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总结
高三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饮食
⑴ 菜系的形成和发展 地方菜系:
淮扬菜、粤菜、川菜、鲁菜 形成原因:
社会经济的发展、 商业活动的活跃、 各地饮食文化的交流融合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饮食
⑵西餐传入及影响 传入原因: 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人大批来 华,把西餐技术带入中国。 对中国的影响: 西餐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 厂出现。
⑷其他风俗: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习俗
清末传统婚礼 20年代的婚礼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习俗
1927年结婚照
1949年结婚照
现代结婚照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习俗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习俗
旧习 改变
婚姻包办
旧式婚丧 蓄发留辫 女子裹足 作揖跪拜 迷信活动
婚姻自由
新式婚丧 剪辫易服 迫令放足 鞠躬握手 文明时尚
特征:移风易俗、删繁就简。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 外因:
西学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 东渐: 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涌入;
政治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 变革: 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
高三历史 新高考第一轮总复习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断发易服”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满族男子剃发留辫,源于女真族的“金钱 鼠尾头”风俗。在战争中,辫发渐成征服外族 的标志。努尔哈赤进入广宁,传令“老年人可 以不剃,年轻人必须剃”。皇太极继位后,要 求被征服地区的汉人不分老少一律剃发,渐成 制度。 顺治元年清军入关,剃发制度从关外推行 到关内。多尔衮强令官民剃发,引发不满。 “入关之初严禁杀掠,故中原人士无不悦 服,及有剃头之举,民皆愤怒,或见我人泣而 言曰,我以何罪独为此剃头乎?”
高一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doc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准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识记:1.近代衣食住行、饮食习惯和风俗习惯的演变及其原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2.1987年,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和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的“安居工程”。
理解: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表现及原因。
运用: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以及给我们提供的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分析图表、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概括阐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
2.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教学重点近现代物质生活习俗的演变及其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近现代中国出现的新生活、新风尚。
教学方法讲述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浙江服装博物馆图片《清末民初五世同堂场景》。
学生集体辨认五代人身上不同的服饰,从服饰的变化折射出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的变迁。
板书:物质生活与的习俗变迁二、讲授新课板书:一、服饰篇多媒体播放:清朝末年男子长袍马褂和旗女的旗服及汉女的上衣下裳制女服;清朝男子西装;民国时的中山装和女士的改良旗袍。
教师提问:近代以来服饰有何变化?学生回答:西服传入并流行;长袍马褂和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分组讨论:1.当时哪些人会穿西服?会在哪些地方首先见到那些穿西服的人呢?2.西服在什么时候传入?什么时候开始流传开来?3.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4.西服传入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教师总结:1.有留学生、商人、有新思想的人等。
首先会在沿海通商口岸见到。
2.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初期流行。
3..与辛亥革命向西方学习思想有关,人民思想逐步开放;民国初政府颁布“剪发易服”政策推动;西服本身的魅力等。
4.促使中国服饰的改革,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多媒体展示:中西合璧的男女服装:中山装和旗袍。
教师讲述:中山装的来历和特殊涵义,说明中山装为国人喜爱的原因,中山装成为我国的民族服装,至今仍为国人所喜爱。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代生活习俗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 .近代社会生活:1840—1949:列强侵华,逐步沦为两半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入原因:①列强侵略,西方文明传入带来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②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③历届政府的推动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倡导,民主思想不断传播表现:①衣:鸦片战争洋布、洋装进入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学生装、新式旗袍(特点:由拘谨、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平民化转变)②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习俗:⎩⎪⎨⎪⎧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民国时期: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949——1978——至今(1)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成立,文革期间左倾错误严重,强调阶级斗争;计划经济体制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1978—至今: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解放思想;民主法治不断健全于发展①物质生活⎩⎪⎨⎪⎧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
食: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住:1995年,国家启动“安居工程”。
②社会风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命题:1.就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2.就男女关系转变、婚姻习俗角度命题例1:早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风尚,城乡皆然。
清末民初,上海等大都市出现了婚龄推迟的现象。
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农村传统的早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
这反映了A. 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不均衡B. 妇女地位提高C. 清政府推动社会习俗变革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例2: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高一历史必修2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知识点总结.doc
高一历史必修2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知识点总结一、近代社会生活:动荡中变化(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前)1、变化原因:①外因:西方文化的逐步渗透。
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殖民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文明和生活方式。
②内因:A、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B、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着发生;C、政府的提倡:晚清政府与民国政府的推动。
2、变化表现:1)城市:①衣:长袍马褂(传统服饰)——→洋布、洋装、西装(鸦片战争后)——→中西合璧:中山装(辛亥革命后)——→五花八门:旗袍、西服、粗布大衫、学生装、裙子等(20C20Y以后)服饰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但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仍然是长袍马褂。
【合作探究】举例说明中国服饰变化的特点。
特点:既受西方服饰的影响又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如中山装的造型:前襟四只口袋代表立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形,寓为以文治国;依据国民党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督,将前襟设计成五粒扣子;袖口的三粒知子代表国民党立国的三民主义;封闭的衣领显示了“三省吾身”、严谨治身的理念。
②食:丰富的传统饮食(粗食、满汉全席)——→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西式的糖、烟、酒和饮料也为百姓所接受。
③住:传统平房或深宅大院——→鸦片战争后:A、在中国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里,设立了外国人的使、领馆区;B、一些官人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风俗:改变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
A、解放妇女:废止缠足、婚姻自由。
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还带有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
B、婚丧仪式:大城市里婚丧仪式也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2《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知识导航
第1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知识梳理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城市社会生活状况的变化(1)变化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通商口岸建立工厂;清政府为杜绝列强的觊觎,发展近代工商业。
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逐步兴起,人们的(2)变化表现:环境: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兴起。
穿衣:上海等地的买办率先穿起了西装;继而是留美幼童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
饮食:西式餐饮出现并逐渐为普通百姓所接受。
居住:富有之家和高官显贵住起了西式住宅。
妇女解放:推行妇女剪辫与放足和倡导婚姻自由。
社交礼仪:握手、鞠躬取代等级森严的跪拜礼。
称呼习惯:“先生”“同志”取代“大人”“老爷”。
新节日的产生和历法的改变: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2.农村社会生活状况(1)基本状况: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过着贫穷的生活。
(2)新的生活因素的出现:少量的洋油、洋火、洋布等洋货,进入中等农民家庭。
二、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1.前提: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物质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粮食、食用油、棉花、棉布等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稳定了物价,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
但农民的温饱问题长期未能得到解决。
(2)风俗习惯:新中国成立以后,下令取缔卖淫嫖娼、聚众赌博、反动会道门等社会丑恶现象,涤荡了封建糟粕。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婚姻制度。
3.改革开放后(1)物质生活:1987年,中国人民已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政府发动了“菜篮子工程”。
中国人的着装也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
为改善人民的住房状况,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2)风俗习惯:实行双休日后,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知识导学1.注意本课时间线索是近代——现代(开放前——开放后),内容线索是服饰——饮食——居住——婚丧嫁娶——社交礼仪。
历史物质的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范文
精选历史物质的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人类文明走过了漫长的历程,沉淀下了历史的瑰宝和文化的底蕴,在这些瑰宝和底蕴中,隐藏着人类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今天我要带大家一起走进历史的长河,一起感受其中的变化与不变。
一、饮食文化的变迁人的生存离不开饮食,饮食文化又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人们的饮食是怎样的呢?在旧石器时代,人们的饮食比较单一,主要是各种野味,比如兔子、鹿、野鸟等,在那个时代,人们的饮食还很原始,一开始主要是采食,后来才开始驯养和种植。
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了种植和饲养生产,人们的饮食越来越多元化,开始了人类的食品准备和饮食烹调方式的多样化。
再快进到近代,饮食文化不断发展,外来文化、传统文化等诸多因素的交融,使得饮食文化更加多样化,并产生了许多地域特色饮食文化。
二、服装打扮习惯的变迁服装文化是人类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变迁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也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和文化观念的转变。
早期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只能随意裹上一些草叶、树皮等来遮寒挡雨。
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制作简单的行头,用兽皮或麻织成衣物。
随着千年岁月的流逝,人们的服装、打扮和习惯不断地随着时代变化。
到了宋代和元代,妇女们开始流行纱笼头、面条带和钗子,男子们逐渐开始穿起了袍子、船形帽和双鞋子。
并且在这个时代,纲禁、等级制度逐渐得到完善,人们的穿着逐渐被规范化,成为了一种标志和身份的体现。
到了现代,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加快,人们不断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外来文化,服饰更加多元化,美学、自由、快乐等成为了现代服装打扮的基本标准。
三、工作生活的变迁人类文明的演化,也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在早期人类的生活中,人们生活资源匮乏,工作以狩猎和采集为主,生产力极低下。
而到了农业时代,人们亦开始了农耕生产,农业产品得到了大规模生产和流通,相关行业也相应得到了发展。
到了现代工业社会,全球化交流加速,高科技产品的开发加剧,大规模的生产、分工、贸易成为了当代社会的主要形态。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实用)
•3、1920年,一人到广州玩耍,他不可能 •A.看到有人穿中山装上班 •B.随身带有粮票 •C.在西餐馆就餐 •D.听到有人称呼他“同志” •4、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有 •①戊戌变法 ②辛亥革命 •③新中国的成立 ④改革开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蹩见豚尾及锋 试,道旁观者拍手呼。”这首诗所描写的社会现象与 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D
7. “黄金周”假日是人们休闲放松的一种方式,也拉动 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它透出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 A.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 旅游业、餐饮业的快速发展 C. 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经济 D. 是几千年来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A
•10、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的饮食水 平,实现安居乐业,党和政府发起 了( )
一、动荡中的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1、变化的表现:
(1)衣:
①.清代服饰
长袍马褂是清朝男子常穿的 满族妇女一般都穿 服饰。马褂是穿在长袍外面 长度到脚的宽长袍,外 的短褂子,长度只到腰际, 面再罩一件像背心的坎 本来是北方人在骑马时穿的。 肩。
②.变化
首先,通商口岸的“洋布” 、“洋装”渐渐进入城 市百姓生活。 其次,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你知道中国有哪八大菜系吗?
鲁、川、粤、闽、苏、沪、湘、 徽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八 大菜系”。
苏、沪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 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 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内涵 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
开封灌汤包
郑州烩面
洛阳水席
⑶住:人民住房情况得到很大改善。 ①农民纷纷建新房。 ②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ppt1
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商品侵 略和资本侵略,随之西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和社会风俗也传入我国,并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社 会生产、社会生活;与此同时,中国以抵抗派林 则徐为代表的一些有识之士,通过鸦片战争认识 中国的落后,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和主张,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在洋务运 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中,先后 向西方学习他们先进的技术、先进的政治制度和 先进的文化,西方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俗进一步 传入我国。我国社会的社会生活开始发生了巨大 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从我国的东南沿海开始, 其中变化最大的是:
很快出现了男子穿中山装,女子改穿旗袍的局面, 百姓也开始穿上洋衣洋袜;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 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2、从“住”的方面来说。
鸦片战争以后,在沿海城市传统的中国民居中, 开始出现了供外国侨民和中国有钱人居住的西式 花园洋房。
一些巨商富贾和大官僚,盖起了“洋楼”。城市 住宅中,有电灯和自来水,为广大市民的生活提 供了方便。 但是,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 存在, 如中国传统的北京四合院和西式的花园洋房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 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 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上来。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 的奋斗目标。开始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并实行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在全国人民 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人民的衣、食、住发 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社会生活发生了翻 天覆地的变化的表现:
早在1883年,维新派的代表康有为就在老家广州 南海,联合一些开明乡绅,创立不缠足会。 他也以身作则,他的妻子和女儿都不缠足。维新 时期又成立了不缠足会,推行放足运动。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 时政府,申明禁止妇女缠足。 清末民初,中国两亿男性同胞在很短的几年内全 部剪掉了长辫子,将延续268年的清代发式,统一 改成世界通行的近代男发, 然而禁止妇女缠足却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
高一历史必修二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生活
民国服饰中山装
身着“中山 装”的孙中 山先生
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 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 该服裝的政治含义:四个口袋, 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 耻),五个纽扣表示孙中山的五权 分立主张,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 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 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 博爱),衣袋上面弧形中间突出的 袋盖,笔山形代表重视知识分子。
从“食”来说,引进了西餐,而且更多的 考虑到膳食结构和营养配餐; 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 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 从社会风俗来说,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为 简约文明的习俗。
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首先是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 使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涌进我国; 其次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也通过近代以来的 战争和交往,发现了自己的落后,所以也积极 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
在清代,妇女服饰可谓是满汉并存。
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 清中期,满汉各有仿效。
到了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日盛,甚至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 短衣裳”的情况,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 现代意义的旗袍,诞生于20世纪初叶,盛行于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女性服装的代表。 从清末民初到三十年代,旗袍在袖子及下摆部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袖子从 宽到窄,从长到短;下摆从长到短,再由短到长,完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
总结:
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反映, 是社会进步程度的体现。中国社会结构 在近现代处于急剧的变革之中,社会生 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在不断的向更文明,更进步的方向变化、 发展。
高一历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二、中国近现代习俗风尚的变革
1.婚丧礼俗的变迁 (1)婚姻礼俗 ①清末民初,一些受过 新思潮 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 反对包办婚姻, 主张婚姻 自主;婚姻礼俗也开 始 删繁就简 ,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②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
(2)殡葬风俗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出现带有浓 厚的西方色彩的新式葬礼,但广大农村中实行更多
的仍是传统丧礼。 ②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 火葬 代替土葬。
材料三 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正式实施,其原则为:“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 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 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 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禁止重 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 禁止任何人借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近代婚姻风俗出现了 何种可喜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2)结合材料三,谈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 颁布对现代婚姻习俗的影响。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 的变迁
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基础导学
知识梳理 一、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 1.服饰的变化
(1)变化趋势 ①男装: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 美观、适体、方便、 平民化 转变。 ②女装:由宽松肥大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 向发展。
(2)近代 ①男性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西 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西装的传入和流行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 动作用。 辛亥革命 后,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和 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 中山装 ,此后成为中国 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②女性服饰:西式服装传入中国促使人们的审美观 发生重大变化。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吸收西方服 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改革与创新,受到广大女性 的欢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了哪些演变?原因是什么?物质生活方面:①环境——大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发生变化;②服饰——断发易服;③饮食——西式餐饮出现并逐步为老百姓接受;④居住——西式住宅不断增加社会风俗方面:①妇女解放——废止缠足、倡导婚姻自由②婚丧礼仪——由铺张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③社交礼仪——西式握手、鞠躬取代等级界限鲜明的跪拜礼,“先生”、“同志”取代了尊卑贵贱森严的“老爷”“大人”。
④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原因:①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②历届政府的影响③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④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吸收西方文明。
2、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了哪些演变?原因是什么?物质生活:①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了劳动就业问题;统购统销,稳定了物价。
②改革开放以来:“吃”——1987年基本实现温饱;实施“菜篮子工程”“穿”——衣服人均拥有量大幅度提高,款式多样化“住”——农村住房不断更新并楼房化;1995年“安居工程”实施社会习俗方面:①取缔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反动会道门等丑恶现象②废除包办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婚姻制度③党和政府提倡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变化。
④实行双休日,延长节日休假时间,休闲方式多样化;并注重环保、讲究卫生等社会新风尚也在逐步形成。
原因:①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②开展了大规模经济建设③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
(实行统购统销,稳定物价政策)④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⑤实行了改革开发政策1、断发易服: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和早期资本主义的发生,推动了社会观念的变化,人们痛感到民智不开是中国积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知识点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知识点一、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1.近代:1840年至1949年变化表现:(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等新节日。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3)民主思潮的促进;(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
(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工买到合适的住房4)风俗习惯: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
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高手必备之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历史学科学案教案考点总结课时训练考前必备名师指导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堂引入缠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在女童五六岁时开始用5尺长2寸宽的布条,把脚紧紧地缠住,使4指下屈压至足心,变成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
“三寸金莲”成为中国女性病态美的象征,给女子带来了无限痛苦。
近人林纾曾写道:“小脚妇,谁家女,裙底弓鞋三寸许。
下轻上重怕风吹,一步艰难如万里……”中华民国成立后多次明令禁止缠足,得到普遍响应,当时有的妇女唱道:“大脚好,大脚乐,去操作,多快活……”随着历史的发展,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妇女缠足的陋俗逐步被废除。
近代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习俗方面有哪些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有哪些?,整体感知本课第一、二、三、四目分别讲述近代以来中国在衣、食、住和习俗方面的变迁。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__平民化__转变。
2.近代服饰的变化:点拨提示:西式服式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中山装和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变化。
3.现代服饰的变化:(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①穿衣打扮与__政治生活__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②中山装和以__列宁装__、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2)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军装和“__干部服__”盛行,蓝、绿、黑、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式样和颜色趋于__单调__。
(3)改革开放以后:受__社会生产力的发展__和港台、欧美等文化的影响,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点拨提示:新中国成立后,受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民众服饰和人们生活的变化呈现阶段性特点。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中餐:有__鲁菜__、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传统菜系,到清朝末年特色更加鲜明。
2.西餐:(1)传入:从19世纪40年代起,西方人大批来华,西餐随之传入。
高一历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我顺着家门前的那条路一直散步,走到住宅附近的公园,走上一片长着绿草的小坡。坡上有一棵树,开着小小的红花,从树下望天,树的枝干和花蕾线条硬朗地舒展开来,把蓝天变成一幅线条明晰 的剪纸。我仔细观察,才发觉那些星星点点的红并不是花,而是芽叶。我从未见过那样猩红的芽叶。那些芽叶是怀着对冬天何等的愤怒,对春天何等的期盼,才能把自己憋成这样的颜色啊。我深感震撼。
也许,我并不是完全无能为力,我至少可以在我的文字里记录下,这个严冬里我所储藏的情绪。我对自己说共汽车,对司机高高地伸出我的拇指以示感谢;或者在超市购物时,对身边那个拿着纸巾一次又一次地给柜台消毒的服 务员,说一声“你做的,我真心感恩”。一个手势,一句话,我看见他们疲惫的脸亮了,那一瞬间,我带给自己的快乐,远胜过我带给他们的。当然,我也给需要口罩的朋友送过口罩;给由于疫情取消 了演出的剧场,捐献了购票时的金额。真人游戏娱乐
高一历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有些人无法接受一个玩字。觉得这样的态度太不慎重。我窃以为,不图名利的玩家才是真心热爱的人。至于玩到怎样疯魔的境界,那就因人而异了。我,历来就是个狂热而专注的疯子。我没有最好 更好,只有自己尽可能的好。无论怎样,我不会成名成家,这样才能任性地保持文字一直的干净。我的天空瓦蓝,我的草地碧绿,我的文字千姿百态在其中摇曳。盈丰体育
郑重致谢一路相伴的几十个朋友,特别有位兄弟每天给我留言,很多时候那都是唯一的留言。虽然我们素未谋面,但谢谢你与我的文字每天相见。谢谢大家!我每天可怜巴巴的几十个点击量里,饱 含你们一路的不离不弃。谢谢你们陪我这整整三年,我努力继续写下去!我不一定是精彩的风景,但我能告诉你们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只要坚持,就一定可以!天地为证,文字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返回
• (5)休闲娱乐:参加体育活动,外出旅游; 休闲方式多样化。
影响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变 化的因素有哪些?
外因:西方文明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
冲击: 明和生活方式的涌入; 政治变革:戊一戌届变三法中、全辛会亥等革重命大、历新史中事国件成的立推、动十;
内因 经济发展:
吸收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革开放等 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
1、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 苏式服装(列宁装、连衣裙)
苏式连衣裙(布拉吉)
列宁装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 是20世纪50年代初年轻人中 流行的一句顺口溜 。
2、20世纪60、70年代: 绿军装、干部服
60
——
年 代 的 流 行
绿 军 装
返回
绿 军 装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8年至今) • 改革开放后又有什么特点?
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后流行
旗袍
旗 袍
上衣下裙
旗袍的演变
宽松、肥大
适体、美观
清末妇女旗袍
民国改良旗袍
探究二:鸦片战争后,我国男女服饰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从保守、呆板向适体、方便过渡; 2、中西并存和中西合璧;
(二)第二个阶段: 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1949——1978)
——《时报》1912年3月5日
找出材料中所包含的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教育、服饰、发型、放足、历法、社交礼仪……
探究一:婚姻风俗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
一、婚姻观念的变化: 1、由古代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 户对 2、民国以后越来越要求婚姻自主 3、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崇尚恋爱自由, 婚姻自主
高一历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2019年)
的变迁
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基础导学
知识梳理 一、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 1.服饰的变化
(1)变化趋势 ①男装: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 美观、适体、方便、 平民化 转变。 ②女装:由宽松肥大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 向发展。
(2)近代 ①男性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西 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西装的传入和流行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 动作用。 辛亥革命 后,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和 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 中山装 ,此后成为中国 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②女性服饰:西式服装传入中国促使人们的审美观 发生重大变化。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吸收西方服 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改革与创新,受到广大女性 的欢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投资项目网 中国风险投资网 项目投资 / 投资项目网 中国风险投资网 项目投资 ;
小馀九百三十一;留岁馀 曰:“楚国君臣且苦兵矣 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 欲修文王业 更名少梁曰夏阳 阿、甄以东薄海 宣公十五年卒 为皮币 季札心知之 为讳者 庄公元年 禅云云;上行之则民从之 人之将死 变化无穷 鲁句践怒而叱之 今卒 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 效王面焉 则亲亲 尊尊之恩绝矣 将除害也 沛公兵十万 请之楚 ”於是乃喜 上不冠 臣不敢遣王 近者视而效之 宫室有度 宋善待之 择子弟可立者立之 平州人 受其三邑 岁孰 ”乃释通之罪 遂灭其宗 雒阳人有相仇者 以车骑将军从击反韩王信於代 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何也 还斩之 高祖十二年 喜脉 伍胥既至宋 彭越渡河击楚东阿 太后 至湖 壶遂之内廉行脩 自有君长 公子章为中军 卫之所以待晋楚也 比月居尊 卒起张唐 不能中古法度 皆赤而角 岂足福哉 其後薄姬希见高祖 十二 既立 教吴乘车用兵 倾骇之 冠盖相望
高一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康乐一中 汪应洲
• ●历史特征 •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人民物质生活、交通和通讯、大 众传媒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这些变化带有 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新中 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由于国家经济 基础薄弱、人口众多,加之极“左”思想 的干扰,直至改革开放前,仍未摆脱贫穷 落后的状况。
• 【例 3】 (2010· 江苏南京期末 )1897 年, 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对 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 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 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 天壤之别。”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 ) • 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 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 • C.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 • 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
• 【解析】 材料明显反映的是对西方舞会 的认同态度。 A 项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只 是上海各家报纸评论,不能反映 B 项;中 西方文化是可以相互交融的, C 项说法错 误。 • 【答案】 D
• ●典例剖析 • 【典例 1】 (2010· 江苏徐州期末 ) 下图显 示的是20世纪60年代青年人身着绿军装的 形象。绿军装在当时得以流行的主要原因 是 • ( )
• 【例 1】 近代中国城市的生活习俗发生 重大变化的原因和条件不包括 • ( ) • A.西方的影响 • B.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 C.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的逐步建立 • D.受农村生活习惯变化的影响 • 【解析】 近代城市生活习俗发生重大变 化,但农村生活习惯变化不大,更谈不上 对城市的影响。 • 【答案】 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社会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而生产方式的变化,最终导致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相应的变化。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现在,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课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一变化。
第一目“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描述了我国近代大城市人们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其在衣食住与风俗习惯的方面的变化。
第二目“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则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人们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变化状况,特别强调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表现和一些新风尚的涌现。
学生概况
高一学生经过政治史和经济史的学习对中国社会的变化已有初步的认识。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教学难点:
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变化的原因
⏹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历史场景再现教学方法、个案研究法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办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晚清组、民国组、五六十年代组和现代组,布置学生按照分组查找有关各时期婚礼的资料。
要求展示时间为8分钟左右,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婚礼的形式将各时代的时代特点表现出来,方式不限。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近代中国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表演展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历史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归纳历史本质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是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前面我们学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西方的工业文明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古老、传统的社会。
她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变局”,我们的社会是如何变化的呢?我们今天就通过四场不同风格的婚礼形式来研究“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从婚变看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推进新课
教师:有请第一组同学
晚清组同学上,通过幻灯片和表演的形式,展示晚清时期的婚礼过程,突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封建、迷信、等级森严(5分钟)
民国组同学上,先通过幻灯片简单介绍这一时代的特征:大城市较为开明,开始西化;小城镇和农村较为保守。
一场较为西化的婚礼,展示当时的习俗。
(7分钟)
五六十年代组同学上,重现五六十年代的婚礼现场。
突显这一时代的特征:简洁(6分钟)
现代组同学上,通过幻灯片展示现代人结婚的过程:漂亮的车队、梦幻的婚礼场景。
演绎一场现代的婚礼,突显个性。
(6分钟)
教师上
教师:我们首先感谢同学们给带来了这四场风格迥异的婚礼(掌声),刚刚同学们表演非常的精彩,我们也看得非常过瘾,俗话说:外行看热闹,行家看门
道。
我们都是行家了,我们都看出了什么门道呢?(稍微停顿,给学生几秒钟的思考)
学生:各个时代都不一样。
教师:嗯,就是各个时期不一样。
我们现在一起来总结一下各个时代的特征。
晚清(板书)
学生:封建(板书)
学生:迷信(板书)
学生:等级森严(板书)
教师:大家总结的非常好,这些特征是这样表现出来的?
学生:刚刚第一组同学演的时候,是让大家男女分开坐的,那时思想很封建;还有结婚都是父母包办的没有自由。
第一组学生代表发言:当时人们不仅在婚姻上表现,而且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都明显的体现了封建等级观念。
比如,穿衣,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穿好衣服,衣服的样式主要是长袍马褂;饮食也是如此,住的房子及房屋的装饰都有明确的规定,是不可以逾越这些规定。
教师:总结的很好,我现在看民国时期
民国(板书)
学生:西方化,但还有很明显的中国色彩。
学生:等级观念开始淡化,自由,民主
第二组学生代表发言:民国时期的大城市的人们的生活开始受到西方的影响,追求自由平等,具体表现:服饰,西装开始流行,中西结合的中山装也兴起,受到西方的影响出现了新式旗袍;住,出现了小洋楼;称呼,没有了明显的等级色彩。
但农村和小城镇还是比较落后、保守。
教师:下来我们看看五六十年代的情况
五六十年代(板书)
第三组学生代表发言:这一时代的人们崇尚节俭,衣着朴实,突显自强。
表现:服饰,中山装、列宁装及中式便装为主,颜色样式较为单一;吃住都比较简朴。
教师:总结的很准确,我们来看看现代的情况。
现代(板书)
学生:自由(板书)
学生:开放(板书)
学生:时尚(板书)
学生:个性张扬(板书)
第四组学生代表:我们这一时期,赶上了好时候。
人们的生活有了根本的变化,比如:服饰时尚漂亮,样式多,色彩缤纷;食,不再简单追求吃饱,而是追求营养平衡;住,人们的居住条件改善。
教师:大家对这四个时代总结的非常到位。
从这四个时代的特征我们看出了什么呢?(稍微停顿,学生思考议论)一个字!
学生:变(板书,用红色粉笔书写)
教师:很准确,就是“变”。
是什么原因促使了我们社会的变呢?(板书,在“变”上加上一个圆圈和一个问号)
学生:西方的殖民入侵,外国的观念、礼俗等也随之涌入中国,促使了我们社会的变。
学生:思想解放,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思想进步,也是帮我们社会变革的原因。
学生:政府的政策,比如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俗,男人不留辫子了,女人不裹脚了。
现在我们的政府实施一些了惠民政策,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比如“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学生:科技的进步,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地进步,我们的生活也在不断地变化。
比电视机,由以前的奢侈品,变成了寻常物,而且变的更好。
教师:大家总结非常的好。
我们这节课的任务,已经完成。
我们从这节课中看到了这么多变,有没有同学发现了不变的东西?
学生(思考):我们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没有变。
比如尊老。
教师:对,我们很多好的传统文化在变中不变,所以我们今天中国文明没有被湮灭。
课堂小结
从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
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潮流。
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并不是完全照搬外国的,总是掺杂着一些传统的东西,并且很快把这些外来的文化本土化。
这就成就了我们中国新型的物质生活和生活习俗。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1.选题说明
本节课我之所以选择从婚俗方面入手,是因为婚礼包含着衣食住行及社会习俗各个方面,能够简单直接的表现出每一个时代的特征。
通过四场婚礼,就可以体现四个时代特点。
2.教法说明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历史场景再现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能更好的使学生乐于参与到教学当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归纳总结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它的好处在于能帮助学生建立起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
个案研究法,可以调到学生在课余时间里学习历史的兴趣,不会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偏离主题。
3.教学理念说明
本次教学的基本理念就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主,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学习的能力。
附:
教学反思
本节课基本是一节成功的课,不论是在课前,还是在课堂中,甚至是这节课后,学生对于这节历史课的学习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
这是我设计这节课的最终目的。
学生在课堂上的陈述中出现了一些细小的错误,在以后的教学中,如果要让学生去收集、查找资料,最后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把把关。
同时需要加强训练学生甄别材料的能力。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教
学
设
计
铁路自立中学:柳洲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