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四中学高三一轮统考模拟历史试题(wd无答案)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5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山东省宁阳县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二轮复习第二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说明:本试卷共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试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并填涂在答题卡上,每小题3分,共45分)1.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
“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
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 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 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 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答案】B【解析】【详解】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说明华夷之辨的意识已经形成,以华夏和蛮夷之间的区别来强化华夏族的种族和文化认同感,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出国家统一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是华夏族内部问题,不是民族冲突,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血缘纽带作用,故D项不符合题意。
2.下图为《汉画像石·纺织》,画面上清晰地呈现出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即一人调丝,一人络丝、并丝,一人踏机织作。
图中所使用的脚踏提综式斜织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工具。
据此可知,汉代A. 劳动人民勤劳智慧B. 棉纺织业水平高超C. 发明擀弹纺织技术D. 文明程度世界领先【答案】A【解析】【详解】该画像石反映了汉代纺织业的发展,脚踏提综式斜织机的使用,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故选A;该画像反映的是丝纺业而非棉纺织业,排除B;元朝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发明了一整套擀、弹、纺织等工具,排除C;D夸大了材料内容,排除。
3.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
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
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A. 明清时期的工匠缺乏技术经验积累B. 闭关锁国政策阻碍外来技术的传入C. 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D. 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所限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加之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国内外市场狭小,缺乏技术革新的动力,故C项正确。
山东省2020届高三历史一轮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一轮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西周时期,在祭天或祭祖完毕之后,天子会拿一块作供品用的肉来赏赐给某一诸侯。
这个诸侯会感到非常光荣,其他诸侯也羡慕得很。
这反映出当时A. 周文化的延续性B. 宗法制的稳固C. 神权的至高无上D. 王权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赏赐,诸侯感到光荣,其他诸侯也羡慕,说明当时宗法制度较为稳固,没有出现周王室衰微的局面,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周文化的延续性,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神权,西周没有实现王权的高度集中,故排除CD两项。
2.下表为唐宋时期中央各级官办学校入学资格统计表。
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 知识分子参政规模不断扩大B. 科举制度促进教育发展C. 社会等级秩序日益走向瓦解D. 理学正统地位渐趋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由表格信息可知:对比唐朝,宋朝中央各级官办学校入学资格均有所放宽,即面向社会招生范围不断扩大,这是科举制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表现,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入学资格的放宽,与知识分子参政没有关系,排除A;材料中的变化有利于打破特权阶层对入学权的垄断,但并不意味着社会等级秩序走向瓦解,排除C;材料未涉及理学地位确立的问题,排除D。
3.明代后期,广东一位缪族长在他的家训中,虽声称“士为贵,农次之,工商又次之”,但又劝家族子弟“量力勉图,各审所尚”,即从事工商等行均可。
这反映了他A. 规范族人的从业行为B. 持有重农抑商的思想C. 面对现实和顺应时势D. 强调传承族规的重要【答案】C【解析】明代后期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人们的“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已有改变,因此出现材料中的“劝家族子弟‘量力勉图,各审所尚’,即从事工商等行均可”的现象。
故答案为C项。
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重农抑商思想已有改变,排除B项;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4.下图为经济学家刘逖对清代人均GDP的详细测算,测算结果显示:“有清一代,人均收入也在其经济恢复后即开始下降,并在乾隆盛世时一度跌至最低点。
2020届山东省泰安市历史高考试题试卷模拟测试题及答案
2020届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四中历史高考三模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毎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3分)有学者认为“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
”材料表明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A.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B.民族认同感的增强C.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D.中原文化已经统一2.(3分)汉代士人心目中,周公是忠、义的完美的化身,是理想政治人物的典范。
但唐太宗却将周公逐出国子监的圣堂,流传汉晋八百年的“周孔之道”也被取消支配意识形态的特征地位。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佛道冲击儒学正统地位B.君主权威强化的需要C.科举制度完善的要求D.儒学复兴运动的影响3.(3分)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
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A.适应了经济格局的变化B.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D.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4.(3分)在18、19世纪之交成书的《御制五体清文鉴》,是清朝特地撰修的一部满、藏、蒙、维、汉五种语言对照的分类辞书。
撰修辞书()A.实行思想文化专制B.达到“书同文”的目的C.强调各民族文化平等D.便于各民族文化交流5.(3分)明代中后期,松江府的棉纺织业,苏州和浙江湖州、杭州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江西铅山的造纸业以及景德镇的制瓷业闻名全国。
这反映了()A.资本主义萌芽范围扩大B.区域经济分工特点明显C.官营手工业生产水平高D.经济的重心进一步南移6.(3分)如图为1881年发行的开平矿务局股票,股票右侧记载:“……直隶爵阁督部堂李,批准设局招商开采煤铁等矿,札饬筹办等因,当经本局议定先后招集股银壹百贰拾万两,分作壹万贰仟股,每股津平宝纹壹百两,一股至千股,皆可附搭……”由此可知()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官督商办B.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C.洋务企业受西方经营方式影响D.煤矿业获得了稳健快速发展7.(3分)1894年9月,北洋水师“经远舰”在黄海大战中沉没于辽宁庄河海域。
山东省2020届新高考模拟试卷历史测试四(word无答案)
2020年山东省新高考模拟试卷(四)历史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的姓名、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朝的“外服”主要是指一些慑于商王武力强大而服属于商王的时叛时服的异族邦;而在西周,(诸侯国)则成为周王朝在边疆有力的“屏藩”。
据此可知,与商朝相比,西周王朝()A.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B.强化了异族管理地方局面C.避免了地方权势的膨胀D.能有效控制王畿以外地区2、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
这反映出(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3、学者方克立在继承与反思我国传统文化体用观的基础上,提出学术研究需“马魂、中体、西用”之说,即“马学(马克思主义学说)”为精神指导原则,“中体”强调文化的民族主体性(不是精神指导原则),“西用”则强调对其他民族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文化资源的学习与借鉴。
对此理念理解最准确的是,学术研究要()A.坚持理论自信与民族自信B.具有面向世界的学术眼光C.传统文化是现代学术之源泉D.三学合一,重视综合创新()C.政府投资开办工厂D.国内农民起义的影响5、1882年轮船招商局召开股东代表大会,决定再招股100万两,仁和保险公司也乘势扩股1万股,计银50万两,上海机器织布局于1880年公布招股章程后,认股者源源而来。
2020年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四中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2020年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四中高考历史一模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西周时期,在祭天或祭祖完毕之后,天子会拿一块作供品用的肉来赏赐给某一诸侯。
这个诸侯会感到非常光荣,其他诸侯也羡慕得很。
这反映出当时()A.宗法制的稳固B.周文化的延续性C.神权的至高无上D.王权高度集中2. 如表为唐宋时期中央各级官办学校入学资格统计表。
如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B.知识分子参政规模不断扩大C.理学正统地位渐趋确立D.社会等级秩序日益走向瓦解3. 明代后期,广东一位缪族长在他的家训中,虽声称“士为贵,农次之,工商又次之”,但又劝家族子弟“量力勉图,各审所尚”,即从事工商等行均可。
这反映了他()A.持有重农抑商的思想B.规范族人的从业行为C.强调传承族规的重要D.面对现实和顺应时势4. 如图为经济学家刘逖对清代人均GDP的详细测算,测算结果显示:“有清一代,人均收入也在其经济恢复后即开始下降,并在乾隆盛世时一度跌至最低点。
”对此合理解释是()A.自然灾害的频发B.封建经济持续衰落C.封建赋税盘剥沉重D.人口爆炸式增长5. 光绪元年四月二十六日(1875年5月30日)清政府确立了加强海防与建立海军的方针,任命直隶总督李鸿章和两江总督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
这一举措表明()A.清政府的海防意识显著提升B.中国海防空虚局面根本上扭转C.国防战略调整到以海洋为主D.中国军制现代化改革开始起步6. 《辛丑条约》签订后,士大夫们对严复《天演论》的解读,逐渐指向革命。
这说明()A.达尔文进化论直接影响广大国人B.严复主张资产阶级革命C.适者生存思想必然推动革命发展D.时局变化影响思想变迁7. 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时,邮政总局发行邮票2枚:“卢沟桥抗日”“战斗在长城内外”;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时邮政总局发行邮票8枚:“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四中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块检测(1)历史试卷
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模块检测历史试题一、选择题(60分,每小题3分)1.甲骨文卜辞中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
”《诗经》:“千耦其耘,徂隰徂畛。
”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材料反映了( )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C.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D.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2.在西汉社会中,“以末致财”的大商人,虽然家资数千万乃至万万,但仍须“用本守之”。
这一现象( )A.打击了商人的经商热情B.加速了农民的破产流亡C.抑制了地方的割据势力D.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3.汉代帝王及部分近臣下葬用的玉衣形如铠甲,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由此可知汉代()A.手工业的发达促进了社会层次的划分B.丧葬出现了奢靡浪费的社会风气C.手工业发展与封建礼制相适应D.等级制推动了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4.“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
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5.有学者研究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
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
这表明(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C.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D.宋代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6.1609年,应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邀请,格劳修斯发表了《论海上自由》,认为“海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不可占领的;应向所有国家和所有国家的人民开放,供他们自由使用”。
宁阳四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宁阳四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
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
周礼记载:“天子用九鼎”,但考古人员在春秋时期的诸候墓中发现也有九鼎,这说明当时()A.诸候争霸,胜者为王B.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C.尊王攘夷,号令诸候D.大国诸候饮马黄河,问鼎中原2.祭祀祖先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民间风俗。
江西乐安流坑村是江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聚族而居的封建宗族组织,保存了较为完整的祠堂祭祀习俗和历史文化遗迹。
追根溯源,上述现象与下列哪种制度中有密切关系()A.井田制B.分封制C.宗法制D.郡县制3.借鉴历史,总结历史,再根据现实情况,创造历史,这就是善读史书的毛泽东。
毛泽东善读史书,对赢政很是赞赏,他曾说“百代都行秦政制”。
对此话正确的理解是()A.秦使分封制寿终正寝B.秦推行郡县制影响重大C.皇帝制被后世采用D.三公九卿制得以延续4.君臣关系的好坏,应当说是一个政权的政治是否正常和能否稳定的标尺。
有学者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大臣“坐而论道”,从宋太祖以后“站而论道”,到了明代只能“跪奏笔录”,这种变化说明了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中央集权日益加强C.内阁制度日渐成熟D.丞相被废,六部地位极低5、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 B.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6、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是因为A.唐朝设政事堂B.元朝设中书省C.明朝废除宰相制D.清朝设军机处7、皇权是对社会权力资源的独家垄断。
山东省泰安市2020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高三第四轮复习质量检测历史试题2020.6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不仅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甚至有些时候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但是后来,独立人格在土大夫身上极为度乏。
他们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
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宗法纲常的束缚B. 专制制度的强化C. 小农经济的发展D. 科举制度的僵化【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说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不仅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甚至有些时候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后来就不具有这样的特点了,这是因为之后中国就演变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由于这一制度的专制色彩,导致了上述变化,故B项正确;宗法纲常属于专制皇权的衍生物,故排除A;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产生并发展了,所以不能解释之后士阶层的特点变化,故排除C;科举制度的僵化是在明清时期,而题干中提到变化在春秋战国之后就出现了,故排除D。
2.如图是出土于山东嘉祥县的东汉画像石。
图中左边拄拐杖的老者是老子,对面躬身捧雁问礼者是孔子,其身后所随四人为颜回、子路等弟子,此类画像石出土约30余幅。
这些画像石并不出自上层贵族墓葬,其墓主多属拥有一定土地和经济基础的社会群体。
这反映了东汉A. 治国理念变化B. 绘画水平的提高C. 学术派别的交流D. 儒学下移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东汉时期,原本是上层贵族墓葬中的孔子问礼图,多出现于拥有一定土地和经济基础的社会阶层的墓葬中,这反映了东汉儒学下移,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治国理念的变化,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绘画水平的提高和学术派别的交流,故BC错误。
3.宋代儒学家通过对《易经•家人》的阐发,搭建出一条理想的社会链条:女正—家道正——天下正。
该观点A. 认为女性可以在政治中发挥作用B. 主张女性应该维系家族内外秩序C. 对女性道徳贞节要求更加严苛D. 肯定女性的自立意识和个性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儒学。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四中学2023届高三上册一轮复习模拟验收历史在线考试题带答案和解析
选择题“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
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
材料反映了A. 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 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C. 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D. 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央的相关职能部门,在地方都有对应的机构,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B错误;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的是战国时期,C错误;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材料没有体现,D错误。
选择题董仲舒依据《王制》所谓“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并将其与阴阳五行相配,提出配合阴阳的“三纲”与比拟五行的“五常”,这叫“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这一主张的主要目的是A. 强化君权神授的思想B. 宣扬天人感应的思想C. 依靠外在制度管理国家D. 强调社会秩序的合理性【答案】D【解析】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是为了适应封建专制的需要,从题干“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也可以看出董仲舒的阐述是政教制度和天的对应,故选择D项;A项没有体现,不选;B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不选。
选择题明朝规定入内阁大学士者既有“格心之学”,又有“济世之才”,通过经筵日讲“格君心之非”,引导皇帝的行为合乎“正道”。
据此可知,明代内阁A.地位高于其他中央机构B.有助于规范君主执政C.受到了陆王心学操控D.确保中央的决策正确【答案】B【解析】据材料“内阁大学士者……通过经筵日讲‘格君心之非’,引导皇帝的行为合乎‘正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明代内阁引导皇帝规范执政,故B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内阁地位高于其他中央机构,故A 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内阁受到了陆王心学操控,故C排除;引导皇帝规范执政并不等于确保中央的决策正确,故D排除。
选择题如图是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由此推知,玉米、甘薯在中国的推广种植A.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B.有利于抑制土地的兼并C.有助于缓解人地矛盾D.从沿海向内地逐步拓展【答案】C【解析】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被引进到中国,并在明朝晚期开始在中国种植,在清朝前期的推广种植,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粮食产量,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有助于缓解人地间的矛盾,C项正确;自南宋以来南方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玉米甘薯的种植不可能改变南北经济格局,排除A项;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玉米、甘薯的种植无法抑制土地兼并,排除B项;从地图看,玉米、甘薯的种植是从南方向北方逐步推广,但并不都是从沿海向内地推广,排除D 项。
山东省泰安市2020届新高考模拟试题历史试题
山东省泰安市2020届新高考模拟试题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坐号、准考证号、填写(涂)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姓名、准考证号和座号。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
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
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些均反映出A.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C.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2.秦朝到元朝地方管理机构演变情况表。
下表是根据历代《地方志》整理而成,反映出从秦朝到元朝A.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减轻中央的负担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方式不变C.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加强对地方控制D.州郡等地方行政区的权力不变3.北宋时,科举高中状元是头等光荣的事情,就算是大将军带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
这反映了A.重文轻武导致价值观念变化B.文武并重导致边患危机消除C.科举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繁荣D.武将专权遭到中央政府压制4.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东汉时期谏官成为定官,谏官制度(专职监察皇帝的制度)得到发展;唐朝时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
这反映出汉唐时期A.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定的民主性B.开始限制君主的权力C.意图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D.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地完善5.中国古代农民的实际负担,并不等同于政府的赋税征课额,历史上赋役历来就有“明税轻、暗税重,横征杂派无底洞”的弊病。
山东省宁阳县2020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期中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宁阳县2020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期中模拟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汉后期贡禹、东汉张林都曾主张废止钱币,国家租税皆征布帛及谷。
在《后汉书》中,征收“租调”、“调取谷帛”等记载累见不鲜。
这A. 进一步固化了小农经济B. 反映出社会动荡不安C. 说明田庄影响国家税收D. 说明商品经济的萎缩【答案】A【解析】据材料“废止钱币,国家租税皆征布帛及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重视实物税收,促使农民生产进一步与商品经济分离,这进一步稳固了小农经济的地位,故A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动荡不安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田庄影响国家税收的问题,故C 选项错误;政府重视实物税收不等于商品经济的萎缩,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2.《礼记》中记载:玉器等产品,不能在市场上交易。
而《左传》昭公十六年(公元前526年)记载,韩起要在郑国买商人的玉环,玉器已经可以在市场上交易。
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玉器产量有较大增长B. 战国时期手工业进步C. 奴隶主贵族纷纷破产D. 商品经济有一定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玉器由不能在市场上交易到可以在市场上交易,反映了市场的需求增加,而非供应的增加,故与玉器产量无关,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手工业的进步,能够推动玉器的交易,但非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奴隶主贵族的破产与玉器的市场交易无必然联系,故C项错误;玉器在市场上可以交易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D项正确。
3.从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布均田令开始,到唐玄宗李隆基于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下令禁止农地买卖和抵押结束,近130年内共有五个皇帝(含大周皇帝武则天)发布九道诏书,都是禁止农地买卖的。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三轮冲刺模拟试题(含解析)
A。 在法官学者的推动下不断革新
B. 特别重视个人的权利义务
C。 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相适应
D。 继承了古希腊的人文主义
A.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 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C。 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 实用性消费观念盛行
料“特出西洋名酒为饷”“购买一些西洋玻璃杯、洋皂用来赠送亲朋好友”中可以看出,当时购买一些日用洋货以作为馈赠亲朋的礼品, 成为当时的时尚,这体现出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物质生活的变化,没有体现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故AB项排除;洋货主要是作为炫耀富有的奢侈品,故D项排除。
13。《全球通史》说:“14年以前,欧洲己是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发源地。……然而,战争的浩劫使欧洲人士气沮丧,失去信心,在欧洲大陆的各个地方,古老的秩序正受到怀疑和挑战。"这主要是在强调第一次世界大战
A。 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B. 导致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广泛兴起
C。 使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
D。 引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怀疑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发源地”、“ 战争的浩劫,失去信心,古老的秩序正受到怀疑和挑战。”反映了一战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破坏,人们的信心受损,故D项正确。人员和财产损失,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A项排除。社会主义运动的广泛兴起,材料无法体现,故B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的问题,故C项排除。
12.16、17世纪,建立在全球商品交换基础上的社会分工逐渐形成;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和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品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由此可见,当时
山东省宁阳县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第一次文科综合模拟训练历史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宁阳县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第一次文科综合模拟训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我国古时以“春为岁首”,立春是开年元日。
这一天,皇帝和皇后要携领京城文武百官举行“皇帝亲耕、皇后亲蚕”的仪式。
各地州郡也要举办各种春祭庙会活动,传达朝廷旨喻,传播农桑新法。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 古代社会以农为本B. 政府注重精耕细作C.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D. 各地民俗趋向一致【答案】A【解析】雍正帝祭祀农神体现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体现了以农为本即重农的立国理念,故答案选A。
B项题干没有体现;题干反映的是经济方面的内容,不是政治方面的内容,排除C;题干没有提及各地民俗,排除D。
2.宋元以来,江南地区因粮食丰裕,有“苏湖熟,天下足”之民谚,但到明代中后期,民谚已变为“湖广熟,天下足”。
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 湖广地区成为全国经济中心C. 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动D. 江南地区社会经济急剧衰退【答案】C【解析】材料中“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的变化,反映了粮食生产中心由苏湖地区转移到湖广地区。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广泛种植经济作物,经济发展格局发生变动,C项正确。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时期,A项错误;B、D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3.清朝曾规定,有些工匠需编甲,“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又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
材料表明A. 清政府严格实行保甲制度B. 清政府限制商人经营范围C.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D. 清政府抑制工商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可知,清政府推行抑商政策,抑制工商业的发展,故D正确;A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限制商人经营范围”,排除B;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四中学高三一轮统考模拟历史试题
(wd无答案)
一、单选题
(★) 1 . 西周时期,在祭天或祭祖完毕之后,天子会拿一块作供品用的肉来赏赐给某一诸侯。
这个诸侯会感到非常光荣,其他诸侯也羡慕得很。
这反映出当时
A.周文化的延续性
B.宗法制的稳固
C.神权的至高无上
D.王权高度集中
(★★) 2 . 下表为唐宋时期中央各级官办学校入学资格统计表。
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学校名称朝代入学资格
国子学
唐朝三品以上官员子孙
宋朝京朝七品官以上子孙
太学
唐朝五品以上官员子孙
宋朝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
四门学唐朝
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
秀者
宋朝八品以下官员至庶人子弟
A.知识分子参政规模不断扩大B.科举制度促进教育发展
C.社会等级秩序日益走向瓦解D.理学正统地位渐趋确立
(★★) 3 . 明代后期,广东一位缪族长在他的家训中,虽声称“士为贵,农次之,工商又次之”,但又劝家族子弟“量力勉图,各审所尚”,即从事工商等行均可。
这反映了他
A.规范族人的从业行为
B.持有重农抑商的思想
C.面对现实和顺应时势
D.强调传承族规的重要
(★★) 4 . 下图为经济学家刘逖对清代人均GDP的详细测算,测算结果显示:“有清一代,人均收入也在其经济恢复后即开始下降,并在乾隆盛世时一度跌至最低点。
”对此合理解释是
A.封建经济持续衰落
B.自然灾害的频发
C.封建赋税盘剥沉重
D.人口爆炸式增长
(★★★★) 5 . 光绪元年四月二十六日(1875年5月30日)清政府确立了加强海防与建立海军的方针,任命直隶总督李鸿章和两江总督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
这一举措表明
A.中国海防空虚局面根本上扭转B.清政府的海防意识显著提升
C.中国军制现代化改革开始起步D.国防战略调整到以海洋为主
(★★) 6 . 《辛丑条约》签订后,士大夫们对严复《天演论》的解读,逐渐指向革命。
这说明
A.严复主张资产阶级革命
B.达尔文进化论直接影响广大国人
C.时局变化影响思想变迁
D.适者生存思想必然推动革命发展
(★) 7 . 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时,邮政总局发行邮票2枚:“卢沟桥抗日”“战斗在长城内外”;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时邮政总局发行邮票8枚:“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
两套邮票相比,后者
A.突出中共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B.强调了美苏两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C.肯定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作用
D.呈现了抗战中不同力量的历史贡献
(★★) 8 . 下表为“清代地方督抚旗员、汉员变化表”。
综合表格内容可知,当时
A.汉员比例上升实现了满汉平等
B.出现地方与朝廷分庭抗礼局面
C.晚清政府政权结构发生了变化
D.地方机构开启半殖民地化进程
(★★) 9 . 1952—1953年,中国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工业总产值增长98.3%、手工业增长60.9%、大型工矿项目施工694个到具体的各种产品产量增加多少都有规定。
“当时中央政府管2万个硬指标,计划就是法律,硬得很。
”“五年计划”发展模式
A.经济指标具体细致,具有指令性
B.内容科学详尽,具有强大生命力
C.是落后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必然选择
D.是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
(★★) 10 . 至1969年初尼克松上任前,新中国与美国共举行了134次大使级会谈,但唯一的
成果是1955年达成的关于遣返平民的协议,以至于有学者认为中美大使级会谈是“聋子的对话”。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对新中国的敌视
B.“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C.外交谈判策略不成熟
D.朝鲜战争对双方的影响
(★) 11 . 古罗马帝国屋大维统治时,开始授予某些法学家以解答祛律之特权,也即他们的解答
由于特许而具有特殊权威,成为罗马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据此推理
A.罗马法的发展具有一定专制特点
B.罗马帝国皇帝享有法律的解释权
C.法学家对万民法的研究较为深入
D.对法学解读助推了罗马法的发展
(★★) 12 . 1300~1500年左右,欧洲人口只有八千万,1700年达到了一亿两千万。
对此,解
释合理的是
A.商业革命的空前高涨B.物种的全球大交流
C.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D.生育观念空前解放
(★★) 13 . 18世纪60—80年代,北美地区“人民主权”的观念经历了一个从付诸实践到走向激进,再到被抑制的发展轨迹。
这一变化表明,美国建国之初
A.直接民主的弊端充分显现
B.背离了启蒙思想的原则
C.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D.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 14 . 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的工作报告中提出,苏联正在顺利地解决在按人口
平均计算的产品产量方面赶上美国的任务。
1966年,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三大上指出苏联正
在循序渐进的解决这一任务,并同样坚信苏联将会赶超美国。
这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苏联()A.否定了改革的必要性
B.坚持以农业改革为重点
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基本沿袭了斯大林模式
(★★) 15 . 下图形象地反映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本质内涵。
据此判断,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本质
内涵是
A.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B.使世界经济实现了体系化制度化
C.是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D.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二、材料分析题
(★★) 16 . 古代中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选官制度体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祖当贤,后子孙必显,行虽如桀纣,到(位次)从必尊……以世(世系)举贤,虽欲无乱,得乎哉?
——《荀子·君子》材料二(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适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三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
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
——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请回答:(1)材料一所述是哪一种选官制度?据材料一,分析荀子反对它的原因。
(2)归纳材料二中选官制度的演变特点(不得摘抄原文)。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特点。
(★★) 17 . 政治制度的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而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古今中外的人们都在不断地探索。
材料一(它)基本上是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比如议会必须定期召开,享有讨论国事
和言论自由的权利,征税权属于议会,国民可以自由请愿等等。
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没有什么
新意,但事实上,这却是政体制度上一次真正的革命。
——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材料二美国的创新在于:它建立了这样一个政府,它分权但不分裂,制衡却不抗衡……
——摘编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材料三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道:“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
”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哪部法律文件?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它“似乎没什么新意……却是政体制度上一次真正的革命?” (2)据材料二,简要概括自实现独立后美国是如何实现政治制度创新的?并综合分析制度创新对美国的积极影响。
(3)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借鉴美国联邦宪法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结合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和材料三的观点,说明这一借鉴为什么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 18 . 材料一整个50年代,中国对尼赫鲁的不结盟政策持批评态度,认为“中立是一种幌子。
”直到80年代,中国才关注不结盟的成功经验并采用尼赫鲁所倡导的不结盟这种比较务实
的外交环境。
——摘编自《关于不结盟外交战略问题研究》材料二两极格局打破后,由于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的瓦解,西方大国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变本加厉,它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对第三世界施加压力,发达国家也不再需要利用过去的中间地带,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减少。
有些第三世界国家为了尽快加入西方发达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或是为了赢得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援助和减免债务的优惠,甚至宣布退出不结盟运动。
——摘编自《冷战后不结盟运动与第三世界问题研究综述》(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对不结盟运动的态度有何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冷战后不结盟运动的命运有何变化,说明变化的原因。
三、论述题
(★★) 1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63—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欧洲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如图:
运用世界近代史的史实,对图进行探讨。
(说明:对图中几个要素间形成的关系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