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近代史检测试题B卷
2019版[高考总复习资料]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阶段综合检测三中国近代史
阶段综合检测(三) 中国近代史(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十一年,杭州开为日本商埠,拱宸桥辟为日租界,主权沦丧,民族蒙耻。
“杭州开为日本商埠”是在( )A.1842年B.1894年C.1895年D.1901年答案 C解析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故C项正确。
2.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标志最可能是( )A.近代海军的出场与角逐B.士子群体的关注与震撼C.清廷的宣战与媾和D.维新变法与海军角逐答案 A解析士子群体的关注与震撼并不能代表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故B项错误;清廷的宣战与媾和不能体现近代化色彩,只能体现清廷的对外政策,故C项错误;维新变法发生于甲午战争后,故D项错误。
3.(2018·浙江名校协作体学考检测)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英日从中国攫取利益的最主要出发点是(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提供有利条件C.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英日两国与中国签订的近代不平等条约产生的共同影响的理解。
A项符合《南京条约》的经济扩张需求;B项属于《马关条约》的经济扩张需求;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的是工业革命,故应排除C项。
4.《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这一结论的内容是( )A.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B.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C.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D.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答案 C解析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不但放弃领导中国人民反帝,而且帮助帝国主义禁止和镇压中国人民反帝,因此最能体现材料中的结论,故C项正确。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中国近现代史检测试题(b卷)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中国近现代史检测试题(b卷)(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编者选题表知识点题号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2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3、4、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6、7、8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9、10改革开放新时期11、12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军队与我(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
”(《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这一奇怪现象突出说明( )A.清政府已经失去人民支持B.中国国内社会矛盾尖锐C.民众对世界情况一无所知D.民族观念民族意识淡漠解析:D从材料看,中国民众对于中英两国的战事非常麻木,说明中国民众民族观念民族意识淡漠。
2.19世纪40年代,广西都安、隆山、那马等地纱纸制造业非常兴盛,销路极广,“时洋纸尚鲜输入内地”,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当地生产的“纱纸”比“洋纸”的质量好B.当地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C.当地尚未开埠通商D.近代民族工业的抵制解析:C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19世纪4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51年,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排除B、D两项。
此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所以中国广西都安、那马等地生产的“纱纸”比“洋纸”质量好不符合史实。
由“时洋纸尚鲜输入内地”可判断出当地尚未开埠通商。
3.(2018年保定二模)“辛亥革命后实行选举,老百姓从来也没有选举过什么官员,不知该怎么做,都不愿意要这个权利。
在广西桂林,选举时百姓都不来,不来怎么办?发米粉票!每人来参加投票附几张米粉票,这样老百姓才过来投票。
”这说明( )A.中国老百姓文化水平低B.中国平民力量弱小C.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任重而道远D.辛亥革命没有对中国的社会环境产生影响解析:C根据题干材料所述的现象分析,辛亥革命后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权利,但是人民没有民主意识,说明要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任重而道远,其余选项均不符合题干要求。
(浙江选考)2019届高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 阶段质量检测(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及近代中国的
阶段质量检测(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及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文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中国自然经济已经解体C.西方思想文化开始向中国渗透D.洋务运动由此产生解析:选A 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故A项正确;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B项错误;思想文化渗透只体现了其中一个方面,故C项错误;洋务运动产生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D项错误。
2.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
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鸦片战争B.通商战争C.中英战争D.夷匪犯境解析:选C 立场不同看待历史问题的观点也不同。
当时清政府认为鸦片战争是英国以走私鸦片被禁止为借口而发动的侵略战争,是“夷匪犯境”,排除A、D两项;而英国人则认为它是为了自由贸易而进行的“通商战争”,排除B项;故只有C项淡化了历史认识中的价值判断。
3.(2018·嘉兴期末)清政府褒奖牺牲在一场战争中的将领林永升“争先猛进,死事最烈”,并追赠其荣誉称号“太子少保”。
这场战争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B.中日甲午战争C.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选B 林永升是中日甲午海战“经远”舰管带,在这次战争中,林永升与全舰200余名官兵壮烈殉国,故B项正确。
4.(2018·诸暨期末)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海上的一次战役。
有人曾作诗“城上神威炮万斤,枉资倭寇挫吾军。
后来天道终归汝,致远深沉第一勋。
”此诗是纪念( ) A.丁汝昌B.刘步蟾C.林永升D.邓世昌解析:选D 丁汝昌是北洋水师提督,在黄海海战中受伤,没有殉国,故A项错误;刘步蟾是“定远”舰的管带,不是负责“致远”舰,故B项错误;林永升是“经远”舰管带,故C项错误;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是“致远”舰的管带,故D项正确。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文档:板块二中国近代史 Word版含答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通史整合(五)中华文明的拐点——晚清时期(1840~1894年)政治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中国人民开始了反侵略反封建的探索历程。
经济在西方列强侵略下,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洋务派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向近代化迈进。
同时,中国社会生活习俗也发生巨大变化。
思想文化面对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世界,了解西方并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
(一)晚清时期(1840~1894年)的政治[诗史巧记]工业文明的冲击;两度燃起的战火;千年未有的变局;救亡图存的觉醒;军民英勇的抗争[小题验知]1.(2018·宝鸡一模)马勇在《百年变局:乱世晚清与民国乱象》一书中说,根据《江宁条约》《虎门条约》形成了所谓的“治外法权”,之所以如此,从中国方面看,怎样管理这些在中国的西洋人,中国政府似乎并没有想好,他们不是愿意让渡自己的司法权,而是不知道怎样运用这项权利。
从中可以看出“治外法权”()A.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B.真实表明了中国人以夷制夷心态C.集中反映了清政府的软弱D.全面体现了中外势力勾结的事实解析:选B据材料“从中国方面看,怎样管理这些在中国的西洋人,中国政府似乎并没有想好,他们不是愿意让渡自己的司法权,而是不知道怎样运用这项权利”,说明当时的清政府仍有以夷制夷的心态,故B项正确。
2.(2018·上饶三模)孙中山在领导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对太平天国有褒有贬,一方面自称“洪秀全第二”,另一方面又说太平天国:“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
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
”这表明他评价太平天国的视角是()A.革命史观和全球史观B.民族主义和现代化史观C.进化史观和文明史观D.民本主义和革命史观解析:选B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孙中山一方面在赞扬太平天国的民族主义,另一方面又在批判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故B项正确。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二 近代史部分板块综合检测(二)
板块二近代史部分板块综合检测(二)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18·江苏质量检测)“所有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不承认超自然力量的存在,认为一切外界事物都是可以被认识的,而认识外界的工具是科学,科学可以解释一切。
但人如何得到科学呢?通过学习,通过教育,人接受教育而得到改造,将理性的力量释放出来。
”材料所述的“这些人”应是( )A.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学派B.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C.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D.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领袖人物答案 C解析材料中强调科学,崇拜理性,体现的是启蒙运动的特征,苏格拉底学派强调重视人,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故B项错误;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是理性主义,故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是民主与科学,故D项错误。
2.(2018·镇江二模)下表反映了英国部分年份主要经济部门的收入变化情况(单位:万英镑),这一变化使得英国在政治上( )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D.改革议会制度,资产阶级更多参政答案 D解析光荣革命发生于1688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颁布《权利法案》是在1689年,故B项错误;18世纪中叶,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故C项错误;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到1831年,工矿建筑业的收入猛增,说明工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在他们的推动下,1832年英国进行了第一次议会改革,故D项正确。
3.(2018·无锡二模)据史书记载,1801年,约克郡有70万人民,其中郡议员2人,城镇议员26人。
而康沃尔郡18.8万人却有郡议员2人和城镇议员42人。
1793年以后,不信国教者和天主教徒被允许参加投票,但不能当选议员。
这些现象表明英国( )A.尚未走上代议制民主道路B.迫切需要选举改革C.宗教歧视和迫害愈益严重D.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中人口多的约克郡议员名额居然比人口少的康沃尔郡议员名额少得多,而且信仰不同者不能当选议员,这说明选举改革迫在眉睫,故B项正确。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题 近代中国综合测试
《近代中国》综合测试一、选择题(每个4分,共48分)1.19世纪后半期,上海郊区的农村地区的农户通过种植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加工毛巾、织袜等城市居民用品,或进城务工,使得家庭生活状况趋于稳定甚至走向富裕。
这一现象直接得益于(A)A.城市化进程推动B.工业化水平提高C.国际市场的扩大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1936年,中德签订合同,德国向中国提供1亿马克的无限期周转贷款,中国可随时用之于购买德国工业产品及其他产品,并规定贷款除南京资源委员会提取小部分用于购买工矿设备和技术合作外,其余绝大部分由南京用来购买德国军火和兵工设备。
中国签订该合同的目的是(C)A.借助德国力量牵制日本B.体现两国政权的密切合作C.夯实中国备战物质基础D.发展有利抗日的国际环境3.张之洞认为,中国物产之盛甲于五洲,但因交通不便,工艰运贵,所以出产不多,销售不广,且土货往往质粗价廉,只有经过机器、化学的加工,才能变粗为精,实现增值。
由材料可知,张之洞认识到(C)A.经济对国家实力有重要影响B.中国处于商战劣势的根源C.大机器生产对商战的重要性D.专制政体导致了商战不利4.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申报》连续报道前线战况和中法间的交涉并发表评论,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探讨,在社会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这反映出当时(C) A.中法战争的危害前所未有B.富国强兵成为社会共识C.新的舆论工具为人们接受D.时政成为媒介宣传的主流5.郭嵩焘反对“严夷夏之大防”,痛斥士大夫“惟一意矜张,以攘夷狄为义,而置民父于不顾,必使覆国亡家”,主张“中国与洋人交涉,当先究知其国政军政之得失,商情之利病,而后可以师其用兵制器之方,以求积渐之功”。
这反映了郭嵩焘(B) A.坚持传统的“夷夏之辨”B.具有近代民族主义观念C.倡导“中体西用”思想D.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6.十月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介绍新思潮的刊物只有几种,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寥寥无几。
五四后,全国各地出版的刊物猛增至400余种,其中相当数量的刊物以介绍新思潮、改造社会为己任,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枝独秀。
2019高三历史大二轮练习试题:专项测试二:中国近现代史部分
2019高三历史大二轮练习试题:专项测试二:中国近现代史部分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限时: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1、在鸦片战争170周年论坛上,相关专家认为大国崛起是一个政治概念,军事问题非常重要,军事力量软弱那么无力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经济成果。
材料信息主要是针对以下哪一现象提出的()A、外来势力的侵略和威胁B、封建势力的搜刮C、群众觉醒程度D、官僚势力的吞并2、他们不知道胡哥是谁,也不关心国家4万亿人民币拉动内需,让他们高兴的是粮食可以卖个好价钱,养猪可以多赚点,……,中国的农民永远保持着淳朴的含蓄——“国事”不关己!形成这种文化现象的经济根源是()A、改革开放B、实业救国C、自然经济D、闭关锁国3、“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那么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A、洋务运动时期B、维新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4、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
以下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B、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5、“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
2019年福建省高考历史二模试卷(解析版)
2019年高考历史二模试卷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公元前656年,周惠王欲废太子郑而立王子带。
管仲对齐桓公说:“今应具表周王,言诸侯愿见太子,请太子出会诸侯。
太子郑一出,他与诸侯之间的君臣关系已定,王虽欲废立,也难行其事。
”齐桓公从之。
惠王不乐,但因齐国强大,只得许诺。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齐桓公恪守宗法分封制B.诸侯僭越天子之礼C.周王失去“共主”地位 D.礼乐制度荡然无存2.如图为汉代最先进的利用水力的工具。
此史料可以用来说明()A.汉代农田水利的发展情况B.当时铁制工具推广的原因C.水力利用技术开始于汉代D.西汉官营冶铁业生产状况3.南宋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针对朱熹等人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思想,提出了“功利之学”,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
这反映出()A.理学有性理空谈倾向B.叶适否定了“道义”之学C.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D.理学已经不适应社会现实4.明清总督是兼管两省或三省事务的高级地方官,“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
”其意图是()A.扩大地方的权力B.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C.整饬地方的吏治D.协调地方和中央关系5.在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中,消费资料进口比重远远大于生产资料进口比重,农产品和矿产品出口比重不断上升,半制成品和制成品出口比重趋于下降。
这反映了()A.中国对外贸易的半殖民地性质B.近代民族工业已有长足发展C.中国自然经济顽强的抵制作用D.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6.1897年梁启超首次提出地方自治的设想,“故为今日计,必有腹地一二省可以自立,然后中国有一线之生路。
”这表明地方自治的设想是()A.民族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B.梁启超救国思想出现重大转折C.戊戌变法改革措施的延续D.应对列强瓜分狂潮的救国策略7.抗战初期,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以法币为基础发行根据地货币,保护法币的主体地位;配合物资战,对物资在根据地的输出和伪币的输入实行限制,对对外贸易实行控制;保护法币,使其沉于民间,防止被伪币套取。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检测(六)“中国近现代史”文化专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检测(六)“中国近现代史”文化专练(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届高三·某某调研)1839年,林则徐在《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的通令中指出:“况茶叶、大黄(一种中药材),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乃听尔年年贩运出洋,绝不靳惜(吝惜),恩莫大焉!”这反映出林则徐( )A.主X平等商贸往来B.抵制西方掠夺原料C.讲究禁烟策略手段D.文化封闭性的观念解析:选D 材料中林则徐认为中国允许茶叶、大黄出口是中国人对外国的恩惠,并未涉及平等商贸往来,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出现对列强的抵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禁烟的策略,故C项错误;材料中把中国出口的传统商品看作是对西方的恩惠,说明当时林则徐保守的对外观念,故D项正确。
2.1868年,针对倭仁等人抨击学习西法是“舍中法而从西人”,恭亲王奕以“西学中源”回应,认为西学源自中国,中西本是一家,西法就是中法,只是中国创其法,西人推陈出新而已。
奕的这一认识( )A.固化了中学的正统地位B.强调了西方制度的先进性C.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D.对西学传播具有双重影响解析:选D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西学中源”思想一方面有利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又维护中国的封建思想和制度,对西学传播具有双重影响,故选D项。
奕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倡导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A项错误;奕倡导的向西方学习仍停留在器物层面,B项错误;明朝时已经出现西学东渐,C项错误。
3.19世纪七八十年代,总理衙门大臣文祥、两广总督X树声都在奏议中言及过西方政体。
前者说:“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
”后者说:“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这反映出当时( )A.部分官员实现了从洋务派到维新派的转变B.对西学的探索由格致之学而进入哲理学说C.“中体西用”的内在矛盾推动了观念嬗变D.洋务派坚持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广泛批判解析:选C 材料中仅仅说明总理衙门大臣文祥、两广总督X树声对西方政体的认识,并不能说明他们转变为维新派,故A项错误;材料中涉及西方的议院,可知指的是对当时的西方政体的认识,不是哲理学说,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等信息,说明当时有识之士对“中体西用”提出了质疑,故C项正确;材料中仅仅是少数人的观点,不能说洋务派的主X受到广泛批判,故D项错误。
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配套练习:近代史检测试题B卷 Word版含答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近代史检测试题B卷(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北京海淀区一模)1757年起,印度的一部分由英国东印度公司直接统治,另一部分是附属于东印度公司的众多“土邦”。
1784年,英国议会通过新的《东印度公司法》,规定议会监督局来监督东印度公司的民政和军政。
对这一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A.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贸易垄断权被取消B.英国议会掌握了对印度的最高决策权C.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政治权利D.印度人民非暴力不合作斗争取得成果解析:B 印度由英国东印度公司直接控制到由英国议会监督局来监督东印度公司的民政和军政,这说明英国议会掌握了对印度的最高决策权,故B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贸易垄断权被取消,而是强调英国议会对“民政”“军政”的监督,故A项排除;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政治权利,是在1832年议会改革后,故C项排除;印度非暴力不合作斗争是在20世纪初,故D项排除。
【新知生成】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全名是“伦敦商人在东印度贸易的公司”。
它由一群有创业心和有影响力的商人组成。
160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该公司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
随时间的变迁,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一个商业贸易企业变成印度的实际主宰者。
到1858年被解除行政权力为止,它还获得了助理政府和军事职能。
2.(2018·山东济南二模)1701年英国国会通过的“嗣位法”规定:英国王位不能传给天主教徒,英国国王必须参加英国国教会。
依附国王的人不能担任下议院议员,法官的任免权归议会。
据此可知英国( )A.权力斗争延伸到宗教领域B.实现了国王“统而不治”C.国王和议会斗争仍在延续D.司法权由议会下院掌握解析:C 英国16世纪进行了宗教改革,材料中对国王宗教信仰的限定是政治领域的斗争,A项错误;此时英国尚未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仍有行政权,尚未完全实现国王“统而不治”,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议会对国王宗教信仰的限定,进一步明确议员资格要求,并将法官任免权收归议会,可知国王和议会斗争仍在延续,C项正确;法官的任免权归议会并不意味着议会掌握了司法权,议会掌握立法权,D项错误。
2019年4月2019届高三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Ⅱ卷)历史卷(考试版)
C.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D.导致欧洲进一步走向联合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41 题~第 4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45 题~ 第 47 题为选考题,请考生从给出的 3 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1.(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内………………○………………装………………○………………订………………○………………线………………○………………
绝密★启用前
2019 年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Ⅱ卷】
文科综合·历史
注意事项:
(考试时间:50 分钟 试卷满分:100 分)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 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滇南本草》中,就有关于玉米的记载:“玉麦须,味甜,性微温,入阳明胃经, 约 1436 年
通肠下气,治妇人乳结红肿或小儿吹着,或睡卧压着,乳汁不通”
1578 年 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有“玉蜀黍种出西土”之句,并对玉米形态作了描述
A.中国古代已从多角度研究玉米
B.三部著作的记述内容完全一致
C.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更为可信
——摘编自雷颐《历史:何以至此〈从小事件看清末以来的大变局〉》 材料提供了一个近代战争中的细微情节,从中可管窥中国近代历史大变局。请从以上材料中自选
历史试题 第 3页(共 4页)
角度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 清晰) 45.(15 分)[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8 年 8 月,英国《养老金法》获准成为法律。法令对养老金领取标准做出如下规定:(一) 年满 70 岁;(二)作为英国居民至少已达 20 年,并居住在联合王国的土地上;(三)依该法令标准计 算的年收入不高于 31 英镑 10 先令。同时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将没有或失去领取国家养老金的 资格:(一)1908 年 1 月 1 日以后仍领取各种形式的济贫补贴;(二)在达到养老金领取标准前,有工 作能力却未能为自己及其家人努力工作;(三)被拘禁于疯人院或同类机构的流浪贫民;(四)被控犯 罪处以监禁者,在监禁期间及释放后 10 年间无权领取(或继续领取)国家养老金。
(完整版)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题近代世界综合测试
《近代世界》综合测试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1701年英国国会通过的“嗣位法”规定:英国王位不能传给天主教徒,英国国王必须参加英国国教会;依附国王的人不能担任下议院议员,法官的任免权归议会。
据此可知英国(C)A.权力斗争延伸到宗教领域B.实现了国王“统而不治”C.国王和议会斗争仍在延续D.司法权由议会下院掌握2.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规定,平时国王必须经过议会同意才能征集和维持军队;1694年颁布的《三年法案》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1701年颁布的《嗣位法》规定,国王所做的一切决定和政府命令,必须由同意该项决定的枢密院的成员,即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
英国上述法案的颁布突出表明(B)A.责任制内阁正式建立B.君主立宪制日趋完善C.国王的立法权被剥夺D.国王真正成为“虚君”3.1803年,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在“马伯里诉麦迪逊案”时作出判决:法院不能行使宪法没有授予的权力,国会通过的立法如果违背宪法则无效。
从而确立了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
该制度的确立(D)A.剥夺了国会的立法权限B.打破了权力的制衡机制C.保证了总统的依法行政D.维护了宪法的至上权威4.1852年屈维廉、诺斯科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各级文职官员,严格文官工作考核,以此作为文官晋升的依据等。
报告为以后文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基本准则。
这一做法(D)A.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B.有利于建立稳定的经济秩序C.表明资本主义发展遇到阻力D.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5.导致下表数据所反映的英德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下表(C)AB.君主立宪政体的差异C.利用先进科技的程度不同D.确立民主制度的道路不同6.“商人们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追踪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小麦价格,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
2019届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试题:第二部分 近代世界和近代中国 专题12 含答案
第二部分二、近代中国专题十二一、选择题1.(2018·肇庆三模)鸦片战争前后,国内用棉还靠印度输入补充,但六十年代以后棉花出口剧增,从1868年的58万两激增到1895年的1000余万两。
这一变化反映了(B) A.自然经济基本让位于商品经济B.传统手工纺纱业的衰落C.政府放宽对棉花出口的限制D.传统小农经济蓬勃发展【解析】从60年代棉花出口增加乃至1868年的58万两激增到1895年的1000余万两,棉花大量出口导致传统手工纺织业的衰败,小农经济逐渐走向解体,D项错误;B项正确;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仍然是小农经济模式,A项错误;材料现象是经济作用,政府并没有起到主导作用,C项错误。
2.(2018·烟台4月)农业税收入工商杂税收入其他收入总收入年代数额(万两)比重(%)数额(万两)比重(%)数额(万两)比重(%)数额(万两)比重(%)18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A.列强在华投资办厂增多B.“实业救国”的思潮兴起C.政府调整工商业政策D.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农业税所占的比重逐年降低,工商杂税收入持续上升,这说明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A、B两项是1895年后的情形,排除;清政府在1895年《马关条约》后放松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故C项排除。
3.(2018·高考历史模拟卷一)英国经济学家麦迪森在《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一书中说:“1820年中国GDP为199.212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28.7%。
1870年中国为187.175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16.6%。
……估计这两个年头中国人均GDP都是523美元。
”这说明,当时中国(C) A.民族经济开始衰落B.传统经济受到冲击C.经济受到战争影响D.海外移民现象严重【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的GDP及其占世界总量的百分比都有所下降,而人均GDP却没有变化,这表明近代以来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使中国经济受到极大破坏,故C 项正确;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诞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A项表述明显错误;传统经济受到冲击,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海外移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是太大,故D项错误。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题 近代世界和近代中国 综合测试
《近代世界和近代中国》综合测试一、选择题(每个4分,共48分)1.下图取材于1945年一幅名为《端赖合作》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D)A.国共联合进行淞沪会战,抵抗日军进攻B.《双十协定》是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成果C.重庆谈判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D.抗战胜利前后国人对和平前景充满期盼2.1215年6月15日,安茹王朝屡战屡败的国王约翰与25位费族代表举行谈判,签署了著名的《自由大宪章》,从此英国确立“王在议会”和“王在法下”的原则。
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她远在外国的侄孙詹姆士一世继位,詹姆士对英格兰一无所知,坚持“君权神授”,王权逐步凌驾于议会之上。
直到光荣革命的胜利,议会才“收复”失去的权力。
这表明,光荣革命(B)A.结束了英国君主制的历史进程B.对英格兰的政治传统有所捍卫C.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D.推动了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建立3.19世纪末期,美国《时尚》服装杂志向女性推介宽松的灯笼裤(见下图)以它的创始人阿米利亚·布卢默的名字命名,也被称为“理性服装”。
灯笼裤的问世反映了(B)A.贵族式休闲大众化B.女性生活方式变化C.希腊复古风格流行D.战争影响民众生活4.霍布斯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即自然状态下),每一个人对于一件事物都享有“自然权利”,但是这种自然权利会带来纷争,因而在自然状态下的人是“孤独、贫困、污秽、野蛮又短暂的”。
为了保全自己和过上更舒适的生活,在理性的指引下,人们缔结社会契约。
以下叙述中,最能体现霍布斯社会契约思想特点的是(B)A.政府只有在取得被统治者的同意,其统治才有正当性B.人与人在自然状态下处于交战状态,人们为了自保而缔结契约C.政治共同体的代表如果违反了大多数人的意志,人们有权将其罢免D.签订契约以后,每个签订者都受到法律的制约和保护5.有学者指出,在西方多党选举制度下,由于不同政党的存在,整个国家的政治人才被政党切割成几个部分,并随政党共进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史检测试题B卷(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北京海淀区一模)1757年起,印度的一部分由英国东印度公司直接统治,另一部分是附属于东印度公司的众多“土邦”。
1784年,英国议会通过新的《东印度公司法》,规定议会监督局来监督东印度公司的民政和军政。
对这一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A.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贸易垄断权被取消B.英国议会掌握了对印度的最高决策权C.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政治权利D.印度人民非暴力不合作斗争取得成果解析:B 印度由英国东印度公司直接控制到由英国议会监督局来监督东印度公司的民政和军政,这说明英国议会掌握了对印度的最高决策权,故B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贸易垄断权被取消,而是强调英国议会对“民政”“军政”的监督,故A项排除;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政治权利,是在1832年议会改革后,故C项排除;印度非暴力不合作斗争是在20世纪初,故D项排除。
【新知生成】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全名是“伦敦商人在东印度贸易的公司”。
它由一群有创业心和有影响力的商人组成。
160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该公司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
随时间的变迁,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一个商业贸易企业变成印度的实际主宰者。
到1858年被解除行政权力为止,它还获得了助理政府和军事职能。
2.(2018·山东济南二模)1701年英国国会通过的“嗣位法”规定:英国王位不能传给天主教徒,英国国王必须参加英国国教会。
依附国王的人不能担任下议院议员,法官的任免权归议会。
据此可知英国( )A.权力斗争延伸到宗教领域B.实现了国王“统而不治”C.国王和议会斗争仍在延续D.司法权由议会下院掌握解析:C 英国16世纪进行了宗教改革,材料中对国王宗教信仰的限定是政治领域的斗争,A 项错误;此时英国尚未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仍有行政权,尚未完全实现国王“统而不治”,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议会对国王宗教信仰的限定,进一步明确议员资格要求,并将法官任免权收归议会,可知国王和议会斗争仍在延续,C项正确;法官的任免权归议会并不意味着议会掌握了司法权,议会掌握立法权,D项错误。
3.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
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A.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B.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C.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D.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解析:C 国会建设的最终方案综合考虑了方案一和方案二,兼顾大小州利益,协调了大州和小州的矛盾,说明政治具有妥协性,故C项正确。
4.(2018·吉林长春三模)18世纪英国的手工工场中,做出一根大头针大约需要十八道工序,每天一个工人能制造出4 800根大头针。
如果他们彼此无关独立工作,一个人一天也做不出二十根大头针。
这对工业革命发生所起的作用是( )A.可以省时省力地完成更多工作B.将秩序和规律带到生产实践C.对生铁的需求量有较大的增加D.专业分工有利于技术的创新解析:D 注意题中的设问,分工劳动对工业革命的作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就是技术的创新,而分工的细化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这无疑会助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此D项正确。
A 项未体现对工业革命的作用。
B项应指工厂组织的形成,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与设问不符。
C 项是工业革命中机器大量发明使用的结果。
5.(2018·山东潍坊期末)19世纪末,美国由于铁路重复铺设过多,互相竞争导致运价下跌等,全国1/4以上的铁路宣告破产,纽约金融界乘机大肆兼并,到20世纪初,4个大集团掌握了全国铁路总收入的85%。
这反映了( )A.技术改造推动旧工业部门的发展B.自由放任不再适应资本主义发展C.生产力发展导致垄断组织的产生D.国家调节经济避免了生产盲目性解析:C 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美国由于铁路重复铺设过多,竞争加剧导致运价下跌等,其国内铁路大量破产,这为纽约金融界大肆兼并创造了契机。
在兼并中,4个大集团掌握了全国铁路总收入的绝大部分,这4个大集团实际上就是垄断组织。
由此可推出,C项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体现技术改造,也难以看出旧工业部门的发展,排除A项。
自由放任仍然是当时美国占主流地位的经济政策,B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到国家调节经济,D项错误。
6.(2018·湖南永州一模)“中国官府不知外国政事,又不询问考求,惟林总督行事全与相反。
署中养有善译之人,洋商、通事、引水等二三十位,四处打听,按月呈递。
有他国讨好,将英国书卖与中国。
”材料反映出当时( )A.闭关锁国政策被彻底打破B.国人对西方认识有了根本改变C.天朝观念受到了一定冲击D.广州成为政府对外开放的窗口解析:C 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前林则徐着力了解外国政事、翻译外国书籍,学习西方,反映出在闭关锁国政策下形成的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受到一定的冲击,故C项符合题意;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是在《南京条约》签订后,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当时只有极少数官僚知识分子关注世界,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广州成为通商口岸是在《南京条约》签订后,排除。
7.(2018·湖南张家界三模)《申报》自1873年6月中旬开始通过各地信局招徕通商码头之外的零散订户。
声明“不拘多少,数张或十余张均可”。
至1875年3月,《申报》更雄心勃勃、大张旗鼓地进京销售报纸,同年3月9日《申报》头版刊发了进京销售报纸的广告,这说明《申报》( )A.采用饥饿营销策略B.具有现代市场意识C.推动了广告业发展D.在全国设文化销处解析:B “饥饿营销”策略指商品提供者有意调低产量,以调整供求关系,制造供不应求的“假象”,显然与材料中不论订单大小,《申报》均提供服务的理念不符,A项错误。
通过信局招徕订户、刊发广告都说明《申报》具有很强的市场意识,B项正确。
广告仅仅是《申报》市场拓展的途径,在于壮大《申报》影响力增大发行量,目的并非推动广告业发展,C项错误。
材料仅体现《申报》在上海和进京销售的信息,不能说明“在全国设文化销处”,D项错误。
8.(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在华的外国传教士纷纷要求列强出兵,迫使清政府镇压义和团,并为“联军”直接镇压义和团摇旗呐喊。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甚至叫嚣:“把势力伸展到中国的好机会到了,上帝不允许我们放过这个机会。
”这表明当时在华外国传教士( )A.为本国的殖民扩展效力B.鼓动列强划分势力范围C.引发了中西文化的冲突D.要求深入中国内地传教解析:A 材料中外国传教士要求列强出兵镇压义和团运动,扩大在华势力,但是,并未提及对华侵略的具体方式和对华侵略的影响,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9.(2018·河北唐山二模)1904年,中国科举史上进行最后一科会试:第一场考中国治史论五篇,体现出注重现实、着眼改革的思想;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关于当时内政外交的重要问题;第三场考《四书》《五经》,这次考试( )A.强化了知识分子对清政府的政治认同B.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奠定人才基础C.充分暴露了清末科举改革的虚伪面目D.折射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艰难努力解析:D 某种程度上,科举考试试题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并非“虚伪”,考《四书》《五经》反映了清政府固守封建道德,折射出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艰难;考中国治史论和各国政治、艺学策则体现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努力,D项正确,A、C两项错误。
辛亥革命的主力是留学生,并非科举学子,B项错误。
10.(2018·河北衡水摸底)下图是1916年至1918年中国工人大罢工次数示意图。
在此时期工人罢工逐渐形成工人互相支援、同盟罢工的形式,并逐渐形成近代工会,提出资本家不能干涉工会内部事务的要求。
这说明( )A.工人阶级的民主意识在迅速提高B.工人阶级逐步成为独立政治力量C.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尖锐D.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工人运动发展解析:B 工人罢工,工会组织的出现能够体现工人阶级民主意识增强,但“迅速提高”材料体现不出,A项排除。
材料反映出工人阶级已经意识到与资产阶级的利益并非一致,开始提出自己的主张,逐渐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并在之后的五四运动中登上历史舞台,发挥了重要作用,B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两大阶级矛盾尖锐,C项错误。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影响力增强,并日益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1.(2018·湖南长郡中学模拟)“九一八”后,学术界兴起了一股研究中国历史的热潮,历史研究除了重视对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通史的研究外,另一个重要趋向就是对边疆史地研究的关注。
这表明( )A.边疆史地研究易于出成果B.重视历史成为国人共识C.重视国史是史学界的传统D.民族危机影响史学研究解析:D 材料中指出“九一八”之后,民族危机加深,而研究中国通史可以阐述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增强民族自信心及认同感;研究边疆史地,可以直接为政府提供处理边疆危机的经验,也可以明确边疆的沿革,为政府决策提供历史依据,由此学术界兴起了一股研究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通史和边疆史地的热潮,故D项正确。
12.(2018·广东茂名二模)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后,南京政府于8月21日同苏联政府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条约有效期为五年。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周刊立即发表评论指出“不侵略间的结合便是对于侵略者有力的打击”。
该条约的签订( )A.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日的斗志B.表明国民党反苏政策的失败C.促使国共两党开始考虑合作D.扭转了抗日战场的不利局面解析:A 根据材料可知,“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后,南京政府与苏联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不仅对中国的抗战给予道义支持,也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这是对中国人民的极大鼓舞,中国共产党评论中“是对于侵略者有力的打击”正是中国人民抗日斗志高昂的体现,故A项正确。
国民党的政策与当时的主要矛盾相关,B项说法错误。
C项材料主体为中苏两国签订条约,与国共两党合作无关,且“开始”表述错误;D项夸大了条约的作用,排除。
【新知生成】抗日战争时期的中苏关系和影响第一阶段从七七事变到苏德战争爆发,苏联从自身战略目的出发大规模对华军事援助。
对鼓舞中国政府抗日信心和稳定中国抗战形势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阶段从苏德战争爆发到德黑兰会议。
苏联减少对华援助,并要求国民党军队和中国共产党集中兵力攻击中苏边境的日军,对国民党发动的反共摩擦视而不见,助长了蒋介石的反共气焰,这一时期,要求其他国家的斗争,服从于苏联的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
第三阶段,1945年,苏联派兵进入中国东北,迅速解放了中国东北和热河,减少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牺牲和损失,对于加速日本无条件投降起了重要作用,但对于出兵中国东北,提出附加政治条件,严重损害中国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