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典雅的民间扑灰年画
中国民间美术——年画赏析
扑
灰仕
年
女 图
画
姑嫂闲话
团扇美人
73
戏 曲 人 物
神 话 故 事
74
水彩年画
• 水彩年画指构图和 人物是年画的表现 形式 ,上色技法 用的是水彩技法制 作出来的年画。
75
76
胶印年画
• 胶印年画是一种现代年画,它是 通过胶印机加工制作出来的。胶 印年画比起传统的木版年画,其 色彩鲜艳,内容丰富,而且制作 简单价格更加低廉,深受广大群 众喜爱。
山东潍坊杨家埠重用原色,想象丰富,线条粗犷而对
比有力
54
55
杨柳青年画雕版
56
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
• 位于山东潍坊寒亭杨家埠的木版年画兴 起于明代,全以手工操作并用传统方式 制作,发展初期受到杨柳青年画的影响, 清代达到鼎盛期,杨家埠曾一度出现 “画店百家,画种过千,画版上万”的 盛景,产品流布全国各地。杨家埠年画 体裁广泛,想象丰富,重用原色,线条 粗犷,风格纯朴。
59
60
61
朱仙镇木板年画
•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木版年画 的鼻祖。主要分布在开封、朱仙镇及 其周边地区,另外天津杨柳青、苏州 桃花坞、山东潍坊等地年画都受其影 响。它用色讲究、色彩浑厚鲜艳、久 不褪色、对比强烈、古拙粗犷、饱满 紧凑、概括性强等特征。以传统技法 构图,画面有主有次,对象明显,情 景人物安排巧妙,表现出匀实对称的 美感。
29
桃花坞年画,主要有门 画、中画和屏条等形式, 其中门画可谓集历代门 神之大全。 在色彩上,有桃红、大 红、蓝、紫、绿、淡墨、 柠檬黄等诸色。
30
在艺术风格上,桃花 坞年画构图丰富,色 调艳丽,装饰性强, 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31
高密四绝之扑灰年画、茂腔
高密四宝之扑灰年画.茂腔我的家乡高密虽然只是是一个小城市,却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拥有三贤,四宝等灿烂的文化.寒假的时候,我通过走访调查,上网查询等,了解了高密四宝中的扑灰年画和茂腔.扑灰年画一.起源扑灰年画是中国民间年画中的一个古老画种,始见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盛行于清代。
从现有的资料看,中国只有高密一地存在这种年画,主要产地在高密北乡姜庄、夏庄一带三十多个村庄。
扑灰年画是在写意国画的基础上成长起来,后来经高密北乡公婆庙村王姓人家发展创新,在文人画和庙宇壁画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扑灰起稿,继以手绘,半印半画的年画。
所谓扑灰,即用柳枝烧灰,描线作底版,一次复印多张。
艺人继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脸、手,敷彩,描金,勾线,最后在重点部位涂上明油即成。
扑灰年画技法独特,以色代墨,线条豪放流畅,写意味浓,格调明快。
扑灰年画多以仕女、胖娃、戏曲人物、神话故事、山水花卉为题材,深受民众喜爱. 创始人是北乡公婆庙村一个姓王的民间艺人,最初的作品大多是神像和墨屏花卉。
到乾隆末年地方上作扑灰年画的人渐多,在李家庄、赵家圈、杜家官庄开办作坊成立画店。
到清末鼎盛时期,作画能手蜂起,发展成两个主要的流派:“老抹画”和“红货”。
二.内容扑灰年画就其内容:丰富多彩,构思奇巧,制作精细,风格古雅。
其造型拙扑简练,用笔潇洒自如。
其画风典雅、淡写飘逸、浓笔浮沉。
其画法以色代墨、艳彩浓色、细腻处丝丝诱人、狂发时涂色如泼。
色彩艳丽,对比强烈,深受人们喜爱。
三.画法扑灰年画的制作是打好腹稿以后,艺人用柳木炭条起线稿,再用画纸在线稿上扑抹复印,一稿可扑数张,因有这一招,便又“扑灰”之名。
扑灰起稿之后,再加手绘,经“大涮狂涂”、“细心巧画”,“描子勾拉”、“粉脸”、“涮手”、“赋彩”、“开眉眼”、“勾线”、“涮花”、“磕盐菜花”、“描金”、“涂明油”一整套工序,才能画出一张漂亮的画来。
“老抹画”继承传统画法,仍以画墨屏为主,画风典雅,虽受新画派冲击,决心不改初衷,自编歌谣表态明志:“墨屏墨屏,案头清供。
走进高密
题目:走进高密,感受当地民俗文化作者: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12级旅游管理2班郑德礼摘要:民间艺术民俗高密三绝四宝高密泥塑扑灰年画剪纸时代发展扑灰年画山东高密扑灰年画是世界上独特的画种,被誉为“中国一绝”,不仅仅是全国独此一家,更重要的是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工艺制作过程和艺术特点。
在中国传统年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现存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高密扑灰年画简称“扑灰年画”是中国民间年画中的一个古老画种,始见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盛行于清代。
从现有的资料看,全国只有山东高密一地存在这种年画,主要产地在高密北乡姜庄、夏庄一带30多个村庄。
扑灰年画,起源于明朝成化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它的创始者据传说是高密东北乡公婆庙村的王姓人家。
起初他们为生活所迫,临摹一些文人画和庙宇壁画拿到市井上去卖,长年累月的生产实践,促使艺人们改进年画的技法,“扑灰年画”的技法其实就是艺人们为了提高生产效率的一种改革。
扑灰年画的制作过程为:取一段柳枝烧成炭条,在宣纸上勾出所需年画轮廓,然后用另一张宣纸铺在上面扑抹,扑灰起稿后,开始手绘,通过“黑笔勾边”、“平面涂色”、“粉脸”、“赋彩”、“描金”、“涂明油”等工序,将年画完成。
据一位民间老艺人讲,画一幅仕女图需三至五天时间。
由于整套工序都带有“抹”的味道,所以高密扑灰年画又俗称“抹画子”。
尽管扑灰年画的制作技术比较独特,但它仍然属于我国年画群中的一个画种。
在扑灰年画产生之前,高密一带的年画生产,大多是由一些穷文人手绘而成,他们为迎合民间需求,用工笔或半工半写之法绘一些喜庆题材的年画,销售于市,以聊补生活之不足。
可想而知,这种生产效率极为低下。
因此,单靠这种低效率绘制的年画作品,远远满足不了民间百姓在春节期间张贴年画之需求。
长年累月的生产实践,促使艺人们改进年画的技法,于是,扑灰年画这一画种诞生了。
扑灰年画的产生,为那些心灵手巧的民间艺人从事年画生产,并以此为谋生手段提拱了可能。
扑灰年画课件1
磕花
• 在古代,人们用咸菜刻成小的图案,现在 可用橡皮刻成小的花卉图案来代替,有聚 有散地刻在人物身上。
描金
• 用熬制的金粉画出花卉的叶子及人物首饰、 头部点缀等,整个画面显得古朴典雅,整 理完成。如图
思考
• 练习: • 1、古朴典雅的扑灰年画有哪几种技法体现
了中国画的“工笔”和“写意”? • 2、你能运用扑灰年画的绘制技法来描绘你
中国一绝——高密扑灰年画
授课老师:徐桂爱 学校:高密姜庄中学
放飞与三娘教子
王羲之爱鹤与孟浩然爱梅
踢健子与姑嫂闲话
本课的学习内容
• 1、了解扑灰年画的历史 • 2、理解扑灰知识 • 3、了解扑灰年画的绘画步骤,重点学习头
发的画法,色块平涂,人物身上装饰画的 画法
面部绘画
• 把白粉与水调合之后,用干净水粉笔平涂 于面部及胳膊、手的部位。
面部绘画
• 待面部干了之后,用小毛笔蘸浓墨画出人 物的眉眼。用淡墨画出人物脸及手的外轮 廓,用淡曙红点嘴。用胭脂淡淡的画出腮 红及手的部位。
色块平涂
1、用大号水粉笔将淡墨平涂于“嫂子”的上 身。
2、将湖兰加白粉调合之后,平涂于小姑的上 衣。
印象最深的人和事吗?
赶快行动,搞出自己的作品来!
画线的具体步骤
• 用二号水粉笔,笔头的一边调淡墨,另一 边蘸水,画出伞、蒲扇及小姑的裤裙。
画线的具体步骤
• 用八号水粉笔,笔头的一边蘸浓墨,另一 边蘸水,画出“嫂子”身上的轮廓线。
画线的具体步骤
• 用六号水粉笔,笔头的一边调石绿色,另 一边蘸水,画出“小姑”身上的轮廓线。 (注意:每一个步骤要在另一张纸上调好 笔,然后再画。)
头发的画法:用水粉笔调浓墨画人物头 发,待笔干时,拖出人物额前的短发。
凝聚中华古朴民风的活化石-高密扑灰年画
AppreciatION 鉴赏色。
现取其精粹,介绍如下。
《博古花卉》(图1)。
博古花卉常为四条屏形式,此图应为其中之一。
画中大都取吉祥如意之物,如花瓶代表“平安”,瓶中所插牡丹象征富贵,盘中所盛石榴象征榴开百子,桃子象征桃献千年及佛手象征长寿富贵等,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种种美好愿望。
《文王访贤》(图2)。
本图以姜太公钓鱼、太子渭水相邀及文王亲驾等故事情节组成。
故事出自《封神演义》。
《八仙》(图3)。
八仙是道教中的八个神仙。
八仙的故事远在唐代就在民间广为流传,他们是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
八仙武艺超群,豪侠仗义,疾恶从善,不畏强权,深受人们的喜爱,是年画中非常常见的故事题材。
此套八仙四条屏属扑灰年画墨屏画形式,颇有文人意趣,体现了高密扑灰年画的写意特征。
图3-1 :《八仙》条屏《铁拐李》,高101厘米,宽28厘米,民国扑灰图3-2 :《八仙》条屏《吕洞宾》,高101厘米,宽28厘米,民国扑灰图3-3 :《八仙》条屏《张果老》,高101厘米,宽28厘米,民国扑灰图3-4 :《八仙》条屏《曹国舅》,高101厘米,宽28厘米,民国扑灰3-13-23-33-4AppreciatION 鉴赏图2 :《文王访贤》高91厘米,宽45厘米,清代扑灰图4-1 :《八仙》条屏《铁拐李》,高106厘米,宽30厘米,明代扑灰图4-2 :《八仙》条屏《吕洞宾》,高106厘米,宽30厘米,明代扑灰图4-3 :《八仙》条屏《汉钟离》,高106厘米,宽30厘米,明代扑灰图4-4 :《八仙》条屏《张果老》,高106厘米,宽30厘米,明代扑灰图5-1 山水条屏《春》,高116厘米,宽34厘米,民国扑灰图5-2 山水条屏《夏》,高116厘米,宽34厘米,民国扑灰图5-3 山水条屏《秋》,高116厘米,宽34厘米,民国扑灰图5-4 山水条屏《冬》,高116厘米,宽34厘米,民国扑灰4-15-15-25-35-44-24-34-4AppreciatION 鉴赏《八仙》(图4)。
高密扑灰年画
销 到烟 台 、 临沂 、徐 州 、杨 柳 青 味之 中摆脱开 来 ,向反 映现实生活
东 部 、 内蒙 古 、东 北 三 省 等 地 。 胡 记 、 赵记 、杜 记 三 家 扑 灰 年 画 题 材的人物 画方面迈 出了决定性 的
一
步。他们一直 生活于 劳动群 众之
画店 ,从客观上 刺激 了扑 灰年画 的 中 ,对人们 的追 求 ,向往 ,喜爱和
是 胡 记 扑 灰 年 画 发展 史 的最 好 见 抒怀寄情 。
证。
以 胡 ,赵 ,杜 为 代 表 的 民间
据说 ,在较长 时间的创作生产 画家一反 当时以记录 “ 风花雪 月” 中 ,胡 、赵 、杜 三人在题 材方面又 为 主的文人 画的弊端 ,想农 民之所 各 有侧重 ,各有 拿手 的 “ 好活” 。 想 ,爱 农 民之所 爱 ,将 以欢乐 为主 胡 玉显喜欢 画 “ 八 仙屏 ” “ 天女散 题 的题 材揉进 扑灰年画 ,把农 民们 花” “ 三仙姑下 凡” “ 胖娃 娃”等 喜爱 的人物 ,故 事挪入 扑灰 年匦的 题材 的扑灰年 画 ,赵大伦靠 画墨屏 表现 范畴 ,大大地 开拓 了年画的题
初 时一 些 民间画工 临摹 庙宇壁 统 习俗 ,带着 民间艺术瑰丽 风采与
画 出售 ,因为 临摹 需要大量 底稿 , 故在 传统 民间壁 画底稿 “ 扑 粉”拓
印法 的基础上形成 了 “ 扑灰”拓 印 摹一 些文人 画及庙宇壁 画拿到市场 法。 “ 扑粉”和 “ 扑灰 ”最 大的差 上去 卖 ,慢慢地 ,他们便 以文 人画
大约在 l 8 l 0 年左右 ,即清朝嘉
所谓扑 灰 ,即用柳枝烧 灰 ,描
庆十几年 问 ,高密扑 灰年画进入 了 线作底版 ,一次复 印多张 。艺人继
高密扑灰年画
高密扑灰年画作者:姜守璋来源:《农业知识·百姓新生活》2017年第01期扑灰年画是我国民间年画中的一个古老画种,始见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盛行于清代。
从现有的资料看,全国只有山东高密一地存在这种年画,主要产地在高密北乡姜庄、夏庄一带30多个村庄。
初时一些民间画工临摹庙宇壁画出售,因为临摹需要大量底稿,故在传统民间壁画底稿“扑粉”拓印法的基础上形成了“扑灰”拓印法。
“扑粉”和“扑灰”最大的差别并不在于材料的运用,而在于“撲粉”是使用现成的粉本(即样本),而“扑灰”则需要先对原作加以临摹。
“扑粉”是直接印制,用一次印一次,“扑灰”是一次摹仿多次印制。
因为有了临摹这一程序,故扑灰年画在发展过程中极善于吸收各种绘画因素和造型风格,以适应人们的审美趣味。
扑灰年画起源于明朝初年,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
它的创始者,是高密北乡公婆庙村的王姓人家,他的名字已无资料可查,只能凭借民间的一些传闻,来推知他的情况。
据传这家人从外地迁徙而来,迫于生计,便临摹一些张贴画和庙宇壁画摆摊出售,慢慢掌握了一些技艺,又不断探索,把随处可得的柳树枝烧成炭棒当画笔,把咸菜疙瘩刻成印章、印花模具。
自此,带着农村土味,带着农民的传统习俗,带着民间艺术瑰丽风采与巨大魅力的高密扑灰年画诞生了。
最初,他们为了生计,便临摹一些文人画及庙宇壁画拿到市场上去卖,慢慢地,他们便以文人画及庙宇壁画为基础,对其进行了借鉴、创新,从而产生了最里的扑灰年画。
初期的扑灰年画大都是以神像、墨屏花卉为主。
到明代中叶,“墨屏花卉”已行销于市。
从清代乾隆到咸丰年间(1736~1860)是高密扑灰年画发展的成熟期。
乾隆十五年,公婆庙王氏开收徒之先河,收本村张氏的四个儿子为徒学画(据公婆张氏家谱记载)。
后因生活所迫,张氏四弟便仿学师傅,作墨屏花卉画于街市变卖,以补农田歉收的不足。
这样做的结果,大大体现了扑灰年画的商品性质,扩大了它的行销范围及其在人们中间的影响,从而促进了高密民间年画的兴起与传播。
高密扑灰年画
高密扑灰年画高密扑灰年画高密扑灰年画摘要:扑灰年画是中国民间年画中的一个古老画种,始见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盛行于清代。
从现有的资料看,全国只有山东高密一地存在这种年画。
所谓扑灰,即用柳枝烧灰,描线作底版,一次复印多张。
艺人继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脸、手,敷彩,描金,勾线,最后在重点部位涂上明油即成。
扑灰年画技法独特,以色代墨,线条豪放流畅,写意味浓,格调明快。
扑灰年画是全国唯高密独有的年画品种。
它以挥洒豪放,古朴典雅的独特艺术风格及工艺制作过程,自立于我国民间年画之林,被誉为“中国一绝”。
关键词:高密;扑灰年画;工艺高密扑灰年画是世界独特的画种,被誉为“世界一绝”,在画坛上被称为“民间写意画”。
制作高密扑灰年画的艺人打好腹稿以后,用柳木炭条起线稿,再用画纸在线稿上扑抹复印,一稿可扑数张,因有这一招,便又“扑灰”之名。
扑灰起稿之后,再加手绘,经“大涮狂涂”、“细心巧画”,“描子勾拉”、“粉脸”、“涮手”、“赋彩”、“开眉眼”、“勾线”、“涮花”、“磕盐菜花”、“描金”、“涂明油”一整套工序,才能画出一张漂亮的画来。
一、扑灰年画(一)起源的观点扑灰年画相传起源于明朝初年,在发展过程中曾受天津杨柳青、潍坊杨家埠及青岛平度年华的影响。
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
它的创始者,据传是高密北乡公婆庙村的王姓人家,他的名字已无资料可查,只能凭借民间的一些传闻,来推知他的情况。
最初,他们为了生计,便临摹一些文人画及庙宇壁画拿到市场上去卖,慢慢地,他们便以文人画及庙宇壁画为基础,对其进行了借鉴、创新,从而产生了最里的扑灰年画。
初期的扑灰年画大都是以神象、墨屏花卉为主。
到明代中叶,"墨屏花卉"已销行于市从清代乾隆到咸丰年间(1736--1860)是高密扑灰年画发展的成熟期。
乾隆十五年,公婆庙王氏开收徒之先河,收本村张氏的四个儿子为徒学画(据公婆张氏家谱记载)。
后因生活所迫,张氏四弟便仿学师傅,作墨屏花卉画于街市变卖,以补农田歉收的不足。
暑期社会实践_扑灰年画
一、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民俗文化逐渐被边缘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人们对民俗文化的认识,我们团队在暑期开展了一次以“扑灰年画”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实地考察、采访、学习制作过程等方式,我们深入了解扑灰年画的制作技艺、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二、活动背景扑灰年画,又称“粉画”、“粉本画”,起源于我国宋代,盛行于明清时期。
它是一种以宣纸为底,用石灰粉、石灰水、白粉等材料制成的民间绘画艺术。
扑灰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的题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民间艺术瑰宝”。
然而,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兴起,扑灰年画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面临失传的危险。
三、活动过程1. 实地考察为了深入了解扑灰年画的制作过程,我们团队来到了我国扑灰年画的发源地——山东省平度市。
在这里,我们参观了当地著名的扑灰年画工作室,与年画艺术家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2. 采访艺术家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扑灰年画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包括选材、构图、扑灰、着色、晾干等环节。
艺术家们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将一幅幅生动的年画呈现在我们面前。
此外,我们还了解到扑灰年画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民间艺术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3. 学习制作过程为了亲身体验扑灰年画的制作过程,我们跟随艺术家学习了扑灰年画的制作技艺。
在制作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选材、构图,还学会了如何扑灰、着色。
虽然过程艰辛,但当我们亲手完成一幅扑灰年画时,内心的喜悦难以言表。
4. 拍摄宣传资料为了更好地宣传扑灰年画,我们团队还拍摄了一系列宣传资料,包括照片、视频等。
这些资料将用于宣传扑灰年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活动成果1. 提高了对扑灰年画的了解通过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我们团队成员对扑灰年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扑灰年画在民间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2. 传承了扑灰年画的制作技艺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扑灰年画的制作技艺,为扑灰年画的传承贡献了一份力量。
高密独有的艺术画种:扑灰年画
派 系 则 大 胆 借 鉴 杨 柳 青 和 杨 家埠 的 木 板 年 画 特 色 , 极 向 大 红 大 绿 靠 拢 。 高 密 扑 灰 年 画 还 积 有 其 独 特 的绘 制 技 术 , 简 单 总 结 为 : 刷 刷 , 溜 裁 花 , 涮 狂 涂 , 子 钩 拉 , 心 粉 脸 , 可 刷 一 大 描 细 眉
眼巧 画 , 要 好看 , 菜磕 花。 待 咸
关 键 词 : 密 ; 灰 年 画 ; 间 艺 术 ; 法 ; 类 ; 状 高 扑 民 技 种 现
中 图 分 类 号 :5 1 J0
文献 标识 码 : A
Th r i u a i i g Fo m n G a m i e Pa tc l r Pa ntn r i o :¨Puh i Ne —Ye r Pi t e u¨ w a c ur s S AHN —y n Li u
春 笋 般 涌 现 出来 。
的制作 是根据作者所构思 的题 材 内容 , 打好腹稿后 , 用柳枝 先 烧制 成的碳条勾 出轮 廓 , 即粉稿 , 后扑抹 在 另外 的 白纸 上 , 然
一
稿 可扑 数 张 。为 了增 加 数 量 , 可 在 扑 好 的 一 张 画 稿 上 再 还
用柳枝碳条描一遍 . 重扑。这样不但增加 了数量 , 也使 同一张 画稿成 了对称 的两张 。这完美 的对称 性成为高 密扑灰年 画甄 别 于国内其他年 画品种 的一个显著特点 。
2 1I 0 ຫໍສະໝຸດ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艺术百家 21 年 第 7 总第 17期 00 期 1
HUNDR CH00 S I RT ED S L N A S
口
文 章 编 号 :0 3— 14 2 1 0 10 9 0 ( 00)7—00 0 2 1— 3
扑灰年画的独特艺术价值及其延续性研究
扑灰年画的独特艺术价值及其延续性研究作者:齐燕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4期摘要:山东高密的扑灰年画始见于明代成化年间,它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原材料的使用和制作工艺上,以保持最原始手绘技法制作而成。
扑灰年画作为高密“三绝”中的一绝,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关键词:扑灰年画;制作工艺;艺术价值;延续性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154-01一提起中国年画,大家可能都会想到河南开封的朱仙镇年画、山东潍坊的杨家埠年画、江苏桃花坞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它们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在历史上久负盛名。
但是山东高密的扑灰年画却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它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扑灰年画独特的艺术价值首先体现在它所使用的特有的材料上,年画稿的基本材料最好是用生长一年的树,冬天落叶时比较成熟的柳枝,剪下后晾晒干,找一个长形铁桶,把柳枝装在铁桶里盖上盖子放在炉火上烧,看到铁桶冒烟时已基本烧成,拿出铁桶放水里,待凉后晒干备用。
这样烧制出来的炭条在使用时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
其次还体现在它独特的制作工艺上。
中国年画大多以木板刻印为主,而高密的扑灰年画则是少有的以保持最原始风格的手绘技法制作而成,年画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需要人们用柳条烧制成炭条,在宣纸上勾画出所需年画的轮廓,然后以其为底,涂抹于其他宣纸上,一张底稿可涂抹多张画纸,而扑灰的称谓正是源自这种独特的制作过程。
它还有另一个别称叫抹画字。
因为扑灰起稿后,开始手绘,需要通过黑笔勾边,平面涂色,粉脸、赋彩、描金、罩明油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由于整套工序都有抹的味道,高密扑灰年画也因此得到了这个别称。
另外,高密扑灰年画独特的地方还在于以色代墨,着色浓重,用色上也非常考究,使用矿物质颜料进行着色,等晾干后再撒上细盐,也叫做渍色,这样画出的画面经久不褪色。
高密扑灰年画的艺术特色
等烟标都是此类烟标中的精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独具特色的婚俗文化也成为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族多以龙凤、鸳鸯和并蒂莲来比喻夫妻恩爱,如江西兴国卷烟厂出品的“龙凤”等烟标都是表现这一主题。
环首交颈的戏水鸳鸯更是在湖南长沙、江西南昌、安徽芜湖、重庆黔江等多家卷烟厂的烟标上大秀恩爱。
而象征着花开并蒂的并蒂莲也于20世纪80年代盛开于四川卷烟厂出品的“并蒂莲”烟标上。
表现婚俗题材的烟标还有黑龙江穆棱雪茄烟厂出品的“喜临门”、广东湛江卷烟厂出品的“喜满堂”、湖南新晃卷烟厂出品的“风情”、河南光山卷烟厂出品的“花为媒”、河南郸城县雪茄烟厂出品的“花烛”等。
而20世纪八九十年代,陕西延长卷烟厂出品的“迎亲”烟标,设计十分精美独特。
该烟标采用传统剪纸艺术,把喜庆热闹的迎亲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云南楚雄卷烟厂出品的“月琴”烟标,主版画面描绘了一对少数民族青年恋人在月琴悠扬的乐曲中谈情说爱的场景,副版则由弯月、月琴和鲜花构成。
中华儿女特别注重亲情,所以有很多传统民俗节日。
这些传统民俗节日同样是烟标的主题之一,如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许多民俗节日都可以在烟标上一览无余。
本栏目与中国农业博物馆合办高密扑灰年画的艺术特色伍晴晴高密,位于山东半岛东部,是靠近青岛、烟台等海滨城市的一个县级市,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胶东乡村”典型,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尚文重艺,是著名的民间艺术之乡。
高密扑灰年画历史久远、制作手法独特,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年画,是为了庆祝新年制作的具有祈福、吉庆意义的图画,一般用木版雕刻印刷,是一种在我国广泛流传的传统民间美术形式。
扑灰是年画的一种技法,顾名思义是指用“扑灰”技法创作的年画。
民间传说中,关于高密扑灰年画的起源时间说法大致相同。
相传扑灰年画起源于明朝末年,其画法深受元明时期写意画的影响,大笔挥洒与精工勾染相结合,似国画中的兼工带写,雅俗共赏,被人们赞誉为“民间写意年画”。
高密扑灰年画的发展与艺术价值
的扑灰年画的艺术图符和艺术气息。
扑灰年画的形成期,至今尚乏实物证明。 笔者调查过在世的扑灰年画老艺人,据他们 辈辈相传可推测为扑灰年画约形成于明初。 《高密县志》(11卷,清康熙四十九年刻本)“岁 时民俗”一节记载:“季冬之月……厥除夕, 洒扫堂室,设馔,易门神,桃符,写春联,天 行帖子……”足可见证扑灰年画此时已成为 人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明末清初,战争不断,社会发展需要大 量的农业劳动力耕种渔猎,高密扑灰年画创 作顺应社情民心,出现了大量的如“麒麟送 子”,“榴开百子”、“喜报三元”等祈盼人丁 兴旺、安居乐业的题材。同时,清康熙年间, 经过“三藩之乱”,统治者亦欲长治久安,康 熙帝颁布了((教民榜》,要人们。孝顺父母、 尊敬长者,教训子孙”等。高密扑灰年画随 即出现了一批反映社会道德教育内容的作 品,如《二十四孝》、《三娘教子》等。到乾 隆年间,全国出现“太平盛世”,扑灰年画也 发展到了它的成熟期。这时期涌现出了许多 颇具规模的画子店,主要有增盛、立兴,齐 万顺、吕记画庄等。画子店的开张,生意兴 隆,引来了大批画子客,特别是秋冬季节,他 们争相贩运,扑灰年画远销崂山、临沂、海 阳、江苏、东北、内蒙古等地。从当时进出 画乡的画子客们流传的顺口溜中可以看出画 乡的兴隆盛景,“村村开店迎贵客,户户作坊
式——香烟牌子大美人画,随着机械化胶印
技术的发展问世了。由于它印刷速度快、价 格低,再加上社会战乱不断。发展兴盛了几 百年的高密年画从此跌入了低谷。 二,高密扑灰年画的艺术特色 高密吉称夷维,秦时置县,西汉时为高 密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地处山 东半岛东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勤劳 智慧的高密人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 也创造了灿烂的民间艺术,为后人积淀了丰 厚的文化底蕴。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葛汉卿, 欧阳巨波 武汉科技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美术大观 ART PANORAMA 2008,(12) 0次
【齐风鲁韵】 高密扑灰年画
【齐风鲁韵】高密扑灰年画山东高密扑灰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山东高密地区汉族民间年画中的一个古老画种,始见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盛行于清代。
从现有的资料看,现在中国只有高密一地存在这种年画,主要集中在高密北乡姜庄、夏庄一带三十多个村庄。
所谓扑灰,即用柳枝烧灰,描线作底版,一次复印多张。
艺人继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脸、手,敷彩,描金,勾线,最后在重点部位涂上明油即成。
二十四孝图(局部)(吕虹霞、吕蓁立作)扑灰年画主要产地在高密北乡姜庄、夏庄一带30多个村庄。
扑灰年画是在写意国画的基础上成长起来,后来经高密北乡公婆庙村王姓人家发展创新,在文人画和庙宇壁画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扑灰起稿,继以手绘,半印半画的年画。
扑灰年画是在写意国画的基础上成长起来,后来经高密北乡公婆庙村王姓人家发展创新,在文人画和庙宇壁画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扑灰起稿,继以手绘,半印半画的年画。
扑灰年画技法独特,以色代墨,线条豪放流畅,写意味浓,格调明快。
扑灰年画多以仕女、胖娃、戏曲人物、神话故事、山水花卉为题材,深受民众喜爱。
山东潍坊高密扑灰年画是世界上独特的画种,是高密三绝之一,被誉为“中国一绝”。
扑灰年画就其内容:丰富多彩,构思奇巧,制作精细,风格古雅。
其造型拙扑简练,用笔潇洒自如。
其画风典雅、淡写飘逸、浓笔浮沉。
其画法以色代墨、艳彩浓色、细腻处丝丝诱人、狂发时涂色如泼。
色彩艳丽,对比强烈,深受人们喜爱。
扑灰年画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以色代墨,着色浓重,色彩艳丽,形象追求动感,结条豪放流畅,人物面部造型多胖耳大腮,但在丰满圆润中不失隽秀感。
扑灰年画挥豪放、推拙粗犷、古朴、典雅,兼工重写是它的精髓。
题材有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戏曲人物、仕女娃娃等,把年画与年俗活动紧密结合,深受民间欢迎。
溯源扑灰年画起源于明代成化年间,[2] 是一种扑灰起稿手绘年画,产地主要分布在高密北乡姜庄夏庄一带30多个村庄。
创始人是北乡公婆庙村一个姓王的民间艺人,最初的作品大多是神像和墨屏花卉。
高密扑灰年画的制作技巧
高密扑灰年画的制作技巧
高密扑灰年画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制作技巧如下:
1. 准备材料:纸张、扑灰、颜料、刷子、毛笔、剪刀、画架等。
2. 选择纸张:一般选择质地较好的宣纸作为画纸,宣纸要事先用水浸泡,使其变得柔软。
3. 准备扑灰:将扑灰用水泡软,并用刷子进行搅拌,使其成为糊状。
4. 固定画纸:将宣纸固定在画架上,方便施工。
5. 设计铅笔稿:用铅笔在宣纸上进行初步的设计,确定要绘制的图案和样式。
6. 调配颜料:根据年画的风格和色彩需求,调配所需的颜料。
7. 上底色:将调好的颜料均匀地涂抹在宣纸上,形成底色。
8. 粘扑灰:将扑灰均匀地涂抹在宣纸上,可以使用刷子或者毛笔进行操作。
9. 上颜色:使用毛笔或者刷子,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图案绘制,可以根据需要逐渐加深颜色。
10. 勾勒轮廓:使用细的毛笔或者刷子,勾勒出图案的轮廓和
细节。
11. 上光层:当画面干燥后,可以使用光油或者光蜡为年画上
一层光亮的保护层。
12. 干燥定型:将制作好的扑灰年画晾干,并在通风处晾干,
使其干燥定型。
以上是高密扑灰年画的制作技巧,需要一定的绘画基础和耐心,有一定的练习和实践是必要的。
山东东方中国民艺博物馆馆藏——高密扑灰年画
山东东方中国民艺博物馆馆藏——高密扑灰年画
佚名
【期刊名称】《设计艺术》
【年(卷),期】2008(000)006
【摘要】过年贴几张年画,增添年节的喜庆气氛,表达迎祥纳吉的美好祝福,是过去民间的普遍做法。
我国民间年画地域分布广泛,无论年画的题材内容、形象造型、构图布局,还是施彩描绘、刻版印线均以各地民众的审美喜好及功能需求为基础,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既有对比热烈、色彩浓重的年画,也有追求雅致和谐的年画。
【总页数】4页(P37-4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民间写意雅俗共赏——中国农业博物馆馆藏高密扑灰年画赏析 [J], 伍晴晴
2.山东高密扑灰年画研究综述 [J], 秦秀娟
3.山东东方中国民艺博物馆馆藏——云肩 [J],
4.山东东方中国民艺博物馆馆藏——鲁绣衣裳 [J],
5.山东高密扑灰年画的历史发展与现代产业运作 [J], 黄苹;毛田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密扑灰年画的造型与色彩
作者: 郑军
作者机构: 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出版物刊名: 山东社会科学
页码: 49-51页
主题词: 扑灰年画;造型;色彩
摘要:高密扑灰年画,是经过世世代代的积累和沉淀,千锤百炼传承下来的绝技,大俗之中见大雅,可以称得上是民间文化的瑰宝。
所谓“扑灰”,是因为它起稿方法的特殊而得名,即先用柳枝烧制炭条描绘粉稿,然后扑抹在正稿纸上,一稿可扑数张,从而缩短了起稿时间,提高了绘制的效率。
高密扑灰年画的特点是用笔极为巧妙,以粉脸(如戏剧化妆)突出人物面部,再加涮花点叶,活跃充实画面,背景从简甚至省略不画。
高密扑灰年画的精髓是古朴典雅,兼工重写,色彩朴素。
齐鲁民间传统技艺的发展与变迁——以高密扑灰年画为例
据传,扑灰年画约形成于明成化年间,是经高密大栏乡公 婆庙村王姓人家发展创新而形成的,目前主要分布在高密北乡姜 庄、夏庄一带30多个村庄。最初,年画艺人为了生计,临摹一些 文人画和庙宇壁画出售,随着市场的需要,开始在此基础上进行 创新,从而产生了早期的扑灰年画。初期的作品以灶王、财神等 神像和墨屏花卉为主。到明朝中叶,墨屏花卉已作为定型作品畅 销于市。
东南地区,江苏稻作渔捞文化、民风习俗文化以及与其他 民间艺术互融历史背景影响着江苏民间舞蹈其中的历史价值、人 文价值、审美特性的内在特质。对于吴越民间舞蹈文化与赣南采 茶舞,从不同时期文化的积淀与影响,形成特色各异、形式多变 的地域民间舞蹈。而探究吴地舞蹈文化源流,认识吴地民间舞蹈 文化的“源”、“流”、“变”。对于陕南舞蹈,其内容的包容 性、巫文化的信仰、表演形式的风趣等特点说明了该地的独特地 域文化,揭示陕南民间舞蹈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在西部地 区,牧区民间卓果谐舞蹈反映出从象雄文化时期以来对牧区舞蹈 的来龙去脉和名称术语的内涵演变以及牧区舞产生的历史、流传 地域、风格特点。可以从舞蹈资源集成的角度,按行政区域进行 了各个民族的民间舞蹈的特征、集中流传地区等内容的总结,对 各地地域民间舞蹈的演变作了完美诠释。
二、生产模式与制作空间的变迁
扑灰年画的流传展示了民俗事项与民俗活动的传承性,但是这 并不意味着民俗传承是稳固不变的。作为民间手工艺,扑灰年画的 制作工艺、营销模式与制作空间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发生演变。
(一)家庭式或家族式的生产营销模式 传统社会,扑灰年画的纯手工制作特点决定了其生产制作 方式多为家庭式或家族式经营的模式。家族式的经营模式最大限 度的节约了人力资本,一般每家都有两位以上的传统艺人,多为 父子或夫妻。年画艺人既要画画,又要卖画,既是艺术家又是商 人。他们往往通过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大会(赶集)来进行商品 的营销。这种画与商兼容的模式能准确把握市场,了解消费者需 求,根据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来制作年画,以满足消费者需 要。纯手工扑灰年画作品虽然保持了原始质朴的风格,但由于其 生产效率较低,在市场上竞争力不是很强。因此,在清末民初, 扑灰年画进入其衰落时期,许多的年画艺人改作他行,仅剩为数 不多的几个年画世家延存至今。 至今为止,家庭式或家族式的经营模式仍是高密扑灰年画主 要的生产经营模式,半封闭式的营销模式致使扑灰年画制作技艺 仍然仅存在于高密地区,以高密市区和姜庄镇居多。许多年画艺 人在市区的繁华街道、文化市场开设店铺或工作室,是扑灰年画 的主要经营方式。年画艺人在店铺或工作室进行创作,并将各种 题材的作品悬挂销售,最出名的就是扑灰年画国家级传承人吕蓁 立的“吕氏扑灰年画工作室”。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达使得文化产业的发展 越来越具有规模化、高科技化和多媒体化,民间艺人不再局限于 传统的走访、赶集、店铺营销等方式出售作品,而是采用市场调 研、网络营销、展销等新科技方式,将高密扑灰年画推广到了世 界各地。 (二)制作空间的随意性与相对稳定性 长期以来,扑灰年画一直以其独特的制作技艺满足广大民众 的需求。一方面,扑灰年画家庭式的营销模式使得民众在制作时 间、空间上均较为自由,无论是作为日节日、祭祀仪礼中的扑灰 年画还是作为艺术品大都是在不统一、不固定的场所中进行。而
扑灰年画一缕炊烟一场廊桥梦
扑灰年画一缕炊烟一场廊桥梦把这看成是一缕炊烟落在纸上把这看成是一声呼唤落在地上想起那些细而轻的草木灰从时光的大网里轻轻落下哪是芨芨草哪是麦秸哪是柳树枝早已分辨不清它们从锅灶底下被掏出来安静地躺在母亲手中的簸箕里这些景象都是一幅幅扑灰的年画这些草木选择了另一种成长的方式选择以它独特的艺术源流、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在众多年画中独树一帜,绝无仅有所谓扑灰即用柳枝烧灰描线作底版一次复印多张艺人继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脸、手,敷彩,描金,勾线最后在重点部位涂上明油即成扑灰年画技法独特以色代墨,线条豪放流畅写意味浓,格调明快该年画起源于明朝初期制作根据构思的题材内容打好腹稿后先用柳枝烧制成的炭条勾出轮廓然后扑抹在另外的白纸上叫作“扑抹”第二道程序“手绘”比“扑抹”要复杂得多主要包括“大刷狂涂”、“细心巧画”、“描子勾拉”、“粉脸”、“涮手”、“赋彩”、“开眉眼”、“勾线”、“涮花”“磕咸菜花”、“描金”、“涂明油”等步骤顺口溜大体可以反映扑灰年画的“手绘”制作艺术“涮涮涮,一溜栽花,大刷狂涂,描子勾拉细心粉脸,眉眼巧画,待要好看,咸菜磕花”扑灰年画多采用全开纸作画,以大见长从构图上看,往往采取宁简勿繁的手法除了花卉条屏、人物画注意突出人物形象的高大丰满外少用背景甚至省略背景让人物占满画面空间形成二度空间透视的平面构图极具醒目效果即使表现故事的浩大场面也只选取某个重点场景画龙点睛,只画出重点的一部分至于“相关的那些事”或“千军万马”的气韵则留给欣赏者自己去联想、体味扑灰年画题材广泛山川流水、鱼鸟花卉、神话故事、戏曲人物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皆可入画年画品种多达150多种从宋锦,到缂丝从夏布,到扎染从竹编,到古法造纸正蹊堂致力于传承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传统布鞋品牌『正蹊堂』将这些“奢侈”的面料用到鞋面上只希望它们能够在现代生活当中再次绽放光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朴典雅的民间扑灰年画
作者:
来源:《百姓生活》2017年第01期
扑灰年画是中国民间年画中的一个古老画种,也是中国独有的年画画种,仅存于山东省高密一地。
扑灰年画古朴典雅、造型稚拙、技法独特,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历史悠久,曾远销全国各地
山东高密扑灰年画,起源于明代初期,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据说它的始创者是高密北乡公婆庙村(现夏庄镇东风村)的一户王姓人家。
在明代初期,这家人从外地迁徙而来,迫于生计,便临摹一些文人画和庙宇壁画摆摊出售,慢慢掌握了一些技艺。
后来经王家人不断探索,把随处可得的柳树枝烧成炭棒当画笔,把咸菜疙瘩刻成印章、印花模具。
自此,带着农村泥土味,带着民间艺术风采与魅力的高密扑灰年画诞生了。
清代乾隆年间,公婆庙村王氏开始收徒授艺,最初是收本村张氏的4个儿子为徒。
张氏兄弟学成后,自开作坊作画出售,题材有所创新,扩大了扑灰年画的影响。
乾隆末年,高密李家庄、赵家圈、杜家官庄的一些人,先后到公婆庙拜张氏兄弟为师学艺,学成回去后也开办作坊并授徒。
一时,扑灰年画艺人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高密扑灰年画得到很大发展。
嘉庆年间,高密扑灰年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半印半画时期。
当时,曾在天津杨柳青年画店刻板的胡三,来到高密李家庄胡玉显门下学艺。
他将杨柳青木版年画技法糅进扑灰年画制作,用刻版印线稿,再手绘完成画面,使每幅画都可以在短期内实现批量生产。
一时间,当地不少画坊改画这种年画,逐渐形成规模生产,使扑灰年画逐渐销往全国各地,成为全国著名的年画品种之一。
到清代道光年间,扑灰年画名家辈出,工艺改进,品种增多,市场繁荣,进入了鼎盛时期。
工艺独特,风格古雅
扑灰年画技法独特。
所谓扑灰,即将柳树枝烧成碳棒作笔,描线作底版,再用画纸在线稿上扑抹复印,一稿可“扑”数张;继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脸、手,敷彩,描金,勾线,最后在重点部位涂上明油即成。
“刷刷刷,一溜栽花。
大笔狂涂,描子勾拉。
细心粉脸,眉眼巧画。
待要好看,咸菜磕花。
”这段顺口溜,既揭示了高密扑灰年画的风格特点,也道出了它的制作手法。
“刷刷刷”,是指扑灰年画创作的速度。
民间画师为了追求效率,在作画时恣意挥洒、不加雕琢的风格就表现出来了。
“大笔狂涂,描子勾拉”,是指扑灰年画的笔法。
“大笔狂涂”是“意”的体现,“描子勾
拉”是“工”的写照。
“细心粉脸,眉眼巧画”,是扑灰年画中的细微部分。
在扑灰年画的人物作品中,都有一个或几个洁白的“粉脸”,即在脸的部位先粉出一个洁白的脸型,然后巧妙地勾画五官,再敷彩、涂明油,看上去富有弹性,透明细嫩,给人一种强烈的真实感,这是其他民间年画所达不到的效果。
“咸菜磕花”,是为增强扑灰年画欣赏效果采取的一种制作手段,就是作品整体完成后,拿萝卜、咸菜疙瘩刻上图案,再蘸着颜色往“大笔狂涂”的服饰上磕,以打破画面的沉闷感,求得生动变化。
从烧炭条、起稿,到画灰、打壳子、扑灰……一张扑灰年画至少要经历26道工艺流程。
扑灰年画线条豪放流畅,造型拙朴简练。
它格调明快,风格古雅,淡写飘逸,浓笔浮沉,以色代墨,艳而不俗,被人们称作“民间写意画”。
早期的扑灰年画以水墨为主,从清代道光年间逐步发展为以色代墨,并趋向艳丽。
起初扑灰年画的题材是灶王、财神,后来为了适应市场需要,内容大多围绕中国的传统习俗,以仕女、胖娃、戏曲人物、神话故事、山水花卉等为主要题材,大都表现喜庆,深受民众喜爱。
历经坎坷,薪火不断
扑灰年画的制作特点,使其无法脱离传统的手工扑拓、绘制技艺,由此造成制作周期长、工艺讲究、产量有限的特点。
因此,扑灰年画无法与制版印刷的新年画技术竞争市场,至光绪年间整个行业开始衰落。
到民国中后期,由于战乱影响,扑灰年画业受到极大的摧残。
1937年,抗战爆发后,大部分扑灰年画艺人外逃,画业濒于绝境。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在高密北乡姜庄、夏庄一带30多个村子里,从事扑灰年画业的画坊逐年增多。
“文革”期间,扑灰年画业受到严重冲击,相当一部分画稿被烧掉,艺人失业。
1978年,扑灰年画艺术得到恢复,著名老艺人、沙岭子村79岁的王云龙和棉花屯82岁的石敬文,又带领子孙重操旧业,使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得以继续传承。
此后,当地文化部门重新整理年画业,相继成立了民间艺术研究中心、扑灰年画协会等组织,对扑灰年画进行抢救和挖掘。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密扑灰年画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从事扑灰年画的艺人也越来越少,扑灰年画更多的是作为艺术品被喜欢它的人们收藏。
可喜的是,2006年5月,扑灰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几年来,高密一批扑灰年画世家的传人,在继承中创新,使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重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