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学具,构建数学概念的教学新模式——以《认识面积》一课的教学为例

合集下载

《认识面积》优秀教学设计(精选9篇)

《认识面积》优秀教学设计(精选9篇)

《认识面积》优秀教学设计《认识面积》优秀教学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认识面积》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面积》优秀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最合适,能用正方形作单位表征简单图形的面积。

(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拼摆、度量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知道确定面积单位的方法,培养初步的度量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用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中,感受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合理性。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度量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课件,每组一张粉红色纸(长18厘米、宽6厘米),一张绿色纸(长12厘米、宽9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若干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初步认识面积1、结合生活实际,引入“面”的概念。

(课件出示主题图)(1)想一想:打扫卫生时,如果两个同学以同样的速度擦黑板、擦国旗,谁先完成?为什么?预设:擦国旗的同学先完成,因为黑板面大,国旗面小。

(2)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面,他们是否也有大小呢?请同学们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

预设:找一找:可能会找到数学书封面、课桌面、板凳面、地面、脸面、球面……摸一摸:请学生摸一摸数学书封面,再摸一摸其他物体的面……比一比:请学生说一说两个物体的面哪个面大?哪个面小?(3)结合实例认识面积。

①教师示范: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面的面积……(板书:认识面积)②学生举例说明物体表面的面积。

(动作与语言相结合,先说说身边物体的面积;再通过想象,说说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2、认识图形的面积。

(1)物体表面有大有小,以前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是不是也有大小呢?(课件出示认识的平面图形)预设:这些图形也有大小。

《认识面积》教学设计(精选5篇)

《认识面积》教学设计(精选5篇)

《认识面积》教学设计《认识面积》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认识面积》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识面积》教学设计篇11.通过观察、操作和比较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经历物体表面和图形大小的比较活动,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得到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并会运用。

一、激趣导入1.涂色比赛:教师出示黑板上提前准备好的小正方形。

选两名学生进行填涂比赛,甲同学填涂小正方形,乙同学填涂老师指定的黑板部分。

你们猜一猜,哪位同学先涂完?说说你的判断理由。

师:小正方形比较小,其实就是说这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比较小。

(板书:面积)2.揭示课题。

到底什么是面积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面积”。

(板书课题:认识面积)[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涂色小正方形和黑板的面,直观感受面积,建立面积的表象。

因为是比赛的形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认识面积(一)认识物体表面。

师:生活中到处都有物体,每个物体都有它的表面。

比如,黑板书写的这个面就是黑板的表面(边说边摸)。

你们能像老师这样举一些物体表面的例子吗?学生举例交流。

注重学生摸的过程。

师:刚才同学们在摸物体表面的时候,有什么感受?老师提炼:平整、光滑、连续、面是有大小的。

(二)认识面积。

1.黑板表面的大小是和黑板表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黑板表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

2.我们周围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你能想老师这样来说一说,比一比吗?请看自学学习单:自主学习单(1)摸一摸:用手摸一摸身边物体的面。

(2)说一说:()面的大小是()面的面积。

让数学学习更有深度——以“认识面积”一课的教学为例

让数学学习更有深度——以“认识面积”一课的教学为例

让数学学习更有深度——以“认识面积”一课的教学为例项目化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统领,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发展与提升学科素养的学习方式。

作为一种基于真实情境和问题的学习方式,项目化学习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惯性,将学生知识习得转向了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在主题情境支持下主动完成项目,在项目任务达成的过程中,激发深度思考,深入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和运用,发展学生数学素养。

下面以“认识面积”为例,谈谈项目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一、创设项目情境,生成驱动性问题项目式学习是以项目为载体,将数学学习内容有机渗透在学习项目中,借助项目驱动效应引发数学深度学习。

因此,教师应基于项目学习特质,将提高学生项目学习兴趣作为首要任务,创设具有驱动效应的学习情境,自然地生成驱动性问题,触动学生数学学习的内驱力。

驱动问题的设计,教师应关注问题质量,问题要做到简练,具有明确的思维导向,又要具有挑战性,能够指向学生数学高阶思维和探究力的激发。

在教学“认识面积”一课时,笔者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小猪佩奇》作为情境素材创设学习情境。

先投放自己制作的动漫,内容是佩奇和乔治在争吵,起因是猪妈妈给佩奇和乔治分别分了一块菜地,争吵的原因是两个人都认为妈妈分给对方的菜地大,自己的菜地小。

两块菜地一块是长方形的,一块是正方形的。

结合创设的情境,教师自然地引入问题:佩奇和乔治在争吵什么?他们都认为对方的“菜地大”指的什么?到底谁的菜地更大呢?三个问题设计时紧扣项目情境,使问题呈现做到自然而然。

同时,问题设计时注重层级化,引领学生思维不断走向深入,较好地改变了问题设计的随意性和碎片化现象,有助于引领课堂学习走向深入。

二、根据项目主题,生成驱动性任务项目主题给学生项目学习提供了大方向,对学生开展项目学习具有重要的引领价值。

项目学习具体操作层面,需要借助结构化的任务,让项目学习得以实现。

项目任务的设计时,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重点:一是要紧扣数学核心知识。

认识面积教案范文

认识面积教案范文

认识面积教案范文课题:认识面积教学目标:1.知道面积的概念,并能够用简单的术语描述它。

2.能够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并应用面积的概念解决与面积相关的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面积的定义与常用术语。

2.学会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1.学会应用面积概念解决与面积相关的问题。

教学方法:1.探究导引法:通过观察实例,引导学生发现面积的概念。

2.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教学资源:1.幻灯片:包括定义、公式和例题等展示内容。

2.活动卡片:包括各种形状的图形和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来引起学生对面积的思考,例如:问题1:你认为面积是什么?有什么特点?问题2:如何计算图形的面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尝试给出自己的回答,并在讨论结束后分享他们的答案。

Step 2:引导学生认识面积1.使用幻灯片展示面积的定义,并解释面积的概念。

强调面积是指一个平面图形的所占的空间大小。

2.介绍面积的单位,如平方厘米、平方米等,并与学生讨论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3.将面积的计算公式展示给学生,并解释每个变量的含义。

4.展示一些简单的图形,如正方形、矩形等,引导学生尝试计算它们的面积,并与学生一起解答与面积相关的问题。

Step 3:合作学习将学生分组,并将每个小组分配一个活动卡片。

每个卡片上都有一个图形和一个相关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解答问题,然后将结果展示给全班。

鼓励学生彼此合作,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Step 4:巩固与拓展1.给出更复杂的图形,如梯形、圆形等,引导学生计算它们的面积。

2.提供更多与面积相关的问题,如“如果有一块草地,可以种多少颗树?”或“如果有一块纸张,可以折多少次?”鼓励学生尝试解答这些问题,并用面积的知识进行解释。

Step 5:总结回顾1.小结面积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单位。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逐渐认识到了面积的概念。

《认识面积》优秀课堂导入案例

《认识面积》优秀课堂导入案例

《认识面积》优秀课堂导入案例
案例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小熊和小兔子一起去森林里玩耍,它们发现了两片草地,一片很大很茂盛,另一片比较小。

小熊和小兔子都想在大的草地上玩耍,可它们不知道怎么判断哪片草地更大。

同学们,你们能帮它们想个办法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知识——认识面积,学会了这个知识,我们就能帮小熊和小兔子解决问题啦。

案例二: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一个“猜大小”的游戏。

老师这里有两个盒子,但是不告诉你们里面装的是什么。

现在请两位同学上来,分别把手伸进盒子里摸一摸盒子里面的东西,然后猜猜哪个盒子里的东西占的空间更大。

通过这个游戏,我们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认识面积。

案例三:生活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教室里学习,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哪些地方大,哪些地方小呢?比如黑板和我们的课桌桌面相比,哪个更大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面积,比较这些物体表面的大小。

案例四:问题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张长方形的纸和一张正方形
的纸,你们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更大呢?有的同学说长方形大,有的同学说正方形大,那到底怎么来判断它们的大小呢?这就需要我们学习新的知识——认识面积。

案例五:图片导入
师:展示两张不同的风景照片,一张是广阔的大海,一张是小巧的花园。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两张照片哪个给人的感觉更大呢?为什么呢?引出面积的概念,开始今天的学习。

巧借信息技术,构建智慧课堂——以苏教版“认识面积”为例

巧借信息技术,构建智慧课堂——以苏教版“认识面积”为例

巧借信息技术,构建智慧课堂——以苏教版“认识面积”为例发表时间:2020-08-04T09:12:37.600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第10期作者:陈妙菊[导读]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相融合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趋势摘要: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相融合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趋势,随着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断的深入和丰富,人们已经开始思考“怎样让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该怎么深度融合”等问题。

本文主要通过结合《认识面积》教学实例,阐述如何将课程与信息技术结合,帮助学生通过探究,自主构建并内化知识。

借助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自我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体,不断探索,构建内化知识,让学习真正地发生。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课程融合现如今,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是广大一线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途径,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融合也成为教学中的新常态。

那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入融合,我们该如何科学地引入信息技术,找准其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点,减轻学生的负担,打造高效的智慧课堂。

笔者将结合《认识面积》这节课,从以下几点进行浅析。

一、信息技术来助力,深度分析明方向为改变以往课堂“教先于学”的传统格局,将学生的学置于教师的教之前、之上,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认识、理解、困惑问题和方法走进课堂,实现高效学习。

在课前,我们需要进行深度分析,包括教学分析和学情分析。

在教学分析上互联网平台上的丰富教学资源提供给我们极大的便利,可以利用互联网对各个版本的教材进行对比分析,并翻阅相关资料,对教学内容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

在学情分析上,改变传统的纸质问卷,采用“问卷星”“向上网”“umu”等软件平台,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做到“以学定教”。

在《认识面积》教学前,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进行前侧(图1),同时对比苏教版、浙大版、北师大版等各大版本的编排,我发现一个共性:教材都是借助物体的某一个面来介绍面积概念,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比较面积的大小。

以“认识面积”一课为例谈几何图形概念教学

以“认识面积”一课为例谈几何图形概念教学

以“认识面积”一课为例谈几何图形概念教学作者:周素娟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中旬》 2015年第7期江苏盐城市实验小学(224005)周素娟[摘要]概念既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也是他们后续学习的基础。

有效的概念教学,离不开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上生动有趣的经历,因为经验与经历是学生数学学习之力量源泉。

[关键词]概念教学经验经历面积解读数学学习[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5)20-024概念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准确、完整的概念既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也是他们后续学习的基础。

那么,如何帮助学生进行有效、有序和有趣的概念学习呢?下面,笔者结合“认识面积”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对概念教学的粗浅思考。

一、创设情境,激活经验师:今天光头强和熊大、熊二又碰到一起了,肯定又有有趣的事儿发生。

瞧,光头强和熊大在比什么呢?(多媒体依次出现比体重、比身高的场景,如下图)比身高其实就是比什么?(生答略)师(接着出示熊二和光头强比刷墙的场景,如右图):比刷墙又是比什么?到底谁会赢呢?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来解决这个问题。

……案例解读: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学生虽然在生活实践中获得了大量的数学经验,但这种经验是较为零散的、模糊的、粗糙的,需要教师唤醒它,并对它进行梳理,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重点。

本环节中,教师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卡通人物,创设比体重、比身高的情境,唤醒学生原有的关于比较的经验,再通过比刷墙的问题自然过渡到面积概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

这样教学,不仅充满趣味性,而且使学生的思维从一维空间提升到二维空间。

二、经历过程,体验感悟1.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1)摸一摸。

(师示范,学生模仿,先依次摸易拉罐的表面、数学书的封面和椅面,再让学生谈感受)师:比较一下椅面和数学书的封面,你发现了什么?生1:数学书的封面比椅面小。

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面积》优秀教学案例

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面积》优秀教学案例
3.通过故事、游戏等多样化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他们对面积学习的兴趣。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图片等,直观展示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如何计算一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组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巩固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设计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如口头提问、书面作业、小组展示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给予积极、具体的反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5.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管理能力。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3.教师适时给予提示和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4.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他们在团队协作中学会尊重、倾听、表达、沟通。
5.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生活实例,如房间的地面、桌布的面积等,为学生创设熟悉的学习情境,使他们感受到面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2.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如何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面积的概念。
2.设计有趣的小组活动,如“面积接力赛”,让每个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合作效率。
3.鼓励小组成员相互指导、相互评价,共同进步。

《认识面积》教学案例

《认识面积》教学案例

《认识面积》教学案例案例背景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

面积的含义有两层:一是指物体表面的大小;二是指封闭图形的大小。

这里的大小是指每个面各有确定的大小。

认识面积最突出的问题是将周长和面积混淆。

究其原因,是由于长度概念中的长短在学生头脑中先入为主,加上学生对抽象的面积概念缺乏认识的感性支撑所导致。

因此,从长度到面积是学生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生形成面积概念的过程不仅要有大量丰富的材料作为认识的感性支撑,而且要有面积概念形成过程的活动作为概念认识的实践支撑。

案例描述教学目标:在观察、操作活动的基础上,建立初步的面积概念。

经历面积与周长的比较、辨析的过程,体会面积与周长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经历面积大小的比较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区分面积与周长。

教学过程: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面积1、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问题:听说过面积吗?知道面积是什么意思吗?预设:教室地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菜地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归纳: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认识面积。

2、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出示正方形、长方形、六边形、圆、不封闭图形问题:我们原来学习过许多图形,比一比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为什么?追问:什么样的图形才有特定的大小,面积确定?归纳: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面是有边界的,有了边界才使面有了确定的大小,每个面的大小就是这个面的面积,从而形成初步的面积概念。

比较、辨析,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1、猜一猜。

出示两个只露出一部分的长方形。

被遮住的是两个长方形,哪个的面积大?请说明理由,你觉得图形的面积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归纳:面积大小只比较一条边的长短是不行的,就长方形而言,既要比长,又要比宽。

设计意图: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通过猜一猜这个活动让学生感知到面积与长度的区别,并不能靠单一的因素来决定。

动手做了,才能真理解——以《认识面积》教学为例

动手做了,才能真理解——以《认识面积》教学为例

小学教学计·数学2021/01、02———以《认识面积》教学为例【课前慎思】《认识面积》是《面积》单元的第一课时,通过仔细查看各个教材版本关于面积概念的表述,比较其中的不同表述,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笔者有以下教学思考:一、“面积”概念的本质是什么在数学上,面积与时间、长度、质量一样,都属于“量的计量”。

作为面积概念本质中“面的大小”并不是指“哪个面大、哪个面小”“相差”的意思,而是“每个面的实际量值”的意思(量值是需要用标准来计量的)。

基于这样的理解,本课从生活实际中的积少成多的现象,引出数学中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从一维运动到二维运动,让学生初步体验“面”的含义。

从线动成“小面”到成“大面”,明白“面”的“可加性”即“面有大小”,再从生活实物中摸“面”,感受“面”及“面的大小”。

二、“面积”的概念如何呈现教材采用描述的方式,借助具体事例说明面积的概念,并让学生依此说出其他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

因此,在教学例1时,让学生摸不同的面,丰富学生对不同面的认识;再用语言描述一个面的区域,让学生深刻理解并用描述性语言定义“面积”的概念。

教学中淡化了对封闭图形的面积定义,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三、怎样让学生自创面积单位进行测量学生怎么能自己创造比较两个相似面积大小的工具?如何能理解到“大面”要用“小面”去量?我认为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创设比较两个饼干托盘大小的生活情境,学生自然会想到把饼干摆上去,再数饼干的数量比较,实际就蕴含了“小面”量“大面”的道理。

从生活原型中找到不同的“面积单位”去量,学生对面积单位的选择经历了从非标准单位到标准单位的过程。

综合以上思考,我们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涂一涂等活动,感知面的大小、建立面积概念;通过比较面的大小,激发学生用面积单位进行测量的意识,经历拼摆的过程,感悟和体会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合理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借助直观操作认识概念本质——以“认识面积”一课为例

借助直观操作认识概念本质——以“认识面积”一课为例

[摘要]由周长到面积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提质”的认知之旅。

以“认识面积”的教学为例,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学生进行生活化教学,使学生通过多元的操作,外化面积的本质,认清面积的本质含义。

[关键词]面积;平面图形;含义[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8-00-02人教版三年级教材“认识面积”是学生在已经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从周长到面积,是由一维图形到二维图形的认知突破,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提质”的认知之旅。

教材对面积的描述是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的平面图形的大小。

面积的本质是“面”和“积”的合称,面具有累积性,累积就会有多与少之别,不难发现,面积正是为了描述面的累积的多少而产生的。

那么,帮助学生建构对面积本质的认识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过程】一、通过摸一摸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师(出示图1-1、1-2):请同学们找出两张照片的不同之处。

图1-1图1-2生1:第一张照片大,第二张照片小。

生2:面积大小不一样。

师:在你眼中,大小、面积指的是什么?请比画一下。

师:他们是怎么比画的?生3:全面地摸一摸。

师:其实,照片的大小就是照片的面积。

师:观察我们身边的物体的面,摸一摸,感觉一下。

生4:我摸书的封面。

师:比书的封面面积小的面你能找出来吗?生4:书的侧面。

生5:橡皮的表面。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身边的物体,学生已知面有大小之分。

懂得了数学名词“面积”是一种认知,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生活体验和这种认知建立联系。

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这一系列活动,能直观、清晰地认识物体的面,知道物体的“表面”包括上面、底面、侧面等。

在多样化的活动中,学生感受到“面有大小”,从而得出面积这一数学概念。

】师:大家都摸了大大小小的面,但是生活中还有其他形式的面。

师(出示图2):这样的物体的面怎么摸呢?图2师:有什么办法可以平平地摸?生6:竖着剪开,展开放平。

三年级上册数学浙教版《认识面积》优秀教学案例

三年级上册数学浙教版《认识面积》优秀教学案例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以“生活化”和“实践性”为原则,力求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面积的概念形成过程。例如,我准备了多个实际情境的图片,如教室的地板、学生的书桌等,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测量和比较,深刻理解面积的意义。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些有趣的游戏和练习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面积的概念,理解面积的测量和比较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能够运用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3.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2.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例如,可以提出问题:“在家庭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面积知识?”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
3.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在小组合作结束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
(四)反思与评价
1.学生自我反思: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例如,可以让学生思考:“我在学习面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我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3.面积的比较方法:讲解如何比较两个物体面积的大小,介绍比较的方法,如直接比较、换算单位等。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操作中感知,理解中建构—以“认识面积”为例

操作中感知,理解中建构—以“认识面积”为例

操作中感知,理解中建构—以“认识面积”为例摘要:在南宁市“品质教育学在南宁”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正确解读教材,更好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本文通过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研讨得出符合学情的教学设计,让教师心中有教法,学生学有所获。

关键词:操作;建构;教材;学情;巧妙设计;广度;深度“以课为研”出真知。

教学研究中最为关键的两个问题是学什么?怎么学?这节课我就是从这两个维度开展研究的。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学什么。

如何精准地把握“认识面积”这一课应该学什么?我采用了精读教材和精研学情的策略,进行了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一、精读教材,横向纵向分析(一)纵向看:认识面积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的第一课时,是在三年级上册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周长是对一维空间(线)的度量,面积是对二维空间(面)的度量。

从一维空间到二维空间对学生而言是一种跨越,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

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二)横向比:为了精准的把握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比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三种教材。

我发现三种教材在编排上有着以下共同的情况:都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面”,让学生在观察(看一看)、动手感知(摸一摸)的基础上,对认识物体的“面”及“面”的大小积累充足的感性经验,进而很好地理解面积的含义。

但是也有着以下的不同:在探究两个长方形面积大小比较时,北师大版呈现摆正方形来测量,苏教版则采用数方格来测量。

人教版却提供了圆形、正三角形和正方形三种图形作单位来测量。

这样安排,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

所以我认为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应该特别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观察、触摸、拼摆、对比等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建构“面积”的概念,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意义,从而实现从表面操作认识向知识结构性认识的转变。

二、研究学情,合理定位教学目标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很多物体的面,但对“面”和“面”的大小是否有认识?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是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进行了前测,我设计了检测卷,发出146份,收回146份。

操作中学数学,运用中悟生活——《认识面积》教学案例与分析

操作中学数学,运用中悟生活——《认识面积》教学案例与分析

操作中学数学,运用中悟生活——《认识面积》教学案例与分析设计理念:“面积”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面积,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周长,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本节课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本节课通过大量“比一比”、“猜一猜”、“摆一摆”等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充分建立面积的表象。

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初步度量意识,渗透转化思想。

体会数学来源于自己对生活的各种事物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教学片段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课件出示房间照片)这么漂亮的房子,装修可不容易。

(出示刷墙和铺地砖的图片)说一说:工人们在做什么?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除了墙面、地面之外,你还能找到其它的面吗?试着在教室里找找吧!(1)数学书的封面师: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生:平平的、滑滑的……)师:请同学们跟老师一样,张开手掌,慢慢地摸封面的全部,每个角落都要摸到。

相机点拨:他这样摸(摸一周的长度),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吗?(你认为怎样才能摸到整个面?指名学生摸一摸。

)学生自由的摸一摸桌子的面(也是平平的)。

(2)橘子的表面师:把橘子的表面完整的摸给大家看。

摸橘子的表面与刚才摸数学书封面的感觉有什么不同?(学生反馈:弯弯的)小结:生活中,有的物体的面是平的,有的物体的面是弯曲的。

刚才我们找到的,其实都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表面)。

【设计意图】:通过参观新家的情境让学生在感知工人叔叔装修新房的过程中来初步感知面。

接着让学生找生活中物体的表面并动手摸一摸,感知物体的表面既有平面,也有曲面,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片段二:观察比较,探究新知1、理解面积的含义将刚才的数学书封面,课桌封面,橘子的表面抽象出来,他们都是封闭的图形。

(板书:封闭图形)师:大家想一想,这些物体的表面都一样大吗?看来,物体表面是有大小的。

新课改下数学课堂如何更有效的开展教学--以《认识面积》为例

新课改下数学课堂如何更有效的开展教学--以《认识面积》为例

新课改下数学课堂如何更有效的开展教学--以《认识面积》为例发布时间:2023-06-06T08:14:41.723Z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3年6月作者:杨明章[导读] 《认识面积》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该节课是认识面积的初步体验,通过认识面积的概念,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面积的大小,进而培养学生用图形表示和理解面积的能力。

(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常么小学)【摘要】课改以来,我们一直在追求和创建着有效的数学课堂。

所谓有效的数学课堂,通俗的说就是让每一名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之上有所收获、有所进步、有所提高,它是相对于那些无效的课堂教学行为而言的。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想促进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发展,恰当的策略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认识面积中图分类号:G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2023)6-268-01《认识面积》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该节课是认识面积的初步体验,通过认识面积的概念,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面积的大小,进而培养学生用图形表示和理解面积的能力。

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却忽视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因此,在本节课中,教师采用了“比较、发现、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观察等活动认识面积。

本节课在导入环节采用了常见的问题导入法,在学生初步感知面积时,有了一定的基础认识,为后面的教学作了铺垫。

同时,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尤其是追问,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对数学课堂教学中追问技巧进行评析与反思,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因此,对小学数学课堂进行更有效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实践。

一、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对他们的逻辑思考能力进行培养。

学科教学融合创新示范课例三年级数学《面积的认识》反思

学科教学融合创新示范课例三年级数学《面积的认识》反思

附件5:教学反思表学校全称课名《面积的认识》教师学科数学年级三年级1.应用了哪种能力点的哪些功能,效果如何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设计数学故事,导入新课,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很好地引入教学课堂中。

A6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设计与优化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课堂讲授活动,有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形成,形象、直观地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发学生感知、记忆、想象和创造等思维活动。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运用技术进行成果展示交流。

2.在教学活动应用新媒体新技术的关键事件(时间3-8分钟左右(按照完整视频的时间点),每节课2-3段),引起了哪些反思(如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实施、教学重难点的解决、师生深层次互动,生成性的问题解决等)。

0’0”-3’57”,通过技术运用结合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既让学生了解了数学的历史,又用故事吸引学生进入课堂。

4’0”-18’04”,通过摸一摸、估一估、找一找、说一说等方法,引导学生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的面积。

再通过物体转化为平面封闭图形,利用知识迁移理解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这个环节虽然是以教师教授为主,但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引导学生实际操作,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理解掌握面积的含义。

18’10”-33’19”,通过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让学生利用已学图形探究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渗透度量思想。

让学生在活动中探讨度量单位,培养度量意识。

3.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创新点及效果思考(教学组织创新、教学设计创新等)。

本课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导入部分新颖,具有吸引力。

教学讲授过程结合学生活动,轻松愉快。

小组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4.对新技术的教学适用性的思考及对其有关功能改进的建议或意见。

新技术能让教学更加精彩、生动、具体,但我们需要结合教学的目标和设计需要来选择运用技术的手段,不是一味的技术堆砌。

《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认识面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观察、操作等活动的基础上,理解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通过探索、交流、比较、评价等学习过程,得到用估测解决问题的经验。

3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合作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自主探索出不同的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长方形、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想想刚才和老师击掌时,觉得老师的手掌怎么样?生:光滑,温暖,比较大。

师:手掌的哪个地方更大?生:指向手掌的面师:也就是说老师手掌的面比你手掌的面更大。

二、联系生活,探究新知一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1摸一摸,比一比,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师:请同学们摸摸数学书的封面,再摸摸课桌的表面,觉得这两个面哪个大呢?生:凳子面比数学书的封面更大。

师: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举例这些物体的表面有的大,有的小板书,在我们数学中,我们把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今天,就来认识面积。

板书课题2说一说,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实际意义。

师: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照这样,凳子面的大小就是什么呢?生:凳子面的大小就是凳子面的面积。

师:黑板面的面积是指黑板面的大小,手掌面的面积是指手掌面的大小:师:黑板面的面积和手掌面的面积相比较,哪个大哪个小?生:黑板面的面积比手掌面的面积更大或手掌面的面积比黑板面的面积更小。

3摸物体的表面,比大小。

师:现在老师想让你们不看只摸来比较来面积的大小,谁愿意来试一试?让学生摸二个物体的表面,并比较出面积大小。

4猜一猜,辨一辨,认识封闭图形及封闭图形的面积。

课件出示三个平面图形。

师:这三个都是图形板书:图形;你们觉得哪个比较特别为什么?生:第三个图形角,因为它没有合拢,没有封闭等师:像这样首尾相连,没有缺口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个长方形被分成甲 、 乙两 部 分 。下 列 哪些 说 法 是 对 的 ? A . 甲和乙的周长相等 : B . 甲的周长 比乙的周长小 : C . 甲和 乙的 面 积 相 等 ; D. 甲 的 面积 比乙 的 面 积 小 。 在学生独立思考后 , 全 体 学 生 展 开 了热 烈 讨 论 。 生: 我认 为 乙 比 甲大 。 生: 不 对 。你 没 有 说 清 楚 是 周 长 大 . 还是面积大。 生: 我认 为 甲和 乙 的周 长 相 等 。 因 为 周 长是 指 围绕 图形 一 圈的长度 ( 随 即学 生 上 台进 行 演 示 甲 和 乙 的周 长 ) 。 师: 同学 们 , 你们 同 意这 个 同学 的看 法 吗 ? 生: 同意 。 师: 那 么 甲和 乙的 面 积 有 什 么样 的关 系呢 ? 生: 乙 的 面积 比 甲 的面 积 要 大 一 些 。 ( 他 也 上 台 进 行 了演
考试  ̄ : F I 2 0 1 5 f - - g 5 9  ̄
的 一 条直 线 , 用招式一“ 看 到 中点 找 中点 ” 、 招式十“ 三 推一 ”
分析 : 要证明P O上平 面A B C D, 因为 侧 面P A D上底 面A B C D, 用招式二“ 看 到垂 直 做 垂 直 ” , 看 到 等腰 AP A D, 用招式三 “ 看 到 等腰就劈断” . 证明 : ’ . ’ 侧棱P A = P D = x / 2 . P O上A D . 侧面P A D上底 面 A B C D . P O上平 面AB C D . 例4 . 在 正方体A B C D — A B . C. D . 中, 棱KA A = 2 , E 为棱A A

( Ⅱ) 求证 : A C ∥平 面B D , E .
分析 : (I) 要 证 明Bl D 上AC 1 , 只 需 证 明 B1 Dl 上ACl 所 在 的 参 考 文献 :
平面 . 用招式六“ 吊瓶 架 两 垂 直 ” .
( Ⅱ) 要证明A c ∥平面B D 。 E ,  ̄
’ ‘ .
证明 : (I) 连 接 AC。 , 交 B, D, 于 点 O,
在正方体中 , A A . 平 面A. B . C . D ,
‘ . ’
AA1 上B1 Dl , AIபைடு நூலகம்C I 上B1 Dl , AAl nAl Cl = Al ,



中 点.
B l D l 上平 面A A l C l , ‘ . ‘ A C l C x l Z  ̄A Al C l , . 。 . B I D I 上Al C I .
生 : 我是这 样想的 . 把这个 长方形沿着 对角线对折 一下 , 我 发 现 甲 的面 积 比长 方 形 面积 的一 半 要 小 .乙 的 面 积 比长 方 形 面积 的一 半 要 大 . 所 以 乙 的面 积 比 甲的 面 积要 的一 些 。 师: 说 得 真好 。 师: 通 过 这个 题 目, 你 们 还 有 什 么想 说 的 ? 生: 我 认识 了 长方 形 面积 的含 义 。 生: 我知道 周 长和 面积这 两个 区别 。 它 们 的含义 是不一 样 的。 在七 嘴八舌的讨论 中 , 师生之间 、 同学 之 间 互 动 争 锋 , 既 探 寻 了面 积 概 念 的意 义 . 又兼顾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 培 养 了 学 生 追 求 真 理 的探 索 精 神 。 在教学 《 认识 面积》 一课 的过程中 , 我 遵 循 学 生 的 认 知 规 律, 结 合 学 生 身 边 常 见 的物 品 , 联 系学生 已有知识经验 , 采 用 直观操作等实践活动的形式 , 自然 地 引 出 面 积 的概 念 。 再 通 过 进一 步地观察 、 讨论 , 并用 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什么是 面积 , 初 步 形 成 概 念 。在 此 基 础 上 , 通过精心组织的练习 , 及 时 巩 固 有 关 面积 的新 知 识 .让 学 生 明确 了面 积 和 周 长 之 间 的 区 别 和联 系, 使 概念 系统 化 。
( Ⅱ) 连接E O, 在 △A, A C 中, A 。 E = E A, A. O = O C ,
‘ . .
E O / / A C . , 3 L E O C平面B l E D l , A c l  ̄ - - NB I E D ’ . A c l ∥平
面 B1 D1 E .
根 据《 全 日制 普 通 高 中 数 学 新 课 程 标 准 》 及心理 学理论 , 在高中立体几何 教学 中. 对 有关概念 、 公理 、 性 质 等 内容 进 行 提炼总 结 . 学 生 根 据 总 结 出 的 二 十 四招 式 套 路 , 应 用 发 现 思 维 等 寻 找证 明思 路 , 可 以提 高 立 体 几 何 解 题 能 力 , 增 强 学 习 信 (I) 求证 : A C 。 上B I D 。 ;
] E g q A C 。 ∥平面B , D 。 E 内
[ 1 ] 全 日制 普 通 高 中 数 学 新 课 程 标 准. 北京: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出版 社 , 2 0 0 7 .
不 。)
( 上接第 6 8页 ) 联系, 促 使 概 念 的精 确 分 化 。 师 出示 习 题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