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马原复习

马原复习

第一章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注意: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途径;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与发展的观点(联系的含义、特点;发展的含义、实质等)联系的含义: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发展的含义: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3.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量变质变规律(质、量、度等范畴的含义;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①矛盾是反应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问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二、量变质变规律:①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两边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

②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

“度”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马原复习资料(超全)

马原复习资料(超全)

马原复习提纲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创建者、继承者的相识成果来看】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阶级属性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探讨对象和主要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马克思主义【总结】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阶级性);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创始人);是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探讨对象和主要内容)。

●为什么要推翻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不行克服的几大弊病:物质财宝对人的统治;人与人的对抗、分裂;最重要的是,资本主义不能给绝大多数人以华蜜●马克思的社会志向消退人与人的对抗、分裂,实现人类解放,建立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如何实现人类解放两大根本途径:发展生产力;变革社会关系,特殊是歼灭私有制●人类解放的历史进程整个人类历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地为自身争取自由和解放的历史。

更详细地讲,就是人类不断摆脱自然界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渐渐驾驭自身命运,最终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子的奋斗过程。

原始社会:人尚未受到社会关系的奴役,但却是自然界的确定奴隶。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社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和法律等上层建筑;社会的发展总的来看,是不断推动生产力进步的生产关系的进步。

即是说,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历史的发展总的来说,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历史。

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2.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主观臆造的,而是通过对历史和社会实践的概括总结得出的。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是空想的历史观,而是实证历史研究的精神产物;不是书斋里的思辨,而是全面观察社会生产实践的真理;不靠个人的意识和意志,而是派大量的社会实际调查询问、编制和综合资料。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1.社会生产和劳动在社会形态中的基本地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之一,就是通过劳动创造新的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这是人的生活第一的历史要求。

在社会生产中,劳动是一切的最终的和永久的根源;劳动是一切的财富创造者。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基本原理1.社会变革和社会革命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在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日益加剧的阶级斗争基础上产生的,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不稳定性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和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

2.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是根本的,维护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

3.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强保证,是国家政权的表现形式,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最佳形式,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国家安全和稳定的最有力的保障。

马原复习资料

马原复习资料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后其他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斯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他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他们是有机统一的。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的个别理论判断和具体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这就是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4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5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6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一、社会背景: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工人极端困苦,知本家不断压榨工人,周期性经济危机频发。

二、理论来源: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尝试,他们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思想。

马原重点必背

马原重点必背

马原重点必背一、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揭示了一切事物中蕴含的矛盾和内部矛盾斗争的动力。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运动的整体,在发展中不断实现着否定、肯定、超越的过程,推动事物的进步和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之一,它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经济基础的变革。

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强调社会历史是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社会的发展是一种辩证的运动。

二、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提出的,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和他们自身维持生存所需价值之间的差额,也是资本家对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占有。

剩余价值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特有的资本-劳动关系密切相关。

三、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基本概念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现象,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资本积累是指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将剩余价值再投资扩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和生产商品的过程。

资本积累的规律资本积累具有内在的规律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

资本主义经济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过程中,也在产生着一系列的矛盾和危机。

第二,剥削程度的增加和人口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剥削程度的加深,同时也会引发人口问题。

第三,资本的集中和垄断。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本会逐渐集中和垄断,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

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是指在资本主义基础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按劳分配和各尽所能分配的结合;政治上实行人民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

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是指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全面共产主义制度的理想社会。

马原复习资料

马原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1)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

2)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用一种物质作为本原来解释世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围观结构层次),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实在性)。

3)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1)客观条件:经济:A工业革命,极大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经济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825年首先在英国爆发)阶级: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1831,1834法国里昂工人运动;1836英国宪章运动;1844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运动)2)马克思的努力:A深入工人,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B建党活动(1846年衬里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年成立共产主义者问题)C理论创造:德意志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3)标志性事件: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新纲领(共产党宣言)3、马克思两大理论发现1)历史唯物史观: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规律和资本剥削劳动的秘密,证明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全部来自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从而证明剥夺资本家,建立共产主义公有制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4、辩证唯物论(包括“五观”: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践观、意识观)1)物质观:客观实在性。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

2)运动观:绝对运动,相对静止。

3)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马原复习资料

马原复习资料

重要: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学说一、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替代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人民至上马克思主义的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多选)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习近平“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构成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的问题(构成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物质和意识反映。

物质的唯一/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具体包括两种状态:空间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物质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关系。

马原知识点笔记大纲

马原知识点笔记大纲

马原知识点笔记大纲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起源•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特征•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2.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社会形态理论3. 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目标•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区别•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2. 中国革命史上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国革命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实践3.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运用三、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1.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历程•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理论热点问题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实践路径3. 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全球化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发展问题•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马克思主义应对全球化挑战的理论思考四、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1. 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和思想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对比与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哲学发展的影响2. 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和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的对比与融合•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对经济学发展的影响3.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观点和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西方社会学的对比与融合•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对当代社会学发展的启示五、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与实践探索1.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时代的现实应用2. 马克思主义实践探索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实践探索的路径和成果•马克思主义实践对社会变革的引领作用结语以上是《马原知识点笔记大纲》的内容概述,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与实践探索等不同方面的阐述,希望能够对读者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马原复习资料

马原复习资料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资本可带来剩余价值●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主要内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群众路线的实质,就在于充分相信群众,坚决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单是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科技革命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科技革命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广泛深刻的伟大变革,从性质上看,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历史深处的“动力的动力”: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根本动力。

马原复习资料

马原复习资料

马原复习资料马原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原,是中国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马原的复习资料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马原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历史背景和实践意义等方面,为大家提供一些复习资料和思考。

一、基本概念马原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

马原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基本方面。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原的认识论基础,它强调认识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真理性;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原的历史观和社会观,它强调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社会的阶级斗争。

二、核心思想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原的认识论基础,它认为世界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根源。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原的历史观和社会观,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革命和革命的发展推动的。

三、历史背景马原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当时工业革命的冲击使社会出现了巨大的变革。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了马原的基本框架。

四、实践意义马原对于大学生的实践意义非常重大。

首先,马原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世界和社会,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其次,马原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积极向上、为社会做出贡献。

最后,马原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综上所述,马原复习资料是大学生学习马原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马原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历史背景和实践意义的复习,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原的内容。

同时,马原的学习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马原复习资料

马原复习资料

1、简述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答: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在一定情况下,外因对事物的发展甚至起决定性作用。

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

2、简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答:第一层含义: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第二层含义: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第三层含义: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首先。

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

其次,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

3、简要说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是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范畴,它们包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首先,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其次,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有利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三,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有利于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培育新的和谐理念及和谐精神;第四,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有利于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4、简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1)矛盾双方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首先,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

马原复习资料及答案

马原复习资料及答案

马原复习资料一1、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P14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

分论点P3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P2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来源于: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剩余价值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四个最)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二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P28.29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根据这一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其二,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存在的问题,根据这一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观的区别?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大三马原知识点

大三马原知识点

大三马原知识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系统阐述和继承发展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有益成果的一门哲学学说。

它包括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基本部分。

1.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和世界观。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意识是物质反映物质的能力。

2.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都会发生变化。

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1.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强调事物的本质是矛盾发展的,事物的发展是矛盾斗争的结果。

辩证唯物主义关注事物的内在联系和矛盾运动规律,揭示了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和根本性。

2.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规律的运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渐进的演变过程,是由一个阶级向另一个阶级过渡的过程。

三、阶级斗争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马克思主义对阶级斗争的基本概念和规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总结。

1.阶级:阶级是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是由于人们在生产中的不同地位和地位上的差异而产生的。

2.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指不同阶级之间在社会生活中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对抗。

阶级斗争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和尖锐性。

3.阶级斗争的发展规律:阶级斗争具有曲折性、复杂性和多样性。

它既可以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也可以通过暴力手段解决。

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发展阶段,是解放整个人类的最终目标。

1.生产资料公有制: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保障整个社会的福祉和发展。

2.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即按照每个人的付出和贡献来确定其所得的多少。

马原复习重点

马原复习重点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已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这些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关于事物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关于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观点,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观点,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观点,关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本质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特征和建设规律的观点,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观点,等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

附;马克思主义的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3、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物质的定义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唯一特点是客观实在性5、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世界的本质、人的本质和人与世界的关系。

2.物质与意识、本质与现象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主观反映物质的存在和运动的精神现象,物质是本质,意识是现象。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1.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物质是有永恒性和普遍性的,世界是运动着的。

2.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还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所引起的。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

2.辩证法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还包括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强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强调捕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和转折。

3.唯物史观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还包括唯物史观的方法论,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研究历史是要以客观的态度和方法去看待和研究它。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理论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认为,世界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阶级的存在是因为社会中存在着私有制和剥削。

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学说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学说指出,意识形态的来源在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生产力决定的。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哲学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认为,政治是阶级斗争在国家机器中的反映。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认为,民主必须紧密地联系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民主在社会制度基础上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第六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态学思想1.马克思主义的环境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环境思想认为,环境问题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必然问题,和生产方式的选择和社会制度的选择密切相关。

大学马原复习题库

大学马原复习题库

大学马原复习题库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A.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B. 唯物论和唯心论的统一C. 唯物论和形而上学的统一D. 唯心论和辩证法的统一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A. 劳动价值论B. 剩余价值论C. 资本积累论D. 社会总资本论3.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代表作是()A. 《共产党宣言》B. 《资本论》C. 《哲学的贫困》D. 《反杜林论》4.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 阶级斗争B. 社会基本矛盾C. 科学技术进步D. 文化教育发展5.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A. 历史的偶然B. 历史的必然C. 人为的安排D. 社会的选择二、多项选择题6. 马克思主义包括以下哪些理论()A. 马克思主义哲学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 科学社会主义D. 马克思主义法学7.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A. 生产关系B. 生产力C. 资本的积累过程D. 商品和货币8.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A. 公有制经济B. 计划经济C. 阶级斗争D. 高度的民主9.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任务是()A.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 发展社会生产力C. 实现共同富裕D. 维护社会稳定10.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需要()A. 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B. 全人类的共同富裕C. 社会关系的全面和谐D. 阶级和阶级差别的消灭三、简答题11.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12. 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13. 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四、论述题14. 论述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五、案例分析题15. 请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分析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论述。

六、结束语通过上述题目的复习,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内容,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马原复习资料

马原复习资料

马原复习资料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定义,马克思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作用)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物质的存在形式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2.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3.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三,世界统一于物质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与物质,其次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2.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物质的永恒发展)四.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统一的实质:①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容和发展变化的在动力.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规定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④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根本分歧的焦点.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矛盾简单的表述: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2.矛盾的特殊性:(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共性,无条件,绝对的)和特殊性(个性,有条件,相对的)是辩证统一关系,即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六.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抽象的,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6.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1)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2)意义: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47.简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

实践是人的主观见诸于客观的活动,只有它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是否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

(2)实践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人们通过实践把思想、理论在现实中实现出来,并把这种实现出来的东西同原来的思想理论相对照,从而判明其是否正确。

是唯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48.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9.简述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社会作用。

(1)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价值规律的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第二,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四、论述题:50~51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请将答案写在试题后相应位置上。

50.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的成都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

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结束在旧质基础上的量变,为在新质基础上的量变开辟道路;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第四,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导致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2)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落后,裹足不前。

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51. 试述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1)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是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构成的。

(2)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有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等的差别。

投资于条件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其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价格而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可获得作为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

(3)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它限制了农业资本的竞争,使经营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从而使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可长期稳定地获得作为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

(4)级差地租的源泉: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从多方面展开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是思维产生存在还是存在产生思维;二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

根据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被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根据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认识论可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种基本观点2.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量变是事物的数量及其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超越度的范围的变化。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量变和质变相互联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二,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

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不断转化、循环往复、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

3.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试论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对正确认识和处理稳定、改革和发展的关系的指导意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赖、互为存在前提、互相渗透,存在着由此及彼的桥梁。

这种关系的建立使事物保持着稳定、联合、团结、统一的状态,它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对立的性质。

这种性质的存在使得事物呈现出动荡、不稳定、变革的状态。

矛盾的斗争性贯穿于过程的始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二者的统一表现在:同一性包含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制约斗争性。

但同一性并非是无差别的等同,而是包含差异和对立的同一,这种同一的许多条件要通过斗争来建立,所以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这一原理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社会的稳定在哲学上就是坚持矛盾的同一性;改革发展类似于矛盾的斗争性。

根据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中包含斗争性的原理,要保持社会的稳定不能光是消极地去维护,而是要深化改革,适度发展,使得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为社会稳定创造条件。

根据同一性对斗争性的制约,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的原理,我们在改革和发展的同时,必须十分注意保持社会的稳定。

没有改革,我国现代化事业就没有动力;没有发展就不能前进。

但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就什么也谈不上。

因此,我们一定要辩证地处理好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用深化改革、适度发展去维护和促进社会的稳定;用社会的稳定为保证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

5.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正确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又体现着普遍性;第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的哲学根据."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一方面,中国的发展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是正确的.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答:(1)所谓真理的检验标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及符合的程度。

(2)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只能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而能够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只有实践。

(3)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正是实践这一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使人们的主观观念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是否符合客观实在,是否取得预想的向良性方向发展的结果,使它成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答:(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3.运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对立的,表现在: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②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理性认识是对感性材料的抽象和概括。

③感性认识所反映的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

④感性认识的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的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⑤感性认识的特点是形象性、直接性,理性认识的特点是抽象性、间接性。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统一的,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二者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3)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都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犯了主观主义和片面性的错误。

教条主义者片面夸大书本知识、理性认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认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依赖于感性认识,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死的教条生搬硬套,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经验主义者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处理问题不超出自己狭隘经验的眼界,犯了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4.运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表现在:二者虽然是同一真理的两重属性,但从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来看,却是人们获得真理的两个不同方面,因而是相互对立的。

统一表现在:其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对中有绝对,绝对中也有相对;其二,相对真理是向绝对真理辩证转化的。

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2)这一原理指导我们树立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

即一要坚持,二要发展。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真理也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一方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并经受了实践检验的普遍真理,这种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客观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绝对真理,因此,必须坚持,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另一方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又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没有也不可能穷尽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也需要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它的某些个别观点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