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瓣膜性房颤合并脑梗死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危险因素分析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危险因素分析
0o 1 . 0
心房颤 动 ( 简称 “ 颤 ” 是 最常 见 的慢 性持 续 性 心律 失 常 , 般人 群 发 房 ) 一 生率 为 04 ~10 , .% .% 房颤 的发 生率 随年 龄增长 明 显增加 ,O岁以 上老年 人 8 的发 生率高 达 9 %… 。心房 颤 动可 引起 血栓 栓塞 、 动过 速性 心 肌病 、 力 心 心
[ ] 李胜男, 2 宋爱玲.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并上消化道 出 1 血 9例分析[] 中 J.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危险 因素分析
王 丹 董 平栓 魏 文婷
洛阳 4 10 7 03 河南 科技大 学第 一附属 医院心 内科 。 南 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摘要 】 目的: 回顾性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发 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调查 20 06年 7月至20 07年 9月在我院心 内科住院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 通 过比较心房颤动与窦性心律患者的临床特征 , 筛选心房颤动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 窦性心律与房颤患者在年龄、 ① 性别、 患病 高危 因素方面相比差异具有 统计 学意 义 , 00 ; 差异 具有 统计 学 意义的 指标 进行 Lg t P< .5 ②将 oii sc回归分 析 , 果显 示房颤 的 独立 危险 因素 为 : 结 高龄 、 脏功 能不 全、 房增 大 、 心 左 男性 、 高血 压 、 病 、 心病 。结论 : 膜性 心房 颤动 的独 立危 险 因素 为 : 糖尿 冠 非瓣 高龄 、 心脏功 能不 全 、 房增 大 、 左 男性 、 高血 压、 糖尿病 、 冠心病 。 【 关键词】 心房颤动 ; 危险因素
医学信 息
临床 医学
能和除外 脑 血管 以外 。
ME IA N O MA IN DC L[F R TO

30例房颤合并脑栓塞的临床分析

30例房颤合并脑栓塞的临床分析

30例房颤合并脑栓塞的临床分析作者:郭冰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04期【摘要】目的提高临床上房颤与脑栓塞关系的认识。

方法回顾分析2010~2013年本院30例房颤合并脑栓塞病例(所有病例均不合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用食道超声探查左心房血栓及左房大小,用CT对脑梗死部位定位。

结果所有病例多为老年人,房颤发生时间均在半年以上,左心房均可见云雾状血栓,梗死部位多为颞额顶部,面积较大。

结论老年人房颤无高血压、高血糖等中风高危因素,却易发生脑栓塞,临床上加以重视,房颤患者早期食道超声检测左心房有无血栓、早期抗凝为预防中风关键。

【关键词】房颤;脑栓塞;心房结构重构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30例房颤合并脑栓塞均无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中风高危因素,男18例,女12例,年龄在55~75岁,平均年龄(65±5)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5例,扩张性心肌病3例,冠心病2例,无甲亢及器质性心脏病20例。

房颤发生时间6个月~1年6例,持续一年以上24例。

1. 2 方法所有30例病例均用食道超声检查左心房有无血栓及左房大小,用CT对脑梗死部位定位。

2 结果所有病例年龄均较大,平均年龄(65±5)岁,房颤发生时间均在半年以上, 10例左心房前后径3.6~4.0 cm, 20例左心房前后径>4.0 cm, 30例均有左心房血栓,其中5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并房颤为左心房云雾状血栓, 25例无瓣膜病为左心耳血栓;额颞部梗死7例,额顶部梗死10例,顶叶并颞叶梗死10例,小脑及脑干梗死3例,其中小脑及脑干梗死占10%,额颞叶梗死占23.3%,额顶叶并颞叶梗死占66.7%。

3 讨论随着年龄增长,房颤发生呈上升趋势,多数老年人房颤无器质性心脏病,可能为心房肌退行性变,心肌纤维化,或三尖瓣峡部折返,肺静脉入口异位节律点有关。

老年人房颤无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中风高危因素,却易发生脑栓塞,房颤成为影响脑卒中发生率的唯一独立危险因素[1],慢性房颤引起左心房电重构与结构重构,心房部位不规则收缩,左心房扩大,血液淤积在左心房形成血栓,房颤形成血栓与房颤发生时间、左房大小、心功能成正相关,房颤时间大于半年,左房内径大于4.0 cm,易形成血栓。

持续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对反复脑梗死的临床影响分析

持续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对反复脑梗死的临床影响分析

影 响脑 梗 死 临床治 疗 效 果的 囚素较 为 复 杂 , 现 对 该 院收 治 的反
表 2 两 组 患 者 NDS
复性 脑 梗 死 患者 的临床 资料 进 行 统计 和 分析 , 现 将结 果 报 道如下。
1资 料 与 方法
1 . 1一 般 资料
选取2 0 1 0 年l 1 月一 2 O 1 1 年l 1 月该 院 收 治 的 反 复 脑 梗 死 患 者
预 防性 抗 凝 治疗 。
【 关 键 词 】持 续性非 瓣膜 性心房颤 动; 脑梗 死 ; 合 并症 【 中 图分 类 号 】R 5 4 1 . 7 【 文 献 标 识 码】A [ 文 章 编 号 】1 6 7 2 — 5 6 5 4( 2 0 1 3 ) O 2( c ) 一 0 0 9 5 — 0 1
h 4 E O I O AL L A ̄ O O A T 口口 Y S CI E N C E S 医学检验
H 工NA H E A Lm H 工 N 口 U B m 日 Y
持 续 性 非 瓣膜性 心房颤 动对反 复脑 梗 死 的临床 影 响分析
徐 宝林 高 宏 艳
1 . 吉林大学第 四医院神经内科 , 吉林长春 I 3 0 0 1 1 ; 2 . 长春市中心 医院神经内科, 吉林长春 1 3 0 0 0 0
者 应 常 规性 对 症 治疗 。
1 . 3临床 观 察标 准
存 在 房 颤 患 者 的凝 血 因 子 水平上 升 , 提 高 了脑 梗 死 的 死 亡 和 致 残
比例 。 同 时, 房 颤 合 并 脑 梗 死情 况 更 加 严 重 。 本文中1 2 4 例 患 者 临 床 资料 和 治 疗 情 况 对 比分析 结 果 显 示 , 房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左心房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左心房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左心房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闫洪伟,刘 冰,郑 楠,于 恺,李凤鹏,孙 萍,张 军摘要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㊂方法:收集2017年1月 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265例成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研究㊂根据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结果将病人分为有左心房血栓组(23例)和无左心房血栓组(242例)㊂基于Logistic 回归分析的危险因素构建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校准曲线㊁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估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通过决策曲线分析评估列线图预测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㊂结果:265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中23例病人存在左心房血栓,左心房血栓的发生率为8.68%㊂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㊁糖尿病㊁脑卒中㊁血管疾病㊁未口服抗凝药㊁持续性/永久性心房颤动和左心房功能受损是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㊂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判别性,C -指数为0.88[95%CI (0.87,0.90)],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8[95%CI (0.87,0.91)]㊂校准曲线图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与观测结果一致,决策曲线分析图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㊂结论:列线图预测模型是预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左心房血栓形成的良好方法㊂关键词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左心房血栓;列线图;预测模型d o i :10.12102/j.i s s n .1672-1349.2023.07.024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是心血管领域常见的疾病,其可在无明确潜在疾病的情况下发生,且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1-2]㊂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常形成左心房血栓[3],抗凝治疗认识不足及治疗不规范进一步增加左心房血栓形成的风险,左心房血栓脱落导致的脑卒中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致死㊁致残的重要原因[4-6]㊂列线图(nomogram )预测模型是临床研究中应用较广泛的深度学习算法,其图形简洁㊁直观,便于计算临床疾病发生的风险概率㊂本研究探讨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列线图预测模型㊂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7年1月 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265例成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研究㊂其中,男140例,女125例,年龄24~85岁,平均年龄为57岁㊂在分析之前,对病人数据进行匿名和取消标识㊂根据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结果将病人分为有左心房血栓组(23例)和无左心房血栓组(242例)㊂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和批准(伦理编号201610101),并获取病人的书面知情同意书㊂1.2 排除标准 明确的结构性心脏病和瓣膜异常病史,如风湿性心脏病㊁感染性心内膜炎和二尖瓣脱垂综合征;心脏手术史,如瓣膜置换术或瓣膜成形术㊁冠状作者单位 沧州市中心医院(河北沧州061000)通讯作者 张军,E -mail :******************引用信息 闫洪伟,刘冰,郑楠,等.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左心房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21(7):1290-1293.动脉搭桥术;晚期肝㊁肾功能不全㊂1.3 数据收集 收集并分析入选病人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㊁性别㊁体质指数㊁心房颤动类型㊁既往病史㊁实验室数据㊁超声心动图结果及抗凝㊁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情况㊂在经胸超声心动图的心尖四腔心平面上测量左心房射血分数,左心房射血分数<30%定义为左心房功能受损[7-8]㊂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㊂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均数ʃ标准差(x ʃs )表示,采用t 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表示,采用秩和检验㊂定性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㊂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进行危险因素的识别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㊂通过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实际结果和预测结果的一致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价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有效性,决策曲线分析评估列线图预测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㊂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 结 果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65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中23例病人存在左心房血栓,左心房血栓发生率为8.68%㊂265例病人中,高血压100例(37.74%),糖尿病48例(18.11%),心力衰竭19例(7.17%),脑卒中18例(6.79%),血管疾病16例(6.04%),持续性/永久性心房颤动59例(22.26%),未口服抗凝药191例(72.08%),左心房内径ȡ38mm 52例(16.62%)及左心房功能受损22例(8.30%)㊂ 两组病人在高血压㊁糖尿病㊁心力衰竭㊁脑卒中㊁血管疾病㊁未口服抗凝药㊁左心房内径ȡ38mm ㊁持续性/永久性心房颤动及左心房功能受损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详见表1㊂表1有血栓组和无血栓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项目无左心房血栓组(n=242)有左心房血栓组(n=23)统计值P 性别(例)女1169χ2=0.6530.419男12614年龄(岁)59.0(16.0)59.0(12.0)Z=0.1880.851高血压[例(%)]86(35.5)14(60.9)χ2=5.7370.017糖尿病[例(%)]39(16.1)9(39.1)χ2=7.5010.006心力衰竭[例(%)]13(5.4)6(25.0)χ2=12.683<0.001脑卒中[例(%)]9(3.7)9(39.1)χ2=41.601<0.001血管疾病[例(%)]11(2.8)5(21.7)χ2=8.0230.005抗血小板药物[例(%)]72(29.8)8(36.4)χ2=0.2520.616未口服抗凝药[例(%)]169(69.8)22(95.7)χ2=6.9560.008左心房内径ȡ38mm[例(%)]41(16.9)11(47.8)χ2=12.702<0.001体质指数(kg/m2)25.89ʃ2.8825.53ʃ2.65t=0.3990.690持续性/永久性心房颤动[例(%)]46(19.0)13(56.5)χ2=17.078<0.001左心房功能受损[例(%)]7(2.9)15(65.2)χ2=107.172<0.0012.2Logistic回归分析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以是否出现左心房血栓形成为因变量,以表1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自变量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㊁糖尿病㊁脑卒中㊁血管疾病㊁未口服抗凝药㊁持续性/永久性心房颤动和左心房功能受损是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㊂详见表2㊂表2Logistic回归分析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项目回归系数标准误Waldχ2值P OR值95%CI高血压 3.308 1.2067.5260.00627.335[2.572,290.522]糖尿病 2.0130.982 4.2010.0407.486[1.092,51.318]脑卒中 3.051 1.389 4.8220.02821.134[1.388,321.848]血管疾病 3.715 1.2668.6080.00341.070[3.433,491.381]未口服抗凝药 6.414 3.007 4.5510.033610.314[1.684,221153.881]持续性/永久性心房颤动 2.982 1.0388.2580.00419.729[2.581,150.791]左心房功能受损 6.106 1.47917.036<0.001448.502[24.691,8146.935]2.3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C-指数为0.88,95%CI (0.87,0.90),具有较好的判别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8,95%CI(0.87,0.91)㊂校准曲线图显示列线图预测结果与观测结果一致㊂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㊂详见图1~图4㊂图1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左心房血栓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图2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左心房血栓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图3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左心房血栓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校准曲线图4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左心房血栓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决策曲线分析3讨论心房颤动是世界范围内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㊂据估计,全球约有3350万例心房颤动病人,而我国约有790万例病人[9]㊂与健康人群相比,心房颤动病人脑卒中的风险增加5倍[10]㊂因此,寻找一种能有效识别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左心房血栓形成的无创方法有助于临床医生识别高危病人并作出合理的治疗选择㊂本研究表明,列线图预测模型对左心房血栓具有较好的临床预测价值㊂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发展具有渐进性,可导致左心房结构㊁功能和电生理的改变[11]㊂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起初多为阵发性,伴随时间的推移,最终发展为持续性/永久性心房颤动[12]㊂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特征是心房肌无节律的收缩[13]㊂在心房颤动期间,由于非同步的心房收缩,心房泵功能障碍[14]㊂Kao等[15]研究表明,与未发生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病人相比,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左心房扩张更大,左心房功能受损更明显,左心房整体顺应性更低,左心房僵硬程度更高㊂心房颤动可导致左心房壁纤维化和重构㊂心房结构重构表现为心肌速度降低,顺应性降低[16]㊂Kuppahally等[17]研究表明,心房颤动病人左心房顺应性与左心房纤维化呈负相关,提示纤维化可降低左心房的顺应性㊂心房颤动病人以纤维组织替代健康心房组织,导致心房收缩功能下降㊁淤血,最终形成左心房血栓㊂Han等[18]的研究表明,根据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律学会(HRS)指南, 456例具有口服抗凝药指征的病人仅53.07%(242例)的病人接受长期抗凝治疗,33.55%(153例)的病人接受充分的抗凝治疗㊂本研究中仅27.92%的病人未接受抗凝治疗,差异原因可能与不同区域人群的经济条件不同有关㊂心血管系统本身的疾病及系统以外的疾病均可影响左心房血栓的形成[19]㊂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㊁糖尿病㊁脑卒中㊁血管疾病㊁未口服抗凝药㊁持续性/永久性心房颤动和左心房功能受损是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一致[20-22]㊂虽然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是检测左心房血栓的金标准[23],但此检查具有侵袭性㊁费用昂贵且可引起创伤㊁迷走神经反应㊁过敏反应㊁低血压及麻醉反应㊂列线图预测模型作为无创的风险分层筛查工具,可避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及操作风险㊂综上所述,高血压㊁糖尿病㊁脑卒中㊁血管疾病㊁未口服抗凝药㊁持续性/永久性心房颤动和左心房功能受损是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是预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左心房血栓形成的良好方法㊂但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只纳入能接受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的病人,可能存在信息偏倚和选择偏差,尚需前瞻性设计和多中心的研究进一步验证结论㊂参考文献:[1]GRIÑÁN K,ARBOIX A,MASSONS J,et al.Cardioembolic stroke:risk factors,clinical features,and early outcome in956consecutive patients[J].Revista De Investigacion Clinica,2021,73(1):23-30.[2]BENJAMIN E J,MUNTNER P,ALONSO A,et al.Heart disease andstroke statistics-2019update: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Association[J].Circulation,2019,139(10):e56-e528.[3]JANUARY C T,WANN L S,CALKINS H,et al.2019AHA/ACC/HRSfocused update of the2014AHA/ACC/HRS guideline for the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a report of the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Task Force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and the Heart RhythmSociety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J].Circulation,2019,140(2):e125-e151.[4]肖月,程国杰,汤玮,等.心房颤动住院病人临床特征和抗凝治疗状况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0(10):1864-1867.[5]伍珊珊,黄远平,谢铄,等.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口服新型抗凝药依从性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19,54(6):878-882.[6]辛建文.基层医院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现状及效果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10):1200-1202.[7]KIM M N,KIM S A,CHOI J I,et al.Improvement of predictive valuefor thromboembolic risk by incorporating left atrial functionalparameters in the CHADS2and CHA2DS2-VASc scores[J].International Heart Journal,2015,56(3):286-292.[8]LYDELL C P,MIKAMI Y,HOMER K,et al.Left atrial function using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dependentlypredicts life-threatening arrhythmias in patients referred toreceive a primary prevention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J].Canadian Journal of Cardiology,2019,35(9):1149-1157.[9]DU X,GUO L,XIA S,et al.Atrial fibrillation prevalence,awarenessand management in a nationwide survey of adults in China[J].Heart,2021,107(7):535-541.[10]TWESI V,AMIT G.Stroke prevention in atrial fibrillation:the role oforal anticoagulation[J].The Medical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019,103(5):847-862.[11]李文磊,黄杰,张贝.心房颤动自主神经重构的研究进展及他汀类药物干预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2,28(2):237-240. [12]胡耀武,王佳,李艳,等.构建预测非瓣膜性阵发性心房颤动进展为持续性心房颤动的评分模型研究[J].上海医学,2022,45(5):343-348.[13]胡宇才,包宇,王永霞,等.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Meta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21(2):210-216.[14]范建华,刘庆军.左心耳及非抗凝药物预防左心耳血栓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9,40(2):305-308.[15]KAO Y C,HUNG M J.Echocardiographic evaluation of left atrialfunction to discriminate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development in patients with apical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J].Acta Cardiologica Sinica,2020,36(1):33-43.[16]KALLERGIS E M,GOUDIS C A,VARDAS P E.Atrial fibrillation:aprogressive atrial myopathy or a distinct diseas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2014,171(2):126-133. [17]KUPPAHALLY S S,AKOUM N,BURGON N S,et al.Left atrialstrain and strain rate in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and persistentatrial fibrillation:relationship to left atrial structural remodelingdetected by delayed-enhancement MRI[J].CirculationCardiovascular Imaging,2010,3(3):231-239.[18]HAN D,CHU Y,WU Y,et al.Determinants of left atrial thrombus orspontaneous echo contrast in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J].Thrombosis Research,2020,195(7):233-237.[19]JIA F,TIAN Y,LEI S,et al.Incidence and predictors of left atrialthrombus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prior to ablation in thereal world of China[J].Indian Pacing Electrophysiol Journal,2019,19(4):134-139.[20]WHITESIDE H L,NAGABANDI A,BROWN K,et al.Prevalence and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left atrial thrombusdetection:Apixaban[J].World Journal of Cardiology,2019,11(2):84-93.[21]KAPŁON-CIESLICKA A,BUDNIK M,GAWAŁKO M,et al.Atrialfibrillation type and renal dysfunction as important predictors ofleft atrial thrombus[J].Heart(British Cardiac Society),2019,105(17):1310-1315.[22]MOSTAFA S,EL-RABBAT K,SALAH S,et al.Association of leftatrial deformation indices with left atrial appendage thrombus inpatients with non 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J].Indian HeartJournal,2020,72(4):265-271.[23]CALKINS H,HINDRICKS G,CAPPATO R,et al.2017HRS/EHRA/ECAS/APHRS/SOLAECE expert consensus statement oncatheter and surgical abl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J].Heartrhythm,2017,14(10):e275-e444.(收稿日期:2021-07-22)(本文编辑邹丽)。

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王臣廷

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王臣廷
山东医药 2012 年第 52 卷第 48 期
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患者 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王臣廷,刘相丽,韩爱子 (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 300211)
摘要: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新发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及转归的因素。方法 回 顾性分析我院 2011 年 1 月 ~ 2012 年 6 月急性心肌梗死且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 病例 154 例,依据其既往史 及住院后心电图分为新发房颤组和非房颤组,分别搜集其冠心病危险因素、心脏彩超的各腔径数据、射血分数、冠 脉造影结果、PCI 时间、血脂等,并评估 CHADS2 评分。比较两组住院期间危险因素与新发房颤的相关性、心力衰竭 发生率、病死率等。结果 年龄、糖尿病与新发房颤有明确的相关性; CHADS2 评分高者多见于新发房颤组; 房颤 组住院期间病死率及心衰发生率均高于非房颤组; 新发房颤好发于前壁心肌梗死,梗死相关动脉多为前降支。结 论 心房颤动在心肌梗死患者中不是一种良性心律失常,在临床工作中要充分重视心肌梗死合并新发房颤者,针 对危险因素多的重点患者应该在房颤发作前加强预防,更应重视已发作房颤并发症的预防这一关键环节。
1. 3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17. 0 软件对数据进行 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计量资
症状、心电图表现、酶学升高及冠脉造影诊断证实。 料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P≤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
12 导联的心电图及心电监护确定 AF 或窦性心律, 意义。
入院后 5 d 内持续心电监护且每日行心电图检查, 2 结果
患者出现症状时均有心电图检查,以上述方法界定 2. 1 年龄及冠心病AF。仔细核对既往史,排除既往心律失常、 2. 2 心脏彩超结果 见表 2。

脑梗死与非瓣膜性房颤的关系分析

脑梗死与非瓣膜性房颤的关系分析

禁 忌 证 未 能 进 行 溶 栓 治 疗 ) 只有 1 I A 处 于 开 放 状 态 , 示 , 例 R 提 I A 持 续 关 闭 是 造 成 左 室 扩 张 、 发 左 室 重 构 的 重 要 原 因 之 R 促 此 外 随着 左 室 扩 张 发 生 , 心 功 能 也 明 显 下 降 , 要 表 现 左 主 为射 血 分 数 降低 , 是 导 致 心 脑 梗 死 后 心 衰 发 生 的 主 要 原 因 。 这 本 资料 左 室 扩 张 组 的 射 血 分 数 较 无 左 室 扩 张 组 有 所 降 低 , 但 Kii lp分组 > 1 无 左 室 扩 张 组 明 显 增 高 , 0 0 , 中 1例 l 较 P< . 5 其 患者在心梗后 9 d因 发生 急 性 左 心 衰 竭 而 死 亡 。本 组 资 料 已 表 明 。 性 心脑 梗 死 后 左 室 收 缩 末期 容 量 的 变 化 对 预 测 远 期 预 后 急 价 值 最 高 , 次 为左 室 舒 张 末 期 容 量 以 及 射 血 分 数 等 。 综 上 所 其 述 , 性心 脑 梗 死 后 左 室 重 构 的 主 要 原 因 是 左 室 扩 张 , 左 室 急 而 重 构 又 是 心 脑 梗 死 远 期 心 性 死 亡 的 重 要 危 险 因 素 。 因 此 , 极 积 加 强 急 性 心 脑 梗 死 早 期 的 溶 栓 治 疗 , 密 监 测 左 室 扩 张 的 程 严 度 , 对 减 少 急 性 心 脑 梗 死 后 左 室 重 构 , 善 患 者 的 远 期 预 后 这 改 极 为 重要 。


表 1 左 室 扩 张 组 与 无 左 室 扩 张 组 一 般 情 况 比较 例 ( %)
・ 51 ・

后7 d开始 , 到 随 访 的 第 6个 月 , 随着 时间 延 长 逐 渐 加 重 , 直 并 表 现 为 L DV 、 VE VI VE IL S 明显 增 加 。 论 是 与 入 院 第 1 无 d比较 , 还 是 与 非 左 室 扩 张 组 比较 , 异 均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 0 0 ) 同 时 差 P .5, 伴有射血分数降低 。 2 3 梗 死 相 关 动脉 (R 开 放 情 况 2 . I A) 3例 患 者 行 冠 脉 造 影 , 1 O例 I RA再 灌 注 成 功 , 中 左 室 扩 张 组 只 有 1 再 灌 注 成 功 。 其 例 占 1 ; 左 室 扩 张 组 9例 I A 再 灌 注 成 功 。 5 ( O 非 R 占 6 P< 00)其余 1 .5 。 3例 患 者 因 冠 状 动 脉 狭 窄 程 度 > 7 % 而 不 在 此 O

非瓣膜性房颤发生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非瓣膜性房颤发生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非瓣膜性房颤发生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摘要】房颤是目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之一,其并发的血栓事件是房颤患者管理的中心问题。

房颤患者合并不同的危险因素其血栓事件发生的机会存在明显的差异。

本文围绕非瓣膜性房颤发生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及预测血栓事件模型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房颤心房血栓危险分层危险因素房颤是一种临床中常见的心律失常,亚裔人群发病率0~1%,西方人群发病率0 ~2%,其发病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1];约20%-30%的缺血性卒中源于心源性原。

在房颤卒中的预防治疗策略中一项重要工作是筛选出最恰当的抗凝人群使治疗不枉不纵,当前广泛应用于指导临床实践的房颤卒中预测模型有CHADS2和CHADS2-VASc,然而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被认为上述两种评分并不能识别真正低危卒中风险人群;这使得临床医生必须思考除上述卒中危险因素之外的一些因素。

本文主要围绕NVAF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因素及预测血栓事件模型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非瓣膜性房颤血栓危险分层危险因素一、当前存在的房颤卒中预测模型1、CHADS2评分卒中预测模型CHADS2评分形成于1994年的AFI[2]研究,其显示年龄≥65岁、既往脑卒中或TIA、糖尿病、高血压是房颤患者卒中的危险因素和1999年的SPAF研究[3]显示收缩压>160mmHg、既往脑卒中或TIA病史、近期心衰或LVEF≤25%、女性年龄>75岁等两个卒中危险评分发展而来的。

2001年Gage BF等[4]综合AFI和SPAF评分形成了新的CHADS2评分系统,其中充血性心衰、高血压、年龄≥75岁、糖尿病评为1分,既往脑卒中/TIA病史评为2分。

研究纳入来自于1733例NVAF患者,平均随访1.2年后对以上三个评分系统进行AUC比较显示AFI评分为0.68(95%CI,0.65-0.71),SPAF评分为0.74(95%CI,0.71-0.76),CHADS2评分为0.78(95%CI,0.80-0.84)。

非瓣膜性房颤与血栓形成前状态的相关因素分析

非瓣膜性房颤与血栓形成前状态的相关因素分析

_] Te atn t ,0 0 2 ( ) 2 72 7 J. xHer Is J2 0 ,7 3 :5—6 . [] 马 长 生 .心 房 颤 动 [ .北 京 : 民卫 生 出版 社 ,0 5 1 —6 3 M] 人 20 :82. - I] 中华 医 学会 心血 管 病 分 会 。中 国 部 分 地 区 心房 颤 动 住 院 病 例 4 回顾 性 调查 E] 中华 心 血 管病 杂 志 ,0 3 3 (2 :1—1 . J. 2 0 , 11 ) 9 39 6 E3 李 金 贤 , 新 娟 , 依 彤 , .1 3 5 徐 马 等 0 2例 心 房 纤 颤 患 者 临 床 分 析
室 率控制 方法 。华法林 能使非 瓣膜病 房颤脑 卒 中的
年 发生率 从 4 5 下降到 14 , 比阿斯 匹林更 有 . . 且 效, 能将 血栓 栓 塞 的 危 险性 降 6 【 , 以 华 法林 1 6所 ] 为房颤抗 血栓 治疗 中最常用 的药物 。关 于房颤 的抗 血栓 治疗 , 国内外资料 均表 明 , 不论用 抗血 小板或抗 凝 治 疗均 可显 著 减低 脑 卒 中发 生率[ , 于无 危 险 7对 ] 因素 的房 颤可用 阿 司 匹林 , 对 于 风湿 性心 脏 病 或 但
既往 有脑 卒 中 、 短暂脑 缺血发 作 、 体循 环血栓 史等危
险因素 的房颤 则 主张 用 华法 林 抗血 栓 治 疗 。此外 ,
由于华法林 的服 用不方 便 , 险性相对 较大 , 危 对非瓣
[] 7
P ac A, r G, lei J . Ases n o he ere L Hat R Hap r n L ssmet ftre
组 中多 为脑卒 中极 高危 的患 者 , 其卒 中 固有发 病 率

合并非瓣膜性房颤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

合并非瓣膜性房颤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

合并非瓣膜性房颤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摘要】目的:比较合并非瓣膜性房颤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并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09月-2012年12月住院的新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非瓣膜性房颤分为房颤组(n=72)和非房颤组(n=78)。

将两组的一般情况、既往病史、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并发症、预后等进行单因素分析。

对预后影响因素采用非条件二分类法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房颤组神经系统损害表现(如失语、意识障碍、中枢性面瘫、重度肢体瘫痪、偏盲、颅高压征象)及临床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心力衰竭、继发性癫痫)均较非房颤组更高,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感觉缺失、并发消化道出血方面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预后影响因素中,年龄及入院时血糖水平与预后存在相关性(P<0.05), 而性别、既往卒中病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心脏病史、血脂水平与患者的预后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房颤组脑卒中患者的神经系统损害症状(如失语、意识障碍、中枢性面瘫、重度肢体瘫痪、偏盲、颅高压征象)较无房颤组损害严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心力衰竭、继发性癫痫)发生率高,预后多不佳。

高龄、入院时血糖水平高,是影响合并房颤脑卒中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脑梗塞;房颤;临床特点;预后;危险因素【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3-0146-03缺血性脑卒中(IS)是一组由于局部脑组织因为血液循环障碍,而引发的急性脑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其致残率、致死率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进展,IS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心房颤动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

有证据显示,房颤与脑卒中的发生关系密切,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非房颤患者相比,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病危险性增加5倍 [1]。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左心房参数与CHA2DS2-VASC评分相关性分析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左心房参数与CHA2DS2-VASC评分相关性分析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左心房参数与CHA2DS2-VASC评分相关性分析屠英暄;刘昕【摘要】目的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患者的左心房参数与CHA2DS2-VASC评分的相关性,探讨左心房参数在预测NVAF 血栓栓塞风险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入选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就诊的NVAF患者94例,每位患者分别依照CHA2DS2-VASC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并分别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并记录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房应变及左心房射血分数,应用Spearman等级相关统计学方法分析左心房参数与CHA2DS2-VASC评分的关系,应用Logistic回归统计学方法分析左心房参数与血栓栓塞事件的相关因素.结果左心房参数中左心房应变、左心房射血分数与CHA2DS2-VASC评分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692(P<0.05)和-0.241(P<0.05),左心房参数与血栓栓塞事件存在相关性的指标为左心房应变(P<0.05),左心房射血分数(P<0.05).结论 NVAF的左心房应变及左心房射血分数与CHA2DS2-VASc评分系统存在相关性,左心房应变减低、左心房射血分数减低为NVAF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左心房应变、左心房射血分数可成为NVAF血栓栓塞风险评估的超声指标.【期刊名称】《中国医疗设备》【年(卷),期】2018(033)010【总页数】4页(P87-90)【关键词】非瓣膜性心房颤动;CHA2DS2-VASC评分;经胸超声心动图;左心房应变;左心房射血分数;血栓栓塞事件【作者】屠英暄;刘昕【作者单位】承德医学院研究生院,河北承德 067000;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超声科,河北保定 0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1引言心房颤动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和其他器官组织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最主要的心律失常[1]。

非瓣膜性房颤并发脑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

非瓣膜性房颤并发脑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
( P<0 0 ) . 5 。性 别 、 尿 病 和 心 衰 史 在 两 组 中 无 显 糖 著差异( P>0 0 ) .5 。
病 窦综 合征 2 5例 , 发性 A 0例 , 特 f 2 甲状 腺 功 能 亢 进1 9例 , 原性 心 脏 病 1 肺 5例 , 心包 炎 8例 , 间 隔 房
2 ~9 4 3岁 , 均 6 平 4岁 。合 并 高 血 压病 2 6例 , 心 2 冠
病4 8例 , 张 型 心肌 病 5 扩 3例 , 肥厚 型 心 肌病 1 0例 ,
附表 可 见 , 栓 塞 组 中, 5岁 以上 者 、 续性 Af 高 脑 6 持 、 血 压病 、 心病 、 冠 中风 史 的 比例均 显著 高 于无 栓 塞 组
查 确 定 。( ) 脑栓 塞 组 :6 2无 3 4例 。 1 3 统计 学处 理 . 两 组 间 的 比较 用 检 验 。 14 结 果 NVA . F两 组 临 床 资 料 比较 见 附表 。 由
1 临床 资 料 1 1 病例 . 4 0例 中 , 2 9例 , 2 1例 。 年 龄 7 男 5 女 1
收 稿 日 期 :0 1 7—0 作 者 简 介 : 2 0 —0 4 赵
欣 ( 9 0 ) 男 , 西 万 年 人 , 院 医师 , 学 硕 士 , 要 从 事 心 内科 I 工 作 17 一 , 江 住 医 主 临床
维普资讯
肺原 性 心脏 病 、 包 炎等 。A 心 』也 见 于 临床 无 器 质 性
查 可 以发 现左 房 或 左 心 耳 内血 流 滞 留 , 现 为 血 流 表
呈烟雾状旋转 ( 自发 超 声 显 像 ,p na eu c oa— s o tn o seh cr do rp i cn rs, E , 提 示 S C 是 栓 塞 性 疾 iga hc o t tS C) 并 a E

非瓣膜性房颤的常见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非瓣膜性房颤的常见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投稿邮箱:zuixinyixue@·经验交流·非瓣膜性房颤的常见临床危险因素分析肖小林,严金龙(通讯作者)(新疆医科大学 第二附属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0 引言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指因非瓣膜性心脏疾病所引起的心房颤动。

房颤具有很高的发病率,2004年,我国整群抽样发现房颤总患病率为0.77%,80岁以上房颤患病率高达7.5%[1]。

国外研究[2]更是估计2010年全球房颤数量达3350万。

流行病学显示房颤主要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的老年人,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房颤的流行越来越广,人群关注度也在增加。

房颤有高致死率和致残率,且其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积极寻找危险因素预防房颤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心内科住院的所有房颤患者,同时以住院号排序,随机抽取同时期窦性心律者350例,所有患者均依据入院心电图证实为心房颤动或窦性心律。

排除瓣膜性心脏病、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肾脏病、近3月发生过急性卒中或重大创伤手术史、恶性肿瘤、免疫或血液疾病、妊娠、资料不全的。

最终选择患者527例,其中房颤患者236例,窦性心律患者291例。

1.1 一般资料。

包括性别,年龄,是否高血压、卒中、糖尿病,心脏彩超结果(LAD、LVEF、LVFS、LvEDD ),血液生化结果(SUA、HCY、TG、LDL、CER)。

1.2 统计学方法。

应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9.0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检验。

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 )表示,用t 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Q25,Q75)表示,用秩和检验。

应用Logistic 回归逐步法筛查其预测因素。

设定全文资料α=0.05。

2 结果2.1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卒中、高血压、糖尿病、LAD、LVEF、FS、LvEDD 、HCY、TG、LDL、CER 是房颤的危险因素。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缺血性卒中的预防研究进展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缺血性卒中的预防研究进展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21 年4 月第 19 卷第 4 期Chinese Journal o f C ardiovascular Research .April 2021,Vol.l 9 ,No.4•365*综述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缺血性卒中的预防研究进展文书王悦喜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2019GG162)作者单位= 010000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通信作者:王悦喜,E-mail:******************【摘要】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缺血性卒中及体动脉栓塞的发病率很高,预防这一事件的发生现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题:抗凝治疗无疑是卒中预防中重要环节之一,新型口服抗凝剂相较华法林可能对亚洲心房颤动人群血栓栓塞的预防效果更好,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正在成为一种全新的选择,,随着左心耳封堵技术曰渐成熟,给不适合抗凝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带来了福音。

射频消融不仅可以恢复窦性心律,还可以降低心房颤动负荷,减少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对于栓塞风险较高的患者来说,新型口服抗凝药联合射频消融对卒中预防效果可能会更好,:肥胖、吸烟、嗜酒、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在心房颤动病程进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包括心房颤动危险因素在内的综合管理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效果更佳:本文就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关键词】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缺血性卒中;抗凝;射频消融;左心耳封堵;危险因素管理doi:10.3969/j.issn.1672-5301.2021.04.014中图分类号RS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301(2021)04-06Progress on prevention of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ischemic strokeWEN Shu, WANG Yue-xi. Graduate School o f I 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 Hohhot 010000,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WANG Yue-xi,E-mail:\^*****************【Fund program】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2019GG 162)【A bstract】The incidence of ischemic stroke and systemic arterial embolism in patients with non-valvularatrial fibrillation is very high, and the prevention of this event has become a hot topic of research at home andabroad. Anticoagulant therapy is undoubtedly one of the important links in stroke prevention. Compared withwarfarin, the new oral anticoagulant may be more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thromboembolism and lower incidence ofadverse events in Asia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so it is becoming a new choice. With the increasingmaturity of 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sion technology, it brings good news to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whoare not suitable for anticoagulation therapy.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can not only restore sinus rhythm, but alsoreduce the load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thromboembolic events, for patients with highrisk of embolism, new oral anticoagulants combined with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may be more effective in strokeprevention. Obesity, smoking, alcohol addiction, hypertension, diabetes and other risk factors play an importantrole in the progress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including risk factors of atrial fibrillation,is more effective in the prevention of ischemic strok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ischemic strokein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K eyw ords】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Ischemic stroke; Anticoagulation; Radiofrequency ablation;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sion; Risk factor managementi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概述心房颤动(房颤)是心内科常见的室上性心律 失常,发病率随年龄逐渐增高。

直接胆红素与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直接胆红素与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第34卷第8期2021年4月医学信息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onVol.34No.8Apr.2021专题直接胆红素与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类型的相关性分析郭世杰,齐向前(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内二科,天津300457)摘要:目的探讨直接胆红素与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类型的相关性遥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337例,其中阵发性房颤患者234例为阵发房颤组,持续性及永久性房颤患者103例为慢性房颤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Spearman相关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直接胆红素与房颤类型的关系遥结果慢性房颤组男性比例、体重、尿酸、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左房直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右房直径、右室舒张末内径高于阵发性房颤组,LVEF低于阵发性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身高、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肌酐、TC、TG、LDL、谷丙转氨酶、TSH、TT3、TT4、BNP、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遥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体重、尿酸、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右房内径及右室舒张末内径与慢性房颤之间呈正相关(i=0.133、0.178、0.193、0.225、0.470、0.122、0.390、0.294,P<0.05),左室射血分数与慢性房颤呈负相关(i=—0.216,P<0.05)。

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左房内径与慢性房颤独立相关,直接胆红素未进入回归方程遥结论直接胆红素与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类型无独立相关性,心房体积增大是阵发房颤进展为慢性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遥关键词:直接胆红素;心房颤动曰左房内径中图分类号:R541.7+1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21.08.002文章编号:1006-1959(2021)08-0005-03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Direct Bilirubin and Types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Non-valvular DiseaseGUO Shi-jie,QI Xiang-qian(The Second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TEDA International Cardiovascular Hospital,Tianjin300457,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direct bilirubin and the types of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Methods A total of337 patients with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who were hospitaliz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2015to January2019were selected.Among them,234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were included in the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group.103patients with persistent and permanent atrial fibrillation belong to the chronic atrial fibrillation group.The clinical data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and the Spearman correlation and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rect bilirubin and the type of atrial fibrillation.Results The proportion of men in the chronic atrial fibrillation group,body weight,uric acid,total bilirubin,direct bilirubin,left atrial diameter,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inner diameter,right atrial diameter,and righ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inner diameter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group.LVEF was lower than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氏0.05);Two groups of age,height,white blood cell count,red blood cell count,hemoglobin,platelet count,D-dimer,creatinine,TC,TG,LDL,alanine aminotransferase,TSH,TT3,TT4,BNP,history of hypertension, history of diabetes,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moking history and drinking history(J?>0.05).Spearman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body weight,uric acid,total bilirubin,direct bilirubin,left atrial diameter,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right atrial diameter and righ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hronic atrial fibrillation(=0.133,0.178,0.193,0.225,0.470,0.122,0.390,0.294, JV0.05),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chronic atrial fibrillation(i=—0.216,J约0.05).The analysis of the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showed that the left atrial diameter was independently related to chronic atrial fibrillation,and the direct bilirubin did not enter the regression equation.Conclusion There is no independent correlation between direct bilirubin and the types of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Increased atrial volume i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the progression of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to chronic atrial fibrillation.Key words:Direct bilirubin;Atrial fibrillation;Left atrial diameter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又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氧化应激反应可能是相关因素之一[1]。

非瓣膜性房颤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

非瓣膜性房颤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

DOI:10.19368/ki.2096-1782.2023.14.009非瓣膜性房颤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陆程灿1,2,董志强1,王佳宁1,刘亚慧1,赵剑锋1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药学部,江苏南京211100;2.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江宁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211800[摘要]目的分析非瓣膜性房颤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

方法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4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心内科住院的32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根据在院心电图结果分为房颤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和对照组(其他非房颤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各160例。

先以简单关联性分析筛选房颤影响因素,再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房颤相关危险因素,最后借助ROC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诊断效果。

结果房颤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体质量、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心功能不全、吸烟史和部分实验室指标(射血分数、左房内径、D-二聚体、心率、白蛋白、尿素、肌酐和尿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质量、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左房内径、D-二聚体和白蛋白是房颤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ROC曲线显示预测模型的AUC、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0.895、80.0%和85.3%。

结论通过分析临床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对于房颤的管理和预防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非瓣膜性房颤;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ROC曲线[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782(2023)07(b)-0009-05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and Establishment of Prediction Model for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LU Chengcan1,2, DONG Zhiqiang1, WANG Jianing1, LIU Yahui1, ZHAO Jianfeng11.Department of Pharmacy, Jiangni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211100 China;2.Jiangsu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 Jiangning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2118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of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establish a prediction model.Methods 320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who were hospitalized in the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Jiangni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November 2022 to April 2023 were enrolled. According to the electrocardiogram results in the hospital, they were divided into an atrial fibrillation group (patients with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a control group (patients with othe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other than atrial fibrillation), 160 cases each. First, simple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screen factors affecting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then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identify risk factors related to atrial fibrillation. Finally, the ROC curve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effect of the prediction model. Results Comparison of age, gender, body mass, body mass in‐dex,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glycated hemoglobin, cardiac dysfunction, smoking history, and some laboratory indicators (ejection fraction, left atrial diameter, D-dimer, heart rate, albumin, urea, creatinine, and uric acid) between the atrial fibrill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body weight,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glycated hemoglobin, left atrial di‐ameter, D-dimer and albumin were related risk factors for the occurr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The ROC curve showed that the AUC,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the prediction model were 0.895, 80.0% and 85.3% respectively. Conclu⁃[基金项目]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院级科研项目-面上项目(JKC2022040)。

FIB、D-dimer检测在评价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中的价值的开题报告

FIB、D-dimer检测在评价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中的价值的开题报告

FIB、D-dimer检测在评价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中的价值的开题报告研究背景和意义: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是心房颤动的一种常见类型,它发生的最常见原因是心脏瓣膜病变。

NVAF 与心脑血管栓塞有极高的相关性,这是由于心房颤动造成的血流紊乱和心室功能障碍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血栓可以脱落并引起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卒中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识别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非常重要,以便针对性地预防和治疗。

目前,评估NVAF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主要是基于患者的临床特征。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血液生化标志物已成为测量和判定血栓栓塞风险的更加精确的方法。

其中,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 D-二聚体(D-dimer)是两种常用的标志物。

FIB是血液中最主要的凝血因子之一,它与血栓形成的过程密切相关。

一些研究表明,高水平的FIB可预示血栓栓塞的发生。

D-二聚体是代表溶血作用的标志物,升高的D-二聚体水平意味着有血栓溶解的存在。

在某些情况下,D-二聚体的升高表明了血栓栓塞的发生。

因此,本研究旨在研究 FIB 和 D-dimer 检测在评价 NVAF 患者血栓栓塞危险中的价值。

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200例 NVAF 患者。

2. 数据采集:采集患者临床资料及检查结果,包括心电图、超声检查、FIB 和 D-dimer 的检测结果。

3. 数据分析:将患者分为血栓栓塞组和非血栓栓塞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检查结果。

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 FIB 和 D-dimer 检测在评价血栓栓塞危险中的价值。

预期结果:本研究将探讨 FIB 和 D-dimer 检测在评估 NVAF 患者血栓栓塞危险中的效能和意义。

我们预计,在 NVAF 患者中,高 FIB 和 D-dimer 水平将与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显著相关。

此外,本研究的结果可能有助于深入了解NVAF 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并进一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治疗。

达比加群酯治疗脑梗塞合并非瓣膜性房颤的疗效、安全性和NIHSS评分分析

达比加群酯治疗脑梗塞合并非瓣膜性房颤的疗效、安全性和NIHSS评分分析

达比加群酯治疗脑梗塞合并非瓣膜性房颤的疗效、安全性和 NIHSS 评分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脑梗塞合并非瓣膜性房颤应用达比加群酯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和NIHSS评分。

方法:从2020年5月-2021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脑梗塞合并非瓣膜性房颤的患者中,随机抽取使用华法林、达比加群酯的病例各35例,其中接受华法林治疗的作为对照组,接受达比加群酯治疗的3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两组脑梗塞合并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和NIHSS评分。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4.3%,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4.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NIHSS评分,两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两组脑梗塞合并非瓣膜性房颤的安全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从回顾结果发现脑梗塞合并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接受达比加群酯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明显改善,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神经功能,缓解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产生,其安全性、疗效显著。

关键词:脑梗塞;非瓣膜性房颤;达比加群酯;神经功能评分据社会调查发现,在中老年人群中脑卒中发生率非常高,其中脑梗塞是一种典型病症,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

脑梗塞患者通常伴有心电活动异常、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症状,再加上非瓣膜性房颤,会导致治疗效果降低,预后效果也不理想。

达比加群酯具有药效稳定、起效快、干扰因素少等优点[2],本次研究回顾了达比加群酯应用于脑梗塞合并非瓣膜性房颤的治疗过程,显示其可有效缓解症状,提高临床疗效,促进神经功能尽快好转。

详细研究过程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20年5月-2021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脑梗塞合并非瓣膜性房颤的患者中,随机抽取使用华法林、达比加群酯的病例各35例,其中接受华法林治疗的作为对照组,接受达比加群酯治疗的3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非瓣膜性房颤的危险因素分析

非瓣膜性房颤的危险因素分析

非瓣膜性房颤的危险因素分析肖小林;徐长生;王敏敏;严金龙【期刊名称】《检验医学与临床》【年(卷),期】2017(014)0Z1【摘要】目的探讨非瓣膜性房颤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初步预警评分系统.方法入选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心内科的住院患者,其中房颤患者236例,选取同时期窦性心律患者作为对照组(291例),收集其一般信息、心脏彩超资料、实验室资料,以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再通过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而根据各危险因素的比值比(OR值),初步建议预警评分系统,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其分辨能力,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其校准能力.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卒中、心衰、糖尿病、高血压、左房直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短缩率(FS)、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血山型半胱氨酸(HCY)、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铜蓝蛋白(CER)是房颤的危险因素.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矫正性别、年龄、常见并发症等混杂因素后,LAD、HCY是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TG、TC、HDL、LDL在一定程度上是房颤的保护因素.进而初步建立房颤的预警评分系统,总分为各独立危险因素评分之和,总分为3.5分,结合Youden指数,预测房颤的最佳界值为1.25分.从而得知风险评分标准:评分<1.25分为低危风险,评分≥1.25分为高危风险.此评分系统分辨能力较高(AUC=0.841,P<0.000),具有较好的校准能力(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P=0.235).结论矫正性别、年龄、常见合并症等混杂因素后,LAD、HCY是非瓣膜性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TG、TC、HDL、LDL是保护因素,初步建立房颤预警评分系统有助于早期预测房颤发生风险,做到早期预防.%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factors for non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to establish a prediction score system for it.Methods Totally 236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291 patients with the sinus rhythm rate who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who were admitted to cardiovascular internal medicine,were enrolled during January 2014 to January 2016.Collected the dates include Demographic,color sonography,laboratory examinations for all patients.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risk factors and it OR values were determined after statistically analyzed date by One-Way ANOVA,multivariate logistics regression analysis.Prediction score system for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was further established by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and Hosmer-Lemeshow goodness of fit test.Results One-Way ANOVA showed that age,stroke,heart failure,Diabetes,Hypertension,Left atrial diameter,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al shortening,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dimension,homocysteine,Triglycerides,Totl cholesterol,high-density lipoprotein,Low density lipoprotein and ceruloplasmin were risk fators for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Logis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left atrial diameter and homocysteine were independent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and Triglycerides,Totl cholesterol,high-density lipoprotein an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were the protective factors to a certain extent,after correct the confounding factors such as age,gender and common complication.Prediction score system was established whichthe highest score was 3.5.A risk score of 1.25 points was determined by Youden′s index,as the optimal cut-off for predict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Patients with <1.25 points were considered by low risk,and≥1.25 points were considered at high risk for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The prediction score system of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showed adequate discrimination(area under ROC curve was 0.841) and calibration(Hosmer-Lemeshow statistic test,P=0.235).Conclusion Logis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left atrial diameter and homocysteine were independent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and Triglycerides,Totl cholesterol,high-density lipoprotein an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were the protective factors,after correct the confounding factors such as age,gender and common complication.The clinical prediction score system may help clinicians to make pre-intervention for patients with high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risk.【总页数】5页(P72-76)【作者】肖小林;徐长生;王敏敏;严金龙【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新疆乌鲁木齐 830028;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新疆乌鲁木齐 830028;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新疆乌鲁木齐 830028;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28【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合并脑卒中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分析 [J], 刘晓利;郭珍立;李平2.非瓣膜性房颤并发脑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 [J], 赵欣;刘志华;王立志3.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继发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J], 杨静;侯建伟4.非瓣膜性房颤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J], 卢花;徐哲5.非瓣膜性房颤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风险评估 [J], 哈尼克孜·买买提衣明;马晓芸;刘诗琪;居勒德孜·海拉提;马尔加恩·巴克依;刘志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血栓患者心电图f波特点分析

慢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血栓患者心电图f波特点分析

慢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血栓患者心电图f波特点分析曾林玉;杜萍;郑萍萍
【期刊名称】《健康研究》
【年(卷),期】2016(36)5
【摘要】文章对照观察并发血栓及非血栓的慢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心电图,探讨慢性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的心电图f波特点,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结果显示:血栓患者的f波细颤比例显著高于非血栓患者,f波振幅明显低于非血栓患者,但两组的f-f波间期以及f波时限不存在差异;提示心电图f波与慢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血栓形成之间存在一定关联,可作为血栓栓塞的筛选指标之一.
【总页数】2页(P584-585)
【作者】曾林玉;杜萍;郑萍萍
【作者单位】杭州市西溪医院心电图室,浙江杭州310023;杭州市西溪医院心电图室,浙江杭州310023;杭州市西溪医院心电图室,浙江杭州310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22
【相关文献】
1.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f波特点与血栓栓塞危险性的关系
2.慢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心电图f波特点分析
3.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心电图f波特点及左房直径对评估血栓栓塞事件危险性的临床价值
4.持续性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心电图f波特点与血栓栓塞事件的关系
5.慢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心电图f波特点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