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

合集下载

新课改下民族地区高中班级文化建设论文

新课改下民族地区高中班级文化建设论文

浅谈新课改下民族地区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学校德育、美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新课改精神更加强调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功效,班主任要全力通过班风建设、教室设计、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并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从而将道德认识内化、升华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本文结合作者的工作实践简单谈谈班级文化建设的想法和经验。

一、优化班级的物质文化建设“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道出了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精髓,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从环境尤其是教室布置抓起。

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老师授业、育人的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

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与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感情,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同时还可以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

学生自己设计的班标、班级口号是班级凝聚力的象征;讲台上一盆小花、墙壁上的绿化纸都展示着学生的审美情趣;墙壁上悬挂的书法作品和标语时时刻刻都提醒着学生励志;丰富多彩的黑板报、匠心独具的心愿墙四处都彰显了学生的青春和才艺。

教室虽小,可它处处有宝,关键还要看我们如何利用。

如果我们能使班级的各种物化的东西都体现班级的个性,都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发奋向上的感觉,那么,班级文化也就如一位沉默而有风范的老师一样,起着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

二、创建班级的制度文化建设“无规矩不成方圆”。

良好班风的形成离不开教育,同样也离不开严格的管理,班级建设离不开制度的保障。

心理测试表明,共同参与制定的决策、制度,最易于为参与者所执行。

因此,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要切合班级实际,体现班级特色,符合高中生的身心特点。

校园文化建设改进方案

校园文化建设改进方案

校园文化建设改进方案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内形成的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行为规范、艺术活动、精神追求等。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还能促进学生自觉遵守校规校纪、爱校爱国。

然而,当前许多学校的校园文化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风不纯正、校园欺凌等,因此,为了改善校园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改进。

首先,加强师生交流。

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师生交流,可以增进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信任,减少学生学习中的压力和困惑。

学校可以开展定期的师生座谈活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建议,让老师耐心倾听并给予指导和帮助。

同时,学校也可以建立师生互动平台,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和老师进行交流,促进信息的流通和多元的思想碰撞。

其次,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等方式进行。

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品德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正面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同时,学校也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体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再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整个学校发展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宣传和活动的方式进行。

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校园活动,比如文化节、运动会、艺术展览等,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校园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同时,学校也可以建设一些符合学生需求和兴趣的社团和俱乐部,提供一个展示和发展自己才华的平台。

最后,加强校规校纪的管理和执行。

校规校纪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能够规范学生的行为、维护校园秩序。

学校可以制定明确的校规校纪,并对学生进行宣传和教育,确保学生了解和遵守校规校纪。

同时,学校也应该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对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处理,并及时纠正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

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点思考

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点思考

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点思考文化历来都是在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中产生的,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一个社区。

所谓校园文化,从广义上讲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的、物化的校园文化,包括教室、图书馆、操场、食堂、宿舍、树木花草、绘画雕塑、文体器材、学制、校训、校规。

另一类是社会的、观念化的校园文化,包括师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校风、学风、人际关系、舆论等。

从狭义上讲,校园文化是指由学生在校园内共同参与和选择的文化活动,以及通过这些活动表现和形成的文化精神。

所以说,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众文化。

它的基本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如学术讲座、各类文体比赛等;第二层次是这些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学生共有的思维模式、情感模式和行为模式;第三层次即最深层次是主宰整个校园学生思想和心态的精神倾向,它集中体现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上,这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而一直以来,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以及落后地区的经济无法加大投入的限制,我们对学校功能的定位仅仅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

虽然也从强调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地开展了各式各样的课外活动,但却并未上升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加以认识和把握。

近些年,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各类民办学校数量增多而生源不断减少,都导致学校和家长双方更加偏重于教学质量和升学率,种种课余活动是能免则免,确需举办的也是草草了事。

这种情况与当前全面贯彻邓小平同志教育要实现“三个面向”的总要求,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课改目标格格不入,更与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宏伟目标相背离。

应该说,建设文化大国,校园文化建设是主阵地。

校园是学生学习、娱乐、休息、交流的中心场所,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它通过开展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加强学生的语言交往和心灵沟通,从而优化了校园内的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这种精神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超过了学生在课堂的知识获取。

2024年《新课堂文化建设》学习心得体会(3篇)

2024年《新课堂文化建设》学习心得体会(3篇)

2024年《新课堂文化建设》学习心得体会尊敬的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给予我机会参加《新课堂文化建设》的学习,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知识和体会,让我对新人新课新课堂文化建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我认识到新课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在过去的教育中,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学生的记忆,导致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而通过新课堂文化建设,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造积极、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同时,新课堂也强调师生间的平等和尊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我了解到新课堂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新课堂文化建设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要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商和情绪管理能力。

要注重启发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这些原则都为新课堂文化建设提供了指导和方向,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再次,我掌握了一些新课堂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例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小组合作、项目探究和游戏化教学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开展情感教育,如班级会议、情景教学和情绪管理训练等,可以培养学生的情商和情绪管理能力。

通过启发性教学,如开放性问题、探究性任务和翻转课堂等,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学习体验教育,如户外探索、实践课程和社会实践等,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这些方法和策略都是非常实用和有效的,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实施新课堂文化建设。

最后,我深感新课堂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努力。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了解新课堂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学校需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支持,为教师的教学改革提供保障。

家长也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与学校共同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只有教师、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新课堂文化建设的目标。

新课改背景下的班级文化建设

新课改背景下的班级文化建设

谈新课改背景下的班级文化建设摘要: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是构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新课改逐步推进的背景下,从班级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师生换位思考的角度来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重要性功能构建途径班级是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形态,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

班级文化作为班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班级的形象,体现了班级的生命。

班级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一个优秀的班级必定是由班级成员共同创造出来、为班级全体成员所承认的个性文化,并潜移默化地对班级成员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新课改逐步推进的背景下,构建积极健康、和谐的班级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法国著名的教育家卢梭曾经指出:“学生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使他在不知不觉中继续不断地丰富他的记忆,从而增进他的判断能力。

”班级文化作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学生的教育和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班级文化是指依托并通过班级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它反映的是班级这个特定的社会组织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渗透在班级一切活动中的东西。

它是以班级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班级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等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

班级文化体现了一个班级特有的风格。

班级文化以其特定的行为模式影响着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对班集体、群体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潜在的教育”、“隐形的教育”。

班级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是校园文化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健康向上、丰富多样的班级文化就不可能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校园文化,也就不可能形成优良的校风。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积极向上、充满朝气的班级文化氛围,能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心态得到改善,情操得到陶冶,视野得到开阔,品味得到提升,各种消极、颓废的文化及氛围得到有效抑制。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班级文化的构建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班级文化的构建

作的灵敏性、 针对性与准确性, 以便及时开展教育工作, 为学 生减压释惑, 营造温馨的心灵家园, 引导他们积极融人集体。 3. 提高思政工作者与学生党员的信息素质和网络应用能 力, 在网络优势中体现政治优势。 从教育的客观规律来看, 对于网络不良信息,一概地否 定、 禁止并不一定能达到最佳的教育 目的, 一味地“ , 堵”也不 是长久之计。 因此, 要堵疏结合, 监控和引导并重, 有效地引导 网上舆论。 只要我们注重培养一批有独立思考能力、 立场正确 坚定且拥有较强信息素质和网络应用能力的思政工作者与学 生党员, 提升他们在校园网上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发挥他们在 大学生思想和心理问题的疏通作用,并实现对于校园网络动 态的监测, 应对校内外网络热点问题的引导, 依靠这些骨干带 动更多的大学生网友理性地思考和分析问题, .可实现学生的
自我管理和 自我教育。 4. 大力发掘 网络传媒文化 中的思政教育素材 , 高思政 提 教育内容的“ 含金量” 。
高。因此也在校园网络中被学生广为传载, 赚足了“ 人气”突 , 显了网络思政教育的优势。二是发掘娱乐休闲产品中的教育 素材, 进行寓教于乐的渗透式教育。 如去年广受大学生追捧的 韩剧《 大长今》 令不少学生充满了对中医药的热爱之情, 将该 剧中励志教育、挫折教育素材提炼与再加工并运用于学生的 思政教育中, 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 增强了思政教育的亲和力
新 课 改 背 景 下 小 学 班 级 文 化 的构 建
郭文元
(高邮市周山镇中心小学, 江苏 高邮 225612 ) 摘 要: 小学班级文化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 是全面 而深刻的,它涉及到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及身心发展等方 面。因此, 新课改背景下, 构建小学班级文化, 应该从物质层 次、 精神层次、 制度层次等多方面去考虑。

2024年《新课堂文化建设》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2024年《新课堂文化建设》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2024年《新课堂文化建设》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学习《新课堂文化建设》课程的一学期已经接近尾声,回首来时的路程,我深感受益匪浅。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课堂文化建设的理论知识,还通过实践活动了解了如何营造积极向上、互动、合作的学习氛围。

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思考,我对新课堂文化建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新课堂文化建设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课堂文化。

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中,课堂往往是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收。

而新课堂文化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

在这种文化下,学生不再是被教育的对象,而是课堂的主导者和参与者。

他们可以通过讨论、合作、分享等方式去探究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作为学生,我在这门课程中切身体会到了新课堂文化的积极影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常常感到压抑和无聊,因为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了主动参与的机会。

而在新课堂文化中,我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与同学们一起探讨问题,共同解决困难。

这不仅使我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也让我体验到了合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其次,新课堂文化建设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和尊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扮演着权威的角色,学生则处于被动受教的状态。

这种关系导致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隔阂和对立,影响了课堂的氛围和效果。

而在新课堂文化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和亲近。

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

他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有幸邀请到了许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来给我们授课,他们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深感他们对学生的尊重和关怀。

他们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和想法,为他们提供多种选择和支持。

同时,他们也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决策的权利,让学生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

这种平等和尊重的态度不仅建立了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学校文化和课程改革的关系

学校文化和课程改革的关系

学校文化和课程改革新课程需要有新的学校文化作为其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动力,而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新课程提供新的理念作为指导。

因此,以新课改为契机,重建学校文化,对新课程的发展以及学校文化的建设都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课程改革为学校文化重建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秉承改革、创新、特色、发展的素质文化理念,对当前学校文化所固有的保守、封闭、静态、刚性的文化理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打破学校文化的保守、落后、沉寂状态,促使学校对自身的文化进行全面地反思、检视,并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文化理念要求,自觉担当起学校文化重建的使命,促进学校文化的更新与发展,进而营造出促进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实现学校内涵特色发展、教师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文化氛围。

(一)学习理念新课程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改革方案,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内容、结构、管理以及评价等都要求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学校是课程实施的基地,因此,要使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学校里的全体成员都要深入领会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把自己置于学习者的角色,使教职工凭借创造性的学习来更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的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和经营管理方法,从而大幅度提高办学效益,实现个体价值,促进学生发展。

(二)生活理念新课程改革强调一种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要求学校课程必须重返生活世界,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

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从本质意义上说,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

因此,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便成为现代课程生态观的基本命题。

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意味着学校课程突破学校疆域的束缚,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自身回归。

意味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意味着科学、道德和艺术现实地、具体地统一。

”因此,“生活”不仅是课程所强调的核心概念,同样也是学习型学校文化所应该包括的核心要素。

(三)对话理念新课程强调教学本质上是一种以对话、交流、合作等为基础的知识建构活动,师生之间不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而是平等的“你我”关系,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新课改应从学校文化建设着手

新课改应从学校文化建设着手

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 活动形态 。
的含 义 , 并结合 当时当地 的形 势和实 际需要 , 以创 造 加
课程 的改革 不 仅仅 意味着 内容的更 新 、 完善 与平 性 的发 展 , 使学生理解和接受课程 文化 。 第二种情况 , 教 衡, 更为重要 的是意味着理 想 的“ 学校文化 ” 的创造 。 学 师受知识水平 和本 身文化 的限制 , 并没有 准确 的理解课
“ 隐性课程” 于学 生发展有着不 可替代 的作用 。 对 学
师 学校与班级的氛围乃至 体。 获得专业 自主的教师在 以与课程开发时 , 能够积极展 生的交友关系 、 生的依赖 关系,
都体现 在隐性课程之 中, 对学生人格 开交流和对话 , 逐渐在参与改革 的教 师之 间 , 形成 “ 伙伴 学校的学风和教风 , 原 式 的团队文化” 实现共 同的专业成长 。 , 新课程倡 导加强 形成 有重要的影 响。 有课程把课程 开发只 当作是 国家 课程综合化 。 合课程 的实施使教 师之间 的合 作成 为必 或 专家的事 。 综 学校 、 教师缺 乏课 程意识 , 家长 和社 区更是
学 文化的孤岛 ”缺乏生 , 须。 教师之 问形成合作 的文化 , 能够使他们超越纯粹依赖 被隔离 于课程之外 。 校俨 然成为“ 社会 化意识 。 这既导致 了学 校文化 的贫 困, 也导致 个人的反思或者外在的专家 , 向教师之间 的相互学习。 活化 、 转 四、 关注学生家庭文化与群体亚 文化 了学校个性 的缺失 。 一次课程 改革 非常关注 隐课程在塑
在原有的课程 管理背景 中, 形成了繁 、 、 、 难 偏 旧的课
隐性课程是指学校课程 中隐含的 、 意识 的、 无 或未完
却又 十分有效 的那部分学校影响 。 主要包括 程文化 , 这一方面导致 了大量的游离现实生 活的 、 以应 全被认定的 、 难

周南旋:学校文化建设

周南旋: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学校管理的至高追求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分校周南旋(一)衡量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是什么?是学校文化。

探究一所学校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哪里?在于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未来学校发展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学校文化的竞争。

纵观中外众多著名学校的办学经验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是每所学校都有其对人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特质文化。

“文化立校”是学校管理的至高境界。

在教育实践中,如何让学校文化积淀下来,并成为一种教育的影响力,成为一种孕育着巨大潜能的教育资源,是每个校长必须思考的问题。

如何用学校文化去统领学校的整体发展,并成为教师、学生、管理者和员工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工作、学习作风,形成学校凝聚力,提升师生员工的精神力、执行力和创造力,则是校长管理学校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始建于1956年,位于素以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和黄埔军校而闻名于世的广州市黄埔区,是建国后黄埔创办最早的学校。

八十六中人本着“对民族未来负责,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秉承“勤学、志远、求实、创新”的校训,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现已建成一所教育理念先进、办学综合实力强、设备设施现代化、教育质量优良、享有较高声誉的广州市东部名校。

2003年,因建设国家级示范高中的需要,初中部异址建校,成立了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分校。

七年来,分校在全面传承八十六中优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审时度势,立足黄埔,面向全市,构建现代化办学模式,将学校办成一所具有教育精品特色、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化品牌初中学校,并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校文化。

(二)回顾分校短短几年的发展,离不开八十六中学五十余载历史文化的积淀,更得益于制度文化的建设,得益于环境氛围的营造,得益于教师群体的打造,得益于校本课程的构建。

第一,学校文化建设应建立完善的制度文化学校要发展,制度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制度有优劣之分。

学校文化建设培训心得体会

学校文化建设培训心得体会

学校文化建设培训心得体会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学校内外很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管理、学校环境、课程设置等等。

为了提高学校文化建设的效果,我参加了一次学校文化建设的培训活动,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

学校文化建设不是单一个体或是少数人的事情,而是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在培训中,我学到了学校文化建设需要全体师生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风尚。

只有全体师生都积极参与,才能够形成浓厚的学校文化氛围,达到文化建设的目标。

其次,学校文化建设需要领导班子的有力支持。

学校领导班子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培训中,我认识到学校领导班子需要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以身作则,为全校师生树立榜样。

学校领导班子还需要注重抓好学校文化建设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来推动学校的文化建设工作。

只有领导班子的有力支持,学校文化建设才能够更好地开展。

再次,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培训中,我了解到学校需要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提供多元化的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创造力和合作力等综合能力。

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学校的文化建设目标。

最后,学校文化建设需要与社会资源相结合。

学校文化建设不能仅仅依靠内部的力量,还需要与外部的社会资源相结合。

在培训中,我了解到学校可以与社会各界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文化建设活动。

例如,学校可以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担任学校文化建设的顾问,或者与外部机构合作举办文化活动等。

只有与社会资源相结合,学校的文化建设才能够更加丰富多彩。

通过这次学校文化建设的培训活动,我深刻认识到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学校文化建设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领导班子的有力支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资源相结合等。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XXXXXX学校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场所,尤其是学校的师生,更是校园文化的活载体。

因此,学校将不仅仅要求每一门课程而是整个学校生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弥漫着文化气息,都应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

特别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验活动中,加强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使学校课改工作能在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里进行,这将无疑是推动课程改革科学有序健康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并且向外延伸的一种群体性的文化。

它对学生的知情意行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我们完成育人的任务发挥着积极作用。

因此,创设一个良好、和谐、规范的校园文化氛围,应该成为课程改革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它将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是否能向纵深发展的关键。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做为XXX我校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创建生命化的校园环境氛围1、校园文化环境的重建具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影响是不成低估的。

历史上“孟母三迁”的典故,正说明了在一种文化环境陶冶下对人才成长的作用。

长期处在某一校园文化环境中的师生,在这共同的校园文化的陶冶下,会构成一定的代价观念,思维方式,如学校环境1的美化、净化、绿化,不仅反映了师生良好的精神面貌,也反映了学校的校风,很难设想一个环境肮脏,秩序混乱的地方,能培养出合格人才。

在重建学校文化的今天,做为一个管理者,要善于创设一种宽松与高洁、明丽与清新的校园环境文化,使学校变得有吸引力,这就需要讲求环境建设的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规范性,精心创设学生的研究、生活的各种场所,烘托一种浓厚的育人氛围。

为此,我校在校门口左右两边建造两个花坛,配合学校门口电动门,给人第一印象是良好,感觉到学校的文化气息浓厚,校园优美。

学校门口东边宣传栏内容广泛,涉及教育教学、安全、健康卫生等各个方面,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动态。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我们认为,把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文化底蕴、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相一致的校园“个性”文化,与培育“德、智、体、美”等“共性”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是建设普通中学校园文化的基本要求。

一、把握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努力培育学校精神文化四会市华侨中学始创于1957年8月,由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何香凝女士亲笔题写校名。

1959年8月因故停办。

随着改革开放和教育事业的发展,1991年1月,四会市委市政府决定选址东城区复办华侨中学,可以这样说,四会市华侨中学是一所年轻的老学校。

四会位于广东省中部偏西,珠江三角洲西北边缘,是肇庆市融入广佛的第一站。

随着四会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东城区高品质楼盘的开发,大量居民入住社区,高中教育普及进程要求更快,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如何确保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市百姓办好事、实事、善事,让更多的孩子读高中、上大学、成人成材,建设优良的校园文化,使每一位学生在思想品德、个性修养、智力、能力等方面得到可持续发展。

在上级领导部门和港澳侨胞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办学规模不断壮大,学校的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图书馆、校园网络、人文景观等为学校的各项工作良好运作提供了保障。

但作为一所普通高中,我们面临着两大课题:教师队伍比较年轻,青年教师对于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新课改的钻研和探究、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调动和激发等方面亟须提高;由于生源素质不高且参差不齐,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有待加强,思想品质有待提升,理想抱负有待引领。

师生的团结拼搏精神、组织纪律性、学习的自觉性是学校办学质量提升的根本前提和重要保证,为此,我们在秉承“真诚、慎思、笃学、报国”校训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了“以人为本,以爱育人,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明确提出“团结守纪,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全面发展”校风建设要求。

近年来,学校在“以人为本,以爱育人,和谐发展”办学理念的引导下,扎实开展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功能室文化建设,努力培养“真诚、慎思、笃学、报国”的学校人文精神,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体育艺术科技类获奖人数及高考上线人数位居肇庆市同类学校领先行列。

新课改下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新课改下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任还是像 以往 那样和学生 面对面的接触 ,基 于 自己的 身份 , 生们是 很难打开心扉 的 , 学 这样交流 的效果 可想 而知。那该 怎么办呢?我们 知道 , 现在 的学生对 网络非 常熟悉 , 以班 主任不妨利用 E m i M N、Q等通讯 所 — a、S Q l 联系方 式和学生们保持联 系 ,让他们通过这 种途径将 些不好当面讲 的话说 出来 。这样以来 , 主任可 以最 班
关键词 : 农村小学 ; 园文化; 校 建设 中图分 类号 : 6 7 G 2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64 9 2 ( 02 0 — 12 0 17 — 34 2 1 )2 02 - 2
校 园文化作 为一 种环境 熏陶教育 的力量 ,对 学生 的健 康成长有着重大 的影 响。校 园文化建设 的终 极 目 标就 在于创 设一种文化氛 围 , 以陶冶学生情操 , 进学 促
要负责跑早 操 、 查寝 。 主任的时间绝大部分被用在 了 班
使得学校和家庭之 间对 孩子的教育不 留死角 , 让家 、 校 双方更全面的 了解学 生 , 而促进学生 的健康成长 。 从
三、 师生、 生生之间交流 的重要纽带
现在 的学生思想 成熟早 , 常有 自己的个性 , 于 非 对 班级事 务或者班里 发生 的事情都有着 自己的看法 和主 张。但是 , 因为这样 或那样 的原 因 , 他们又不愿 意在班 里公开地或者直接给班主任表达。这个时候 , 如果班主

校园里 , 与家长 就学生情况进行更多 的交流 。 很难 在这 种情形下 ,班 主任可 以充分 利用现代信息技 术建立起
大限度地 了解学生 的思想状 况 、 班级动态 , 取他们对 获 班级建设和班级管理 的建议或意 见 ,以及 对课任教 师 的意见 。有 的班 主任还 和学 生一起 组建 了班级 的 Q Q 群、 班级博客 。在这样 的空间里 , 主任 和学生可 以就 班 班级一些具体事 务进行 讨论 ,从而搭建起 了一个师生 之间 、 生生之间平等交 流 、 多层沟通 的网络平台 。总之 ,

适应新课改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适应新课改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的 提 高 ,促 进 学 校 的发 展 。使 评 价 的 过 程 成 为 促 进 发
展 与 提 高 的过 程 ,发 挥 评 价 的教 育功 能 。 要 改 变评 价 过 分 强 调 甄 别 与 选 拔 功 能 ,忽 视 改 进 与 激励 功 能 的 状
导 力 ,人格 的影 响 力 ,思 想 的 辐 射力 ,道 德 的感 召力 ,
教 学 问题 的 过 程 就 是 科 研 ,明 确 “ 问题 即课 题 ,教 学 即研 究 ,教 师 即 专家 ,结 果 即 成果 ” 。要 让教 师 对课 题
育 理 念 、信 仰 、 价值 观 在 学 校 工 作 中 的 体 现 ,体 现 了 校 长 的使 命 感 、责 任 感 和追 求 的 目标 ,是 校 长 的 智 慧
证 。基 础 教 育应 从 新 的 校 园文 化 观 、校 本 学 习观 、人 本 管理 观 等 方 面树 立 校 园文 化 的 新 理 念 ,建 立健
全 新 机 制 , 以 积 极 地 适 应 、 促 进 和 保 障 校 园文 化 的 建 设 。 [ 键 词 ]课 程 改 革 校 园 文 化 关 校 本 学 习 人 本 管 理
入 盲 目和 混 乱 。新 课 程 实 验 的 目标 就 是 追 求 教 育 的极 致 ,反 对 竭 泽 而 渔 ,拒 绝 只 图 眼 前 的 利 益 而 损 害 教 育

重 要 问题 。 一Fra bibliotek、建 立 新 的校 园 文 化 观 ,树 立 校 园 文 化 建 设 的
新 理 念
校 园 文 化 指 学 校 的 办学 思 想 、办 学 历 史 、育 人 环 境 、办 学 特 色 等 ,它 是 一 种 高 尚 的精 神 塑造 、无 声 的 熏 陶和 感 染 ,是 教 育 的未 来 性 、生 命 性 、社 会 性 和 校 园 建设 与 发展 的主 体性 、生 成性 、原创 性 的 综合 体 现 。 学 校 教 育 的 根 本 功 能 在 于 促 进 人 的成 长 与 发 展 。

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基于湖南省长沙市某小学的个案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基于湖南省长沙市某小学的个案研究
1 狂 毒
I C 擞 lf I { } E 篓{ : i I { l { W { l S A 鞭
新课改背景下 学校制 度文化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
基 于 湖 南 省 长 沙 市 某 小 学 的 个 案 研 究
陈朝 晖
( 湖南第一 师范学院教育科 学系 ,湖南 长沙 400 ) 125
当前 ,我 囝新 一 轮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 称 新 课 改 ) 简 已 进 人 纵 深 阶 段 。 教 师 是 教 育 改 革 的实 施 者 ,教 育 改 革 的 成 功 必 须 依 靠 教 师 。 加 强 师 资 队 伍 建 设 ,提 升教 师 素 质 是 课 程 改 革 成 功 的关 键 。 为 了 应 对 新 课 改 的 挑 战 ,教 师 必 须 实 现 持 续 的 专 业 发 展 。教 师 专 业 发 展 是 指 教 师个 体 的专 业 知 识 、专 业 技 能 、专 业 情 意 、专 业 自主 、专 业 价 值 观 、专 业 发 展 意 识 等 方 面 由低 到 高 ,逐 渐 符 合 教 师 专 业 人 员 标 准 的 过 程 。 ” 师 专 业 发 展 是 当今 教 师 教 育 改 革 的 主 流话 语 。 教 教 师 专 业 发 展 的 内 容 、阶 段 、模 式 、途 径 等 方 面 的理 论 探
摘 要 : 当前 ,我 国新 课 改 已进 入 纵 深 阶段 ,提 升教 师 素 质 是 新 课 改 成 功 的 关键 ,教 师 专 业 发 展 已经 成 为
我 国近 年来教育研 究中的重要 话题。 学校是教 师专业发展 的重要 场所 ,教师专业发展 离不开教师在 学校
真 实教 育教 学场 景 中 的教 育 实践 。 离 不 开 学校 文 化 。 学校 制 度 文 化 是 学校 文化 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 它 不仅 是 维 系 学校 正 常 秩 序 不 可 缺 少的 保 障 机 制 ,也 是 学校 文化 建 设 和 学 校 发 展 的保 障 系统 。 为 了研 究 学校 制

新课改下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与思考

新课改下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与思考
效仿 ,让 不 自觉 的学 生 自觉 惭 愧 。 在 尊 重 的需 求 方 面 , 年 青 人 球 比赛 、棋 类 比赛 、朗 诵 比赛 、十 佳 歌 手 比赛 等 。他 们 除了学 习,
另外 , 当今 的 社会 环 境 以及 学 校 环 境 ,多元 的 文化 产 品如 电视 、
电影、网络 报刊杂志、广告等出现在学生 的面前,使学生失去 了在多元文化面前 的选择 、判 断和抵御能力。在整个 外部大环
图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境诱惑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给学 生的发展 带来很多不利的影 课程标准和课 程结构的调整,教育理念和教学 方法的变革 ,都 响。家长对他们 “ 不切实际” 的要求,使得这些学生 产生了自己 给现行班级组织结 构和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围绕着新课改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构建有个性的班级 文化显 无论怎么努力都 已经没用了的思想 ,导致他们干脆就放弃 对 “ 于这样的学生,家庭教育 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如果能将家庭教 得很有必 要。要让班级文化成 为一种最有效 的德 育资源 ,让集 教 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那一定可以达到事 半功倍 的效果。 体 的能量辐射每一个 个体 ,最 终实现 “ 是为了不教”的良性 循环。因此,为了适应新课改 的需要 ,建设好班级 文化是班主 对一个人的培养 教育,学 校教育起着举足轻重 的作用,而学校
当前国家对中职教育越来越 重视,为了引导青少年接受职
业 教 育 ,我 国 还 推 出一 系 列 资 助 政 策 。 但 一 味 追 求 高 文 凭 、 高
学历的社会观 念使得 学生和学生 家长把上重 点高 中读重点大学 作为 终极 目标,而中职教育则是少数文化知识水平低下的学生 及 其家长万般无奈 的选择 。这 就从根本上决 定了中职教育 的生

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

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


我 国是一个幅员辽阔 、 农业人 口众 多的发展 中国家 , 长期存 与众不 同常被视 为标新立异 ; 二是 由于教师工作 “ 干户” 单 的特 在二元经济社会的对立。农村教育是我 国教育事业 中最薄弱 的 点 , 决定 了教师基本上是独立地在 自己的“ 责任 田” 里运作 , 教师 块, 其软 、 硬件设施相对薄弱。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 日常工作通常都是独立完成 , 缺乏与他人 的交流合作 ; 三是农 ( 简称新课改 ) 是一场深层次 、 全方位 的课程改革 , 它要改变传统 村学校教师生活范 围狭小 , 特别是在农村偏远地 区的教学点 , 教 的教育 观 、 教师 观 、 生观 、 程观 、 价观等等 , 际上 是要改 师接受 信息 的渠道有 限, 学 课 评 实 加之长期单调的生活方式 , 也易形成落
CANGS ANG
新课 景下农村学校 j建设白思考 欠 勺
陈朝 晖
摘 要 新课 改要想取得成功 , 必须高度重视农村 学校 的文化建设 , 在农村 学校进行 学校 文化建设是新课 改深入 的 必然要求。传 统的农 村学校文化有很多不适应新课改 的地方 , 主要表现为保守趋 同的教 师文 化、 孤立 隔膜 的学校观念文
式和处事态度 的“ 内隐规矩” 内隐概念”l本文的农村学校 文 的翻版 ,农 村学 校课 程和教学 内容都不 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农 和“ _ 3 。 化取其狭义 。农村学校文化的“ 内隐规矩 ” “ 和 内隐概念” 主要通 村生产和生 活实际的问题 ,不少农村学校把追求升学率作为奋 重普通文 化知识的传授 、 轻职业 生活技能 的教育 , 农村 过农村教师文化 、 农村学校观念文化 、 农村学校制度 文化 等方 面 斗 目标 ,

离农村生产生活实际 ; 分注重 书本知识的传授 ; 过 应试 主义倾 向

新课改下农村小学如何建设校园文化

新课改下农村小学如何建设校园文化
化 ” 的解 释 比较 契 合 这 种 价 值 观 :文 化 ,它 是 随便 一 个 人 迎 面走 来 ,他 的举 手 投 足 ,他 的 一 颦 一 笑 .他 的 整 体 气 质 。他 走 过 一 棵 树 ,树 枝 低 垂 .他 是 随 手 把 枝 折 断 丢 弃 ,还 是 弯 身 而 过 ? 一 只长 了癣 的 流 浪 狗 走 近 他 ,他 是 怜 悯 地 避 开 ,还 是 一脚 踢 过 去 ? 电梯 门打 开 。 他 是 谦 抑 地 让 人 ,还 是 霸 道 地 推 人 ?一 个 盲 人 和 他 并 肩 路 口 ,绿 灯 亮 了 。他 会 搀 那 盲 者 一 把 吗 ? 他 与 别 人
氛 围 ,是 一 种 需 要 长期 培 育 、苦 心 经 营 的教 育 氛 围 。
二 、新 课 改对 校 园文 化 的要 求
新 课 程 改 革 是 一 场 从 转 变 教 育 观 念 到 改 变 课 堂 教
学 模 式 的 深 刻 革 命 。优 化 学 校 管 理 ,营 造 和谐 氛 围 .
如何 擦 身 而 过 ? 他 如 何 低 头 系 上 自己松 了 的 鞋 带 ? 他
怎 么 自卖 菜小 贩 手 中 接 过 找 来 的 零 钱 ?他 。独 处 时 如
何 与 自己 相处 ?所 以 。就个 体 而 言 文 化 就 是 一 个 人 的
教 养 ,它是 一 种对 自己 、对 他 人 、对 自然 环 境 的 某 种

作 为 教 师 ,看 到 这 些 当然 会 理 所 当然 地 觉 得 与 自己脱 不 开 干 系 。这 几 年 ,笔 者 也 一 直 在 思 索 。到 底 什 么 样 的 教育 才 能 让 学 生不 仅 能 有 知识 也 有 文 化 。 “ 文 化 ” 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 时 也 是 教 育 改 革 乃 至 社 会 变 革 的 客 观 要 求 。这 种
建设的主观必 要性 , 即学校文化建设的现实起 点。具体 说 , 是现 有学校 文化是如何 表现 的 、 就 学校 文化中的哪
客 观要 求又 决定 了学 校文 化建 设的 必要 性 ,也决 定 了学 校文 化建设 的方 向。目前 , 我国正 在进 行新 课程 改革 , 许多课 程 专家 指 出 , 这在根 本 上就 是学 校文 化 的变 革 。 么 , 那 课程 改革 到底在 呼唤什 么样 的学 校文 化 呢? 在众说 纷纭 的观 点中 , 有很 多相 似之 处 。 如 : 例 改变 教 师过 于倾 向于 单方 面传授 知 识 的状况 ,加强
交 。催 急 了 , 位 教 师 竟 说 :这 么 要 求 , 干 脆 早 点 调 一 “ 我
价值变化起着核心作用 , 而促进这一变化 的前提条件 ,
就是 管理者首先耍有非常 明确的理念 。例如 : 要构建学
习型学校 , 就首先耍搞清楚“ 习型组织 ” 学 的概 念。如果
动!( ” 事件 ) 学校请专家讲座 , 有的教师不爱 听。 可据说 不爱听 的教师 之一w 老师 , 着机会就 出去 求学 , 逮 她的
例如 :校本教研 ” “ “ 、校本培训 ” “ 、校本 管理 ”等诸多的 “ 校本” 之间的一致性 。因此 , 管理者要 善于把握新课程 改革丰富性背后的一致性 。归根结底 , 新课程倡导的仍
然 是 民主 、 学 的文 化 。 科
二、 把握学校 文化建设 内涵 文化是看不见的 , 甚至可能不被 我们所察觉 。管理 者要真正推进改革 , 建设新的学校文 化 。 必须宴实在 就 在地把握教育改革的基本理 念和 具体 内涵 。学 校文化 建设的本质是共享的价值和信仰的改造 。其中 , 共享的
维普资讯
课改纵横
新. 下 学核 灰化 连 曼 1 i 挈玖
浙江师范大学(169 管礼尧 370 )
新课程改革既对学校 文化提 出了挑战 。也 为学 校
管理者没有把握住具体概 念的 内涵 ,就 不知道学校文 化 浚向什 么样 的价值方 向去转变 ,迷失 了学校文 化建 设的明确 目标 , 这样 , 也就 根本谈不上建 设新的学校文
师 生 之 间 、 生 之 间 的 对 话 ; 变 教 师 过 于 封 闭 的 学 生 改
些方面是被推崇的 、 哪些方面是被忽视的。、 是以创建 还
学 习型学校为例 , 在管理者基 本理 解 、 握了学 习型组 把 织的 内涵之后 ,还应该 进一步找到构建学 习型组织的 起点 , 可在教职工中进行相关 内容 的调查 : 教师个 人平
为适应新课程 改革 ,学校需要对原 有的文化 氛围 进行 改造 , 从具体 的行为 、 件或 者人 物人 手 , 事 推进 学 校文化建设。这是一种微弱地 、 渐进地改造学校文化氛 围的方式 。 确定改造学校 文化建设氛 围的切人 点 ,从根 本上 取决 于两点 :一是 找准 把握学校文 化建 设的 目标 。比
小学表 学手考
■I 古 20 06・ 4
维普资讯
时学 习吗 、 习什 么 、 学 是怎样学 习的 、 如何理 解学 习 是
的 等 等 。 不 了解 这 些 , 去 构 建学 习 型 组 织 , 异 于 建 就 无 空中楼阁 。
科态 度和 行 为方 式 ,增强 超越 学科 的综 合 的课程 意 识 ;改变教 师过 于着 力 于教书 而忽 视 全面 育人 的工 作 态度和 方 式 ;改变 学校 管理 过 于偏重 通过 评价 等 行政 手 段管理 教 师的 方式 ,注 意管 理 者与教 师 一起
如: 若以构建学 习型学校为 目标 , 那就需 要集中精 力寻 找 与“ 习” 学 相关的有 象征性 意义的行 为 、 件或 者人 事
物 。二是 注意观察 , 发现那 些有象征性意义 的行为 、 事 件或者人物 如 : 图书馆借书的人为什么那么少 。 行 到 ( 为 )学校 要求教师 每周交学 习笔记 ,有的教师就 是不
信仰和价值观等。
任何 一种 新的 教 育改革 都是 在呼 唤新 的 学校 文 化 。也就是说 , 教育改革对学校文 化建设的要求 是极其 丰富 的。这种 丰富性可 能会使管理者有 陷入茫茫大海
而无 所 适 从 的 感 觉 。另 外 , 化 还 具 有 ~ 致 性 的 特 征 。 文
四、 改造学校文化建设氛 围
共 建学 习型组 织等 。
学校的组织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 产生 ,学校在
经历 了一段时 间的发展 后 ,都会形成系 统的行为规 范 或标准 。管理 者要了解学校文化的实际现状 。 还需要进 行大量的探究工作 , 其中包括观察学校 教师说 些什么 、 做些什 么 , 力求弄清楚他们在 所经历的事情 中的思维 、
出来的做事方式和处 世态度 ,其核心是 这些做事方式 和处世态度的 “ 内隐规矩 ” “ 和 内隐概 念 ” 。我们 明确 了
理念 、 新精神 、 制度的 新型学校 , 新 是推进新 一轮课 程
改革的必然 要求。


明确学校文化建设方向
学校 文化 建设 , 学校 理清 办学 思路 、 确办 学 对 明 目标 、 进 学校 管 理 、 高办 学 效益 起 着关 键 作 用 , 促 提
化 了。
文化重建提 供了契机 。同时, 课程 改革本身也是学校文
化重建的重 要内容之 一。另一方面 。 学校文化是课程改 革的载体 , 程改革的根本依托在学校文 化 。可 以说 , 课
学 校 文 化 重 建 是 新 课 程 最 深 层 次 的 改 革 。建 设 具 有 新
三、 探求学校文化建设起点 学校文化的表象是 学校中大多数人 在组织中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