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合集下载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现代企业管理提出“以人为本”,一个重要的含义就是要发挥人的能动性,尊重人的首创精神。

但必须把发挥人的能动性和首创精神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想的目的;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人们的目的必须以客观事物的规律为基础,脱离或违背客观规律的目的不能有效地指导人们的自觉活动。

1、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与本质、必然性是同等程序的概念。

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及其关系,把握了事物的必然性,也就是把握了事物的规律。

世界就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物质运动并非就是杂乱无章的。

恰恰相反,它们就是有章可循的,即是存有规律性的。

首先,物质运动存有许多相同的形式,例如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命的、社会的等,每一种运动形式都存有它自己的规律,正是这种特定的规律,把相同的运动形式相互区别了开去。

其次,这些相同运动形式之间又有著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就是说,它们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变;低级运动形式可以发展至高级运动形式,高级运动形式涵盖低级运动形式。

这些倚赖、转变、涵盖都就是有规律的。

2、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规律有如下特点。

第一,规律具有客观性。

第二,规律具有稳定性和复杂性。

第三,规律具有普遍性。

3、主观能动性亦称“自觉的能动性”,指主观对客观的无声促进作用,就是人们在重新认识世界和改建世界中存有目的、存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和能力。

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认同客观规律就是恰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既然主观能动性整体表现为客观世界的改建,于是就存有个成败得失的问题。

如何保证人们改建世界的顺利呢?如何确保我们的改建活动能够为人类惠及,而不是恰好相反?唯一的前提就是认同客观规律,也就是人们通常说道的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人的活动都就是有意识的活动,但有意识的活动不一定就是改建客观世界的自觉活动。

简要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件的辩证关系

简要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件的辩证关系

简要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件的辩证关系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件是运用哲学原理分析事物自身及其之间关联关系的一种方式,辩证法认为客观规律性是实质的,即它贯彻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主观能动性是相对的,即它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相互作用制约事物发展。

客观规律性是指事物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规律,即确立了客观的规律和条件,将客观规律作为解释事物发展变化的依据,必须遵从客观规律。

主观能动件是指人的认识和活动被奉行运作的主体,也是自身的主宰者,通过单一的人的活动、思想行为,影响事物的发展。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件是运用辩证法分析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方式,前者规定了客观规律性,贯彻了事物发展的规律,而后者受到主观因素的控制,受制于客观规律,而主观能动性可以调节事物的发展趋势。

因此,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件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客观规律性是对事物发展作出规定的规律,主观能动件是改变客观规律的力量。

这种辩证关系形成了一个调节器,显示了事物及其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两者不能互相替代,它们是密不可分的,彼此之间相互制约和促进,共同构成了事物发展的整体。

客观规律的发展准则决定了主观能动件的行动范围,主观能动件的行动又改变了客观规律。

客观规律不可能一成不变,主观能动件也不可能超越客观的规律,它们是相互关联的。

因此,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件之间存在一种辩证关系,它们不仅是自身发展的基础,而且也是彼此发展的基础。

客观规律性构成了事物和它们之间的基本联系,因此它是改变已有联系,去创造更多客观规律性必须认真思考的基础;而主观能动性则是改变已有联系,实现客观规律性的基础。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及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及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意志和行动对事物发展产生的影响力。

它体现了人的主观意识和创造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客观规律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固有的、不可改变的规律。

它反映了事物本质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即主观能动性是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运作的,而客观规律又是由人的主观活动产生的。

这种辩证关系表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有限的,不能改变客观规律,但人的主观能动性又是客观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要在认识和顺应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人的创造力和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这需要人们不断学习、探究和思考,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同时,也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有利于发展的机会,充分利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实现自身目标的同时,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还要注意避免把主观能动性放在客观规律之上,不能固执己见,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自以为是。

要善于从客观规律出发,通过反思和检视,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行动,使其与客观规律相协调。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还要善于同他人协作,尊重他人的主观能动性,并在交流和合作中不断学习和进步。

合作不仅可以让人们共同实现自己的目标,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在认识和顺应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思考和实践,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能动性,为实现自身目标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原理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原理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原理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社会学中最基础的原理。

主观能动性强调社会运动取决于个人主观行为,而客观规律性指社会运动受客观原则的限制,这一原则和一定条件相关,会影响社会运动的结果。

社会学中的主观能动性指的是个体的意志力和主动性所导致的社会运动变化。

这种思想学说在17世纪由哲学家约翰·洛克提出,他指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他们作出自己的选择,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他认为,每一个个体都有可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社会进步。

可以这样说,主观能动性把社会运动归结到个人行为上,重视个体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参与。

客观规律性侧重于客观原则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各种客观原则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有时带有支配性,它们可以把社会发展导向特定的方向或产生特定的结果,这些结果可能与个人本意不相一致,也可能与预期结果完全不同。

这样看来,客观规律性有时能够抑制社会发展的主观性,使之受到客观原则的约束和限制。

两种原理都与社会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有关。

通常,它们不是正面矛盾的,而是互相协调的,把社会发展归结到个人意志力和客观规律的总和上。

实际上,客观规律的存在可以指导社会运动的方向,并且可以引导个人行为面向它们。

凯勒兹等学者指出,个人行为与客观规律、历史进程和政治与经济场所三者一起建立起来,经历了一系列精耕犁耙的流动变化,在这期间,人们可以用某种方式改善其主观能动性。

所以可以说,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并不是彼此抵消的力量,而是相辅相成的,实现一般规律的社会发展。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一、概念‎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二、辩‎证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

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必须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三、意义‎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

在‎政治上会犯‎冒险盲动的‎“左”的错‎误。

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课序号:171 290607217 陈雪廷09级旅游管理2班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客观规律性是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它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主观能动性是人的意识所得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性为前提。

认识和改造自然,要尊重自然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

人们能够创造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

正如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里和生产关系,不能自由选择这一种或那一种社会形态。

只有遵循历史的规律和进程把握时机,才能成为历史的主人。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承认客观规律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的面前无能为力,人们可以通过自觉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

例如,《三国》中的“草船借箭”,诸葛亮利用风借箭,诸葛亮遵循自然规律,充分的利用了风向,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还有“火烧赤壁”中,也一样利用了风向,击败曹操。

这就说明了,首先诸葛亮遵循自然规律,并将主观意识参差到自然规律中,使自然规律向着自己有利的一面发展。

人的生存和发展是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改造的,人的需要和利益使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

因此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差别,人们正是在对象性活动中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和关系,而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求,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

这就证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再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不正是由于不遵循社会规律,而只考虑主观意识才导致的么,美国的银行贷款问题也是导致本次金融危机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人们资金还没有挣到手就已经消费出去了,这样导致了个人财政赤字,长久以往的个人的财政赤字导致银行财政赤字,就导致了金融危机。

人们主观的满足自己的欲望,却违反社会了规律,就必然导致灾难。

所以,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简要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简要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是指客观规律性将影响着人们的行动,而主观能动性则可以改变客观规律性,并从中受益。

它们之间形成了一种辩证关系,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首先,客观规律性是指客观存在的规律,这些规律无法改变,只能被人们所遵守。

它们会影响个人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命运。

例如,客观规律性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保证公平正义。

其次,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可以根据客观规律性而采取不同的行动,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例如,借助科技进步,人们可以利用客观规律性改善社会环境,改变生活状况,实现自身价值。

因此,主观能动性是客观规律性的一种重要补充,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更多的收益。

最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客观规律性可以给人们提供行动的准则,而主观能动性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发挥自身潜力,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因此,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了一种辩证关系,从而有助于社会的发展。

总之,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之间的互动有助于社会的发展。

这种辩证关系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激发他们不断创新,改变自己的命运。

简要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简要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简要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指通过客观规律性的发展过程中,主观能动性不断激发和促使;反过来,主观能动性也要遵循客观规律性,从而形成共同的辩证统一关系。

下面将对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分析说明:
一、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客观规律性是万物发展的前提:万物的变化都是在客观规律的驱动下进行的,没有客观的规律性就没有了物质的变化;
2.主观能动性是实现客观规律性的根本动力:主观的活动才能突破客观规律的桎梏,才能有效的利用客观规律,实现物质变化。

二、客观规律性如何激发和促使主观能动性
1.客观规律性提供发展的前提条件:客观规律性提供了发展的空间,让主观能动性起到了发展的作用;
2.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性约束:客观规律性不仅提供发展的希望,而且也约束着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它的随意发展。

三、主观能动性如何遵循客观规律性
1.客观规律性是主观能动性的根基:主观能动性追求的是客观规律性的实现,因此要继承客观规律性,并从中寻求发展的依据和发挥作用;
2.主观能动性是客观规律性的炎黄子孙:主观能动性要严格遵守客观规律性,这样可以保证物质变化的辩证统一,从而实现主观能动性发展的空间。

四、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指客观规律性为变化提供条件,而主观能动性又借以发展,形成一种具有客观特征的物质变化的统一。

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客观规律性是物质变化的前提,主观能动性是物质变化的根本动力,它们之间同时拥有互为约束和促进的作用,共同构成了一种辩证统一的变化形式。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有客观规律的,实践就是正确认识与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关系的活动过程。

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规律是事物本质的联系即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和发展过程。

世界上的事物都处于各种各样的联系之中。

但并不是任何一种联系都是本质的,都可以称为规律,只有体现事物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并贯穿于事物发展全过程的联系,才是本质的联系,才可能称之为规律。

规律作为一种内在的,非表面规律的联系,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通过思维才能把握。

例如:苹果落地、水向低处流,向空中抛一个物体又落回到地面,月亮绕地球转等。

这些都是现象,是人的感官可以感知的。

而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万有引力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通过思维才能把握。

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物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序数之间的本质联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规律揭示了物质生产方式的内容及其本质联系。

(2)规律是事物必然的联系。

规律所揭示的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不可改变的趋势。

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人类社会由低级社会向高级社会形态发展,暂时的曲折倒退不能改变历史前进的总趋势。

(3)规律是事物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稳定性突出地表现为它的重复性,只要条件具备,事物就反复出现。

例如,只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电流变化必然引起磁场变化,而磁场的变化,必须引起感应电流的产生。

这就是电流与磁场之间稳定的关系。

再比如地球自转、围绕太阳公转。

2、规律的特点:(1)客观性。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一是指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

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不承认,它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客观规律性是属于物质世界自身;主观能动性是属于意识。

但两者又都统一于世界的物质性。

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规律,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事物发展的过程所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而人们去实践,这一行为本来就具有一种主观能动性。

因为他们有意愿去实践,去做这件事情,所以规律是由于人具备主观能动性这一客观事实发现出来的又一客观事实。

客观规律同样如此,规律的客观性表现在规律中事物的一系列客观事实上。

比如月亮围绕地球公转具有周期性规律,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不是人为主观意识可以改变的,就算人们没有发现这个规律,但是这个规律也是客观存在的。

我认为,规律具有客观性,因为规律的本质就是由事物一系列的客观事实之间的联系所构成的。

比如说,规律“农历十五月亮是圆的”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当然也具有客观性。

人的主观能动性发现了事物的客观规律性,例如,“农历十五月亮是圆的”这一客观规律正是因为人们由刚开始无意发现农历十五这天月亮是圆的发展到后来总结出来的。

这个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起到了主导的作用,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事物的客观规律性得以被人们发现。

人们发现了这一客观规律之后会尝试用不同的方法不断的论证它,解释它,使事物的一个客观规律性得到升华。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原理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原理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原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是人类在不断探索和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两个重要原则。

客观规律性指的是客观物质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和普遍性,而主观能动性则强调人类是有能力和自主性的,能够主动选择和影响客观世界。

一、客观规律性的原理客观规律性是指一切客观事物存在着自身的规律性和普遍性,它是客观世界基本的属性。

客观规律性的存在使得我们可以对客观世界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在研究事物的基础上得到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发现一些普遍性的现象。

客观规律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规律,不受人类的主观意志所左右。

也就是说,客观规律性是普遍存在的、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人们臆造出来的。

这一原则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它使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进程中保持了一定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使人们所获得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二、主观能动性的原理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有能力和自主性的,能够主动选择和影响客观世界。

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不仅可以被客观世界所支配,而且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影响和改变客观世界。

这一原则告诉我们,人类不应该只被动地接受客观世界的支配,而应该积极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去探索和改变客观规律性。

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使得人们能够在探索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发现新的事物、开辟新的领域、建立新的理论和发明新的技术。

正是由于人类自身有着强大的能动性,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才有了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是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客观规律性是客观世界存在的基础,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也是基于客观规律性而存在的。

如果没有客观规律性,人类也就没有了探索和认识世界的基础,也就没有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可能。

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不仅是基于客观规律性而存在的,更是在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既可以受制于客观规律性,也可以通过不断地探索、改变和创新来推动客观规律性的发展和进步。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我们知道,客观规律性指的是客观性存在的物质实践过程中,宇宙自身诸多复杂因素生成
的客观规律性现象。

而主观能动性指的是人们以主观能动性将这些客观规律发掘、分析、
整合,并努力运用这些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动性行为。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是两个相
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实践关系。

客观规律性指的是客观性存在的复杂现象,不受人的意志和干预,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基础。

而主观能动性指的是人们以思考的能动性去把握和处理这些客观规律性现象的过程。

它不
能否定客观规律的存在,它是改造客观规律性现象的基础。

客观性仅仅是一个实践过程,
而由它揭示出来的客观规律性,如果没有通过人的思考和权衡去处理,就不能正确理解客
观规律的意义。

因此,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共同构成实践过程的辩证统一。

客观规
律只是外部的束缚,而主观能动性是通过认识客观规律来调节束缚,不断缩短主客观矛盾
距离的活动原则。

它是从客观规律中抽象出一个自己、独立于事实的视角,去超越客观规律,改造实践,实现实践意义的过程。

马克思(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1.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有客观性、普遍性两个特点,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实现的。

3.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简答)答: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意识是社会劳动性的产物③社会劳动性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和物质外壳形成和完善的基础,是由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类意识的决定性力量。

4.意识的本质(简答)答: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②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③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5.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简答):答: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创造性。

③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④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6.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简答):答: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2.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3.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

①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就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

②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

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基本的知识点,在高二哲学教材中也是一个难点。

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好它们一、规律及规律的客观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其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有其无法违背的规律,并且规律是客观的。

①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无论是无机物还是有机物,无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其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②人类社会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的支配下,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③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发展,就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和规律。

也就是说,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因而规律是普遍的,没有无规律的运动着的事物。

这是规律普遍性原理。

所谓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我们要把握好规律的特征。

①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联系,而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的联系,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联系。

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就否认规律是事物固有的联系。

②任何规律都是隐藏在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的联系,而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

这种联系体现了事物本身内在的根本性质,并贯穿于事物整个发展过程。

③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变化发展中的确定不移联系,而不是偶然的不确定的联系。

寓言故事《守株待兔》讽刺的就是,把偶然的联系当必然的联系,把现象当规律的做法。

④规律是同类现象中的稳定的联系,它具有可重复性、普遍性的特点。

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然重复出现。

以上四点是对各类事物发展规律共性的概括。

也就是说,各类事物发展规律的具体内容尽管不相同,但作为规律,必然具有这四点共同的特性(共性)。

我们要把握好规律和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①区别——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联系,现象是事物外部的表面的联系。

简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简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简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主观能动性是指一种理论观念,它认为人的主观能动力使人的行为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从而改变客观存在的规定和规律。

它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人主客观统一的原则,强调在一种客观存在形式之下,人要以自己的能动性实现自己的发展和进步。

主观能动性体现了自由思想的内在行动力,体现出一种崇尚积极进取精神,具有很强的推进价值作用。

二、客观规律性简介客观规律性是人类行为和活动的规律,它是形而上的客观存在的形式。

客观规律性取决于物质客观的规律,它把客观存在的规律性用来限定、约束、规范人的行为,也就是说,客观规律对人的行为有着一定的限制作用。

客观规律发挥着重要的价值作用,它既可以使人获得成就感,又可以使人学习进而提高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人的行为是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结果。

客观规律作为行为发生和发展的立足点,给予了主观能动性一定的范围,也就是说,客观规律对主观能动性的活动有着一定的支撑作用,使主观能动性的行为得以发挥最大的效率。

也有人认为,客观规律可以限制主观能动性,使得主观能动性不能完全发挥,但这样的观点是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搞成了对立。

实际上,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是一种看似矛盾,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需要依靠客观规律性的支持,只有在客观规律的范围之下,主观能动性的行为才能起到最大的效用,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因此,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过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协调的有机关系。

四、总结主观能动性是人类行为的根源,客观规律性是人类行为的规范,它们之间具有着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有机关系。

从这个角度来看,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这种有机的结合,人的行为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马克思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第五讲 2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事物的运动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

人们必须认识世界的发展规律,并自觉地遵守客观规律。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1、规律的含义规律就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列宁说:“规律就是关系。

……本质的关系成本质之间的关系。

”(列宁肖像)2、规律的类型按规律起作用的范围划分,可区别为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按其起作用的领域,可分为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以及人类思维的规律。

各门具体科学,是以研究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规律为对象的,哲学则是以整个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最普遍的规律为对象的。

(规律类型示意图)3、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因为规律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人们认识到它,还是没有认识到它,它都存在,都在那里起作用。

人们既不能消灭规律,也不能创造规律,只能如实地反映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规律和规则规律不同于我们平常所说的一般规则。

虽然合理的规则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但它总是由人制定的,如果它不符合实际,可以修改和取消。

规律则是客观存在的,它既不能创造,也不能人为地消灭。

唯心主义否认规律的客观性,主张规律是人们的意识的产物,例如康德,他说:“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实用主义者认为,科学规律仅仅是人们为着暂时的利益而作的有用的假设,这种“人造规律”的说教是非常荒谬的。

4、规律的特点【唯物辩证法关于规律的基本观点是:】第一、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内部固有】。

客观世界的事物、现象和过程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但非本质的联系是不能称之为规律的。

规律所反映的关系或联系都是本质的,即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和发展过程。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

例如,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本质联系反映为万有引力定律;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序数之间的本质联系反映为元素周期律;生产方式的内容和形式的本质联系表现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规律。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原理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原理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原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是:第一,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第二,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原理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简而言之,即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反对〗: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是什么?1、范畴定义①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强制性、内在性和条件性。

②主观能动性即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类意识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并通过指导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

2、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客观基础。

因为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具有强制性,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导致失败。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主体条件。

因为规律具有内在性,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把握规律;规律具有条件性,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创造条件、利用规律。

③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1)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又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作用
意识、精神对人和客观世界的作用是巨大的。
人 与人之间的差异优劣主要不表现在身体上, 而表现在人的思想,思维,智力,意志,情 感方面,即人的意识上。因此,培养人提高 人,主要是培养和提高人的意识、思想、精 神。
思考题答案, 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 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规律是事物本质的联系
即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 本性质和发展过程。
例如:
规律是事物必然的联系
规律所揭示的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 移、不可改变的趋势。
例如: 人类社会由低级社会向高级社会形态发展, 暂时的曲折倒退不能改变历史前进的总趋势。
规律的客观性
我们既要反对藐视规律的主观随意性和经 验主义,又要反对在规律面前无所作为的思 想。在这里,理论思维是十分重要的,正确 的理论思维能使人们增强驾驭规律的能力, 错误的思维会走向真理的反面。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作用

“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 西,做或行是主观见之 于客观东西,都是人类 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 动性,我们名之曰‘自 觉的能动性’,是人之 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 康德
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 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但这决不是说人们 在客观规律面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 人们在实践中,通过大量的外部现象,可以 认识或发现客观规律,并利用这种认识指导 实践,达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社会谋 福利的目的。不仅如此,人们还可以改变规 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 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美国佐治亚州的 奥古斯学院) 医生让50名患有高血压 的青年每天进行15分钟 的静坐冥想;让另50名 患有高血压的青年每天 上食品卫生课。 四个月后,沉思冥想的 青年血压平均下降了5 毫米汞柱;另50名青年 的血压没有任何变化。
瑜珈图片
D、科学实验:
给几十个人放映一部能引起同情心
由旋转粒子组成。粒子有不同的 振动频率。人身也是如此。 (美)精神科医师 大卫· 霍金斯研究 表明,身体振动频率会随着精神 状况变化而有强弱的起伏。




邪念会导致最低的频率;渐高依次是恶念、冷 漠、痛悔、害怕、焦虑、渴求、发火、怨恨和 傲慢,这些都在200以下,都是有害的。 信任在250,是中性的。往上的频率依次是温 和、乐观、宽容、理智、理解、关爱、尊敬、 高兴和安详,平静和喜悦在600,开悟在7001000。 霍金斯遇到过的最高最快频率是700,出现在 (印)特蕾莎修女(1997年诺贝尔和平奖)身上。 据说,当特蕾莎修女走进屋子里的瞬间,在场 所有人心中都充满幸福感,几乎想不起任何杂 念。
“历史主体的选择性‛是指,人们
在尊重历史规律的前提下,又能自 觉选择自己的社会发展道路。 选择的依据有: 主体的利益和需要;阶级力量对比; 国际环境;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因素;等。
历史主体的素养在选择中的作用
华盛顿拒绝做国王。
刘易斯· 尼古拉上校: ‚那种把我们从难以想象的困难中引 向胜利的才能,那些得到军队普遍尊 重和崇敬的品格,定能引导和指导我 们在和平的道路上前进。…因此,我 所建议的政体的首脑……很有理由采 纳国王的称号。‛
如,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3)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表现为重复性。即,只要具备一定 必要的条件,合乎规律的现象必然 重复出现。 (科学实验)
(4)是客观的。 唯心主义: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立
法‛。 3、意义:尊重规律;按规律办 事。

江本胜
(日)

1994年起,日本医学博士江本胜,用 高速摄影技术拍下水结晶的奇异面孔。
方法步骤: 1、将水分别滴在小浅盘中。 2、每个水样50个,在-25℃下冻三个小时 。 3、在-5℃的房间中,将样品放在显微镜下 观察。 4、让水听音乐;或在瓶子上贴标签;或让 它看一些词语或图案,观察结晶的变化。

华盛顿:
‚我想不出我有哪些举动会鼓励你
写这样一封信,我认为这封信包含 着可能降到我国头上的更大的危 害。......如果你还重视你的国家, 关心你自己和子孙后代,或者尊重 我的话,你应该从头脑里清除这些 想法,并决不要让你或任何其他人 传播类似性质的想法。‛



袁世凯称帝 1、全国各地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劝进请愿团, 要求袁大总统‚君主立宪,恢复帝制‛。 包括:‚各省公民请愿团‛、‚军警请愿 团‛、‚商会请愿团‛、‚人力车夫请愿 团‛、‚孔社请愿团‛、‚女子请愿团‛ 、 ‚乞丐请愿团‛、‚妓女请愿团‛等。 请愿团还成立‚全国请愿联合会‛。一时 间,各种请愿团云集北京,齐集新华门外, 跪呈劝进表,请求袁世凯‚俯顺民意,早 正大位‛。
传统医学的观点:
(1)中医: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 怒伤肝;恐伤肾。 中医:“暴怒伤肝,忧思伤脾‛。 (2)《 内经》:‚百病由心生。‛ (3)《素问》:“暴怒伤阴,暴喜伤 阳,……喜怒不节,……生乃不固。‛ (4)《灵枢》:“喜怒不节,则伤脏。‛
(5)、百岁老人长寿秘诀。
A、孔子:“仁者寿。‛ B、《礼记· 中庸》:‚大德必得其寿。‛

结论: 人类善良美好的意念似
乎有着不受距离影响的 伟大能量。
怎样发挥人的能动性?
1、认识和把握规律。 2、通过实践的途径。 3、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社会历史趋向性和历史主体的选择
性。 ‚社会历史趋向性‛是指:社会历 史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固有的方 向,人不能改变这些方向和规律。
的影片,然后进行医学检查。 结果:所有人的免疫功能急剧上升。 E、医学博士:‚癌症病人,一半 是吓死的‛。

2001年6月26日《广州日报》一篇题为《35岁 所长被癌症吓死》的报道:一位35岁的乡村税 务干部在一次体检中,意外发现自己患上肝癌, 回家一周后便离开人世。
科学资料:意念和水结构变化。
‚(文)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表现: (1)、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成语: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下学上达。

举例:二战后,英国欲开展高能物
理研究,需配置回旋加速器等设备。 但耗资巨大,暂时无法实施。 物理学家鲍威尔独辟蹊径,创造了 一廉价的研究方法:把未开封的相 片放在高山上,然后,通过显影来 分析宇宙射线粒子在底片上留下的 痕迹。1947年,他用此方法发现了 一种新介子,获1950诺贝尔奖。


2、国内知识分子为袁世凯称帝造势。 严复(译过《天演论》等书、京师大学校校 长);刘师培(著名的国学大师);胡瑛(辛 亥起义时湖北都督府的外交司长);杨度(前 清四品京堂);李燮和(辛亥革命时候吴淞都 督);孙毓筠(辛亥革命的安徽都督),六人 发起了筹安会,当时称做‚六君子‛,为袁世 凯称帝大造舆论。 杨度网罗社会名流组织 ‚国体研究学术团 体‛,写《君宪救国论》,为袁世凯称帝呐喊。
(6)、印度:‚圣米审判‛。 (7)、傅青主‚煮石息怨‛。 (8)、‚华佗治笑症‛。 (书生)张全;(华佗弟子)吴普。




(9)《丹溪心法》:婺州一秀才,夫妻情感 笃深。爱妻暴病身亡,秀才悲伤过度,孤独成 疾。遍访医士,收效甚微。 家人请来朱震亨。望、闻、问、切后,对秀才 道喜说:‚贵体有喜脉,恐怕有数月了吧,老 朽道喜了!‛ 秀才哈哈大笑:‚世上未见如此看病的,简直 是胡说八道!先生徒有虚名!‛于是让家人送 客。朱震亨微笑告别秀才。 数月,秀才每当想起此事,不禁大笑。如此一 次次大笑,忧郁之症霍然痊愈。
(二)、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1、定义。 P55 A、区别: (1)自然规律的表现:不自觉、盲目 的。 (2)社会规律通过有意识的、有目的 的人的活动表现出来。 B、联系:都是客观存在的。

二、意识的能动性。 (一)、意识的作用。 1、国演义》22回,陈琳写《为
袁绍檄豫州文》(《讨曹瞒檄》): “檄文传至许都,时曹操方患头风, 卧病在床。左右将此檄传进,操 见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 不觉头风顿愈 。‛ 伍子胥过昭关。 ‚测谎仪‛的生理学原理 。
科学实验:身体振动频率。 物理学证明,世界上所有固体都
袁世凯:‚孽子!欺父误国!‛

袁世凯:‚他害了我。‛ 袁世凯:‚杨度误我。‛




2005 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 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 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答案 B




2006 马克思主义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 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 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 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表明 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 一 B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 觉的 C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D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 答案ACD
董仲舒:
“美事召美类,
恶事召恶类, 类之相应而 起也 。‛



关于意念的科学实验: A、(比利时列日大学附属医院)医生用 ‚催眠麻醉术‛ 为一名60岁老人摘除皮下 脂肪瘤。 开刀时,医生没用任何麻醉剂,在一名护 士的语言暗示下完成切除、缝合手术。手 术过程中,老人没有感到一点疼痛。 1992年以来,已有4300多名病人接受过此 类手术——负作用小,刀口部位出血少。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1、定义 P54 “规律这一范畴,……” 2、规律的特性。 (1)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举例: A、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本质联系反映为万 有引力定律; B、元素化学性质与原子序数之间的本质联 系反映为元素周期律。
(2)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20省区军事首长,个个都通电拥戴
袁世凯‚速正大位‛。 冯国璋:‚您老功德巍巍,群情望 治,到了天与人归的时候,只怕要 推也推不掉的啊!中国有的是这等 人才啊。‛
cul 袁 09-06 20tp:// 0 ht14478-w 1 7 世 凯 称w帝


5、《顺天时报》是日本人 在北京办的报纸。袁世凯十 分关注日本的态度 袁世凯要看《顺天时报》, 袁克定自掏三万银元购买报 纸印刷设备,每天按照《顺 天时报》的固定格式印制一 份‚宫廷版‛《顺天时报》, 把反对帝制的言论一律改为 歌功颂德,让他老父亲读着 高兴。
问题讨论: 今天,人们对工具过度依赖。 3、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通过实践,把意识(观念)变
为现实,去改造世界。
4、意识活动调控生理活动。
教学资料:“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
浦路斯国王,对一尊少女塑像 产生爱慕之情。热望持续,雕 像竟变为真人,两人相爱结合。 俗语:‚精诚所至,金石为 开。‛




3、深受袁世凯信任的洋人顾问团为袁世凯 称帝寻找理论根据。 袁世凯私人顾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 博士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的文章: ‚中国如用君主制,较共和制为宜,此殆 无可疑者也。‛ 日本顾问有贺长雄对袁说中国国情适合君 主制,恢复帝制是民心所向,是为了中国 的稳定和长治久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