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离体育性变异研究

合集下载

水稻异状颖壳、多雌蕊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精细定位的开题报告

水稻异状颖壳、多雌蕊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精细定位的开题报告

水稻异状颖壳、多雌蕊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精细定位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全世界都有广泛的种植。

在水稻的育种过程中,往往也会出现一些突变体,在变异的表型中,有一些在颖壳和雌蕊方面出现的突变体,比如异状颖壳和多雌蕊突变体。

这些突变对水稻分子育种尤其重要,因为它能够增加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更有利于满足人类的需求。

因此,深入探究水稻异状颖壳和多雌蕊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精细定位,对于促进水稻的品质和产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技术,分析水稻异状颖壳和多雌蕊突变体的遗传模式,进行精细定位,找到与这些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从而为水稻高产、优质育种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收集异状颖壳和多雌蕊突变体材料;2、设计杂交方案,进一步观察异状颖壳和多雌蕊突变体的表型;3、通过遗传分析和连锁分析,探寻异状颖壳和多雌蕊这些性状的遗传模式;4、通过基因定位等技术手段,实现对遗传模式的精细定位;5、对高亲缘度基因组Library的筛选和定向克隆,以此寻找与这些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该研究使用的主要方法和技术路线如下:1、异状颖壳和多雌蕊突变体材料的收集和保存;2、设计不同的杂交方案,将突变体杂交到正常品种,观察F1代和F2代的表型,并分析不同代之间的差异;3、通过遗传分析和连锁分析,确定异状颖壳和多雌蕊这些性状的遗传模式;4、通过基因定位等技术手段,实现对遗传模式的精细定位;5、对高亲缘度基因组Library的筛选和定向克隆,以此寻找与这些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

四、研究预期成果通过该研究,我们预计能够找到与水稻异状颖壳和多雌蕊突变体产生的关键基因,并能够精细定位这些关键基因的位置。

同时,我们还能够找到与这些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以此为水稻高产、优质育种提供更可靠的分子标记。

五、研究应用前景该研究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可以为农业科技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推动。

福建三明市2023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卷

福建三明市2023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卷

三明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普通高中期末质量检测生物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其中,1~12小题,每小题2分;13~16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科研人员在多种细胞中发现了一种RNA 上连接糖分子的“糖RNA”,而之前已知的糖修饰的生物分子是糖蛋白和糖脂。

糖RNA 和糖蛋白两类分子的共性是()A.都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上合成 B.都由C、H、O、N 和S 元素组成C.都是以碳链为骨架的生物大分子D.都携带并传递细胞中的遗传信息2.目前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已鉴定出13种水通道蛋白(AQPs),其中AQP3、AQP7、AQP9、AQP10属于水—甘油通道蛋白,它们既能运输水分子,又能顺浓度梯度转运甘油、尿素等中性小分子。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水分子通过AQPs 运输时需要先与其结合B.线粒体损伤的细胞摄入甘油的速率会明显降低C.多种中性小分子都能通过AQP10,说明AQP10无专一性D.水分子通过AQPs 的转运速率比直接通过磷脂双分子层快3.大豆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关系,如图为大豆叶片及根瘤中部分物质的代谢、运输过程。

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光合色素分布于叶肉细胞的甲中,可用纸层析法进行提取B.TP 是光合作用暗反应产生的有机物,在细胞质基质中合成蔗糖C.根瘤菌中合成ATP 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D.根瘤菌中的固氮酶是在大豆根细胞的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合成的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姓名。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姓名是否一致。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水稻不同外植体组织培养的差异性及其后代变异的研究

水稻不同外植体组织培养的差异性及其后代变异的研究
郑文 , 之 , 华 , 铭 , 晶 静 张燕 王昌 赵家 李 2
(. 1辽宁省稻作研究所 , 宁沈 阳 106 ; 辽宁省台安 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T 辽 1112. L 宁鞍山 140 ) _ 110
摘要 [ 目的] 选用适 宜的外植体 , 水稻 出苗率 最高且最 易获取 有利变异 。[ 法] 使 方 以成 熟 培 养, 察 同种培养条件 下 4 外植体 的诱愈率及诱 苗率 , 考 种 并调查各 种方 法所获 后代 的有利 变异 率。[ 果 ] 结 以成熟胚 为外植 体 时诱 愈 率 最高 ; 以花药为外植体 时获得 的愈伤组织诱 苗率最高 ; 以成 熟胚 为外植 体 时获得 的后 代材料 有利 变异率 最高。[ 结论 ] 该研 究为 水稻 育种提供 了参考依据 。 关键词 水稻 ; 组织培 养; 外植体 ; 差异性 ; 后代 变异 中图分 类号 ¥ 1 . 2 510 文献标 识码 A 3 文章编号 0 1 — 6 l O8O — 1 8 0 5 7 6 1( 0 )4 0 3 — 3 2 6
sld n te] Tl l eo n vO h [ e'l fTis eOatr wi D rntEx a si Riea d T erOfs rn Va it n  ̄ el C su i e t u h e plnt n c n h i f p ig rai s o
田 G nj ge l ( i s tt o  ̄an gPoic , hnag i n l l06 ) We-i t n a Rc I tue f o i rv e S eyn ,La i 1 11 en i n n or g Abt c I bete h s rha e eet ut l epat t m k esel e rec to c i et n ba efvrbevr - sr t j i ]1 er e c i dt sl ibe xl so aet ed a O cv ea m o cs a n h me ner e fi hg s adoti t oal ai g a re h nh a a d n t ai .Ilt dl a r m ro mm t ee by ,i a r a n n e wr ae s x l t om k iu ut eo c.necl s os sy le o t ee by,i a r m ro mm t eer dat r eet na pa st aetseclr fie rI al e l  ̄h Mu u u a h k e n s u r u

水稻育种 的困难和问题

水稻育种 的困难和问题

水稻育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水稻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育种工作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水稻育种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1. 遗传资源有限水稻作为人类重要的粮食来源,其遗传资源本应极其丰富。

然而,由于长期的农业实践和人工选择,大部分有利的遗传变异已经消失或被固定。

这使得育种者难以找到具有优良性状的新遗传资源,限制了水稻育种的进一步发展。

2. 抗病性及抗逆性差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恶化,水稻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病害和逆境威胁。

现有的水稻品种在抗病性和抗逆性方面普遍较差,使得生产中经常出现大面积减产或品质下降的问题。

3. 高产与优质矛盾突出长期以来,高产一直是水稻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

然而,在高产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品质的下降。

消费者对于稻米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实现高产与优质的统一是水稻育种面临的一大难题。

4. 耐肥抗倒性不强为了追求高产,农民往往过度施肥,导致稻株高、软,易倒伏。

耐肥抗倒性不强的品种不仅影响产量,还会导致品质下降,同时增加农业成本和降低经济效益。

5. 品种适应性不强由于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复杂多样性,不同地区对于水稻品种的需求也千差万别。

现有的水稻品种往往只适应某一特定地区的生长条件,而缺乏广泛的适应性。

这使得品种的推广和应用受到限制。

6. 品种结构单一目前市面上的水稻品种在结构上较为单一,大多只具备某一种或几种优良性状。

这使得育种工作的难度加大,同时也增加了农业生产的风险。

不同地区和不同生态环境需要不同类型的品种来满足生产需求。

7. 缺乏系统化育种方法传统的水稻育种方法主要依靠经验和试错法,缺乏科学、系统化的育种方法。

这使得育种过程效率低下、周期长,而且难以保证成功率和稳定性。

通过系统化育种方法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育种效率和成功率。

8. 新品种推广难度大由于种种原因,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往往面临着诸多困难。

一方面,农民对于新品种的认识不足、接受度有限;另一方面,新品种在推广过程中可能受到政策和市场等外部因素的限制。

水稻显性核不育基因的研究进展

水稻显性核不育基因的研究进展

发现绒毡层细胞解体延迟 , 氏体 乌 “97 水稻 、 C  ̄ 88 ” 6 o 射线辐照诱发创造水稻显 行了研究 , 0 / 性雄性核不育系和雄性核不育突变体 18 和 不参与小孢子细胞壁的形成 ; 73 花粉母细胞减数
18 79这几例的分离后代 的不育株 与可育株之 分裂期药隔维管束异常 , 细胞液泡化严重 , 染
17 98年颜龙安等在野栽组合 ( 萍矮 5/ 野) 离 , 8华 同时还发现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在高温下
F 2中的无花 粉型 不育 株 与反交 组合 ( 矮 能产生可育花粉, 萍 用这些可育花粉授到不 同品 5/ 8 华野) 4中的正常株杂交 出现典败型变异 种的柱头上 ,l F F 代不育与可育仍按11 比例 :的 株中发现的, 研究结果显示其具有显性核不育 分离 , 且转育后 代出现 的不育株败育彻底 , 无 说明不育株 系育性能稳定遗传 , 不 遗传特性 , 将其命名为“ 萍乡核不育水稻” 将 中间类型 , , 控制这一雄性不育 的基因定名为 M —P s 。之 育性与细胞质无关 , 同时用高温产生 的可育花 后, 8 1 9年 , 晓建、 9 邓 周开达等在 3 0 / 3 4 明恢 粉套袋 , 发现 自交一代 呈 3 不育 ) l 可育 ) ( :( 6 3的 F 5代 发 现 一 个 水 稻 雄 性 不 育 材 料 分离。贺浩华等于 19 年对萍乡显性核不育 99
维普资讯
《 三明农业科技} 06年第 3 ( t6期) 20 期 第 0
水稻显牲核不 育基 因的研究进展
黄显波 唐江霞 邓则勤
三 明市农科所
它 雄性不育是植物界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 “97 , 88 ” 它具有低温敏不育特性 , 的不育性 遗传背景 迄今 已在 4 个科 12 3 6 个属 67 1 种植物中发现 主要受细胞核内一对显性基 因控制 ,

水稻突变体的表型及其基因功能研究

水稻突变体的表型及其基因功能研究

水稻突变体的表型及其基因功能研究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质量对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水稻的病虫害和逆境抗性一直是制约水稻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为了寻找新的水稻品种,有学者把目光投向了水稻的突变体,即在水稻生长中出现的异常表型的植株。

水稻突变体的表型分析突变体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突变现象。

水稻的突变体通常表现为异常表型。

例如,非洲水稻亚种的株高相对较矮,穗粒寿命较长等。

突变体的表型变化对于遗传变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能为培育新优良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在研究突变体的表型时,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测量和分析。

比如,根系的形态、叶片的颜色和大小、穗粒的数量和大小、植株的高度和生长速度等。

通过对这些表型的测量和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突变体之间的差异,进而研究其产生原因和遗传机制。

水稻突变体的基因功能研究突变体的产生通常是由于基因的突变引起的。

因此,研究突变体的基因功能是了解其表型变化和遗传机制的重要基础。

目前,离子束辐射和化学诱变是产生突变体的主要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产生的突变体的基因变异范围广,为研究其遗传机制提供了条件。

在突变体的基因功能研究方面,主要有三个重要的方法,即遗传连锁分析、转基因技术和基因组学分析。

遗传连锁分析指的是利用遗传连锁关系来确定突变基因位置和功能的方法。

一般来说,突变体往往是由于单个基因的突变引起的,因此通过分析其遗传连锁关系,可以进行准确的基因定位和功能分析。

转基因技术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将一些外源基因导入到水稻的基因组中,以改变水稻的性状和抗性。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将其他物种的抗性基因导入到水稻中,从而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和适应性。

转基因技术的出现对于水稻的基因功能研究和品种选育具有重大意义。

基因组学分析是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突变体基因组进行分析和比较的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对基因组中的单个基因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在理解突变体基因组变异的同时,也能揭示水稻基因组的整体结构和遗传调控机制。

水稻的育种与改良

水稻的育种与改良

水稻的育种与改良水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抗逆性,农业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通过育种和改良,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将介绍水稻的育种和改良的过程,以及它们对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一、传统育种传统育种是最早也是最基础的育种方法之一。

在这种方法中,育种者通过选择优良品种进行杂交,从而获得具有更好性状的后代。

传统育种主要依赖于亲本自然交配产生的变异,然后通过观察和选择来筛选出理想的品种。

该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适用于各类水稻品种,但缺点是进展缓慢,需要长时间的培育周期。

二、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通过选取不同亲本进行杂交,产生的种子具有较高的产量和抗病性。

这种方法可以利用杂交优势,提高水稻的产量、耐病性和适应力。

杂交育种利用水稻种间亲缘关系远的优良亲本,对其进行人工授粉,获得杂交后代。

通过杂交育种,开发出了许多具有高产性、品质优良和抗逆性的杂交水稻品种。

三、基因工程育种基因工程育种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兴育种方法。

通过转基因技术,科学家可以向水稻中导入外来基因,从而使其具有抗虫、抗病、耐旱等优良性状。

基因工程育种有助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改善抗性,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尽管如此,基因工程育种在解决水稻病虫害等问题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四、分子标记育种分子标记育种是一种利用分子遗传学技术进行育种的方法。

它通过对水稻基因组进行深入研究,识别与重要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从而辅助育种者选择和培育具有所需性状的水稻品种。

分子标记育种具有高效、准确的优点,可以大大加快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

五、改良水稻的性状除了育种方法的选择外,改良水稻的性状也是提高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通过改良水稻的耐病性、抗逆性和适应性,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抗灾能力。

此外,改良水稻的食味性和品质特性,使其更受消费者的青睐。

六、结语水稻的育种与改良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

传统育种、杂交育种、基因工程育种和分子标记育种等方法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水稻产业的发展。

水稻愈伤组织的诱导[开题报告]

水稻愈伤组织的诱导[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生物工程水稻愈伤组织的诱导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水稻是人们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经典的模式植物.生长和分裂旺盛的胚性愈伤组织细胞培养是获得转基因植物的最好来源。

近年来,研究者先后从水稻各部位诱导出愈伤组织和再生植株。

虽然,幼穗、幼胚、花粉粒、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高,愈伤组织质量好而受到青睐,但上述材料多受季节限制,取材不便,阻碍了水稻组织培养的进一步发展.本实验选用本省粳稻种子为材料,对其在不同培养基条件下的出愈率及愈伤组织状态进行研究,以期获得状态较好的愈伤组织,为进一步利用其进行悬浮细胞培养及转基因研究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

2 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自1965年我国开展水稻细胞培养研究后,研究者以水稻幼穗、幼胚、花粉粒和花药为材料进行组织培养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尤其是建立起来的水稻胚性悬浮细胞系可作为基闪枪的理想受体,在水稻的遗传转化,品种培育巾具有重要作用。

再如细胞次生代谢物的生产,即通过细胞培养可得到大量合成的植物次生化合物,如生物碱、抗菌剂、利血平、橡胶、类同醇、糖类衍生物、天然色素等很多物质。

远源杂种植物的产生,是指由受精后障碍导致远缘杂交的植物不孕,使得植物的种间和远缘杂交常难以成功。

采用胚的早期离体培养可以使杂种胚正常发育,产生远缘杂交后代,从而育成新物种。

植物的快速繁殖,是指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对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使其短期内获得遗传性一致的大量再生植株的方法。

植物快速繁殖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最广泛,产生经济效益最大的研究领域,涉及的植物种类繁多,技术日益成熟并程序化,繁殖速度突破了植物自然繁殖的界限,成就了工厂育苗的梦想。

植物种质资源的离体保存,即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利用细胞和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的技术,进行了离体保存种质的研究。

种质资源离体保存是指对离体培养的小植株、器官、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等材料,采用限制、延缓或停止其生长的处理使之保存,在需要时可重新恢复其生长,并再生植株的方法。

基于雄性不育的水稻杂交稻育种技术研究

基于雄性不育的水稻杂交稻育种技术研究

基于雄性不育的水稻杂交稻育种技术研究第一章:引言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是全球人口的基本粮食来源之一。

然而,普通的水稻育种技术在提高产量和抗病性方面受到了限制。

由于雄性不育技术的出现,为水稻杂交育种技术带来了新的机遇。

基于雄性不育的水稻杂交稻育种技术已经成为了水稻改良和增产的一种重要选择。

在该技术的帮助下,已经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和前景。

第二章:基于雄性不育技术的水稻育种体系基于雄性不育的水稻育种技术是由在水稻花药发育过程中,抑制花药自我结实的过程组成。

在这一过程中,应用人工方法或者自然方法使雄蕊失去结实能力,因此雄性不育出现,以便收集有表现力和稳固性的雄蕊中的花粉。

然后该花粉植入另一个不同的变异体中,即雄蕊和雌蕊均具有变异基因。

通过对这些组合进行优质评估,可以确定适用于稳定高产量的组合。

该行业技术的应用帮助农民提高了稻谷收成。

第三章:基于雄性不育技术的水稻育种优点基于雄性不育技术的水稻育种有以下优点:1. 提高产量:随着育种方法的改进,基于雄性不育技术的水稻育种不仅避免了雄性自交,还可以利用异源的高效基因对抗育种过程中遇到的疾病等不利因素,因此大大提高收成。

2. 保证育种的一致性:基于雄性不育技术的水稻育种可以确保水稻的一致性和活力,从而创造出更优良的品种。

3. 降低育种成本:基于雄性不育技术的水稻育种相对便宜,因此更易于实现规模化生产。

第四章:基于雄性不育技术的水稻育种的应用基于雄性不育的水稻育种技术在全球应用非常广泛。

许多国家都在大规模使用该技术。

例如,中国,日本,印度等。

在中国,该种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并且不断探索和改进,在田间生产中已经得到大量应用。

在印度,该技术协助该国稻谷产量的快速提高,并作为该国主要作物之一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第五章:结论基于雄性不育技术的水稻育种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虽然该技术存在诸如花药液浸法,基因制备法等问题,但仍具有广泛的前景和应用前景。

水稻变异株遗传变异类型的鉴定实验报告

水稻变异株遗传变异类型的鉴定实验报告

水稻变异株遗传变异类型的鉴定实验报告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对于保障人民的饮食安全至关重要。

然而,水稻遗传变异的存在为育种工作提供了很好的资源。

通过对水稻变异株的鉴定实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水稻的遗传变异类型,为育种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

本实验旨在探究水稻遗传变异的类型,并通过实验鉴定来验证。

实验材料:1.水稻变异株:本实验选取了10个具有不同变异特征的水稻株,分别标记为M1至M10。

2.相关实验设备和试剂。

实验步骤:步骤一:水稻变异株的观察首先,对每个水稻变异株进行外部形态特征的观察和记录。

包括株高、叶形、茎色、叶色等特征。

通过这些观察可以初步了解水稻变异株的差异和特征。

步骤二:基因型分析对于已知的突变水稻株,我们可以利用相应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基因型分析。

例如,利用PCR方法扩增目标基因区域,并通过测序来确认其基因型。

步骤三:遗传变异类型的鉴定根据步骤一和步骤二的结果,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水稻变异株的遗传变异类型。

根据遗传变异类型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突变体:指具有单个基因突变导致的变异。

突变体在形态特征上与野生型有较大的差异,通常表现为株高、叶色、叶形等方面的突变。

例如,突变体M1呈现出丰满的穗型和无颖粒的特征。

2.染色体缺失体:染色体缺失体是由于染色体结构发生异常导致的遗传变异。

通过核型分析和染色体组型研究,可以确定染色体缺失体的存在。

例如,染色体缺失体M2呈现出染色体数目减少和核型异常的特征。

3.染色体易位体:染色体易位体是指染色体片段在同一染色体上的重新排列。

通过核型分析和染色体组型研究,可以确定染色体易位体的存在。

例如,染色体易位体M3呈现出染色体同源片段的重组特征。

4.多倍体:多倍体是指具有多套染色体的遗传变异体。

多倍体的存在可以通过核型分析和染色体数目研究得到证实。

例如,多倍体M4呈现出核型含有多套染色体的特征。

步骤四:统计和分析根据步骤三的鉴定结果,我们可以对不同遗传变异类型的水稻变异株进行统计和分析。

紫黑稻6号×糯稻89-1_F2主要性状遗传变异及相关性分析

紫黑稻6号×糯稻89-1_F2主要性状遗传变异及相关性分析

蒋 菲,黄 倩,何 珊,等.紫黑稻6号×糯稻89-1F2主要性状遗传变异及相关性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24,52(7):48-55.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4.07.007紫黑稻6号×糯稻89-1F2主要性状遗传变异及相关性分析蒋 菲,黄 倩,何 珊,梁慧苑,宋子慧,赵正武(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庆市特色作物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401331) 摘要:为揭示彩叶水稻与绿叶水稻杂交后代农艺性状、品质性状以及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之间的遗传变异与相互关系,以彩叶水稻紫黑稻6号与绿叶水稻糯稻89-1杂交得到的F2群体的160株单株为研究材料,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典型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F2群体的9个农艺性状与10个品质性状之间的遗传变异及相关性。

结果显示,F2群体农艺性状变异系数范围为11.08%~70.43%,品质性状变异系数范围为3.49%~75.22%,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组内各自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正向或负向相关关系,千粒重、株高和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着粒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结实率与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每穗空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精米率与整精米率、糙米长、糙米宽极显著正相关,与垩白粒率极显著负相关;整精米率与糙米长极显著正相关。

主要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组间相关系数绝对值最大为0.157,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2组变量间相关性强度不高。

以上结果表明,增加水稻的产量需在适当提高水稻的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以及增加水稻穗长基础上,再适当降低着粒密度;品种选育过程中,每穗实粒数与外观品质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同时应综合考虑多个性状的平衡发展。

关键词:水稻;紫黑稻6号;糯稻89-1;遗传变异;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S511.0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4)07-0048-08收稿日期:2023-07-2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1670326);重庆市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重点专项(编号:CSTB2022TIAD-KPX0015、CSTB2022TIAD-KPX0018)。

水稻种间杂交的遗传变异分析

水稻种间杂交的遗传变异分析

水稻种间杂交的遗传变异分析水稻是我国的一种主要粮食作物,其生长发展过程中遗传变异的特性非常重要。

水稻种间杂交是指不同种的水稻之间进行交配结合,产生新的杂种后代。

这种杂交方式可以提高不同品种之间的优良基因的融合,使其产生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品质。

对于水稻种间杂交的遗传变异分析,我们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杂种后代的遗传表现和分析在水稻种间杂交的过程中,不同的亲本之间产生的杂种后代会表现出不同的遗传表现。

这种遗传表现的差异可能来自于亲本基因的组合的不同以及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杂种后代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等性状的观察和分析,来了解这种遗传变异的具体表现和规律。

二、遗传变异的分子机制在水稻种间杂交中,遗传变异的发生涉及到许多分子机制,主要包括基因座重组、基因转座、剪切、RNA编辑以及非编码RNA等。

这些分子机制对于新的杂交后代的遗传变异具有不同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分子机制的作用,来了解水稻种间杂交中遗传变异的具体发生机制和规律。

三、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分析在水稻种间杂交中,不同的基因型会直接影响生长发育和产量等表型性状的表现。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水稻种间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和表型性状的关系进行分析,来了解不同基因型与表型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四、基因组学的分析方法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利用高通量测序等技术来对水稻种间杂交后代的基因组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这种基因组学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水稻种间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和表型,进而深入探究其中的遗传变异规律和分子机制。

综上所述,对于水稻种间杂交的遗传变异分析,我们可以从杂种后代的遗传表现、遗传变异的分子机制、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以及基因组学的分析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究。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水稻种间杂交的遗传变异规律和特性,为水稻种植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雄性不育水稻研究

雄性不育水稻研究

雄性不育水稻研究:解决稻米生产问题的新思路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许多国家人们最主要的粮食来源。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人口增长等因素的影响,全球稻米供应面临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水稻产量并确保稻米的质量和减少华丽的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成为重要的问题。

现在,成为一个新思路,流行于世界各地,这种研究方法能够为稻米生产带来显著的变化。

什么是雄性不育水稻?雄性不育水稻,简称“CMS”,是指在某些水稻品种中,只有雄蕊不能正常发育造成的雄性不育的现象。

与其它类型的水稻相比,雄性不育水稻的雄蕊几乎不产生花粉,因此不能与花药结合,也不能自然授粉,从而影响产量。

如何应用雄性不育水稻?利用雄性不育水稻可以产生雄性不育F1,在与其他多个系谱交配中产生变异到后代的表现。

这种方法被称为“杂交优势”,是一种提高产量的有效方法。

雄性不育水稻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生成糟糕的雄性不育F1。

通过杂交制种,可以提高稻米生产的比例,并在全球稻米生产中达到更好的产量和更高的品质。

将来,可望通过对CMS的研究,生产新的水稻品种,提高稻米的产量和品质。

深入研究CMS的机理和基因以及在杂交制种中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稻米的产量和品质,并在面对日益严格的环境和食品安全标准时,为世界提供更加可靠的稻米供应。

现状和挑战CMS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但是通过对其机制的研究,发现单一的CMS 基因并不能完全解释不育现象,而是需要多个基因协同作用。

在这方面,相关研究人员需要集中精力,深入探讨CMS机制,进一步寻找基因,并特别重视植物的繁殖物质和生长调节物质。

此外,如何实现CMS体系与其他经济标记和分子标记的结合也是个难点。

总之,是稻米生产的一个重要思路,它可以大幅提高水稻产量,并且需要不断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我们可以相信,在这方面的科学探索和创新将使全球粮食问题得到持久解决。

水稻育性相关基因的鉴定与遗传分析

水稻育性相关基因的鉴定与遗传分析

水稻育性相关基因的鉴定与遗传分析在农业生产中,水稻是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水稻的育种研究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手段,而水稻育性相关基因的鉴定和遗传分析则是水稻育种研究的核心内容。

本文将从水稻育性相关基因的鉴定和遗传分析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水稻育性相关基因的鉴定水稻育性涉及到水稻的花药、花粉、柱头等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器官内部形态和功能等多个方面,因此,水稻育性相关基因也非常多。

以下是一些已经被鉴定出的水稻育性相关基因。

1. S5S5基因是水稻自交抑制系列基因中的一种,它编码了一种花粉特异蛋白,S5蛋白只存在于雄性内膜上皮细胞和花粉中,可以识别和结合自己的配子体,从而防止自交受精。

研究表明,S5基因对自交抑制非常重要。

2. MS5MS5基因是水稻雄性不育系列基因中的一种,它是一个针对线粒体识别信号的蛋白。

在正常的水稻中,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可以通过无性生殖进行遗传。

但在不育系中,由于MS5基因的突变,它只能影响线粒体的无性遗传,叶绿体无影响。

这种基因的突变,使得水稻的雄性不育。

3. OsABCG15OsABCG15基因位于水稻染色体8号,是水稻种子发育中的一个重要基因。

该基因通过编码一个ABC转运蛋白,在水稻种子发育时将抗性物质转移到表皮层和内种皮层中,从而保护种子不受环境侵害。

研究表明,OsABCG15基因在水稻生殖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作用。

通过这些基因的鉴定,科学家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研究水稻的生殖过程,并探索如何利用这些基因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二、水稻育性相关基因的遗传分析要想深入了解水稻育性相关基因,必须对这些基因在遗传上的规律进行分析。

1. 遗传表型的差异在水稻种群中,存在着种种不同的遗传表型,也就是某一基因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形态和字符。

这些差异通常是由于水稻基因的多态性和遗传变异所导致的。

因此,研究水稻育性相关基因的表型表达情况,可以为水稻育种提供遗传信息。

2. 遗传变异的原因遗传变异的原因非常多,比如自发突变、化学诱变、转基因技术等等。

2023届高考生物热点猜测特训杂交水稻

2023届高考生物热点猜测特训杂交水稻

2023届高考生物热点猜测特训——杂交水稻知识背景:“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直到2021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热点链接:杂交水稻涉及到的高中生物学考点范围广泛,首当其冲的便是各种育种方式,遗传规律,还有杂交水稻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与细胞代谢有关考点。

全国各地模拟题(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2021秋•南充期末)我国科学家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水稻细胞中含有的多糖是()A.纤维素和糖原B.淀粉和麦芽糖C.淀粉和纤维素D.蔗糖和麦芽糖2.(2022春•松江区月考)水稻自然情况下一般为纯种,袁隆平利用雄性不育株(“野败”)开启了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野败”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培育杂交水稻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水稻的杂种优势不能稳定遗传D.“野败”通过接受外来花粉而实现杂交3.(2022•海南模拟)袁隆平院士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水稻是两性花作物,开花后传粉,花小且密集,因此,水稻杂交育种工作比单性花的玉米难得多,袁隆平团队攻坚克难,利用雄性不育系(雄蕊发育异常,不能产生有功能的花粉,但雌蕊发育正常,能接受正常花粉而受精结实)进行杂交育种,解决了这一难题。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玉米杂交育种的过程是去雄→套袋→授粉→套袋B.在水稻杂交过程中雄性不育系的植株只能作为母本C.杂交育种的优点之一是可以把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D.使用雄性不育系育种既可以节省劳动力,又易保证杂交种的纯度4.(2022春•龙凤区月考)“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

水稻基因组学中的基因定位研究

水稻基因组学中的基因定位研究

水稻基因组学中的基因定位研究水稻,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有数十亿人以它为主要食物来源。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水稻的基因组学研究也得到了重视。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通过构建各种遗传图谱,以及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等手段,研究了水稻中许多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其中,基因定位研究是水稻基因组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基因定位是指确定某一遗传特征(如某种疾病或性状)的遗传位点的位置,同时也是研究这种遗传特征与其他基因之间的遗传关系的手段之一。

在水稻基因定位研究中,研究者们通常选择某种性状较为显著的表型,例如种子形态、耐盐性、抗病性等,建立连锁图谱。

具体来说,就是将水稻不同品系之间的某种性状逐个个体遗传追踪下来,并通过连锁分析推断出这些个体之间相邻两个遗传位点之间的距离,最后由此构建出水稻的连锁图谱。

一旦得到了该图谱,便可以根据表型和基因型之间的关系大致确定所研究性状的基因位点的位置。

随着分子标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如同源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s)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等,水稻基因组学中的基因定位研究变得更加准确和高效。

通过在水稻种质资源库中筛选和验证分子标记,可以将水稻基因组从数十万个碱基对缩小到数千个碱基对,同时还可以大大缩短基因定位的时间和成本。

在基因定位的过程中,有一种特殊的方法被广泛应用,那就是关联分析。

关联分析是一种用于研究人群中基因和某种性状之间关系的方法。

与水稻相似,人类基因组也是由一些单核苷酸多态性构成的,关联分析可以将某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变异与人体不同性状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

而在水稻中,关联分析的过程也是类似的。

研究者可以在水稻种质资源库中筛选出数量较大的叶片DNA样本,并通过大规模的基因分型,并进行与目标性状的统计分析,从而寻找和目标性状高度相关的候选基因。

在这种方法下,我们还可以更好地了解某种性状和遗传基础之间的联系,以及不同基因型对某种性状表达的影响。

利用细胞培养选育水稻变异体的初步研究

利用细胞培养选育水稻变异体的初步研究

利用细胞培养选育水稻变异体的初步研究
孙宁;王松文;崔晶;丁得亮;张欣;施利利
【期刊名称】《天津农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00)001
【摘要】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已在农作物的品种改良和培育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应用细胞培养技术与常规育种方法进行水稻种质创新选育的研究,利用花粉培养建立了水稻垩白性状的近等基因系,选育出了水稻新品系“津稻294”;通过离体胚培养进行水稻杂交种及突变系的胚挽救,并成功获得了野生水稻与栽培稻杂交后代的永久营养体。

【总页数】4页(P29-32)
【作者】孙宁;王松文;崔晶;丁得亮;张欣;施利利
【作者单位】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天津 300384;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天津 300384;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天津 300384;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天津 300384;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天津 300384;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天津 30038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1;S336
【相关文献】
1.灿稻体细胞培养选育温敏感核不育系的初步研究 [J], 黄国寿;胡延玉
2.水稻新质源不育系印武A的选育利用初步研究 [J], 罗盛财;黄贤格
3.中籼型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佳丰68S的选育及初步利用 [J], 武晓智;张集文;费震江;周鹏;魏磊;董华林;张建华;徐宏书
4.中籼型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佳丰20S 的选育及初步利用 [J], 武晓智;彭坤伦;费震江;董华林;周鹏
5.水稻光敏核不育系的花药和体细胞培养选育研究 [J], 向跃武;谢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然变异基因GS5在调控水稻粒形和产量方面有重要作用

自然变异基因GS5在调控水稻粒形和产量方面有重要作用

⾃然变异基因GS5在调控⽔稻粒形和产量⽅⾯有重要作⽤⾃然变异基因GS5在调控⽔稻粒形和产量⽅⾯有重要作⽤摘要:提⾼作物产量是植物科学研究的重要⽬标之⼀。

粒型是⽲本科作物产量的⼀个重要决定因素,同时也是驯化和⼈⼯育种的⽬标性状之⼀。

我们发现,⽔稻数量性状位点GS5,能够通过调控粒宽、灌浆和粒重,⽽控制粒型。

GS5编码⼀个推测存在的丝氨酸羧肽酶,并且对粒型产⽣正调控。

因此,GS5的⾼表达和粒型变⼤有密切关系。

对来⾃不同地域的51份⽔稻材料的启动⼦区域进⾏测序,我们鉴定出三个可能和粒宽有关系的单模标本。

结果表明,GS5的⾃然变异导致⽔稻粒型的多样化,这可能对提⾼⽔稻和其他作物的产量产⽣作⽤。

近年来,包括分蘖、穗粒数和粒重在内的许多⽔稻产量性状基因(或数量性状位点),已经通过图位克隆的⽅法得到分离。

这些基因通过不同时期表达、不同的⽣化途径和不同的作⽤来调控数量性状和发育进程。

基因的分⼦特征影响粒型(如GS3, GW2和qSW5/GW5),表明许多基因是对粒型进⾏负调控的。

因此,野⽣型等位基因和⼩粒相关联,⽽突变体和⼤粒相关联。

通过研究珍汕97和H94杂交构建的DH群体,我们在第5染⾊体短臂上RM593 和RM574标记之间,发现了⼀个数量性状位点GS5(见表1),其来⾃于珍汕97的等位基因可以增加产量性状。

这个区域和我们早期的结果⼀致。

为了精确定位GS5 ,我们⽤DH27和珍汕97回交三次(DH27是⼀个含有来⾃H94的RM593–RM574之间的染⾊体⽚段,并且55%的遗传背景来⾃珍汕97)。

⾃花授粉的BC3F1植株杂合⼦,产⽣两个BC3F2群体(群体1包含4373株个体,群体2包含5265株个体),并在2005年到2006年种植于中国海南。

在群体1中,我们鉴定出94个RM593 和RM574间的重组体,它们在GS5座位的基因型于2006年夏天在武汉,通过后代测验确定。

分析群体2,在C35和RM574间发现15个重组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OQI? JQO<IKG/NFJ NGK?4/O?M4 45’"+/2" B<:@A IG@FJK?/ LM<N O?@ MFJ? NGO?MFGK/,P9?@/9G@ %&’ ,P9?@/9G@ %&( (0’ OQI? NGF@OGF@?M KF@?,’(3’2) ) ,)*+,,)*+$,SGFQF@ FK?( >R8)KF@?,’(3’2) ) ,D<@AQ:G@ ’( D= OQI? >R8 KF@?, , ’(3’2) ) ",RF@A9:F $-( 0’ OQI? M?/O<M?M KF@?, ’(3’2) ) ,7<@AT?@ !./( I9<O<I?MF<U4/?@/FOFV? A?@FJ NGK?4/O?MFK? (G<Q:G@ ’( (S OQI? >R8 KF@?, ’(3’2) ) ( ) , ) ( ,F@UFJG) , MFJ? W;R* XGI<@FJG G@U 0$"!,/ O9?MN</?@/FOFV? A?@FJ NGK?4/O?MFK? MFJ?( S;R*) Y?M? J:KO:M?U <@ UFLL?M?@O N?UFG 1 *?A?@?MGO?U IKG@O/ Y?M? <ZOGF@?U 1 W<KK?@ L?MOFKFOQ YG/ ?[GNF@?U 1 RGK? /O?MFK? VGMFGOF<@ LM?\:?@JQ G@U LGJO<M/ F@LK:?@JF@A O9? ’( 5’$6" /JM??@F@A <L NGK?4/O?MFK? VGMFG@O/ GM? UF/J://?U 1 S9? NGF@ M?/:KO/ GM? G/ L<KK<Y/:+% JG/?/ <L NGK?4/O?MFK? VGMFG@O/ F@ LFV? MFJ? NGO?MF4 GK/,P9?@/9G@ %&(,D<@AQ:G@ ’,(G<Q:G@ ’,0$"!,/ G@U )*+$,Y?M? L<:@U,F@ Y9FJ9 +, JG/?/ ,G@U LFV? O< *+ A?@?MGOF<@ Z?K<@A?U O< *" A?@?MGOF<@( M?A?@?MGO?U IKG@O/ LM<N MFJ? /<NGJK<@?/ ) (IKG@O/ LM<N LFM/O /?KL4I<KKF@GOF<@,VFH 1 IM<A?@Q <ZOGF@?U ZQ /?KL4L?MOFKFHF@A O9? M?A?@?MGO?U IKG@O/) 1 + -$. M?A?@?MGO?U IKG@O/ Y?M? <ZOGF@?U F@ *" A?@?MGOF<@,O9? NGK?4/O?MFK? VGMFGOF<@ LM?\:?@JQ YG/ (# 1 %$ 3 " 1 #.2 ) " 1 #+2 1 RGK?4/O?MFK? VGMFG@O/ Y?M? L<:@U F@ P9?@/9G@ %&( G@U SGFQF@ " F@ *+ A?@?MGOF<@, G@U O9? GV?MGA? NGK?4/O?MFK? VGMFGOF<@ LM?\:?@JQ F@ P9?@/9G@ %&( G@U SGFQF@ " YG/ + 1 ++2 G@U " 1 .%2 M?/I?JOFV?KQ 1 ’Z<MOFV? I<KK?@ <L MFJ? J<:KU Z? JKG//FLF?U F@O< L<:M OQI?/:I<KK?@4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启动项目 (编号: 资助;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所所长基金 (编号: 资助 %%,,.&) "#4%$4$#) 收稿日期: 接受日期: 责任编辑: 程红焱 "%%%4#-4"& "%%%研究
@CC
,$%&*+,-.,/0"$*01 $%&#( )2)) ,3&4#"*+,-.,/0"$*01 $%&#( 5&2)),16 3$,*1#6.,/0". !"## $%&#( ’()) ( 5$2)) $*01 $%&# 7 )4# &4#108#101 $4,$ $4# $%&# 0! &0--#1 ,/0"$*01 +09-6 +4,1:# !"08 01# $0 ,10$4#" $4"09:4 $*339# +9-$9"# ;,3 !0916 *1 "*+# 308,+-01#3 *1 <= :#1#",$*01 7 >1# +4*8#", ;,3 0/$,*1#6 !"08 <= "#:#1#",$#6 &-,1$3 0! ?<@A ,16 B*1:49* AC "#3&#+$*D#-% 7 (#"$*-*$% 3#:"#:,$*01 ;,3 !0916 *1 <@ :#1#",$*01 0! ),*%*1 = ,16 E4#134,1 FGH7 I#10$%&# ;,3 $4# 8,*1 !,+$0" *1 $4# +09"3# 0! *169+*1: 8,-#.3$#"*-# D,"*,1$3 7 B,-#.3$#"*-# D,"*,$*01 ;,3 !0916 *1 ,-- "*+# 8,$#"*,-3 #J+#&$ K01:L#1 MN3, ?<@O,E4#134,1 FG2 ,16 ),*%*1 = *1 <= :#1#",$*01 7 P#6*!!#"#1$*,$*01 0! #J&-,1$3 ;,3 #33#1$*,- $0 O.P &-,%#6 , 6#+*3*D# "0-# *1 $4*3 +09"3# 7 )4# !"#Q9#1+% 0! &"069+*1: 8,-#.3$#"*-# D,"*,$*01,,16 @, 8,-#.3$#"*-# D,"*,$*01 *1 308,+-01#3 ;,3 ,!!#+$#6 /% $4# 69",$*01 0! 39/+9-$9"# &,33,:# 7 )4# !"#Q9#1. +% 0! 8,-#.3$#"*-# D,"*,$*01 *1 <@ :#1#",$*01( ,"0916 @R );,3 4*:4#" $4,1 $4,$ *1 <= :#1#",$*01 ( ,"0916 =R ) 7 )4# 4*:4#" !"#Q9#1+% 0! 8,-#.3$#"*-# D,"*,$*01 *1 <@ :#1#",$*01 340;#6 $4,$ $4# 89. $,1$ !"#Q9#1+% 0! 01# 3*$# 0! , &,*" 0! :#1#3 !"08 $4# ;*-6 $%&# ;,3 89+4 4*:4#" $4,1 $4,$ *1 , 40. ( $;0 3*$#3 0! , &,*" 0! :#1#3 916#"$,L*1: 89$,1$ ,$ $4# 3,8# $*8#) 80S%:093 89$,1$ 7 !"# $%&’( !"#$% &%’()% T7 ,U091: &,1*+-# +9-$9"#,(#"$*-*$% D,"*,$*01, I#10$%&#, VJ&-,1$ 通过组织培养可以得到很多变异,其中包括雄性不育突变和育性恢复突变,这些变 异统称为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 308,+-01,- D,"*,$*01) ( T,"L*1 和 5+0;+"0!$, 。在水稻离体 =FN=) 培养中,也发现了大量育性变异 ( W,9-, =FNA;凌定厚等,=FNN; =FFX; =FF=; T*1: 等, =FNG; 范树国和梁承邺, =FNF; T*1:, =FF=; =FFA; =FFM;范树国等, =FFN; (,1 和 T*,1:, =FFM; 2L,:* 等, 赵成章等, 沈毓渭等, 戚秀芳等, , 其中 =FNF; B*1 等, =FF=; =FFX; K,;, 等, =FNG; =FFO; =FFG) 雄性不育突变研究得较为深入, 有的已转成不育系, 且已实现三系配套(凌定厚等, =FNN; 。但通过离体培养获得 =FFX; =FF=; T*1: 等, =FNG;=FNF;T*1:, =FF=;=FFA;戚秀芳等, =FFG) 的大批雄性不育突变体未能真正用于水稻育种生产上, 故需进一步筛选优良的不育系。 发现以后, 全国各大单位对其遗传育种、 湖北光周期敏感细胞核雄性不育水稻 ( Y’IB<) 生理生化、形态解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但组织培养方面的研究很少, 至于在离体培养条 件下的育性变异研究则更少。目前利用离体突变方法筛选水稻雄性不育系的研究还很不 充分,亟需深入进行研究。本研究对不同类型的水稻不育材料及可育材料进行组织培 养, 产生大批试管苗,从中筛选出水稻雄性不育突变体,对这些雄性不育突变体的不育 特性进行了观察及恢保关系鉴定, 以期从中选出新细胞质源雄性不育系和光温敏核不育 系, 并使用于育种实践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