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件教案PPT】 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共31张ppt)
即(是2中)原西文晋明灭南亡迁,晋朝首都迁至江东建康(今南
京),自此史称东晋,这是中国首都迁至江南的开始。 标题文本
标题文本
材料:26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惠帝妻贾皇
后欲此独揽后大,权晋与朝辅统政的治大集臣团杨南骏发迁生,矛南盾方。291年 贾则皇建后立杀起死杨东骏晋,政统权治阶,级史内称部“发生衣了冠一南连串的政 治渡残”杀;和中战争国,历先史后进有八入个长分时封期为王的的政皇权族分参与其 中立,状历态史(16年东之晋久十。六是中国国、历南史北上最朝严)重。的皇族内
蜀国的丝织业兴旺
吴
公元222年, 孙权称王, 定都建业,国号吴 起止时间:222-280 造船业发达,发展 海外贸易
一、三国与两晋
263年司马昭灭蜀
(1)西建立和统一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政权
(2)五族内迁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匈奴、鲜卑、羯、氐、羌。
①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 ②少数民族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而内迁。
刘备联军
湖北)
初步格局
刘备vs孙权 221年 夷陵(今湖北) 孙 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定型
一、三国与两晋
1、三国鼎立
建国 魏 公元220曹丕称帝 蜀 公元221刘备称帝 吴 公元229孙权称帝
都城 势力
洛阳 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 成都 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控制的 建业
①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
②北方内迁民族逐渐封建化,有利于民族融合;
【材关内料概,1念五:并阐胡曹③编释乱操民入】斩华族军杀:矛队三指。盾郡在激乌西—化桓—晋,蹋陈时国顿寿期单家《塞于长三外,期国并众分志把多裂》其游割部牧据众民;万族多趁落西迁晋至 八王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忆读书》精品课件(共80张PPT)
26 忆读书
读名言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苏联】高尔基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英国】莎士比亚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冰心奶奶的这些作品你读过哪些?你还知道她的哪些作品?
忆读书
写作背景
本文是一篇叙事性记叙文,写于1989年9月8日,国 际扫盲日,当时作者已经是90岁的老人。作者回忆了幼 时、少时的读书经历,并向青少年朋友们传授 多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
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自学生字,采用合适的方法理解新词。 3.思考:这篇文章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这种读书方法?和同学 讨论,说明理由。
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 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 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 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 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示例一:我不赞同这种读书方法。字 音读不对,自然也很难理解这个字以及与 之相关的词语、句子的含义,不利于理解 整本书的内容。我们在读书时还是要尽可 能把握每个词语、每句话的内涵,这样才 能加深理解,从中学到有用的知识。
——【德国】歌德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
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 ——【德国】马克思
作者简介
冰心 (1900—1999),现代 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 学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著 有诗集《繁星》《春水》;通讯散 文《寄小读者》系列;小说集《超 人》《去国》《冬儿姑娘》等。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统一分裂与中国历史余论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统一分裂与中国历史余论葛剑雄著目录概论一、中国历史上究竟是统一的时间长,还是分裂的时间长?二、统一的范围越大越好吗?三、怎样理解“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四、超越传统,走出轮回概述1988年8 月,我为吉林教育出版社策划的《中国政治文化丛书》写了一本题为《普天之下——统一分裂与中国政治》(以下简称《普天之下》)的小册子。
完稿后不久,有关方面为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十周年理论讨论会征集论文。
我以此书的基本观点写了一篇《统一分裂与中国历史》的论文应征,入选参加国家教委在天津南开大学举办的讨论会。
经这次会议推选,我又以此文出席中共中央委托中宣部、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于1988年12月在北京大兴召开的“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理论讨论会”,收入此文的《理论纵横》同时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此文还收入次年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第一次大潮》。
但《普天之下》却生不逢辰,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是在1989年4 月,第二次印刷是在当年12月,实际发行都已在那年“春夏之交”以后。
以至有的朋友为此书写的短评也被莫名其妙地被从报刊排样中撤掉,几年后才在另外的刊物上重新露面。
但从版权页上看,两次毕竟印了5000册,据说出版社没有存书,免不了引起读者的关注、议论和批评。
好事的朋友带到香港、台湾和国外,也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的学者中产生若干反响。
此书的台湾版于1993年问世。
韩国的淑史研究会将此书译成韩文,由新书苑图书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
可是当时国内的朋友却很难买到这本书,面对友人和读者的需求,我也无能为力。
正好北京三联书店与台湾锦绣出版公司有联合编辑出版《中华文库》之举,来上海组稿,我即决定以《普天之下》的基本观点,增加历史部分内容,另写一本《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于1991年10月完成。
此书的繁体字版1992年即在台湾出版,但简体字版到1994年10月才由三联书店出版,大量发行已是1995年上半年了。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课件 北师大版
相对于东汉末年,你认为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 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提示:联系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的背景,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
政治 经济
• 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军阀混战局面, 实现了局部地区的统一;
• 三方互相牵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 战乱,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全局 • 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析
诸葛亮
2、诗中融入了哪一典故?
三顾茅庐
曹操 刘 20万
刘
刘
刘
赤壁
孙、刘联军
之战
不足5万
孙
赤壁之战
时间
公元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失败
分
析 讨 论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 而赤壁之战曹操又以多败 于少。同样是曹操,两次
战役中取得的却是两种截
然不同的结局,为什么?
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
图示小结 第20课 三国鼎立
曹操
官渡之战
统一北方
魏
军东
阀汉 混末
孙权
赤壁之战
吴
战年
联合攻曹
蜀
刘备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匈 奴
袁绍
曹操
刘璋
刘表
袁术
孙策
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原因)
政治上: (1)控制汉献帝,“挟天子 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 势(2)招贤纳士
经济上: (3)实行屯田
军事上:(4)官渡之战大败袁绍
袁 十绍万人
官
公元200年
渡
延津
夜袭乌巢,烧 毁袁军粮草
之
乌巢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复习课教案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课题第一单元复习—内化—外延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第一单元主干知识:1、理解古代中国早期奴隶制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基本特点2、中国封建国家的演变及其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和趋势3、深刻挖掘、归纳提炼推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内因和规律性的隐性知识4、相关的政治学概念、历史概念、哲学概念的理论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1、政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是阶级社会统治阶级实施政治活动的重要内容。
它的发展规律是可以认识和追寻的。
在人类政治文明的建设中,古代中国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自豪与自省,骄傲与批判。
养成对待传统文化(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成就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正确理解“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的科学方法。
3、认识生产力是一切经济、政治活动的原动力,它的变革推动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变革。
而上层建筑的建设和完善是保证经济基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过程方法师生互动,双主和谐:提出问题―促成学生思考、交流、合作―反馈表达―师生互动评价―形成认识巩固知识。
1.以系统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科学构建单元整体知识体系。
2.教学四个环节:“吸引注意—渲染气氛—启发思维—培养能力”。
3.学法四个层次:引导学生由传统的“听懂—理解—掌握—解题”四环节向“参与—体验—内化—外延”的现代的学习理念转化。
教学重点重点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一是再认、再现基础知识能力;二是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简单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内化成文字语言表达能力。
四是认识秦、唐、元朝在建立和发展政治制度中的所体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及具体措施。
教学难点 1.搜集历史资料,提高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
2.通过学习讨论、编写知识清单,构建知识体系,提高质疑、提问、解答的基本学习能力。
同时通过交流合作、语言表达来锻炼历史思维和历史归纳能力。
明确相应的政治学、哲学、历史学有关概念,形成历史意识和充分的历史自觉。
部编版语文统一PPT课件分析2
•
4.按照这种尺度,人类迄今所经历的 最深刻 的文化 转型就 是现代 化进程 中的文 化转型 ,即传 统农业 文明条 件下自 在自发 的经验 型的文 化模式 被工业 文明条 件下的 自由自 觉的理 性文化 模式所 取代。 这即是 人们通 常所说 的文化 的现代 化或人 自身的 现代化 。
•
5.文化的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例如, 我们生 活世界 中的具 体的文 化要素 、文化 特质、 文化形 式即使 在文化 模式的 常规期 或稳定 期也会 或快或 慢地变 化,一 些习惯 、惯例 、文艺 形式、 仪式等 等甚至 在总体 文化模 式没有 发生根 本性变 化时, 也会自 己经历 生灭的 变化。
为巩固统一,隋朝统治者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隋文帝
:
发展经济 统一南北币制 统一度量衡 编订户籍
加强中央集权, 提高行政效率
分科考试 选拔官员
经济方面
政治方面
制度创新方面
隋初
隋盛时
结论
结
人口 三千多万人
四千六百多万人 人口激增
垦田 一千九百多万顷 五千五百多万顷
粮仓
长安太仓
垦田扩大 洛阳含嘉仓洛口仓
弊端:不利于人才的选拨和任用,影响 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16
科举取士制度
含义: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以才能作为选官标 准。 确立过程:隋文帝时,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 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正式确立科举制。
17
科举制创立的影响/意义: 思考: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各种人带来什么变化?
意义: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流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
(2)材料二体现了诗人怎样看待大运河? 持否定态度,认为大运河是隋亡的主要原因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忆读书》精品课件
津津有味
识
记 规律 建设
书写指导
衰
“衰”字每个部分要写得 略扁一些,整体紧凑。 中间的一横不要漏写了。
辨 字
衰弱
兴亡盛衰
识
记 悲哀 由衷
词语解释
消遣
烦琐
堆砌
津津有味
做自己感觉愉 快的事来度过 空闲的时间。
繁杂琐碎。这里 用来形容文章杂 乱,说话啰嗦。
比喻写文章时 使用大量华丽 而无用的词语。
因为年龄、知识和对社会认识的不同,不 同年龄段都有不同的阅读体验。说明一本好书 是需要结合自身经历和认知去细细品味的。
作者几十年读书生涯的切身体会是什 么?可用文中哪句话概括?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同学们,作者说“读好 书”好书的标准是怎样的?
好书一 ▷读《三国演义》
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 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 极了。……引起了我对章回体小说的兴趣。
词语解释 酷爱: 非常爱好。 厌烦: 因不耐烦而讨厌。 自已: 控制住自己的感情。 总而言之: 总括起来说。 人情世故: 为人处世的道理。 怒发冲冠: 形容非常愤怒。
津津有味: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一知半解: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透彻。 索然无味:形容枯燥,一点儿兴趣和意味也
没有。
探究读
本文是一篇叙事性记叙文,作者通过回 忆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积累的宝 贵经验,告诉我们读书有好处,要 多读书、 读好书。
读书经历:《三国演义》《水浒 忆 传》《红楼梦》 读 读书方法:挑着读 选着读 书
读书体会:读书好 多读书 读 好书
读书是生 命中最大 的快乐
关于读书的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PPT课件
• 5.启示:骄兵必败 团结就是力量
1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九.曾经在洛阳定都的重要政权:东周,东
汉,魏国,西晋,北魏.
13
三国鼎立的形成
背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战
过程:赤壁之战
魏、蜀、吴的建立
所谓天下大势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
1
秦汉 ---------------大一统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隋唐-----------------大一统
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时代特征:封建国家在分裂中民族融合, 继续发展.
3
• 考点: 赤壁之战;
•
三国鼎立的形成;
•
江南的开发;
•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4
• 一.三国鼎立的形成:
• 1.官渡之战:①经过:200年,河南的曹操(实行屯田, 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在官渡大败骄傲轻敌的河北 袁绍(以少胜多).②意义:奠定统一北方的基础.
• 2.赤壁之战:①经过:208年,统一北方的曹操意统一 全国,率领20万军队南下,南方的刘备与孙权被迫联合 (诸葛亮和周瑜)共同抗曹,最终以少胜多大败曹军.② 意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 B.④③②①
• C.①③②④
• D.②③①④
19
• 5.通过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学习,我 们可以知道下列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它们都是以少胜多著名战例 • B告诉我们:骄傲使人失败 • C.都导致北方形势剧变 • D.都是汉族军队打败少数民族军队
中国传统文化三国主题学习辅导讲课PPT课件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夏商周 春秋战国 秦 两汉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书房的角落,挺立着一株虎尾兰。它 没有牡 丹的高 贵,没 有百合 花的幽 香,更 没有玫 瑰花那 样高傲 ,它除 了平凡 ,还是 平凡。 以至于 客人来 访,也 无一夸 赞过它 ,更没 有谁欣 赏它。 书房的角落,挺立着一株虎尾兰。它 没有牡 丹的高 贵,没 有百合 花的幽 香,更 没有玫 瑰花那 样高傲 ,它除 了平凡 ,还是 平凡。 以至于 客人来 访,也 无一夸 赞过它 ,更没 有谁欣 赏它。
书房的角落,挺立着一株虎尾兰。它 没有牡 丹的高 贵,没 有百合 花的幽 香,更 没有玫 瑰花那 样高傲 ,它除 了平凡 ,还是 平凡。 以至于 客人来 访,也 无一夸 赞过它 ,更没 有谁欣 赏它。
赤壁之战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 .“ 壮 心 ” 指 统 一 全 国 的 壮 志 ; 2.没有实现; 3.赤壁之战,曹操战败,不具备统一能力。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农民起义(黄巾军) 军阀割据
“千里无人烟”“白骨蔽平原”。
书房的角落,挺立着一株虎尾兰。它 没有牡 丹的高 贵,没 有百合 花的幽 香,更 没有玫 瑰花那 样高傲 ,它除 了平凡 ,还是 平凡。 以至于 客人来 访,也 无一夸 赞过它 ,更没 有谁欣 赏它。 书房的角落,挺立着一株虎尾兰。它 没有牡 丹的高 贵,没 有百合 花的幽 香,更 没有玫 瑰花那 样高傲 ,它除 了平凡 ,还是 平凡。 以至于 客人来 访,也 无一夸 赞过它 ,更没 有谁欣 赏它。
文本标题
魏
220年,曹丕自称皇
帝,国号魏,定都洛
阳。
书房的角落,挺立着一株虎尾兰。它 没有牡 丹的高 贵,没 有百合 花的幽 香,更 没有玫 瑰花那 样高傲 ,它除 了平凡 ,还是 平凡。 以至于 客人来 访,也 无一夸 赞过它 ,更没 有谁欣 赏它。 书房的角落,挺立着一株虎尾兰。它 没有牡 丹的高 贵,没 有百合 花的幽 香,更 没有玫 瑰花那 样高傲 ,它除 了平凡 ,还是 平凡。 以至于 客人来 访,也 无一夸 赞过它 ,更没 有谁欣 赏它。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作文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作文1. 引言1.1 概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一个古老而深刻的观点。
它意味着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变化和演变的规律。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不可避免地经历了分离与团结、繁荣与衰落的循环。
这个观点揭示了世界万物运行的普遍规律,也为我们理解历史进程和把握当代形势提供了重要参考。
1.2 背景介绍话说天下大势的论断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史记》中。
作者司马迁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观察总结出这一道理,并认为它适用于国家、政治、文化以及自然界等各个领域。
几千年过去了,这一观点仍然具有深刻启示意义,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1.3 研究意义研究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法则对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把握社会动向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深入探讨大势的起伏,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政治和文化变革的规律。
其次,了解分合的循环过程可以帮助我们预判未来发展趋势,为个人和国家战略决策提供指引。
最后,对当代形势下的思考可以引导我们应对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等挑战,推动社会进步与可持续发展。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笔者将从历史案例中阐明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现象,并研究社会、政治体制以及文化传承背景下分合规律。
此外,文章还会探讨全球化与本土化冲突融合以及科技发展对大势局面的影响等关键问题。
最后,结论部分将对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世界发展走向。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给读者提供新的思考角度和启示,并为理解当今世界做出一定贡献。
2. 大势的起伏2.1 分久必合:历史上,许多分散独立的个体在面对共同利益和挑战时,往往会选择联合起来。
这种趋势在世界各地都有所体现。
从人类最早的部落联盟到后来的国家统一、欧洲联盟等,都是典型的分久必合的例子。
首先,经济发展需要资源整合和市场规模扩大。
随着全球贸易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间密切合作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例如,欧盟将28个国家团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庞大的内部市场,并推动了欧洲区域经济的发展。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句话对吗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句话对吗?
这句话太笼统,太抽象,偏向于感叹,并非描述真理。
首先确定天下大势的内涵,在王朝时代,把民心所向、建立正统作势,所以这句抽象的话的意思可以具体表达为王朝统一久了会分崩离析,诸方势力分割久了会出现王朝再次统一天下。
从历代王朝更替的情形看是对的。
因为现代王朝不复存在,王朝的轮回被终结。
所以,具体情况发生变化,大势的内涵发生变化,有待新的实证,否则就不能被完全证明正确。
若把和平意愿作势,那么具体可表达为人类社会和平久了会发生战争,战争久了会趋向和平。
这句话不完全对,因为,大战争没有,小争端不断。
也许世界大战永远不会发生。
若把人性道德进步文明发展作势,那么具体表达人类发展文明久了会堕落遗失,堕落遗失久了会重新发展。
这句话不对。
学会说话就不会忘记,也许一个人会痴呆,但是总体上人类不会痴呆。
总有一些变化是不可逆转的变化。
而人类凭借者自身的智慧,超脱始而往复的宿命,走出历史镜像。
正如联系这样阐述:
自然宿命的物种之间无所谓先进与落后,伴随着生息、繁衍与竞争,它们经历形势相同的必然演进,抱着自然朴素的现实目的始而往复,如同生活在历史镜像中。
人们利用所创造的载体工具,记载文明的发展历程、支
持精神独立地演进与梯度发展、让人们有能力走出历史镜像、实现更高的现实目标。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上一句是什么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上一句是什么?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上一句是天下大势。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自《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
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
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意思是指人或事物变化无常,分合无定。
此句也用来表示人物或事情的发展分分合合拥有一定的必然性,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必然注定。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的原因:一个雄图大略的皇权,为了开疆辟土,筑城修河,这些原不能说是什么虐政,正可视作一笔投资,和罗斯福造田纳西工程性质可以有相类之处。
但是缺乏储蓄的农业经济却受不住这种工程的费用,没有足够的剩余,于是怨声载道,与汝偕亡地和皇权为难了。
这种有为的皇权不能不同时加强它对内的压力,费用更大,陈胜吴广之流,揭竿而起,天下大乱了。
人民死亡遍地,人口减少了,于是乱久必合,又形成一个没有比休息更能引诱人的局面,皇权力求无为,所谓养民。
养到一个时候,皇权逐渐累积了一些力量,这力量又刺激皇帝的雄图大略,这种循环也因而复始。
最新三国演义幻灯ppt课件
人物鉴赏
曹 操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安徽亳州人,是 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曹 操文武双全,官至丞相,封魏王,享年65岁。 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武皇帝, 史称魏武帝。曾有名士评论曹操为:“治世之 能臣,乱世之奸雄”。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有 奸的一面。但是,主要是,突出了他雄的一面。 他胸怀宽广,胆识非凡,善于用人,唯才是举。
关 羽
云 长
忠义勇武 忠贞不二 光明磊落 恩怨分明
单鳯眼 卧蚕眉 髯长二尺 面如重枣 唇若涂脂
斩颜良 诛文丑 过五关 斩六将 千里寻主 水淹七军 单刀赴会 刮骨疗伤 温酒斩华雄 败走麦城
张飞,刘备义弟,蜀国五虎 大将中第二位。字翼德。少时 即与关羽共事刘备。曾在虎牢 关与关羽、刘备一起迎战吕布。 长坂坡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 操百万军。葭萌关夜战马超, 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军。刘备 入川以后拜为本骑将军,封西 乡侯。公元二二一年为替二哥 关羽报仇,同刘备起兵攻伐东 吴。临行前,因鞭挞士卒被部 将范疆、张达刺杀,死时只有 五十五岁。
号:卧龙。有经天纬
诸
地之才,鬼神不测之
葛
机。是“千古良相” 的典范。谥为“忠武
亮
火侯烧”新野 舌战群儒
草船借箭 借东风
孔
面如冠玉, 空城计 挥泪斩马谡
明
眉清目朗, 三气周瑜 七擒孟获
纶巾羽扇, 智取汉中 六出祁山
鹤氅皂绦。
周瑜
从《三国志》到《三国演 义》 ,他被描写成智短才拙, 处处不如诸葛亮的人。虽然这样, 仍能让人看到一个光彩照人的形 象,从十五回出场,到五十七回 病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风流儒 雅,潇洒干练,却又意气用事、 头脑简单的周瑜形象。周瑜的风 流儒雅,书中描写不多,倒是苏 轼的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 中的羽扇纶巾的形象深入人心。 说到才干,训练了一流的水军、 用蒋干将计就计、用黄盖苦肉计、 最后用火计破曹,这些都不用说 了。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出自哪里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出自哪里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出自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
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
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
入于汉。
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意思是:天下的形势就是分裂久了,到一定的时候必然会归于统一;统一久了,到一定的`时候必然会分裂。
说明社会形式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
一个雄图大略的皇权,为了开疆辟土,屯兵修河,这些原无法说道就是什么德沛,正
可以视为一笔投资,和罗斯福所造田纳西工程性质可以存有相类之处。
但是缺少储蓄的农
业经济却受到不了这种工程的费用,没足够多的余下,于是怨声载道,与汝偕亡地和皇权
恼怒了。
这种正直的皇权不能不同时强化它对内的压力,费用更大,陈胜吴广之流,揭竿
而起,天下大乱了。
人民丧生遍野,人口减少了,于是乱久必再分,又构成一个没比歇息
更能够诱使人的局面,皇权力求无为,所谓养民。
下蛋一个时候,皇权逐渐积累了一些力量,这力量又提振皇帝的雄图大略,这种循环也因而曲学。
这句话本身是对历史的很好的描述。
硬要深究其中道理,不外乎一个“利”字,所谓
分有分利,合有合利,分利大则人心思分,合利大则人心思合。
古今中外,无不如此。
治
国安民,计皆出于驭利之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