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认同差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合集下载

代际关系

代际关系

代际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发展尤其是网络社会的逐渐呈现,代际群体的优势开始发生了转移。

亲子或不同辈分之间的人们对周围事物和现实生活有着不同的理解,这种代际差异在局部上产生了断层;也由此,代际之间呈现出了一些隔阂与裂痕,代沟在新的时代发展条件下以新的形式出现了。

因此,社会有必要及时总结代沟在转型社会中的动态发展,并有效谋求网络社会中可持续发展的代际和谐。

一、代沟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的的新呈现伴随着经济市场化、文化多元化、农村城市化,社会呈现出急速转型发展。

网络社会的同时到来,数字化生存方式使得原先集中掌握资源的社会精英群体感觉自己似乎在瞬间由“老鸟”变成了“菜鸟”,他们的优势出现递减,代群优势发生着转移。

有人甚至创作出了“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太快?”的心语吟唱,它道出了一部分人对时代剧烈发展的感慨以及无奈。

e时代的到来,使得时代青年与他们的父辈之间形成了巨大的代际差异、隔阂甚至冲突,同时年轻一代内部的差异也在加深。

长辈作为文化传承者的权威地位开始失落,自上而下的代际文化传承模式出现了偏差,代沟问题开始以新的元素和面貌出现。

社会转型和改革开放促成了极大的社会思想解放,同时个体的欲望被极大地激活,个人利益自觉意识出现空前觉醒,在价值观上,也从一维走向多元,社会的活力和自我更新能力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实用主义的流行、信息海量化和多元价值观,也使得文化在传承上出现了局部断裂,表现在新生代(又被称“新新人类”)身上,出现了两性交往从授受不亲到未婚同居的流行;青年成为消费主力,消费行为早熟(即即期消费提高,预期消费减低,青年中出现了“月光族”);哈韩、闪婚、玩股票、网语泛滥等另类、前卫抑或反叛的行为举止使得青年群体给人以标新立异的群体感觉,于是很多人对青年群体种种的行为也感到了不可理喻、不可适应。

二、新生代特征与渐深的代际不和谐美国人类学家在其《文化与承诺》一书中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将文化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人类共同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人类共同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人类共同价值观余品华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决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等作了阐述。

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

它是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江泽民关于“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论述的继承和发展,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的又一重要理论创新。

一当前为什么突出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价值观的认识和研究,我们经历了一个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前期,我们在思想道德领域主要讲世界观和人生观,而很少或几乎不提价值观。

而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上主要突出的正是价值观。

它们把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和标志,作为进行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思想武器,作为西方文化的核心观念。

改革开放后,随着对外交往的扩大,我国哲学界兴起了一股研究价值观的热潮,填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

特别是对邓小平价值观思想更开展了较深人的研究。

90年代起,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要进行“三观”教育。

他指出,在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我们的干部要经得起考验,一个重要办法,就是要认真学习,加强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更明确提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

价值观的重要性绝不低于世界观、人生观。

它与世界观、人生观密切相关。

价值是指事物的好坏。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价值观直接表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表明人们对某种事物对人的作用、意义(好坏)的看法和态度。

它是主体以自身需要为尺度,对外在事物或现象所蕴含的对自身的意义的认识和评价。

【代际价值观的断裂与传承】代际价值观

【代际价值观的断裂与传承】代际价值观

《【代际价值观的断裂与传承】代际价值观》摘要:如今年轻的一代试图走出长辈的监控,走自己的路,而年长者虽然恨铁不成钢,但面对执拗的幼者有时候又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代际价值观的断裂与紧张正如影随形地缠绕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背景,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文化体系瓦解,西方文化以及港台流行文化大量深入,并迅速成为年轻一代生活空间的主导性文化,这进一步加剧了代际之间的价值断裂,代与代之间的冲突似乎是一个自然的文化现象,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之间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情感方式、话语方式皆有所不同,无论在哪个时代,这都是勿庸置疑的事实如今年轻的一代试图走出长辈的监控,走自己的路,而年长者虽然恨铁不成钢,但面对执拗的幼者有时候又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代际价值观的断裂与紧张正如影随形地缠绕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之中。

今天我们的代际价值观问题的出现有这么几层背景:一是随着现代性的开启所带来的整个世界的祛魅化所导致的价值根基的消解与虚无感的伴随,这实际上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价值观问题的核心,这种虚无感直接成为当下年轻一代基本的价值征兆,信仰缺失,人生的主导价值难以真正建立起来;一是我们的社会由一个伦理化、政治化的社会快速进入一个经济至上的社会,对传统伦理的反叛、新的伦理价值体系又远未在个体人心中建构起来,对利益的追逐自然就成了普遍的价值形态,这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教育的冲击是至关重要的,这种价值取向自然地成为儿童世界的基本价值参照,使他们的人生过早地为物利性价值所浸染;一是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由以长者文化为中心的前喻文化社会进入到青年文化迅速崛起的后喻文化社会,与此同时,我们又没有发育出健全的儿童文化理念,导致我们今天的儿童理念中,要么还停留在前现代时期,成为成人世界的附庸,要么走向儿童中心主义,忽视对长者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文化价值理念的必要的尊重。

还有一个重要的背景,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文化体系瓦解,西方文化以及港台流行文化大量深入,并迅速成为年轻一代生活空间的主导性文化,这进一步加剧了代际之间的价值断裂。

组织中的代际差异研究综述

组织中的代际差异研究综述

一、引言代际差异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引起了社会学、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广泛探讨,但是从组织行为学的视角研究代际差异始于二十一世纪。

虽然其他领域对于代际差异问题的研究已经比较丰富,但是目前从组织视角出发关于代际问题的研究尚不充分,且大多都还不够成熟。

代际问题为现今的组织管理带来了挑战,包括员工招聘、保留、继任者计划、沟通、技能传递和知识共享等等。

我国目前面临“80后”一代已经开始成为职场中的生力军,“90后”初入职场,不久后“00”也将迈入职场,组织中的代际差异问题日益突出的境况。

为了更好地促进对组织中代际差异问题的研究,本文对“代”的定义、组织中代际差异的前因、内容及影响作简要介绍,以期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二、“代”的涵义及代际差异产生的原因1.“代”的涵义。

“代”最有影响力、最经典的定义之一是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Mannheim,1952)提出的:“代”包括两个因素,即个体共同处于特定时间段以及共同参与关键历史和社会事件并有相同的感知和理解。

目前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关于“代”的定义大多是基于曼海姆的理论,如目前引用最多的是Kupperschmidt(2000)的定义,在同一历史和社会文化背景下出生,目前处在同一年龄阶段,且在关键成长阶段的共同经历过重大的人生事件的个体构成的独特群体。

国内学者也基本认同这个定义。

如廖小平和曾祥云(2004)认为所谓“代”,就是具有类似年龄且具有共同的社会文化认同的共同体。

葛道顺(1994)指出“代”具备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自然属性指人的年龄特征,社会属性指的是代的本质特征在于人们价值观以及行为范式的选择。

综合学者们对“代”的阐释,可以将“代”理解为具有类似的出生年代、处于类似年龄阶段,在关键成长阶段共同经历重大历史事件和受相同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的社会人群。

每一代人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差异使得出生和生活于不同时代的人们在传统观念、信念、心理和行为等各方面就会有较大的差别,即代际差异。

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名单

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名单
企业 30 强数据的实证分析 公益性小额信贷对农村金融扶贫的启示—基于重庆开县民丰互助合
作会的农村金融试点 贵州屯堡地戏面具产业化发展调查和品牌创新研究 重拾画乡情,共绘乡村美—陕西户县东韩村特色产业发展调研 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果农收益分配不合理现象研究—以周至县猕猴桃
产业链为例 “一带一路”战略下西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优势测度
上海财经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
常州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温州大学
学科类别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F025 F026 F027 F028 F029 F030 F031 F032 F033 F034 F035 F036 F037 F038 F039 F040 F041 F042 F043 F044 F045 F046 F047 F048
家庭农场发展的现实的偏差及矫正路径 --基于湖南省长沙县的调查分析
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家庭农场发展研究 广东省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比较传统—基于 8 市 22 个行政村的实地调
研 劳动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基于广东南海高新区企业的调查
让现代农业保险更“保险” --广州市现代农业保险制度实施问题研究 为农村经济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广东两个典型淘宝村发展实践
政经德善,多元协治与农村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探索-以吉林省扶余市 农民志愿者组织为例
合肥工业大学 华侨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河南大学
安阳师范学院 湖南科技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遵义师范学院 西藏民族学院 宝鸡文理学院

在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境及路径

在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境及路径

在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境及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培育和践行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困难:一、农民整体思想文化素质偏低。

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三、宣传方式和载体的单一。

四、工作的体制机制不完备。

因此,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落实到基层,必须加强思想认识水平、提升的思想文化素质、同时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宣传方式及载体。

标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村中共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习总书记多次发表讲话,安排部署培育和践行任务。

2013年12月,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落实到基层”。

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较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近年来,虽然城镇人口的比重在逐年上涨,但仍然有接近半数的人口居住在农村。

又加上大部分的农村经济文化较为落后,农民的思想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培育和践行面临着较多的困难。

一、在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困境(一)农民整体思想文化素质偏低农民思想文化素质偏低已经成为在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阻力。

主要表现在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思想认识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

第一,受教育程度较低。

农村人口较多,文盲在农村的比重较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在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7.8%,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1.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0.52%,文盲半文盲等低质量的农村劳动力较多”。

所有在农村,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偏低,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

第二,思想认识的落后。

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文化素质不高,对新知识、新思想的学习和接收主要来源于身边人的口口相传,自身学习和了解新知识的能力欠缺,甚至不愿接受新的思想和知识。

所以往往导致部分农民在思想认识上闭塞落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国强 如果说,一国的财富,主要是由 经济和文化组成的;那么,一国的强 盛,主要是由政治和军事构成的。 政治的强盛,体现为对内的国 家统一,以及对外的国际影响力。中 国历史上不断重复着虽合久必分、但 分久必合的规律,对江山一统的追求 成为了国家层面的战略,因为历朝历 代的政府都深深认识到国家统一的重 要性。疆土归一、政权稳定、民族团 结,才能使国内资源形成合力,形成 势不可挡的大国力量。
如果说政治强大的形态,有 外放型也有收敛型,那么强盛的 军事状况,就常常被人理解为血 脉贲张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其实军事强大的理想状态,应该 表现为维持稳定的静态守备,而 不是冲锋陷阵的动态进攻。 兵强马壮,威仪赫赫,声名 远播,令敌人不敢来犯,这就是 “强军梦”的终极追求;而使家 国沦陷于战火,并不是军队建设 的本来目的。
自由: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规定和最高理 想 自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成 果,是人类价值认识中的共识元 素,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把 自由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既 高度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积极承接人类文明发展 的这一共同成果和人类社会的这 一共同价值追求,又高度体现了 现实目标与理想目标的有机统一 。
再如篮球赛,有人看的是输赢,有人欣赏 的却是和谐。比赛中,激烈地拼抢,他们不和 谐吗?不!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和谐的。他 们表面上势不两立,其实有共同的目标、共同 的利益,那就是达到观众的满意。自己技艺纯 熟,更希望对方有好的表现。斗争只是现象, 和谐才是它的本质。和谐包含着斗争,也有妥 协;包含着严格,也有宽容;包含着一分为二 ,也包含着合二为一。
“和”字的左边是“禾”,它可以单独 成字,意思是农田里的苗;右边是个“口 ”字,即人人都有饭吃。“谐”字的左边 是“言”(讠)旁,右边是个“皆”字, 表达的意思是人人都可以说话。于是人们 说:和谐=人人都有饭吃+人人都能说话。 按《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和谐即 配合得适当、和睦协调。《辞海》上则把 和谐与协调并称。这就是说,和谐的含义 应该是指配合(或搭配)得适当、匀称、 协调而不生涩、不别扭。

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Z世代”被称为“网生代”,从小就生活在互联网的环境下,物质生活富足,具有很强的消费能力。

近年来,“节俭”风尚回到年轻人的生活中,推动形成新的消费价值观。

炫耀性消费是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一书中提出的概念,指的是通过在消费过程中的奢侈与浪费,向他人炫耀和展示自己财力和社会地位的市场消费。

炫耀性消费需求形成了凡勃伦效应,即商品价格越高越是畅销,价格和需求量之间呈现正向关系。

凡勃伦效应似乎违背了传统经济学的需求定律,但实际上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即商品不仅满足人们的功能属性需求,而且还要满足人们的社会属性需求。

20世纪90年代后,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中西方价值观的交汇融合,在虚荣、拜金、盲从、贪图享乐等不成熟的价值取向驱动下,年轻人中出现了炫耀性消费的现象,其表现为讲究名牌,攀比模仿、盲从消费、奢侈浪费、未富先奢等消费行为。

例如,一些年轻人缺乏买名牌产品的经济实力,有人就购买名牌纸袋装东西,装点形象满足“面子”的需要。

如今,Z世代年轻人成长为理性的策略型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变得更加“聪明”。

策略性消费是一种理性消费行为,与短视消费行为相对应。

年轻人思想活跃,追逐潮流,喜欢新生事物,善于学习。

年轻人不受约束,最容易“离经叛道”,是反叛传统的先锋。

改革开放初期,物质至上的价值观念渗透到社会之中,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膨胀着年轻人的消费欲望,西方的消费主义文化冲击和影响着年轻人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

崇洋之风浮现,模仿西方消费成为当时部分年轻人追求的流行时尚,而流行时尚则为其制造了“虚假需求”。

Z世代年轻人的群体心态更趋向于个性化和多元化,他们在优渥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成长,受教育程度高,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潜力,能够主导自己的人生、选择自己的风格;他们更加崇尚独立有个性,喜欢个性化与定制化的产品与服务,注重自由表达,敢于标新立异,按照自己的方式消费,不再盲目跟风模仿,不再喜欢与他人相同的消费模式;他们由追逐时尚转变为创造时尚,由迎合他人的消费转变为愉悦自己的消费,出现了一个新的词汇“悦己消费”。

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代际特征差异基于中国社会状况调查数据

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代际特征差异基于中国社会状况调查数据

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代际特征差异基于中国社会状况调查数据一、本文概述国家认同,作为个体对自我归属于某一国家的情感、态度和认知的反映,是维系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心理纽带。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社会转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国家认同的形成与变迁受到多元因素的影响,并呈现出代际间的差异。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代际特征差异,基于中国社会状况调查数据,对国家认同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代际间的差异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国家认同的培育和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系统梳理国家认同的相关理论,明确国家认同的内涵、结构及影响因素,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利用中国社会状况调查数据,描述国家认同的现状及分布特征,揭示不同群体在国家认同上的差异。

接着,通过多元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深入剖析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揭示各因素对国家认同的影响程度及方向。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国家认同影响因素的代际特征差异,比较不同代际群体在国家认同影响因素上的异同点。

结合研究结果,提出增强国家认同的对策建议,为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国家认同形成与变迁的理解,还有助于准确把握国家认同的代际特征差异,为国家认同的培育和提升提供科学指导。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也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国家认同的理论框架与影响因素国家认同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概念,它涉及个体对自己所属国家的情感、认知和归属感。

在理论框架上,国家认同通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的社会经济背景、教育程度、政治参与等,而外部因素则包括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等。

内部因素方面,个人的社会经济背景是影响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个体的收入水平、职业地位和社会阶层等都会影响其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般来说,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个体更倾向于对国家持有积极的认同态度。

教育程度也是影响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

代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如何建立正向的代际关系

代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如何建立正向的代际关系
1、代际关系对家庭旅游决策产生显著影响。不同代际关系下的家庭旅游决策 存在差异。例如,年轻夫妇更倾向于选择具有冒险性和刺激性的旅游项目,而 老年夫妇则更注重旅游地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2、家庭结构对旅游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不同家庭结构(如核心家庭、主干家 庭、联合家庭等)在旅游决策中考虑的因素和侧重点不同。例如,核心家庭在 旅游决策中更注重孩子的需求和喜好,而主干家庭则更老人的感受和体验。
在研究方法上,本次演示采用了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通过文献综述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和家庭旅游决策的相关理论;其次,运 用案例分析探讨不同代际关系下的家庭旅游决策过程;最后,通过问卷调查收 集不同家庭背景和代际关系的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验证。
通过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以下结论:
三、研究结果
1.代际关系对代际支持的影响
研究发现,老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际关系对代际支持有显著影响。良好的代 际关系表现为互动频繁、情感融洽、互助合作,这种关系有助于增加代际支持 的力度和频率。而不良的代际关系则表现为互动减少、情感疏远、相互抱怨, 这种关系容易导致代际支持不足甚至缺失。
2.老年父母视角下的代际支持及 其影响
基本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代际关系与随迁老人的城市适应问题越来 越受到。本次演示将探讨随迁老人进入新城市生活时面临的挑战,分析其原因, 并从多个角度提出解决方案。
随迁老人往往面临着文化差异和生活环境变化的挑战。他们需要适应新的气候、 饮食、交通等方式,同时也要应对不同的社会习俗和人际交往模式。这些变化 可能导致随迁老人感到孤独、焦虑和不适应。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个人、社会和政府等多个角度入手。首先,个 人方面,随迁老人需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主动学习和适应新环境。他们可 以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以便更好地融入新环境。其次, 社会方面,社区和家庭应该给予随迁老人更多的和支持。社区可以组织各种活 动,帮助老人结交新朋友,提供必要的生活帮助。

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能力检测试卷B卷附答案

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能力检测试卷B卷附答案

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能力检测试卷B卷附答案单选题(共30题)1、曾指出“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是()。

A.蔡元培B.胡适C.严复D.梅贻琦【答案】 D2、在中国倡导并实行学术自由的第一人是()。

A.梁启超B.蔡元培C.梅贻琦D.陶行知【答案】 B3、教师入职的前提条件和基本职业标准是()。

A.爱国守法B.教书育人C.为人师表D.敬业爱生【答案】 D4、下列不属于学术不端行为的是()。

A.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B.捏造数据C.篡改数据D.抄袭文【答案】 D5、美国学者博尔提出教育的三本护照理论,一本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进取精神的,一本是职业性,还有一本指的是()。

A.思想性的B.学术性的C.情感性的D.道德性的【答案】 B6、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

A.为人民服务B.责权利统一C.集体主义D.按劳分配【答案】 A7、高等学校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最高学术调查评判机构是()。

A.校长办公会B.校党政联席会C.校纪律检查委员会D.校学术委员会【答案】 D8、指出“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的教育家是()。

A.梁启超B.陈独秀C.梅贻琦D.罗家伦【答案】 C9、调整教师与物欲诱惑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是()。

A.廉洁从教B.依法执教C.爱岗敬业D.热爱学生【答案】 A10、道德是人们从()上掌握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A.“善”的规则B.“善”和“恶”的标准C.思想精神D.实践一精神【答案】 D11、对教师正直道德品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正直品德是教师在履行义务时的人格特征的表现B.教师必须以自己的言行做示范,教育青年学生本分做人C.教师要自己认真履行道德义务而少参与进违背教师道德的人和事的斗争D.教师要以自身正直的道德人格力量引导和感召学生【答案】 C12、体现在教师道德规范体系自律上的教师个体道德核心范畴是()。

A.道德义务B.道德权利C.道德价值目标D.道德良心【答案】 D13、在英国,人们普遍认为最有力的教育手段是()。

辩证认识孝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辩证认识孝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辩证认识孝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黄凯锋摘㊀要:㊀弘扬包括孝道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之一,应合理肯定孝文化的价值与当代传承的必要性㊂但孝道的范围仅限于家庭层面,属于私德,虽也可以看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资源,但明显不宜推己及人,也不足以上升为核心价值的标识性范畴㊂现代社会的结构与古代传统家族制已有很大差异,不能简单套用家国同构的思路㊂从儒家核心思想的本意来看,是以仁义治天下,而非单提孝道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强调的恰恰是超越血缘㊁家庭的最根本的文化理想㊂如何以赡养义务为底线,加强感恩教育,实现代际 反哺 是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实践的话题㊂关键词:㊀孝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己及人中图分类号:B823.1;D616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4⁃8634(2019)02⁃0041⁃(06)DOI:10.13852/J.CNKI.JSHNU.2019.02.005㊀㊀自从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公布以来,各地结合本土特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上做了大量有益探索,理论界也在积极思考并进一步聚焦核心价值观的落深㊁落细㊁落小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实现传统文化的 双创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重要方面㊂有学者认为,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弘扬包括孝文化合理价值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㊁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途径之一,①但弘扬孝文化并不等于直接将孝道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不宜把孝道㊁孝敬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识性概念㊂对此应作谨慎㊁负责任的可行性分析㊂一㊁合理肯定孝文化的价值与当代传承的必要性㊀㊀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多元文化体系的基础㊂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文献资料甲骨卜辞之中已有 孝 字㊂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了篆体的 孝 字: 善事父母者㊂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㊂ ‘诗经“云: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㊂欲报之德,昊天罔极㊂ 父母厚爱,子女难报深恩㊂‘尔雅“在‘释训“中更明确了 善事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 ㊂孔子认为父子之道乃天性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㊂只有这五个方面全部做到才能称得上是孝子㊂南宋哲学家朱熹在14①基金项目:中宣部国家高端智库专项基金定向资助项目(上海社科院GD⁃3⁃ZB2017012)作者简介:黄凯锋,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上海200020)㊂参见唐湘岳整理:‘在传承和创新孝文化中弘扬核心价值观“,‘光明日报“2014年12月4日㊂继承传统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佛道思想,提出孝㊁悌㊁忠㊁信㊁礼㊁仪㊁廉㊁耻,以孝为先㊂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提出忠孝㊁仁爱㊁信义㊁和平等道德规范,也把孝道文化放在首要位置㊂毛泽东同志在战争年代也提出过忠孝问题,他认为提倡忠孝不是忠于一个人,而是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不独亲其亲㊁老其老㊂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进一步发扬了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不仅将赡养父母作为儿女应尽的义务,而且在公共福利中发展社会主义敬老事业,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把孝道文化与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㊂毋庸置疑,孝道在今天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㊂近年来,我国城乡的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国内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作为养老问题思想道德基础的孝道文化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㊂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去城市打工,或通过接受高等教育的途径,直接留在了城市生活;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居民中也有不少青年学子负笈海外,不少人在外国工作或者定居,事实上导致了这一代独生子女家庭中大批空巢老人的出现㊂就目前我国的实际状况来说,将农村老年人全方位纳入政府养老,条件尚不具备,主要还得靠子女赡养㊂但是传统的孝道在乡村日趋式微,孝道文化的践行遇到了很大的障碍㊂少数子女没有对年老体弱的双亲尽孝,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费用或医疗需求也不闻不问,让他们在孤独㊁贫病中度过余生,白发苍苍的老人不得已只能自谋生计㊂另外,2014年2月27日全国老龄委发布‘十城市万名老年人居家养老状况调查“结果,调查显示,中国空巢老人所占比例为51.1%㊂①2015年11月7日的数据显示,我国大城市老年 空巢家庭 率已达70%㊂②他们总体上虽无经济问题,但子女不在身边,缺少精神慰藉,也颇有晚景凄凉之感㊂如何克服中国老龄化社会面临的养老问题,使老人体面㊁平安地走完人生余程,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㊂应该说,这些问题此前已引起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重振孝道之风已成为万千老人的迫切需求㊂2013年7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正式施行,首次将子女 常回家看看 的精神赡养义务写入法律条文,这正是孝道得到社会高度关注的重要体现之一㊂③个别学者提出将孝道直接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中,也是一种试图遏制孝道文化滑坡的善意和努力㊂的确,批判性继承传统孝道文化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可以带来以下正面效应:首先,突出我国传统社会的伦理关怀,利国利民㊂家庭是公民道德养成的基本场所㊂强调孝道,进一步生发开去,由对父母及祖辈的孝顺发展出对他人的同情㊁关心与照顾,乃至于承担对人民㊁国家的责任,具有积极意义和社会价值㊂孟子在描述他的理想社会时说过: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㊂ 这与孔子大同之世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㊂孔子言: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㊁寡㊁孤㊁独㊁废㊁疾者皆有所养㊂ 用现代的话语来说,就是通过家庭范围内的倡导孝道,由个人私德的彰显推展到社会公德的提升,从而达成 亲亲而仁民 的和谐氛围,有利于改善整个社会的公民道德水平㊂其次,顺应民心,因势利导,对各种迷信落后的民间信仰有制衡作用㊂当前民间建宗祠㊁修家谱的风气日盛,从儒家文化的角度说,祖先崇拜虽有上古神话和巫术的渊源,但经过先秦儒家的改造后,所谓 慎终追远 ,主要是为了求得自己心灵的安慰和情感的满足,以达到 民德归厚 的社会教化目的,其中凸显的是理性精神㊂如能因势利导,将其纳入正规的政府扶持和监管范围之内,并加强儒家传统的理性主义教育与引导,既可顺应民心,又可以借此制衡各种迷信落后的民间信仰的无序扩散与蔓延㊂再次,弘扬家风家教,关注各姓氏的宗祠建设和家谱修订,有利于增强全球华人的凝聚力㊂全球华人都乐于寻根问祖,祭祀祖先㊂提倡孝道,注24㊀㊀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第2期㊀㊀①②③参见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十城市万名老年人居家养老状况调查“,2014年㊂参见国家卫生计生委:‘家庭发展报告2015“㊂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3年7月1日修订㊂重华人各姓氏的宗祠建设和家谱修订事业,弘扬家风家教,改善社会风气,有利于增强全球华人的凝聚力,尤其对促进港㊁澳㊁台地区同胞对内地的向心力,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战略意义㊂最后,辩证吸收道教弘扬孝道的经验,有利于增强信念和规范并重的自觉性㊂道教擅长以人神感应㊁修德与养生合一㊁规范与信念并重等方式劝导世人尽孝㊂在传统孝文化的形成过程中,道教曾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道教的教化方式,对下层社会广大民众很具感染力㊂①二㊁私德 推己及人 至公德可能存在的弊端和问题㊀㊀推己及人和忠恕之道实际上是孔子为个体的修养和自我约束而提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主张㊂费孝通先生在1999年9月15日纪念潘光旦先生100周年诞辰座谈会上的发言中专门提到潘先生做人的境界,认为他不仅能推己及人,而且是 一以贯之 ㊂费老认为做人先要理解这个 己 字,只有把这个 己 讲清楚,才是和不同的人打交道㊁处关系的基础,也才能真正立身处世㊂②费老认为孔子社会思想的关键就是推己及人㊂推己及人意味着自己怎样对待人,也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㊂推己及人还意味着将心比心,将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上,设身处地考虑问题,进而达至忠恕之道㊂这对行为个体看似简单但其实要求很高㊂推己及人,某种程度上还可以说超越了 己 ,费老就称赞潘光旦先生超越了一己荣辱㊂③但推己及人的 这一个 主体的 己 与 那一个 主体的 己 ,往往各不相同,远非心理上和想象中那么容易通达㊂主体的多元多样在现代社会早已是基本的常识㊂如果个体的 己 原本就是人前人后不一样的伪君子,那么他之推己及人,全世界就是伪善横行㊂如此,我们就要学鲁迅先生, 一个也不宽恕 ㊂纵然某个个体主体的 己 是善良之人,他要推己及人,仅凭将心比心的愿望和内心修养恐怕是远远不够的,私德在何种环境和条件下才能推至公德,还需要说明和论证㊂关于这一点,李德顺㊁孙伟平等学者已经有比较深入的研究㊂④我们不否认孝道文化的建设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和途径之一,但从私德推己及人 至公德,甚至试图将孝道直接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表述,则是不妥当的㊂从抽象的道德概念出发,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想当然地假设人之天性㊁天理,假设自我和他人的一致性,由此演绎出一套做人的规范,这是 推己及人 的基本思维方式㊂初看起来简单明了并且很合理,但如果联系汉代举孝廉制度存在的弊端,结合当下活生生的现实,就不难发现这种抽象方法对主体性认识的失误和弊病㊂⑤私德直接推至公德的失误,关键还是在于过于简单甚至粗浅地看待公德所涉及的人际㊁事际关系,想当然地把人同质化:自己喜欢和想要的,一定也是别人喜欢和想要的;自己厌恶的,别人也一定厌恶㊂完全无视人际㊁事际关系中各个主体的多元多样性㊂这种抹平差异的同质化带有明显的主观随意性,缺乏历史感㊂随着主体自我意识水平的提升和生活实践的不断发展,这种 一视同仁 就越来越难以说服人㊂中国古代能够从孝道推至君臣关系㊁长幼关系甚至师生关系的,多半是圣人或统治者,而非普通大众㊂极少数人能够做到从自身出发推己及人,推出来的也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即使如此还要强制外推,那就和强权㊁专制没什么区别了㊂更何况,在如此这般的私德推至公德的过程中,当权者很容易将自己不愿做不想做的事情强行施加于别人,而平头百姓则只能被动接受当权者的施予,也不能去争辩这些施予是不是自己所欲㊂城头变幻大王旗,这种推己及人无论如何都难以做到一以贯之㊂话说回来,从最理想的情况和条件看,哪怕是34黄凯锋:辩证认识孝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①②③④⑤王泽应:‘辩证吸收道教弘扬孝道的经验“,转引自‘在传承和创新孝文化中弘扬核心价值观“,‘光明日报“2014年12月4日㊂‘清华校友通讯丛书“第6辑,第61 64页,转引自‘读书“1999年第12期㊂‘清华校友通讯丛书“第6辑,第61 64页㊂李德顺㊁孙伟平:‘传统文化反思三题议“,‘开放时代“2001年第3期;孙伟平:‘价值规范的 外推 与 内生 “,‘学术界“2006年第5期㊂参见李德顺㊁孙伟平㊁孙美堂:‘精神家园:新文化论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㊂出于最大的善意和绝对的公正之心去推己及人,所能产生的也还是一套抽象主观的规范和概念,不等于道德生活中真正的现实㊂真实的生活中存在并发挥作用的道德客观上来自不同主体的共同生活及相互关系㊂社会公德并不直接来自家庭孝道的外化,而是由社会生活中的人们 内生 而成,是人们的自我完善㊁自我调整和自我规范㊂由此,我们认为,如果一厢情愿地将传统的孝道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表述,可能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孝道的范围仅限于家庭层面,属于私德,虽也可以看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资源之一,但明显不宜推己及人,也不足以上升为核心价值的标识性范畴㊂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倡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㊂它确实需要立足于中华5000年的文明成果,借鉴吸收优秀革命文化成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成果,同时结合新的社会形势与时代要求予以创造性地发展和凝练概括㊂孝道,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无疑需要坚持与发扬,但其范围主要还是限于家庭层面,属于私德,不能通过推己及人上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识性范畴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但家庭不是社会,犹如个人与人民的关系,个人是人民中的一分子,但个人不等于人民㊂二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古代传统家族制已有很大差异,不能简单套用家国同构的思路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强调的恰恰是超越血缘㊁家庭的最根本的文化理想㊂家国同构,曾经是封建社会儒家道德推己及人的社会基础㊂现代社会的结构与古代传统家族制的社会结构已有天壤之别,家庭与国家的关系在今天根本不是小家庭与大家庭的关系,其中的问题不是简单地 推己及人 就可以解决的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培育和践行的是超越血缘关系和家庭伦理的共同道德,以及建立于公平正义基础上的规则意识,远不仅仅局限于私德㊂现行的核心价值观中属于公民个人层面的有 爱国㊁敬业㊁诚信㊁友善 四项,即是这种精神的体现㊂其中 爱国 敬业 的对象是国家和事业,暂且不论㊂ 诚信 友善 的对象就是他人或某个群体主体㊂现代社会道德行为的表现特征是交互性的,亦即 诚信 和 友善 都不是针对某个人的单向要求,而是要求个体与个体之间㊁个体与群体之间必须共同遵守的伦理准则,即相互之间都能以 诚信 和 友善 相待㊂像孝道这样仅限于规范子女对父母或祖辈的家庭道德肯定是不够的㊂产生于古代家族制度并服务于这种制度的儒家伦理很难完全适用于现代社会㊂如果一厢情愿地将孝道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达,无异于以 私德 代替 公德 ,延续的仍然是中国古代 以孝治天下 的老路,与现代社会的治理制度相违背,既不合适,也不明智㊂三是,从儒家核心思想的本意来看,也是以仁义治天下,而非单提孝道㊂在孔子那里,往往是孝 与 悌 连用,以规范家庭伦理,‘论语“里说: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 正是此意㊂孝悌的含义,应包括父慈子孝㊁兄友弟恭在内㊂但历史上 父慈 兄友 常常被忽略,反而不乏如舜对父亲瞽叟㊁弟弟象愚孝愚悌的情况出现㊂而且孝悌本身并不是人的根本德性,人的根本德性是 仁 ,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㊂因为爱人之心,莫大于父母,所以孝悌是行仁之始㊂但孝悌并不必然趋向仁,孝悌也并非仁之核心或根本,仁才是孝悌的根本,仁是大孝㊂孝悌仅是仁的表现之一,更重要的是,孝悌之人并非一定是仁者,有些贪官既是孝子,也关心家人,就是例证㊂因此,从社会德性教化的意义上说,与其提倡 孝道 ,不如推行 忠恕 之道㊂三、延伸思考由上可知,尽管孝道不适合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表达,不足以凝神聚气,最大限度地引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但并不意味着它不重要,更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事关亿万家庭和谐㊁幸福㊂需要审慎思考的是孝道如何推行更为有效㊂例如,对于古代 二十四孝 这一类故事应该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结合时代的要求,做出新的解释,并加以推行(如 新二十四孝 ),而不是像有一些知识分子或儒学人士那样,还在为 父母在,不远游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子为父隐 等早已与社会现实相脱节的陈腐观念百般辩护,或动辄就立法,以为法律万能,可以解决社会伦理道德中存在的深层44㊀㊀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第2期㊀㊀问题,从而彰显 依法治国 的精神㊂以 常回家看看 入法为例,立法的初衷,无疑是出于善意㊂但是,立法不同于政策和一般性的管理办法,政府可能首先要做出基本保证子女践行孝道的政策安排,如允许法定节日外一定时间的探亲假㊁父母子女就近购房的优惠措施等,否则仓促出台,就容易流于形式,得不到具体落实,模糊了社会伦理与法律的边界,法律本身的严肃性与权威性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㊂有鉴于此,推行孝道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考虑长远之道,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㊂如下的延伸思考也许是必要的:第一,以承担赡养义务为底线,无须把孝道作为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给予特别关注㊂孝道,是基于家庭内部的亲情之爱,应以情感为基础㊂父母与子女并非朋友,更不是生活中的陌生人,家庭关系不是社会的公共领域,而是私人领域,承担赡养的义务是底线㊂缘于亲子血缘关系的孝道,固然需要培育;家风家教,也应当保留㊂但在不同年龄段子女与父母的感情是不同的:幼小时,依赖父母;青少年时,独立意识强,叛逆心生,与父母疏远;成家立业之后,逐渐回归㊂古话说 子欲养而亲不待 ,很能说明问题㊂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子女有了下一代之后,绝大多数人能体会到父母的不易,感同身受,自会靠近双亲,尽己所能尽孝㊂所以,无须将孝道专门作为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而予以特别关注㊂当然,传统孝道 形而上 义理层面中的正面价值,应予以肯定,并逐步提升境界,比如从 善事父母 到 以孝养亲 ㊂因为父母是自己命之所由系,身之所由出,孝敬父母,既是天伦,也是人伦㊂要在 能养之孝 的基础上,更倡导 敬亲之孝 ,化 亲爱 为 博爱 ㊂又如,从 弗辱 ㊁不累父母到合理谏诤,争取父子人格平等㊂同时,要对移孝作忠 君为臣纲 的封建主张, 君臣 父子 的等级观念,主张 后喻 ㊁一味守成的保守文化予以剥离㊂应创立一种从传统孝道 父慈子孝 出发,亲代施恩尽责,子代感恩回报,建立青老两代人格平等㊁尊重双方自由的平等孝道;一种从传统孝道 亲亲仁民爱物 出发,博施广爱,民胞物与,建立 民为德恤 ㊁尊重生民的人本孝道;一种从传统孝道 事父母几谏 出发,既重亲情,更重道义,建立持节尽孝㊁不逾道义的民主孝道;一种从传统孝道 继志述事 ,报亲扬名出发,积极入世,践行责任,建立忠于祖国㊁孝于人民的新型忠孝观㊂①第二,以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为载体,公开宣传㊁鼓励㊁支持孝顺父母的善行,提倡尊老敬老,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标志与象征,但以柔性㊁变通的方式为妥㊂对于政府与社会来说,重要节庆仪式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㊂但就孝道而言,更应面对现实,取柔性培育㊁在多元多样中求融通的方式为妥,这也符合当代社会的接受心理㊂强制性的做法并不可取,效果也不佳㊂汉代一直为后人诟病的就是在发现和培养官吏预备人选时 举孝廉 ,规定每二十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㊂被举之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㊂在汉代, 孝廉 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科目,没有 孝廉 品德者不能为官㊂②这个制度最终以失败告终㊂东汉末年有民谣讽刺 举孝廉 :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㊂寒素清白浊如泥,高弟良将怯如鸡㊂ 这方面的历史教训值得汲取㊂随着经济的发展㊁国家实力的增强,更应从理念㊁制度与技术层面(比如,推行智能化养老服务方式等)逐步保障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尊严,为子女尽孝提供必要的便利与机会,这才是应着力尽责之处㊂同时,对于社会上出现的遗弃老人的恶性案件,有关部门必须予以严厉查处㊁坚决打击,以维护老年人的正当权益与正常的社会伦理秩序㊂第三,孝道,源于感恩㊂感恩教育不可或缺,也是推行孝道的有效方式㊂感恩,狭义上是感激父母,广义上就是感激社会,感激祖国,感激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㊂孝可以成为感恩教育的基础,与时俱进开展感恩教育是54黄凯锋:辩证认识孝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①②参见唐湘岳整理:‘在传承和创新孝文化中弘扬核心价值观“㊂参见百度百科 举孝廉 ,https://baike.baidu.com/item/举孝廉/3506406?fr=aladdin,2019年2月21日检索;另参见陈杰:‘理想的教育“,‘新课程研究“2011年第10期㊂对孝道文化的最好传承㊂感恩教育身教重于言教㊂本来 寒门出孝子 的古训,说明贫寒人家的孩子更早地参与社会生活,了解父母工作的艰辛,在情感上理解双亲的难处,因而从小就懂得感激父母,愿意为之分担生活的重担㊂现代社会环境变了,抚养孩子的方式亦不同于以往,富养是潮流㊂因此,倡导父母之爱是付出之爱,同时也在爱子女的过程中得到了回报,这种爱本身就是幸福的㊂应让孩子在爱的教育中,养成对父母的爱㊂这样的教育也许更符合当下的现实㊂总的说来,要遵循认知规律,将感恩教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㊁实践教育和校园文化之中;要用青少年看得懂㊁听得进㊁学得会的具体形式,将感恩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融入社会化教育的过程中,像空气和水一样时刻滋润着青少年的心灵㊂第四,当今社会与其提倡单向性的 孝道 ,不如倡导 慈孝 更为合适㊂父慈子孝 ,其乐融融,才是传统儒学的本意,较之于单向性道德要求的 孝道 , 慈 孝 并举更容易为现代的年轻人所接受㊂自古流传的 二十四孝 的故事,除了 郭巨埋儿 卧冰求鲤 闻雷泣墓 等少数几个不近人情外,其余的还是值得赞赏的,如 望云思亲 上书救父 笼负母归 亲尝汤药 等,不要因为鲁迅批判过,就全盘否定㊂何况鲁迅批判的也只是那过分的几个,并非全部㊂建议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吸取 二十四孝 中的部分合理内容,同时精选古今中外父母教子有方㊁子女孝顺双亲的故事,编写一本图文并茂的 新二十四慈孝故事 ,作为既适合孩子阅读,大人也爱看的读本,向社会推广㊂值得注意的是,‘孝经“‘论语“中也有对 谏诤 的论述,当父亲要做不义的事情的时候,儿子不可以不站出来劝阻;当君王要做不义的事情的时候,臣子不可以不站出来劝阻㊂‘女二十四孝“中也有不少表现劝谏的故事,如 劝父改业 劝母勿溺 直言谏父 等㊂父慈子孝,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就有了基础和保证㊂第五,帮助老年人运用互联网技术和共享经济成就,消除寂寞,强身健体,提升生活质量㊂子女应该教会年老的父母学会使用手机上网㊁收发信息㊁网购㊁视频聊天等,与子女㊁他人交流,以缓解精神上的孤独㊂尤其对城市空巢老人,可以通过休闲度假之静养㊁农业体验之动养㊁文化熏陶之 和 养等方式,与国家相关养老政策实现有效对接,真正丰富和优化老人的精神生活㊂(此文部分观点得到华东师范大学赵修义教授的启发,关于推己及人的思考借鉴了李德顺㊁孙伟平教授的分析思路,讨论座谈中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夏金华研究员就 二十四孝 ㊁孝与仁的关系也有精到的分析㊂特此说明并致谢㊂)TheDialecticalRelationshipbetweenFilialPietyandtheCoreSocialistValuesHUANGKaifengAbstract:Expandingthefinetraditionalcultureisoneofthemeanstocultivateandfulfillthecoresocialistvalues.Filialpi⁃ety,whichisincludedinthetraditionalculture,shouldbevaluedandinheritedproperly.However,filialpietybelongstoperson⁃almorality,andislimitedtofamily.Obviouslyitisnottobeusedpublicly.Althoughitisacomponentparttothecoresocialistvaluesasitsculturalresources,itshouldn tbepromotedtothesymboliccategoryofcorevalues.Thestructureofmodernsocietydiffersfromthetraditionalfamilyorganizationstructurefundamentally,andtheideaofco-constructionofhomeandcountrycan⁃notbeappliedmechanically.ThemainideaofConfusionistorulebybenevolenceandrighteousnessratherthanfilialpiety.Whatthecoresocialistvaluesemphasizeistheveryculturalidealtranscendingthetiesofbloodandfamilyatitsessence.Howtoen⁃hancethegratitudeineducationwithsupportingelderpeopleasthebasicdutyandpromotebreedingbetweengenerationsneedstobeconsideredandpracticedfurther.Keywords:filialpiety,coresocialistvalues,considerationofothers(责任编辑:何云峰)64㊀㊀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第2期㊀㊀。

代际差异视域下提高“00后”大学生思政课抬头率的对策研究

代际差异视域下提高“00后”大学生思政课抬头率的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杨萍ꎬ硕士ꎬ副教授ꎬ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ꎮ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ꎮ郑英伟ꎬ博士ꎬ副教授ꎬ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ꎮ研究方向:法治文化ꎮ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及 四进 专题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 (项目编号:SJGSY2017021)ꎮ文章编号:2096-3874(2019)11-0017-04代际差异视域下提高 00后 大学生思政课抬头率的对策研究杨㊀萍ꎬ郑英伟(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ꎬ黑龙江哈尔滨150022)摘㊀要:随着 00后 即将成为高校主力军ꎬ代际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价值观培育问题成为亟待深入研究的领域ꎮ思政课教师要关注代际差异问题ꎬ充分利用高校新生代 00后 自信性㊁开放性㊁自我性等群体特征ꎬ从提升思政课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㊁政治素养和教学艺术入手ꎬ提升 00后 大学生课堂参与度ꎬ提升实践环节的价值观培育功能ꎬ从而提高思政课抬头率ꎮ关键词:代际差异ꎻ 00后 ꎻ思政课ꎻ抬头率中图分类号:G64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近年来ꎬ国内外学界在代际差异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ꎬ但主要集中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ꎬ侧重描述新生代群体价值观的特征ꎬ进而找到应对代际差异带来的管理难题ꎮ把代际差异理论引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ꎬ对于提高思政课的抬头率具有积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ꎮ一㊁代际差异理论20世纪50年代ꎬ德国社会学家卡尔 曼海姆提出了 代际差异 理论ꎬ是指因出生年代㊁成长背景不同而导致的各代群之间在价值观㊁偏好㊁态度与行为等方面呈现出的具有差异性的群体特征ꎮ学者Kupperschmidt根据这一观点将 代 定义为:具有共同的出生年代㊁年龄阶段ꎬ并在关键的成长阶段经历了重大人生事件的可识别群体[1]ꎮ曼海姆的 代际差异 理论认为ꎬ在重大的社会历史性事件面前ꎬ不同年龄段的群体受到的影响是有差异的ꎬ这种差异是产生代际差异的基础ꎮ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期ꎬ身处这一时期的群体的价值观受重大社会历史事件的影响更大ꎻ反之ꎬ那些没有经历或没有在社会化的关键时期经历这些事件的群体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ꎮ也就是说ꎬ同一历史事件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影响上的差异即造成了价值观的代际差异ꎮ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ꎬ属于典型的社会变迁期ꎮ这些社会变迁时期的巨变对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几代人的价值观影响极为深远ꎮ基于此ꎬ有学者曾以 80后 90后 这样的代际划分方式研究 新生代 的价值观变化轨迹[2]ꎬ具有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导意义ꎮ随着第一批 00后 新生代 大学生步入大学校园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始面临着新特点㊁新挑战ꎮ思政课教师应该运用 代际差异 理论ꎬ研究 00后 成长背景及群体特征ꎬ找到提高思政课抬头率的对策ꎬ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的价值观引领作用ꎬ帮助 拔节孕穗期 的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ꎮ二㊁ 00后 大学生的群体特征进入二十一世纪ꎬ中国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ꎬ政治稳定㊁经济腾飞㊁文化繁荣ꎮ在这样背景下成长起来的 00后 有着鲜明的群体特征ꎬ这给当下乃至未来几年的思政课带来前所未有的由代际更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ꎮ71 第19卷㊀第11期2019年11月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JOURNALOFHEILONGJIANGUNIVERSITYOFTECHNOLOGY㊀Vol.19㊀No.11㊀Nov.20191.自信性相比于 80后 90后 ꎬ 00后 生长在中国发展和进步最快的历史阶段ꎬ2000年以来ꎬ中国在政治㊁经济㊁科技㊁体育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ꎬ特别是 一带一路 倡导的合作理念与合作范式ꎬ开创了全球治理的新模式ꎬ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ꎮ 00后 是在基本实现 富起来 历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ꎬ他们与父辈相比ꎬ其原生家庭更加富裕ꎬ他们多数没有经历过贫困ꎬ他们更容易形成对国家㊁社会乃至自身的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和自信心ꎮ因此ꎬ他们在理论上更容易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㊁社会层面㊁个人层面的理念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对全国10个省市青少年做了4次调查ꎬ结果显示ꎬ24.6%的 00后 认为 中国建设强国与自己息息相关 ꎬ而且31.0%的 00后 表示 发奋努力ꎬ为实现强国目标尽力 ꎮ更有85%的 00后 表态 对国家人民有益的事我会像对自己的事那样去做好 ꎮ这样的调查结果说明 00后 作为将经历㊁见证 两个一百年 战略目标ꎬ民族复兴的强国一代ꎬ对身负的历史使命有一定的认识[3]ꎮ然而ꎬ正是由于 00后 一直在优越的环境中成长ꎬ容易对自己享受的现状 心安理得 ꎬ对于中国近代曾经的屈辱与国际境遇认识不足ꎮ思政课教师应该向 00后 大学生阐明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ꎬ使他们明白ꎬ自己只是幸运地出生在一个和平的国度ꎬ和平的历史时期ꎬ引导和激发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ꎬ使他们真正能成为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ꎬ主动担负起时代重任ꎬ勇担民族复兴大业的 强国一代 ꎮ2.开放性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ꎬ让中国人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ꎬ而 00后 正是这种开放性的全面见证者ꎬ时代赋予 00后 开放的国际视野和国际思维ꎮ加之21世纪以来ꎬ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数字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ꎬ开放的互联网开拓了 00后 的视野ꎬ也给他们注入了开放性㊁包容性的基因ꎮ00后 在其成长的不同阶段都有数码产品的陪伴ꎬ他们天然地成为移动互联网的第一代 原住民 ꎬ手机以其便捷㊁开放㊁私密等特点博得 00后 的偏爱ꎬ它让 00后 获取信息更加方便ꎬ了解世界更加容易ꎮ互联网的开放性使 00后 获得信息的途径与教师大致ꎬ只要他们感兴趣的热点㊁焦点㊁课题ꎬ都有资源㊁条件通过查阅资料㊁自主学习㊁深入钻研ꎬ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与教师交流探讨ꎬ这是积极的一面ꎮ然而ꎬ 00后 面临更多来自如综艺㊁游戏㊁短视频等网络解压方式的诱惑ꎬ这些方式以其少时高效㊁娱乐性较强㊁参与度较高㊁对感官冲击较大的特点ꎬ深受 00后 的喜爱ꎮ思政课教师要与这些极具吸引力的娱乐内容抢夺 观众 ꎬ难度之大可想而知ꎮ加之ꎬ互联网信息鱼龙混杂ꎬ 00后 不可避免会受到负面的㊁甚或是错误的思想观念的冲击ꎬ这种非主流价值观很可能体现在课堂互动中影响课堂效果ꎬ需要教师及时正确引导ꎬ这对思政课教师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ꎮ3.自我性从家庭文化来看ꎬ 00后 的父母多为 70后 或 80后 ꎬ他们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ꎬ思想开明ꎬ教育理念先进ꎬ重视亲子间交流ꎬ父母回归家庭的程度更深ꎮ他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淡化了传统的 家长权威 ꎬ营造出了 民主㊁平等㊁自由 的家庭氛围ꎬ父母鼓励创新和崇尚自由ꎬ注重培养子女的全面发展ꎮ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00后 思想开放㊁自由㊁思想独立ꎬ自我性比较突出ꎬ他们的价值追求偏于精神领域ꎬ注重自身的情感体验与价值实现ꎮ他们乐于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ꎬ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思政课课堂上教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ꎬ融入课堂的各个环节ꎮ思政课教师担负着对 00后 大学生价值引领的任务ꎬ要重视了解和分析 00后 成长的家庭环境ꎬ在思政课堂上因势利导ꎬ引导学生发现并克服自身的性格弱点ꎬ培养吃苦耐劳㊁坚韧勇敢㊁关爱他人等良好品性ꎬ帮助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ꎮ三㊁提高 00后 大学生思政课抬头率的对策高校思政课是落实以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㊁灵魂课程ꎮ思政课教师如何充分利用 00后 自信㊁开放㊁自我等特征的积极方面ꎬ摒弃消极方面ꎬ吸引 00后 大学生的注意力ꎬ提高思政课的抬头率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ꎮ81第11期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2019年1.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及政治素养2019年3月18日ꎬ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ꎬ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ꎮ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4]ꎮ在信息大爆炸㊁互联网极大普及的今天ꎬ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ꎮ 00后 的开放性要求思政课教师视野要广ꎬ与课程相关的知识背景㊁理论体系必须完整坚实ꎬ才能有效应对学生提出的海量问题ꎮ因此ꎬ思政课教师一方面要多读原著ꎬ夯实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ꎬ做到 学马ꎬ研马 ꎬ做到理论底蕴深厚ꎬ知识储备丰厚ꎬ通过思政课教师散发马克思主义理论魅力使学生信服ꎮ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要强ꎮ思政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递者ꎬ首先要有信仰并坚守信仰ꎬ做到 懂马ꎬ信马 ꎬ教师要对所讲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㊁理论㊁制度㊁文化高度自信ꎬ才能在课堂上流露真情㊁释放热情㊁激发动力ꎬ课堂上才能以自己的灵魂感染学生们的灵魂ꎬ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ꎬ带动更多的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ꎬ做一名有情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ꎮ2.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艺术提高抬头率ꎬ把 低头族 的学生从网络拉回到现实课堂ꎬ是对思政课教师教学艺术的最大考验ꎮ首先ꎬ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语言艺术ꎮ教学语言是课堂上学生获得信息的载体ꎬ新媒体的普及提高了大学生的视听品味ꎬ如何用有特色的课堂教学语言吸引学生的关注ꎬ是每名教师应该结合自身特点研究的重要问题ꎮ网络时代下ꎬ思政课教师尤其要与时俱进ꎬ了解 00后 的兴趣点ꎬ诸如 二次元 文化㊁交友㊁自拍㊁动漫㊁数码㊁幽默ꎬ适当情况下与课堂内容相结合ꎬ找到学生的兴奋点ꎮ教师要转换传统说教式的枯燥的语言形式ꎬ创新内容载体ꎬ用 00后 大学生更愿意接受的生动的㊁形象的㊁多样的语言形式进行授课ꎬ把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生动ꎻ另外ꎬ教师要多关注 00后 个性化的表达方式ꎬ如 打call 扎心了 吃鸡 等他们喜爱的网络流行语ꎬ尝试将其适时地创造性地运用于课堂ꎬ争取把学生眼中 高大上 的思政理论讲得接地气儿ꎬ有意思ꎬ有色彩ꎬ不枯燥ꎬ让学生爱听爱学ꎬ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ꎮ其次ꎬ提升思政课教师课堂把控能力ꎮ思政课教师在充分备课以及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ꎬ要提升课堂组织管理能力ꎮ遵循 00后 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ꎬ根据课堂讲授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ꎬ用各种管理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ꎬ活跃课堂气氛ꎬ使学生自觉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ꎮ教师同时还要提升教学应变能力ꎮ 00后 大学生乐于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看法㊁见解ꎬ甚至可能出现对教师讲授内容质疑㊁争论㊁反驳的情况ꎬ教师要善于把控与学生的课堂互动ꎬ抓住学生思想困惑的焦点㊁理解认识的偏差进行分析阐释ꎬ有针对性地疏导学生的疑问ꎬ解除学生的困惑ꎬ及时抓住问题症结给予纠正和引导ꎬ以此为契机弘扬正能量ꎬ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ꎮ3.提升 00后 大学生课堂参与度00后 大学生注重自我ꎬ有强烈的个性需求ꎬ乐于并善于表达ꎬ思政课教师应抓住这个特征ꎬ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ꎬ让更多的学生在思政课堂有存在感㊁获得感ꎮ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参与进课堂ꎬ充分激发学生的活力和创造力ꎬ师生同上一堂课ꎬ让学生成为课堂宣讲的主体ꎮ鼓励携笔从戎后重回课堂的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现身说法ꎬ讲述自己在军旅生活中对爱国情怀㊁敬业精神的深刻认识以及这番经历之后如何珍惜学校生活㊁珍惜当下㊁感恩当下ꎮ这样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是刻板的㊁教条的ꎬ而是生动的㊁鲜活的ꎬ能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效果ꎬ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地内化于心ꎬ外化于形ꎮ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有纪念意义的历史事件ꎬ如ꎬ改革开放四十年㊁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等重要历史节点ꎬ布置学生采访身边与新中国共同成长或亲身经历改革开放的长辈们ꎬ由长辈回忆并口述新中国七十年发展壮大历程以及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巨大变化ꎮ对学生而言ꎬ从熟悉的家人口中讲述出来的案例会更加鲜活ꎬ更有说服力ꎬ情感教育的影响力更大ꎮ在课堂上ꎬ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口述案例由学生在课堂讲给其他同学听ꎬ这样的课堂参与度高ꎬ亲和力强ꎬ学生们的获得感满满ꎮ00后 思想活跃ꎬ接受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较强ꎬ基于这个特点ꎬ思政课教师可以围绕社会主91第11期代际差异视域下提高 00后 大学生思政课抬头率的对策研究2019年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关键词ꎬ给学生设定主题ꎬ鼓励学生从自己理解的角度制作ppt进行演讲㊁也可以拍摄微视频等形式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ꎬ学生通过主动思考㊁参与学习的环节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ꎬ形成教师导㊁学生学的良性互动ꎮ4.提升实践环节的价值观培育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ꎬ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㊁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ꎬ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ꎬ并指出ꎬ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ꎬ用科学理论培养人ꎬ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ꎬ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ꎬ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ꎬ做奋斗者[5]ꎮ一方面ꎬ每门思政课要根据课程性质和课程特点ꎬ设计具体的校内实践方案ꎬ如开展以 改革开放四十年 为主题的 说㊁唱㊁吟㊁诵 系列活动ꎻ以 新中国七十年 为主题的征文活动ꎻ 我为国旗添光彩 为主题的微视频制作活动等ꎬ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能够激发 00后 大学生的学习热情ꎬ而且促进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深入理解ꎮ另一方面ꎬ要因地制宜地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ꎬ如ꎬ带领学生参观本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ꎬ如东北烈士纪念馆㊁东北抗联博物馆㊁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等ꎬ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的屈辱史㊁抗争史ꎬ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以及历史责任感㊁使命感ꎻ带领学生到企业㊁工厂㊁农村进行生产劳动ꎬ以其亲身经历加深对社情民情的了解以及对各类工作的认识ꎬ珍惜当下的学习生活ꎬ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ꎮ综上ꎬ关注代际差异ꎬ抓住 00后 大学生的群体特征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改进和提升ꎬ对于思政课教师有效提高课堂抬头率ꎬ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ꎮ参考文献[1]陈玉明ꎬ崔勋.代际差异理论与代际价值观差异的研究评述[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ꎬ2014(13).[2]赵会利. 00后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ꎬ2016(11).[3]中青在线.00后画像报告(全文)[N/OL].[2018-05-04].http://news.cyol.com/yuanchuang/2018-05/04/content_17156089.htm.[4]中国教育报.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N/OL].[2019-03-26].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8/201903/t20190326_375290.html.[5]魏华.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N/OL].[2019-08-01].http://news.gmw.cn/2019-08/01/content_33044832.htm.IncrerasingRateofHead ̄upin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forCollegeStudentsofGenerationAfter2000FromthePerspectiveofIntergenerationalDifferencesYangPingꎬZhengYingwei(SchoolofMarxismꎬHeilongjia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ꎬHarbinꎬHeilongjiang150022ꎬChina)Abstract:Forgenerationafter2000ꎬintergenerationaldifferencesandcultivationofvalueshavebecomeanurgentfieldtobestudied.Ideologicalandpoliticalteachersshouldpayattentiontointergenerationaldifferencesꎬmakefulluseoftheself-confidenceꎬopennessꎬself-identityandothergroupcharacteristicsofthegenerationafter2000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Theyshouldimprovetheirtheoreticalꎬpoliticalandteachingabilityandenhancetheclassparticipationrateofgenerationafter2000collegestudentsꎬespeciallythehead-uprateofi ̄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Keywords:intergenerationdifferencesꎻgenerationafter2000ꎻ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ꎻhead-uprateClassNo.:G641㊀㊀㊀㊀㊀㊀㊀DocumentMark:A(责任编辑:蔡雪岚) 02第11期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2019年。

代际认同差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代际认同差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代际认同差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基本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引领作用,界定社会主义核心立场、核心观念、核心精神、核心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群体之间代际认同的差异日益凸显,而代际认同差异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工具递相互影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需要关注代际认同差异,又需要加强代际认同建构,以实现价值观得以广泛接受和传承的目标。

一、代际认同差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挑战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公众中的认同度正在逐步提升,但同时也面临着代际认同差异的挑战。

年轻一代在社会环境和教育背景的不同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度常常存在差异。

传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在年轻人群体中所占比重逐渐减少,一些古老的思想观念在新时代的年轻人心中被边缘化,而个性化、多元化的观念在年轻人中迅速兴起,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同代际之间呈现出差异性。

二、代际认同差异与核心价值观的平衡针对代际认同差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矛盾,需要寻找一种平衡之道。

一方面,对于年轻一代的思想认同,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充分吸纳和包容不同思想流派的观点,培养年轻人广泛的视野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能够表达自己的独立观点。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者需要注重与年轻代际之间的交流互动,倾听年轻人的心声,引导他们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他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和责任感。

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为了有效地解决代际认同差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矛盾,需要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措施。

首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广大群众更深入地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增强其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其次,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传播和弘扬,构建社会全体成员共同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促进代际之间的价值观共识和沟通。

员工工作价值观代际差异研究共3篇

员工工作价值观代际差异研究共3篇

员工工作价值观代际差异研究共3篇员工工作价值观代际差异研究1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随之而来的是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于工作价值观的不同认识和理解。

在现代社会中,不同代际之间的员工价值观差异越来越明显,这也是引起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本文将从代际视角出发,探讨员工工作价值观代际差异的研究现状以及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一、代际差异对员工工作价值观的影响1、传统世代(1922-1945年出生)传统世代的员工工作价值观十分稳定,他们认为工作是一种义务和责任,应该对工作充满忠诚和责任感。

对于传统世代来说,工作是稳定和安全的来源,是个人尊严和地位的体现。

2、婴儿潮世代(1946-1964年出生)婴儿潮世代是经历了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的兴起,他们重视职业发展和个人成就,追求事业成功。

此外,他们更加注重个人的价值和利益,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3、X世代(1965-1979年出生)X世代对传统的工作方式持怀疑态度,他们不像婴儿潮世代那样坚持终生就业。

X世代更加注重个人的发展和实现,他们强调多元化的人生经验和社会联系,更愿意寻找自我传承和创新的义务感。

4、Y世代(1980-1995年出生)Y世代是数字原生态的一代人,他们更加注重个人价值和成长,希望能够获得具有高度挑战和多样性的工作。

此外,他们也更加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强调多元文化和知识技能的发展。

5、Z世代(1996-2010年出生)Z世代对工作的认知和理解还不是十分明确,但他们成长在数字社会和社交媒体的环境中,在未来的工作中希望能够以技术领先和创新的方式获得成功。

二、如何应对员工工作价值观的差异1、理解代际差异企业管理者需要将不同年龄段员工的工作价值观作为工作重点之一,了解和尊重员工对于工作和职业生涯的理解和需求,以更好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动力。

2、注重精神文化建设企业管理者需要重视企业文化和员工价值观的相互配合,在实践中建立文化氛围,推进企业信仰和核心价值,以吸引和留住不同代际的员工。

新时代作家的代际差别及划分依据综述

新时代作家的代际差别及划分依据综述

新时代作家的代际差别及划分依据综述如今,代际问题已成为社会学、青年学、文化人类学、人口学和经济学等诸多领域的研究重点。

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产物,是人类精神活动的特殊结晶,与创作主体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和语言习惯等密切相关,因此,它不可避免地烙上代际群体的精神印痕。

所谓“一代之言,皆一代之精神所出,其精神不专,则言不传”①,从某种程度上说,也表明了这一道理。

基于这一缘由,正视并梳理中国新时期以来作家阵营中的代际差异问题,并通过这些代际差别的研究与分析,进一步探讨新时期文学之所以形成多元审美格局的内在肌理,或许并非一个虚妄的命题。

所谓“代际差别”,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代沟”,即代与代之间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情感取向乃至语言习惯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差异。

这种差异,从本质上说,是社会历史文化的变化作用于人的精神心理所形成的;它所折射出来的,是社会文化自身的内在嬗变和冲突。

有学者就认为:“代沟是现代社会文化更迭与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震荡现象,它反映了文化发展迅速及自身多元化的矛盾和冲突,但代沟将这种社会文化的分歧转换成代际间的一种心理分歧,有其特定的文化心理机制。

”②因此,真正的代际差别,凸现的是不同代际因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所形成的各自特点。

代际差别的形成,通常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涵。

一方面,相同的代际群体,一般都成长于相似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拥有共同的集体记忆和文化启蒙经历,从而自然地形成某些趋同性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并在文化心理上呈现出较强的共识性。

这种共识性的形成,即为同一代际的群体特征。

它并不是人类有意而为之,而是社会文化对个体之人长期熏陶的结果。

另一方面,同一代际的群体特征,总是与其它代际(上一代际或下一代际)的群体特征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同,尽管这种不同通常潜藏在强大的伦理秩序之中,并不一定体现为社会性的直接对抗,但这并不表明对抗关系就不存在。

事实上,因代沟而造成的不同程度上的代际对抗,几乎在每一个家庭中都会有所呈现。

伦理的代际之维 ——伦理分析的一个新视角

伦理的代际之维             ——伦理分析的一个新视角

伦理的代际之维——伦理分析的一个新视角引言伦理学作为一门哲学分支,关注的是人类行为和裁定的道德性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伦理观念也在不息演变。

本文将通过对“伦理的代际之维”的探究,重新审视伦理学中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以期为我们理解和应对现代社会伦理问题提供新的视角。

一、代际的差异不同代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每个时代都有奇特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这些差异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和裁定。

对于伦理学来说,了解和分析代际差异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反映了时代进步的特点和人类思维方式的演变。

起首,不同代际的伦理观念存在显著的差异。

以传统社会为例,其伦理观念往往以宗教信仰为基础,强调个体责任和道德纲常。

而在现代社会,个人主义和社会多元化的背景下,人们更关注自由、对等、尊重和宽容等价值观念。

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交网络的普及,年轻一代对隐私和社交道德的看法也与老一代存在较大差异。

其次,代际之间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也有所不同。

过去,社会伦理主要基于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这种“外部约束”的思维方式使得人们更加重视社会秩序和公共责任。

而现代社会,尤其是年轻一代更强调“内在意愿”的道德观念,强调个体的自主和选择权。

他们更重视道德的情感基础,追求真实和自我表达,可能对权威和传统道德规范持有更多的怀疑态度。

二、伦理的代际之争伦理的代际之争凸显了不同观念和价值体系之间的冲突和对抗。

这种冲突既有理性沉思的层面,也涉及个体情感和认同的层面。

在现代社会,不同代际之间的伦理分歧日益扩大,这对社会稳定和和谐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方面,传统观念认为,伦理应该遵循普遍的道德准则,并强调个体责任和义务。

他们认为,个人利益应当听从社会整体,道德规范的稳定和传承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另一方面,现代观念认为,伦理应该更加重视个体的自主权和道德情感,强调尊重个体差异和多样性。

他们认为,伦理观念和道德准则是随着时代变迁不息演变的,不应受到传统规范的束缚。

代际差异视角下“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分析

代际差异视角下“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分析

代际差异视角下“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分析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

“00 后”是当前大学生的主体,准确把握“00 后”大学生群体特征和思想行为特点,找准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的着力点,结合新时代特征和民办高校状况,对民办高校“0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00后代际差异思想政治教育策略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如何在新时代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工作的核心任务,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当前“00 后”是高校校园的主体,准确把握“00 后”大学生群体特征和思想行为特点,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0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1、00后大学生群体界定“00后”专指出生于2000年—2009年出生的中国年轻一代,他们生于改革开放后的第三个十年,恰逢中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黄金十年,一出生就享受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物质更加丰富,伴随互联网一同成长,眼界更为开放,兴趣爱好更为广泛,思想观念更为多元与兼容。

2、00后大学生群体思想上的特点(1)“00后”受到外来文化影响。

“00后”成长在受到日本二次元文化、美国好莱坞文化熏陶的背景下,同时我国传统文化及以此为元素创作的视频、动漫作品对他们影响也较大。

据腾讯2019年发布的《00后研究报告》显示:“00后”的“二次元热爱排行榜”中,超级英雄前六位分别是:超人、雷神、葫芦娃、孙悟空、蝙蝠侠、哪吒,这六位超级偶像,有三位来自我国文学神话作品。

(2)在认知层面,大部分“00后”已不会盲从或迷信“权威”。

这里提到的“权威”主要是指家庭中的长辈、老师以及专业领域专家等。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首先,00后成长环境,海量的信息来源渠道,有相当比例的人,对于不了解的问题,更倾向于自己寻找答案而不是询问专家或懂行的人。

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理解及启示概述

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理解及启示概述

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理解及启示概述发布时间:2021-03-29T15:12:48.553Z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30期作者:姜萌萌姜苗苗[导读]姜萌萌姜苗苗沈阳师范大学一、5C模型的框架结构与逻辑关系1.5c模型的框架概述“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包括文化理解与传承(Culture Competency)、审辩思维(Critical Thinking)、创新(Creativity)、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这5项素养的首字母均为C,故称该模型为核心素养的5C模型,这些素养简称为5C素养。

5C素养每个方面又包括3-4个二级维度。

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中,包括文化理解、文化认同、文化践行;审辩思维素养包括质疑批判、分析论证、综合生成和反思评估;创新素养中包括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共同素养包括同理心、倾听理解和有效表达;合作素养中包括愿景认同、责任分担和协商共赢。

2.五个素养之间的逻辑关系概述在五个素养中,每个素养各有侧重。

其中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是五个素养之中的核心素养,该素养所包含的价值取向对所有行为都具有导向作用;审辨思维素养与创新素养侧重于认知维度,审辨思维强调理性、有条理、符合逻辑,创新素养强调突破边界、打破常规;沟通素养与合作素养侧重于非认知维度,沟通强调尊重、理解、共情,合作强调在实现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做必要的坚持与妥协。

同时,每个素养之间又相互关联。

文化理解与传承是核心;创新离不开审辨思维,沟通是合作的基础;良好的审辨思维能够提升沟通与合作的效率,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有助于实现更高质量的创新。

二、进一步谈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的概念分析1. 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内涵传承意谓传递和继承,文化传承即文化的传递和继承,是指人们将其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以及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在代际之间进行传递和承接的过程。

文化传承不仅是物化的文化产品和抽象的道德原则等的继承和传播,更是鲜活的思想和生命价值的流动、延续和更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