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1

合集下载

百年习俗变迁

百年习俗变迁

缠足-现在人们的看法 由于社会不断的进步,人们对之前的妇女 缠足从美学和人性方面都进行了否定。更完善 的价值观使人们意识到其实顺应事物自身发展 规律的自然变化就是美的,健康的就是美的。 现在人们每当聊天聊起缠足对妇女的残害时总 是语气中带些怒气,因为古代男尊女卑的观念 给妇女带来生理和心理上不可抹灭的影响,也 极大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总之,缠足给人 们带来的伤害会更加使人们学会珍惜,也会学 会尊重。
习俗就是习惯,风俗; 个人或集体的传统、传 承的风尚、礼节、习性。 形成风俗的事件都挺大, 挺普遍,而习俗可大可 小,可普遍也可特殊细 小。前者与风俗同,后 者就只能用"习俗"不能用 "风俗"。
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具体表现: ①鸦片战争后,西餐开始在中国出现,西装传 入中国。中华民国成立后西装和中山装开始流行。 ②出现西式建筑,宽阔的马路、自来水、电灯等 ③出现近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如 轮船、火车、电车、汽车、 飞机等;电报、电话等。 ④人们可以阅读报纸、听广播、看电影等。 ⑤社会习俗的变迁: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 等法令;社交礼仪采用握手、鞠躬;称呼采用“先生”、“同 志”;辛亥革命后实行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清末 民初,受过新思潮影响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 自由; 出现西式婚礼和葬礼。
在颁布实施新法律法规的同时,“华夏共和国”政 府是“断发易服”。 发布了一系列“革除陋习”的政令,其中最重要的一 条。就 “查男子蓄发辫。现今世界各文明国皆无此 例,且发辫易藏污纳垢。头部患疾,极易为病菌感染, 多有因此而不治者,可为陋习。而三军将士尤易受其 害,前清时我海军即不在蓄发辫之列。古圣人有云: 上以风化下。今国家百业待兴,革故鼎新之际,当去 此陋习,使我民族以新面貌而立于世。” 关于“易服”这件事,国家则并没有明确规定,只 是要求“易清服,换汉服及西服均可,听任民间自 便。” 其实这个“断发易服”最开始是孙纲在“政务院”

四川省2015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中国现代史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四川省2015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中国现代史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2015·四川自贡一模·5)下图是1907年1月14日革命党人“鉴湖女侠”秋瑾创办的《中国女报》,由此反映出( )A.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妇女的解放 B.新文化运动鼓吹妇女走向社会C.报刊宣传有助于妇女地位的提高 D.秋瑾是宣扬男女平权的第一人【考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妇女解放;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解析】《中国女报》创建于1907年,而辛亥革命开始于1911年,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时间信息不符,故A、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女报》宣传爱国、革命、女权,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只能得出秋瑾宣扬男女平权,不能体现第一人,故D 项错误。

【答案】C2.(2015·四川资阳一模·9)下列史料与史论对应正确的是(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服饰变革;1840~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运动【解析】据“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只能说明商税重要,不能说明商税超越民租,成为主要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只能说明人们服饰审美观念发生变化,不能说明人们崇洋媚外,也不能说明这种行为的普遍性,故B项错误;“洋教为仇,势不两立”说明义和团反洋教,故C项正确;“炼钢何惜相思树”说明在炼钢中破坏了相思树等森林资源,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但并非由计划经济引起,而是大跃进导致,故D项错误。

【答案】C3.(2015·四川南充一模·8)下列两组图片反映了中国社会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服饰的变化,第二组的变化与第一组的变化主要不同在于( )A.近代化的反映B.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C.民族融合的结果D.先进文化的辐射功能【考点】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服饰变革【解析】第一组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鲜卑族和汉族的服饰,第二组图片反映了晚清的旗袍和近代的中山装,第二组的变化与第一组的变化主要不同是由于近代化的推动,故A项正确;旗袍和中山装主要受近代化影响,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范围过大,故B项错误;第二组图片与民族融合无关,故C项错误;旗袍和中山装主要是中国传统服饰和西方服饰的结合和借鉴,不是先进文化的辐射,故D项错误。

2-4-1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4-1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③改革开放后: 穿得好,时尚、个性、自由选择 原因:社会生产力发展、港台及欧美的影响
1、近代服饰变迁(1840——1949)
2、新中国时期(1949——今)
3、总体变化特点 由拘谨、保守、等级森严—— 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男人由穿长跑马褂到穿西装,再到中山装 B、男子服饰的变化受西式服装的影响 C、女性穿着经过改良的旗袍更加合身适体 D、洋装取代了传统服饰
1、近代服饰变迁(1840——1949) 2、新中国时期(1949——今)
2、新中国时期(1949——今)
①建国—60年代中期: 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 ②文革时期: 军装、干部装
文革时期
乌 黑 顺 长 的 麻 花 辫 、 连 衣 裙
列宁装,文革时期的服装,以军装和蓝、黑、 灰、黄的单色调为主流。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 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成为革命“时装”。它的外 观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 袋。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点,属于中西合璧的
影响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
见练习册39页
因素有哪些??
外界:欧风美雨 社会:社会思潮、政治、经济、国家政策 个人:人们自身的思想
宋氏姐妹林徽因
60年代的结婚照和结婚证
民国时期 青天白日结婚证书
40民年国代时的期绢结质婚婚证书书
带有毛泽东语
录的结婚证和
可以兼票券使
70年代的结婚用照的新和结中结婚国婚证5证0年代的结婚证和结婚照
中山装
三民 主义


行政、立法、 司法、考试、 监察五权分立
以文治国


传统旗装
改良旗袍
比较传统旗装与改良旗装的区别。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中山装是以孙中山的名 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很多 著名人物如蒋介石、毛泽 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常 穿着中山装。由于中(Mao Suit),但中国却 从未有如此称呼。
在封建社会、服饰紧密联系着 每个人的身份与社会等级。服 饰的式样、颜色、质地必须符 合穿用者身份的高低贵贱
等级森严、礼治规范
从清代官服的差异中,你对 我国古代服饰有何感触?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9世纪,帝国主义的炮舰强 行打开了清朝国门。为了“变 法图强”大批中国青年留学欧 美,从此,近代西方思想与科 学技术大量传入中国,作为一 种社会思潮的直接表现,在中 国的社会上层和占风气之先的 学界首先出现了服饰改革运动。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人们穿西服的状况(态度)发
生了什么变化?
从不接受西装到接受西装;
2、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
思想解放;民国的剪发易服政策;西服本身的魅力 3、西服传入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
促使中国服饰的改革,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2、现代服饰变化(新中国) (1)概况:
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 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 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 材料二: 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 的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 发不可收之势。
思考: —— 新华文摘 《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 》
现在的婚纱照更上一层 楼,在追求个性与独特的 今天,新人不再满意于商 场出售的成品婚纱,开始 迈向订制的个性年代。化 妆技术的进步也让新人更 加愿意面对镜头露出自信 的笑容,留下美好的回忆。

必修二专题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生版)

必修二专题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生版)

必修二专题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每课名题4)一、选择题1.(2011年1月绍兴市高三期末质检17题)“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

下表不能反映( )A.这一民俗保留了传统特色 B.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C.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D.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2.(2011年1月常德市质检11题)《申报》上有这样一则征婚启事:“一、面貌端庄,中等身材;二、学不在博而在有专长;三、高尚的人格;四、身体壮康,精神饱满;五、对于女子情爱,专而不滥,诚而不欺;六、经济有相当的独立;”征婚启事中的这些内容主要说明当时()A.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B.出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潮C.婚姻风俗获得彻底改革D.勇于争取自己的择偶权利3.(2011年5月湖州二模18题)1912年1月1日,《民立报》以《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为题发表文章,作者将传统的“匹夫”巧妙了换成“匹妇”,所要表达的思想应包括①女性要处于社会主导地位②男女平等的观念③女性应参与政治生活④救国必须要依靠女性A.①②B. ③④C. ②③D.②④4.(2011年3月江苏四市一模8题)“文明婚礼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得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

”这里的“文明婚姻”A.彻底冲破了传统婚姻的束缚B.表现出新旧杂陈的某些特征C.体现出契约性的原则D.采用了简单化的形式5.(2011年5月徐州市三模12题)下表是对上海、哈尔滨两地居民择偶标准的调查统计,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A.计划经济时代更注重家庭出身和本人政治面貌B.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注重个人能力和文化水平C.婚姻观念很大成程度上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D.新中国成立后西方思想文化深深影响婚姻习俗6.(2011年山东烟台一模20题)20世纪初,中国某征婚广告写道:“(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

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我们都是中山装!
全中国人都穿中山装?
季羡林
末 代 皇 后 婉 容
溥仪与婉容的合影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建国初南京有童谣唱道:一进堂屋亮堂堂, 房里摆的大花床,姑娘穿的花衣裳,小伙子 穿的“列宁装”。
布 拉 吉
连 衣 裙
)
“嘿拉拉,拉拉,嘿拉拉,拉,天空出彩霞呀,地上开 红花呀。苏联老大哥呀,帮咱们建国家呀……”
由沿海城市到内地;以服务于上流 社会和时堂青年为主,对普通老百 姓影响不大;刺激相关民族工业产 生、发展;中西餐并行于世。
袁隆平成功研制出杂交水稻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民大丰收
想吃啥,就买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只有你想不到, 没有你买不到!
三、居住建筑的演进
三、近代中国居住建筑的变迁
宫廷园林、深宅大院
中国传统建筑
毗连式房屋——中西合璧
1、原因 2、表现
婚姻风俗的变迁
丧葬礼俗的变迁 其他风俗的变迁
3、特点
婚礼服饰
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 国人结婚崇尚红色,新人是 绝对不允许穿白色衣服的。
婚礼服饰
清末传统婚礼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婚照
西 装 革 履
雷人的中西结合:民国时期结婚照
民国时期,很多有钱人家的婚礼都在教堂举行
改革开放前的婚礼服饰
60年代
70年代 50年代 在那个阶级斗争,政治挂帅的时代,敢穿婚纱和西服的人 不多,否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改革开放后的婚礼服饰
追 悼 会 开 始 取 代 繁 琐 的 丧 葬 仪 式
拖着长辫子的西餐厅服务生
迷破 信除 封 建
位中 毕国 业第 生一 所 女 金子 陵大 女学 子, 大首 学届 五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化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化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 的变迁 一 说教材 二、教学目标
三、教法学法
四、重难点
五、学情
六、教学流程
七、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地位: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
社会生活方式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本节主要 反映了社会变迁和时代进步。开篇点题,开启 后文。
二、三维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978年
饮食组
学生可以指出每个地方的饮食特点都是受环
境气候影响。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在通商 口岸开西餐馆,也能简介中西方饮食的区别 。
住宅组
学生可指出中国的传统民居----四合院。鸦片
战争以后,出现洋房,中国的建筑出现西化 ,内在家具也发生了变化。
【居室建筑的演进】
社会习俗组
文明史观:理解“变”的过程是人们追求进步
、民主、文明的过程。坚持以开放心态面对外 部世界。
三、教法学法
(一)教法
(二)学法
结合讲授法、 合作讨论法等, 并辅以多媒体教学。
1、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 3、探究式学习
四、重难点分析
重点 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特征和原因 难点
近现代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结合教材掌握物质生活变化的表现及原因
(2)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
2、过程和方法
(1)引导学生研读关于中国衣、食、住和习变
迁的图文资料,初步掌握史料研究方法。
(2)引导学生例举身边的社会生活变化现象,
进行归纳总结,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历史就在身 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婚姻变化:观念的变化、形式的变化。
丧礼变化:由繁到简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四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四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传入:从19世纪40年代起。 (2)西式饭馆:最初由外国人经营,之后在各通商口岸 陆续出现由中国人经营的 西餐馆 。 (3)西式糖果糕点与饮料也受到国人的欢迎。 3.中西区别 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 礼节 要求都存在明 显区别。
4.重要影响
(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 原料 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2)西菜、 西点 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 1.传统住宅 四合院 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 (1)出现:鸦片战争后,在 租界 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开 始大量出现。
典型特征。西式的家具陈设,如沙发、茶几、写字台等广
受欢迎。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1.原因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 改革开放 等
的影响。
2.表现 (1)婚姻风俗: ①古代:缔结婚约凭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②近代:开始主张 婚姻自主 ,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③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3.吃西餐在近代中国成为一种时尚。四合院是北方地
区的典型民居。删繁就简是婚俗变迁中的主要特征。
记知识纲要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变化趋势 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 方便、 平民化 转变。 2.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
(1)男子服饰:
①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②西装在 鸦片战争 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③辛亥革命后, 中山装 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 ①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②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 旗袍 ,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
常着装。 (3)特征:中西合璧。 3.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 (1)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 连衣裙 为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泾干中学邢群娥一、课程目标1、内容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相关史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观察、访问前辈、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生活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使学生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二、教学内容分析:(略)1、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

2、难点: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学生感兴趣且易掌握,所以采用师生互动与探究学习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教师问:通过查找资料,有谁知道陕西"八大怪"有哪些?学生答:1、面条象裤带;2、锅盔象锅盖;3、辣子是道菜;4、有凳子不坐蹲起来;5、帕帕头上戴;6、房子半边盖;7、姑娘不对外;8、唱戏吼起来。

教师问:谁知道它反映了陕西在哪些方面的特色?学生答:它反映了陕西人的吃、穿、住、及习俗的特点.(二)新授:教师导入:这些特点有的现在已经发生了变化,有的正在消失,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们通过学习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来探究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思考:变迁表现在那些方面?它们都有那些变化?变化有那些特征?并思考变迁的原因。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代生活习俗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 .近代社会生活:1840—1949:列强侵华,逐步沦为两半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入原因:①列强侵略,西方文明传入带来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②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③历届政府的推动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倡导,民主思想不断传播表现:①衣:鸦片战争洋布、洋装进入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学生装、新式旗袍(特点:由拘谨、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平民化转变)②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习俗:⎩⎪⎨⎪⎧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民国时期: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949——1978——至今(1)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成立,文革期间左倾错误严重,强调阶级斗争;计划经济体制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1978—至今: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解放思想;民主法治不断健全于发展①物质生活⎩⎪⎨⎪⎧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

食: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住:1995年,国家启动“安居工程”。

②社会风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命题:1.就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2.就男女关系转变、婚姻习俗角度命题例1:早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风尚,城乡皆然。

清末民初,上海等大都市出现了婚龄推迟的现象。

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农村传统的早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

这反映了A. 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不均衡B. 妇女地位提高C. 清政府推动社会习俗变革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例2: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中国近现代风俗

中国近现代风俗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一.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发展趋势——走向西化;由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步,走向近代化。

2、突出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但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3、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由于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受到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民主思潮的推动等。

4、具体表现:(变化最大的城市是上海)(中国的农村传统风俗习惯变化不大。

)①鸦片战争后,西餐开始在中国出现,西装传入中国。

中华民国成立后西装和中山装开始流行。

②出现西式建筑,宽阔的马路、自来水、电灯等;③出现近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如轮船、火车、电车、汽车、飞机等;电报、电话等。

④人们可以阅读报纸、听广播、看电影等。

⑤社会习俗的变迁: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社交礼仪采用握手、鞠躬;称呼采用“先生”、“同志”;辛亥革命后实行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清末民初,受过新思潮影响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出现西式婚礼和葬礼。

(揭开“剪辫易服”序幕的是洋务运动时期的留美学童;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近代变化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演变1、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2、1865年,中国造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轮船业开始发展。

(洋务运动时期)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出现公共汽车交通系统。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的交通工具是人力车;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自行车仍是市民的主要代步工具。

3、中国铁路的诞生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中国铁路的诞生。

1909年完工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

4、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始;1882年,电话在中国出现。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3.水上运输
学业水平测试·历史
(1)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
(2)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________”,首次打破 列强垄断中国江河运输业的局面。
4.航空运输
(1)1909年,______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 航空事业的开始。
(2)1920年,中国首条航空线——“__________”航线开通。
(3)戊戌变法时的《__时__务__报__》、辛亥革命时的《民 报》、五四运动时的《新青年》等,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 新文化的武器。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共创办了《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 报》等政论性报刊,与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展开针 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学业水平测试·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Ⅰ
1.(2010年1月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近代中国流行的 服饰中,体现中西合璧特点的是( )
A.长袍马褂
B.连衣裙
C.中山装
D.西服
解析:近代洋装在中国的流行,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 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答案:C
学业水平测试·历史
2.下列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的是( )
A.不缠足运动
B.西餐
C.雪茄烟
D.追悼会
解析:带有政治色彩的是“断发”和不缠足运动。
答案:A
二、单项选择题Ⅱ
学业水平测试·历史
11.维新派人士掀起女权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
A.外国传教会的宣传
B.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C.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D.民族危机的影响
解析: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维新派人士掀 起了女权运动。
答案:B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注重个人自由和独立。
当代信息社会的物质生活与习 俗:互联网普及,信息爆炸, 生活方式更加便捷,注重创新
和个性化。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对个人和社
会的影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习俗的变迁,对人们的价值观、生 活方式、社会关系等方面都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中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教学策略与 建议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是历史研究的 重要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 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中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案例分析
古代农业社会的物质生活与习 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 男耕女织,尊老爱幼,重视家
族传承。
近代工业社会的物质生活与习 俗: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化 进程加快,生活方式多样化,
习俗变迁的影响
社会结构变化:习俗变迁 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如家庭结构、人际关系等。
文化传承:习俗变迁对传 统文化的传承产生影响, 如节日习俗、传统技艺等。
社会心理:习俗变迁影响 人们的社会心理,如价值
观、道德观等。
经济发展:习俗变迁对经 济发展产生影响,如消费
习惯、产业结构等。
04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中物质 生活与习俗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迁内容解析
01
物质生活变迁概述
物质生活变迁的定义
物质生活变迁是指人类社会在 生产、生活、消费等方面发生 的变化。
物质生活变迁包括衣食住行等 方面的变化,如服装、饮食、 住房、交通等。
物质生活变迁受到社会、经济、 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物质生活变迁反映了人类社会 的进步和发展。
物质生活变迁的原因
科技进步:新技术、新产品的 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高考历史(必修二专题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高考历史(必修二专题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必修二专题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1.(2011年11月泰安市期中18题)下表是对上海、哈尔滨两地居民择偶标准的调查统计,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A.计划经济时代更注重家庭出身和本人政治面貌B.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注重个人能力和文化水平C.婚姻观念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D.新中国成立后西方思想文化深深影响婚姻习俗【答案】D【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不正确”和所学史实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和两极格局的形成,中国人的思想文化深受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

2.(2011年11月皖南联考11题)上海妇女服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处于相对低调时期,到20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妇女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上海的妇女服饰成为全国流行的模板,左右着外地城市妇女服饰变化。

上海能够左右外地城市妇女服饰的主要原因是A.是中国主要经济政治中心B.改革开放后上海经济地位增强C.上海人开放意识领先全国D.上海是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答案】B【点拨】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A项不能作为原因,排除;C项只是现象,排除;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且表述绝对,排除。

故选B。

3.(2011年11月北京朝阳区期中32题)形象资料也是一种语言,述说着时代变迁。

下列资料中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状况的有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4.(2011年12月开封模拟26题)《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

此后,各省纷纷效法。

这说明A.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C.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 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答案】C5.(2011年12月福建四地六校17题)1931年7月6日上海《民国日报》刊登了一则《征求如意郎君》的征婚启事:“一、面貌俊秀,中段身材,望之若庄严,亲之甚和蔼;二、学不在博而在有专长;三、高尚的人格;四、风姿潇洒,身体壮健。

必修二专题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复习)

必修二专题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复习)
批判:西装——资产阶级,旗袍——封建余 孽,稍微花哨——“奇装异服”。
结论: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政治影响,勤俭节约,无私奉献,衣着 朴素是主流
改革开放以后
80年代的服饰
改革开放以来特征:富有个性,多样化(异彩纷 呈)过渡。
3、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港台、欧美文化的影响。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建国初南京有童谣唱道:一进堂屋亮堂堂, 房里摆的大花床,姑娘穿的花衣裳,小伙子 穿的“列宁装”。
布 拉 结论:五六十年代特征: 吉
连 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相连 衣 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普遍选择 裙
)
(
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末:绿军装和干部服
文革穿着特征:趋于单调
拖着长辫子的西餐厅服务生
允许臣民自由剪发最早是清朝末年!辛亥 革命期间“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 彩。
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朝并不支持, 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位中 毕国 业第 生一 所 女 金子 陵大 女学 子, 大首 学届 五
——
1、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 点
⑴变化趋势: 闭关自守面向世界,封建向近代化 ⑵演变过程: 被动到主动,随经、政、思变而加深 ⑶变迁空间: 严重不平,沿海、城市快,内地、农村慢 ⑷变化实质: 农、工文明激烈碰撞,交融且保留特色 ⑸产生作用: 利消除封建因素,促进社会向前发展
全中国人都穿中山装?
季羡林
满族妇女衣着 清末旗袍
民国初年穿旗袍的妇女
民 国 上 袄 下 裙
穿改良旗袍的妇女
小结:近代中国服饰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
⒈变化: 男: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新式旗袍 ⒉特征: 中西合璧、传统与现代并存 ⒊原因: 外因:西方工业文明等冲击; 政策:中国政府推行的各种改革; 运动:近代民主运动的推动; 经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化建设; 观念:思想解放、追求;舒适度与实用度

12.20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2.20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 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 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 注重政论。
(3)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传媒事业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 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 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 出现高潮。
2.影响: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 争取国家独立和解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起了巨大的 推动作用。
(3)住房: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_欧__式__洋__房__或中西合璧的 豪宅。
2.社会习俗:
(1)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_断__发__易__服__”“废止缠 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2)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_________的色
彩。
反清革命
(3)民国时期,政府颁布_剪__辫__易__服__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4)广大农村依然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
(2)现代。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_人__民__日__报__》《红旗》等 党报党刊,还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内容比较 丰富。 ②改革开放后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①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 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_________和革命战争题材 的电影纷纷被搬上银幕。改工革农开生放活后,中国电影走向一 个辉煌的新时代。
轮船招商局 通近代化。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
(4)航空。
①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_航__空__事__业__ 开始。

14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14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第三条 结婚须男女双方本人完全自愿,不 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 以干涉。
风俗习惯:
1.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 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这是解 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 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2. 党和政府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 献、乐于助人,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转变。 3. 改革开放以后,实行了双休日,休闲成为人 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风俗习惯: 1.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 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 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 制度。这是解放妇女、移风 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 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 的重大变革。2. 党和政府提
变化原因:1.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 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导致城镇人口剧增, 商品粮购销矛盾突出,为此国家实行 统购 统销。这就稳定了物价,保障了城镇人民基 本物质生活的需要。但是,许多中国人尤其 是农民的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3.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 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
4、近代农村社会受西方影响较小的根本原因是 ( ) A农民过着田园牧歌式的幸福生活 B小农经济的落后和封闭 C远离大城市 D西方列强侵略程度较轻 5、新中国成立后导致中国社会家庭生活产生重大变 革的标志是( ) A取缔卖淫嫖娼、吸毒贩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B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新婚姻制度 C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乐于助人、无私奉献 D制定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6、下列现象中不属于近代风俗习惯变迁的是( ) A婚姻自由,一夫一妻 B剪辨与放足 C握手、鞠躬等礼仪 D“先生”“同志”等称 呼
原因:物资匮乏,勤俭节约是社会风尚的主流。

专题二十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二十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世纪30年代穿高跟鞋的时髦女子
不缠足运动
组织(人)措施 1840年前 后,外国 传教士 晚清政府 维新派人 士
组织“天足会”,宣传缠足的害 处
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结果
成效不大 但屡禁不止
康有为在广东首创《不缠足会草例》 女 权 康氏兄弟在广州成立“不缠足会” 运 动 新式学堂以不缠足为基本入学条件 蔚然成 风但昙 花一现
考纲要求: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 课标要求: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 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 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 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中国建筑文化体现出很强的内向性和封闭性
老北京的建筑经典 ——天圆地方的四合院
居住大院
上海里弄
上海里弄
上海民居有“弄”的称法, “弄” 只是有别于街面房子的“胡同”的 通称。我们说的“里弄”,又叫 “弄堂”。弄堂常用弄、里、坊、 村、公寓、别墅等名号,级别逐次 提高。设计上比较优越,配有欧式 壁炉、屋顶烟囱、通风口、大卫生 间等。
各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到的烹 饪特色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 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 影响。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拟人化的手法 描绘为: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 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 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内涵 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
中国八大菜系
徽菜 符离集烧鸡 川菜 香辣炒蟹
鲁菜 迎宾花篮
苏菜 清炖蟹粉狮子球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鸦片战争后的近代服饰:
(1)服饰变化: ①男装: 长袍马褂 ②女装: 旗装 西装 改良旗袍 中山装
(2)变化趋势: 由等级森严走向平民化;由拘谨、呆板走 向美观、得体、方便;由“保守”走向 “开 放” (3 )变化特征:
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土洋并存)
3、习俗风尚变革的趋势: (1)由繁琐、落后走向简约、文明 (2)生活心理由封闭走向开放 4、习俗风尚变革的特点: 追新慕异、去土存洋,新旧并存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特点(一般规律):
(1)受西方影响明显。 (2)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中西合 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 (3)发展不均衡。如在空间范围上,开放口岸,都 市变化快、大,广大农村、偏远落后地区变化慢、小。 从主体上看,市民阶层接受新事物较快,农民接受较慢。 “不平衡”还包括近代习俗变化也不平衡,如“服饰” 类的变化大于“居住”、“饮食”类的变化等。 (4)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文化 交融,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①西餐常用的原料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②出现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 ③西菜、西点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2)形成原因
4)中西餐区别
5)西餐传入的 影响
趋势:从传统饮食到引建筑:地域差别大,北方以四合院为主 2、近代:
①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 西式住 房大量出现 ②20世纪30年代,京津等地出现完全欧化住宅 ③天津、上海、厦门等沿海城市 出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 如:里弄 ▲原因: ①西方入侵,西方人来华 ②经济发展,官员、商人效仿
★ 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 因素。 ①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的传入和冲 击; ②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机器大工业和市场经 济的发展) ③政治社会变革的推动;(尤其辛亥革命、新中 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推动) ④科技革命的影响; ⑤思想观念的变化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官舟中学:牟刚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晚晴,民国新中国成立后服饰变革的表现,体现出的特点。

2了解西方饮食文化在近代中国的发展情况。

3掌握西方建筑艺术的传入及与中国建筑艺术的融合情况。

4了解近代以来社会礼仪婚俗,葬礼及其他风俗的变化。

5探究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2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2通过对近代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的认识使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社会传统
与革新变存,中西变存的特点,认识到社会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既要兼容并包,又不从洋媚外,妄自菲薄。

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

难点: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利用学生穿中国古装:长袍马褂,亲身感受体验,并说出古装的特点(保守,呆板,拘谨。

)而我们的服饰是什么时候发生变化的呢?原因是什么?除了服饰还有什么也发生变化了呢?本课我们就来学习相关的内容。

(一).衣(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多媒体课件显示:(清朝的官服、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溥仪的一生)。

观察图片,鸦片战争前中国人的传统服饰是什么?
生:长袍马褂。

师:清初仅是八旗士兵的穿着,后来平民子弟为表示勇武也多身着马褂。

雍正以后,社会普通流行,渐有礼服的性质。

辛亥革命及民国时期,马褂仍为男子的传统服饰。

师: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西装传入中国,慢慢成了官服。

多媒体课件显示
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成为一大罪状。

《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刘志琴
材料二: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的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发不可收之势。

《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问题: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人们穿西服的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三:辛亥革命后“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ling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中华全国风
俗志》——胡扑安
材料四: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服制》,规定:男子礼服分大礼服,常礼服二种,昼用大礼服为西式大氅chang式,晚用大礼服似燕尾服而后摆呈圆形,裤用西式长裤,常礼服二种,一为西式,一为袍褂式。

问题:根据材料说明近代男子服饰变化的原因。

满族好得典型装束是梳两把头,大装戴饰,身着蔽足旗袍,脚穿花盆底鞋,袍外常套马甲。

汉族女子的典型装束是平头圆髻,上着右襟袄衫,下着长裙脚穿弓鞋。

显示多媒体图片
(传统旗袍、改良旗袍)
结合以上
请同学们观察图片,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鸦片战争:民间服饰:长袍马褂与西服皮鞋并行。

官定服饰:新成学堂和新军采用西式服装及
操衣、操帽。

民间期间:采用西式礼服形判,男女礼服走向民众。

出现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和旗袍。

师:新式服饰和传统的华冠儒服体现了怎样的不同的
政治理念?
生:官服是礼制所规定的等级制度和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而新式服饰则透着人们对平等和自由的向往。

(图片,穿旗袍)
师:你觉得旗袍是怎样体现东方女性的独特魅力的?
生:旗袍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和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

综上所述:由于受到观念和西方观念的影响,仍有一些中国人穿着较为保守,反映了中西文化相互共存、相互交融的过程。

展示图片
(布拉吉和例宁装)
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明建国后不同时期的服装特点及其原因,试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服装的变化。

生:50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青睐,原因是中国照搬斯大林模式,受苏联影响很大。

展示文革时期图片
“文革”时期民众服饰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原因是受政治影响,民众服装单调。

试图通过统一服装来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

展示改革开放后得图片
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度,经济腾飞,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港台、欧美等文化的影响。

变化:总体上,人们的服饰过去主要以“灰白,军绿”等为格调,式样陈旧,如今人们日益讲究穿戴,而且注重衣服的面料,质地,花色,款式和品位。

(即由封闭走向开放)
二.食(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饮食文化十分发达,在这其中最为著名的首推四大菜系,何为四大菜系?四大菜系得以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生: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原因:略
展示幻灯片
四大菜系
师:对,四大菜系,原因:地区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风俗习惯的影响产生不同特色的各种菜系。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4页,思考西餐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