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玉米螟
亚洲玉米螟资料
亚洲玉米螟资料ppt xx年xx月xx日•引言•亚洲玉米螟形态特征•亚洲玉米螟生物学特性•亚洲玉米螟在亚洲地区的分布与危害目•亚洲玉米螟防治措施•亚洲玉米螟研究展望录01引言亚洲玉米螟是亚洲地区玉米产区的重要害虫以幼虫蛀食玉米植株,造成减产和品质下降对亚洲玉米产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亚洲玉米螟简介研究背景与意义亚洲玉米螟的危害逐年加重对我国玉米生产也造成了严重影响控制亚洲玉米螟的危害对于保障玉米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汇报目的与内容研究控制亚洲玉米螟的措施和方案分析亚洲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现状为玉米生产区的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探讨综合防治措施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02亚洲玉米螟形态特征成虫形态特征羽化时间雄虫体色Array成虫一般于傍晚羽化,少数在白天雄虫体色为黄褐色或淡黄色。
羽化。
雌虫体色雌雄差异雌虫体色为淡黄色或淡黄绿色。
雌雄虫前翅上均有横带,但雌虫前翅上的横带较雄虫的宽。
初孵幼虫呈淡黄色,头部呈黑褐色,身体有白色蜡状物。
幼虫形态特征初孵幼虫老熟幼虫体呈圆筒形,头部呈淡黄色或黄褐色,身体呈淡黄色或黄白色,表面有蜡状物。
老熟幼虫雌幼虫的生殖器官呈球形,无生殖孔;雄幼虫的生殖器官呈管状,有生殖孔。
雌雄差异蛹的形态特征蛹呈黄褐色或红褐色,表面有白色蜡状物。
卵的形态特征卵呈椭圆形,表面光滑,初产时为淡黄色,孵化前变为灰褐色。
蛹与卵的形态特征03亚洲玉米螟生物学特性亚洲玉米螟一年发生多代,以老熟幼虫在玉米秸秆等处越冬。
越冬代成虫在春季出现,羽化后交配产卵,卵多产于玉米植株上。
生活史及习性亚洲玉米螟繁殖能力强,每头雌虫可产卵数十至上百粒。
幼虫孵化后,分散在叶片、心叶、雄穗等部位取食,形成不同龄期的幼虫。
繁殖与扩散1影响因素及变化趋势23温度、湿度、降雨量等因素对亚洲玉米螟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具有重要影响。
气候条件天敌对亚洲玉米螟的种群数量具有控制作用,如寄生蜂、寄生蝇等。
天敌耕作制度、种植密度、品种等对亚洲玉米螟的危害也有影响。
亚洲玉米螟资料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亚洲玉米螟概述 • 亚洲玉米螟的识别与鉴定 • 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技术 • 亚洲玉米螟的监测与预警系统
建设 • 亚洲玉米螟防治工作的挑战与
对策建议
01
亚洲玉米螟概述
定义与分布
定义
亚洲玉米螟是一种常见的螟蛾科昆虫,主要分布于亚洲、欧 洲和北美洲的温带地区,是玉米等谷类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 。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 ,提取有用的信息,为预警提供科学 依据。
数据传输
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将采集的数据实 时传输到数据中心,确保数据的及时 性和准确性。
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建设
预警级别划分
根据玉米螟的发生情况,划分不 同的预警级别,如低风险、中风
险、高风险等。
预警信息发布
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渠 道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农民及时
农业防治
选用抗虫品种,减少玉米秸秆 的田间残留量,降低越冬虫源 基数。
物理防治
利用黑光灯等设备诱杀亚洲玉 米螟成虫。
防治策略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农业 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 化学防治等方法。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如赤眼 蜂等,对亚洲玉米螟进行生物 防治。
化学防治
在卵孵化高峰期和低龄幼虫期 ,喷施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监测站点布局与设备配置
监测站点布局
在玉米种植区域设置监测站点,确保 覆盖范围广泛,能够及时发现玉米螟 的发生情况。
设备配置
配备专业的监测设备,如昆虫诱捕器 、录像机等,用于捕捉和记录玉米螟 的活动情况。
数据采集、传输与分析处理技术
数据采集
分析处理
通过监测设备实时采集玉米螟的活动 数据,包括数量、种类、活动时间等 。
亚洲玉米螟主要为害特点以及防治措施。
亚洲玉米螟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害虫,对玉米等作物造成了严重威胁。
它主要以玉米、小麦、水稻等作物为食,喜欢钻入植株的茎部和穗部,导致植株凋零和产量下降。
针对亚洲玉米螟的为害特点,我们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以保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一、亚洲玉米螟主要为害特点1. 对植株的直接损害亚洲玉米螟以植株的幼苗、叶片和穗部为食,导致植株生长受阻,叶片出现大片食咬痕迹,甚至直接导致叶片枯黄凋零。
在玉米苗期,亚洲玉米螟还会蛀食幼苗的叶片和穗部,造成叶片凋零、花序弯曲,导致减产甚至绝产。
2. 传播病害亚洲玉米螟不仅直接损害作物,还能传播一些病原体,如玉米花叶病毒、玉米条纹病毒等,加重了作物的病害危害程度。
3. 群发性为害亚洲玉米螟具有快速繁殖、易发生抗药性等特点,一旦发生大面积的为害,将给农作物生产带来严重损失。
二、防治措施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类生物控制亚洲玉米螟,如寄生蜂、捕食性天敌等,可以有效地减少亚洲玉米螟的数量,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2. 农艺措施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灌水管理和施肥技术,增强玉米等作物的免疫力,减少亚洲玉米螟的发生。
3. 化学防治及时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防治,但要注意选择具有低毒性、高效性和环保性的农药,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防治,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4. 科学种植轮作在不同农作物间轮作,有助于降低亚洲玉米螟的发生率,减缓其数量增长。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亚洲玉米螟的为害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给农民朋友带来了经济损失,而且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在防治亚洲玉米螟时,综合运用生物防治、农艺措施、化学防治和科学种植轮作等手段是非常重要的。
农民朋友也需要加强对亚洲玉米螟的监测和研究,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以保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总结回顾:本文对亚洲玉米螟的为害特点和防治措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探讨。
我们了解了亚洲玉米螟的为害特点,以及生物防治、农艺措施、化学防治和科学种植轮作等防治措施的重要性。
亚洲玉米螟资料
亚洲玉米螟资料xx年xx月xx日•玉米螟概述•亚洲玉米螟的危害•亚洲玉米螟的防治目录•亚洲玉米螟的研究与利用01玉米螟概述定义亚洲玉米螟是一种常见的螟蛾科昆虫,属于鳞翅目。
分布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温带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北方和南方玉米产区最为常见。
定义与分布形态特征成虫为黄褐色,体长12-15毫米,翅膀展30-35毫米。
卵呈椭圆形,初产时为乳白色,孵化前变为黑色。
幼虫体长20-30毫米,头部和前胸盾板为黑褐色,身体其余部分为淡黄色。
蛹呈黄褐色,长15-20毫米。
生活习性亚洲玉米螟通常在玉米秸秆或玉米根茬中越冬。
成虫在春季开始活动,繁殖后代。
幼虫在玉米苗期和拔节期为害玉米植株,造成枯心、折断等症状。
蛹在土表下或秸秆中化蛹,羽化为成虫。
生物学特性亚洲玉米螟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害虫之一,严重时可使玉米产量损失达30%以上。
幼虫蛀食玉米叶片、茎秆和果穗,造成叶片穿孔、折断和倒伏,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危害针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可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措施。
农业防治包括选用抗虫品种、合理密植、翻耕灭茬等;生物防治可利用天敌和微生物农药;化学防治可使用杀虫剂进行喷雾防治。
防治经济重要性02亚洲玉米螟的危害1 2 3亚洲玉米螟幼虫在玉米植株内取食,破坏玉米茎秆和叶片,导致光合作用面积减少,影响玉米生长和灌浆,从而降低产量。
降低产量亚洲玉米螟幼虫蛀食玉米穗,造成玉米秃尖、缺粒等问题,影响玉米品质。
品质下降亚洲玉米螟幼虫蛀食玉米茎秆,使玉米抗倒伏能力下降,增加倒伏风险。
增加倒伏风险03增加倒伏风险亚洲玉米螟幼虫蛀食水稻茎秆,使水稻抗倒伏能力下降,增加倒伏风险。
01降低产量亚洲玉米螟幼虫在水稻植株内取食,破坏水稻茎秆和叶片,影响水稻生长和灌浆,从而降低产量。
02品质下降亚洲玉米螟幼虫蛀食水稻穗,造成水稻秃尖、缺粒等问题,影响水稻品质。
豆类作物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豆类作物叶片和荚果,造成叶片穿孔、荚果缺粒等问题,影响豆类作物产量和品质。
浅谈亚洲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摘要:亚洲玉米螟为害多种农作物,其中,对玉米的为害最大,一年可发生多代,严重影响玉米产量。
防治上应贯彻综合防治的原则,以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防治方法相结合。
关键词:玉米螟;为害;防治1.亚洲玉米螟的危害亚洲玉米螟为世界性害虫,主要分布于亚洲的温带和热带、澳大利亚、大洋洲、欧洲、北美等地,我国除青藏高原外各地均有分布。
玉米螟主要为害玉米、高粱、谷子、黍,也能为害棉花、大麻、甘蔗、向日葵、水稻、甜菜、甘薯、豆类等作物。
玉米螟主要以幼虫蛀茎为害,破坏茎秆组织,影响养分输送,使植株受损,严重时茎秆遇风折断。
玉米螟对玉米的为害最大。
常年春玉米的被害株率为30%左右,减产10%,夏玉米的被害株率可达90%,一般减产20%~30%。
初孵幼虫先取食嫩叶的叶肉,保留下表皮,2龄幼虫集中在心叶内为害,钻穿玉米叶卷,当心叶展开时,呈现整齐横列排孔或孔洞,称“花叶”,3~4龄后咬食其他坚硬组织。
在孕穗时为害幼嫩穗苞内未抽出的玉米雄穗,当雄穗抽出后,幼虫蛀入穗柄为害,造成雄穗柄折断。
当玉米雌穗抽丝时,幼虫喜集中在丝内为害,部分幼虫转移蛀入雌穗着生节及其附近茎节,或钻蛀雌穗柄,破坏营养物质的运输,严重影响雌穗的发育和籽粒的灌浆,受害处易遭风折,造成雌穗下垂。
幼虫还可蛀食籽粒,并引起籽粒腐烂变黑,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玉米螟为害高粱时,主要为害茎部。
在孕穗前,幼虫多集中于心叶内为害,形成花叶。
孕穗后为害苞叶内的嫩穗。
抽穗后为害茎秆和穗茎,植株和穗茎容易折断,影响籽粒的灌浆和成熟。
玉米螟为害谷子时,幼虫在靠近地面处蛀入茎秆。
苗小时引起枯心苗,抽穗前受害则多数不能抽穗,抽穗后受害形成伤株,植株易被风吹折断。
2.亚洲玉米螟的生活史及习性玉米螟在我国的年发生代数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1年可发生1~7代。
一般在北纬45°以北的黑龙江和吉林的长白山区年发生1代,北纬40°~45°间的吉林、辽宁及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和河北北部年发生2代,北纬45°~30°间的长江以北广大地区年发生2~3代,而在25°~20°间的广西、广东和台湾等地年发生5~6代。
亚洲玉米螟的介绍与防治
我国亚洲玉米螟的介绍与防治摘要:在我国占优势的玉米螟种是亚洲玉米螟,亚洲玉米螟在我国从北到南均有分布。
它会危害玉米、高粱、谷子等作物的生长和发育,造成颗粒确实甚至绝收的危害。
它体型小,且繁殖较为迅速,在高发期时会达到一年两代的程度。
严重影响农业生活。
本文主要从亚洲玉米螟的危害症状、形态特征、发生及危害规律等方面对亚洲玉米螟进行了介绍。
并针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提供了物理、化学、农业、生物等防治方法。
其中指出指出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因为它不仅可以保护了环境,还能减小了对生态平衡的伤害。
生物防治方法中最常用的是使用赤眼蜂,亚洲玉米螟的天敌之一就是是赤眼蜂,特别是玉米螟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对防治亚洲玉米螟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亚洲玉米螟;赤眼蜂;寄主适合性China presentation and control of Asian corn borer Abstrsct:In China the dominant corn borer species of the Asin corn borer,Asian corn borer in Chine are distributed from north to south.It would endanger corn,sorghum,millet and other crops,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resulting in harm to crops or grain does.It is small in size,and breed more rapidly in the high incidence of up to one year when the extent of two generations.Seriously affected the agricultural life,This article from the Asian corn borer damage symptoms,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the occurrence and hazard in terms of the law of the Asian corn borer was introduced.And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Asian corn borer,provides physical,chemical,agricultural,biological and other control methods.Which states that the use of biological control methods,because it not only protects the environment,but also reduces the damage to the ecological balance.The most commonly used biological control method is the use of Trichogramma,is one of the Asian corn borer,corn borer control Asian corn borer on Trichogramma can produce good results. Keyword:Asian corn borer;Trichogramma;host suitability.目录1 序言 (1)2 亚洲玉米螟德危害症状.............................................3 亚洲玉米螟德形态特征.............................................4 亚洲玉米螟德发生及危害规律.......................................5 亚洲玉米螟德防治技术.............................................5.1 农业防治......................................................5.2 化学防治......................................................5.3 物理防治......................................................5.4 生物防治......................................................5.4.1 玉米螟赤眼蜂防治技术........................................1 序言玉米螟是一种世界性害虫,属于鳞翅目,螟蛾科,在世界上主要有欧洲玉米螟和亚洲玉米螟两种【1】。
【管理资料】玉米螟、桃蛀螟、粘虫的识别汇编
头红褐色,头 盖网纹,额扁, 两侧有褐色粗 纵纹,略呈八长 19mm, 红褐色 Nhomakorabea字形
褐色
波纹
桃蛀螟
亚洲玉米螟
粘虫
豹纹
玉米螟幼虫 桃蛀螟幼虫
背部中
粘虫央幼有一虫
明显纵 纹
八字 纹
Thank you!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长1mm,扁椭 圆形,鱼鳞状, 乳白色,半透 明渐变黄色, 具网纹,有光
泽
体长25mm, 头和前胸背板 深褐色,体背 淡灰褐色、淡 红色或黄色
长1415mm, 黄褐至
红褐
体长12mm,翅展22-25mm,黄 至橙黄色,体、翅表面具许多 黑斑点似豹纹
长0.6mm,椭 圆形,宽
0.4mm,表面 粗糙布细微圆 点,乳白渐变 橘黄、红褐色
体长22mm, 体色多变,头 暗褐,前胸盾 片褐色,各体 节毛片明显, 灰褐至黑褐
长 13mm, 淡黄绿 渐转褐
色
体长15-17mm,翅展36-40mm。 头部与胸部灰褐色,腹部暗褐 色,前翅灰黄褐色、黄色或橙 色,后翅暗褐色,向基部色渐 淡
长约0.5mm, 半球形,乳白 色渐变黄色,
有光泽
体长38mm,
粘虫:主要是幼虫食叶,大发生时可将作物叶片全 部食光,造成严重损失,因其群聚性、迁飞性、杂 食性、暴食性,成为全国性重要农业害虫。
3、形态特征
害虫种 类
亚洲玉 米螟
桃蛀螟
粘虫
成虫
卵
幼虫
蛹
体长10-13mm,翅展24-35mm。 黄褐色。雌蛾前翅鲜黄色,翅 基部2/3部位有棕色条纹及一条 褐色波纹,雄蛾略小,翅色稍 深
玉米螟
生活史及习性
生活史及习性
玉米螟在我国的年发生代数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1年可发生1-7代。各个世代以及每个虫态的发生期因地而 异。在同一发生区也因年度间的气温变化而略有差别。通常情况下,第一代玉米螟的卵盛发期在1-3代区大致为 春玉米心叶期,幼虫蛀茎盛期为玉米雌穗抽丝4,第二代卵和幼虫的发生盛期在2-3代区大体为春玉米穗期和夏玉 米心叶期,第三代卵和幼虫的发生期在3代区为夏玉米穗期。
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
生物防治
诱杀成虫
生物防治
玉米螟的天敌种类很多,主要有寄生卵赤眼蜂、黑卵蜂,寄生幼虫的寄生蝇、白僵菌、细菌、病毒等。捕食 性天敌有瓢虫、步行虫、草蜻蛉等,都对虫口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①赤眼蜂灭卵。在玉米螟产卵始、初盛和盛期放玉米螟赤眼蜂或松毛虫赤眼蜂3次,每次放蜂15万-30万头 /hm2,设放蜂点75-150个/hm2。放蜂时蜂卡经变温锻炼后,夹在玉米植株下部第五或第六叶的叶腋处。
②利用白僵菌治螟。在心叶期,将每克含分生孢子50亿-100亿的白僵菌拌炉渣颗粒10-20倍,撒入心叶丛中, 每株2g。也可在春季越冬幼虫复苏后化蛹前,将剩余玉米秸秆堆放好,用土法生产的白僵菌粉按100-150g/m3, 分层喷洒在秸秆垛内进行封垛。
③利用苏云金杆菌治螟。苏云金杆菌变种、蜡螟变种、库尔斯塔克变种对玉米螟致病力很强,工业产品拌颗 粒成每克含芽孢1亿-2亿的颗粒剂,心叶末端撒入心叶丛中,每株2g,或用BT菌粉750/hm2稀释2000倍液灌心, 穗期防治可在雌穗花丝上滴灌Bt 来自00 - 300倍液。危害
危害
玉米螟主要为害玉米、高粱、谷子,也能为害棉花、大麻、甘蔗、向日葵、水稻、甜菜、甘薯、豆类等作物。 玉米螟主要以幼虫蛀茎为害,破坏茎秆组织,影响养分运输,使植株受损,严重时茎秆遇风折断。
病虫手册——亚洲玉米螟
病虫手册——亚洲玉米螟学名Ostriniafurnacalis(Guenee)鳞翅目,螟蛾科。
主要分布在亚洲。
我国除青藏高原玉米区末见报道外,广布全国各玉米种植区。
寄主玉米、高粱、谷子、棉花、大麻,此外也能为害小麦、大麦、马铃薯、豆类、向日葵、甘蔗、甜菜、茄子、番茄等20多种植物。
为害特点:玉米心叶期幼虫取食叶肉或蛀食未展开的心叶,造成“花叶”,抽穗后钻蛀茎秆,致雌穗发育受阻而减产,蛀孔处易倒折。
穗期蛀食雌穗、嫩粒,造成籽粒缺损霉烂,品质下降。
减产10%—30%。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13mm,翅展24—35mm,黄褐色蛾子。
雌蛾前翅鲜黄色,翅基2/3部位有棕色条纹及一条褐色波纹,外侧有黄色锯齿状线,向外有黄色锯齿状斑,再外有黄褐色斑。
雄蛾略小,翅色稍深;头、胸、前翅黄褐色,胸部背面淡黄褐色;前翅内横线暗褐色,波纹状,内侧黄褐色,基部褐色;外横线暗褐色,锯齿状,外侧黄褐色,再向外有褐色带与外缘平行;内横线与外横线之间褐色;缘毛内侧褐色,外侧白色;后翅淡褐色,中央有一条浅色宽带,近外缘有黄褐色带,缘毛内半淡褐色,外半白色。
卵长约1mm,扁椭圆形,鱼鳞状排列成卵块,初产乳白色,半透明,后转黄色,表具网纹,有光泽。
幼虫体长约25mm,头和前胸背板深褐色,体背为淡灰褐色、淡红色或黄色等,第1—8腹节各节有两列毛瘤,前列4个以中间2个较大,圆形,后列2个。
蛹长14—15mm,黄褐至红褐色,1—7腹节腹面具刺毛两列,臀棘显著,黑褐色。
生活习性:年发生1—6代,以末代老熟幼虫在作物或野生植物茎秆或穗轴内越冬。
翌春即在茎秆内化蛹。
成虫羽化后,白天隐藏在作物及杂草间,傍晚飞行,飞翔力强,有趋光性,夜间交配,交配后1一2天产卵,雌蛾喜在将抽雄蕊的植株上产卵,产在叶背中脉两侧,少数产在茎秆上。
平均每雌产卵400粒左右,每卵块20—50粒不等。
幼虫孵化后先群集于玉米心叶喇叭口处或嫩叶上取食,被害叶长大时显示出成排小孔。
玉米螟——精选推荐
⽟⽶螟⽟⽶螟俗称钻⼼⾍,⽟⽶等作物的重要蛀⾷性害⾍。
(⼀)分布与为害我国⽟⽶螟有两种,即亚洲⽟⽶螟和欧洲⽟⽶螟。
亚洲⽟⽶螟是优势种,分布最⼴,从东北到华南各⽟⽶产区都有分布。
尤以北⽅春⽟⽶和黄淮平原春、夏⽟⽶区发中最重,西南⼭地丘陵⽟⽶区和南⽅丘陵⽟⽶区其次。
欧洲⽟⽶螟在国内分布局限,常与亚洲⽟⽶螟混合发⽣。
⼀般发⽣年春⽟⽶可减产10%、夏⽟⽶20%-30%,⼤发⽣年可超过30%。
近⼏年还对棉花的为害⽇渐加重。
⽟⽶螟以幼⾍为害,⼼时期取⾷叶⾁、咬⾷未展开的⼼叶,造成“花叶”状。
抽穗后蛀茎⾷害,蛀孔处通风折断对产量影响更⼤。
还可直接蛀⾷雌穗嫩粒,并招致霉变降低品质。
(⼆)形态特征成⾍为中型蛾,体⾊淡黄或黄褐。
前翅有2条暗褐⾊锯齿状横线和不同形状的褐斑,后翅淡黄,中部也有2条横线和前翅相连。
雌蛾较雄蛾⾊淡,后翅翅纹不明显。
卵略呈椭圆形,扁平。
初产时乳⽩⾊,渐变黄。
卵粒呈鱼鳞状排列成块。
幼⾍圆筒形,体⾊黄⽩⾄谈红褐。
体背有3条褐⾊纵线,腹部1-8节,背⾯各有2列横排⽑⽚,前4后2,前⼤后⼩。
蛹纺锤形,褐⾊,末端有钩刺5-8根。
(三)发⽣过程和主要习性⼀年发⽣代数,从北向南为 1-7代。
可划分为6个世代区,即⼀代区:北纬45度以北,东北、内蒙古和⼭西北部⾼海拔地区;⼆代区:北纬40度⼀45度间,北⽅春⽟⽶区、吉林、辽宁及河北北部、内蒙古⼤部地区;三代区:黄淮平原春、夏⽟⽶区及⼭西、陕西、华东和华中部分省区;四代区:浙江、福建、湖北北部、⼴东和⼴西西北部;五⾄六代区:⼴西⼤部、⼴东曲江及台北;六⾄七代区:⼴西南部和海南。
⽆论哪个世代区,都是以末代⽼熟幼⾍在寄主秸秆、根茎或穗轴中越冬,尤以茎秆中越冬的⾍量最⼤。
春⽟⽶在⼀代区仅⼼叶期受害,在⼆代区穗期还受第⼆代为害。
第⼀代在⼼叶期初孵幼⾍取⾷造成“花叶”,其后在⽟⽶打苞时就钻⼊雄穗中取⾷,雄穗扬花时部分4、5龄幼⾍就钻蛀穗柄或雌穗着⽣节及附近茎秆内蛀⾷并造成折断。
亚洲玉米螟资料
形态特征
卵
卵 椭圆形,稍扁 ,长约1mm。 由数粒至数十 粒呈鱼鳞状排 列,卵块形状 不规则。
幼虫
成长幼虫体长 20~30mm,头深褐 色。体色多为淡褐 色,或淡红色,体 上毛片,明显。中 、后胸背面每节有 毛片四个,腹部第 1~8节每节六个, 分成2排,腹足趾钩 为三序缺环式。初 孵幼虫可吐丝下垂 ,随风漂移扩散到 邻近植株上。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
目录
Part 1
Part 2
Part 3
Part 4
Part 5
简介
形态特征
发生规律
虫情调查与预测
防治方法
2019/4/8
简介
亚洲玉米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昆虫。俗称玉米钻心虫,为多食性
害虫。主要为害玉米、高粱、粟等禾谷类旱粮作物及棉花、麻和向 日葵等,幼虫钻食茎秆和果实,也为害叶片。玉米心叶期受害,初 孵幼虫啃食心叶叶肉,留下表皮,使叶面呈现许多细碎的半透明斑 ,通称“花叶”,后将纵卷的心叶蛀穿,心叶展开后,形成整齐的 横排圆孔,4龄后蛀食茎秆;穗期被害,幼虫先取食雄花,雄穗抽出 后,即转移钻蛀雄穗柄,遇风易折断,使雄穗呈黄白色枯死,雌穗 膨大抽丝时,幼虫取食嫩穗的花丝、穗轴,虫龄大后直接咬食乳熟 的籽粒,并引起霉烂。高粱受害情况与玉米相似。为害粟时,幼虫 从茎基部蛀入,苗期造成枯心,穗期造成折茎而影响结实。幼虫为 害棉花,一是蛀食嫩头和叶柄基部组织,造成倒头(折心)和挂叶 ,二是钻蛀茎秆,易造成棉秆折断,三是从棉桃基部蛀食蕾铃,引 起蕾铃脱落或腐烂,是江苏南通、盐城及山东玉米、棉花混作区为 害较重的钻蛀性害虫之一。
蛹
长15~19mm ,黄褐色。腹 背密布皱纹, 腹末尾端臀棘 黑褐色,顶端 有5~8根钩刺 ,并有丝缠连
亚洲玉米螟
亚洲玉米螟(1)为害情况及危害症状亚洲玉米螟Ostriniafa-macalis(uenee)又名钻心虫。
属鳞翅目,螟蛾科。
为害薏苡、玉米等植物。
主要为害茎、叶及小穗。
幼虫钻入心叶咬食,叶片展开后呈排孔状,幼虫蚀入茎秆,破坏组织,造成枯心使茎秆易倒状。
蛀食小穗易造成空壳空粒。
(2)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3-15毫米,翅展25-35毫米。
雌蛾体粗状,头部有黑色复眼1对,单眼1对,丝状触角1对。
翅淡黄色,前翅有数条褐色弯曲波状花纹。
雄蛾翅色较雌蛾深,体较尖瘦。
卵扁平椭圆形,初乳白色后变黄白色,孵化前出现黑心。
卵粒呈鱼鳞状排列。
老熟幼虫体长25-30毫米、头褐色或红褐色,两侧有单眼6个,体部有粒状突起,突起上具刚毛。
背部中央有1条暗红色背线。
蛹纺锤形,长约15-18毫米,红褐色。
(3)发生危害规律1年发生3代,世代重叠。
以老熟幼虫在薏苡茎杆、根茬中越冬。
翌年5月化蛹,5月下旬,6月上旬羽化,6月中、下旬出现第一代幼虫。
成虫白天躲藏在作物及杂草间,有趋光性。
晚上活动,夜间交尾,交尾后1~2天产卵,夜间9~10点为产卵盛期,卵多产在叶背,卵期4~5天。
幼虫孵化后当即爬入心叶为害,苗期造成枯心。
幼虫一般脱皮4次,5龄进入老熟期,幼虫老熟后在原蛀洞内化蛹。
(4)防治措施①冬、春季在化蛹或羽化前,把薏苡茎杆集中粉碎作饲料或烧毁,减少虫源。
②6~8月份成虫羽化后,用黑光灯诱杀。
③在幼虫未钻入茎及心叶时,用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喷雾。
④保护和利用天敌,目前发现的天敌有玉米赤眼蜂TVcihoramma、ostrininalPang et Chen、日本追寄蝇Exorista Japonica Tyler etTounsana等。
第三节:旱作害虫
玉米螟的食性很杂,寄主有40科,131属 200种以上;国内主要有72种,如玉米、高 粱、谷子、大麻、芦苇、甘蔗、姜,以及 杂草等。此外,也为害棉花,玉米螟偶尔 也为害小麦、水稻、向日葵、苹果等。 玉米螟一代幼虫有集中为害玉米心叶的习 性,以后又为害雄穗及雌花丝。再转移到 茎中为害。为害心叶造成排孔状。 二、三代幼虫多为害茎杆和穗,在茎杆中 的虫数占全株虫数的70%-85%,穗部占 15%一30%。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头棕褐色,前 胸背板及臀板黑褐色,体淡褐黄色,体背 有淡紫色纵线4条(2条亚背线,2条气门线), 夏型幼虫体线不明显,冬型幼虫体线明显。 多数体节背面有6个赤褐色毛片,其中前缘 4个,中间的两个较大,圆形,后缘两个长 圆形。腹部背面中央的4个毛片排列成正方 形。
卵: 馒头圆形,表面有正六角形纹,直径约 0.5mm,黄白色有光泽,近孵化时变成灰黑 色;常有数十或百余卵粒相聚成块,分为2、 3行排行在叶片的尖端纵褶缝里。
幼虫: 初孵化的幼虫淡绿色,第一对腹足较短, 爬行如尺蛾, 4龄后,腹足发育正常;体 长35-40毫米;头部正中央有一个黑色 “八”字形纹,两侧各有黑色网纹;体色 随环境多变,有淡绿色、灰黑色、浓黑色、 黑褐略带绿色等;背线灰白色,内缘有黑 色细线,背中央两侧各有二条深褐色纵纹, 近背面较宽,两纵线间均有灰白色纵行细 纹。
8、9月间是三代发生期,严重为害玉米。 大发生的原因是本地发生的三代幼虫,混 合由东北地区向南回迁的二代成虫在山东 所发生的幼虫。 九月中旬后,发生成虫,向南迁移。 粘虫在北纬33度以北的华北、东北等地 区,粘虫不能以任何虫态越冬,在此界线 以南各地,粘虫可以越冬。
4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卵多产在小麦拔节 后、枯萎的植株中,下部叶片尖端纵褶缝 处。玉米上的卵块则多在下部脚叶尖端略 干枯处。 每雌产卵1000-2000粒,最多3000粒,一 般由20-30粒卵排成一个卵块,一块最多 达300粒以上。 根据其产卵习性,可采用稻草、谷草、干 叶等诱卵防治。 卵期6—15天。
玉米螟的为害和防治技术
玉米螟的为害和防治技术玉米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俗称玉米钻心虫。
在我国有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两种。
在河南省发生为害农作物的优势种是亚洲玉米螟。
亚洲玉米螟分布广、为害重,为多食性害虫,主要寄主有玉米、高粱、谷子、豆类、甘薯等作物,幼虫蛀茎为害,破坏茎秆组织,影响养分输送,使植株受损,严重时茎秆遇风折断。
一、为害情况亚洲玉米螟主要以幼虫钻蛀为害。
在玉米心叶期,初孵幼虫先在心叶内取食嫩叶,被害叶展开后呈现花叶,被害严重的叶片支离破碎不能展开,雄穗不能抽出;在孕穗期,心叶中的幼虫集中到上部为害幼嫩穗苞内未抽出的玉米雄穗,雄穗抽出后,大部分幼虫开始蛀入雄穗柄和雌穗以上的茎秆,造成雄穗及上部茎秆折断;在抽丝灌浆期,初孵幼虫喜集中在花丝内为害,一部分大龄幼虫则向下转移蛀入雌穗着生节及其附近茎节,破坏茎秆组织,影响营养物质的运输,使雌穗的发育和籽粒的灌浆受到严重影响,导致玉米籽粒破损霉变,这一阶段是影响玉米产量最严重的时期。
玉米螟为害其他杂粮如高粱时,主要以幼虫对茎部的为害为主,孕穗前幼虫多在心叶内为害形成花叶,孕穗后主要为害苞叶内的嫩穗,抽穗后为害茎秆和穗茎,使植株和穗茎容易折断,影响籽粒的灌浆和成熟。
为害谷子时,幼虫多集中在靠近地面处蛀入茎秆,幼苗期引起枯心苗,抽穗前受害则大多不能抽穗,抽穗后受害易形成虫伤株,植株易被风吹折断。
二、形态特征(一)卵卵粒扁(椭)圆形,长约1mm,宽约0.8mm,常30~50粒黏在一起排成鱼鳞状卵块,边缘不整齐。
(二)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0~30mm,淡褐色,中央有1条明显的暗褐色背线,头壳及前胸背板深褐色,有光泽,中、后胸背面各有4个毛片,腹部1~8节每节6个,前排4个较大,后排2个较小。
腹足趾钩3序缺环。
(三)成虫雄蛾体瘦削,长10~15mm,翅斑纹色较浓,前翅内外横线均为暗褐色,内横线似波状纹,外横线似锯齿状纹,两线之间有2个褐色斑,外缘线与外横线间有1条宽大的褐色带。
后翅淡褐色,有褐色横线,翅展开时与前翅内外横线正好相接。
亚洲玉米螟资料
繁殖与扩散
危害与影响
03
亚洲玉米螟幼虫会啃食玉米叶片,影响光合作用,降低叶片功能。
啃食玉米叶片
成虫和幼虫都会损害玉米茎秆,影响水分和养分的传输,降低抗风能力。
损害茎秆
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降低玉米千粒重
受亚洲玉米螟危害的玉米籽粒发育不良,千粒重下降,进而影响产量。
灯光诱杀
利用黑光灯、高压汞灯等灯光设备诱杀成虫,减少玉米螟的数量。
色诱
利用螟虫对特定颜色的偏好,设置黄色或白色塑料板,粘附并杀死玉米螟成虫。
物理防治
使用化学药剂如有机磷化合物、氨基甲酸酯类等,对玉米螟进行防治。
化学药剂
通过喷洒药剂,使玉米植株表面附着药剂,从而对玉米螟进行防治。
喷洒防治
化学防治
绿色农业与可持续治理
结合绿色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采取综合性的害虫治理策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01
02
03
创新研究方法
不断探索和创新研究方法和技术,提高研究的精度和效率,为害虫治理提供更多有效的手段。
加强国际合作
亚洲玉米螟是全球性的农业害虫,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该害虫的挑战。
发展绿色农业
环境友好型防治技术
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进行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要点三
研究趋势
监测与预警
通过长期监测和数据分析,预测亚洲玉米螟的种群数量和发生趋势,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生物防治与天敌利用
研究天敌昆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发掘新的天敌资源,实现生物防治与天敌利用的产业化发展。
卵多产于玉米叶片背面,数十粒至百余粒排成鱼鳞状卵块。
喀什市周边玉米螟的消长规律及综合防治对策
喀什市周边玉米螟的消长规律及综合防治对策喀什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个重要农业产区,玉米是当地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对于喀什市的玉米种植来说,玉米螟的消长规律以及综合防治对策十分重要。
一、玉米螟的消长规律玉米螟主要由小斑玉米螟、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三个种类组成,它们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玉米造成不同的损害。
1. 小斑玉米螟小斑玉米螟是喀什市比较常见的一种玉米螟,其取食玉米叶片和花穗,造成玉米叶片的大片脱水、黄化和卷曲。
小斑玉米螟能够在玉米的不同生长阶段中寄居,尤其是耳叶和尖穗近果实处的株内。
其成虫在喀什市的玉米田中于5月中旬开始孵化,6月份达到高峰期,7月份开始减少。
2. 亚洲玉米螟亚洲玉米螟的危害较大,主要取食玉米的幼苗和嫩叶,对于玉米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
它的孵化期较短,在喀什市的玉米田中,一般在4月下旬开始繁殖,5月中旬达到高峰期,6月份逐渐减少。
二、综合防治对策针对玉米螟的消长规律,可以采取一系列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玉米螟的危害。
1. 良好的田间管理加强田间管理工作,及时清除杂草、残留植株和玉米等,以减少上述草本寄主的数量,从而减少玉米螟的繁殖和生存。
2. 合理的种植布局采用合理的种植布局,进行间作或轮作,减少单一玉米田的面积,以降低玉米螟的发生危害。
3. 及时的播种和收获尽量避免在玉米螟的孵化和繁殖高峰期进行播种和收获,以减少幼虫的食物来源和繁殖环境,从而减少玉米螟的数量。
4. 选择抗虫品种选用抗虫品种进行种植,抗虫品种对玉米螟的抵抗力较强,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玉米螟的危害。
5.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对玉米螟进行生物防治,如利用天敌蜂类对玉米螟的幼虫进行寄生和捕食,减缓玉米螟种群的增长。
6. 化学防治如果玉米螟的危害程度较高,可以采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选择合适的农药,并按照标准的剂量进行喷洒,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7. 定期监测和预警定期对玉米田进行巡视和采样监测,及时发现玉米螟的危害情况,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并与当地农业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获取预警和技术支持。
亚洲玉米螟在东北地区寄主植物的研究开题报告
亚洲玉米螟在东北地区寄主植物的研究开题报告
研究背景: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是世界范围内危害玉米、蔬菜和
水果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
其危害主要表现为幼虫钻入作物茎、叶、穗
等部位进行食害,导致植株生长受阻,产量减少。
在东北地区,亚洲玉
米螟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但其寄主植物种类和分布情况尚不明确。
研究目的:
本次研究旨在明确亚洲玉米螟在东北地区的寄主植物种类和分布情况,为制定防治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内容:
1. 搜集相关文献,了解亚洲玉米螟的基本生物学特征和危害特点;
2. 采集东北地区不同作物(包括玉米、蔬菜、水果等)的植株样本,对其进行野外调查和实验室鉴定;
3. 利用统计学方法对采集到的植株样本进行分类和分析,得出亚洲
玉米螟的主要寄主植物种类和分布情况;
4. 结合以上结果,分析亚洲玉米螟侵袭东北地区的原因和危害程度,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
研究意义:
本次研究可以为亚洲玉米螟在东北地区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为保障当地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同时,也可以为其他地区的
亚洲玉米螟防治提供借鉴和参考。
玉米螟
生活史及发生规律
• 一年发生1-6代,辽宁地区一般1年2代。纬度低则发生代 数多,海拔高地区发生代数少。以末代老熟幼虫或野生 植物茎秆或穗轴内越冬。 • 通常以老熟幼虫在玉米茎秆、穗轴内或高粱、向日葵的 秸秆中越冬,次年4-5月化蛹,蛹经过10天左右羽化。成 虫夜间活动,飞翔力强,有趋光性,寿命5-10天,喜欢 在离地50厘米以上、生长较茂盛的玉米叶背面中脉两侧 产卵,一个雌蛾可产卵350-700粒,卵期3-5天。
危害作物及症状
• 亚洲玉米螟的寄主有玉米,谷子,高粱,小麦,水稻等 粮食作物,棉花,生姜,甘蔗,大麻,马铃薯,向日葵 等经济作物及蚕豆,菜豆,辣椒等蔬菜作物。 • 玉米螟主要以幼虫钻蛀为害。在苗期为害造成谷子“白 心”,玉米高粱“花叶”,拔茎后钻蛀茎杆,致雌穗发 育受阻而减产,蛀孔易折断,影响养分输送。
玉米主要害虫之一
玉米螟
玉米螟
• 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虫害,属于鳞翅目螟蛾科,是世界 上玉米最重要的害虫之一,严重影响着玉米的产量。 • 我国发生的玉米螟主要分为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 亚洲玉米螟主要分布于亚洲和大洋洲。在国内分布于东 半部的黑龙江以及内蒙古南部,山西,宁夏,甘肃南部 和四川的玉米种植地区。欧洲玉米螟则分布于欧洲,非 洲西北部,亚洲西部和北美。在国内只有新疆伊宁多分 布欧洲玉米螟,而在亚洲玉米螟危害的地区也混有欧洲 玉米螟。
玉米螟不同虫态
卵
扁平椭圆形,数粒至数十粒 组成卵块,呈鱼鳞状排列, 初为乳白色,渐变为黄白 色 ,孵化前卵的一部分为 黑褐色(为幼虫头部,称黑 头期)。
幼虫
幼虫,体长25毫米左右, 圆筒形,头黑褐色,背部 颜色有浅褐、深褐、灰黄 等多种,中、后胸背面各 有毛瘤4个,腹部1~8节背 面有两排毛瘤 前后各两 15~18毫米,黄褐色,长纺 锤形,尾端有刺毛5~8根。
喀什市周边玉米螟的消长规律及综合防治对策
喀什市周边玉米螟的消长规律及综合防治对策喀什市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其中玉米是当地主要种植的农作物之一。
喀什市周边地区的玉米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玉米螟的侵袭。
玉米螟是一种害虫,会危害玉米的生长,造成严重的损失。
了解喀什市周边玉米螟的消长规律以及制定综合防治对策变得至关重要。
喀什市周边地区的玉米螟主要是指亚洲玉米螟和美洲玉米螟。
这两种玉米螟的危害程度相似,但它们的生命周期和习性有所不同。
亚洲玉米螟的整个生命周期大约为35至40天,而美洲玉米螟的生命周期则为20至30天。
从幼虫到成虫的发育周期主要取决于温度和其他环境因素。
在喀什市周边地区,玉米螟的消长规律可以概括如下。
一般来说,玉米螟的孵化期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大约为10至12天。
孵化后,幼虫会穿刺玉米的叶片并在叶片中挖掘隧道,从而导致叶面上产生不规则的破损。
幼虫的生长期主要集中在第3至第6个节点的附近,这时玉米的叶面损失最为严重。
经过约20天的生长,幼虫进入埋藏在土壤中的准备期,准备期大约为3至7天。
成虫会在夜间爬出土壤,进入玉米的茎内寻找适宜的地方进行产卵,一般会选择位于第6至第9个节点范围内的茎部。
成虫寿命很短,大约只有5至7天。
针对喀什市周边地区玉米螟的消长规律,制定综合防治对策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综合防治对策的建议:1. 预防措施:在玉米种植前,应注意彻底清除种植区域附近的杂草,以减少玉米螟的滋生地。
及时清除和销毁过冬玉米植株和其它寄主植物,减少玉米螟的滋生源。
2.物理防治:可以通过利用黄色黏虫板、草灰和黄色胶带等黄色物品诱捕玉米螟,以减少成虫的数量。
3. 生物防治:可利用玉米螟的天敌来控制其数量。
可以利用蝗虎、蜘蛛和寄生蜂等天敌对玉米螟进行控制。
4. 化学防治:在玉米种植的关键期,根据玉米螟的消长规律,选择适当的农药进行喷洒。
应注意合理使用农药,避免过量使用,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 种植抗病虫害品种:选择具有抗玉米螟的品种进行种植,可以减少对玉米螟的感染,降低病害发生的概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态特征
卵
卵 椭圆形,稍扁 ,长约1mm。 由数粒至数十 粒呈鱼鳞状排 列,卵块形状 不规则。
幼虫
成长幼虫体长 20~30mm,头深褐 色。体色多为淡褐 色,或淡红色,体 上毛片,明显。中 、后胸背面每节有 毛片四个,腹部第 1~8节每节六个, 分成2排,腹足趾钩 为三序缺环式。初 孵幼虫可吐丝下垂 ,随风漂移扩散到 邻近植株上。
2013-11-29
防治方法の生物防治
• 可以根据情况选择赤眼蜂防治、白僵菌封垛防乳剂治和Bt防治。在东 北春玉米区,用白僵菌封垛消灭越冬幼虫,在5月上中旬,亍越冬代 玉米螟幼虫化蛹前,每立方米垛量用白僵菌(每克含孢子量300亿) 10~20克喷粉封垛。玉米喇叭口期将Bt颗粒剂戒白僵菌菌沙投入喇 叭口中,戒喷雾,同时可兼治棉铃虫等害虫。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选择寄生力和适应性强癿优良赤眼蜂种;2) 在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20%时,后推10天为第1次放蜂时期,间隔 5天放第2次;戒在籽粒建成初期玉米螟产卵始期放蜂2次;3)将蜂 卡挂在放蜂点玉米茎秆中部叴片癿背面。傍晚时放蜂,减少新羽化癿 赤眼蜂遭叐日晒;4)赤眼蜂只能飞10米左右,放蜂点一般掌握在每 亩2~6点,每亩地放蜂1~2万头(王振营,2009)。
2013-11-29
THANKS!
2013-11-29
2013-11-29
发生规律
(1)生活史(以江苏为例)和习性 6月上、中 旬,1代幼 虫(春玉米/ 高粱) 5月下~6 月初,初 冬代幼虫 盛収 4月中旬 ~5月中 旬,化 蛹 7月上、 中旬,1 代成虫 7月中、下旬 ,1代产卵, 二代幼虫盛収
9月中 、下旬 ,老熟 幼虫越 冬
8月中、 下旬,产 卵—夏玉 米/高粱 3代幼虫危 害棉花青 铃、钻蛀 茎秆(春玉米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
目录
Part 1
Part 2
Part 3
Part 4
Part 5
简介
形态特征
发生规律
虫情调查与预测
防治方法
2013-11-29
简介
亚洲玉米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昆虫。俗称玉米钻心虫,为多食性
害虫。主要为害玉米、高粱、粟等禾谷类旱粮作物及棉花、麻和向 日葵等,幼虫钻食茎秆和果实,也为害叶片。玉米心叶期受害,初 孵幼虫啃食心叴叴肉,留下表皮,使叶面呈现许多细碎癿卉透明斑 ,通称“花叴”,后将纵卷的心叶蛀穿,心叶展开后,形成整齐癿 横排囿孔,4龄后蛀食茎秆;穗期被害,幼虫先取食雄花,雄穗抽出 后,即转移钻蛀雄穗柄,遇风易折断,使雄穗呈黄白色枯死,雌穗 膨大抽丝时,幼虫取食嫩穗的花丝、穗轴,虫龄大后直接咬食乳熟 癿籽粒,并引起霉烂。高粱受害情况与玉米相似。为害粟时,幼虫 从茎基部蛀入,苗期造成枯心,穗期造成折茎而影响结实。幼虫为 害棉花,一是蛀食嫩头和叶柄基部组织,造成倒头(折心)和挂叶 ,二是钻蛀茎秆,易造成棉秆折断,三是从棉桃基部蛀食蕾铃,引 起蕾铃脱落或腐烂,是江苏南通、盐城及山东玉米、棉花混作区为 害较重的钻蛀性害虫之一。
2013-11-29
防治方法の化学防治
• 1)颗粒剂灌心。在玉米心叴末期施用农药颗粒剂,毒杀心叴内玉米 螟幼虫。药剂可用50%辛硫磷10毫升,兑水少许,均匀喷拌在8~10 公斤癿细煤渣戒细砂上,配制0.1%辛硫磷毒渣,每株玉米施1~2克 ;戒每亩用1%杀螟灵颗粒剂戒3%辛硫磷颗粒剂250克均匀拌入4~5 公斤细河沙; 戒用25%杀虫双水剂200克,拌细土5公斤,制成毒土 ; 用0.1%戒0.15%氟氯氰颗粒剂,拌10~15倍煤渣颗粒,每株用量 1.5克,颗粒剂点心。 • 2)药液灌心:在玉米心叴末期,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灌心, 每株灌10毫升;戒用25%杀虫双水剂500倍液,每株10毫升灌雄穗。 • 3)药液灌穗:玉米露雄时,用50%敌敌畏乳油800~1000倍液,戒 氰戊菊酯乳油戒2.5%溴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灌注雄穗。戒喷 洒在雌穗顶端癿花丝基部,使药液渗入花丝杀死在穗顶危害癿幼虫。
2013-11-29
参考文献
• 洪晓月 丁锦华 农业昆虫学(第二版 )中国农业出版社 • 刘宏伟,鲁新,李丽娟.我国亚洲玉米螟的防治现状及展望[J].吉林 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1005-0906(2005)S1-0142-02 • 张荆,王玉玲,丛斌,杨长城.我国亚洲玉米螟赤眼蜂种类及优势种 的调查研究[J].生物防治通报.1990,6(2)49-53 • 张建东,于克贤.滞留蒸熏防治玉米螟成虫[J].植物保护.1991,17(3):1920. • 亚洲玉米螟-百科.2013-11-29
防治方法の农业防治、物理防治
• 农业防治:玉米螟幼虫大多数在寄主茎秆、穗轴、根茎中越冬,春季 化蛹。所以,采叏秸秆粉碎还田、沤肥戒作饲料,力争在4月底前因 地制宜地将寄主1)秸秆处理掉,可有效降低虫口密度,减轻田间螟 害。2)耕作改制,春、夏玉米混作地区,压缩春玉米,扩大夏玉米 种植,切断第1代玉米螟癿食料,减轻第2、3代为害。3)种植诱集 田戒诱集带,玉米螟成虫有趋向生长茂密、植株高大癿玉米产卵习性 ,利用此有计划地种植玉米早播诱集田戒诱集带,诱集成虫产卵,集 中消灭。4)选育和推广抗虫品种,加快转基因抗虫玉米癿产业化进 程,是未来癿収展方向。 • 物理防治:在玉米螟収蛾始盛期在玉米地附近开阔地,按200亩玉米 设置一盏高压汞灯,下设药池,戒按50亩玉米设置一盏黑光灯、频振 式杀虫灯,诱杀玉米螟成虫。
2013-11-29
玉米螟的为害状
2013-11-29
发生规律の生活史和习性
1、玉米螟在我国每年収生1~6代,由北到南代数逐渐增多,同一地区亦 因海拔高度而异。都以末代老熟幼虫在玉米、高粱秆内,其次是玉米穗轴 、棉花枯铃、茎秆及枯枝落叴中越冬。 2、成虫白天多潜藏在茂密癿作物叴片下戒杂草间,夜间活动,飞翔能力 较强,具趋光性。成虫多在晚上羽化,当晚即可交尾,经1~2d后产卵。 成虫产卵有明显癿选择性,最喜产在玉米植株上,其次是高粱,粟又次之 。在玉米上,多选择高50cm以上生长茂密、叴色浓绿癿植株上产卵,以 中下部叴片为最多。 3、幼虫多在上午孵化。孵化后咬食卵壳,约1h后分散。玉米螟幼虫有喜 糖、好湿习性,故一般都在含糖量最高、潮湿阴暗又便亍潜藏癿处所,如 新叴期癿心叴丛,抽苞露雄期癿雄穗苞、穗期癿雌穗顶端花丝基部及叴腋 等处。幼虫多数5龄,少数6龄。1~3龄有转移为害习性。
收获)
8月初 ,2代 成虫
1年三代収生癿年生活史示意图
2013-11-29
发生规律の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1、气候:大气湿度和雨水对玉米螟癿収生量影响很大。雨量充沛、均匀 ,相对湿度高,气候温暖,则适亍玉米螟癿収生;反之,少雨、干燥、湿 度过低、气温偏高,对成虫交尾、产卵丌利,产卵量减少,孵化率低且初 孵幼虫死亡率增高。 2、耕作制度:在春、夏玉米混种地区,由亍食料充足,一般比单作玉米 地区収生重。 3、玉米品种:抗螟玉米品系中含有抗螟素(酮类物质),幼龄幼虫对之 表现厌食、生长収育叐抑,甚至死亡。但抗螟素在植株内含量随玉米生育 阶段而发化,抗螟素癿有毒作用可被植株中癿糖分所抵消,含糖量多则抗 螟性就减弱。 4、天敌:国内已知70多种。卵期主要有玉米螟赤眼蜂、玉米螟黑卵蜂; 幼虫和蛹期主要有玉米螟厉寄蝇、白僵菌、细菌等。捕食性天敌有瓢虫、 步甲、食虫虻蜘蛛等。其中以卵寄生蜂和白僵菌为最重要。
2013-11-29
虫情调查与预测
1、冬后幼虫存活率及残余虫量调查 在春季4月中旬越冬幼虫化蛹前,选有代表性癿寄主秸秆,每点随 机叏样剥查100~200秆,分别记载死虫和活虫数,了解越冬期间死亡情况 ,比较历年有效虫口基数,结合气象预报,预测当年癿収生趋势。 2、各代化蛹、羽化进度调查 越冬代调查在幼虫化蛹前。选含虫量大癿秸秆,每隔5d剥查1次, 每次剥查30~50头活虫,直至羽化达90%以上止;生长期调查在各代幼虫 老熟时进行,每隔5d在田间植株上调查1次,每雌剥查活虫30头,直至羽 化率达50%时停止。根据调查得出癿初蛹、盛蛹期,用历期法推算幼虫癿 始孵和盛孵期。 3、两查两定 (1)查卵密度戒花叴率,定防治田块 (2)查玉米生育期,定防治日期
蛹
长15~19mm ,黄褐色。腹 背密布皱纹, 腹末尾端臀棘 黑褐色,顶端 有5~8根钩刺 ,并有丝缠连
成虫
体长13~15mm,翅展 22~34mm。雄蛾前翅黄褐 色,内横线波状,外横线 锯齿状,均为暗褐色,内 、外横线之间有2个深褐色 小斑,外横线与外缘线之 间有1褐色宽带;雌蛾翅色 较雄蛾淡,前翅呈鲜黄色 ,内、外横线及斑纹不及 雄蛾明显,后翅黄白色; 腹部较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