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几大变法比较

合集下载

中国历代12大改革变法

中国历代12大改革变法

xx古代12大改革(变法)与启示概述一、子产改革:夹在xx之间的xxxx寻找出路公元前536年,“铸刑鼎”—把惩治罪犯的刑律铸在金属鼎上,向全国公布,是中国法制史上首次(此前,上层认为刑律越隐蔽越有利于专制),开了中国古代成文法先例—政务公开。

主持农业普查,重划全国田地和沟渠,对非法占地充公或没收;组织农民以若干家为互助合作单位。

不毁乡校:父老乡亲爱在乡镇学校议论国家大事,子产不毁乡校——允许舆论监督。

公元前522年去世,还掌大权,改革成遗训。

公元前594年,xx执行官梭伦改革。

二、xx变法公元前359年—前350年,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提出“农、战”两字,一切为了成就霸业而战。

主要内容:①实行残酷的连坐制:一人有罪,父母妻子连坐;5家互保,10家相连,分别为“伍”、“什”,一人有罪,伍什连坐,促使群众相互监视。

②设立41县(31县)。

③重定20级爵位。

④对敌作战杀死敌人是一等战功,用最大力量奖励战功。

⑤推崇农耕,打击商业和知识分子,商人为“游民”,“文学游说之士”为“未流”、“游民”。

⑥一家有两个成年男子,强迫分家,否则重罚。

改革之前,在陕西临潼南门立一根木棍,“能拿到北门者,得十两黄金”,并兑现。

把反对变法的700多个贵族在渭水边斩首,太子老师公孙贾脸上剌字,公子虔被割鼻。

随后,秦国打败魏国,使之国都迁到远离秦国的大梁(开封)。

商鞅被赐为商君—20个级别最高的彻候。

公元338年,新君即位,商鞅被处于车裂大刑。

三、xx(名雍)xx:改xx(穿“西服”)赵国是三家分晋后成立的一个国家,是当时的“四战之国”—西南:与xx摩擦不断;西边:xx虎视眈眈;东边:紧邻xx;xx:xx、xx等xx部落,经常掠夺xx。

xx:短衣长裤,上下吗灵活,开弓射箭运用自如,奔跑迅速;以骑兵为主,最多几十千骑。

赵军:长袍,甲靠笨重,结扎繁琐,中看不中用(战争);以步兵和兵车为主,动则几十万、上百万。

赵武灵王先找两位重臣商议达成共识,率先穿胡服上朝,引起争议,开展辩论。

中国古代政治改革

中国古代政治改革

中国古代的政治改革(一)中国古代重要改革列举1、春秋时期:1.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土地好坏而征收赋税)2.鲁国“初税亩”(按亩收税)2、战国时期:1、魏国李悝变法2、楚国吴起变法3、秦国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第一次:①“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奖励军功,按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

④“燔诗书而明法令”。

●第二次:①统一秦国的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3、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周武帝改革4、北宋:庆历新政(即范仲淹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措施:①理财(中心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各法的具体含义见P103——104】②军事措施:保甲法、将兵法③教育措施: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

王安石变法的结果:A在北宋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变法依然使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军事实力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B但是新法在推行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更主要的是,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因此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宋神宗死后,新法被废除。

(二)改革的规律性认识1、基本原因:(1)新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上层建筑的要求,如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2)社会矛盾激化造成,如王安石变法。

2、改革的主要措施:(1)改革生产关系,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如商鞅变法的废井田、开阡陌;(2)限制贵族特权,如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

(3)为统治阶级根本利益而在调整中照顾农民的一些利益,如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

3、改革结果:(1)成功的: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周周世宗改革等(2)虽取得成效但最终失败:王安石变法。

4、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1)触动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反对;(2)用人不当,新法反而危害百姓。

中国历代12大改革变法

中国历代12大改革变法

中国古代12大改革(变法)与启示概述一、子产改革:夹在晋楚之间的小国郑寻找出路公元前536年,“铸刑鼎”—把惩治罪犯的刑律铸在金属鼎上,向全国公布,是中国法制史上首次(此前,上层认为刑律越隐蔽越有利于专制),开了中国古代成文法先例—政务公开。

主持农业普查,重划全国田地和沟渠,对非法占地充公或没收;组织农民以若干家为互助合作单位。

不毁乡校:父老乡亲爱在乡镇学校议论国家大事,子产不毁乡校——允许舆论监督。

公元前522年去世,还掌大权,改革成遗训。

公元前594年,雅典执行官梭伦改革。

二、商鞅变法公元前359年—前350年,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提出“农、战”两字,一切为了成就霸业而战。

主要内容:①实行残酷的连坐制:一人有罪,父母妻子连坐;5家互保,10家相连,分别为“伍”、“什”,一人有罪,伍什连坐,促使群众相互监视。

②设立41县(31县)。

③重定20级爵位。

④对敌作战杀死敌人是一等战功,用最大力量奖励战功。

⑤推崇农耕,打击商业和知识分子,商人为“游民”,“文学游说之士”为“未流”、“游民”。

⑥一家有两个成年男子,强迫分家,否则重罚。

改革之前,在陕西临潼南门立一根木棍,“能拿到北门者,得十两黄金”,并兑现。

把反对变法的700多个贵族在渭水边斩首,太子老师公孙贾脸上剌字,公子虔被割鼻。

随后,秦国打败魏国,使之国都迁到远离秦国的大梁(开封)。

商鞅被赐为商君—20个级别最高的彻候。

公元338年,新君即位,商鞅被处于车裂大刑。

三、赵(名雍)武灵王:改胡服骑射(穿“西服”)赵国是三家分晋后成立的一个国家,是当时的“四战之国”—西南:与韩国摩擦不断;西边:秦国虎视眈眈;东边:紧邻齐国;西北:林胡、楼烦等胡人部落,经常掠夺赵国。

胡人:短衣长裤,上下吗灵活,开弓射箭运用自如,奔跑迅速;以骑兵为主,最多几十千骑。

赵军:长袍,甲靠笨重,结扎繁琐,中看不中用(战争);以步兵和兵车为主,动则几十万、上百万。

赵武灵王先找两位重臣商议达成共识,率先穿胡服上朝,引起争议,开展辩论。

中国历代12大改革变法

中国历代12大改革变法

中国古代12大改革(变法)与启示概述一、子产改革:夹在晋楚之间的小国郑寻找出路公元前536年,“铸刑鼎”—把惩治罪犯的刑律铸在金属鼎上,向全国公布,是中国法制史上首次(此前,上层认为刑律越隐蔽越有利于专制),开了中国古代成文法先例—政务公开。

主持农业普查,重划全国田地和沟渠,对非法占地充公或没收;组织农民以若干家为互助合作单位。

不毁乡校:父老乡亲爱在乡镇学校议论国家大事,子产不毁乡校——允许舆论监督。

公元前522年去世,还掌大权,改革成遗训。

公元前594年,雅典执行官梭伦改革。

二、商鞅变法公元前359年—前350年,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提出“农、战”两字,一切为了成就霸业而战。

主要内容:①实行残酷的连坐制:一人有罪,父母妻子连坐;5家互保,10家相连,分别为“伍”、“什”,一人有罪,伍什连坐,促使群众相互监视。

②设立41县(31县)。

③重定20级爵位。

④对敌作战杀死敌人是一等战功,用最大力量奖励战功。

⑤推崇农耕,打击商业和知识分子,商人为“游民”,“文学游说之士”为“未流”、“游民”。

⑥一家有两个成年男子,强迫分家,否则重罚。

改革之前,在陕西临潼南门立一根木棍,“能拿到北门者,得十两黄金”,并兑现。

把反对变法的700多个贵族在渭水边斩首,太子老师公孙贾脸上剌字,公子虔被割鼻。

随后,秦国打败魏国,使之国都迁到远离秦国的大梁(开封)。

商鞅被赐为商君—20个级别最高的彻候。

公元338年,新君即位,商鞅被处于车裂大刑。

三、赵(名雍)武灵王:改胡服骑射(穿“西服”)赵国是三家分晋后成立的一个国家,是当时的“四战之国”—西南:与韩国摩擦不断;西边:秦国虎视眈眈;东边:紧邻齐国;西北:林胡、楼烦等胡人部落,经常掠夺赵国。

胡人:短衣长裤,上下吗灵活,开弓射箭运用自如,奔跑迅速;以骑兵为主,最多几十千骑。

赵军:长袍,甲靠笨重,结扎繁琐,中看不中用(战争);以步兵和兵车为主,动则几十万、上百万。

赵武灵王先找两位重臣商议达成共识,率先穿胡服上朝,引起争议,开展辩论。

中国古代著名改革

中国古代著名改革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
一、商鞅变法(战国)
1、目的:富国强兵。
2、时间:第一次改革始于公元前356年
内容:①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②奖励耕织,重农抑商。350年
内容:①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国家承认田地归私人所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推广县制,废除分封制。把全国分为41个县,设县令主持县政,丞为副县令, 尉负责军事。
4、评价:①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确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 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秦国逐渐强大,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③商鞅施行的严刑酷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产生消极影响
④商鞅主张的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二、王莽改制
1、背景: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稳固统治。
2、内容:①把全国田地改称王田,私家奴婢改称私属,都不许买卖。--贵族、官僚和大地 主占有者反对,农民不满意,土地、奴婢买卖照旧进行。
②多次改变币制,变五铢钱为大钱。--掠夺财产,很多人倾家荡产
③统一度量衡。
④“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以刺激小农户数量的增加及其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二个废除:)废世卿世禄制、废井田制
(二个奖励:)奖励军功、奖励耕织
(二个制度:)什伍制、县制
(二项法律:)连坐、轻罪重罚
(最后全烧了:)焚烧诗书
3、作用:秦国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经过一百多年的 变法,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了。
3、结果:加剧了矛盾,终于失败。引发农民起义。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中国古代历代改革变法大全

中国古代历代改革变法大全
以上是中国古代历代改革变法的一些重要例子,不同朝代的改革变法各有特色和影响,都对中大全
中国古代历代改革变法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阶段和事件:
1.周朝的分封制:周朝初期采取的分封制使得诸侯国权力逐渐强大,导致周王朝衰弱,最终导致春秋战国时期的大规模战乱。
2.秦朝的法家改革: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一系列的法家改革,包括废除封建制度、设立郡县、推行法律制度等,为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奠定基础。
6.宋朝的科举制度:北宋推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大大提高了社会士人的政治地位,推动了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7.元朝的行省制度: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实行地方官员的直接任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
8.明朝的海禁与土地制度改革:明成祖朱棣推行海禁政策,限制海上贸易,加强内陆经济。明政府还实行了土地制度改革,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
3.汉朝的扩张改革:西汉刘邦通过推行减租抚农政策、征发人口加强军事等措施,巩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长时间的相对稳定。
4.隋朝的均田制改革:隋朝实施了均田制,通过重新分配土地实现平均,从而减轻农民负担,提高政府财政收入。
5.唐朝的吐蕃改革:唐朝通过改革番汉制度,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控制,推动了唐朝的统一与发展,对外交往和文化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史上的三大改革复习概览

中国古代史上的三大改革复习概览

中国古代史上的三大改革复习概览江苏省吴县中学张华中邮编215151中国古代史上的改革包括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三个知识点,而近三年的新课标高考中,考题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王安石变法,三年考了四道主观题,其次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各有两道主观题。

复习过程中宜侧重王安石变法,兼顾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

知识点梳理一、商鞅变法⒈背景⑴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①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社会发展要求对旧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②政治: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纷纷进行改革变法。

③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百家争鸣。

其中,法家思想顺应时代需求,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基础。

⑵秦国变法的必要性与有利条件:①必要性:前7世纪后期,秦穆公称霸西戎,但仍落后中原;前4世纪,秦献公改革,无根本改观。

②有利条件:君主权力较集中;法家学说易受秦国君臣民众认同;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三家分晋,力量削弱;士人游说,追求建功立业;秦孝公发愤图强,重用商鞅。

⒉内容⑴概况:时间:公元前356年开始;指导思想:法家理论;宗旨:富国强兵。

⑵内容:①经济方面:以农求富:“为田开阡陌封疆”;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方面:奖励军功,加强中央集权: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

③思想文化方面:“燔诗书而明法令”④社会生活方面:改革社会风俗。

⒊特点:商鞅变法核心内容可概括为“重农”和“法治”。

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⒋评价⑴商鞅变法的结果: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⑵性质地主阶级的改革⑶历史作用: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①省兵:精减军队,减少军队数量和军费开支
②强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
A.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 作用(目的):
①加强对人民控制,维护地方治安②寓兵于民,节省军费,确保兵源 和提高战斗力.
B.保马法:官马由农户保养 作用:减少政府支出
C.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军队
措施 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提出发展 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 措施
影响 一定程度上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性y春质秋战都国是时期一,场铁在器和法牛家耕思普遍想使指用导,社下会代生表产力地显主著阶提高级,利从益而大的大封推建动了化社运会动经济 指的发导展。奴隶制的井田制随着私田的增多而逐步瓦解,到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 思已 阶大级想部专分政被,封各建国土出地现私了有 一制系所列代变替法。运为动废。除通奴过隶变主法贵和族改的革特,权封,建发制展度封终建于经在济各,诸建侯立国地确主立
张 居 正
著者也。
——张居正《论时政疏》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4.明朝:张居正改革
(2)开始: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进行改革。
(3)内容:
政治
考成法
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
经济
一条鞭法
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军事
内修防备,外示羁縻
一条鞭法 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 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 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 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

中国历史上的七次变法梳理

中国历史上的七次变法梳理

中国历史上的七次变法梳理1、吴起心思细腻,不念私情吴起(?—前381),战国时代著名的兵家、改革家。

卫国人,受业于曾子门下。

在军事上与孙子齐名,治兵有术,长于战略;又勇于改革,曾得鲁国国君赏识,旋受魏文侯重用,后在楚国担任令尹(宰相)实行变法。

吴起的下场和我们接下来要谈的商鞅差不多,他是在战国时代的楚国进行改革,结果却在楚悼王死后,被贵族群起报复而死。

在古代,改革旧制推行新法等措施往往损及旧贵族的既得利益,丧失其地位权力,而新君及其人马在登基之前,也多与改革者相冲突。

所以,在古代,新王与旧贵族这两者的利害常常相连,受到损害是一定要复仇的。

秦国对付商鞅,是旧贵族和新君联手的,吴起的命运则近似如此。

不过,吴起知道旧贵族要找他报仇,劫数难逃了,于是就跑到老国王的尸首那儿,抱着老国王的尸首,乱箭射过来,射到他身上,连老国王也中箭。

后来,他的敌人也因伤害王尸被诛,有七十多家被牵连。

改革既然损及了既得利益者,那么改革者本人往往也要偿付很大的代价。

商鞅本身的性格我们不知道,因为记录并不完整。

虽然有一本书叫《商君书》,但不是商鞅写的,而是后人拼凑起来的,而且写的是改革的种种计划,看不出他的性格如何。

但是吴起的性格在文献中就很清楚,他这个人为了自己的事业,一心一意,坚持到底,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也因为这样的性格,结果连母亲去世,他也不回家;甚至为了取得国君信任,居然杀掉妻子,以求得一个将领的位置。

商鞅很可能也是如此,所以他当时处罚王子,才会那么不讲情面。

从吴起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改革者一定要有相当的毅力,这些人都很能干,对当时的情势有一定的判断。

他心里一定很清楚,有多少人的利益会受到损害,这些利益受损的人,将来是会报仇的,而那些人又并非没地位、没力量的人,但他却还愿意冒这种险,坚持改革的信念。

2、商鞅组织再造,贯彻执行力商鞅(约前390—前338),原名公孙鞅,战国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中国历史的改革和变法列表

中国历史的改革和变法列表

中国历史的改革和变法列表
以下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些重要改革和变法的列表:
新文化运动(1915-1921年):这是一场涉及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的改革运动,旨在推动中国现代化和民主化。

戊戌变法(1898年):光绪帝下令进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旨在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和外国列强的干涉,变法未能成功。

清朝的康乾盛世(1661-1799年):清朝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使清朝达到了繁荣与稳定的时期。

户部改革(624年):唐太宗在位期间进行的一项重要改革,通过整顿财政制度和推行均田制,加强了中央政府的财政管理和农业生产。

黄埔军校(1924年):孙中山创建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一大批革命军事人才,为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力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太平天国运动(1850-1864年):洪秀全领导的一场农民起义,旨在推翻清朝统治,实行平等、公正和共享财产的社会制度。

新政(1901-1911年):清朝末年光绪帝下令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教育改革,旨在挽救清朝统治,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和各种问题的出现,新政最终失败。

这只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些重要改革和变法的例子,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改革尝试和变革。

这些改革和变法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历代12大改革变法

中国历代12大改革变法

中国历代12大改革变法中国古代12大改革(变法)与启示概述一、子产改革:夹在晋楚之间的小国郑寻找出路公元前536年,“铸刑鼎”—把惩治罪犯的刑律铸在金属鼎上,向全国公布,是中国法制史上首次(此前,上层认为刑律越隐蔽越有利于专制),开了中国古代成文法先例—政务公开。

主持农业普查,重划全国田地和沟渠,对非法占地充公或没收;组织农民以若干家为互助合作单位。

不毁乡校:父老乡亲爱在乡镇学校议论国家大事,子产不毁乡校——允许舆论监督。

公元前522年去世,还掌大权,改革成遗训。

公元前594年,雅典执行官梭伦改革。

二、商鞅变法公元前359年—前350年,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提出“农、战”两字,一切为了成就霸业而战。

主要内容:①实行残酷的连坐制:一人有罪,父母妻子连坐;5家互保,10家相连,分别为“伍”、“什”,一人有罪,伍什连坐,促使群众相互监视。

②设立41县(31县)。

③重定20级爵位。

④对敌作战杀死敌人是一等战功,用最大力量奖励战功。

⑤推崇农耕,打击商业和知识分子,商人为“游民”,“文学游说之士”为“未流”、“游民”。

⑥一家有两个成年男子,强迫分家,否则重罚。

改革之前,在陕西临潼南门立一根木棍,“能拿到北门者,得十两黄金”,并兑现。

把反对变法的700多个贵族在渭水边斩首,太子老师公孙贾脸上剌字,公子虔被割鼻。

随后,秦国打败魏国,使之国都迁到远离秦国的大梁(开封)。

商鞅被赐为商君—20个级别最高的彻候。

公元338年,新君即位,商鞅被处于车裂大刑。

三、赵(名雍)武灵王:改胡服骑射(穿“西服”)赵国是三家分晋后成立的一个国家,是当时的“四战之国”—西南:与韩国摩擦不断;西边:秦国虎视眈眈;东边:紧邻齐国;西北:林胡、楼烦等胡人部落,经常掠夺赵国。

胡人:短衣长裤,上下吗灵活,开弓射箭运用自如,奔跑迅速;以骑兵为主,最多几十千骑。

赵军:长袍,甲靠笨重,结扎繁琐,中看不中用(战争);以步兵和兵车为主,动则几十万、上百万。

【文史百科】历史上著名的四次变法

【文史百科】历史上著名的四次变法

【⽂史百科】历史上著名的四次变法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的变法运动,著名的有四次变法,分别是商鞅变法、北魏孝⽂帝变法、王安⽯变法还有戊戌变法。

商鞅变法:严刑峻法,成就强秦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物。

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故称为卫鞅,⼜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称之商鞅。

在位执政⼗九年,秦国⼤治,史称商鞅变法,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变法之⼀,它的成功对中国社会发展产⽣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商鞅从公元前356年⾄前350年,⼤规模地推⾏过两次变法。

第⼀次是在孝公六年:奖励耕织,⽣产多的可免徭役;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制定按军功⼤⼩给予爵位等级的制度;采⽤李悝《法经》作为法律,推⾏连坐法。

第⼆次是在孝公⼗⼆年:合并乡⾢为三⼗⼀县(⼀说四⼗⼀县);废除井⽥制,准许⼟地买卖;创⽴按丁男征服办法,规定⼀户有两个男者必须分居,否则加倍征服;颁布法定的度量衡器,统⼀度量衡制。

商鞅先后两次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为秦国统⼀六国创造了条件。

由于商鞅在推⾏新法时⼿段过于严酷,得罪了部分守旧贵族。

秦孝公死后不久,他即被贵族迫害,遭车裂酷刑⽽死,以⾝殉法。

商鞅虽死,但秦惠王和他的后继者都继续实⾏了商鞅的新法,所以秦国的国势得以进⼀步发展,为后来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中国奠定了基础。

1.战国初期,秦国经济、政治上,⽂化上,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2.秦孝公继位,决⼼变法图强。

3.商鞅向秦孝公阐述法家富国强兵之术,并提出了变⾰政治的主张,得到赏识。

在孝公的⽀持下,商鞅开始进⾏变法。

改⾰内容如下:第⼀、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秦国⼈“勇于公战,怯于私⽃”。

)第⼆、实⾏什伍连坐制度(体现阶级性)以强化统治。

第三、废井⽥,开阡陌,承认私⼈占有⼟地的合法性,允许⾃由买卖⼟地。

这⼀法令正式废除了井⽥制,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第四、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第五、建⽴县制,县令由国君任免,强化中央集权。

第六、统⼀度量衡。

中国从古至今的变法与改革成功的例子

中国从古至今的变法与改革成功的例子

中国从古至今的变法与改革成功的例子中国历史悠久,变法与改革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以下是中国从古至今的一些成功的变法与改革例子:1. 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秦国在商鞅的领导下进行了著名的变法。

商鞅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推行县制,强化中央集权,这一系列改革使得秦国国力大增,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 孝文帝改革: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均田制、户调制、三长制、租调制等,这些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也增强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

3. 王安石变法:北宋时期,王安石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这些改革旨在解决北宋面临的财政危机和加强中央集权,但由于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最终以失败告终。

4. 张居正改革:明朝中期,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整顿吏治、加强边防、推行一条鞭法等,这些改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明朝面临的财政危机,也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5. 戊戌变法:清朝末期,光绪帝推行戊戌变法,试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但由于触及了保守势力的利益,最终遭到镇压。

以上是中国历史上一些成功的变法与改革例子。

这些改革措施在不同程度上增强了国家的实力和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成功的变法与改革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1. 符合国情:成功的变法与改革往往是在充分考虑本国国情的基础上进行的。

商鞅变法是在秦国相对落后的基础上进行的,孝文帝改革是在北方战乱频繁的背景下推出的,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面临财政危机的背景下进行的,张居正改革是在明朝中期社会矛盾激化的背景下进行的,戊戌变法是在清朝末期国家危机深重的背景下推出的。

这些改革措施都充分考虑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政治体制、文化背景等因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 领导力:成功的变法与改革往往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力。

商鞅、孝文帝、王安石、张居正等人都具有坚定的决心和卓越的领导才能,能够有效地推动改革方案的实施。

学案4: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学案4: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春秋战国的大变革(1)背景:铁器的使用和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

(2)目的: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

(3)代表:战国时期,魏国的、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都主持了变法,其中以商鞅变法最为彻底。

(4)商鞅变法①措施:秦国废除,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

②作用: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一跃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①两晋南北朝时期,由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

②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年重新统一北方。

③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2)措施及影响(1)背景①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

②北部边境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③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2)范仲淹改革(3)王安石变法(1)背景①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②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

(2)措施: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

(3)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戊戌变法(1)背景①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②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

③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创学会、、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学习日本、俄国变革政治。

(2)概况:1898年6月开始,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令,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变法。

(3)作用①在变法期间,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历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历史知识点整理

摘要:对于高三生来讲,多整理知识点是必要的,回归课本,掌握好课本的知识,对我们解题也有很重要的帮助。

整理了高三历史知识点整理,希望大家好好利用。

变法和改革是统治者运动政权的力量,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所进行的变革和调整。

古代历史上无数次革新与变法实践表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有:管仲改革、商鞅变法、王莽改制、孝文帝改革、周世宗改革、王安石变法,金世宗改革和张居正改革等。

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1、变法与改革(1)、管仲改革:春秋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内容:作用:(2)、商鞅变法:(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3)、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4)、庆历新政:(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5)、王安石变法:(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失败原因)2、综述:(1)、分类:A、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B、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C、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D、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2)、变法的原因:A、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B、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实现富国强兵;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D、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为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E、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结果改革或变法抑制了土地兼并,缓和了阶级矛盾,增加了财政收入。

(3)、目的: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其它目的:建立封建统治基础、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4)、变法成功的原因:A、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B、改革者或为最高统治者,或赢得最高统治者的充分信任和支持;C、制定了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并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D、改革者具有坚强意志和百折不挠的信心。

(5)、变法失败的原因:改革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用人不当或操之过急,新法反而危害老百姓。

(6)、改革的启示:它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它必然会触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有,进而遭到他们的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曲折性,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中国古代重要变法

中国古代重要变法

中国古代重要变法1.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

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开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

要紧措施:经济上:(1)废井田,开阡陌(简单说确实是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3)统一度量衡。

政治上:(1)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2)废除世卿世禄制,鼓舞宗室贵族建立军功;(3)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4)推行县制;(5)定秦律,燔诗书明法令。

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开展,军队战斗力一直加强,开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商鞅主张的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跟商鞅相关的故事:立木为信。

弥补:魏国李悝变法: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拟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法经》。

楚国吴起变法:明法审令,实行法治;减爵禄,进而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卑减大臣之威重,整顿吏治;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

2.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为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所推行的政治改革。

要紧内容是汉化运动,包含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更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开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3.庆历新政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的政治改革。

宋初以来,大地主兼并土地日益剧烈,景佑以后,宋夏战争暴发,加以契丹渝盟,军费与岁币增加,农民负担加重,庆历时各地陆续发生农民起义。

统治阶级局部人士为克服危机,相继提出改革意见。

庆历三年(1043)八月,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

九月,他们提出十项改革方案: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后大局部都被仁宗采用,颁行全国,号称新政。

但因新政限制大官僚大地主特权,实行时遇到强烈反对,未几即罢。

中国历代变法

中国历代变法

中国历代变法管仲改革商鞅变法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周周世宗改革庆历新政(范仲淹)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1581年)戊戌变法(梁启超康有为)外国雅典梭伦改革德国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埃及)明治维新(明治天皇)俄国彼得大帝改革(彼得大帝)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1-3] 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

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4-5] 。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

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

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1]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1]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

[16] 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难辩,只得逃亡。

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与变法

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与变法

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与变法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①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②结果: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

2、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评价:①以法律形式废除了井田制,确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②秦国逐渐强大,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③商鞅实行的严刑酷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产生消极影响④商鞅主张的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3、北魏孝文帝改革(略)、后周周世宗改革(略)、庆历新政(略)4、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时)①内容与作用:A、理财措施a、青苗法→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b、募役法→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c、农田水利法→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d、方田均税法→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e、市易法→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国家收入增加B、军事措施a、保甲法→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抵御辽和西夏进攻主,减少了军费开支b、将兵法→加强了军队训练,充实了边防力量C、教育措施a、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律令、断案等b、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考试成绩优秀者,可直接做官②成效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③失败原因a、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b、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c、宋神宗后期的动摇和去世,改革失去了重要的支持力量④评价a、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b、王安石能针对统治积弊大胆改革,这种面对封建统治危机勇于改革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5、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1581年)①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统治危机②内容:,a、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征收银两b、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③意义: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附:1、我国古代改革或变法的分类①富国强兵的改革:管仲改革、王安石变法②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③封建王朝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④少数民族学习先进汉族文化的变革:北魏孝文帝改革2、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②改革派与反对派力量强弱对比③最高统治者的态度④改革的策略方针与用人是否得当⑤是否触犯人民的利益3、古代改革对我们的启示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与产物②革除社会弊病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③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④改革不会一帆风顺,必将遭到旧势力,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充满着尖锐的斗争中国近代的变法与改革1、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①内容:a、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代表企业)b、以“求富”为旗号,创办民用工业(原因、代表企业)c、筹划海防,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成立了海军衙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改革: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一般的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都属于自上而下的改革,改革开放也不例外。

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它的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改革领导者的意志和决心,也就是改革领导者必须树立权威和掌握实权。

这种权威和实权掌握的牢固与否,直接决定了改革的成败。

改革未发,舆论先行,每一次改革之初,必须有舆论和宣传准备。

在改革进程中,也必须建立改革的理论体系,这样才能使改革站稳脚根,才能使改革稳步发展下去。

严刑峻法,重农抑商
荆公新学,它以求变,理财为宗旨
南宋后,随着对王安石变法的否定,程朱理学成为思想学术主流,新学也就被视为“异端邪说”,不断遭到贬低和否定。

理财理念不是把重点放在发展生产、提高生产率上,而是放在如何设法赋敛上,所以存在很大缺陷和问题
张居正是实干家,每项改革措施都是以迅速的行政命令来执行实施的,而没有过多的宣传,当然也没有建立起改革理论。

但张居正改革的实践本身就是对当时盛行的“空”、“无”思想大肆泛滥的心学的有力抨击,我们从他的实干当中可以窥探出他的改革思想:厚农资商。

张居正这种“厚农资商”思想,反映了明中叶以来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的有力冲击。

改革,首先必须有令行禁止高效的行政队伍,不然,改革将难以进行。

历代改革家都深明这个道理。

但在改革实践当中却有很大差别。

商鞅变法立诚信,奖军功,以军功授爵授官,而且废封置县,这就打破原有的贵族世袭的行政体系,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可以说商鞅变法的成功,行政改革功不可没。

在王安石变法当中,行政体系的改革却是没有进行。

王安石虽然认识到官制的腐朽,却又有意避开。

也许他汲取范仲淹失败的教训,面对庞大臃肿腐化的官僚体系,王安石无能撼动。

而他对反对派的打击排挤仅仅是贬官到外地而没有根除,对支持改革者又不加区别地予以安插重用,许多投机分子便混进改革队伍。

他上台伊始,并没有大辐度地裁减官员,而是首创“考成法”:“为考成法以责吏冶,……以大小缓急为限,误期者抵罪。

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休为肃”。

可以说,考成法是伟大的创举,值得后人借鉴。

张居正在考成法已经成功地运行后,才对庞大的臃肿的官僚体系进行大幅度地精简。

改革需要时间,一年、两年难以成效,需数年、十数年、数十年。

改革也需要持续,改革如果出现反复,对改革是极大的伤害,甚至使改革的成果付之东流。

所以一代人完不成的改革,需要两代人来完成,甚至几代人。

那么改革者就必须充分统筹安排改革如何保持继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