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03年某县法定传染病日报历史资料
2010年度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
2010年度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了解洋县法定报告传染病流行特征和趋势,为完善防控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统计分析2010年洋县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
结果2010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8种,2482例,报告发病率628.51/10万,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85.43%;其中乙类传染病12种1016例,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1.49%;丙类传染病6种1466例,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669.98%;乙类传染病中居前五位的分别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细菌性痢疾、麻疹,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97.93%;丙类传染病中以手足口病发病数最多,占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69.17%,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4316.99%。
结论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病毒性肝炎、梅毒)、肠道传染病(细菌性痢疾)、呼吸道传染病(肺结核、麻疹、流行性腮腺炎)以及手足口病是今后防治的重点传染病,应不断加强监测,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关键词] 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流行特征洋县位于陕西省汉中市东部,下辖26个乡镇,367个行政村,总面积3206km2,常住人口39万,流动人口5万。
为及时掌握洋县传染病疫情的发病情况、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并通过发病特征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指导今后的传染病防治与管理工作。
本研究统计分析了洋县2010年法定传染病疫情状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于洋县2010年传染病报告系统常规疫情监测数据。
人口资料来源于洋县统计局。
1.2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汇总、分类,对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2.1 发病概况根据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传染病网络直报统计,2010年全县未发生甲类传染病,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8种2482例,报告发病率628.51/10万,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85.43%。
其中乙类传染病12种1016例,发病率为257.28/10万;与2009年(发病率209.67/10万)相比下降了11.49 %。
中国传染病历史事件
中国传染病历史事件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大的传染病事件,这些事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回顾并探讨其中的一些事件,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传染病在中国的历史演变。
一、鼠疫肆虐(公元1330年)公元1330年,鼠疫在中国传播开来,造成了大量的死亡。
这次鼠疫肆虐是由于西北地区的草原鼠疫疫区扩大,使得此次疫情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鼠疫传播事件。
大规模的传播使得社会秩序陷入混乱,殃及民生。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包括隔离病人和处理死亡者的遗体。
虽然最终疫情得到了控制,但此次鼠疫肆虐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长期的不利影响。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麻疹大流行(1957年)1957年,中国遭受了一次严重的麻疹大流行。
因为当时中国经济条件落后,医疗资源匮乏,麻疹得到迅速传播。
据统计,这次大流行造成了数百万人感染,其中包括许多儿童。
国家政府迅速采取了措施,提供免费疫苗接种,加强宣传教育,以及加强医疗资源的建设。
这些努力终于使得疫情在几年内得到了控制。
三、2002年非典疫情(2002-2003年)2002年末至2003年初,中国遭受了一次严重的非典疫情。
非典是一种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导致了严重的肺炎疫情。
疫情最初在广东省的一家酒店爆发,随后迅速蔓延到中国其他地区以及其他国家。
疫情的迅速传播引起恐慌,严重影响了旅游、餐饮等行业的发展。
中国政府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包括封锁病区、隔离病患以及加强国内外合作。
经过艰苦努力,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中国也从中吸取了许多防控传染病的经验教训。
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019年至今)2019年底至2020年初,中国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也被称为COVID-19。
此次疫情以武汉为中心,迅速蔓延到整个国家,并且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疫情的传播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对中国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防控措施,包括封城、限制出行、大规模检测以及隔离措施。
(完整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发展史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发展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可分为恢复发展时期、改革调整时期和健全发展时期三个阶段。
一、恢复发展时期(1978~200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卫生防疫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一)全面恢复发展阶段(1978~1985年)这一阶段通过加强条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大大促进了卫生防疫体系、特别是其主体机构----卫生防疫站的恢复与发展。
1978年9月,在1955年《传染病管理办法》的基础上颁布了《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条例的实施加强了卫生防疫体系在预防控制传染病中的责任、地位和作用。
1979年,卫生部在《卫生防疫站暂行办法和各级卫生防疫组织编制规定》的基础上,颁布了《全国卫生防疫站工作条例》,同年卫生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联合下发了《卫生防疫人员实行卫生防疫津贴的规定》。
1980年,国家编委和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各级卫生防疫站组织编制规定》;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县卫生防疫站工作和几点意见》。
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使卫生防疫体系从几十年的行政管理开始步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食品卫生法(试行)》的实施也极大地强化了卫生防疫体系的社会职能。
1982年,卫生部成立了国家预防医学中心(1985年改为预防医学科学院),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为全国卫生防疫机构提供业务技术指导、高层次专业人员培训等服务。
到1985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级、各类卫生防疫站3410个,比1965年增加了911个,专业(站)1566个,比1965年增加了744个。
卫生防疫人员增至194829人,比1965年增加11765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增加了87821人,卫生防疫工作力量得到了显著增强。
初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联系紧密的业务技术服务和信息沟通网络系统。
(二)规范建设阶段(1986~2000年)这个阶段是我国卫生防疫工作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革,深化改革,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的重要时期。
卫生立法历程【精选资料】
30年卫生立法历程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
对卫生事业来说,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从此启程。
卫生立法始终伴随着卫生改革发展的脚步。
它既是卫生改革实践的见证者,也是卫生发展成果的结晶。
卫生部卫生政策法规司汪建荣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卫生立法是幸运的。
因为,在整个国家法制建设中,它一直被摆在一个突出位置,是以改善民生为使命的社会领域立法的重点。
卫生立法的作用也是明显的。
每到卫生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总有新的法律法规应运而生,对卫生改革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保障作用。
30年立法经历了三个阶段新时期的卫生立法从1978年起步,是以国务院的药政管理条例为标志,拉开了30年卫生法制快速发展的序幕。
从那时起到现在,我国的卫生立法经历了恢复重建、充实提高、完善发展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恢复重建卫生法框架为主时间:1978年到1990年12年时间重点:公共卫生、药品领域意义:卫生立法起步快,起点高。
《食品卫生法(试行)》等四部法律初步构建起了卫生法框架,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发挥了对法律的执行性、补充性作用,有的填补了法律空白。
这一阶段的卫生立法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为后来的卫生立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基础。
公共卫生立法主要涉及五大卫生,即传染病防治和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和放射卫生。
药品立法主要涉及一般药品、麻醉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和放射性药品的使用管理等。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国家曾出台了一批包括公共卫生和药品使用管理在内的卫生法律和行政法规,但在“文革”期间遭到了严重破坏。
所以,这一阶段卫生立法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和重建法律秩序。
上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的卫生立法重在修订原有的行政法规并重新颁布实施。
1978年,国务院颁布和批准颁布了《药政管理条例》、《麻醉药品管理条例》、《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
1979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食品卫生管理条例》等,重新开始有序规范相应的管理及服务行为。
2007年蒙山县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
表 1 20 0 7年 蒙 山县 法 定 传 染 病 发 病 、 亡 顺 位 情 况 表 死
维普资讯
应用 预 防疾学
20 年 8 第 l 卷 增 刊 2 08 月 4
4 9
低在 1 月份 ,6例 , 5 其它 月份没 有明 的区别 。 死亡 病例 1 月份发 生 2例 , 、 、2月份 各 1 。 491 例
例 ,发病依次为病毒性肝炎 35 ,肺结核例 14 3例 2 例, 淋病 7 3例 , 痢疾 7 例 , 1 梅毒 5 2例 , 滋病 4 艾 例 , 犬病 2例 , 狂 钩端 螺旋 体病 和新生 儿破 伤 风各 1 例 ,分别 占 乙类传 染 病 的 5 .3 1.%、1 1 05 %、87 1 . %、 0
1 2 0.6% 、 9 9.7% 、 .5 77 % 、 5 5.2% 、 . % 261 、 .7 07 % 、
08 . %。死亡病例分布在蒙山镇 2 , 5 例 黄村镇、 陈塘 镇 和夏 宜乡各 1 , 例 见表 1 。 2 . 时间分布 全年每月均有病例发生 , .2 3 发病 高 峰 在 9 1 月 份 ,2 ~1 36例 , 占总传 染病 的 3 .6 1 %。最 5
童 和家务及待 业各 1 。 例 23 性 别与年 龄 分 布 .4 . 传 染 病患 者 男性 6 4例 , 2
占总病例 的 6 .1 女 性 49例 , O %; 4 0 占总报 告 病例 的 3 . %。每个年 龄组 都有 病 例发 生 , 亡病 例 5例 95 9 死
病 例 为狂 犬病 2例 ,肺 结核 2例 ,新 生儿 破 伤风 1
例。
21 发病 概 况 .
根 据 各 医 疗卫 生 单 位全 年 所 报 疫 情统计 , 订正后蒙山县 20 年发生法定传染病 乙、 07
传染病报告管理试题(答案)
传染病及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工作培训试卷单位:姓名:得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1.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开始施行日期()。
A.1989年2月21日 B.2004年12月1日 C.1989年3月21日2.国家对传染病实行以()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A.预防B.控制C.治疗3、流行性感冒属于()传染病。
A.甲类B.乙类C.丙类4. 作为传染病的传染源主要有()A.病人、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B.病人和隐性感染者C.病人和病原携带者5.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属于()类传染病。
A.甲类B.乙类C.丙类6.2008年5月2日国务院正式将手足口病列为几类传染病BA.甲类B.丙类C.乙类D.丁类7. 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以及引起流行必须具备的条件()。
A.传染源B.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人群C.动物宿主和易感儿童8、传染病流行是指:()A、一个地区短期内突发多例同一种传染病B、一个地区突发某种历年从未或很少发生过的传染病 C 、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 D、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最高发病率水平9、病源携带者是指:()A、接触病原体的人B、接触传染病病人的人C、感染病原体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D、感染病原体有临床症状也能排出病原体的人10、传染病爆发是指:()A、短期内在一个家庭突然发生多例多种传染病B、短期内在一个家庭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C、短期内在局部地区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D、短期内在一个医院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11、对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处理办法是:()A、个人检讨B、批评教育C、依照刑法处理D、向受害人道歉1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是由下列哪个组织颁布的:()A、全国人大B、国务院C、卫生部D、省人民政府二、填空题(每空3分)1、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均为责任报告单位;责任报告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染病学史
传染病学史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传染病学史始于人类和疾病的关系开始的那一刻。
自古至今,传染病一直是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而对传染病的认识和控制则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传染病学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传染病的起源、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将对传染病学史的发展过程进行概述,并探讨其对当代医学领域的影响。
古代传染病学在古代,人们对传染病的认识基本停留在宗教信仰和超自然观念的层面。
古代的民间医生和祭司认为疾病是神的惩罚或妖魔的侵袭,因此采取用符咒、祷告和炼丹等方法来治疗传染病。
古代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渐积累了一些有关传染病的经验和观察,这为后来传染病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在中世纪,欧洲爆发了黑死病等大规模传染病,这些瘟疫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
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认识到传染病的传播与环境、个人卫生等因素有关,提出了一些关于防治传染病的措施。
中世纪的一些医学家如伊本·西那(Ibn Sina)和帕雷塞(Paracelsus)等也对传染病的病因和治疗进行了探讨,为传染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现代以来,传染病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9世纪,人类对传染病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克氏低温消毒法的发明使得传染病的控制得以有效实现。
20世纪初,传染病学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人们提出了“感染链”和“免疫学”等重要概念,为传染病的控制和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当代传染病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涵盖了病原生物学、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学等多个领域。
当代传染病学家通过研究疫情爆发的原因、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当代传染病学还面临着新的挑战,如变异病原体的出现、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等,这些挑战使得传染病学研究更加复杂和艰巨。
总结传染病学史是人类对抗传染病的历史,它反映了人类对疾病认识和应对能力的不断提高。
中国传染病历史事件
中国传染病历史事件中国作为人口众多的国家,历史上不可避免地经历过各种传染病的爆发与传播。
这些传染病事件在中国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发展与进步。
本文将回顾并探讨中国传染病历史中的几起重要事件。
一、鼠疫(1894年)鼠疫是一种由鼠疫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传播方式主要通过鼠类与跳蚤。
1894年,中国东北地区的沈阳市爆发了一起严重的鼠疫疫情。
由于当时对于传染病的认识较少,加之疫病防控手段不完善,鼠疫在数月内蔓延至沈阳周边地区,造成大量感染和死亡。
这一事件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他们利用该次爆发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建立了国内的传染病监测与防控机构,加强了病原体的研究与防范措施。
此后,中国对于传染病的控制水平明显提升。
二、天花(1960-1970年代)天花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感染病,其主要症状是体温升高、皮肤发疹等。
在20世纪60-70年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天花爆发的事件。
当时,中国农村地区医疗条件落后,对于疫病的预防和控制水平较低,天花在部分地区迅速传播,造成了大量感染和死亡。
中国政府通过加强病例报告和隔离治疗措施,以及迅速推行全国范围的疫苗接种计划,最终成功控制了这一疫情。
此次事件也促使中国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与防控体系,为今后的传染病防控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非典型肺炎(2003年)2003年,中国爆发了一起极具破坏性的非典型肺炎疫情,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
非典型肺炎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病情严重且扩散迅速,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挑战。
在这次事件中,中国政府迅速采取了严格的隔离措施,关闭了病源地的市场,加强了医疗救治和疫情监测体系。
通过政府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最终成功控制了这一次的疫情,避免了更大的灾难。
总结与展望中国作为传染病历史事件的幸存者,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建立了成熟的疫病预防和控制体系。
无论是通过强化机构的建设、提高医疗水平,还是通过加强疫苗接种与传染病监测,中国在传染病防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肃南县2005—2010年法定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
肃南县2005—2010年法定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肃南县2005—2010年法定传染病流行特征,掌握其变化规律,为制定传染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法定传染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2005—2010年肃南县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7种1701例,年平均发病率780.42/10万。
发病率最高的是2008年为943.74/10万,最低的是2005年为524.08/10万。
6年间血源及性传播疾病一直居高不下,占总发病数的48.03%;其次是呼吸道传染病,占总发病数的40.79%;再其次是肠道传染病,占总发病数的10.46%。
结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细菌性痢疾、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为当地的常见传染病。
今后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加强对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治。
【关键词】传染病;流行特征;发病率;分析肃南县位于河西走廊祁连山中段北麓,辖6乡2镇101个行政村,3个社区和9个国有林牧场,是个多民族聚集的少数民族县。
了解肃南县法定传染病的发生、流行及变化趋势,分析其流行特征,为今后制定传染病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特对肃南县2005—2010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常规疫情资料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源于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肃南县统计局。
1.2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方法对肃南县2005—2010年的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
1.3统计学方法用excel2003进行统计,采用率构成比等指标对资料进行描述,分析传染病的发病变化趋势。
2结果2.1疫情概况2005—2010年,全县无甲类传染病报告。
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7种共170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780.42/10万,无死亡病例报告。
其中报告乙类传染病10种,共1505例,占总发病数的88.48%;发病率为4076.93/10万;报告丙类传染病7种,共196例,占总发病数的11.52%,发病率为530.94/10万。
2000-2003年河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监测报
长春市家畜 (禽) 粪便携带 0 157 : H7 大肠杆菌调查
龚云伟 王 平 韩卫红
( 长春 130061 ) 吉林省长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0 157: H7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 O157:h7)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主要 i 血清型, 1982 年首次在美国分离得到。 157 : H7 大肠杆菌引起的感染近年来在 0 美国、日 本、 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而且危害大、死亡率高, 现
发病主要分布在西部、 北部和中部。 西部自然环境、 地理地貌和生产生活方式等 各方面因素均有利于布病发生, 应作为我省防治工作的重点, 加强全方位防治措 施的落实。 北部畜牧业有一定规模, 近年来传染源流动性加大, 且毗邻外省布病 活动疫区, 应进一步把好传染源输入关,同时做好病畜检疫、 淘汰工作。中部主 要是由于既往疫点未彻底净化, 传染源长期积聚, 再加上新的传染源输入而致疫 情波动, 应以净化为主,同时严防输人。西北部、 西南部等疫情较轻地区应密切 注意疫情动向,加强对重点职业人群的防护。
确诊新发病人 228 例。 监测显示人群感染率(皮内变态反应试验阳性率)2000- 2003 年呈逐渐下降 趋势(4. 15% , 2. 70%, 1. 47%, 1. 48%),与人群卫生防病知识的提高、防
治措施的加强以及既往感染者不再作为监测对象有关。 而年发病的波动(38, 15,
104, 71),考虑与流行菌株的毒力和致病力变化有关。 各监测点感染率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北部、西部、中部、西北部、西南部;
西南部的叶县,西北部的博爱县)常年开展监测工作。监测对象为 7- 60 岁、与
传染源接触较密切的人群, 如兽医、饲养放牧、屠宰、 皮毛乳肉加工人员等。监 测对象登记后作布氏菌素皮内变态反应试验 ; 对皮内变态反应试验阳性、 发热或 有疑似布病症状者等采血作布氏菌试管凝集试验; 血清学检04 . 2 0 ( 9 )
2005~2009年我院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分析
总结 我 所 1 8 年 至 2 0 年 老 干部 年度 体检结 果 , 析 了老干 部 平 93 08 分 均 年龄从 5 5岁至 8 . 0 3岁 的健 康 资 料 。 附表 中显 示 , 5年 来 由于 各 种 2 原 因引起 已故 的总 人数 3 0人 , 均 患 病 率 3 ; 患病 率 高 的 主 要 疾 平 5 从 病 情况 排序 分析 , 8位为 冠心 病从 2 1 增 到 9 . ; 血压从 4 2 前 . 54 高 . 增 到 9 . ; 列 腺 增 生 症 从 0增 到 8 ; 椎 病 从 4 2 增 到 23 前 0 颈 . 6 . ; 脂 血症 从 5 2 增 到 6 . ; 92 高 . 4 6 脂肪 肝 从 1 O 增 到 5 . ; .5 38 脑 梗塞从 0增到 4 . ; 尿 病从 2 2 1 增 到 2 ( 0 8 。平 均每 种 病 77 糖 (. ) 03.) 患 病人 数从 1 8 9 3年 2 2 . 8人 增 到 2 0 0 8年 3 . 1 5人 , 比增 加 了 2 . 2 相 9 2 人 。统计 资 料说 明 在老 年人 群 中随 着年 龄 的增长 , 体内多 器官 的功 能 发 生 了改 变 , 体抗 病 能力 逐渐 减 弱 , 机 患病 率发 生 了明显 变化 , 病 的次 数 患 逐 年上 升 累及 的器 官逐 年增 加 , 合 老年人 常见 多 系统多 器官 疾病 并 存 符
2003~2005年灵山县法定传染病报告疫情分析
为 了探 讨灵 山县 传染 病 流行规 律 ,为制 定 预 防 控 制策 略提 供依 据 , 我们 收集 2 0 —2 0 年 灵 山县 03 05 甲、 乙类 传染 病疫 情 进行 分析 。
1 材 料 与 方 法
3 分 析
3 1 主 要传 染 病 发 病 情况 分 析 .
按 发病 率 高 低 顺
其 中 , 染病 死亡 6 6 例 ,年均 病死 率 16 /1 传 种 9 .5 0
万。
2 2 传染 病发 病情 况 . 2 2 1 血源 及 性传播 传 染病 .. 主要 是 乙肝 、淋 病 、
病 有麻 疹 ( 0 8 %) 狂犬 病 ( 6 6 、 一8 .5 、 一6 . %) 甲肝 ( 一
4 60— 4 2. 6
o ies f ln fo 9 4t 9 9。A p [】.E vrn f dsaei i a d rm 1 8 o1 9 n n p lJ nio
M ir b o , 0 co i1 20 2,68:3 4— 3 49. 74 7
[ 】 N i .Mah maia d l o td igg nt ait ni 5 e M te t lmo e frsu yn e ei vr i n c c ao tr frsr d ne d n ee ssJ .Po iAcd Si emso etc o n o u lae [ J rcNa a c。 i l
位排 序 , 5 的传 染 病分 别是 肺结 核 、 前 位 肝炎 、 痢疾 、 淋病 、梅毒 ,5种传 染 病 占报告 的 1 种 传染 病发 病 2 数 的 9 .9 ( 1/ 9 ) 肺结 核发 病率 连续 3年 6 7 % 56 0 576 。 位居 第一 ,这 可 能与肺 结 核 防控力 度 和实行严 格 的 归 口管理 有关 。 3 2 传 染 病 死 亡情 况 分 析 按 传染 病 病 死 率 高 低 . 排序 , 狂犬 病共 报 告发 病 5 例 , 死 5 例 , 死 率 8 病 8 病 10 ,占死 亡 病例 总数 的 8 .5% ( 8 9 , 年 0% 40 5/6 ) 近 来, பைடு நூலகம்犬 病 有 回升趋 势 , 加 强 防制 。 需 3 3 各 种传 染 病 前后 3 发 病 情 况 分 析 1 传 . 年 2种 染 病 3年前后 发 病率相 比 ,年 均发 病率 下 降 的传 染
丰县2000年~2009年法定传染病分析
1 材料 与 方法
各类传染病 发病构成中,0年来肠道传染病发病率一直保 1
持在较高水平 ,07年 以后逐年下降, 20 发病率最高为 24 3/ 0 3 .4 1 万( 03年) 最低为 3 .7 1 20 ; 0 8/ 0万 (0 9年 ) 呼吸道传 染病 发 20 ; 病呈双峰型逐年上升 ,0 2年、07至 20 20 20 0 8年出现 高峰 , 年发 病率分别 为 2 . 3 1 、6 1/0万、0 6/ 0万 ; 55 /0万 2 .3 1 4 .2 1 自然疫 源 及虫媒传染病从 20 05年上升到 20 0 6年出现高峰后, 回落平稳 , 连续的两个高峰年发 病率分别为 4 0 /0万 和 5 8/ 0万 ; .91 .2 1 血 源及性传播 疾病 呈逐年 上升 趋势 , 上升 幅度较 大 ,0 7至 且 20 20 09年呈直线上升。其中, 病毒性肝炎累计 发病数为 26 09例 ,
最有 效方 式 。
【 关键词】 传染病 ; 发病率; 流行病学
传染病能够通过相互传染而对人们 的健康甚至生命 造成 严重威胁。为了解丰县法定传 染病 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特点 , 分 析其变化趋势 , 找出传染病 防治工 作 中存在 的薄弱环节, 为今 后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 现对丰县 20 20 00— 0 9年法定传 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报告如下。
2004~2009年隆林各族自治县法定报告乙丙类传染病疫情分析
的 8.6 , 24 % 而病死 率为 10 (74 )新 生儿 破伤风 0 % 4/ 7 ;
死 亡 人 数 7例 , 占总 死 亡 人 数 的 1. 8 , 死 率 为 22 % 病 2.9 (/ 4 ; 0 5 % 7 3 ) 疟疾 、 滋病 和结 核 病均 有 1例 死亡 艾
该县近6 年乙丙类传染病发病率呈逐年增多趋势, 旧病种复燃且不断出现新病种 , 狂犬病是导致当地人群死亡的主要
传染病病种 , 应进一步加强传染病 的监控 和预防。 【 关键词 】 传染病 疫情 流行 动态 发病率
广西 百色隆林 各族 自治县地处 云贵 高原 东 南部 , 毗 邻贵 州 的兴 义 、 安龙 和册亨等 县 , 是个少 数 民族 聚居地 , 主要居住 着壮 、 、 、 、 汉 苗 彝 仡佬等 5种 民族 , 数 民族 占 少
材 料和 方法
3 .传染 病 发病 位 次 乙类 传 染 病 总 发 病 数 位 于
前 5位 的依 次为 肺 结 核 2 6 6 8例 、 毒 性 肝 炎 7 6例 、 病 3
细菌性和阿米 巴性痢疾 2 3 、 8 例 淋病 23 5 例和梅毒2 1 5 例, 占乙类传染病总病例数 9. 1 (1 144 ) 22 % 4 9/5 5 。丙 类传 染病 总 发病数 位 于前 5位 的依 次 为流行性 腮腺 炎
1 染病 发病 及 死 亡 概 况 .传
20 04~20 0 9年 该 县
发现法定报告乙类 和丙类传染病共 5 14例 , 8 人群 年
有新 发 的麻 风 病 病 例 , 别 为 20 分 06年 1例 、07年 2 20
甘肃省秦安县2000—2007年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
甘肃省秦安县2000—2007年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发表时间:2010-11-02T13:29:27.71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7期供稿作者:李桂梅1 安具祥2[导读] 掌握甘肃省秦安县2000—2007年法定传染病中常见病、高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并通过发病特征提出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李桂梅1 安具祥2(1甘肃省秦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秦安 741600)(2甘肃省秦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秦安 741600)【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7-0045-03【摘要】目的掌握甘肃省秦安县2000—2007年法定传染病中常见病、高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并通过发病特征提出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方法利用秦安县2000—2007年传染病疫情网络报告统计数据,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秦安县2000—2007年共报告法定乙类传染病11种14113例。
其中病毒性肝炎9409例,占66.67%;肺结核3215例,占22.78%;痢疾1129例,占7.99%;麻疹189例,占1.34%。
结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麻疹为秦安县传染病预防控制重点。
【关键词】传染病流行病学预防控制传染病疫情报告及其资料统计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对于了解传染病的分布状态、掌握其流行规律、制定预防对策、评价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现将甘肃省秦安县2000—2007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传染病疫情资料来源于秦安县2000—2007年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口资料来源于县统计局。
1.2 方法对所需资料进行卫生统计学处理,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2.1 发病概况秦安县2000年至2007年共报告法定乙类传染病11种14113例。
其中病毒性肝炎发病占首位,报告9409例,占发病总数的66.67%;其次是肺结核3215例,占发病总数的22.78%;痢疾1129例,占发病总数的7.99%;麻疹189例,占发病总数的0.34%;梅毒45例,占发病总数的0.32%;猩红热33例,占0.23%;乙脑23例,占0.16%;百日咳14例,占0.01%;流脑6例,占0.04%;新生儿破伤风2例,占0.01%(见附表1)。
2005-2014年贵定县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分析
2005-2014年贵定县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分析王静【期刊名称】《贵州医药》【年(卷),期】2016(040)006【总页数】2页(P654-655)【关键词】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流行病学分析【作者】王静【作者单位】贵定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贵定 551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8为了解和掌握贵定县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发病状况、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探讨其流行规律。
我们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2005-2014年贵定县法定报告传染病进行描述与分析,为制定传染病防治措施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1.1 资料来源疫情监测资料来自《中国传染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专业人员现场调查报告;人口学资料源于贵定县统计局。
1.2 传染病分类标准参照《流行病学》关于传染病传播因素与传播途径的划分标准[1],将规定监测的报告病种划分为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血源及性传染病、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等四类。
1.3 统计学分析数据描述与推断参照《医学统计学》定性资料统计[2],所有数据统计均采用Excel2007软件录入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2.1 病例报告与分布特征 2005年至2014年10年间共累计报告传染病28种,计10 637例,年平均发病率402.46/10万,死亡97例,年平均死亡率为3.67/10万,病死率为0.91%,其中无甲类报告,乙类7562例、丙类3 075例。
2005-2010年10年间发病率波动在250/10万~400/10万之间,2011年之后呈上升趋势(见图1)。
辖区20个乡镇均有病例报告,但以县城所在地的城关镇报告构成比为最高,占据报告病例累计总数构成的24.70%;第二季度发病率较其他季度高,占据报告病例累计总数构成的34.32%;病例多以农民为主,其次是学龄前儿童,分别占报告病例数构成的52.10%和23.80%;儿童发病率较高,尤其是<5岁组儿童,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男女性别比为1.59︰1.0。
传染病法律法规试题(50题)
传染病法律法规试题(共50题)一、单项选择题1、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施行日期是() A。
1999年10月1日B. 2004年12月1日C。
2007年12月29日D。
1998年12月29日2、《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当地政府可报上一级政府决定采取必要的紧急措施.下列措施中,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是( )A。
限制或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B。
停工、停业、停课C.封闭被传染病病原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D。
限制或不允许离开自家家门3、《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在传染病防治方面的职责是( )A。
对传染病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B.按照专业分工承担责任范围内的传染病监测管理工作C。
承担责任范围内的传染病防治管理任务D.领导所辖区域传染病防治工作4、对传染病人的控制,正确的是( )A.对乙、丙类传染病病人予以隔离治疗B。
对艾滋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应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C.淋病、梅毒病人未治愈前不准去公共浴室、理发店等公共场所D.对甲类传染病病原携带者限制活动范围5、必须在卫生防疫机构的指导监督下严密消毒后处理的是( )A.被甲类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污水B。
被可疑乙类传染病人用过的物品C。
被可疑丙类传染病人用过的物品D.被乙类传染病病原携带者用过的物品6、在传染病的预防工作中,国家实行的制度是()A.预防保健制度B.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C.爱国卫生运动D。
有计划的卫生防疫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国务院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减少甲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B.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减少甲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C.甲类传染病的病种只能由WHO决定D.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减少乙、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8、须予以隔离治疗的患者是()A。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B.甲类传染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乙类传染病病人中的艾滋病病人、炭疽中的肺炭疽病人C.风疹D。
蓬莱市2000~2003年法定报告传染病报告质量分析
蓬莱市2000~2003年法定报告传染病报告质量分析
迟立宗;罗昌生;孙爱民;余美芝
【期刊名称】《疾病控制杂志》
【年(卷),期】2004(8)6
【总页数】2页(P604-605)
【关键词】法定报告传染病;报告质量;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加强医疗;漏报调查;法定传染病;传染病报告;实际;单位;资料
【作者】迟立宗;罗昌生;孙爱民;余美芝
【作者单位】蓬莱市卫生防疫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81;R183
【相关文献】
1.2000年1月份全国疾病监测点35种法定传染病疫情动态简介2000年1月份全国疾病监测点35种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1/10万) [J],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研所疾病监测室
2.2000年8月份全国疾病监测点35种法定传染病疫情动态简介2000年8月份全国疾病监测点35种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1/10万) [J],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研所疾病滥测室
3.2000年11月份全国疾病监测点35种法定传染病疫情动态简介2000年11月份全国疾病监测点35种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1/10万) [J],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研所流行病室;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通讯组
4.乌鲁木齐市2000-2004年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调查分析 [J], 孙梅英;陈薇;靳妍;
高枫
5.2004~2013年准格尔旗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分析和报告质量评价 [J], 徐少兰;邱桂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2—2006年传染病报告分析
2002—2006年传染病报告分析按照省市有关部门要求,本院自2003年实行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以来,进一步掌握传染病报告所反映的基本情况。
加强疫情报告人员的管理与业务培训,认真落实疫情报告制度,杜绝传染病的漏报现象。
现将4年来的报卡情况作如下分析:1 资料来源从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底,医院一直使用网络直报,并对已报卡998例传染病人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装订成册,分类归档。
疾病报告均按国家规定标准填写上报。
2 结果与分析2.1 年龄及性别比例见表1998例病人中,年龄最小的为5个月,年龄最大的85岁。
从表中看出传染病的男女比例为1.40:1,男30~40岁之间发病数量排在首位,其次是50~60岁之间的病人。
30~60岁病人占该病人数的84.36%。
女性病人也是30~40之间为多,其次是50~60岁的病人,30~60岁病人占发病数81.73%。
男性病人高于女性,这可能是男性与社会接触面广,生活无规律,饮酒,吸烟等不良现象有关。
根据分析30~60岁这个年龄段的患者多,是因为工作、生活压力较重,环境污染,过度劳累而导致身体健康状况下降,易得传染病。
2.2 人群构成统计分析见表2。
从表2看出,农民(部分是外来民工)占总病人数的40.68%,其次是工人占总病人数的23.15%,这说明农村卫生环境条件不如城镇,农民的卫生保健意识较城镇职工差,文化程度相对较底,加之平时不讲究卫生,自我保护不强,传染机会比较大。
尤其是外来人员流动性加速,一旦患有传染性疾病,给传染的控制与治疗带来难度。
2.3 疾病构成情况见表3。
从表3中看出,细菌性痢疾与感染性腹泻占69.24%,淋病占传染病比例为20.14%。
近年来本地区(城乡结合部)传染病发病呈上升趋势。
对此笔者认为:我国在2003年部分地区发生SARS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投入大量救治经费及抢救设备。
事实上其他各类传染病仍然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
如何做好传染病的管理和防治,这不仅是单个部门能管得了,需要多个部门密切配合、相互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