。
(1)修葺(__________)(2)竹篾(__________)(3)炽热(__________)(4)迸溅(__________)(5)侮辱(__________)(6)疙瘩(__________)(7)卓越(__________)(8)厄运(__________)(9)烧灼(__________)(10)闲暇(__________)4 . 阅读下面的语段,把其中加点字的拼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填在方格内。
茅山自然风光清新秀美,这里的山不高却秀雅,这里的水不深却澄()清。
秋游茅山,天高云淡,色彩斑斓。
林间飘落一地的枫叶定会引起你无限的xiá()想,看芦苇花在风中摇曳()着轻盈,听喜客泉水叮咚畅响,感受生命在不经意的平淡中轮回。
万lài()俱静中聆听那道家仙乐,大有“花飞佛地三千里,人在瑶池十二层”之感!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董永,千乘人。
少偏孤,与父居。
肆力①田亩,鹿车载自随。
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
主人知其孝,与钱一万,遣之。
永行三年孝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
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
”遂与之俱。
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
永曰:“蒙君之惠,父丧收葬。
第22课《礼记二则》练习语文八年级下册
22 《礼记》二则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下面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佳肴(yáo)自强(qiǎng)男有分(fēn)B.学学半(xiào)矜寡孤独(guān)讲信修睦(mù)C.幼有所长(cháng)兑命(yuè)选贤与能(jǔ)D.天下为公(wéi)讲信修睦(mù)货恶其弃于地也(è)2.下面句子中的“其”字与“不知其旨也”一句中的“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故人不独亲其亲B.货恶其弃于地也C.其此之谓乎?D.以其境过清。
3.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其此之谓乎B.何陋之有C.大道之行也D.宋何罪之有4.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而”字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人不知而不愠A.是故谋闭而不兴B.忽有一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故外户而不闭5.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与“故人不独亲其亲”中的“亲”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尉果笞广B.恢弘志士之气C.稍稍宾客其父D.无案牍之劳形6.下列对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故人不独亲其亲(名词,父母)B.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关)C.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D.天下为公(介词,为了)7.下列划线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知其旨也B.虽有嘉肴C.教然后知困D.讲信修睦8.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故人/不独亲其亲B.货/恶其弃于地也C.是故/谋闭而不兴D.是谓/大同9.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译文:对于财货,人们憎恶它,把它扔在地上,自己不会私藏。
B.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C.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D.《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二、语言表达10.古往今来,有多少人面对苍穹,叩问心头:人生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第22课《礼记》二则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综合性学习1.【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 )矜.( )男有分.( )讲信修睦.( )货恶.其弃于地也( )2.【把握节奏】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二、文言文阅读3.文中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领全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此句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最后说“是谓大同”,那么从文中看,“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解释。
5.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的?6.如何理解和评价“大同”社会?7.本文中的“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男有分.(2)不独子.其子9.翻译下列句子。
(1)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2)盗窃乱贼而不作。
三、综合性学习10.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寡、孤、独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选贤与.能(2)故人不独亲.其亲(3)男有分.(4)是.谓大同(5)故.人不独亲其亲(6)女有归.(7)是故谋闭而不兴.(8)盗窃乱贼而不作.(9)是谓大同.12.《大道之行也》选自《______________》。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第22课 《_礼记_二则》 课时同步练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_礼记_二则》课时同步练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1 . 下列表述准确的一项是()A.《野望》写的是山野春景,全诗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B.《黄鹤楼》这首诗前抒情,后写景,一气贯注,浑然天成。
C.《钱塘湖春行》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D.“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一个“尽”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
2 .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诎右臂支船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C.左手倚一衡木D.舟尾横卧一楫3 . 下列对文章《爱莲说》第一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莲君子般的美好品格。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以孤高自许。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仪态庄重,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表现了作者对莲的爱慕之情。
二、字词书写4 .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虽有嘉肴(____)然后能自强也(____)教学相长(____)不知其旨也(____)自反(____)弗食(____)三、对比阅读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师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吴母姓钟氏,名令嘉,出南昌名族。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同步检测卷及答案解析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同步检测卷(一)虽有嘉肴一、基础演练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旨.() 兑.命() 学.学半()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弗.食 弗:(2)虽有至道..至道:(3)不知其善.也 善:(4)教然后知困.困:(5)然后能自反..也 自反: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学.学半 “”同“”,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虽.有嘉肴 古义:今义:虽然(2)不知其旨.也 古义:今义:主旨(3)教学..相长 古义:今义:教书5.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弗食,不知其.旨也C.其.此之谓乎 D.弗学,不知其.善也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故曰:教学相长也。
7.填空。
(1)《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相传是(朝代)经学家(作者)编纂的,是(时期)间(学派)论著的汇编。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二、同步解读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8.“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强调了什么问题?9.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10.“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11.学完本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三、课外拓展【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虽有嘉肴》)【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注释】①中(zhòng)绳:合乎拉直的墨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测试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测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考试须知: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1 . 下列句子与原文相符的是()A.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动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B.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C.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伟大的父亲。
D.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如果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2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匀称(chèn)慰藉(jí)颔首低眉为富不人B.菌(jùn)子河堤(dī)悄无声息就地取才C.羸(léi)弱镂(loù)空负势竟上相形见绌D.铺砌(qì)推崇(chóng)惟妙惟肖惊心动魄3 . 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收获了不少听闻。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道元)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C.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与城北的徐公比,哪一个美?D.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列子·汤问》)好啊,高耸的样子像泰山!4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委而去之已而之细柳军B.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人深省C.不闻天子之诏介胄之士不拜D.居天下之广居居天下之广居5 .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和意义相同的一项()A.云归而岩穴暝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B.禽鸟知山林之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C.至于负者歌于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D.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二、文言文阅读郢人有遗① 燕相国书② 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第22课 《礼记》二则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有嘉肴.(yáo),弗食,不知其旨也B.《兑.(yuè)命》曰“学学半”C.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D.力恶.(è)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
D 项,注音错误,“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中“恶”应读作“wù”。
2.下列句子与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A.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D.虽有至道,不学,不知其善也【答案】D【解析】课文原文为“弗学”,故D项不正确。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弗食,不知其旨.也(味美)B.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反思)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而无夫)D.故外户..而不闭(从外面把门带上)【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C项,“矜”是通假字,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选贤与能,讲信修睦B.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C.虞山王毅叔远甫刻D.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
A项,通假字是“与”;B项,通假字是“矜”;C项,通假字是“甫”;D项,没有通假字。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同步作业新人教版五四制
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 ① 民,教学为先。 《 兑命》 曰:“ 念终始 ②
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
【注释】①君:这里的意思是统治。 ②念终始:始终想着。
10.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
(7)其此之谓也。 其: 此之谓也: ∙∙∙∙∙
— 75 —
2. 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的词。
(1)虽有嘉肴。 ∙
(2)弗食,不知其旨也。 ∙
(3)教然后知困。 ∙
(4)学学半。 ∙
3. 翻译下列句子。
(4)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困:( ) ∙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1)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 ) 故曰:教学相长也。
3. 《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 与 的关系问题,说明了 的道理。
1. 说说本文的论证过程。
4.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5. 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基础知识 1. 解释下列字的意思。 (1)选贤与能
∙ (2)故人不独亲其亲
∙ (3)男有分
拓展提升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 5 ~ 9 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
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 选自《 虽有嘉肴》 )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八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22 《礼记》二则(含答案)
22《礼记》二则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嘉肴.(yáo)学.学半(xiào)B.矜.寡(guān) 讲信修睦.(mù)C.兑.命(yuè) 选贤与.能(yǔ)D.男有分.(fèn) 谋.闭而不兴(móu)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不知其善.也()(2)教然后知困.()(3)矜、寡、孤.、独()(4)男有分.()(5)盗窃乱贼而不作.()(6)故.外户而不闭()3.下列朗读停顿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故人不独亲/其亲B.然后/能自强也C.是故/谋闭而不兴D.是故/学然后知不足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5.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2)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
()课内品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10题。
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6.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1)教学相长.()(2)然后能自反.也()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8.文章开头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9.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过一段话:“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细读原文,找出与之表达意思一致的一句话。
10.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所谓“教学相长”。
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1~13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桐柏县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同步练习新人教版
阅读文段,完成5~9题.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招募能搬(木头)放置(到)北门的百姓赏给十金.
13。【乙】文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作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他这样做的目的是取信于民(表明不欺骗百姓),【甲】文中的“讲信”二字也能体现这一点。
14。有同学读完【乙】文后得出“秦国已进入甲文所说的‘大同’社会"的结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22 《礼记》二则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4)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
(5)讲信修睦(培养)
(6)外户而不闭(从外面把门带上)
(7)男有分(职分,职守)
2.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C。“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其中“至”解释为“最好的”,“至道”指最好的道理。
D。《虽有嘉肴》主要阐述了教书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4。根据原文填空。
(1)写出表现人们对财富和劳动的观念都达到了一定境界的语句: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2)写出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表意相近的语句: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教然后知困
(3)教学相长也
(4)是故谋闭而不兴
2020春人教部编版八下语文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同步测试(含答案)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测试时间:30分钟一、选择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虽有嘉肴.(yáo)B.故曰:教学相长.也(cháng)C.选贤与.能(jǔ)D.讲信修睦.(mù)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B.教然后知困.(困惑)C.是故..谋闭而不兴(因此)D.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大家一样)3.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D.盗窃乱贼而不作。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不独亲其亲B.使老有所终C.不独子其子D.知困,然后能自强也5.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学习之后才知道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有困惑的地方。
B.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C.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D.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译文: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作乱的窃贼就不会再盗窃。
二、填空题6.《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选自《》。
《》,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编纂的,共篇。
三、阅读理解(一)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选自《孟涂文集》)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 礼记二则 名校同步训练测试题及答案》最新精品优秀完美完整实用
前言:
该名校同步训练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针对当前最新的热点、考点、重点、难点、知识点,精心编辑而成。
以高质量的名校同步训练助力考生查漏补缺,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最新精品名校同步训练)
《礼记》二则
(一) 虽有嘉肴
一、基础演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旨.(zhǐ)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弗.食弗:不
(2)虽有至道
..至道:最好的道理
(3)不知其善.也善:好
(4)教然后知困.困:困惑
(5)然后能自反
..也自反:自我反思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学.学半“学”同“敩”,教导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2)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主旨
(3)教学
..相长古义:教与学今义:教书
5.下列句中加点的“其”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C)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弗食,不知其.旨也
C.其.此之谓乎
D.弗学,不知其.善也
(解析:C项“其”是副词,表推测,大概。
其他三项均是代词。
)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记》二则(一)虽有嘉肴一、基础演练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旨.(zhǐ)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弗.食弗:不至道:最好的道理(2)虽有至道..(3)不知其善.也善:好(4)教然后知困.困:困惑也自反:自我反思(5)然后能自反..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学.学半“学”同“敩”,教导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2)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主旨相长古义:教与学今义:教书(3)教学..5.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C)A.择其.善者而从之B.弗食,不知其.旨也C.其.此之谓乎D.弗学,不知其.善也(解析:C项“其”是副词,表推测,大概。
其他三项均是代词。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
(3)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7.填空。
(1)《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相传是西汉(朝代)经学家戴圣(作者)编纂的,是战国至秦汉(时期)间儒家(学派)论著的汇编。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也。
二、同步解读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8.“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强调了什么问题?强调了亲身学习的重要性。
9.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接着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出“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
10.“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作为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
11.学完本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示例】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三、课外拓展【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虽有嘉肴》)【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注释】①中(zhòng)绳:合乎拉直的墨线。
②輮(róu):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
③暴:通“曝”,晒干。
④参:通“叁”,多次。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知其旨.也旨:味美(2)然后能自强.也强:勉励(3)学不可以已.已:停止(4)故.木受绳则直故:所以,因此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 輮使之.然也/其此之.谓乎B.不知.其善也/则知.明而行无过矣C.虽.有嘉肴/虽.有槁暴D.学而.不思则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解析:A.代词,代指木条/宾语前置的标志;B.知道/机智;C.均为“即使”;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说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寒冷。
15.【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教学相长(也);【乙】文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比喻论证(或举例论证)。
16.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
略。
(要求:提出观点、看法;阐述理由;联系学习生活,紧扣文章内容)附【乙】文参考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寒冷。
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变得挺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二)大道之行也一、基础演练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矜.、寡(guān) 男有分.(fèn)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选贤与能.能:才干出众(2)讲信修.睦修:培养(3)不独亲其亲.亲:父母(4)不独子其子.子:子女(5)矜、寡.、孤、独、废疾者.寡:老而无夫者:……的人(6)男有分.分:职分,职守而不作.乱贼:指作乱害人的事作:兴起(7)盗窃乱贼..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2)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4.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不独亲.其亲亲: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2)不独子.其子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之行也(1)大道..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路(2)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归来,归属(3)矜、寡、孤.、独.古义:两个词。
“孤”指幼而无父;“独”指老而无子今义:一个词。
独自一人(4)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害人今义:小偷,窃贼(5)故外户.而不闭古义:门今义:窗6.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A.故人不独亲其亲B.货恶其弃于地也C.是故谋闭而不兴D.是谓大同(解析:A.故人不独亲其亲。
)7.填空。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照应此句的是: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2)出自本课的成语有:鳏寡孤独、夜不闭户、天下为公。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4)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5)男有分,女有归。
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6)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财货,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
(7)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力气,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8)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
(9)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二、同步解读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9.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示例】排比句: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对偶句: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结构整齐,语势增强,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社会状态。
10.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大同社会的特征?从干部的选拔任用、公民的道德素质、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三个方面论述了“大同”社会的特征。
11.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大同社会的理解并说说今后应怎么做。
【示例】古代的理想社会就是要求所有人没有私心杂念,做事出于公心,讲求诚信,与人为善,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发挥,所有人都能得到照顾,社会安定,无犯罪现象,做到“夜不闭户”。
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我们应从自身做起,从小树立“天下为公”的理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争做有文化、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三、课外拓展【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节选自荀子《礼论》)【注释】①穷:困境。
②分:区分、辨别。
③屈:竭尽。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女有归.归:女子出嫁(2)鳏、寡、孤.、独、废疾者孤:幼而无父(3)故.制礼义以分之故:所以(4)以.养人之欲以:来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使老年人能够善终,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地成长。
(2)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
14.【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
15.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的起源进行阐释的。
避免天下混乱;确定名分;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
附【乙】文参考译文: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回答说:人生来就有欲望。
如果想要什么不能得到,就不能没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夺;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
先王厌恶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进行区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增长。
这就是礼的起源。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